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范文

时间:2023-03-07 19:11:48

建筑师

建筑师范文第1篇

《建筑师》(CN:11-5142/TU)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建筑师》刊登过大量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论文、译文,是中国建筑界最具学术份量和影响力的刊物。介绍国内外建筑师的优秀作品及设计思想。《建筑师》是历久的,又是常新的。历久意味着秉承严谨,常新意味着开创未来。

建筑师范文第2篇

《缤纷家居》是从居住环境的角度用设计的眼光来观察大声展的,关注点集中在建筑师,尤其是年轻一代建筑师这个群体,他们本次的参展作品不是建筑模型,而是一些基于日常生活的创意――“非建筑”。

本届展览的建筑部分策展人梁井宇曾说过:“建筑师几乎是惟一可洞察城市建设各个技术层面、管理环节、规划愿景及经济关系的知识分子”。正是因为这样一种身份使得“建筑师的非建筑”思索具有特殊的价值。

多相工作室(陈龙+陆翔+胡宪+贾莲娜)

创作者自述:

《穿墙束》以游戏的方式挑战了实墙与洞口的对立关系,提供了一种富有戏剧性的进入方式和空间感受。

策展人点评:

提供了一种必须亲自去玩去感受才能体会到的与众不同意在质疑建筑元素。

这是很好玩的一个空间体验游戏,尤其是对有童心的人。

冯果川+Laura Belevica+Aaron Robin(筑博设计)

创作者自述:

这个作品是体验型的,不是表达式的。购物中心视觉等各种信息比较多,进入者很难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与之相反,《厚空间》这个作品视觉感比较单纯,外界声音也被屏蔽掉一部分,是一处放松的空间。这也是与杂乱的购物空间的对抗。

策展人点评:

这个作品跟多相工作室的可以说一阴一阳,多相是把墙变虚,而“厚空间”则把虚空间填实。

在这个空间里玩闹感觉很过瘾,一定要亲自去改变这个空间的形态才好。

谷 巍

创作者自述:

《体检系列》是我个人对童年的美好记忆,是个人趣味的纪念品。设计的时候一共有7个装置,本次大声展只展出了其中的两个:“听”和“吹”。人们体检是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关注,把这种关注转化成对自身精神健康和社会的关注是我的最终目的。

策展人点评:

这是所有作品中离建筑最远的,但又是建筑师思考的事,是用最当代的艺术方式装置来表达。这种日常生活的记忆,易让人有认同感。

想体验一下吗?但已不能了,因为该作品已经坏掉。在这里呼吁下参观者:请多爱护展品。

马岩松

创作者自述:

“去斯堪的纳维亚与密斯对话的中国基因”,表明建筑本身也可以是有生命的。这是我们第一个在欧洲的项目,我们想表达一座建筑生长的过程,当然中间有中国的基因在里面。

策展人点评:

这是马岩松在丹麦做的一个作品尝试,他在用建筑的手法试图创造一种非建筑形态。

这里只能展示马岩松作品的模型,其实更好看的是这个作品的影像部分。

刘密+马斌

创作者自述:

马斌是媒体从业者,思考的着眼点是内容。刘密是建筑师,则会多从媒体形式方面考虑。《桌志》是杂志信息的另一种承载形式,就像时下通过聚餐来进行社交一样。它想告诉观众,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是可以相互结合在一起的,有着多种可能性。

策展人点评:

开发了一种类似工业产品的一次性桌布,但它又是一种媒体――杂志,很多孤立的事件在这里被连接起来了。

这种媒体可以开发一下,没准能再创造一个像“分众传媒”一样的上市公司呢。

嗯工作室(朱晔+徐浪+魏昭严)

创作者自述:

《手机亭》是一种体验式的自我空间塑造,这是根据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种技术判断和技术倾向创作的。

策展人点评:

在购物中心创造一个新的环境,把人在电话中跟另一个时空的交流,固化成了一个空间。

这有点像还原,感觉通话时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为什么现在打电话的时候我们身边却没有这样的空间呢?

qT(胡情+高桥邦明)

创作者自述:

中国是瓷器大国,除了名扬四海的工艺品及小型生活用品外,瓷能否用来制作大型家具?例如瓷桌椅。

策展人点评:

这是用我们平时不用的材料做家具的一种尝试。

我试坐了一下,还是挺结实的,不失为一种实用而具有设计感的变废为宝家居创意。

偏建设计(成美芬+黄向军+周易昕)

创作者自述:

试图通过影像把信仰空间(教堂)与消费空间(购物中心)并置,来探讨不同时代社会公共空间的变迁与联系。

策展人点评:

这是一种当代艺术研究,作者研究画框与画的关系,即内容与表达形式的关系。

这正如创作者的公司名字样,是一个剑走偏锋的作品。展品的位置也不容易被发现,但对环境敏感的人则会有意外的收获。

在场建筑(钟文凯+徐千禾+刘宏伟)

创作者自述:

利用购物中心中庭空间的几何形式,使中庭空间“变形”,形成了“空间雕塑”。

策展人点评:

作者研究现场购物中心的不同情况,用绳子把中庭做了一些改变,这种改变在其他类型的作品中很难实现。

这有点像一场空间魔术游戏。

王晖+Celine Condorelli+Gavine Wade:

创作者自述:

从材料、物品和声音等方面入手,为展览提供一种“支持结构”以供展出。

策展人点评:

把传统购物中心这样的消费场所还原成生产场所,有一种强烈的反差在购物中心出现。

制作的袋子是免费派发的我顺手取走两个,分别送给了两位美女同事,她们很喜欢。

未名空间(李静晖+杨帆+胡罡)

创作者自述:

从创意生活角度出发,这样的作品可以让老百姓参与到创作中,解决一些看起来离我们很远的社会问题。除了把回收的瓶子盖成房子,也可以尝试其他不同的新的材料,希望大家关注这个平时易忽略的重要社会问题。

策展人点评:

用反传统的材料研究搭建建筑物的可能性。

我总从心底里对环保的,变废为宝的创意生出敬意。

下划线工作室

创作者自述:

《不丧志》,通过改变品牌的功能,属性或与其他品牌杂交的方式,来创造设计新产品进而重新诠释了品牌和产品的社会意义。

策展人点评:

提出的都是概念,试图颠覆我们简单的思考,并用喷绘的方式来表达。

建筑师范文第3篇

在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变革使建设过程变得迅速而又复杂,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非常多的问题:建设速度过快导致质量问题与严重浪费;快餐式的设计出现城市消化不良症;城市化进程的过快使得城市面临无穷尽的综合环境问题与能源问题;超大项目、超大尺度的建设规模致使城市结构严重畸形。

建筑从构想到建成,掺杂了太多的因素,尤其是在中国,建筑师能够控制的方面却非常有限,这让有抱负的建筑师很痛苦,在中国大家甚至觉得能否出来一个好建筑要靠运气。目前,中国大部分的房子与建筑师的意愿、社会的意愿契合度不高,虽然从某个角度看,中国一线的建筑师和欧洲建筑师在职业技能上不相上下,但建筑成果往往令人失望,中国建筑师正在经历太多的遗憾。

在大量而高速的建设过程中,虽然很难出现踏实的好作品,但中国建筑师的水准提升速度却远高于建设水准的提升速度,这大大增强了中国建筑师的自信心。事实上一大批中国建筑师已经很国际化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包括心态,和国际上的著名建筑设计事务所已经能够对接,近年来出现的越来越多国际间联合设计就是一个例证。现在,如果一个中国建筑师不具备国际化观念是很难走得通的,建筑师这个职业要求从业者永远要走在时代前面,即使慢一点也可能要被时代抛弃。

社会责任,建筑师忍辱负重

尽管中国建筑师们已经趋于国际化了,但设计费并没有国际化。人们更多的把建设看作一件事情而不是事业,这个事情是个买卖,那么就要砍价,尽管中国的建筑师是世界上最忙的、最辛苦的。中国建筑师的生存现状早在库哈斯的《》中就有描述:(中国建筑师)他们是世界上最重要最有影响力最强大的建筑师……这意味着他们作设计的效率是美国建筑师的2500倍。但设计的价值在中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普遍客观认识,还在以物论价。存在这样价值观的巨大差距,谈成一单合同是很难的。不成熟的行业规则中严重缺乏秩序,低廉的设计费似乎是谁也无法扭转的现实。“不是成本的问题,是尊严问题”,这是建筑师的心理诉求,最然他们无法接受不被尊重,但现实却是残酷的。在尊严与生存面前,中国建筑师时刻面临着选择。

