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7:03:39

经典诵读论文

经典诵读论文范文第1篇

(一)经典诵读

1、关于经典。

主要指的是在民族文化起源和发展中所形成的,而且是经过了一段较长的历史时间积淀下来的能够代表民族精神核心的东西,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生命,是能够反映本民族人类情感与智慧的某些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等。

2、关于诵读。

对诵读的界定主要是指通过对声调抑扬顿挫的吟咏,让人们熟读成诵。并在这样一种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精思细想,渐渐的体会到所诵读内容的情感与内涵。这一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是吟诵、朗读、熟读、背诵。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经典诵读的价值意义

1.学科意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关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有关听、说、读、写全面结合的整体,各种能力之间有着关联效应。而诵读则是链接各项能力的一座桥梁,能够对语文能力中的听、说、读都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中学语文中进行经典诵读的教育能够让学生通过对经典的不断诵读,反复的咀嚼,提高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进而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2.智育意义:承接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文化是人类发展的社会基因,而民族文化则是民族的基因。优秀的民族文化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对传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进行人为的传授。每一种文明大都是通过“经典”来探索和继承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通过对“经典”的课堂教育能够让中学生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强大的吸引力,增强他们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进行经典诵读的教育对于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经典中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品质和许多优良的道德准则。坚持经典诵读的长期教育对于学生行为举止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对经典的领悟能够学到更多为人处世的原则,从而实现陶冶中学生道德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培养他们健全人格的德育意义。

二、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经典诵读的途径探讨

(一)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诵读平台

在教育中环境因素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古往今来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也一直被人们重视。在中学语文中开展经典诵读同样也需要环境的影响作用,学校要为学生建设一个良好的诵读平台,建立一个适宜的诵读环境。要将传统经典因素注入到校园环境建设之中,比如在校园的橱窗之内定期贴出有代表性的文章,其中文章内容要做到题材多样,韵律感强,短小易记。还可以利用校园的广播在播放时段进行经典文章的诵读,从听觉上刺激中学生学习经典的热情。另外,还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进行经典诵读比赛等在校园营造浓厚的经典诵读环境,也为经典诵读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

(二)在教学资源上,要充分利用语文课本

中学的语文课本都是经过专家学者的认真研究为中学生量身制作的,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有关经典的文章,因此,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要学会运用这样一种现有的强大资源。首先,在教材的魅力的挖掘上。课本中收录了具有不同体裁和风格的文言文、古诗词等,这些文言文和古诗词不仅语言精练而且文辞优美,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可诵读性。另外,教师要在经典诵读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与引导,让他们更好的领略到其中的内涵。其次,培养学生从多角度领略经典的能力。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经典诵读的领悟也是各有不同,这时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不同的见解,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与交流。教师也要避免一味的使用标准答案来限定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给他们更多的进步空间。

(三)对中学生实施经典诵读教育中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催生了教学方式的改变,在教学中不再单一的依靠教师的口头讲授而是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的资源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对中学生实施经典诵读课程的教育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等,学生通过对视频的观看和对经典诵读的听觉训练能够更好的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性,也能够更好的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学习经典的能力。

三、小结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生命,而其中的经典则是几千年来对传统文化发展的积淀,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基础。面对现代的“快餐式”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开展经典诵读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急迫的现实需要。对中学生实施经典诵读的教育能够更好的培养他们学习语文学科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能够培养和树立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总之,中学语文教育的经典诵读对于当代中学生的个人教育和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稳扎稳打的落实,而且要长期坚持。

经典诵读论文范文第2篇

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提倡利用青少年的记忆黄金期诵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通过对经典诗文和名篇名句的学习,使学生打下传统文化的修养,理解其思想内涵,汲取人文精神,丰富自身文化。

1.全面提高语文教学的价值

中学语文的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和语文的能力,中华传统文化更加使语文学科大放异彩,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对于中学生的思维、智力发展、审美能力、自身修养都有重要的意义,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1)培养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是对听、说、读、写的全面贯通,而中华传统经典文化作为语文文化的精华,经常诵读和品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的能力。

(2)提升口语表达。

中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比较欠缺,并没有规范和丰富的语言积累。而传统经典作品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知识面,这些名篇名著蕴含作者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思想文化的精髓,长期诵读经典文化,可以帮助学生规范、积累语言能力,培养说话的逻辑性,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体验能够逐渐将其吸收和内化,在口语表达时能够“出口成章”,“随机应变”。

(3)扩大阅读视野。

随着现代信息的高速发展,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丰富,报纸报刊、电视媒体、互联网络等都已进入到中学生的阅读视野,但作为中华传统经典的作品,是中学生阅读的重要来源,因为经典的价值是恒久的,而且传统作品中立意比较巧妙、语言比较优美、描写的比较细致、意境比较深远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大脑思维,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大提高,所以诵读经典作品能够扩大中学生的阅读视野。

(4)提高写作能力。

我国有一句名言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千万,写作时就能挥手即来。语言素材的积累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大大的提高,而对于语言素材的积累的方法就是诵读,诵读经典名篇佳作是提高语言素材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大量诵读和背诵古文佳句时,在潜移默化中就掌握了语感,学习到经典作品的佳句,精致的修辞,巧妙的布局,感受情感表达和严谨的逻辑思维等,在写作时引章据点,为自己的习作增色不少。

2.提高学生自身价值

(1)健全人格。

传统文化是一个优秀民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存亡和未来的发展。通过名族优秀的传统和优秀的民族精神,使中学生认识到本民族的文化,具有民族的认同感,以健全学生优秀的人格。

(2)强化记忆。

对传统经典的诵读有益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中学生正值记忆的黄金期,诵读经典作品可与记忆力发展相互促进,诵读经典的传统文化,领略先哲的教诲,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不断提高。

(3)增强审美。

在对学生的经典诵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感受经典作品之美,通过对经典作品美的了解,激发学生对美的创造。

(4)提高修养。

传统经典文化的诵读,有助于学生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充实精神生活,重建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和中学生的精神家园,塑造完美人格,提高自身修养。

二、实现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价值的途径

1.每天定时阅读和经常开展诵读经典的活动

学生自身要主动和积极的进行阅读经典文化,对古诗文的意境和语言的了解,长期如此,对学生的感悟能力,对社会的责任和对语文的学习都有重要的意义。学校组织定期开展经典诵读的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如古诗文朗诵、背诵比赛和相关的活动等,推动诵读经典活动的深入和持久发展。

2.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课内经典作品只是一小部分,对于大量的课外的优秀的经典作品,还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如在周末和假期鼓励学生去游览历史文化公园和历史名人的文化古迹,观看有关传统文化的节目,实现传统经典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3.培养个人兴趣

对于传统经典作品,学生要自主选择,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学生自由的汲取营养,以培养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解传统文化精髓的目的。

三、结论

在中学语文中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活动,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断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的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经典诵读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回归,是实现语文教学和提高语文素质的最有效的途径。

经典诵读论文范文第3篇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传统文化,吾在做,吾在坚持。在课堂上,我用多种形式指引孩子们诵读,让孩子们在一种轻松的气氛中保持高昂的诵读兴趣,又在诵读中,孩子们自觉地去了解经典,在经典中收获。

