经济研究工作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8 08:36:24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篇1

年终总结(43)过去一年的成绩(26)下一年的任务(17)过去一年的成绩(26)学科建设(5)教学(8)科研(4)学术交流(4)其他(5)学科建设(5)在张培刚教授带领下,整合经济学院资源,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重大成果:1.成功申报并取得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2.成功申报并取得西方经济学湖北省重点学科3.西方经济学研究生教育连续第二次被人民网公布的“中国大学评价评”为全国第一4.与国贸系共同申报并取得世界经济硕士学位授予权5.与其他院系一起,组织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教学(8)承担了本专科、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和指导任务,教授、副教授、讲师的工作量都达到或超过规定要求,承担本科生教学的教师,评分都在75分以上,多数在80分以上(宋德勇、姚遂在组织安排本专科各环节教学工作方面,成绩突出)张卫东、徐长生分别讲授高级微观、宏观经济学(硕士生)和微观、宏观经济学文献选读(博士生),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为提高经济学院的教学水平作出了积极的努力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生丁际刚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硕士生王皓获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西方经济学1999级博士生3人、20__级博士生26人、20__级博士生2人(共31)人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硕士研究生21人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网络研究生104人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费剑平在组织研究生各环节教学工作和科研管理工作方面,成绩突出)罗传建、张玉英指导的本科生论文获校优秀论文奖张玉英获教学质量二等奖方齐云获研究生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科研(4)科研工作取得较大成果:湖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出版著作3部、科研经费9.4万元:徐长生获湖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张卫东出版微观经济学教材、彭代彦出版专著一部、费剑平出版译著一部张培刚教授获校文科基金重点资助1万元、获湖北省社科基金资助0.7万元、徐长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2万元、彭代彦副教授获校文科基金资助0.5万元、罗传建获横向课题经费2万元近60篇,其中权威期刊论文1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英文论文2篇,其他期刊和会议论文20余篇。其中,彭代彦、费剑平在发表权威期刊论文方面成绩突出学术交流(4)组织了2次学术研讨会,张卫东、彭代彦交流了研究成果;在校庆50周年学术报告中,徐长生、张卫东、宋德勇、汪小勤交流了研究成果徐长生访问美国哈佛大学归来宋德勇圆满完成在日本的博士后研究回国彭代彦、汪小勤论文入选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徐长生、汪小勤参加了中国经济学年会;张培刚教授带领5人参加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年会,提交会议论文5篇;此外,还参加其他各种学术会议8人次其他(5)张玉英、费剑平、姚遂获得博士学位,师资队伍的博士化程度达到70%汪小勤、宋德勇晋升博士生导师、罗传健晋升副教授姚遂获三育人标兵称号、方齐云获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学院反映良好,吴大庆在组织经济系元旦文娱活动方面作出了贡献组织生活和政治学习制度化,取得良好效果(张玉英在支部书记工作中成绩突出)下一年的工作(17)学科建设(6)教学(2)科研(4)学术交流(2)其他(3)学科建设(6)积极参与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和学术交流工作,继续努力争取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积极准备申报世界经济和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积极准备申报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点积极做好西方经济学湖北省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积极准备申报西方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做好博士后流动站的第一次招生工作积极准备创办发展经济学研究杂志,进一步扩大发展经济学研究在国内的影响教学(2)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准备建设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形成优质的西方经济学专业三级课程体系科研(4)完成张培刚教授申报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重大课题研究在发展经济学、农业及农村经济、制度与产权经济学、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研究方面形成特色,争取获得重要研究成果,在国内产生较大学术影响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和其他各类课题,力争多获立项,争取在课题和科研经费方面有所突破积极发表科研成果,争取更多成果获奖学术交流(2)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特别是鼓励参加中国经济学年会、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年会、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讨会以及其他各类国际国内高层次学术会议,进一步扩大学术影响进一步办好双周学术研讨会,争取取得较大成果其他(3)启动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的对外运作,进一步扩大基金会的学术影响考虑引进年龄在30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教师1-2名正在 读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争取早日毕业,并晋升高一级职称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篇2

《女性主义经济学》由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路特里奇(Routledge)出版社出版,季刊,每年4期,但期数并不固定。杂志比较固定的栏目有“原创论文”、“书评”、“信息公告”(会议、获奖、论文要求、研究计划公告),还有一些不定期的栏目,如“对话”等。该杂志有印刷版与电子版。其主编为戴安娜・斯特拉斯曼,副主编共25位,其中美国17位,英国5位,加拿大1位,荷兰1位,印度1位,主要来自各大高校和研究所。其享有盛誉的编委会共41名成员,集合了很多经济学家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学者,包括阿玛蒂亚・森(Amatya Sen)和其他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具体构成为:美国23位,挪威2位,意大利1位,西班牙1位,加纳1位,巴西1位,英国2位,阿根廷/墨西哥1位,澳大利亚1位,瑞典2位,加拿大2位,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位,荷兰1位,马来西亚1位,智利1位。其主编、副主编和编委会在杂志的办刊方向、栏目设计、议题选择以及文章筛选方面,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对杂志的学术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为一本国际性的权威学术杂志,所投稿件的语言可为英语、西班牙语、法语或德语,如果以西班牙语、法语或德语提交的论文被编辑部录用,还需提供一份论文的英文翻译稿。其所有文章都实行同行评审,论文录用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论文要在充分阅读、研究大量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完成;语言宜清晰简练,通俗易懂,必须适应杂志宽泛的国际读者群;论文要以创新的方式跨越学科之间的边界,其观点要对女性主义经济学有重要贡献。[1]《女性主义经济学》因其公认的高质量和内容、以及主题方面的重要性曾荣获美国1997年度“最佳新期刊奖”。[3]2005年,《女性主义经济学》在最优秀的妇女研究期刊中排名第二位,依照汤普森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在175个经济学期刊中,它排名第二十位。其排名高于有着长久历史的著名经济学杂志,如《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世界发展》和《经济学杂志》,它也仅比美国的经济学会的旗舰期刊《美国经济评论》低5位。[4]目前,这本杂志在世界五千多个图书馆和机构可以看到,有大约600个个人订户,且半数以上的读者和机构订户生活在美国之外。[5]

作为一本具有创新性的女性主义学术杂志,《女性主义经济学》欢迎各种不同的学术声音,鼓励批判性的学术交流,其研究注重将女性主义者在理论、历史和方法论方面的成果延伸到经济学和经济研究领域,并吸取人类学、文化研究、批判种族理论、地理学、历史学、法律、文学、哲学、政治学、后殖民研究、公共卫生、心理学、科学与社会研究、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成果和视角,[5]对经济学学科尤其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模型、主题、方法提出质疑和挑战,对经济学知识产生的历史、政治和文化语境进行深入分析,考查经济学知识被建构和合法化的过程,考查经济当中性别和权力之间的关系,对诸多不同领域(包括那些并不直接与性别相关的领域)的理论和政策进行反思,体现了跨学科的女性主义研究向经济学领域的渗透和发展。另一方面,《女性主义经济学》杂志具有强烈的现实人文关怀,其目标不只是为了产出和发展更多具有阐释力和创新性的理论,而是致力于改善所有孩子、妇女和男人的生活境况。[1]因此,《女性主义经济学》杂志的另一个集中关注是:对那些影响孩子、女人和男人生活的各种经济问题进行女性主义的探讨。总之,女性主义经济学研究扩大和丰富了经济学话语,并吸引了许多专业主流经济学家的关注。

《女性主义经济学》探讨的主题非常广泛,主要集中在家庭、劳动力市场、女性主义经济学理论以及方法论探讨、女性与全球化、妇女与财产、性别和老龄化、经济学教学改革、经济学界中的联盟和性别、女经济学家的地位、性倾向等许多方面。家庭问题是女性主义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也是《女性主义经济学》关注的重点。《女性主义经济学》家庭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是对贝克尔和舒尔茨等人的“新家庭经济学”以及博弈论进行了批判,对贝克尔“新家庭经济学”的有用成分如揭示了家庭关系的父权制基础、妇女的依附地位和家庭中的利他主义行为,予以利用并形成政策以提高妇女的地位;提出女性主义的新的替代性分析方法,如“协作性冲突分析法”(cooperativeconflicts approach) ,它吸收了博弈论中合作交易的某些思想,如合作会使交易双方获益,对合作收益的分配取决于交易各方的“威胁”或“退出”。研究认为,在婚姻和家庭内部“威胁”或“退出”有助于提高女性的协商能力,儿童、外部共同体(community)、文化等因素影响着家庭交易的结局以及婚姻/家庭内的个体行为。“协商和性别关系:在家庭内外”一文指出,近年来,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替代性模型为分析性别关系以及性别不对称是如何被建构和被挑战的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框架,但它们忽视了家庭内部性别动态的一些重要方面:什么因素(尤其是定性因素)影响了协商能力?社会标准和社会认知在协商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妇女是否比男性较少为自利动机所推动,这会影响协商结果吗?文章认为,绝大多数针对协商的讨论几乎没有谈到家庭之外的性别关系,以及家庭内外协商能力的联系。指出了它们的复杂性质以及在决定家庭内部动力学结果方面的重要性,并将协商方法从家庭扩展到市场、外部共同体以及国家这些相互衔接的领域。[6]二是对家庭内部的性别分工、家务/无酬家务劳动、家庭政策/计划、工资/家庭工作和福利政策、儿童看护问题进行性别分析和思考,如“家庭计划的性别分析:超越女性主义和人口控制争论(1996,2)”、“1870-1930年美国的家庭服务业和经济增长(1996,1)”、“丈夫、妻子和家务劳动:斯坦福和东京大学的毕业生比较(1998,3)”、“工资工作、家庭工作和福利政策(1995,2)”、“对荷兰无酬工作重新分配的设想(1996,3)”、“基于帮助工作父母的一项福利改革(1995,2)”、“对帮助工作父母计划的思考(1995,2)”、“关于帮助工作双亲的计划:一些可能性和问题(1995,2)”、“照护劳动的悖论(1995,1)”、“美国和法国政府对有孩家庭的支持(1997,1)”、“欧洲照护制度比较(2004,1)”。另外,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如工资差距、职业分割(occupationalsegregation) 以及职场性别歧视等也是《女性主义经济学》的主要内容。近年来,杂志还加大了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和地区相关现象的关注。关于女性主义经济学理论以及方法的探讨,也有不少的研究。例如,“经济学研究需要跨越方法的边界(1997,2)” 、“将性别引入市场(1996,1)”、“将公正引入性别分析(2000,2)”、“焦点群体:对性别省思方法的贡献(1997,2)”、“第一世界/第三方标准:经济学生产边界的女性主义批评(1997年,3)”、 “女性主义思考能使经济学更加客观吗?(1995,1)”。

