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14:04:23

建筑类专科毕业论文

建筑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设工程;造价确定;预算;结算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一、概述

众所周知,建设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是各投资主体、施工企业和建设工程造 价管理部门共同关注的焦点。建设工程造价管理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合理确定、有效控制”是其出发点和归宿。建设经济效益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有两种不同的内容:一是对于业主来说,就是以尽可能少的投资或以同样多的投资获得较大的投资效益;二是对于承包商来说,则是在建成符合业主或国家规定的标准要求的建设项目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以赚取更多的利润。前者要求少花钱,多办事;后者要求办好事,多赚钱。工程预结算就是在这一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运动过程中进行的,它的每一个阿拉伯数字都代表着金钱,关系到业主和承包商的切身利益。过去在国家基建投资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绝大多数是花国家财政的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基建投资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投资主体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据我省近五年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国家投资比例大大减少,仅占社会总投资的20%,而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个人出资项目剧增,多达80%。不论是国家的投资还是私人的投资,业主与承包商的利益分配和效益核算都是不可回避的矛盾。如果这一矛盾解决不当,就易造成工程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给竣工项目日后使用带来了质量和安全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客观、公正、科学地做好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审核。下面就这一问题,结合自己多年来在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审核工作中的实践,浅谈个人的看法。

二、工程造价构成与审核的意义

2.1工程造价构成

工程造价是工程项目按照确定的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功能要求 和使用要求等全部建成并验收合格交付使用所需的全部费用。根据原国家计委审定(计办投资【2002】15号)发行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已经建设部(建标【2003】206号)颁布的“关于印发《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的通知”,我国现行工程造价的构成主要划分为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用(由设备原价、设备运杂费组成)、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由直接费、间接费、利润、税金组成)、工程建设其他费用(由土地使用费、与项目建设有关的其他费用、与未来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其他费用组成)、预备费(由基本预备费、涨价预备费组成)、建设期贷款利息、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几项[2]。

2.2工程造价审核的意义

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审核是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必要程序及重要手段,也是控 制工程造价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预结算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和复核,可及时纠正所存在的错误和问题,使之更加合理的确定工程造价,达到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保证项目目标管理的实现。

三、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

3.1审核前的准备工作

收集并熟悉设计施工图、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工程施工合同、施工组织设 计等相关工程造价的有关资料,整理好会议记录、设计变更和施工签证单,以及相关的工程造价信息资料等。

深入工地现场了解实际情况,对现场施工工艺和材料使用进行记录、取证, 并与图纸和招标时的要求进行比较,为工程结算审核提供依据。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的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进行核实,对工程量确认。掌握工程变更情况,核实工程量。

具体了解工程所在地区的综合预算定额、建筑材料预算价格、间接费用和计 取费用的有关规定文件。

3.2审核的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审查设计变更内容是否符合规定。审查设计变更内容与原工程预算是 否重复列项,签证单的内容是否合理,如有不当之处,应及时与签证人员联系补充修改。

第二、审查手续是否符合规定。凡设计变更和施工签证单都应有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盖章及现场人员的签字。较重要的设计变更还应有设计单位有关人员的签字,方能生效。手续不全者不予计算。

第三、审查内容是否清楚。设计变更和施工签证单都应资料齐全,内容表达清楚。设计变更应满足做增减预算的要求。如有的变更内容不清楚或过于简单,应核实具体内容情况,补充设计变更签证。

第四、审查签证是否准确。有无把不属签证范畴的内容列入签证参与决算的情况。

结束语:综上所述,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审核是一门专业性、知识性、政策性、技巧性 很强的工作。因此除了不断提高工程造价执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外,还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总结和提高。做到既专业又细心,当然更要在遵循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正确的工作方法和丰富的业务知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京都名师论文中心成立于2000年,是中国最顶级的论文工作平台,致力于为全国各类客户提供论文指导、服务,以提供高品质毕业论文服务为己任,是全国唯一一家依托北京各大高校学术资源、设置在北京大学校内的服务机构。一直以来,京都名师论文网致力于对高品质会计毕业论文、会计学专科毕业论文的传承与传播,对中国高品质原创论文事业的推动,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参考文献

[1] 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M】. 北京:中国计划出 版社,2003.

[2] 柯洪.《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3] 刘伊生.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理论与相关法规[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4] 浙江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浙江省建筑工程预算定额(2003)》[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

建筑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一、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撰写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之-。

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经济管理科学、财务管理理论、会计及审计理论和方法,独立分析解决企业事业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问题的初步能力;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以巩固和深化所学专业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培养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独立调查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实际问题的技能,初步掌握解决企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审计等方面问题的方法步骤;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检查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

二、撰写毕业论文程序

撰写毕业论文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选题(选题可按照附件一中所列的题目选定)

毕业论文作为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在选题上应理论结合实际,注重实证研究,以反映出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的选题应符合培养目标,达到会计学专业专科层次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具体要求如下:

⒈选题的范围应根据市场营销专业要求,尽可能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难易适当,避免过于宏观的论题。

⒉要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选题应尽可能与实践有机结合。

⒊要有丰富的参考资料来源。

⒋自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须经过指导教师审查、确认。

(二)撰写开题报告

选题结束后,学生应按要求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写作格式见附件二。

(三)撰写提纲、收集资料阶段

在做好毕业论文准备的基础上,拟定论文大纲,即论文写作提纲。其实质是安排全文的结构,明确论文中心论点,对所论述问题大体安排顺序,形成论文轮廓,注意结构的完整性。论文大纲经论文指导教师审查通过后再撰写初稿。根据论文大纲收集必要的论文素材,为论文写作做好充分准备。收集的素材可以是文字、数字,也可以是图表、报表、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写作阶段

撰写论文,修改定稿,是论文的完成阶段。这一阶段,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是调整结构,推敲论点,润饰语言和论文援引材料。最后按毕业论文格式要求,打印、装订,提交论文。

三、撰写论文要求(论文统一用A4纸打印)

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即是本教学环节应达到的规格,也是考核学生毕业实践环节的基本依据。

(一)论文质量

1、科学性——指论文内容应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规律。

2、创造性——指论文应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是简单重复前人的观点。

3、现实性——指论文选题和提出的理论观点,应反映企业现实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

(二)论文结构

1、引言——提出论文主题,阐述论文写作意义。

2、正文——提出论点、论据,阐述原理、概念,计算绘图,论证分析,以揭示企业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审计等某一课题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正文可分段论述。

3、结论——全文总结。根据对主题的分析论证,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论文表达

1、观点正确,分析透彻,重点突出,论据充分。

2、层次清晰,文字通顺,计算准确,打印规范。

(四)论文字数:8000字左右。

(五)论文格式:

第一页:封面

第二页:扉页

第三页:论文提纲

第四页:正文

论文题目:黑体,2号字

班级学号姓名(五号字)

内容摘要:*************(五号字)

关键字:***************(五号字)

一、题目(首行缩进2个字符,黑体,4号字)

(一)子标题(首行缩进2个字符,黑体,小4)

*****************************************************************。

1.小标题(首行缩进2个字符,小4)

*************************************************************************。

参考文献:按引用文献的顺序,编号列后。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作者、文章标题、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页码;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月、页码;互联网资料:作者.文章标题,完整网址,年代

四、论文成绩评定

按照学院统一要求,由论文指导组的指导老师、评审老师及论文答辩组的老师就写作过程、写作论文的质量及答辩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档给出毕业论文成绩。

五、毕业论文撰写应注意的问题

㈠、学生选题应慎重,充分考虑自身的驾驭能力。论文方向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随

意更改者,取消答辩资格。

㈡、毕业论文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及毕业实习的总结,应由学生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有抄

袭者一经发现,取消答辩资格。

㈢、论文要求概念清楚、内容正确、条理分明、语言流畅、结构严谨,符合专业规范。

㈣、按质按量按期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并做好答辩的准备工作。如未按时间及指导老师的相关要求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取消答辩资格。

六、毕业论文撰写的时间安排

㈠、毕业论文动员及布置

时间:2006年9月17日上午9:00,由成人教育学院教务科在成人教育学院教学楼410教室布置相关内容。

㈡、毕业论文的选题

自2006年9月18日开始进行选题,2006年10月15日前将选定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及时交给班长,未按时上交“开题报告”的视为自动放弃论文答辩资格。

班长将学生填写好的“开题报告”于2006年10月22前务必交给至成人教育学院教学楼224或222房间,由成人教育学院教务科按照选题指定论文指导老师。

㈢、完成毕业论文写作提纲

2006年11月4日上午9:00整,各毕业生准时到成人教育学院教学楼410教室与指导老师见面,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写作提纲。

㈣、论文初稿的写作

在毕业设计期间,学生应紧密与指导老师联系,并结合所选题目及实习内容进行毕业论文的初稿写作。论文初稿必须于2006年11月15日前完成并交给指导老师。(可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进行)

㈤、论文修改

论文最后的修改应在11月26日前完成并交给指导老师。毕业论文的修改至少要有三稿。指导老师可根据学生完成论文的质量自行确定修改次数,学生应按照指导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论文的修改工作。

㈥、论文定稿及上交

论文定稿并完成装订时间为2006年12月1日前。在进行论文装订之前,必须经指导老师同意,才能定稿及装订。装订完毕的毕业论文必须于2006年12月3日前交到指导教师处。

㈦、毕业论文答辩时间及地点

时间:2006年12月16日、17日;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30。

地点:成人教育学院教学楼410教室。

七、毕业论文题目审批表、论文封面、评阅书、答辩委员会记录可以从成人教育学院的网上下载

网址:

成人教育学院教务科

2006年9月2日

附件一: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附件二:毕业论文题目审批表

附件录一: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学生可根据以下为毕业论文的参考选题范围拟定论文题目,也可超出选题范围自定论文题目,但须事先与指导老师联系,经过指导老师同意后才能予以确认。)

一:会计类

1.财务报表附注问题研究

2.上市公司会计制度设计问题探讨

3.分部会计报表问题探讨

4.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信息披露问题探讨

5.会计调整问题探讨

6.转换债券的会计处理

7.合并会计报表问题探讨

8.企业商誉会计问题探讨

9.证券市场中的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10.外币会计问题探讨

11.技术进步对会计的影响

12.环境会计探讨

13.期货会计探讨

14.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

15.我国会计电算化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16.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17.企业管理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作用

18.企业会计信息与市场信息的关系

19.上市公司财务会计特点

20.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要求与特点

21.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问题探讨

22.质量成本会计探讨

23.人力资源会计探讨

24.股东权益稀释会计探讨

25.现金流量会计探讨

26.资本成本会计探讨

27.高新技术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问题探讨

28.无形资产核算的若干问题研究

29.企业兼并重组会计问题探讨

30.建筑合同会计问题探讨

31.财务报告改进问题研究

32.非货币易会计问题探讨

33.会计报表问题探讨

34.投资的会计处理问题探讨

35.财务会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出路

36.管理会计的控制理论与方法探讨

37.管理会计核算系统探讨

38.战略管理会计问题探讨

39.管理会计规范化问题探讨

40.企业业绩评价问题探讨

41.工业企业成本核算问题探讨

42.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

43.全面收益会计问题探讨

44.金融会计制度问题探讨

45.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问题探讨

46.税务调整后的会计处理问题

47.现金流量表的理论与实务

48.会计管理体制问题探讨

49.作业成本会计的原理与应用前景

50.信息资源会计问题探讨

51.互联网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

52.会计信息系统的新思路

53.中国特色的会计问题研究

54.《会计法》责任主体问题研究

55.成本会计发展趋势问题研究

56.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模式

57.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规范体系研究

58.会计监督体系的研究

59.稳健原则和会计中的不确定性

60.会计模式问题研究

61.中国的会计环境分析

62.中美投资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分析

63.非货币交易会计处理的中美比较

64.稳健原则在我国上市公司运用情况的调查分析

65.无形资产会计的国际比较与分析

66.行为会计问题研究

67.税务会计问题研究

68.收入确认问题探讨

69.论每股收益会计

70.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研究

71.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分析

72.会计造假与会计政策

73.如何加强政府对会计政策的监督

74.会计政策的国际国内比较

75.会计政策内涵的研究

76.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研究

77.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诚信问题探讨

78.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环境分析

79.我国《财务报告条例》和《会计准则》对会计的影响分析

80.责任会计问题探讨

81.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的异同研究

82.预算会计改革问题探讨

83.事业单位成本核算问题研究

84.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处理问题研究

85.长期投资差异处理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86.所得税会计处理问题探讨

87.借款利息处理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二、财务管理及财务分析类

1.跨国公司的外汇交易风险及其管理

2.股份公司理财问题研究

3.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问题探索

4.企业流动资产管理方法探讨

5.流动资产投资总额和结构问题探讨

6.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研究

7.企业直接筹资的环境问题探讨

8.公司筹资策略

9.我国公司筹资现状调查与分析

10.我国公司筹资成本调查与分析

11.我国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与分析

12.我国公司筹资过程中最关心的问题研究

13.公司投资策略

14.我国公司投资决策现状与分析

15.我国公司投资结构现状与分析

16.我国公司分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分析

17.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其利用和控制问题

18.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重心及其体系问题探讨

19.公司成长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探讨

20.企业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其利用和控制问题

21.企业失败预测问题探讨

22.企业风险控制问题探讨

23.公司理财目的与理财方法间的关系问题研究

24.股利政策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

25.我国控股公司的实践及问题

26.资产经营与资本经营间关系问题研究

27.财务管理创新问题研究

28.财务总监制度问题研究

29.论企业资金结构的优化问题

30.负债经营对公司价值的影响问题分析

31.企业分立的财务问题研究

32.我国公司在国内和国外上市的利弊分析

33.我国企业债券发行的实证分析

34.资本运营与公司重组问题探讨

35.全面预算管理研究

36.公司业绩考评指标研究

37.财务预算的新方法与理论

38.财务预算的激励原理研究

39.财务制度设计的理论与方

40.公司购并的财务分析问题

41.我国公司收购中存在的问题

42.我国公司分立中存在的问题

43.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的关系问题研究

44.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45.我国公司财务目标的实证研究

46.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实践与存在问题研究

47.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实证研究

三、审计类

1.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探讨

2.试论社会审计的风险及控制

3.论审计监督的地位及对策

4.或有负债及其审计

5.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的问题及其对策

6.论审计职业风险

7.内部控制的制度化与程序化

8.现代企业制度与审计监督

9.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避免与控制

10.关于企业注册资本登记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1.会计监督与注册会计师

12.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13.论审计职业道德

14.论审计会计信息联网共享

15.论注册会计师合伙制的法律责任

16.中立审计准则之比较

17.审计程序与法律责任

18.论会计信息失真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影响

19.国有企业年度审计问题

20.审计工作底稿及其生命力

21.资产评估的合法性及应用

22.论审计重要性水平

23.论审计期后事项的处理及审计人员相应的责任

24.论审计信息内涵

25.持续经营能力及其审计

26.审计准则的国际比较

27.利用计算机审计的问题探讨

28.上市公司审计意见实证分析

29.会计估计审计

30.注册会计师权利与义务的平衡问题研究

31.我国上市公司审计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32.或有事项及其审计

33.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审计

34.审计责任界定问题探讨

35.内部审计问题探讨

36.管理审计理论与实务问题探讨

37.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探讨

38.离任审计问题探讨

四、税务筹划类

1.增值税纳税筹划的研究

2.营业税纳税筹划的研究

3.所得税纳税筹划的研究

4.消费税纳税筹划的研究

5.税务筹划理论问题的研究

附件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006届专科毕业生论文题目审批表

专业:班级: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论文(设计)题目

选题内容:

开题报告情况及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

教研室审查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月日

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意见:

建筑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升本;毕业设计;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119-03

