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培训范文

时间:2023-07-17 10:59:47

建筑设计培训

建筑设计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室内设计;教学体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所谓一体化,涵盖两个方面:其一是指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课程的一体化,即整合室内设计课程与建筑设计课程的关键知识点,将这两门课程的理论环节、设计实践进行有机融合;其二是指室内设计课程自身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即采用理论与实践交叉教学方式。所谓多元化则是指室内设计课程自身教学内容与手段的多元化,包括题目选择、教学手段以及组织方式的多元化。

一、室内设计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整合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构建建筑--室内一体化教学体系。即通过一定方式将建筑设计课程与室内设计课程内容有机融合,打破传统授课中课程之间的严格"界限",将这两门课程构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具体方式如下:

1.调整理论环节。以此前学生掌握的建筑学知识为基础,立足"空间"概念,加强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理论联系。"空间"概念是联系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键所在。笔者在讲授"室内设计"理论课时,首先抓住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这两门课程共同且最重要的知识点--"空间"这一概念,引导学生寻求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契合点,实现两者知识的融合。但是,室内设计毕竟不同于建筑设计,两者在空间的处理、尺度的把握、设计的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初始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此前积累的建筑基础知识为基础,强化学生对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联系与区别的理解,掌握室内基础知识。

以某校建筑学专业教学为例。该专业学生在二年级进行过别墅的建筑设计,已经积累了住宅设计的相关知识。以上述训练为基础,在讲授室内设计"方法"的理论之前,先进行住宅平面的室内布置练习:给定一个简单的矩形平面,限定功能为"住宅",学生可以自己选择使用对象和人数,在课堂限定的2小时内进行室内布置。通过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使学生发现自身室内设计知识的不足,从而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听课,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短时间内的构思设计能力;另一方面对教师来说,便于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对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

2.改革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是室内设计课程最重要环节,主要通过教师设定设计题目,学生实践来完成,包括住宅设计培训和公共建筑设计培训两部分内容。题目设定依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即从设计内容简单的、规模小的到设计内容复杂的、规模大的,小规模住宅室内设计是实践培训的起步。

第一,采用交叉循环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传统设计教学,包括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先讲授理论后进行实践环节。实施室内设计教改后,可把理论与实践环节打散,采用理论与实践的交叉循环教学模式。在10学时的基础理论课讲授完成之后,配合相应的实践环节,讲授室内立面设计、室内天花设计、室内灯光和色彩设计的相关知识,并在实践环节之后开展讨论课,让学生针对设计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问题,通过思考、发言与交流,产生思维互动,加深对室内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理解,为进一步提高奠定基础。

第二,强化设计环节之间的联系。通过课程设计的调整与改革,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体验从建筑设计到室内设计的全过程,强化二者之间设计环节的联系。公共建筑设计培训部分是以"空间"为主题的室内设计,把"空间"作为设计对象,教师可将几种类型公共建筑项目进行多元化设置,由学生根据各自兴趣自由选择。在此过程中通过实际调研、课内辅导、课堂讨论、课外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其建筑设计作品中的室内设计,让学生重点体会同一设计项目如何实现从建筑设计到室内设计继续及深化的过程。

二、室内设计多元化教学模式

多元化的教学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室内设计教学的多元化包括题目设定的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教学组织方式的多元化。

1. 题目设定的多元化。教师根据学生室内设计学习的不同阶段,设定由易到难的设计题目;针对学生室内设计学习的同一阶段,提供丰富多样的设计题目。建筑学专业学生室内设计的实践培训可分为三个阶段:学生在最初接触室内设计时,只给定一个简单矩形平面,让其自己定义使用对象及人数进行平面布置;随着学生对室内设计的进一步了解,理论课的讲授及相应的调研完成,题目的难度相应增加,进行住宅整套室内设计;在住宅设计训练完成之后,要求学生进行更为复杂的公共空间室内设计,题目锁定在学生已经完成的"建筑设计"课程中的"公共空间"设计。学生可以在自己完成的建筑设计作品中自由选择"公共空间"部分进行设计。这一教学改革不仅使学生参与设计的题目多样化,而且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设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教学手段的多元化。除采用板书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以及教师对学生个别辅导的传统教学方法之外,在教学改革中要坚持突出因材施教,大力加强研讨课的力度,形成教学手段的多元化。特别是重视研讨课在教学中的恰当应用。如,在布置室内设计题目之前以及题目设计的各个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随机安排研讨课,一般2-3周进行一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或自由组合进行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在课堂展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边讨论边观摩,交流调研心得以及设计构思,能够极大地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教师在研讨课中扮演总导演的角色,把握课堂研讨内容,对一些争论激烈的问题提出参考意见,及时纠正错误观念,并对所讨论的内容作概括总结。

3.教学组织方式的多元化。在室内设计教学改革中,可以采用独立设计与团队设计相结合等组织方式,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组织方式。如课堂作业---矩形住宅平面布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强化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两种户型的住宅室内设计及以"空间"主题的公建室内设计中,则要求学生2人一组展开设计,强化学生的团队精神与交流能力课外调研以4-6人为一组进行,便于学生在团队中学习交流。让学生充分体会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的诞生,往往要经过众多设计师智慧的浇灌与努力的付出,培养学生未来职业设计师的团结协作精神。

总之,室内设计课的教学改革,应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出发,整合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知识点,采用理论、实践、讨论的交叉循环教学方式,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构建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一体化与多元化的教学体系,这些改革措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价值正在逐步显现。

参考文献

[1]王李毅.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理念浅析[J].才智.2008(17)

建筑设计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 设计 发展 理念

引 言

建筑被认为是一种凝固的空间构筑体艺术[1],给予人类丰富的物质实体的形态,它通过独特的语言形式表达着人们的文化、情感和价值等各种元素而有别于诸多门类的艺术[2]。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质量的上升伴随了居住水平的不断提高,这对建筑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3]。基于此,建筑设计界的学者们对建筑创新研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4],建筑设计创新的相关研究也已经从零星的研究走向体系化,迄今已涉及建筑理论创新[5]、地域建筑创新[6]、建筑技术创新[7, 8]、建筑创新教育[9]等方面。因此,本文通过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评述[1-7, 9],旨在探究建筑设计行业的诞生、演化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1 建筑设计行业的由来

尽管人类建筑已经诞生了很长时间,但建筑设计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并以建筑设计行业协会的出现为形成标志[3]: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导致了建筑规模日益扩大且工艺越加复杂,这就要求“主要建设者”既需要具有丰富的设计知识和高超的技巧还需要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3]。另一方面,以Medici家族为代表的新兴的城市贵族和富有的商人阶层将资本转向土地和房屋。基于对优秀工匠(能够表达主人意愿、受过设计培训、兼具管理大型作坊经验的人才)的需求,建筑设计逐渐从匠师的手中分化出来表现为由具备文化艺术素养的人专门承担相关工作并被称为“建筑师”。 建筑设计职业的出现后,建筑师们一方面总结古代工匠的建造经验,并将科学技术上的成果运用到建筑创作实践中,使得建筑类型、形式都大为丰富。

1834年首个行业协会(英国建造者协会(The Builders Society))的出现标志着建筑设计专业的形成[3],建筑师至此与建筑业中的其他从业人员得以了较好的区分。通过行业协会,建筑师的独特地位得以确立,并且进一步完善了学院教育体制。随着建筑设计职业化的加强,以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为代表的行业协会对建筑师的职业地位明确限定为“设计、监督设计是否得到实施”。至此,建筑师与建筑物发生了脱离,仅对业主负有设计和监督建设过程的职责,这也标志了建筑设计行业的进一步成熟。19世纪晚期,各行业垄断程度的提升促进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建筑师事务所也开始扩充并集中、组织了与建筑业所有相关专业的人员。

2 我国建筑设计的创新思想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学者对建筑设计予以了极大的关注[4]。我国建筑设计创新的研究也从早期的零星研究走向体系化,涉及建筑理论创新[5]、地域建筑创新[6]、建筑技术创新[7]、建筑创新教育[9]及某类特殊建筑的设计创新[10]等。哈工大邹广天教授带领的团队开展的研究最为全面形成了建筑创新学的基本框架[4],该团队认为:建筑设计创新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需要,建筑设计的发展离不开建筑设计创新,从创新学的角度对建筑创新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建筑设计创新系统内,主要由主体、对象、目标以及手段构成;建筑设计创新决非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包括建筑形态创新、建筑功能创新与建筑技术创新等一系列内容;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前行,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建筑设计创新的基本方法的应用原则,有助于人们对建筑设计创新的认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推动建筑设计创新实践的发展。

