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07:59:06

区域经济管理论文

区域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 基于AHP―SWOT分析法的T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基于AHP法的物流服务评价表构建 基于AHP方法的评估分析 基于SWOT―AHP法的广鹿海岛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AHP的岗位评价指标权重 基于AHP的企业预算分配研究 基于AHP方法的酒店选址研究 基于AHP的投标选择模型 基于AHP的高校选择问题 基于AHP的企业平衡关系研究 基于AHP的MIS综合评价算法 基于AHP法的农民发展评价体系建构 基于SWOT及AHP的企业战略优选研究 基于AHP法的农户融资成本决策实证分析 基于OOPP云南普洱参与GMS合作及发展战略的AHP分析 基于AHP法的食品物流安全风险评估及对策分析 基于AHP的逆向物流评价指标排序 基于AHP法的区域经济影响定量评价 基于AHP法的建筑公司财务风险评价 基于AHP法的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李玉平,吴红. 基于AHP-SWOT法的专利战略因素分析及构造[J]. 情报杂志,2010(10):40-44.

[3] 彭书渊. 基于BSC、Fuzzy-AHP及PCA综合评价体系的福建省港口物流发展研究[D]. 泉州: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 百度文库. 2011年全国各省市GDP总量排名[EB/OL]. (2012-02-19)[2012-12-05]. .

[5] 罗应光. 加快实施城镇化战略的思考[EB/OL]. (2012-08-16)[2012-12-05]. http:///html/2010-08/16/content_1307354.htm.

[6] 陈保江. 云南1至11月边境贸易和对东盟贸易实现快速增长[N]. 云南日报,2010-12-25(A4).

[7] 唐建民. 区域物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 经济管理论坛,2005(16):134.

[8] 邓永胜. 云南智能物流发展分析及对策研究[D]. 昆明: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9] 焦铮. 我国物流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转型升级的途径[C] // 2011中国物流论坛年会. 北京: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11.

区域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经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地方财经类本科院校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需要,是遵循教育内、外部发展规律,适应大众教育阶段以及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理性选择。自2007年以来,西安财经学院结合西部地方财经院校的实际,探索并提出了“明确一个目标、创新两个体系、联动三个课堂、突出四个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综合实践,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一、明确一个目标:应用型创新人才

明确、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学校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依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自身条件及发展潜力,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逐渐明晰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西安财经学院2007年组织召开了“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加强实验实训教学,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主题的教育教学工作会议;2008年组织召开了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主题的教育教学工作会议;2010年召开了“加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的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为“应用型创新人才”。2011年《西安财经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创新两个体系

1、理论教学体系

学校按照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和特征,2009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创新了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更新整合了课程教学内容。第一,构建了“四个平台、五个模块”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四个平台包括公共课平台、学科共同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五个模块包括公共必修课模块、任意选修课模块、学科共同课模块、专业必修课模块和专业选修课模块。第二,加强基础教育,打通大类平台课,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2009年起在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数学类四个大类的14个专业,实施了大类培养教学改革。第三,各专业加大应用性课程的建设力度,着重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第四,依据财经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设置系列课程强化学生的数理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构建了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目的。基础实践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技能,主要内容包括:公共课实践、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爱心服务;专业实践旨在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掌握基本专业技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主要内容包括:学科共同课实验(实训)、专业课实验(实训)、课程论文(设计)、学年论文(设计)。综合实践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主要内容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技竞赛、社会调查、第二课堂等。各专业修订培养方案时,充分体现实践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学分。目前,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文科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方面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以引导实践教学环节的高质量开展。对超过18课时的实验实训课均独立设课;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每学年设置两周的实践教学周。针对财经类人才培养特点,突出实训教学在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加强实训课程教学、管理和投入,编制实践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规范了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的考核办法,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

三、联动三个课堂

1、第一课堂(课堂教学)

学校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实施过程中,将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融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学校要求课程所属系(教研室)定期进行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研讨,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的以案例式、呈现式、发现式、讨论式和创造式的开放教学方式为主,引导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学校每年开展课堂教学观摩、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实验室(实训中心)评估、优秀教案和优秀多媒体课件评比等活动。

各二级学院(教学部)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特点,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如:经济学院与管理学院推行“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信息学院倡导“教学互动,重在实践”,文法学院开展“模拟教学”,《高等数学》课实行“分类分层教学”,《大学英语》课推行“听说领先,综合训练”等,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教学方法。

2、第二课堂(课外科技文化活动)

学校以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和学术讲座为载体,推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近三年来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大学英语竞赛、高等数学竞赛等科技创新竞赛的学生达8000余人次;邀请校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教授作高水平的学术讲座600余场,参加学生10万余人次;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历届陕西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举办了5届“博学杯”西安财经学院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2010年学校成立了西安财经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学校现有人文类、体育艺术类、科技类、理论学习类、社会实践公益类学生社团组织共56个,参加人数达8000余人;创办了《区域财经论坛》、《管理论丛》、《经济新视野》、《蓝风铃文学报》等10余种学生刊物;定期举办书画大赛、英语演讲赛、辩论赛、摄影作品比赛、“校园之星”风采大赛等一系列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3、第三课堂(社会实践)

多年来,学校利用寒暑假及节假日组织社会实践团,分赴全省各地进行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环境保护、支教扫盲、法制宣传、社区援助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形成了制度化、规模化、社会化、品牌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特色格局。近三年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人数达1.5万余人次,广大学生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使学生开阔了视野眼界,锤炼了思想品质,提高了实践能力,增强了创新精神,积累了社会经验,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四、突出四个能力

1、知识应用能力

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在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中,突出实习的专业对口性;制定和完善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组织方法,突出实训教学在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以改革实验实训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为重点,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重,逐步建立开放型实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2、创新创业能力

学校实施“2+2”大类培养教学改革,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空间。学校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学生个人特长、兴趣和未来就业取向,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在专业大类内采取分流培养,提高学生对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在人、财、物上支持学生参加参与各类社团活动、科技竞赛活动及教师科研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深化对课堂教学内容理解的实践性活动,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新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3、数理分析能力

学校按照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尤其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加大《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运筹学》等相关课程的开设力度。通过强化量化分析课程教学,提高学生依据数据和模型进行经济管理、经济分析的能力。另外引导与鼓励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开展量化分析教学方法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4、语言表达能力

区域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绿色营销是在绿色消费的驱动下产生的。所谓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意识到环境恶化已经影响其生活质量及生活方式,要求企业生产、销售对环境影响最小的绿色产品,以减少危害环境的消费。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哲学思想,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策略。绿色营销是现代市场营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对传统营销的延伸与扩展。绿色营销的目的是可持续发展,绿色营销进行的前提是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传统营销相比,绿色营销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1、绿色消费是开展绿色营销的前提。消费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绿色消费是较高层次的消费观念。人们的温饱等生理需求基本满足后,便会产生提高生活综合质量的要求,产生对清洁环境与产品的需要。满足绿色需求,是绿色营销的出发点。

2、绿色观念是绿色营销的指导思想。绿色营销以满足绿色需求为中心,为消费者提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能有效防止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及损害健康的产品。绿色营销所追求的是人类的长远利益与可持续发展,重视协调企业经营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力求实现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发展。

3、绿色体制是绿色营销的法制保障。绿色营销是着眼于社会层面的新观念,所要实现的是人类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在竞争性的市场上,必须有完善的政治与经济管理体制,实施环境保护与绿色营销的方针、政策,制约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的短期行为,以全社会和全人类的共同努力,维护全社会和全人类的长远利益。

4、绿色科技是绿色营销的物质保证。技术进步是产业变革和进化的决定因素,新兴产业的形成必须要求技术进步;但技术进步如背离绿色观念,其结果有可能加快环境污染的进程。只有以绿色科技促进绿色产品的发展,促进节约能源和资源可再生、无公害的绿色产品的开发,才是绿色营销的物质保证。

