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07:12:54

计算机硕士毕业论文

计算机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该同学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思想进步,主动学习党中央的政策路线,时刻关注国际、国内要闻,积极向上,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自我提高。

在学习上,该同学能按照专业研究方向的要求,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认真而广泛地研读相关专业书籍和文献,积极参加项目实践,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顺利地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

在生活中,该同学为人诚实友善,乐于助人,和同学关系融洽,并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作为学院研究生会的体育部部长,该同学成功组织了多项大型活动,具备较强的组织协作能力。

希望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继续发扬优良作风,勤勤恳恳,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第2篇】硕士毕业生班组鉴定评语

该生思想积极要求进步,作为党员,政治立场坚定,坚决拥护党的领导,认真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能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研究生学习期间,学习态度端正,勤奋刻苦。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敏锐性,独立撰写论文多篇。精通英语,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技巧。

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作风正派,有公民意识和良好的道德素质。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和爱心,主动帮助有困难群众。

该生是一名优秀毕业研究生。

【第3篇】硕士毕业生班组鉴定评语

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在思想觉悟上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学习党中央的政策路线,时刻关注国际、国内要闻,积极向上,不断自我提高。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能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课内外有关书籍,查阅了广泛的专业文献,掌握了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顺利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

在平时生活中,为人处世和善热情,和同学关系融洽,并积极参与各项集体活动,乐观开朗,乐于助人,意志坚强。

计算机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程硕士;计算机;学位论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2-5474-03

自设立计算机类工程硕士以来,工程硕士在我国高层次专门人才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改变了计算机学科学位类型比较单一的状况,为满足我国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和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但是在计算机类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工程硕士的培养包括课程教学、工程实践、学位论文等多个环节。本文就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现状、工程硕士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1 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

1.1 论文相对简单

国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指导意见中指出:论文选题一般应直接来源于企事业单位,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和实用价值,同时应具有先进性、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在计算机类工程硕士的论文大部分与工程硕士从事的工作相关,来源于企事业单位,有实际的应用背景和使用价值,但深度不够。就近几年的实际情况看,计算机类工程硕士的毕业论文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约占80%,硬件设计约占10%,图形图像处理约占5%,其它约占5%。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大部分是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相对比较简单。所使用技术难度相对较小,工作量相对不足。

1.2 论文选题有一定的重复

工程硕士论文选题有一定的重复,相近题目较多,有的相关题目几乎每年都有学生做。这与学生所从事的工作有很大关系,因为很多工程硕士来自不同单位的同一部门或同一单位的同一部门,他们的工作背景十分相似,工作内容十分相似,所开发使用的系统在功能、技术上都有相似之处。

1.3 论文对国内外现状不了解,先进性不足

工程硕士论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绝大部分是中文文献,英文文献较少,有的论文中几乎没有;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在高水平刊物上发表的文献相对较少;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的时间较旧;一些学生在论文中很少提相关研究工作。这些都反映出工程硕士论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缺乏了解,所做论文先进性不足,创新少或基本没有创新。

1.4 论文写作不够规范

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论文各培养单位都给出了统一的格式。但是从提交上的论文来看,工程硕士论文写作不够规范,具体表现在:英文摘要翻译错误较多,参考文献在正文中未标出,论文内容格式不一致,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不统一等。有的工程硕士论文中不区分别人的工作和自己的工作,混为一谈,不突出重点。

2 原因分析

2.1 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

大部分学生考取工程硕士是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学习平台,能更好的提升自身素质,学成后为企事业单位更好地做出贡献。但是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功利目的,或为了评职称、或为了涨工资、或为了升职,只想拿一个文凭。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认真学习,在做论文过程中不认真做论文,甚至有找人替做论文的现象。

2.2 导师指导不到位

工程硕士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对毕业论文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导师实行双导师制,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师指导体制,可以发挥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双方优势共同指导工程硕士。但是在实际指导过程中这种体制却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校外导师基本不起作用,有的学生在提交论文之前临时找一个校外导师。在整个论文阶段,工程硕士和导师联系很少。

2.3 培养单位管理欠缺

高校作为培养的主导单位,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地过程管理体制,以利于对每个工程硕士培养实行全程监控,确保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要从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角度去重视这个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不能把工程硕士办成一个产业,一味扩大规模,追求效益,而忽视了质量。

2.4 企事业单位应重视

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应加强对人才培养的扶持。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作为工程硕士的实际使用方,对高层次人才有需求。企事业单位应该为自己单位人才培养提供相应的配套措施,比如给予一定的脱产学习时间,尽早为工程硕士配备校外导师等。

2.5 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配合不到位

企事业单位需要人才,派遣相关员工到高校参加工程硕士学习,高校收取一定的费用,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人才。这是一个很好的纽带,给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合作机会。只有双方联合培养,才能真正培养好工程硕士。但实际工作中,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配合较少,基本处于脱节状态,没有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

3 应采取的措施

采取培养单位、企事业单位、导师(校内导师和单位导师)、学生等多方面齐抓共管,提高工程硕士论文质量和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3.1 学生自身

选题时,多阅读相关文献,对论文的国内外研究工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了解在相关方面国内外研究已到达何种水平。多思考别人已经研究的问题我们能否改进或采用其它方法能更好地解决,别人研究的问题我们能否加以拓展,别人在其它研究中所采取的方法和技术能否应用到我们的研究中改进我们的工作。尽量做一些带有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工作,不要做一些重复性的简单研究工作。

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将别人的研究工作和自己的研究工作分开,首先阐述别人的研究工作,然后重点阐述自己的研究工作及自己的研究工作与别人的不同和创新。

在写作过程中提高规范意识,按照培养单位要求的规范格式来写,参考文献在论文正文的引用位置一定要标出,参考文献引用位置要与引文内容一致。英文翻译一定要合乎语法规则,专业名词一定要使用恰当。

3.2 导师职责

指导老师负责工程硕士毕业设计和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导师的指导、监管和治学作风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工程硕士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和企事业单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外导师共同负责。这样做的目的是根据工程硕士在职的特点, 充分发挥校内老师理论知识扎实和校外导师有实际项目经验的各自优势,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现状是双导师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培养单位在选拔工程硕士导师时应当注重工程硕士和学术学位研究生的不同。在遴选时使用不同的遴选条件,在工程硕士校内导师遴选时要注重学术水平和实际项目经验并重,尽量选取两者兼而有之的作为工程硕士导师。不要把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导师不加遴选直接作为工程硕士导师,这样做没有注意到工程硕士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的不同,不利于工程硕士质量的提高。没有实际项目经验的导师指导工程硕士是不合适的,但指导高校教师可以。

工程硕士校外导师的遴选现在没有完善的机制。培养单位应该和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一起做好这项工作。根据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实际情况确定遴选标准。工程硕士的培养对企事业和培养单位都是有利的。企事业单位可以提高自身人才素质的提高,培养单位可以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工程硕士校外导师应选择企事业单位中实际参加项目的高级技术负责人,由培养单位应该和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共同遴选,发放聘任证书并给予较好的待遇。

工程硕士、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在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期间应经常互动,交流意见,共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虽然身处异地,但互联网和移动电话技术的普及,使得异地在线交流完全没有问题,尤其是对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语音聊天、视频聊天、电子邮件、飞信等为异地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3 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规范论文过程管理