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毕业设计是教学计划中最后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重要的实践教学之一。按照学校“以人为本、厚德强能、开放创新、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遵照“突出地方性、加强应用性、保持师范性、发展综合性”的办学定位,根据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的《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的指导意见,按照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制订了新乡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指导大纲。

一、毕业设计在教学实践环节中的重要性

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毕业设计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1]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等学校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使毕业生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2]毕业设计环节是检验学生四年专业学习并充分展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平台。

二、土木工程专业(专升本)学生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存在的不同

1993年,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将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与其它专业合并拓宽为建筑工程专业。1998年,教育部将建筑工程专业扩宽为土木工程专业。

目前,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由两部分生源组成,一类是高中毕业直接录取的四年制本科生,一类是专科毕业升本的学生。专升本的学生在进入本科阶段学习之前,已经有了专科阶段的专业学习,然后直接从三年级开始按照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执行教学任务。

专升本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专科阶段所学的专业如建筑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有着与土木工程专业相似之处,但也有的专业只是相近专业,如公路监理等,甚至个别学生专科阶段所学专业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差甚远,如制冷与冷藏专业等。其中,专升本学生专科阶段所学专业为建筑工程类专业的占53%,相近专业的占30%,不同专业的占17%。这样就形成了一部分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能力,而另一部分学生相比之下,在专业课程上略显不足,这些问题已经在一些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凸显出来。比如《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有些学生专科阶段学习过《建筑施工技术》,他们希望《土木工程施工》教学中增大教学内容,以学习新技术、新工艺为主;但有些学生专科阶段没有学习过相关课程,连基本的施工工艺原理都不知道。如果只一味地照顾前者,后者学习起来会相当吃力;但如果过多地考虑后者,前者又会觉得课程很乏味,降低学生学习兴趣,造成成绩距离过大,不利于教育均衡。

专升本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学校教学计划存在差异。一部分学生专科阶段的毕业环节参与了工程类实践活动,如到施工现场或设计单位等参与实习,所占比例为51%;一部分学生参与了相关实践活动,如参与招投标等,所占比例为34%;一部分学生所在学校没有进行相关训练,所占比例为15%。专升本学生专科阶段毕业环节形式也有较大差别,做毕业设计的有57%,做毕业论文的有43%。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针对毕业环节明确要求做结构类毕业设计,而专升本学生在专科阶段所做设计或论文内容与结构设计相近的占52%,有着较大差别的占48%,这部分学生参与毕业设计会感到难度较大。

如果没有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毕业设计指导方案应对以上存在的客观情况,而是简单地使用土木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的指导大纲,势必会导致学生毕业设计不均衡,毕业设计效果不理想。根据现行的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实践教学计划,针对专升本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毕业设计模式上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从指导教师的安排、设计题目的选择、答辩与考核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达到实现多规格、多模式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整个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均衡性、突出性、目的性地学习。

三、改革和创新的思路及实施方法

1.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前,先对专升本学生在专科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对学生分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师大体上分为两组,一组由理论基础更强的教师负责指导以前没有接触过毕业设计和本、专科专业相差较大的学生,目的是让这部分学生扎实地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的系统理论知识。一组由实践经验更为丰富的教师负责指导专科阶段专业相近的学生,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掌握更加前沿的专业知识。

2. 科学地选择设计题目

科学地选择设计题目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首要条件。设计题目要对学生的创造有一定的约束,又要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弹性,从而开展分层次的毕业设计指导。在专升本学生选题时,在满足毕业设计指导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加入一些供不同程度学生选做的内容,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方法,进行不同层次和深度的指导,给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条件,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有余地。根据学生结构不同,在制定题目和选题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设计题目要结合实际工程。在满足毕业设计指导大纲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后,通过实际工程,根据社会人才需要进行有机结合。采用真题真作的设计方式,使学生直接参与实践工程。[3]

建筑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程监理;毕业设计;改革;实践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本科院校和专业院校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环节就是毕业设计的改革。在工程监理专业设计的改革过程中,训练和检验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设计建筑工程的能力是各大院校需要加强关注和重视的。现阶段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工程监理专业的毕业设计都在沿用这个模式。随着教育事业的逐渐发展,对高职教育目标的培养具有深刻的认识的,对于工程监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加强专业知识和实操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该专业学生日后在社会上的更好发展。

1毕业设计改革背景

该专业主要为建筑施工企业、工程监理单位培养施工技术员和监理员,学生应重点掌握建筑施工技术、施工管理及建设工程质量、进度、投资控制的能力和技能。而传统的毕业设计是进行房屋建筑及结构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及预算,主要是训练学生建筑设计和结构计算能力以及施工组织设计与预算能力,这与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业务规格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基于以上认识,在最后一学期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综合训练,取消传统的毕业设计,并以职业技能综合测评取代毕业设计答辩。改革效果较好,学生动手能力逐年明显提高,受到了建筑企业的普遍好评。

2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工程监理专业的毕业设计的改革对该专业学生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作用,其主要是将毕业论文答辩的方式取消了,只是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检验和训练,这样一来,该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难度降低了很多,对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实现该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的有效落实,还有就是通过毕业设计的改革,有效的统一了人才培养方面实现了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同时也完善了该专业的毕业考核,科学合理的统一了专业规格和考核内容。最后能够促使该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学生日后在社会上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样一来,对于专业能力掌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能够被学生充分的认识到,在一定程度上,高职的教育特色能够完美的体现,同时教师的教学质量也能够得到较大的提高,促进学生更好的就业和择业。

3职业能力(技能)实训

根据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和人次业务培养的要求,工程监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实训分为三个阶段,一共具有17周的时间。首先第一个阶段,建筑工程施工图纸的设计实训阶段,其的时间共需要5周,这个阶段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该专业学生的建筑工程的设计能力、建筑制图能力和识别建筑施工图纸的能力。第二个阶段是建筑工程监理规划的设计实训阶段,共有2周的实践,这个阶段主要的目的是培养该专业学生立足于建筑工程的施工设计图纸进行工程项目的监理规划的设计能力。这两个阶段的职业能力的实训工作主要表现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图纸设计成绩和工程项目的规化设计成绩的评定。最后一个阶段是建筑施工和建筑工程监理的实训,这个过程共有10周的时间,主要的内容主要是训练毕业生的现场技术和现场监理工作,这个阶段有利于毕业生施工组织、施工技术和施工监理等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阶段的实训完成之后,毕业生的职业技能的综合测评需要及时的进行,然后将第三阶段实训的测评成绩与前两个阶段实训的测评成绩进行相加处理,最后形成毕业生的最终成绩。

4职业技能综合测评

4.1测评组织。由建筑设计院工程师、监理公司监理工程师、建筑工程质量检查监督站工程师、建筑工程公司技术员及我系建工教研室专业教师组成A、B两个工作组。A组为建筑工程施工测评组,B组为建筑工程监理测评组。

4.2测评试题。试题侧重技能操作和能力测试,由专业教师及施工、监理企业的专家共同编写。试题分为A、B两类。A类一建筑施工能力(技能)试题:包括技术员实务、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建筑施工方案、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材料使用及检测等。B类一建设工程监理能力(技能),包括监理员实务、建设工程监理概论、建设工程质量控制、建筑工程进度控制、建设工程投资控制、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等,题型为案例分析。

4.3测评程序。由工作组秘书组织学生依次到A、B测评组参加测评。被测试学生随机抽取试题,需抽取A类试题建筑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施工实务或管理各一题,抽取B类试题一道。抽取试题后(试题原则上不得更换),准备10~15分钟。然后学生对测评试题进行分析回答或现场操作,答题和操作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各组评委根据学生答题情况,现场打分,平均分作为学生该项成绩。

5成绩评定

最后综合成绩由建筑施工图设计、监理规划设计、施工技术和工程监理实训、综合测评等四部分成绩构成。

5.1建筑施工图设计成绩(15分)。根据房屋建筑施工图设计阶段表现、施工图质量、运用理论知识的准确程度、设计说明书等综合评定。

5.2监理规划设计成绩(15分)。根据监理规划设计阶段的实训表现,以及监理规划设计的质量、规划的合理性等综合评定。

5.3施工技术和工程监理实训成绩(10分)。包括施工表现、实训日记、实训报告(总结)、答辩成绩。

5.4综合测评成绩(60分)。其中建筑工程测量20分,建筑施工内、外业管理实务20分,由学生抽取A类试题现场测评;建设工程监理能力(20分),由学生抽取B类试题现场测评。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程监理专业的毕业设计改革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其是大势所趋,对工程监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具有良好的发展机会,通过毕业设计的改革,学校和社会能够很好的检验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从而有效的增加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经过调查显示,各个建筑企业和公司对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理论知识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完善和健全工程监理专业的毕业设计,可以有效的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学生的专业要求,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还能够促进我国教育行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朝升.对工程监理人才问题的思考[J].建设监理,2015(8).

[2]黄云龙,刘大成.工程监理为农发项目保驾护航[J].当代农村财经,2014(9).

[3]韩玉英.工程监理的现状及出路之我见[J].建设监理,1998(4).

[4]王家鼎.浅析工程监理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建设教育,2007(10).

[5]殷湘瑜.探析新形势下工程监理工作的发展与革新[J].现代装饰(理论),2014(10).

建筑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技术学位;学位体系;构建依据

作者简介:肖化移(1968-),男,湖南隆回人,湖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1-0012-04

我国教育体系的完善,P键是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主要以专科为主。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应该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一样,也应该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那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教育以后,现有的学位制度中,有没有相应的学位与之相对应呢?如果有,是什么学位?本文尝试探讨这一问题。

一、现有学位体系及其缺陷――技术学位的缺失

我国的学位制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我国政府效仿英美的教育体制,颁布了“学位授予法”,对学位授予的级别、学位评定的办法和学位获得者的资格等做了相关规定,这是中国现代学位制度的开端。但因为当时的中国高等教育比较落后,体系不完善,因而没有形成系统的学位体系。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高等教育得到较快发展,高等教育层次逐步完善,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研究生教育。195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至1965年共招收研究生2万多人。“”期间,研究生教育基本中断。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恢复了招收培养研究生制度。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次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制定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的学术标准。可以说,我国学位制度从此建立,学位体系初步形成。

然而,笔者认为,在我国现有的学位体系中,只涉及到两类学位:一类是科学学位,另一类是工程学位,尚缺少技术学位。

科学学位是着重于理论和学术研究方面要求的一种学位,以撰写理论研究论文为主,并通过论文答辩被授予的学位,可以全日制也可以在职攻读。与科学学位对应的学科主要是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所授学位如我国的文学士、理学士、文学硕士、理学硕士等,或如美国的哲学博士学位等。

工程学位是侧重于工程应用、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一种学位,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某一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门知识,以及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该学位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技术学位也是一种学位的类型,它与科学学位和工程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只是类型不同,各有侧重而已,在招收对象、培养方式和知识结构与能力等方面,各有不同的特点。技术学位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范畴是一样的,同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是一致的,都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相同的,即培养适应社会特定职业或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可以说,技术学位的设立把高等职业教育向研究生层次拓展,由设想变成了可以实现的“蓝图”。

我们知道,高等教育的目的应该包括全人教育和专业教育。因此,在美国的剑桥市,既有世界上最好的培养领导者及学术型人才的哈佛大学,也有最好的技术专家训练场所――麻省理工学院。实际上,在美国,职业教育(医、法、商等)基本上是研究生教育,即建立在本科教育之上的教育,这就综合了全人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优点。从国际惯例来看,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和以“学术目的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并存于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各层次教育中。因此,其学位体系中也应该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1965年,美国教育专家H・A・Foechek就曾预言,“在将来某一时候,大学本科水平上可能至少有四种基本类型的学士学位教学计划――科学类、工程科学类、工程类和工程技术类”[1],其中工程技术类就属于高等职业教育,换句话说,高等职业教育也应该有自己特有的学位体系。

二、技术学位体系构建的依据

(一)哲学依据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与技术已经成为了两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但众所周知,在对待两者的本质和相互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两者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不能也不应把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如果把第一种观点称为科学与技术的“一元论”观点,那么后一种观点就可以称为科学与技术的“二元论”观点。与此同时,还有第三种观点,即认为需要把上述科学与技术的“二元论”观点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关于科学、技术与工程的“三元论”观点[2]。事实上,在哲学领域,目前已经由原来单一的科学哲学,发展到技术哲学(如1999年陈昌曙同志所著的《技术哲学引论》),再到工程哲学(如2002年李伯聪同志所著的《工程哲学引论》)。

由此可以看出,科学、技术与工程是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三个事物(见表1):

科学是对未知世界的客观规律的探索,科学知识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单元是科学概念和科学定律,科学活动的最典型形式是基础科学的研究活动,进行科学活动的主要社会角色是科学家,以科学知识和科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分支是科学哲学。

技术是对可行的方法、技巧或“机器”的发明,技术知识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单元是技术发明和技术诀窍,技术活动最典型的形式是技术发明和技术开发,进行技术活动的主要社会角色是发明家,以技术知识和技术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分支是技术哲学。

工程是实际的改造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工程知识的的主要内容是调查工程的约束条件、确定工程的目标、设计工程方案、做出明智的决策、预见工程的后果等,工程活动的基本内容是运筹、决策、操作、制度运行、管理等,进行工程活动的主要社会角色是工程师和企业家,工程活动的基本单位是“项目”或“生产流程”,以工程知识和工程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分支是工程哲学。

(二)终身教育理念

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是20世纪60年代在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潮。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倡导和推动,终身教育已成为当代国际教育领域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思潮。终身教育具有持续性、一体化、开放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其核心思想主要有四方面:一是强调教育应培养人适应社会发展的主动性;二是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持续性;三是强调教育应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四是强调教育应促进人的自我发展。其中,终身教育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持续性的理念,否定了传统教育观念把人机械地分为“学习期”和“劳动期”的观念,认为教育应当贯穿人的全部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人生的某一时期;终身教育强调教育应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认为在过去强调以智力发展为中心的教育制度和忽视创造性的应试教育制度下,人的发展的各个层面之间并不平衡,终身教育考虑到人的全面发展,认为教育不应该成为筛选人的工具,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人的潜能,将人生各个成长阶段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展与完善人的个性和人格,满足个体在社会存在的各方面需求,促进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持续发展。终身教育的这两种理念对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挑战,要求构建一种适应终身教育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同时也为职业教育学位体系的健全与完善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上述终身教育的理念来看,普通教育有从初等到高等的完整体系。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这两个体系,必须要实现有机的联系与沟通,这是终身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职业教育也应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完整体系:既应有各级各类正规的学校教育,也应有职业培训;既应有初等层次、中等层次,也应有高等层次;在高等层次的职业教育中,也应有专科、本科、硕士甚至博士教育的层次,各教育层次都应有相应的学位与之对应。

(三)不同的培养目标

在高等教育领域,分别有培养学术型人才的高等学术教育、培养工程型人才的高等工程教育和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不同的人才类型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不同社会功能的人才具有不同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因而具有不同的学位标准。

学术型人才主要从事科学理论研究工作,不以获取直接经济利益为目的。如哲学家、法学家、语言学家、经济学家、化学家、数学家等。这类人才最擅长的是学术能力,拥有很强的某一相关基础学科的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普适性能力,但基本不具备专门职业能力。在知识方面,他们对基础学科课程知识的掌握远胜于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多为带有基础科学性质的概念、原理、定律和公式等,它们与学生未来职业劳动实践直接联系很少,因此基本不学习专门的职业课程知识和职业实践课程知识。这类人才的需求量小,主要靠高等学术教育来培养,对他们更强调创新基础理论的知识和能力。