二、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障碍

绿色营销是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虽然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尽管理论上已具备了可能性,但在实施过程中,我国绿色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从政府方面看,主要采用经济手段来保护环境,执行过程中,以权代法、以言代法、有法难执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经济手段标准模糊,行政干预手段难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需要,一些地方政府从局部利益出发,忽视环境保护,使企业没有外部压力去实施绿色营销。同时,由于绿色产品的营销涉及到供应、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涉及的环节多,内容复杂,最终导致政府不能从客观上有力调控企业实施绿色营销。

第二,从企业方面看,绝大多数企业仍未确立绿色营销理念,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落后。我国企业由于生产方式滞后,投入高、产出低,不仅浪费能源,同时还产生大量的工业“三废”。如果继续沿用这种旧的生产管理方式,必然对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所生产的非绿色产品也将逐渐失去市场。

第三,从消费者方面看,绿色产品由于相对而言成本高,从而价格高。由于我国消费者整体消费水平不高,再加上政府和企业对绿色产品宣传力度不够,致使目前大多数消费者还没有把环境保护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缺乏环保意识,对企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还不能做到自觉抵制和进行有理有力的监督。同时,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素质偏低,绿色消费意识淡薄,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选择。三、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对策建议

1、增强环保意识,积极主动开展绿色营销,培育企业的绿色文化。企业承担环保义务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如果企业仍然无法摆脱“外部不经济性”的束缚,不仅与绿色营销,更与时展相悖。因此,要开展绿色营销,企业首先要转变自身观念,加强环境管理和对污染物的治理净化,促使外部不经济的内部化,积极主动出击,适时适地地调整营销战略,树立全新的绿色营销观念。

2、潜心开发研制绿色产品,加快绿色产品创新。所谓绿色产品,指对社会或环境的改善有所贡献的产品或减少对社会和环境所造成损害的产品,或指对环境及社会生活品质的改善优于竞争者所提供的产品。绿色产品同传统产品一样,具有下列三个表现:第一,主要表现——核心产品成功地符合消费者的主要需求;第二,技术表现——是指产品各种技术质量标准;第三,策略表现——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而且有利于企业实现赢利目标。绿色产品除具有上述三种表现外更重要的是加上第四个表现,即绿色表现。

从产品能否维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及从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来评价,绿色产品必须体现以下四种绿色理念:一是企业在选择生产何种产品及应用何种技术时,必须考虑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二是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要考虑安全性,产品在消费中要考虑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三是业设计产品及包装时,要降低原材料消耗,并减少包装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四是产品整体概念考虑产品的设计、产品形体及售后服务,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3、加强对绿色营销组合的研究,灵活运用绿色营销组合策略。企业的绿色产品需求与绿色价格、绿色通道、绿色促销相互配合,才能引起消费者广泛注意。绿色价格的制定要树立“环境有偿使用”的新观念,同时注意绿色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利用人们求新、求异、崇尚自然的心理来定价;绿色渠道的通畅是成功实施绿色营销的关键,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决定是否选用中间商,如选择则要考虑中间商的绿色信誉;绿色促销则需要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要与环保部门保持良好关系,寻求支持,并积极参与各种与环保有关的活动,以扩大企业绿色影响。

4、积极采用环境标志,认真贯彻执行国际环境公约、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和绿色标志制度。环境标志,又称绿色标志、生态标志,是由政府部门或其授权的部门按照一定的环境标准颁布的特定图形,用以表示某种商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等也符合环保标准。要想在国际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必须花大力气发展符合“绿色标志”的拳头产品,同时认真贯彻执行ISO14000环境质量管理标准,实行清洁工艺生产,在国际上为我国企业赢得良好的海外形象。

当今,在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世界主题背景下,实施绿色营销战略,树立企业绿色营销和品牌形象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有助于企业顺利进入国际国内市场,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论文关键词:绿色营销;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论文提要绿色营销在中国起步较晚,虽得到一定发展,但面临着全社会性绿色消费需求尚未形成、绝大多数企业绿色营销理念仍未确立、生产管理方式滞后、营销组合策略不相适应以及政府措施不力等障碍。必须采取相应对策,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使绿色营销逐步成为本世纪中国市场营销的主流。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泰锋.绿色营销与我国企业发展[J].上海企业,2000.6.

[2]吴玉珊.绿色营销——21世纪的营销主流[J].江苏商论,2003.11.

[3]陈世光.论中国企业的绿色营销[J].暨南学报,2000.2.

区域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绿色营销是在绿色消费的驱动下产生的。所谓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意识到环境恶化已经影响其生活质量及生活方式,要求企业生产、销售对环境影响最小的绿色产品,以减少危害环境的消费。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哲学思想,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策略。绿色营销是现代市场营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对传统营销的延伸与扩展。绿色营销的目的是可持续发展,绿色营销进行的前提是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传统营销相比,绿色营销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1、绿色消费是开展绿色营销的前提。消费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绿色消费是较高层次的消费观念。人们的温饱等生理需求基本满足后,便会产生提高生活综合质量的要求,产生对清洁环境与产品的需要。满足绿色需求,是绿色营销的出发点。

2、绿色观念是绿色营销的指导思想。绿色营销以满足绿色需求为中心,为消费者提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能有效防止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及损害健康的产品。绿色营销所追求的是人类的长远利益与可持续发展,重视协调企业经营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力求实现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发展。

3、绿色体制是绿色营销的法制保障。绿色营销是着眼于社会层面的新观念,所要实现的是人类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在竞争性的市场上,必须有完善的政治与经济管理体制,实施环境保护与绿色营销的方针、政策,制约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的短期行为,以全社会和全人类的共同努力,维护全社会和全人类的长远利益。

4、绿色科技是绿色营销的物质保证。技术进步是产业变革和进化的决定因素,新兴产业的形成必须要求技术进步;但技术进步如背离绿色观念,其结果有可能加快环境污染的进程。只有以绿色科技促进绿色产品的发展,促进节约能源和资源可再生、无公害的绿色产品的开发,才是绿色营销的物质保证。

二、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障碍

绿色营销是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虽然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尽管理论上已具备了可能性,但在实施过程中,我国绿色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从政府方面看,主要采用经济手段来保护环境,执行过程中,以权代法、以言代法、有法难执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经济手段标准模糊,行政干预手段难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需要,一些地方政府从局部利益出发,忽视环境保护,使企业没有外部压力去实施绿色营销。同时,由于绿色产品的营销涉及到供应、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涉及的环节多,内容复杂,最终导致政府不能从客观上有力调控企业实施绿色营销。

第二,从企业方面看,绝大多数企业仍未确立绿色营销理念,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落后。我国企业由于生产方式滞后,投入高、产出低,不仅浪费能源,同时还产生大量的工业“三废”。如果继续沿用这种旧的生产管理方式,必然对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所生产的非绿色产品也将逐渐失去市场。

第三,从消费者方面看,绿色产品由于相对而言成本高,从而价格高。由于我国消费者整体消费水平不高,再加上政府和企业对绿色产品宣传力度不够,致使目前大多数消费者还没有把环境保护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缺乏环保意识,对企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还不能做到自觉抵制和进行有理有力的监督。同时,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素质偏低,绿色消费意识淡薄,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选择。

三、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对策建议

1、增强环保意识,积极主动开展绿色营销,培育企业的绿色文化。企业承担环保义务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如果企业仍然无法摆脱“外部不经济性”的束缚,不仅与绿色营销,更与时展相悖。因此,要开展绿色营销,企业首先要转变自身观念,加强环境管理和对污染物的治理净化,促使外部不经济的内部化,积极主动出击,适时适地地调整营销战略,树立全新的绿色营销观念。

2、潜心开发研制绿色产品,加快绿色产品创新。所谓绿色产品,指对社会或环境的改善有所贡献的产品或减少对社会和环境所造成损害的产品,或指对环境及社会生活品质的改善优于竞争者所提供的产品。绿色产品同传统产品一样,具有下列三个表现:第一,主要表现——核心产品成功地符合消费者的主要需求;第二,技术表现——是指产品各种技术质量标准;第三,策略表现——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而且有利于企业实现赢利目标。绿色产品除具有上述三种表现外更重要的是加上第四个表现,即绿色表现。

