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范文

时间:2023-03-07 17:25:46

建筑学

建筑学范文第1篇

《建筑学报》是我国建筑学科领域权威性、影响力最大的期刊之一,在中国建筑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力,是中国建筑界的重要研究和学术交流平台。该杂志定期邀请建筑界权威专家发表对建筑学科发展现状的观点,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思考,探讨建筑学科的前景和趋势;聚焦于一些特定专题,并邀请学术界的专家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总结,为读者了解该领域的最新进展提供重要参考。

该杂志主要是围绕建筑学科中的争议性话题展开讨论和辩论,旨在激发学术界的思想碰撞和学术观点的多样性,促进学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涵盖了学术界的最新动态、重要会议和研究项目等方面的报道,让读者及时了解建筑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突破发展;对一些与建筑学相关的重要图书和期刊进行评述和推介,为读者提供书刊选读的参考和指导;一些学术资讯,包括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术奖项等方面的消息,方便读者及时获得学术信息,参与学术活动。

杂志致力于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除了刊登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外,还接收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同时,该杂志也经常与国际同行合作举办学术研讨会、国际论坛等活动,推动中外学者的学术交流,助力全球建筑学科的发展。杂志将继续秉持学术独立性、高质量和开放性的原则,推动中国建筑学科的创新与发展。

《建筑学报》在中国建筑学科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权威、严谨的发表平台,也是广大建筑学者和爱好者了解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领域的重要信息源。作为中国建筑学术领域最具影响力和含金量的期刊之一,将在未来为中国建筑学科继续做出重要贡献,推动学科发展与交流。

建筑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字城市;生态城市;建筑学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谈生态建筑学的实现

收录日期:2013年11月9日

一、生态建筑学概述

生态建筑学是由于生态危机和建筑学发展危机而被推向历史舞台的,目标是通过平衡自然、社会、经济的发展来创造整体有序、协调共生的人工生态环境。整体有序、永续利用、循环利用、反馈平衡、有偿使用可以概括生态设计的基本指导原则。

实际上传统建筑学并非完全背离现代生态建筑学原理,有些常规性性设计恰恰包含了很多生态设计的要素。现实是到处可以看到考虑一点生态设计的就打着生态建筑、生态园林、生态…的招牌。因此,所谓生态建筑学就成为了一种理想或者说类似于人类自律的道德准则。什么样的设计才可以说是生态设计并无定论,资源零耗用和污染零排放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所以,从现实角度来看把生态建筑学尽快更多地溶入到常规性设计中更加可行。考虑到人们的观念、科技发展、利益权衡等因素,生态建筑学的理想还任重道远。本文力求从观念要素、经济要素、科技要素、政策要素等诸方面探讨生态建筑学发展的现实途径。

二、生态建筑学存在的问题

1、建筑学专业多元化发展趋势日益呈现。建筑学多元化发展是建筑学发展的新的发展方向,满足居住这一基本需求的同时也符合多元化领域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建筑师本身就应具有多种学科的知识融合,并非沉浸在建筑学层面的专业知识领域中,或许作为建筑师,更应懂得如何设计出更符合人们心意的建筑。不仅仅满足各种建筑规范的要求,而且更要满足使用者的真正需求。包括心理满足感、视觉美感、人文环境等需求。

2、建筑专业与建筑发展行业不同步。建筑学教育模式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沿用多年来的教学模式,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城市不断发展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各种新兴设计理念的出现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促使建筑设计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建筑师来说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建筑学专业知识的更新迫在眉睫,一些教学材料也需要新的修编,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建筑学人才。

3、建筑学教育资源区域分配不均。建筑教育担负着培养及提高未来建筑师素质的责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新兴的建筑学院校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同时也出现譬如学生定位以及自信心的建立等诸多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建筑学专业发展模式。国内知名的建筑院校,无论从师资、学生资源或是教学资源都远远领先于众多一般院校,这是建筑学发展以来的一个显著的问题。促进一般院校的教育水平的提高,也是促进中国建筑业发展基本力量的发展。

4、建筑学专业教育地域特色缺失。具有成熟教育经验的建筑院校无非成为一般建筑院校的学习典范。当然借鉴成熟的经验在专业建设的初始是成功的,但是从专业发展长远考虑,很多院校往往都忽略了自身的特色优势,一味地朝着优秀学校靠拢,但是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很难达到与其专业建设水平相当的高度。很多建筑院校忽视自身的地域文化特点,盲目的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难以与自身情况结合,处于发展的迷茫期。

三、生态建筑学发展的实现要素

1、观念要素。生态建筑学作为人类社会与自然共生的途径,走到今天已经为很多人所共识。实际上,从室内装修污染到城市热岛、光污染等都已实实在在地摆在普通民众面前。但是有还有很多问题虽然短时期内没有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比如说资源的无节制利用、人类建设对生物系统的破坏、城市发展对历史遗存的威胁等等,这些问题的长期积累将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生态建筑学从长远来说是保护人类和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用这样的观念来指导建设决策和设计过程,将对生态建筑学的良性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民众将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公共建设的决策中,甚至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经济要素。在经济社会中价值规律决定着市场的选择。生态建筑学必然也会面临价值取向的问题。从宏观来说生态建筑学应该是经济的,但是人们往往容易被短期利益所蒙蔽。历史上有很多民居建筑用很质朴的地方材料加上合理的设计同样可以熬到很“生态”。另外,是否经济也不能单从造价来看,更应该结合使用过程的能耗及维护成本进行综合评估。不可否认,一些新型生态材料由于还没有被广泛使用、高科技材料研发成本分摊、缺乏规模效应而使价格过高,但总有一天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推动人们对生态建筑的选择。当生态建筑作为人们自觉的选择,经济要素一定也将成为伴随生态建筑学良性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3、科技要素。虽然科技并不是生态建筑学的决定要素,但是科技确实为生态建筑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广的空间。一大批新型建材的不断涌现,其中运用最广泛的就是节能保温材料和太阳能光电材料。值得一提的是,传统认为的所谓绿色建材并不一定是生态的。例如木材虽然天然,但却并不生态,而作为传统建材的木材经过略加改造就可以是很生态的。生态建筑学的科技因素当然还包含设备、构造的运用。这些新科技的运用很可能暂时增加了建造成本,但是随着广泛的运用将逐步降低。

4、政策要素。生态建筑学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政策导向。值得庆幸的是我国已经陆续制定了相关的节能设计标准,对材料、设备、构造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但是正因为生态建筑学的综合系统性,决定了它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和修正的过程。为此,我们还需不断修改或调整相应的规定。另外,就生态设计本身来讲也缺乏可量化的标准,这也需要相关政策制定部门进一步去完善这些标准,同时大力扶持新型节能建材和太阳能光电产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建筑学的发展正在走向信息化、生态化、多元化。但是真正的生态建筑所提倡的要求离我们还很遥远,还需要政府部门设计师和公众的同努力,优先发展建筑节能产业,逐渐形成人们自觉选择的良性循环,我们期待的结果是,生态建筑成为大家共同的选择,沿着生态建筑学的道路,我们的生活环境将更加美好。

主要参考文献:

[1]荆其敏.生态建筑学[J].建筑学报,2009.7.

