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范文

时间:2023-02-23 13:45:29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范文第1篇

1.就业岗位群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建筑工程施工一线技术与管理等工作相关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就业方向为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材料员、测量员、资料员、预算员、监理、项目经理、质检员等。

2.职业能力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主要包括:

(1)建筑施工能力能够熟练的进行施工图的识读和施工测量放线,掌握施工技术,建筑材料的性能及应用,了解施工机械的选择、施工组织与管理。

(2)工程技术资料编制能力能够熟练的进行施工识读,掌握土建工程预算、技术标的编制方法,熟练运用相关造价软件。

(3)工程项目管理能力掌握施工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现场管理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合同管理和工程监理的能力。

(4)工程设计和检测能力熟练掌握工程制图软件,了解结构设计软件,具备初步的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的能力,掌握一些材料检测的方法,具备一定工程质量检测和加固的能力。

二、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突出职业综合能力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成集学、研、培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基地实现功能系列化、环境真实化、人员职业化、设备生产化、管理企业化,为专业教学实训、教学改革、师资培养、技能培训、技术服务与研发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2.具体目标

(1)硬件方面达到以下目标:建成土工与地基基础实训中心、工程测量实训中心、建筑材料实训中心、建筑工程专业机房、建筑结构与施工技术实训中心、绿色低碳建筑材料研发中心。

(2)软件方面达到以下目标:①有效的利用实训基地这一平台,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提升日常教学实训的质量,进行项目教学改革,开发实训教材,形成一流的师资队伍。②面向社会开展行业企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以及新标准、新规范的推广和示范。③借助实训基地的场地、设备和师资,为企业提供相关技术服务,与企业共同开展产品推广和技术研发工作。

三、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按照“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新建与挖潜相结合、特色与共享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理论与实训相结合、近期与未来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建设,其实训分区、项目设置与仪器设备的配置按以下思路实施:

(1)整个实训基地的仪器设备配置既涵盖当前建筑施工中采用的常规技术、主流技术的相关内容(如建筑施工工艺与方法、基本工种的操作工艺、工程测量、建筑材料检测等);又要展示现代建筑施工先进技术水平内容(如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新技术、建筑节能与环境监测等)。

(2)实训分区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及核心技术课程内容为构建主线,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主要反映《建筑材料》、《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土力学与地基基础》、《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钢结构》、《工程制图与CAD》、《工程测量》、《钢筋混凝土平法识图》、《建筑力学》、《建筑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中核心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的要求。

(3)实训项目设置融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一线相关职业岗位当前及未来五~十年内的能力培养要求,既能适应建筑工程相关职业岗位当前工作的实际需要,又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其能力培养主要包含施工技术应用能力、建筑材料、工程质量的检测与监控能力(含现场检测及室内测试)、建筑施工机械操作能力等,同时又为培养学生具有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及工程造价、建筑工程识图与制图、工程项目现场管理以及建筑施工创新思维等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毕业后即能从事施工员、质检员、预算员、资料员、材料员、测量员、监理员等职业岗位工作。

(4)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所应具备的技术应用与现场管理能力的要求,整合出所应包含的能力与技能模块,分解出各能力与技能模块的要素内容,落实相应的实训项目,再根据实训项目内容配置相应的仪器设备及硬软件等,从而确保实训仪器设备的实用性、系统性、完整性与先进性。

(5)依据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检测与试验的有关最新文件、标准及规范等要求,在今后的发展中,结合校内现有的建筑工程方面的仪器设备配置情况对原有的实验实训仪器设备作进一步的配套、更新与添置,并对其中使用年代较久、技术标准已落后的仪器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升级。通过该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要为本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并能够面向建筑市场为本地区及周边地区行业企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岗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应用服务等,形成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

四、实训基地建设内容

1.土工与地基基础实训中心

(1)土工实训室主要进行土的含水量、剪切、液塑限、压缩、渗透、击实、地基承载力及抗剪强度等实训。主要仪器有:三轴仪、电热恒温干燥箱、固结仪、击实仪、十字板剪力仪、静力触探仪、地基承载力检测仪。

(2)桩基工程检测实训室主要进行桩基低应变、高应变、超声波测试及静载荷实验;灌注桩钻孔质量监控与检测;基坑支护检测;锚杆抗拔力实验等实训。主要仪器有:灌注桩钻孔测井系统、桩基超声波检测仪、桩基低应变动测仪、桩基高应变动测仪、静载自动记录系统、液压千斤顶、反力梁等。该实训中心经过发展,可开展校企合作,进行对外营业,承接一些土工、地基基础的检测任务。

2.工程测量中心

(1)工程测量实训室主要进行高程、角度、水平距离、导线、点的测量仪器的认知实训。主要仪器有:光学水准仪、电子水准仪、光学经纬仪、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红外线测距仪、GPS等。

(2)地形测绘及工程放样实训区主要进行平面图测绘、地形测绘、工程放样实训等。主要仪器有:光学水准仪、电子水准仪、光学经纬仪、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红外线测距仪、GPS等。该实训中心经过发展,可开展校企合作,进行对外营业,承接一些工程测量和地形测绘的任务。

3.建筑材料实训中心

(1)建筑材料实训室主要进行水泥、混凝土、砂浆等物理力学性能实验;建筑用砂、石性能试验;砂浆的抗冻性能、收缩性能、抗渗性能试验;沥青的针入度、延伸度、软化点及沥青混合料马歇尔稳定度试验等实训。主要仪器有:混凝土渗透仪、水泥流动度测定仪、混凝土贯入阻力仪、沥青针入度仪、马歇尔稳定度试验仪、沥青延伸仪、薄膜加热烘箱、砼搅拌机、水泥负压筛析仪等。

(2)建筑材料检测室主要进行钢筋力学性能、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砂浆试块的抗压强度及水泥胶砂强度等测试实训。主要仪器有:液压万能试验机、钢筋弯曲试验机、水泥胶砂抗折抗压试验机、混凝土压力机等。

(3)材料试配实训室主要进行混凝土、砂浆配合比实验。主要仪器有:混凝土搅拌机、振动台、塌落度筒、容积升、电子秤、电子天平、量筒、试模、导棒等。

(4)材料养护室主要进行试块的养护。主要仪器设备有:空调、货架等。该实训中心经过发展,可开展校企合作,进行对外营业,承接一些建筑材料检测的任务。

4.建筑工程专业机房

(1)工程制图与CAD实训室主要进行工程制图实训。主要设备有:计算机、服务器、交换机、绘图仪、天正CAD软件、CAD软件、PKPM结构设计软件。

(2)工程造价实训室主要进行工程算量与计价实训。主要设备有:计算机、服务器、交换机、打印机、广联达软件、鲁班工程算量软件、PKPM造价软件、BIM、招投标实验教学模拟仿真系统等。

(3)工程项目管理与施工方案编制实训室主要进行项目管理实训和施工方案编制实训。主要设备有:计算机、服务器、交换机、打印机、PKPM施工管理与方案编制软件。

5.建筑结构与施工技术实训中心

(1)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实训室主要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认知。主要设备有: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实体模型和仿真模型。

(2)钢结构实训室主要进行钢结构认知、钢结构加工制作与安装实训、钢结构工程质量检测以及主体结构工程测试等实训。主要仪器设备有:钢结构实体与仿真模型、全自动摆锤冲击试验机、高精度裂纹测探仪、高级数字超声波探伤仪、便携式X射线探伤机、高强螺栓检测仪、数据采集装置、超声波测厚仪、自动埋弧焊机、等离子弧切割机、原位压力机、钢筋定位仪、保护层厚度测定仪等。

(3)基本技能实训区主要进行木工、钢筋工、瓦工施工操作技能实训。主要仪器设备有:钢筋弯曲机、钢筋调直机、对焊机、电焊机、电圆锯、电刨、抹光机及各类小型工具等。

(4)常规施工技术实训区主要进行钢筋工程、模板工程、支架工程的加工制作与安装以及砖墙砌筑施工等实训。主要仪器设备有:钢筋混凝土梁、板、柱、楼梯、雨棚、基础、砌体、钢管脚手架、模板等常规施工实物。