“明知道很亏,但签了合同后就把这事忘了,施工过程中也绝对不会马虎,一心一意地就是把设计做好。”这是建筑师的傻冒品质,也是优良的品质。建筑师不只为业主服务,更是在为社会服务。在中国做建筑师要有个好的心态,因为时常经历冰火交融的境地,很多人难以坚持被迫改行。但也有很多人坚持下来了,因为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肩负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很多建筑师都说过,“看着自己设计的房子建起来,就像自己的孩子出生,很辛苦,但很高兴”。

我们相信,建筑师所从事的工作是艰巨而光荣的。在二十一世纪,没有任何一项其它学科能像建筑学一样综合如此之多的门类,我们更热衷于见到被阳光烤得发烫的钢筋、水泥、玻璃或是被雨水冲刷的砖墙而不仅仅是电脑里的表现图。

心中理想,建筑师锲而不舍

建筑师总会面临一个问题:你是在为你的业主做设计还是在为你自己做设计,或是为人类社会做设计?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或者说很难取舍。我只希望做一个事情,就是做好的设计。我当然是想把事情变得简单一些。自然下一个问题也就出来了:什么是好的设计。我的答案是:用艺术的方式解决了功能问题、情感问题与社会问题并用一定的技术手段表达出来。就像很多人都希望像艺术家那样去思考问题一样,艺术手段往往能化解技术手段、经济手段不能化解的问题。所谓艺术的方式就是“创造性地思考问题”,霍金说过:数学的最高境界是艺术。一个人可能需要天赋、需要勤奋还需要运气,但如果不具备用“用艺术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的悟性,一定不会到达高的层次,而这种悟性恰恰需要“单纯”!

许多年来作为建筑师最值得欣慰的是,在自己心里还能够存留下了一份单纯。在人类社会中“建筑”显然是一类很复杂的问题,并不是建筑师一类人能面对的,建筑的产生是多方面一系列难以琢磨的化学反应生成的,是必然的偶然,是“炼丹术”,是“酿酒”。面对“建筑”,理想者只能做出一个选择:或者我实现了理想,或者理想通过我来实现!优秀的建筑师一定是在经历了很多挫折后还能有梦想、还能保持单纯的人。虽然做建筑师的同时还要做老板,在中国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单纯地做建筑师,在许多问题上没有话语权,做了老板,便不能专心于设计。于是我只能寄希望于心中还有一块洁净的小天地,它足可以使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了。就像需要快乐一样,我同样需要痛苦;就像需要牛奶一样,同时也需要黑咖啡。建筑师挣扎徘徊在现实与梦想之间。痛苦或是快乐,也许都是!或许还有一个问题:单纯的意念是否能“解决”复杂的问题?我想这不需要回答。

建筑师范文第4篇

在当今的建筑事业大潮中,成长起来的女性建筑师越来越多的显示出她们的创作激情和想象力,从她们的业绩中,不仅看到具有丰富的工程设计经验,而且令人欣喜地看到她们蓬勃向上的朝气和创新的精神。她们作为中国女性建筑师的代表,突破性别对自身的束缚,并从女性独特的视角审视建筑,运用女性独特的手法重构建筑,成为现代建筑风潮中独特的一个群体。

通过本杂志“女建筑师”这个专栏,这次我们诚邀了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副总建筑师林琳、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院副总建筑师李燕云、嘉铭集团产品中心项目总监丁依霏、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四院副院长、同元设计院常务副院长赵颖四位行业内有代表性的女性建筑师,希望能够推出部分建筑界的女精英,以点带面的让本行业和社会对女性建筑师有更多地了解,希望通过本栏目的展现女性建筑师的巾帼形象,在此《中国住宅设施》杂志全体员工祝广大女性建筑师们“三八妇女节”快乐!

林 琳

简介:

1987年7 月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系建筑学专业,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87年7月~91年9月,就职于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91年9月~93年12月,就职于中深建筑技术发展中心;94年1月~95年12月,就职于香港华丽工程顾问公司;96年1月~至今就职于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至今建筑设计本专业从业27年。

主要荣誉:

2008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奥运工程“优秀建设者”;2008年北京市奥运工程规划设计与测绘行业“先进个人”;2009年中国当代优秀青年建筑师作品评审委员会“中国当代优秀青年建筑师”;2013年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科技创新奖”。

主要获奖情况:

(1)2008年度全国家优秀勘察设计“银奖”(数字北京大厦);(2)2005年首都规划委员会公共建筑优秀设计方案二等奖(数字北京大厦);(3)2008北京市奥运工程落实三大理念“科技创新”奖(数字北京大厦);(4)获第三届中国国际威海国际建筑设计“金奖”(数字北京大厦);(5)第三届中国国际威海国际建筑设计“优秀奖”(中国海洋石油总部办公楼);(6)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公共建筑优秀” 设计奖方案(中国海洋石油总部办公楼);(7)首届全国医院建筑设计评选西部开发奖(中国西部急救创伤中心);(8)北京市第十三届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中国海洋石油总部办公楼);(9)北京市第十三届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四川省人民医院门诊、医技、住院综合楼);(10)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金奖”(北京“大吉片危改”中信城居住区一期)。

代表作品:数字北京大厦(奥运项目);中国海洋石油总部办公楼;云南建工发展大厦;四川省人民医院门诊、医技、住院综合楼;中国西部急救创伤中心;总医院;北京北丰C1,C2办公楼;石家庄火车站;光华路SOHO-2;烟台佳世客购物中心;中关村国际商城;淄博佳世客购物中心;济宁佳世客购物中心;北京望京A3区2区“宝星园”;北京中信城居住区;北京漪龙台。

主要论文:《人性化医疗建筑空间》;《大型复合型商业建筑研究》;《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T 50002-2013;《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36-2005;《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 229-2010;《象征・空间・技术》――《建筑学报》;《北欧医院设计浅析》――《建筑技术与设计》;《医院改扩建模式研究》(合著)――《医院建筑设计及装备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城市建筑》;《数字北京大厦新技术的应用》――《建筑技术与设计》。

林琳设计观点

我们评定建筑作品的成败,与其功能、空间、环境和建造技术水平有关,却与建筑师的性别无关。“女建筑师”一词只是男权社会长期以来的一种称谓,冰冷地用以区划和标识习惯上建筑师群体中的“少数部分”,并不带有任何褒义。

有梦想的建筑师,对于自己的作品无不追求建筑空间的灵动及外观的秀美。追求建筑的历史传承和时代特征灵犀相通;然而,我的一位前辈费麟先生说过:建筑是实用艺术,我们无法追求纯粹或超然。需要把“任务书”转化成专业表达,所以建筑是在一定框架内的艺术, 你不可以任由思维天马行空,而要研究自然、人文环境,研究建筑技术与材料的适用性、研究人们在功能空间中的活动与感受。当上亿的建设投资、一个城市的形象和人们的期待就如此掌握在建筑师的手中时,我感受到的是身为建筑师的责任。“建筑”是将要在这个地球上留存几十年甚至更久远的严肃事物,仅仅是依靠感觉敏锐、富有激情的“艺术家”显然不够,不可或缺的当是作风严谨、正直而务实的“工程技术人员”。这一点是我从事设计工作二十七年来最深体会。

但是有时关于严谨与责任的悉心付出,关于探求美与实用的高度和谐的努力,与我们所见成果的收获并不相平衡。比如刚刚竣工的某总部大楼――设计团队一如既往以身兼艺术家与工程师的情感和责任,用心寻找专业角度与客户要求的最完美契合点,仅外墙材料选型环节就奔赴京沪宁的工厂和实际工程地考察过无数次;当结构施工到七层时,甲方更换董事长,于是建筑立面由其派来的幕墙公司篡改为截然不同、不堪卒视的面目――在这个任由权力,或说金钱暴力决定审美的现实里,我也只得眼看一桩暴殄天物的犯罪而不禁慨然缄默。即使只是个案,但这仍触动我思考一个问题:在产值和商业利润的驱动下,一些同行宁可选择以平庸的、独善其身甚至无所作为的方式,来赢得大量的重复单调的图纸生产机会,自己会不会被这种快速却被动的生产模式渐渐吞噬?我们诚然不能像真正的艺术家那样服从内心的“自由”,但还是要坚持自己内心的出于职业的高标准追求,而不该如此短视地,为物质利益所裹挟而随波逐流。事业,有时仿佛一个奇异的莫比乌斯圈:追求完美与守卫志愿成了更高尚的轮回。