培养单位应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努力,规范培养流程,对论文的整个过程进行规范管理。

1)开题答辩

开题是论文工作的开始,是学生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指导下完成选题和调研,写出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后进行的工作,开题工作目的是对学生选题的内容、研究方案、可行性、难度、工作量、先进性等进行评估,提出建议,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题目。

开题工作应由培养单位和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统一组织,开题小组由非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在内的其它校内、校外专家参加,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列席旁听,可以参与讨论。开题工作要召开专门的会议,学生先对自己选题的内容做阐述,然后开题小组的校内、企事业单位专家提问,提出意见和建议。选题不合格者不能进入论文阶段。开题工作要当场形成集体评议,开题小组专家、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本人要在集体评议书上签字确认。学生的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开题的集体评议书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本人各留一份存档。

2)论文工作

论文工作应在两位导师指导下由学生本人完成。在论文完成过程中要求学生、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定期(每周一次)交流,交流阶段性的进展、在论文完成中遇到的问题、商讨解决方案。不需要每次都见面交流,可以共同通过网络交流。每次交流要形成论文定期工作报告,内容包括论文进展、期间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等。论文定期工作报告学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都要存档,作为对学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考核的依据。

3)论文

剽窃别人论文、科技成果属于学术不端行为,必须防止。为防止剽窃论文等不良学术行为,一些部门开发了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软件。培养单位应当购买相应软件,学生提出论文答辩申请后要求学生提交电子版学位论文并使用防剽窃软件对学位论文进行。发现抄袭行为,不允许答辩,培养单位和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要根据情况对学生和校内导师、企事业单位导师予以处罚。

4)论文盲评

论文写作完成后,答辩前培养单位要组织学生论文盲评,盲评一般要两份论文,为了盲评效果少受其它因素影响,最好两份都校外盲评。盲评两份都不及格,不能答辩,根据盲评意见继续修改论文。盲评两份都合格,可以参加答辩。盲评一份合格,另一份不合格,要再送第三份盲评,第三份盲评不合格,不能答辩,第三份盲评合格,可以参加答辩。所有盲评意见反馈给学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备案存档。

5)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论文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答辩由非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在内的其它其它校内、校外专家参加。首先由学生针对论文内容陈述,然后专家提问,学生回答,最后专家根据论文写作情况、答辩情况、培养单位提供的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开题报告集体评议书、论文定期工作报告,综合后给学生论文成绩。论文成绩不能仅仅根据学生的论文和答辩给出。论文工作是一个过程,应该结合论文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给出论文成绩,这样才更加合理。从论文的整个过程中才能发现论文工作的整个轨迹,才能发现学生写出的论文是否是学生本人所作,是否是学生本人的创新。答辩形成集体决议,由答辩专家集体签字。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本人各留一份存档。

6)加强考核制度

对导师的考核。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应当联合对校内、校外导师考核,对指导认真,水平高的导师应予以奖励,鼓励先进,发挥榜样的力量。对不认真负责,水平较差的导师应予以惩罚,甚至取消导师资格。

对学生的考核。对于学习认真,成绩优秀,论文质量高,为企业解决了生产实际问题,产生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学生予以奖励。对不认真学习,成绩较差,论文有抄袭,找别人做论文等不良学术行为的学生应予以惩罚,甚至取消学籍。

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应积极总结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培养工作中的不足,借鉴优秀工程硕士培养单位的先进经验。把现有工程硕士教育办好,提高工程硕士论文质量,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使工程硕士真正得到企事业和社会的肯定和欢迎。

参考文献:

[1] 王伟,吴信岚.从学位论文的引文分析看环境工程硕士的文献需求[J].情报探索,2010(10):79-82.

[2] 郑林华,袁继兵,向良军,等.对指挥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指导工作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2):44-46.

[3] 王霁,杜Z.工程硕士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5):86-89.

[4] 刘伟,郑永果,闫春.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几点问题的探讨[J].才智,2008(5):7-14.

[5] 周文辉,张爱秀,刘俊起,等. 我国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现状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7-14.

[6] 徐玲芳.社会服务视角下的工程硕士教育质量标准[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53-54.

计算机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图书馆学位论文管理再利用

1.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重要性

1.1学位论文的学术性质和学术价值决定了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必要性

学位论文通常指博士或硕士研究生为了获取学位资格,向学校或其它学术机构提交的学术研究论文。它是学位申请者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科学研究的总结,是具有一定独创性的一次文献。论文的选题一般都是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所探讨的问题相对专一,对问题的阐述详细、系统且不乏新颖的学术思想和独到的见解,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本专业的前沿领域和重要问题。因此,学位论文与普通科研论文相比,具有文献分析面广、数据与图表量大、理论分析充分且深刻、参考文献大等特点。基于以上原因,学位论文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是进行学术研究等工作必不可少的文献资源[1][2]。

根据档案法和有关规定,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制定了《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已经公布并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高等学校应当对纸质档案材料和电子档案材料同步归档。其中教学类文件材料的归档按原国家教委、国家档案局的《高等学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范围》的相关规定执行。在《高等学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范围》中,第十条为优秀的、典型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及评审意见。第十一条为研究生及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名册、学位论文及有关审批文件。因此,电子档案材料的归档是必须的。

1.2山西师范大学的快速发展要求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进一步完善

山西师范大学创建于1958年,前身是晋南师范专科学校,1964年升格为山西师范学院本科院校,1984年更名为山西师范大学,1999年山西省职业师范专科学校和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并入,至今已经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

随着该校博士点的申请成功,该校已经具备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学位授予资格,未来还会迎来更好、更快的发展。学生人数的增加,学科的发展必然要求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进一步完善。

2.校图书馆学位论文的收藏、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管理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校逸夫图书楼310室是博硕论文库,从中可以获取纸质版和电子版的硕士论文资料。其中电子版的硕士论文是从1994年至今的,并且大部分为Word格式。而历年的学士论文资料只能从各学院获得。

第二,学位论文的Word格式存放不仅占用内存空间大,并且安全性差。

第三,该校要求硕士毕业生在离校前必须将纸质版和电子版的学位论文直接提交给校研究生处存档。其中电子版的论文资料采用文件夹嵌套形式存放和管理,由于审核力度不够,因此提交的电子版论文在格式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很多学生把封面、摘要、正文等分别存放在多个Word文档中,给电子论文的管理和电子论文的入库带来了很多不便。而学士论文的存放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第四,校图书馆自建资源中提供了一个VF开发的博硕论文摘要查询系统,但它只提供了简单的论文摘要查询功能,没有实现论文全文在线阅读、论文提交和论文下载等功能,这样的系统不利于学位论文的再利用。

第五,校图书馆数字化文献资源中提供CNKI系列数据库(清华同方),但是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没有山西师范大学的论文资料。

第六,硕博论文库设在逸夫图书楼,属于新教学楼,很多学生不了解情况,此阅览室参阅人员相对较少,因此,本校学位论文的再利用率非常低。

3.加强学位论文管理和再利用的措施和建议

3.1加强对学位论文管理的重视

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统一学位论文组织形式。在对原规范进行合理的完善和补充后,出台一份新的、细化的论文组织形式规范文件,并具体落实到各学院。毕业生在论文答辩完成后要提交一份格式正确的学位论文电子版,并且要求相关人员审核电子版格式正确后学生方可毕业离校。