[2]周浩明,张晓东.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建筑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学,生态建筑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is to study the knowledge of ecology and theory, combined with the composite artificial ecosystem characteristics and attributes, to explore the rational planning desig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and create general order,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benign ecological system,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fer great city. How to basic principle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y,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of coordinating with people, good building construction and nature, man and nature of the interrelationship of, this paper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of some problems in brief summary.

Key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y and ecological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远古时代,人类曾经同大自然和谐地生活在一起。为了更好地生存,人类有史以来就开始了征服世界的历程。具体措施是富有成效的,但整体关联却令人忧心忡忡,世界性工业化进程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言之,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用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考虑环境、城市与建筑问题的时候,应当将我们这一代的眼前利益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将一个地区的局部利益与整个世界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分享我们这个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同时我们还应当最大限度地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样才有可能为后人留下一片静谧而富庶的乐土,使人类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

1.生态与生态建筑

所谓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1886年德国动物学家赫克尔(E.haeckel)首次提出了“生态学(ecology)”的概念,它标志着生态学这门新学科的正式诞生。1889年他又进一步指出:“生态学是一门自然经济学,它涉及所有生物有机体关系的变化,涉及各种生物自身以及他们和其他生物如何在一起生活。”至此,就把生态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对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类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他把传统的动植物研究扩展为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这其中共生与再生原则表明了不同物质之间的合作共存和互利关系,提出了自然界中物质资源的有限性问题。生态建筑学(Arcology)的提出是一种历史的必然。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能源危机之后,全球范围之内的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的呼声日益高涨,人们开始对自然观和价值观进行深刻反思和变革,包括许多建筑师和规划师,探索在建筑设计中使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进行有机结合,整体地思考建筑、生态、社会、环境等问题。20世纪60年代,意大利建筑规划师保罗・索勒(Paolo Soleri)首次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合并成“Arcology”,开创了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生态建筑学”;1969年,美国景观建筑师麦克哈格(Mc Harg)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一书出版,标志着生态建筑学的正式诞生。

生态建筑学的目的就是结合生态学原理和生态决定因素,在建筑设计领域寻求解决人类聚居中的生态和环境问题,改善人居环境,并创造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最优化。所以说,生态建筑学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中华民族一贯推崇勤俭节约的美德,这体现了合理利用各类资源的思想;而“天人合一”的理念则体现了建筑与环境之间和谐发展的朴素理想。例如,中国的风水学这门古老的学科就是集地理学、景观学、生态学、气象学、城市建设学为一体的综合自然科学,“倚山面阳、逐水而居”作为一种基本的选址原则,强调应遵循自然生态的内在规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地尽其利。中国传统建筑思想中体现出的人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朴素观念,与现代生态建筑思想之间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

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的生态自然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生活、工作所需的工作环境,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它具有节地、节水、节能、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延长建筑物寿命等诸多好处,可以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很好的统一。生态建筑实际上是指这样的一种实践:它既利用天然条件与人工手段创造良好的富于生气的环境,而同时又要控制和减少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研究生态建筑的目的就在于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具体来说,小环境的创造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等。对大环境的保护主要反映在两方面,即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因此,高科技与生态的结合,代表了新世纪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有赫尔佐格、皮亚诺、福斯特、霍普金斯等,其中霍普金斯的英国新议会大厦和英国国内税务中心当属典范之作。

2.生态的建筑设计

对生态建筑的理解与衡量标准是会随着时间变化而不断发展的,但其基本的原则基于建筑在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中介地位,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尽量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对使用者的关心;对于沟通人类与自然创造条件;面向未来发展的足够弹性。传统的建筑设计往往注重建筑的位置、功能、形态,而忽略他们与设计元素、能源、资源、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等关系。生态的建筑设计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条件下利用适当的技术,发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物质空间。根据各地不同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系统,考虑节能节水、方便美观、适用等因素,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营造良好的建筑生态系统,将建筑设计成为和谐、良性循环的人工生态系统。生态的建筑设计体现在建筑规划与设计、设备技术设计、施工安装等阶段,不同的阶段各有侧重,而建筑规划与设计阶段是构造建筑系统活动的第一步,是将生态的观点融入建筑系统的关键。

(1)建筑规划设计从整体角度把握人类生态系统的结构,以生态为基础进行整体规划和生态规划,合理利用土地,有效协调经济、社会和生态之间的关系。根据自然的本质属性,组织各功能分区,使建筑群的能流、物流畅通无阻;从建筑朝向、间距、形体、绿化配置、能源的循环利用等方面考虑,建筑规划要走中小型化、花园化、智能化为一体的道路,提高绿地面积比例,降低能耗量;建筑整体规划应体现建造场地、植被的一体化;减少对资源的干扰和污染;建筑及装饰材料的选择应考虑对能源消耗和对空气、水污染的影响;全方位考虑建筑绿化,沿街绿化、楼间绿化、楼旁绿化、绿化建筑,形成多品种、多层次、立体的、广泛的绿化环境,改善建筑小气候,使人类贴近自然。在生态的建筑规划设计中要把具体建筑看成是城市建筑大系统的一部分,与城市建筑大系统相联系,是建筑内部难以消化的废物成为其它元素的资源。

(2)建筑设计人员要把建筑视为一个微型生态系统,通过生态设计充分有效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量,考虑建筑空间的形体与自然空间的联系,采暖、通风、照明、电气等方面的高效与协调等,降低建筑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建筑方案应充分利用太阳光、阴影,选择合理的建筑朝向和建筑型体;营造良好的局部建筑小气候,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相结合,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系;建筑空间多样化、科学化,加大使用功能的灵活性和空间的可变性,留有变化余地,经过改造和装饰可以再生使用。

