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06:39:38

建筑师论文

建筑师论文范文第1篇

论建筑师的修养

当代中国的建筑市场仍处于摸索的初级阶段,龙蛇混杂,众说纷纭。当我们的教育体系还无法跟上飞速前进的时代时,当创作源泉仍依赖于翻译的国外建筑书籍时,当祖国的锦绣山河沦为外国建筑师们横行的乐园时,当主流社会唯外国建筑师是从时,当更多的年轻建筑师们艰难地自觅出路时,有理想、有抱负的建筑师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达到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以期拯救中国建筑的前途,显得尤为必要与及时。

一、建筑师为什么要进行修养

要讨论建筑师的修养,必先弄清楚建筑师的使命、职责及语言。使命是建筑师对社会、团体或个人做出的承诺,既责任;职责既建筑师所承诺(合同既承诺)的专业服务或项目,既工作;语言就是建筑师所提供的服务内容的产品,既设计。建筑师的修养便是透过这三个层面体现出来。

建筑师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使命,因此也有着不同的职责及语言。几乎自人类出现的那天起便有了建筑这个行业。从一开始的职责仅是为了遮风蔽雨,到后来随着人类的进化,建筑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功能与含义,建筑师便有了越来越多的职责及语言。旧式的建筑师仅是众多围绕着皇权、宗教、官吏、富贾、士绅、文人们服务的工匠之一。那么,新式的建筑师又该是什么模样呢?

时光进行到了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结构与需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筑师所肩负的职责以及建筑师的地位均发生了变化。无论如何变化,建筑的本质从来,也许永远都没有变,那就是:它永远是一门服务行业,顾客永远都是上帝,建筑师永远都应怀着虔诚的心为顾客服务。不同的是建筑师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具有个性,天地更加广阔,任我驰骋。

随着中国的大门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的外国建筑师们挟其先进的知识与技术来到了中国,寻找市场。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建筑师的饭碗正在被别人夺去,意味着我们的主流社会日益依赖于别人的作品,意味着主流社会对自己的建筑师的失望与放弃;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作为一名职业建筑师必须看到自己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建筑师在自己国家的尴尬地位,细细想来主要原因并不是技术能力落后于别人许多,而正是由于中国建筑师自我修养的缺乏。作为一名职业建筑师如何在新形势下给自己定位,是每一位职业建筑师必须从现在开始认真思考的,为自己的前途多想一想,否则将极有可能被时代抛向后头。

成为一名职业建筑师也许需要的条件并不高,有了一张毕业文凭算是有了进入建筑界的入场券,有不少人便因此阴差阳错,荒废了一生。要成为一名优秀建筑师除了需要一生不懈地努力和一生潜心地修养外,更需要一份追求真理的忘我精神。

建筑师的自我修养是永无止境的,是一生不断地追求与探索。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产生的。所以修养必须是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条艰辛曲折的前进。

二、建筑师的修养与建筑实践

要做一名优秀建筑师,就必须进行各方面的修养。首先要有深厚的修养,要有寻找问题、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修养,要有职业道德和责任心的修养,要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修养,要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的修养,要有全局概念和解决局部问题的修养,要有与他人友善共处的修养,以及要有各类知识的修养等。

端正心态,放下包袱,活到老学到老。我在美国曾与共事的最年长的建筑师是84岁,让我钦佩的不是他的健康,而是他认真工作的态度、不倦的精神、虚心听取意见的胸襟和毫无保留的气度,所有与之工作过的人都受益匪浅、与之交谈如读一本书。有修养的建筑师绝不计较个人的名誉和地位,绝不以专家自居,绝不要求别人尊重他/她,正因为这样,人们反而自觉地尊重他/她。这正是我们的职业建筑师需要学习和体验的,也正是本文所提倡的修养。

如何优秀建筑师的修养,要学其本质,而不是肤浅的词汇与外表。修养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也不是外表的包装修饰,而是将内在的充实(自我修养的过程)与现实中的工作联系在一起。没有人是生而知之的,绝大多数人必须经过刻苦努力奋斗方能求得真理。

职业建筑师要求得进步,就必须下苦功夫,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牢记修养不是唯心的、形式的、抽象的、空洞的和脱离实际的,修养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修养是锲而不舍的努力,修养是苦尽甘来的感悟。

职业建筑师在进行自我修养时,必须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在工作实践中锻炼并提高自己,并将修养心得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批评,认真、实际,工作中的教训,并根据这些来检验自己的修养是否正确。

上世纪初,由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在德国魏玛创立包豪斯学校以来,建筑不再是单一的一门学科为公众服务了,它汇集了建筑、绘画、雕塑、工艺、室内、家具、舞台、装帧、设计等形式,要求建筑师同时又是雕塑家和画家。包豪斯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一、追求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二、明确设计的目的是为“人”,而非建筑本身;三、设计必须遵循与客观的。

建筑之最大魅力正在于它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晶。作为一个职业建筑师必须弄清楚艺术和技术之基本含义及。艺术与技术之不同在于:艺术需要一份灵感与悟性,求的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而技术讲究的是准确与理性,来不得半点虚假与凑合。

职业建筑师必须学习建筑的设计。必须从思想与思维两方面来武装自己的头脑。首先必须学习现代建筑的来龙去脉,搞清楚现代建筑的真正含义与内容,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思维。

职业建筑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始终将功能放在首位,体认到建筑是为人服务的基本观念,并以此观念贯彻到建筑实践中去。

职业建筑师必须认真地、虔诚地学习和研究自己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民间建筑及民族文化。每一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那是其民族的精神,没有了这一点,民族便失去了生存的意义,其建筑也失去了生存的根。一个不尊重自己文化的民族自然也无法赢得别人的尊重。

职业建筑师必须孜孜不倦地从绘画、雕塑、工艺、室内、家具、舞台、装帧、工业设计等不同艺术形式中吸取不同的养分。建筑师应身体力行,放下架子,自己动手,唾弃“君子动口不动手”的迂腐思想。

职业建筑师必须坚持自己的追求,不被外界所,不要陷入应酬的泥塘,更不要被酒色财气拖入无底的深渊。建筑师应自觉地净化自己的心灵,抛开个人的私心杂念,潜心修养,有空多阅读。

职业建筑师必须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建筑师不是纯粹的艺术家或文学家,建筑师必须首先是工程师,然后才是建筑师。建筑学是一门将学、宗教、心、哲学等主观意识通过空间、实体等手段,依据客观条件来满足使用功能的一门艺术,建筑师便是从事这门艺术的人。

建筑是一门终生的事业,一门伟大而又艰辛的事业,一门前赴后继的事业。要想杜绝建筑界存在着的种种不良风气,提高建筑的整体素质,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认真思考中国建筑的出路,必将得出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建筑师论文范文第2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对于居住环境及户内品质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开发商在这种新市场行情下,若想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就要将“低建筑密度、高绿化率”作为定位目标。即使在“90平方米,70%”的政策环境下,也要努力做到这一点。但是现阶段最常面对的问题就是:若单层建筑面积较小,在容积率不改变的情况下,楼栋数和楼层数就会增加,楼栋数的增加就意味着楼间距会有所缩小。同时还要综合考虑每个地方的日照标准,要保证各栋楼达到国家要求的最低日照时间,就要对楼栋数量以及楼层数进行严格的控制。所以楼栋数、楼栋间距和容积率之间务必要取得较好的平衡。但为了实现在一定容积率的前提下的“低建筑密度、高绿化率”的设计目标,那么就需要放弃一梯两户或一梯三户等不经济的设计。由原本一梯最多四户转变为一梯最少四户,增加单栋建筑面积,减少楼栋数量。就最简单的住宅项目来讲,将底层的建筑面积设置为S1,建筑用地总面积设置为S2,总建筑面积设置为S,容积率为2,建筑密度为20%,这样即为:S1=0.2,S2=252,S=10S1,能够建设10层;在项目容积率低于2的情况下,可以按照小高层项目进行设定开发,能够保证较低的建筑密度。相反,若项目设定为高层住宅,容积率就是主要的考虑因素。小高层的消防标准相对较低,楼内公共交通面积要求较小。高品质、大户型的住宅项目一般会选用一梯两户作为主要户型。楼栋间间距的大小,取决于楼房建筑的高低,楼房建筑高度和楼栋间距是呈正相关关系。在建造低容积率的开发项目时,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达到“低建筑密度,高绿化率”的居住环境要求。低容积率的开发项目,在技术上的要求也没有那么严苛,所以也不存在一些根本性的技术问题。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是人口众多,但是人均土地资源紧缺,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各地政府都在贯彻节约土地资源这一基本政策。在城市土地公开招标的文件中,很多都会要求中小户型占到一定的比例,以满足经济实力较弱的刚需群体的需求。当前建筑开发商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在既保证住宅品质的前提下又能够解决好高容积率这个问题。

