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科学素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0:26:15

化学科学素养论文

化学科学素养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程改革;初中化学

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必要性

化学科学素养指的是通过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形成的科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1.社会发展的要求

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初中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必须要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而科学素养作为综合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的成长中迎接挑战。

2.教育改革目的的要求

教育改革是迎合我国的教育现状制定的更加有效的教育体制的调整,在新的教育改革中,相关部门明确的提出了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要求,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是对教学改革的一种执行。

3.化学学科特点的需要

化学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其本身的理论知识和试验操作都具有相当的科学性,是学生科学的认识世界的最佳启蒙学科。

二、当前化学学科的教育形势

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化学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并明确提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可以改变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把自然科学提升到了哲学层次。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积累、对科学实践方法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兴趣取向和价值观。

在我国,近十几年来,在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越来越受到教育专家的重视,这一点从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中便可以明显看出,新课标要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当今化学教育的重点,广大初中化学教师一定要重视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近些年来,在初中化学教学领域,如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成为了热门话题,但是就目前我国的化学教育模式而言,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1.提升学生进行科学活动的能力

科学的能力应该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由于从社会的进步来看,这样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科学能力应是获得知识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科学能力的养成过程是在科学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具体的应该提高这几个方面的能力:

(1) 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科学探索和研究的第一步。只有在掌握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及信息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刻意训练学生勤观察,细心观察,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

(2)实验能力。化学的重要特点就是理论知识"实验能力并举。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就教育学生,化学的实验不但是对课本的理论知识进行形象的诠释,是理解"巩固化学知识的主要手段,而且还是检验化学理论的唯一标准。在平时的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勤动手,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多做实验。除了在课堂中进行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还应开展比如化学实验兴趣小组,化学魔术,化学实验比赛等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能力。

(3)思维能力。智力的核心就是思维能力,是一个人是否能成功的关键。面对大量的感性材料,怎么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最终转化为理性认识,必须要借助思维的能力。

(4)自学能力。当今的科技发展飞速,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单纯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只有学生有自学能力,能够独立地获取和探索新知,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5)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化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的思维应注意:教学实践中,应有意识地运用创新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因而培养创新思维;注意创新思维的发散特征,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打破定势思维;注意联想能力的培养,利用化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能力;注意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创造能力,比如开展小发明、小论文、小制作等活动。不仅给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还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2.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所以,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条有效的途径。①举办各种讲座。介绍科学家创造发明的经过,介绍科学家生平事迹,介绍当代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从而深化对科学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激发科学兴趣。②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了解化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加强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三者之间的联系的认识。③广泛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自己设计,自找材料,自己动手进行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如溶解时的热效应自制热盒,自制防毒面具,自制消毒装置等,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那样的丰富多彩,使他们真正认识并自觉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原则,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④举行科技作品展览和评选科技作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以增加学生的科技竞争意识和扩大学生知识视野,还可以组织写小论文,总结知识,训练学生的科学表达能力。

3.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以教师的“教”为主的课堂教学,但是对于当下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改革要求来说,已经不能满足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的要求了。所以,教师要首先改变教学观念,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来展开。

三、结束语

通过对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研究,初中化学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提高初中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明白了这一点,就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利用科学的手段以及合理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只有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初中化学的教学才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

化学科学素养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等化学教学; 期刊 ;化学史; 研究情报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1-0078-02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化学史教育是化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笔者登陆河北师大期刊网,在检索词一栏中键入“化学史”以“题名”作为检索项进行“跨库检索”, 以中等化学教学类三大化学期刊《化学教育》[2]、《中学化学教学参考》[3]和《化学教学》[4]为研究对象,对这三种期刊中1998-2007年10年间发表的37篇关于化学史的文章进行情报分析,通过统计和分析我国基础教育中有关化学史的研究现状,从侧面看到对化学史的关注及挖掘程度,以及尚存的不足,以便更好地采取措施,顺利推进新课程改革,促使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1论文的统计分析

1.1论文年代分布

论文数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人们对该方面的关注程度。表1列出了三种期刊从1998-2007发表的关于化学史的研究论文分布情况。

由表1可得出以下结论:

(1)三种期刊从1998-2007年10年间共发表有关化学史的论文37篇,总数量较少。其中《化学教育》29篇;《中学化学教学参考》5篇;《化学教学》有3篇。

(2)对化学史的研究呈上升的趋势。化学史的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从2003年以后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2003-2007年5年间共发表27篇,占总数的73%,尤其2005和2006年,每年的数量几乎与前五年的总量相当。说明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大家对化学史的关注程度在提高,逐渐意识到化学史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论文作者的统计分析

2.1论文第一作者所在区域分布的统计分析

表2说明,3种期刊上发表有关化学史研究论文的作者分布在全国18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作者覆盖我国56.3%的区域。其中江苏、安徽、浙江、北京、湖北5个省市的作者总数22人,占作者总数的59.4%,是化学史研究的核心地区。但从总体看出,作者所在省份的覆盖率较低,占全国总区域的一半刚过,说明对化学史关注程度还较低,对化学史的研究仍然不平衡,这将影响化学史教育功能的发挥,影响学生科学素养全面提高。

2.2论文第一作者所在系统单位分布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化学史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学和高等院校,分别占45.9%和29.7%。另外,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其他单位对化学史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比如,教研室对化学史的研究占总数的10.8%。教育家、学科专家等参与研究,为一线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化学史教学提供策略和方法,为化学教师提供理论指导,推动对化学史教育功能的挖掘,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从表4可以看出,3种期刊发表的有关化学史研究的37篇论文中,作者总人数为54人,其中2人及2人以上合著论文14篇,占总数的37.8%,值得一提的是,在2人合著11篇论文中,有4篇是中学教师和师范院校的学科专家合作,占2人合著总数的36.4%,这种合作有助于促进一线教师研究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为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打下良好基础,适应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论文内容的统计分析

论文内容直接反映研究趋势。以“化学史的教育形式、方法、途径”、“教育功能”、“调查报告”、“内容呈现方式”、“课程资源开发”、“案例教学”、“书评”、“编译”、“习题编制”、“图片解读”、“教学模式建构”、“化学史上的中国人”,将论文分为12类。

从表5可以看出:

(1)对中学化学史教育的研究重点有二:一是化学史教育的形式、途径与方法,二是化学史的教育功能研究。在发表的37篇论文中,有关化学史教育形式、途径与方法的论文共13篇,占总数的35.1%;有关化学史教育功能的论文共9篇,占总数的24.3%,两项研究共占总数的59.4%。