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设计、规划、决策等工作,即在工作或生产活动前对活动进行预先考虑并做出全面安排的工作,一般也不以获取直接经济利益为目的,不直接从事产品生产或提供服务。如工业产品的开发设计、农业种植规划、城市规划设计、电信工程设计、土木和建筑工程设计等。这类人才最擅长的是筹划能力,它是作为“设计‘做’的‘想’”的能力[3],介于理论与做之间,也类似于亚里斯多德“实践哲学”中的“制定行动”;同时具备较强的综合各类学科知识的能力和对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的创新能力。在知识方面,他们需要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但最主要的是需具备专深的应用科学知识,由于他们的工作不与具体职业挂钩,因此也基本不学习专门的职业课程知识,尤其是职业实践课程的知识。这类人才的需求量也不大,主要由高等工程教育来培养。

技术型人才主要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运用成熟的技术和智能(而不是单纯的体能)将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和决策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生产产品。如生产类的工厂技术员、农艺师、机制工艺人才、植保技术员等;管理类的车间主任、护士长、领班及行政机关的中高级职员等;专业性业务类的程序员、会计、统计员、医师、金融保险实务人才、商务英语人才等;智能操作类的计算机设备与维修人才、数控机床使用与维护人才、电子电气工程技术实际操作人才等。技术型人才是一种智能型的操作人才,因此也需具备一定的学术(学科)能力和基础学科课程知识,但这种能力和知识的要求远不如前两类人才高,而是更应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这方面的知识满足“必需、够用”即可。与工程型人才相比,技术型人才需具有更宽泛而不是更专深的专门知识面,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应更强。同时,由于技术型人才所从事的生产现场的劳动常常是协同工作的群体活动,因而在人际关系的能力、组织群体的能力、交流能力等关键能力方面也有很高的要求。社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主要由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

(四)技术学位体系构建的现实诉求

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在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对技术学位(technology degree)制度的建设都有可资借鉴的经验。美国的高职学历教育分两个层次:2年学制,4年学制。读完2年学制的高等职业教育,可获得副学士学位(associate degree),主要由社区学院(初级学院)和技术学院承担。读完4年学制的高等职业教育,可获得学士学位,由工业大学中的技术学院承担。2年学制毕业生一般担任技术员工作,4年学制毕业生担任技术师工作[4]。法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有专科、本科、研究生3个层次。本科层次的高职人才主要由大学校培养,大学校是法国的一类特殊高等教育机构,其中分属政府各部的100多所工科学校和大多为私立的几十所财经商科学校是法国工商业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高中毕业生中的佼佼者经方向指导进入专门预备班学习2年后参加大学校的入学考试方能入读;本科后的职业教育是指那些学完大学本科4年,获得学位并有志深造者,经学业档案审查进入第三阶段,即研究生阶段。第三阶段第一年分为两个培养方向:为准备读博士者开设科研入门及理论课程,授予深入学习文凭;为准备就业者开设应用课程,授予高等专业学习文凭。

我国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包括研究所、大学及独立学院、专科学校等3个层次。又分类构成3条升学通道,即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推广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即第一条通道,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高等职业教育是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行的第二条通道。作为第二条通道的高等职业教育也相应地有本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但与普通教育有鲜明的差别,而且有相应法律作保证。

三、技术学位体系的构成

以技术为基础的科学,即技术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是技术对科学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这主要是指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的产生、成长和壮大。如果把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都归结称之为“应用科学”的话,那么,应用科学主要地并不来源于基础自然科学的演绎应用,而是更多地来源于对技术实践经验的理论化、系统化,即由技术发展演化成为“以技术为基础的科学”[5]。由此可见,在技术教育领域中,同样具有跟科学学位和工程学位体系相同的三个层次学位,其相应的学位体系应包括技术学士、技术硕士和技术博士。

(一)技术学士学位

技术学院或技术大学,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或职业中学毕业生学习四年,或招收专科毕业生学习两年,培养学生成为各行各业技术师层次的人员。课程内容是传授较高深的技术知识与学科,较好地掌握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其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其它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良好,以从事操作复杂精密的机器、设备、仪器或者控制复杂的生产程序等工作,并具有从事技术开发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高职院校本科生。

(二)技术硕士学位

技术学士学位获得者或同等学力者,经考试进入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技术大学或科研机构学习2.5~3年,通过硕士学位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硕士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成绩合格,在相关技术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技术研发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者,可授予技术硕士学位。这一层次的教育对科学与数学方面的要求,较技术学士教育更深一层。其操作的机器,多半与电脑、自动控制、激光等新技术有关。此外,尚有部分的管理课程,培养学生成为各行各业中的技术师长、正技术师等层次的人才。

(三)技术博士学位

技术硕士学位获得者或同等学历者,经考试进入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技术大学或科研机构学习3~4年,通过博士学位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者可授予技术博士学位。技术博士学位获得者在相关技术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技术原理研究工作的能力,在专门技术领域中能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吕鑫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36.

[2]李伯聪.工程哲学引论[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4.

[3]徐长福.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5.

[4]秦春生,等.中美教育硕士教育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5):22.

建筑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构建·在构建中发展

——滁州电大总结性评估自评汇报

各位评估专家、各位领导:

首先,让我代表滁州电大和所属的工作站参加开放教育试点的全体教职工,向省教育厅评估组专家们莅临我校评估和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版权所有

根据教育部和教育厅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的统一部署,我们自去年夏季至今,历时九个多月,积极认真地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理,以评促发展”的方针,把迎评和试点看作是同一回事,自觉地变压力为动力,高度重视、抓住契机,边深化试点改革,边展开了各项迎评工作。整个迎评和试点工作进程中,认识到位、发展加快、总结深入、材料齐备、宣传有力。现在,各位评估专家就坐在我们面前,各位主考就坐在我们面前,是我们该正式交出试点工作答卷、接受评估和检验的时候了。下面,我就学校的概况、试点工作总结和整改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校长汇报,请予审议。

一、学校概况:设施·规模·格局

主要设施:创办于1979年2月的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滁州分校,位于滁州市风景秀丽的琅琊山脚下。占地面积5亩,拥有教学办公大楼一座,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固定资产681万多元(新增293万多元,增43%)。已建成ku波段卫星地面接收、校内闭路电视及vbi/ip接收系统、主干百兆桌面10m校园局域网及独立域名互联网站、计算机网络技术平台和“电大在线”学习平台。现有50座多媒体机房3个,视频阅览室(自主学习室)1个、50座语音教室1个,另有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教室(投影教室)14个,150座多媒体演播大厅1个。拥有计算机270多台,所有计算机均能进行网上阅览。图书馆藏书2.2万余册,报刊、期刊200余种,自建电子图书10.3g,另与省电大实现电子图书共享,教学管理使用中央电大教务管理软件,已实现教学、学籍、考务、成绩等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规模/培养:分校下辖明光、天长、来安、南谯、全椒、定远、凤阳7所电大工作站。二十五年来,滁州电大依靠系统办学优势,主动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地区,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办学,充分运用多种媒体、多种教学手段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形成了以滁州电大为中心,覆盖皖东地区四县、两市、两区的电大教育网络。开设理工、经济、文法三个科类二十多个专业。04秋全市在籍学生达3809人,其中开放教育3376人(本科生905人,专科生2414人)。累计培养毕业生9018人,其中,开放教育本科253人,专科657人。

分校的开放教育是2000年秋经省电大批准正式招生并实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5年多来,从2000年秋开放教育专科1个金融专业48人发展到04年秋本科9个专业(法学、会计学、英语、金融学、汉语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工商管理、小学教育),专科8个专业(法律、财会、英语、金融、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两个方向、计算机应用、工民建、现代文员)共2002人。已毕业本、专科学生295人(本科253人,专科42人),本科毕业率为91.34%,专科毕业率为93.33%,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单位骨干,有得到提拔走上领导岗位的,有获得表彰奖励的,有获得专业资格证书晋升职称的,有不少还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电大的办学声誉和教育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和社会认可。

格局/办学:我校在坚持大力发展开放教育的同时,注重发展与名牌高校合作办学的网络远程教育(已成立滁州电大奥鹏远程学习中心)以及各类培训的继续教育。05春网络教育已发展到与兰大、中科大、浙大等10所高校合作办学,在籍生220多人,继续教育培训04年达734人次。04年办学收入开放教育占78.3%,网络教育占9%,继续教育占8.7%,注册视听和普专教育占4%,基本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办学格局。

格局/机构:我校实行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内设机构已从广播电视教育阶段的一办三科增设和调整为12个内设机构:党办校办、纪检委、校工会、校团委、督评办、教学处、教务处、技术服务处、网络教育办、继续教育办、招生办、远研室。

二、试点总结:探索·构建·质量

1、试点地位突出,工作思路明确,努力夺取试点与课研双丰收

试点地位突出:开放教育试点5年多来,我校在上级电大指导下、在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下,以试点工作为新的发展契机,高度重视、坚持改革、锐意进取、认真实施。为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02年学校主要负责人更换前后,先后两次成立由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包括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滁州电大开放教育试点项目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运作。通过开展转变观念大讨论,加强培训与考核,狠抓入学教育与课研,使全校师生员工划清了开放教育与传统教育在办学、教学、学习、管理方式上的四个主要区别,确立了“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全力服务+全程服务+全方位服务”两大理念,为推进远程开放教育试点奠实了思想基础,并融汇和贯穿于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的全过程。中期评估后,积极按照省电大整改意见,深化教学改革,并同步开展教学管理的创新和探索,突出和加强了开放教育主体地位,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设置不断拓宽,办学收益逐年增长,教学办公条件逐年改善,教学水平和质量逐年提高,社会影响逐步增强,为推进我市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作思路明确:02年至04年,学校在发动职工大讨论的基础上,一年一个新思路,三年迈了三大步:02年/转变观念、理顺关系、重点突破、稳步前进;03年/深化改革、重在建设、打造品牌、跨越发展;04年/坚持探改、创新管理、注重特色、促建争优。在课程改革重点突破上,校长亲自掌握推动;在课题研究“零”的突破上,校长亲自带头撰写;04年5月学校成立了“总结性评估领导小组”后,校长亲自主持培训班,学习贯彻评估标准,制定迎评工作计划和整改方案,明确重点、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新一轮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和修订工作,探索和初步掌握了开放教育的一些规律,总结概括出符合我市、我校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导构式”教学模式(已获省电大课题研究优秀奖)和“流程+目标+责任”的教学管理模式及其实践模型。纵观5年多来试点工作的实践和探索,我校试点工作的总体目标明确:努力建成皖东远程开放大学和远程学习服务中心,培养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总体思路清晰: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构建“两模”为重点,以课题研究为基础,以迎接评估为契机,以确立两大体系为支撑,以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根本;办学特色鲜明:扩大规模与注重特色质量并重,试点实践与课题研究并重,领导到位与全员投入并重,自主学习(七环节)与两大支撑(四督一评+四助一平)并重,“零缺陷”管理与责任追究并重。

党委政府重视:滁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电大事业和开放教育试点的改革与发展。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及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多次亲临学校视察指导工作。按照省五厅委(教高[2003]8号)文件要求,经市编委04年2月行文批准,已明确滁州电大归口市政府领导和教育部门主管,理顺了管理体制。04年9月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教育局、人事局、财政局、发改委、劳动社保局负责人以及电大滁州分校校长为成员的滁州市电大工作协调小组,并在我校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听取汇报,研究和帮助电大解决发展大计。市级报刊、电视电台等媒体不断宣传报道电大和开放教育。《滁州电大03年—07年发展规划》已报送市教育局并纳入全市教育发展规划中,正力争纳入全市社会和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

试点和课研并重:开放教育是试点项目,也是课题研究项目。几年来,我校力争交出两份合格答卷,获得试点和课研双丰收。02年6月出台了《关于我校课题研究和科研奖励的办法》,04年9月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和管理的意见》,成立了“两模”研究课题组。02年11月和04年9月两次向省电大分别申报并立项课题研究论文7篇和18篇,经评审后分别获二等奖1篇、三等奖4篇,优秀奖4篇,同时获得了省电大课题研究组织奖。中期评估后,为了提高科研水平,我校曾专门邀请省电大课题研究专家来我校作专题报告进行指导。04年申报的论文较之中期评估时的课题研究,选题面宽,涉及课程教学改革、教学创新、校园文化、支持服务、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完全学分制改革等诸多方面;联系实际紧,针对试点实践或总结经验,或针砭流弊,或矫正误区,或前瞻规范。截至目前全校教职工共发表文章120多篇,其中省级及以上期刊(包括转载)发表文章15篇,中期评估期间出论文集——《探索中的思考》一本,收集论文55篇;总结性评估期间出《探索中的构建》一本,收集课题研究申报论文18篇。影响较大的有校长本人撰写的《转变观念要全过程全方位地展开》,在02年11月省电大课题研究研讨交流会上重点发言,另撰写《开放教育自主学习的误区与矫正》发表于04年9月27日中央电大时讯/论坛第249期;张信军副校长撰写的《浅议远程学习者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发表于04年第11期/上《中国远程教育》。在开展课研的同时,十分注重课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转变观念要全过程全方位地展开》在应用和指导我校试点工作过程中,贯穿于学校各个管理环节,对推动我校各项管理规范化、程序化,转变全员思想观念、管理观念、教学观念、学习观念等方面起到了思想奠基的积极作用。我校徐华老师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课程教学模式个案研究中,总结出“aa+ab”教学模式,荣获省电大教学创新二等奖,在04年我校暑期教师培训班上作典型介绍,对深化我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起到了示范性推动作用。《开放教育自主学习的误区与矫正》及“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的“两模”课题研究,深入认真地总结试点实践,进一步明确试点工作思路,对深化试点实践既具有创新性,又具有前瞻性,对04年秋以来我校试点工作发生了重大的指导作用和推动作用,促使我校重点抓薄弱环节,如“课程教学改革”、“学习小组活动”等,重新修订完善了关于形成性考核、教师管理、辅导员管理、素质教育、考核责任制、队伍建设、科研工作等一系列文件。

2、发挥系统办学优势,积极加强系统建设

我校下辖7个工作站(天长、来安、明光、凤阳、定远、全椒、南谯),均挂靠当地的职教中心或教师进修学校,具有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功能,履行了申报、审批手续。截止05年元月,南谯工作站因在市本级并入分校考点,其余6个工作站已经中央电大、省电大审批设开放教育考点。

我校以试点工作为中心、以迎接评估和贯彻省五厅委03年8号文件为契机,以市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视察调研为推动,在加强分校自身建设、维护和坚持系统办学优势的同时,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着力加强我市电大系统建设,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1)、坚持、维护系统办学权威。试点以来,我校能与省电大之间以及与所辖天长、来安、明光、凤阳、定远、全椒、南谯七个工作站,明光司法局和滁州卫校两个教学点之间,严格试点审批手续,签定试点协议,无违规设点、违规办学、违规招生情况。02年6月,鉴于我校所辖的工作站中,有的属教育局成教科主办,政事不分;有的挂靠当地职教中心或教师进修学校,却将电大办学视同与高校函授的合作办学,十分不利于电大系统办学,教学与管理很难到位等状况。经我校领导班子研究正式行文,明确电大是一个具有上下管理与被管理、指导与被指导的办学系统,不是不同系统之间一般的合作办学关系,要求各工作站认真对待、转变认识,要解决政事不分和非独立办学实体问题,以维护电大系统办学权威。03年初,明光、定远工作站从教育局剥离。03年省五厅委教高[03]8号文件下发后,我校抓住契机,进一步开展理顺管理体制工作。在我校明确归口政府领导、教育部门主管后,市教育局先后三次召开各县教育局分管局长和工作站负责人参加的电大工作会、迎接总结性评估动员会等会议。多次强调各工作站要解决独立法人地位和办学实体问题,并要按85年省政府34号文件规定的正科级别建制,组建工作站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04年12月召开了我市电大迎接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会议,认真部署了总结性评估准备工作和初评工作。会后由市教育局和我校共同组织各县教育局分管领导和工作站负责人赴宿州电大所辖的独立设置的泗县和灵壁电大工作站学习取经。随后根据中央电大《关于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学点进行全面清理的通知》和省电大《关于开展对全省电大开放教育试点教学点进行全面清理工作的通知》精神,我校按要求组织分校及各工作站开展自查工作,对教学点的办学指导思想、教学条件、师资配备、教学管理、支持服务及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认真的自查和梳理,写出了《教学点自查报告》,填写《开放教育试点清理表》,通过清理,对天长、定远、全椒工作站要求限期整改。