(3)建筑构造设计注重建筑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使用。建筑外表面应考虑维护结构的热效率;设计规模恰当有效的供热、通风和空调系统;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可选择的再生能源,形成于建筑空间使用配套的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系统,建筑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从节能出发做好照明、器具设备和电气负荷的最优化设计;考虑建筑空间的建筑材料中易挥发的有机成分,尽量减少微生物生长的机会,提供新鲜的空气,创造易于接近日光和公共适宜的环境,同时要考虑室内空间维修和清洁材料挥发的化学成分对人体的影响;建筑构造使用可循环或带有可循环材料(如钢材、铝材等)的产品,考虑建筑构件和建筑设备的再利用,尽可能减少建筑垃圾;为建筑物主人使用可循环设施提供方便,通过中水的再利用和节水装置,使生活污水排放量降到最低;建筑屋顶、地面、门窗要进行隔热处理;广泛应用建筑采暖节能、制冷节能、通风节能、照明节能建筑节能技术。

3.生态建筑实例

建立生态的建筑系统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的任务,由于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因此要从地方环境和资源条件出发,建立起动态平衡的资源管理体系,开展城市乡村生态区域的规划,提高全民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生态平衡意识。实际上,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一直都是建筑师们探讨的课题。古今中外有许多建筑设计实例,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生态设计的思想。

(1)营造完整的生态系统,建筑与自然生态平衡的观点。著名建筑大师赖特是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生态思想的先驱之一,他强调建筑必须与周围环境相结合,提出了“有机建筑”的观点,并留下了“草原别墅”、“流水别墅”等优秀作品;伦佐・皮亚诺(Renzo Pinao)设计的吉巴欧(Tjibaou)文化中心,座落在滨海的大自然中,采用木结构,利用压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北京西单文化广场将建筑空间设于地下,地面作成树木、草坪等绿化场地,改善了自然生态环境。

(2)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调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建筑师托德(Todd)成立了“新炼金术研究所”,用太阳、风、水和土提供的能量和物质、开展当代的“炼金”活动,在苏格兰的一个示范农场设计中,根据生态系统的原理,建立了具有调节气候和食物生产两种功能的“方舟(arks)”或称“生物舱” (bioshel-ter)作为示范农场的基本单元,并预言这将成为未来建筑设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直接利用天然能源,使建筑系统的能量趋低消耗模式。位于纽约的一栋22层建筑“奥地利文化中心”,运用太阳板、热泵、高绝缘电杆以及日光传感器创造了一个高效利用能源的舒适环境。

(4)物质流循环利用,节省自然资源的观点。英国伦敦的新议会大厦,采用了机械通风系统,空气管道以及集成方式置于外墙内,将屋顶获得的太阳能回收,冷却水来自地下水。太阳能城市――奥地利的林兹(LinzPichling,Austria),该城市在交通建设、能源供应回收、集中式服务设施、太阳能利用等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

4.结束语

生态建筑学是一个新课题,也是在世界上引人注目的问题。生态环境对城市建设与人类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人类的建设史都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它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地区特色与民族传统。愈来愈多的建筑师和规划师已把环境保护作为他们的一个主要职责。他们试图在尽可能不干扰环境的情况下解决功能、美学等问题,并进一步在设计的某些方面改善环境。在尊重自然的同时,积极地、创造性地使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以获得良好的自然、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 刘先觉等著,生态建筑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5月

[2] 邹永华,宋家峰,关于生态建筑的哲学思考[J],建筑学报,2002(12)

[3] 冯雅,项莉,生态环境的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1996(6)

[4] 何怀宏,生态伦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

[5] 金岚主编,环境生态学,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建筑学范文第4篇

生态建筑学与景观建筑学概述

1.生态建筑学

生态建筑学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生态与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它是基于建筑学的特殊生态学。在生态建筑学领域中,将生态与建筑归为一体,即人是生态机构中区别于其它生态群体的特殊生态体,建筑是由人的能动性决定,是人的外延。鉴于此,建筑属于生态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组成,其随着人的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从这个角度分析,生态与建筑具备统一特征形态。

其次,生态建筑学又将整个生态系统有形化,物质化,即将生态系统看做是一个体积庞大的建筑结构,其中的每一个组成均要符合一定的建筑规划。因此不管是从生态学的角度还是从建筑学的角度分析,生态系统学认为建筑与生态之间存在着根本的从属关系。因此,在实现建筑规划的过程中,要结合生态系统的整体特征,保证建筑与生态之间保证必要的和谐关系,从而使得建筑物与生态万物互相配合,协作共生。

2.景观建筑学

景观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既不是单一的建筑学,也不是单一的景观设计,而是建筑学、园林规划、景观设计等集成的综合学科。简单的讲,景观建筑学研究的方向是景观与建筑的和谐关系,即在进行建筑物设计规划时要结合景观特点,一草一木、一花一景都要与建筑物相得益彰。景观建筑学研究的主体既是景观本身也要兼顾观景,景观与观景之间本身并不冲突。

景观建筑与一般建筑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凸出特征,具体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景观建筑集合多种元素,包括环境特征、文化理念、外观造型、美感享受等。2.景观建筑是景观与建筑的共同建设,即在规划设计建筑物的同时兼顾与景观的和谐,在规划设计景观时要兼顾建筑物的风格特点等。

生态建筑学与风水之间的关系探究

1.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风水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对于风水理论的认知上很多人存在一定的误区,但是从风水理论核心思想上分析,风水理论是一种基于天文和地能的文化学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存在的理论,在作用形式上与人的灵魂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生态建筑学与风水之间的关系表现在核心思想的统一,即均追求一种统一,这种统一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建筑物与自然的统一,或者说人与自然的统一。风水理论认为只有适应生态特征的建筑物规划才能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带来健康或者财运幸福等一切美好的元素,然而与生态自然特征失调的建筑物规划则会形成相反的结果。这样的理论与生态建筑学中生态自然与建筑存在的必然从属关系是高度一致的。

2.微观物质与宏观环境之间的作用关系

风水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微观物质与宏观环境,微观物质主要包括生态环境作用下的空气、水流和土地,宏观环境也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建筑物。即通过自然环境中空气、水和土地的特征判断宏观环境建筑物的特点,这也是为什么现阶段很多人买房都会考虑到风水问题的主要原因。

在微观物质表现出较好的特征时,建筑物质量自然与其形成呼应,反之则不利于人们居住,这种判断模式与生态建筑学的规划模式形成了呼应。

景观建筑学与风水之间的关系

景观建筑学的核心元素是表现在景与建筑的统一,这与风水理论中的核心思想仍然是相关的。自然景观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这与生态建筑学的核心统一理论也是一致的。