3 我国当代建筑设计的理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环境发生了质变,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发生了巨大变革,我国的建筑领域在短暂的30多年时间里经历了从对现代主义建筑批判、后现代主义建筑尝试到新现代主义建筑探寻等过程。研究表明,我国当代建筑创作的特征所展现的相关理念总体如下[1]:

(1)建筑创作既不拘泥于传统的创新,又不凌驾于历史的超越。作为文明容器的建筑往往承载着地域文明所积淀的精髓,建筑设计重视地域文脉既不是对古典文化的回归或是乡土设计,也不会对全球化趋势的对抗或外来文化的排斥。广义的文脉不仅要作为记忆符号去承载历史,更应该通过对其传承实现人们的群体认同与情感归属,因此应建立在民众精神诉求与社会现实经济基础之上并视建筑为地域文明现代化进程的物质基础进而实现修补城市断裂的历史。

(2)建筑创作的既属于此时此地的建造,更是此情此景的抒发。建筑历史是流逝的时间在永恒存在中的演化,因而建筑应该为人提供原真性的日常生活体验,即:建筑应该在现实生活基础上体现建筑的生命力和在时间的绵延中获得建筑创作的自由。建筑师作为个体的人一定要有自由的意志,有了主体性,才能决定自己的价值选择与行为选择,而不必依附于他者,这也是一切有生命力建筑的灵魂所在,不能因为技术的进步与工具的革新所取代。因此,优秀的的建筑设计要充分理解建筑背后所蕴涵的地缘、人缘、血缘与情缘。

(3)建筑创作既要实现表达理性简约,更要体现精致细节。建筑既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又具有“内外兼修”的内涵。建筑创作既不能脱离现实生搬硬套,也不能超越现实任思维任意游走,故高效、合理的方式整合资源是建筑师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因此,建筑的适度性在于客观理性地分析与评价现实条件,将技术与艺术以恰到好处的方式进行结合,这样的建筑语言对于弥补中国城市短裂的现代性是一个极好的手段。

4 结 语

建筑是一种凝固的空间构筑体艺术,它会因时期和流派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外在的三维空间存在形态与内部的结构逻辑。尽管人类建筑已经诞生了很长时间,但建筑设计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并以建筑设计行业协会的出现为形成标志。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筑领域在短暂的30多年时间里经历了从对现代主义建筑批判、后现代主义建筑尝试到新现代主义建筑探寻等过程。虽然我国建筑设计创新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也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但也不乏大量照搬外来的风格和潮流的案例放弃了建筑的本质。相信随着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国的建筑设计会逐渐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张向宁. 当代复杂性建筑形态设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导师:梅洪元)[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

[2] 李金红. 城市住毛建筑设计改进和创新[J]. 吉林建筑设计. 2004(3): 20-22.

[3] 李湘桔. 基于知识管理的建筑设计企业项目管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导师:尹贻林教授)[D]. 天津大学, 2009.

[4] 邢凯.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导师:邹广天教授)[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

建筑设计培训范文第3篇

北京朝外悠唐生活广场全部外立面设计,是由独立设计师邢豫元一个人完成的。甲方拿到设计结果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该项目结构那么复杂,邢豫元竟然那么快就完成了设计,而且供应商还可以参考三维设计结果进行材料的生产。在建筑设计界,邢豫元名气不小。他经常是以一顶六,高效率、高品质地完成设计任务。除了自身的专业功底深厚以外,采用三维设计思维,以及灵活、熟练应用三维设计软件,也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

从无可奈何到爱不释手

邢豫元与三维设计的缘份始于1999年。那时候他还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二所的一名设计师,当时国内的建筑设计基本上都是采用二维方式来实现。

在北京望京的国际竹藤网络中心项目中,邢豫元所在的项目组遇到了一个麻烦。业主给了他们一个复杂的室外钢梯的草图,让他们做出施工图。这个钢梯的结构不同于常规的梯子,越往下越宽,越往上则越尖,施工图上钢梁到底该怎么接……采用传统的二维设计思维模式,基本上可以说是无解。这个项目的设计团队画了一个半月都没画出结果来。

在实在没有别的方法的情况下,邢豫元自告奋勇地用Bentley的设计平台MicroStation来进行三维建模以形成设计施工图。此时MicroStation的三维功能尚未完善,而国内的三维应用也主要是画效果图。

结果让人大喜过望。“除了保证设计的合理性以外,三维设计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比如说,能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很多节点的情况,能够指导角钢的选择。”邢豫元回忆说,“自从做了那个钢梯后,我就一发不可收地喜欢上了三维设计。”

他介绍,以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二所做一个项目要7个人,采用三维设计后只需负责外部设计和负责内部设计的两个人就够了,因为采用二维设计手段的话,7个人中可能有5个人都是负责结构上的碰撞检查的。“如果采用三维设计,这些都不是事儿,系统自动就可以检查。”邢豫元说。

邢豫元在设计中应用的三维设计软件,是由知名工程领域的软件公司Bentley提供的三维设计平台MicroStation。这是因为1993年他大学毕业后所就职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规定采用设计软件就是Bentley的MicroStation,当时只是初步具备三维设计功能,后来随着MicroStation三维建模、设计功能的强大,他就一直沿用这个软件。在此过程中,他也接触过其他三维设计软件,因为学习起来不容易就放弃了。

软件影响思维模式

“现在我的思维方式都受到这个软件的影响,慢慢地形成了和软件一样的思维逻辑。”邢豫元说。

离开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二所后的邢豫元就像是建筑设计领域的一个独行侠,通常需要一个团队才能完成的项目,他一个人就能高效、高质量地完成。他出色完成了朝外悠唐生活广场、金融街北丰楼群、远洋万合公馆和唐山新世界中心的部分设计项目,并且获得了业主的高度评价。

邢豫元表示,正是因为采用三维设计思维在思考,采用三维设计手段来设计,所以他能够一抵六地完成设计工作。“如果我需要其他人来帮忙,只能请他帮忙在三维设计完成并出图以后,在图纸上写字。别的事情我觉得自己可以全干了。”邢豫元说。

他解释说,采用三维设计之后,从结构,到管线,再到外立面的设计都可以由一个人完成,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还能更加精确地表达设计思想,并指导施工。而传统二维设计流程是先打模型,然后画草图,图纸出错的概率取决于设计师的水平和职业道德,出错概率很大。如果项目规模庞大、结构复杂,情况就会更加糟糕。

因三维设计而与邢豫元认识并成为朋友的Bentley技术经理赵顺耐认识邢豫元已经七八年。他认为邢豫元的设计作品有两个特点:其一,与普通设计师的作品只是浅层次的效果图不一样,邢豫元的设计图通常做过深层次的思考,充分考虑到了设计对象与其他相关专业的配合,也就是充分考虑到了多专业协作;其二,相比很多建筑设计师的作品像女性的化妆一样不能反映建筑本来的面目不一样,邢豫元设计的建筑建成后和设计成果基本一致。

确实,记者看了北京金融街北丰楼群的实际照片,除了业主在施工时变更了幕墙的花纹以外,几乎和邢豫元的设计图完全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业主没有对邢豫元的设计成果提出供施工参考的需求,但是他出于精益求精的考虑,通常都会在设计中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这也是为什么他的设计作品与实际建筑几乎一致的主要原因。

邢豫元补充说,对于施工队来说,相对于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看得明白的二维图纸,三维设计要简单明了得多,不容易出错。

两大原因阻碍BIM推行

邢豫元说,当初他没费什么功夫就学会应用三维设计软件。而相比之下,当前我国的三维设计,或者说BIM(建筑信息模型)的推行情况并不理想。

多年的三维设计实践,使得邢豫元对于当前国内的三维设计,或者说BIM的推行有着深刻的见解。对此,邢豫元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两方面的因素:

其一,设计院采用三维设计或者推行BIM的意识不够。因为当前在整个行业内,二维设计还是比较普遍,而且我国的设计交付标准是基于二维图纸的。有些设计院即使采用三维设计手段,但是设计思维却还是二维的,因此在交付设计成果的时候还会遭遇三维设计转化成二维图纸的问题。他认为,这部分原因是因为设计院的负责人本身对三维设计缺乏全面的认识。相比之下,一些民营设计院的三维设计的推行情况则比较理想,因为这些后起之秀普遍已经认识到三维设计的好处。

其二,这是人才短缺导致的结果。据悉,由于历史遗留的问题,现在高校教学设计的老师通常缺乏系统的三维理论知识,因此学生接触的多是二维设计培训,所掌握的三维设计知识也是浅层面的。