第二,pdf格式的文件占用内存小且安全性好,排版成功后不易被修改。因此,校方应该要求各学院相关人员进行Word格式转pdf格式的技能学习。经过这样的严格要求,相信一两年之后的学位论文都将以pdf格式提交,减轻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劳动量。

第三,对论文答辩为优的学士论文进行归档。

第四,一些技能性要求比较强的专业,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以开发软件系统作为论文的支撑,除提交电子版的学位论文外,还需同步将另外两份文档提交。一是将所开发软件系统打包后提交;其次为一份日志文档,将系统使用说明做简要介绍。

第五,图书馆采用一些措施加强宣传,积极提倡大家利用本校学位论文资源进行学术研究和论文撰写等工作。

第六,开发一个基于山西师范大学,功能完整的学位论文检索系统。

3.2基于山西师范大学的学位论文检索系统

3.2.1开发检索系统益处

首先,学校本科生在大三阶段要选择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和毕业论文题目进行学士论文的设计、开发和撰写,很多学生在选择导师和选择论文题目时存在很多疑惑。开发一个学位论文检索系统能够让他们很快查询和了解相关导师的研究方向,尽快锁定自己的论文方向。

其次,硕士研究生在入学后,需要和学院沟通选择自己的导师并开展科研工作,但是很多人对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了解不足,所以检索系统的开发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最后,检索系统的开发让导师的指导作品和学生的学位论文公开化,论文的公开化是一种内在的激励机制,必然带来本校学位论文质量的显著提高。

因此,为了实现该校毕业论文,特别是硕士毕业论文的再利用,设计和开发一个基于山西师范大学,功能完备的学位论文检索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3.2.2检索系统功能

第一,功能完整。学位论文检索系统是一个集注册登录、论文提交、论文检索、论文统计、论文评价、后台管理为一体的系统,其中论文检索为核心模块。

第二,论文提交模块包括论文电子表单的提交和论文全文的上传。

第三,系统应该设有审核机制,相关人员可以直接进入后台对已经上交的论文信息进行审核。

第四,论文检索模块应具备初级检索和高级检索功能,并具备两种匹配方式即模糊匹配和精确匹配。

第五,学生登陆系统后可在线查看论文全文并免费提供全文下载功能。

第六,系统需收录山西师范大学1994年至今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2500余篇。

第七,论文表中的字段分为:基础检索字段、排序辅助字段、审核字段、上传字段、图书馆收录字段,其中论文编号是主键,学生学号是外键。基础检索字段还需包括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导师姓名、导师单位、学位级别(硕士或博士)、学位类别(全日制或教育硕士)、论文类型(应用型或基础型)、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学科专业备注、学位授予年度、中文题名、英文题名、中文副题名、英文副题名、中文关键词、英文关键词、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等。

3.2.3相关度检索排序算法

深入研究高校学位论文管理中学位论文检索算法。传统的基于查询项匹配的检索算法存在返回信息过多,且查全率、查准率不高,用户筛选不方便等问题[4]。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相关度检索排序算法,已应用于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检索系统。

采用非全文索引,即只对论文题名(caption)、关键词(keywords)、摘要(abstract)建立索引,然后用Lucene中文分词器对caption、keywords、abstract及用户输入的检索词进行分词处理。在分词处理的基础上实现检索和排序。

相关度检索排序算法[3][4][5],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选择学科门类。教育部公布的十二个学科门类分别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学科门类下设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由于用户一般会选择相同或者相近的专业进行查询,因此学科门类的选择和限制能够很好地解决“一词多义”问题。

第二步,采用“检索项+caption+keywords+abstract”组合查询技术,并去除重复项,得到检索结果集。论文的关键词一般为四到六个,能有效地表征论文的主题。但是由于用户提取关键词的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关键词不能很好地代表全文。本文提出“caption+keywords+abstract”组合能够更好地代表全文,能够很好地提高查全率。

第三步,计算相关度,并按照相关度的大小,对检索结果集重新排序。位置因子中caption优先级别为一,keywords优先级别为二,abstract优先级别为三。优先级别相同的论文则计算检索词的词频,词频越高排序越靠前。本原则能够很好地提高查准率。

新算法较原算法在查全率和查准率方面有较大改进,用于学位论文检索的效果明显,且实用性很强、易于工程实现,基本满足了高校学位论文检索的需求。随着各高校自主研潮的推进,开发和使用校本系统必将是一种趋势。

相信随着学校对学位论文管理的重视和学位论文检索系统的使用,该校学位论文的利用率会很快提高,并且一定会带来学位论文质量的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金春华.我国数字化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的现状与建议,www.省略.

[2]赵嘉朱.中国学位论文管理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4.

[3]袁铭蔚.基于本体的向量空间模型的压缩算法.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12.

[4]朱雪刚.基于语义网络的教学资源搜索引擎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计算机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专业硕士;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133-02

随着我国化工行业的迅速发展,高层次专业化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市场的迫切需求,而研究生培养是向社会提供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渠道。化工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受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1]。2014年11月在天津大学举行的第八届全国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会议,来自125所高校共计235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就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讨论,议题涵盖招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基地、双导师制及论文质量等方面。开展并不断探索改进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具有现代化学工程知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工程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2,3],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教育水平也稳步提高,双导师制、产学研一体化等新型培养模式不断被提出[4,5],但部分院校专业硕士教育存在校企合作较少、培养模式尚未成熟等问题。本文针对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并完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专业硕士的工程实践能力。

一、化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现行的培养体制主要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实践阶段。研究生入学后首先进行化工专业课程的学习,随后进入实验室进行相关科研工作,企业实践阶段主要针对企业项目解决工程问题。目前在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中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双导师制重视程度不够,校外导师指导较少。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研究生在学校不断学习理论知识,但是工程实践机会不多,得不到校外导师的充分指导,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严重影响了双导师制积极作用的发挥,不利于专业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

2.校内外导师缺乏交流,与研究生沟通平台有限。在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的过程中,导师与研究生的交流以及校内外导师的沟通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部分校内导师只关注研究生的校内理论学习,以完成校内培养为己任,并不重视实践阶段,没有真正做到联合校外导师培养,导致专业硕士的校内外培养出现脱节现象。

3.毕业论文应用性不强,考评体系单一。毕业论文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而全日制专业硕士毕业论文没有与学术性研究生毕业论文区别开,内容缺乏与工程实际的联系。校外导师也没有真正参与到评价体系中,论文的整体质量得不到提高。在研究生学业考评中,学校缺乏对专业硕士创新性科研成果以及工程实践成果的评估和相应的奖励机制。

二、“三位一体”创新型培养模式

研究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是以体系化教学方法指导全日制化工类专业硕士,以工程实际问题为研究课题,采用双导师制的培养方案,以全日制专业硕士为主体,校内导师针对研究的课题为研究生提供理论指导,校外导师针对课题提出预解决问题,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能力。研究生在汇集校内外导师的各方面建议后,查阅相关资料形成技术方案