(5)预应力混凝土及高层施工技术实训区主要进行预应力混凝土后张梁施工技术及操作技能实训,高层建筑滑模、爬模与桁架组合系统施工技术实训。主要仪器设备有:穿心式液压千斤顶、高压油泵、压浆机、搅拌机、后张试验梁、群锚、波纹管、钢绞线、高层建筑滑模、爬模与桁架组合系统成套设备,含液压系统、滑升千斤顶、爬升千斤顶、控制台、操作平台、桁架模板等。该实训中心经过发展,可开展一些面向社会和企业的岗位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

6.绿色低碳建筑材料研发中心

(1)绿色低碳建筑材料展示研发室主要进行绿色低碳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的认知和研发。主要设备有:展示柜、材料样品、建筑模型、电脑。

(2)建筑节能与环境检测室主要进行建筑节能和环境检测。主要仪器设备有:建筑热能能耗监测系统、建筑日照强度模拟系统、氧气检测仪、甲醛测试仪、平板导热系统测定仪、中空玻璃露点仪、室内空气中苯及TVOC专用检测包、石材r辐射仪、石材放射性检测仪、建筑涂料耐洗刷仪等。该实训中心经过发展,可与企业开展技术交流、共同进行培训和研发工作,同时还可作为企业对外展示的平台。

五、建设举措

(1)成立实训基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管理、制订规章,督促、检查本基地的正常运行,做到“凡事有章程,凡事有人管,凡事有记录”。

(2)找到行业、企业和教学领域的专家,对建设方案进行充分的论证,提出建设意见和建议。随着建设的推进,还分阶段对建设内容进行审查,提出修改意见。

(3)保障校企合作的正常运行。

(4)建设高素质的专任教师队伍和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建成后的建筑技术实训基地能兼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师资培训、产品研发等多重功能,使建筑工程技术校内实践基地在提高学生综合职业技能、促进教学科研、提升行业人员素质、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范文第2篇

1 课程体系改革是重点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高职院校要对教学的理念、模式、内容、方法进行改革。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其课程体系分为理论基础课、专业素质课、专业实践课三个部分。

1.1 减少理论课的课时,突出实用。理论基础课主要涉及:①文化基础课。文化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体育等,通过对上述课程的学习,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增强学生的体魄,帮助高职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勇于进取、敢于拼搏的精神。②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力学与建筑制图, 建筑CAD设计基础等,通过开设上述课程,为高职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奠定基础,进而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同时为后期的终生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我院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其课时控制在总课时的40%左右,并且一贯坚持够用、必须的原则。

1.2 围绕学生的岗位能力开设专业素质课。专业素质课主要涉及:建筑识图、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等课程。结合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而开设专业素质课,其课程选择一贯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在开设各门课程的同时安排相应的实践课,突破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鸿沟,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完成一定的专业理论课之后,可以到设在校外的实习基地进行实训,通过实训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

1.3 专业实践课程注重职业能力素质培养。在实践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在建筑生产一线具备顶岗工作的能力。专业实践课主要涉及认知实践、计算机辅助施工组织设计、工程实践及岗位实习等课程。通过校企结合的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两种教学资源,采用顶岗实践、工学结合、社会实践等方法,让高职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前进入岗位角色,让学生“零距离”上岗。

1.4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双证书”制度。在课程体系中纳入施工员、预算员、资料员、质检员、材料员等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联的课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就业需求,选择报考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当毕业的时候,学生一手拿着毕业证,一手拿着相应的资格证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1.5 改变教学理念,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职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提供教学服务,教师将服务的思想融入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健全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制定专业的技能培养方案,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以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教学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和揉合,通过简明扼要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2 强化实验和实训,走校企合作之路

2.1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训,根据课程内容设置相应实训项目。通过完善实训设施,满足学生的实训需要。借助校企合作模式,高职院校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人才测评标准等。学校要对学生的业务能力重点培养,同时企业也选择优秀的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形成校企的良好互动。

2.2 对 人事制度进行改革,建设新型师资队伍。①建设 “双师型”队伍。主要表现在:一是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加入教师队伍,学校安排他们进入企业参加实习,直接参与工程实践,掌握一定的工程经验;二是从企业吸纳一批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等具有中高级职称且具备教师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三是聘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给学生们做报告,通过典型的工程案例,介绍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②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执业资格考试,进而增长专业知识。通过不断地积累,在高职院校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高学历、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实践教学任务的完成,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特色;卓越建造师

0.引言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建筑企业需要的施工一线技术管理人才,按岗位要求,主要以知识应用为主,人才规格达到“首岗能胜任,多岗能适应,升岗有后劲”的要求。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岗位在职业能力培养上强化“校内生产性实训”,实行“教、学、做、工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现场施工的真实情景引入课堂,通过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和理论实践一体化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知识,得到技能训练,通过“分类实施、形式多样、追求卓越”培养一批在施工建设中“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卓越建造师后备人才。

1.基本思路

基于对卓越建造师内涵和培养标准的认识,通过优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从理论学习,实践训练、伦理熏陶和素质提升四个层面构建了卓越建造师培养体系。

图1 卓越建造师培养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因材施教,特色鲜明”的教育理念,按照“基础学习、专业学习、实践训练”的新三段人才培养策略,实施“一个系统、两条主线”的人才培养体系,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突破口,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依托建筑工程领域优势学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强力推进“卓越建造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并创建具有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建筑工程行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以“卓越建造师”为目标,培养造就具备健全人格、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视野宽广的卓越建造师。

本计划所倡导造就的尚不是“卓越建造师”,而是打造“卓越建造师”潜质,构建好基础。这里所谓的“卓越”,是一种理念追求,是一种发展的质量标准。其基本特征应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组织过程和途径方式等教育的重要要素中。可以归纳为:体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观。要把传统的知识质量观以及一度流行的能力质量观转变为包括知识、能力在内的全面素质质量观。即人才培养的着眼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2.主要举措

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突破口,以多种活动为载体,实施卓越建造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人才培养模式为改革的主体,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卓越建造师培养模式是我院依据社会的需求及卓越建造师的特征,突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新、博、专知识基础的要求,以此为大学生所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人才培养策略和运行方式。

在进行卓越建造师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坚持四个结合:将知识、能力、素质和情感教育有机结合,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个性发展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重点突出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综合素质、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团队精神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我们把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作为质量标准。在知识要求方面,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的综合化,并充分重视人文与科学素养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在技能与能力方面,提出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包括:科学的创新观念、理性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商业能力、创业能力。在素质要求方面,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道德素质、职业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等。

根据“卓越建造师”的培养标准,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具体行业发展需要设计和完善知识体系,通过丰富的工程实践活动、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相关国家或市级技能竞赛、开放性的综合实验、高质量的学术报告等资源,以及完全结合企业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论文)等措施,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工程创新能力训练。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标准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综合设计训练,增加工程相关课程,开展研究式、讨论式、启发式、团队式教学模式。引导教师从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着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制订试点专业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学生学习自,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探索“工学结合、校企互动”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对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优化设计,形成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结构和功能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图2 “1+2+X”课程体系下培养卓越工程师过程

3.结论

在卓越建造师的培养上坚持高起点和高标准。首先在生源上按照能力差异选定一定比例的优秀新生作为“卓越建造师”后备人才的培养对象;其次在培养过程中,选配优秀的师资进行教学,坚持严格的学业标准和淘汰制度。希望学生既有宽厚的基础又有扎实的专业训练,为其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以实现卓越建造师培养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为总体目标,对卓越建造师培养课程体系进行设计和构建,并对原有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整合重组,最终形成一个“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强个性”的培养体系,应该能够满足卓越建造师培养的需要。 [科]

