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欣赏范文

时间:2023-02-26 09:06:07

经典散文欣赏

经典散文欣赏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 选修课 瞄准高考

2009级高中是河北省新课改起始年级,即将接受2012年高考的检验,现总结我们的选课情况及选后反思、建议,请各位方家指正。

一、我校选修情况介绍

1.计划早,方案细。

几乎在必修一开课同时,学校教研处就开始安排各科选修设置,给全体老师预订了全部的选修教材、教参,供大家提前进入研讨备选状态。最终,在高一下学期制定了详细的选修方案,在网上公布给全体师生,举例如下:

2.广借鉴,通有无。

我们全体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学科骨干,集体到北京参加神州智达新课标课程设置培训,远赴宁夏、郑州等先期进入新课改高考地区,与课改区老师面对面交流,沟通。听取建议。建立五校联盟(石家庄、邯郸、保定、张家口、唐山),邀请省教科所张瑾琳主任讲解省教科所对选课的指导意见。

3.瞄高考,重落实。

选修内容无非就是高考的几大考点。选课指导思想即为高考备考铺路。新课程改革中语文学科选课可以放开。语文内容本身博大精深,无穷无尽,但有了高考一张卷做指挥棒,方向清楚目标明确。高二选修课开放方案,选修课数量与高考选作题之间的关系怎样?现摘录五校联盟各校高二备考思路如下:

唐山一中:选修课与高考选做题关系密切,高三上学期复习基础知识,选修课瞄准高考。

张家口一中:高二讲完选修课,高三复习。

邯郸一中:高二讲完选修课,高三复习。

保定一中:某些没讲的诗歌散文高三复习时带讲,高三先复习现代文阅读。

4.过程艰辛,结果相同。

各个地区、学校,选课内容各不相同,五校联盟各校选课情况:

石家庄一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新闻阅读与实践(选讲)、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专注于文言文阅读)、小说阅读专题、校本课程(26门任选一走班上课)。

邯郸一中:诸子百家、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着重讲散文)。

张家口一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人物传记、杜甫诗歌、鲁迅(拓展)、外国小说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一个儒家代表、道家代表,其他学生自己选读)。

保定一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中国小说欣赏、名人传记、影视文学欣赏、校本课程。

唐山一中:语言文字与应用、古代诗文、现代诗文、文章写作与修改。

最终的等级评分结果,统统2分。

二、选课中的困难、困惑与解决方案

1.困难、困惑

选修内容过于杂乱,阅读量增大,教师备课任务量超重,有些观点难于自圆其说。

2.解决方案

将五个模块分为三类:

必选的: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可选可不选的:外国小说欣赏、先秦诸子选读、新闻阅读与实践

建议不要选的:中国民俗文化、演讲与辩论、影视名作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精选辅助资料与自编资料:辅导资料《核按钮》,配合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一至五的复习订了《核按钮教材知识梳理》,自己编写的小知识点每日练,使得每天的教与学目标明确。

三、开发校本课程选修

我校开设21门校本课程选修,学生任意选课,真正走班上课。

周二下午第七节课,全体学生分别到各自上课教室。我开设了一门《茶与中华茶文化》,以茶文化探究为媒介,提升古汉语(诗词曲联鉴赏与创作)素养。

经典散文欣赏范文第2篇

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从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出发,科学设置符合学情的学习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我们可以通过对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细化解读,研究高中语文新课标对古代诗歌散文不同部分的要求及预计目标的设定,结合所带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出高中语文新课标与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结合点,以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效率,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高中学业目标及适应高考的需求。

这两年我们一直在推行三三制教学模式下的学案教学自主学习的“摸、探、展、测”四步教学法。

摸:学案教学,自主摸索 探:分组学习,合作探究 展: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测:检测反馈,巩固提高。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主要从这几点将教材、目标和学习融合起来。

(一)瞻前顾后,融会贯通;充分预设,加强学习

在指导学生阅读之前,我们将教材大框架和概貌作一番了解,并力求对赏析指导部分能有深入的领会,从而将同一体裁三个单元的知识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增强各单元的互补性。这一部分的“摸”,既需要教师的实践,更需要学生的参与。

(二)注意与必修课的衔接与区别

“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我们可有意识地联系必修课所学内容,将习得的方法、能力、习惯、兴趣等保留并迁移到选修课中。在学案中的“探”、“展”环节,我们安排学习诗文作品,学习欣赏方法,甚至进行作家诗人的个案研究、各种比较阅读和比较探究。

如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后第三、四题,我们可以借助“探究讨论”的有关课题和材料,开展小课题诗词研究性学习尝试,以提高学生的鉴赏和评价能力;还可提供各类古文句段或古诗词,让学生按要求进行扩展、缩写、仿写、续写、改写、转述、文学评论;提供常见的意象、主题进行讨论研究。如果条件允许,还可结合当地有关的名篇或著名作家,展开实地考察和讨论研究,形成探究成果展评:小论文、读后感、书评等,可展览,出墙报、向外投稿,或者在读书报告会上宣读。

(三)注重探究重组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探究的方法,应该是新课程选修课教学的重要导向。所以,我们将“展”、“测”部分重点安排在这一环节,以形成宽广的视野,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菩萨蛮》中,“未老莫还乡”五个字有三层意义的转折,较难理解。我们可以重组问题:“莫”换成“不”合适吗?“还乡”是一层意思,“莫”是第二层意思,加上“未老”二字,是第三层意思,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也没有关系。作者写得很旷达,但却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这样一来,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从而委婉地流露了有乡不能还的苦衷,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如果这样切入,学生自然就理解了韦庄全词“似达而郁”的特点。

另外,学习《项羽之死》可以让学生分析课后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探究这些诗人是从哪些角度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学习《庖丁解牛》,引导学生整理庄子写过哪些技术高超的匠人,他们的技艺达到何种地步?