2高容积率的中小户型住宅建筑设计

2.1总平面布置

总平面布置的基本要求就是在“低建筑密度,高绿化率”的开发理念下,为居民营造优越的居住环境。要想使此目标得以实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就是做到最大可能的减少楼栋数。在平面上就应该适度地考虑如何加大单层的建筑面积,争取做到每栋单元能够达到六户左右的同时,还能够做到可以多单元拼接,使楼栋间布置更加合理、组合更加灵活。这么做的优点不仅可以体现在增加单栋建筑面积上,还体现在居民用户公摊面积比例大大降低。其次就是充分利用建筑高度上限,增加建筑层数,同时合理设置建筑层高,若在每层原有的基础上再降低2cm左右,这样一栋建筑物就可以多出两层的建筑面积。向上增加层数和平面上加大单层建筑面积这两种方法相比较之后会发现,竖向上增加层数此种方法优于平面上加大单层建筑面积方法,究其原因是一旦使用加大单层建筑面积和降低层高这两种方法,就不可避免地以牺牲住宅品质为代价。户均建筑面积的降低是规划指标是否变动的基础和前提,通常情况下,户均建筑面积的降低,就会带动总户数的增加,总户数的增加必然也会导致规划指标的增加。随着各方面的增加,建筑商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车位数的增加。停车位的增加,必然导致居民居住环境的下降,要想解决此类问题,小区建设者应该以地下停车位为主,地面停车位为辅,争取最大限度地降低车辆对小区居民生活的影响。

2.2建筑单位综合性设计分析

2.2.1建筑面积公摊比例研究分析

理性购房者对于建筑面积公摊比例是比较重视的。力争将其控制在15%以内,若高于20%,购房者就会很难接受。18层以上高层设计,一梯2户、4户中,每一层公共交通面积大约设计为40m2或者是70m2。根据每一户建筑面积90m2计算,建筑面积公摊比例分别为22.22%、19.44%。因此说,90m2以下中小型住宅单元若想控制公摊面积,最好是选用一梯5、6的户型。同时,建筑设计需要对电梯、楼梯、过道等公共交通空间进行综合优化,以使其面积低于上述标准。通过降低公共交通面积的方式降低建筑面积公摊比例是建筑设计首要思考的。

2.2.2精细化户型设计分析

现代住宅主要由客厅、书房、卫生间、卧室、餐厅、阳台等组成,通过适度的联系空间进行组合,这样才能保证动静分区。根据不同的产品定位以及客户所需,进行差异化和针对性的户型设计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90平方米,70%”的政策要求下,住宅的户型设计只是满足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求建筑师在限定的面积内设计出高品质的户内居住空间。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应重视对人的行为方式和人体工程学进行综合性思考。应将灶台、洗菜池、冰箱、洗衣机、洁具三大件等小元素纳入户型设计的综合考量之中。住宅内每一寸空间都需要进行精细化的设计,这样才能保证在户型设计过程中,做的面积可控、功能齐全、尺度适当、空间整齐。

2.2.3避免出现无效空间

随着相关条例的出现,以往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备受关注的“大与豪”设计理念已经转变为舒适、自由的新理念。要去除户型设计中“大与豪”的弊病,就应该将其中的无效空间去除掉,所谓的无效空间就是:空间在压缩或是消除之后所具备的功能不会消除。

(1)客厅:

在降低无效空间的选择上,客厅是最有潜质的。客厅的主要功能就是视听。客厅内安装壁挂式彩电已是流行趋势,电视视距最佳为3.54m。U型沙发长边大约为3.8m。试听空间只有在3.5m~4m之间才是舒适的。所以适当地压缩客厅面宽可减少无效空间,同时也不会对客厅空间的功能完整性造成太大影响。

(2)卫生间:

卫生间内功能完善。很多情况下,业主很难接受马桶正对门的设计方式,但是要是马桶不正对门设计的情况下,布置方式就会增加无效空间。在设计上到底是迁就业主的喜好还是坚持科学合理性设计,这是一个很难的选择。

(3)厨房与餐厅:

厨房长边开门和餐厅并联,此种方式两者之间有着较短的距离,联系也是相对比较便捷的。U型灶台布置占用面积较小,有着较高的操作效率。方正的餐厅空间更加适合餐桌的放置,无效空间最小。

(4)阳台:

阳台所具备的功能,除去晾晒以及养鸟种花等功能之外,不同的家庭会根据自身爱好丰富阳台内容。在同样的面积上,大面宽小进深的阳台所具备的使用功能更加全面。

(5)卧室:

卧室除了摆放床、床头柜之外,还需要考虑衣柜的位置。若卧室空间过于局促,在设计上,应考虑尽量设计低窗台凸窗,因其不计入建筑面积,又能拓展室内空间,开阔视野。

3结语

相关文件出台之后,各地区政府对于“90平方米,70%”这一政策标准进行了深一层次的细化,现阶段内很多开发商会通过打球的方式增加赠送面积,相关政府部门会加大控制力度。房地产行业现在已经进入了全品质时代,住宅商品房需要增加卖点才能保证销售量。在新的政策环境下,住宅户型设计的灵感以及创新需要有所提升。所以说,房地行业已经进入了全新的设计时代,建筑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才能保证不被市场淘汰。

建筑师论文范文第3篇

普利兹克建筑奖是1979年由普利兹克家族的杰伊·普利兹克和他的妻子辛蒂发起,凯悦基金会赞助的针对建筑师个人颁布的奖项。每年有五百多名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建筑师被提名,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筑师及学者组成评审团评出一个个人或组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洞察力和献身精神,以及其通过建筑艺术为人类及人工环境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该奖被誉为建筑学届的“诺贝尔奖”。

2012年2月28日,美国洛杉矶,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正式宣布,四十九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棱角分明,离经叛道

1963年,王澍出生于新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那个动乱年代,家里藏书被没收殆尽,王澍便经常出入母亲所在高校尘封的书库,偷偷翻阅所有被查封的书。“七到十岁的年月里,我就是这么在乱看书中度过的,包括大部分外国名著和中国古书。”后来,王澍一家迁往西安。学生时代的他曾在学校里负责出黑板报,从而喜欢上绘画和书法,还常去剧团看父亲与朋友们排演。潜移默化之中,艺术素养渐渐在他的心田生根发芽。