【参考文献】

[1]曾永卫.“卓越计划”背景下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7).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范文第4篇

目前,我国高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实习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学校组织一部分学生到施工工地开展实习工作;(2)学生自己去应聘或者联系而到相应的施工工地进行实习工作;(3)某些学习成绩优异,早已找到就业单位的学生则由该就业单位安排分配实习工作。高校在学生最后一年的实习阶段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就显得比较呆板,只是通过一些生硬的程序和格式进行管理,如让学生交实习任务书、实习周报、实训报告、实训总结等,经过对学生上交的这些报告和总结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发现,这些报告和总结的内容大多大同小异,毫无新意可言。而高校对于学生在施工工地上的管理很明显不到位,只是通过学生上交的实训周报、月报、实训报告等方式来对学生的实习状况进行了解,高校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实训状况进行相应的指导,这就制约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发展。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探索

1.实施“多段式”教学模式

建筑工程项目具有周期长、不可复制、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具有阶段性和随机性等特点,而学校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有计划地进行教学且还需要保证教学过程的稳定,这样就导致了学校和施工单位二者在目的上很难达到一致。因此,学校的教学模式必须更加有弹性,我国高校在保证学校基础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建筑工程项目具有的特点和建筑工程施工的目的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

2.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工作岗位具有露天作业多、工地流动性大、工作条件艰苦、环境差等工作特点。通过对毕业生的应聘情况调查可以发现,企业在聘任这些岗位的工作人员的时候,更加看重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然后再看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这就说明了现今社会中,企业更加看重员工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我国高校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1)高校可以通过校内理论实践课程和校外实习课程的开展来培养学生“安全至上、质量优先”的工作态度。

(2)重点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使学生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可以及时地请教,让学生形成善于沟通的工作协调能力。

(3)我国高校可以通过“多段式”的教学模式,来反复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上的培养。学生实际参与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建筑工人的艰辛以及施工现场工作条件的艰苦和环境的恶劣,通过这样的实地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范文第5篇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培养能从事一般建筑工程施工操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能进行基本技术工作的中初级专门人才。其核心任务就是能根据设计文件(图纸)按照施工程序和房屋构造方式,在相应岗位上组织基层班组共同生产出符合设计文件和现行规范要求的建筑产品。据此我们对一般建筑的组成进行“拆解”,形成专业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即将一般建筑工程“拆解”为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或结构构件),分析其内部构造联系,熟悉各构件受力特征、构造方式、工艺标准和施工方法等,同时还需要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对一般单体建筑形成整体认知,并与相应课程形成一一对应关系。一般房屋建筑是由分项工程(或结构构件)组装成分部工程进而形成一个独立的单体建筑,这个过程涉及到施工程序、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建设法规、现行《施工规范》的应用等诸多生产实际问题。即通过“营造”形成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建造房屋服务,而非结构设计、更非规划和建筑设计。因此,围绕“如何建造房屋进行课程体系改造和设计”就成了我们进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做法。通过“新课程体系”构造原理图解可以进一步证明我们按照建造房屋进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改造和设计的做法是可行的。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已经把这些理论研究成果纳入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形成了“两大课程体系”和“四分段课程模块”体系。即形成了新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新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详见本专业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图解”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图解”。

同时也形成了“四分段教学课程模块教学模式”(简称模块化教学),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新的教学模式是符合职教规律和职业教育要求的。即基本素质课程模块:包括“两课”、体育、语文、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基础、劳动实践、入学教育、军训等;专业基础素质与基本技能课程模块:包括识图、识图实训、建筑CAD、建筑CAD实训、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建筑材料试验与实训、认识实习、建筑构造、建筑构造实训、施工组织、施工组织实训、建筑工程预算、建筑工程预算实训等;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包括建筑工程测量、测量实训、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建筑施工技术、施工课程实训、施工工艺实习、核心技能培训、测试、双证书培训与考试、毕业设计、顶岗实训等;素质与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包括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等。有了新的比较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还是不够的,我们又根据职业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基础岗位、结合人才需求调研材料,大胆地对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取得了明显效果。根据整合后的课程我们组织编写教材,使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均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专业课程整合与教材建设

(一)专业课程整合

课程及内容整合应围绕职业核心能力进行优化组合,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建造房屋和专业培养目标之需要。本着强化能力、优化体系、合理组合、遵循建造规律、认知规律、删减不相适应的老内容、增加新材料、新工艺、新规范、职业培训、技能考证等方面的新内容、突出应用、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

(二)专业教材建设

根据新修订的专业教学计划和新的课程体系,按照“贴近工程实际、适应工程需要、反应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之职教特色要求,直接选用统编的公共基础课、选修课教材,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材,大部分采用了由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我校教师主编参编的有杨平均主编《建筑力学》(下册)、常跃军主编《建筑施工技术》、韩应军主编《建筑施工组织》、郭大州副主编《地基基础》、《混凝土与砌体结构》、杨文选副主编《建筑施工组织》、参编《混凝土与砌体结构》、王长平副主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李松岭副主编《建筑工程监理概念》、孙荣玲参编《建筑工程概预算》、牛元甫参编《建筑施工技术》等。建筑教研室、结构教研室组织专业教师自编了一批实用的实验指导书、实训指导书、顶岗实训指导书、毕业设计指导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在本专业的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总结

经过三十多年的专业建设和专业课程与教材改革实践,逐步形成了:与“2+1”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新的教学计划;与“拆解、营造”建筑物相适应的新的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培养相一致符合职教规律和知识规律的“四分段课程模块教学模式”(简称模块化教学);与工程实际贴近又符合本专业建设要求的教材体系等。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范文第6篇

一、能力培养存在不足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工程现场施工与管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核心就业岗位是施工员。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构建了“模型化展示、项目化教学、视频化助学、个性化实训”的四化教学体系,以培养“操作能力与设计能力并重”的创新型技能人才为目标,并构建了与专业技能培养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图纸是工程技术界的语言,建筑设计人员所有的思想、意图都通过图纸来传达给建筑施工人员,建筑施工人员也要通过图纸来理解设计人员的意图。凡是从事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的技术人员都离不开施工图纸,图纸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与管理的主要依据。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不足,学生在施工图识图过程中,从平面施工图建立三维立体感的认识过程中比较困难,学生的识图能力不足。

二、专业人才培养操作实践

鉴于建筑模型制作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的课程,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积极作用[1]。我们在学生专业学习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增加模型制作项目,学生通过模型设计与制作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设计创作能力。在培养过程中,以项目引导学生进行模型制作,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是近多年国内高职院校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非常适合于喜欢动手实践的高职类学生教育[2]。

1.理论课程教学。我们在《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建筑细部构造模型制作。在学习三面投影的知识时,让学生利用纸板制作各种形体,辅助学生对点、线、面的空间感知;在学习建筑构造时,让学生利用塑料板等制作楼梯、墙身等大样构件,以更好理解并掌握所学构造知识。学生通过制作细部的结构或者形体的模型,能够更好地理解建筑施工图识图教学的内容,同时更好地理解建筑构件的具体施工工艺过程,掌握建筑构造的基本知识。原本模型展示的理论教学,学生理解困难,效果一般,通过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训课程教学。在《房屋建筑设计实训》教学过程中,学生设计并绘制满足教学要求的建筑施工图后,让其利用塑料板材、泡沫塑料、胶合板、涂料等材料按一定比例制作其所设计的小型建筑模型。模型的制作过程正好是由二维图纸转换为三维立体的过程,与施工图识图理解的过程不谋而合。在实训教学中引入模型,将施工图中的实际尺寸按比例缩小,从而实现将二维施工图中需要对照识图的第三个尺寸在实体模型中展示,实现建筑施工图纸的识读及模拟应用过程。本法作为提高施工图识图能力的辅助手段,发挥了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生对专业实践的兴趣,寓学于乐、融学于做中,尤其是在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上,省去了烦琐的空间想象思维引导过程[3]。