【关键词】

诵读经典 文化传承 明理 尊重 谦让 品德高尚

【目 录】

开头……2

一、诵读经典的必要性……3

二、诵读经典,吾在做,吾在坚持……5

1、课前2分钟的齐声诵读 ……5

2、及时检查背诵,让背诵成为常规作业……5

3、举行书写经典的硬笔书法比赛……5

4、举行多种形式的诵读比赛……6

三、经典诵读的教后收获……7

1、学生心境认识的变化……7

2、学生言行举止的变化……8

3、学生成绩在不断提高……9

四、经典诵读在延续……9

开头

去年11月,在参加省骨干教师跟岗培训时,遇到了一个好导师——__校长,她很重视经典的传承,她说:“诵读经典,就是每天与圣人对话。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东西,我们不能丢掉,像《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治家格言》《增广贤文》《千家诗》《幼学琼林》《笠翁对韵》《龙文鞭影》等蒙学,《论语》《老子》等四书五经之类,都应该让孩子们去读,去背,利用测试、考试、多种形式的比赛来培养孩子诵读的热情,使学生从小就懂得自律,慎独。” 是的,浩瀚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经典著作凝缩着中华文化之精髓 ,其思想智慧成为了传之千古的结晶。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灿烂遗产,也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合道家、法家、墨家等多个思想流派,内涵丰富,广博精微。北大教授季羡林说:西方文明辉煌了二、三百年,这是三十年河西,下一个将是三十年河东,这个世界急需东方文化的纠正,否则,世界前途危机重重。他曾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发言:“只有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可以拯救世界。[3]”虽然本人认为季老说的这句话有点过于夸大我们文化的作用,但我十分认同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之基,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的立身处世之本,是华夏儿女世世代代饮之不竭、无可替代的甘泉。我们在文明中,轻易地遗弃了自己的瑰宝——国学经典。传统被我们远远地抛向了身后。我们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对于国学的普及几近空缺。以致使我们的新一代虽然具有一定的学识,但对民族文化缺少真正的感悟,也缺少一种文化的气质[3]。国学经典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的内部情感、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实践的智慧结晶,它所蕴涵的“仁、义、礼、智、信”,能让人以健康的心态来适应社会变迁中的不确定因素,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气与豪迈更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1]。

读国学经典,如徜徉于经典的字里行间,仿佛在聆听先哲圣贤们的谆谆教导,他们的知识、文化乃至思想,历经千年而不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对小学生而言,诵读国学经典,既能让他们了解中华文化之根、把握中华文化命脉的有效途径,也能使他们树立民族自信心、提高人文素养,在文化冲击和碰撞中得以创新性的发展[1]。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传统文化,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我认为诵读国学经典的必要性和一些做法,

一、诵读经典的必要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国学经典诵读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诗经楚辞、老庄哲学、史记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如同浩瀚宇宙中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闪烁着美丽迷人的光芒。通过诵读这些流光溢彩的国学瑰宝,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1]

比如《易经》——有“不学易无以为将相、无以成太医。”之称,《易经》就是经典的源头活水,是万经之首,让孩子读《易经》!童蒙养正!《大学》是“中国独有之宝贝”,读《大学》可以培养孩子敦厚中正之性,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中庸》能够开发领导潜能,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成为一个高eq素养的人才。《老子》是中国人的智谋奇书,熟读《老子》,领悟《老子》,可以使人智慧超群,卓尔不凡。《论语》——中国人的“圣经”,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教会一个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千字文》是最好的童蒙识字教材,让孩子及早养成自主学习的兴趣及探究式学习习惯。《三字经》是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简史。《弟子规》是一整套系统化的“儿童行为守则。而这8本书,除了《易经》和《论语》是上1万字的,《老子》和《中庸》是4千和5千,其他的都是一千字左右。很短,而且好几本书的内容都是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易记易背。孩子们读了,必定会受益匪浅!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而通过经典文化的诵读,一方面,我认为可以用传统文化为其打亮生命的底色,让他们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健康的成长。如《弟子规》的“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与“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是完全一致的,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这样一种思想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明确不光要做一个知识渊博、能力高超的人,更重要的是先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读经典,虽然孩子们现在还不完全理解,但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以文而化”,逐渐培植其福德、开启其智慧,从而奠定他一生的高远见识和优美人格。

另一方面,小学阶段这一人生的黄金时间广泛诵读国学经典,不仅能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诵读量,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增强经典储备,从而扎下语文水平厚实功底。正所谓,胸有万卷书,下笔如有神!在孩子们的写作中,也能引经据典,提高写作水平。例如:《论语》的 “温故知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熟读成诵精美语词和积累一定的文史典故后,才有可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多读胸藏万汇,勤写笔下生花”, 在说写时便能信手引用或化用, 使语言的表达更生动、隽秀和富

于情理和哲理。二、诵读经典,吾在做,吾在坚持

在参加省骨干教师培训的跟岗学习之前,我也有让学生进行诵读。当时诵读的是《弟子规》,是利用每个星期一的班会课讲完班会主题后进行的,朗诵的时间大概是十几分钟。一个星期才只有那十几分钟,孩子们就是读过而已,根本记不住,一点效果都没有。因此,我对经典诵读投入的热情是很淡很淡的。在跟岗学习时,了解到__校长于10年前就在全校实施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对诵读的解读与操作,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令我坚定了我一直让孩子们读经典的想法 。学习回后,我就改变了经典诵读的时间和诵读方式,并且针对经典诵读,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下面就是我的一些粗浅做法:

1、课前2分钟的齐声诵读。

我把经典的时间改为语文早读和语文课(也就是我的课堂)课前的2分钟。每节课坚持做到坚持课前2分钟组织学生诵读,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

从打预备铃开始到正式上课,这段时间足够孩子们读很长的一段了。拿《三字经》为例,从打预备铃开始就从“人之处,性本善”齐声诵读,到上课铃响,孩子们可以读到“弟与长,宜先知”了。为了让孩子记得牢,我不会让孩子读这么长的。继续拿《三字经》为例,我让孩子们从“人之处,性本善”读到“幼不学,老何为。”读完再重复。连续一个星期都这样诵读,除了有自闭症的陈康睿同学,基本上每个孩子都能倒背如流。在第二个星期,就增加多一点,让孩子读到“弟与长,宜先知”。到第三个星期,就从“玉不琢,不成器”一直到“此五常,不容紊。”反正每个星期总有一段文字在重复,总有一段新的内容加入。这样坚持下来,让孩子们读而成诵,诵而能背。不用两个月,孩子们就能把《三字经》非常熟练地背出来了。

2、及时检查诵读,让诵读成为快乐的常规作业。

我知道,要让孩子们认真对待经典诵读,单纯让他们自己诵读是不行的,他们的兴趣不会持久的。于是便在不影响课堂教学的情况下,利用我能用课堂时间去检查、落实。

(1)利用班会课,多种形式检查孩子的诵读。

随着诵读的不断推进,渐渐地,悄然间,学生的诵读已转为背诵了。于是,我便采用多种形式来检查学生的背诵,如:抽背,师生背,分组背,男女生背、接龙背等。拿抽背来说,就是随机点5到8个号数的同学上讲台诵读,坐在座位的同学上台诵读的同学的内容,台下的同学读哪句,台上的同学就从那一句开始背诵,直到老师喊停。那么多双眼睛盯着,诵读的同学不紧张也不行。而且,我让台下的同学都当评委,诵读完毕,就让他们评出哪个同学读得最好。这样一来,所有的孩子都能认识到经典诵读的“重要性”。让他们都知道,平常不认真诵读可不行啊,这人,可丢不起!