从产品能否维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及从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来评价,绿色产品必须体现以下四种绿色理念:一是企业在选择生产何种产品及应用何种技术时,必须考虑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二是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要考虑安全性,产品在消费中要考虑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三是业设计产品及包装时,要降低原材料消耗,并减少包装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四是产品整体概念考虑产品的设计、产品形体及售后服务,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3、加强对绿色营销组合的研究,灵活运用绿色营销组合策略。企业的绿色产品需求与绿色价格、绿色通道、绿色促销相互配合,才能引起消费者广泛注意。绿色价格的制定要树立“环境有偿使用”的新观念,同时注意绿色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利用人们求新、求异、崇尚自然的心理来定价;绿色渠道的通畅是成功实施绿色营销的关键,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决定是否选用中间商,如选择则要考虑中间商的绿色信誉;绿色促销则需要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要与环保部门保持良好关系,寻求支持,并积极参与各种与环保有关的活动,以扩大企业绿色影响。

4、积极采用环境标志,认真贯彻执行国际环境公约、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和绿色标志制度。环境标志,又称绿色标志、生态标志,是由政府部门或其授权的部门按照一定的环境标准颁布的特定图形,用以表示某种商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等也符合环保标准。要想在国际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必须花大力气发展符合“绿色标志”的拳头产品,同时认真贯彻执行ISO14000环境质量管理标准,实行清洁工艺生产,在国际上为我国企业赢得良好的海外形象。

当今,在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世界主题背景下,实施绿色营销战略,树立企业绿色营销和品牌形象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有助于企业顺利进入国际国内市场,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泰锋.绿色营销与我国企业发展[J].上海企业,2000.6.

[2]吴玉珊.绿色营销——21世纪的营销主流[J].江苏商论,2003.11.

[3]陈世光.论中国企业的绿色营销[J].暨南学报,2000.2.

[4]张汝根.我国企业采取绿色营销的博弈分析及成因[J].生态经济,2005.12.

论文关键词:绿色营销;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区域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因子分析 熵权法 科技发展 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044-03

一、引言

20世纪中后期,世界范围出现了新科技革命,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最关键的因素,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经济增长与科学技术之间的互动互促关系也日益明显。经济增长同时伴随着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又会加速经济增长。世界强国的发展过程已证明:经济增长越快,经济总量越大,科技投入也应越高;科技投入越高,科技水平提高就越快,由此促使经济可持续快速增长,使得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进入良性循环。评价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的指标很多,这些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不同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但也增加了分析问题的复杂性。为此,有必要寻找既能反映所要分析问题的大部分信息,又较为简化地分析和分类方法,而因子分析法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工具。本文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和熵权法,分析了影响科技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将我国31个行政区的科技发展水平进行排序和评价,为地区制定科技发展战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姚建文(2003)通过建立省际区域科技竞争力评价模型,并利用全国资源清查数据, 对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科技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姜春林等(2005)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0年中国大陆各省、市、自治区的科技竞争力进行评价,发现部分省市科技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没有表现出一致性。黎雪林等(2006)通过对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程度、科技潜力等4个方面的考核,设计了较为完整的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赵前等(2011)采用超效率方法,对中国的30个省的总量科技竞争力和结构科技竞争力进行效率评价,发现省际间科技辐射与科技带动的效果明显,总量科技竞争力和结构科技竞争力的效率存在较大差别,而且科技竞争力并非完全与区域经济水平同步。侯海青等(2012)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9年中国的30个省(市、自治区)的科技竞争力进行评价,并用回归分析法分析其科技竞争力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性。

杜晶等(2007)从样本几何的角度指出,主成分分析在构造主成分得分函数过程中,只是简单地计算数据点在新坐标系的投影,没有考虑旋转前后坐标赋权的变化,因此有内在的矛盾。王学民(2007)对建立综合评价函数来对样本数据进行综合排序的方法的不科学性作了阐述, 并指出在综合评价函数中对各主成分使用贡献率加权是错误的。另有学者指出如果某个指标的样本数据相差较大,因子分析也会变得不准确。本文笔者在利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评价排序时,也发现因子得分排序上与原始数据指标存在较大出入。例如广东、北京地区在构成某个解释因子的指标中,原始样本数据很大,每一项指标都排在前几位,但是在因子得分上却很低。因此,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解释因子,再利用熵权法计算这些因子的得分,最后给出相关结论和建议。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影响科技发展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借鉴本研究参照国家科技部《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和黎雪林等(2007)、陈文军等(2014)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立足影响因素搜集了五个类别的指标,它们分别反映了人力资源水平、科技财力投入、科技成果、经济基础等诸方面的作用,较全面的概括了科技发展水平的含义。本文使用的原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4》、《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4》、《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4》。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一)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是一种降维、简化数据的技术。它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探求观测数据中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来表示其基本的数据结构。这几个抽象的变量被称作因子,能反映原来众多变量的主要信息。抓住这些主要因子,就可以帮助我们对复杂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合理解释和正确评价。

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统计量是用于比较变量间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指标。KMO统计量是取值在0和1之间。当所有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远远大于偏相关系数平方和时,KMO值接近1。KMO值越接近于1,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强,原有变量越适合作因子分析;当所有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接近0时,KMO值接近0,KMO值越接近于0,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弱,原有变量越不适合作因子分析。表2中,KMO值为0.677,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P值为0,小于0.05,拒绝原假设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阵,说明变量间存在相关关系,适合做因子分析。

从表3(见上页)可知,前4个主成分对应特征值大于1,累计贡献率达到90.018%,基本上保留了原来指标的信息,因此提取前四个主成分。

由表4可知,第一个因子包括了每万人技术市场成交额、重点高校数、国外主要检索工具收录我国科技论文数、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R&D机构数、R&D经费投入强度、每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数、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在校生数、每万人R&D活动人员数方面的信息,解释了31.3%的方差,主要反映的是地区科学研究和人力资源水平方面的实力,故命名为科研因子;第二个因子包含了高技术产品出口额、高技术产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发明专利申请数、企业R&D人员占总R&D人员比重、高技术企业数、地方科技财政支出方面的信息,解释了20%的方差,主要反映了科技产业化,故命名为产业化因子;第三个因子包含了高技术产业投资额、规模以上企业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R&D经费、教育财政支出、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支出方面的信息,主要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科技资金投入,解释了18.9%的方差,故命名为财力投入因子。第四个因子包含人居地区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水平、互联网普及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地方科技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方面的信息,解释了18.6%的方差,主要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基础,体现了科技发展的环境,故命名为发展环境因子。

(二)熵权法求各因子得分

按照信息论基本原理的解释,信息是系统有序程度的一个度量,熵是系统无序程度的一个度量;如果指标的信息熵越小,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大,在综合评价中所起作用理当越大,权重就应该越高。