在三维应用方面,当前业界普遍为一个问题头疼,即采用三维设计手段后,为了符合交付标准,不得不将成果转化为二维图纸。对此,邢豫元表示,“只要采用三维设计思维来设计,二维图纸转化就不是问题”。

对此,赵顺耐持相同观点:“其实大家所说的三维设计、二维出图并不是冲突的。二维设计采用的是‘平立剖’的表达方式,三维模型可以很方便地转化成二维图,这也是我们坚持的一种理念。”

建筑设计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设计;问题与对策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各城市对建筑给排水设计建设也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传统的统一给排水系统已经无法适应城市化建设的新要求,进行独立的建筑给排水设计是形势所趋,就目前情况给排水设计情况而言,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影响了建筑给排水设计质量,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一、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1.1 地漏的水封处理

通常可知,水封就是一种具体的隔离方式,其主要利用水把需要隔离的两部分气体进行有效地隔离。主要任务是为了避免水封被破坏之后,污水管道里的有害气体会进入室内,从而对室内的环境造成污染。当前相关规定里标明,地漏水封的深度要超过5CM,然后在实际的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一些建筑单位为了有效地降低造价,而采买了不符合要求的低价地漏,无法满足水封高度。在另一方面,居民在进行房子装修时,在市场上选取了一些较为美观然而水封非常浅的不锈钢地漏,这些地漏在排水的过程中,其水封由于负压遭到破坏而使得臭气侵入,严重影响了室内空气与环境。

1.2排水塑料管道的噪音

在现实生活中,普通的塑料管具有比较大的噪音,如果排水立管离居民卧室比较近,则能够听到排水管道的噪音,从而影响了居民正常生活。

1.3污水排水管道同层排放

最近几年,关于卫生间漏水从而导致上下层居民之间纠纷现象屡见不鲜,造成漏水的主要原因是排水管敷设于楼板之下,而居民在对房建进行装修的过程中破坏了管道或者防水层,从而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二、防治建筑给排水设计问题的对策研究

1.合理设计给排水设计图纸

给排水设计图纸是后期建筑给排水设计的重要依据,在给排水设计设计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根据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结合建筑消防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给排水设计图纸,同时再辅之以建筑消防专业的设计师全面开展建筑给排水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给排水设计质量,充分发挥给排水系统在建筑消防中的作用。另外,在设计设计图纸时要全面了解建筑消防设计最新情况,避免设计图纸与实际设计不相符的状况。对于房屋建筑的给水系统,一般在供水管道安装完成后,有效地隐藏管道,从而实现建筑的美观与管道的安全。在对其进行隐藏之前,都需要全面的检测整体管道,从而防止管道出现破损而出现渗漏。与此同时还要给予管道合适的压力,观测管道的承压情况,当期检测合格之后才能使用隐蔽处理。现代住房建筑一般都会将供水管道暗敷在楼层之间的混凝土楼板内,减少供水管道的占地面积。对于这样的管道设计技术,必须在用水量较大的房间如卫生间、厨房等安装必要的分水器,从而确保供水实现稳定。

2.对设计人员进行定期设计培训

上述已全面分析了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常见问题,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建筑给排水设计与相关规范不符,对于状况要及时进行解决,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建筑给排水设计质量,为居民人身及财产提供安全保障。要解决这一问题设计企业应对设计人员进行定期设计培训,让其铭记企业相关制度及给排水设计相关规范及要求。对于新的建筑给排水相关规范,培训人员应及时传达给设计人员,确保设计人员正确操作。

3.建立设计监管部门

建筑给排水设计较为繁杂,一个细节把握不好,就会影响整体设计质量,为了确保建筑给排水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设计企业应建立设计监管部门,对给排水设计行为及设计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督,不定期对建筑给排水设计现场进行抽查,抽查中若发现不良设计行为,按照建筑相关法律予以严惩,对于设计中与规范不相符的环节要及时调整,以免影响整个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质量。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常存在一些安全隐患,监督人员应加强监督,待设计完工后还要对其进行验收,保证给排水设计与相关设计规范相符,从而提高建筑消防整体给排水设计质量,为居民人身及财产保驾护航。

三、倡导节能设计

在对建筑进行给排水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节能放在首要位置,与此同时依靠科技与技术的进步,不断的采用新技术与新材料,从而实现节水与节能的目的,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采用热水供应与太阳能综合使用。作为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清洁安全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热水供应系统之中。当前国内大部分地区都处在北纬40°以北,因此具有比较长的日照时间,适合太阳能热水器的推广与使用。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一方面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及抗冻性能与抗热冲击来综合的采用集热器,另一方面可以使用串联以及并联的方式,来保证水流的平衡性。与此同时,寒冷的地区也应该使用一些安全可靠的抗冻方式。

(2)采用节水型的卫生器具。使用节水性能的卫生器具,能够有效地降低马桶的冲洗水量,可以于厨房的洗涤盆采用充气水嘴,来有效地进行节水。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给排水设计在城市建设中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有赖于给排水设计质量,因此要准确把握建筑给排水设计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并及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确保给排水设计各个环节满足相关设计规范。另外要建立监督管理部门,对设计人员行为及技术进行全面分析,从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督,最终构建科学合理安全的建筑给排水工程。

参考文献:

[1]蓝岳.浅论建筑给排水设计设计中的几个常见问题及处理办法[J].建筑与规划设计,2009,12(25):203-203.

[2]严建兵 .浅谈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若干通病及防治措施[J].综述与交流,20ll,3(24):176-178.

[3]金黄梅.新形势下探讨当前建筑给排水的节能设计[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2,40(1):66-66.

[4] 常玉欣,张书峰 .浅谈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设计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通病[J].工程技术,2010,11(10):23-25

建筑设计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室内设计;逻辑关系

0 前言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室内设计在百姓的生活中是个空白点,人们对居室的要求仅仅是能满足居住,对居室的艺术、文化、个性的要求很少。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的与众不同的要求越来越强烈,逐渐形成了大规模的“个性化装修”的热潮,也就形成了以满足“个性化装修”的需要为设计目的的室内设计。

1 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

建筑设计是运用各种建筑构件以取得各种建筑空间,并使建筑空间和建筑构件来满足基本功能、技术、经济和艺术的要求。室内设计是对于具有视觉限定的人工环境加以规划,以满足生理和精神的要求,以保障生产、生活的需要,是建筑功能、空间形体、工程技术和艺术相互依存和紧密结合的产物。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统属环境设计的范畴。一个建筑空间要达到理想的使用功能和美化功能,就离不开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两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 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关系

2.1 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相同点

2.1.1 设计的目的性

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目的相同,都是以满足空间的使用性质和使用功能为设计目的。只是建筑设计主要考虑的是满足整个建筑物的使用功能。通过对建筑物系统地整体地进行设计,使建筑物满足特定的使用功能。例如对于一栋学校的综合楼,建筑设计要考虑整栋建筑中的空间合理分割和分配,要根据规范和校方的要求,合理布置各类教室,例如,普通教室、理化实验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计算机房、音乐教室、琴房、舞蹈教室等等,同时还要根据各个教室不同的使用功能对其进行特殊处理,如对音乐教室、琴房等作隔声处理、对计算机房作防静电处理、对理化实验室防腐蚀处理等。而室内设计主要考虑的是满足一个独立的空间的使用要求,如一套住宅、一个公司的若干办公室、一个休闲场所等,根据业主要求,对室内空间作局部地再设计再创作,以达到业主所需要的使用功能和体现业主的爱好、品位等。

2.1.2 环境对设计的影响

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都受环境因素影响。建筑设计要考虑受自然气候、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大环境的限制;室内设计要考虑受建筑环境及采光、通风、朝向等小环境的限制。建筑设计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和规模,结合基地条件和环境特点(如地形条件、道路交通条件、绿化、原有建筑情况、设备的城市管网位置)来确定建筑物或建筑群的位置、布局、朝向。比如设计时根据小区周边道路情况确定小区主干道的位置,建筑物之间的次要道路也要根据车流、人流的情况合理安排,既不浪费面积,又保证通行需要。又如一般建筑物特别是住宅朝向是坐北朝南,但若小区的北面或西面有一处美丽景观,不妨把面对景观的单元的朝向改一下,使它朝向景观,达到推窗见景的效果。室内设计则要结合建筑环境来设计。如果整体建筑周围有美丽风景、宽阔的视野、充足的阳光,在做室内设计时可考虑充分利用室外环境,使之与室内环境相互交流,一般可利用窗口、阳台外的景致点缀室内环境。反之如果整体建筑环境不理想,就可采用一些手法掩饰外界不良环境,同时兼顾采光、通风问题通过室内设计形成一个良好的小环境。