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的龙头地位决定了你需要“在多重角色中寻找平衡”。当多年面对超负荷的加班、汇报、下工地,反复的改图与协调专业之间的矛盾困局,甚或甲方和施工单位的牵掣折磨成为常态,之所以我至今还没有选择放弃,是出于对建筑的深挚热爱,与多年追求事业的强大惯性――于是磨难成为磨炼。而每当竣工验收之时,徜徉于自己的“创造物”之间时,那种成就感和幸福感是无可比拟、难以言说的。

回到女性建筑师话题――建筑学的专业培养和建筑设计的实践过程对于成就女性的审美品味、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应对问题的技巧都是水到渠成的。女性建筑师身上,一定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或内心强大,不让须眉,或优雅含蓄,以柔克刚。完善自我,追求美的东西,是女性一生的追求。

所以说: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可以终生做喜欢的职业,在执业过程中又雕塑了自我。

中信城“大吉危改住宅区一期”方案解析

创作背景

接受这个任务,是有顾虑的。一则“大吉危改”已经有几家设计院做了十几轮方案无果,二则在“宣南文化”核心敏感区域做这种高密度的大型住区,对于一直做大型公建项目的“客串”建筑师来说实乃大忌,不免心存疑惑。于是冒了寒风来到现场,昔日的老照片中美丽的胡同肌理,早已被拆成一片黄土飞扬空地了。毕竟这是一个商业化项目,既然现状已是“回不去的故乡”,需要用专业技能在文化、技术和业主利益等方面寻求“平衡点”。放弃所谓“中式屋顶”、“简欧”或者“现代”的风格标签,用公建的手法在文化的背景上作画,成就了今天的“中信城”,最终获得了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金奖”。

区域概况与文化分析

地理位置――“大吉片”东起粉房琉璃街,西至菜市口南大街,南起南横东街及福州馆前街路北,北至骡马市大街。南北长约600m,东西宽约700m。是“宣南”文化的基础――会馆的核心区,也是“宣南”的核心区之一。同时规划中的国际传媒大道从这里穿过。

历史渊源――这里是有三千年建城史、八百年建都史的老北京源头之一,这里藏龙卧虎,分散于大街小巷之中的名人故居、会馆,使“会馆文化”成为这一地区的名片。“大吉片”涵盖了太多的文化内涵,承担了太多的使命,历史与现实,保护与发展……

宣南文化的精髓――准确把握宣南文化的概念,深入领会其文化实质,是谋求发展的关键环节所在。中西合璧、古今并存、雅俗共赏、文商俱兴就是宣南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北京古建研究专家、宣武区人民政府顾问王世仁总结说。 “求真、务实、创新”是宣南文化的精髓。著名学者黄宗汉表示,“当年,士人从各地带来不同的文化,又将京城特有的文化带到各地,近代中国文化就这样交流碰撞,发展创新。今天研究宣南文化,发扬宣南文化的优秀部分,就是要吸收其开放性、创新性的特性。”

现状分析

带着一种文化朝圣的憧憬走近大吉,呈现在眼前的是周边高耸的现代化写字楼、公寓、商业和酒店。大吉地块内建筑形式虽以北京民居为主,建筑细节中融入了南方甚至西洋的样式,标准的四合院并不多见,形式更多样,更自由,更有创新意味。地块内的米市胡同的南海会馆低矮残破,早已没有“往来居城南,高斋绕槐竹”的场景,茂密的国槐和斑驳的门楼只能默默诉说着往日的繁华,期待着胜景重现的那一天,可谓“昔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设计理念

求真――吸收宣南文化精髓,体现传统空间神韵。

务实――提升本地区的居住品质和商业价值,遵循城市环境特征,服从功能要求。

创新――运用现代手法,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将传统审美意境与现代生活方式有机结合。创造及通俗、儒雅、华丽于一体的现代与古典文化交融的“宣南士人文化”盛景。

风格特征

1#地块位于大吉地段西南角,西临国际传媒大道,菜市口南大街,南临南横东街,北临平坦胡同、东临贾家胡同。界面分别有公建、文物、住宅,所以风格特征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整体形象

面向城市主干道,与公建相临,采用大气、时尚、简洁的公建化的设计手法,保持城市景观的整体一致。

第二层次:商业组团

充分利用文物广场的历史氛围提升5#楼、6#楼底商的商业价值和街区品位。古建与底商之间形成错落有致、场景丰富的开放性古韵风情商业街。底商形象不追求重建古董,而是用现代的多变的几何体造就丰富的商业界面和融会贯通的宣南文化精髓, 用宜人的檐廊,借景月亮门,追求古典园林的步随景移的多变空间效果。高层住宅的主体用简洁、高贵作为背景衬托商业街区与文物广场的丰富与浪漫,深隧与儒雅。

第三层次:居住组团

1#、2#、3#、4#、5#楼围成的合院,形成安静、私密性、领域感的院落空间。

1#、2#楼相临处上部用概念性的“空中四合院”连成一体,做为院落的大门增强沿南横街立面的整体性;“门”口的两棵保留的国槐;引导人们由此走进自家的院落。进入大门,迎面一屏砖雕影壁,不仅唤醒了对传统居住环境的记忆,强调了组团的私密性与领域感,形成安静的“四合院”氛围。

4#楼的单元入口,利用自然形成的三个凹形院,用中式的檐廊灰墙,垂花门,如意门为单元入口。围合成三个属于本单元人们的小四合院,1#、2#、3#楼的单元入口两两一组,用矮墙和月亮门、影壁、竹影,使单元门独具江南园林的空间效果,在功能上又起到阻挡冬季、西北风灌入大堂的作用。

建筑色彩与材料选择

建筑主体以北京城市基调灰色为主,采用暖灰色陶土板幕墙,线角与窗框选用碳黑色铝合金氟碳喷涂,配以净白玻璃,勾勒出建筑的精致与细腻,风格与尺度与沿街公建相协调。细部栏杆和装饰构件采用木制或仿木质表面,传统的朱红色,用于单元入口大门和建筑标识系统,使建筑主体散发出自然与传统的韵味。

本工程位于北京市东二环路朝阳门立交桥西北角,东面为东二环路,与东南角的外交部大楼隔桥相望;南面为朝阳门内大街,与百强大厦隔路相对;西侧为新规划的东二环西辅路,与新闻出版局大厦为邻;北侧与中国电信和人保办公楼一墙之隔。整个场地形状接近矩形,东西宽约100m,南北长约128m,地势平坦。

本设计将建设场地分为三面,其中面临朝内大街和二环路的两面为公共面,面邻东二环西辅路则为较安静的内部空间。选择以圆角的三角形来布置塔楼平面,采用“船形”的概念。使红线界区内的场地得以最有效的使用,在内部形成一个种满绿草和树木的花园。花园式场地的西部入口以“飘檐”代表象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门”。L形的三层高裙楼除了限定花园的周边外,其内部也为餐厅、会议室、礼堂提供空间。

塔楼的五至十八层办公区及公共空间环绕着通高的挑空采光中庭。三角中庭不同面的大型采光斜窗将日光引入建筑物的中心,借助一天内日光照射角度在建筑物内的变化,创造建筑物内的空间移动感。海洋石油总公司像是一部转动的发动机,内部员工像是发动机中的各种零部件,使总公司成为协调运转的有机体。建筑物内的中庭使得办公空间人性化,犹如家庭的起居室,为各部门间提供交流和活动场所。一层南侧入口处两侧布置有大面积静水反射池;并且与地下一层夹层的水池相通,形成两处瀑布,动静结合,增添了建筑的空间流动感。

本工程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现代化办公楼的特性,设计采用船形概念,以四层楼高的椭圆形斜柱廊托起大楼,由低层向高层往外扩张,使人联想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本建筑由塔楼的三角形曲面和裙房“L”形曲面横线条陶土砖装饰相互穿插,一气呵成,简洁而富有动感。成为与周围的建筑环境既有机的融为一体,又统领群雄的标志性建筑。

运用玻璃幕墙、陶土板幕墙、陶土百叶等新材料、新技术来营造融合北京传统建筑空间文脉的现代建筑。

数字北京大厦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合作设计:北京都市实践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本工程所获奖项:

1、2008年度全国家优秀勘察设计“银奖”

2、2005年首都规划委员会公共建筑优秀设计方案二等奖

3、2008年北京市奥运工程落实三大理念“科技创新”奖

4、获第三届中国国际威海国际建筑设计“金奖”

“数字北京大厦”位于北京奥运中心区内,是一座智能化、高科技的电信通讯机房及部分办公大楼,同时肩负着实现“数字奥运”和保障2008年奥运会信息通讯的重要使命。

“数字北京大厦”总建筑面积约96518m2;建筑总高度56.35m;层数:地上11层,地下2层(局部有夹层)。地上建筑主要为通讯机房,以及开放办公区、会议室,奥组委奥运指挥中心等。地下主要为停车库、设备用房。