3.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项目。“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项目”是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一项有经费资助人才培养特色项目。项目的实施唤醒了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自主意识,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了大学生的领导力,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每年均组织学生申请项目,如2012—2013年度“校园建筑模型的设计与制作”(图1),2013—2014年度“建筑构造教学模型制作”,2014—2015年度“绍兴桥梁文化的探寻与模型制作”和“学院二期工程实训比例建筑教学小模型制作”,通过项目引导学生进行各类模型制作,增强动手能力,扩宽知识面。通过建筑模型制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在各种模型材料的选取与制作过程中,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比于建筑模型制作本身,学生在设计方法上的收获更大[4],学生综合素质有所提高。

4.新苗人才计划。为鼓励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浙江省科技厅、共青团浙江省委、省教育厅组织实施了“新苗人才计划”,每年在省内高等院校中择优选择约300个项目进行资助。我们通过发掘模型制作方面优秀的学生,指导其申请项目,其中“新农村住宅模型设计与制作”(2013R458002)项目组织实施较好,团队学生设计并制作多套符合新农村需求的住宅建筑模型。

5.学生社团。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组织,活跃学校学习氛围,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的活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引导下,成立专业学生社团“建筑模型社”,社团组织兴趣相投的同学,制作了众多经典的建筑模型及建筑小品,“建筑模型社”在2014年度被学校评为三星级社团。社团活动活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课程的授课同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了制作好模型,大部分学生都能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去,形成互动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更扎实。通过以上的手段,我们将建筑模型制作慢慢糅合进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去,通过统计《建筑识图与构造》这门课程11级至14级年学生的平均成绩,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图2)。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明显感到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

三、结语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开展建筑模型制作,学生不仅学习兴趣浓厚,在学生绘制建筑施工图后,让其动手制作模型,学生能够更好理解建筑设计与建筑施工的过程,同时当学生把设计的作品做成立体的比例模型之后,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同时也增强了专业自豪感。通过建筑模型制作,部分空间想象能力匮乏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平面施工图,经过多次模型的制作训练之后,学生对空间想象能力均有大幅度提高。同时对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提高很大,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寓教于动手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非常认可!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范文第7篇

关键词:“1+X”证书制度;建筑工程技术;岗位群;校企合作

一、相关背景

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又称“职教20条”)于2019年1月正式颁布实施[1]。自此,“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所谓的“1+X”证书制度,说的是一张学历证书加多个职业技能证书。其中“1”代表的是学历证书,即学生顺利完成学制教育后,由其所在院校颁发的文凭证书,充分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X”代表的是职业技能证书,当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学习以及实践实训、达到了相应能力水平、具备了相应领域的知识技能后,就可以申请由相应的技能等级认定机构颁发证书[2]。来自教育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管理服务平台的数据显示,在全国首批公布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涉及建筑、网络、养老、物流等多个行业。显然,“X”还反映了市场需求的走向。有理由相信,该制度的施行,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甚至改善我国社会需求与人才技能不匹配的现状。

二、“1+X”证书制度下岗位群实训的实践

第一,根据社会需求确定科学的培养方案。九江职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本院)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以建筑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建筑设计院、咨询顾问公司或者其他相关企事业单位为主。初始就业岗位群有施工员、测量员等,发展岗位群有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学生毕业三年可申报助理工程师技术职务(初级职称),五年可申报工程师技术职务(中级职称)。毕业后两年可参加二级建造师考试,毕业六年可参加一级建造师考试。毕业生可以考取的岗位证书有施工员、测量员等;还可以考取有关技能类证书如架子工、钢筋工、瓦工等(技师或高级技师);注册类证书,如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第二,以测量员岗位群为例。工程测量相关课程主要对接的就业岗位群是测量员。高职院校的教学应突出以就业为导向,针对测量员这个工作岗位的特点,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技能实训,教学中明确核心职业目标,参照测量员的职业考核标准,建立测量操作考核指标体系,对学生进行期末考核。课程的教学和评价也都围绕测量员的职业考核展开。教研室还对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计划做了相应调整,压缩了部分理论教学课时,安排更多课时在实操上。完成课程学习后,学生不只会计算高差、导线坐标等,也不仅是了解了相关仪器的简单操作,而是完全具备了测量员应当掌握的技能,能顺利通过测量员的职业考核,上岗后也能独立完成常规测量任务。第三,以BIM建模员岗位群为例。BIM技术势必将成为革命性的工程技术,这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BIM建模员这样一个新的岗位群应运而生。学生就业多了一个新方向。本院根据这个情况,在推进教改工作时,调动软硬件资源,推动课程创新,促使相关的岗位群实训以及职业技能考核等一系列工作顺利进行。例如,创造性地将Revit软件、BIM建筑信息模型等课程融入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并且在教学与实训中始终坚持将职业考核培训融入其中。教研室组织教师研究“1+X”(BIM)证书考试真题及考试大纲,吃透相关知识点,从而整理出一套符合考试需求的教学资源,用于教学及备考。围绕职业岗位技能考核,制定实训标准,强化技能立身的理念,使学生做到“能用,会做”,增强就业竞争力,推动学生由“小白”到“职业人”的转变。本校在2020年11月,成功组织了首次“BIM证书”考试。从反馈的信息可以看出,“BIM证书”得到建筑行业大多数企业的认可。由于学生人数众多,硬件条件有限,短时间内还很难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充分锻炼的机会。不过总体来看还是取得了预期效果。

三、实训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是与企业缺乏联系。学校不清楚企业的需求,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学生不明就里,在象牙塔中闭门造车。培养的学生纵使能力出众,却满足不了企业需求,求职毫无竞争力。二是缺少足够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很大的一点不同就在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纯学术型教师由于自身的经历所限,在授课过程中,不经意间会将基础理论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忽视实训环节,这样一来就跟高职院校的就业导向相背离。目前学校亟待配备更多双师型教师,在保证通识教学的基础上,淡化理论,突出实践,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的同时,具备丰富的实操能力。三是实训场所建设需要完善。现有的实训场所规模不大,学生人数众多,设备有限,无法正常安排训练。并且装备的部分设备型号老旧,与市场脱节,甚至已无法正常使用,学生纵使得到练习,也仅仅是在老旧型号上进行操作,得不到有效训练,工作后无法操作新型设备仪器,这与市场完全脱节。四是课程体系亟待完善。教材内容更新缓慢,没有紧跟市场变化,与时俱进。教学方式也单调陈旧,不能很好地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需求。在旧的课程体系下,学生往往只能在学校学到一些基础理论,纵使博览群书,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却发现并不具备实际操作、应用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期望有很大偏差。

四、实训体系建设的有效对策

第一,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对内可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内生动力,对外可以连接市场整合零散资源。在推动产教融合的同时,还可以促进职业教育向多元化办学格局发展,从而激发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市场多主体的积极性。本院与九江市建设监理有限公司、九江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等众多省内外优秀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建设了一批较为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聘请业内专家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制定评价考核标准。第二,优化师资队伍。如果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并促进教师、工程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对接和交流,必然可以有效提高学校实践教学的水准。院校依托省内外优秀建筑企业,通过兼职、引进、送培等各种途径,实现师资队伍的结构优化及质量提高,努力实现由“双师型”教师和知名企业、知名专家共同打造的专业培养体系[3]。与其同时,也鼓励教师坚持积极探索和实践更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坚持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传统教学进行改革,坚持课程与岗位对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第三,完善实训场所建设。推进高职教育教学工作,完善实训场所的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确保岗群实训能够发挥作用,本院在建设实训场所项目上投入了大量资金,根据不同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建设成工程性、仿真性强的岗位能力综合实训中心。建成后的实训基地包括基础工程、砌筑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砖混结构工程、钢结构工程、屋面工程、模板工程、钢筋加工八个不同的实训场所[4],完全可以满足不同岗位群的要求,在实训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建筑岗位接触。在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学院也注重以虚拟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做补充[3],以内涵建设为着力点,使基地充分发挥了实践实训、技能鉴定、企业生产等多种功能。第四,课程体系的建设。“1+X”证书制度下的教学与实训,并不意味着抛弃旧法,另行创建一套全新的课程体系、实训体系。在新的形势下,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岗位为着眼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摆脱以往教师照着教材念、学生盯着教师听的单调模式,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教学核心。一堂课以一个特定的任务开始,要求学生分小组协作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点,也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用创造性地采用现场教学法,如《房屋建筑学》,讲到某个建筑节点的做法,不再是让学生坐在教室里盯着书上的插图想象。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一比一模型楼,或者布置分组任务,让学生在学校里寻找类似建筑节点并做记录,把课堂搬到现场,活跃气氛的同时,使其增加感性认识。