王澍的建筑师生涯,起始于南京东南大学。在师友眼中,长发飘然的他,多才多艺,个性鲜明,是个“离经叛道”桀骜不驯之人。他曾狂傲宣称没有老师可以教他,成为系里著名的“刺儿头”;也曾带领几个“死党”,公然“挑战”教授。当年建筑系,凡有诸如此类的“愤青”事件发生,系里领导第一个就会想到是他在惹是生非。王澍曾说:“这种叛逆精神,一方面源于当时年少轻狂,另一方面也与校长训话‘不要迷信老师’有关。”

一般才华横溢之人,大都恃才傲物,棱角分明。面对他这个“害群之马”,东南大学并未“杀一儆百”,而是给予足够的宽容空间,取消了他必画商业效果图的限制。而他独树一帜的设计作品,屡屡被当成“范本”,悬挂在建筑系走廊展出。“王澍这个人有才华,个性强,不循规蹈矩……”当年一位任课老师如此评价他。

一身艺术细胞的王澍,是个典型的“艺术青年”。大三时,他把康德的《形而上学导论》翻烂,《世说新语》也背得滚瓜烂熟。别人在功课上焚膏继晷,他则博览群书,汲取多方面的营养。“一次外出采风,我跟他聊了一路书法,看得出他的书法功底很深,从王羲之到历代碑帖,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书法也写得酣畅淋漓。”当年教过他的单教授,对他印象深刻。

有些人上大学的目的,无非是想混张毕业文凭,虽然平时吊儿郎当,但对毕业论文却格外重视,挖空心思揣摩,如何才能符合专家评委的“胃口”。而王澍的毕业论文却针砭时弊,单看题目《死屋手记》就够惊世骇俗,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在影射大学建筑系和中国建筑学界的种种弊端。如此针锋相对,注定不会有好的结果——硕士学位一直悬而未解。中科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齐康,曾是王澍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对自己的得意门生一直记忆犹新:“论文答辩时,他把论文题目《死屋手记》贴得满墙都是,就像贴‘’大字报似的。我说你不要贴啊,贴了你的论文会通不过的。但他固执己见,依然我行我素。”非但如此,王澍还口出狂言:“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杨廷宝是一个,齐老师只能算半个!”如此口无遮拦,轻狂狷介,的确得罪了不少专家教授。

在同济大学攻读建筑学博士时,王澍依然故我,博士论文洋洋洒洒十八万字,一气呵成,全然没有论文那种循规蹈矩,用他导师的话讲:“就像写小说一样,洋洋洒洒,信马由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但其中的思考、洞见很有深度,颇见功力,文字表达也准确到位。”

山水精神,人文情怀

毕业后,大学同窗都各奔前程,唯有王澍跑到杭州,当了十年“泥瓦匠”。

1990年,浙江海宁要建青少年活动中心,王澍独立完成这个作品后,便“淡出江湖”。一个才华横溢的建筑系高才生,十年间竟与心爱的建筑设计“敬而远之”,这在常人看来不可想象。

那时候,改革开放的中国,每个城市都在大兴土木,如火如荼,而王澍却“按兵不动”,“隐居”杭州,他太喜欢这个风景如画的江南山水城市,常在西湖岸畔流连,或作画,或沉思。但为稻粱谋,王澍偶尔也会给别人搞装修,调沙泥、垒砖墙,工地上的活儿,样样拿得起放得下。这段经历,令他受益匪浅,“搞建筑设计最忌脱离实际,纸上谈兵,那些建筑工人可能没啥文化,但他们用石头垒砌的一段墙,拿到美国去展览,都能令建筑学家惊叹!”

没有稳定收入,生活捉襟见肘,王澍幸亏娶了个能干的妻子卢文宇——他的大学同窗。当初就是看重他的才华,妻子才义无反顾嫁给他,与他同甘共苦,毫无怨言。面对丈夫整天赋闲在家,无所事事,要是搁一般女人,早就拍案而起了,但卢文宇从未“怒其不争”:“他这个人我是了解的,一切随他好了,他想什么时候‘出山’都成,反正我的工资能养得起他。”每当提及这段经历,王澍都感慨万千:“在我人生最艰难的岁月,主要靠她的工资养活我,这在外人看来都不理解,中国家庭传统观念是男主外,女主内,而我们夫妇却反其道而行之。”

王澍身上的文人情结根深蒂固,如此心地单纯之人,注定不合时宜。卢文宇觉得丈夫缺少心性磨砺,便让他在家博览群书,陶冶情操,学会耐得住寂寞。王澍曾说:“其实,我的那种文人孤傲早就养成了,自从认识妻子后,抹平了大半,事实上,她对我最大的影响,更是关乎心性的修养。”

板凳坐得十年冷,在漫长的心性滋养中,王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取向和建筑风格,“我觉得做任何一个建筑都是园林,不管表面上像园林还是外面八竿子打不着,都是,它已经同各种形态进入我的建筑了,我在追求一种朴素的简单的纯真的、不断在追问自己来源和根源的这样一种生活和艺术”。如此漫长的人生蛰伏修炼,令王澍有种脱胎换骨的感觉,使他养成了独特的处世之道——“愿意做慢的事情”,“你会朦朦胧胧发现,你想做的建筑,要传达的那种文化里的状态和精神,用急躁的心态是做不出来的”。

十年磨一剑,当王澍东山再起,出现在公众视野时,文人那种孤傲性格被温文尔雅所取代,犀利眼神被睿智沉稳取代,所设计的建筑作品,无不散发着古典文化和现代建筑相互交融的魅力。

折桂“诺奖”,享誉海外

没有喝过一滴洋墨水的王澍,酷爱中国书法和水墨画,很早便意识到建筑和山水的关系,尤其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对他影响很大。在国内顶尖建筑师当中,王澍是地道的本土出身并在国内受教育和实践的建筑家,作品大都完成在中国。他的建筑设计风格朴实内敛,又不乏国际语言,项目虽然不多,但作品规模宏大,在中国建筑学界举足轻重。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王澍从同济大学博士毕业后,一次大规模建筑设计的大胆创新与实践。这个十栋一组的庞大建筑群,随山水扭转偏斜,场地原有的农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留,成功地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与空间语言融合到现代建筑中,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山水与建筑之间的审美旨趣,在独特的意境中得以升华。这个古典与现代、艺术与自然交相辉映的建筑精品竣工后,一时间蜚声海内外。许多国际著名建筑师看到这个精品力作都赞不绝口,认为看到了真正的“中国味道”,从而奠定了王澍在中国建筑界的先锋地位。

有人说,王澍的建筑设计风格属于“新乡土主义”,不盲目跟风,不追随那些所谓流行浪潮。他的建筑设计很在意建筑与环境、传统技艺与自然人文的关系。譬如在设计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时,王澍把苏州园林的造园思想,融入图书馆建筑中。按照中国建筑传统,建筑在山水之间最不应突出,所以王澍把这座图书馆将近一半的体积“埋”在地下,从北面看,三层的建筑只有二层,颇得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精髓。

坐落于杭州市中山路的南宋御街陈列馆,也是王澍的手笔,这栋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成为河坊街一带的“点睛之笔”。千年御街古道沧桑遗迹,就在陈列馆的透明展示区内,为此,王澍别出心裁设计了通透钢化玻璃和下沉庭院。游客可以通过玻璃,一览杭州城古街发展脉络,从而完美解决了古代遗址与现代城建冲突的难题。在谈及创作初衷时,王澍说:“我始终认为,继承传统,应集中在创造性的传承上。传统是死的,它不会说话,需要一代代人用创造性的方式与传统对话,之后形成一种关系,不是随便套一个中国传统符号就是继承传统了。”

宁波博物馆,堪称王澍的设计风格和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一位建筑家用自己的作品,向那些急功近利的城市建设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呐喊。他有意将博物馆设计成一座“山”,把搜集到的各种废旧砖瓦“二次利用”,形成独具特色的“瓦园”,既古色古香,又节能环保。他说:“在设计宁波博物馆时,我考虑到如何能让建筑唤起人们以往的经历和回忆,因此我的作品是有思想的,会思考的,目的是想把这个城市的记忆唤醒。”