《女性主义经济学》杂志自创刊以来就一直注意集中讨论某一议题,如1995年第2期的儿童看护问题研究、1997年关于性倾向问题的经济学方面的研究与思考等,或在一期杂志中集中几篇文章对女性主义经济学家进行介绍与评价,如1998年第3期,就以简短传记、访谈和论文的方式对著名的经济学家、IAFFE创始人之一的芭芭拉・伯格曼(Barbara Bergmann)进行介绍,对其对经济学理论的贡献进行了评述。近年来,尤其是2005年以来,《女性主义经济学》对世界范围内一些国家、地区的转型经济现象和热点经济问题的探讨逐步深入,开始以系列论文或专刊的方式予以关注和讨论。在转型经济研究方面:1989年中欧、东欧的共产党政权瓦解和苏联解体后,这一地区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大多数国家经历了失业增加、工作条件更为恶劣、养老金减少、健康和孩子照护方面的公共开支削减的状况,转向市场经济对男人和妇女的福利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这些变化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妇女。系列论文“中欧、东欧的性别与变化”,旨在探讨与这些过渡相关的多种问题,如这一地区转型经济如何改变了妇女和家庭的经济地位,以及经济制度在塑造性别角色方面的作用,等等。已经刊发的文章有“解释偷税漏税中的性别差异――以阿尔巴尼亚蒂朗岛为例”、“转型经济中的女企业家――以立陶宛和乌克兰为例”、“妇女与其伴侣之间的经济关系:重新统一后的东西德比较”。另外,作为一个正处在社会转型和制度变迁中,经济充满活力,经济成就世界广为注目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和现实制度为经济学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女性同经济之间的关联也成为女性主义经济学关注的焦点, 2007年《女性主义经济学》出版了以“性别、中国和世界贸易组织” 为主题的专刊(3-4期合刊),集合了12篇文章,内容涉及中国农村的土地管理及所涉及的性别问题;计划生育和土地政策执行过程、效果的性别偏差及其影响;农村妇女参与市场工作的工资不平等、参与市场工作是否提高其家庭地位;中国农村的性别流动和劳动力过剩;转型中国卫生保健政策改革的性别公平;宿舍劳动体制产生的性别问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中国妇女劳动权益的法律思考;中国消费文化的性别化发展、中国的“美丽经济”等。其二,以专刊的方式专题讨论一些妇女问题。如2005年专刊(第2期)主题为“性别与老龄化”(8篇),2006年专刊(第1期)主题为“妇女和财产” (10篇文章)。2008年,《女性主义经济学》计划出版三个专刊:“无酬工作、时间使用、贫困和公共政策”、“艾滋病、性与经济发展”以及“不平等、发展与增长”。 “不平等、发展与增长”专刊,主要针对的是:过去几十年中,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市场自由化的日益增长,社会群体间的不平等在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扩大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持续的工资差距与经济迅速增长同时发生,另一方面,在一些工业化国家,性别工资差距改革与日益增长的阶级、种族和人种不平等相关联。尽管民族国家尝试通过形形的政策(劳动市场、社会、货币、财政和工业政策)规避不平等,但市场自由化已经削弱了在减少不平等方面的成就。《女性主义经济学》编辑部认为,尽管女性主义研究已经得出宏观经济具有性别化影响,然而,理解社会群体之间与性别、阶级、种族、宏观经济包括就业、输出、增长和发展相关的不平等之间的关系的进一步证据是必要的。将性别融入宏观经济理论以及努力发展更多的性别平等的宏观经济政策建议需要对这些批判性问题的更为详细的关注。该专刊将提供一个分析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国家以及转型国家的不平等、再分配和增长的论坛。研究主题包括全球化对性别不平等的影响以及通过阶级和种族与不平等的联系;性别不平等(福利、收入)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宏观经济对无酬劳动的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与性别;福利不平等的评估(健康、教育);再分配政策、发展和增长;平等的就业机会政策、家庭友好政策、社会安全网络和宏观经济政策;社会保险和性别不平等;区域和全球对不平等的反应;等等。

当然,《女性主义经济学》还存在一些不足:其一,对主流经济学的影响有限。新古典主流经济学作为一种普遍的科学呈现自身,但事实仅仅关注男性的生活和利益,忽视、低估或歪曲妇女的生活和利益,存在严重的男性中心主义倾向。作为一个开放的研究和讨论平台,《女性主义经济学》在创办后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内,从研究主题和内容、模型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核心范式和性别偏见提出了令人信服的批判和挑战,冲击了主流经济学的根基,扩展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和视野。就其研究成果以及相邻学科的学者对其日益增长的兴趣和投入来看,《女性主义经济学》是欣欣向荣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自说自话现象,其理论贡献对这个日益保守的主流经济学专业核心影响有限。其二,美国/欧美中心主义倾向。事实上,《女性主义经济学》杂志非常用心地避免这种倾向,如其编辑政策:鼓励世界各国学者就女性主义经济观点展开对话和争论,尤其欢迎来自南方国家以及关心经济问题的非经济学家的论文;论文要适应更加宽泛的国际读者,而非仅仅某个特定国家的读者。在实践层面上,它对来自非西方国家的论文给予了比较强有力的支持,也确实发表了相当数量的非美国论文;另外,它还要求作者对论文中所有具有北美特性的术语进行解释(如Medicair or K-12),以使其内容能在不同学科、文化、阶级和国家间获得理解并进行讨论。但是,无论从杂志的主编、副主编以及编委会和发表文章的作者构成,还是从研究兴趣、研究议题来看,尽管趋势是在改变,但其美国/欧美中心的倾向还是很明显的,来自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论文很少,与第三世界学者不能形成有效和成规模的学术对话和交流。其三,对性别分析过度重视,在引入民族、种族、阶级等视角综合研究方面相对不足,进而影响到对社会关系的深层次研究。

[参考文献]

[1]Feminist Economics.tandf.co.uk/journals/titles/13545701.asp - 26k - 网页快照

[2]IAFFE. 省略/ - 12k - 网页快照

[3]Feminist Economics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en.省略/wiki/Feminist_economics - 46k - 网页快照

[4] Byb.J. Almond.Feminist Economics Rises in Journal Rankings [EB/OL].

media.rice.edu/media/NewsBot.asp?MODE=VIEW&ID=9250& - 18k - 网页快照 - 类似网页

[5]Ferber, Marianne A. Feminist Economics Today[EB/OL] .press.uchicago.edu/cgi-bin/hfs.cgi/00/15814.ctl - 14k - 网页快照 - 类似网页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篇3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研究生培养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和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教学及管理部门所面临的共同任务。研究生毕业论文是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的体现,是衡量其能否获得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其质量是衡量一所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经济法律的学习和研究,特别是毕业论文的写作,最重要的是选题。论文选题就是文章将要阐述的主题,是经过挑选确定的研究方向、方法、内容和途径。要做好论文,提高论文质量,首先要有好的选题。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往往是学生学术生涯的起点。因此,重视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对学生的论文选题给予适当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一、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特征

 

1.学术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管理和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的突出特征就在于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及时反映,经济法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普遍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学术性、先进性、独创性是学术论文的基本特点,学术性是其根本和生命力所在。因此,要注意保证毕业论文中学术性和现实性相结合,既可以是直接对一些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学理探讨,也可以是在宏观的现实背景下对一些纯学术问题的新发现、新探讨和新拓展。考虑到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与学科专业论文的区别,其对现实的关注和联系并不是直接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具体答案,而是通过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探讨推进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或是对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从学理上探寻对策和给出一个较为理性的思路。经济法专业硕士生在选择毕业论文研究方向时,一方面要敏感认知现实经济关系的法律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论文的理论水平高度。

 

2.专业基础与法学前沿问题相结合

 