(2)化学史研究领域逐渐扩大。除对化学史教育形式、方法、途径、教育功能的研究以外,开始关注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对有效指导化学史教学有重要意义;调查报告共有3篇,通过对化学史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反思教学缺失,为充分发挥化学史的教育功能,探讨化学史的教学形式提供可靠依据;有关化学史习题编制的论文1篇,数量虽少,但提供了以化学史为素材编制化学习题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很有价值;还有2篇教学案例,为大家具体展示了结合化学史进行教学的详细运作过程,指导性很强;还有化学史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模式建构、评《20世纪化学史》等几篇论文都从不同角度开阔了读者的视野。

4结论与评价

作为中等化学教育核心期刊的《化学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和《化学教学》,其发表的论文在中等化学教育研究领域具有权威性,代表着该研究领域的前沿水平。从的年代分布可看出,化学史正逐步引起广大教育者的关注,化学史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独具的教育功能逐渐被挖掘。从3种期刊中得到的有关化学史研究信息,对我们的教学实践、新课改的推进都有参考价值。

4.1化学史课程资源的开发迫在眉睫

对化学史的研究涉及领域比较广泛,但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化学史教育形式、途径、方法和化学史的教育功能两个方面,而课程资源的开发,或化学校本课程开发较少,有关中学化学史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还未检索到,此外,目前中学化学史教学的内容介绍笼统,缺乏系统性,所以积极研究和开发中学化学史校本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4.2发展极不平衡

从表中的数据可看出,对化学史的关注、研究程度还很低,研究涉及的区域仅占全国区域的56.3%,还有近一半的地区未参与化学史的研究。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开的,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但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情景性,教师照搬现成的理论是不能有效解决所有的实际问题的,所以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不断积累经验,提升教师的教育科学的研究能力, 促进课程改革更好地进行。

参考文献:

[1]化学教育. 1998-2007.

[2]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8-2007.

化学科学素养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化学史 科学素养 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化学史作为化学学科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化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化学教学同化学史的结合,已经成为化学教育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

近年来,虽然各参考文献中论述化学史问题的文章不少,但是究竟怎样充分利用化学史对中学生进行化学基础教育的论述比例较少。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化学史教育在化学教育中的作用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其中提到“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同时“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与课程标准相呼应,新教材中增加了化学史内容,高考和中考试卷中也出现了不少与化学史有关的试题。

1化学史教育的现状

笔者从2011年1月到2013年6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化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化学教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的《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三种核心期刊中分别以“化学史”和“化学史教育”为主题,对相关的论文进行搜索,结果如表1所示。

《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作为化学教育类核心期刊,其所刊载的文章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核心期刊关于化学史方面的论文的数量是不少的。一些越有影响的核心期刊,其中关于化学史方面的论文报道越多,这足以看出化学史在化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看出,化学史教育的论文所占的比例却不是很多,而且这些方面的论文,有的是以科学家为研究对象,比如《中国化学史研究的开拓者―王》,有的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某一部分为研究对象,比如《化学家和化学肥料的发展》,还有的是关于化学史的教学案例《“探究空气的成分”学案设计》,真正涉及到教育内容、形式、方法、模式的更是少之又少。虽然,关于化学史的教育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如何很好地将化学史教育融入到化学课堂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做出贡献,还有待于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笔者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化学史教育的应用与研究,结合教学效果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意识、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五个方面论述了化学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影响,以期能为很好地将化学史融入到中学化学教育教学工作中提供借鉴。

2 化学史教育对学生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化学史有助于人们理解科学形成的过程。洪德森强调,现代科学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学习科学(learning science)、理解科学(learning about science)和做科学(doing science)。化学史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化学发展的动态画卷,每一个化学理论的形成,几乎都经历了一系列曲折的探索过程。通过化学史来了解化学发展的过程,也符合现代国际科学教育改革所倡导的由“以知识为中心”向“以探究为中心”发展。波义耳的《怀疑的化学家》是一部经典的著作,指出我们要用怀疑的眼光看问题,有问题意识。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化学史教育教育工作,对于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与提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必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情绪状态。化学史教育中的一些奇闻轶事对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具有很大的帮助。

基于此,笔者在讲到苯环这一节课的时候,觉得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这位比利时人凯库勒是如何发现苯环的?凯库勒在根特(比利时弗兰德区的一个自治市)时,有一次他在书房中打瞌睡,梦见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蜷曲,忽然,见一个抓住自己的尾巴,这幅图就给了他关于苯环的启发。当然,这种化学史教学的篇幅不宜过长,否则就本末倒置了。

2.2 提高学生的观察意识

观察包括对自然现象、科学实验、图表数据等的观察与分析思考,一切科学研究都从观察开始,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是化学学习的核心素养之一。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通过切身的体会,才能学好化学这门科学。 比如,笔者在讲到酸与碱的检验时,介绍了波义耳发现酸碱指示剂的故事。波义耳偶然发现紫罗兰遇到盐酸变成红色,于是他系统观察紫罗兰遇到其他酸会怎样;紫罗兰遇到碱会怎样;其它的花遇到酸或碱会怎样?这是偶然发现引起有意观察、系统实验的典型事例,由此才有了酸碱指示剂的发现和使用。笔者意欲通过历史人物对化学现象认真观察的态度,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学习态度。

2.3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积极的思维倾向。“问题意识” 的积极意义在于它能从条件化、结构化、熟练化 和策略化 的角度认识知识,并形成方法。

在化学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很重要的,要努力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实际上,科学家的探究过程,许多都是科学家通过对已有的结论进行质疑,从而不断地探究,最终推动化学科学一步一步向前发展。就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过程而言,当时迈尔已经发现了“六元素表”,门捷列夫就想如何用合乎逻辑的方式将这些元素组织起来?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他经过苦苦的思考,用类似扑克牌的卡片进行分类,从而最终制出了元素周期表。

2.4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利用化学史,学习者可以沿着科学家的探索足迹,认识概念和原理的内容、特征和属性的进化过程,在达到与科学家思维和认识切合的时候,重构化学概念。

科学探究是一种系统的调查研究活动,其目的在于发现并描述物体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其特点是采用有秩序的和可以重复的过程、简化调查研究对象的规模和形式、运用逻辑框架做出解释和预测。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学习,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元素周期律时,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探究与活动,要求学生查阅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料,讨论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2.5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永恒主题。创造性思维有三个维度:一是思维的流畅性,二是思维的灵活性,三是思维的独到性。

在化学教学中,通过以往化学家的探究过程来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有所突破。笔者在讲“取代反应”时,讲述了这样一个化学科学发展史。1833年,在巴黎杜伊勒利宫的一次盛大舞会上,蜡烛冒烟呛走了宾客。皇帝的顾问被责成追查此事,顾问把这一研究课题发给了他的女婿杜马。杜马很快查明所冒的烟是氯化氢气体。为什么会放出氯化氢气体呢? 让学生大胆地作出种种设想、猜测,让他们无拘无束的去思考、去讨论、去争辩。然后告诉学生科学家的推测结果:“原来所用的蜡烛是经氯气漂白过的取得专利的新产品。在漂白过程中, 氯取代了石蜡中的氢。”在学生们的推测中,尽管有的不是很合乎情理,但开动脑筋是值得表扬与鼓励的,基于此将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3 教学效果评价