2.1.3 设计投入对设计结果的影响

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都要受到经济投入的限制。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中成果最终是要通过所使用的建筑装饰材料来体现,不同的经济投入会导致材料的品质不同,那么艺术效果和使用效果也是不同的,在室内设计中尤其明显。

2.2 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不同点

2.2.1 分别考虑相互的关系

第一,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建筑设计考虑的是整栋建筑物的风格和使用功能,它既要考虑单个空间的使用功能,又要考虑通过水平交通(走道、廊子)、垂直交通(楼梯、电梯、坡道)、交通枢纽(大堂、门厅、过厅)将单个空间有机组合形成整体以后的功能,同时兼顾公共空间和单个空间的消防、安全疏散等的问题是对建筑物作整体的、大局的、宏观的考虑。室内设计要考虑的范围仅是一个独立的使用空间内的艺术性、空间划分的合理性,在建筑设计的基础上给予适当调整以达到设计目的。对于住宅来说每一个单元分属不同的业主,局部和整体不需要也不可能统一,但对于一栋使用功能明确的大楼来说,局部与整体风格的统一就很重要。例如一栋医务大楼,外观要简洁、规整,给人严谨的感觉,内部装修也应如此,如果室内设计风格过于华丽,色彩怪异,会使患者产生不安、不信任的感觉,同样教学楼的建筑外观设计和室内设计也要简洁、大方,色彩温和,过于夸张的色彩和繁复的设计会分散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2.2.2 对使用年限给与考虑

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对象的使用年限不同。建筑设计的结果———建筑物的使用年限一般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而室内设计的结果———室内装饰一般仅需维持几年,具有经常变更的可能性,如将店改成娱乐场所、餐饮场所;教室改成办公室等,所以室内设计要以建筑设计为本,不要随意破坏建筑的承重结构,盲目移动结构构件,随意更改设备管线、给排水管线,以防由此影响建筑的使用寿命。

2.2.3 二者互相制约的关系

建筑设计是室内设计的环境依据,建筑设计制约了室内设计,室内设计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建筑空间。室内设计是在已建成的建筑物内进行的,建筑的分割对室内设计有着直接的限制,如果建筑分割是合理的,那么室内设计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会使室内设计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它必然受到建筑设计的制约。比如一套住宅的面积大小不会改变,内部承重结构是不可随意变动,厨房、卫生间的位置也不可任意移动。这些对室内设计都是制约因素,但室内设计可在合理的范围内调整室内的门的开启方向和位置,增加或减少非承重构件,对室内空间进行重新调整、组合,改善建筑设计的不足之处,从而达到较好的使用功能。弥补由于建筑设计的不足所带来的缺陷。

2.2.4 深化设计的作用

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是对空间和环境的再创造。建筑设计是整体性的,它的着眼点是整个建筑空间,对室内小环境的处理可能不够个性化,不够细腻、完善,因此需要室内设计时对其进行深化,在单个独立空间的装修上运用独到的美学概念,使室内空间在美学和功能上协调统一,创造一个美好舒适的使用空间。设计得再美好的建筑外观只能给我们一个美好视觉欣赏,没有实用性。只有室内空间才是属于业主的空间,设计得完美的室内空间,除了带给业主视觉上的赏心悦目,还在使用上给业主带来方便、舒适。

3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对使用者来说是有机结合、缺一不可的。只有建筑设计的空间是不完美的,只有室内设计的空间是不存在的,只有完善的建筑设计加上完美的室内设计才能给我们提供一个美好、舒适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高民权,环境脉络和内部环境——金陵饭店室内设计的尝试[J],建筑学报,1985年03期

[2]陈增弼,室内设计的可塑性[J],建筑学报,1983年07期

[3]方仲权,张钦仪,全国室内设计培训班课程设计选介[J],建筑学报,1985年06期

[4]霍维国,室内设计与人的“联想”[J],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1985年01期

建筑设计培训范文第6篇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施工;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十多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已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行业。从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到广大建设单位、行业从业人员,均认为在现代建筑中,智能化系统技术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施工的现状存在着很多问题。根据本人多年来专职从事这个行业的实践和体会,本人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概括起来说有五个不到位,即设计不到位、施工不到位、监理不到位、检测不到位、验收不到位。五个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质量和技术水平。从目前已建成的工程项目看,能够达到功能要求的,建设单位满意的较少。这需要广大从业企业、从业人员及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努力。

设计不到位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单位主要是建筑设计院和系统集成商。无论是设计院,还是集成商,在从事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中均存在各自的弱点,以致由于设计问题影响到工程质量。

建筑设计院专业配套,人才济济,但主要集中于建筑、结构、水、电、暖五个专业,能从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人员缺少。更何况智能化技术并非专一,要有这么广泛知识面的设计人员十分困难,而且这些人员要懂技术,还要熟悉设备产品。虽然有的设计院领导重视智能化系统设计,抽调设计人员组建专职的建筑智能化设计研究所,但要完全符合工程设计要求也做不到,以致设计院的设计图纸及设备材料表达不到施工招标的要求,更谈不上能指导施工。

系统集成商智能化系统设计人员大大多于建筑设计院,且大多对智能化系统各子系统技术比较了解,对设备产品也比较熟悉。问题在于这部分人员走出校门后未经设计培训,施工图设计质量较差。而且由于建筑设计中建筑、结构、水、电、暖各专业均由设计院设计,系统集成商只搞智能化设计,与各专业配合困难。从严格意义上说,系统集成商并非勘察设计单位。但他们取得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专项设计资质,成为专项设计单位,也有建设主管部门发的出图章。其实与建筑设计还有很大差距,这些企业甚至对校审也无规定。系统集成商企业领导对参与施工招投标投标文件比较重视,对于设计目的也想从建设单位中取得施工标,所以对设计并不重视。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依据主要是国家现行标准规范和建设单位的投资情况、功能需求。目前国内关于智能化系统技术的规范很多,但不够具体。

根据有关部门规定,建筑设计施工图必须经具有审图资格的审图公司审查,经审查合格才能取得施工许可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图经审图公司审查的极少,这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一方面部分工程项目在土建施工开始后才进行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由系统集成商设计的工程项目施工图更不会送审;部分建筑设计院设计的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图如果送审也由于审图公司未配备相应智能化设计审图人员以致走过场。施工图设计质量未得到有效监督。

建筑设计一般有三个阶段: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前两个阶段一般要经规划部门、建设部门组织的评审。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未与建筑设计一道委托,以致滞后未参加评审。部分工程项目智能化设计与建筑设计同步进行,但由于参加评审者为有关主管部门,以致智能化部分无人评审。

施工不到位

1.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单位一般由招投标产生。由于招标公司大多缺乏智能化系统工程招投标的实践和经验,在招标文件的编制,特别是招标内容和技术要求章节编制中缺乏针对性,套用土建施工招投标只要求投标单位描述一些施工组织、质量保证措施、施工进度安排、施工机械等内容,并按此技术标打分,根据不符合智能化系统技术要求,没有投标单位对系统设计图纸的理解,设备配置的完整性、先进性,对各子系统的优化建议或合理化建议等。技术标无技术内容,评标专家对投标单位的技术水平及能力看不出。

2. 设计单位在完成工程施工图设计时有一份主要设备材料表,但这个设备表作为施工招投标时的工程量清单则还有很大的距离。由于目前设计质量参差不齐,有的设备表只有名称、数量;有的甚至连设备表都没有。所以业主在施工招投标时委托招标公司或预概算编制单位编制工程量清单,任务也很繁重,设备的技术性能指标(因设计单位一般不能指定设备型号),管线的数量,要在设计图纸上细查。工程量清单的正确性直接影响商务标的报价及评分。目前能正确编制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工程量清单的单位也很少。

3. 智能化系统工程商务报价的评分分值高达60,甚至70 分,以致商务报价可决定中标与否,系统集成商在投标时也重视商务报价。虽然目前主流评标办法为综合评分法与最低价中标评分法,实际上综合评分法也趋向于次低价。由于总的形势是低价中标,投标单位也只能报低价。在工程中要能用上著名品牌高档设备是困难的。虽然招标文件中推荐品牌为三个,性能指标完全一样不可能,往往为三个品牌中最便宜的那个设备材料品牌中标。系统集成商为了商务标取得好分数,不惜以低于设备供货商报价的价格直接投标,但中标后为了公司利润,以变更产品型号规格或品牌施工影响工程质量。