作为经济法专业硕士的毕业论文相较本科生论文而言,对论文的学术性要求更高。硕士毕业论文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检测,但不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总结和复述,是以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研究并且探讨学科发展中的学术问题,或是为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一句话,作为学术论文,它旨在考查学生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毕业论文实质上是学位论文,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当与学生所学专业和所要申请的学位挂钩,要在本专业领域内选择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论题。因此,经济法硕士毕业论文选题不仅要立足于专业基础这一根本,而且要通过了解和把握经济法学术研究动态来确定研究方向和课题,把对法学前沿问题的把握与所具备的专业基础相结合。

 

二、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中的主要困惑

 

毕业论文的选题过程是一个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真正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在一定意义上,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困难得多。论文选题并不是凭一时的兴趣、凑热闹、赶时髦就能做好的,而是需要认真地思考和论证,以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有无能力、基础如何。

 

1.不能正确理解创新标准

 

有些硕士研究生考虑到写作时间有限和自身的理论基础,在短时期内往往很难形成新的理论,为符合毕业论文创新的要求,于是在选题是一味求创新,选择自己根本不熟悉的经济法前沿问题,结果在实际写作中无法把握选题,也很难找到相关资料作为帮助,最后只能放弃选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因为对论文创新标准的理解不准确。其实,创新从根本上讲就是人们对某些问题的认识能有所拓展、深化,其具体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并非只有推翻现有学说,另创一个新的学说或体系才算新,也不一定非得成一家之言。只要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有推动、有帮助,对人们的认识有启发、有拓展,能对学科发展增添“一砖一瓦”,都称得上创新。因此,创新不仅是推陈出新,提出新学说、新观点,也是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发现和补充新材料,开启新视角,做出新论证,引进新方法和新手段,以及做出新概括和新的语言表述。即使能较为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一个未被注意的新问题,一时又未能解决,也算是有新意。

 

2.不能正确判断选题的价值

 

在当前这个利益多元化的时代,经济关系纷繁复杂,经济法所涉内容也十分广泛。经济法硕士研究生在选择论文选题时,有时很难判断所涉问题的重要性。例如:有学生因为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计划写“企业工商登记法律问题研究”。这个选题表明上看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是个可行的选题。但仔细推敲,在这个制度中如果是探讨工商登记的内容,则成为具体的经济技术规范的推敲,容易写成工作报告:如果从工商登记的程序探讨,则偏向于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与经济法研究内容有所偏离:如果从企业行为角度分析,则偏向于律师实务研究。很难从理论高度进行发挥,提出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只有从企业的市场准入一般规则角度探讨企业工商登记的相关问题,才是比较好的选题。但这样的话,论文选题变成了“市场准入一般规则研究”。因此,经济法研究生在做毕业论文选题时,首先应该注意考虑选题的理论基础,能否有适当的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该问题;其次再考虑选题的现实意义,是否值得花时间去深入研究来满足现实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判断选题的价值。

 

三、对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几点建议

 

1.选定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

 

选题,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专题作为自己学习、研究的具体方向。经济法所涉内容比较繁杂,学科之间差异性也较大。例如:市场管制法律制度和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研究的重点和基本思路就有很大差异,而每个人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所限不可能精通一切。因此,要确定自己的选题,首先要对几年学习所积累的知识作简要的整理,总结一下自己究竟在哪些方面有所得、有所思、有所长,对哪些只是一般了解,从而将注意力凝聚到最能体现和发挥自己知识特长的某一点上,以此为基点通过了解和把握经济法学术动态,找到合适的研究课题。

 

2.结合学界研究主流方向来判断选题

 

不同时期学术研究的注意力、侧重点等总会不同,相应地在法律研究过程中会有一些相对研究集中的热点问题。毕业论文要合理选题,应尽可能全面了解和把握学术动态,对经济法领域所讨论的各种问题及其代表性观点、学说均应有基本了解,同时又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基础和兴趣有所侧重,突出重点。这样能够保证自己的论文有足够的资料来分析论证。经济法学术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存同求异”的过程:“存同”,才能建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统一平台。对经济法硕士研究生来说,先准确理解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学说,才有可能正确运用理论解释现实经济问题;而“求异”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能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这样才能体现自己论文研究的价值,才能推动学术发展。特别是对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不必要一味跟风作为选题,因为如果是热点问题,许多学者都从多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全面的探讨,对硕士研究生而言,选择这样的题目风险比较大,很难发现新的思考角度或者形成新的观点,容易造成最后写作的困难。

 

3.选择合适的角度建立选题

 

论文选题是对平时所学知识的一个梳理过程,也是对平时所思考的问题的梳理和总结过程以及二者的综合过程。经济法研究领域中许多问题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在对所学课程有了基本了解和兴趣的基础上,从自身的角度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来进行选题。例如:在财政制度领域,长于理论抽象思维的学生可以考虑研究财政法的本质、财政法的基本原则、财政法律制度在经济法中的法律地位等问题;偏爱实证研究的学生可以分析具体财政制度,如转移支付制度的分析、预算法的完善、财政体制的改革等等问题:擅长比较研究的学生可以通过历史分析中国财政法律制度变迁、结合其他国家财政法律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无论在经济法的哪个领域选题,都存在一个怎么思考和总结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同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各种方法,以明确自己的知识储备与能力、兴趣与所长,以及当前学术动态中的定论、争论、未论所在,并从中找到需要研究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查阅大量文献,提炼选题,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训练和基本功的培养。

 

4.查阅相关文献来辅助选题

 

选题的判断必须建立在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确定研究方案时,需要考虑论题是不是有相关资料来加以铺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参考很难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在经济法研究中确实有一些领域研究学者很少,这样导致相关的文献资料也很少。例如:对我国特殊形态的一些企业的现状以及法律调整,如集体所有制企业、建设兵团等方面研究资料就非常少。由于毕业设计环节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设在毕业前夕,很多同学将绝大部分时间放在找工作上,大部分同学都很难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原始资料现场调查和研究,只能进行二手文献的查阅。因此,在选题时应该考虑现有文献的基础,对文献进行初步的查阅,这样可避免最后写作过程中因资料来源的单一而削弱了毕业论文的说服力。

 

总之,论题选得好,可以使毕业论文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论题选得不好,不仅会为收集整理资料、提炼论点、安排文章的结构和动笔写作带来一系列的困难,而且有可能造成论文写作半途而废,即使勉强完成写作,论文质量也堪忧。经济法硕士研究生选题时要广泛阅读相关经济法学文献,及时与论文指导老师进行沟通,通盘考虑自身的兴趣爱好、思维习惯、时间精力等因素,适当选择毕业论文的选题。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篇4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食品科学是一个跨多个学科门类的交叉学科。例如,(1)研究与食品有关的道德意识、道德活动、道德规范、道德教育和修养等内容,属于哲学范畴;(2)研究食品的需求与供给、价格与成本、组织与结构、规划与布局、发展与管理等内容,属于经济学范畴;(3)研究食品的立法、公共政策、行政管理等内容,属于法学范畴;(4)研究食品知识普及、食品政策与法规宣传等内容,属于教育学范畴;(5)研究食品发展史、食品文化考究等内容,属于历史学范畴;(6)研究食品的物理化学特征、安全与营养、分析与检测等内容,属于理学范畴;(7)研究食品工业生产中所用加工方法、过程和装置等内容,属于工学范畴;(8)研究食用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遗传育种等内容,属于农学范畴;(9)研究食品卫生与免疫、营养与健康等内容,属于医学范畴;(10)研究食品生产与流通、采购与营销、安全与危机等内容,属于管理学范畴。由此可见,食品科学研究的内容不可能完全隶属于某一个学科,需要多个学科交叉研究才能解决食品科学问题。例如,研究食品安全问题,不仅需要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知识,还需要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哲学等知识。可以进一步将食品科学涉及的10个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划分为相互交叉的3个方面(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文化与伦理、食品经济管理)。

1.“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以研究食品属性和食品工业所依托的科学理论问题、工程技术级装备的实现问题为基本内涵的学科。它融合了理学、农学、医学、工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食品(及其原料)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食品加工过程、贮运与保鲜及其生物学基础等,形成了食品生物化学、食品生物技术、食品风味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物性学、食品原料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检验学、食品加工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品质学、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学等分支学科。

2.“食品政治、文化与伦理”研究领域。食品文化与伦理是以研究食品系统中的文化现象和道德现象为基本内涵的学科。它融合了法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工学、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食品立法、食品公共政策、食品行政管理、食品文化现象与规律,食品伦理现象与规范(如污染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动物福利、转基因食品等)等,形成了食品政治学、食品文化学、食品伦理学等分支学科。

3.“食品经济管理”研究领域。食品经济管理学科在国内刚刚起步,学科体系尚未形成,国内外在食品经济管理学科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部分学者对食品经济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构成和研究框架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郑锦荣认为,食品经济管理是对食品系统进行全方位研究的一门交叉学科,既要考虑到食品的自然属性,即食品的经济性,又要考虑食品的社会属性,即食品的安全性,其知识体系由食品经济管理的独有知识(食品溯源性、食品安全管理等)、管理学与经济学知识(系统科学、行为科学、宏微观经济学等)和食品科学与工程知识(食品加工、包装、食品营养学等)等交叉而成,可以根据食品生命周期的阶段将其划分为食品的整体管理、食品的生产管理、食品的流通管理、食品的营销管理、食品的采购管理、食品的服务管理、食品的质量管理、食品的危机管理、食品的安全管理9大知识领域。[2]