本方法应用于教学过程后的教学效果评价首先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兴趣,从而体现该方法的核心理念―倡导主动、质疑、观察及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通过后半学期一个学期的实施,学生们比以前更能主动参与化学课学习,能够共同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乐于交流与分享自己的学习成绩。特别是学生们课堂积极思维、勇于参与课堂学习过程的提问发言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而且课后学生们能自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勇于探索、敢于想象的精神,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见表2所示。

当然这一结果只是短期一个初步分析。要准确客观地反映其教学效果还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与观察。但表2中数据的确说明,本教学方法的实施,由于学生在以上几个方面的转变,学习效果还是得到了明显改善。

4 结论与展望

新课程教材中关于化学史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作者以不同的方式将化学史融入到化学教学中,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不同的维度有所提高。尽管一学期的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继续努力地寻找多种教学策略,有效地将化学史融入到中学化学课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及创新能力,为提高我国人才素质、推动化学科学的进步作出贡献。

(通讯作者:罗延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Laurinda Leite. History of science in science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checklist for analysing the historical content of science textbooks [J]. Science & Education, 2002, (11): 333-359.

[3] 顾备战.巧用化学史-实现选修教材有效整合的初探[J].化学教学,2011(2).

[4] 黄强.化学史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及启示[J].江苏教育学院院报,2011(5).

[5] 江玉安.化学教学不妨多一些历史意识[J].化学教学,2012 (3).

[6] 丁永霞.化学元素概念的演变启示[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 (6).

[7] Kenneth D. Peterson. Scientific Inquiry training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a model program [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1978, 15(2): 153-159.

化学科学素养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小学教师教育专业以培养合格小学教师为教学目标,近年来此专业学生的科学教育及研究被严重忽视,毕业生很难满足未来小学对合格师资的需求,就谈谈加强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科学教育及研究的重要性。

小学教师教育是培养未来小学师资的专业教育。近年来本专业招生规模基本在缩减,理化生等自然科学基础学科更是受到严重冲击,学生的科学教育教学及研究被较严重忽视。而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明确要求开设科学这一综合性学科课程,这样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怎能满足未来小学教育工作的需求。

一、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美国“2061计划”核心著作之一《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把科学素养定义为:“应理解科学核心概念和原理;熟悉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能够按个人和社会目的运用科学知识的思维方法。”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认为:“所谓有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有科学素养还包括一些特定的能力。”该书还对这些特定的能力进行了解释。

中国教育部制定的《科学课程标准》中,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

二、小段共有较,科学.并的专业化的舍格娜资

(一)小学三年级及以上学年级需要合格的科学课师资。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小学中高年级要开设科学课程。小学迫切需要能够承担科学这门综合课程的合格师资。而现承担此课程教师多半是课程改革实施前的自然课教师,由于我们小学教师教育没有对应的科学专业,教师队伍非专业并且老龄化。据哈尔滨市大多数小学反映大部分科学课教师都是临时抽调,不能教主科的就来教科学,即使有刚毕业的理化专业大学生愿意教科学课,也都是教两年科学,就转教语文、数学等主要学科或改当班主任,应该说这支队伍现状还不能满足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需要.

(二)小学语文和数学等主科教师亦应具备较强的科学素养。另外,由于小学的课程改革理念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就是未来的小学语文或数学等学科教师也应具备较强的科学素养。科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形成关于自然的基本观点,获得探索自然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20世纪末期,科学素养已成为科学教育的最高宗旨。不论是小学语文还是数学课里,都可能有涉及到“自然的基本观点和探索自然规律的方法”的教育教学内容,就看任课教师具各不具备这方面的素养和知识储备,如果具备,就能有效地利用语文、数学课的教学资源开拓性地对小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既然课程改革目标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就应该在每一学科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全方位的素质。

小学生的想像力丰富,奇思妙想和无数个“为什么”随时都可能出现,是干脆忽视而令其绿灭,还是及时捕获孩子思维的火花,点燃其科学素养启蒙的火炬,就在于教师是否具备关注的心理和一定的科学素养。比如小学语文《称象》一课就会涉及到物理学中关于浮力的大小计算方法,《刻舟求剑》课文会涉及相对运动的参照物的选择问题,遇到类似学习、生活中例子还有很多。学生的问题和疑惑是随时都会出现的,不应该都找科学老师或者参加科学实验等特长班等才能够得以解决。

(三)斑质教育要求全体小学教师都应其备较深厚的科学素养.国家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广义的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养国民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国民教育体系。既然是全面素质,就不是顾此失彼,不是强调哪些方面而忽视另一些方面,不是要把原来忽视的品德素养、艺术审美素养扩张到涵盖一切,而把科学素养完全忽视或省略。那样,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正在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会重新置于较为尴尬的境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渗透科学素养的科学教育实施。小学教师,基本的科学素养都应具备。

三、我省小,.师位育专业的科,级,.学及研究的理状

(一)我省未开设科学教育课程,只能在理化学科中渗透科学教育。我省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院校包括本科7所,师范高等专科3所,高职高专7所,原有中等师范学校5所。包含了五年制专科班、三年制专科和四年制本科三种学制,但都没有开设科学教育的学科课程。普师专业或者中文、数学、计算机、外语等专业都是通过开设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来渗透科学素养教育,我省教育厅2004年下发《黑龙江省五年制小学教育(含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已把原普师专业等专业开设必修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学时数压缩近半。原因主要是近年来师范学校生源质量下滑,各师范院校普遍要求压缩理化学科的学时数。

(二)未开发国家或者地方的《科学》、《科学教学法》统编教材。我们没有全国统编的小学教师培养专业的物理、化学教材,而我们省亦没有省里统编教材:和全国大多数省一样,使用的是高中物理、化学教材 (部分学校使用的是课改前的高中教材),可以说是特别不规范。

四、加强科及研宪的实挂趁谈

(一)在小学教师教育专业的物理、化学课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对全省培养小学教师院校或相应的专业系、部,号召其尽量使用高中课改后人教版的高中物理、化学必修模块和物理选修模块1和化学“化学与生活”模块的实验教科书。

物理、化学的这几个模块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介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和化学基础知识,而这些正是未来的小学教师所应必备的科学素养的一部分。

(二)应组织力编写《科学教学法》课程教材。为尽快提高小学教师教育各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应在小学教师教育的中文、数学等主要专业应尽快开设《科学教学法》这一课程,而我们现在又没有统编的《科学教学法》教材,所以应较早地组织力量编写这方面的教材,以解决现在的较突出的矛盾。