“数字北京大厦” 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仅仅是一座功能性极强的通讯机房和办公楼,它凝聚了建筑师对当代建筑的理解,特别是对信息时代建筑的思考。一方面它作为奥运信息的储存器,另一方面它更应是城市的一个信息中心场所。所以“数字北京大厦”的建筑形式和内部空间都被建筑师赋予了“数字时代”的全新概念。“数字北京大厦”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印刷线路”、“芯片”,建筑师创造出了“数字流星雨”、“网络桥”、“数字地毯”等概念,并希望它能够从视觉、触觉上醒示数字时代、唤起大众对新技术的热情。

奥运三大理念

1 绿色奥运

在环保方面,采用了清水混凝土、室外FRP格栅与共享大厅FRP装饰等,减少环境污染。

在节能方面,采用了外墙保温与低辐射LOW-e玻璃幕墙,降低了热传导;采用了LED作为景观照明光源,比常规照明节能约60%;采用了节水型供水系统、雨洪、中水利用系统等,用于景观水池和园林绿洒,节约了用水;采用了空调热回收系统、变新风比、变频空调系统与采暖加湿、除湿和控制技术,达到了节能效果。

2 科技奥运

采用了大面积FRP、LED、清水混凝土、防静电预制水磨石等新技术、新材料;采用了建设部推荐的压浆灌注桩、预应力锚杆、大模板、综合布线平衡技术等新技术;采用了大空间主动智能灭火系统(智能水炮)、空气采样智能报警系统、FM-200备压式气体灭火系统等新技术;采用了变配电系统的谐波治理技术,减少了对市政电网的干扰。

3 人文奥运

在规划设计方面,实现了建筑与功能、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建筑与环境的和谐。

在功能方面,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无障碍设施和条件,为残障人员在大厦内的活动提供便利;提供了多种形式的通信设施并全覆盖,满足了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形式的网络通信畅通。

在使用方面,不仅在赛时充分服务于奥运,而且在赛后将作为遗产服务于数字北京。

中国西部急救创伤中心

项目概况

建设规模:634床

总建筑面积:59556m2

建筑层数:地上25层,地下2层

建筑高度:100m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

停 车 位:地下166辆,地上25辆

设计时间:2004~2005

建设时间:2006~2013

建设地点:陕西省西安市南稍门

中国西部急救创伤中心,位于西安红十字会医院南侧扩建用地内,北临南郭路,南接友谊东路,东侧毗临规划道路。属高层一类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设计抗震烈度为八度。

该项目被西安市确立为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是涵盖门诊、急诊、手术、住院、教学行政、后勤及地下机房、动力中心、车库等功能为一体的骨科专科医院。

根据西安红十字会医院规划的实际特点和医疗建筑固有的复杂逻辑性,挖掘出的“效率与标志性、绿色与人性化、整合与可持续性”规划理念、“医疗主街、门诊单元及竖向功能布局”建筑理念和相应技术措施。

由于工程用地东、西、北三侧均有正在使用的医院建筑,充分考虑到医院的运营需要,在新建工程不影响医院正常使用的原则下进行设计施工。原有旧楼分两期拆除,先拆除西侧局部旧楼,待新楼建成后,再拆除旧骨科楼;使之拥有更多的绿化环境及发展空间。

1 功能布局

1.1 门诊部分

(1)门诊大厅:为五层通透大厅,面向友谊东路设置门诊患者的出入口,内设中西药房,和门诊总收费挂号处,并设有公共楼梯2部和医用景观电梯部4部,是通向各科诊室的人流交通集散枢纽。在入口处还安排有便民门诊、导医问讯处、鲜花礼品、

(2)医疗主街:沿2~5层平面设置,连接各科诊室,为患者提供导医、一次候诊、分层挂号、收费等专项服务,完善就诊流程,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3)门诊单元:沿医疗主街北侧单向设置四个平行的门诊单元,门诊单元之间为室外庭院。每个门诊单元沿两侧庭院设置各门诊科室诊室按《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要求,基本开间尺寸3.0m,进深尺寸5.0m。中间走道放大,为病人的二次候诊空间。

(4)医患分流:门诊单元之间设置医用走廊,避免不必要的人流交叉。

(5)医技部分: 放射科拍片室6间、透视室两间,与骨科诊室同层,方便本楼大量的骨科拍片需要,其他大型医疗设备将被设置在未来的影像中心,通过空中连廊与门诊相连。

1.2 急诊部

急诊部独立设置,将其内部的抢救、诊疗、留观、检验、X光、常规医技用房、ICU及收费、取药等功能性房间合理布局,充分满足了急诊流线的布局要求。急诊部设有绿色通道,通过专用的手术专用医梯直达手术室。预留家属等候区,体现对医患的人性化关怀。

1.3 住院部

住院部设在大厦7~24层,总床位为610个。标准层设有医用电梯6部,医用污梯1部,服务梯兼消防电梯1部。

每层为一个护理单元,大部分病房朝南,北侧安排医生及治疗用房,中间设有开放式护士站,便于对两边病房的看护,缩短护士的服务半径。标准护理单元41个床位,包括单人病房8间,标准病房(双人间)3间,普通病房(三人间)9间,每间均带有卫生间。辅助用房设有医务走廊,包括医生办公、主任办公室、医生值班室、示教室、换药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等。靠近西侧污梯设有污洗间、开水间。

其中10层增设3间X光机专供住院部使用。

ICU设在8层,共三个相对独立的监护区。普通监护采用大开间,设有20张病床,并设有探视走廊;感染监护1床,幼儿监护3床。医护人员区设有医务走廊、更衣室、值班室、医生办公室等功能。

住院检验中心、住院药房、病理科、血库设在9层,位于住院部及手术部之间,联系方便。

餐饮中心、超市设在7层,便于住院家属及医护人员使用。

1.4 手术部

手术部位于5、6层,5层为急诊手术部,设十万级手术室共4间。6层为住院手术部,设万级手术室共13间,百级无菌手术室共4间。手术部为国际化标准的封闭式层流手术室。手术室布局采用周边回收型布局,手术室中间布置,洁净物品经专用服务电梯进入洁净区;术后污物沿周边清洁走道收集处理。病人通过手术专用电梯经换床直接进入手术室,医护人员则经过位于5层的换鞋、更衣区经专用楼梯进入洁净区。万级手术室设有集中麻醉准备间,百级无菌手术室就近设置专用麻醉准备间。并设有敷料间、器械室、麻醉科等功能用房。

1.5 中心供应

为方便本楼和全院的使用,减少流线折返,中心供应设置在主楼的地下一层,严格按“三区制――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单向流程布置。

1.6 附属部分及地下车库

共设两层地下室;地下二层主要为设备用房,设有冷冻机房、热交换站、变配电室、三气控制室、机房等,水泵房和水池等。地下二层东部为六级人防,二等人员掩蔽所。地下一层为中心消毒供应、病案室、变配电室及柴油发电机房。

2 形象设计

汲取中国西安传统文化信息,浓缩概括,形成简练的现代建筑语言,描述21世纪现代医疗建筑形象,从而设计出既反映地域特征又展示医疗建筑性格的符合功能需求的建筑形象。

设计时将两部分体量,横、竖、垂直咬合布局,主体于南广场处落地,形成高耸挺拔的效果,两个体量产生水平竖直的对比。

遵循设计理念,体块本身方正、简洁,突出了体量感,建筑形象简约大气。

2.1 立面墙窗分格

九宫格与城市宏观肌理相结合,形成立面平面构成的错动和正方形井字窗形,使得建筑在方正、大气之下,不失丰富与变化。

2.2 建筑色彩

灰色石材外墙和锈绿色建筑材料,体现与古城南门的遥遥呼应和青铜器的色彩感觉。与此同时,在表现医疗建筑性格的需求上,此种色彩组合带来了一种人情味和亲切感。

2.3 细部处理

抽象的檐口、花窗细部和牌楼的提炼,创造出精致的古城历史文化痕迹的效果。

3 建筑材料的选择

3.1 石材墙面

建筑主体墙面以石材为主,结构墙体外挂灰色花岗岩蜂窝叠合装饰墙板。

3.2 建筑玻璃

建筑立面大面积选用方窗,部分玻璃幕墙。材料选用Low-E中空玻璃,一、二层主立面局部外窗玻璃选用彩釉玻璃。

3.3 建筑金属杆件

(1)门窗框料选用氟碳喷涂墨绿色铝合金;(2)入口雨棚、金属花窗和装饰金属构件选用钢骨外挂锈绿色铜材;