具体学习中,我们甚至还可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打破原来单元或专题的安排,选择相关篇目自组单元或主题,或根据需要补充进自己喜爱及更为经典的名篇。如按照“文学史线索”把教材重组成“先秦诗文”、“汉魏两晋南北朝诗文”“唐宋诗文”、“元明清时文”;按“写作要素”安排成“立意篇”、“形象篇”、“意境篇”、“手法篇”、“语言篇”。

(四)解读时注意文本含义的确定性

新课程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者要适当肯定,尊重学生主动参与、重建古诗文意义的同时,又要避免盲目。所以研读古代诗歌散文时,教师要把握住客观原则加以引导,要求学生解释必须以古诗文的客观内涵为依据。

(五)运用好课本的“助学系统”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为选修教材,本身就提供了很多学习素材,教学时我们也可以“就地取材”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并作为“展”、“测”的补充;可利用“赏析指导”,丰富欣赏知识,借鉴鉴赏方法;利用注释,准确理解作品词语,丰富文学常识。利用“赏析示例”把握作品内容和形式特点,学习欣赏方法。“探究讨论”的对象有词语含义、语言艺术、诗篇结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诗人感情、对比阅读等,我们可以利用“探究讨论”,深入理解作品,开展研究性学习;利用“相关链接”接触前人诗论词论,丰富欣赏体验,拓展阅读视野,加强比较阅读。

总之,对于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当师生在合作探究中,选择经典或具有学习价值的问题重组安排,本身就已经潜移默化补充进自己对古代诗文经典的喜好和理解里了,也间接地体现了该教材选修的目的。课程改革中,这种潜意识的渗透,应该更容易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资料】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

2.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3.王涧.《高中课程标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经典散文欣赏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选修;教材内容;处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121-01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人教版选修教材,是非常精心的,结合经典与时文,是对必修教材的延伸和拓展,更多的是来开阔学生视野。如果细细处理,时间绝对不够;如果不处理,又浪费了资源。

一、粗细结合

传统的“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多的是通过必修课本来落实的,相对而言,课文更经典,知识更典型,更有利于语文基本功的落实。但是仅仅靠必修课本很显然略显不足,因为传统的经典文章没有被“一网打尽”,毕竟必修课本的容量有限,也有一些文章虽然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上不够典型,但是在某方面确有值得研究探讨的文学或者思想点,所以就把它们放在选修课本里。

常规处理方式是把选修的一部分内容拿来精讲,另外一部分置之不理,比如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处理,有的学校是诗歌部分全精讲,而文言文是不处理的;有的是只讲文言文部分,对诗歌是不闻不问的。个人认为这种处理方式不好。粗细结合,应该是比较适宜的方式。

1、合理分配时间。把必修充分探究之后剩余的时间合理分配,在处理选修部分时,各部分整体上在时间上大致均匀分配,比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有六个单元,可均匀分配,也可以一、二、三诗歌单元合起来占必修三后剩下时间的40%,四、五、六文言文单元合起来占必修三后剩下时间的60%。

2、粗细得当。《中国古典诗歌散文欣赏》的诗歌部分,把“赏析示例”拿来欣赏,让学生以自学为主,大致疏通文意,少数不懂,教师适当点拨;然后让学生仔细度、讨论课后的赏析的文字,最多耗时一节课。“自主赏析”可以挑选一篇来精讲,其它的课文给学生提一些问题,然学生探讨后再提问,该部分可以二课时解决全部的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让学生自选一篇欣赏,然后根据学生的选择来分组,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讨答案――形成答案――全班交流”的程序来解决,既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可以在提问、探讨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时间最多一节课。

散文部分,则不宜在疏通文字上花太大功夫,毕竟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要实词、重要虚词的内容应当落实在必修的课文里面;选修的散文应当以欣赏为主,每个单元围绕“创造形象,试问有别”“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物定格,贵在鲜活”三个单元目标,以欣赏散文形象、把握散文文气、见识文章形式来区别处理这些古典散文,无须面面俱到。处理方式和诗歌部分一样,“赏析示例”以自学为主,学习课文后的赏析,一节课;“自主赏析”一篇精讲,其他合作探究,两节课;“推荐作品”学生自选探究,代表发言,一节课。

3、围绕目标。选修的编排体例,是把一个专题按照一定的方式分成若干部分来专门探讨的,如果结合一定的课文来探讨一个主题,不枝不蔓比较好,既省事又省事,无须拓展太多。比如《外国小说欣赏》就把小说分成“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八个角度来探讨。欣赏课文的时候,就结合这些这些角度来落实,绝对不需要面面俱到。

二、合作分工

选修教材,有一部分内容是新加入的内容,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来处理很显然,费事很多,效果不一定很好,所以,发扬集体力量,合作处理,应该效果相对较好。

1、教师间合作。《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相对较熟悉,因为对于老教师而言,教学过的内容较多,还好处理。而《外国小说欣赏》除了《墙上的斑点》以前入选过课本,其余课文都没有入选过课本,甚至没有见过,讲就更不用说。为了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合作分工,比较合适。我们的处理方案是:八个单元,教师合作分工,正好我们有八名语文教师,每人负责一个单元,整理和每个单元处理小说的角度相关的知识,并且找到相关的高考题,让学生见识,然后讲解、讨论结合相关角度来进行。每个教师还要对单元两篇课文进行分析、处理,制定教案、课件,然后供其他教师选择,在两篇课文中间选一篇赏析、讲解,另外一篇则让学生自主赏析,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赏析――问题可以是学生在预习后提出,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然后进行探讨、交流。落实完相关知识后,做一定的练习来熟悉小说的“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最后做完整的高考小说类的现代文的练习题,来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