4. 目前有大量的工程施工并非中标单位在做,而是挂靠企业。这些挂靠企业低资质甚至无资质,人数少,管理成本低,可以低价中标,低价竞争能力高于管理规范的高资质企业。但由于低资质、无资质企业技术力量薄弱,施工能力较差,工程质量很难保证。

5. 项目经理到场率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招标文件中往往规定要一级资质的项目经理,系统集成商投标时也承诺为一级项目经理,但实际上往往是一般现场管理人员,施工时无能力指导手下工作,也缺乏方方面面的组织协调能力,勉强应付完成工程,不能把工程做精做好。系统集成商企业领导也一般重视标中标,不重视施工。

6. 系统集成商施工工艺与技术能力低于机电安装公司。本人有时也参加一些工程的竣工验收,发现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要整改的问题多于机电安装施工。例如很简单的一只弱电箱,从箱子安装,进出线缆管子固定,接地线的规格,线缆端子的标识等均存在问题,说明项目施工人员缺乏施工工艺的培训和技术。有的机柜背后线缆绑扎也存在问题,进出管线电缆井内十分无序,弱电管线敷设不规范影响到信号传输的质量。

检测不到位

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结束要经过检测,检测结论是评估工程施工质量的依据。目前,第三方检测得不到落实,有的仅一、两个项目经过第三方检测,有的工程甚至什么也不检测。建设单位也没有认识到检测的重要性。

验收不到位

工程施工完成后是竣工验收。质检部门有这方面的验收技术人员,但他们也缺乏智能化系统工程质检验收人员。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完成后必须进行专项验收,由质检部门、设计单位、行业专家等有关人员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审查,包括所有文件资料、竣工图纸及现场查看,对不符合规范的提出整改意见,以对建设单位负责,对工程负责。

结束语:

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质量不尽如人意,存在较多的问题,迁涉到方方面面,主要是行业主管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图审查单位、招标单位、施工单位、设备材料供应单位、监理单位、检测单位、质量管理部门等,要提高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质量是大家的共同责任。特别是行业企业、行业从业人员、行业专家,大家共同努力,为提高行业信誉,提高工程质量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建筑设计培训范文第7篇

Abstract: From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rt students and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it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curriculum desig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terprets the design of the curriculum for each stag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curriculum, which come to art school design education should centered skills training, social practice, teaching and research, market development to promote design education in the actual operational.

关键词:艺术院校;建筑设计课程;课程解读;课程设置;特点分析

Key words: art school;architectural design course;curriculum interpretation;curriculum;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0-0165-02

0引言

建筑设计是目前我国艺术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与建筑院校所不同的是,艺术院校中的学生感性意识强、动手能力强而理性思维相对欠缺。针对这一特性,艺术院校的建筑设计其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树立有关建筑的基本概念,逐步建立对建筑空间与建筑构造的理性认识,系统缜密的思维方式、扎实的空间设计基本功、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设计水平。

1课程设置的原因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建筑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建筑设计课程应当说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对其他课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建筑设计课程开设的成功与否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无论是室内设计还是室外景观设计等其他课程都具有重要影响。

建筑设计追求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其建筑空间除满足正常的功能需求外,还应当追求科学和理性的建筑结构,节能环保和物美价廉的建筑材料,此外,建筑设计还应当充分体现出时代的审美特征与地域风格;体现建筑本身室内室外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建筑设计课程是将各门相关联课程进行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对其他相关课程有着全局性和指导性的意义。

艺术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开设的建筑设计课程,首先应当是围绕对建筑设计的理性分析和解读,摒弃传统艺术院校中感性过多,任由学生自由发挥的教学特点,必须将建筑设计的严谨和细致特点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首先,强化对建筑基础知识的解读,每一项与建筑及其相关常用元素尺寸都应反复解读、熟记于心,对近代经典建筑案例要反复解读、熟记于心。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的通过课堂讲解及课题练习,在具体的课程讲解中应当从建筑设计的最基本知识学起,从研究建筑的选址到建筑设计本身,从建筑造型到建筑材料、从室内到室外等必须严格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在对建筑形态的讲解中应当从研究平面形的组合开始,逐步过渡到立体空间形的研究。由浅入深,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体会空间组织在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性。此外,艺术院校的建筑设计课程更应当发挥学生的特长,在作业练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手头功夫的培养,培养学生观察、理解、塑造空间形体的能力,并能够熟练运用建筑制图手段将构思准确反映到图纸上。手头功夫的训练和培养是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强项,必须借助建筑设计课程强化学生的手头变现能力。

2课程设计的阶段解读

根据艺术院校的学生特点和普通建筑院校建筑设计课程的设置特征,在艺术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当中,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和设计实践两大块。综合普通建筑院校中建筑设计课程的特点,艺术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主要应当分为对建筑图纸的精读、对建筑模型的构建、对建筑周边环境的统筹协调以及通过对居住类建筑空间设计等实际设计项目和案例的实际训练来达到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目的。并且严格的、系统性强的手头功夫的培养和训练体系要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

2.1 精读图纸,强化基础训练水平。这一阶段课程训练的主要目的和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建筑图纸的读图能力。作为一名设计师,无论是从事建筑设计还是室内设计或是景观设计,对建筑图纸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是设计的基本功,只有对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有较强的识别能力才能认识建筑、感受建筑空间。对建筑造型的把握、对建筑各构成要素如形体、线条、质感等形式要素的观察和理解,其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对各种设计图纸的观察和识别。

教师以建筑制图的手法讲授建筑图纸,从对平、立、剖等图纸的精读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建筑。对平、立、剖等图纸的观察、理解,对各种透视手段的讲解和比较等是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的基础性内容。精读过后的大量练习才是真正掌握建筑制图的关键。通过练习使得学生将平、立、剖等建筑图和基本透视手法的表现手段等内容完整的体现出来,在师生交流和互动中使得学生掌握建筑图纸绘制的基本形式规律和一般性方法。如我院环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强调对世界经典建筑图纸的解读,如美国著名现代建筑师赖特的“流水别墅”,教师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对原版英文图纸进行一一讲解,包括流水别墅周边景观环境在内的平面分析图等内容都进行了深入分析与讲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练习了专业外语,又熟悉了建筑周边环境并且对建筑构造、室内设计、建筑用材等内容都有了系统性的学习,一举多得。

2.2 制作模型,提升空间理解水平。建筑设计课程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空间的想象和理解能力,对建筑的“实体”和“虚体”能够融会贯通,对建筑空间的形式和功能划分能够熟练掌握。而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初对建筑图纸的精读之外,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制作建筑模型。

从最基本的空间几何形体的拼接到经典建筑模型的制作。通过对建筑空间围合与开启的解读使学生对空间的限定方式有直观和深刻的理解。在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体会开启与围合程度的不同,可以形成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开放或封闭的建筑空间。而建筑设计形式的复杂和多样,就是通过各种建筑构件利用其围合和开启手段所表现出来的。

在建筑模型的制作过程当中,发挥艺术院校学生的手头功夫较强的特性,前期大量设计草图的临摹与绘制,方案的不断完善与修订,师生之间不断的互动和交流,制作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与配合,也使得建筑设计课程的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够受益匪浅。

我院在这一环节更加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在这一阶段仍然选择的是对世界经典建筑的分析与解读,选取的是法国著名现代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的模型制作及其内部空间分析,通过对图纸的解读到设计图的绘制以及建筑模型材料的购置等各个环节,教师与学生一起全程参与,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有问题随时与老师沟通,这一环节的训练对学生的专业培养的帮助是最大和最直接的,学生普遍反映对建筑空间概念的把握更加直观和清晰,对空间与围合的关系把握更加深刻,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 设计环境,凸显环艺专业特点。作为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其专业特点更加强调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与一,更加强调对建筑实体空间室内环境及其外部景观的设计与完善。因此,形式服务于功能,一切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从人的活动规律出发,将人体工程学、环境心里学的专业知识和材料搭配、色彩搭配、植物及绿化配比、室内外家具的风格与配置等设计原则体现在环境设计的过程当中。

通过对建筑的室内及室外环境的设计,将内外部环境与建筑本身能够和谐统一,空间的划分、人流的组织、风格的定位、细节处理的方法、新材料的应用、虚实空间的布置与分隔等建筑设计的基础性知识和设计常识等内容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应用的体现。此外,通过教学实践还能够扩大学生对于空间设计思考的范围,使学生能真正抓住空间设计这条主线,培养其更有效率的空间塑造和功能定位与布置的能力。