四、结论和对策

从综合得分上看,排名前几位的是北京、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山东、天津。其中,北京在科研因子的得分上远远超过其他地区,因为北京地区具有众多的重点高校和R&D机构,整体教育水平较高,人才众多,R&D经费投入强度高,这些因素对科研实力起着重要支撑作用。但在其他因子排名上并不是很高,尤其是财力因子方面,排名较后,应继续加强在科技方面的资金投入。排名第二的江苏在各项上得分上都较为均衡,说明江苏省在推动科技发展的时候注意了全方位的条件。江苏作为教育大省,教育资源丰富,科技人才众多,但是在整理人口教育水平上与排名第一的北京还有很大差距,应该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吸引人才。财力因子上排名第一,充足的科技经费为企业、高校等研究机构创新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江苏在高技术企业R&D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上还是很低,在2013年,这一比例仅为1.1%,而早在2000年,美国和日本的R&D经费投入就分别占企业销售收入的3.68%和2.87%,这一差距是很明显的,因此江苏应进一步加强企业R&D的投入,进一步加强高科技产业化水平。排名第三位的广东省,在科技产业化因子方面的得分远高于排名第二的江苏,说明广东省在科技产业化方面优势明显,走在了全国前列。广东作为南方沿海省份,毗邻港澳,在地理位置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了众多科技企业。科研因子方面的排名相对于综合成绩较为落后,因此广东应该注重教育投入,加强R&D机构和高等学校的建设,政府和企业部门应该提供优惠政策,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提高科技人员薪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从原始数据中可以看出,广东2013年教育财政支出高达1744亿元,比排名第二的江苏高出310亿元,这与本文的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说明广东十分注重教育的发展。江苏和广东在科技发展环境指标上相对于综合排名还相对落后,两地区都应该继续加强经济建设,提高从业人员工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是相辅相成的。对于西部及中东部地区一些经济不是很发达地区,如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在每个因子上都显示不出优势,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在科学技术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内在联系。鉴于此,各地区政府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地区优势产业,提高经济水平,做好资金筹备,同时注重教育、科技发展投入,创造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在老工业区,政府部门应该注重产业升级,将工业基础作为自身的优势,注重科技在工业方面的应用,大力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偏远地区,可以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发展好经济,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后发展绿色工业;在中部地区,可以利用自己的教育优势,注重人才的培养。放眼全国,各个地区应该资源互补,充分发挥本地区的优势,注重科技人才交流,使全国的科技发展水平更上一层台阶。中国科技发展水平在不同的地域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距。这一差距大体上与经济的发展速度相一致, 可以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科技发展的不平衡,而这种差距在后期的经济发展中又导致了经济上的更大差距, 从而形成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不良局势, 这与我们共同富裕的目标是相背离的。因此, 应加大对科技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 同时科技发展好的地区要帮助、带动落后地区, 以逐渐缩小这一差距。政府还应该鼓励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和个人申请专利和专利产品产业化。通过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71201084);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11YJC630250);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13219120028);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15GLC00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30920140132001);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基金(JGQN1402)。]

参考文献:

[1] 姚建文.省际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J].系统工程,2003(21)

[2] 姜春林,江诗松.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省区科技竞争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5(3)

[3] 黎雪林,孙东川.我国区域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2)

[4] 赵前,焦捷,王以华.中国省际科技竞争力评价――基于超效率DEA的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2011(51)

[5] 侯海青,张优智.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省际科技竞争力实证研究[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2(23)

[6] 杜晶,赵黎明.主成分分析应用于综合评价的局限性[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6)

[7] 王学民.对主成分分析中综合得分方法的质疑[J].统计与决策,2007(4)

[8] 陈文军,梅姝娥.江苏省主要城市科技竞争力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3)

[9] 朱建平.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科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4)

区域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xxx区财政局始终紧扣经济建设的主旋律,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在抓好培财、聚财、理财的同时,深入开展了以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以“强素质、树形象、上台阶”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被xxx区政府评为“文明单位”。

一、开展素质教育,统一思想认识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财政干部队伍,是做好新形势下财政工作的基础和保证。局领导把提高财政干部素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作为财政管理上层次的关键来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是狠抓政治理论学习。抓好政治理论学习,是加强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基础性任务,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首要前提。实践证明,一个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的不清醒、不坚定,往往源于其理论上的匮乏和思想上的模糊。在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中出现盲目性、片面性、绝对化也与理论根底不深、政治素质不高有直接关系。鉴于这种认识,局领导在抓干部队伍政治理论学习方面,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组织财政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落实学习制度。要求每个干部都能结合实际认真拟订学习计划,撰写学习笔记,局领导每年的学习笔记不少于5万字,科所长以上人员每年撰写1至2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体会,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通过狠抓政治理论学习,全局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成员能够掌握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善于从政治上提出问题、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把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把讲政治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善于研究和把握社会深层次问题和新动向,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把握做好财政工作的政治方向,保证了机关的统一和稳定。

二是统一干部的思想认识。针对个别干部中存在重业务、轻学习等现象,在全局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组织全体党员参观郭秀明同志事迹展,向优秀共产党员郭秀明同志学习,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人,使党员干部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应该以xxx同志为榜样,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组织全体团员参观革命圣地延安,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团员青年树立艰苦朴素、厉行节约的思想。又组织团员青年深入乡镇、街办,催收农业税,体验基层财税工作的辛苦,在基层工作中接受锻炼。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统一了全体干部的思想认识,增强了干部职工为人民当家理财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激发了干部职工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的工作热情,在干部职工中悄然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的热潮,相继涌现出一批能拉得出、靠得住、叫得响的中青年骨干,并逐步成为本局中层领导干部。

二、开展业务培训,规范执法行为

随着财税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财政理论、法规不断涌现,不认真学习掌握就难以胜任新形势下的财政管理工作。为了适应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适应西部大开发形势的需要,提高驾驭经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干部的业务素质,不断拓宽知识面,力求各项工作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作为,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我们在深化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还注重抓好干部职工的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培训工作,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相继举办了《会计法》及《行政诉讼法》等法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会计电算化知识、财务知识和财务通则等业务培训,通过培训,强化财政干部和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了干部职工依法治税、依法理财、依法行政的水平,做到了人人知法、遵法、用法,会熟练操作微机,提高了办事效率和业务技能,近几年有xx余篇财政管理论文获省、市优秀调研成果奖。

局领导为鼓励干部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掌握现代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知识,适应新形势下财政工作的需要,提出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鼓励通过各种渠道参加各种学历教育,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规定凡参加本科学习的,学费报销xx%,参加研究生学习的,毕业后学费报销xx%。由于打开了工作思路,提倡干什么学什么,使整个干部队伍的学历教育有了明显的起色,目前,全局xx名干部中,具备研究生学历的有xx人、在读研究生xx人,本科学历xx人,专科学历xx人,专科以上学历人数达到了xx%以上。

三、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内部管理

财政的基础工作十分重要,加强财政管理必须从加强财政部门内部管理抓起,而健全内部规章制度是加强内部管理的基础,没有科学合理的制度,奖罚就没有尺度,工作也就无章可循。因此,我们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建设,在原有23项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结合“三讲”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又完善制定了《财政五级审核拨款制度》、《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使管理制度达到25项。并将工作目标、工作纪律、工作承诺制板上墙,实行政务公开,增强了财政工作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使广大干部的财政法律意识和依法理财能力明显增强,形成良好的制度体现政策、制度约束干部的新机制。

我们还成立了领导小组,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做到了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奖罚分明。各项工作任务从领导到普通干部层层分解,实行量化考核,并坚持不定期检查,使干部职工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任务、措施心中有底,不打无目的仗。制度落实得好了,说服力就强了,工作机制就顺了,完成任务就有了保证。由于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狠抓了制度的落实,夯实了财政工作基础,使财政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财政收入任务,xxxx年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获灞桥区目标考评一等奖。

四、进行廉政教育,重塑队伍形象

为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拒腐防变和廉洁自律能力,局领导始终把廉政教育放在首位,坚持“防范于前,惩戒于后”的原则,常抓不懈,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组织全体干部观看《生死抉择》、《案件警示录》、《被钱和色推向深渊的市长》等影视片,学习阅读《财苑警示录》、《一个财政所长的堕落》等文章,利用本系统发生的典型案例在全体干部职工中开展“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警示教育。要求财政干部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严格遵守廉政准则、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促进财政干部清正廉洁,勤政务实,保证“五官”端正:管住自己的头,不该想的坚决不想;管住自己的眼,不该看的坚决不看;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坚决不拿;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坚决不吃;管住自己的腿,不该去的坚决不去。

通过警示教育的开展,使干部职工认识到,人活着要有精神追求。共产党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当公务员,就要经得起当公务员的“寂寞”,抵挡住各种利益的诱惑,决不能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换取个人的私利,否则就可能出现腐败。由于制度健全,措施有力,全体干部在廉政方面没有一人出现违纪现象。通过警示教育的开展,全局干部职工都能自觉地做到“用好权,管好钱”,树立起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勤政廉政的财政队伍形象。