相子国在从产业经济、企业管理和社会管理三个视角解读我国《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个食品经济管理研究结构图,涉及国家和地方政府、食品加工与流通企业、食品上游个人与企业、食品消费者、食品行业组织、中介服务机构、信息化服务提供商等组织的分工与协作。他认为,食品经济管理研究的背景是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研究的重点是食品企业创新能力,研究的目标是提升食品核心竞争力,主要研究方向可以概括以下五个方面:食品质量安全研究、食品产业与区域规划研究、食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食品工业“两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融合研究、食品核心竞争力研究。[3]

在今天的“大食品产业”时代背景下,[4]食品工业已发展为一个涵盖“从农田到餐桌”及其赖以生存的制度、政策和技术革新等环境在内的有机系统。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严重,建设食品经济管理学科进行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实践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郑锦荣提出的食品经济管理的9大知识领域仅集中在食品产业链(FoodChain)上,过分强调了“管理”问题,而忽视了食品系统(FoodSystem)的其它有机组成部分(如制度、政策等环境因素)和“经济”现象;相子国将政府文件作为食品经济管理研究框架的逻辑起点,没有注意到政府文件的时效性与学科建设的规律性之间的矛盾。本文拟在食品系统框架下,以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和方法为指导,重新构建食品经济管理研究框架,并提出当前食品经济管理研究的重点内容。

二、食品经济管理的学科属性与研究框架

(一)食品经济管理的学科属性

在设计食品经济管理的研究框架之前,首先有必要讨论其学科属性。食品经济管理(ManagementofFoodEconomy)虽然是一门融合了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学、理学、工学等基本理论的交叉学科,但其主要任务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要求,在食品生产及其相关部门中合理地组织生产力,正确地处理生产关系,适时地调整上层建筑,以便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合理地组织生产、供应和销售,妥善地处理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调动广大从业者的积极性,提高食品生产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食品的需要。主要内容包括:在科学预测基础上,正确制定食品工业发展战略,编制食品工业发展规划和计划;在食品工业区划基础上,进行食品工业地区布局,优化食品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物质技术资源和财力资源;建立合理的食品经济管理体制,确定食品生产经营中各方面的责、权、利关系以及分配中的积累与消费关系;正确地组织食品流通;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食品工业经济活动;全面评价食品工业经济效益等。因此,就学科性质而言,食品经济管理属于管理学门类,可以从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中独立为二级学科。

(二)食品经济管理研究框架

根据上述食品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和主要内容,本文以“理论基础———研究方向———应用实践”为框架,构建食品经济管理研究框架。1.食品经济理论与政策。主要研究内容是,以促进食品产业发展为核心,跟踪食品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动态与前沿,为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食品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理论指导,为食品产业政策评估提供方法,解读食品产业最新政策,为食品企业等相关主体决策提供咨询和帮助。2.食品产业结构与布局。主要研究内容是,食品产业结构的形成与演变、食品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及其联系方式、食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食品战略产业选择及转换、食品产业空间布局等。主要研究方法包括静态分析方法、动态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和产业关联分析方法等。3.食品资源与环境。主要研究内容是,探索食品经济发展和资源耗竭、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评价食品资源价值和环境价值,制定食品资源与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促进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其中,环境经济评价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评价法、揭示偏好法(替代市场法)、陈述偏好法(假想市场法)和生命价值评估。4.食品技术经济与管理。主要研究内容是,对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食品生产过程中即将采用的各种“技术性”措施和“技术性”方案的经济效果进行论证分析和风险评估,为政府、食品企业及相关部门的投资规划与资源利用管理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主要研究方法有决定型分析评价法、经济型分析评价法、不确定型分析评价法、比较型分析评价法、系统分析法价值分析法、可行性分析法等。5.食品物流管理。主要研究内容是,食品物流的基本概念、食品物流的主要作业管理活动、食品物流的战略管理、食品物流系统的规划、食品供应链管理等。6.食品企业管理。主要研究内容是,食品企业组织管理和信息管理、食品企业经营决策与计划、食品企业生产管理、食品企业营销管理、食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食品企业财务管理、食品企业质量管理、食品企业技术创新等。7.食品产业组织与管理。主要研究内容是,生产同一类食品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结构、食品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食品市场绩效及食品产业组织政策。主要研究方法是SCP分析范式和博弈论。8.食品国际贸易。主要研究内容是食品国际贸易政策与法规、食品国际贸易管理体系、食品国际贸易与安全、中国食品国际竞争力等。9.食品质量安全。主要研究内容是,食品质量安全的经济学性质与原因、食品质量控制体系、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食品质量风险评估与安全预警、食品质量诚信体系、安全食品消费等。主要研究方法有收益-成本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层次分析、模糊评估、神经网络评估、计算机仿真、声誉机制模型、Lo-gistic回归等。

三、开展食品经济管理相关研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小题大做”

“小题大做”是所有科学研究的一致要求。这里所说的“小题大做”可以理解为:研究对象的选取要“小”、研究内容要“大”。食品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涉及的行业很多,不同行业之间、同一行业的不同食品之间具有不同的产品特征、企业规模、行业发展规律,需要分别进行研究。一个研究方向甚至一个研究基地能将一种或少数几种食品研究透彻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相子国教授认为,关系国计民生而且产业链较长的食品才有研究价值。山东省高校“十二五”人文社科研究基础———食品经济管理研究基地选取的研究对象有:白酒、功能糖、调味品等。

(二)时代性

不同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特征、存在的问题与主要发展任务不同。例如,“十二五”期间,食品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强化食品质量安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装备研制水平、加快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大力推进两化融合。涉及的重点行业包括:粮食加工业、食用植物油加工业、肉类加工业(畜禽加工业)、乳制品工业、水产品加工业、果蔬加工业、饮料工业、制糖工业、方便食品制造业、发酵工业、酿酒工业、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工业、营养与保健食品制造业。食品经济管理相关研究应紧密围绕当前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行业展开。如“食品质量安全”研究方向“十二五”期间应重点研究食品市场准入、政府监管、企业诚信、健康消费等问题。

(三)实践性

食品经济管理相关研究还应注重实践性。例如,2011年青州市、昌乐县等六县市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作为山东省高校“十二五”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食品经济管理研究基地应及时总结他们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提炼出蕴含其中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并为其他地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撑。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篇5

关键词:工商管理;研究内容;比较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国内对工商管理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很大进展,与国外学术界的交流也逐渐增多,及时把握国外工商管理研究的最新动态及其发展趋势,将对我国工商管理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与启发作用。

工商管理学是研究营利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本文按照学科代码将工商管理学科分为十个研究领域,对90年代国内外学术界工商管理各领域的研究方向与研究热点进行了分析与比较,以发现国内、外研究的差异,更好地促进国内工商管理研究的发展。

1国外工商管理研究内容与热点

本文在检索国外工商管理论文数量时,选择了SCI和SSCI中影响因子大于0.5的59种管理类期刊,时间范围是从1990年到2000年。通过关键词检索,发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论文数量远远多于其他领域,故将其他九个领域按检索到的论文篇数做出趋势图。

从纵向来看,1990~2000年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技术经济、项目管理、企业理论的研究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企业文化、财务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则一直处于稳定状态,没有明显的增长。其中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在90年代一直呈稳步上升的趋势。在某些年份,市场营销研究虽有下降,但整体趋势是上升的;从图1中还可以看出技术经济与技术管理在近5年内发展很快;而运作管理的研究在突破最高点后开始逐渐持平甚至下降;不能忽视的是对项目管理的研究也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从横向看,人力资源管理的论文数量远远多于其他领域,可见近十年来人力资源管理在国外是一个热点研究领域。从其他9个领域的论文数量排序中可以看出,市场营销、技术经济与技术管理、项目管理、企业理论、运作管理也是研究的热点领域。在分析各研究领域的研究内容时的1997-2000年进入SCI检索的文章,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论文进行分析,得出如下关于国外工商管理研究内容与热点的基本结论(见表1):

2国内工商管理研究内容与热点

对国内工商管理的研究过程中,从中国期刊网中筛选出44种学术性较强的管理类期刊,根据关键词对各二级科目的论文进行检索,将各领域检索得到的论文数量进行趋势描述

从此趋势图纵向比较,几乎每一个领域的研究在近7年中都是呈现上升的趋势,论文数量逐年增加,这表明国内工商管理各领域的研究力度在加强,这也与国家经济改革的进程和力度有一定关系。横向比较,研究成果较多的是市场营销,说明我国的经济改革及国企改革的力度加强,企业不再只靠抓生产提高企业利润,而是越来越注重市场对企业自身的影响;同时,技术经济与技术管理、企业战略管理、运作管理、项目管理也是研究较多的领域,相比而言在工商管理研究范围内国内近几年对会计理论、财务管理的研究论文相对较少。从代表性文章中,得出国内工商管理各领域研究热点如下:

3国内外工商管理研究内容与热点的比较及结论

3.1工商管理研究的国内外对比分析

从国内外的研究趋势比较过程中可以看出,国外人力资源、市场营销、技术经济与技术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增长速度较快;项目管理的研究在持续增加;企业战略管理的论文数量曾在1995年左右达到最多,随后又有所减少。国内则对运作管理研究较多,企业文化、技术经济与技术管理、人力资源也是理论界研究较多的领域。

从国内外文献数量的排名次序角度看,国内论文数量较多的是市场营销、技术经济与技术管理、企业战略管理、运作管理、项目管理,而国外的排名为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技术经济与技术管理、项目管理、企业理论。

国内外研究热点存在必然的交集,但侧重点仍有不同,国内理论研究滞后于国际的理论研究,国内的研究热点往往是国外前几年的研究热点,而国外正在形成的热点在国内往往是刚刚涉足或者还未涉足。

4结论

从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的工商管理研究从整体上落后于国际水平,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有一定关系,但是也要求此领域的学者们能把握工商管理的最新研究方向,以加强我国的工商管理研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在研究内容与形式上存在差别:国外在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将理论运用于管理实践;而国内的研究经常停留在理解国外理论研究的层面上,对一些较新的管理问题介入较少。鉴于工商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国内此领域学者们应注重研究形式的改进,注重对管理问题深层面的研究。

研究方法上也存在差别:国外注重规范研究,有严密的逻辑推理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国内多是思辩研究,研究仅根据个人的经验和知识,或是虽有理论基础但是缺乏严密的推理。国外使用实证研究方法较多,通过案例、实验、非实验、实地等方法对所研究问题进行充分的论证,而国内则不重视实证的研究。这与各国间的文化传统有一定的关系,但是管理学科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在进行管理研究时,应该多作些实证的工作来充实我们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金碧辉.国内外管理科学的研究热点问题比较[J].管理科学文摘,2000.

[2]汪寿阳,金碧辉.SCI、SSCI与管理科学期刊[J].管理科学学报,2000,(12).

[3]WebofScience.[DB/OL].2002.

[4]中国期刊网.[DB/OL].2002.

[5]成思危.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发展重点选择[J].管理科学学报,2000,(1).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篇6

关键词:林业 经济管理 对策

1、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面临的问题

作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理论体系建设、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与实践的结合、学科领域人员队伍等方面尚存在较多不足。

1.1 理论体系建设滞后

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植根于计划经济时代,决定了它的先天不足。在传统上,学科可大体分为关注林业经济学、林业管理学和林业政策学三大主要领域,以森林资源最佳利用、林产品市场与贸易、经济因素对林业经济影响等作为核心内容。当前,学科边界更加模糊,涵盖了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与林业相关的大多数命题,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更为鲜明。不仅如此,针对宏观和政策层面问题的关注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相关的理论和方法的要求也更高。具体而言,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主导下,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上的林业经济模型存在严

重缺陷,而需综合运用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相关经济理论对理论体系进行重构(谢屹等,2007)。相对于学科领域中的林业经济实践,学科体系理论体系构建工作存在滞后,导致相关研究工作开展和人才培养缺乏系统的理论作为支撑。

1.2 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相关领域重大发展问题上发挥的作用不显著,学科影响力未得到显著提升,凸现学科发展能力较弱。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目的在于为国家制定林业政策、法规和进行林业宏观决策,提供必要的客观依据;为林业管理部门规划林业建设发展,评价林业技术措施的经济效益,论证组织和管理林业生产经营的形式和方式等,提供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当前,受到理论界关注的林业经济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碳汇等方面,相关研究成果较多。但是,就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而言,多数研究忽视了改革的目的与本质,从而忽略了改革对集体林经营方式和效率的影响等关键命题,使得研究成果难以成为政策优化和决策选择的科学依据。在中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学术研究缺乏前瞻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常常只扮演了解释和附和国家政策的角色(张大红,2008)。

1.3 人才培养工作与实践脱节

人才培养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另一项主要任务,关系到能否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以及能否为林业经济和决策活动提供理论支撑,以及能否促进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谢屹等,2007)。事实表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同学对专业认同度低,不愿意在学科领域中进行就业。如果学不致用,导致学科建设耗费的人力和财力等资源配置低效,也使得学科长期发展缺乏持续动力。上述问题的存在表明现行的教学等人才培养工作与实践存在脱节。在林业实践中,学科毕业生所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综合能力与以往可能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而要求教学活动应与时俱进。诸如,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是当前林业实践中较为活跃的一项经济活动,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 不仅应需要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 更需要通过参与林业实践来固化理论学习的成果。但在培养工作中,两者并没有得到有机结合。不仅如此,随着社会对新兴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学科的主管课程也应作相应调整。

1.4 学科领域人才缺乏

促进林业经济研究由主观的定性分析向客观的定量分析转变, 实现规范性分析逐步向实证分析过渡,既是林业经济研究的发展方向,也是林业经济研究走向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中教学和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 以及综合运用现代经济学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的能力较低。在学科领域中,以227 篇博士学位论文作为对象的研究成果表明,能在学位论文中具体阐述研究方法的选择与操作、能对研究方法的运用过程与结果进行思考的作者不多(黄山青、沈杰,2010)。近年来,部分高等院校加大了人才引进工作的力度, 从其他相关学科招募了一批青年学者,以消除学科领域人才不足的问题。尽管如此,人才缺乏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原因在于其他学科的青年学者缺乏最为基本的林学知识, 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人才的缺乏表明学科发展和建设缺乏统筹,在人才培养模式不先进,以及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2、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对策建议

现代林业的发展和变化势必导致林业经济活动内涵、形式及过程发生变化,促使坚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具有紧迫性。作为项系统工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工作应具有侧重点,并通过体系建设,为重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为促使更好的服务于现代林业建设, 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应对以下五方面予以重点建设。第一,加强教学和人才培养。根据实践需要以培养研究生为主,本科人才培养主要为研究生培养奠定基础, 对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和模式重新进行确定。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应更加注重经济学及方法性知识的传授,并注重学生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第二,加强理论研究方面。注重将现代经济学、管理学与政策等学科的理论与林业进行关联和结合, 构建起以林业经济学为基础,林业管理学、林业政策学、森林资源经济学、林区社会学、林业区域经济学、森林生态经济学等为分支的学科理论体系, 并积极引入和导入经济学方法在林业经济理论研究中的应用性研究案例,为今后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谢屹等,2007)。第三,加强实证研究方面。结合国家现代林业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开展研究, 并注意研究的持续性和系统性。与此同时,可根据不同院校的优势和地域特点,形成各有特色和整体协调的格局。第四,加强队伍建设。增加经济学类人才引入,并加强现有人才的培养, 尤其是注重现有学科人才的科研和教学能力的培养, 以产生一些在国家和国际层面有影响力的林业经济学家。第五,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国内层面,应加强与农业经济及生态环境领域等相关学科的交流,寻求跨学科的科研合作。在国际层面,应加强导入国际林业经济前沿理论知识,并与国外同领域学者开展学术交流, 提高国内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在重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 有待现代教学体系和科研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为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就现代教学体系的建设而言,应注重培养方法的创新, 将教学内容与现代林业建设实现有机结合,培养符合现代林业建设需求、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就科研体系的建设而言,应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的结合,提高研究人员服务林业实践的能力, 以及通过参与实践提高理论研究水平的能力(张智光,2005)

参考文献

[1]黄山青,沈杰.林业经济管理博士学位论文中研究方法的自陈情况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10,30(3):274~277

[2]谢屹,贺超,温亚利.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问题初探[J].林业经济问题,2007,27(4):362~365

[3]张大红.中国林业经济发展问题:基点?视角?途径[J].绿色中国:理论版,2005 (1):24~28

[4]张建国.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探索[J].林业经济问题,2004,24(3):129~131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篇7

【关键词】 会计专业 研究生 研究方法 教学改革

一、现行会计类研究生研究方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重视研究方法是一门学科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会计研究方法是指会计研究为发展和完善会计理论在搜集和整理会计实践经验数据并开展理性思维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会计研究方法跟会计理论同等重要,甚至构成了会计理论的核心。目前,只有少数著名高校会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设置了会计研究方法论课程,尚缺乏掌握主流研究方法即实证研究全部技能的研究人员和培养这些人才的教育机制。

第一,会计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忽略会计研究方法论。新的会计实务呼唤新的会计研究方法,新的会计研究方法催生新的会计理论,会计研究方法与会计理论相伴而生。齐默尔曼在《实证会计理论》中也指出,会计理论的演进过程就是会计研究方法的演进过程。目前,以经济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为基础的实证会计的蓬勃发展,已经逐步开始取代以往会计学研究的规范性研究方法的主流地位。

第二,会计教学观点落后,教学方法单一。会计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与层次性,不同的会计研究方法服务于不同的会计研究目的并形成了不同的会计理论。目前会计研究方法有实证法、规范法、评估法等数十种,其多样性显而易见;同时,多样性的会计研究方法又分处不同层次,有的分为传统方法与科学方法,有的分为上层哲学方法、中层一般科学研究方法和下层特殊研究方法,有的分为实证法与论述法,也有的分为实证研究、实验研究、分析研究、表述研究、会计史研究及其他研究。目前大多数研究生教学仍停留在某一种或者几种研究方法的教学上,缺乏针对不同会计研究目标培养相应的研究型人才的理念。