这一环节我们普遍采用真题真做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到现场进行调研,将现状图纸和场区环境等现状资料交给学生,将设计要求布置完后,学生实地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进行方案设计,我们以南京某市民广场的改造作为课题,学生再也不是纸上谈兵式的去做设计了,他们在进行广场的设计过程中,要对现场情况进行反复调研,对周边的居民进行访谈甚至要进行问卷调查,这样才能掌握和了解使用者的第一手资料,才能清楚诸如广场正常的客流情况、广场使用群体的年龄构成、休息座的设置情况、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设置情况等直接影响到设计平面布局的信息,对过这种训练,学生从头至尾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才是设计,设计的内涵是什么,什么样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在后期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对设计方案进行一一点评,学生普遍反映收获颇丰。

2.4 居住空间,掌握住宅设计要领。通过对具体的居住空间案例的设计,使学生在设计过程当中更深刻的体会形式美感的基本要素,即点、线、面、体的组合与搭配,从完善功能、满足实际需求的角度在更加理性的层面上激发出学生更多创新灵感,从而能够更好的加深对基本空间设计要素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居住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居住空间的历史发展,以及居住空间室内的设计内容、相关知识;初步掌握室内设计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程序,并通过设计课题掌握室内设计工作方法;理解居住空间与建筑、室内家具、户外庭院的基本构成关系,以及人们生活方式与居住空间室内设计的关系。

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居住空间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外部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居住空间与人们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居住空间室内设计的平面布局与功能组织;居住空间与文化、艺术、经济等相关领域之间的关系等。

从历史发展、设计概况和优秀设计作品分析等方面入手了解居住空间设计的发展历程。从功能分区、室内空间特征与结构、空间类型设计要点、构成原则、空间性格等方面入手熟悉和掌握居住空间的设计原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掌握居住空间与建筑、室内家具、户外庭院的基本构成关系,以及人们生活方式与居住空间的关系等知识。通过指导学生的课题作业,使其掌握从创作构思到最终方案表达的工作方法和设计程序。

与室内设计公司进行联合设计培训来培养学生,一直以来是我校环艺专业在这一教学阶段的教学特点,我们与南京市的知名设计企业合作,将学生分组直接参与到公司的室内设计业务中去,学生从跟甲方第一次见面谈判开始就进入到一线状态,由师傅带徒弟性质的在现场手把手的去教学生,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住宅设计的要领、住宅施工的程序流程以及工程造价预决算等内容,通过公司化运作的培训方式,学生真正的了解了社会的需求和当今的设计风格,一个学期的训练使他们普遍觉得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3课程设计的特点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比较杂的专业,专业课程面广量大,而作为其基础性课程,建筑设计课程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和其他课程相比,它更加看出对建筑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在设计过程中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环艺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与普通建筑院校的建筑课程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3.1 更加注重对建筑环境空间形态的观察及理解能力的培养。环境艺术的建筑设计课程中所研究的是建筑环境的空间物象,而建筑环境空间形体是处于大尺度的三度空间的立体状态,要在一个固定的角度获得其总体的、复杂多变的形体构造认识是很难的。对于建筑环境空间形态的必须进行多角度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解读与分析。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性观察、分析、判断建筑环境空间形态的观察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在授课过程中,无论是对建筑图纸的解读、对建筑模型的制作还是对实际经典建筑案例的观察与分析都能够较明显的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及理解能力。

3.2 更加注重对建筑及其周边环境整体空间形态能力的提升。艺术院校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具有艺术素养较高、造型及形体把握能力较强的特点。因此在建筑设计课程当中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空间形态能力的培养;又由于环境艺术设计所研究的是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空间,因此,环艺专业的建筑设计更强调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空间整体能力的把握与提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综合运用解构、重构、变形、夸张等造型技法,创造空间形体。利用诸如空间形态、体量、明暗等因素表现不同性质与类别的空间。提升对于建筑中的材质、肌理、色彩等构成要素等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3 更加注重对建筑环境空间形式与风格的设计能力的把握。环艺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设计能力、造型把握能力、形式与风格的变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不同培养学生对于不同形式与风格的建筑环境空间的理解与把握,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对于不同类型和风格空间设计的一般性规律及设计原则。使学生逐步强化对不同建筑环境设计空间形态形式与风格的感性性思考;从而增强其对不同建筑环境空间形体的风格的视觉感受与理性认识。在处理今后的环境艺术设计实践问题时能够从容应对,得心应手。

3.4 更加注重对建筑环境空间的理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具有感性思维强、缺乏系统性和理性把握及理解空间的能力和水平,设计往往流于形式而忽视最基本的功能,针对这一特点,在建筑设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对其理性思维与创新型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我们所设计的环境,以功能的实用性为基本宗旨,以满足人的实际需求为基本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端正学生严谨和规范的设计态度,在理性和规范的基础上,拓宽其空间造型的设计能力,逐步提高其理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4结论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的开设,应更加注重符合时代需求的新技术、新思维、新材料的应用。把握国际最新建筑设计动态,以创造和谐生活及有利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未来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应置于创造多样性、综合性、环境价值相互和谐的人类生活体系,为人类创造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

为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把艺术设计教育方向转变为以技能培训、社会实践、教学研究、市场开发为中心,促进设计教育的实际可操作性。这样才能真正找准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游佳丹.设计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分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2]钟启泉.开发新时代的学校课程:关于我国课程改革政策与策略的若干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1(1).

[3]周拥军.关于建筑设计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7,33(15):227-228.

[4]景桂兰.俄罗斯环境艺术[J].装饰.2003(5).

[5]朱华.论师范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建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2):35-37.

[6]祝本杰.产学结合培养环境艺术装饰设计技能型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5).

[7]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建筑设计培训范文第8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智能建筑;综合布线;分析

1智能建筑与综合布线系统的关系

1.1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建筑的水平表现方式

随着人们对于智能建筑的认识的不断提升随着人们对于智能建筑的认识的不断提升,对于建筑的智能化评定已经不是简单的外观可以体现智能化评定已经不是简单的外观可以体现,高耸入云、外观奇特的建筑不能认定为智能建筑特的建筑不能认定为智能建筑。智能建筑的智能水平已经以其综合布线系统来作为评估标准其综合布线系统来作为评估标准。只有具备完善的综合布线系统系统,才能称一座建筑为智能建筑,否则无论建筑多么的坚固耐劳耐劳,或是装修的多么完善,都不能作为智能建筑的水平表现形式形式。

1.2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建筑的根基

综合布线系统是实现智能建筑中各项现代化设备与通讯设施互相联系的重要系统设施互相联系的重要系统,没有综合布线系统,智能建筑就不能实现其智能化能实现其智能化,各项现代化设备与通讯设施就成为了互不相关的个体相关的个体。可以这样说,智能建筑要想更好的实现其智能化的目标化的目标,综合布线系统绝对是其重要的根基。没有完善的综合布线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智能建筑的智能需求就不能实现,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智能系统完整的智能系统,可以满足智能建筑更大的需求。

1.3综合布线系统是提升智能建筑水平的要求

综合布线系统技术随着智能建筑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发展展,同样综合布线系统也在不断提升智能建筑水平的要求,促进智能建筑的长远发展进智能建筑的长远发展。智能建筑通过完善综合布线系统可以提升智能建筑的智能化水平以提升智能建筑的智能化水平,也就可以更好的实现智能建筑的价值筑的价值,满足人们对于智能建筑更深层次的要求,对于智能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智能建筑设施中只有配备了完善的综合布线系统备了完善的综合布线系统,才是真正的实现了智能建筑的智能化能化,因此说综合布线系统是提升智能建筑水平的要求。

2综合布线系统的施工控制

2.1熟悉并充分理解施工图纸

在进行智能建筑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时在进行智能建筑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时,要确保施工人员对施工图纸的各项设计内容熟悉对施工图纸的各项设计内容熟悉,并充分理解施工图纸中各项施工意图项施工意图,在施工前对于综合布线工程与整个智能建筑的施工过程的各项环节间的配合施工过程的各项环节间的配合,对于施工中可能出现的交叉问题作出提前的预判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工程问题作出提前的预判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工程,不能因对施工图纸的理解不到位而导致出现影响整个施工过程的现象图纸的理解不到位而导致出现影响整个施工过程的现象。

2.2做好综合布线系统与土建工程的沟通配合

在实施综合布线系统施工时在实施综合布线系统施工时,与整个智能建筑的总体施工密不可分工密不可分,特别是与土建工程施工的关系更为密切。在综合布线施工时合布线施工时,必须密切注意需要预留孔洞的工作,并将布线所需的空间做好预留所需的空间做好预留,需要在浇灌混凝土前将所需的管道、接线盒线盒、配线柜等基础安装部分在土建施工中就预埋好,等混凝土凝固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施工土凝固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施工。