五、结语

我们要认识到,“1+X”证书制度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教学探索的道路上,一定要坚持深刻领会“1+X”证书制度的内涵,完善相关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方能坚守初衷,提升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昕,高鸿.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根本保证:以制度建设为核心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J].职业技术教育,2020(36):12-17.

[2]沈丽媛.“1+X”人身保险理赔证书试点的意义、问题及对策分析[J].营销界,2021(3):186-187.

[3]张弛.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时空,2013(5):79-80.

[4]唐业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分岗位实训”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4):105-107.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CAD教学 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

AutoCAD是当今世界最流行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它以友好的用户界面、简易的操作和强大的功能受到了众多用户的青睐,这门课也逐渐在许多高校的相关专业得到了普及。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讲,由于其专业特色及要求的不同,AutoCAD课程的教学也就不同于其他专业,本文结合近几年来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AutoCAD课程的教学实践,谈谈笔者的教学体会。

1.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AutoCAD是一门新技术,是在手工绘图基础上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而高职教育又要突出职业特色,这就要求《建筑CAD》教学必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的,不但要求学生掌握AutoCAD基本操作,还能熟练绘制专业图形,并具备一定的本专业设计应用与开发能力。

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建筑CAD》的教学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AutoCAD基本绘图命令与编辑命令的讲解,如直线、圆、多段线等的绘制和复制、偏移、修剪、镜像等命令,重在使学生熟练基本命令;二是结合专业要求讲解复杂绘图命令和常用工具,如多线、图案填充、图块、尺寸标注及捕捉、极轴、对象追踪等命令,重点突出技巧性;三是专业图纸的绘制,在读图识图的基础上,应使学生明确AutoCAD绘图的基本步骤,掌握常用命令的灵活运用,强化关键命令在本专业绘图中的应用,结合专业特点突出实用性。

结合CAD教学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引导学生从系统的角度看问。按“自顶向下逐层展开”的原则,分析复杂图形和形体的基本组成、操作步骤及涉及命令,同时,对于各基本命令,又按“自底向下”的思路来讲述如何用这些基本命令来构建整个系统。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建筑CAD》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上接画法几何与建筑制图,计算机基本操作,下接多门建筑设计类课程,它不是单纯的计算机软件学习,与专业相结合才能体现出优势。在计算机技术如此普及的建筑领域,AutoCAD技术就成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巧。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AutoCAD技术,并能熟练绘制专业图纸,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课程教学的重点。

2.1多媒体演示与教师示范操作相结合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教师示范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宜安排在微机房进行。教师应在课件中明确指出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要求及作业安排,突出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通教学软件操控学生机,使其示范操作能同步显示在学生机上,这种教学更清晰,更直接,学生学习效率也更高,但要求教师操作要规范,速度要适中,要兼顾到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

2.2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CAD教学强调的是应用性,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广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课堂讲授实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带着问有目的的去学,利用学生的探究心理适时引入新课;采用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寻求同一问的不同解决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一定综合性的案例,从基本命令到具体步骤,逐一分析讲评,举一反三;采用任务驱动法,结合教学目标,选取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项目,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通过任务成果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成就感,寻找差距,明确努力方向;采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分组绘制同一项目的建筑、结构、给排水等专业图纸,体会CAD技术在不同专业中应用的特点,并树立各工种相互协作的工程意识。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CAD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CAD的乐趣,感受CAD强大的的实用性,体会成就感,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是实现职业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关键能力、基础能力相统一”的重要手段。

3.重视实践教学

《建筑CAD》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不能很好地将课堂讲授与学生实践结合起来,将会产生事倍功半的结果。在理论教学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应安排足够的上机时间,强化应用训练,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熟练基本命令,不断提高绘图的精度和速度,进而增强分析、解决问的能力。实践教学按照“先基础训练后工程实践”的方针来安排,包括两部分:一是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旨在巩固教学内容的上机实践,二是主要理论教学完成后,旨在锻炼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专周课程实习。

3.1上机实践

教师应结合理论教学进度合理安排上机实践时间,实践任务要紧密结合所学单元内容,并能对以前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复习。教师应编制“实践指导书”,确定每次上机实践的目的、任务,精心选择实践内容,并提出明确的上机实践要求,使学生在实践时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上机实践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教师应做好辅导答疑工作和上机实践成绩考核,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加强。

3.2课程实习

《建筑CAD》课程实习的具体安排应在学期总进度计划及教学大纲中确定,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半周或一周,实习任务量由教师根据实习时间长短确定,但必须突出专业性,做到“五脏俱全”,即实习任务应为包含总平面图,平、立、剖面图及细部详图的整套建筑施工图。通过对整套图纸中若干图形的绘制,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建筑图纸的了解,进一步理解各图纸之间的关系,同时还综合练习了CAD知识,达到了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知识的融合。

在课程实践过程中,立足于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解决实际问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CAD技术的能力,加强学生设计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功的培养,强化工程实践,进一步明确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4.“工学结合”,紧扣专业开展教学

《建筑CAD》不同于单纯的计算机课程,必须以专业教学为依托,并服务于专业教学,片面地、孤立地进行CAD教学往往收效不大,同时还应该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应应采用以设计表现为导入,并结合应用实例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的具体要求选择相适应的应用实例。比如,在“直线”、“多段线”命令结束后,可以楼梯平、剖面图为实例,让学生先解图再绘图,看到复杂图形背后的简单操作,有助于培养他们学习CAD的信心。再比如在CAD的建筑平、立面施工图绘制教学中,我们先以教学楼为例,讲解教学楼的分布情况,分析设计的意图、方案的合理性和特点,然后带学生观看教学楼的外立面,分析典型教室的平面设计,使学生得到最直观的认识,在他们理解了整个设计以后再来作图,建筑平、立面的结合绘制就容易得多了。

在建筑CAD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注意将CAD技术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如在讲授线型时,应使学生明确粗实线、细实线、点划线、虚线等所代表的含义;在讲授图案填充时,要指出每种图案的特定用途;在讲授尺寸标注时,要让学生了解模数制,理解为什么不能存在小数,等等。尤其是在建筑形体的绘制阶段,如层高、开间、进深、门窗、窗台、踏步等的尺寸确定,散水、变形缝、踢脚等概念认识,均需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对规范的了解。只有将CAD技术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CAD教学的系统性、专业应用的针对性和软件教学的科学性。

5.结语

建筑CAD教学应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先,让学生置身于学习之中,自觉参与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际应用能力;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建筑CAD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CAD》,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宋元庆.任务驱动法在高职建筑CAD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1,(11):88.

[2]黄淑一.浅谈项目教学法在《电子线路CAD》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34):179――18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范文第9篇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报告范文一

一.实习目的

工程造价管理这个专业终于迎来了我们的第一次认识实习。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我们在大学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此次实习是工程造价管理课程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阶段.不仅让我们对所学的知识有个感性的认识,对工程造价管理环境有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并且还能提高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增强我们学习本专业的兴趣.