3.4 建筑雕塑

建筑师范文第5篇

你不要小看蛋壳,别看蛋壳薄,却能耐受相当大的外力。这是因为蛋壳具有弯曲的表面,壳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内力是沿着整个表面扩散和分布的,因而壳体在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力就小了许多。模仿蛋壳的这个特点,在建筑上出现了薄壳结构的屋顶。例如,北京的火车站、天文馆、网球馆和农业展览馆的屋顶,有的像圆球、鹅卵,有的如同锯齿、半球,形式多样。现在,我国已能用薄壳结构建造200米以上的大跨度建筑。

更有趣的是,在国外还有人模仿鸟蛋设计出了一种特殊的抗震房屋。房屋的外壳好像“蛋壳”,用钢铁制造。内壁好像“蛋白”,用耐高温玻璃、石棉等制造。人住内室相当于“蛋黄”。这种房屋能抵抗强烈的地震,即使震翻了,也能像鸡蛋一样滚来滚去。屋内储有空气、水和食物,在与外界完全隔绝的情况下,7个人可在里面生活1个星期呢。

人体骨架与建筑

人体骨架形态结构精巧、合理、美妙,支撑起人体的堂堂七尺之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凭借着钢架支撑,这和人体靠人体骨骼支撑的道理是一模一样的。又比如,人坐着的时候,体重是依靠从骨盆侧面延伸出来的骨头来支撑的。这种简单有效的结构,启发了建筑师,设计出了一种空间支架模型,建筑物的重量由斜柱支撑着,再传到几个支持点,所有与支撑负重没有关系的建筑材料一概去除,这样就为建筑物提供了一种既强有力、又经济合理的建筑支撑结构。

人体的腿骨也很有意思。大腿骨既支撑全身的重量,又能前后左右摆动,为什么能这么柔韧又结实呢?答案是:腿骨是空心的。空心减轻了腿骨的重量,增加了人体的灵敏度,圆形能使力量分散,所以人的腿骨又轻又坚固。大腿骨能承受200~400公斤的压力呢,小腿骨就更能“吃力”啦。一些建筑师研究过高327.7米的法国埃菲尔铁塔,最后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这座铁塔的结构并不新颖,只是一座重复着人体小腿骨的建筑。瞧,埃菲尔呕心沥血创造出来的建筑,原来就是人体自身所固有的东西啊!

了不起的生物建筑师

另外,建筑师们在对蜘蛛、恐龙化石、蜂窝的研究中也受到启发,创造了悬索结构、拱形结构、筒形结构、蜂窝结构等等。这些建筑结构跨度大、节省材料、成型容易,而且造型也非常美观。

生物汲(jí)取自然界的物质元素构成自身,并不像人类研制材料那样大动干戈,采用很多种元素,把成分和配比弄得很复杂,效果还不一定理想。生物仅仅动用了自然界一百多种元素里的几十种,就组成了各式各样、性能优异的材料。

例如:贝壳的扩张强度高达每平方厘米一吨之巨,而且贝壳并非特殊材料组成。它的化学成分中,百分之九十五是石灰石(碳酸钙),百分之五是蛋白质,后者把前者粘合成一个整体。光泽绚丽的珍珠,同样由石灰石和少量蛋白质构成。而以磷石灰为主要成分的牛大腿骨,在每平方厘米上竟可经受住两吨载荷的重压。

建筑师范文第6篇

Home design is equal to design of “Home”. Firstly it

is necessary to know what kind of person you want to

become, and then project your expected quality and ideal on

every detail in the design of “Home”.

“家”,什么是家?

维基百科中的定义,家是为个人,家庭或部落提供的一个永久的或半永久的住所。通常是房子,公寓或其他建筑。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更是体现在房子上,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房子,才算拥有一个家,才有归属感。而装修房子则是在属于自己的房子里增加自己的感彩。

作为一个有着传统家庭观和对二手房改造有着浓厚兴趣的建筑师,毅然将新居选择在离开父母住所仅15分钟步行距离的一处老式公房里。这是一间将近30高龄的典型“条头糕“房屋。阳台窗户朝南,北面窗户开在公共楼梯间。房间宽3 . 3米,长9 . 4米。上海的空气污染很严重,灰尘特别多,再加之一室户的使用面积本来就非常小,所以毫无疑问要把阳台封掉,一个暗卫生间3平米和北面一个小厨房3平米。实际的使用面积也就31平方米。

作为建筑师,开始免不了会有把“家”当作一个作品之类的想法,所以在设计之初大刀阔斧地把房间的原始结构做了一番彻底的颠覆,比如把厨房面积最小化并且做成了开放式的厨房,而卫生间也毫不犹豫地远离了原有管道位置。但随着设计一步一步的深究,预算的介入以及和家人的探讨,想在这个空间里自在生活的我,最终放下了建筑师的身份,放下想把她作为陈列自己业务能力的展品的种种杂念。转而只希望量身定做,期待她成为一处真正舒适的、能够卸下负担的、健康而平和的温馨居所。

第一步要做的是,把所有的隔墙,包括卫生间的厨房的隔墙全部拆除,回归这个房间原始的状态。这样一来结构很明显了,房间分成了南北两部分,北面是一个7平方米的空间,南面余下的面积为24平方米。如在前言中所提到的,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和成为什么样的自我成了第二步重要的工作。首先,由于房子其实就是那么小的地方,无法承担繁忙的会客或者留宿的功能,因此只需满足一个人生活的要求,适当兼顾一些父母和朋友来访的可能。其次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所有装饰性的,可有可无的东西,比如顶角线、辅助光源等在一开始就都被列入了“黑名单”。最后,“我们的家居物品也同样是我们身份的纪念物”,选择白色基调和实木家居的组合希望营造一个纯净而又温暖的环境。这么一来结果就是变得非常的简单,甚至有些普通,“适用、美观和经济”成了本次设计的目标。

厨房设计

由于拆除了过道的隔墙,进门就成为了一个7平方米的扩大厨房间。利用西面和南面的两堵墙做了一个L型的料理台,北面的墙面则维持其完整性,沿墙放了一张IKEA的两用餐桌,有访客的时候可以拉开变成更大的桌子。洗衣机选择了和料理台台面一样的高度,一来解决了卫生间太小放不下洗衣机的问题,也无需勉强将洗衣机放到阳台位置的困扰,同时无形中延长了料理台的使用长度。在厨柜下柜的设计上,因为希望打造精致干净的效果,没有采用常规台面在侧边要翻边的方式,而是提倡显示石英台面本身板材的厚度即可。厨房墙面只在灶台的一面用了拉丝不锈钢作为饰面,其他墙面和天花全部使用防水腻子和防水涂料,包括之后卫生间的天花没有用铝合金吊顶,也算是一种尝试。

卫生间设计

原来的卫生间卡在厨房和卧室之间,是暗的。设计的第一条就是要为卫生间解决采光问题,因此在卫生间和卧室的隔墙上安装了一扇尽可能大的玻璃,安装了蕾丝窗帘后发现即使是晚上卫生间开灯也不会妨碍私密,而白天由于卧室比卫生间亮,更是视觉上非常安全。沐浴空间,做了一个挡水来实现干湿分离。新砌的隔墙不是一字型而是阶梯型,往南面突出的一面嵌入了一款IKEA的细长的台盆,由于宽度最小化了,所以长度上选择了80厘米最长的。墙面上往北面凹入的那面则用环保杉木齿接板打造了一个长1米深56厘米顶天立地的衣柜,为了防止卫生间的湿气对衣柜的影响,在相应的墙面从上到下做了两遍防水。最后使用了1年下来效果相当不错。

门的设计

虽然放弃了开放式厨房的想法,依旧希望在如此有限的面积里尽可能是空间更开放,因此突发奇想做了一扇供卫生间和厨房共用的门。也就是,当卫生间被关上的时候,厨房和卧室的空间流动起来了,成为了一个类开放式的厨房。反之则是一个封闭的厨房,而卫生间和卧室成为了一个空间。这个实验性的设计可能不太适合2个人以上的家庭,但在眼前的条件下却可以说是一个亮点。