第三,会计教学依然强调应试教育,忽略文献阅读和研究能力的培养。由于较复杂的会计问题基本上都不是单纯的会计问题,而必须放在宏观或微观经济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因此,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但需要具备较扎实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功底,而且还需要掌握其他经济、管理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大量文献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训练。在新形势下,会计类研究生必须接受研究方法和方法论,包括数理统计理论与计量经济学运用能力的严格培训。

二、会计类研究生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必要性

在社会经济领域,人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探索社会经济现象之间内在、必然与本质的联系。探索这种联系一般是从提出理论假说开始的,之后经过理论假说的模型化(理论模型的设计)、样本数据的收集处理、模型参数的估计和模型的检验等阶段,最后发展成为经济理论。计量经济学就是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实际观测的统计数据,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借助于计算机技术从事经济关系与经济活动数量规律的研究,并以建立和应用计量经济模型为核心的一门经济学科。其特点是把经济理论、经济统计数据和数理统计学与其他数学方法相结合,通过建立经济计量模型来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及其演变的规律。弗里希(Frisch,1933)和他的计量经济学会认为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考虑的是数量统计和统计推断工具在经济理论所阐释的经验关系中的应用。

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确定《计量经济学》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八门共同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水平成为对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进行评估的重要内容。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学学科教学开始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必将对我国经济学人才的培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在学术研究方面,《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的一些重要经济学期刊所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多地将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大量运用了各种计量经济模型,不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已经很难在高级别的期刊上发表文章了。由此可见,对于会计类研究生而言,计量经济学课程在经济管理类学科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对于自己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三、会计类研究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

计量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并列为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基础课,同时又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金融学基础,而且要求学生具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因为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分析工具,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经济问题定量分析的能力,故计量经济学课程理论上应放在大学本科四年级上半学期开设,也便于学生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分析工具和方法论支持。但是考虑到目前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大部分来自其他院校和其他专业,不一定在本科四年级学过计量经济学课程,因此一般做法是在硕士研究生一年级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

针对教学对象的不同,计量经济学有三种层次的教学内容。一般分为初级计量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分别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三个层次的学习对象。考虑到大部分会计学专业硕士的本科课程是文科类数学教材,数学基础相对理工类学生较差,故上学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应该从初级计量经济学开始。

初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要通过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以下目标:第一,了解计量经济学作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具有的特征与地位,了解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在经济学科中的发展和实际经济工作中的作用;第二,掌握计量经济学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思想,掌握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本原理;第三,熟知计量经济分析的基本内容和工作程序;第四,能够建立和运用简单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问题。

对于研究生来说,仅仅掌握初级计量经济学肯定对做学术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必须考虑在初级计量经济学的基础上增加一部分中级计量经济学的内容,比如时间序列分析。现实经济中时间序列数据大多是非平稳的,金融市场的价格、利率、汇率等数据也存在随时间变化的波动性,经典方法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存在严重缺陷。时间序列分析模型方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全新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论,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单位根检验(unit root test)、协整(cointegration)理论、动态计量经济学和有条件的异方差自回归模型(ARCH)等。现在时间序列分析已成为计量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广泛应用于经济、金融领域,但时间序列分析需要学生具有随机过程的先修课程为基础,这是所有学生在大学本科阶段没有涉及的领域。所以,在强调经典方法假设条件的同时,可以概要性地介绍大多数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不满足经典方法的假设条件,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要重应用、淡化理论,比如伍德里奇的《计量经济学导论》就是这样处理的,该书可以作为重要的教材或参考书目向学生推荐。此外,面板数据(panel data)作为目前学术研究的主流研究工具,是横截面和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的综合运用。作为中级计量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之间的跳板之一,应当对博士研究生予以重点介绍并尽量掌握其原理和实践方法。

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及方法

首先,要明确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理论课定位,强调方法先于实践。原理与概念是首要的,否则就可能失去方法的科学性与数量分析的严肃性。要让学生了解到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包括提出理论假说、理论假说的模型化、样本数据的收集处理、模型参数的估计和模型的检验等阶段,要能够对模型的检验结果做出科学的分析。面对会计学研究的各种经济管理现象,在建立了一定的模型之后,不是所有模型能够一次性通过检验的,如果模型通不过检验,要能通过检验结果分析建模的哪个环节可能出了问题,反复对模型进行修正,直至得到满意的结果。只有这样,我们建立的模型才能够反映经济现象的本质规律,模型的参数估计才是科学的、可靠的,据此做出的研究结论才能少犯错误。

其次,计量经济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如果忽视实验教学,抽象的理论往往显得枯燥而不易让大多数学生接受。由于大多数学校的会计类专业在本科生录取时采取的是文理兼收的方式,在本科教学时学习的经济数学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导致一部分研究生的数学功底不够扎实,缺少案例讨论的教学方式又往往容易使学生对课程的性质产生误解,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统计课、数学课,继而产生畏难情绪,对学习失去兴趣,并且学生学完理论后不具备解决和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因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两个组成部分,两者缺一不可。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两者应统筹规划,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来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时间,每章的理论教学完成之后,紧接一次实验教学,由教师结合典型例题讲授和演示理论方法的软件实现,从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此外,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还应注重多媒体教学和黑板教学相结合。在理论教学部分,黑板教学仍是不可替代的,也有教师尝试用过多媒体进行理论教学,但效果都不大理想,原因是理论教学注重推导过程,教师通过板书引导学生的思维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但在实验教学部分,大量的数据处理、图表显示和分析报告的讲解,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注:本文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引进人才启动金项目成果。)

【参考文献】

[1] 庞浩: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统计教育,2004(3).

[2] 刘冰花:会计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实验教学:共生与互动[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1).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篇8

广西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会、《改革与战略》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广西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暨广西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会年会于2011年12月3日在广西区社科联七楼会议室召开。来自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师范学院、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及相关单位40余人与会。研究会会长、《改革与战略》总编辑巫文强等10位参会代表分别从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历程、研究团队,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经济发展实践,人的发展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关系,人的发展经济学学科建设,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现实条件、影响因素及实践途径等角度进行了论文发言。研究会副会长、广西大学教授李欣广作了研讨会会议总结。在研讨会的整个过程中,与会代表本着自由、平等、严谨的原则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并针对相关论题展开了讨论,形成了良好的思想交锋和有效争论。有关会议论文及研讨的情况综述如下。

一、对我国人的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历程、研究团队及学术倾向的认识逐步清晰

近几年,人的发展经济学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学理论界研究的重要内容,并且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但对其研究历程却一直没有定论。而随着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推进,其研究队伍基本形成,又因研究理论基础和学术倾向的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研究团队。上述问题在本次研讨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明晰化。广西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会会长、《改革与战略》总编辑巫文强认为,‘南京师范大学许崇正教授关于我国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的起始时间的观点值得商榷。虽然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和南师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等单位于2007年和2009年分别举办了人的发展经济学中・日国际学术研讨会,但由于中国学者在这两次会议中提交的论文经济学学理不足,许多论文难以称其为真正的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他认为,我国有计划地推动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应该是从2008年8月《改革与战略》开辟“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栏目开始的,有计划地发动始于2009年,并以在南宁举办的中国首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为标志。之所以得出这一判断主要是缘于中国首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以后,在中国才逐步出现了研究团队和成果的聚集,并且形成了由《改革与战略》杂志社为主要筹备单位每年召开一次全国性会议的制度化推动模式。继而,2009年中国第二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和2011年人的发展经济学高端论坛标志着我国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队伍基本形成,基本理顺了学科理论问题并进入到实质性的具体内容研究阶段。

巫文强认为,截至目前,我国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团队主要有五个,分别是以常修泽教授为代表的研究团队、以许崇正教授为代表的研究团队、以胡钧教授为代表的研究团队、广西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团队和其他研究人员。以常修泽教授为代表的研究团队的主要思想是人道马克思主义、人本实质论和天人合一。这一团队受西方马克思流派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影响较明显,经济学学理不足、难以对接和解决实际问题是这个团队亟需解决的难题。以许崇正教授为代表的研究团队虽然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但其核心却是西方现代经济学,希望通过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来代替市场配置资源。他们的理论基础似乎明确,实际上问题却很多,主要表现为想在两个经济学学科之间折中:形式上认可、内容上要改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容上认可、形式上否定西方现代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的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以胡钧教授为代表的研究团队区别于前两个团队的显著特征。该团队认为,人的发展经济学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一脉相承,不同在于其突出人的发展与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个团队的理论功底深厚、学术严谨。广西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团队,与胡钧团队基本相同,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人的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认为人的发展经济学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分支。不同的是,本团队侧重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强调生产和分配与人生存和发展的关系。

二、人的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在研讨会中受到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如何用正确科学的方法指导研究,是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但是,包括广西学者在内的一些学者对于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和内容并不明晰。其中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以单纯或者混杂从社会学、人学、哲学、伦理学等视角研究人的发展来替代对人的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在本次研讨会上,与会者就人的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形成了一定的思想交锋。