多年的呕心沥血,终于迎来硕果满枝。2010年,王澍夫妇荣获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同年再获第十二届威尼斯双年展特别荣誉奖,成为中国首位登上该展领奖台的建筑师,跻身世界建筑师行列。2011年,他又荣膺法国建筑学院金奖。同时,王澍还被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聘为荣誉讲席教授。前不久,有着“建筑界诺奖”之誉的普利兹克奖的桂冠,又戴在他头上。正如该奖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说的那样:“普利兹克奖评选标准,不惟声望地位,而是寻找世界建筑界一种卓越品质,而王澍的作品恰恰体现了这种品质的卓越,故他的获奖名至实归。”

王澍是首位获得世界最高建筑大奖的中国人。普利兹克奖对王澍作品的评审词这样写道:“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当今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应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堪称世界性的建筑精品。”

建筑师论文范文第4篇

《建筑师》杂志作为中国建筑界最具学术份量和影响力的刊物,具有历久和常新的特质。历久意味着杂志秉承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追求卓越的传统,而常新则代表着杂志不断开创未来,跟上时代的步伐。杂志历年来刊登过大量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和译文,为中国建筑界的学术研究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杂志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著称。严谨是学术研究的基础,也是保证学术质量和可靠性的关键。杂志注重论文的学术性和科学性,严格审查稿件的内容、数据和引用,确保其准确性和可信度。同时,杂志鼓励学者对建筑领域的重要理论和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促进学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通过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杂志为中国建筑界提供了一批具有学术深度和广度的优秀论文,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

其次,杂志具有不断开创未来的特质。建筑行业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层出不穷。杂志紧跟时代潮流,关注建筑界的前沿问题和热点,积极引进和推广新的建筑理论和技术。杂志为建筑师和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分享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的平台。通过推动学术创新和聚焦未来发展,杂志不仅满足了学者对新知识的需求,也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此外,杂志还倾注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和探索,积极推动中国建筑界的发展。杂志发表的论文和译文涉及了广泛的研究领域,包括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城市规划、历史文化建筑等方面。杂志致力于提高中国建筑业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建筑师和学者提供一个广泛交流和学术合作的平台。通过将学术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杂志在中国建筑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树立了良好的学术声誉。

建筑师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 设计 发展 理念

引 言

建筑被认为是一种凝固的空间构筑体艺术[1],给予人类丰富的物质实体的形态,它通过独特的语言形式表达着人们的文化、情感和价值等各种元素而有别于诸多门类的艺术[2]。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质量的上升伴随了居住水平的不断提高,这对建筑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3]。基于此,建筑设计界的学者们对建筑创新研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4],建筑设计创新的相关研究也已经从零星的研究走向体系化,迄今已涉及建筑理论创新[5]、地域建筑创新[6]、建筑技术创新[7, 8]、建筑创新教育[9]等方面。因此,本文通过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评述[1-7, 9],旨在探究建筑设计行业的诞生、演化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1 建筑设计行业的由来

尽管人类建筑已经诞生了很长时间,但建筑设计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并以建筑设计行业协会的出现为形成标志[3]: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导致了建筑规模日益扩大且工艺越加复杂,这就要求“主要建设者”既需要具有丰富的设计知识和高超的技巧还需要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3]。另一方面,以Medici家族为代表的新兴的城市贵族和富有的商人阶层将资本转向土地和房屋。基于对优秀工匠(能够表达主人意愿、受过设计培训、兼具管理大型作坊经验的人才)的需求,建筑设计逐渐从匠师的手中分化出来表现为由具备文化艺术素养的人专门承担相关工作并被称为“建筑师”。 建筑设计职业的出现后,建筑师们一方面总结古代工匠的建造经验,并将科学技术上的成果运用到建筑创作实践中,使得建筑类型、形式都大为丰富。

1834年首个行业协会(英国建造者协会(The Builders Society))的出现标志着建筑设计专业的形成[3],建筑师至此与建筑业中的其他从业人员得以了较好的区分。通过行业协会,建筑师的独特地位得以确立,并且进一步完善了学院教育体制。随着建筑设计职业化的加强,以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为代表的行业协会对建筑师的职业地位明确限定为“设计、监督设计是否得到实施”。至此,建筑师与建筑物发生了脱离,仅对业主负有设计和监督建设过程的职责,这也标志了建筑设计行业的进一步成熟。19世纪晚期,各行业垄断程度的提升促进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建筑师事务所也开始扩充并集中、组织了与建筑业所有相关专业的人员。

2 我国建筑设计的创新思想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学者对建筑设计予以了极大的关注[4]。我国建筑设计创新的研究也从早期的零星研究走向体系化,涉及建筑理论创新[5]、地域建筑创新[6]、建筑技术创新[7]、建筑创新教育[9]及某类特殊建筑的设计创新[10]等。哈工大邹广天教授带领的团队开展的研究最为全面形成了建筑创新学的基本框架[4],该团队认为:建筑设计创新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需要,建筑设计的发展离不开建筑设计创新,从创新学的角度对建筑创新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建筑设计创新系统内,主要由主体、对象、目标以及手段构成;建筑设计创新决非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包括建筑形态创新、建筑功能创新与建筑技术创新等一系列内容;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前行,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建筑设计创新的基本方法的应用原则,有助于人们对建筑设计创新的认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推动建筑设计创新实践的发展。

3 我国当代建筑设计的理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环境发生了质变,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发生了巨大变革,我国的建筑领域在短暂的30多年时间里经历了从对现代主义建筑批判、后现代主义建筑尝试到新现代主义建筑探寻等过程。研究表明,我国当代建筑创作的特征所展现的相关理念总体如下[1]:

(1)建筑创作既不拘泥于传统的创新,又不凌驾于历史的超越。作为文明容器的建筑往往承载着地域文明所积淀的精髓,建筑设计重视地域文脉既不是对古典文化的回归或是乡土设计,也不会对全球化趋势的对抗或外来文化的排斥。广义的文脉不仅要作为记忆符号去承载历史,更应该通过对其传承实现人们的群体认同与情感归属,因此应建立在民众精神诉求与社会现实经济基础之上并视建筑为地域文明现代化进程的物质基础进而实现修补城市断裂的历史。

(2)建筑创作的既属于此时此地的建造,更是此情此景的抒发。建筑历史是流逝的时间在永恒存在中的演化,因而建筑应该为人提供原真性的日常生活体验,即:建筑应该在现实生活基础上体现建筑的生命力和在时间的绵延中获得建筑创作的自由。建筑师作为个体的人一定要有自由的意志,有了主体性,才能决定自己的价值选择与行为选择,而不必依附于他者,这也是一切有生命力建筑的灵魂所在,不能因为技术的进步与工具的革新所取代。因此,优秀的的建筑设计要充分理解建筑背后所蕴涵的地缘、人缘、血缘与情缘。

(3)建筑创作既要实现表达理性简约,更要体现精致细节。建筑既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又具有“内外兼修”的内涵。建筑创作既不能脱离现实生搬硬套,也不能超越现实任思维任意游走,故高效、合理的方式整合资源是建筑师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因此,建筑的适度性在于客观理性地分析与评价现实条件,将技术与艺术以恰到好处的方式进行结合,这样的建筑语言对于弥补中国城市短裂的现代性是一个极好的手段。

4 结 语

建筑是一种凝固的空间构筑体艺术,它会因时期和流派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外在的三维空间存在形态与内部的结构逻辑。尽管人类建筑已经诞生了很长时间,但建筑设计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并以建筑设计行业协会的出现为形成标志。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筑领域在短暂的30多年时间里经历了从对现代主义建筑批判、后现代主义建筑尝试到新现代主义建筑探寻等过程。虽然我国建筑设计创新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也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但也不乏大量照搬外来的风格和潮流的案例放弃了建筑的本质。相信随着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国的建筑设计会逐渐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张向宁. 当代复杂性建筑形态设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导师:梅洪元)[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

[2] 李金红. 城市住毛建筑设计改进和创新[J]. 吉林建筑设计. 2004(3): 20-22.