并开展实验研究。校内导师根据研究生反馈的实验情况,提供方案指导与技术改进,校外导师根据研究生提供的技术方案进一步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对其进行完善。总的来说,校内导师着重从理论上对研究生进行培养,校外导师则着重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校内外导师协同培养研究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导师各自的优势,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1.加强校内外导师协同培养。校内外导师的协同指导,有利于对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对于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以化工过程系统工程方向为例,学生在校内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理论研究,在掌握理论专业知识基础上,参与企业合作的研究项目,企业导师给予学生实践指导,同时向学生提出工程中的问题。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计算机模拟,设计流程方案,提供技术方案,帮助企业解决难题,同时向校内导师汇报实践难题,与校内导师共同研究解决,完成企业的工程要求。

2.建立研究生与校内外导师的沟通机制。在教学过程中,校内外导师以及研究生要充分利用现代交流方式,丰富沟通渠道,不仅仅限于面对面的交流,还要充分利用E-mail、网络聊天工具、博客、手机短信等现代化的通讯方式。如在课题开展过程中,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研究生三方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等即时通讯平台,针对所研究的课题,实时交流讨论并将合理性思路融入到课题研究中。

3.完善专业硕士论文考核及奖励制度。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所完成的毕业论文应与企业实践相结合,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对论文的考核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如化工类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考核,在专业硕士论文答辩、评阅、审议环节中,严格把关,着重考核研究生的工作量及论文的实用性等,不仅要满足论文的基本要求,还要满足企业的工程要求,贯彻实行双导师制,让企业导师和相关领域专家充分参与进来,通过全面、客观、科学、公正、可靠的评价,提高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

完善的奖励制度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可以建立专业硕士奖励机制,如筹资设立奖学金,奖励在科研以及工程实践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研究生,调动参加工程实践的积极性。同样建立导师的奖励制度,定期在学生中进行导师教学评估,将导师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量与职称晋升直接挂钩,提高导师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积极性。

总之,要充分发挥“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优越性,加强校内外导师的协同培养,形成校企结合的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的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教学科研评价体系及奖励制度,不断推进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国琮,李士雨,张凤宝,等.工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化工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改革的研究与实施”项目成果简介[J].化工高等教育,2006,23(1):8-11.

[2]陈海宁.面向企业面向社会培养合格的工程应用型研究生[J].化工高等教育,1990,(4):32-33.

[3]王静,郭文英,郭秀芬.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实验技能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中共化工贸易,2016,(3).

[4]申少华,谢文林,曾坚贤,等.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J].广州化工,2016,44(1):157-158.

计算机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的热点问题。根据人口结构测算,今后一个时期,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约1 000万人,加上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2 000万人。其中,高等学校毕业生2010年就有630万人,以后还会增加;初高中毕业没有升学直接进入就业市场的,2010年预计是520万人。农村有超过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在正常增长条件下,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只有1 0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相当突出。就业引起了大学生以及社会的高度关注。

1999年至2005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连续扩招,也带来了研究生整体规模的发展。在此期间,教育学研究生的招生以年均31%的速度增长,远远高于全国研究生的平均增长速度(26%)。2005年教育学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12 357人,其中教育学硕士研究生11 352人,比2004年招生人数增长了24.9%,高于全国同期硕士生招生增长率13.6%。截至2005年,全国共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24 693人。就在校生人数而言,到2005年,在校教育学研究生已接近3万人,是1982年的120倍左右。特别是从1999年随着高校的扩招,教育学研究生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规模也急剧攀升,在校研究生人数从1999年的54 99人增加到2005年的29 855人,年均增长率保持在31%左右,这样的发展速度,在历史上是罕见的。这种发展速度和规模与目前教育学硕士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息息相关。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绝大多数专家学者是从整个大学生群体宏观研究,关于教育学硕士群体就业难的研究较少,即使有相关因素的研究,大多数也是从市场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着手。本文着重研究影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的个体因素。

二、研究假设、研究方法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本研究的假设是:个体自然因素和个体背景因素影响就业率,采用的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我们对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2010届教育学硕士毕业生进行了全样本的调查,共发出问卷299份,收回有效问卷299份,并对其中5人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

文中所说“就业”指应届毕业生在毕业时出国、国内升学、签就业协议,“未就业”指应届毕业生在毕业时为自由职业、在京待就业和回省待就业。

就业率的计算公式为:就业率=(出国+国内升学+签就业协议)/毕业生总人数(本就业率指有户有编的就业率)。

个体因素包括个体自然因素和个体背景因素。其中个体自然因素包括性别、民族、生源地;个体背景因素包括政治面貌、是否学生干部、本科院校、专业、导师职称。

三、影响就业率的个体因素分析

采用独立性卡方检验,分别考察了性别、民族、生源地、政治面貌、是否学生干部、本科院校、专业、导师职称等八个因素同就业率的相关关系(见表1)。

1.性别

2010年教育学硕士毕业生的男女比例约为1:3.5。67名男生中有55名已就业,就业率为82.1%;232名女生中有187名已就业,就业率为80.6%。男生在就业上比女生略有优势。

2.民族

2010年教育学硕士毕业生来自汉族、回族、满族、苗族、羌族、土族、瑶族、土家族和维吾尔族等9个民族。其中汉族学生占94.6%,少数民族学生占5.4%。汉族学生的就业率为80.6%,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率为87.5%,后者比前者高出6.9%。

3.生源地

目前,我国经济区域的划分,通常还是采用东、中、西部的划分方法。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个省(市);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等12个省市。

2010年教育学硕士毕业生生源地为东、中、西部的毕业生分别有133人、102人和64人,分别占毕业生总数的44.5%、34.1%和21.4%。经分析,来自不同地区毕业生的就业率有显著差异:西部地区就业率最高(95.3%),中部地区就业率居中(79.4%),东部地区就业率最低(75.2%)。

4.政治面貌

教育学2010届全体硕士毕业生中共有党员223人、共青团员71人、群众5人,分别占毕业生总数的74.6%、23.7%和1.7%。非党员的就业率为75%,而党员的就业率为83.3%,高出8.3%。由此可见,党员在就业上有较大优势。

5.学生干部

2010年教育学硕士毕业生中有16名是学生干部,占毕业生总数的5.4%。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的就业率分别是81.3%和80.9%,学生干部的就业率略高于非学生干部。

6.本科院校

2010年教育学硕士毕业生中,从本科直接升上来的共有203人。本科院校为211或985院校的和非211或非985院校的各占一半。统计结果表明,本科院校为211或985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显著高于非211或非985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二者的就业率分别为87.3%和75.2%,相差12.1%。

7.专业

目前,北师大教育学类共设16个硕士专业。有的专业就业率很高,比如成人教育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远程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学这四个专业的就业率达到100%。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专业的就业率很低,比如教育学原理、教师教育和教育史这三个专业的就业率均不足70%。

8.导师职称

就业率与导师的职称有较大关联,从表2中可以看到,就业率与导师的职称呈正相关:导师是教授的毕业生就业率最高,导师是讲师的毕业生就业率最低。

9.小结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学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与个体因素有较大关联。

首先,个体自然因素对就业率的影响表现在:(1)男生在就业上比女生略有优势(相差1.5%);(2)少数民族学生相对于汉族学生在就业方面更有优势(相差6.9%);(3)生源地不同,就业率差别非常大,西部最高,东部最低(最高与最低相差20.1%)。