(2)利用阅读课,分享经典里面的精彩故事,让孩子对经典有所理解与感悟。

本人认为,语文的学习,单纯是靠课本的那30几篇课文的知识是不够的,语文,应该是在课文的基础上,教会孩子去阅读,大量地阅读有益的书籍。于是,我便在我任教的课程上,挤出了两节课作为我的班本教研课——阅读课,这两节阅读读是让孩子们进行阅读,然后分享阅读体会与心得。当经典诵读进行到一定程度,我觉得比较成熟时,便举行经典阅读的分享会。虽然平常只是让孩子们单纯地诵读,我并没有进行讲解,但孩子们在分享会上还是妙语连珠,对经典还是理解得挺深刻的。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呀。

有一次分享会上,我班的曾俊哲如此说道:“通过学习《弟子规》和《三字经》,我觉得很有用。因为可以从里面学到很多知识,教会我遇事应如何做。《弟子规》一书里还有《二十四孝》,是教人们如何孝顺需要孝顺的人的。这三本经典书籍,如果你认真读的话,可以让你变得更加聪明,学到更多知识。我们小学生就应该多读点国学经典。比如《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孟子》《老子》……”

黄蕊同学就这样分享:“今天,我在重复诵读《三字经》,读到“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值。”时,我忍不住去看注解。哦,原来黄香是个男孩,他九岁的那年冬天,他父亲让他上床睡觉,因为被子单薄,刚睡下时非常冷。他想,父亲一定跟自己一样感觉到非常冷的。于是,黄香在每次父亲准备睡觉前,都为父亲暖被子。读完注解,我非常感动,我要立志成为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多深刻的体会啊,孩子们在这些同学的影响下,不再用老师说些什么了,他们对于诵读经典的兴趣自然就更加浓厚了。

3、举行硬笔书法比赛,书写经典。

好的做法不怕展示。经过一段时间的诵读,我便会在写字课上,举行书写经典的硬笔书法比赛,。把每一个孩子的作品都在自己班的走廊上的两块展板上进行展示。让孩子们自己当评委,给自己喜欢的写得好的作品打星,星星多的同学就能获奖,颁发奖状。这样一来,既能检查孩子们的背诵情况,又能检查他们的书写能力,让他们从读到写,做到质的提升。并且,通过这种评奖的方法,孩子们对经典的热情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4、举行多种形式的诵读比赛。

单纯以上这样的检查,是不够全面激起孩子们对经典诵读的兴趣的。于是,我精彩举行丰富多彩的诵读比赛。在我们学校,有一个专门给孩子们展示才艺的小舞台,平常不怎么热闹,只有到星期五的第二课堂才有班级去表演的。我觉得闲置的多可惜啊!于是,我就把孩子们拉到小舞台上,让他们上台表演。表演前,让孩子们自己报节目,可以个人诵读,小组读,好朋友对读,也可以唱,可以配乐表演。还让孩子们自己选拔主持人,写主持稿。表演时,孩子们就是主角,也是评委,而我,就是幕后工作人员,放音乐,当指挥,及时拍摄精彩镜头……

赛后,我会及时地公布比赛结果,颁发奖状,并把一个个精彩瞬间打印出来,在班级的展板展示。还把照片发到班级的微信群里,让家长们都看看孩子们的精彩表演。有家长的督促与表扬,家校结合,这样一来,孩子们的诵读热情就更高涨了。

从认真抓经典诵读到现在,说长不长,但也差不多4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我觉得还是挺有收获的。

有一次,因为数学老师有点事,要我代课,我就提前跟孩子说:“下午的第一节数学改上语文。”孩子们一听,都高兴地“耶”的起来,有两个孩子兴奋地说:“好啊,又可以读《三字经》了!”嘿嘿,原来,孩子们是那么喜欢经典诵读的。

还有一次,我去参加培训学习。那一天是星期四,下午两节是我的班本教研课——阅读课,有语文老师来代课。她说:“这一节由我来上语文,为你们评讲练习册。”孩子们一听,马上反对:“这是我们的阅读课,我们要读书,要分享《弟子规》和《三字经》。”那个老师没办法,只好让他们自己读书了。学习回来后,那个老师把这个情况告诉我,我一边听,一边暗自高兴,高兴我的孩子们终于真真正正爱上经典诵读了。

三、经典诵读的教后收获

读经典,不一定要讲经典。如《弟子规》,它浅显易懂,又涵盖了很多为人处世、尊贤敬老的道理,多读、多背,时间长了,学生们或多或少都能有所领悟。记得跟岗学习时,关校长说到她在荔园小学实施的经典诵读,也是没有去解释经典里面的内容,就是让孩子们去读。她说:孩子们读着读着,自然就会理解的了。”我经过亲身实践,这话不假。我在班里进行经典诵读,从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学生诵读过程中不布置作业,不考核,只是由老师由学生代表带领集体诵读,天天坚持,两个月轮换一次诵读篇目,不强求学生背诵,能背多少算多少,这样,既让孩

子们在一种轻松的气氛中保持高昂的诵读兴趣,又在诵读中,孩子们自觉地去了解,自己在经典中收获。实话说,孩子们的收获还真不少。1、学生心境认识的变化。

除了前面讲到的让孩子们分享阅读经典的心得之外,我还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的收获写下来。以下内容来自学生的日记。请容我列举多两三个孩子的日记来表现孩子们的收获,以表达自己内心的高兴,高兴我当初的决定与坚持。

20__年3月14日

__:《三字经》是一本挺有趣的书,三字一句,读来琅琅上口。这个学期,班里开始诵读《三字经》,我们每天都大声朗诵,读着读着,我就开始阅读它每一句话的故事。比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得是孟母三迁和孟子逃学后孟母剪布教子的故事。了解了句子的内容,我就开始背诵《三字经》了,这样,我就可以牢记句子了。

《三字经》已经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再也擦不掉了。

__:学习《弟子规》,体会多多,收益无穷。每当背诵起《弟子规》来,我们总觉得琅琅上口。但我们并不是空口读,我们还把《弟子规》的内容学以致用。《弟子规》是一面无形的镜子,使我们认识自己的缺点,并改正错误,是我们的精神粮食。

__:《三字经》是王应麟的作品,它的意义很好。比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释义是:玉石如果不经过精雕细刻是不会变成工艺品的,人如果不学习,就什么都不懂的。我体会到了,一个人如果不去学习,就永远都不懂,学习是很重要的。如果什么都不学,那他活在世上有何用呢?你不学习,谁也教不会你!

《三字经》这种圣贤书,包你一看,就会被这些知识迷得流连忘返的哦!

__:感谢《三字经》和《弟子规》给了我这么多知识。不过,更要感谢的人是梁老师,是老师叫我们买,带我们阅读朗诵的。谢谢梁老师!

__:这个学期,老师让我们每天都读《三字经》。读《三字经》的这两个星期,我发现里面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个迷人的世界,无数的故事教会了我们如何辨别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诚实与欺骗,友爱与仇恨……教会了我们要孝敬父母、长辈,尊敬老师。《三字经》和我们上学期读的《弟子规》像一盏神奇的灯,照亮了我们的心和前进的路,引领我们茁壮、健康地成长。

2、学生言行、举止的变化。

读国学经典,能助今人修身怡心,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之境界。无论是诵读《弟子规》还是别的国学经典,诵读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应通过诵读“明理晓义”、“自省自悟”,最终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观念与行为规范,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经典诵读于日常的教学生活中,能规范学生言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2]。能让孩子们的言谈举止悄然发生了变化。

自从进行经典诵读这一活动后,我班的孩子们比还没有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之前比变化比较大,变得更加谦让、团结同学、尊重师长了。每天清晨,当教师来到校园,迎面过来的同学都会立即站定,恭恭敬敬地向老师敬礼、问好,课间打逗现象明显减少,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讲文明知礼仪的习惯。

记得上学期接手这个班时,孩子们都是比较活跃,比较傲气,或者说是带点“傻气”,倔,不太懂得尊重老师,很多时候见到老师都不会叫,行为习惯不太好。二年级整一学年,都没拿过一次的文明班。现在呢,上学期就拿了四次的文明班(一个学期总共是5次的)。和我拍档的数学老师说:“这班孩子,太有礼貌了,在什么地方见到我,都会敬礼叫老师好。以后,就算十年后见到,他们一样记得老师,很热情的。”不是我夸自己班的孩子,是全校的老师都可以看的到的,每天放学出校门,只有我班的孩子会跟老师说:“老师,再见。” 而且是很尊敬,很有礼貌,脸上带着纯真而灿烂的笑容,让我才送他们走就又期待着与他们相见。

班里有一个比较内向的娇气小女生潘玟心,她的妈妈跟我反映,自从班里举行经典诵读之后,孩子更懂礼貌,言行举止变得更加彬彬有礼,学会跟外人打招呼。最关键是懂得孝顺父母,听教易教了。以前,放学一回家,谁也不叫,吃饭还要爸爸妈妈请很多遍。现在呢,一回家,书包还没放下,就先叫家里人,因为妈妈带着个小弟弟,比较忙,她懂得做一些家务,帮忙盛饭、扫地等。见妈妈累了,还会贴心地倒上一杯热茶,为妈妈带开小弟弟。“父母呼,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看来孩子们没白读呀。