化学科学素养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化学科学素养,STS教育,探究式课堂

科学素养一词源于英文(Literacy),主要指的是自然科学素质,即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实践发展起来的人们认识自然和应用自然规律的内在品质。化学是自然科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因此,化学科学素养是一种学科科学素养,指对化学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记忆、了解、理解和掌握,及应用化学科学知识的能力和发现化学新规律的能力。化学教学的侧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高职师范专业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使学生不仅掌握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运用化学知识去理解、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使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一、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是时展的需要

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与科技的竞争中,国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对国家整体发展作用越来越突出[1]。2010年11月,中国科学协会公布了第八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尽管有所增长,但仅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年前的水平,所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促进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战略举措。随着化学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化学知识和化学产品几乎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此,化学教育将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提高全民化学素养的历史重任。

2.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是高职师范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高职师范生作为未来教育的实施者,必须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以使自己走出大学校门以后能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需要。作为培养高职师范生的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转变教育观念,要着眼于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培养的人要具有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品质。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意味着知识更新异常迅速,学生不能以结束学校的学习作为学习的终结,而是要让学习贯穿于人的一生。“化学源于生产实践,又要为生产实践服务”,化学教学要结合学科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相应的态度、习惯和个性品质,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3.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是化学教学本身的需要

高职师范专业的化学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需要将化学知识和技能与过程方法、科学精神、情感态度等进行结合、渗透,努力反应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从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培养科学探索的热情,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2],形成健康的心理素养,进而能够勇敢地面对学习的艰辛,努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获得适应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的基本素质。

二、培养高职师范生化学素养的策略

1.制订合理的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对制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策略、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首要问题就是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

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制订的《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要求,构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的提出,既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又关注学生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从而实现提升学生化学素养的最终目标。因此,要培养和提升高职师范生的化学素养,课堂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2.优化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指达到教学目的而运用某些策略的技巧或艺术,主要表现在教学策划、组织教学活动以及处理课堂教学问题等活动中,也指根据一定的理论制订的教学活动和总体计划或方案,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及实施行为的基本程序等[3]。

化学教学中,没有任何一种教学策略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情况,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任务需要制订不同的教学策略,即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1)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渗透STS教育,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STS即科学、社会与技术,它强调要使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科学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其目的是使科学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STS教育已成为当代科学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化学与生物、材料、能源等众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化学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渗透STS内容,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化学素养。

在高职师范专业化学教学中加强STS教育,基本的方法就是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拉近化学与生活、生产及社会间的联系,了解化学科技发展的新动态及化学工业的发展,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并逐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科学探究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独立探究,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不但能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进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品质和价值观。

3.课外延伸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补充

除了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来实现对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还可以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作为有效补充。

比如,组织专题讲座,教师可分专题以化学讲座的形式给学生讲授有关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及其应用问题;举行专题小论文报告会,让学生分组承担某一专题进行调查、收集资料并分析综合整理成小论文,这种做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开展化学科普知识竞赛,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和训练的机会,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素质。

今天,人们日益重视素质教育,更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化学教学中积极探索对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高职师范专业化学教学应把培养和提高化学科学素养作为教学改革的灵魂,在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指导下,以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为中心,从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等方面做到精心设计,要开阔视野,要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充分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践,真正实现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并最终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大光.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目的和意义,2000.

[2]魏冰.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一项富有挑战性的科学教育改革方案.外国教育研究,2000(6).

[3]毕华林,亓英丽.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化学科学素养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化学素养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是培养高素质公民的要素之一。构建节约型和谐社会,需要关注植根于灵魂深处的人文精神的养成教育,化学教育应有所作为。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07年秋,随着国家助学金政策的全面启动,将会有更多人进入各类职业学校。很显然,国家希望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一大批有一定科学文化素养的劳动者,除提升我国未来劳动力的国际竞争力外,还要成力改善公民素质结构的积极因素,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具朝气的活力。

他们除要具备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劳动技术和劳动技能外,还要有植根于思想深处的科学态度、科学情感和科学思维,即科学素养。其中就包括化学方面的科学素养。

1 为什么强调中职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培养

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量组成部分,是人文精神的重要构成元素。

心理学认为,人的一生中好奇心、模仿力、记忆力的最佳时期是青少年时代。提高青少年的素养,能扩大眼界,激发对科学世界的兴趣与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和提高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

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意图,胡总书记在论述有关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中提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即人与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和谐因素。而实现这种构建,对社会成员的素质有更高要求。显然,具备科学素养的新一代劳动者,才真正具备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公民素质,才能真正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不竭动力。

中国作为人日和经济大国,其公民的化学科学态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这个世界的生态环境、劳动效率和经济发展等。

中职生在将来社会生活中,将发挥正面影响和改变周边人群的作用。比如,他对社会、生活、自然、环境、消费的态度,行为习惯和处事原则。

其次,作为生产劳动者,其对自然资源、生产资料的合理开发利用,对生产劳动技术技能的正确掌握和应用,对劳动环境和劳保知识的正确理解和把握,都会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还有,中职生中可能有些人会成长为领导者和决策者,较高的化学科学素养能提醒避免犯忽视漠视自然、环境、生态、能耗的错误,不做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决策。

2 职业教育中化学教育的作用

据统计,2002年全国约41.7%的初中毕业生未能上普通高中,按国民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结构的要求及国家政策的鼓励,接受职业教育的群体将日渐壮大。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审美、情感、态度、思维、认知、行为和身体发育等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群体中相当部分人大多基础知识薄弱,对周边环境和应负的社会责任义务难有清醒的认识。大约从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开始,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和鼓励。受挫湮灭了他们的自信,体会不到成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学习成了不得不应付的日常任务,成了负担,逐渐积累了对“高深”知识的恐惧,于是更受批评,恶性循环中强化了冷漠、麻木、不负责任。他们将来大多不会是专门化学人才,却仍要生活在与化学密不可分的物质世界中。

国际化学教育会议第13届会议的主题告诉我们,世界各国的化学课程更强调化学与社会的联系,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包括让学生认识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并提出了“化学为大众”、“国民的化学要解决国民的问题”以及提高公民的“化学素质”等倡议和要求。因此,向这个群体传授“够用”的知识即可,即相对于其将来的社会定位,构建相应智商的知识够用即可。

“教书”的终极目的在于育人。在进行“国民的化学要解决国民的问题”而普及“大众的化学”过程‘一护,中职化学教育应顺应时势,更多地做到如何让这一群体中的每个人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合格公民,“使每一个人认识自己以及理解生活、社会、自然和环境,能应用科学知识和理解能力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间题,能使他所处的环境成为一个更美好的地方”,这就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期盼的“公民的化学素质”,也就是说,最好能让接受化学教育的年青一代人有更高更丰富的化学情商。不只停留在身边会发生什么“反应”,将“产生”什么,更要关注这个反应及产生的东西对我们共同的家园有何影响。