(2)、发挥系统办学优势,推进系统建设。中央电大的品牌和“五统一”是发挥系统办学优势的重要保证。在取消“省内开放教育”与中央电大并归问题上,我校按照省电大统一部署积极配合,并及时补交并归费用近7万元,认真组织并顺利通过并归考试。试点以来,我校坚持按照中央电大和省电大专业课程教学计划组织实施,统一征订和使用中央电大的教材,并严格按照中央电大关于统一考试考核的精神,组织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近两年我校注意提升电大形象和声誉,加大对开放教育的宣传力度,学校开放教育生源规模持续扩大,一再攀历史新高。我校为了扩大工作站招生,出台了奖励政策并及时兑现,有的工作站生源规模也是持续上升。此外,从02年起我校开始对工作站的学费提成逐渐降低比例,至04年秋起降至2:8,以支持和促进工作站的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至目前,天长、来安、明光、南谯、全椒建有网站或专线上网,可与中央、省、市三级电大网站链接,共享资源和信息。

(3)、加强对工作站管理和指导。02年以来,我校先后出台了《关于转发和贯彻〈关于进一步做好电大县级工作站人员试点培训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关于工作站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的整改意见》、《关于开展教学检查的决定》、《关于加强教学管理的规定》、《关于加强教务管理的规定》、《关于实行考试工作责任制的规定》等一系列文件。每学期对工作站教学、教学管理进行检查指导,每学年对工作站开展教育大检查。每次检查制定了检查评分细则,进校听取汇报、实地考察、召开学生和教师、技术人员座谈会,检查后及时书面总结和通报,促进工作站试点工作健康发展。每次期末考试,均召开考前工作会议,严格工作站的考试组织管理、试卷保密和接送管理,选派人员进行巡考蹲考,端正考风考纪,并发挥考试责任制的监控约束机制。

3、努力建设一支“五位一体”复合型队伍

配齐队伍:学校高度重视试点人员的配备,并将教师作为人才引进的重点。试点以来我校共录用、聘用专职教师12名,技术人员9名,管理人员7名。按照开放教育要求,配齐配强了教学、技术、管理和科研四支队伍。目前,专职辅导教师25人(高职2人,中职10人,初职1人,应届毕业研究生2人),兼任专业责任教师18人(全部为中级以上职称),技术队伍10人,管理队伍40人,科研队伍20人,外聘兼职教师78人,建立了兼职教师人才库,近70%兼职辅导教师相对稳定,同时还建立专兼职教师档案。师生比1:25(按专业实际配备师生比为1:17.3),专兼职辅导教师比为25:55,达1:2.2。

提高素质:在队伍建设上,学校领导班子十分明确电大编制紧、人手紧,必须努力组建一支集教学、科研、技术、管理、宣传于一身的“五位一体”复合型工作队伍。因而,十分注重提高队伍的素质,重视队伍培训和考核,鼓励和支持教师提高学历层次。01年先后选派11名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现已全部结业,有三位教师正在申请学位。02年以来,为了提高全体职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教学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学校积极选派人员参加中央电大、省电大的各类培训,参加培训达77人次。我校还分别对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工作站技术人员开展了七期专项培训共335人次。目前我校教职工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整体有了很大提高,部分教师和技术人员已成为电大远程教育技术的行家里手。同时,还对辅导员等管理人员“以会代训”开展了12期培训,坚持对考务和监考人员进行考前培训。

锻炼队伍:组织大讨论,走群众路线,集中智慧,锻炼队伍,实施“全员虚拟单位正职(即虚拟校长)管理”,这是我校加强队伍建设的一大特色。02年7月组织转变观念大讨论,03年元月至05年2月我校组织三次新学年工作思路大讨论,03年11月开展“完全分学制大讨论”,04年8月组织教师、辅导员开展完善教学管理大讨论,9月份组织完善岗位责任制管理大讨论等。通过大讨论,使教职工以“虚拟校长”身份,站在校长立场上认清形势、把握全局,增强主人翁意识,了解了改进工作加强管理的来龙去脉,从而为贯彻执行、开展工作、履行职责增强了自觉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顺利地整体推进电大事业的发展。此外,在试点工作的动员和布置、工作的总结和推广、教学的观摩和交流、课研的研讨和攻关等方面,均注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干中学、学中干,锤炼队伍。一支“五位一体”复合型队伍就是这样地在实践中日渐成熟和壮大起来。

4、注重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展网上教学

改善条件:02年以来,学校又投入200多万元,在中期评估前已建成校园网主干100m、桌面10m的校园局域网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校园网已具备网上信息、vod点播、网上教学辅导、网上测试和网上讨论等功能,有效地实现了中央电大、省电大、市电大的教学资源共享,教学和教学管理信息的快速传递,以及教学计划、学籍、教材、考务、成绩、课程注册等网络化管理。学校购买了正版软件,保证了网络安全运行。所有教室、办公室安装了信息接口共63个。近年来新建多媒体投影教室12个(共15个),先后4次购置、升级调整服务器,配备了www、ftp、e-mail、电大在线、教师、学生、考试、vod点播服务器共8台,其中04年5月投资6.5万元,新购戴尔4600vod点播服务器一台,容量达1120g。04年新购置清华紫光教师办公用机22台,北大方正学生用机85台。目前我校网管中心、多媒体机房、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视听阅览室、卫星接收设备、vbi/ip接收系统等现代远程教育设施的建设与配套比较完备,复印、光刻、传真、扫描、数码摄像、数码照像、打印等办公自动化设备齐全。网上信息传输资源共享日趋成熟和完善。学校共拥有计算机270台,学生用机200多台,教职工人均配置1台以上。另为教职工每个家庭免费安装和使用adsl。

评比达标:我校的网站建设在全省市级电大中起步稍迟,但近两年来发展较快,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的意见》等文件,加强了网络设施建设及其管理和应用。在03秋至04年省电大对十八所分校网站建设的检查评比中,我校平均得分74.4,其中第2次得分81,为全省第一。为此,省电大于04年5月,在我校现场召开“全省电大教育技术工作会”,我校在会上作网站建设重点发言和经验介绍。04年12月,我校被省电大授予网站建设评比优秀奖。

开展应用:截至目前,我校开放教育试点本科学生在中央电大、省电大和滁州电大三级在线平台上实名注册率分别为75%、85%、98%,试点专科学生实名注册率分别为80%、88%、95%,登录滁州电大在线共56860人次。本专科各专业参加网上直播课堂教学的课程占所开设总课程的47.9%,共组织14个专业147班次学生参加网上教学,其中,网上答疑141门课次、1528人次;直播课堂教学209讲次、师生交互发帖1170人次。先后组织三次本科专业学位英语无纸化考试,和四个专科专业两次网考;网上测试5000多人次。有的专职教师还在家里通过学校免费安装和使用的adsl与学生多次进行网上答疑讨论。

5、大力推进多媒体资源建设及整合应用

配置与自建:资源整合和应用是开放教育支持服务的重要方面和基础工作。02年我校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多媒体教学资源整合和使用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条件的通知》等文件,组织技术服务处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资源整合,对教师进行了三次“电大在线”培训,使教师了解“电大在线”功能,利用“电大在线”平台布置作业、在线考试、上传自建资源,并将教师所做的课程主页等自建资源导入“电大在线”;专人负责定期接收导入中央电大、省电大资源,并从江苏电大、南京电大、四川电大、河南电大等兄弟省校购置资源。我校根据省电大《分校网站检查评判标准》认真检查落实各项指标,对学校主页、教学处主页等多次改版和更新,尽量做到栏目设置科学、页面美观、信息量大、查询方便、更新及时。加强“电大在线”平台建设,对栏目进行任务分解,落实到责任处室,由专人负责向栏目中充实内容。自03年以来我校先后已建成资源库:①资源总目——学校各类资源目录(03年“五·一”长假防非典期间完成);②试题库——历届考试试题1892份;③课程资源指南——介绍各门课程媒体资源形式、数量及位置;④vod点播——304门,5333讲、780多g(包括教学视频、综艺视频、“第二课堂”);⑤ip课件——导入的ip资源目录,目前达3350课时;⑥vbi信息——目前131期;⑦cai课件——84门,多数课程可提供在线阅览和下载。⑧电子教案——105门(兼职教师40门)全部导入分校“电大在线”自建资源;⑨课程一体化设计——115门,全部导入分校“电大在线”自建资源;

配置率与应用:至04年秋我校开放教育本专科17个专业应设284门课,已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资源的达236门,配备率达83.1%;其中必修课179门,配备率达87%,及时到位率为100%;选修课105门,配备率达81.47%,及时到位率为95.2%。学校通过信息、入学教育计算机培训、教师技能培训、网页大赛、网上教学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师生重视多媒体资源的应用,充分发挥开放教育优势,展示开放教育特色。03年5月至今使用试题库达118463人次,vod点播达62801人次。

6、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构建“导构式”教学模式

思路、取向和步骤:教学模式改革是项目试点的核心内容。为了启动和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我校自02年起,先后制定了《关于重点课程教学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教学方式改革的意见(试行)》、《关于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以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形成性考核的意见》等相关配套文件,组织力量,按照重点突破、递次推进、总结提升的思路,和变教为导、导构结合、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改革取向,连续走了六步:①从设计教学一体化上进行突破;②开展完全学分制大讨论,规范报考并强化指导,帮助学生自主报考和提前报考,推进以课程为单元组班教学;③省市电大课改联动,打破单一教学形式;④配齐配强专业责任教师和辅导员,强化质量管理和助学助教;⑤组织教学创新;⑥推进和强化网上教学。并逐步形成在入学教育、导学、形考、支持服务、选课报考、激励机制和跟踪监控七个系列环节上,推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

成果和成效:经过5年多的改革与实践、探索与构建,初步形成和概括出符合我校实际,较为行之有效的“统分兼顾+双多组合+自主构建+支持服务”的“导构式”教学模式(形成课题研究论文后申报省电大,现已评为优秀奖)。“统分兼顾”中的“统”,是指在中央电大的“五统一”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和开放教育精神,实行统一课型、统一课表、统一要求;其中“分”,是指由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基础条件、境况的不同,分层次、分对象、分难易、分地域,运用不同形式组织实时与非实时教学。“双多组合”,一是指对多种媒体通过课程一体化设计、课程主页、电子教案和电大在线平台进行整合,形成各类教学自建资源;二是指多种教学形式与四课型(精讲、答疑、讲评、复习)组合。“自主构建”即学生在教师和辅导员指导下,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自主选课报考、自主参加网上答疑讨论、自主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并开展个性学习、协作学习、讨论式学习、研究式学习。在学习支持服务方面,形成并确立了“助教助学助管助考+平台(支持服务平台)”的“四助一平”支持服务体系,把导学、网络、技术、资源、窗口、咨询各助学环节进一步系列化,同时在校园网主页上开设“辅导员助学主页”和“支持服务平台”(设“管理服务”、“在线学习”、“远程接待”等栏目),力争实现支持服务最大化和最佳化。

截至04秋我校本专科共开设144门课程,已制定了115门课程一体化设计方案,占总课程80%。制作电子教案并上网105门课程,约占73%,其中徐霖老师的《数据库基础与应用》在省教育厅03年组织的高校课件大赛中,荣获全省市级电大唯一一项三等奖。徐华、徐霖老师参加省电大开放教育教学创新大赛,分别荣获二等奖和优秀奖。徐霖老师的《多媒体技术基础与应用》课件,在04年省电大组织的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在03年春至04年秋省电大组织的作业抽查中,我校连续得到省电大的通报表扬。04年11月中央电大教学检查组来我校检查,听取汇报后肯定我校开放教育试点亮点很多、经验不少,索要带走了一批总结材料。据统计,自03年以来,我校“窗口服务中心”共接待咨询答疑电话1370人次,刻录发放光盘8189张,服务自主学习室视听阅览3641人次,学生发送e-mail4567人次,登录留言版发帖8459条次,进入bbs讨论区13394人次,发帖3125人次。我校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局面已初步形成。

实践环节是电大开放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开放教育的特色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我校自02年5月制定《滁州电大开放教育试点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办法》起,注重每学期对课程实验统筹安排,编制实践课表,对所开课程实验尽力给足课时,并认真考核验收;每次集中实践环节制定具体计划和安排意见,以书面形式下发至各教学班和工作站。03年上半年起,我校开始在毕业前举行毕业论文讲座,在答辩前举行模拟答辩,以提高毕业集中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04年5月省电大实践环节责任人培训会后,我校共有61位教师(含工作站21位)获合格证书持证上岗,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的规范管理,使之形成常规性、规范性的工作程序。04年上半年我校进一步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在完善计算机操作类实验室基础上,筹建计算机网络实验室。随后,又制定了会计模拟实验计划,购买安装了会计模拟软件,较好地完成本科会计模拟实验、会计电算化实验。至今已组建5个校内实验室。此外,我校还与滁州学院、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市二附小等10个单位签订了校外实践基地协议,校外实践基地全部挂牌,并确定实践基地指导教师、实践内容和管理。在05年4月省电大关于实践基地建设达标情况的通报中,我校在肯定和表扬之列。近年来,我校课程实验开课率达75%以上。每学期组织校外实践基地教学活动2—3次,并已总结和撰写了“实践教学的成功在于导学预案和因材施导”的实践教学经验。

注重素质教育是开放教育又一特色。我校于2002年9月制定了《素质教育拓展实施计划》,拓展素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04年9月又修改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开放教育素质教育的意见》。坚持并做到了结合课程教学有声有色地开展素质教育,主要措施和内容有:(1)在校园网开设素质教育平台。设“两课教育”、“校园文化”、“技能冲浪”、“创新设计”、“第二课堂”、“论辩口才”、“形势聚焦”、“相关链接”等栏目;(2)坚持加强两课教育;(3)努力提升综合文化素养。至今已举办两届校园文化活动月。活动月期间共组织学术报告10场;与外籍教师面对面的“英语之角”活动两次;开展开放教育知识竞赛和主题演讲大赛12场次;(4)强化技能培训(入学教育)和大赛。02、04年组织两次网页制作大赛;积极组织参加电大系统的各类大赛活动。在中央电大组织的纪念电大创办25周年“我与电大”英语演讲大赛中,02春英语本科学生阮曼丽荣获省电大“一等奖”、中央电大优胜奖;03秋经管专科甘敏洁获省电大优秀奖;02秋汉语言本科董永在“我与电大”英语文艺节目竞赛中获省电大三等奖;02年秋法学本科学生张信群获中央电大“我与电大”征文佳作奖;我校另获省电大颁发的“我与电大”征文和英语演讲竞赛活动组织奖。04秋财会专科学生姜道卫荣获省电大组织的“我看诚信”征文优秀奖。04春经管专科冯晶和04春英语本科黄菊,分别荣获省电大04年组织的多媒体课件大赛学生组二等奖和三等奖。02年以来,荣获我校组织的网页大赛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3人;演讲大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4人;开放教育知识竞赛一等奖6人,二等奖12人,三等奖18人;(5)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送法下乡两次、庭审旁听两次、模拟法庭一次、街头法律咨询一次、文学采风两次;(6)建立典型激励机制。02年学校出台了《关于开放教育试点班开展评选“优秀学员”和“先进学习小组”活动的通知》,至今已表彰优秀学员160人,先进学习小组32个;对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大赛的获奖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并广为宣传。