__的妈妈则很开心地告诉我一件事:有一次,和女儿在客厅里看书,爸爸则在看电视,当时看电视的声音很大,女儿就叫她让爸爸开小声点。她觉得电视的声音没什么影响,就不叫。女儿立刻说:“《弟子规》里说,读书法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爸爸这么吵,我心都到电视里去了,还怎么用心欣赏呢。”她爸爸一听,立刻把电视关了。看到女儿的成长,夫妻俩都开心地笑了。

是的,孩子们在诵读经典时,不仅能够识字认字,更是逐渐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中包含的的美德,培养起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

3、学生成绩在不断提高。

记得当时跟岗学习时听__校长介绍如何进行和坚持经典诵读后,我们学员质疑:会不会因此而影响考试成绩?关校长肯定地说:“孩子们连文言文都背得那么好,课文的背诵算什么了,学习自然就变得更好了。”经过我的验证,这话是正确的。不但不受影响,而且还有所提高,我班期末考试的语文成绩就比期中考试进步了两名。

四、经典诵读在延续……

李嘉诚先生感叹:儿童时期学的《三字经》、《千家诗》、《诗经》、《老子》、《庄子》等,这些知识弥足珍贵,它令我终身受益!虽然李嘉诚只有初中毕业,但不影响他成为大企业家、大慈善家,所以一个人的成就,关乎他小时候精神喂养的是什么!

上两个星期,爱人的大舅舅得的鼻咽癌,晚期,我的家婆(也就是大舅舅的妹妹)打电话给大舅舅的四个儿女,叫他们凑钱治爸爸,他的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居然都一致说不出钱帮他治疗,怕花了钱又没治好,白白浪费了钱财。其中,有一个女儿很犀利地说:“要我凑钱治我爸,我没钱的,一千块都没有。”我家婆说:“那个是你爸爸,你没钱,借钱也要借啊。”她居然说:“问你借行不行,借了可不能要催我还呀,我可能十年都还不上的。”气的我家婆一个晚上都睡不好。唉,不孝敬父母,那养儿女干什么?“百善孝为先”国学经典就是提倡人格的修养,重精神品质的养成。

诵读经典对一个人品格的形成、知识结构的构建会产生一定影响。国学经典对人的影响会随着一个人阅历的丰富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深刻,甚至会影响人的一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就是从生命成长的意义上解放学生,它还原了教育的本质:化民成俗,就是让他们以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站得更高,行得更远。

但是,做经典诵读要排除功利思想,踏踏实实地做事,不能片面追求形式,不能急功近利,生读而成诵,久诵能背,日后能用,吸收与内化都需要时间。关校长做经典诵读都整整做了十年,直到她退休为止。十年磨一剑啊!而我呢,才刚刚开始,经典诵读这条路,漫漫长而修远兮,吾将不息求索,一路坚持,尽自己绵薄之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的传承做一点点的贡献。我相信只要对经典诵读这一活动持之以恒,利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这一黄金时期,用国学经典教导天性善良的儿童,即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我期待着:儒雅俊朗的少年君子们,立于中华五千年的经典文化的肩上,面向世界,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1] 大成学校小学部 高晶 《国学经典诵读伴孩子快乐成长》 2012-12-26 白春平 《国学教学

经典诵读论文范文第4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国学经典,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论文联盟文化精粹篇章,蕴涵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在经典诵读中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重吟诵

国学经典诵读是继承祖国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方法。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国学经典诵读中要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必须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吟诵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吟诵中,把作品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与作者心灵相沟通,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以此走入国学经典诵读“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的意境中,即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因此在教学生诵读经典时,教师应进行方法指导,使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掌握得重音、停顿、语速、语调等要领,并在反复吟诵中达到视觉与听觉并用,唤起无法言说的情感冲动,并在“润物细无声”的诵读中受到人文熏陶,逐渐内化为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重自主

要让学生明白国学经典中根本的、内在的、具有规律性和普遍性的“道”,就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感悟中明白其中道理,从而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在国学经典诵读中,我们应倡导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后,诵读更多的经典,要让学生将经典诵读当做自己的事去做,自主地安排诵读的时间与内容,以此扩大学生的知识量,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在诵读过程中,教师一是应充分调

转贴于论文联盟

动学生的诵读兴趣,让学生自主诵读,尽情吟诵;二是多一些“引导发现”,少一些“告诉约定”,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论文联盟合作者,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发散自己的思维,进行个性化阅读和鉴赏,在吟诵中自悟自得,在学习中真正学到属于自己的国学经典。在自悟自得中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加深人文底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重渐悟

人文主义认为,教育应专注于人的世界、人格的世界,把培养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人格和个性的培养应是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也就是说,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潜移的、渐进的,是在长期的感悟熏陶中逐步形成的。小学生处于一个身心发展的上升时期,心智还不完全健全,理解能力有限,对国学经典中的词句、深奥的道理、凝练的语言理解与把握起来很困难。作为教师不必要求太高,可以把“诵读为本,不求甚解,渐得见悟”作为开展诵读国学经典活动的一个指导思想。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可应用脚手架原理,在学生够得着的范围内进行一定的讲解,让学生在接受经典教育的时候,在接触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通过反复诵读,潜移默化中爱到经典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熏陶,从而使一部部经典在他们那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使之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完美人格的源头活水,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反刍”提供了语言材料。

四、重形式

小学生正是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他们的心性不稳,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我们应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享受经典,形成经典诵读的兴趣,保证经典诵读的连贯性。在国学诵读过程中,我们一是可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励学生诵读兴趣。如利用早读前五分钟、课前两分钟,可以在班级中集体开展诵读,使诵读活动在时间上得到保证;开展诵背比赛,评出一批诵读尖子,从而带动大家深入持久地进行诵读,举行国学联欢会等。二是通过学科整合,调动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如将经典的内容插上音乐的翅膀,在音乐课上孩子们或给经典的古诗词配上节奏,即兴来上一段说唱,或者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深情吟唱。通过以上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在课堂中感悟国学经典的魅力,感悟国学经典所蕴藏的人文内涵,从而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经典诵读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研究

引言:“经典诵读”是对经典著作的阅读。据研究发现,经典诵读对于提高儿童识字量、记忆力、注意力和人格都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或促进作用。小学生处于童年期,单纯无邪,心如明镜,污垢未染,越是这样的心理越容易接受新的知识。文本根据我国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实践的缺失所导致的不良后果的分析,表明经典诵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观点,并总结了几点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实施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这是时代赋予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然而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严重缺失“经典诵读”教学,使得语文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1]。

1.1中国传统文化面临断层危机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的实施,现在的家庭均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在家庭环境中被溺爱的程度越来越严重。使得小学生身上存在个人至上、冷漠自私、缺乏友爱、盲目攀比等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小学生对经典著作的阅读变少,而我国经典著作所传扬精神的皆是仁、义、礼、智、信,小学生对道德情操的修养以及素质的培养逐渐减少,个人主义过于强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断层。

1.2经典诵读内容过于陈旧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传授的经典著作往往停留在课本上,对课本的知识,教师只注重“怎么教”,而对于“教什么”教师处于比较茫然、模糊的状态。然而,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可不仅仅停留在教科书上,经典著作的阅读,可适量在教科书以外进行延伸。语文教师作为文学工作者,可充分利用文学方面的知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改变教学方式,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建设。

1.3教学形式落后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经典诵读”的教学形式往往是,一边阅读一边讲解,讲解完之后由学生各自做练习题[2]。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对象而非学生。学生缺少对经典著作的阅读量,学生对于教师的讲解并不理解,并对这种“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教学形似产生反感,学生在课外时间对经典著作更提不起兴趣,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实施方法