[3] 李湘桔. 基于知识管理的建筑设计企业项目管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导师:尹贻林教授)[D]. 天津大学, 2009.

[4] 邢凯.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导师:邹广天教授)[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

建筑师论文范文第6篇

>> 对话妹岛和世 走进妹岛和世 妹岛和世与她的东方美学 我和“捞妹” 妹岛和世建筑设计中“中性化”和“女性化”特征简析 德国的男人岛和女人岛 比男人更帅气 我和水妹有个约会 妹岛和世交流性建筑研究 探析妹岛和式的设计方法和住宅研究 男人比女人更怀旧 我和世博 吉列:比男人更了解男人 叶兆言:我和女儿谁比谁更懂对方 我和发廊妹的短暂爱情 离婚:男人比女人更痛苦等 女人比男人更擅长记忆等 失恋时,女人比男人更爱钱 星座,女人比男人更迷恋? 男人比女人更爱撒娇?!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妹岛和世 我比男人更先锋 妹岛和世 我比男人更先锋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崔馨竹 王一")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1.瑞士洛桑的“劳力士学术中心”

妹岛和世作为一位女建筑师近年来活跃在日本这个竞争激烈的男性世界里。

从学生时代起,极度削瘦的身形就是妹岛和世的外形标志。和妹岛精致、灵动、通透的建筑设计风格背道而驰,作为一个女人,她在绝大多数时间内,好像对自己的外形毫不上心:一向素颜,有时架着一副黑框眼镜、有时裸眼面对镜头。发型更是随心所欲,除了早期的蘑菇头略有设计修剪的痕迹外,很长一段时间内,她都任由黑发从中分开、散落两边,如果太长就胡乱扎在脑后。对于普遍精于打扮并以此为礼貌的日本女性而言,这无疑是极其自我的做法。妹岛和世的烟瘾还不小。

“妹岛流”最明显的特征是中性化。妹岛从伊东那里学习到一种轻盈,飘逸的建筑语言,并逐步凝练成一种“极少主义”的风格。她的建筑在视觉上显现为:虚无,白,冥想,半透明,暧昧,无性,恍恍惚惚,淡到极致,超级薄,飘渺如云。妹岛被称其为“妹岛的白色暧昧”,这种表现力让人不禁想起了国画的空灵魅力,妹岛又在其中加上了让人冥想的气氛,这是禅宗和日本的融合。

日本建筑大师伊东丰雄曾这样评价自己的爱徒:“这是一位试图用极简风格来串联建筑材料和抽象概念的建筑师。”妹岛的建筑是一种图解式的建筑,她的建筑是生活的体验。是当今社会,活生生的人的体验。所以具有真实感。 2.新当代艺术博物馆

Q:你怎样看待人和建筑之间的关系?

A:如何把人群引导到中心去,是我思考的。起伏的设计让人可以接近建筑物中心,移动过程中也可以跟人接触。起伏的地皮,爬一个坡又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空间。虽然是一个大房间,又看见又看不见,视点可以不断变化。

Q:对于公共空间的看法?

A:我的设计都是源于“公园”这个概念的,我觉得在这个空间中,会产生很多活动,有年轻人谈恋爱,有小孩玩耍,有老人交流等等。对建筑设计我是作为一个场所来思考的,把它看作一个人与人相聚的场所,我的出发点是人与人的交流和相会,让建筑进入到人的一种行动中。

Q:在国际乃至日本建筑界,普遍都是男性建筑师居多,作为为数不多的女性建筑师,你如何看待这个职业?

A:做建筑师,其实对于男人来说也很艰苦。在中国我觉得可能做建筑的机会和任务比在日本多,所以建筑这个行当对日本的建筑师来说,无论男女都更加辛苦。作为女性建筑师,我个人并没有感到很大的不同,只是觉得可能会更有特点一些。

Q:能否说明“外面是纽约,里面是世界”这一通透飘逸的风格。

A:以曼哈顿的项目为例,打破土地面积的局限是十分困难的,我们试图在无序的街区提供一个有序而宽敞的空间,于是长方体组合的方案应运而生,为了跳脱曼哈顿拥挤狭促的街区,扩大本身展示功能空间,并置的展示功能以最大化的7个块状体量纵向堆叠,并进行垂直错位设计,让建筑内部产生平台和空隙,从而增加建筑内部的通融性和开放性,同时引入光线,为参观者提供一个舒适自由的空间。整个画廊都尽量采用自然光,透过落地窗你可以看见纽约街道的角角落落。

Q:怎样看待瑞士洛桑的劳力士学术中心?

建筑师论文范文第7篇

>> 隈研吾:我从不重复自己的设计 隈研吾:如何定义设计酒店? 隈研吾和“负”的建筑 隈研吾看似平凡的世界 浅析隈研吾设计中的“负建筑”理念 浅析隈研吾作品中的材料表现 隈研吾:渴望建筑消失的建筑师 负建筑―隈研吾的作品及启示 从长城脚下的竹屋看隈研吾的建筑设计思想 浅谈隈研吾建筑设计作品中的日本传统文化 探析隈研吾的“Z58”及设计思想 隈研吾&蒋琼耳有品质的生活是绚烂而平淡的 浅析日本传统文化对隈研吾建筑创作的影响 隈研吾自然建筑中艺术与技术融合的探讨 隙间的力量――隈研吾2013中国展记录 浅析隈研吾作品中建筑与环境的表达 隈研吾 再读隈研吾 走进“负建筑”走近隈研吾 对话隈研吾建筑师不是上帝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 > 隈研吾:我从不重复自己的设计 隈研吾:我从不重复自己的设计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隈研吾,日本建筑师,著有《十宅论》《负建筑》等,代表作品有“水/玻璃”“三里屯太古里”“长城脚下的公社之‘竹屋’”等,其最新住宅作品是为加拿大西岸置业集团设计的Alberni by Kengo Kuma项目。

01 Alberni by Kengo Kuma项目是你在北美的第一栋大型住宅项目,它有哪些特色?

这个项目是一个高层建筑,我想建立这栋建筑与周边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20世纪以来,大部分这种高层建筑都是与周围环境隔绝开来的。这种联系可以依靠层次感实现。我通过对简单几何形状的设计运用、材料的选择来构建这种层次感。这个项目的尺度和对细节的把控程度,对我也是一次新的尝试、冒险和创新。比如通过曲线的运用,不仅将大楼和街道、天空与地面连接起来,也将建筑分为6个观赏角度。我想通过这种重叠纹理的层次达到自然通透的感官效 果。

02 设计如何影响了你?

小的时候,看到丹下健三的代代木体育馆时的那一刻,我就决定要成为一名建筑师。

03 你建筑风格的转折点是什 么?

有两个大的转折点,第一个是在19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盘后,手头的业务量迅速滑坡,在东京接不到委托,我就开始到日本各地去采访当地各行各业的手工艺者,跟他们学习、了解、积累。另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2000年前后,在中国北京做了一个竹屋的建筑,在长城脚下的公社,这个设计在中国和海外都得到很好的评价,也就是那时起,我在全球范围内的业务迅速拓展开 来。

04 你在设计的时候通常会考量哪些因素?