景观建筑学是基于对自然的一种情感,即在发展过程中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从而通过对自然景观有节制的美化表达对自然的尊重,并通过这种方式回应自然的给与。风水理论在表达对自然的情感时虽然没有景观建筑学直接,但是不难发现风水理论中的任何规划均是以自然为指向,即在某种自然状态下去判断建筑物规划是否合理,而不是通过分析建筑物特点去说明自然特征。

尽管景观建筑学、生态建筑学和风水理论在思考角度和理论依据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出入,但是不难发现三者的统一之处,即均是从自然、社会、生态、建筑、健康和生活等多个视角展开的对天、地、物和谐统一发展的一种追求,这与现代建筑追求的环保节能和低碳发展等原则不谋而合。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分别分析生态建筑学与景观建筑学,说明了生态建筑学与景观建筑学的核心思路以及指向原则。生态建筑学与景观建筑学作为风水理论中研究的基本方向,三者在表达生态、社会和建筑之间的关系时,均希望形成一种和谐的发展模式,即环境与建筑的协同模式。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态的重要性,这也是风水理论重回现代建筑中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实践建筑物规划时,要兼顾自然风貌,使得建筑物与自然万物共生。

建筑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观;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传统建筑学的困惑

1.1传统建筑学的发展

人类是在有意识地创造并美化居住环境的活动中积累知识、总结经验、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一些系统的思想,建筑学作为一门学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的成长起来。建筑学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学科,艺术和技术的进步与建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历史上每一次建筑运动的掀起、建筑学的每一次飞跃都与二者存在着深层次的关系。

事实表明,建筑技术的进步和建筑艺术的创新绝非凭空而来。一方面,建筑技术的进步要求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运用。现代建筑的萌芽与后现代建筑的兴起与钢材、玻璃等新材料的运用直接相关。另一方面,建筑艺术的创新则是社会意识形态不断变更的外在表现。哥特式建筑衰落和古典建筑的复兴与文艺复兴中人本主义思想的兴起有着莫大的关系。

1.2传统建筑学的困惑

传统建筑学发展至今天,其技术和艺术成就都达到相当的高度,但是当我们用传统建筑学的眼光去审视今天遇到的问题时发现,传统建筑学似乎陷入“束手无策”的境地。

2新时期的建筑学

2.1广义建筑学

“我们谈建筑活动与建筑事业的发展,不能就建筑谈建筑,必须从‘人——建筑——环境’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由此广义建筑学是从更大层面关注人类的居住问题,它要求我们摆脱那种传统的“建筑设计”的思维方式,运用多学科知识去研究人居环境(set,tlement)”[1]。这是吴良镛先生对广义建筑学内涵的精辟论述。广义建筑是对传统建筑学进行扩充,将传统建筑学的研究范围扩大,使其关注更多的问题。广义建筑学的研究要求采用多学科融合的方法对问题作出全面的分析,并非片面的、孤立的做出回答。

建筑设计是建筑学的核心内容。指导建筑创作是建筑学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广义建筑学应用到建筑设计中要求建筑师要有更为宽广的视野,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在进行项目的开发时应参与到方案设计以外的其它环节中去:要改变以往的工作框架,摆脱“就设计而设计、建筑师仅参与设计环节”的传统工作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在项目的运作之中更大地发挥建筑师的专业才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2“返朴归真”的建筑观

建筑产生于人类对于遮风蔽雨的需求,但是,在当今中国,社会赋予建筑过多本质之外的重任,已使得建筑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2]。建筑成了政客们实现政治抱负的工具、成了建筑师名利双收的载体。随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生态问题的凸显,众多学者又开始寻求建筑的本源,回到维特鲁维的建筑时代。这种“反朴归真”的建筑观对我国现今的建筑设计提出了众多的批判。笔者以为,“返朴归真”并非是对现今建筑设计的否定,而是要求建筑设计更加重视“坚固、实用、美观”的基本法则,充分考虑建筑的经济性。从某种程度上讲,在进行建筑创作中追求艺术上的完美、设计中保持个性,存在一定的“怪”也无可厚非,但更为重要的是不可忘“本”。那种片面的追求艺术上的“怪”而忘了建筑的经济性、安全等因素的观念与建筑的本质相背离,是不可取的。

2.3建筑与人居环境

就建筑本身而言,只要达到“遮风雨、御寒暑”即可,但现今有许多建筑师在设计中追求建筑的个性,追求形体上怪异的同时却忽略了建筑最基本的要求。事实上,只有与周边环境充分融合的建筑才能经得住考验,堪称经典。流水别墅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普遍叫好,并非其建筑本身的设计采用什么“高招”,而是设计者巧夺天工,将建筑与周边的环境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毋庸置疑,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时应对其周边的环境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对更大范围内的环境给于更多的关注,如建筑所处的城市乃至地域中的建筑文化等。

“我毕生追求的目标是,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吴良镛先生在中科院举行的“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上所说。[3]从中可看出吴良镛先生对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工作者所提的目标——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无论是建筑学还是城市规划,还是其他的一切学科所追求的目标都是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就人居环境而言,建筑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局部应该符合整体的逻辑,单纯的追求单体建筑设计的完美是远远不够的。

3新时期的中国建筑师

3.1传统“建筑设计”的羁绊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任务书的制定、项目寻址、投资预算等环节很少看得到建筑师的身影。这就导致项目在最初的立项环节就可能存在不科学性,或具有严重的错误。试想在不恰当的前提下怎能出现优秀的设计。建筑师应积极的参与到项目的众多环节中去,用专业知识提供必要的参考意见,利用“整合”的思想对项目做出预见性的思考,而非以任务书“唯命是从”。

3.2重视理论修养

时代在进步,各种新思想层出不穷,甚至有些鱼目混珠、是非难辨的现象。人们的艺术审美观也在不断的发展,建筑师如何面对这一切呢?“建筑学的发展必须分析与综合兼顾,但当前宜重在“整合”。提倡广义建筑学。并非要建筑师成为万事俱通的专家(这永远是不可能的),而是要求建筑师加强业务修养,具备广义的、综合的观念和哲学思维,能与有关专业合作,寻找新的结合点,解决问题,发展理论”。这就要求建筑师要在方案的创作过程中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汲取不同学科的精华,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不断的充实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在具体的方案设计中游刃有余,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可固步自封,只顾用已积累的“老底”,否则终有一日将“坐吃山空”。