广西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会监事长、广西民族大学陆壹东认为,人的发展,人的成长,无论是肉体还是灵魂,无不渗透着精神问题。仅仅从肉体的自然性,无从谈人的发展问题,即使是人的社会化发展,也无法囊括人的发展问题,甚至其实质问题都无法涉及。仅仅从现象上,不能理解人的发展问题。人的发展问题,既是社会性问题,更是精神性问题。离开人的内在的精神创造力,无从谈人的发展。他还指出,“人的发展”是一个数量化的概念,我们要从数量化的视角全面探讨人的发展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测量和描述解释人的发展问题。陆壹东在点评李欣广论文《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目标实现的历史分析》时强调,从社会政策的视角而言,从人的最大幸福转向弱势群体、转向人的痛苦是人的发展经济学需要关注的问题。我们一般讲的GDP、国民生产收入虽然很关注其增长,但实际上,作为每一个个人来讲,最关键、最实在的问题就是老百姓、弱势群体的痛苦。对于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而言,关注弱势群体比关注幸福最大化更有意义,应该把幸福最大化转化为痛苦最小化,减少不必要的痛苦。

广西日报高级编辑黄信强调,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不能像传统经济学那样把经济人作为一种分析方法,而应在正确理解人与经济学关系的基础上,找准对人的发展分析的视角。第一,人的发展经济学不可能直接以解决人的发展问题为己任。人的发展经济学作为一种经济学,对人的发展的分析也是一种抽象,即它不是研究人的发展的具体问题。人的发展经济学要先探讨和确立自己的分析体系和研究方法。第二,人的发展经济学不可能否定其他经济学。经济学不同学派的形成主要在于经济分析角度的不同。任何一个经济学和经济学派别,如果以自己研究对象的合理性来否定另一个经济学和经济学派别研究对象的合理性都是不恰当的,也是站不住脚的。人的发展经济学可以将人的发展问题作为分析的直接对象,但只能建立人的发展经济学而不能是别的经济学,更不是对传统经济学的否定。第三,人的发展经济学仅从经济问题切入不能解

决人的发展问题。当今中国,人的问题已经超越经济范畴,是一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综合性问题。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中国当前最艰难的问题,是如何推进经济社会的转型。只有推进经济社会转型才能最终解决人的发展问题。推进以公民社会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等为重点的制度建设,既是转型的根本,又是中国公民自身发展的根本。第四,人的发展经济学不能与经济学混淆。第五,人的发展经济学要与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法学、政治学、人类学和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相结合,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人的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吸收其他学科关于人的发展研究的成果,夯实自己的研究基础。

巫文强认为,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必须深刻了解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科学内涵,坚持把“研究人的发展与经济活动相互关系的规律的学说”作为人的发展经济学的学科定义,而且还必须与经济学学理相关。对于广西学者而言,要关注各团队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胡钧团队,熟悉广西团队;要积极参与广西团队的互动,善于利用团队的协作来解决自己选题中的问题,借团队的力量提升自己;要阅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著,补充哲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西方现代经济学等学科基本知识,增强写作学并强化学术论文写作训练;要注重问题意识,从问题出发,依据问题本身的逻辑进行追问。

巫文强在评论黄信论文发言时指出,《经济人假设与人的发展在经济学中的位置思考》里面的一些概念体系,甚至是出发点、“经济人”、“最大化”都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些东西,不能按照西方经济学的体系或者概念来衡量人的发展经济学或者是政治经济学。他认为,对于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西方经济学有些东西是不能用的。如最大化,如果我们不讲最大化的过程和手段,这句话有时候就变成贩毒也是最大化,贩卖人口也是最大化,在现实中有些生产力是不能发展的。另外,资本家总是赚钱,但我们的“新三座大山”(住房、读书、看病)总是越背越重,这种经济也不应该发展,按照现在的西方经济学,资本最大化的结果就是老百姓承担更多生活成本,人的发展经济学不能认同它。

在研讨会中,有代表提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涉及到效率和公平问题,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廖东声认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在不同时候,有时更加侧重效率,有时更加侧重公平。当时邓小平提出要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就是考虑到效率和发展的问题。现在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以后,我们提出要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缩小两极分化,就是要努力促进公平。但是,如果一开始的时候就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效率可能就上不来。因为当时的财力有限,在某些历史阶段,只能集中精力办某些事情,先考虑要重点解决哪些问题。只有到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了,才会更加关注公平问题。巫文强认为,效率和公平是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难题。关于人的发展,马克思提的也只是个目标,不是马上就可以实现的。这个过程在理论界,包括马克思的经典著作里面也是没有明确提出的,人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进而逐步实现全面发展。一下子拿某个东西来衡量人的全面发展肯定差距很大,但这个差距怎么补,正是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实现由不全面到全面,由较小的全面发展到比较多的全面发展,最后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这个过程肯定很漫长。就如我们所讲的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样,但共产主义始终是我们人类发展的目标,如果想要马上就实现共产主义,那就是我们对共产主义太过于理想化了。这就是说,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途径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广西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会副会长、广西大学教授李欣广在研讨会总结时指出,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需要注意把握好三个要点。一是要联系实际,针对时弊,关注而不是回避社会矛盾,涉及的问题应该旗帜鲜明,通过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促进社会的发展。二是注意不同学派、不同理论观点对人的发展经济学的评价,提高研究理论深度。要处理好日常工作与科研学习的关系,把自己的研究建立在别人的基础之上,避免重复研究。三是要关注国内外人的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动态,积极参加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人的发展经济学有关的学术活动,通过学术交流和学习提高自身研究水平。

在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内容上,巫文强强调,社会生产和分配行为的好坏直接决定经济活动保障人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好坏,人的发展经济学的研究需要从传统经济学以商品分析的视角转移到以分析社会生产和分配行为如何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上来。陆壹东则认为,把“人的发展经济学”的科学结论运用于社会实践,探讨社会经济发展中“每个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如何实现,可能只是人的发展经济学的一个方向,并非人的发展经济学本身的工作,至少不是其主体_T作,而仅仅是一种附加的工作。在目前人的发展经济学的创建工作中,不应只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人的发展的社会经济实践的研究上,而忽略“人的发展经济学”的科学研究,更不能把现实实践的问题当成科学问题来研究,要从日常经验和实践经验出发研究“人的发展经济学”。

三、人的发展的涵义和人的发展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关系的认识获得新突破

人的发展的涵义和人的发展经济学的学科性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存在不同的见解。在本次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又提出了新的观点,与之前的认知形成了良好的思想交锋。陆壹东指出,人是自然性、社会性与精神性的统一。人的精神性是人的最高属性,其规定了人的发展的方向、原则、实质、内容和过程。人的发展问题的核心是每个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个性――个体人格之自由全面发展是第一位的,人的社会性、社会化和社会关系的发展是第二位的,我们必须从人作为从生命的个体与精神的个性相统一的角度来谈人的发展问题。第一,人的发展问题首先是每个个人身心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内在成长与外在发展的统一,是“全人发展”的概念,是德智体美与心灵的全面发展。第二,人的发展是个性化过程与社会化过程的统一。第三,每个个人的发展,首要的问题、根本的问题、最深层次的问题、最高层次的问题,是精神问题。第四,人的发展理念,是一个神圣的理念,是一个超越动物兽性和超越低劣人性的永恒理念。

在人的发展经济学与经济学关系的问题上,陆壹东认为,经济学不可能成为一门人学,但经济学可以从科学的角度研究人本身的发展问题,即经济学可以从数量化的角度研究人的发展问题。下一阶段,经济学的研究可以转向研究人自身的发展问题,对人自身的发展进行经济分析。建立“人的发展经济学”是可能的。但是,目前“人的发展经济学”主要定位于“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从历史的角度和实践的

角度研究人的发展与经济的关系问题,是人的发展的历史经济学,是人的发展的实践经济学,这似乎不妥。

四、如何建立人的发展经济学学科成为本次研讨会的最大亮点,而且可能会成为我国人的发展经济学学科建设的理论创新点

目前,我国人的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进入到了实质性的分专题的研究阶段,推进人的发展经济学学科建设也就成为了我国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方向和重要任务。在我国的经济学理论界,专家学者对人的发展经济学学科建设已经有所研究并达成了一定共识。在本次研讨会上,这一问题又有了新的突破,为推进人的发展经济学学科建设提供了借鉴。陆壹东认为,人的发展经济学的建立应该避免把科学经验与哲学经验、历史经验、实践经验甚至日常经验混淆起来,而是要具体研究和阐述“人的发展经济学”的科学目标、科学方法、科学逻辑、科学内容及其研究纲领和理论体系,寻找和确立“人的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科学学科的依据和原则。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研究。一是要研究人的发展问题能否进入科学的思维世界而成为科学的问题。二是要研究人的发展问题如何成为规范的经济学问题,即如何对人的发展问题进行规范的经济分析――人的发展问题如何进入经济学的世界而成为规范的经济学问题――如何遵循经济学的规范思维,思考人的发展问题。三是在前面两个层次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人的发展经济学目前状况如何?有何成就?存在哪些问题?我们要根据经济学的假设、范式和研究纲领,建立人的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先把人的发展经济学建设成为一门科学而规范的经济学,而非人的发展常识、人的发展哲学、人的发展历史学、人的发展实践学,或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政治学等。然后在此基础上,把其科学结论运用于社会实践中,从人的发展出发,探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问题。我们既要超越常识世界,又不能误入历史世界与实践世界,我们要进入的是科学的世界。陆壹东还指出,人的发展经济学要成为一门科学的、规范的经济学,就必须用科学的经济学方法考察人自身的发展问题,成为人的自我发展自我选择和对人的个性化发展、社会化发展进行经济分析的科学经济学学科。

