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资金监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5 13:39:33

交易资金监管论文

交易资金监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上支付 沉淀资金 监管

一、引言

2000年以来,互联网在中国呈现出爆发性发展的趋势,不仅网民规模不断扩大,达到4.57亿,而且网络消费总量也快速增长。据中国互联网数据中(DCCI)2010年11月23日的中国互联网市场调查数据显示:2010上半年网络消费总量达4734亿,预计2010年全年增幅为48.8%左右,中国网民网络消费总量将首次突破1万亿人民币大关,人均月度网络消费额达到206元。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0年是网上支付的快速发展期。截至2010年12月,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达到1.37亿人,使用率为30%。这一规模比2009年底增加了4313万,年增长率高达45.9%。网上支付用户规模三年之间增长了3倍,比2007年底增加了1.04亿用户。由此,随着网上购物等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新兴电子支付工具不断出现,电子支付交易量不断提高,网上支付不断发展,与此相伴的网上支付中沉淀资金的问题自然也就浮出水面。

二、国内网上支付平台及其发展

网上支付,是指通过互联网实现的用户与商户、商户与商户之间的在线货币支付、资金清算、查询统计的过程。网上支付包括直接使用网上银行进行的支付以及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间接使用网上银行进行的支付。根据Enfodesk易观智库2011年2月21日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包括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和电话支付)交易额达到11324亿元。第三方支付市场依然保持较高的市场集中率。支付宝以49%的份额占据半壁江山,排名前五的支付宝、财付通、快钱、Chinapay、易宝支付占据近90%市场。

来自支付宝公司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支付宝日交易总额达到5662亿元人民币,日交易笔数超过500万笔。显而易见:以支付宝目前日交易量15.5亿元、7天收款期计,平均每天账户上吸纳的客户保证金就是108.5亿元;按银行活期存款利率0.5%计算,一年的利息收入可以达到5000多万。扣除必要地实缴资本,日均沉淀资金可达80多亿。

三、网上支付沉淀资金存在的问题

网上支付所产生的沉淀资金主要是针对平台账户模式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而言。沉淀资金主要包括两部分:交易过程中产生的资金和交易前后暂存在平台虚拟账户里的资金。其中,交易过程所产生的资金是指支付系统中正处于支付过程中的资金。为了保证交易双方的安全以及建立信任,第三方支付平台一般规定只有当买家收到商品并确认付款后,系统才能把货款划到卖家账户。交易过程中的资金就这样产生了,这也是沉淀资金的主要构成部分。

网上支付所产生的沉淀资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第三方电子支付监管体系不完善

在电子商务网上支付中,第三方支付商提供的网络虚拟账户是连接买家与卖家的重要纽带。通过第三方支付商提供的担保,买家卖家之间建立信任并完成交易。在这一过程中,沉淀资金的管理就会出现巨大的漏洞,那就是买家存放在第三方支付商账户里的钱由谁来监管。根据2010年6月21日《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的规定,已经明确将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支付清算组织进行管理,并且规定由银行设立专户存放,提取备付金,第三方支付平台不得擅自挪用备付金。但是并没有对沉淀在其账户里的资金做出规定。再者,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商业银行的账户,银行无权过问账上资金的流向。即使有一定的法律规定,如第三方支付平台不得擅自挪用客户金额,但实际上交易都是在第三方支付商的虚拟账户里进行的,银行对实际的交易数据并不知晓,第三方支付商调动虚拟账户里的资金银行根本难以监管。

(二)管理风险与支付风险

由于第三方电子支付监管体系的不完善,法律在第三方支付商在资金调动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因此,沉淀资金往往是由第三方支付平台自己进行管理。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第三方支付平台想要把账户里的资金挪作他用或者进行某些违法行为譬如洗钱,是轻而易举的一件事。比如前不久,江苏苏州侦破的一起案中,抓获第三方支付平台“快钱”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经查,其与境外集团勾结,协助境外集团流转资金30余亿元,并从中获利1700余万。

其次,在资金的流动性管理中,可能存在资金安全问题,进而引发支付风险和道德风险。目前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中,基本都可以直接支配交易资金,这就容易造成资金不受监管、越权使用,甚至进行风险投资的问题。早在前些年,这种资金管理办法就在证券业使用过,可想而知,券商挪用股民资金的案件数不胜数,局面难以控制,最终出现巨大的风险。同理,目前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沉淀资金,如果管理运用不当,也可能导致各种各样的偿付风险和金融风险。

(三)存款利息分配问题

巨额的沉淀资金必然可以获得巨额的存款利息。然而,存款利息究竟归属于哪方?产生的存款利息在合同中即用户协议当中并未明确其归属,又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只是对资金进行代管,那么根据的性质以及合同内容,作为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是不能享有这笔利息的所有权。然而,在具体的实务中,这笔利息往往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免费提供服务的补偿。事实上,这笔钱在银行账户上的利息归客户、银行还是属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服务性收益都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

四、关于网上支付产生的资金沉淀的监管建议

(一)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建立完善的第三方电子支付监管体系

在《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方法》颁布之前,我国第三方电子支付行业的准入标准相对较低,第三方电子支付机构的规模差别很大,良莠不齐。许多小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缺乏稳定的客户群体,容易通过一些违法手段譬如洗钱来牟利。一般来说规模小的支付机构比规模大的更容易引发金融风险,因此,有必要明确规定第三方电子支付机构的注册资金规模,并将其规定为重要的准入标准之一。与此同时,应该从对内控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出发制定相应的标准并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以发放牌照的形式对第三方电子支付机构进行有效的约束。

根据最新颁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方法》的规定,非金融机构提供支付服务应具备的资本实力为申请人申请在全国范围内从事支付业务的,其注册资本至少为1亿元;申请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从事支付业务的,其注册资本至少为3000万元人民币,且均须为实缴货币资本。同时确立中央银行为监管主体,第三方支付平台开户银行辅助中央银行进行监控。

然而,截止至目前为止,原先几百家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中获得牌照的有10多家,而根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方法》中的规定,这些获得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服务机构应该进行用户的实名制注册,反洗钱的监控系统的构建。但是,如今用户仍然能够不通过实名制注册而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结算与转账服务。

(二)向监管部门缴纳保证金,防止沉淀资金被非法使用

根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方法》中的规定,第三方支付机构接受客户备付金的,应当在商业银行开立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存放备付金,并且只能选择一家商业银行作为备付金存管银行,在该商业银行的一个分支机构只能开立一个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备付金存管银行应当对存放在本机构的客户备付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第三方支付机构不得以自己的名义开立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只能将接受的备付金存放在支付机构开立的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支付机构的实缴货币资本与客户备付金日均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10%。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第三方支付企业的资金沉淀问题,其实并没有比较好的解决。《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方法》中规定了支付机构只能选择一家商业银行作为备付金的存管银行,但是,付款者肯定会使用多家银行的资金账户,这就要求支付机构在不同的银行账户之间进行结账,这会增加支付机构的成本,并且会影响效率。而且,在支付平台使用沉淀资金的方面上,也没有出台具体的管理细则。在这两个方面,监管部门仍然需要出台更加详细地监管方法,譬如支持支付机构在不同商业银行开立备付金专业存款账户以及转账使用细则,提高保证金比例等等。

(三)明确利息归属,合理分配利息

沉淀资金的规模巨大,每年产生的利息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沉淀资金的利息归属一直是个比较大的问题。在《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并没有对这笔利息的归属作出明确的解释,只是要求托管银行进行利息的核查。

从法律上讲,沉淀资金相当于客户交给第三方支付平台管的保管物,本身还是归客户所有,因此按理说利息也应全额退还客户。或者可将备付金资金账户产生的利息作为保险金为客户提供保险。

也可以采取事前协商的方法,将利息在客户和第三方支付公司间进行比例分配。支付公司所得利息可以当作为客户备付资金保管费或者手续费。关键在于,不管是通过哪种方式所获取利息,支付机构必须事先向客户说明清楚,让客户有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至于支付公司利息收入的使用,可以建议其自愿用于自身安全或服务设施的提升,或者直接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增值服务。

参考文献

[1]冯然,第三方电子支付产生的沉淀资金问题及监管研究[期刊论文]-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33).

[2]李芳,电子商务中的“第三方支付沉淀资金”透析[期刊论文]-时代金融.2007(12).

[3]毛志斌,浅谈第三方支付沉淀资金监管及金融风险控制[期刊论文]-中国电子商务2010(9).

[4]王金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期刊论文]-商业文化.2010(12).

[5]钱卫华,浅析《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方法》对规范第三方支付的意义[期刊论文]-中国商界,2010(7).

[6]中央银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方法》.