卧室设计

南面余下的空间里,除了嵌入卫生间的衣柜外,又买了一个三斗柜,因为1米的衣柜对于女生来说确实是比较不够的,而三斗柜的容量其实是非常大的,可以将内衣子等轻薄的装束都放进去,也是归纳分类的好伙伴。靠近南面窗户的地方放置了书桌书柜和双人沙发,形成比较宽敞的起居区域,没有专门买茶几是想保证足够大的活动空间,在家可以做做瑜伽等有氧运动,最后用油画箱替代了茶几反倒给房子平添设计感。书柜是2.2米高1米宽的,容量总有限度,因此最后填充进去的都是精选的图书,另外房子本身地处市中心,交通便利,到上海任何繁忙地段都非常容易,步行20多分钟就是书城,坐三站地铁就能到图书馆,因此书柜的大小反倒不是问题了。剩下的地方正好放一张1.35米的床及床头柜。另外从风水学的角度,几乎所有的家具都不是落地的,从而使得空气能充分流通,易于打扫,避免细菌的滋生。

总结

这样一套小房子从设计到装修完成,前后几乎花了一个建筑师半年工作之余的大部分闲暇时间,入住后一年再四下环顾,发现它居然如此平凡无奇,但因为这里面的每一件家具、每一段墙面的尺度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后确定的,所以在这里生活着的我感到非常舒适。虽然它没有华丽的外表,但是却帮助我更用心地对待生活,教会我简单并简化生活。最后用阿兰.德波顿的话来总结什么样的“家”的设计在我眼中才是成功的设计――

“我们需要一个避难所以支持我们的精神状态,我们需要我们的房间使我们不致偏离我们理想的自我并使我们那些重要的、易于迷失的侧面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 http:///wiki/Home

建筑师范文第7篇

随着建筑设计行业的产业化发展,和其他许多行业一样,专业分工渐趋细致。

古代的建筑设计往往是由一个人全方位掌控的,象米开朗基罗设计罗马万神庙,样式雷设计督建北京故宫等等都是从建筑的各个方面进行线性设计。当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建筑设计首先从建设的大链条中独立出来,随后又进一步分工,除了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外还有设备工程师、经济估算师等等。进入信息化社会以后,建筑师的许多工作由再次逐步分解,我觉得这是一个不以每个建筑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的趋势!当社会一方面需要综合性建筑人才的同时,也在另一个方面不断的造就着更趋细化的专业人才。

我在上个世纪80年代接受专业建筑学教育的时候,接受了从素描、钢笔画、水彩、水粉等多项美术训练,毕业后岗工作的几年还可以通过建筑表现渲染图来展现自己,但90年代中期以后,电脑效果图就成为手工渲染图的有利对手。先是一些年轻建筑师热衷于电脑效果图,接着就逐步演变成电脑效果图专业公司,如今已鲜有设计单位,或者建筑师自己绘制效果图的情况了!这从一个方面说明建筑师这个职业也在进行着深刻的再分工。

首先,我认为从建筑师工作的范畴角度已经分化为建筑策划(概念)、建筑设计(方案设计)和建筑实施(施工图及服务)三个方向。建筑策划在原本建筑师的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现在已逐步让位于专职的策划师,策划师追随开发商和业主,不断地提出设计理念,提出项目构想,从建设项目的源头上剥夺了建筑师的创作权。所有从事过房地产住宅项目的建筑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业主(抑或是业主的人)总是高高在上的对我们的方案指指点点,提出种种在我们开来“不合理”的要求!其实质就是在要求建筑师按照他们的概念或构想去图纸化。我们建筑师在如今的业主之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逐渐演变成实现其设计构想的绘图工具。建筑设计原本是一个综合体系,现在成为一个建筑师唯一可以表现的狭义的领地,这就是如今绝大多数建筑师从事的方案设计。我们继承了从业主策划师那里传承下来的概念设计,进一步规范化、工程化、技术化,使之成为可以通过审批的方案文本。建筑实施包括了施工图设计和施工配合,许多项目的施工图设计,方案建筑师是不参与的,就是参与也是较浅层次的,这就是每家设计单位都有一批专业的施工图设计人员。从产业化的角度来看,这实在是一种绝妙的好办法,一方面提高了设计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做到人尽其用。但是就是在这种冠冕堂皇的理由下,建筑师又一次失去了自己的设计领地。究其原因,建筑师自身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部分建筑师开始时是不屑绘制施工图,久而久之就变成不会了,另一部分建筑师专职设计施工图,时间久了,熟练了施工图设计而丧失了对方案设计的创造感悟!施工配合更是如今的绝大部分建筑师拱手相让的,业主、监理或是施工人员都可以随意的在施工中改变建筑师在方案中的创意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

其次,从建筑师的工作岗位又可以分为业主建筑师、独立建筑师和团队建筑师三类。业主建筑师似乎可以承担起建筑策划的职责,但是目前大部分策划人员都是非建筑专业人士,可以是广告、美术或者中文专业的游侠在操控这一领域,真正的建筑师绝少专职建筑策划的岗位。这实在是

建筑师范文第8篇

我国的建筑师职称现已恢复,这是十分必要的。过去,我国把建筑师一般称为工程师。在西方,称一位建筑师为工程师可能引起对方的抗议。建筑师是三大古老职业之一,其它是医师和律师。欧洲人说:医师是恢复(人体)秩序,律师维持(社会)秩序,建筑师创造(物质世界)秩序。早在公元前25年,古罗马建筑师兼军事工程师维曲罗维斯编写了建筑十卷书献给他的君主奥古斯塔斯大帝。可见建筑师职称是由来已久。

建筑到今天还是各学科的综合产物,建筑师应当对一切技术成果能予以正确评价和实际应用。建筑师决不是一成不变的职业。各个时代按不同的要求,对建筑师提出不同的任务和责任,是历史的必然。建筑师历史地位演变到今天,建筑师就应当在满足人民不断变化着的物质文化要求起着更大的作用。为此,建筑师在正确认识自己历史使命的同时,需要对专业的历史与理论做出再评价;需要从综合环境设计去考虑建筑设计,脱离城市总体环境的个体设计思想不应当再保存下去。在我国,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是建筑师地位的社会承认。

2建筑师的社会地位及责任

在新的形势下,建筑师应当得到正名,并在充分发挥自己作用的基础上,受到社会的尊重。建筑师是脑力劳动者,他以自己的、也包含了集体的、富有创造性的建筑作品,向人民提供生活、生产以及社会活动的空间和场所。建筑师通常受到系统的建筑学教育,并有一定的建筑创作实践经验。建筑师通过所掌握的建筑技术、艺术规律以及其它有关学科的综合知识,进行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相适应的建筑创作。建筑师的价值在于通过复杂的脑力劳动,为全社会创造财富。为此,建筑师的劳动无疑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建筑师的地位应该得到必要的改善。

建筑师要有创新精神,要有不断自我否定的气量,要重视原创性思维的培养。特别是在建筑环境、空间、城市设计理念、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及思维方法上都值得我们借鉴,要学习他们不断创新的理念和思维方法,而不是具体方案的形式和符号。

作为一名职业建筑师,中国的建筑文化如何才能发扬光大,中国的建筑师如何才能走向世界,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们还未能彻底地完成这一使命。由于政治家的努力,社会制度越来越健全;由于经济学家的努力,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有;由于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工作越来越见成效。作为一名建筑师,我们的城市如何才能越来越方便,我们的建筑如何才能越来越美丽。这应该是一份责任,或者说更是一种使命。这正是目前中国建筑师最大的症候——缺少一份应有的责任。责任不同于技能,责任也不同于爱好。如果是作为一种技能,那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如果是作为一种爱好,其实还是一种手段,一种自娱自乐的手段,属于个人行为,来时可激情爆发,去时即随波逐流,这种建筑师是以情在做建筑;如果是作为一种责任,那就是一种力量,一种由内而外的力量,一种无所畏惧的力量,属于一种社会行为,这种力量在目标前提下,是可以以生命为代价的,这类建筑师是以心在做建筑。当建筑设计成为一种责任时,我们就不会轻易地在经济上浪费,每一笔设计都应物有所值,无论是私营业主,还是国有财产。当建筑设计成为一种责任时,我们应该是美的使者,应该关注视觉上的愉悦,将美的外观和美的空间从现状中截获出来,奉献给人们,然后收获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快乐。当建筑设计成为一种责任时,建筑即上升到一种教化的功能,这时的建筑将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使用功能,更是有一种深刻的社会学意义。如文学、如绘画、如音乐,诱发人们本真的健康。当建筑设计成为一种责任时,会激发起一股民族的豪情,一股源于本土的情感,在这种情境中,所追求的绝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差异性,而更是一种文化的优越感。我们应该担负起一名建筑师的责任。3建筑师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特别是住宅作为人们消费投资中最大的商品之一,从选址立项到消费群体定位,从设计施工直至物业管理,已完全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并被赋予了全新的属性。