其次,个体背景因素对就业率的影响表现在:(1)党员在就业上相对于非党员更有优势(相差8.3%);(2)学生干部在就业上略有优势(相差0.4%);(3)本科院校为211或985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上有较大优势(相差12.1%);(4)专业不同,就业率相差较大,其中成人教育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远程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学这四个专业的就业率最高,教育学原理、教师教育和教育史这三个专业的就业率最低(最高与最低相差38.9%);(5)就业率与导师职称呈正相关,即导师职称越高,就业率越高(最高与最低相差8.3%)。

四、教育学硕士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1.学生性别比例与市场需求存在矛盾

北师大2010届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男女比例约为1:3.5,女生占了77.6%,而大多数用人单位明确提出不招聘女生,只招男生,女生失去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客观上加重了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整体的就业困难。在女毕业生当中,同时存在部分有男友或者结婚成家在北京的女毕业生,大概占25%左右,她们对自己定的标准是即使没有编制和户口也一定要留在北京,这进一步影响了毕业生整体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2.本科就读院校整体水平与社会期望不符

在2010年毕业的北师大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中,本科院校是非211或非985院校的占到了50%。如今招聘单位非常看重应聘者的本科学历,如果本科学校是211或985院校,往往能得到更多的面试和就业机会。这就在客观上影响了教育学硕士生整体的就业率。加上这部分毕业生个人能力相对较低,较难凭借个人实力扭转局面,因此造成就业困难。前文的数据也证实了本科院校为非211或非985院校的毕业生的就业率较低。

3.人才培养过程与市场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存在矛盾

北师大教育学类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总体上看是重理论轻实践。现在高校和科研单位为教学科研人员所设的门槛越来越高,大都要博士,甚至是留学归来的博士。硕士生毕业后要想从事这些工作非常困难。从今年的就业情况来看亦是如此。从图1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就业单位中排行第一的是中小学校,排行第二的虽然是高等院校,但从统计数据来看,硕士毕业生去高校基本是做行政工作。教育学类重理论轻实践的硕士人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简单的待人接物、公文写作、沟通交流、调查研究等能力很难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求职竞争力不强,与市场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不甚符合,这给毕业生就业造成一定困难。

4.学科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矛盾

各专业中,课程与教学论(4+2)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最为顺利,早在四月份时就已基本定下了工作单位。主要原因是该专业学生有四年本科阶段的学科背景,还有两年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理论教育和实践训练,符合中小学教师的岗位需求,可以直接上岗任教。由此可见,我校毕业生目前最大的就业市场仍为中小学。相比较而言,教育学的其他专业,如比较教育(就业率87.5%)、高等教育(就业率82.4%)、教育经济与管理(就业率76.1%)、教育原理(就业率66.7%)、教师教育(就业率64.3%)、教育史(就业率61.1%)等,更加注重的是理论研究而非实践,这些毕业生即使想到中小学就业,也因为没有学科基础而缺乏职业竞争力。这部分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占教育学专业毕业生总人数的一半,从而增加了教育学毕业生的整体就业难度。

5.学生就业期望与就业现实存在矛盾

据了解,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期望整体偏高:大多数人想留在北京,而且期望得到有户口、有编制的工作。其中许多人还积极争取进入党政机关、高等院校、事业单位等待遇较好的部门。许多毕业生没有充分考虑个人能力与社会的现实状况,盲目地追求高起点、高标准,都期望用“北京户口+好单位+高工资”圈定岗位,竞争自然激烈。从部分毕业生那里了解到,之所以选择北京主要是认为北京的发展机会较多,体制、机制等比较透明,找工作相对公平,今后发展也会比较顺畅;而回家乡找工作要靠个人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等,今后的发展也受种种因素制约,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很难被认可。但不管怎么说,留京名额和好工作都是有限的,如果一味地追求这些,就会丧失许多其他的机会。就这样,许多人最终成为了待业人员。

6.部分毕业生就业准备不够充分

忙于写毕业论文或是考博也是造成部分同学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部分毕业生写毕业论文的周期过长或是论文不合格而耽误了找工作,甚至延期毕业;部分毕业生由于考博但又没成功,错过了找工作的时间。就业准备不够充分是造成就业困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部分毕业生临到毕业时仍然不知道自己今后要做什么,还在就业与升学中徘徊,即使开始找工作也不知道找哪个行业、哪个岗位的工作。因为没有职业生涯规划,找工作需要的能力以及实习经历不具备或者不符合用人单位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就业困难。

五、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课程设置实践性

目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模式,都与毕业生求职就业所需能力的培养存在一定矛盾。主管教学的部门应该在确定招生数量时考虑各专业就业率的因素,并对课程做适当调整,增加实践类的课程,加强与市场需求的联系,增加应用性与技能性课程的结构比例,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同时,应该给毕业生提供一些诸如简历制作,模拟面试,提升演讲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毕业生的求职竞争力。

2.提高就业指导针对性

从2010年的就业情况分析得出,在教育学专业中,女毕业生、学科理论性较强的毕业生、本科是非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属于就业较困难的群体,应该针对这几类人群开展一些专门的指导。比如可以根据教育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的几个主要去向――高等院校、出版社、中小学等进行分类指导。指导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比如职业能力系列讲座、模拟面试大演练、参观用人单位、经验交流会、毕业生座谈会、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征文等;指导的内容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比如可以就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对相关就业政策予以介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进行礼仪培训、组织学长经验交流、开展心理辅导等。此外,还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就业方向,比如中小学、高校行政部门、公务员、国企外企、出版社等,分门别类地制作就业指导手册。

3.落实就业指导前置化

提高毕业生职业竞争力是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职业竞争力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迅速提高的,也不只是在面临找工作时就能够提升的,一定要进行前置化的培训。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投入较大精力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前置化工作,例如新生入学时,可以对新生进行职业测评,指导他们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及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规划。再如可以与用人单位合作,建立一些实习基地,为低年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见习的机会,还可以联系校外培训机构来给低年级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的服务等。

4.打造就业实习多样性

就目前统计的情况来看,教育学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相对宽泛,就业行业范围较广,相关服务部门应该更加积极地为毕业生拓展更多更广的实习实践机会和岗位。比如北师大教育学部通过各种共建项目,为学生开拓更加多样的实践机会。采取的措施包括:输送更多的学生到后勤的餐饮、宿管、物业等中心担任助理;推荐优秀的研究生到北京各区县教委挂职锻炼,到中小学担任校长助理;招聘高年级并且有志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学生担任新生辅导员助理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为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求职竞争能力等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

5.发挥校友资源优越性

学校有着丰富的校友资源,应当充分发挥校友资源对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巨大作用。学校和院系应在合适的时机与校友联系,从校友处收集就业信息,向校友推荐毕业生。例如北师大教育学部专门聘任校友担任学生职业规划导师和校外就业辅导员,邀请校友中的成功人士以及各企事业单位的领导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以电话或邮件的形式解答学生们有关就业的疑问,定期来给毕业生做就业讲座,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的信息及机会等。

计算机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我叫××,1995年毕业于××大学信息管理系,1999年就读××大学“计算机理论与软件”专业的研究生课程班,XX年6月获得中山大学计算机系硕士学位。