交易资金监管论文范文第2篇

很显然,事情并非如此简单。通常公司的高管自己也持有股票,因而希望看到股价的上涨。此外,如果股东赔了钱,公司高管就可能丢了工作。

但沃顿商学院金融学教授伊泰·古德斯登(Itay Goldstein)、亚利克斯·艾德曼斯(Alex Edmans)和前沃顿商学院金融学教授、现在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执教的菲利普·邦德(Philip Bond)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事情还不止于此。他们题为《金融市场的真正影响》(The Real Effects of Financial

Markets)的论文,探索了股票价格、公司的健康状况、公司高管做出的决策,以及出借人、投资者、客户、经理、员工和监管者等其他参与者之间的微妙关系。这项针对这一主题的调查研究发现,进行股票、债券和其他证券交易的金融市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信息角色”,这一角色会影响到由公司构成的“实体经济”做出的决策。“我们认为,金融市场不只是个附属物。”古德斯登在接受访谈时谈到。“相反,它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长期以来,市场分析人士一直将公司股票价格的涨跌视为市场对公司未来现金流预期的一个指标。但是,古德斯登与同事得出的结论是,股价也会反映出人们对公司管理层决策的认同或者反对,从而会影响公司做出决策。

清楚股票市场这一反馈角色的经理,可以利用市场的反应指导自己实施购并等重要行动。“就市场认为某个想法是不是个好主意的问题,你会希望市场能给你提供某些信息。”古德斯登谈到。举例来说,公司披露可能在另一个国家开办一间工厂的消息之后,股票的价格可能会上涨,也可能会下跌。如果股价下跌了,那么,公司的管理层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投资者发现了公司经理没有看到的某些危险,他们可能就此放弃这一计划。观察股票价格成了从数千个投资者提供的更广泛的知识、观点和分析中受益的一条途径。

此外,弄清联系市场和企业间的反馈过程,还能让人们理解从其他角度很难解释的现象,古德斯登谈到。其中之一是“空头袭击”(bear raid),就是卖空者将赌注押在企业的股票价格将会下跌上。反馈效应可以使之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sy):卖空会增加股票的供应、打压股价、阻止出借人为企业提供资金、削弱企业的实力,并导致股价进一步下跌。因此,即便实际上企业的健康状况很好,但卖空者依然可以从卖空交易中获利。

尽管人们认为,一家企业的经理比外人更清楚自身企业的运营和业务前景,但他们永远都无法获取全部信息。三位作者在论文中写到,股票市场“汇聚了很多投机者的信息,合在一起,他们可能比企业经理更加见多识广。众所周知,信用评级机构会受到股票价格的影响,他们的结论对企业能否获得信贷具有很大的影响。其措施会影响企业现金流(对银行的现金流影响最为显著)的监管机构,也会密切跟踪市场中的股价变化……同样的,员工和客户可能也会根据股票市场流出的信息来决定是否为其工作,或者是否购买其产品。”

其薪酬通过奖金、股票期权或其他与股票价格密切相关的经理,也会根据自己的决策对股票价格产生的潜在影响来做出决策。“股东之所以选择通过将企业经理的薪酬与股票价格捆绑在一起的方式来防范问题,是因为他们认为,公司股票的价格能够反映出公司价值。”作者在论文中写道。“如果股价不能提供公司价值的信息,那么,股东就不会将管理层的薪酬与股票价格捆绑到一起,从而,经理也就不会在乎股价了。”

市场效率的传统观点认为,投资者能消化有关某个公司的所有可获取的信息,并会通过推升和降低供应和需求,使股价达到一个能反映出企业真正价值的水平。但是,研究表明,各种各样的因素都会对这一过程产生干扰,古德斯登和同事列举了很多例证,比如,“非理易者的优胜劣汰”。

“从传统观点来看,非理易者基于与企业的基本面无关的理由进行交易会赔钱,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市场消失。”他们写道。因此,“聚集在市场的只是理易者,而股价会有效而正确地反映出公司的基本面。”

但反馈效应能让非理易者在市场中存活下来,因为他们的观点实际上反映了企业的现金流情况,并制造出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当大量正面评论充斥在交易者之间时,哪怕这些评论是非理性的,它们也会通过促进人们对股票的需求、让企业看起来更健康,并鼓励公司管理层做出在其他情况下可能不会做出的决策而推升股票价格。非理易者则可能因此挣钱,并在交易中存活下来。“这再一次表明,当股价反馈对决策至关重要时,市场效率的传统定义并不准确。”论文的作者写道。

另一个例证:金融市场的“挤兑出逃”(run)。当投资者只是因为其他投资者卖出股票而卖出自己的持股时,就会发生挤兑出逃。挤兑出逃会将股票价格打压到低于企业盈利等基本面所决定的水平。在一个完美的有效市场中,这种情形是不会发生的,因为投资者会基于企业的基本面进行买卖交易。在理想的有效市场的假设下,一旦股票价格低于适当的水平,其他投资者就会发现便宜筹码并买入股票,而这一需求则会使股价趋稳或上涨,从而防范挤兑出逃的发生。然而,反馈效应却会通过阻止出借人为企业提供资金、削弱企业的实力而为挤兑出逃火上浇油,从而引发更多的抛售。

论文的作者还写到,了解反馈过程还能帮助企业调整其资金募集战略。举例来说,希望最大限度利用来自市场的反馈信息指导决策的企业,可能会选择发行股票而不是债券来筹集资金。债券对反馈不太敏感,因为投资者的关切所在是企业依承诺偿付利息和本金的能力。只要企业的健康程度足以使之完成这些承诺,那么,对债券持有人来说,企业的收益、监管环境以及业务选择就不那么重要了。但所有这些因素却都会影响股票的价格,所以,股票能提供更好的反馈。

古德斯登谈到,反馈理论已得到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有些例证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反馈回路’(feedback loop)增强了股票市场的动荡,所有人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看到了这一点。”不过他也补充到,还有很多研究工作需要完成。尽管反馈效应理论看似严密可信,但很难在现实世界得到测评,因为有太多的因素都会造成数据的混乱。举例来说,只是因为某个共同基金为了满足投资者的赎回要求而卖出大量股票,就会造成一只股票价格的下跌,而这一股价变化与市场中流传的信息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如果在市场中也有其他信息在流传,那么,我们就很难确定每个因素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了。

交易资金监管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大股东拉制仍然是我国上市会司的重要特征之一。控股股东往往通过资金占用、关联交易和超额派现等各种利益输送方式侵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本文选取2006 } 2008年沪深上市公司的数据,对上市公司利用资金占用、关联交易和超额派现等随道挖掘行为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期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信息披霉制度和证券市场监管等问题。

引言

大股东控制是公司治理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 发展

2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隧道挖掘行为的现状

根据沪市2006一2008年上市公司资金占用情况,从注册 会计 师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后出具的《关于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资金占用情况的专项说明》中整理而得的。2006年控股股东占用的资金金额为185.74亿元,2007年仍有61家上市公司存在资金被控股股东占用的情况,资金占用金额为148.15亿元,2008年资金占用金额为59.69亿元,占用金额大幅下降,说明在2008年控股股东偿还了上市公司大部分资金,但仍有一部分资金没有偿还。这可能是因为近年来

由于关联交易的数据整理工作量巨大,本文只选取2006一2008年度的沪深两市全部关联交易数据,分别按照交易总额、交易次数、以及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发生的关联交易与关联交易总额比重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总体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从2006一2008年的关联交易总额来看,上市公司发生的关联交易总额巨大。2006年为45905亿元,2007年为120808亿元,2008年为15688.4亿元,交易总额大幅下降。而关联交易次数却呈逐年递减的趋势。这可能是相关监管法规对关联交易的约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关联交易行为在上市公司中依然普遍存在,因此,关联交易仍然是未来审计和监管的重点和难点。

在与关联方的关联交易中,绝大部分的关联交易都是与控制方发生的。在全部的关联交易中,与控股股东发生的关联交易所占比例为最大,比例分别是58.91 % ,70.85% , 52.62%。由此可见,上市公司主要在与其控股股东进行关联交易。从交易总额来看,在2006和2007年担保业务的交易总额最大,这意味着上市公司及其关联公司筹资活动较为频繁,潜在的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大。