2、学生间合作。对于要求学生自主赏析的文章,学生要合作分工。第一步,提出问题,当然问题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第二步,分析问题,问题设计是出于什么考点的考虑,回答的方法是什么,然后结合课文进行分析,找出可能回答问题的文段;第三步,初步拟定答案,根据考点及相关的方法,根据文段,根据以前阅读文章的经验,来拟定答案;第四步,学生讨论,相互借鉴,疑问讨论,最后制定比较合适的答案;第五步,交流成果,学生把自己的答案在班级交流,然后互相评判,等待教师评判。

3、师生间合作。在提出问题阶段,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由学生讨论来增减问题、细化问题;最后答案在班级交流后由教师指导、评判,根据学生的答案,教师进行分析,指出其优点和合理的地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做好衔接

选修和必修不是完全割裂的,有很多地方有内在的联系,如果做好有效的衔接,会有比较好的收获。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分诗歌、散文两部分。诗歌部分,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事”,其中有屈原的《湘夫人》,可以结合必修二的《离骚》来回忆屈原的相关内容,可以串讲楚辞的相关内容,这样就减轻了选修的难度,做到前后串连。选修第一单元的“推荐作品”中也有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也可以结合必修二的《归园田居》来讲。

选修第二单元的主题“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也可以充分回忆必修二的《采薇》、《离骚》、《归园田居》的意象和诗歌内容情感的关系来讲解、探讨诗歌主题,让学生重温从意象入手,来理解诗歌主题的方法。

选修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将进酒》《虞美人》的情感是很丰富的,变换较大,这样的诗歌在必修二里面有《短歌行》也是情感大开大阖的,内容虽不同但情感变化起伏大致一样,同样可以串连起来。

散文部分,第四单元的主题是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侧重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建筑等形象,在必修一中有《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中讲过人物形象,可以从中回忆起分析人物的方法;在必修二里有《赤壁赋》讲到了月、水的意象,可以总结分析总结自然景物的方法。将这些方法运用到选修第四单元的课文学习、探究中来。

经典散文欣赏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教材分析 教学实施 评价方式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走过十载春秋,正在全面开展的同时稳步推进。除了教学理念、培养目标、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变革,新课程改革最明显的变化是课程设计思路的大胆创新:以必修和选修模块的方式重新结构了高中语文课程。其中,选修模块的设置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了5个系列的选修课程,分别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学校按照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有选择的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①人民教育出版社提供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14种选修教材供学校和老师选择。目前,湖北省主要开设了《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等选修课及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

纵观全国各课改地区,开设《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的学校较少,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课程内容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比较陌生,难度相对较大;

(二)与之相衔接的必修课本几乎没有,学生缺乏阅读基础;

(三)新高考难以考察这一模块内容,应试性不强。

笔者以为,这三点阻碍《外国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开设的原因恰恰是它应该被开设的理由。以下,笔者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内容和结构分析、教学实施策略与评价等几方面简要地谈谈对《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程的理解。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课程设置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属于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系列”,与它同属于一个系列的选修教材还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等,有了《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这个系列才真正具有完整性和可靠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对本系列的要求中写道:“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②没有比较就没有个性,对外国诗歌散文的了解既是增加阅读广度的需求,更是加深对中国诗歌散文理解的重要参照。

2、比较文学视野

20世纪初,具有先进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和理论引入中国,这些作品和理论广泛而深入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随后,“比较文学”诞生。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说:“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③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了解外国文学有利于形成更广阔的世界视野,同时也能够在对比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本国文学。所以,学习外国文学,特别是外国诗歌散文对中国学生来说非常必要。

3、与必修教材和其他选修教材的联系

必修教材五本共65篇文章,外国文学只有11篇,占17%。其中,外国诗歌一篇也没有,外国随笔散文仅有两篇,仅占3%。这种基础性阅读的缺失亟待选修教材进行补充,否则学生的语文知识结构将不完整。对于外国文学,学生普遍比较陌生,稍微有所接触的也仅仅是每一册必修教材后“名著导读”推荐的《大卫?科波菲尔》等长篇小说。但,没有对外国诗歌的基本了解就不能真正理解中国现代新诗,没有对外国散文的初步感悟就不能切实深入外国文学的世界。例如,必修1中《雨巷》的作者戴望舒就深受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的影响,《雨巷》是魏尔伦的《秋歌》和晚唐李商隐诗风的完美融合。

本书所选篇目的作者要么是声名赫赫的文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或政治家,要么是大家不太熟悉但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这些作家作品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了解它们对语文学习的全面性来说非常必要。

二.教材内容和结构分析

1、指导思想

语文出版社的隆林先生在谈到教材编写时说,选修教材具有“基础性、拓展性和选择性”④的特点。《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的前言中说,学习本书,“一方面,可以借此了解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化,扩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另一方面,可以在于经典、大师的对话中,丰富自己对人生、世界的感受。”由于外国文学是翻译文本,在语言文字上的基础知识较少,因此,这一册选修教材更侧重于拓展性的把握,但基础性的诗歌知识以及叙事、写人散文的写作技巧也是必须掌握的内容。

这册教材的学习非常注重“比较文学”方法的应用。比较诗歌与散文的差别,更明确两种文体的特性;比较中外同类作品的差别,加深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在比较中思考探究将是本书学习的重点。