一旦这一群体将“够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升华为科学素养,植根于思想深处,形成自觉正确对待自然、环境、社会和其他事物的人文精神,则关注自然、关注环境、关注人与白然和谐发展、构建节约型和谐社会才会有道德本能力量的支撑,可持续发展才有了活力之源。因为,科学知识只能治标,人文精神才是治本之策。

这些正是当前情势下中职化学教育应起的作用。

3 化学素养教育不到位的尴尬

在国外实行多年的垃圾分类收集与合理再生利用,在我们这里为什么如此难以实行?为什么人们麻木于养猪场和城市生活污水畅快地直排江河湖海?再看看我们的校园,快餐盒、塑料袋、一次性筷子代替了传统餐具,剩饭剩菜暴珍天物代替了儿时琅琅上口的“粒粒皆辛苦”。年复一年的志愿者活动红红火火,可为何今天的志愿者明天却可能一反身份在同一地方成了环境的污染者:郊外、公共场所、风景区里的垃圾塑料袋酒瓶碎渣和烤焦的山石能证明这点。“不乱扔垃圾”是孩提时代就知道的道理。小学开始的值日生制度使每个孩子都具备了起码的卫生道德和习惯,但当他们长大后为何出现了逆转?现在的社会成员绝大多数都当过值日生,其早先的良好习惯为什么没有内化为本能?这种令人困惑和尴尬的局面,正是包括化学素养在内的人文教育不到位甚至缺失所致。

假如,从我们手里走出去的一代代人无益于公民素质的优化,无益于环境意识的深入人心,无益于优患意识的强化,甚至反而成为漠然者破坏者时,我们的化学教育还有什么意义与社会收效?我们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从何谈起?

4 实践化学素养教育的一些尝试和感受

鉴于这一群体的特殊原因,目前的化学素养养成还只能在较低层次进行探索与尝试。比如,笔者曾尝试过以下操作:

(1)先易后难,培养兴趣。在学习芳香烃等有毒有害气体时,只介绍其名称,最好理解的基本理化性质,刻意避免或减少一些“难懂”部分的讲解,代之以要求查找收集其在我们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等环境中的存在、用途、使用中要注意的问题、对环境和生态可能的影响等相关资料。通过真诚的付出,他们惊讶地发现:原来我的鞋子,我的居室竟然也有这些有毒有害物质。知道为什么鞋厂包装材料装修材料厂常发生白血病等工伤亡事故,逃离火灾现场要贴地,而下水道里救人则可能有危险。于是会自觉地进一步去主动深入了解。

(2)专题大家谈。在世界水日,特意组织了专门讲水的讲座,要求大家谈对水的理解。努力唤醒对这一最普通、最“不值钱”但却最重要物质的化学情感,明确每个人应负的责任。

(3)走出教室,激发探究热情。结合志愿者活动、世界环境日、国际禁毒日等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相关主题、要解决的问题及对现实的意义等。从探究人们的生活、行为习惯对环境的化学影响,到探究食品、工农业生产、劳动环境、劳动保护中的化学科学;城市垃圾的产生、成分、危害、去向及处理、回收、利用;食品的安全现状与绿色食品;现在的气候为什么越来越热,赤潮和蓝藻为什么爆发等当今最热门话题,要求通过互联网报刊查阅相关信息写出感受、体会和小论文。

(4)搞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调查。参观城郊的垃圾填埋场前布置任务:观察那里的主要填埋物是什么;主要来自哪里;有无可能减少甚至阻断其产生;有无转化利用的可能等等。那里难以忘却的印象,成了长时间议论的话题。

这种“可以不在班里上课”“可以四处去看看”的方式放飞了心灵,也乐于被这一群体接受。探究的愿望激发了主观能动性,学生扩大了视野,热烈交流讨论所见所闻,变得关注社会,有了更多的环境意识和忧患意识。开展此类教学活动后,“提倡生活中少一些塑料袋,多一些菜篮;少一些,一次性,多一些复用性,少一些豪华,多一些实用;少一些时尚,多一些传统;少一些发胶摩丝,多一些纯真自然;少一些方便,多一些麻烦”,“节约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成为心得体会和小论文最热门最受关注的主题。当然,人们更期盼这些观念能相伴他们一生。

许多获奖和张贴公布的小论文让作者体验到了久违的自信、成功和快乐。不同程度调动了学习主动性。“‘成功感’更是孩子自身的体验,没人能代替他体验,它可以为他创造条件去获得.成功的体验。如果教师拿高标准要求他,学生就无法感受成功;而降低难度,他达到了,成功的体验就在他身心中产生。”

当做个有素养公民的意识形成正气,环境意识植根于灵魂深处,节约观念成为主流和时尚时,才可能从根本上遏制物欲膨胀,减少消费攀比,进而转化为比赛学习知识和技术技能,才有利于为构建节约型和谐社会培养出一代代新人。

化学科学素养论文范文第7篇

一、培养高师化学专业师范生科学素养的意义

科学素养,又称科学素质或科学技术素养,它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主要依赖于基础教育。在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中,科学素养都是重要的教育目标。教师作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其自身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高师院校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的基本任务,它所培养的师范生也应该具备较好的科学素养,应该能在基础教育教学中为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作出贡献。因此,从长远的角度看,师范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对我国的未来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师范生的科学素养,就是摆在高师院校师范生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在高师院校中,化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化学类专业人才,同时还要培养高素质的化学或科学教师。戴安邦教授曾指出,全面的化学教育是指“不仅传授化学知识、技能,而且要训练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现代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化学化工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化学学科的教学工作。化学教学在高质量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师院校化学专业的师范生,是一名准教师,毕业后将承担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任,他们既要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又要为基础教育培养人才奠定基础。受传统教育影响的化学专业师范生,亟待更新观念和方法,既要具有前瞻性的广阔眼界,又要提升自身科学素养,努力使自己适应当今基础教育中学生发展个性的需要。

二、培养高师化学专业师范生科学素养的内容

1966年,美国学者根据调查,揭示了科学素质的六个范畴:即概念性知识,科学的理智,科学的伦理,科学与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技术。但是,科学素质的内涵也在发展,1996年,美国一些学者认为科学素质包含以下内容:(1)概念性知识;(2)科学的研究方法;(3)科学的精神或态度;(4)科学与人文的关系;(5)科学与社会的关系;(6)科学与技术。由此,现代西方学者对科学素质的认识,以及对学生的教育理念,则更为深入:培养学生从科学与社会的角度主动地思索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付诸行动的技能,这是每个社会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2]。在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21世纪的教育是知识、能力、素质教育并重、协调发展的教育。我国理工科的课程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取决于教师。面向未来的化学师范生是从事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教育的基础教育教师,时代要求他们,应具备全面的化学科学素质,全面的化学科学素质主要包含:(1)基础科学知识和化学专业知识;(2)专业实践能力;(3)化学科学意识;(4)现代教育理论和理念。这就要求高师院校在制订师范生的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国家的长远战略、人才的培养目标,也要切合教育发展的规律,能够较好促进师范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教师要认真履行职责,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授生以渔,做好师范生的表率,帮助学生实现健康成长;师范生则要努力学习,充分利用高师院校的教育资源,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总之,要在高师院校的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中,利用各种资源性因素,努力营造培养师范生的科学素质的有利条件。