在2,006年非货币易的金额也较大,由此说明,关联方之间利益转移手法更为隐蔽和不可察觉。2008年关联购销总额最大,担保业务总额较前两年有所下降,2008和以前年相比,资金提供业务相对减少,金额也下降,反映了上市公司对于清欠工作有明显的政策反应。从关联交易的次数来看,关联购销(包括商品购销和劳务购销),关联担保,提供资金业务和租赁业务发生频繁,其中关联购销、关联担保在3年中都位居前列。从单笔交易来看,资金提供业务在这3年中都较大,2006年的担保业务最大,而2007年、2008年关联担保单笔金额逐年下降,此外,非货币易、业务、租赁业务、共同投资单笔金额都较大,但这些业务的发生次数较少,因此不具有典型性。综合以上统计结果,关联购销,关联担保,资金提供业务为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主要的关联交易方式。

在对2006一2008年上市公司分配现金股利情况作了统计后发现?.006年和2007年超额派现的上市公司数持平,而在2008年达到151家,翻了一番。2007年、2008年的派现家数较2006年有所增长,超额派现的上市公司3年总计298家,占所有派现上市公司的17.67%。可见,证监会多次的强制性政策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上市公司的不分红现象。但是在大量上市公司存在超额派现的同时,还有一些上市公司甚至连续3年超额派现,公司连续3年在现金流不足的情况下仍然派发现金股利,这种异常的派现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控股股东通过超额派现这一隐蔽的方式转移公司资源,一方面造成公司现金流紧张,用于未来投资的资金减少,影响公司的获利能力和长期 发展 ,另一方面,损害了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

3结论

交易资金监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风险;监管制度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7(C)-0325-01

一、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平台”,是一些和各大银行签约、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在银行监管下提供交易支持平台,作为相当于买卖双方交易过程中的“中间人”,对我们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交易支付模式。该模式已成为网上支付领域的最大特色,也是人们议论和关注的焦点。对于网络商家而言,传统的支付方式如银行汇款、邮政汇款等,都需要购买者去银行或邮局办理烦琐的汇款业务;但如果采用货到付款方式,又给商家带来了一定风险和昂贵的物流成本。因此,网上支付平台在这种需求下逐步诞生。在线支付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之一,成为网络商务发展的必然趋势。网上支付平台是指平台提供商通过采用规范的连接器,在网上商家和银行之间建立起连接,从而实现从消费者到金融机构、商家现金的在线货币支付、现金流转、资金清算、查询统计等问题。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应用,有效避免了交易构成中的退换货、诚信等方面的危险,为商家开展B2B、B2C,甚至C2C交易等电子商务服务和其他增值服务提供了完整的支持。

二、第三方支付存在的风险

1、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指在支付过程中由于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安全技术及网络运行问题导致数据完整性、保密性、客户身份认证、系统可靠性以及其他有关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安全等方面的风险。第三方网上支付的业务及风险控制工作均是由电脑程序和软件系统完成,故网上支付系统风险是重点。虽然目前网上银行和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都设计有多层安全系统,并不断开发和应用具有更高安全性的技术及方案,但是从总体来说,还是比较薄弱。这种风险可来自计算机内部,比如系统停机、磁盘损坏等不确定因素,也会来自网络外部的黑客攻击,以及计算机病毒破坏等因素。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交易方在到期日不能完全履行义务的风险。从交易的主体来说,主要有平台信用风险、卖买方信用风险、买卖方信用风险三个方面。平台信用风险指第三方支付机构为客户提供基于网络的虚拟账户,消费者可以先把钱打入虚拟账户充值,然后才可以拿到虚拟货币。用户资金会在平台上大量沉淀,出现越权调用等风险;卖方信用风险主要包括收款后据提供相关产品或服务、非法经营、利用虚假身份进行交易、洗钱等;买方信用风险主要是指买资金来源是否合法、授权他人操作的交易或持卡人否认自己操作、及利用虚假身分进行交易、洗钱、信用卡套现等风险。

3、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第三方支付相关人员如用户、银行员工或者支付过程中其他操作人员违规或者不当操作以及业务流程设计不当所带来的风险。用户操作风险指用户开户操作时产生盗取银行账号和密码,冒充用户操作,盗取用户资金,用户付款时无明确的汇入账户造成可能的损失;支付平台相关风险指支付流程中流动性风险及管理风险。大量的沉淀资金滥用问题和由于权限管理不当、业务流程设计不合理、内部审计不规范等管理问题所引起的风险。

4、外部环境风险。第三方支付平台法律地位在国内外都不明确。在支付中介未能遵循法律、监管规定、规则、自律性组织制定的有关准则,以及适用于公司业务活动的行为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此外还有银行费率、汇率、利率、保证金比率变动造成的风险。

三、建议

1、推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牌照管理,明确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法律身份。推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牌照管理是对第三方机构最有效的监管手段。《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第三方支付结算属于支付清算组织提供的非银行类金融业务,第三方支付公司是金融增值业务服务商,这样的定位符合我国现有国情。第三方支付公司只是银行业务的补充和延伸。人民银行通过制定机构管理办法,明确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性质、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技术资质、风险管理资质等进入门槛条件,以提高市场准入标准,约束机构行为。

2、保障交易支付资金的安全,防范第三方支付的支付风险和信用风险,建立第三方支付保证金制度。降低第三方支付过程中的风险,有助于保持整个支付系统的稳定,并促进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发展。

3、加强对客户沉淀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完善的沉淀资金的监管制度,严格区分客户自己的资金和第三方支付公司自身的资金,要求实行银行专户存放和定向流动。适当考虑规定第三方支付的结算周期规定一定的上限,以提高整个支付体系的运行效率。

4、完善第三方支付机构及其网络平台的交易信用记录,并将其作为社会征信数据的一个来源。第三方支付机构详细记录的每笔电子商务交易的情况,包括时间、金额、商品名、交易双方名称、付款方式、商品质量等,并从事后投诉系统中反馈最终交易的成功与否。可通过统一各个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交易记录标准,将其作为征信数据导入人民银行征、信用评级机构等政府、社会征信机构,不仅有助于提高征信的完整性和实用性,同时也将促进和规范第三方支付业务的诚信交易。

作者简介:袁初阳(1987― ),女,汉族,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研究生,研究方:金融学。

参考文献:

[1]杨亦军,谭晟.浅谈对第三方支付企业信息安全的监管[期刊论文].中国金融电脑,2010(11).

交易资金监管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宽松的政策环境、明确的政策导向以及金融市场、证券市场深入健康 发展 的客观需要,加快了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的筹备和发展进程。理论上,该项业务的推出或将有助于打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资金融通渠道,在银行与证券公司之间建立起安全、健康和通畅的资金联系机制。本文比较分析了国际成熟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状况,阐述了该项新兴业务可能给各参与主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以我国现行的 法律 法规和市场环境为基础提出了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一、融资融券业务推出的背景

“融资融券”又称“证券信用交易”,是指投资者向具有交易所会员资格的证券公司提供担保物,借入资金买入交易所上市证券或借入交易所上市证券并卖出的行为。融资融券业务包含了两层信用关系,一是券商对投资者的融资、融券,二是金融机构对券商的融资、融券。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卖空机制,我国证券市场存在明显的单边市特征,这种制度性缺陷导致市场做空力量缺乏,投资者买进股票的力量长期压倒卖出股票的力量,市场供求长期失衡。另外,尽管我国的各级规则及法律都明确禁止信用交易,但券商和投资者基于利益驱动,地下信用交易屡禁不绝。大量地下信用交易的存在不仅增大了证券市场潜在的风险,也给监管机构的监控带来很大困难。我国证券市场的单边市特征和地下金融的现状迫切需要引入信用交易制度,以完善我国证券交易机制,同时,信用交易制度的引入也有助于打通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资金融通渠道,在银行、证券公司和投资者之间建立起安全、健康、通畅的资金联系。

对于融资融券业务,从监管层到券商都筹备已久,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证券法》修改了旧证券法中不允许证券公司向客户进行融资融券的规定后,监管层相继了《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内部控制指引》、《关于证券公司风险资本准备 计算 标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关于调整证券公司净资本计算标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和《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深交所、上交所也相继制定了《融资融券交易试点实施细则》。

这一系列管理条例和指引的出台,对融资融券业务的定义、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应具备的条件,以及证券公司如何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等细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也意味着融资融券业务的制度环境日益成熟。在政策面的明确支持鼓励下,多家创新类证券公司相继提出了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申请,相关的业务、技术筹备工作也在加紧进行中。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已指日可待。

二、海外成熟证券市场信用交易模式的比较及我国信用交易模式的选择

(一)海外成熟市场信用交易模式的比较

融资融券业务是海外证券市场普遍实施的一项成熟交易制度,其证券信用交易模式大致有以下三种典型模式:

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典型的市场化融资模式,也被称为分散授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信用交易高度市场化,对融资融券的资格几乎没有特别的限定。在进行信用交易时,投资者向证券公司申请融资融券,由证券公司直接对其提供信用,当证券公司的资金不足时,通过金融市场融通或拆借取得相应的资金;在证券不足时,可直接从保险基金、投资公司或院校投资基金等长期投资者处融得证券。在分散授信模式下,信用交易的风险表现为市场主体的业务风险,监管机构只是对运行的规则做出统一的制度安排并监督执行。

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专业化的融资模式,也被称为集中授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证券信用交易的转融通业务主要由专业化的证券金融公司负责。证券金融公司在证券信用交易中居于垄断地位,证券公司向投资者融资融券后,若信用交易交割清算时自有资金或股票不足,可以向证券金融公司融通。而证券金融公司可通过短期资金市场、日本银行和一般商业银行来筹措资金或股票。这种集中授信模式有明确的层级性,包含“客户——证券公司——证券金融公司——大藏省”四个层级,职能分工明确,便于监管。

三是以

另外,由于目前融资融券仅限于在创新类券商范围内 发展 ,这一规定将使其他综合类和经纪类券商的经纪业务市场份额面临进一步的萎缩,因此,未来融资融券的政策走向,应以市场公平竞争为原则,通过制度设计,也允许非创新类券商参与融资融券业务。具体来说,可以放开证券 金融 公司的经营范围,允许其向非创新类券商的经纪客户提供融资融券服务,同时,非创新类券商履行客户介绍和账户监管职能,并从中获取一定的佣金收入。

考虑到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和融资融券业务推进的状况,未来证券金融公司的组建和业务开展可能会采取如下的分阶段逐步开放的路径:第一步,由符合监管层要求的商业银行、券商、保险公司及其他投资主体参与组建3-5家证券金融公司,业务范围限制在为有融资融券资格的券商提供信用转融通服务;第二步,允许证券金融公司向所有券商和机构投资者提供融资融券服务;第三步,允许没有融资融券业务资格的券商证券金融公司与投资者的信用融通业务,券商履行客户介绍和账户监管职能,并从中获取手续费收入。

(三)融资融券业务对市场各参与主体的影响

1.对证券公司的影响

(1)有利于为证券公司提供新的盈利模式,促进经营模式转型。

证券公司通过为客户提供融资融券交易,可以从中获取利息收入和手续费收入,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另外,信用交易可以使投资者进行双向交易,改变原来证券经纪业务只在牛市中赚钱,而在熊市中交易量稀薄,收入急剧减少的情况,使证券经纪业务收入能够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2)证券金融公司的设立将增加券商的融资渠道。

目前证券金融公司的资金来源渠道除了增资扩股和发行金融债券外,仅限于银行间同业拆借、股票质押贷款、国债回购等有限的融资手段,证券金融公司的设立使得证券公司可以通过转融通交易从证券金融公司中融得资金和证券,拓宽融资渠道。

(3)获得融资融券业务资格的券商的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扩大,形成强者恒强的局面。

交易资金监管论文范文第6篇

配资业务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资金从2014年起

>> 《2013中国房地产策划品牌价值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2013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信息化发展规划》内容摘要 秦光荣履职云南部分重要文章内容摘要 李纪恒履职云南部分重要文章内容摘要 “《商业评论》管理行动奖”参选案例内容摘要 浅谈四大证券信息管理报头版头条内容摘要 十二份诞生贺礼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的创新系统环境分析》内容摘要 追踪:第二份核查报告之后…… 预算报告(数据摘要) “两高”报告(数据摘要) 计划执行报告(数据摘要) 十二份三系杂交稻亲本的指纹图谱构建与应用 欧莱雅中国第二份可持续发展报告 中国上市银行财务分析报告(摘要) 湖南省金融稳定报告(摘要) 十七大报告名词摘要集锦 摘要 十二生肖求职报告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 > 十二份子报告内容摘要 十二份子报告内容摘要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1.A股配资发展现状、影响及政策建议

配资业务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资金从2014年起大规模对接配资业务,从而打开了配资机构的资金瓶颈。

在市场缺乏有效做空机制的前提下,配资业务的快速增长导致市场出现单边极端走势,增加股市不稳定性;而配资业务的强制平仓机制则在股市下行时强化市场一致预期,引发集中抛售导致股指暴跌。

首先,需要完善配资业务市场数据的监测及分析,使监管机构能够对配资业务可能引发的市场风险作出预判。

其次,进一步规范监管视野内的各类配资业务,包括加强证券账户实名制管理,明确交易记录保存期限以备追溯查询,完善合格投资者管理制度,禁止伞形信托下挂“拖拉机”账户,提高伞形信托劣后级认购门槛,限制最高配资杠杆比例等等。

此外,按照“堵疏结合”的原则,严禁各类未在监管视野内的互联网及民间配资,并尝试通过公募基金渠道、开发更多种类分级基金等方式满足非合格投资者的配资需求。 2.股市资金杠杆的规模、配资软件系统及压力测试

近年随着股市的发展,入市的杠杆资金规模出现了快速增长。报告从股市杠杆资金总体规模测算,场外配资软件系统,以及杠杆资金的压力测试三个方面对股市资金杠杆和场外配资问题进行评估和论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监管建议。

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报告提出了对场外配资的监管建议,主要包括:建立技术服务商的备案机制;筹划建设中国金融市场大数据中心,服务于金融稳定;A股市场微观结构优化等。 3.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成因分析与股指期货所起的作用

报告主要分析了2015年6月-7月间股市异常波动的成因,股指期货在股市异常波动中起到的作用,并简要地提出了有关未来监管政策制定的一些思路。

首先,研究发现2015年以来的“牛市”是由巨量流动性推动的。其次,不对称的融资融券成本导致市场价格发现能力和有效性下降,市场在杠杆资金(场内、场外)推动下单边上涨。再次,监管机构要求市场参与者在很短的时间“去杠杆”导致踩踏发生,市场流动性与融资流动性相互作用恶化。最后,没有证据显示股市的异常波动与股指期货的巨额空单、深度贴水有关。 4.A股衍生品的作用及其在本次股市异常波动中的表现特征

股市异常波动期间,股指期货市场本身风险总体可控,到期合约平稳交割,风险管理功能基本发挥。

实现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保持金融稳定,离不开股指期货市场功能发挥。股指期货市场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主要平台。

反思本次股市波动,并吸取日本等市场在发展股指期货上的经验教训,建议: 要健全证券、期货市场法规体系;合理发展融券业务,促进股市多空平衡和内在稳定;优化市场投资者结构,丰富市场参与主体,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加快提供更多风险管理工具和更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丰富市场策略多样性,提高期货市场的避险承载能力;积极应对离岸股指期货市场挑战。 5.市场策略一致性问题研究

市场策略一致性与A股投资者结构相对散户化有较强关系,机构投资者尽管在选股上表现出相对的理性及基本面投资思路,从持仓个股的利润表现看,基金公司选股相对基于基本面。

但公募和私募基金(尤其后者),在本轮牛市以来,机构优势不显著,仍存在追寻热点的羊群效应,具体表现为,持仓的行业占比变动与当季度涨跌情况存在一致性,从个股角度来看,当季重仓个股当季表现强于第二季度表现。

股利支付率、股息率及分红稳定性均低于可比国家。在各类资产配置中,股票资产分红收益率吸引力偏低,导致投资目的集中于分红收益的投资者匮乏。

从单边市场弊端和做空风险两个角度分析,单纯的做多和做空,对市场都会造成极大伤害。这才是成熟市场在完善做空机制的情况下保持平稳和平衡的原因。 6.量化投资与高频交易对市场的影响

海外业界和学术界的实证研究表明,多数量化投资和高频交易策略在正常市场下,可以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交易成本,有助于价格发现,不会加剧市场波动。只有结构性策略可能利用提前得知其他投资者的交易订单抢在他人之前进行交易,并提高其他投资者的交易成本。当然,在极端市场情况下,高频交易也容易因为技术共振等特殊原因加大市场波动。

在国内市场,量化投资经常通过程序化交易实现,其中也包括一些高频交易技术,对市场的影响与普通的交易有所区别。量化投资者作为有别于主观投资者的一类群体,有利于增加国内证券市场生态圈的参与者多样性,增加市场规模和流动性,改善市场价值发现功能,是稳定市场的重要力量。

综上,建议监管部门能够:1.正确认识量化投资,鼓励发展量化投资。2.大部分高频交易对市场有利,但需要防范和抑制极个别可能引发市场异常的高频交易策略。3.由于量化投资和高频交易专业性强,在我国市场尚未成熟,需要更加专业的监管意见,采取分类监管、根据交易策略的差异细化监管框架等;4.要求市场参与者加强对量化投资和高频交易的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理机制;5.加强市场本身的抗风险能力,如采取报单熔断机制等。 7.关于我国交易机制设计的制度建议