2、内容构成

本书分为“诗歌欣赏”和“散文欣赏”两个部分。

诗歌四个单元是按照内容与形式来编排的。第一单元“诗歌是跳舞,散文是走路”在比较中确立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独特性;第二单元“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主要研究的是抒情类诗歌;第三单元“像闻玫瑰花一样闻到思想”则探讨了诗歌中思想表达的特殊方式;第四单元“寻找文字的炼金术”则带领学生在内容和形式上了解风格独特的现代派诗歌。四个单元在层层深入,互为补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散文四个单元基本是按照内容来编排的。分别研究的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自然散文与哲理散文。

3、单元结构

一个单元之内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用“导言”介绍整个单元的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两到三篇“讲读”课文,在文本中理解“导言”内容;接着,安排了两到三篇“自主阅读”让学生自由选择,用多样化的方式体现自主能动性,在自读过程中辅助使用单元末在“思考与探究”中给出的问题,作为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向。

经典散文欣赏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式教学

新课改教学模式下,高中语文除了必修课程外,增加了选修课程学习,新课标中明确了选修课的几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学应用、文化论著研读。要求学生从其中选择一个系列进行学习。然而受传统法应试教育的影响,选修课程教育长期流于形式,选修课学习的真正目的不能实现。因此,在现有教学环境中,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专题式教学实施势在必行。

1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专题特征

新课改实施教程改革为选修实施专题式教学实践提供可能,从目前必修课的设置情况上来看,课程内容的专题性都比较高,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来看,教材中对每个单元都进行了专题处理,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将“文论”作为专题进行设计,通过对古代经典诗歌进行表述与理解可知,其中的内容大多围绕“知人论世”、“诗文有别”、“吟咏诗韵”等方面。

2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式教学的实施途径

2.1从选修教材中确定“专题”学习内容

新课改背景下,人教版选修课程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以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例,其中的文学价值较高,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就重点对这一选修课程进行了讲解,这些课程反应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与题材变化,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能够弥补必修课程诗歌赏析的不足。在教学中具体讲解了《伶官传序》、《阿房宫赋》、《项脊轩志》等诗歌内容,选择这些文章的主要原因是:首先,具有较高的代表性,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政治与诗歌形式;其次,这类诗歌散文具有较高的教学意义,文中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能够使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形成较深的影响。比如,在《阿房宫赋》一文中,作者用一处建筑描写了王朝的兴衰,指出封建统治的可恨:统治者的奢华生活都是建立在肆意掠夺人民群众的基础上,这样的王朝必定会灭亡。作者以“赋”这种文学形式表现出来,更加体现作者对封建统治的深恶痛绝。在诗歌的表现方式上,阿房宫的描写采取了铺排描写,写出了宫殿的广阔,也体现出封建王朝为了贪图享乐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其次,通过描写宫中宫女数量与宫殿奢华,直接讽刺封建政府的腐败。

2.2对教材原有专题进行划分

选修课程专题内容设计较广、也比较全面,这为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在具体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采取专题分解的方式,化大为小,通过小道理获得对专题的基本解读,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中外小说选修课程的讲解上,笔者就分别选择了几篇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小说进行讲解,一方面是课程时间限制,另一方面通过代表著作的选择,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避免学生盲目学习使概念混淆。在中国文学小说学习上,笔者选取了《三国演义》、《聊斋志异》、《骆驼祥子》三篇著作,能够深刻反应中国小说的具体形式,给学生深刻的认识。而在外国小说学习上,笔者选取了《桥边的老人》、《清兵卫与葫芦》、《山羊兹拉特》进行讲解,能够反应西方主流学派特点,通过对比,能够使学生充分掌握国内小说写作与国外小说写作的差别,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这种专题划分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3紧扣“专题”内容,整合单元

语文选修课程一个单元中往往具有完整的思想,教师在具体讲解中,应把握单元的专题思想,对症下药,防止课程内容跑偏。在诗歌选修专题中,对唐宋的作品就进行了专题分类,比如具有代表性的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将进酒》、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等均是盛唐时期的代表著作,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从此类文章的表现手法上总结盛唐时期诗歌的表现形式,让学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当然,也可以建构“中唐诗歌”、“北宋诗歌”、“边塞诗”等专题,给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3结语

总之,专题式教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与探讨的空间,同时为选修课教学目标的实施提供可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要坚持专题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实践,专题式教学策略必然会在提升选修课质量上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金环 单位:马鞍山市含山中学

参考文献:

[1]赵清林.例谈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专题的建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0,(25).

[2]蔡娟.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方式论析[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8).

经典散文欣赏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教材 选修 阅读 文学作品 个性化

使用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第一个轮回即将结束,一路走来,我们听到了太多的争议声,感到了太多的困惑。但是,我觉得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考:思考这在新形势下如何更高效地进行语文教学,思考我们的教学能否培养出学生我们期望的语文素养,思考我们的教学能够适应新高考……尤其是当我们拿到那大部分学校都选用的厚厚的三本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的时候,我们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思考中迷失了方向……

针对新教材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情操,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要求,我们必须要毅然拿起书本,带领我们的学生走进那三本书中繁华得有些纷乱的文学世界,带领他们去吟诵古典的诗歌散文,带领他们高唱现代的诗歌散文,带领他们领略异域小说中的迷人风情。

在如此精彩的文学世界中,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只能是一路走过地看尽繁花,不可迷恋,不可久留,不可深究,如此地“浅尝辄止”去学习,只要用心,亦可领悟其中的真意。

此处的“浅尝”,是不必像必修教材的授课那样每一篇的精讲,而是将阵地让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式的阅读,教师“旁敲侧击”。