“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文化底蕴。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经典诵读”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2.1以校领导为龙头,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以学校领导为龙头,通过行政渠道进行培训,提高领导及教师对“经典诵读”实验的认知,并知其重要性,从而在“经典诵读”实践上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2.2保持课题组成员之间的顺畅交流

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明确各课题组成员的责任、任务,监督项目研究进度,不断完善课题研究脉络,交流心得体会以及发现的问题。同时建立课题组QQ群、飞信群,确保成员之间能不受时空的制约保持双向沟通,能在第一时间将发现的问题与课题组成员讨论,能在第一时间分享课题研究中的新发现。

2.3提高教师关于“经典诵读”的理论水平

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教师的培养相结合[3]。校本培训每月至少两次,利用周五的学习时间组织开展”经典诵读”的研讨活动,学习经典诵读新思想、新理念,讨论在“经典诵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好的思路,观摩课堂经典诵读教学,反思教学行为,同时要做到培训内容具有广泛性,培训形式多样化,使“经典诵读”培训正规化、常态化。

2.4开展针对性的前期调查

谈心主要是通过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成长过程,成长经验,以此掌握学生的特性。问卷调查的内容应包括接触经典诵读途径、“经典诵读”选取、家庭有无“经典诵读”教育、家庭藏书、经典诵读内容来源、经典诵读兴趣、经典诵读内容取向、每周经典诵读时间和量等方面。通过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调查,可以了解学生特性和学生对“经典诵读”的了解程度,从而因材施教,设立不同的“经典诵读”实践计划。

2.5学校制定教学改革措施

在课程设置、教学时间、空间上进行统筹安排,制定具体的保障措施,确保“经典诵读”实践能正常进行,同时将“经典诵读”实践纳入教师考核中来,与教师效益考核挂钩,并制定具体的考评指标体系,确保教师能保质保量的完成“经典诵读”实践教学。

2.6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理念

首先,坚持“走出去”的学习策略,经常组织课题组成员和教师参与各种与“经典诵读”有关的培训活动、研讨会、报告会等,聆听著名学者对“经典诵读”的见解,学习他们的关于“经典诵读”的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经验,不断的提高课题组对“经典诵读”的认识水平和研究能力。

三、结语

“经典诵读”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直面经典,多吟诵、多积累”的方式,使孩子们从小就获得经典范文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让孩子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为孩子打好人生起步的根基。

参考文献:

[1]叶蓉蓉.小学“中华经典诵读”现状调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03-11.

[2]谢静.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06-03.

经典诵读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经典;诵读;教学;运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历经千年淘洗,仍放射着璀璨夺目的思想光辉,那精致的语言和厚重的内容凝聚着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深度思考。初中时代是兴趣广泛、记忆力最佳的年龄阶段,诵读经典,烂熟于胸,他们会在今后的成长历程中,渐渐得到文化智慧的滋养,获得心灵的美化和情感的升华。本文主要对古诗经典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途径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初中语文经典诗文教育有所裨益。

一、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展课堂情境教学

语文课堂是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教育的主要阵地,然而经典的厚重,与当代初中生的开放新潮存在一定逆差。所以,学校要顺应时代潮流,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展课堂情境教学,引发青少年诵读兴趣,力求做到古时与今日齐飞,知识共情感一课。

首先,引导学生读原作,字句地疏通。在融汇基础之上进行大声诵读,读出情感,读出味道。教师对学生进行诵读技巧指导,避免不着边际的胡乱诵读,把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等正确的诵读方式以示范、个别指导等方式教给学生。其次,教师要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回到诗人的年代去感受作品时的社会背景、个人情感,体会古诗深处意义。再次,鼓励学生诵读经典时保持自己的见解,“以平常心阅读中华传统经典,对作品的作家,既不仰视,也不俯视,而以平视的目光看待之,和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思想的交流。”最后,还要将中华传统经典作品与现代社会与世界文明结合起来,立足全球视野来看待传统文化,为我们的传统经典赋予新的时代意义。90、00后的学生生活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头脑里充斥着各种不同的思想。教师要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带着世界的眼光来诵读中华传统经典,挖掘出具有传统意义的思想内涵作为自己的精神底色,将中华文明推向世界。

二、经典环境陶冶,创造良好经典诗文诵读生态环境

宋代大儒陈颐说:“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经典环境陶冶法就是利用经典环境对受教育者进行隐性教育的方法。课堂不是经典教育的唯一场所,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经典教育的场所和环境。其中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经常、最深刻的。因此,古诗经典诵读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浓厚的校园经典氛围,真正实现“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让每一寸土地能育人”。学生举目所及、举足所进都是经典的殿堂,都能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受到智慧的启迪和灵魂的唤醒,起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经典教育之效。

校园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摇篮,一个校园就是一种氛围、一种情境、一种文化。①校园各处命名古诗化。纵横交织的“慎思路”、“格致路”、“笃行路”、“博学路”召唤着学生步入经典的殿堂。②会说话的墙壁。校园四周的墙壁上是一部部经典作品,有《论语》、《诗经》、唐诗宋词等经典诗文的部分内容。③校园新闻窗、黑板报、手抄报。这些是学生学习经典的芳草地,是学生自由耕耘的田野。④校园广播。入校、放学后及课间适时播放经典诗文,让或舒缓或高昂的旋律,时时刺激学生,触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自然地投入经典。

三、多元共舞,发掘经典诗文诵读课堂的新思路

首先,科学运用多媒体手段。自从影视诞生以来,它就与文学作品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古诗经典透过光与影的世界,为观众诠释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对现实的思考,对文化的传承。教师可以精心挑选经典诗文的视频短片,利用课上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再结合影片内容,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从影视入手,增加诵读量。其次,利用影视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激活教学环节。影视、动画是一种综合性多维视听艺术,它是时间与空间的统一,并且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性,可以追溯千年,还原情境,语言、生活情境、故事情节,为古诗经典诵读提供了充足的育人环境,丰富的教学素材。影视与文学都有各自的期待视野,文学的想象性要更强一些,初中生接受起来具有一定难度,影视的直观表现性,环境再造重现,学生可以从画面、色彩、音乐、季节等体悟诗人的情感,通感诗人的内心。

四、结束语

文化经典载负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经典古诗是五千年文明所沉淀出来的瑰宝,为我们补充精神营养,让我们成为真正有根的人。初中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接班人,初中学语文开展古诗经典诵读正是要通过经典的力量来强健青少年的思想,美化其心灵,让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世界。因此,古诗经典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开展的途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希望本论文能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教育专家、一线教师、社会学者将目光投向古诗经典诵读在初中语文教育里的开展,把经典诵读这一具有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课题不断深入研究下去。

参考文献:

[1]赖光华.谈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J].语数外学习,2014(04):3.

[2]童蕾.初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探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2(06):11-13.

经典诵读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幼儿园;国学经典;诵读;必要性;现状;对策

一、幼儿国学经典诵读的现状

近几年,相继出现了一些有关幼儿国学经典诵读策略性研究的论文及研究报告,一方面肯定了在幼儿阶段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认为死记硬背的方法,违反了现代教育科学理论。鉴于此,幼儿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时,既要积极剔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又要对其诵读方法有很好地把握。但在实践教学中,幼儿诵读经典在整体上并未引起太多的重视。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全国城乡之间开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活动,但是收效甚微。笔者曾在西安市的小学及幼儿园做过详细的调查,对经典诵读较为重视的是本市的几个重点小学,利用课余时间,教师要求学生背诵了《论语》、《百家姓》、《三字经》、《笠翁对韵》、《弟子规》、《声律启蒙》等国学经典,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绝大多数幼儿园中,对经典的诵读相对较为缺失,这一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科学研究证明,孩子13岁以前是记忆力的最好时期,也是语言文化学习的最佳时期,更是道德观念、人文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无疑是最佳的。并且人们还通过各种方法增强孩子的记忆力训练,诸如养成良好的记忆习惯、通过鼓励增强记忆信心、在游戏中训练记忆力、在兴趣中促进记忆力,而国学经典诵读即是一种一劳永逸最为有效的训练方式。