总结来看内地资本市场交易机制亟待完善。

通过分析总结成熟市场经验与内地实际情况本文得到九点建议:(1)《证券法》明确“紧急交易状态”;(2)各交易所建立统一的基础交易机制,衍生品市场不应干扰现货市场的定价功能;(3)内地交易所全面引入“熔断机制”;(4)设立T+0交易试点证券并放开涨跌停板制度;(5)完善停牌制度以保证市场连续交易为宗旨;(6)引入流动性提供商/做市商制度;(7)防止市场异常波动的核心是完善信息披露制度;(8)丰富衍生品种类,尽快推出个股期权产品;(9)放宽大宗交易以及期货市场的准入门槛限制。 8.A股市场投资者结构影响分析

趋于散户化的投资者结构,客观上导致资本市场更易倾向于呈现追涨杀跌的集体不理性,受新闻舆论、非基本面信息等因素的干扰影响明显,容易导致市场助涨助跌与偏离合理定价功能。而上述因素,也对此轮资本市场单边上涨,以及6月以来的异常波动产生一定影响。

机构投资者占比偏低也导致了市场换手率偏高的问题,同时容易对于小市值公司产生估值溢价,从同时在两地上市的A、H股来看,其溢价率与其市值大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整体市场存在风险偏好偏高的问题,ST指数是近几年A股市场表现最好的指数之一,导致市场对于价值投资的判断有所偏差。 9.股票发行制度对市场的影响

2014年修改发行规则后,IPO基本可视为定价发行,尽管有助于抑制发行价格过高,但也易导致发行估值偏低,一级市场合理定价功能弱化。由于打新收益率稳定,理财等资金对打新基金需求旺盛,同时受到入围后全额冻结资金的规定影响,打新前后对交易所、银行间和证券市场的资金面产生扰动,也增加市场波动性。新股发行暂停和核准制,导致新股供给有限。

政策建议上,新股发行从核准制向注册制的转型势在必行,且颇为急迫:尽快实现股票发行注册制,将自归还发行人和市场,对于构建健康有序的资本市场意义重大。短期重新启动IPO,恢复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同时建议考虑改变全额冻结资金的制度设计,减少对资金面的冲击。 10.关于规范董监高行为的制度建议

董监高的减持机制,主要涉及到对董监高的监管制度安排。可以分为事前规定和事中事后的监督惩罚机制两大类。从减持制度上看,中外机制设计有七个方面的差别。

在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报告提出了如下的建议:第一,研究增设重大事项公告前的董监高持股禁售期;第二,要求预先披露减持计划。建议降低预先披露减持计划门槛;第三,要求减持事前披露财务报告;第四,扩大对董监高减持行为的监管范围,降低信息披露门槛;第五,完善惩处条例,增强证监会执法力度,确立证监会司法救济请求权;第六,考虑减持方式间替代性,避免“绕道过河”;第七,鼓励以发行可交换债券的方式实现战略性减持。 11.舆论导向在本轮股灾中的作用影响

通过研究发现,官方媒体(人民日报、新华社)并未接受任何指令对股指涨跌进行评论,主管部门的态度是“不添乱”。官媒下属新媒体的勃兴则意味着言论管道和导向的多样性,确有媒体在股指上涨过程中“4000点是牛市的开始”等言论,一些专业和财经媒体也曾发表过“国家牛市”或相似观点,这些言论和观点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放大和扭曲,对市场中集体牛市思维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有关部门从未出面对这些言论做出过任何层面的澄清――这反而强化了市场对政府立场的认知。在市场眼中,这成为官方默认或背书的进一步证据,使得有关言论和观点继续放大甚至扭曲。

市场化财经媒体在报道上空间相对宽松,但在大的舆论环境和氛围影响下,存在偏于唱多、提示风险少的倾向。

无论是官媒或者市场化媒体,都没有更好地发挥监督职能,比如对于市场中存在的信息虚假披露、内幕交易等行为,媒体在此轮股市快速上涨及下跌中并没有及时地揭示。社交媒体对舆论的放大和扭曲效果更为强烈,一些投资者均通过朋友圈和微信群获知信息和把握投资方向,更进一步放大了市场的非理性反应。 12.股市资金监控体系构建

流动性是股市运行的核心要素,股灾发生时需要首先防范和化解流动性危机。全面、持续长期的市场流动性监控在股灾初期能够为救市决策提供突破口与论据。

首先,交易所平台的交易数据和中证登的结算数据,是可获得性最高、频次最高、反映最直接的市场流动性数据,因此要将上交所和深交所平台的交易数据,包括成交量、成交额、净流入资金,中证登的日均结算额等指标纳入监管。

其次,报告从资金的来源、属性、通道三个角度建立监控的指标体系。

关于股指期货市场,需要监控的数据有两类,一类是整个市场的数据。另一类属于微观数据,即一些重点席位的持仓量和交易数据,尤其是在交割日附近时。据此可以初步判断,是否股指的跌落是由于期货市场上的异动所致,进而或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交易资金监管论文范文第7篇

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功能的技术市场,也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

1中国技术市场的发展现状

我国技术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1978~1984年为技术市场形成的萌芽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完成了技术市场的观念转变、初步尝试的工作。1985~1991年为技术市场的形成时期。

在这一阶段,随着中央作出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技术合同法》出台和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技术市场是社会主义生产要素市场的论断,我国完成了技术市场从萌芽到形成的过程。1992~2001年为发展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逐步由重点培育商品市场转移到重点培育要素市场,《科学技术进步法》出台,我国技术市场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建立,管理日益法制化。加入WTO以后,技术市场进入深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任务主要是把我国的科技水平从纯学术研究、技术引进过渡到以提高自主原始创新能力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的发展阶段。目前,技术市场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科技研发与经济发展的纽带。

1.1技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0多年来,我国技术交易日趋活跃,技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合同成交总额持续快速增长,从1988年的72.5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2665.23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3.0%。其中,1992年增长率为历年来最高(38.1%)②,这与当年我国步入市场经济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此后技术市场增速减缓,尤其是1994年技术合同交易额出现负增长(-8.6%);1998年又有较大的增长,这与科研机构的市场意识加强、企业和技术中介日益活跃有关;

“十五”时期,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速逐渐稳定,年均增速为15.2%,超出同期GDP增长率(9.6%)近6个百分点。同时,技术市场成交额与GDP的比值总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1991年为0.44%,1993年上升至极值点0.59%,1996年由于经济形势变动降至最低点0.42%,随后逐年提高,2008年达到最高值0.89%。

1.2技术市场管理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运行有序的技术市场管理体系。一是管理监督体系。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底,已建立国家、省、市(地)、县四级1000多家技术市场管理机构,管理人员3000名左右;共有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1200家左右,从业人员2000多名,形成了较完整的技术市场管理监督体系。二是信息网络服务体系。据调查统计,全国网上技术市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国家有关部门主办的技术交易网站,如“国家科技成果信息网”、“中国技术联播”、“中国技术交易网”等;另一类是由省市政府部门主办的技术交易网站,如“北京技术市场”、“江苏省科技成果网”、“浙江网上技术市场”、“中国海峡技术交易网(福建)”、“创业网(重庆)”、“安徽省技术市场”等。2006年6月14日,科技部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正式启动全国技术合同网上认定登记系统。

1.3技术市场运作规范化、法制化

市场经济需要用法律来规范和调整,技术市场也不例外,相关政策法规的陆续出台,促进了技术市场运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目前,我国已形成以《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合同法》为主要框架的法律体系。为保持技术市场法律政策的稳定性我国又重新了《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管理办法》、《技术合同认定规则》和《技术合同示范文本》。2008年7月起施行的修订后的《科技进步法》将新时期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目标、方针、战略上升为法律,对技术市场有了更多更全面的描述,将使技术市场的管理有法可依、工作更加有序。另外,各省(市、区)陆续出台地方性的技术市场(管理)条例,一个比较完整的市场法规体系已初步形成。

1.4技术市场的国际化趋势加强

近几年来,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和地方技术市场管理机构,多次组织人员赴国外考察技术市场和中介机构发展状况,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理念。与此同时,《科技兴贸“十五”计划纲要》、《软件出口管理和统计办法》、《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管理办法》及《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的,促使国际技术贸易不断增多,技术出口额连年增加。到2008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4156.11亿美元,占商品出口总额比重达29.1%。

此外,技术市场的国际化发展推动技术引进。

技术市场为国际技术转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通过大力引进技术发展本国经济,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008年我国从国外引进技术合同10170项,金额为271亿美元;同时,技术引进主要涉及机械、电子、能源、交通、信息和化工等领域,而这些行业都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