在这样的学习中,我觉得我们需要把握住以下几个学习环节。

首先,一定要让我们的学生真正的走进每一篇文章。所谓的走进每一篇文章,就是要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通读文本。在读古典诗歌散文的时候,引导他们背诵一些经典的篇目;在读现代诗歌散文的时候,培养他们有感情的诵读能力,甚至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诗歌、散文;在读外国小说的时候,需要让学生牢牢树立“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原则。

其次,在学生自主阅读的时候,教师对一些学生无法明了的内容需要进行必要的点拨。例如在读中国古典诗歌散文中的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时候,可以适当地给学生讲一讲“竹林七贤”,让他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特点,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在读苏洵的《六国论》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将其和必修教材中的贾谊的《过秦论》进行比较阅读;在阅读外国小说《娜塔莎》的时候有必要将《战争与和平》的整个情节给学生做简单介绍……

再次,为了将这样的浅阅读进行到底,需要在学生群体中培养“先锋个人”来带动、引领。比如,在学生阅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时候,我推出了“背诵超人”;在阅读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时候,我推出了“校园诗人”;在阅读外国小说的时候,我推出了“小说达人”,就这样,每个人都在你追我赶地用智慧进行着自我阅读,学习氛围着实让人感动、兴奋。

最后是提倡个性化解读和探究,对文学作品的解读,都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无论是针对高考,还是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这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让学生大胆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有时候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在阅读卡夫卡的《骑桶者》的时候,一个学生认为:主人公“我”其实在出门借煤前就已经因饥寒交迫而死了,是他的灵魂骑着桶在飞翔,去借煤,所以老板娘没看见他……这样更能体现他命运的悲惨和人生的不幸,悲剧意味更浓。这样的个性化解读难道不精彩吗?学生在阅读泰戈尔的《素芭》的时候,两个学生为帕勒达帕的是否真的喜欢素芭争论不休,还有两个学生为素芭是否遭到抛弃争论不休,我们暂且不说谁对谁错,最重要的是他们在这样的争论中,学会了一种辨析能力,学会了一种为自己的观点在文本中寻找支撑论据的能力,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

选修教材的阅读量是很大的,学习内容的难度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天狗》,只需要大声诵读就可以了;例如《湘夫人》,学生需要时间和精力去疏通文字;例如,在外国小说中还涉及到很多程度很深的文论知识,例如“全知视角”“有限视角”“摇摆”等文学理论……这都需要我们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在阅读时候酌情处理……

对选修课的授课的探究更是无止境的,但是我们的目标是一样的且始终不变――让学生具备必须的阅读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我相信,在实践和交流中,我们一定能让我们的学生在璀璨的文学世界中感受到一路芬芳。

经典散文欣赏范文第7篇

在选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问题,如模块内容的丰盈饱满与模块学习时间短暂的矛盾,模块对象(文体体裁)相对单一与中学生活泼好奇的个性之间的矛盾,模块所涉及知识的鲜活前沿与老师专业素养之间的矛盾。寻找这样一些矛盾的解决方法,在其过程中能感受到选修课程独特魅力。

专题推进的教学模式。对选修模块做“专题”教学的整体设计,考虑教材的内容,在专题的引导下,打破单篇文本之间的界限甚至单元界限,以教观点、教方法为重点,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去达成教学目标,同时尽量将这课程目标明晰化、具体化。

对单元做“专题”教学的整体设计,既考虑教材的内容,也照顾到学生的层次。《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的专题是“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可确定研究方法和角度是:通解语言,领悟作品;提要钩玄,把握层次;结合诵读,体会探求。首先自读“赏析指导”,了解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和“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特点,并以《六国论》为例,学习体会“提要钩玄,把握层次;结合诵读,体会探求”的鉴赏方法。其次通解《伶官传序》《祭十二郎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文字,读懂作品。再次教师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例如,作者生平、评析文章、相关作品等,学生分组选择某篇文章,用“提要钩玄,把握层次;结合诵读,体会探求”的方法做深入解读。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材料,列出解读作品的写作提纲。最后交流学生完成的解读作品的文章。组织学生共同评析文章,从写作的内容和技巧两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在交流、评析的基础上,修改自己的文章。这样的专题设计,尊重了教材的意志,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相关的文本做“专题”教学的整体设计,打破单元界限,达成教学目标。《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中有一篇小说《在桥边》,这是一篇情节简单但主题深刻的小说。我们知道,关于“人的精神不可被物化”这一永恒主题的形象表达和模糊处理,关于人类精神世界的终极追问等,都是学生自主阅读不能完成的,而这些问题又是第三单元“主题”能够解决的。语文就是要教会学生“未知”的知识,因此,将《在桥边》并入第三单元,在“主题”这一专题下去解读《在桥边》,既让“主题”这一专题更加丰满,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还有助于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专题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问题,还在一定意义上把高中语文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各具特色的教学策略。不同有模块其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各有不同,因此,从课程标准出发,以课程目标为目标,各模块选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充分尊重本课程引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出发点,将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并举,突出学生积累与教师点拨,让学生在分步中完成文言文知识与能力的建构。第一步,重视课前预习,扫清语音障碍,熟读成诵。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文本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倾向,把握主题。第三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借助字典翻译全文,对于文中不能理解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做上记号。第四步,汇总各小组提出的问题,并确认“真问题”。第五步,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所提问题,对文言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并回应所在单元的单元要求。第六步,学生背诵文章中的重点文段。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的分步达标,满足了“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学生不懂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自主学习的要求,教师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真正体现语文教师的职能。