3.3提高社会责任感

2008年发生在汶川的大地震至今还令人心有余悸,灾区的建筑中不乏过度追求建筑艺术的“怪”却连最起码的安全都无法保障。建筑师从事的职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建筑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精神,本着对社会负责的心态进行创作。以一颗平常心对待问题,切不可利欲熏心、随波逐流。在设计中既不可深陷利欲的泥潭更不可头脑发热做出一些有违现实的设计来。

3.4“落后就要换打”

随着对外开放一天天加强,国内各行各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剪刀差”将长期的存在。就建筑界而言,来自世界的冲击更是日益明显。中国一些标志性的建筑几乎都是外国建筑师的创作,中国建筑师要想在世界建筑界有所建树,要想应对国外建筑强大的冲击,我们只有靠自己。面对来自世界强大的冲击力,我们需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

世界是纷繁复杂的。放眼建筑学科发展的历程,Shelter(遮蔽物)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正经历着Architec—ture(建筑学)的时代,但却举步维艰、困难重重。面对当前的形势,我们需要用全新的视野来迎接Settlement(人居环境)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2]仲德毙,在原点上反躬自问——5.12汶川大地震引发的建筑思考[J],新建筑,2008(4).

[3]王军,吴良镛与一个城市和一个学科[K],嘹望,2005年第29期.

[4]吴良镛,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通过,北京,1999.

建筑学范文第6篇

斗拱的起源就是南方巢居,随着远古人对空间的要求不断增大,他们会选择相邻的四棵树构筑出一个高架于地面的居住面和屋顶,形成更大的空间和居住面积,改善了居住的环境条件,其中作为梁柱节点的树杈有两个功能,分别是约束树干滚动和承托檐部,后者正是斗拱主要的功能,也就是斗拱的起源。中国古代的木构建筑是一个亮点,也是建筑材料最主要形式,但并没有被现代建筑沿用下去,这是因为木材料比较怕火,怕水,其保存期远不如石材,因此,将具有不同功能的房屋分而建造,再进行群体组合,自然是较为经济合理的。中国古代建筑的反宇飞檐构造起源已久,是指大屋顶檐口及屋脊曲线造型中的檐角起翘现象,如大鸟展翅的状态。这是由受力、功能和结构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设计得到的。

光线对建筑的影响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因此备受历代建筑师的重视,他们一直都在追求对光线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即设计出对光线有着深刻理解的作品,无论文化背景同否、无论技术高地,光影始终是建筑艺术表达的重要手段,离开了光与影的相互交织,空间将会缺乏活力,给人以沉闷的冠绝,同时建筑采用的材质也无法充分地体现其色泽和质感,致使建筑沦为没有充分显影的底片,缺少了美的感受与体现。光影是产生韵律美的捷径,是略带变异的重奏,将有效的、需要强调的图案加强和扩大,增加了人们欣赏实体图案的角度,看到一些不易察觉的艺术展示。另外,光影是一种比较廉价的艺术手段,且不需要太过高深的技术手段,只要建筑设计设能够投入一定的心智足矣。产生光影需要三个基本的条件,分别是产生阴影的构构件、直射的阳光和承受阴影的实体。要把光影变成一种艺术手段,影子的位置和质量都要严格控制和确定。

主要的建筑节能措施可以从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健全建筑节能的法律体系,建立监管体系顺应时代的潮流。各地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出完善的法制法规制度,严格控制建筑节能的水平与标准,建立节能监管部门,确保建筑节能有法可依,为建筑节能提供强硬的法律基础,政府部门依法治理,对于不符合标准的建筑一律不予通过,迫使其进行改造,全方面的改善我国目前的建筑现状。此外,各地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建筑节能的工作,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法律上为建筑节能工作提供保障,从资金上为建筑节能工作提供扶持。二是,完善建筑节能的设计,推广节能技术的应用。建筑节能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它贯穿了整个建筑施工和设计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了两个系统工程,为建筑本身工程节能和建筑功能系统的节能,这两个系统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系统工程。从广义上讲,建筑节能包括建筑材料的节能,例如门窗的节能,外墙保温材料的节能等等,建筑设备的选择以及后期的建筑设备运行的节能为提高节能水平,我们应引进国外先进的节能材料生产技术,生产环保节能型的绿色建材,尽可能的使用新型节能建筑材料。三是,实施建筑能效测评制度。为确保建筑节能工作高效率高效益的执行,应实行建筑能效测评制度,以实现对建筑节能全过程的封闭管理所谓建筑能效测评制度,是指根据建筑节能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要求,对单体建筑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按照设计施工建筑节能分部工程验收等资料,通过文件软件核查等必要的检查和检测,综合评定其建筑能效的一种活动。因此在建筑项目的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阶段,相关部门应严格控制合格率,有效管理,确保每一个环节达到国家规定的建筑节能标准,推进建筑能效测评制度的实施。

建筑学在设计时会用到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本身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方法,有的建筑师在确定一个研究项目后,需要综合计算一些指标,可以选择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一步定量分析,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例如有的建筑师懂得一些统计分析方法,但是却不知道怎样实际运用,就导致只能纸上谈兵,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建筑师加强对统计分析方法的理论理解。选择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需要结合两种知识,是掌握统计分析技巧的基本功。一是对所分析对象的了解,靠的是掌握建筑学理论和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二是对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的了解,要求熟练地掌握统计知识,并了解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的运用条件。

建筑学范文第7篇

问:建筑学专业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建筑,综合了工程技术、人文社科与艺术设计等多元化知识体系,规划与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设计出兼具审美艺术性的与功能实用性的建筑空间。

问:本科核心课程有哪些?

答:包括建筑美术、设计基础、建筑设计系列课程(贯穿5年学制)、中外建筑史、建筑物理、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材料与构造、建筑设备、城市设计、环境景观设计等。

问:建筑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什么特质?

答:如果说工科注重学生的逻辑表达与理性思维,文科注重学生的文思慧智与社会协调,那么建筑学需要的是建立在良好逻辑理性思维之上的直觉感悟能力、对形态的发散想象与对空间的激情创造。学生应具有整合的思维理念和开放的知识结构。本科阶段我们会着力培养学生在建筑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的能力、建筑环境控制的能力与协调合作的能力。

小编插话:看来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储备专业的工程技术知识,还要接受艺术的熏陶,积淀人文、历史、心理、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是很考验综合素质的。

问:在建筑学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答:建筑学的作业多以图板、实物等形式展示,做起来复杂且费时间,熬夜可能是学生的家常便饭。另一方面,由于建筑设计并没有标准答案,对一项作业的完善可能是永无止境的,只要乐意,永远都有修改的余地。在项目允许范围内,一个有追求的设计师,都不会容忍自己的劳动成果只有60分。

小编插话:追求永无止境,这句话适用的领域很多,对建筑设计师来说尤为重要,想要闯出一片天地,只有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付出更多的努力哦!