从1995年7月开始,我先后在档案管理科、技术科工作。自1996年1月至今一直在声像科任职。多年来,我的工作可以用三句话概括:档案整理一丝不苟,外出拍摄兢兢业业,编辑制作精益求精。由于工作积极投入,我被评为1997年基层先进个人和XX年局先进工作者。

我来竞聘,是因为我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善“学”。七年来,我善于学习和思考,并不断地自我提升。工作给予了我学习探索的动力,学习赋予了我工作的激情。我的硕士毕业论文研究方向是多媒体技术和数字图象的水印算法。照片盗版的泛滥是当前声像工作中的一大困扰。我以城建档案馆的标志作为水印,设计了一个新型算法,嵌入到数字图像中,作为版权的保证。实践证明算法是相当可行的。学有所用,用有所成,那一刻,我充满了激情。我的论文在答辩中被评为唯一的优,不久又被第十一届全国多媒体学术会议录用。工作和学习的互相促进,使我找到了自我提升的价值。

第二,会“管”。我具有组织管理才能和团队合作精神。1995年底声像科成立,我是伴随着声像科一块成长的。七年前,声像科还没有一卷照片档案,没有一份电子文档。我主要负责照片档案的整理和数字化工作。1996年我参与了广州城建声像档案分类方案的制订,1998年起草了《声像档案接收内容和编制要求》。通过我和全科同事齐心协力、分工合作,今天,我们拥有声像档案1XX多条,电子照片档案6000多张,图片库的数据量超过 80g 。

第四,够“专”。我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且具备牢固扎实的专业知识。长期的本文是作者参加竞聘的演讲稿。工作实践使我积累了一定的摄影摄像技能:多年来我拍摄的项目有市政重点工程、规划会议、三年一中变工程等等不胜枚举。其中,我所拍摄的照片"李长春书记畅游地铁1号线"被收录在XX年《广州建设年鉴》,系列照片"广州近现代建筑"被作为市规划局《广州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方案》立项的申报材料。编辑制作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我能够得心应手地操作线性编辑与非线性编辑两套系统。对于信号的采编、素材的剪辑、录音、配乐等后期加工各环节工作均能胜任。XX年9月,我运用非线性编辑系统,独立完成了电视专题片《建设中的会展中心》的编辑制作。作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的硕士,我具备多媒体技术开发的科研能力和后期制作的专业知识。

除了善学、会管、能写、够专,我还具有反应快,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优势。这一点,也是多媒体工作室主任应有的素质。

计算机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姓名〗黄可坤〖出生年月〗79.10〖籍贯〗广东省梅州市 〖民族〗汉〖学历〗硕士〖专业〗应用数学〖研究方向〗计算机图像处理 〖本科专业〗应用数学 (副修计算机软件) 〖家庭住址〗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 〖联系地址〗广州市中山大学数学系应用数学02研 510275 〖联系电话〗(020)84112378 〖个人主页〗

1.求职意向在高校从事基础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有一定企业文化的公司或者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或者维护。

2.教育背景时间院校备注1992年9月--1998年7月中学。学习成绩一直比较优秀,被保送上高中。曾任学习委员、体育委员。 1998年9月--2002年7月本科,主修应用数学、副修计算机软件。学习2002年9月--2005年7月广州市中山大学硕士,应用数学,方向为计算机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师从副院长戴道清教授。学习成绩良好,曾任班长。

3.技能专长英语通过大学英语数学对小波分析、图像处理、模式分类、计算机视觉有比较深的认识。熟练掌握数学分析、线性代数、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主干课程。计算机能力系统开发:C/C++(优)、Delphi(优)、Visual C++(良)、C++ Builder。网站建设:ASP(优)、Javascript(优)、DreamWeaver。数据库系统:SQL Sever(优)、Oracle(中)。服务器与网络:Windows 2000 Server、Unix/Linux(良)、TCP/IP(优)。多媒体与课件制作:Photoshop、Flash、Authorware、PowerPoint。

实验工具:Matlab(优)。理论基础:熟练掌握数据结构、离散数学、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等课程。实践项目:艺达堡MRPII系统、物业综合事务管理系统、鹤山宝华菲力制衣管理系统、雨人工作室管理系统、线性规划问题求解、南方证券广州分公司、李律师在线、好易网、中国妇幼网、天辅网。 4.教学科研 2002年进入中山大学数计学院计算机视觉实验室: 进行模式识别方面的研究,参与了《小波分析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等科研项目,以及一些教学课件的制作。用Matlab实现了一种新的基于小波的图像融合算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以及实现了一些常用的人脸识别的算法,比如PCA、LDA和SVM的方法。还实现了一些常用的图像压缩的方法,比如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余弦变换和小波变换的方法。 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小波包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主要作出了三个有意义的贡献。参加了第三届、第四届省港澳图象图形学会等学术会议。担任了实验室的网络管理员。 2004年上学期担任中山大学数计学院成人夜大本科2001级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数据库》的教师。2004年下学期继续担任了该夜大02级《计算机网络》教师。讲课认真负责,获得学生一致好评。 5.工作实践 2000年暑假在广州市精软网络数据有限公司担任程序员,并独立开发了一个物业综合事务管理系统,之后一直在维护该系统。2000年9月到2001年9月在中山大学雨人工作室担任程序员及项目负责人,分析、设计、开发和维护了不少实际的商业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站。2001年9月和几个同学一起创建了中大方略工作室,自己负责人员、资金、市场、项目的管理和开发。2002年1月拿到了广东北电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软件设计师的

计算机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从2005年设立至今,已评选了三届。该奖项已经成为祖国关爱自费留学生的知名品牌,受到国内外权威媒体和有关人士的普遍关注和广泛赞誉。

广大自费留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为了进一步加强他们与祖国的联系,弘扬优秀自费留学人员奋力拼搏的精神,本刊从2006年第1期开始,向广大读者介绍部分获奖者。同时近期我们又开辟了“我的自费留学经历”专题,真诚欢迎更多的自费留学生将你们留学中的酸甜苦辣与心得写给我们。

本栏目联系电话:010-62257722转208

传真:010-62252501

电子信箱:baiyu48@sina.com

叶海涛,2003年获奖者,留学英国。现任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纳米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与劳斯莱斯公司(Rolls-Royce plc)合作共同研发飞机引擎内部的高温功率放大器。1998年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毕业,曾获得“好来西”企业奖学金、首届美国联合科技公司(UTC)容闳科技教育奖。2000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硕士毕业,获新加坡Tan Chin Tuan国际交流奖学金及李氏基金(Lee Foundation)。2004年英国伦敦大学博士毕业,主要专业方向为金刚石由子学及纳米器件2004~2005年被聘为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国际研究员,从事单晶金刚石场效应管的研发。现已发表国际期刊论文20多篇及国际会议论文40多篇,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大会专题报告。在攻读博士期间,连续三年荣获英国大学校长委员会颁发的海外研究生奖学金(ORS)、英国EPSRC奖学金和香港王宽成奖学金(KCWong),并被吸收为英国材料学会(IOM3)(2000年)、英国物理学会(10P)(2001年)及英国电子工程师学会(IEE)的会员,(2003年、2006)年当选为旅英中国工程师协会的理事,并应邀成为以色列国家科学基金委的特约评审人。