(1)建筑师对社会的促进作用。

建筑师应该认识到:要想对社会多作一些贡献,或者发挥更多的作用,应当是在作好本职本专业工作的同时,参与更多的或一定的力所能及的“促进”作用的工作。也只有这样做,才会引起政府、专业机构、社会团体以及广大使用者,对建筑师工作的支持。从而便更多的人了解建筑师、建筑师对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对政治、哲学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从建筑师从事设计活动的历史和他们社会地位的演变,可以看到:不少取得成就的古代和近代的建筑师,在他们的著述论点和一生事业的实践中,不但可以看出他们对社会的关心和特有地那种积极性,而且还可看到渗透在他们思想深处的那种极力“促成”的精神。

因此,作为建筑师,要深入群众走向民间,尊重使用者,遵循政策法规,了解社会经济、政治等广域知识,了解城市自然环境与历史环境,以自己熟练的体形空间设计技能和哲理,为改善城市环境服务。遵循这种哲理而工作的建筑师,多是前景宽阔而乐观的。如果只顾专业界线分明、追求单一、幽雅、轻松,则可能是自缚不前。建筑师的促进作用,可以从精神变为物质,可以从智力转换为经济效益,可以为市民造福。这是为许多国家,许多建筑师所供认的,并有很多成功实例。

(2)建筑师的社会地位体现在建筑商品形成的全过程,并能使开发活动更具人性化。作为用户个性化实现的桥梁,建筑师解决了投资的短期行为与建筑使用价值长效性之间的矛盾。

(3)建筑师的作品应该成为能满足市场变化和消费者个性化的商品,市场成为检验建筑师作品高低的重要标准。建筑师可以站在技术和经济的高度上客观的评价建筑的环境、性能、质量等方面的利弊。用户可以通过建筑师更进一步了解所购和使用的建筑,避免受销售人员片面宣传和误导,为发展商树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服务形象。

(4)在与用户的接触中,建筑师从生活和社会诸方面为用户出谋划策,引导用户的消费观念和居住理念,既不落后,也可避免无谓的超前。对于发展商而言,建筑师将用户零散的生活理念和消费观念加以提炼和组合,使发展商为社会提供更为合理的产品。对于设计师而言,建筑师为设计人员更多地了解用户和市场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有助于提高设计水平。对于用户而言,建筑——特别是住宅作为消费的最大商品之一,理应获得如同家电商品一样的服务。

(5)建筑师能从整体规划到部件选择,从适用经济、美观高效到持续发展等各个方面把握住产品的品质和性能,包括居住性、安全性、舒适性、耐久性和经济性等。建筑师还可以使建筑商品的价值最大化,这里包括不同性能标准的建筑。在住宅产品的直接利润空间不断缩小、住宅品质和性能的量化特征不断强化的情况下,建筑师的智慧和全局能力所体现的附加值会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魏雅华.邓小平身后的中国——中国大写实[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建筑师范文第9篇

关键词:建筑师 建筑物 设计实现

Abstract: the function and durability of buildings is always composed of professionals built, but the architect -- all time to study the building design and the realization, trained and certified experts -- is a creation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building is the old topic, but the architect is not.

Key words: architects design buildings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古罗马帝国衰退后出现了混乱,一批又一批的人进入了欧洲,每一批入侵者都被原住居民抵制了,后来者尝试着在乡下居住下来。组织良好的古罗马建筑工业在东罗马帝国幸存了下来,但在西罗马帝国消失了。简陋的小村庄出现在荒野上、河边上。泥制的小屋、由杆子支撑的稻草屋顶、由木头构成的稍微坚固些的房子组成了村庄。建筑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低迷时期。

当战场上的硝烟逐渐平息,一切开始复苏。小村庄成长为城镇,旧的罗马城市开始重建,有专门手艺的工人,如木匠,获得了广阔的施展空间。古罗马的建筑技术曾在大移民的混乱时代消失,这时又被重新发掘。到12世纪末期,古罗马的技术工艺在较大的城市都得到了恢复,出现了木工、细木工、石板工、管子工、釉工还有油漆工,当地还出现了手工艺协会组织。贵族、教堂、新崛起的商人阶级成为建筑的赞助者。

中世纪后期,随着建筑技术越来越繁琐,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和复杂,当时还没有被命名为“建筑师”的专业设计人出现了。他们中的所有人都曾有过做石匠和石雕工人的经历,也曾为另一名“建筑师”做过二至三年的助手。他们的专业技能除了来自第一手的工作经历外,最主要的是应用几何和绘画的多才多艺。这种才能被人嫉妒的称为“行业的秘密”,也使得他们凌驾于其他的手工艺者之上。几何使他们可以设计复杂的拱顶系列,决定地面基石的确切形状并且切割一系列细节。

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设计者有所不同,他们可以被称之为艺术家建筑师。他们没有接受过石刻、石雕或者木工的训练,但是他们掌握几何知识、投影方法和绘画能力。艺术家建筑师们依托各种手工艺人完成他们的企划。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在1460年左右写到:“设计者的权利和工作就是指定大厦和它的配件的合适位置,决定顺序,符合比例并且规划美丽;让整体的建筑安排巧妙。抛开现实,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想像出最完美的建筑形式,用一定的规则排列,安排并连接线条和角度。一旦实施,我们就可以称设计是一项对线条和角度坚决和优雅的事先排列,形成于头脑,实施于现实。对建筑师有用并且绝对必要的艺术是绘画和数学。”建筑学从几乎完全实践性的职业逐渐转变为一个更为博学的行业。

职业的分化对建筑实践造成了影响。相互协调的计划、阶段和进度变得更为必要也更为平常。工作细节仍然在建筑过程当中决定,或者由承造者决定。随着建筑设计更多的依靠形式和理论而不是实际经验,建筑书籍开始出现,大部分书籍都讨论了古罗马建筑的典范——柱式。英国和德国的赞助者们在中世纪的时候要雇佣法国的石匠来建造一个哥特式教堂,到十七世纪的时候他们就可以使用书本了。他们甚至可以自己动手设计。

尽管建筑设计被清楚的定义了,但建筑师职业却没有。当时有绅士建筑师、艺术家建筑师和手工艺者建筑师。18世纪德国最伟大的建筑师巴塔萨•诺伊曼(Balthasar Neumann)原本是军事工程师。英国18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师雷恩(Wren)是个数学家,凡布鲁(Vanbrugh)是个士兵还是个剧作家。建筑师们,诸如勒沃(Le Vau)、伊尼哥•琼斯(Inigo Jones)、雷恩(Wren)、钱伯斯(Chambers) 和亚当(Adam),把从事建筑事务作为他们专职活动之外的一项副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状况有所改变。在较大的城市中,建筑师是从事全职设计,并且对建筑实施起监管作用的人。他要在一家建筑师工作室受训。他首先是一个艺术家,然后是一个技术人员,这样才能满足逐渐发展的中产阶级越来越高的要求。他必须控制承造者的工作质量以及建筑总价。建筑业变成了一种生意而不是手艺。然而,真正的建筑师很容易使自己与建造者区分开。约翰•索恩斯(John Soans)给我们留下了他对建筑师现代化的描述(1788年):“建筑师的生意是做设计和估算,指导工作,测量和评价不同的配件;他是雇佣者和技术人员的沟通人,雇佣者的荣耀和兴趣需要他学习,技术人员的权利需要他维护。他的位置意味着巨大的信任;他要对雇员的错误、疏忽负责。如果这些都是建筑师的工作,那么他的位置怎样才算适当,技术人员或者承造者的位置又该怎样呢?”