五、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约束和实践途径成为此次研讨会重点讨论的问题

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类社会的理想和共同目标,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步发展又是人的发展经济学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我国目前大力推进以人为本建设、而现实又存在制约人的发展的诸多因素的现阶段,分析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约束和探索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路径,并为之构建科学的制度成为了本次研讨会与会者最为关注和讨论最为热烈的问题之一。

巫文强在其论文《社会生产和分配的方式与人生存和发展条件结合的实现――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实现途径选择研究》中指出,社会生产和分配的方式与人生存和发展条件的结合是人类追求全面自由发展的关键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要从理论到实践都做到:确立保障人生存和发展条件的思想并制度化为一种社会规定,把它作为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使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也是生产条件,并在生产成本中体现;让每一个参与社会生产劳动的人获得基本的生存和发展费用,在分配中实现其生存和发展条件的保障;让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够参加生产劳动并实现其自身的劳动力价值。是否保障好人生存和发展是衡量经济活动好坏的标准,其根本就在于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在好的生产组织方式和好的分配方式下参加生产劳动。

李欣广认为,“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由生存需要、享乐需要、发展需要和和谐需要构成。就我国现阶段而言,必须普遍满足生存需要,合理限制享乐需要,适当满足发展需要和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满足和谐需要。但是,在现实中,我国贫困群体的生存需要尚未得到满足,享乐供给分配极端不公平,严重的两极分化发展导致发展需要难以实现,和谐需要还相当欠缺。他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应当从满足四大需要的价值规范人手。即应把生存需要的满足置于优先地位,发挥社会舆论和政府的作用合理限制以物质方面为重点的享乐需要,增加发展需要的供给并增强其公平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并提高其质量,治标与治本并重满足和谐需要。

广西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会副会长、广西师范学院教授黄锡富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资本趋利性的本性的角度阐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现实条件。他认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和社会发展的享用者。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依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和思想观念的不断解放。资本的趋利性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有双面性。作为资本化身的资本家为实现利润最大化,不断研发、采用新技术和开拓市场,既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又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但是,也正是源于资本的趋利性,使得追求利润最大化成为了生产的一切目的。由于投资者过于注重追求眼前和局部的经济利益,不惜采用掠夺式的发展方式开采自然资源,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而一些非盈利性的社会公益事业和收效慢的重大项目却建设缓慢。更为严重的是,在资本的驱使下,还可能催生极端利己主义,导致生产至上,使得劳动异化,劳动者丧失了主体性、独立性,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甚至人与其自身错位,扭曲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韦国友认为,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改善民生的目的所在。当前,我国拥有大量资本的少数人的生存与发展条件虽然得到了很好的保障,但人口众多的工薪阶层的生存与发展条件保障却相对不足,广大农民及失业人员的生存与发展条件的保障较为困难,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的生存与发展条件得不到有效保障,甚至还有很多人买不起房、看不起病、读不起书。他强调,唯有劳动才能创造社会价值,劳动是保障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唯一途径。要保障好我国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一是要求有劳动能力的每一个人都要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因此实现自身的劳动价值;二是政府和社会要努力实现让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够就业;三是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原则,让每个劳动者充分享受他的劳动价值;四是弱化资本的功能,以人为本,以劳动为杠杆,推动社会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广西大学副教授李敬湘对提高国有企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就能体现社会公平和促进人的发展的观点存在不同看法。他认为,国有企业是没有效率的,与私营企业相比,它的待遇问题始终没有办法解决,公有制企业也没有实现公平。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在国有企业里面,劳动者的利益并不能得到充分的保护,

能够享受经济发展好处的主要还是企业的高管以及掌握企业高管人事任免权的少数人员。因此,要用发展国有企业、发展公有制体现社会的公平和实现人的发展并不现实。他强调,单纯从经济的角度来研究人的发展经济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从政治体制角度进行研究。即使是研究生产关系也不能单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从现在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制约人的发展和社会公平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资本利益和权力的利益。因为权力决定社会资源分配,权力决定人发展的机会,权力决定社会能不能实现公平。因此,抽象地来谈人的发展并不现实。

广西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官锡强和广西大学副教授黄丽馨从工业化发展的角度探讨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践途径。官锡强认为,新型工业化发展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相互推动、互为促进的。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应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基础,通过创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机制体制,建立GDP与幸福感并重的指标体系,发展以制造业为重点的多元化产业,扩大就业,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等途径促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官锡强强调,实现农民市民化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应该不断完善包括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等在内的制度安排,增加教育投入、全面提高新市民素质和大力发展休闲产业,促使农民在实现市民化过程中获得更多促进其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黄丽馨认为,工业化发展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但现实中,工业化对农业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不强,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导致人们选择劳动方式受限,安全生产和劳动环境问题突出等因素已经或多或少制约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黄丽馨强调,大力发展现代生产业,从制度层面促进劳动力的全面自由流动;培育先进技术和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从技术层面增加人们全面自由选择劳动方式的机会;提高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从法律层面保障人们全面自由体面的工作和生活,是以工业化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应该重点努力的方向。

六、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相关的农民工、“弱势群体”等社会现实问题受到与会者的极大关注

“农民工”、“弱势群体”等社会现实问题受到本次研讨会与会者的高度关注,这个问题的存在被认为是现阶段人尚未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体现,这也是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和视角。

李欣广在其提交的论文《人的全面白南发展目标实现的历史分析》中把“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的代表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进行研究。他认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不能随意地肯定现实所有的现象,应从主观选择方面多加以努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具有不同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虽有高、中、低收入群体的差别,但不能允许有“特权”、“无权”、“强势”、“弱势”等群体的差别。我们应当把共同富裕、共同发展目标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历史特征。在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中,既要放宽经济自由度,让有各种劳动技能、经营才干的社会成员放开手脚发展自身、创造财富,又要有节制资本、规范经济行为、打击权钱勾结、扶持贫困的系列政策。我们不要僵死地用公平强压效率,但总体上必须是效率服从公平,以合理追求公平达到提高效率的效果。要提高“弱势群体”的自治水平与组织程度,增强他们的维权权利,改进政府与司法部门的执政和执法行为,增强干部队伍的群众观念,落实体现宪法理念的制度建设。在不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文化结构的前提下,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一是人的发展必须以“文明发展”为基本前提,防止发生人的个性、能力、相互关系出现“反文明发展”的逆流。二是提高劳动力生产社会化水平,改变劳动就业的供求状况,降低就业收益差距。三是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四是增强人民群众环境维权意识和保障力。五是努力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官锡强认为,住房保障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但由于制度缺陷、外部条件和主体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农民工住房问题已经阻碍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应通过健全规范各项制度、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等措施,为农民工实现全面自由发展创造条件。

巫文强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方式是有区别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初期积累阶段,其发展经济主要是依靠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实现利润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但并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我们搞社会主义没有必要按照资本主义的办法来让农民这么转,我们要考虑这个事情。其实,“农民工”在中国是没有的。农民工大部分是建筑工,建筑工是有标准的。20世纪90年代,建筑工一天的工资是17元(或19元),这个国家是有规定的,相当于现在200~300元。但是,“农民工”好像给多少钱都可以、都合法。在《劳动法》里面是没有“农民工”的,“农民工”被排除在法律监管、法律保护的体系之外了,业主给多少钱就是多少钱,我觉得不应该这么做。经济发展是一个过程,农民对这个过程是没有选择的。但是,资本家可以选择,资本家不能做得太过了。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应该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去约束。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博士苏广实认为,现在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其实是对农民的一种歧视,因为现在的保障性住房重点保障的是城市居民,与农民工比较而言,城市居民还是一个相对强势的群体,但却把农民工排斥在外了。为了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应该保护农村居民的财产平等。因为农村居民的财产是不可变现的,房子虽然属个人所有,但土地仍属于集体所有。因此,应该把农村居民的财产和城市居民的住房一样实现均等化。

此外,陆壹东、韦国友、黄丽馨等在其提交的论文或者发言讨论中也都涉及了对“农民工”和“弱势群体”的研究等。

七、本次研讨会提出:人本发展的经济学意义和人本发展理念应被寓于经济发展的实践当中

以人为本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向,一些参会代表把这一理念寓于经济发展的实践当中。广西师范学院教授谢永新认为,马克思主义人本发展的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具体地、历史地、深入地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现实地指出了人类的发展方向,揭示出人类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谢永新以这一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现象,指出马克思主义人本发展的经济学意义在于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郭霄星把以人为本与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以促进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他认为,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与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但如果对旅游业发展中以人为本的理解仅仅局限在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和保护旅游者利益诉求上,是片面的、肤浅的。应从为谁发展、发展什么、谁来发展和怎么发展四个方面来把握民族旅游经济发展的人本理念内涵。他强调,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制度设计是人本理念践行的保障,而现实路径的选择是由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过程所决定的。政府主导模式下的政府既是影响旅游经济发展如何践行人本理念的主要因素,又是问题的主要来源。民族旅游经济发展中人本理念的践行,除了寄希望于政府自身的改革外,更要通过第三方力量的培养、产权的明确、自治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居民自身的积极参与等举措形成多元的经济生态制衡体系。

上一篇:经济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经济学与生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