对《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文学素养”,学习方法是“感悟探究”的要求,大气地重组文本,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欣赏。对诗歌之部的五个单元25首诗,打破单元界线,学生自主鉴赏,分①总览目标,朗读课文,吟咏美,②抒写新诗鉴赏微博,品味美,③小组展示,秀出才情,交流美,④师生对话,共同成长,提升美,⑤观摩学习,内化诗情,升华美,⑥评价反馈,收获喜悦,评价美。这样六个环节分步完成了阅读、鉴赏、创作、交流、评价、提升等教学三维目标。对散文之部,首先,以知识短文为“用件”,学生通读自学每一个单元的知识短文,获得粗浅的散文知识,学生主要是“用”这5篇知识短文里的东西。其次,以《合欢树》一文为“例文”,师生共同学习,在某种程度上,为散文的“形与神”“情与理”“小与大”“虚与实”“疏与密”这些散文知识的添补提供了经验性的感知。再次,将5个单元的部分文本——主要是每单元的前两篇——作为“样本”处置,学生主要学习其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读写“方法”。不同类型的“样本”,生产着不同的课程内容;不同学情的学生,必定要求教学内容作相应的调整。这样在教师和方法的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让学习的过程如愉快的旅行,美景应接不暇。

对于《外国小说欣赏》,基于本课程以“欣赏”为基本定位、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来区分单元的特点,采取让学生自主欣赏的方法。学生自主熟悉课文,以读小说自选角度写读书笔记的方式,呈现初读文本的成果。教师根据模块教学的要求,明确一个话题,解决一个核心问题,以“理一理,找一找,议一议,点一点,练一练”的模式,把鉴赏的过程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在交流与探讨中获得学生满意的答案。特别是在“练一练”这一环节,学生能展现极强的创造性。比如,第一单元的话题是“叙述角度”,练一练就设计为“用有限视角的‘我’或‘老人’这两个叙述者分别再写名作《桥边的老人》”。当学生发现自己再写的作品与名作家的名作品相比,别有一番滋味时,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大增,外国小说欣赏的课堂也引入了一股活水。

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有创意地组织多种形式多种范围的语文活动,寓语文学习于各项活动之中,让选修课程的学习快乐高效。

结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学习,开展全校范围的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国学知识竞赛的活动。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以“浩瀚之气,至大至刚”为主题,让我们的诵读之音响遏行云,让我们的浩瀚之气直冲云霄。国学知识竞赛从内容上涵盖五千年的文学文化现象,面广丰富,是一次愉快的中华文化之旅。同时,以班级为单位的个性化活动异彩纷呈,有的班级是“诵明月之诗”,有的班级是成语典故串烧,有的班级是课本剧穿越古今,有的班级是微博荟萃。

结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学习,开展新诗的朗诵和创作的活动。整个活动,既有借助中央电视台新年诗会视频的观摩与学习,更有学生在小组、在班级、在学校这样不同范围的朗诵会上的才情展示,既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又展示优秀者风采。而新诗的创作则巧妙地举重若轻,不冠以新诗创作之说,只是在诵读欣赏诗歌之时,“友情”地提示:读诗可以以诗评诗、以诗悟诗。这样淡淡的一句话,化解了学生对“创作”二字的敬畏感,青春的诗情得以自然流露。现代散文学习过程中,加大美文阅读量,学生根据师生共同选择的阅读范围,自主地选择篇目,然后以摘抄和感悟的形式呈现,并在合适的时间在班级内以“我读书我快乐”为主题进行交流展示,共享阅读的快乐。

“选修课程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它为语文活动的适时介入提供了多种契机和可能。

经典散文欣赏范文第8篇

选修教材的使用是学生或者教师自由选择的,但是实际情况来看却并非如此,现在基本上都是学校强行规定教授那些课程,甚至干脆全省统一选择教学的内容,比如说《湖南省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指导意见(试用)》规定,湖南省的选修课共有五个系列,36课时,明确规定《文章写作与修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外国小说欣赏》为必须模块。这一规定,实际上将选修课变成了必修课,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无法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教材的内容进行学习。当然,不同的省份对此的规定有不同的差异,但是基本上都在五六个模块左右,而且这些教学模块的教学工作必须在1.25个学年中完成。这就意味着必修教材的教学必须在1.75个学年完成。实际上,能够真正利用在选修课的时间非常少,高中一般为2.5个学年安排教学,现在的必修教材内容有很多,完成这些教学2个学年都比较紧张,在完成五六个模块的选修教材实际上不太现实。但是现在高考当中选修教材的内容却占了很大一部分,事实上将选修升到了必修的高度,导致教学时间矛盾比较明显。笔者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要废除关于选修教材内容教学的规定,让教师、学生能够真正根据教学及学习的需要选择选修的内容,这才符合选修教材的本质要求。同时,要适当的压缩选修教学的时间,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教学的联系性将选修的内容与必修的内容结合在一起教学。

二、选修教材内容与必修教材的联系性欠缺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这一规定实际上就是对选修内容教学的一种基本的要求,但是规定也没有对如何选择选修内容,以及如何进行教学做出比较明确的规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内容比较多,在众多的内容当中如何进行选择,现在的教材编制当中没有做出规定。选修教材应该是必修教材的一种补充、完善和深化,但是所选择的内容应该在学生可以理解、接受的范围内。但是从选在的选修教材内容来看,很多内容超出了学生的学习现状、甚至超出了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的范围,内容上片面的追求难度和深度,与必修教材的内容缺乏联系性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如说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当中,入选的文章当中有很多生僻字,这些生僻字一般很少人知道其真正的含义。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中,“藜”、“菑”、“啭”都是平常不大多见的生僻词,在该诗当中的意义,又不能单纯的从字面意义来理解,同时这些词语在古代汉语词典当中也属于比较少见的一部分,其难度比必修课当中的诗歌要难的多。同时,就目前必修课当中王维的诗歌当中选择的是朗朗上口的作品,而这种比较难以理解的与必修的内容实际上联系性并不大。建议在选修教材编制上与必须教材编著保持一直,包括形式上和内容上的一致,保持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紧密联系,将选修课作为深化学生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要深入考察入选内容与学生之间的知识积累和思维能力,避免或坚守超出学生理解甚至学习能力范围的内容入选,可以采取层级划分的机制,将教材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如建议阅读、深化阅读等等,教师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更具有针对性。