而立之年的叶海涛表示:“一定不会辜负祖国的期望,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份工作,心系祖国,愿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谢向华,2004年获奖者,留学英国。2000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1年9月赴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攻读计算机硕士学位,一年后顺利完成“高级计算科学”课程,并获得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11月开始在布里斯托尔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媒体计算科研小组攻读博士学位,同时担任“研究助理”一职从事科研工作。2006年3月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自2006年2月起,在布里斯托尔大学计算机系做博士后,从事一项由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资助的旨在开发帮助盲人和视力严重损伤的病人与外界交互的计算机认知系统的研究项目(CASBliP)。其研究主要为立体计算机视觉系统,动态曲线分割模型,计算机材质分析,自动缺陷识别和医学图像。他在计算机视觉与图形处理领域的国际性刊物和国际性学术研讨会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了10多篇论文。2004年,应美国玛柯尼医疗系统(Marconi Medical System,Inc.)苏里博士的邀请,在《医学图像分析手册高级图形分割与图像注册模型》一书中撰写章节――“区域支持的几何彩色动态曲线分割模型”。谢向华现参与《材质分析手册》一书的编撰工作,该书将于2007年出版。2006年初,他与默曼迪博士的PRINS研究方案得到了英国Levelhulm研究基金会为期两年的资助。他现担任多个国际性学术期刊的评委,并是英国“医学图像分析与认知”年会等多个国际性学术协会的会员。谢向华认为,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是祖国对自己在海外多年努力学习的莫大鼓励与肯定,同时也让所有海外的莘莘学子看到祖国对于他们的重视与厚望。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他将继续努力学习尖端技术,为祖国将来的科技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姚小军,2004年获奖者,留学法国,研究方向为化学信息学。1994年就读于兰州大学化学系,2002年1月获“促进科学技术研究中法协会信息科学奖学金”资助,作为兰州大学与巴黎第七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赴法国留学,师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ITODYS研究所化学信息学和分子模型实验室主任范波涛教授和兰州大学胡之德教授。在范教授和胡教授的共同指导下,主要开展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1)新的机器学习算法在QSAR/QSPR中的应用;(2)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他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30余篇论文并被多次引用,所做的工作曾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介绍,得到了同行的广泛好评。留学法国期间,曾获得2002年“法国华人青年企业家协会”教育基金会第二届“优秀中国留学人员奖”和2004年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以及2005年“促进科学技术研究中法协会信息科学奖”。2004年12月获得博士学位。获得学位后,姚小军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怀着对母校的深厚感情,决定回到兰州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母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获奖后,他深深地感谢国家对海外留学生的关心和支持。他表示将会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更好地报效国家。

程华,2005年获奖者,留学法国。2001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商学院,获“世界经济”和“商务法语”双学士学位。同年10月赴法国留学,就读于巴黎第九大学硕士二年级“国际经济与金融”专业。以优异成绩获得硕士学位。硕士毕业论文的部分章节“小型开放性经济体是选择固定还是管理浮动?――香港和新加坡案例分析”发表于Revue d'Economie Financi e re第81期。2002年10月起在巴黎第九大学攻读“金融经济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股票价格,交易量和收益波动。截至目前,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篇工作论文(唯一作者):(1)“Asset Price,Trading Volume andTransaction Costs”,被欧洲经济协会2005年年会和金融管理协会2005年欧洲分会等国际会议接受;(2)“Trading Volume,Price Autocorrelation.and Volatility under Pro-portional Transaction Costs”,被计量经济学协会北美2006年年会,欧洲经济协会2006年年会,欧洲金融管理协会2006年年会等国际会议接受;(3)“Information Precision.Transaction Costs,and Trading Volume:A Closer Look”,被金融管理协会2006年欧洲分会,计量经济学协会澳大利亚2006年分会等国际会议接受。回顾在法国求学的五年,程华认为以下三点很重要:(1)硕士研究生和博士一年级时,打下了牢固基础,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应用数学等;(2)多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多和同领域的教授、博士生交流;(3)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因为做论文很难一帆风顺,中间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挫折。他认为把这些困难解决后,论文也就差不多了。程华说“非常荣幸获得2005年度‘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借此机会我衷心感谢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和驻法使馆教育处各位领导的支持和关怀。希望与大家增进交流,听取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进步。”

计算机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笔者认真审阅了3所省级师范院校2年来的教育硕士(学科英语教学方向)毕业论文(29本),对其中的主要问题类型、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建议等作了分析。

一、常见的错误类型

1.论文中的实验对象取样范围很小,但题目界定的范围却很大。如:某教育硕士只是在人口将近1亿的某省的3个主要城市的6所重点小学做了英语教师学历统计,题目却定为“x x省小学英语教师整体学历调查分析报告”。实际情况是该省共有18个城市和2个独立的油田生活区。这么大的省份却只采用了如此小的样本范围,实属学术研究之大忌。

2.整篇论文中的同一个专业术语的说法不统一。如:“任务型教学”这一术语在某一篇论文中竟然出现了以下6种不同的英语表达法:task-based approach,task-based strategy,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task-based learning teaching approach,task-based teaching approach,etc.

3.论文中所引用的理论与该论文所论述的主题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如:一篇题为“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研究”的论文却引用了Humanistic Psychology作为主要的理论框架。

4.引用过去的某家之言来描述当前的现状。如:2004年的一篇论文在描述英语教学现状时竟然引用了许国璋先生在1985年说的话。整整19年过去了,许教授的话还能说明问题吗?[…The present teaching in China,however,is almost the opposite:the class is mainly teacher-centered (Xu Guozhang 1985:4)]

5.论文题目繁琐。例如:“任务型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汉语题目)。An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 in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Class(英文题目)。其实,对应的英文题目完全可以简化为:Task-based Approach in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6.论文的关键词随意、杂乱。例如:一篇汉语题目为《中学英语基本词汇的学习与记忆策略研究》的论文列出的英语关键词为:vocabul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 memorizing, lexical error, lexical access models, vocabulary, serial search model, parallel access model, logging model, conjunct model,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y。其数量之多、种类之繁杂令人很难接受。

7.排版漏洞多。许多论文中的打印及排版错误屡屡出现,具体表现为:同一篇论文中的字体、字号不统一、英文字母大小写不规范、每页上下左右的边距不统一、标点符号前有空格、论文规范与学校的统一要求不相符,等等。

8.语法错误屡见不鲜。英语教育硕士的毕业论文与国家全日制的英语文学硕士毕业论文最突出的差异之一表现在论文中的英语语法错误上。出现频度较高的是拼写错误、主谓不一致、时态不正确等等。

9.章节划分缺乏理论上的系统性和论文框架的科学性。例如: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ology在第一章Introduction出现后,论文的第三章又以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ology为题目出现,严重的重复。

10.论文的整体内容没有体现其题目想要突出的特色和重点。例如:一篇论文的题目是:《中师学校外语学习动机研究》,按照常理,论文中要有相当的分量在论述或展示“中师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外语学习中的动机、兴趣以及毕业后的工作需要等方面的特色,然而,这篇论文没有任何章节论述或涉及到这些内容,令人深感遗憾。