五、树立服务意识,推进财政工作

财政干部是否具有理想和信念,具有“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职业道德和观念,树立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办老实事的观念,树立为人民当好家、理好财的观念,关系到财政改革和财政工作的顺利进展。财政干部既是铁面无私秉公执法的卫士,又是热情服务的人民公仆。我们既强调树立良好的岗位形象,又要求干部在社会形象上下功夫。为了增强广大干部职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工作质量,树立机关良好形象,我们结合“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组织学习《为人民服务》等篇章,大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制定了向社会《公开承诺八条规定》,彻底改变了过去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事难办的不良现象,讲学习、讲政治、比贡献、创先进的良好风气已经形成,全局干部职工在本职岗位上都能自觉维护财政干部形象,塑造求真务实、敬业爱岗形象。

另外,在全局开展了以“三学,三比,三争”为主要内容的竞赛活动。即学文件,比发展思想,争效率;学英雄(模范),比思想修养,争奉献;学先进单位,比工作干劲,争一流。大大强化了全体干部学先进、赶先进、争贡献的意识,认识到群众的需要,就是自己奋斗的目标,树立了良好的行风,形成文明、优质、高效的工作作风,在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实现了“两个确保”和工资按时发放,保证了我区社会的稳定,达到了“内增凝聚力,外增向心力,提高战斗力”,形成了政令畅通、一呼百应、高效率、快节奏的良好风气,有力地推进了财政管理工作。

xxx区财政局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政治思想、勤政廉洁、规章制度建设、宗旨意识等方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政治强、思想好、政策熟、业务精、作风硬、纪律严、支持改革、开拓进取、团结协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财政干部队伍,为全面完成各项财政任务提供了组织保障,将会有力地促进xx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成本控制,成本管理。

和普通公路不同,高速公路采用了特有的现代通讯、监控、收费、救援等系统设施,具有高效、安全、经济等特点。相对的建设投资方面也比普通公路大得多,还贷压力巨大,因此高速公路的管理必须狠抓实处,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而提高经济效益主要有两个途径:增加通行费收入和降低成本。增加通行费收入主要通过增加车流量和提高通行费价格,都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和外部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提高高速公路经济效益最有效的做法是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

一、转变观念,提高成本管理意识。

我省高速公路当前的管理模式采用收支分开管理,即收入全部上交,支出由上级按计划下拨。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员工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成本高低跟他们的收益关系不大。随着我国交通体制的深入改革,高速公路管理也开始实行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员工的收益,所以为了适应改革的需要,员工必须转变错误的观念意识,树立起新的市场观、成本观和效益观,提高成本管理意识。

二、实行全面成本管理,有效降低成本。

由于成本管理的涉及面比较广,所以要有效降低成本必须实行全面成本管理。

1。各环节的全面成本管理。成本管理的环节包括成本的预测、计划、决策、控制、核算、检查和考核等。实行全面成本管理,从管理环节来说,就是要全面地落实这些环节,并且始终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这样就能更及时,更有效地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

2。企业内部全过程成本管理。实行全面成本管理,包括空间上的全面成本管理和时间上的全面成本管理,而后者就是对影响成本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在高速公路成本管理中,不仅要对公路养护成本形成的全过程进行管理,而且还要对征收成本等形成的全过程进行管理。

高速公路在设计阶段就要开始进行成本预测,从各方面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在购建设施成本管理上,除考虑购置成本外,还应把整个设施使用期限内有关的维修、保养等成本考虑在内,综合比较成本多少选择最佳方案。

3。企业内部全体成员成本管理。空间上的全面成本管理,是指对企业内部全体成员成本管理。管理对象除了财务部门专职人员外,还包括设施部门、征收部门、人事部门等各个部门专职的成本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由于高速公路企业中各部门每个员工的工作表现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成本开支,所以必须调动各部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到成本管理中来。为此,必须在企业内部实行经济责任制,采用责任成本管理,把成本费用指标的管理与经济责任结合起来,把能够用成本来反映的经济责任,分落到部门、小组以及个人,使其对这部分成本负责,这样就能更好的调动积极性,挖掘潜力,降低成本。

三、做好成本预测分析,提高计划成本水平。

计划成本预测分析是成本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成本预测,可以把经营管理中的未知因素转变为已知因素,帮助经营管理者提高警觉性,减少盲目性,从而不断提高计划成本管理水平,同时使经营管理者易于选择最佳方案,做出正确决策。

1。做好制订计划阶段的成本预测。为了制订正确的计划成本,明确降低成本的方向和途径,必须进行成本预测。在制订计划时,要对企业外部经济和经营情况作出正确的评估,在此基础上预测成本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例如,在制订年度成本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外部经济发展带来的车流量变化及设备材料等物价变化对征收成本、设施维护成本等的影响。

2。做好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成本预测。要顺利实现成本计划,达到成本目标,就要做好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成本预测。例如,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要认真总结前一阶段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分析下一阶段可能出现的新情况,预测成本差距,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保证计划成本的完成。

四、加强成本控制,实现成本目标。

成本控制是指在成本形成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浪费损失现象,使经营过程的各种耗费,被控制在原先计划的范围内,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控制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成本,以保证实现成本目标。

1。正确制定目标成本。通过成本预测分析制订总目标成本,并根据总目标成本给各部门、各环节分解一个定额指标。例如,通过成本预测,制订某高速公路管理处的年总成本为1000万元,其中征收成本300万元;专项养护工程成本280万元;设施维护及公路养护成本270万元;管理费用成本150万元。再将各个成本项目继续往下分解,细分定额指标。

2。建立目标成本责任制。建立目标成本责任制,明确个人职责和权限,落实责任成本指标,并做好责任成本的计算、记录和奖惩工作。

例如把目标成本分解到各管理部门,管理部门再将目标成本分解到各收费站以及各有关部门,实行目标成本层层包干责任制管理;征收成本分解到各收费站;养护工程成本分解到各养护处。成本费用还要逐级分解到个人管理,谁管理谁负责,并且目标成本执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责任人的经济效益,奖惩分明,把降低成本目标落到实处。

3。严把成本开支审批手续。在成本过程中要严把审批关,不合理的支出不予批准,杜绝超支。对工程成本要严格实行工程公开招投标制度,实行财务、养护等多部门联合对工程预算进行审核会签;对竣工工程的验收要加强工程量及工程质量的检验。对投资较大的工程,最好实行第三方监理监督机制,以此提高工程质量和降低工程成本。

4。加强对成本的分析和考核工作,奖惩分明。定期比较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差距,分析成本节约或超支的原因,确定责任归属,对具体责任部门或责任人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责任部门或责任人的绩效挂钩,成绩优秀者给予奖励,不足者进行惩罚。及时进行经验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对存在问题和不足要及时寻找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正,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五、结语。

成本是体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参与成本管理的人员不能局限于专职的管理人员,应当扩散至各个部门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人员,而且要发挥全体基层员工的积极性,实行全面成本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降低成本的潜力,提高企业整体成本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彭春莉.浅谈我国高速公路经济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4):30-31

[2]李晓峰.中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模式选择研究[j].交通世界,2005,(01)

[3]孙茂广.工程变更在造价管理中的影响[j].山西建筑,2008,04

[4]雷英夏.公路工程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及处置对策研究[j].山西交通科技,2008,03

区域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使用效益;平台;机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3―0149―03

引言

随着全球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掀起了创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热潮。实践证明共享平台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并没有预期的那样大幅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而是逐渐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仪器设备利用率仍然很低,二是平台服务能力相对较差,三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相对落后,四是仪器设备技术队伍建设跟不上发展,五是平台缺乏可持续性发展潜力,六是构成平台的各个要素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信息反馈。[1]如何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制健全、机制顺畅、体系完备、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体系,为科学技术研究和创新活动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成为我们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2]本文结合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体系搭建的实践工作,运用企业资源计划ERP管理模型,就平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旨在通过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体系搭建方案,对进一步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有所帮助。