2中国技术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技术市场的发展滞后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十四大以来,党中央一再强调建设好技术、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市场。20多年来,技术市场在市场体系的法律、法规、政策监管等方面有了不少进步,但比技术市场起步晚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市场,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可谓后来者居上。

相比之下,技术市场有些滞后了。据测算,2006年我国技术市场的发展程度仅为57%③。而根据国家商务部认可的测算结果④,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2003年为73.8%⑤。可以看出,我国技术市场的发展远落后于整个市场体系的发展步伐,因此,虽然我国技术市场已经形成,但发展尚需完善、水平亟待提高。可以说,技术市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我国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技术市场的发展不是自觉的,而是不规范的,属于跟进型和被动型。

2.2企业作为技术市场主体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我国技术市场主体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企业既是技术供给方,又是技术需求方。但由于企业制度等原因,很多企业在技术市场中的行为有很大的短期性,追求的是短期受益,企业对国内技术需求的动力不足,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⑥。另外,据统计,我国企业的消化吸收强度(用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与技术引进经费支出的比值表示)2008年仅达0.242,而世界发达国家消化吸收与引进的经费投入一般为3∶1,韩国消化吸收与引进的费用比例更是达到5∶1⑦。在技术供给方面,由于企业投入的技术引进和研究开发的资金和力度不足,科技型的企业占的比例太少,制约了企业的技术供给,其技术创新能力较弱,虽然我国国内企业专利数量占国内申请总量的比重已由1991年的15.5%上升到2008年的41.2%,但仍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

2.3技术市场价格机制不完善

价格是技术商品交易的核心,技术商品价格决定技术商品的供求关系。我国技术价格调控管理缺位,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定价不规范。技术商品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给技术产品的价格评估带来了一定难度。而我国目前技术价格评估管理不规范,技术要素的价格评估、知识产权管理隶属不同部门,造成市场分割、价格信号失灵,导致技术市场效率低下。我国技术商品交易价格突出存在着“一低、一高”的问题,即:“一低”是国内技术商品的价格远低于国外引进技术,比如2008年前者为每份合同为117.75万人民币,而后者为每份合同266.80万美元,以2008年的平均汇率6.95人民币元/美元折算,技术引进合同的价格约为国内技术价格的16倍;“一高”是指我国技术交易的成本过高,由于我国技术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技术中介机构的功能和服务水平较差,增加了技术交易信息获取的难度和成本。

2.4技术市场政策法规与监管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没有一部专门针对技术市场的法律规章,技术市场的政策法规在国家层面上缺位,导致各地的技术市场监管不统一、交易行为不规范,技术交易人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增加了技术交易的风险成本,影响了技术市场的进一步规范与发展。

另外,我国技术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是伴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而进行的,在管理上依旧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留下的烙印,如地区封锁、条块分割和部门所有等。与此同时,技术市场监管呈现弱化趋势,在国家层面上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仍然存在,但各地技术市场管理部门多数被精简或者合并,人员减少,并且多为兼职,致使技术市场监管不到位和不规范的交易行为普遍存在,使得技术市场的监督管理缺乏有效的宏观指导和规范。

2.5技术市场缺乏与其他要素市场的深层次互动

我国要素市场发展不平衡,技术市场遇到了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制约,尤其是资本市场。要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首要任务是建立风险投资的金融体系,并创造有利于风险投资的政策环境。发达国家以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风险投资的方式解决从技术开发到商品化过程中的资金制约,而由于体制和观念上的原因,我国风险投资环境建设一开始就采用了政府主导型的运作模式,表现为风险投资机构多由各级政府出资设立,基本按照国有企业模式运营。这种政府主导模式在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初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不合理性逐渐暴露,非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已经严重制约了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化的培育功能。因此,如何使技术市场、资本市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有机结合在一起,最大程度地满足创业型高新技术与创业资本的对接,以及创业资本以转让超过收益权方式回收投资的现实需要,是技术市场面临的一大难题,解决好这一难题将促使技术市场得到深层次的发展和全面提升。

3促进我国技术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技术市场的发展仍需完善,水平亟待提高。如何有效地促进技术市场的发展,这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应该本着“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按市场经济规律促进技术市场发展。具体而言,技术市场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发展的动力以市场需求拉动为主;政府发挥其宏观指导的职能,依靠市场协调完成微观的技术经济活动。

3.1完善技术市场价格机制

建立一个既适应市场需求、遵循国际惯例,又符合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取向的技术市场价格机制和服务体系,仍需要付出很大努力。一方面,针对大多数实行市场调节价的技术商品,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宏观调控,实行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调节价。为此,有必要出台与技术价格相关的管理办法,规范价格行为,逐渐完善技术价格形成机制,并最终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技术资源。另一方面,完善技术评估机制。一是健全技术评估政策和法规体系,促进技术评估机制的制度化、规范化。有必要加强立法促进技术评估工作规范化,为技术评估工作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二是制定完善、科学的技术评估方法,有必要对经评估的技术商品的价格进行跟踪、监测,并对需要评估的技术成果所有者提供咨询服务与定价指导,以保证技术商品价格能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三是完善监督机制,增加技术评估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既要对技术评估机构进行有效的管理,加强监督;又要建立完善的公示制度,充分发挥社会团52科学管理研究第28卷体和公众的监督力量,提高我国技术评估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四是加强技术评估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功能齐全的技术商品价格服务网络,为技术市场主体获取信息提供便利,也为技术评估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3.2培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要真正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必须培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首先,完善企业产权和管理制度改革。

有必要加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企业改革,培养企业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的意识,促使企业行为长期化,从而激发企业对技术的内在需求。其次,设立研发机构,加大企业技术投入。企业的研发机构可以最大效率地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企业不能仅限于被动地吸纳科技成果,必须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研发,强化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再次,慎重选择需引进的技术,重视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当前从国外引进技术的数量和金额不少,但关键问题是要加快消化吸收的速度,以提升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通过有效地利用外部资源,加强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最后,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必要加强对小企业,特别是小型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支持,政府应在税收、审批和管理制度上进一步放宽限制;同时,拓宽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技术活动提供便利,促使其发挥巨大的创新动力和活力。

3.3加强政府监管,完善法规政策环境政府的宏观调控、激励和保障机制,为技术市场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因此,要建立公平、公开、等价的交易原则,促进技术市场的法制化与规范化。

政府应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提高效率”的原则,明确技术市场监管、行业管理部门职责,加强技术市场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分工明确、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富有活力的技术市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是加大技术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技术市场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对以非法手段侵害知识产权、科技成果权和以假冒伪劣技术欺骗社会弱势群体的行为进行重点整治。二是进一步完善技术合同登记制度,强化监督机制,规范技术交易行为,加强技术市场运行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维护技术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技术安全。

有必要加快技术市场法制建设,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的法律体系包括以下4个层面: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现有技术市场的法律法规,对于规范技术市场的活动远远不够,因此,有必要深入贯彻《科技进步法》、《科技成果转化法》、《合同法》、《专利法》等法律,健全促进技术市场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研究制定并出台《全国技术市场条例》,形成系统配套的全国性技术市场法律、法规体系,为技术要素市场运作和司法运作提供依据,为建立公平、竞争、有序的技术要素市场提供进一步的法律保障,使我国技术要素市场步入法制化建设轨道。

3.4加强技术市场与其它要素市场之间的互动

3.4.1促进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完善风险投融资机制一是进一步拓宽风险资金来源,除了加强政府和企业投入建立的风险基金外,还要积极吸引国外风险资本和国内民间闲置资金加入。二是完善风险投资资金的退出机制,建立或完善技术产权交易组织,加强对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的立法与监督,为创业风险资本提供进入与退出的通道。三是在发展商业性创业基金的同时,建立政府风险投资基金,以协助商业性创业基金对企业的投资。四是完善政策支持,政府采取税收优惠、资金担保、财政补贴等措施引导资金流动,通过建立专项技术项目资金、产业发展基金等,调动投资者从事风险投资的积极性。

3.4.2促进技术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互动,吸纳高素质人才技术商品的转移利用,要辅之以劳动力的流动,与各种形式的专业人才流动相结合,因此,技术市场的发展,必须以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流动为保证,这就必须有劳动力市场的支持与配合。

有必要不断创新人事人才工作机制,为劳动力特别是高科技人才的合理流动提供便利,有力推动技术流动与人才流动的结合,使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总体战略格局。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BP世界能源统计2009》.