三、高师化学专业师范生科学素养的培育

近年,教育部基础教育的“化学课程标准”和“科学课程标准”,其中,均强调“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学习为核心”。作为师范生,自身的科学素养也必须达到甚至要高于“课程标准”的要求。

1.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教育实践,应该贯彻“以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把课程与课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渠道。其中,我们要使学生掌握常用的、基础的知识,通过对化学知识的系统学习,形成对化学现象的基本认识;务必学习科学与技术、化学化工技术应用与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也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关心自然、社会、科技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初步研究,逐步形成对社会、对自然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要提倡情景化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如,根据生活中有不法商人利用化学技术进行非法活动,可传授学生识假的常识和办法;食品安全中,炸油条的面粉中掺放洗衣粉发泡膨胀的事实,使学生们认识到生活中的化学,化学源于生活,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绿色化学意识。我们应该更多地传授“生活和社会中的化学”,以此来增加学生探究和创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把问题置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背景下来加以处理,也要利用化学技术的新发展在我们社会日常生活的应用及影响的案例,使学生能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理解社会,从社会的角度去认识科学技术,从而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以专业实践能力为主,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化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化学实验作为化学课程教与学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方法,对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具有其他化学教学内容和形式所不能代替的特殊作用。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师范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实验常常跟假设、条件控制、观察、测量、收集和运用数据、资料加工整理等科学方法和思维方法密切联系。在实验中,学生会受到严谨的科学方法的熏陶和训练,认识和理解科学过程,学会如何“从事科学”研究。教师还要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农村的种植大棚、生态产业园区、高新科技园和科技馆等,还组织师范生开展生态环境调查、水污染调查、空气质量监测等实践活动,指导师范生动手调研,撰写调研报告。所有这些,不仅增长了他们的知识,开拓了视野,更主要地是促进他们了解社会,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在实践活动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要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动脑思考、用眼观察、用口表达、动手操作的时间,让他们独立地进行实验准备,独立分析实验数据,独立分析实验结论,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积极地思考:目标是什么,该准备什么,该怎样设计方案和过程;怎么做才能更好地达到实验目标;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发现问题,怎样去解决。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都表现出来,从而完善和提高师范生的科学素养。

3.培育校园科技文化,提高师生科学素养培育浓厚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大到教学楼、科技馆、图书阅览室、各类实验室、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完善;小到各种校园环境的优化,如举办科普画廊、开设科普和科学讲座等活动,应大力鼓励学生社团举办科普文化活动,激励学生参与各种科技实践或调研活动、参与组织任课教师科研项目,从而促进化学专业师范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坚持把化学学科专业和师范性特点结合,认真组织、指导学生动手制作教具,积极开展各项课外实践活动。许多大学通过举办“化学科技文化节”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这些活动的举办将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与应用专业知识,顺应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学生自行拟定科技活动内容和方案,结合实验室条件和指导教师的帮助,开展科技表演活动和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写作等。几年来,信阳师范学院学生社团“青年化学研习社”在实验室多次进行了化学魔术设计和演练,在学校成功举办了“奇幻魔术”、“化学话剧”、“魅力化学科技艺术节展演”、“趣味化学知识竞赛”、“化学实验奇思妙想”等表演,编印出版了《化学青年》内部期刊10多期,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要突出科学性、示范性、趣味性等特点,也要注重培养师范生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锻炼师范生组织科技活动的能力。通过参与各种科技实践活动,更好地领悟和掌握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4.装备现代教育理论,全面提升科学素养现代教育理论也是一门科学。教育理论是指教师有意识地运用教育理论知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主要包括教育理论知识、教育观念以及运用教育理论知识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它作为教师教育的主体性内容,对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重视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锻炼。化学专业师范生,应该完善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化学教学系统,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运作体系,它包括了基于全面育人、促使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教育目标,以教育媒体为中介而运作的教育动力系统,也包括以学生和教师为双主体、和谐互动的学习系统,还包括师生双方交互作用的反馈系统。这就要求,教师不应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应是一名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应该是学习对象的探索者、研究者。为此,师生双方应互动合作,实现“教学相长”:理解化学学科或相关自然科学学科;学习化学科学或统合学科的探究过程;谙熟化学科学知识与技术、自然、社会的辩证关系;理解运用有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等。

5.以科学精神为主,培养科技伦理观科学精神是科学家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形成的,它具体体现在科学家奋斗的历史中,化学史是科学家认识世界、改造自然、创造发明的奋斗史。化学史上的每项重大发现都是经过科学家们反复地争论、验证后才建立起来的。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的精神,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真理贵在坚持”的道理。例如,“燃烧的氧化学说”的建立就是一个典型实例。瑞典化学家舍勒、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都曾发现并制得了氧气,也对其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但由于受“燃素说”思想的影响,因而未能提出“氧气”这个概念。化学家拉瓦锡从1771年9月开始研究燃烧现象,他敢于质疑“燃素说”,正确地使用定量分析实验的研究方法,通过分解氧化汞后得到了普利斯特里和舍勒所描述的助燃性气体,并于1777年正式把这种能助燃的气体命名为氧,首创了“燃烧的氧化学说”,从而彻底地了“燃素说”,并使化学蓬勃地发展起来。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化学史中的故事,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永远不会停滞,人类社会将不断前进,从原始、愚昧、落后逐步走向进步、文明、富裕、繁荣。通过了解现代化学科技发展中的重大事件以及化学家的科研事迹,帮助师范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学习他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分析、勇于实验的科学精神,学习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学习他们尊重事实、尊重真理的科学态度,学习他们团结友爱和互相帮助的科学精神。

四、结语

高师院校理应加强化学师范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师范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高等师范教育的重任。作为高校教师,应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加强教育教学研究,通过课程教学和各类实践活动来培养师范生科学素养。同时,面对大数据时代的社会,还应该认真挖掘各类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各种媒介技术和信息技术,获取科技知识和科技信息,形成多途径、全方位的师范生科学素养培养策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转型加速,学生情况千差万别。科学素质的渗透必定具有其动态、开放的方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师范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综合的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培养化学专业师范生的科学素质,有利于提升化学学科教育的育人功能,也有利于提高化学教师或科学教师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应有目标、有计划、有意识、有步骤地多思考、多探究、多实践、多总结出更多更好的培养师范生科学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化学科学素养论文范文第8篇