三、以内容的类型分类方式片面的割裂了不同题材的联系性

在改革之前,选秀教材的内容是综合编写的,不同体裁的内容汇集在一本书当中。但是改革以后,现在的选修教材是根据体裁进行分类的,根据体裁的不同将选修课的内容分为十六册,包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民俗文化》、《影视名作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等。先不说这种分类方式与教材之间的联系性,只看这些选修教材内容之间就缺乏联系性,体裁的专门化学生难以从不同体裁的内容当中,寻找到知识的联系点,也不利于学生在不同的知识当中进行联想、深化理解。更重要的一点事,这种专门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一种体裁的阅读和学习当中时间长了会感到厌倦,这是知识的外在形式如果一样,会带给学生疲倦感,对于学生思维的刺激性会明显的降低,即便是学生比较喜欢这种体裁的文章,也很难长期保持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一些模块的设计本身与整个选修教学联系性就不是很大,这些模块与其说是语文教材,还不如说是一种应用能力培养方式。比如说《演讲与辩论》,这部分内容高考考查的几率并不大,更重要的是与其它选修内容上基本上没有联系,不论是演讲还是辩论,都是建立在深厚的知识积累和灵活的思维能力之上的,而这并不是几节选修课所能解决的,需要学生长期的进行演讲与辩论的练习,在《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建议在今后的选修教材改革当中,依然采用原来的综合性的编著方式,这样能够利于学生在不同体裁的内容当中进行选择,也保持不同体裁内容上的联系,避免学生出现学习的疲倦感,保持对选修课浓厚的兴趣。总之,现在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当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这需要编纂者的重视,在今后的选修课教材编著当中采取合理的方法修正,或者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编著方式。

经典散文欣赏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教学构思;质疑激趣;讨论交流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276-01课改后的教材分为了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大多数一线教师出于高考的原因,都会引导学生选择《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来作为学习对象。当然,更多的也是由于这本教材中所收录的三十首古典诗词及十八篇古典散文都是经过历史的淘洗而流传至今的文学经典,十分值得学习。可现实的问题是,连续性的学习古典文学,难免会让学生甚至教师自己都心生倦怠,势必影响教学成效,背离最初的教学目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无以是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教学中如何巧妙构思,调动学生,激发兴趣,成了每一个一线教师不得不时刻思考的重要课题。

《文与可画谷偃竹记》是《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五单元,自主赏析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强调以诵读为法感知文章的精气血脉。处于本文前的《六国论》、《伶官传序》、《祭十二郎文》已经很好的体现这一特点,那么这一篇文章要怎么处理呢?古人有"事不过三"、"三而竭"的说法,所以这篇课文再按常规的处理方式,必然辜负东坡先生的一番心思。再者,这篇文章的第一段涉及到了绘画理论知识,对于没有学习过国画的学生而言,理解颇有困难,如果一开始就很难,自然会导致学生望而却步、打退堂鼓。鉴于此,我换了一种教学的思路,以期学生能趣味满满,经过实践,略有成效,浅谈以供借鉴指正。

1.标题解读――明确文体及内容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核心内容的窗户。引导学生先从题目入手,讨论得出,题目传递给我们人物、事件,文体。

师顺势问:那么什么是记呢?(用质疑的方法引入课文,激发学生兴趣。)

由学生探讨解答,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人、记事、记物或写景来抒发作者感情或见解。进而,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的篇目《小石潭记》、《核舟记》、《桃花源记》、《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等等。

师顺势问:那么本文是不是就是通过写文与可画谷偃竹的事情经过,然后抒发自己观画的情感呢?

学生讨论后会发现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原来文与可已经去世了,作者是触景伤情、睹物思人,这着实算得上是一则祭文。最终,师生共同明确了文体及内容。

2.人物形象――剖析作者的情感

师再次提出质疑:想一想,作者祭的是何许人?又何至于 "哭失声"?

学生交流讨论。他们可根据课本注释、课后练习、原文等充分交流后得出结论:文与可是苏轼的中表兄弟,是"湖州竹派"的开山鼻祖,他和苏轼的关系很好,他教苏轼画画,而且两人常有书信往来。

师可针对学生的发言做总结:苏轼和这位表兄关系的确很好,最后一段里苏轼自己也这么说,找一找哪个词语?("亲厚无间")。作者说"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这里作者巧用了曹操和桥玄的典故,意在说明自己和文与可的关系也与曹操跟桥玄一样要好,曹操说"车过腹痛",作者就用"戏笑之言"。

师再次质疑,作者载了哪些"戏笑之言"呢?

学生讨论就能得出第二段中集中记录的三件事:以为袜、玩笑绢画、诗戏太守,根据这三件事,学生亦能总结出文与可"狂放不羁、率性风趣、淡泊名利、为官清廉、不贪奢乐"的人物形象,师可在这时进一步的用质疑挖掘:文与可的这些性格特点有些似曾相识啊?的确,虽然文与可与苏轼在年龄上相差了19岁,但是无论是在生活处事上或者是人性品格上他们都有着极大的共鸣,可谓是"志同道合"。于是,我们能进一步的体会 "哭失声"的深层含义更是一种知音难觅。

3.画派领袖――感受画论的精髓

遁寻教学的基本规则--由浅入深。因此最后我们再带领学生来啃最难啃的骨头,来解最难解的段落。这也是符合学生心理接受能力的规律的。

师可抛出问题:同学们在注释里看到,文与可是一个大画家,还曾教苏轼兄弟画画,作者画家的文与可给后世留下了什么呢?