我认为建筑是为了创造某种关系,正是这种关系给我们带来更多灵感和原创性。从设计角度出发,我希望可以和周边的环境建立@样一种关系,让每一个元素都能很融洽地结合在一起。

05 过去一年或几年内,你认为最好的建筑作品是?

武重义(一位越南设计师)设计的纳曼度假村,因为他独创性地运用了竹子。

06 在中国设计的众多作品中,你最满意的哪一个?

我比较满意的是长城脚下的公社之“竹屋”。因为长城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地点,项目整体采用玻璃和竹子等自然材料,透过竹条间的缝隙,长城的烽火台清晰可 见。

07 你赞同设计无处不在这个观点吗?

我赞同,我还认为自然也是“设计”出来的。面对每一个项目,我都会去寻找什么是当地文化的本质,什么是当地设计的本质,我从不重复自己的设计,每个项目我都会寻找新的方式,设计在不断变化。

08 你认为有没有“好但不贵”的设计?

设计还有很大的潜力。我个人喜欢无印良品简单、轻快,并且具有功能性的产品,就像我花7美元买的钱包。

09 对你所在的行业,有没有什么不吐不快的东西?

传统建筑设计限于楼房设计,但这种职业已经不再需要,不会再像1990年代那样了。在我看来,现在建筑正在被重新评估,尤其是经历了硅谷给我们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之后。我们在扩展建筑设计的定义,它包括了一切生活方式。硅谷的技术公司会是改变未来建筑设计的一条路径。事实上,我们也在与纽约大学的工程师合作,关于人工智能,关于设计智能家庭,这非常有趣。

10 最近流行的建筑风格是?

建筑师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必要性;可行性

1概述

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国家建设对于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丰富人才培养类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议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针对已经获得建筑学学士或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建筑从业人员,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

2必要性

首先,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是积极响应国家建设亟须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精神的具体体现。2012年,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2015年12月,时隔37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会议报告中还提出,要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完善新时期建筑方针,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目前,我国共有39种硕士专业学位,其中包括建筑学硕士(1993年设置)、风景园林硕士(2008年设置)、城市规划硕士(2010年设置)3个人居环境科学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下的“城市设计及其理论”二级方向。这已经成为国家建设中刻不容缓的需求。其次,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有助于大力培养具有城市设计意识和水平的专业人才。今天,中国的城乡建设对城市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已成为当务之急。这样的专业学位设置方式也与世界上大部分建筑院校建筑系中设置的、作为非评估类第二硕士学位的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接轨。目前,在职职业建筑师获得硕士学位大多以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为途径。这样的方式部分满足了行业需求。但是,由于工程硕士学位设置的专业针对性不强,无法满足培养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通过授予非全日制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方式,大幅度提升获得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在职建筑师的学位层次,在较短时间内输送国家建设所急需的城市设计专业人才。而针对已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建筑师,也可以将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作为其第二专业硕士学位。事实上,不少已获得国内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毕业生选择了去国外攻读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针对获得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的应届毕业生,可以通过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全日制),系统地培养应届毕业生成为职业建筑师中的城市设计专业人才。最后,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彻底解决我国建筑学专业学位重复颁发的问题。我国在学士层次上设置的专业学位仅有一个,即建筑学学士。大部分立志成为职业建筑师的建筑学专业学生在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后,如果希望获得更高层次的学位,只能选择继续攻读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随着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工作的持续开展,越来越多的建筑院校获得了建筑学本科和建筑学硕士的专业学位授予资格。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同时获得建筑学学士和建筑学硕士两个专业学位。这部分毕业生既包括连续攻读本科和硕士的学生,也包括在本科毕业一段时间后再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这是学位资源浪费的一种表现。近年来,部分建筑院校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的名额增加,使得毕业生在同一所建筑院校获得建筑学学士和建筑学硕士两个专业学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专业学位重复颁发,造成学位资源浪费的状况日趋严重。因此,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丰富硕士学位类型设置,彻底解决建筑学专业学位重复颁发问题。

3可行性

首先,我国建筑院校已拥有充足的师资力量,可以开展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工作。目前,我国建筑院校从事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师呈逐年增长的态势。他们在城市设计教学、研究以及设计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指导建筑学硕士研究生进行城市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研究的丰富经验。在通过建筑学硕士专业教育评估的38所建筑院校中,特别在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建筑院校中,相当一部分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的研究领域属于城市设计范畴或与城市设计相关联。这为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提供了充足的师资保障。其次,我国建筑院校已开设大量城市设计相关专业课程。今天,我国大部分建筑院校特别是通过评估的建筑院校已将城市设计课程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城市设计引论、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等课程成为建筑学硕士培养方案中不可缺少的必修环节。2009年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行以来,在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设计课程中,城市设计课程更是其中的必要环节。可以认为,已开设的大量城市设计专业课程,为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奠定了基础。最后,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已拥有成熟的实践基地,可以提供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所要求的实习培养环节。我国的专业学位设置对实践基地有着明确要求。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领域的设计院、境内外建筑事务所等设计机构将学生的设计实践作为其发展的重要平台,形成了一大批既具有丰富工程设计经验,又掌握教学规律的高水平建筑师。特别是2009年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行以来,体制化的设计实践基地快速成长。这为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搭建了实践平台。在新时期,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既是积极响应国家建设亟须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精神的直接体现,又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通过这一专业学位的设立,建筑院校可以和行业共同协作,大力培养城市设计专业人才,为提升我国城市设计专业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4附录

4.1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草案)

(1)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国家建设对于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类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针对已经获得建筑学学士或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建筑从业人员,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2)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ofUrbanDesigninArchitecture,简称MUDA。(3)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城市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熟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能够胜任城市设计相关行业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4)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一般为建筑学学士学位获得者,或已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建筑师。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学制为2年,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模式。(5)城市设计硕士的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城市设计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知识与素质的要求,注重以城市设计的思路、理论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应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实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应以设计课程为重点,贯穿整个培养过程。(6)城市设计硕士的培养过程须突出城市设计实践导向,增加实践教学。研究生进行城市设计实习的时间不少于半年。(7)城市设计硕士专任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重视吸收来自城市设计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多样化的师资结构。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教师宜由建筑院校教师和设计机构实践基地的建筑师担任。(8)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设计)选题应与城市设计实践紧密结合。学位论文(设计)应有一定前瞻性、难度及必要的工作量,其形式可以为城市设计理论研究或城市设计专题。学位论文(设计)必须由攻读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者独立完成,能体现其综合应用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设计)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均需有城市设计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10)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城市设计实习并通过论文(设计)答辩者,由国家批准的研究生培养单位授予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11)根据2015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关于《学位证书和学位授予信息管理办法》的通知,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由学位授予单位自行印制。

4.2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简介(草案)