7、严格规范管理,构建“流程式”教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过程、思路和取向:开放教育作为远程教育,跨时空、准分离,以学生及其自主学习为中心,必然要求在进行支持服务的同时,建立起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作为支撑,规范管理、完善服务,形成远程开放教育独特的运行机制。几年来,我校出台《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开放教育教师岗位职责》、《关于实行考试责任制的规定》、《关于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教务管理的规定》、《滁州电大教师管理及考核暂行办法》、《滁州电大辅导员管理及考核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完善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和管理办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教学支持服务和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开放教育质量监控与保证工作和体系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积极开展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探索。其改革的思路是:围绕和配套教改,以教学和学生为中心,力求管理工作制度化、制度规范化、规范程序化、程序流程化;改革的取向是:强化服务、切合实际、有效监控、流程运作版权所有。

成果和成效:随着试点实践的深化,认识进一步到位,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模式也日渐成型。经由研究和提升,构建和总结出“三轮驱动+两线连接+监控保证+流程运转”的“流程:目标+责任”的教学管理模式(详见“自评报告”对观测点30的分析论证)。三轮驱动是指教学、教务和技术服务三个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在分管校长直接驱动下,按照各自的工作流程,进行“流程:目标+责任”管理。两线连接是指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辅导员在学生同学校、同辅导教师之间,专业责任教师在课程辅导教师(主要是外聘辅导教师)同学校、同多媒体教学资源之间进行连接,分别起着助学、助教的重要作用。在质量监控与保证方面,03年我们的认识还局限于督教督学上,04年我们将督教督学督管督考合一,称之为“四督并举”,确立和形成“督教督学督管督考+评估”的“四督一评”监控体系。并于04年秋新增内设机构“督评办”,使监控工作专职化。质量保证也从教学领域的微观拓展到领域外的宏观上,如领导和组织保证、队伍保证、课题研究和应用保证、教学设施和经费投入的保证等。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涉及的环节多,为了实现“零缺陷”目标和管理的有效运作,我们还在众多管理制度之上建立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构制了教学、教务、技术服务等诸多工作流程,从而使整个教学管理形成“流程:目标+责任”的运行机制。而这一运行机制又是在“全力服务+全程服务+全方位服务”的“三全理念”的统领之下,整个教学管理初步由以学校、教师为中心的强制性管理,转向以教学和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性管理。

据不完全统计,02年秋以来我校共组织6次“教学质量活动月”;3次教学主题座谈会;听课40场;学生问卷调查6次/8200份,回收6600份;教学检查10次;设辅导员助学管理主页42份;《网上教学跟踪月报》19期;期末考试跟踪分析报告6期。在质量保证上,以经费投入为例,99年/38万元,00年/71.2万元,01年/10.8万元,02年/68.8万元,03年/83.5万元,04年/104万元,逐年加大,给予开放教育以强有力的物质保证。我校03年获省电大“优秀教务工作者”奖1人,获省“教务管理先进单位”称号;连续三年被省电大评为教材管理先进单位;04年在纪念电大创办25周年活动中,被省电大授予“优秀管理人员”奖1人,“优秀教师”奖2人,“优秀技术人员”奖1人。

8、宽进严出,在注重电大特色中提升质量

能否保证质量是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的难点所在,甚至质量本身就是开放教育的难点。衡量开放教育质量显然不能套用传统教育的质量标准,需要在试点过程中探索。我们的体会是,抓开放教育的质量和保证质量,不能离开电大特色,即不能离开电大属于大众化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定位,以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做到宽有底线、严要适度,注重在电大特色上论质量。我们的做法主要体现在五个环节上:

(1)、“入学教育”环节。入学教育是开放教育学生全程学习的基础,是第一门必修课,包括观念转变、介绍教学教务管理常识、开展计算机技能培训、组建学习小组、制定学习计划等。这是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大特色,03春以来四个学期,我校新生入学教育到课率达75%以上,“入学指南”考试一次性通过率为90%以上,计算机培训考核合格率为100%。

(2)、在主要教学环节上的导学、助学,尤其是素质教育和实践环节(详见“自评报告”中对观测点26、27、28、29、35的分析论证)。

(3)、形考和考试环节。学校两次出台了规范形考文件,注意规范形考成绩的评定,评定成绩项目的分值实行动态倾斜,发挥形考成绩对学生促学的导向作用。同时辅之以作业个性化批改和讲评,使之发挥出较好的助学效应。在严肃考风考纪方面,我校已形成考前培训、滚动督考、违纪上墙、跟踪分析、责任追究等一系列制度和措施。据统计,02春以来,共组织学生33495人次参考,处理违纪219人次,平均违纪率0.65%,平均合格率本科为86.18%,专科为80.14%,违纪率和合格率属正常范围(就过程看,上下有所波动)。

(4)监控保证与支持服务两大支撑环节(前已有述,详见“自评报告”对观测点31、35的分析论证)。

(5)、毕业论文评审答辩环节。我校严格按中央电大和省电大要求开展学生的毕业论文评审和答辩工作。从03年12月至04年7月,我校开放教育本科三个专业(法学、会计、英语)275名学生、开放专科(计算机应用专业)33名学生共308名参加了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本科三专业毕业论文答辩通过率为89.82%;专科计算机应用专业为84.8%;全校参加毕业答辩总通过率为89.28%。04年11月省电大组织全省电大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评奖比赛,我校共报送7篇论文,01秋法学本科胡野的《再论民事侵权归类原则——归类原则“新二元论”说》荣获一等奖,02春英语本科徐吉祥的《siemenshomeappiiancesastandatappiiancesworldexpo-beijing2004》和01秋会计本科陈建国的《制定森林生态效益会计核算办法思考》荣获优秀奖。

据省电大04年8月至10月对我市电大开放教育毕业生跟踪调查统计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总体评价为81.76分;毕业生对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方式总体评价为86.89分。04年9月至12月我校组织对全市电大开放教育本专科毕业生及其单位进行跟踪调查和相关信息(获奖获证、发表文章、问卷访谈)采集活动,发放181份问卷,占910名毕业生数的20%,收回153份,占85.4%,有效问卷148份,有效率达96.73%,占毕业生总数的16%。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工作应用能力、敬业精神及知识水平等综合能力评价的合格率(含强、较强、一般)达95%,这说明我校的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改革已初见成效,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毕业生对我校教学质量评价(共15项)的认同率(作用很大、较大的)项均达75.8%,其中对我校“及时全面准确为学生提供入学注册、教学、辅导、考试等信息”(第19项)的认同率4分频次以上达85.7%,对“扩大办学规模且管理严格,质量有保证”(第29项)的认同率4分频次以上高达96%。181份问卷信息采集对象采集到的获奖获证、发表文章的信息量126人次。我校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世人可圈可点。

三、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措施

电大目前正处于向第三代远程教育跨越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总结性评估不是开放教育项目试点的终结,而将是一个新的起点。用足用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理、以评促发展”的正确方针,就能推动电大事业更快更大更强地发展。尽管五年多来,特别是中期评估后两年多来,我们为开放教育试点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衡量,我们必须头脑清醒、认清不足、抓住机遇、扬鞭自奋,坚持用开创新局面、开拓新境界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1、校园整扩

未来五年后,我校办学规模本专科专业数将达到25个,办学规模将达5000人,亟待增加校舍和解决校园。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市教育局和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形成正式意向并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2、加强信息化数字化校园建设

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信息化能力和水平,完善“天网地网结合,三级电大平台互动”的网络教学环境,进一步实现卫星、网上视频点播和课堂直播,以及中央、省、市三级电大间的双向视频交互功能;发展远程教学数据库、建立网上虚拟校园、建成远程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的网络系统,积极参与构建教育信息化网络体系。①适时更新计算机,增加计算机总量,增建多媒体机房;②完成双向视频系统建设;③加强网管中心建设,增加服务器台数;教学资源整合常态化,视频资源总量由目前的660g增至1200g;④完善与中央电大、省电大和有关高校联网使用的数字化图书馆和网上多媒体阅览室;⑤加强教务软件系统、考试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推进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和无纸化网络化考试;⑥组建现代化教育网吧,分设在线学习区、资源服务区(查询、租借、刻录、购置)、休闲区(茶吧、咖啡吧,在线文艺、旅游、体育)和沙龙式学习讨论区等。

3、继续稳步推进和深化开放教育试点实践

以教育部04~05年对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和省教育厅05年对全省电大办学水平评估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导构式”教学模式和“流程:目标+责任”的教学管理模式,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我校的开放教育试点实践,力争早日实现建成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大学和皖东远程学习服务中心两大目标。①加大课程教育改革力度,在扩大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和多媒体课件数量基础上注重提升质量,深化多媒体教学组合和多种教学方式组合,组建教学录课系统和虚拟课堂,打造一批有影响、叫得响的精品辅导课程和优势专业;②加大以专业为单位进行管理和以课程为单元组织教学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完全学分制工作流程,试行网上报名、单科注册、选课报考;③增设“远程学习接待中心”机构,创新学生自主学习支持服务和质量监控与保证支撑体系,研究和探索人才培养新的模式,为培养大批应用型的高等专门人才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进一步提供服务和保证。

4、队伍建设整体提升

坚持从转变观念、优化结构和提高素质等方面入手,坚持不懈地加强队伍建设。

①坚持教学队伍专兼职相结合的原则,配备高素质人才和学科带头人,配齐配强教学队伍。健全和完善教师选聘、管理和考核制度。②积极引进人才,实行岗前、岗中培训。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方式,引进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科研人员,引进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技术、管理人员。重视引进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岗中继续教育。③提高学历层次。2007年前,45岁以下专职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达50%,45岁以下技术、管理人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达75%以上,专科学历为100%。

5、提高远程开放教育科研水平

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积极开展开放教育、网络教育的课题研究,为电大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谋作用,为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积极参加电大系统组织的科研工作会议和课题学术研讨会议,每年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有一定数量和份量的课题研究文章、科研专业论文。

6、巩固和发展“一体两翼”的办学格局

大力发展网络教育,依托中央电大奥鹏远程教育中心与名牌高校合作办学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宣传力度,主动与有关部门、系统联系,面向社会扩大招生。同时要根据合作办学的高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要求,提供优质有力的招生组织、教学、教务管理、过程控制等学习支持服务,力争每年合作办学校数以50%增长,尽快做大做强。

大力开展各类培训的非学历教育,上挂中央电大、省电大继续教育机构,横联市直有关部门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准入制度,以及中央对“三农”的倾斜政策,积极拓展培训项目,为在岗人员知识和技术更新、劳动力岗位转移、再就业和农业技术应用和推广,提供教育培训服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走过的路,干过的工作,取得的进步,都将成为历史。未来是美好的,将有待我们开拓。我校将继续遵循远程开放教育规律,和中央电大、省电大有关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学、教务、技术和教学质量监控保证的各项管理,创新和构建既符合远程开放教育规律又具有本土特色的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在大力加强与高等学校合作办学的网络远程教育和进行各类非学历培训的继续教育工作过程中,提升以开放教育为主体、网络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办学格局,为早日把我校建成现代远程开放大学和皖东远程学习服务中心而努力、而奋斗、而拼搏。

以上是对我校基本概况、试点工作总结及整改规划措施的汇报,再次诚恳地欢迎评估组专家对我校开放教育项目试点工作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和指导。

建筑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远程高等教育;发展;问题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六大工程之一。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是20世纪50年代起步,随着数字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的不断建构而形成的一种全新教育模式。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新型教育模式的融合体,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不但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协作性、自主性等特点;而且成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满足无法到校园内接受高等教育人群的需要,让更多的学习者共享丰富的教育资源。

一、远程教育的雏形

远程教育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社会,当时人们通过体态语和口头语交流信息、传播知识。近代社会的到来,中国演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开始举办函授教育,随后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浪潮不断高涨,多种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国际远程教育发展的主流,并产生了一批在校生数超过10万人的巨型大学,使远程教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20世纪末,世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着整个教育包括远程教育领域新的变革。网络教学、在线教学、电子远程教学、电子远程学习和虚拟教学将同面授教学、函授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交互一起,也成为了21世纪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主流体系。

二、远程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开拓与发展

当前,实施远程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教育发展趋势,其发展经历了函授教育阶段、广播电视阶段以及现代远程教育的新阶段。

(一)中国函授高等教育

函授教育是基于邮政通信和印刷技术的远程教育,属于第一代远程教育。新中国成立后,普通高等教育举办正规的较大规模的函授教育,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成立函授部并招生,1953年开始授课。1956年厦门大学还创办了以海外侨胞为对象的海外函授部。至1965年,已有123所普通高校举办函授教育,开设专业138个,在册函授生18.9万人,相当于普通高校在校学生的28%。遗憾的是,期间函授教育被迫停办。1980年9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大力发展高等学校函教育和夜大学的意见》,中国函授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二)中国广播电视高等教育

伴随着近代函授教育和教育技术的产生,各类大众传播媒介逐渐在非正规的社会领域发挥作用,并且很快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正规教育中,演化成电化教育热,进而形成了中国广播电视高等教育。

第二代远程教育,是指在函授教育的基础上,利用广播电视(卫星和微波)、录音录像、电话电传和计算机等现代大众、个人和电信传播媒体开展的远程教育。20世纪20年代开始利用幻灯、电影进行教学。此后,广播、电唱、录音等也逐渐引进和发展起来。1936年,旧中国政府教育部成立了播音教育委员会。1955年,北京、天津等地分别创办了播音教育委员会,50年代末有了电视并很快被用于教育。这一时期广播电视大学的创办为在职人员提供了较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受到了广大进修学习的中小学教师的欢迎,开创了中国乃至世界利用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开展远程高等教育的先河。1979年2月6日,全国广播电视大学开学。邓小平说:“我们应该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建设一所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开放大学,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广大求学者提供更多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广大求学者提供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开出一条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中国教育新路。”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的实践证明,邓小平的决策是极其英明的,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有力推进了中国和世界远程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自1982年至1998年,全国广播电视大学,仅培养高等专科毕业生一项就达249万名,占同期全国各类高等专科毕业生总数的12.9%,占全国成人高等毕业生总数的27.4%,形成了一个1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44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814所地市级广播电视大学分校和1742所县级广播电视大学分工作站及17076个教学点组成的世界上最大的远程高等教育系统。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广播电视大学已经成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成为我国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撑。

(三)中国现代远程高等教育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及其计算机网络、卫星网络和其他通信网络的逐步普及和推广应用,整个社会越来越网络化、智能化,地球“越来越小”,“天涯若比邻”逐步成为人间的现实,一个全新的、开放的、大众化的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已不是理想和空谈。1999年1月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在原有远程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能有效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优势,是构建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新一代远程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和远程教育的结合,将远程教育这种新的教育形式运用于高等教育中,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数字技术,在数字化环境下进行交互式教学,这并不意味着对前两代的否定或取代,不能把函授高等教育、广播电视高等教育看成是过时的远程高等教育,新旧结合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是中国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我国自1999年批准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以来,远程网络教育规模已成为遍布全国的终身立体教育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03年,经过教育部批准进行远程高等教育试点的高校达到68所,教育范围涵盖普通专科、专科起点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二学位、非学历培训等各个层次上百个专业,在全国各地建成学习中心2000多个,注册学生高达500多万人。而且,68所试点高校已经开发了8557门网络课程、9338个计算机课件;试点高校还与社会和企业展开了广泛合作,吸引社会和企业将资金和技能投向网络教育,促进了教育信息产业的发展。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6》显示数据,远程网络教育在毕业生数、招生数方面均占到普通、成人、网络三种类型本专科层次学历教育的13%以上,在校生数方面占11%左右。重要的是,截止2000年底,绝大多数试点高校对西部远程教育实行了学费减免等多项优惠政策,各试点高校在西部地区共设立校外学习中心374个,占学习中心总数的19%,注册在读学生占总数的14.4%。西部地区的试点高校也通过网络教育将优质教育资源向西部纵深传播,同时也建立了东部优秀高等教育资源向西部地区输送的渠道,有力地促进了东西部高等教育的交流和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所以,远程网络教育已近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中国远程高等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入学对象扩大化