一 开放共享平台体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创建一流大学,需要有一流的仪器平台作为支撑,但一流的仪器堆不成一流的平台,仪器只是平台的物质载体,完整的平台除有形的硬件外,还包括能够调动硬件充分发挥作用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以及使硬件“活”起来的能动因素,即操作者和管理者。[3]具体说一流的平台应包括:设备、管理、人才、技术、评价和反馈等多方面,即要做到设备先进,管理高效、人才队伍素质高、技术精湛、评价客观、信息反馈及时准确。[4]其中先进的仪器设备是平台的载体和基础,它的内涵随着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需求的增加而提升;高效的管理制度体系是平台建设和运作的核心,主要包括以开放共享为特征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相关的法律法规、管理条例、管理办法、规则、评价标准等;专业化人才队伍及其拥有的精湛的技术水平是支撑平台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客观的评价体系与动态的反馈机制是确保共享平台自我完善和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只有把上述几个方面的内容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系统化的高效运转且不断优化的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体系。[4]

二 ERP的概念及其管理思想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简称ERP)系统是一种主要面向制造行业进行物质资源、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集成一体化管理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5]ERP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深入的必然结果,现在ERP已成为现代化管理的代名词。实践证明,这种新型的管理可降低整体物流成本和费用水平,加快资金周转率和信息传递,使供应链上的各项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合理利用,便于适时管理,提高决策效率,降低运营风险。基于ERP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利用完美的网络技术,对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体系的设备资源、人力资源、制度体系、信息资源和评价指标及反馈体系等构成要素进行全面的一体化管理的模式,对于提高平台的运行效率、完善平台的服务功能和水平不仅是切实可行的,而且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5]

三 基于ERP管理模式的开放共享平台体系的内容

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是一个涉及学校多个教学科研单位和管理部门的综合系统,要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和社会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实现平台建设的目标,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基于ERP管理模式的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体系是以开放共享为特征,在充分整合大型仪器设备资源的基础上,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和先进的网络技术,搭建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信息平台,同时配套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及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该体系实行主管部门综合管理,设备所在单位日常管理的模式,设备信息查询、功能介绍、运行状态、预约使用、机时统计等环节全部通过网上运行传递,与设备的购前论证、效益考核评价以及相关信息反馈等环节共同构成一个闭环反馈调整的平台体系。做到了从购置源头抓起,打破原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整合学校现有的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建立新的大型仪器设备购置、使用、效益评价、信息反馈等管理制度,在制度的约束下,促进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

1 强化设备购前论证,降低购置成本,提高资金效益和决策效率。[6]

仪器设备购前论证是建立一流开放共享平台的基础环节,论证工作是否充分直接决定着仪器设备利用率的高低,它的作用是其它后续环节和措施所无法替代和弥补的。实践证明建立科学的论证机制,采取有利的论证方法,可以从源头上杜绝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和盲目购置。首先,建立购置管理论证机制和专家论证机制。对拟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进行必要性论证,从学校的整体学科建设出发,在相关业内专家和平台技术人员论证意见的基础上,管理部门应利用平台信息系统收集查询现有仪器设备不能完全提供“新增使用需求”的资料信息,提交学校决策,做到从源头上避免因设备使用需求不足造成的使用率低的状况;其次,利用路演论证的方法对拟购置大型仪器设备功能和技术指标进行优化,为后续招标采购打下基础。管理部门组织用户单位、设备专家以及潜在的设备供应厂商等多方现场交流磋商(必要时纪检、审计部门也可参加),对大型仪器设备的技术参数、技术指标进行论证推演,进一步优化、直至确立大型仪器设备技术参数。在保证使用需求的前提下,从技术角度避免仪器设备选型不合理、盲目追求高、精、尖性能带来的资源浪费。[7] [8] [9]

2 整合原有设备资源,优化平台资源配置。

传统的仪器设备管理模式是大型仪器设备分散布局在不同学院的实验室,甚至是课题组,设备的使用、管理非常分散,不同程度的影响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以开放共享为特征的平台体系必须打破原有的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模式,实行“相对集中,专管共用”的运行机制,[10]对通用性强的大型仪器设备进行整合组建学校统管共用的校级平台、其他的大型仪器设备以学院实验中心为单位组建学院专管全校共用的院级平台,所有仪器设备的功能和技术指标等信息全部输入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信息平台管理系统。同时建立健全完整的大型仪器设备技术挡案和开机使用原始记录。

3 建立客观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确保平台资源高效利用。

作为硬件平台和平台使用者与操作者之间纽带的运行机制是开放共享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效益考核评价体系和配套的激励措施。建立完整的、操作性强的效益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定期考核评价平台内的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客观公正评价考核结果,分析考核评价数据,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及时反馈给平台内的各个环节予以落实。制定相互配套的开放共享激励机制和措施,如: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大型仪器设备有偿使用管理办法以、有偿服务收费标准及分配办法等,引入市场经济,利用经济手段强化平台的管理,激发平台管理者、操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扭转重仪器设备占有、轻仪器设备使用、维护和开放共享现象,使得学校教学科研人员想用、敢用、用得起。最终达到开放共享平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4 注重人力资源调配,保持平台持续发展潜力。

人才技术队伍建设是平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制约平台进一步发展和解决仪器设备隐性闲置(由于技术开发不足,导致仪器设备潜在功能的闲置)的核心因素是人才及其拥有的技术水平,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地使用大型仪器设备的原有功能,挖掘其潜在功能,需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技术精湛、思想稳定的技术队伍,以保持共享平台持续发展潜力。首先,注重仪器设备开发应用技术人才的引进。学校制定政策公开招聘引进高级专门人才充实大型仪器设备技术队伍,充分挖掘现有大型仪器的潜能,提高大型仪器的应用范围。其次,加强现有仪器设备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针对学校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邀请相关仪器厂商的技术人员开展应用技术培训,设立专项基金资助相关技术人员参加国内外仪器应用培训班。

5 利用网络技术,加快信息资源传递,实现集成化管理。

ERP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利用计算机对系统中各个环节实现自动化管理、加快信息传递、使得各个环节的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体系正是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实现平台体系的各个环节自动化管理,提高平台使用效率。网络共享信息平台开发设计并不难,关键在于有效运行、发挥其作用。在确保平台具有常规的设备信息查询、功能介绍、运行状态、预约使用、开放时间、联系方式、机时统计、数据分析及故障排除等服务功能外,在实际运行中首先必须明确具体责任人岗位职责;其次必须建立完善的预约体系,切实保证预约方便、使用通畅,使开放与共享落到实处。[11]

四 结语

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能指望在短期内得到彻底解决。近年来,基于ERP管理思想,围绕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体系建设,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研究,学校的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也得到了逐步的提高。由于各高校的情况不同,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不应“一刀切”,而应该相互借鉴成功的经验,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进一步转变观念,积极创新,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最终达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大型仪器设备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使得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嘉南,胡今鸿.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制约因素的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0):162-164.

[2] 李刚,卢亚雄.加强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努力提高投资效益[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7):132-135.

[3] 杨明.PDCA循环原理在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240-241.

[4] 刘默,叶元平.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探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3):144-146.

[5] 饶琼利,袁健雄.经管类专业开设ERP课程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221-223.

[6] 逄冬梅,张勇,陈晓兰等. 加强贵重仪器设备购前论证,充分发挥投资效益[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0):130-133.

[7] 边艳菊. 网上路演改变电子商务[J]. 中国电子商务,2001,

(11):14-25.

[8] 陈章水,华武,陈刚. 网上路演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 华东经济管理,2001,(5):94-96.

[9] 宋玉厚,乔威,朱榜芹.路演方法在大型仪器设备购前论证中的应用实践[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20):246-248.

[10] 吴振强. 提高贵重仪器设备共享使用率 [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6) :96-99.

[11] 张乐,孙淑强. 仪器设备和实验资源共享平台构建方法初探[J]. 实验室探索与研究,2006,25(8):1024-1027.