在幼儿启蒙教育阶段,重视国学经典诵读,使幼儿自小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和精华,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思想积淀,对于幼儿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格的塑造有着至为关键的作用。

总的来说,现如今对于国学经典的诵读个别小学实施得比较好,而绝大多数幼儿园就缺失得多,这将是幼儿教育的一个极大损失,希望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幼儿国学经典诵读的必要性

要在幼儿阶段积极开展经典诵读,必须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认识到幼儿国学经典诵读的积极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智慧的结晶。张瑞敏曾说:“孔子教我做人,老子教我做事,孙子教我赚钱”。老庄的达观,屈原杜甫的忧国忧民,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于乡里小儿”的高洁人格,范仲淹的以天下为己任……这些都是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精神瑰宝。再如,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的《史记》,除了具有高度的史学文学价值之外,在为人处事方面也给当今的人们以很大的启发:褒贬善恶,歌颂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这里有爱国精神、忧民精神、奋发有为的精神以及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国学经典诵读篇目包括注音版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以及《四书》、《五经》等等,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以“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的态度,使幼儿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使其道德、文化修养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民国时期,我国之所以出现了许多学贯中西的大师级人物,与他们从小形成的国学文化积淀是分不开的,当然,这也是经典诵读的必然有效的结果。古人一向就比较注重国学经典诵读,从秦汉时期到清朝末年,语文教育最基本的教与学的方式就是熟读精思,口诵心惟,那么唯一的课程就是国学经典。古人尤其注重《四书》、《五经》的学习,比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总称为《四书》,据说它们分别出自于曾参、子思、孔子、孟子之手,合称为《四子书》。南宋著名儒学大师朱熹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与此同时,在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也是符合党的十《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放在了突出的位置,核心价值向传统文化回归的宗旨。

当今社会,许多与国学经典诵读有关的研究报告、教学计划,往往强调的是在中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经典诵读习惯,而忽视了幼儿阶段,其实在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是非常必要的。“诵读”,顾名思义即为朗读和背诵,而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品,古人写诗作文,往往注重音律和谐,注重对仗对偶,讲究平仄相间,要求“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追求读起来琅琅上口,“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文言文骈散结合自不待言,诗词曲赋更是精美绝伦了。而幼儿又是记忆力“一心多用”的关键时刻,在长期的培养中,熟读成诵,这样才能从最初的“不求甚解”到日后的慢慢体会文本的内涵,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学习。另外相对于孩子的中小学阶段,幼儿阶段学习的压力相对较小,可以有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播放一些国学经典篇目,日积月累,效果自然是相当明显的。

三、幼儿国学经典诵读切实可行之方法

清代散文家刘大在《论文偶记》中说“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在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记忆力的强化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的增强、幼儿人格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亦应有切实可行之方法:

1、熟读熟诵、持之以恒

经典诵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坚持,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都强调了熟读熟诵的重要性。

2、营造环境、激发兴趣

在家中,可以通过播放CD,播放背景音乐,营造国学经典诵读的环境;父母也可以同幼儿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互相学习,或同幼儿一起观看一些有关国学经典的综艺节目,提高幼儿诵读的积极性;同样,在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竞赛,通过比赛,从而激发孩子们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据研究证明,幼儿的学习能力一直处于一种变化过程中,从出生的“一心多用”到长大后的“一心一用”,这个过程是一个衰退的过程。家长和幼儿园应该抓住幼儿这个特点,诸如,在幼儿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可以播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录音,使幼儿“一心百用”,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教育目的。

3、积极探索、提炼方法

可以尝试使用重点词记忆法,通过多次熟读,达到背诵的效果。苏轼当年自创了“八面受敌读书法”,比如读《西游记》,先是围绕着唐僧西天取经去读,再围绕孙悟空降妖除魔去读等等,这样一本书通过不同的角度被当作几本书来读,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希望,在幼儿阶段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对于幼儿良好道德品德的培养,高尚人格素养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经典诵读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文化经典;书香校园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132-02

“似曾相识燕归来。”也许是传统的回归,也许是历史的巧合,曾经的“传经小学”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又重拾遗忘了的经典,亲近久违了的经典,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并以此为切入点,打造书香校园,构建办学特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多年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塔耳小学(以下简称“我校”)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引入经典文化,制定具体措施

1. 用教育科研引领经典诵读

21世纪之初,在中华大地上,一个以传承中华经典文化,读千古美文、做文明少年的读书活动悄然兴起,它犹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遍地生根;又似春潮涌动,一浪高过一浪,势不可挡。在此背景下,我校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抓住可乘契机,于2006年秋向黄陂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了《农村小学生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策略研究》课题,当即获批为区级“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旨在更扎实、有效地推动“经典诵读”活动。经过不断的学习与思考,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员工的教育理念得到提升,对经典诵读活动达成共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与智慧的结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加强文学修养,陶冶高雅情操,丰富思想、重塑中华文化精神。

基于这种认识,学校上下“咬定青山不放松”,在历时4年的实践与研究中,先后制定了《课题研究实施细则》《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教学计划》《学生经典诵读水平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案》;向师生印发了诵读教材(读本),人手一册;组织教师到外地参观学习,借鉴外校成功经验;编写了校本教材;总结提炼了学生经典诵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编印了研究成果集萃;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取得丰硕的成果。

2. 让校园充盈经典诗文的芳香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了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学校将中华文化经典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着力彰显书香校园之特色。一是精心打造校园环境。学校充分利用班级黑板报、学习园地、文化橱窗、走廊过道,设置经典名句内容或学生书画作品,让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每一棵树上,都洋溢着诗情画意,蕴蓄着古韵书香。校刊校报、校广播站、学生手抄报等,都有与经典诵读相关内容的板块,处处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为学生营造宁静淡泊、澄净空明、高尚典雅的精神家园;二是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从教师到学生,从课内到课外,人人都读书,处处有书声。让学生耳濡目染,浸染在经典诗文的甘露之中。

3. 课内课外有机结合相互渗透

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在课堂上,经典诵读也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将诵读纳入校本课程。一是各班每天安排20分钟左右的课前通读时间(即诵读小课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诵读经典。另外,每周安排一节诵读课,让学生自主阅读或举办班级“读书会”。读书会上,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一周的读书收获,展示读书成果;也可以开展读书竞赛或诵读接龙等活动。二是“经典诵读”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例如,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学经典诗文时,可与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联系、拓展,扩充相关内容,并且在诵读中强化记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背诵经典诗文的兴趣。在音乐课教学中,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古典诗词中的歌曲进行教唱与欣赏的教学,学生更能深刻体会古典诗词的韵味。美术教师可以进行诗配画教学,让学生创作诗配画,培养高尚的艺术情操和艺术鉴赏能力。写字教学可以让学生创作古典诗文书法作品等,不一而足。在课外,大课间做操前,全体学生集中诵读(温习)一段(首)诗文,活跃全校诵读气氛,造就有力声势。学生每天放学回家,向家长展示当天诵读的内容,家长也可与学生共同诵读。这样既密切了亲子关系,又把诵读经典的乐趣与家人分享,其乐融融。

4.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对于儿童而言,经典诵读重点是要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爱好,感受读书的乐趣与愉悦。因此,学校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形式。例如,设置读书日、读书周、读书节,保障读书活动有序开展,形成一种旷日持久的读书氛围;每年利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元旦、六一等节日进行经典诗文朗诵、演唱、演奏活动,陶冶学生情操,这在我校已成为一种常态;通过开展经典诵读表演、书法、绘画、知识竞赛等校内竞赛活动,对优胜者给予表扬、奖励,激励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通过师生同读、亲子共读,可以给学生正确引导和及时鼓励。总之,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受到经典的熏陶,让经典“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5.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教师要把学生诵读古诗文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鼓励和指导学生在作文中引用、化用和借鉴,增强作文的表现力和文采;在课堂内外,一些特定的场景中,让学生大胆运用、敢于表现,经典诗文能脱口而出,提高在交际中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学了会用,就会产生成就感,为自己的进步自豪和骄傲,进一步诱发诵读的激情、试笔的冲动、表现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滋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二、总结工作实效,促进师生发展