2.3线缆的布设施工

在智能建筑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已经做好空间预留在智能建筑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已经做好空间预留,并按照规定要求敷设金属管照规定要求敷设金属管,并且确保混凝土已经凝固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施工前提下下一步的施工前提下,就可以进行智能建筑综合布线系统线缆布设工作缆布设工作。在进行线缆布设前,还需要进一步的对线缆的规格及所需布设的位置进行一次彻底的检查规格及所需布设的位置进行一次彻底的检查,保证线缆布设与工程的设计相符合与工程的设计相符合。并且需要注意,线缆布设必须保证平直直,不能出现打弯及纠缠问题,也不能使线缆收到外力的挤压甚至破坏甚至破坏。线缆的型号及质量也是在进行线缆布设施工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要重点关注的环节。

2.4线缆连接工作

线缆连接工作是实现智能建筑综合布线系统信息传输的重要环节重要环节,关系着整个综合布线系统是否能正常使用。在进行线缆连接时行线缆连接时,需要注意对线缆上的标签进行严格的检查,并严格按照施工要求及连接顺序进行端接严格按照施工要求及连接顺序进行端接,确保整条线缆除端接处外接处外,整个线缆中间不出现接头,并且要确保端接处的牢固稳定稳定。在进行对硬件及双绞线缆连接时,需要对有特定要求的部位进行特别注意的部位进行特别注意,尤其是有线号或颜色要求的,一定要进行多次确认行多次确认,以免出现错接的现象。

2.5对综合布线的验收及检测

对智能建筑综合布线系统的验收及检测是综合布线系统的施工控制中最后一步环节的施工控制中最后一步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对电缆通道验收检测和线缆链路验收检测过对电缆通道验收检测和线缆链路验收检测,可以确保智能建筑综合布线系统的标准建筑综合布线系统的标准,确保布线系统施工与工程设计相符合符合,也可以保证整个综合布线系统施工环节的质量。

3综合布线系统的安全措施

3.1保证综合布线系统图纸设计安全

综合布线系统施工施工单位需要确保施工图纸设计人员接受过系统的图纸设计培训接受过系统的图纸设计培训,掌握必备的图纸设计技能,并且在进行施工图纸设计时确实经过实地考察在进行施工图纸设计时确实经过实地考察,所设计的图纸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符合安全文明施工的要求。另外在施工图纸交付施工人员前施工图纸交付施工人员前,还需要确保施工图纸已经交由相关人员或部门进行审核关人员或部门进行审核,经由相关人员或部门采用书面形式确定后才能进行交付确定后才能进行交付。并且图纸设计人员对施工中的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环节及事项需要采用书面的形式通知施工人员员,拒绝口头传达。

3.2保证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实施安全

综合布线施工单位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系统的审查综合布线施工单位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系统的审查,确保员工必须要接受过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保员工必须要接受过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并在每次的例会上对施工人员进行不断的安全文明施工培训对施工人员进行不断的安全文明施工培训,倡导施工的标准化管理化管理,保证科学合理施工。严格执行施工操作的规范流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和各项规章制度,严禁违章操作和只会,对安全事故进行详细的追责的追责,绝不姑息。

3.3保证综合布线系统运行安全

施工单位需要对综合布线系统运行的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审查的审查,在进行系统调试或是工作交接时,需要进行明确的各类分工明细类分工明细,将完整的完工图纸、操作使用说明、设备清单等文案性信息保存完整文案性信息保存完整,进行电脑备案,以便后期备查。保证在系统使用过程中系统使用过程中,所产生记录保存的安全性,以便发生异常事故时备查事故时备查。

4结束语

综合布线系统在智能建筑中的意义非凡综合布线系统在智能建筑中的意义非凡,是确保智能建筑质量的重要环节筑质量的重要环节。在进行智能建筑综合布线系统给施工时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国家的各项政策要求及施工现场的各项要求进行施工要求进行施工,采用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确保综合布线系统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李斌.谈综合布线系统在智能化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22012(32).

建筑设计培训范文第9篇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布线系统;设计;施工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建筑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智能化的布线系统也被更加广泛的使用,在智能化布线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采取更加科学的设计方法,同时,在施工的环节,也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施工方法。

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存在问题

1、设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建筑设计院专业配套,人才济济,但主要集中于建筑、结构、水、电、暖5个专业,能从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人员缺少。目前从事智能化设计的人员主要是从电气专业转行而来,虽然两者有所相通,但专业之间的差异也是明显的。更何况智能化技术并非专一,有建筑设备监控、通信、计算机网络、布线、安防监控、防盗、门禁、停车库管理、公共显示、电视、广播音响、多媒体会议、机房工程等。本身又涉及到弱电系统的各子专业,要有这么广泛知识面的设计人员十分困难,而且这些人员要懂技术,还要熟悉设备产品。虽然有的设计院领导重视智能化系统设计,抽调设计人员组建专职的建筑智能化设计研究所,但要完全符合工程设计要求也做不到,以致设计院的设计图纸及设备材料表达不到施工招标的要求,更谈不上能指导施工。如果由电气专业设计人员兼设计智能化,则施工图质量问题更严重。

2、根据有关部门规定,建筑设计施工图必须经具有审图资格的审图公司审查,经审查合格才能取得施工许可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图经审图公司审查的极少,这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一方面部分工程项目在土建施工开始后才进行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由系统集成商设计的工程项目施工图更不会送审;部分建筑设计院设计的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图如果送审也由于审图公司未配备相应智能化设计审图人员以致走过场。施工图设计质量未得到有效监督。

3、系统集成商智能化系统设计人员大大多于建筑设计院,且大多对智能化系统各子系统技术比较了解,对设备产品也较熟悉。问题在于这部分人员走出校门后未经设计培训,对建筑设计不够了解,施工图设计质量较差。而且由于建筑设计中建筑、结构、水、电、暖各专业均由设计院设计,系统集成商只搞智能化设计,与各专业配合困难。本人曾受建设单位委托,审阅过几家系统集成商的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图,均存在较大问题。从严格意义上说,系统集成商并非勘察设计单位。但他们取得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专项设计资质,成为专项设计单位,也有建设主管部门发的出图章。其实与建筑设计还有很大差距,这些企业甚至对校审也无规定,我至今未见到过系统集成商设计项目完整的校审单,在图签栏中签字的校对、审核、审定人甚至可能连图纸也未看过。系统集成商企业领导对参与施工招投标投标文件比较重视,对于设计目的也想从建设单位中取得施工标,所以对设计并不重视。

三、建筑智能化布线系统设计的要点分析

1、设计理念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之前首先要对系统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力求做到“需求牵引,技术推动”,档次定位应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工程应用要考虑建筑的个性化需求和投资的合理性。系统配置不拘泥于成规,注重实际功用,以最终的功能是否适用、性价比是否最优、使用便利为追求目标,而不应一味地追求高档次。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应用应顺应信息产业的发展潮流,采用成熟的、实用的科技成果。

2、设计要点

(一)需求分析。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建筑物的规模、使用功能、使用对象和管理要求等因素,做出合理的需求定位。通过需求分析,可明确系统的功能需求,达到系统配置合理、设备性价比高、使用方便的目的。

(二)系统的统筹设计。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化系统的基础设施,主要是作为计算机网络和语音系统的物理传输介质,设计中应首先满足这部分需求。其次,综合布线系统还可作为其它子系统的主干网络,其拓扑结构和线缆应综合这些应用。

(三)针对性设计。设计方案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针对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智能建筑类型可分为写字楼、酒店、机关办公楼、智能小区、医院等。要从使用功能、管理及投资等方面为建设方考虑,兼顾未来发展需要。

(四)与相关专业的配合。智能建筑中的智能化系统是为建筑物服务的,其目的是优化建筑物内的工作环境和信息环境,提升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有效管理机电设备。它是建筑物的附属设施,应服从建筑本身的设计要求,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建筑物的条件,充分发挥系统的功效。

在服从建筑平面总体布局的前提下,结合系统的规模、需求和管理模式,合理布置计算机网络机房、电话交换机房及配线间。配线间的布置应着重考虑满足传输距离的要求,还要考虑进出线的方便、上下对应、水平布线等因素,最好位于建筑物的中心。

四、智能建筑布线系统的施工要点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为保证施工质量,保障施工进度,应当严格地遵守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施工,根据现场的不同地段和和施工环境提出以下几种要求。

1、根据现场需要布放明线槽

有的时候,因设计或土建预埋时缺漏以及在对老旧建筑做智能化改造时,需要做明线槽。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明线槽要求能够保证10~15年的使用期,因此对不同规格的线槽有着不同的安装要求:

(一)线槽规格小于25㎜×30㎜时,每间隔15㎝~25㎝距离,安装一个固定螺钉;

(二)线槽规格小于50㎜×50㎜时,每间隔15㎝~30㎝距离,安装二个固定螺钉,且要求错位安装;

(三)线槽规格小于30㎜×100㎜时,每间隔15㎝~30㎝距离,安装三个固定螺钉,且要求错位安装;

(四)金属明槽原则上使用托架安装(托架每间隔1米~1.5米距离),不能安装托架的地段,每间隔15㎝~30㎝距离,安装三个固定螺钉,且要求错位安装;

(五)当布管时出现“S”型“Z”拐弯时均安装过线盒,不易拐弯时使用软管。

2、布暗管的施工

跟随土建进度,户内均做好预埋管,并随管打好钢丝或尼龙绳,若需破墙开槽设立预埋管。对承重墙体原则上一律不能开槽、打洞,但部分地方,因施工的特殊需要,根据建设方的意见,可开较浅的槽。不允许打洞,以免破坏墙体结构,影响建筑物的安全。

3、垂直干线走线

垂直干线走线时,利用已有的弱电井、弱电管道。线缆在弱电井、弱电管道中。不允许扭结、不允许交叉,必须保持平直。每间隔1.5米左右捆扎一次,使用“U”型夹固定,消除线缆受重力作用产生的位移。

4、桥架的选择

在水平楼层应该布置水平桥架,桥架的宽度应该有足够空间来容下水平走线,如果在桥架内需要放置多种类型的线,桥架应该选择有分隔的桥架。在水平桥架里放线时,应防止各类线的互相纠缠,应该轻放轻拉,防止拉线时因用力过猛,导致线的外表皮因互相磨擦而破损,从而产生导致不易发现的系统不稳问题。

5、布线施工的其他要求

强电与弱电应当分开布线,各自的管路应当分开;强电与弱电的管路在水平方向同向走线时必须保持10㎝~30㎝的距离;强电与弱电管路垂直交叉时,各自套管,以避免强电对弱电的干扰;各种线的两端均作标记;网络线、信号线、视频线中间不允许有端接点;电源线原则上中间不允许有接续点,万一出现时必须加过线盒;网络线、信号线、数据线、电源线等在各自的槽管中要平直,不能出现扭曲、打结的现象;软管与硬管连接时,软管、硬管进槽时要牢固、可靠。各种线缆布敷后,均按布线标准的要求,对其性能进行测试并符合规定的技术指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智能化布线系统已经成为了当下建筑布线系统发展的新趋势,因此,建筑布线系统的设计和施工都要更加的先进和科学,把握设计和施工的要点,提高建筑使用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新房.图说建筑智能化系统.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13.

[2]梁华.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03.

[3]章云,许锦标.建筑智能化系统.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3.

[4]卢庆新.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图设计主要问题[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2(07)

建筑设计培训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建筑绿色绿色施工LEED认证

绿色建筑节约能源与资源、亲和生态环境和安全、提供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LEED绿色建筑评价方法对现代建筑的环保节能、资源利用效率等贡献进行考核,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目标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1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要点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设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缺乏实践经验,许多相关的技术研究领域还是空白,相关评价体系的拟定基本都借鉴国外经验。例如,2001年9月底建设部科技委员会公布的我国生态住宅技术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其指标体系主要参考了LEED绿色建筑评价体系2.0版本,同时也融合我国《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等法规的有关内容;2003年8月由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九家科研院所联合推出《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则参考了日本的CASBEE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现今,中国建筑领域通行的是2006年6月1日由建设部和科技部发起施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我国第一部从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多目标、多层次,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推荐性国家标准。评价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6类指标组成。

1.2绿色施工管理具体措施

绿色施工是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实施绿色施工,应进行总体方案优化。在规划、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绿色施工的总体要求,为绿色施工提供基础条件。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应对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进行控制,加强对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

1.2.1指派专人协调、处理和监督与LEED相关的施工事项。该人员须经过LEED认证顾问单位的培训、指导、监督及管理,对LEED中所负责部分的相关得分点有基本了解。并清楚自己所负责部分在整个LEED评估中的作用及影响,同时应开展培训课程,向与自己相关工作人员讲解LEED知识,协助整个LEED项目推进,并将培训内容进行记录。

1.2.2根据绿色建筑及LEED认证培训相关要求,组织编制施工技术方案和实施规范细则,确定具体的工作制度、程序、方法和措施。严格按顾问单位的要求开展工作,定期向业主或其全权代表汇报工作进展和质量情况,同时提交相应的中文及英文版本的文件和资料以供审查。

1.2.3对于施工过程中的粉尘控制、土壤侵蚀及沉积控制、噪音控制、化学品和污染源控制、施工废弃物的收集处理等方案,实行动态监管和全过程的跟踪,同时做好各个环节中的资料收集、表格报告撰写工作,确保资料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就绿色建筑顾问单位下达的任务行动清单,及时有效的完成任务并递达认证所需材料。

1.2.4建立并维护绿色建筑施工阶段档案。收集、整理工程竣工相关文件,填写相关表格和资料。配备熟悉绿色建筑及英语书写、英语口语熟练的工作人员,按绿色建筑顾问单位的要求翻译并提交相关文件及资料。

2 LEED评价体系

2.1精确定量分析。LEED的评价并不简单地停留在定性阶段,对于各项指标,可进行精确定量分析和考核。这就使得该评价系统在执行过程中会有一个统一的客观尺度,也使得评价过程趋于可控化,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更具可实践性。

2.2极高的开放性。LEED在其开发运营中存在开放性。LEED评估的所有程序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完成。LEED评估项的得分点所引用的标准采用清单的形式,简单明确,后期评价过程也保证透明公开,甚至在一些项目中公开招募专家进行评估。USGBC作为开发者和独立的第三方,要求所评估的项目组中至少有一位主要参与人员通过LEED专业认证考试,为LEED带来极大可信度和权威性。

2.3以市场为导向。LEED的开发以市场为导向,不仅仅关注于建筑绿色性能评价和环境保护,同时也关注于改变资本市场的评估方法,让开发商、业主和绿色建筑相关产业都能从中获益,让LEED认证的建筑得到更高的估值。如在开发商这个环节上,LEED认证并不一定会带来房屋建造成本的增加,即使增加也会控制在一定的额度内。同时LEED会通过房产估值这个环节,将通过LEED认证的建筑的价值给予更高的价值评估,促使开发商积极地获得认证。

2.4贯彻始终。LEED关注于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对节能和环境的影响,包括从建筑设计到竣工全过程对其进行绿色评价;要求设计师在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建筑的环保节能性能;在施工阶段,LEED会对施工人员进行绿色设计培训,且派遣监督员现场指导;LEED评价中同时关注建筑将来运营阶段能否为业主提供健康、优质的活动空间,建筑拆除后对环境影响是否降至最低。

2.5持续更新。如前文所述,LEED诞生至今,已发展为多个版本,且其子版本还在不断发展壮大之中。LEED持久的生命力正是来源于其不断地更新发展,以适应建筑领域的不断前进。

2 LEED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比较

LEED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却很快,但其中一些评分细则却明显不符合我国国情。中国绿色建筑领域目前最关心的是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性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正是根据这一要求制订。对比LEED,可发现虽然两者都关注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评价,都采用评分制的标准等等,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但鉴于国情,两者有很多不同之处:

3.1 LEED的局限性。LEED的一些评价项并不适用于中国国情。比如,LEED在“可持续性场地”中强调最大化空地,以维护场地及其周边生态环境。这在寸土如金的中国实际上很难做到,而且也与中国“四节一环保”中的节地理念背道而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则关注于人均居住用地、绿化率的提高,日照时间的延长,这种做法无疑更符合中国实际情况。

3.2 定量分析。我国进行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所需的数据较为缺乏。例如,建筑施工中的能源消耗、材料加工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室内装修时造成的空气污染物含量,如果采用LEED标准,许多评价难以进行定量分析。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于较为成熟,且易于获得数据的评价项,列出包涵具体数值的评价标准;对缺乏相关基础数据,尚无条件进行定量化分析的评价指标,暂不纳入或提出定性要求。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和研究的发展,再逐渐完善评价标准中的相关细节,具有较大的机动灵活性。

总之,任何绿色建筑政策必须建立于科学量化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之上,才能得到顺利发展。这正是LEED在全球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美国绿色建筑协会.绿色建筑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上一篇:营业资金管理范文 下一篇:城市建设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