建筑设计更多的变成了一种生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事务所需服务人员的数量也在增加。小型赞助者、委员会和董事会的重要性增加了,而国王、贵族和教堂的重要性减小了。

18世纪末,英国建筑师们发现他们在制定职业标准方面有共同的兴趣,以此与建造者和承造者区分,并调整他们的费用。第一家建筑师俱乐部于1791年成立。一家德国建筑师俱乐部也于1799年在柏林成立。部级的组织也相继成立:1834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简称RIBA)成立;1840年,法国成立法兰西建筑师协会;1857年,美国建筑师协会AIA成立。

雇员数量和建筑种类的增多给建筑师的设计造成了影响。从中世纪后期开始,保守派建筑师和革新派建筑师的冲突就开始了。文艺复兴时期,当艺术家建筑师成为保守派而手工艺人成为革新派后,这种冲突加剧了。但是在1750年左右,这两种风格在某种程度上融合了。文化风格相类似又有领导地位的老主顾们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随着越来越多的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也开始雇用建筑师,这种风格融合消失了,因为他们都有不同的需求。19世纪被“风格战争”所主导,而20世纪的建筑业尽管被概括为“现代”,其实在风格上是多个形式的集合体。

建筑师的职业分化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加剧,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工作任务的增加和建设速度的更高要求。1800年之前的建筑任务通常是复杂的大面积的建筑群,比如宫殿和修道院,但它们往往需要花费数十年建造。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需要建造很多的新型建筑,比如磨坊、仓库、火车站、宾馆、博物馆、监狱,而它们又通常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建造完成。只有拥有足够多的专业人员的大型公司才可能满足需求。如芝加哥建筑师D.H.伯纳姆创办的设计公司在1912年拥有180名雇员,并在纽约和旧金山设立了分公司。

如果“建筑师”被严格划分为对建筑物全职、专业的设计人员,那么在19世纪后期之前,建筑师对整体建筑工作所做出的贡献依然是微小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时,随着建筑环境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建筑师的贡献逐步加大。当时西方国家的很多城镇在很多方面和现在的亚洲及非洲的城镇很相像。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建设,广阔地区的随意建筑、部分地区的人口过度密集、贫民区传染病肆虐,更严格的建筑条例和规划迫在眉睫。最终,随着西方世界的生活水平发展,建筑师也得到了逐渐的发展。人们不再接受低级的房屋环境,并且他们也可以负担得起。

与此同时,随着建筑师实践范围的扩大,他们的能力权限却在缩小。各种专家开始进入建筑师的领域,比如建造和机械工程师、供热和排水工程师、系统和建筑经理人。很明显,建筑师作为职业设计者只是开了个头。建筑师作为专家是劳动力分化的第一个受益者。中世纪的石匠工头经常承担设计、签合同和建造管理工作。渐渐的,这些工作分发给了不同的专家。社会化工作网络增强了也更复杂了,相关的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细致,也越来越困难。每一种新的专业的出现都是一种修正,作为不能由当时的操作实践者完成的一种需要。每一种新专业都对力量的平衡有所冲击,造成新的调整,也会造成新的问题,如建筑设计和构造设计的分化。

设计和技术的强烈对抗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的建筑师对于工具和建造方法的兴趣和设计一样大。但在15世纪,设计成了一种特别的活动,它被交给艺术家而不是一个技师。艺术家建筑师的地位和艺术家一起得到了提升。人们认为建筑师所遵从的是高度的艺术设计。这一观点有漫长的历史原因,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建筑师的地位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建筑师把他们的地位归功于过去和他们的理想。就像其他专业人员一样,他们也期望可以拥有无上的才能和博学的知识。但是他们通常不能全面掌管建造领域,比如构造和机械工程,他们往往是一个全才的艺术家,做着内部的装饰、壁画、雕刻等等。很多建筑师都想成为一个全面的艺术家,就像米开朗基罗那样。但这只是文艺复兴时期留下的一个过时的传承,它起源于艺术家和手工艺者的冲突。

19世纪,建筑领域的膨胀和发展造成了高度的专业化进程。现在已有专门的公司负责财务工作、监理工作、学校和医院设计等。建筑师已成为明确、独立的职业,并且日益规范和成熟。许多国家实行了注册建筑师制度,这有助于保证建筑师的专业水准,促进不同国家间的专业交流。建筑师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职业必定会继承下去。

建筑师范文第10篇

摘要:建筑师既是工程师又是艺术家。建筑师是具有一定独特性和稀缺性的复合型人才,也是目前社会上流动比较频繁的职业之一。因此,全社会应充分重视建筑师的培训和激励,使建筑师更加健康地成长。在岗位训练方面重点阐述了知识、实践和观察三个方面积累的重要性和途径。在激励方面,重点论述了薪酬分配、搭建成长平台、实施精神鼓励方面的作用,同时提出了实施弹性工作时间的建议。

1前言

建筑含意在《韦氏英文字典》是这样表述的:①没计房屋与建筑房屋的科学与行业;②构造的一种风格。这个简要的定义,虽然反映了建筑与土木工程的区别,但基本上还是指建筑本身涵盖的层面,应该是狭义的。广义的建筑就是指人类居住的环境,它是一个整体,一个环环相扣而且必须由小到大紧密配合的层次关系。因此,建筑具备多重的属性,它与人的行为、工程、科学、社会行业有关,而又与美感和艺术有关。建筑是一门必须面面具备的学科与行业,而围绕它的中心论题就是“人”。

建筑师既是工程师又是艺术家。2000多年前,罗马的一位建筑理论家维特鲁维斯曾经指出:建筑的置要素是适用、坚阔、美观。从这个论点引申开来,建筑是一门技术科学,更准确地说,是许多门技术科学的综合产物。此建筑师首先是一个工程师。同时,建筑师必须是一个艺术家。为,建筑设计的过程,也是艺术创作的过程。建筑设计要从社会科学角度解决适用的问题,从技术科学的角度经济地实现坚固的问题,从艺术的角度解决美观的的问题。也就是说,建筑师思考和关照的层面是十分广泛的,一个杰出的设计要能反映时代、社会、环境,而且又能满足使用的功能并具备美感与历史感。那些闻名中外的建筑没计无一不证明了这一点。

2建筑师的培训

这里主要是指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从事工作以后的培训。

(1)知识的积累。作为一名合格的建筑师需要掌握的知识很多,除本专业外,还要掌握相关学科知识,诸如给排水、供热通风、通讯网络、工程经济、工程材料、道路交通、环保:生以及声学、光学、美学、绘画等,仅靠在学校学习的几年是远远不够的。况且,城市在发展,环境在变化,技术在更新,因此建筑师必须加强知识的积累,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广泛查阅文献,善于在网上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

(2)实践的积累。建筑师的基本职责就是根据工程任务书的要求,设计最适用、最经济、最坚固而又尽可能美观的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检查并监督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工程竣工后还要参加验收工作。这个十分重要的实践过程,在学校是学不到的。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师要综合运用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做出各方部满意的设计。同时,要锻炼自己处理问题、协调各方问题的管理能力。作为一名建筑师,要敢于承担大型项目,参加一个大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投产的全过程,获得的收获是十分巨大的。

(3)观察的积累。建筑大师梁思成说:“建筑是一种全民性的、体积最大、形像显著、‘寿命’极长的‘创作’。”正是由于建筑的这个特点,建筑师需要多观察、多涉猎,从而达到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目的。有条件的话应该多看一看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建筑。如悉尼歌剧院、圣彼德教堂、温哥华图书馆、玻璃大楼菲利浦、约翰逊(美国匹兹堡)、凡尔赛宫、埃菲尔铁塔、里昂机场的高速铁路车站以及中国的故宫、首都人民大会堂等,观察这些建筑的自然条件,人为条件、比例、尺度、功能、美感、含意以及空问感、历史感等,在观察的基础上,再进行理性的思考。这样,无疑会有一个大的进步。

3建筑师的激励

由于建筑师的特殊工作性,目前它已成为社会上流动最频繁的职业之一。因此,每一个企业和单位都必须更加重视建筑师的激励。

(1)重视薪酬的外部公平性。这个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单位要想留住建筑师,首要的问题就是建筑师的收入水平要达到甚至超过同行业的收入平均水平。只有有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才能留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人才。做好薪酬外部公平性的基础是做好薪酬市场调研,清楚类似企业和岗位的薪酬制度,在这个基础上设计具有竞争性的薪酬。由于目前国企薪酬的刚性约束较多,这也成为国企建筑师流失较多的重要原因。

(2)为建筑师搭建事业的平台。薪酬是重要的,但一个优秀的建筑师更看重的是事业,更看重的是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他们每个人都期望,留下珍品、留下杰作。凶此,作为建筑师的领导者,应该创造条件给建筑师搭建事业的舞台,让建筑师有机会一展身手。

(3)实施弹性工作时问。建筑师有别于其他技术人员的一个重要之处,就是建筑师的设计是一种创作,有时一个作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要冥思苦想几天几夜以至几个月甚至几年。同时,建筑师的创作和音乐、绘画等艺术不同。他的立意必然受到自然条件、材料条件、技术条件、周边环境、以及国家和地方的政策、规范、定额、指标等的限制,有时甚至是在十分困难与羁伴的条件下进行创作。如果非要让建筑师和机关工作人员一样实行坐班制,势必影响和束缚他们的思维。因此,明智的领导者应该在工作时间上给建筑师更大的自由、更大的空间,使他们的才思敏捷,意如泉涌。

上一篇:建筑学范文 下一篇:著名建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