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校借助教科研手段,依托课题研究平台,以经典诵读为载体,不断巩固和发展科研成果,不断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1.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经典诵读,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识字能力大大提高,丰富了学生积累,还能引经据典。少年儿童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段,让他们在学习功课之余反复读诵一些美文佳句,几年的时间熟记百句、百首、百篇(则)经典诗文,将终身受益。经过几年的学习、累积和诵读,拓宽了孩子的视野,孩子的口语能力、书面语表达能力逐渐提高。升旗仪式上的发言、小规模的演讲比赛,孩子们能引经典脱口而出;中高年级学生在作文中,能恰当地引用经典诗文,丰富了语言,增强了表达能力。

2. 创设魅力课堂

自从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学生一进入教室就有组织地开始诵读古诗文,迅速从喧闹的课间活动中回归课堂,凝神聚气,愉悦的身心为课堂学习准备了良好的接受、参与、探究的心境。课堂中,教师将所学内容与“经典诵读”有机结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 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激发读书乐趣,我校利用红领巾广播站播出学生所写的读经典的体会,及时将班级和“读书明星”的读书事迹、读书体会、好书推荐等相关文章通过广播展示出来,极大激发了学生的诵读经典的热情。诵读经典蔚然成风,学生的诵读能力与水平极大提高。

4. 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

虽然目前只涉及文学经典的冰山一角,但可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学生通过阅读古诗文及经典书籍,不仅领略到了祖国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且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哲理、逻辑等深刻内涵,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底蕴,使学生的情感得以陶冶,心灵得到升华。

5.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经典诵读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都自觉先学一步,多学一点,力求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有“一桶水”。几年下来,语文教师都积累了大量的古典经文,不仅自己能与学生一起背诵,而且能解释其义。教师古典经文的整体水平有极大提高,同时也提升了自身修养;参加经典诵读课题研究的课题组成员,不仅积累了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经验,而且勤于思考,不断提炼,探索到许多有效策略,写出了多篇有价值的论文,设计了多份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教案。近几年来,学校教师参加教育科研论文评选获奖与公开的数量倍增,一批教学教研骨干脱颖而出。

经典诵读论文范文第9篇

近年来,整个社会对国学经典越来越重视,古诗文的吟诵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中华文明不仅活在典籍、展品中,更应活在大众的精神生活中。有关部门特提出了“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背熟,终身受益”的十六字方针。我校自 2008年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以来,积累了一些做法,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我校经典诵读活动工作汇报如下:

一、“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让经典走入生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经典文化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与精神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的魂与根。诵读国学经典能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 我校自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多措并举,将经典诗文带入校园,让经典传诵校园。如今的校园书香洋溢,书声琅琅,诗意浓浓。

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诗词浸润心灵

在活动中,我校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实践研究,使得经典诗文诵读在学校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其主要措施有:

1.潜移默化的渗透,于无声处育人

学校的宣传栏里有经典推介;黑板报上有诗词经典专栏;文化长廊上有《弟子规》的连环画;各班的班级图书角里满是经典名著;学生的书包里还有《唐诗三百首》《千字文》;连过道、教室的宣传标语也是经典诗文名句。整个校园真可谓“抬头见诗文,处处是经典”。长期的耳濡目染,学校于有意无意中将国学经典渗透到学生的心中。

2.持之以恒的诵读,让诵读成为习惯

每天的课前15分钟是自由诵读时间,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诵读;每天的课间操15分钟是全校学生的千人诵读时间,是各班的诵读大展示;每天的读报课是“经典讲坛”时间,由“红领巾”广播站,讲解国学经典中的故事;每周一节的经典阅读课,由各班的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专门的阅读指导。

3.精彩纷呈的活动,让诵读整体推进

为了保证活动的实效性,多年来,学校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整体谋划,有序推进。

“诗词浸润人生,书香洋溢校园”――古诗词竞赛活动是我校的传统竞赛项目,每学期开展一次,一、二年级是古诗词朗诵赛,三至六年级是古诗词笔试赛,随机抽取竞赛选手的形式,确保了每个学生都花了功夫、获得了成绩。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等综合能力,营造良好的“书香校园”氛围,2013年,我校举办了“复兴中华从我做起”的演讲比赛。整场比赛,选手们端庄大方的仪态、生动流畅的表达、极富号召力和感染力的话语,彰显了小学生崭新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文化素养,博得了现场观众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2015年,刘志钊同学获湖南省中小学生“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演讲赛二等奖。

为进一步推进“书香校园”的建设, 2014年,我校举行了“读万卷书”讲故事比赛。来自各年级讲故事比赛的获胜赛手,用精彩纷呈的讲故事表演为师生们奉献了一道上乘的精神佳宴。

2015年9月,“诵中华经典,做博学少年”的经典诵读活动分低、中、高年级热烈进行。各年级的优秀选手们进行了激烈的角逐,最终有十二名选手获得了全校一等奖。孩子们对经典美文的演绎让在场的家长、教师赞不绝口。

不单学生有活动,教师的经典诵读活动也是形式多样,学校先后举行了“我与书的故事”演讲比赛、《弟子规》讲座、“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等活动。2015年11月,学校还组织了“青年教师诵读赛”。 学校全体教师以空前的热情,纷纷投入大赛之中。各年级备课组的成员,为自己组的参赛教师出谋划策、指点迷津,不仅彰显了我校教师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更于经典诵读之中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校园书香氛围。

除了一些大型的比赛活动外,学校的常规活动也确保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能顺利推进。如利用周前会,校长与老师分享名家教育美文、教育格言,让教师亲近经典;利用班队活动课,开展“诵《弟子规》,做儒雅人”的活动,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通过每周上交一篇读后感、每周完成一页摘抄的作业,让经典诵读与日常教学紧密融合;通过家校互联平台每天任务,带动家长与子女同读经典。通过邀请学生家长参与班队活动,让家长体验经典诵读带给孩子的成长。

4.积极热烈的探究,让诵读成为教育研究

课程润泽,大音希声。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同时也肩负着弘扬道德文化的使命。

(1) 开设校本课程。由于古文经典都是以文言文形式出现的, 其内容和形式与我们现代生活已经相隔久远, 难免存在一些封建糟粕的东西,所以我们在学生诵读内容的选择上也有所取舍。学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编写了《走进国学》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分别从《三字经》《弟子规》《大学》《中庸》《道德经》《孟子》《论语》等经典著作中选取与学生相关的句段,每个章节都有原文注音、重点词语注、白话文翻译及深刻的启示,旨在教育学生在诵读中悟理明志,从而达到修养身性的目的。同时,学校每周有一节经典诵读指导课,一年级诵读《三字经》和《弟子规》;二年级诵读《大学》;三年级诵读《中庸》;四年级诵读《道德经》;五年级诵读《孟子》;六年级诵读《论语》。每一学期安排不同的活动主题,不强求会背、会写,以契合学生的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始终保持“乐学”的状态。

(2)与学科教学融合。语文教学中,进行古诗文诵读学习分析,背诵诗词经典文化,天天听语音、看字形、用字意,让孩子们从小对汉字产生浓浓的温情;音乐教学中,欣赏古典音乐、配乐唱古诗唱经典;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国画,学习用图画表现古诗文的情节与意境。

(3)贯穿教育全过程。为使学生对经典文化的学习更感兴趣,我们采用化整为零、零存整取、难点分散、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教学。我们见缝插针地组织诵读,早自习、课前准备、排路队都能听到学生们琅琅的诵读声。学生在没有压力的前提下,自然诵读,从中获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

“要教孩子们读书,我们教师首先自己要读书。”在我校,教师们的读书氛围较为浓厚,每一位教师的办公桌上都能看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教育类书籍。为培养书香教师,学校给每位教师配备了“教师个人书架”,并要求教师读好四类书:读经典名著,充实文化底蕴;读理论专著,提高理论修养;读儿童文学,体会童心童真;读报纸杂志,了解世事风情。