二.实习安排

12月7日,参观位于二七南路的江西银信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12月8日,参观我校的理科实验楼

三.实习过程

20xx年12月7日 星期二

我们实习的第一天,目的是去一家名为江西银信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的地方。听肖老师介绍,公司位于二七南路,规模中等,刚到,便接到杨经理的热情招待,他带着我们大家进屋参观。通过和杨经理的交谈,我们了解到造价咨询公司一般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而他们这家是甲级企业,并且对于造价咨询业来说,一般承接的工作还是处在施工预算和竣工决算阶段,当然这个前提是你帮哪方提供智力服务。提问的同学越来越多,肖老师便提议我们集体围在一张会议桌旁,由杨经理为我们介绍下造价咨询公司的主要业务并解答大家心中的疑惑。通过这1个多小时的交谈,让我们对造价咨询有了更深的理解。提问过程中,同学踊跃发言,杨经理耐心为我们解答,整个过程下来真是受益匪浅。通过杨经理的解析,我明白了造价咨询公司其实就是运用智力劳动成果换取报酬的运营模式,无论服务对象是甲方还是施工方。对于招聘新人,他们公司会更倾向于选择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杨经理的这席话让我感受到自身的差距还很大,需要继续学习知识,加强实战经验!

然后我们参观了他们工作的地方,第一次来这种地方,感觉很新鲜。看到他们那些忙碌的人,再看看他们公司墙上挂着的奖,突然有种想加入他们的感觉,但我知道自己的能力还不够,所以在以后还要不断加强。

20xx年12月8日 星期三

今天是我们实习的第二天,目的地在本校内的理科实验楼。肖老师带我们来到实验楼后,然后开始跟我们介绍起来了。大致听完他的介绍后,才知道,这栋理工楼是由第五建筑公司承办,于2007年8月开始实施,2008年3月完成。然后老师带我们到楼上专了下,问了老师许多问题,也了解了到了很多。了解到了很多平时上课上不曾接触到的东西,感触蛮深的。

四.实习体会和总结

经过两天的实习后,我所感悟的是工程造价这门专业在就业市场有着绝对的优势。随着我国综合国力逐年增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各地相继进入城市建设的高速期,项目建设规模日趋增大,工程投资在各地经济总额中占据比例加大,进而带动了各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目前许多工程投资失控,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困扰项目投资效益。在工程建设中为了全面实施党中央提出的创建节约型社会倡导,如何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有效地进行工程造价的管理,并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工程造价,是各级工程造价部门、投资者比较关注的问题。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的确不错,通过此次见习,使自己对工程造价这个专业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真正知道了理论和实际的差别,激发了对这一专业的兴趣,学到了一些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为以后的课程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完善与提高,同时团队意识也有着明显增强。此次学院安排这次实习活动,对我们这些刚刚接触此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是真真正正一次很好的机会。总之,通过此次见习,受益颇多。通过这些实习活动,感受颇多,收获颇多.作为一个刚进入大学的大学生,对专业还只是从书本上知道一点理论性的东西,在实践上几乎是空白,但此次见习之后,情况就大有改变.通过见习,使我学到了很多实践知识。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旁站,使我近距离的观察了整个房屋的建造过程,学到了很多很适用的具体的施工知识,这些知识往往是我在书本很少接触,很少注意的,但又是十分重要基础的知识。

对于工程造价管理,主要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工程造价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有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和全过程各阶段工程造价管理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管理人才。本专业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新设专业。主要从培养既具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又具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学生理论基础和动手操作能力。毕业后就业门路很广,能够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造价招标、建设项目投融资和投资控制、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投标报价决策、工程预决算、工程咨询、工程监理等工作。

其次,我个人认为工程造价对理科要求并不是很高,它更多是文理都有,准确说属于工科.学了工程造价三年,只要认真并不难!找工作也不是很难的,当然若你能考个证书什么的那就更好了,比如造价员,以后工作几年后再考个造价师,建造师等,那就更能体现价值了,总之,这个行业缺口很大,我们学精了以后,就等着吃香吧,呵~.当然刚开始嘛是要困难些,但随着时间的积累,我们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业务上的能力越来越出众,到那时就很好了,要知道有技术的人不愁没饭吃!现在学这个的人还不是很多,选这个专业没错的!

两天的实习很快就过去了,但是这次实习却给我们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来了重大的影响。我认识到了课本知识和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也对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工作能力进行了评估,明确了接下来要努力的方向。

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将把我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的应用到实际工作来,充分展示自我的个人价值和人生价值。为实现自我的理想和光明的前程努力。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报告范文二

一、 实习目的

1. 通过参观增强对建筑结构的理解,使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2. 理论联系实际,用实际巩固验证所学知识,并增加感性认识

3.通过亲身参与,培养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时间

20XX年10月10日至10月16日

三、实习地点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中山陵

佛手湖国际建筑实践区

四、实习过程

1. 10月10日(周一),绘制人体尺度分析图

2. 10月11日(周二),参观大屠杀博物馆,了解现代博览建筑的空间特点与流线组织,体会创造纪念性氛围的建筑手法

3. 10月12日(周三),参观中山陵,体验纪念性建筑的空间序列组织和建筑形式

4. 10月13日(周四),绘制建筑尺度分析图

5. 10月14日(周五),参观佛手湖国际建筑实践区,学习现代世界建筑大师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法

五、实习内容

10月10日,实习第一天,按实习安排本应是去参观大屠杀纪念馆,但因其周一闭馆,便改为做人体尺度分析。

10月11号上午,在老师的带领下老师我们一行人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整个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外表非常隐晦,是一把折断的战刀,石材呈线状左右排列,外立面墙下面有矩形水池,水池中有若干铜铸雕像,配以文字说明来表达外国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是齐康大师设计,它的特点就在于用具体的形式表现特有氛围。入口的景观是两块断开的石头,周围道路两侧铺满碎石子代表在南京大屠杀中死去的穷苦百姓,而整个建筑又成了一座和平之舟。如此的具象设计比比皆是,带来了深刻的视觉冲击。

室内设计在运用展板展览的同时,也运用各种立体造型来组成相应的建筑场景,包括灯光在内,共同烘托出了一个悲伤的具有纪念意义的环境。中央大厅的设计让我眼前一亮,在室外的一片玻璃窗构成了大厅采光的一个方向,室内外浑然一体,堪称妙笔。我同时也学习到了一些特殊空间的设计手法。比如说有一些空间是很狭窄的成角度空间,平时做设计时总想着如何去避免它们的出现,但这样的空间如果也可以有独特的作用,那它有可能成为非常灿烂的一笔。

除此之外,对于南京大屠杀这件事也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总之,历史虽然可以被原谅,但绝不能被忘记。

10月12日参观了中山陵。吕彦直建筑师设计的中山陵建筑群标志着中国建筑师第一次在国际大型设计竞赛中获得头奖,而他本人克尽职守,尽职尽责病倒在中山陵的施工过程中,英年早逝,是我们的楷模,很早就有想参观学习的想法,这次终于如愿以偿。整个中山陵风景区十分庞大,开始进入中山陵景区,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参天的古木营造出的静谧的环境氛围。中国古代建筑多用木作材料,树木代表着自然与生命的,所以中山陵到处都会让你感到生机勃勃,绿意葱葱。你走到一处开阔的广场,发现广场的四周都被树木所笼罩起来。