问:在社会上是否存在对建筑学专业的理解误区?

答:人们往往以为,只要会画画就能轻松学好建筑,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首先,建筑房屋要保证坚固、安全与实用,这涉及工程技术领域的力学、结构、材料、物理(声、光、热)、设备(给水排水、采暖通风、强电弱电);其次,建筑空间涉及造型、比例、色彩、韵律、节奏、光影、心理等,这需要艺术创意领域的音乐、绘画、造型、文学等造诣;还有,建筑是为了不同性质、不同人群的使用,营建于不同地区、不同场所,具有很强的地域历史、人文与社会性。因此,“会画画”只不过是该专业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小编插话:学好建筑学可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除了“会画画”这一基本“硬件”,还得装载很多很多“软件”,打通各个学科的壁垒,难怪本科阶段就要5年时间了。

问:社会生活中有哪些问题,需要通过建筑学专业人才来解决?

答:对建筑的理解与认识应该是有梯度的。在底层,是要解决最基本的生存与安全问题;往上第二层可能是环境改善的问题;到了第三、第四层则是环境舒适度、空间品质的问题,再往上应该是个人情感的体现、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建筑师,首要任务就是改善人居环境和建筑空间,但不同的建筑师可能从不同的层面介入,有些从底层介入,抓住最重要的因素;有些可能从中间介入,有些则可能从最高处介入。当然这其中还有委托方的意图、使用者的需求、客观条件等制约,并非完全以建筑师的意志为转移。

问: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面向哪些行业,哪些职业种类就业?

答:建筑学专业主要培养注册建筑师。当然,除了职业建筑师,房产公司的开发与运营管理部门、建设厅与规划局的行业管理等也是毕业生选择的热点。

建筑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数学;建筑学;建筑结构;设计

1数学文化与建筑学文化

所谓文化,是一个极为复杂和极具包容性的整体,其中包含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历史进程的变化,涉及面十分博大。而数学文化是贯穿着整个人类文化发展进程的,抽象的数学概念最开始由西方学者提出,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而数与量的关系,在人类文明出现之时就已经存在,最开始的草绳记事等原始社会人们计数的方式就是数学的雏形。早期的数的抽象概念是逻辑思维的第一步,数学是在逻辑思维演绎和推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理论的,从具体的社会生活到抽象的意识概念。数学是理性的、科学的客观的思维形式。这是广义的数学定义。而现在我们所说的数学多是狭义的数学学科,数学学科是教育学习中的重要学科,在我国的教育模式中,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接触数学,甚至在幼儿园时期就已经接触简单的数字加减和法则运算。可以说数学是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也是应用性的学科。广义的建筑学包含着对建筑的设计、实践和理论的探索。狭义的建筑学则针对教授建筑学相关知识的学科。无论是哪种理解,我们都应该知道,建筑的本质是利用建筑材料进行空间是上的设计建造。建筑所形成的空间上的扩展和变化是建筑行业所追求的根本,建筑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在建筑准备阶段要进行图纸的构画和计算,只有通过大量的数量计算才能够找到最合理的建造方案,这一阶段中,数学知识起到重要作用。而在建筑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材料的选择和材料的分配也同时需要数学计算地支撑。甚至于现代建筑业,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还会应用到数学模型来进行工程的管理。这些都使得数学文化与建筑学文化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

2数学对建筑美学的影响

所谓建筑美,是指利用建筑技术手段对特殊物质材料进行构建,在设计基础上达到形态构造的造型美感。建筑美不仅表现在建筑物的外形上,也表现在建筑物的实际功能上。而在建筑设计中应用数学可以使建筑的审美要求得到实现。建筑中有很多几何问题,这都是数学研究的范围。最早的几何在建筑当中的应用要数古埃及建设的金子塔,作为世界奇迹,金字塔的建筑美学使用了数学中的一个黄金比例数值。这也在当代的建筑设计中被广泛应用。学者研究者发现胡夫金字塔的底座和侧面的夹角的余切刚刚好是黄金数值。而单座金字塔的每一个侧面又刚好是三角形,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框架。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三角结构的使用也是随处可见的,比如房屋的房顶,都要有三角支架作为支撑。而一座建筑物是否稳定,也要通过数学运算对建筑物的地基进行计算。建筑物外形是否具有美感,也要通过建筑师们在构画设计图纸时按照数学比例进行科学的运算最终实现在建筑实际施工过程中按照图纸严格操作,达到建筑美的要求。

3建筑设计中的数学知识

3.1建筑设计中的几何学

上文中我们说过,几何是建筑学中常涉及到的一个数学概念,而追根溯源它也是源自于建筑实践,从建筑中汲取了实际支撑。几何学这个词出现于古埃及的“测地术”,是人们在治理尼罗河水泛滥时发现的抽象的概念。自然界中存在的几何体多是圆、椭圆、圆柱、多边形等,而少有矩形、正方形。矩形和正方形就是人们在原始建筑时创造的特殊图形。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才普遍认同建筑学是一门学科,数学的比例计算在建筑学中得到了应用。建筑学的几何关系使得建筑物具有简洁的美感,抛去浮华之风,达到建筑物基础的美。建筑师们使用圆顶和弧线来表达对宇宙和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几何体的巧妙结合可以从视觉上带给人们以美的冲击。

3.2建筑设计采用黄金分割

黄金比例数字,经常被我们提及。而在建筑学中大家普遍认为0.618是一个极具美感的数字,是一切美好比例的象征。黄金分割有被称作为黄金率,数学中认为事物各部分之间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一分为二,而大部分和小部分之间的比例为1:0.618.具有这个比例的事物都会达到理性的美感。作为一个数学上的比例关系,黄金分割具有艺术性、比例性、和谐性。在黄金比例定理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意义。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西方还是东方,建筑物为了达到和谐的建筑美,,都会采用黄金分割。有些是应用在建筑群中,有的是应用在门窗的安装等细节上,总之,黄金分割在建筑设计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3.3等差数列的应用