②技术合同交易额的增长率按其可比价格进行计算。由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公布的技术合同交易额为当年价格,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本文根据GDP缩减指数对其进行缩减。

③张江雪从技术市场主体发展程度、技术市场运行的完善程度、技术市场法律政策环境的保障程度和技术市场的效益等四个角度出发,构建了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对我国技术市场发展程度进行了衡量,该指标体系得到技术市场领域权威专家的认可。其相关论文《我国技术市场发展程度的测度》发表在2010年的《科研管理》杂志。(下转第63页)第4期我国技术市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53势。上述现象表明,中国近年来在基础研究领域国际科技合作中的积极参与态度使其国际科技合作成果产出数量增长喜人,在发展速度上是一种快速奔跑的状态,而同期日本则维持了一种稳定中略增的态势。

5.2中、日两国通过SCI国际合著论文反映出的近年基础研究领域国际合作均是一种宽领域覆盖、学科力量分布广泛的格局两国各自SCI国际合著论文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每年均在200个左右。但是,中、日两国国际科技合作的学科分布既有共性又有差异。SCI国际合著论文数量排名前10位的学科中,两个国家相同的学科有7个,这说明两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中具有互为支撑的基础。SCI国际合著论文的数量统计和学术影响力水平统计显示,目前两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国际合作中均未形成绝对强势的学科。相对而言,多学科材料科学在中国国际科技合作是比较优势的学科,而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则是日本国际科技合作中较为优势的学科。

5.3中、日两国近年来均已在基础研究领域建立了全球合作网络,各自的合作国家/地区数量每年均已超过100个,分布遍及五大洲根据SCI国际合著论文的数量表现,中、日两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国际合作伙伴的选择上具有较多共性。两国各自的重要合作伙伴均包括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法国等科技发达国家/地区。尤其是美国,在中、日两国基础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布局中均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并且,中、日两国与美国合作最多的学科领域同为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这清楚反映了美国在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中的科技竞争力。

交易资金监管论文范文第8篇

>> 平安重构估值模式 中信银行:悬殊的估值 外资并购国内银行的估值 估值蚂蚁金服 银行估值修复来临? 陆金所“长跑” 贷款利率变动对银行估值结构的影响 商业银行股票估值的比较研究 农村合作银行股权转让的估值分析 2008年A股市场前景展望:估值“软着陆” 人的估值 资产的估值 银行股:估值优势明显 银行股估值支持反弹 银行股估值有优势 从银行股看估值工具 缘何银行股估值低 银行股:启动估值修复行情 银行股估值与融资融券 银行估值体系被扭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 > 成立4年的陆金所估值赶上平安银行 成立4年的陆金所估值赶上平安银行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华薇薇")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一系列降低监管风险的平台化转型是陆金所目前估值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无论是P2P、基金还是保险等金融资产交易平台,从真正的交易量来看,这些因素不足以支撑陆金所超过1200亿元人民币的估值。

仅仅成立了4年,陆金所的估值已经接近成立于1995年的平安银行。

1月18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旗下的互联网金融公司陆金所宣布B轮融资12.16亿美元(约合80亿元人民币)。此次融资完成之后,陆金所的估值达到了185亿美元(约合1217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A股上市公司平安银行的流通市值。

在去年8月剥离了P2P业务之后,陆金所添加了基金频道、保险频道等金融服务业务,数月时间上线了2000余只公募基金。董事长计葵生在去年年底表示,陆金所在拿下基金牌照后,货币基金、债权类基金、股票基金等标准化产品在未来会占据平台交易量的50%以上。截至2015年12月,陆金所注册用户数超过1800万人,活跃用户近363万,累计总交易量超过1.6万亿元。

P2P公司在过去一年中遭遇了很多负面影响,但投资者仍然对互联网金融表现出了极高的投资欲望。彭博社的消息称,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和陆金所都在去年下半年启动了融资计划。蚂蚁金服的融资需求为15亿美元,京东金融在今年1月16日宣布已经拿到了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嘉实投资和中国太平领投的66.5亿元人民币,完成融资后京东金融的估值为466亿元人民币,接近陆金所估值的一半。

在新一轮融资中,陆金所出售了大约5%的股份,融资认购方包括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国泰君安证券(香港)有限公司、民生商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等多家境内外机构投资者。平安集团作为陆金所的最大股东,股权比例由48%左右下调至43.8%。

以P2P小额信用贷款起家的陆金所开始的格局并不大。早期业务是帮助个人投资者和需要借款1万美元左右的借贷人建立联系,陆金所向借贷人收取大约4%的手续费,贷款利率通常在6%至8%。在银行纷纷削减对消费者和小企业贷款之际,这类P2P业务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开始试图填补银行留下的空白市场。

对于大型投资理财平台来说,它们不缺乏投资者资源,随着交易额的上升,往往在借款人资产端方面变得稀缺,一旦保持高速增长,平台或许不得不选择原来处于合格边缘的资产,这为之后的大面积坏账埋下伏笔。从去年3月开始,陆金所逐步转型为金融理财信息服务平台,在完成私人配售融资5亿美元之后,陆金所开始剥离出P2P小额信用贷款业务,不提供担保,将陆金所定位为互联网金融交易产品的开放市场,当时陆金所的估值为100亿美元。

同一时间,平安集团宣布成立“普惠金融”业务集群,将陆金所剥离出的P2P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平安直通贷款业务以及平安信用保证保险事业群整合进普惠金融。5个月之后,平安集团再将普惠金融业务以19.53亿美元整体卖给陆金所控股公司,后者也称为“大陆金所”。

而陆金所继续深化其轻资产的平台路线。将贷款业务划分至平安普惠之后,2015年8月陆金所和前海征信成立了P2P开放平台“”,这相当于P2P行业的“天猫商城”――私募基金可以将旗下P2P产品放在陆金所P2P频道上售卖,当时第一批合作的私募基金包括重阳投资等30家私募公司。在2015年前三季度中,P2P成交量仅占陆金所个人零售端交易额的10%,交易额在500亿至600亿元之间。

平安集团希望在陆金所这个互联网金融资产开放平台上能够连接更多金融业务,包括银行、信托、证券、保险、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不动产、地方政府以及P2P,搭建B端的B2B一级和二级市场,C端的P2P、B2C和C2C交易市场,陆续推出互联网金融相关的资产交易所。

这一系列降低监管风险的平台化转型也是陆金所目前估值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从去年7月18日央行等十部委出台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到年底银监会出其不意下发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P2P平台的信息中介定位,业务“12禁”中禁止发售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基金、保险或信托产品。

其他P2P平台所面临的政策难题,对陆金所而言不再是问题。当投资者进入不同的频道操作时,相关的法律机构已经离开陆金所网站,产品效力已经转移到不同的法律主体。陆金所表示,未来平台上所有P2P交易、支付等环节都将通过完善,无论产品提供方是普惠金融或是其他外部第三方P2P公司,所获得的借款人都将转移到上述独立公司,这意味着陆金所已经转型为一个纯信息平台。

“之前互联网金融一直没有明确谁来管,十部委的《指导意见》出台确定了谁在监管,这是政府的第一步。如果说2014至2015年,政府是以市场化方式进行‘良币驱逐劣币’,那么到了2016年之后,监管政策手段会进一步加大这种‘良币驱逐劣币’的淘汰。”上海交通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所所长罗明雄说。

催生高估值的更为重要的因素来自平安集团。无论是P2P、基金还是保险等金融资产交易平台,从真正的交易量来看,这些因素不足以支撑陆金所超过1200亿元人民币的估值。

“对陆金所的估值不能脱离平安集团,是整个平安集团数万亿资产集中布局的一个互联网金融平台估值。”罗明熊说。

在过去4年中,陆金所身后的平安集团无论在资产端还是资金端都给予了陆金所大力支持,其中包括牌照、监管关系、金融机构关系、资产来源、借款人来源等多方面支持。

从一份去年8月的交易数据来看,转型为平台之前的陆金所主要依赖平安集团的金融业务资源,陆金所761亿元的资金量来自于平安集团,相当于2015年总量的12%。另―方面,它22%的管理资产来自于平安寿险人。此外,陆金所还拥有大量机构客户和平安寿险业务员帮忙销售。

交易资金监管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文章指出了我国期货市场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的策略。

当前,我国期货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与障碍,随着商品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当前期货市场面临着难得的机遇。站在继往开来的十字路口,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的期货市场,分析我国期货市场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提供建议。

一、我国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交易主体单一

我国期货市场的交易主体仅限于私营企业和自然人。国有企业只能限于作套期保值交易,金融机构和事业单位不得参与期货交易,并严禁信贷资金和财政资金进行期货交易。在新的《期货管理条例》推行之前,期货公司作为市场主体只能不能自营[1]。