在每个学期开学初或放寒暑假之前,学校都会给教师列出必读书目,要求教师课余时间阅读。提倡教师们每天进行一次“快餐式”学习,每天挤出30分钟时间读书、诵经典、品名著,充实自我。每月摘抄一篇学习笔记,或是写一篇有一定质量的读书体会、教育随笔。每学期还举行一次教师读书体会交流,推介自己最喜欢的书,介绍班级阅读的经验以及演讲、朗读比赛等。一系列读书活动的开展,使读书、爱书、品书在教师中蔚然成风。一位教师在自己的读书体会中写到:“用读书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用语言、用思想、用心灵去教书育人,给学生‘身临其境’‘触手可及’‘耳濡目染’的熏陶与感染,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教师。”

为做好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活动,学校多次组织教研活动:推出教研课,开展业务学习,共同探讨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理念、方法、学习方式等问题。如我校教师针对音乐在诵读中的运用效果,从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读的方法都进行了有效的尝试,从而让学生做到了“乐读”“美读”,不少的教师还写出了相关的研究论文,提升了对这一活动的认识。2014年,秦枝花老师的论文《国学经典启迪人生》获市一等奖,尹娟老师的论文《让国学经典走进语文课堂》获市二等奖,阳云华老师的《示儿》在市小语古诗词教学说课评比中获一等奖。

5.多种多样的表彰,让诵读成为展示舞台

学校每学期期末都要对在国学经典诵读中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班级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如书香少年、书香班级、阅读之星、博才之星等。师生们在活动中齐参与、共分享,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俨然成了我校的文化套餐,成了学生们综合素质展示的大舞台。

三、“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让经典启迪心智

经典是民族永恒的宝藏。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在辛劳和付出中,全校师生也收获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快乐。

1.以诗文育德,塑造人格美

国学经典诗文中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化。以诗词曲赋文的形式记载下来,其本身就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道德教育内容。通过诵读,让学生在了解、比较、品析、参悟和创造的活动中,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形成善的心性、雅的情趣和美的人品。

2.以诗文启智,渗透智慧美

国学经典诗文是古代圣t思想与智慧的结晶,蕴藏着丰富的精神与智慧的能量。大量的诵读和积累能够训练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诗歌语言都是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因此,孩子们在诵读中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积淀人文素养,还能发展智力、陶冶情操。

3.以诗文品美,感悟艺术美

文学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文名篇,蕴涵着丰富的美学价值,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吟诵诗文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诗文的感染熏陶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4.以诗文怡情,促进和谐美

优秀的诗文作品,往往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香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无不以其抒情的美、技巧的美来感染人,以其丰富的意象和美妙的意境,对人的性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净化、延伸和升华,读之则朗朗上口,诵之则心领神会,吟之则意气飞扬。在诵读中,生命的能量在无比的欢愉中得到释放,心灵在自由而舒展的意境中获得怡心的体验和感受。

对学校教育而言,通过古诗文诵读营造一种适应生命成长的“书香”氛围只是一个点的突破。它正像那宣纸上一个生动的墨点,通过全校师生反复濡染,才让我们闻到了书墨飘香,听到了生命律动,看到了满园春色。它带给我们的启示不只是今天的收获,更是明天的求索。

四、“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让经典伴随成长

自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开展以来,我们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有不足,放眼学校和师生的未来发展,我们仍将做好以下工作:

(1)编写经典诵读校本教材,支持个性化的经典诵读。

(2)增加经典诵读时间,鼓励学生多读多诵。

(3)开展多样化的诵读活动,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4)完善工作考核机制,激发工作热情。

(5)开发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让经典诵读活动再上一个新平台。

国学经典诵读是一项灵魂工程,难在坚持,贵在扎实。我们要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理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襟,“路漫漫其修远兮 ”的执着,积极推动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在我校的开展。

今朝让诗文氤氲校园,明日看经典润泽人生!

经典诵读论文范文第10篇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从唐诗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中华古诗文经典,知识广泛,包容博厚,辞章精华,内涵丰富。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长的深厚土壤。灿若星空的优秀诗篇,熏陶着、滋养着无数的中华儿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正是国人醉心诗词,热恋古文化的真实写照,诗歌的节奏始终激荡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古诗文:是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久经历史考验的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的诗文典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又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具。

经典: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名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诵读:通读与精读相结合,既侧重在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又侧重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美读与品读相结合。既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又能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

(二)、课题理论依据

1、《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上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强调“学生能诵读经典诗文,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他们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都蕴藏着独立的潜能。小学古诗文教学与经典诵读整合研究,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观。3、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的记忆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能背诵一定量的经典诗文,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和人文修养。2、 通过对诵读经典诗文与古诗文课堂教学整合研究,探索经典诵读的方法和途径,提高诵读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并构建古诗文“知―读―悟―拓”课堂教学模式。3、通过对罗浮文化资源的收集、开发和整理,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4、通过课题实践与研究,提高教师诗词文化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内容

1、怎样培养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通过诵读经典,培养学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研究如何把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与经典诵读整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3、新课程下弘扬罗浮文化策略以及古诗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提高科研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4、如何融合新教材古诗词、罗浮诗词与《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诗词,精心筛选,编写一套以中华古诗文经典为核心的具有罗浮特色的校本诵读课程。。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2、文献研究法。 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掌握有关经典诵读理论和案例。借助理论和经验,指导实验研究。3、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4、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对古诗文教学和乡土文化研究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反思、论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5、总结研究法。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对研究实验中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总结出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推广价值。

六、课题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1年2月--2011年4月。(1)课题的提出。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搜集整理关于经典古诗文诵读的讲座,明确经典诵读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2)撰写并修改完善本课题研究方案,形成正式研究方案。(3)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各成员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

2、研究阶段:2011年5月----2012年8月。(1)课题开题,完善方案。(2)"罗浮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3)整理新教材有关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古诗文,制订教学方案。(4)开展诵读经典古诗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5)举行课题研究展示课,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对课题全面实施研究。(6)收集整理地方民族文化资料,建立档案。(7)完成课题阶段总结,编写校本诵读课本。

3、总结阶段2012年9月―2013年7月(1)做好教师论文、课例、教学设想等资料汇篇。(2)完成课题总结报告。(3)申请结题;推广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1、课题领导小组:组长:邱婉嫦 副组长:陈凤娇 李颖红 骨干成员:邱嘉恩、朱燕玲、陈秀玲、邱嘉艳、陈燕芬2、实验人员:园洲中心小学全体学生3、实验老师:全校语文教师

八、课题研究措施

1、成立课题组,健全制度,完善机构。为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的力度,学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学校负责人直接抓,业务主任具体抓,建立了校长室――教务处――教研组为一体的组织网络。全体语文老师为具体实施者,做到组织机构细化、层层落实,职能明确,形成规范、务实、高效的工作管理体系。学校建立健全创建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制定了《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评估细则》等制度,并落实到位,确保活动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

2、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为检查和督促同学诵读古诗文,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以,以每学期“假日读书活动”为契机,要求全体师生都参与诵读活动。学期初各班定好诵读计划,并围绕学校创书香校园举行一系列诵读活动:古诗接龙赛、经典诵读我能行 、中华经典诵读会、诵读小小擂台赛、诵读大考场、开展小品、故事、歌咏、表演、展示等活动。以此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让浓郁的书香味溢满校园。

3、健全考评长效机制。落实考核评估诵读活动的开展不能流于形式,注重实效。因此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对不同年级的诵读篇目、完成目标、巩固率提出了明确要求。

九、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课题实验报告。2、课题教学论文、案例集、课堂实录、教学课件。3、教师、学生诵读成果集。4、园洲中心小学校本诵读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精选读本》。

十、课题研究保证措施

上一篇:乒乓球论文范文 下一篇:激励机制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