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1世纪是以经济为主体的信息社会,社会需要各个层次的、各种各样的人才,而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大批适龄的求学青年被拒之于传统大学门外;而现代远程高等教育将传统意义的大学从“有教室、教师和学生”的建筑物变成一所真正无围墙、无地域、甚至无国界的大学,为一切具有高等教育学习能力的人敞开大门。

(二)教育不受时空限制

在传统高等学校,学生必须按照学校统一制定的课程表来安排时间,而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为学生提供了实时和非实时的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使教学活动得到了极大地延伸和扩展。学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活动可以同步进行,也可以异步进行;可以实时进行,也可以非实时进行;学生可以自己决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以何种进度和何种方式,进行什么内容的学习,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讲授的单一模式。特别对于一些在职人员真正做到了学习、工作两不误,增加了异步学习的机会,大大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三)共享丰富的教育资源

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综合利用文字、音像、计算机课件及网络等多种媒体,将整个地球的信息资源连接起来,连接了全世界的资源库、图书馆、实验室等,使全社会有限的教育资源能够充分地利用。全世界的远程学习者通过因特网获取自己的学习资料,在资源型学习环境下实现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化;远程教育单位通过建立网上分布式资源库,向学生提供系统、翔实、优秀、超文本的学习资料,彻底改变了过去学生在远程教育中学习资料不足的状况。

(四)注重教学交互性

世界远程教育专家d•基更指出:“反馈的快慢是远程教育成功的关键”。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相比传统远程教育而言,其教学交互性更强。以计算机网络和电子通讯等信息技术为主要载体的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使学生在远程学习的过程中,不再是孤单的学习个体,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和卫星数字传输联系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实时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卫星等向学生传送远程教育的多媒体教学信息,学生则可以通过bbs、电子邮件、论坛等向教师提出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实时交流、讨论,得到教师的即时反馈。

(五)教学模式的优化

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为丰富教学资源,实现较大丰富资源的共享,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自主学习要求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教学模式的优化成为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问题。在各种模式建构的过程中,一些旧的思想观念和做法也在无形中被带入到现代远程高等教育这个新领域里,出现了不少问题。

因此,必须按照新的教育思想,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依据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优化我国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培养更多符合时代要求发展的新型学习型人才。现阶段主要有两类教学模式已成为主流,一类是远程实时授课模式。这种模式简单表示为:直播课堂+网上自学课件、讨论答疑+教学站辅导。另一类是学生以文字教材和多媒体教学课为媒体进行自主学习的模式。这种模式可概括为:纸介质教材自学+网络课程学习+网上导学+网上答疑+网上讨论+课堂作业+自测练习+网上辅导+集中考试(毕业论文)模式,即学生在教材自学和多媒体课程(光盘版或网络版)自学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答疑、讨论、做作业、课程辅导等,最后参加在当地集中进行的课程考试。

(六)教学管理模式的改进

教学管理是保障远程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要坚持科学合理的远程高等教学管理理念:以学生为本,以质量为先,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为了保障教学支持服务,确保教学质量,一些网络学院的教师成立课程教师组,把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到教学任务上,负责完成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收集、课件开发、作业批改、监考、阅读及其他教学工作。而这一系列教学过程的完成,必须要以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支撑,确保整个教学系统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

(七)远程教育和高等教育融合必要性

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和远程教育的结合,将远程教育这种新的教育形式运用于高等教育中,高等教育代表着先进的知识,体现着时代的精神,远程教育可以消除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利因素,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是一种基于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知识传输和知识学习的新型教育形式,显示出远程性、开放性、灵活性、先进性等一系列新的特征,高等教育正在借助远程教育的力量推动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保证远程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作为新生展的现代远程高等教育还不成熟,办学特色和优势都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面对中国远程高等教育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以下几点思考:

1.如何解决分离与结合的矛盾

教师与学生处于时空上的准分离状态,构建了一个虚拟的同步或异步学习环境,社会的不断进步,从文字、书本教材到电子邮件、无线通信的一次次腾飞,便产生了远程教育,但是师生交互是评价远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高等教育的受众多数是在职人员,他们没有固定的时间点去安排合理的学习,虽然技术的不断革新在解决相互的矛盾,但是真正做到实时交互,还有一定的距离。现阶段,如果条件允许的话,通过网上或卫星双向视频会议系统,教师与同学之间进行在线交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人交互;但是价格非常昂贵,也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所以,快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虽然缩短了各种多媒体之间的界限,促进了文本、图形、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实时或非实时的便捷交互,但是学生作为教育自主学习的主体,两者的结合只是“貌合神离”。

2.如何让解决办学与教学的矛盾

据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7年,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人,其中网民人数达到1.63亿人。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使许多网络教育机构看到了无限商机,在远程高等教育的硬、软件建设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可是教育所带来的利益驱动是“规模效应”(学生达到一定规模效益才能体现出来),这些教育机构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借鉴国外的办学模式,从技术、教学、管理等方面开展试验教学,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其中,多数试点院校努力尝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混合式等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远程教学的灵活性,可是师生的“准分离状态”迫切需要优秀的师资力量,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实际需要,开展适应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计划和学习进程。为建构良好的远程学习环境,组织严谨的教学服务,在办学体系中,教育机构为了追逐功利,大量扩招,忽视了对基础学科和其他学科人才的培养,忽视了教学过程的支持服务,从而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教育人才市场,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素质。

3.如何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远程教育是教育技术学的一个重要的应用研究领域和学科方向,只有理论知识的大量积累,才能创造实践的价值。我国的远程高等教学中,各个院校均采用互联网,建立网络教学和管理平台,根据各自教学的需要,综合发展多样的数字化技术,让学生在网络与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中灵活、多样的发挥学习潜能。但是,远程教学缺少面对面授课的优势,一方面学生不能完全熟悉远程教育的学习方式,得不到健全的资源、信息;另一方面,远程教学的理论研究缺乏对实践的指导,无法实时互动,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远程高等教育当前发展的潜力及相关对策

目前,远程高等教育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中呈现出跨越式的发展,它如一把双刃剑一样利弊相持,面对种种弊端,要积极采取如下相关的措施:

第一,制定优质网络教育课程标准,加快网络课程的建设步伐,建设优质课程,充分利用丰富的视、音频资源,从而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第二,远程高等教育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开展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岗位培训及其他非学历培训等等,在此过程中不但要注重人才个性发展,而且要加强对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远程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为确保人才素质要求,在技术保障下,远程教育教师不仅要熟知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努力成为精通网络远程教学和远程学习实践的专家。

第三,“准分离状态”必须得到有力改善,建立完善的网络教学支撑平台,方便解决学习者遇到的问题,构建了良好的虚拟学习环境,使学习支持服务各个环节更加优质。

第四,对于网络远程高等教育,据试点院校统计表明:93%的试点院校开设有计算机专业与技术和工商管理专业,成为了第一热门专业;86%的试点院校开设金融类专业。因此,远程教育更注重培养高层次的科技和管理人才,这类人才的需要与职业选择息息相关,必须以市场需求为背景,根据市场导向设置专业,能确保远程高等教育的继续发展。

五、结语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与学习手段,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整合、共享优秀的教育资源,不断完善教学和管理模式,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亦步亦趋的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信息社会的到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教育资源配给在东西部布局上也极不均衡等等,而远程高等教育厚积薄发,更新传统教育观念,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习需求,为高等教育确保全新的发展。

总之,中国远程高等教育的发展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是前途是光明的。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将为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带来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毛汉领.远程高等教育实践与创新[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

[3]丁新,聂瑞华,卢和炎.远程学习方法与技术[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4]陈冬梅.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吴鹏泽.我国网络远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10,(10).

[6]郭炯,黄荣怀,陈庚.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运行现状及质量保证措施[j].开放教育研究,2009.

[7张亚君.试论现代远程教育的社会价值及其发展趋势[j].开发研究,2010,(2).