(1)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性质与特点。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是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国家建设对于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设置的。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适应城市设计行业和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工学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工学学位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学术研究人才;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在于突出城市设计实践导向,课程设置充分反映城市设计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应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实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2)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系统掌握城市设计与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熟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能够胜任城市设计工作和城市设计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城市设计专门人才。(3)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方式。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学制一般为2年;采用课程学习、设计实习和学位论文(设计)并重的培养方式。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采用学校导师和实践基地导师“双导师”培养,或学校导师负责的指导方式。“双导师”培养模式中,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由本单位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并聘请设计机构实践基地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担任联合导师。(4)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特色。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培养目标上,培养城市设计领域中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第二,在培养方式上,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以设计实践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设计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设计实践课程;教学过程重视运用设计专题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要求有为期至少半年的实践环节。(5)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式。学位培养计划包括3个主要环节:第一,专业课程学习1年,以城市设计专题为主干课程;各专业课程重视和加强与城市设计实践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的城市设计能力和城市设计管理能力。第二,专业实习0.5年,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城市设计机构进行至少为期6个月的专业实习,并由相关单位出具专业实习证明。第三,学位论文(设计)工作0.5年,学位论文(设计)应当针对城市设计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和设计问题开展研究,或与较为重要的城市设计项目相结合。学位论文(设计)应有一定前瞻性、难度及必要的工作量,其形式可以为城市设计理论研究或城市设计专题。学位论文(设计)由两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必须有一位来自校外的设计机构或管理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学位论文的答辩委员会由至少3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包含一位来自校外的设计机构或管理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6)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招生。招生对象主要为获得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的应届毕业生和已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建筑师。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需参加硕士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择优录取。考试科目为:政治理论,全国统考。英语一,全国统考。城市设计基础,由招生院校组织命题和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城市设计理论、建筑学基础知识、中外建筑史、中外城市规划史等。以简答题、论述题为主要题型,考卷满分为150分。城市设计考试内容:以快题设计形式完成2~5公顷范围地段的城市设计。考试时间为3小时,考卷满分为150分。(7)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就业与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城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城市设计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的主要用人单位是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等领域的相关机构和管理部门。今天,中国城市发展的重点已经由规模和数量的增加转变为品质和质量的提升。城市设计关注空间的形式与风格,其目标在于创造美好的城市风貌。从国际上看,几乎所有的境外建筑事务所,包括著名的建筑师事务所都把城市设计作为其主要的设计领域。也就是说,建筑师是建筑行业中城市设计领域的主力军。目前,中国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研究院设立了城市设计所、城市设计中心等专业部门,在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方面取得了大量优秀成果。不少建筑院校已经设置了城市设计研究所等教学和科研机构,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在本地区和本行业中有影响力的城市设计人才。同时,很多高校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同样取得了丰硕成果。新时期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意味着中国未来的城乡建设对城市设计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4.3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草案)

(1)培养目标。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是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国家建设对于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而设置的。其目的是培养具备城市设计思维、系统掌握城市设计与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熟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能够胜任城市设计工作和城市设计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城市设计专门人才。(2)师资规模。应有包括教授、副教授在内的专任教师队伍。专任教师均应具有硕士及以上研究生学历。应聘请有实际经验的高级建筑师作为兼职教师。(3)师资结构。有实践经验教师的数量应不低于50%。硕士研究生的联合指导教师一般应具有高级建筑(工程)师技术职称。(4)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应取得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科研、设计奖项,或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人才荣誉称号,或在所从事专业领域全国性的学会协会的二级分会、省级学会中担任理事或相应职务。(5)课程与教学。申请单位应具有开设“城市设计及其理论”相关课程的积累,有完善的课程体系;城市设计课程和实践环节应为主干课程;研究生毕业考核方式分为设计、论文、调研3种形式,并对应3种硕士毕业成果。(6)培养质量。近三届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高;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良好、职业素质高,获得用人单位社会评价良好;申请单位在近5年的教学活动中应获得过省部级及以上级别教学成果奖励,或完成过省部级教改项目。(7)科研、设计水平。专任教师应主持各种来源的科研项目;专任教师应获省部级及以上各类科研奖励(含行业获奖)。(8)实践教学。设置研究生实践教学环节,可采用“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或“校内单导师制”两种模式。申请单位与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机构应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且这些设计机构能够深度参与教学活动。(9)支撑条件。联合培养实践基地或相应的实践平台应由具有建筑设计甲级资质的设计院或一定知名度的国内外设计师事务所等作为设计机构。应配备研究生专用教室人均使用面积不小于8m2,并应配备相应的评图交流空间和用于指导研究生的教师专用空间。申请单位须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组织的建筑学本科或硕士专业教育评估。通过评估的院校可于当年即时向教育主管部门申请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资格。

建筑师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现代建筑;日本传统文化;创新;东京文化会馆

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史始于1868年明治维新时期,经过一百五十年的发展,日本的建筑风格从单一的传统“和风”建筑发展为多种风格,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可贵的是,今天多样化、多极化的日本现代建筑,很多都能找到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子。在日本现代建筑的各种派别中,日本的传统艺术风格以各种方式得到体现和发展,日本传统文化依然是日本现代建筑的灵魂。虽然建筑造型与日本传统的和风建筑风格已经少有表面的相似之处,但是,日本传统文化的内涵体现在建筑空间的“简”、形体意向的“玄”、建筑细部的“奥”,日本现代建筑继承和发扬着日本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色彩,现代建筑中的传统与创新并存。

今日的日本建筑能在世界上站住脚,享有声誉,是几代建筑师艰苦奋斗、努力求索的结果,前川国男(1905-1986)就是一位具有领袖人物意义的日本现代建筑师,前川早年毕业东京大学,曾从师勒•柯布西埃,开设前川国男建筑事务所。1959~1962年任日本建筑师协会主席,1965~1969年任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作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大师,他的思想和活动影响了当今日本的三代建筑师。主要作品有:神奈川县立音乐堂和图书馆(1954年)、东京文化会馆(1961年)、琦玉会馆(1966年)、山梨县立美术馆(1978年)、国立音乐大学讲堂(1983年)等。前川国男早期时代,当时的日本建筑师大多忙于建筑物的“制造”,而这种建筑制造,不是单一的把日本传统风格推向极端,就是结合古典西式风格搞成各种混合物——折衷主义。在这种体制下,建筑师的设计创造是自由的,但对日本建筑的未来发展依然迷惘。在当时形势下,为了把真正的现代建筑展现给日本民众,推动日本的现代建筑运动,举办设计竞赛是最有效的方法。二战前,前川国男参加了十几项设计竞赛,获八项首奖,成绩惊人。前川国男早年参加很多日本国内竞赛并屡获佳绩,在1931年日本举办的帝国博物馆设计竞赛中,组织者在竞赛任务书中规定:“作品必须是日本样式、东方风格”,但是,前川根本无视此条件,完成了一件完全不受任务书约束的作品,以抗议竞赛组织者对这种建筑风格的严格控制措施。意料之中,他的方案落选。在之后很多设计竞赛中,他屡次表明了他与旧有风格的对立,逐步走向现代建筑道路,并受到很多设计师的追随。前川国男在追求现代建筑中表现出的对旧风格的抗争,并非是他摒弃日本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的精髓,相反,他是在现代建筑的实践中或具象或抽象地体现着传统文化。东京文化会馆的建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是停步不前的,该建筑的建成标志着日本独自文化创造阶段的到来。东京文化会馆位于上野公园内,与勒•柯布西耶设计的国立西洋美术馆(1959)相对,这里可以说是东京的“文化山”。