所谓等差数列指的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数字组合,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值都相等。在建筑设计中也会涉及到等差数列的使用。比如在中国的建筑群中就会应用到等差数列:宁夏有中国排列最整齐的大型塔群———一百零八塔。这一百零八座塔整齐排列成十二行,从上向下,各行的塔数依次为:1,3,3,5,5,7,9,11,13,15,17,19。这就蕴含着数学规律在其中,根据等差数列的规律我们可以知道。从1开始连续n个奇数的和,当n=10时,得到1+3+5+7+9+11+13+15+17+19=100,而要建108座塔,剩余八座则有:3+5=8,恰好每一行都是奇数个。

4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是应用广泛的一门理性科学,对数学知识的利用,数学模型的构建以及数学思维的使用是学者和研究者以及社会各界所长期关注的。推及到建筑学当中,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建筑学中数学知识的使用和创新,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创造建筑领域更加具有审美形态的建筑设计。并尽力从建筑学的发展中发现新的数学关系和科学理论,以求达到对数学和建筑学的完美融合和相互促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文一峰,路秉杰.建筑美学理论整体性框架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马跃峰,张庆顺.构成辅助设计启蒙———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构成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建筑学报,2010(10).

建筑学范文第9篇

随着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环境污染以及能源短缺等问题愈发的严重,从而使人们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环保意识的逐步提升,对于环境问题以及生活质量也有着更高的需求。为了解决人们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及土地资源短缺等问题,高层建筑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为了实现高层建筑所具有的节能效果,已经将生态建筑学不断的运用在建筑设计中。文章介绍生态建筑学以及设计目标,重点探讨生态建筑学应用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思路。

关键词:

生态建筑学;高层建筑;建筑设计;应用

高层建筑因其占地面积相对较小,能够节省出大量的空间进行绿化,从而对城市环境进行改善,因此高层建筑已经成为今后的城市发展的重点方向。然而高层建筑在建设中要对资源与材料进行大量的消耗,运营时也要耗费众多的能源并产生许多的废弃物,对此人们将生态建筑学不断的应用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主要是实现在建筑建设过程中节约资源以及保护环境,从而使人、自然环境和建筑在良性循化之中。

1生态建筑学相关概述

1.1生态建筑学

生态建筑学是基于生态学而发展起来的,是生态学和建筑学相融合的学科,其是将自然生态作为根本,从而对建筑物中的人工生态进行构建[1]。生态建筑便是依照当地实际的生态环境,通过对生态学以及建筑学等原理,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对建筑物以及相关因素进行合理安排,从而使环境与建筑形成一个整体,而且拥有很好的气候调节性能以及室内气候环境,最终使人们所居住的生活环境更加的舒适。将生态建筑学运用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就是要将人工构建的建筑物与自然生态进行完美的融合,从而实现建筑物和自然生态进行相互作用,并对建筑物与自然环境所进行的物质能量交换以及影响等进行充分考虑。

1.2生态建筑具有的设计目标

建筑能耗不断的升高,建筑物建设过程也会耗费大量的资源,而在其运营时同样会消耗大量能源与废弃物。在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便以节能进行设计,这是生态建筑设计最为关键的所在。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利用生态建筑学便是对环境与资源所能提供的基础进行充分的利用,使生态策略合理的运用在建筑设计当中,通过相关的建筑技术以及措施,建设出满足生态规律的新型建筑,最终实现全新的、富有生气以及健康的居住和办公建筑形式[2]。生态建筑的设计目标便是尽量降低能耗、极可能使用可再生资源;降低有毒有害废弃物产生,并对其实现无害化处理,将其对环境以及建筑造成的污染降低;对自然生态进行保护,防止生态出现破坏,保障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健康舒适的建筑环境;实现建筑生态与效益得到平衡。

2生态建筑学在设计方面的应用

2.1生态建筑学的所体现的设计理念

①舒适化。在设计中,尽量选取对人体没有伤害的材料,避免挥发性有毒有机物的使用,抑制对人体有所危害的电磁波、气体以及辐射等。环境温湿度可以实现自动调节,充分的换气能力,建筑采用防噪声以及吸声材料等;②使用自然体系。对自然环境因素加以充分的利用,土壤、空气、水以及绿化等构成的外部环境与建筑构成的现实环境将会对建筑设计有着很多的可能性。不但创建出舒适健康居住环境,而且降低建筑设备所需的数量,最终对能源以及资金进行有效的节省。在进行设计时对太阳能等能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不但无污染而且降低了建筑费用[3];③自我调节。高层建筑从其决策过程一直到拆除过程,其与生命体所经历的生命周期有所类似,因此要设计时使建筑物拥有自我调节以及自我净化等方面的能力,在设计过程中要对建筑的温度、采光、湿度以及通风等进行合理规划,尽可能降低自身污染物的产生等。

2.2生态型高层建筑多体现的设计思路

①空间组合。在对高层建筑进行空间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建筑空间组合、空间经济性、庭院空间利用以及工作场所布局。在空间分区要考虑节能以及舒适度。在设计中要通过生态建筑学对动静、功能、环境等分区以及缓冲加以考虑。在对平面空间位置进行设计时,尽可能采用南北朝向,保证平面空间位置可以最有效;②结构体系。高层建筑设计是在自然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基础上不断的发展,因此在设计时要使结构体实现生态化,采取和生态环境相负荷的结构将是最好的形式。根据设计区域内的土地、植被以及环境所具有的特点,对其进行充分的考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③生态与节能。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将协调共生、持续再生、能源利用最优、循环再生以及废物生产最小等五个原则作为基础[4],来对节能环保型的绿色建筑进行设计。尽量对自然环境内存在的资源与要素以及附近的设施加以充分的利用,对新兴的材料以及技术进行潜力挖掘,从而对自然环境、保护生态以及节约能源有着最大的作用。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注意建筑通风,利用自然要素对环境进行改善。

3结束语

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环保意识不断的提高,人们对于环境质量以及生活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可持续发展已经被愈来愈多的人所接受,今后的社会将向着生态、环保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高层建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地资源加以节约,但是其在建筑过程中却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因此要将生态建筑学引进到高层建筑中。从长远来看,其是可以获取最大社会效益的一种建筑设计方式,从而使人、自然环境以及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建筑业发展有着很好的意义。

作者:杨伊琳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邓红葵.解析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5,(19):183.

[2]李桦.关于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探讨[J].低碳世界,2016,5(15):117-118.

[3]荆其敏.生态建筑学[J].建筑学报,2000,(7):6-11+73-74.