建筑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同心协力迎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__—20__年学院工作报告各位代表:我院首届教代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今天隆重召开。现在,我代表院行政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一、五年来学院工作所取得的成就“专升本”五年来,在院党委的领导下,我们遵循建设合格本科院校的奋斗目标,坚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根本办学宗旨,落实科学发展观,凸现德育首位,强化教学中心,启动科研和学科建设,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学院各项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目前,我院本专科教学秩序稳定,科研和学科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人才培养质量初步得到社会认可,社会声誉逐步提高。经过两轮本科教学实践,我们已经构建起一个比较科学、完整、有效的本科教育体系。这些成就是广大师生员工辛勤工作、无私奉献、实践创造的结果。在此,我们向全院师生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五年来学院事业发展主要体现为:(一)办学规模跨越发展,办学资源迅速扩充。从20__年到20__年,学生规模从4071人发展到10538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5491人;固定资产从5474万元增加到目前的实际资产3.03亿元;职工总数从649人增加到1094人,其中教师人数从288人提高到440人;教学设备总值从1053万元提高到3423万元;校园建筑面积从9.3万平米增加到24.4万平米。办学资源的迅速扩充为本专科教学提供了基本条件,为评估奠定了基础。(二)教学中心地位不断加强,教学秩序稳定,质量稳步提升。教学是立院之本,是学院一切工作的中心。学院先后两次召开教学工作会议,不断强化本科意识、质量意识、改革意识和迎评意识,并采取得力措施予以落实。全院目前有20个教学系部,23个本科专业招生,其中14个本科专业已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基本形成了以师范本科教育为主体,本科与专科教育并举,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院始终坚持从严治校,对常规管理常抓不懈,建立校系两级教风学风管理体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督导室专家经常活跃在教学一线,投入40余万元迎评资金对教学资料实行规范化管理;学院注重专业和课程建设,两次调整本专科教学计划,建设30门院级重点课程、5门院级优秀课程和1门省级精品课程;学院大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坚持“411”顶岗教育实习,建立大批实践教学基地,两年投入50万元专项经费确保本科毕业论文的基本质量;学院积极推进多媒体网络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信息密度和教学效率,在“四系一部”全面启动案例教学改革;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专业课教学全过程,并通过学术报告、系列讲座等多种形式教书育人。我院人才培养质量已经得到社会的初步认可,学生就业和考研均取得较好成绩。20__年首届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1%,考入南开大学等重点院所研究生95人;今年本科生考研143人达线,录取率将超过去年。(三)科研意识逐步升温,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学科建设初见成效。在本科建设初期,学院明确提出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同时启动科研和学科建设。学院设立院级科研基金和纵向课题配套资金,实施科研奖励办法,遴选了古典文学等五个院级重点学科。五年来,先后投入近50万元资助80余项院级科研课题,承担省部级立项课题32项,争取到纵向科研经54万元,省重点扶持学科建设经费30万元。目前,全院多数有科研能力的教师均承担一定的科研课题,顺利实现科研启动。20__年学院投入100万元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各重点建设学科的基地建设、梯队建设和项目建设逐步形成优势。学院两次举办学术活动月和教学科研成果展,组织学科带头人进行科研和学科建设专项考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行学术讲座310多场,对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和拓宽学生知识视野起到了良好作用。学院的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迈上了新台阶,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720余篇,其中40余篇理科论文在国际国内权威刊物发表并被SCI或EI收录,发表部级和核心期刊论文6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70余部。教育厅专家组对我院在本科办学之初取得的科研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学院确立了“立足培养,大力引进,多种形式聘任”的师资队伍建设基本思路,先后招聘150多名青年教师,其中硕士研究生47人;派出青年教师130人攻读定向、委培博士、硕士学位,150多名教师参加了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进修。目前学院共有58名硕士学位获得者,4人获得博士学位,另有约120名教师可望在20__年取得硕士以上学位。学院鼓励和支持教师评聘高级职称,教授人数从20__年初的3人增加到现在的17人,副教授由60人增加到100人,并外聘40余位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学院实施以学科带头人、 骨干教师和教学新秀三级教师梯队为主体的“名师工程”,两次评审出学科带头人6名、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6名、骨干教师39名、教学新秀27名,并在发放岗位津贴、改善工作环境等多方面对梯队教师予以大幅度倾斜。(五)实施内部管理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学院积极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定岗定编和全员聘任制度。在学院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连年大幅度提高教职工岗位津贴,教职工年均收入由升本初期的8940元,增加到20__年末的20708元,其中教师年收入由9276元增加到26473元。财务工作坚持“一保吃饭运转,二保教学科研,三还利息欠款”的原则,严格财经纪律,规范开支项目,学院财务整体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在确保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前提下,学院的人、财、物及教学和学生管理的重心逐步下移,教职工的劳务津贴、差旅费用、办公及备课费用、本科论文专项资金等均已切块到部门管理。(六)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为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提供可靠保障。学院自筹资金2亿多元用于校园基本建设,新增建筑面积13.6万平米。其中新增教学行政用房5.3万平米、学生公寓4.3万平米、教职工住宅4万平米,新建了东区图书馆、案例教室、多媒体教室群、主校区体育场、陶行知广场等一大批教学、办公和生活设施,完成了三校区诸多附属设施的改扩建和维修改造工程。另外,今明两年将陆续开工建设2万平米的主校区综合教学楼、1.5万平米的北区综合公寓楼、6000平米的东区教学楼和5500平米的东区学生公寓楼。这些工程完工之后,校舍面积将基本满足8500全日制学生办学规模的要求。我院后勤工作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餐饮业全面实现社会化改革,水电暖供应充足,为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七)图书资料和信息化校园建设不断加强。根据学科和专业发展需要,学院不断加强图书馆和系部资料室建设,提高图书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改善借阅条件,年图书资料经费由升本初期的34万元增加到目前的70余元,引进社会力量共建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充实了各类图书15万册、期刊700种,增加机座170个。在注重纸质印刷资料建设的同时,不断引进电子文献资源,购置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学院投资100余万元对校园网进行升级改造,扩大带宽,提高网速,设立免费电子信箱和对外浏览的网关管理,增加电子政务管理系统,为1500多校园网用户服务。(八)成人教育规模稳定发展,层次提高,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人教育是我院教育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其他高校联合办学等方式,成教院开设脱产、函授等21个专业的本专科学历教育,共培养专科毕业生3177人,专升本毕业生202人;举办计算机、英语教师培训班等2158人次,组织全省成人英语统考、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等6341人次。今年,我院成功获得成人本科办学资格,为今后在更高层次上发展成人教育搭建了新的平台。(九)附中工作蓬勃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我院附属外国语中学成立于20__年,目前已经成为学院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联系的桥梁和重要的实习基地。附中初、高中在校学生已达3000人,教师150余人。附中员工发扬“爱校如家、爱生如子、敬业奉献、吃苦耐劳、争创一流”的高尚师德师风和优良校风,办学质量很快得到社会公认。20__年首届初中毕业生在全市中考中取得均分、及格率、优生率三项综合排名第一名,首届高中毕业生高考六项指标综合权重在全市排名第二。20__年高考达线146人,超额完成比去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中考成绩也将好于去年。(十)依法治校,民主办学,大力推进院务公开。学院对重大建设工程和大宗设备采购全部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度;对职称评聘、津贴发放、住房改革、“三项治理”等干群关心的问题上全部实行公示、公开;招生实行网上录取,由纪检部门全程参与监督。学校的重大决策均都经党委、行政集体研究讨论后及时通过各种会议、文件、院务公开栏及校园网进行公布,通过院务公开广泛接受群众监督,扩大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利益,确保学院安全稳定的办学环境。与此同时,学院及早启动了迎评进程,扎实进行软硬件准备。20__和20__年,学院两次组织系部主任和教学科研部门中层领导赴北师大、山大等高校进行教学科研和迎评专题考察,启动了迎评准备工作。第二次教学工作会议正式拉开了我院迎评工作的序幕。学院成立了迎评领导组和专题工作小组,设立迎评专项资金,制定了迎评总体规划。党委和行政多次进行专题研究,对照评估指标逐条寻找差距,提出对策。在学院投入大量资金逐步弥补硬件设施不足的同时,教务部门和各系部从教学资料规范化、教案规范化和教师教学科研档案建设等具体环节做起,为教学评估扎扎实实地进行前期准备工作。二、对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同志们!综上所述,我院本科教育发展顺利,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工作基础。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照教育部评估指标体系,与国内省内同类院校相比,目前学院的教学科研和 行政管理工作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足。(一)师资队伍尚存在结构性缺陷,整体水平急待提高。学院目前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偏低,目前为14,到评估年至少需要培养和引进130名硕士和博士才能达到评估要求;第二,有一定影响的教授和学科带头人极度缺乏,重点学科梯队结构不合理,个别学科梯队面临断层危险;第三,青年教师比例偏大,过教学关和培养提高的任务很重。另外,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专业分布不合理,主要集中在中文、化学等优势学科,不少系部正教授和博士长期空缺,部分系部专业教师严重缺乏。(二)政府投入严重不足,教学经费十分紧张,教育资源与办学规模不相适应。专升本以来,政府投入一直严重不足,所规定的学费标准又明显偏低。学院一方面要进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和设备投入,一方面又要重金培养和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同时要稳步增加教职工收入,改善师生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近年来人头费总额及其所占教育经费的比例不断提高,而本专科教学经费的比例却难以保障,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收费政策的限制,20__年学院预算收入将可能有所降低。预计今年人头费支出将高达74,其余26的经费有很大比例实际上是用于水电暖等刚性运行支出。我院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宿舍面积、教学仪器设备值、图书等诸多方面与教育部年度基本办学条件检查的要求和教学水平评估的标准都有不小的差距。(三)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程度不高,制度建设、作风建设亟待加强,办学特色还不明显。对本科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够深入,教学质量的保障和监控体系急待完善,教学管理的网络化进展缓慢,实验教学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偏低,学院整体办学特色不甚明显。职能部门和公共教育资源部门积极主动地为教学中心和学生主体服务的意识还不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和机关工作作风还有待优化,个别部门依然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四)自觉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行动还未形成风气,浓厚的科研氛围有待进一步养成,学术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方面,仍有一些同志对在本科院校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精力投入不够,研究启动缓慢,学院整体高水平的科研团队还没有形成,特色学科、强势学科还远没有做强做大;另一方面,追求真理、献身学术的精神不够,急功近利的浮躁行为比较普遍,科研对教学质量水平提高的效果尚不明显,对基础教育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应用性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没有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零的突破。科研和学科建设管理需要在进一步反映科研内在规律、更好体现激励和导向作用上下功夫。同志们!勇于发现问题,敢于直面挑战,是务实和自信的表现,有助于我们对症下药,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加扎实到位。面对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学院选择的是达到评估“合格”这一底线。我们没有退路,只有背水一战,务求取胜。兵书上说“置于死地而后生,置于亡地而后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迎评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力迎评,力争顺利通过水平评估作为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新兴师范本科院校,五年来,我们在实践中逐步确立了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我院的办学定位是:以师范本科教育为主体,本科与专科教育并举,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协调发展,为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进步培养高素质师资和各类应用型人才。我们的办学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狠抓师德师风和学德学风建设,牢固确立教学中心地位,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应用”、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愿意到艰苦地区建功立业的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应用型人才,努力突出师范性,增强学术性,凸显地方性,发展综合性,建设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地方特色和学科特色的教学型师范本科院校。同志们!教学水平评估事关学院的生死存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迎评是学院各项工作的总纲,通过合格评估、建设合格本科院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学院事业成败的试金石。从现在起到教学水平评估,只剩下两年多的时间。时不我待。从现在开始,全院必须进入迎评状态。(一)全员动员,全方位参与,依靠广大师生员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通力合作取胜。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是对学院整体工作的全面评估,决非仅仅是教学部门的事情。迎评工作必须全院统一领导,全员动员,全员参与,通力协作。管理部门、服务部门要进一步积极主动地为教学一线服务,教学系部必须全力以赴,扎实工作,及早从点滴积累。全院上下都要关心评估、支持评估、服务评估,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迎评工作中去。根据学院目前的实际,在硬件与软件、物质与精神的相互关系中,我们只能依靠敬业精神与管理软件的优势弥补物质与硬件条件之不足,并最终赢得评估。(二)加大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投入力度,力争满足教学评估的基本要求。在经费异常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勒紧腰带迎接评估。学院将千方百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实施评估前力争保证除生均占地面积之外,教学行政用房、学生宿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硬件指标基本达到合格标准要求。今年将完成东区教学楼、学生公寓楼、北区综合公寓楼工程等项目的报建手续。主区综合教学楼工程已列入基建计划,报建手续正在进行中,将通过引入社会资金进行建设。在迎评期间,学院将力争再投入800万元的教学设备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满足本科教学基本需要,同时新建一批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和案例教室,完成艺术系演播厅和部分体育公共设施建设,改造和装修部分实验场所。学院将为系部和公用教室安装第三批多媒体网络教育设施,大面积推广数字化现代教育技术,大幅度提高教学信息密度和教学效率,基本做到本科公共必修课程、专业骨干课程、本科论文答辩全部采用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进行,逐步培植本科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特色。图书资料将通过与横渡书院等社会力量和学院投资相结合的办法加以解决,力争达到生均100册书、全馆藏书85万册的要求。(三)加强迎评软件建设,以软件优势弥补硬件之不足。近年来,学院的办学条件有了显著改善,但即使再经过数年的发展,硬件条件也不可能成为我院本科办学的优势。我院真正的优势过去是、今后也将依然是师生员工对学院 事业的挚爱和无私奉献精神。我们将依靠软实力取胜,依靠软件优势弥补硬件条件之不足。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育良好学德学风,依靠广大师生的敬业奉献和勤奋努力,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迎接评估。要在加大硬件建设力度的同时,下大力气健全和落实各项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决不允许任何部门因为软件不全或管理纰漏影响评估结果。要明确迎评责任分工,把迎评指标逐项分解落实到具体职能部门和个人,明确完成时间、质量标准及惩戒措施,确保迎评工作不留死角。(四)强化本科教学常规管理,做好迎评规范化建设。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主要是对本科教育体系、教学制度和常规管理水平的评估。对我们这类层次的院校,从本质来说,迎评就是在本科层次上的规范化问题,而改革主要是剔除陈旧观念、摒弃过时做法以适应本科教学规范化要求的问题。要加速完善本科教育体系,进一步严格教学常规管理,下大力气推进各类教学资料的规范化。要进一步完善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体系,严格执行修订后的本专科教学计划。要充分利用网络管理手段,提高教学常规管理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效率,健全规范教学活动的各项制度,使教学的各个环节和主要过程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要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全程模拟实践机制,深化案例教学改革,努力实现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的突破。(五)进一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按照教学实际需要,立足近期迎评要求,着眼事业长远发展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特别是有针对性地解决好教师队伍中正教授、博士比例偏低等结构性问题,壮大骨干教师梯队,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师德高尚、师风严正、师能过硬的优秀教师队伍,推进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各系部要认真落实教师学历学位培养提高办法,探讨在岗教师培训提高的有效途径,加快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专业领头人步伐,逐步提高正教授、博士的结构比例,努力使多数本科专业在评估前有1—2名正教授和博士。(六)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走科研强校之路。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科研是大学教学的灵魂。我们必须为学院的长久可持续发展铺垫学术基础,为未来申请硕士、博士点搭建学科平台。广大教师要在各自的学科领域自觉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科研课题,通过科学研究提高本科教学的学术品位,提高教学内容的含金量,从而提升教学水平,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要努力营造良好学术氛围,铺垫人才成长的土壤,大力推动现有重点学科在研究方向、人才梯队、基地建设和项目建设诸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院级重点学科要利用群体优势争取承担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学院在今明两年将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零的突破;中文专业要优化整合学科梯队,力争在今明两年建成省级重点扶持学科。学院将修订有关科研管理办法,加大科研基金资助和科研奖励力度,在评估前再投入部分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扩大资助教授、博士和学科带头人出国研修的机会,培养一支高水平学者型骨干教师队伍。(七)进一步做好附中工作,把附中办成我院教育教学改革的基地和窗口。要切实关心和支持附中的发展,给予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的政策支持,使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适度扩大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尤其是要加强附中师资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弘扬高尚师德师风,加大基础教育改革力度,适应素质教育改革和学生全面发展要求,为学院整体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八)不断改善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构建更加优美和谐的校园。在大学,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师生为本,体现对师生的人文关怀,创造条件实现他们的个性与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就是要实现办学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校园,则是要创造环境优美、行为文明、软硬件匹配、前后勤协调、各类人群的利益得到兼顾、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大学社区。迎评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学院在保证学院事业健康发展、保证迎评工作顺利进行这个大局的前提下,将进一步改善教职工待遇,为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创造良好条件;同时教育和引导教职员工艰苦奋斗,敬业育人。各位代表!本次会议既是我院依法治校、民主办学、科学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也是迎评工作进入实质性攻坚阶段的转折点。“迎评”是本次会议最鲜明的主题。即将进行的党员先进性教育将进一步振奋党心民心,焕发进取精神,凝聚全院力量认真落实党委制订的迎评方案,进一步增强本科意识、质量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创造性地做好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工作。让我们遵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人正其位,校正其风,师正其教,生正其学,同心协力开创学院事业新的辉煌!谢谢大家!

建筑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法律院系的课程设置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

第一,从法律教育的性质和目标上看,如果是大学普通教育,那么除了法律专门课程以外,法律院系还要开设相当分量的人文科学,甚至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而在法律职业训练中,则几乎是提供“纯粹”的法律课目。在前者情形中,由于专业的不同(如公法、私法或法学、经济法等),课程的门类及其内容的深浅也会相应地有所不同。

第二,就法律专门课程来讲,课程设置是以现实的部门法体系和法学学科体系为基本依据的,它们最终决定着法律教学内容的置废和变化。但课程体系并不简单地等同于部门法体系和法学体系。因为有的课程不可能包括法学体系中的全部大小分科;而有的课程则可能会兼跨几个法学分支学科。 此外,在教学实践中,还要综合考虑不同的教育层次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及教学的时间安排等因素。

第三,一般来说,法律课程的设置是以本国现行的法律或法学为主导的,同时考虑历史的和国外的法律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因素。这既包括部门法方面的课目,也包括一般性较强或纵横跨度较大的课目(如法理学、法律史、国际法等)。

第四,各法律院系之间,由于教师的结构或学术传统方面的差异对课程的设置或教学质量也会具有某种程度的影响。

目前高等法律院系的课程设置是以国家教委规定的教学计划为指导,分别结合各院系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来的。下面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教学计划为例,来对其课程设置略作考察。 该计划要求学生在4年中必须修满196学分方可毕业。 其中,课堂教学179分,其他部分(包括社会实践、毕业学习、毕业论文)17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是7∶3.全部课程由政治理论课(20)分、文化基础课(31分)、法律基础课和法律主干课(两类共83分)三部分构成。

法学专业四年的必修课程安排如下。

第一年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形式逻辑汉语外语(一年)体育(一年)法理学中国宪法马克思主义法学论著导读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

第二年哲学国际政治外语(一年)体育(一年)计算机基础民法(一年)经济法概论中国刑法刑诉法民诉法

第三年商法国际私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国际公法证据刑事侦查物证技术经济管理

第四年律师制度劳改法犯罪学法医学

选修课比较集中地在

第二、三年中开设。非专业方面的有,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行政管理、国际关系史、政治学经典著作选读、当代西方哲学思潮、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应用数学等。法律专业选修课有中国法律思想史、西方法律思想史、现代西方法理学、比较法、立法学、外国宪法、外国刑法、外国刑诉法、外国民诉法、港台法律制度、罗马法、合同法、财税法、金融法、海商法、环境保护法、会计、审计、自然资源法、产品责任法、房地产、国际投资法、外贸管制法、国家赔偿法、知识产权法、犯罪心理学、仲裁、公证和调解、法律文书、司法统计、法律文献检索等。

法学类其他专业开设的政治理论课和文化基础课与法学专业相同; 而且主要的法律课程,如法理学、宪法、刑法、民法、诉讼法、国际法等也基本一致,仅个别课目的学时较法学专业略有缩减。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将侧重于各自专业的一类课程设为必修。如经济法专业就将公司法、合同法、投资法、劳动法、财税法、知识产权法等列为必修,而这些课目作为单独的课程在法学专业中仅作选修。其他的法学专业(如国际法、国际经济法等)课程的情况亦同此类。

(五)教学方法

法律院系采用的最主要的教学方法与大陆法系国家的教学方法没有什么差别。它们都是由担任某一门课程讲授任务的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系统讲授该门课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即所谓的讲授法。课堂讲授的主要依据通常是在讲授该课时所用的教材。

讲授法是大陆法系国家传统的法律教学方法。一方面,制定法作为主要的法律渊源,客观上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对法律规则中的抽象概念和原理加以阐释和分类;另外,注释法学家在研究和传播罗马法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分析与综合的经院主义方法为教学中进行讲授提供了一个传统。 这种教学“不在于提供解决问题的技术,而在于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导。法律教学所要求的内容并不是对实际情况的分析而是对法律组成部分的分析”。 相反,在美国的法学院里,教学方法却采取了相当具体的实用主义态度,即普遍推行的“判例教学法”(case method)。 与制定法和判例法的优劣对比情形相类似,讲授法自身无法避免的缺陷也正是判例教学法的优势所在,反之亦然。

从中国近年来对法律教育改革的部分讨论中看,有人提出在教学中应广泛推行判例教学法,以改变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而轻实践,或者理论脱离实际需要的被动状态。然而,中国目前并不存在判例法制度,因而也就无法从根本上为法律院系实行判例教学法提供现实基础。尽管在课堂讲授中,特别是在讲授部门法时,教师往往插入一些经过挑选的判例。但这实质是以举例的方法来补充有关原理的讲授。其目的是让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并进而掌握有关的法律规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判例教学。当然,在一定条件下,以某种方式吸收或借鉴判例教学法的积极因素,也会成为法律院系今后教学改革的一个内容和方向。

在以课堂讲授法为基本教学法的同时,为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学校还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之类的实践活动。即由学生分别担任审判员、原告人(或公诉人

)、被告人、律师及证人等角色,来模拟(假设)法庭的审判过程。然而,法律学生在整个四年当中惟一与本专业的实际接触最多的一次机会,就是为期二个月左右的毕业实习活动。这时,要求学生在某一法院、检察院或律师事务所直接参加所在机构的司法业务工作。它类似于美国法学院的现场实习(clinical programs)。

(六)毕业生水平和就业选择

法律教育的最终结果就是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某种法律职业人员。但对于如何确定不同层次的法律院系毕业生的毕业水平及其任职资格,各国有着不同的实践。