前川国男充分掌握了当时所拥有的建筑构造、技术方法和材料,并且利用这些手法和材料让建筑不断发展和创新。在这里,清水混凝土被大胆地直接采用,不加任何修饰和处理,甚至在有意地吸引人们去关注和品味它,正是这种材料的运用,使室内外空间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使空间得到延续和展开。观众厅墙面采用预制混凝土板,表面沾贴大理石屑,这种材料和清水混凝同运用并渗入到各个空间中,把休息厅与观众厅联系起来,构成生动、统一的建筑空间,并且从室内一直延续到室外。建筑巨大的曲面出檐可以说是日本式屋顶的象征。檐口上细部的开洞处理,简洁笔直的线条,也体现着日本传统的几何思维。但是,这极富力量感的形体组合和建筑材料处理,不难看出来自勒•柯布西耶晚年作品的影响,体现着现代建筑的粗犷野性的特点。建筑内,设计有歌剧场、小型音乐厅、展厅、会议厅、餐厅等设施,地下1层,地上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演出歌剧的大厅平面呈六边形,天花高度18米,拥有4层楼座。正方形的音乐厅舞台布置在角部。东京文化会馆完全融入了上野公园的自然环境之中,虽然体量较大,立面粗犷,但与周围环境却无违和感。入口广场的樱花树、高低错落的绿植等,更将文化会馆掩映在公园之中,体现了日本建筑的形体追求自然,从不矫揉造作的传统文化。前川国男作为现代建筑的先行者,设计的东京文化会馆,受到了柯布西耶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其作品的厚重设计感显现出他的多特风格,在这一现代建筑设计中渗透了大量日本传统的元素。前川在建筑的探索过程中,侧重于功能的创新,侧重于技术的创新,侧重于材料的创新,也在逐渐转变着他对现代建筑这一课题的意向,但绝非是被称之为后现代主义的那样一种肤浅的形势变化,而是朝着创造扎根于自然、立足于传统文化和人类精神的真正的现代建筑。本建筑体现了在日本自然环境下为使现代建筑扎根而贡献出了非同寻常精力。这一时期,前川事务所的作品都明显带这两个特征。第一,这是对技术构成方法的探求,使之满足建筑的全部功能要求,以及对形式上技术构成方法两者辩证统一;第二,这是对“无饰面混凝土”作为一种材料所富有的表现力进行不断研究、实验的阶段,这种无饰面混凝土耐久、可塑性好,用它作为一种围护结构用在建筑的外部空间,有与面砖同样好的效果。

当时,混凝土作为最主要的建筑材料,它的可塑性、硬朗气等特质引起了前川的极大兴趣,前川对混凝土的造型特征进行了探索与尝试并付诸实践,引起了不凡的反响。人们认为,这一时期是前川事务所最有生机的时代,是它对日本建筑真正有巨大影响的时代。东京文化会馆虽然使用的是清水混凝土这种现代材料,但其造型仍然使人联想到日本传统建筑。这是因为在混凝土柱、梁的处理手法中,人们看到日本传统建筑特有的直线组合,以及细部构造所形成的节奏感,使人能感到由柱、梁以及椽子等构成的格调优美的感性。建筑的发展必然以文化为根基,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与文化内涵,而后直接作用于建筑设计的创作思维上。日本是一个有着纯粹单一民族的国度,大和民族是全体国民的民族本位,这样的民族实体在信奉对象上也表现出一致性:以自然为神,以神道教为国教,以“枯山水”为基本精神追求,以“玄奥空灵”为理想禅宗境界,建筑师在处理建筑表达上也就没有太多的选择。因此,在某一单纯的方向上往往较易将作品的日本民族精神发挥至佳。

参考文献

[1]徐锋,日本新生代建筑师建筑创作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4

[2]李洁馨,基于案例分析对日本近现代建筑民族性表达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黑龙江;东北石油大学,2016

[3]李倩,日本当代建筑空间特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12

[4]陈泞,东京文化会馆,世界建筑,1981,1

建筑师论文范文第10篇

王澎的横空出世,一方面令人欢欣鼓舞,另一方面也发人深思,为什么在欧美处于绝对权威的建筑界,王澎能够异军突起,赢得广泛赞许呢?业内专家评价王澎说:“他的作品扎根本土,并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这种中国特色,反而令世界眼前一亮。如今,王澎在国际舞台上可谓意气风发,鲜有人知的是,他曾一度沉寂十年。

王澍1963年出生于乌鲁木齐市,1981年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学生时代的王澎,颇富才华却桀骜不驯。有一次,他在街上摆了两个油桶,自称“装置艺术”。而这一惊人之举,招致了行人的不安,还惊动了警察。警察当然不理会他的所谓“艺术”,责令其迅速拿掉,后来还是导师齐康教授及时赶到,才化干戈为玉帛。毕业论文答辩时,他将论文题目贴满墙壁,齐教授劝他:“你这样贴出来,小心论文通不过啊。”他不听,反而口出狂言:“如果说中国有现代建筑师,那只有一个半,半个是我导师,一个就是我。”这句话得罪了不少评委,所幸齐教授背后力挺,答辩才得以顺利通过。齐教授之所以特别器重王澎,关键在于欣赏他身上的两种特性:一是不注重利益,对专业热爱;二是勤于思考,不人云亦云。齐教授认为,王澎天赋异禀,假以时日,应该是有大成就的人。因此,在毕业前夕,师生二人进行了促膝长谈,齐教授特别叮嘱他:“切忌急功近利,要守得住寂寞,多思索、多体验,厚积而薄发。”

能够恪守师训其实并不容易。王澎毕业后,进入浙江美术学院研究所,从事建筑、环境的研究工作。当时,改革开放大潮汹涌,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建筑师在市场上十分走俏,很多同学抓住机遇,获得了不菲的收入。而王澎却远离热闹,日复一日地与图案和文字为伴。这期间,他把主要精力用来夯实自己的文化底蕴。他熟读康德的《形而上学导论》,默背《世说新语》,从白居易、李渔等传统诗词中获取营养,去感知那已远去的中国的美,把对文化的理解融入设计理念中。他时常感到,内心有一个声音在召唤他——去承袭与发展华夏建筑的独特韵味。那段日子,不断有朋友劝他:“现在有很多项目特别赚钱,你竟然还闲在西湖观风景。”王澎思想挣扎过,但想到导师的教诲,想到自己的志向,他坚守了下来。“当大家拼命赚钱的时候,我却花了很多时间来反省。”王澍后来回忆说。在心性的滋养中,王澍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观:“在做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建筑只是我的业余活动。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所的人文气息,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朴素建构手艺中,光辉灿烂的语言规范和思想。”

转眼几年过去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提速,西方建筑思潮和模式让很多国内建筑师顶礼膜拜,一味的“崇拜外国、排斥民族”浮躁之风盛行,传统建筑的精华与美学尽遭遗弃。对此,王澎颇有微词:“在中国,有很多美丽的城市,然而他们把一切都破坏了。他们建造起宽阔的道路系统,每一个街区都给开发公司建造高层住宅,把纽约、洛杉矶、拉斯韦加斯融合在一起,那就是上海。”王澎希望能有所作为,摩拳擦掌地想出山,但齐教授的话再次在耳边响起。他暗暗咬牙坚持,既然火候还不够,那就再沉几年。就这样,在他毕业后的整整10年里,他没有建一座房子,放弃了很多唾手可得的赚钱机会,而是一直扎根于文化的吸收与探求中,扎根于最基本的实践与探求里。这期间,他常常与工匠们在一起工作,在真实的建造中获取经验;充分发掘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经济实用性,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多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这些积累,终于成就了《瓦园》的惊艳出世。2006年威尼斯双年展上,他用6万片旧城拆迁回收的青瓦、3000根竹子,几乎在全手工的状态下,造出了一个800平方米的建筑。独特的建筑风格一经推出,立刻引得啧啧称奇、阵阵喝彩。《瓦园》的成功,令王澎声誉鹊起,同时也更坚定了他的建筑理念:扎根本土,将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元素融入现代建筑。

此后,王澎一发不可收拾,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历史博物馆等系列经典建筑相继问世。真金不怕火炼,这些作品,渐渐拉开了世界的眼帘,让西方的建筑权威毫不吝啬地将“建筑奥斯卡”破天荒地颁给了中国人。得知自己获奖后,王澍表示:“我突然意识到那沉寂的十年是多么重要,看来真诚的工作和弥久的坚持一定会有某种结果。”

当今中国,无论创业或者学术领域,无数人都在追求速成,寻找成功的捷径,处处充满浮躁。王澎的成功或许提示我们,真正的成功要学会沉下去,沉得越久,将来才能飞得越高。

上一篇:建筑类论文范文 下一篇:建筑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