建筑学范文第10篇

介于理、工、文间的“理性艺术”

建筑学究竟是理科、工科还是文科,世界上有不同的看法。在我国,建筑学被归类到工科门类中,但是也有少数学校的建筑学面向文科生开放,如华中科技大学就在部分省份招收文科生。实际上,建筑学是一个涵盖人文、艺术、工程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当前国内外开设的建筑学专业一般都是五年制,从学分来看往往比其他四年制的专业要多四分之一以上,毕业前还要完成职业实践和毕业设计。建筑学本科专业还有一个姊妹专业城市规划,它与建筑学相比,更侧重于宏观方面的知识体系的学习,即主要涉及城市或者片区的规划设计。一般这个专业的基础课程和建筑学类似,到高年级之后才分出自己的方向。

建筑学专业的课程多样,涵盖领域广,因此学起来自然也比较辛苦,其难度不在五年制的医学类专业之下。一般通过五年的系统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建筑学的主要理论知识。其中以建筑设计类课程(也就是做各种大中小类型的建筑设计或城市设计)为核心,加上几类专业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如建筑历史、城市建设史、建筑法规等;基础理论课程如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规划原理等;技术类课程如建筑物理、建筑材料、建筑设备等,这类课一般有些有趣的小实验;还有建筑或城市认知实习、美术实习、建筑师实习等实践类课程。当然除了书本的理论知识和经验,现在建筑行业招聘中还增加了对熟练使用各种绘图软件的要求,比如AUTOCAD、SKETCHUP、PHOTOSHOPS等,这些软件的使用一般学校都会开设课程进行引导性的教学,但是之后的进一步熟练使用就是要靠学生自己在平时的设计绘图当中不断地强化了。

建筑学虽然不是艺术生,可学生平时加班加点画图乃至通宵达旦也是常有的事。记得有一次做汽车站的设计,第二天就是最后的交图日期了,由于专业教室关门,寝室晚上十一点半后就统一断电了,我们没有画完最终成果的十几个男生只好搬出坐椅,摆好图板子,在走廊昏暗的灯光下继续通宵奋战,周围寝室其他专业的同学看见这场面都很是震撼,最终我们在第二天交上了比较满意的成果,中午便安心地补了一觉。

谈到建筑专业,许多人会问学建筑是不是一定要有美术基础?我个人的看法是,有固然好,如果没有也不必太失望,因为入学后可以通过低年级阶段的美术类课程进行培养。过去知名建筑院校招生时往往要求加试美术,但是现在也有的学校开始有不同的看法而不再加试,毕竟艺术感觉只是整个学科其中的一部分。建筑画图需要理性的约束,一般在基于现实可行的基础上追求一种真实的意境,而艺术画图更加强调某种思想的表达,常常运用夸张变形甚至模糊的手法去表达。建筑学需要创意,没有好的创意的作品尽管能用,但是仅仅是低层次的重复;但是如果整天天马行空于虚幻世界里,而不能联系实际,这种创意也是难以令人满意。有的老师就认为建筑师难就难在既要有创造性的思维创作,又要细致入微理性地研究细小的构造节点;既要有宏观把握建筑整体形式的能力,又要善于抓住一门一窗的尺度与排列,形成一串和谐的“音符”。

城市发展稳保就业率考研留洋都是好选择

当前我国正在处于加快实现城市化进城的目标当中,到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还没有突破50%,而按照国家的发展计划,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需达到70%,即是说可能要有至少两亿多的农村人口要向城市转移,村镇向城市化过渡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因此城市对建筑人才的需求将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同时,由于过去旧城的老建筑因为年久失修或新城市规划的需求,使修缮和重建的建筑项目日益增多,建筑师则在这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样的趋势影响下,建筑学的学生找工作相对比较轻松,大多数应届毕业生找工作时一般是应邀到单位直接面试。建筑学知名院校的同学就更不用愁了,相当多的大型的设计院或者地产巨头直接到学校里来招聘。

建筑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就是建筑设计院,目前这类需求还是比较大的。当然,同其他专业一样,一些业绩较好、待遇较高的大型设计院对毕业生的要求比较高,有一部分甚至明确表示只招收研究生,这需要大家继续读研深造。其实不管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刚进设计院是很难挑大梁,一般都是辅助主创建筑师做方案的深化或者绘制施工图开始,对此大家需要冷静看待。当然大家也可以选择到房地产公司或者考公务员进城市建设规划系统当公务员,但是目前建筑类的公务员岗位是相当少的。

建筑学专业全国范围内读研升学率大约是25%,这个数字在所有专业升学率当中处于中等的水平,当然越是知名院校的毕业生,读研率就越高,统考加上保送升学率可达40%~50%,其中出国深造的也不少,主要是去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荷兰等国家的高校。欧美的高校因为几百年历史的积淀,建筑学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水平很高,日本的建筑学水平在二战之后也突飞猛进。如今世界上声名显赫的外国建筑师多自欧美和日本的高校毕业。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志愿从事建筑设计实践的同学,硕士研究生就基本能够胜任工作需要;而建筑学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多数都进了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建筑学毕业生的薪水整体优于其他多数专业,但依据个人的能力差别也比较大。建筑行业十分重视职称证书,本科毕业两年之后就可以参与初级职称(助理工程师)评定,然后工作3~5年可以考注册建筑师,这是建筑设计行业最重要的证书了,大家注意不要把它和“注册建造师”或“注册监理工程师”相混淆。注册建筑师分一级和二级,考试难度和科目上一级都比二级要难得多。如果想往城市规划方向发展的也可以考注册城市规划师。另外提醒一下,跟别的专业不同的是,建筑学或者相近的城市规划专业的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除了需要简历之外,还要附带上自己的作品集,这是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必备的资料。

老八校、新四军,学校特色要权衡

我国的建筑学从民国初年开始起步,从留洋归国的第一代建筑师梁思成、杨廷宝等创办清华大学建筑学和中央大学建筑系,开始成规模陪养我国第一批科班建筑师。解放后,经过院系调整,逐渐形成了今天建筑同行公认的“老八校”,即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特别是前四所高校的建筑学,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多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完整的博士点和硕士点。东南大学的建筑历史办学历史悠久,积淀最深厚;同济大学的城市规划方向在国内领先;重庆大学结合重庆山地城市的特点在山地建筑研究方面很有经验;华南理工大学的亚热带建筑研究很有成果;浙江大学在长三角地区人居环境和绿色建筑上有深入的研究;湖南大学则在地域建筑文化上颇有建树。

上一篇:建筑面积范文 下一篇:建筑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