从国外的大体情况看,德国的大学一般不设法学学士和法学硕士学位而设法学博士学位。 法律系毕业生需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成为完全的法律工作者(Volljurist)时,才能担任法官、律师、大学教授及政府机构官员。法国的学位制度略为复杂。法律系学生在第二年结束时一般被授予法学专科毕业资格(bachelier);第四年毕业时授予法学学士学位(licence en droit)。博士学位分国家博士学位(Doctorat d‘Etat)和大学博士学位(Doctorat de l’universite)两种。 但攻读法学博士学位者,又须先取得某一法学学科的“高级研究文凭”(简称DES)。另一方面,获法学学士学位者若要从事司法实际工作,还须经过国家司法学院一至二年的实务训练。日本对接受四年法律教育的毕业生授予法学学士学位。但若从事“法曹三者”之一种,还须参加相当艰难的国家司法考试, 并对通过者再进行由司法研修所组织的二年的法律实务训练。而准备在大学从事法律教学或研究的那些人,则可进入大学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一般为二年)或进而攻读博士学位(三年)。美国法学院的入学条件是世界各国中最为特殊的一个,即它要求学生在进入法学院之前已取得文学士(B.A.)或理学士(B.S.)学位。因此,学生在完成三年初级法律教育后被授予J.D.学位以取代原来的L.L.B.(法学学士)学位。 有的法学院为准备从事法律教学或研究工作的学生开设了L.L.M.(法学硕士)以及S.J.D.(法律科学博士)学位。但为从事律师职业所须通过的律师资格考试(Bar Examination)仅要求具有J.D.学位。

从学位制度方面看,中国与日本的学位制度类似,与德、法两国不尽一致,与美国的学位等级相同,但学位层次的含义完全不同。

根据中国的学位条例等有关规定,法学学位也像其他门类学科的学位一样,分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其中,硕士又包括研究生和研究生班两个层次。 法律院系的本科毕业生,符合一定条件的即授予法学学士学位。然后,毕业生就要在继续攻读法学研究生和从事实际工作这两者之间作出选择。

报考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毕业生应参加每年初举行的考试(当然,符合条件的其他在职人员也可以通过考试攻读研究生学位)。考生分笔试和口试两部分。笔试通常包括政治理论、外语、两门所报专业的主干课和相关的法学综合课共五门。其中,前两门为全国统考课目。口试在笔试通过后进行。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83年核准试行的草案,法学学科可以招收以下13个专业的研究生,即法学理论、法律思想史、法制史、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诉讼法、经济法、劳动法、环境法、国际经济法、国际法。 研究生的培养任务由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法律院系和科学研究机构(目前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来承担。学制一般为二至三年。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也需通过入学考试。目前,上述的13个法学学科基本都已招收博士研究生,仅个别专业除外。培养单位分别不同地集中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这八个机构中。博士研究生的学习期限一般也是三年。

除上述学位教育外,还应提到的是近年来出现的法学第二学士学位教育(通称法学双学士)。它旨在培养国家急需的知识面宽、跨学科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它在层次上属于大学本科后教育。 报考的主要条件是已经获得除法学类专业的任何其他学科门类的学士学位。目前开设法学第二学士学位的专业主要是一般法学专业和前文提到的知识产权和环境法专业,学制为二年,取得学位的学生在待遇上相当于研究生班。显然,法学双学士教育接近美国的法律教育方式,但两者的出发点仍有区别。法学双学士教育尚不是中国法律教育的主要途径。

法学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法律职业人员的一个主要途径。并不像日、美等国那样仅培养法学教学或研究人员。实际上,除了从事法律教学和科研工作,他们也和法学本科生一样,在就业选择中,面对着一个比较广阔的职业领域,甚至有可能进入一个与法律职业的关系相去甚远的领域,而不仅限于法律教育的职业目标所意旨的那些领域。

就目前主要的几个法律职业领域而言,惟一规定必须通过考试才能取得任职资格的职业就是律师。根据法律规定,从事律师工作,必须通过全国律师资格统一考试。 至于从事法官、检察官等职业,目前尚无专门的任职资格规定。因为基于历史的和现实的条件限制,对于那些为数不多的、受过专门正规法律教育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来说,那种经历本身就意味着具有从事法律职业的资格。但是,近年来中国已开始重视并正在探索建立法律职业任职资格的专门制度。假如所建立的任职资格规定能与法律教育结合起来的话,那么这将会成为建立较完善的法律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结论

从中国法律教育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到,作为一个国家法律制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法律教育的存废兴衰同国家的政治、社会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法律在一个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法律教育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也就是说,当法律的作用受到重视的时候,这无疑就为法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保障;但若相反,法律教育就只能走向衰退。同时,我们又不能不看到,法律教育作用的成效还远不能够像立法那样较快地得到实现。法律人才的培养客观上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法学家的水平也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而且法律思想、法学知识以及各种法律经验材料也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积累。因此,连续性就成为法律教育进步和成长的一个内在要求。

如果说在过去的近四十年中主要围绕着有没有法律教育这个问题的话,那么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所应给予关注和考虑的问题就是,中国应当有一个什么样的法律教育-一个比较完善的、富有效率的、能够培养出适应21世纪需要的法律人才的法律教育体系。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法学家、法官和律师不仅要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出重要作用,也还应当为维护世界的和平和推进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因此,中国法律教育的前景是广阔的,

而任务又是十分艰巨的。

注释:

[1] 近代法治国家,对法律教育给予必要的关注基本上是法学家们的一个自觉意识。这不同程度地体现在国际或国内的学术会议议题、一般法学著作或法律期刊以及有关的学会或机构等方面。但在中国,至少就目前法学家的学术活动范围而言,该领域的情形并不令人满意。除少数有素的学者对此问题较为重视外,很少有关于法律教育的论文或著作出版。

[2] 《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五蠹》,《史记·商君列传》。

[3] 在中国法律史上,律博士之创设,有其历史背景。《三国志·魏书·卫凯传》载,“《九章》之律,自古所传,断定刑罪,其意微妙,百里长吏,皆宜知律。刑法法,国家之所贵重,而私议之所轻贱;狱吏者,百姓之所县命,而选用之所卑下。王政之弊,未必不由此也。”

[4] 《法学词典》(增订版),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第2版,第689页。

[5] 《唐六典》卷二十一。

[6] 《新唐书四四·选举志一》。

[7] 《旧唐书·选举志一》。

[8] 《宋史·百官志》。

[9] 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自唐朝即有“明法”一科,专门用以选拔法律人才。到了宋朝,法律考试更进入鼎盛时期。有“书判拔萃”、“试判”、“试身言书判”、“明法”、“新明法”、“试刑法”、“铨试”、“呈试”、各色各样。参见徐道邻《宋朝的法律考试》,载《中国法制史论集》,(台)志文出版社,1975年初版,第188页。

[10] 在伯尔曼(Berman)举出的西方法律传统总体上具有的十大主要特征中,与法律教育紧密相关的以下一些特征尤为引人注目:(1)在于政治、宗教和其他类型的社会制度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意义上,法律是相对自治的;(2)法律交由一批职业法律专家、立法者、法官、律师和法律学者们培植;(3)在法律制度被概念化和达到某种程度系统化的地方。法律培训中心是兴旺的;(4)法律学问构成一种超法律的因素,并可以此评估和解释法律制度和规则。这些不仅仍然构成目前西方法律的基本特征,而且从历史传统上讲,是许多非西方文化所不具有的。而自11世纪末起在北意大利的波伦亚等地凝聚在一起的三个因素-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统治下所汇编的法律作品的发现、用于古代法律文献研究的分析与综合的经院主义方法以及研究罗马法的大学环境-都属于创造近代西方法律传统的根本起因。参见Harold J. Berman, Law and RevolutionThe Formation of the Western Legal Tradi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p.7-10, 37-38,123.贺卫方等合译中文版《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第9-13,43-44,147页。

[11] 沈家本《寄文存》卷六,《法学通论讲义序》。

[12] 此前于同治元年(1862年),清政府曾在北京设同文馆。其课程中即有万国公法(国际公法)一科目。这是中国在文教机构中最早开设的法律课程。此外,1898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中也设有法学分科。

[13] 薛铨曾:《我国大学法学课程之演进》,载《中华法学杂志》,第三卷(1944年),第八期。

[14] 同上注13.

[15] 参见民国三十四年教育部长朱家骅的报告。转引自刘清波《现代法学思潮》,(台)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初版,第19页。

[16] 1949年退居台湾后,在台湾原来仅有的一所法律系的基础上,于50-60年代初,复设国立政治大学、台湾省立中兴大学(后改为国立)、私立东吴大学、私立辅仁大学以及私立中国文化学院。这些机构均设有法律系。目前台湾的法律教育即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教育之实施,大抵一仍旧惯,乃在大陆时代法律教育之继续。”同上注,第20-21页。

[17] 全文参见《法学基础理论教学参考资料选编》(沈宗灵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初版,第184-186页。

[18] 见《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法律出版社,1986年初版,第85,89,218-219页。

[19] 见《关于筹设中央政治干部学校方案的说明》,同上注18,第162页。

[20] 从当时情况看,新中国成立后接受政府时期高等学校共227所(包括国立的138所,私立的69所,教会学校20所),在校学生13万余。其中设有法律院系的学校53所。在校的法科类学生7338人,占全国在校学生比例的6.3%.参见陈守一《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的几个问题》,载《中国法学》1984年第1期,第154页。《中国法律年鉴》(1987)法律出版社,第1104页。全面调整法律院系的主要理由是:(1)旧中国法律教育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经济的上层建筑,它是直接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2)设有政治、法律科系的大学多集中于少数大城市,布局很不合理;(3)政治、法律学科设置庞杂重复,在整个教育中所占比重过大;(4)法律教育制度基本沿袭资本主义国家教育思想;(5)教学内容不符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要求。针对此,1952年暑期,教育部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进行了第一次较大调整。1953年,随着有计划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为使高等学校院系分布进一步趋于合理,集中人才、物力,进一步明确培养专门人才的目标,教育部遵照中央文委提出的“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文教工作总方针,再次对政法类院校进行了调整。参见蔡诚主编:《中国司法行政大辞典》,法律出版社,1993年初版,第89页。

[21] 清末时有“法政”这一名称。新中国成立后,普遍的提法是“政法”。除政法学院一词,还有“政法教育”、“政法工作者”、“政法建设”等。当时之所以称政法学院,并不是对其所设专业的一种简称,而是基于将政治和法律混同的一种“左”倾认识。此外参见沈宗灵《比较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初版,第478页。

[22] 以上统计数字见李逢江《高等学校法学教育概况》。另外,1957年法学类在校生数占全国大学在校生总数的1.9%,是1952年院系调整后至1984年间的最高比例。同上注,《中国法律年鉴》88年本,第99页。9年本,第1104-1105页。

[23] 见陈守一《新中国法学三十年一回顾》,载《法学研究》1980年,第1期第2页。后编入《中国法学文集》,法律出版社,1984年初版,第16页。

[24] 见《西南政法学院1958年修订教学计划》等。

[25] 同上注,!23.

[26] 仅在“”后期几年中

招收过448名不经考试而被保送的工农兵学员。同上注20,《中国法律年鉴》(1987年),第1105页。

[27] 有关总结或介绍近十多年来法律教育成就的一般性论著较多。较权威的和专门的资料参见甘绩华的《中国法律教育的成就,改革与对外交流》(China‘s Achievement in Legal Education, Its Reform and Exchange with the Outside world),北京第十四届世界法律大会论文(英文)第109号。1990年4月22-27日。正文不再赘述。

[28] 自1977年以来恢复和新设的法律教育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多,而且它们的规模也在不同程度地逐年扩大。因此,有关这些机构的各项数字也是经常变动的。

[29] 同上注,《中国法律年鉴》1988年本,第100页;1989年本,第1106页。

[30] 第二、三、四中的统计数字均截止于1988年。同上注20,《中国法律年鉴》1989年本,第1113页。

[31] 同上注21,引沈宗灵著,第154页。

[32] 参见朱剑明在高等法学教育座谈会上的讲话,(1983年12月31日),载《法制建设》1984年第2期,第17页。

[33] 同上注20,陈守一文,《中国法学》1984年第1期,第157页。

[34] 同上注32,第17页。

[35] 同上注,第43-44页。

[36] 郝克明《法学教育的层次结构应当适应我国法制建设的实际需要》,载《法制建设》1984年第2期,第30页。

[37] 法学类本科专业目录及其简介详见《中国法律年鉴》1989年,第1116-1118页。

[38] 与其他的法学类本科专业不同,知识产权法和环境法专业主要招收已取得理、工、农、医等学科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学制为二年。

[39] 北京大学法律系陈守一教授提出,法律教育的专业设置似乎应当有个整体计划。自流发展,未必有利。法学二级学科是否都可以设置专业很值得研究。同上注,引陈守一文,第157页。“专业的设置总的说来宜宽不宜窄,其划分应以知识结构确有明显特点为准,不宜为过分专门的学科单独设置专业。”同上注,引朱剑明文,第17页。

[40] 上述有关规定详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第9条、第22条、第23条。应注意的是,现行的高考制度及有关招生和毕业分配方面的体制正在进行改革。至于有关报考法学类专业的学生数量与法律院系录取数的比例,尚缺乏专门的统计数字。

[41] 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为完成法学基础教育和法律实务教育所需的期限依次为5-6年,6年,5年和7年。这是仅就通常情形而言。

[42] 沈宗灵主编:《法学基础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初版,第15页。

[43] 见《中国政法大学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一览》(1994年)。此处仅以法学专业的课目为例。

[44] 各法律院系普遍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即在规定的四年期限中,学生在春、秋两季任一学期中每周上课1小时(一般是50分钟)为1学分。但根据此处的计划规定,学生有可能在修满196学分后提前毕业。

[45] 这里不包括第二学士学位,如法学、知识产权法和环境法专业的课程。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政治理论和文化课被认为已是在前一本科教育中学习过了的。

[46] 对教师使用何种教材并无统一指定的要求。因此,既可选用由国家教委或司法部委托编写并推荐使用的教材,也可使用各院系教师集体或单独编写的教材。一门课程较为完备的教材是由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配套组成的。

[47] 同上注10,Berman著,英文版第131-132页,中文版第157-158页。

[48] M.卡佩里蒂等合著《意大利法律制度》(1967年),第89页。转引自沈宗灵《比较法总论》,第155页。

[49] 美国早期的大学曾效仿William Blackstone在牛津大学讲授法律的方法。但到了1875年,哈佛法学院教授C.C.Langdell (1826-1902)结合美国的判例法实际和法学院的职业教育方针,创立了判例教学法,从而取代了传统的讲授法。至今,虽然判例教学法也曾受到来自某些方面的指责,但“美国法律学生仍然发现判例教学法是他们大部分课程的基本教学形式”。E.Allan Farnsworth《美国法律制度概论》(An Introduction to the Legal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 1978), 马清文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第27页。

[50] 仅靠近法国的萨尔布吕肯大学设有法学学士学位,并对本国的和外国的学生开设欧洲法学硕士学位。其他大学一般仅对外国学生提供德国法学硕士学位。因此,“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不是联邦德国大学法学院的一般学位制度。”参见魏民侠(Michael R. Will),黄进《联邦德国的法学教育》,载《法学评论》(武汉大学法学院)1992年第4期,第57-58页。

[51] 自1959年改革国家博士学位以来,两种博士学位间的差异已经减小。见勒内·达维《法国法学教育》,中译文载《法学译丛》1983年第3期,第79页。

[52] Edward I. Chen, The National Law Examination of Japan, Nol, Vol 39 J. Legal Educ. (1989)

[53] J.D.中文直译为“法学博士”,但这仅是在法学院取得初级学位,不同于中国的法学博士学位。

[54]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年)第三条。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通知”(1986年)。

[55] 同上注21,引沈宗灵著,第482页。

[56] 《高等学校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的试行办法》(1987年)。

[57]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暂行条例》(1982年施行)第二章律师资格,司法部《关于加强和改革律师工作的报告》(1986年3月14日)。

上一篇:建筑工程类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计算机硕士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