(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中图分类号:O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9-124-02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利用化学实验教学来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科学素养;培养策略

目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全面提高我国中小学学生的科学素养。那么,什么是科学素养呢?它是一个有着非常深刻丰富内涵且很难准确说明的概念,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人对其理解是不同的。

一、科学素养概念的发展、构成要素和特征

科学素养一词源自英文“Science Literacy”,最早提出“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的是1958年美国学者赫德教授,他认为:“科学素养”是“对科学与科学应用于我们社会经验里的了解”。目前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新课程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将科学素养界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通过这三个方面的目标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科学知识、科学品质和科学能力。虽然人们对科学素养的定义千差万别,但人们对科学素养的认识仍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基础性、丰富性、公平性、开放性、操作性,这便构成了科学素养的特征。

那么国内外科学素养的现状如何,又存在哪些问题呢?

二、科学素养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借鉴国外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指标体系和调查经验,于1992~2001年围绕我国公众(18~69岁)的科学素养基本状况、我国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以及我国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等问题对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进行过四次调查工作。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在过去5年间平均每年增长0.24个百分点,从1996年的0.2%提高到2001年的1.4%。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很大,美国1990年已达7%。

在培养科学素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科学素养被曲解。学生的科学素养应是包括知识、能力和非认知因素三个层面的个体素质。二是学生发展片面化。将学生视做科学的附载体,而不是将科学作为学生发展的原材料。三是教育背离社会需要。片面强调知识与识记知识能力的科学素养,不能形成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情感和态度的社会人。

那么科学素养在学生的培养方面具有哪些作用呢?

三、科学素养的作用

1.科学素养是人才素质的时代要求。目前在教育部已经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科学课程标准》中,都已将科学素养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需要学科教师、班主任、教育管理部门和全体学生共同努力,全方位教育和多渠道渗透。

2.科学素养是终身学习能力形成的基础。意大利学者埃特里•捷尔比认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强调具备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引导每个公民把终身学习作为生存责任和生存方式,提升其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力。”学校教育是奠定学习者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科学素养所包含的正是训练学生基础学力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3.科学素养是可持续发展观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新世纪经济建设、科技发展的主导思想,目的是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逐渐增加的社会与经济发展需求间的矛盾。只有具备了科学素养,才能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利与弊,才会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去发展经济、使用科学技术,才会形成可持续发展观。

4.科学素养是人文精神内核的需要。“科学技术是桨,人文精神是舵。”仅有科学技术是远远不够的,科学技术必须受到人文因素的制约。因此,科学素养中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元素,人文精神是科学素养不可或缺的成分。利用科学史培养科学素养时,自然而然地就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本文试从化学实验教学的角度探讨科学素养培养的策略。

四、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科学素养的策略

1.以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建构主义者特别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根据该理论,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一要引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二要通过创设一定情境,通过协作、会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2.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浓厚的科学兴趣。认知心理学认为科学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直接的动力,它促使学生积极地去学习科学知识,并从中得到满足。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一个极有效途径,新奇有趣的实验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学习。

3.改进实验装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部分化学实验进行理想化处理,这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把实验室制备的乙烯直接通入高锰酸钾溶液、溴水中发生褪色现象,不能说明乙烯能使它们褪色。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因势利导,提出如下题:①如何证明制得的乙烯气体中混有杂质气体S02、C02?②如何除去乙烯气体中混有的S02、C02?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4.开展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求知的科学方法。利用“实验的探究性活动”有效地培养科学方法。如:利用实验探究完成“过氧化钠的性质”教学。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欲望。教师表演魔术―滴水着火,学生观察。

(2)实验探究(学生活动,教师组织)

①问题情景再现:学生分组再现上述实验,教师提醒仔细观察。

②探究方案设计:学生根据现象进行假设,设计方案,教师指导。

③实验验证假设:完成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检验生成产物。

④实验

步骤:在盛有过氧化钠的试管中滴入适量蒸馏水。

现象: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壁发烫;迅速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木条复燃;在所得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蓝。

结论: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产生氧气;有碱性物质生成。

⑤结论:过氧化钠与水能反应,反应放出的热量使棉花达到着火点,放出的氧气使棉花迅猛燃烧。

(3)发展应用

将一长玻璃管插入包有过氧化钠粉末的棉花中,并瞄准过氧化钠吹气。在教师指导下,这样既可提高学生思维逻辑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更能培养学生求知的科学方法。

(4)拓展、延伸课外实验。课外实验是指教师不现场指导下,学生在课外用一些简单易找的器材,独立完成设计、制作、操作并得出结论的实验。如:学习溶液的酸碱性实验时,可让学生用pH试纸检测当地污染水源、雨水或土壤的pH,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将实验的方法和结论写成论文等,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5.增强实验创新,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质疑是探求真理的前提和基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培养他们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在这方面,实验同样发挥了它的优势。例如:在验证过氧化钠性质的实验中,学生要检验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一般会选择酚酞,此时酚酞通常会先变红后褪色。有的同学解释:过氧化钠有漂白性,过氧化钠使红色酚酞褪色。而有些同学却提出疑问:“在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澄清溶液中加入酚酞,红酚酞也会褪色,其原因也是因为过氧化钠的缘故吗?”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积极探索、不断创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周爱祖,关于学生科学素养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4.1

[2]张志红,解读化学新课标中的科学素养[J],昌吉学院学报.2004.5

[3]李金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4.18

化学科学素养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教学,科学素养,培养策略

科学素养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生理、心理及文化的整体养量水平。《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化学课程通过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体现未来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化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念、知识、方法和态度,从而形成科学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科学素养为目标。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同时又有较强的理论性,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承担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任务。

1.化学科学素养的涵义

化学科学素养属于科学素养范畴,并具有化学学科的具体内涵。化学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化学知识、化学科学的思维方式、对化学科学的理解、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化学科学素养是一个由低到高的持续过程,它随着学生的年龄的增长、教育的增强,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的水平也就会不断的提升。

2.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意义

2.1 社会发展的需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正日益广泛渗透到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源泉,成了综合国力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科学研究的主体及成果都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谁能掌握和运用高新科技,谁就能占领科学的制高点和国际市场,谁就能成为时代的强者。面对这样的势态,强化全民族的科学素养,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主题。科技在发展,教育必须改革。教育具有前瞻性,强化公民的科技意识应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