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本段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即"与可之教予如此",进而体会"胸有成竹"的含义。而苏澈的话即是侧面描写,这段话的重要性在于东坡先生兄弟已经把文与可画竹的方法上升到了"道",同于"庖丁解牛"、" 轮扁斫轮",即"规律"的层面了,可见苏轼对其绘画造诣的评价之高。另外,本段中有两个很重要的句子,即"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可指导学生勾画并结合学习实践交流发言,师生共勉。

纪念一个人的方式很多,而作者选择了他作为画家的一面,通过一幅画,进而辐射出一个画家全方位的秉性,实在精彩。

教学实践中,我将诵读与质疑结合起来,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感受"散而不乱,气贯中脉"的文章特点,然后用质疑激趣的方式来使课堂衔接紧凑,在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释疑过程中,使师生都能保持良好的共同学习的状态。当然,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讲到,如第二段中关于有无"万尺竹"的探讨,也体现出了中国画风及文风中的"留白、意境、神似胜于形似"等独特手法,可以说戏笑之中亦是一场精彩的学术交流;再如本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我是将较为重要的放在课后通过练习的方式进行强调的。我个人觉得一堂课不应贪多求全,能把适量的知识讲透,讲深入就是真正的高效。

经典散文欣赏范文第10篇

一、巧借课文,以读促写

教材是一座丰富而亟待开发的“宝库”,只要我们教师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就能利用它来增加学生写作的机会。

1.捕捉有效的课堂生成,尊重学生阅读兴趣,写在学生情感交融处

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之中,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受到感染时,他们真挚的情感便需要一个渠道进行表达,此时,便是练笔的好时机。

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凄美的爱情故事吸引着学生,看到学生对美的毁灭学生惋惜不已,于是我让他们仿照课文五言诗句的形式进行改编,学生非常有兴趣,一个个兴致勃勃地根据自己的想象对课文进行了再创作。

学生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受,在与原作构思、结局等方面的比较碰撞中,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悲剧的根源,进一步感受到经典的魅力。同时,在模仿中,他们也进一步认识到五言诗句的特点。

只要我们关注学生,当学生有了体验和活跃的思维时,他们的写作欲望就会自然产生,这时候写出来的作文自然就会绽放出个眭的光彩。

2.抓住契机,充实课文内容,写在文本空白处

教材中的很多课文,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契机,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创设情境,那么学生就会像一颗种子的发芽生长找到了适宜的气候和水份。

《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面对爱情和亲情的较量,这个懦弱的男子究竟在思虑些什么,文中给我们留下一个空白。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写焦仲卿纵有万般不舍家中老母,但还是追随兰芝而去的内心世界。文本空白,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极好的练笔机会。

二、依托教材。以写促读

学生写作时内容的匮乏、文思的枯竭等不足会促使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阅读,从而形成写――读――写的良性循环,这样的阅读比为读而读和泛泛而读功效要大得多。

1.根据教材内容,设置写作任务,促使学生海量阅读

(1)写诗歌评论。利用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写诗歌评论,拓展教材内容。

语文教材虽然涉及诸多名家名篇,但更多优秀篇目的学习只能留在课外。然而学生的课外阅读更多时候只是浏览而已。在学习时,结合教材内容,我们以此为契机,根据单元目标,促使学生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文选取了李白、杜甫、孟浩然、陆游等等众多优秀诗人的诗篇,但所选的篇目毕竟有限。据所学内容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写评论,促使他们对诗词进入更深层次的阅读欣赏。在教学中,让学生选择一位自己最喜欢的诗人或词人,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诗歌评论。在任务的推动下,学生进入相关网站、文化论坛去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代表作品,广泛阅读诗人作品,认真地完成作业。

(2)写人物传记。利用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写人物传记,促使学生的经典阅读从片段到整体。

《中国小说欣赏》中有《曹操献刀》《李逵负荆》等名著选段,《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中也选取了贝多芬、杜甫、鲁迅等人物传记。在学习时,抓住教材内容,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阅读原著,搜集素材,为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作传。为了完成任务,学生只有在课外阅读更多有关传主的文章,为写进行必须的阅读,这样,他们被作业推着走进了名著,带着任务进行经典阅读,阅读的主动性增强了,阅读质量也相应得到保证。

2.巧用课后作业,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课外阅读

有效利用课后作业,针对学生薄弱环节,有的放矢,用n内作业带动课外阅读。在学习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庖丁解牛》时,课后有“试着创作一篇能以生动的形象给人以某种启示的短小寓言”的作业。因为我了解到学生对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比较熟悉,于是便改变了一下练习,让学生选用《伊索寓言》中一则故事,借鉴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赋予故事新的寓意。这样,逼迫学生课外阅读《伊索寓言》和钱钟书《读伊索寓言》,这样就算学生不会全部读完,至少,他们会阅读其中的一部分,并且是认认真真地读,不会敷衍了事。这次作业,学生课外阅读了《伊索寓言》的不少故事,达到了课外阅读积累的目的。在阅读中,他们的思考也更加深入,在阅读的基础上写作能力也得到了训练。比如在《狐狸和葡萄》中,学生赋予了不少新的寓意:“实践才能出真知”“没本事的人往往好口才”“当人们无法改变一些既定事实时,以谎言欺骗自己是人生常态。”“给放弃找个理由不失为平衡心理的好方法。”阅读的再创造功能得以发挥。

上一篇:关于青春的散文范文 下一篇:写雪的散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