再如,一篇论文的题目是:《旅游英语中的交际失误及错误分析》,按照常理,论文中要有相当的分量在论述或展示“旅游英语”与教学英语、生活英语、商务英语、科技英语等的主要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论述其论文的主题特色,然而这篇论文没有任何章节论述或涉及到这些内容,进而失去了该论文应有的研究价值。

二、错误产生的主要原因

1.教育硕士方面

(1)读书的数量与深度不够。教育硕士的生源来自各级中小学校,按照国家规定,他们必须脱产1年。但是,有些距离工作单位较近的教育硕士,出于种种原因,往往是一边教书一边读书。结果是既没教好书,也没读好书,“教学相扰”。如:大多数教育硕士只知道Contrastive Analysis却不知道Lado,只知道Error Analysis却不知道Corder,只知道Interlanguage却不知道Selinker。知道“任务型模式”有20年的历史,于是就在论文中写道“任务型模式在中国已经使用了20年”,却不知道“任务型模式”直到1996才第一次在中国香港得以提倡,而在中国大陆的历史只有短短的四、五年。

(2)论文中涉及的基本概念没搞清楚。如:整篇论文都在分析英语词汇的学习策略,然而其作者对learning strategy和learner strategy,cognitive strategy和meta-cognitive strategy之间的区别却知之甚少。

(3)对学校的论文格式要求不够明确。产生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学校的相关宣传力度不够,任课教师的强调不够;二是学生本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欠佳,因此不会上网或不善于上网查询相关信息,而是一味地等待相关部门发给自己现成的书面文件。

(4)写完论文后作者本人不愿意认真审查。不少论文作者在被导师问到“难道你没发现论文中的拼写及语法错误吗?”时,总会低着头羞愧地回答:写完论文后我如释重负,心想“总算完成任务了”,自己根本就不愿意再多看一眼,更别说认真地反复阅读并修改了。

2.导师方面

不少教育硕士导师同时兼任全日制研究生的导师,再加上本科生的课程和科研任务,每天都处于繁忙状态。同时,大多数导师在思想上往往较重视全日制研究生,而相对忽略教育硕士。第三,教育硕士全部来自于教学一线,是《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者、诠释着、检验者、研究者,但是,相当一部分教育硕士导师对中小学实践的内容不熟悉,因此,导师们对论文中的实践研究部分无法给予正确、到位的指导,而只能对论文的理论框架、写作思路、数据统计、语言修饰等方面给予通用性的指导和帮助。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建议

1.教育硕士的成员主要来自广大的中小学,他们的日常教学任务繁重,课余的读书时间有限。但是,作为研究者,他们必须利用尽量多的时间读书,而且要多读与自己的专业领域相关的理论书籍,从而了解教学实践技能的理论背景、分析总结教学实践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发现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而逐步成长为教育家。

2.作为教育硕士的导师,必须把这个特殊群体中的成员与统招研究生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同时,要尽量了解中小学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实际、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及学术水平、中小学教学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中小学英语学科教师的教材选用及使用等情况,从而较为准确地把握授课的宽度和深度,为教育硕士提供较为到位的指导与帮助。

3.作为教育硕士导师,还必须关注他们的心理和日常生活。大多数的教育硕士是有家有口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往往在深造读书学习之余,倍加思念自己的家人和以往的学生;同时,由于理论上的学习份量突然加重,自己动手从事研究的任务很迫切,他们通常会不知所措,但又迫于面子,不好意思频频求助于指导教师。此时,就需要导师们主动地、平易近人地与他们接近,谨慎地呵护他们的自尊心,耐心到位地从各方面给以指导,从而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学业。

计算机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培养模式;知识结构;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王军(1979-),男,满族,辽宁本溪人,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何鹏举(1961-),男,甘肃庆阳人,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江西?赣州?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JXJG-09-6-1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021-02

近十余年来,我国的本科生毕业人数从1999年的44万人扩大到2011年的660万人,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从1999年的7.1万人扩大到2011年的52.4万人,当一个国家的本科高等教育达到大众化甚至普及化的时候,必然会追求更高层次(研究生教育)的大众化。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面对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招生规模、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矛盾,如何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

本科生教育是大学中的基础教育,强调的是学习但不能没有研究性和实践性的训练;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教育,强调的是研究和创造性,但是也不能忽视基础教育,尤其是自然科学的系统知识体系以及人文社科和思想品德教育。大学中的基础教育与高层次教育是一个有机体,应把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按照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设计和考虑,打通本科生高年级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隔离。[1]

一、测控专业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是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的尝试,是现行的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制度的补充与延伸。推荐免试指由本科阶段直接保送进入硕士生阶段学习的一种培养方式,相应的还有硕博连读培养方式,就是硕士生直接保送到博士生阶段学习,目前国内也有部分大学(如清华大学)采取部分优秀的本科生直接保送到博士的培养方式。我校在2009年正式开展推荐免试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现已实行研究生推免制度三年了,“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正是为了适应我校的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制度所进行的有效补充,不但可以缓解招生数量与培养质量的矛盾,而且有助于吸引本校优秀本科生源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优化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发展。

“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沿用了博士生培养方式中硕博连读和提前攻博的概念。硕博连读和提前攻博的培养方式是国家确定的博士生入学方式之一,缩短了研究生培养周期,对激励硕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硕博连读模式在美、英等发达国家有较长时间的应用和实践历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得到了世界各国较为普遍的认同和借鉴。在当前高校扩招、就业压力增大的形势下,“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对于促进本科生努力学习、毕业后选择继续学习或者参加工作都有着积极的影响,是高等教育多元化的一种尝试。

我校本科生教育实行3~6年的弹性学分制度,允许学生在修满规定的毕业标准学分的基础之上,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学习进度,增加了人才培养的灵活性。“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主张以人为本,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体现了我校弹性学分制度的优越性,“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对于促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本硕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

测控专业是光、机、电、计算机多专业交融的技术学科,针对测控专业多学科、多专业交叉融合的显著特点,以“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精密机械及仪器”、“机械电子工程”等硕士点的人才培养为导向,以矿山、冶金、仪器仪表等行业需求为目标完善本专业的电类和机械类课程。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进行了层次设计和分类设计,修订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方案,统筹安排本科课程与硕士研究生课程,调整课程设置,整合课程内容,使课程体系相互衔接,以就业和读研两个方向灵活设置选修课程,加强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满足就业和读研的需求。

在本科三年级结束后,根据导师组的考核意见以及学生个人的选择、能力和兴趣进行分流。一部分学生选择就业,进行本科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另一部分达到保送研究生资格的学生则在导师的指导下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该部分学生不再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经过研究生阶段培养,最后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即可。

1.课程体系

测控专业毕业规定总学分为186学分,包括5大模块,如表1所示。

公共必修课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思政、体育、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化等课程,按学科大类分类设置,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安排;专业必修课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机械制图、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技术、信号与系统等课程;专业选修课包括Matlab语言、测控电路、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机电传动控制、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计算机网络、仪器总线、光电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技术、智能仪表设计技术、工程光学等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则涵盖大一到大四每个学期,包括军训、金工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校级公选课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安排的人文社科、经管艺术、自然科学等课程。在课程的设置上,注重知识的基础性、系统性与先进性,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专业培养目标。

2.知识结构设计

上一篇:建筑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社会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