(二)交易品种少,成本高

目前,我国期货市场上,上市品种只有棉花、小麦、燃料油等13个,一些金融业品尚在基础性研究之中,股指期货推出时间一再延迟。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期货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期货市场上上市品种过少,制约了市场功能的发挥,造成了期货市场的低效率。我国期货交易所收费项目单一,交易费用较高,平均占80%。2006年,上海期货交易所年报显示,手续费收入占92.65%,会员年会费占0.56%,其他收入占6.79%。收费项目还是比较单一,交易成本并未明显下降[2]。因此,交易所收费结构单一,缺乏有效的信息服务、监管服务,期货市场收费结构不合理,成为我国期货市场上的一个大问题。

(三)监管模式不适应期货市场发展趋势

监管方式以行政手段为主;证监会在代表政府实施监管的过程中,一方面缺少对行业发展的宏观决策权,另一方面又对行业内部管理又过于宽泛,过于微观;监管法规以限制性规定为主,严重阻碍期货市场的良性发展。相应的法律法规主要考虑的是如何管住市场,而没有考虑如何鼓励交易、发展市场,发挥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使期货市场发展空间受到极大限制,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结合不密切

在现达的市场经济体系中,期货市场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现货市场、远期市场共同构成既有分工又密切联系的多层次的有机整体。从1990年中国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的17年来,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并不顺利,一些涉及面广、参与者众、影响大的风险事件时有发生:从327国债到708天然胶,从105绿豆到209大豆,几乎每年都会发生程度不同的风险事件。我国现货市场存在的种种缺陷已影响到期货市场的正常发展。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交易主体方面

我国期货市场与国外期货市场相比,发展层次单薄,期货市场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究其原因在于:我国期货市场不是由现货商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发组织起来的,现货市场的不发达导致期货市场在合约质量标准和交割环节存在一定的成本,生产者直接进入期货市场特别是农产品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交易不够广泛。

(二)上市品种方面

我国期货市场品种结构单一的现状,主要是由于落后的品种推出机制。我国期货品种推出审批权在证监会之手,这是一种行政。同时,证监会并未建立品种推出长效机制。品种推出审批过程过于繁琐,推出时滞相当长,有些品种甚至在这种冗长的审批程序中被“高高挂起”[3]。金融期货交易在我国期货市场上未能取得成功,原因是在当时的中国金融市场上,主要的金融价格还不是完全的市场决定的价格,基本上不具备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的基本条件,汇率虽然已经实现并轨,但是国家对外汇实施严格管制;国家对存贷款利率和国债发行利率存在着正式或潜在的管制,真正的市场化利率也尚未形成。

(三)交易成本方面

我国期货市场上交易成本过高,主要由于期货交易所交易成本过高。交易所交易成本与交易所体制有关。各交易所热衷于交易所的豪华,其房产投资成为期货交易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期货交易所追求利润和税收,交易所会员的意见对交易所并无约束力[4]。(四)监管体系方面

法制不健全,在期货交易的各个环节,法律手段运用表现为可操作性差、执法力度弱,不能形成完整的期货法规体系;在建立期货市场初期,各地为了各自区域的发展,把本地区办成一个金融贸易中心,争办交易所,一哄而上。中央政府开始行政管理时,已有几十家交易所。中国证监会对交易所的高层干部实行直接管理。对于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的重要贡献认识不足,难以重视它的正面作用[5]。在这种情况下,政策取代了法律,行政干预的过多、过乱,使得期货市场监管机制错位,无法形成严密的监管体系。期货交易所的自律也因政府的干预使效果大打折扣。

(五)我国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关系方面

中国的现货市场极不发达,流通渠道很不畅通,中间环节繁杂,合约履约率低,广大生产、经营企业在现货市场中除要承担价格风险外,还在很大程度上面临合同单方违约、资金拖欠、质量纠纷及货物运输不到位等非价格因素的风险。

三、完善我国期货市场的建议

期货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中国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期货市场监管水平;完善期货市场法律体系,借鉴国际期货市场的三级监管体制,形成市场自律为主的监管体系;完善市场结构,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品种上市机制,不断增加新的交易品种以满足市场经济主体套期保值的需求,加快品种上市的制度改革,为有效控制期货市场的风险;完善处罚制度;明确期货公司定位,加强公司结构治理,完善内控制度,不断增强公司的实力,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季琼,金融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市场发展初探[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36:16-21

[2]上海期货交易所.2006Annual[EB/OL].

[3]吴建平,当前中国期货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EB/OL]

[4]汪五一,刘明星,目前我国期货市场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建议[J],行业资料金融,2006(6):67-68

交易资金监管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 要: 建立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文章首先简述国际金融中 心指标评估方法,然后通过比较上海与北京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面的现状,探讨上海竞争 成为国内金融中心的优劣势。最后,文章 总结 了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约束条件。

一、前言

国际竞争的根本,在于对国际金融主导权的竞争,在于对全球资本的控制权、支配权的 争夺。拥有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对一个大国的长远发展和金融安全至关重要。上海作为我国发 展国际金融中心的首选目标,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其框架雏形已经基本形成。上海通过在过 去的十多年中的建设和发展,现在已经到了可以进入跨越性发展的时期,即

如今,上海已经形成了包括 银行 间同业拆借 市场 、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外汇市场、 上海 证券 交易所、上海 期货 交易所和上海黄金交易所在内的多层次市场体系,并且是我国金 融机构的最大集聚地。而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则是中央机关的所在地。

总的来说,上海与北京相比,其优势在于具有一个比较完备的金融市场。此外,由于较 高的市场自由度和宽松的 环境 ,上海在吸引境内外 金融机构 以及对外开放方面也具有独特的 优势。然而,必须看到,上海在成为国内金融中心的漫长道路上还存在许多困难,例如,全 国各大金融机构的总部大都设在北京。再例如,全国许多城市都非常重视金融市场的建设, 要处理好与这些城市在金融活动方面的关系也并非易事。

四、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约束条件

基于上文的讨论与分析,可以 总结 出以下四条制约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因素。

1.金融机构集聚度不够。虽然上海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外资金融机构聚集地,但是与成 熟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如美国、英国、日本),上海的外国金融机构数和金融中介非银行 金融机构的数量与质量存在明显的不足。据 统计 ,英国、美国、日本在1996 年时单离岸金 融中心商业银行数就分别达:493.472.219家,其中外国银行分别为347.328.92家,远 远高于在上海的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另外,质量上差距也较明显。在上海本地的金融咨询 机构中,目前还没有一家像麦肯锡、普华永道一样有国际影响的咨询服务机构,这种状况不 利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

2.交易规模和金融产品种类不足。上海目前虽然初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市场体系,但是 与成熟的金融市场相比较,交易的层次以及金融产品的种类仍显得单调,各金融市场间资金 缺少流动。同时,金融产品的类型不多,国际化程度不够,缺乏避险交易工具。不过,近年 来,我国已经在着力于 金融创新 ,开发新的交易品种。比如,qdii、qfii以及股指期货。

3.金融监管环境的建设与金融监管机构间关系的协调。传统意义上,主要应从三个角 度来考察金融监管环境,即监管广度、监管深度以及监管频度。然而,我们发现伦敦、纽约 在发展国际金融中心时,并不是一味地管制,而是采取了更先进的理念和价值取向。比如, “服务优于管制”和“有所为,有所不为”。上海作为非监管总部所在地,既面临总部的监 管,又面临跨业的监管。所以,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协调好各种监管机构间的关系,使得 监管变得更合理、更有效率。

4.缺乏国际化人才。目前上海人才国际化总体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缺少国际通用型 人才。一个城市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就一定需要大量的既懂得国际惯例又熟悉国内 法律 的 高级经营 管理 和金融人才。然而,上海金融行业中,高级人才与劳动 人口 的比例远远低于纽 约、伦敦、东京等发达国家的城市。

参考文献:

1. 张泽慧.国际金融中心指标评估方法及指标评价体系. 社会 科学研究,2005(1)

2. sohu财经频道——国内财经——京沪深:谁是未来的金融中心?2007.3.15

3. 全球金融中心排名出炉.国际金融报,2007.3.21

4. 张卫华.纽约是如何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 经济 ,2007(2)

5. 英国金融“大爆炸”与伦敦金融城的复兴.上海证券报,2007.2.8

6. 李豫.上海离国际金融中心还有多远.国际金融报,2007.3.1

7. 于福生.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5)

8. 项利华,杨冉.城市金融竞争力比较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06(6)

9. 李昌武.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模式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启示.山东纺织经济,2006( 1)

上一篇:食品药品监管论文范文 下一篇:自动化监测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