刚走进中山陵,阴霾已久的天空便飘起了雨,不得不停下步伐寻个避雨处。不久,雨势渐渐变小,我们继续前行从入口经过广场到达博爱坊 一个写有博爱 字样的巨大牌坊,构成了整个山门的入口序列起点。牌坊两侧种植了象征着庄严肃穆的长青树木雪松, 博爱一词被这郁郁葱葱的树林诠释的十分到位。自此坊,眼界始大,移步向上经过一个门楼即到293级台阶,从下向上看去,有人定胜天、威仪四方之感,平台被完全隐藏了起来,走上台阶到达顶端向下看去看不到下面的平台,这种由于梯段坡度造成的强烈视觉效果对比让建筑物的纪念性进一步凸显出来。从最高一级平台向下望去,只能看见平台,四周的古木伴随着飘渺的云朵,一阵阵树浪吹过,人的伟大被衬托出来,昭昭之心可与日月同辉,博爱光明,正气凛然。整个建筑平面是对称的,方向性十分明显,这种中国常见的形式和外国建筑一些建筑符号结合在一起,还有新兴的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的帮助,中西合璧,产生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折中主义杰作。果然名不虚传。这是一个单纯的建筑,单纯的让人感动。

10月13日,今天的任务是做建筑尺度分析。一天都在校园里转悠,对教五楼、图书馆以及宿舍楼的房间尺度、门宽高、廊道宽度、窗高宽、栏杆高度、台阶高宽、楼梯尺度、室内外高差、卫生间及洁具尺度、桌椅等家具尺度等等进行了实地测量,最后总结分析。第一次对这类尺度有了初步地了解。

10月14日,参观了佛手湖国际建筑实践区。在此处,我们看到了美国设计师斯蒂文霍尔设计的未来主义风格当代美术馆,后现代 代表人物矶崎新设计的会议中心,中国建筑设计师刘家琨设计的艺术酒店等,还有24座形态各异的别墅。

六、感悟

这次实习,主要对于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有很重要的作用,让我领悟到,不去参观,不去旅游,不去吸收新的知识,你如何进行建筑设计?对于日新月异的技术,审美观点,如果不去吸收就会被淘汰。有能力的人在充满激情地生活,没能力的人只能怨天尤人。我梦想着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规划师,我也相信笨蛋经过努力也可以超越天才,所以我会带着我的理想一路奋斗下去。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习报告范文三

今年暑假至今,我有幸来到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十所实习,这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作为天津市最好的设计院,全国前十的设计单位,我很荣幸,对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倍感珍惜。

一、初出茅庐,熟悉工作流程

大学四年的学习 ,自认为对建筑已经了解很多,在学校期间设计过很多课程作业,来到设计院才感觉学的那些东西都是皮毛而已。设计院是一个庞大的团体大家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工作紧张有序的进行着。刚进设计院没什么事,熟悉一下常用的软件以及单位以前做过的设计,施工图等,看着大家熟练的操作cad,运用自如,各种快捷键让我佩服。看着大家这么忙,真想上去帮忙,鼓足勇气,给大家帮忙,要活干(当时以为自己有这个能力),都被大家委婉的拒绝了,后来我知道,施工图的工期紧,画图复杂,对于一个刚从学校出来的牛犊子,根本无法胜任。在与同室交流中,发现建筑设计是一个很庞大的工程,不是几张图就能搞定的事,每个人在某一个环节都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建筑大致的工作流程如下:投资商投资国家审核和批准设计院做出建筑方案中标设计院进行建筑设计(包括建筑物的平立剖面、结构水暖电的设计)建筑部审核批准施工单位施工监理单位进行审核施工完成装饰公司进行装修交工有投资商和房产公司进行买卖。其实每个过程又分为若干个部分,每个人在其中的一部分负责。建筑设计院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整个建筑能不能建起来的关键部分。熟悉了工作流程,后来我被调到方案设计组,开始了新的生活。

二、建筑方案设计

在建筑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每个建筑师都顶着巨大的工作任务前行,发扬5+2白+黑的工作精神,为建筑设计,奉献自己的青春。

建筑方案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几个月的实习过程中,我接触了好几个方案的设计。

正赶上单位正好有一个廊坊市住宅项目,带我的是李工(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方案组的带头人),我的任务是完成整个项目里面所有的配套建筑,其中有小学、幼儿园、商业等其他配套设施。考验我的机会来了,我很兴奋,面对这么多活我压力很大。理清头绪,一步一步来。先设计小学,小学在学校的时候没有接触过,所有的都要从头开始,翻阅资料书,查规范,考虑24班的小学需要什么功能,面积是多少,经过两天的查阅,我列出一张功能表,包括,教室、办公室、实验室、音乐、舞蹈、美术、多媒体、合班教室、展览室、活动室、卫生间等,还有一个足球场、看台、体育器材室。结合这些工作有个大致的面积指标表。功能与面积搞定开始想平面布局,李工已经把大体的建筑体块设定,基本上是一个L型平面布局。把列出来的功能表按照面积,有利的交通组织,各个功能利用率的大小进行安排,做平面设计时也要考虑立面的造型,整体的形体关系,各种问题迎面而来。经过一天的熬夜,反复改进,总建筑面积为13100平方米的建筑平面已经完成,忐忑的给李工看,李工给出很多修改意见,进行悉心指导,告诉我先画草图,多花多比较,后来又做了两三个不同布局的平面,对功能重新组合,设计的越来越理性,经过一周的反复改正与调整,小学基本完成。经过这一周的设计让我意识到很多问题,首先很佩服李工的设计能力,以及对我悉心的指导,还有他那流畅的小图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其次,我也认识到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有限,要虚心学习,多看一些别人做的设计,充实自己,提高能力,最后,建筑设计不是简单的过程,而是功能、平面、立面、造型、体块关系都要经过反复的推敲定下来的。

我以为我这样的设计就能完成了,谁料,真正项目的设计不是建筑师一个人能定的事,还有甲方、规划局,经过一轮轮的汇报,一次次的修改。今天甲方让你修改,明天规划局让你修改,作为一个建筑师,要在甲方、规划局、自己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一个方案要让双方都能通过。做一个方案,既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又能使各方都能达到一个满意。建筑师在整个设计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能够承上启下,也能平衡各个方面的需求。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继续跟李工一起设计一个位于天津市河西区人民公园对面的新华中学,建筑面积也在10000平方米左右,因为用地紧张,所以设计时除去各种硬性的规划红线外,和一些设施除外,最后的大体块又是一个L型,这个方案一直改,大概每周一次,平面功能调整基本差不多,立面做了三个风格的建筑(现代、简欧、简中)。规划局和甲方都汇报了无数次,到现在方案还一直没有定下来。

在设计院时间越长,真正的设计需要各个单位的相互配合,最后才能完成整体的目标。方案设计阶段是最消耗人力物力的阶段,要经过反复的推敲,也许改来改去又回到原点,那样我们也要去不断的尝试。有时候觉得马上看到曙光,可能某些地方不符合相关单位的要求,推倒重做,一切从零开始。建筑方案设计阶段是最考验建筑师的意志力和承受力的,作为一个小小的设计师,我奋力前行着。

三、建筑扩初设计

建筑方案一旦通过,扩初设计马上展开。如果方案是一幅画的话,那么扩初设计就是一幅画进行分析、分解,小到一个笔触都要精确的表达出来,要精确到每一毫米。现在设计院分工明确,从方案设计一直到最后的施工图设计,都是有不同的团队来完成,每个个体都是其中的一个小螺丝钉。我在方案组做设计,有一个小商业是自己完成的,因为工期紧,扩初设计业落到我的头上。这是一个小的公共建筑,一个主要的沿街立面和两个侧立面,方案设计阶段经过反复的推敲、改正、最后完成。第一次接触扩初,心里没底,不知道画到什么程度,找到以前单位所画的扩初图,反复看,其实说实话,任何时候都是眼高手低,看的时候觉得都挺简单的,一到自己真正画一份图,发现很多的问题。开始动手画图,遇到不懂得地方就问李工,扩初设计的时间很短,一般只有一周左右。因为做设计的时候,画的都是草图,和一些简单的cad勾图,所以扩初就很困难了,但是我还是充满信心,一定要把他们画好。扩初就要是真正实施建筑的开始了,对于平面的布置、柱网、柱距、墙体以及对立面的影响都要考虑到,这个阶段经历很多细微的调整,最后确定下来的平面和立面。当这一切都搞定,我以为大功告成,交给一个有丰富经验扩初设计的同事,问题又出来了,涉及到立面的材质、颜色、窗框的大小等等,很多我以前都不知道的问题。当时我一下子就懵了,作为一个设计者这些问题我都不知道到底这个材质叫什么,我只是给了一个颜色而已,遇到问题求助李工,经过沟通,把所有的问题都定下来了。我所画的扩初图里真正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为时间紧,所以那位同事就把活都接过来了,我很是感动,一夜未眠,改完后,第二天打图,弄本册,我第一次感觉到团队的力量。