On Construction of An Open Sharing Platform of Large Apparatus in Light of ERP Management Concept

SONG Yu-houZHU Bang-qingQIAO WeiZHANG Xian-jun

(Shandong University at Weihai,Weihai,Shandong 264205,China )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series of initial ideas and methods have been put forward in the light of ERP management concept to construct an open sharing platform of large apparatus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problems relieved in the present universities’ platform running. And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has been made of how and what to do in its construction.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n this paper is to make futher improvement of the benefit of large apparatus in universities.

区域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顺应知识经济潮流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定位,构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理论框架,确定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模式,使培养出的应用型会计人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不断由低级向中、高级过渡已成为会计界和会计领域及会计教学过程中研究、探讨和解决的主要问题要之一。应用型会计人才是一个具有立体感的时间性概念,其职能和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变更着。建立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要围绕经济建设进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经济建设服务,即培养目标的建立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模式的形成要以培养目标为导向,良好的培养模式下所形成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人力资源群,即巨大的无形资产,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提出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新的目标,从而形成由“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行为——推动社会经济进步——构建新的培养目标”的良性循环系统。

一、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的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市场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各方面要求在发生逐步的转变和提高,而形成应用型会计人才主要途径的会计教育必须进行改革才能使培养出的应用型会计人才适应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会计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就是确定正确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现行会计教育存在着培养出的学生与会计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很多大、中专甚至本科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学校接受了的会计教育,毕业时却与会计工作失之交臂,没有或不能从事会计工作,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他们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在参加工作时根本就派不上用场;而在这时会计行业又在呼吁急需会计人才,原因是他们所拥有的会计人才知识结构陈旧,这就出现了会计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会计教育部门因为学生不能就业而简单的判断会计专业面临“萎缩”局面,要减少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招生;而市场中却呈现会计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那么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究竟应当是什么样的?学校培养出的会计人才为什么不能在市场中就业?这里就突出一个应用型的问题,也是我们讨论和思考的主要问题,改变会计教育所面临的这种局面是我们所必须研究和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为了适应市场对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的这种趋势,我们在这里专门针对会计教育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这个问题展开研究。

二、重构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实施应用型会计人才教育的前提。

(一)影响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的因素

1、知识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它是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将知识转化为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知识经济的到来,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为会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1)知识经济时代要建立起应用型会计人才是资本市场支配者和企业生命主导者的新型理念。随着经济体制的变迁,改革开放的深化,会计的职能和作用在潜移默化的变更着。仅仅核算、反映、监督经济业务运行的全过程并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已不再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知识经济要求应用型会计人才转变工作理念,树立全局观念,扩展企业理财思路,从微观的具体的会计核算工作中解脱出来扩展到宏观的全面的企业管理工作中去,支配资金运作,增强企业活力,成为企业利润的创造者,资本市场的支配者。

(2)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形成要求应用型会计人才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和运用会计网络传递会计信息。会计电算化使会计由手工记帐的“原始社会”进入计算机会计处理的“文明时代”。会计电算化实现了会计信息瞬间无误处理,摆脱了繁琐的手工记帐程序,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速度,保证了会计信息质量,突破人工计算对计算复杂问题产生的限制,使原来为追求简便而简单化了的计算得到完善,使之能更准确地模拟和反映企业的经济运行过程。实施会计网络化使会计信息共享是会计在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变革。会计网络化是在会计电算化基础上的高科技结晶,它会使全世界投资者通过网络了解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可以使企业足不出户而将其财务信息传递到世界各地。

(3)知识经济条件下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大大减少了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使会计工作重点由核算转变为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财务管理,实现了会计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由核算型会计转变为管理型会计,就是将会计工作的重心由传统的对会计信息的加工转变为对会计信息的分析、运用。在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上,企业管理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会计的功能不仅仅是反映经营成果,更多的是参与企业管理。据有关资料记载,在美国大企业只有29%的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报表及相关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工作,71%的会计人员从事资本运作、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等管理工作,而且美国约有70%的公司总裁是来自于财经方面的专家,而且是以会计行业的专家为主。知识经济时代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是知识创造利润的时代,运用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财务预测、财务决策,并将其运用于企业管理,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会计人才为企业创造出不同的利润。

2、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资源配置的市场环境,人力资源的地位和作用开始显现,为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模式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思路。经济体制改革改善了市场环境,建立和优化了经济行为在市场活动中的“游戏规则”,调整了人力资源的配置比例和人力资源的知识结构,会计理论、会计方法和对会计行为规范的要求等也随之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要渗透到经济活动中去,应用型会计人才是直接的传递者。

(1)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应充分考虑市场对人力资源需求的现状。“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就是人,人是科学技术的创造者,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应用型会计人才,其一是经济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其二,是实施会计教育行为的结晶。考虑和研究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现状,首先可以使社会得到所需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其次,可使学校实施的教育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任何一种行为,只要使社会效益最大化,即使没有眼前的经济效益,也会实现一种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其他效益的最大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人力资源是相对于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物质资源的一个概念,同属于无形资产的范畴,但人力资源的价值是不可估计的,人力资源能创造出巨大的财富。

(2)经济体制改革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成为学校和用人部门共同确定和研究解决的问题。A、高中教育之后进入社会之前所接受的教育,其培养目标的确定要着眼与如何将培养出的人才推向社会。推向社会是基本的定位,要想推向社会,其方式方法很多,但最基本的是社会用人单位和部门对人才的需求,要把学校的培养行为转变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共同行为,例如由学校招生实施教育,接受教育结束,把学生推向社会这一行为转变为企业定人才类型、人才规格、数量,委托学校招生和教育的“定单式”教育行为或过程。B、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后续教育,其培养的目标的确立要着眼于如何提高被教育者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开拓被教育者的专业思路。经济体制改革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发展和完善是终身教育成为必然,后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教育有被动接受者和主动接受者两种类型,然而无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都是由于用人部门或单位所需的人才和正在拥有的人才产生差距而急需改善人才状况所造成的。

(3)只有完全摒弃仅依靠学校的力量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思路,才能真正找到培养适应经济体制改革需求的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途径。学校依托企业办学或干脆转变为企业办学校,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思路,应用型会计人才作为经济活动、经济信息提供的主体,其培养行为的市场依赖性将会更强,例如,现有经济发展条件所需的“收银员”与计算机技术普及前需要的“收银员”在知识结构、理论水平、操作能力上的要求就有许多不同之处。

经济体制改革了市场环境中的“游戏规则”。改变了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层次及人才素质的要求,改变了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3、全球经济一体化为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了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1)全球经济一体化扩展了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活动平台。加入WTO后,会计作为一种商业通用语言参与国际间的经济交流;会计人才作为经济信息的提供者,市场将由有限的国内发展空间引向国际发展空间,这对应用型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语言能力的要求,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从而对作为生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会计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如何去适应环境的变化等问题摆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2)随着国际办学机构进入我国市场,对我国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竞争愈加激烈。加入WTO后,我国的教育市场逐渐开放,大量国外的办学机构涌入我国,都来争先恐后地分吃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无形中对我国教育事业形成了压力。国外的办学机构有着与我国培养目标与模式不同的办学思路,有着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学体系,有着与中国教育机构不同的吸引力。还有些经济较发达的国家,他们有着先进的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实务知识,都会为我国本土化的会计教育带来冲击。

(3)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工作实现跨国界的转变。外国的办学机构可以进入中国办学,中国的学校也可以走出去;同时,外国的学生也可以到中国来学习,中国的学生也可以到国外去,从而实现会计人才培养和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真正的全球化和国际一体化。

(二)构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框架

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要使所培养的会计人才既通晓会计理论又善于会计实践,不仅能较好地利用会计理论指导会计实践,又能将会计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提升为理论。只不过层次不同其理论升华和实践运用水平不同而已。

1、将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成一个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全才。会计行业的特点是实践性、操作性较强,但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直接接受理论的指导。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彼此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将此种思想与人才培养问题相结合,便会得出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目标通过接受教育(学历教育、后续教育)最终要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并能将理论付诸于时间;同时又能将实践转化为理论。通过相互促进,实现人才规格的不断提升。

2、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既是教育目标,又是经济目标,还是市场目标。教育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专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确定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进行市场调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按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的培养目标是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

3、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是个动态概念

应用型会计人才是具备一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才基础上的专才,主要围绕宽口径,即知识面宽;厚基础,即基础扎实,根基牢固;广用途,即不仅仅能从事会计核算、会计管理工作,还能介入到其它经济工作中去;多层次,即能适应不同的社会需求这四个角度为出发点确定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而无论是口径、基础、用途、层次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使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成为一个动态概念。

(三)按人才类型确定各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学者们根据一定的标准将人才分为四大类,即学术性、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我们将从会计职业的特点和会计从业人员的特点结合人才的分类也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包括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均为应用型人才,将应用型会计人才分为三类:即工程类应用型会计人才,技术类应用型会计人才,技能类应用型人才。他们应该分别具备不同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知识结构和实践技巧。下面的内容中,我们试图将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分别描述:

人才类型

特点

职称层次

会计教育层次

工程类应用型会计人才

具有将各种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

高级会计师

硕士研究生

技术类应用型会计人才

应用智力技能来完成工作

中级会计师

本科教育、高职高专教育

技能类应用型会计人才

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工作

初级会计师

中专教育,短期培训

1、工程类应用型会计人才。以开展财务管理活动为主,亲自指导会计实践,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为一身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这类会计人才要全面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要具备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的能力;要能依据已搜集到的各种经济资料,设定某些经济参数,采用一定的管理会计方法,对企业某一方面的经济活动趋势作出事前预测或规划。能融理论和实践于一身;能指导全局性、整体性财务工作;能为企业财务管理进行整体规划;能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突发事件;能为企业管理提供意见和建议。

2、技术类应用型会计人才。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并进行适当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该类会计人才,其工作的侧重点仍然是进行会计核算,但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注重智能运用,能根据所产生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要有较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技能性应用型会计人才。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该类应用型会计人才工作的重点是进行会计的核算、反映和监督,具备一定会计基础知识,较好地掌握会计核算能力和熟练的计算技术,能够操作计算机和使用会计软件,并最终能编报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报告。这类会计人才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工作任务,从事执行性会计工作,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中坚力量。因此,大量具有一定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专业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是我国经济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

三、研究和探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模式。

“模式”词义来源于“模型”。“模型”最初本意是用实物做模的方法。后来,模型由实物模型发展为非实物的形式模型,例如数学模型。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非实物的形式模型向更多的领域扩展,并使用“模式”这一词。例如方法模式、教育模式、经济模式、社会模式等。在这个时候,“模”包括了实物模型的意义,“式”包括了形式、样式的意义。“模式”一词兼容了实物与形式两大类。本课题研究和探讨的是一个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这个模式不但兼容实物与形式,而且将实物和形式动态化,是一个与人才成长息息相关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目标服务,培养目标决定培养模式的选择,同时培养模式实现培养目标是实现目标的指定路径。

(一)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分析

1、培养模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培养模式是根据培养目标的提出来并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的,是指导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活动的依据。良好运行的培养模式能将培养目标渗透到人才培养活动中去,并通过培养活动实现培养目标。如图所示:

构建

培养目标

培养模式

运用

培养活动

(教学活动)

实现

2、培养模式根据人才成长规律使培养活动(教学活动)系统化、秩序化。目标是岸,模式是航线,培养活动(教学活动)是舵手,三者缺一不可。在培养模式的规范下,培养活动在系统化和秩序化的前提下发挥自由空间,通过各种渠道,如中专教育、高职高专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形成达到的不同目标。

3、培养模式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精髓。只有培养目标和培养活动的教育行为就犹如只有躯壳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培养模式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中枢环节,连接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培养模式体现教育的目的性。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的总体要求,对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起着决定作用。教育的目的性与宏观经济环境相关联并产生相互的作用,教育的目的将促进宏观经济发展,宏观经济的发展调整教育目的。而培养模式中完全渗透着教育的目的。

(2)培养模式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要体现主体多元化特性。社会、学校、学生都将成为培养模式中的主体,强调多元化,坚持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及用人单位共同商定的原则,同时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3)培养模式的内涵中要体现层次性。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这两个基本问题而展开的。据此,人才培养模式应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目标体系,主要指培养目标及规格;第二层次,内容方式体系主要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途径等;第三层次,保障体系,主要指教学队伍、实践基地、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

(4)模式的实践性和可行性。人才培养模式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结晶,尤其应当强调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经过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代表性的模式,才有生命力,才有借鉴作用。

(二)确定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

1、实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从一般意义上讲,通才教育是当代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但现实的问题是我国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教育仍然处在"专才教育"阶段,学校的专业特性不可能改变,社会各行各业所迫切需要的仍是数以百万计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所以,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实施通才教育在理论上虽然具有无可辩驳的合理性,但在实践上(无论是社会的现实需要还是教育的现实条件)尚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确立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并为我国现阶段教育力所能及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有机结合。

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我国高中后教育在"专才教育"模式下,突出的弊端就是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分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认识、适应、掌握发展了的世界,并着力于教会学生知识和本领,教学的内容也是一些以知识、技术为主的纯科学的东西,忽视了让学生从人生意义、生存价值等根本问题上去认识和改变自己,以致有许多人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术,却没有健全的人格。现代社会的发展强烈地呼唤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把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成为既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又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的一代新人,既会做事、又会做学问、更会做人。因此,在应用型会计人才中不仅要进行科学教育,还要进行人文教育,使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得到统一。

3、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教育教学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全面系统地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基本要求。那种迎合空谈理论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是不利于培养懂理论、能运用、具有创新能力专门人才的。同时,空谈理论,不谈理论产生的实践根源,也不谈理论如何应用于实际,或者不以适当的实际材料帮助学生获得完全的知识,使理论脱离实际,也是不行的。社会实践是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的基本途径之一,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中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有重要作用,而且是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劳动观念和事业心、责任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途径。因此,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应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导,把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应用性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构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实际上是为受教育者构建为达到一定的知识体系、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应当接受什么样的教育的问题,它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紧密相关。构建应用性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全盘否认过去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而是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力求站在经济发展的最前沿,重新审视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摒弃、有创新地构建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依据。

研究培养模式首先涉及到的就是培养目标问题。如前所述,培养目标则是由社会需求的人才类型、人才层次决定的。这里不再重复论述。

2、素质教育: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础。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特征,不仅在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在于基础素质,其中,创新素质、人文素质居其他素质之首。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不断创新,知识创新的基础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创新人才是决定一个民族竞争力强弱的关键要素。由此可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根本任务。人文素质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反映了人才的质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需要从知识经济发展需求的高度,把知识的传授与道德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做人。为此,要在教育思想上变过去单纯地以培养学生“做事”为目标的模式为既培养学生“做事”,又培养学生“做人”的模式上来。就人才素质的整体而言,“做人”比“做事”处在更为基础、更为重要的位置上。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促使其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促使其学会做人,学会合作,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培养成为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创新能力,会与人共事的人。从这个意义上去认识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础。

3、拓宽专业: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方向。

一个学校的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对社会的服务方向。一个学校能否建立主动适应的市场机制,关键在于能否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学生创造更宽阔的就业渠道。因此,必须根据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在拓宽专业口径上下功夫。横向上,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按大类专业招生;纵向上,延伸专业内涵,改革传统专业,扩大专业服务范围。

4、课程整合: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

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其重要一环就是课程的整合与重组。因此,我们要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进行分析,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重新审视原有课程体系问题,该整合的必须整合,该重组的必须重组。

5、“产、学、研”结合: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关键。

“产、学、研”结合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经济的发展,生产劳动的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因此,“产、学、研”结合在新的发展时期,应有新的内涵。学生如果不经过产业实践这一环节的锻炼,就不可能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就不可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都是在大量产业实践中培养的,而产学结合是其实现途径。

四、结束语

上一篇:区域经济合作论文范文 下一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