经过这次扩初设计让我掌握了很多的专业知识,门窗的高度,宽度,门框的宽与厚以及玻璃幕墙的安装方法,柱的直径,梁的跨度与厚和宽的比例等等很多具体的问题。我也更加认识到自己知识的欠缺,我就像一个饥渴的羔羊,一张白纸,需要去描绘,虚心的学习,不断的去完善,不断的成长。

四、施工图设计

建筑施工图就是建筑工程上所用的,一种能够十分准确地表达出建筑物的外形轮廓、大小尺寸、结构构造和材料做法的图样。它是房屋建筑施工的依据。

现在设计院的工作模式,实习期间是很少能够画施工图的,有幸的是,有一个项目时间很紧,我就上马了,画起了施工图。天津中新生态城十五号地,先是熟悉方案的扩初图,住宅平面,然后对着节点详图,看了一遍又一遍还是看不懂,向李工求助,李工让我自己建立一个sketchup模型进行辅助认识,一个详细的门窗大样,反复切了几个剖面进行比较、观察、分析,最后终于搞明白每根线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平面上有看线,窗台线,窗框线,玻璃,每条线的颜色都不一样,剖面上有剖断线等等。经过充分的前期准备,周一开始三幢楼九个平面的绘制,在绘制过程中不断的与结构设计的沟通,剪力墙的位置进行调整,变形缝的距离,等等,还要与水暖电专业的人进行沟通,通过不断的协调,施工图一步步的完善。到最后一个简单的插图框也出了点小问题,在这里就不在赘述了,施工图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每一步都要细心的去做。

五、总结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文化;构建

0.引言

工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发展一般往往呈现出校园人文背景的欠缺性。而这种人文的欠缺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上的表现显得尤为突出。目前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课程,不论在课程设计、设置、模式,未来课程的发展趋势以及课程间的关系均处在不断改革和探索阶段中。而“课程文化”往往是处于从属或忽略的地位。其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与“建筑工程”的关系认识不足

“建筑工程”指新建、改建或扩建房屋建筑物和附属构筑物设施所进行的规划、勘察、设计和施工、竣工等各项技术工作和完成的工程实体以及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工程。扩展到建设工程又可以包括路桥、水利等构筑物的设计和施工。“人文”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那么“人文”在建筑工程方面的解释就是:人们与建筑工程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了风格独特、光辉灿烂的丰厚的建筑文化。人文的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要解决的问题是:“人’是做什么的,“人”为什么话着,什么是美,什么是善。高等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人文过程,是有关价值的事情。而目前高职的大学教育指导思想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工具性和功利性,这导致高职教育沦为职业培养场所,直接影响到建筑类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不科学。建筑工程类专业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回归,人文主义培养在建工类学生中的教育重要性显而易见。这点上,与纯粹人文教育的思想体系是一致的。

目前建工类专业课程,由于对人文教育认识较少,甚至一味的盲目追求工学结合,设置上极少甚至不考虑这块,在学生人格培养方面显得投入不够。

2.课程改革中的文化研究投入不够

这块主要表现在:

(1)对建筑工程整体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严重不足。文化与课程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没有文化就没有课程,文化滋养着课程,为课程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文化又制约课程,制约着人对课程的价值的追求,影响着人们对课程的选择和实施。课程则又以一种特定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表达文化,再现文化,传承和创造文化。任何一种课程都根植于特定的文化之中,课程与文化是一体同构的。因此,课程改革的发动,新课程的设计等都有其文化的动因和要求。建筑工程类部分课程的设置虽然也在不断的进行调整,部分课程的改革力度也较大,但人文研究的力度始终不够,使得改革后的课程依然显得苍白,人文关怀不足。

(2)对课程实施层面的文化研究不足。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最终要看在实施中对新的课程计划的贯彻实效如何。课程设计的再好、再完美,如果在实践中得不到实施,那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此,课程实施领域是制约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环节,对课程实施领域的研究必须给予更多的关注。建工类部分新课程也实施了一些新探索,但在建立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适宜的学校文化、教师文化,以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上便显得力不从心了,在课程评价体系建设中文化指标基本为零。

另外课程培养目标中除了能力目标方面,关于文化涵养方面也存在缺失。

3.人文意识淡漠

建筑工程类专业属于理工科类专业,这类专业,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似乎只与理论、技术、工程应用、实践能力、岗位适应性等联系上,而人文应该与文科类专业有关。这固然与我国历史发展背景不无关系,正就是这个原因,建筑工程类专业关于文化内涵建设少人提及,甚至在建筑文化的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空白,即使存在,也是建筑史等报告类,专题类,如蜻蜓点水式在教室里讲授的介绍类课程,其评价体系也非常低,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培养与完善作用也不明显。

人文教育不仅仅在于课堂灌输式教学,人文教育应该更多的存在于实际行动。基于目前建筑工程类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可以说,不论在单门课程还是在整个课程体系,课程文化的思想以及课程文化内涵基本没能很好的体现出来。学生关于课程学习的前后因果并不十分清晰,任课教师关于课程的文化挖掘力不够,课程实践性不强,导致师生对于课程文化体验不深刻。

由此,建筑工程类课程体系文化构建以及不同建筑文化对于课程文化适应性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以建筑文化为例,从秦砖汉瓦到钢筋水泥,从古希腊建筑到拉丁美洲风格建筑,建筑文化一经产生便在不断的变迁中,不同的建筑文化碰撞在一起,必然导致文化模式的变化,例如中西合璧式建筑。这便产生了建筑文化的适应性问题,而不同课程内容在建筑工程类课程文化体系构架下的文化适应性问题的解决,便顺理成章地必然是文化体系构架课题研究的必经之路。

4.课程体系文化构建的理念和思路

高校工科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的职能:一是科技知识教育,二是科学思维(思想)教育,三是科学方法教育,四是科学精神教育,这四方面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因此建工技术课程体系文化构建的理念和思路应坚持人文和科学的融合。

从理论和实践上规划课程文化构建改革思路:(1)让学生获得胜任的工作岗位并掌握适应当代社会建筑工程职业生活所必须的基本技能、习惯和态度;(2)让学生从建筑工程主导文化典型的道德、理智、精神和艺术的资源中习得核心的知识、传统和价值,以作为职业生活的指路明灯;(3)让学生根据自我的兴趣进行学习,以便发展个人的潜力和创造力,并了解感情的自我和精神的自我,即发展自我的精神;(4)培养积极、灵活并具有主见的思想者,这样的思想者知道通过研究他们周围的环境,通过与他人合作学习来全面构建自己的知识;(5)学习并真实地体会参与和保持一个建筑工程业从业者所需要的思考能力、知识、信念和价值观;(6)对那些限制自我和他人不合理性进行考察,并向它们提出挑战,同时培养能动地改造职业环境(建筑工程行业环境)所需的信念和能力。

由此改革所培养学生的最高境界将是“师”,而不单单是“匠”。一个有富有思想的建工类技术人员。 [科]

【参考文献】

[1]季羡林.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和可能[J].北京:教学与教材研究,1996(1).

[2]张文海.加强高等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的思考[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8(03).

[3]王平.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

[4]姚志敏.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5]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

上一篇:数控技术专业范文 下一篇:现代教育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