2.2 教育改革目的需要。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学校是阵地,为此必须改革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工程,强化全民族的科学素养,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只有当学生有了浓厚的科技意识,才能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才能具有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成为未来科技队伍的生力军,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2.3 化学学科特点的需要。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的历史悠久,同时现在仍然具有非常活力的学科。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形成了坚实的理论体系,然后应用于广阔的科技空间。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化学领域的高科技信息、新的科技成果、新的材料和化合物、新的化学反应等等可说是日新月异。化学是未来世纪的中心学科,化学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没有化学,就没有生命的产生和进化,就没有现代的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化学的发展史渗透着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许多的科学素养内容,所以化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3.1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表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传统教学模式。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当今社会教育的基本思想。教师要努力创设机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师角色由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到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等;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单纯的接受式到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凸现,都应在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中体现。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探究的过程、讨论的组织,练习训练的难度和量等等都应围绕两个方式的改变进行。

3.2 改革化学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在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应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战场,为此应从下列几个方面多作努力。

3.2.1 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好课堂教学氛围。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还能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效得改善教与学。化学与生产、生活和科技紧密相联,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和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联系身边的化学以及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创设的情境,更让学生喜欢化学。如利用问题探究来设置情境,可以展开科学探究、讨论、理解以及问题解决等的活动也是化学教学设置情境的有效方法之一。由化学课堂教学知识而巧妙的情境设置,也有利于营造民主、宽松与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一定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3.2.2 通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科学素养。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初中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由于长期养成的接受型学习,很少学生会自觉主动地学习,学生上学完全成为为家长或者说是老师而学习,因而要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首先要让学生动起来。为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尽力为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课程标准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把现在学习和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此外,我还根据图书馆藏书情况向学生推荐适合阅读的相关科普读物,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如我向学生推荐阅读的《科学素养读本》《化学趣味实验》等,学生阅读后就收获很大。

3.2.3 结合教材,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要重视三维目标的整合和落实。新课改的亮点之一,就是教学目标的变化。初中化学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涵盖了初中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应落实于初中化学教学,并依据初中化学教学的具体内容,“三足鼎立”,力戒形式化、表面化,应有机地整合于化学教学中。不重视三维目标或三维目标在教学中被机械的割裂开来,将无法实现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潜意默化的养成。

要培养学生树立“知识就是力量”的观念,形成良好的科学道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价值的双重性,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危及人类。例如,在学习《空气》这一课题时,除了让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广泛应用于生产化肥、化工产品、炼钢、石油加工、运输、电光源等领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让学生上网收集有关大气污染的资料,什么是了解大气污染?大气污染造成的危害?身边的大气污染事件?如何减少大气污染?建议写成小论文进行交流。还可以介绍德国化学家哈伯首先研究合成氨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他第一个制备了氯气,将之应用于纳粹德国发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等等通过这样的介绍不但使学生认识到科学与现代文明的密切关系,还使学生认识到科学仅仅是一种工具,一种改造世界的手段,从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

3.2.4 结合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来看,学生对某种事物的认识与实践的倾向性就表现为兴趣。它是学习和探索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兴趣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获得进行创新所需要的大量的知识,而且可以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在化学教学中,把握其“以实验为基础”,“密切联系实际”等特点,去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创新意识。例如,初中绪言课中,我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第一个烧杯中倒入一定量的稀碱液;第二个烧杯中加入几滴酚酞;第三个烧杯中加入几滴浓酸,将第一个烧杯的液体依次转移到后面的烧杯中。”学生观察到了有趣的颜色变化,进一步强调;“其中的道理将在化学课中找到答案。”只是通过一个“酸碱中和”的小实验,不觉中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讲述“分子”性质之前,先让学生体会一下分子的存在。在一杯水中放入糖块,一会儿糖块溶解,而喝水会感到甜;打开香水的瓶塞会闻到香味。进而提问“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在提问中,不但激发了兴趣,而且学生也会提出各种类似的实例,增强了创新意识。

教学中还可选择化学史上著名的实验或著名的发现事例,经教师简化、设计、编制后,形成富有启发性的材料,让学生追踪当年科学家发现的思路,模拟一遍科学家发现的过程体验,给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有用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3.3 通过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化学实验是洞察化学世界的窗口。从这里学生才能真正懂得科学技术延长了人类的双手,拓宽了人类的视野。通过化学实验,激发求知欲,培养创造性思维,树立学生热爱科学的理想,对科学事业充满热情。教学实践及许多调查表明,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艳丽的色彩、奇特的气味及其它奇特现象,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探求欲望,一旦保持下来,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因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高度重视。

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将具体化学课题和解决此课题的科学认识过程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化学的方法,领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资料和数据――提出假说和验证假说――发现规律性,得出结论――应用规律和结论)及上述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具体方法。如观察的方法(包括测量和记录),实验方法,资料和事实的处理方法,科学抽象方法,假说方法等等。从而培养学生科学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搞好化学探究,可让学生收集到一些常见的物品和用具以便开展家庭小实验,如玻璃杯,小药瓶、蜡烛、白醋、鸡蛋、贝壳等。然后精心地设计、布置家庭小实验,如制取无壳鸡蛋,探究蜡烛的燃烧、自制净水器、探究灭火的方法等。这样通过制作出无壳鸡蛋这样的家庭小实验方式,普及了化学知识,提高了学生化学素养。又如,在酸碱中和滴定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首先要熟悉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的洗涤使用方法,观察刻度的方法以及及时处理减少因操作不当引起误差的方法等等;同时可以通过熟练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准确计算、对比实验、分析结果等等具体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判断力。

此外通过实验教学,可培养学生尊重实验事实和观察到的现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科学品质;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如:在实验中,有时产生的气体或沉淀量很少,现象不明显,粗心就看不到,这就要求学生细致地观察;有的实验进行缓慢,性急不行,要有耐心;有的实验一次不成功,需要几次,这就要有毅力,不怕困难,实验的每一步操作和观察都要求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3.4 利用多媒体等丰富学生的科学素养。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获取的信息量就大得多。

通过录像的播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也能使学生相信科学、应用科学,不会把科学看成课本以外的深奥的东西,从而形成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观念。如在讲解《燃烧和灭火》这一课题中,我给学生以两类媒体。一种是以Flas,向学生介绍灭火的方法,以各种不同类型的燃烧,采用不同的灭火方法,在火场逃生的原理以及方法选择。这是一种集音像和夸张、搞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出了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同时,使学生乐于接受并在头脑中保持很长的时间。另一种是以小电影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展示火的产生和危害以及防治措施。使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全面地了解到燃烧。如果只是动画形式,有的学生认为这只是电脑制作的,有掺假的嫌疑,而真实的小电影使学生进入深层的思考,真正地相信科学、尊重科学、掌握科学、利用科学为人类服务。这样,在各次的测试中有关燃烧的灭火的考试题,学生在解答时都感觉较容易,而且准确率都很高。

3.5 通过拓展学生视野提高科学素养。

化学是真实的、有用的和发展的。现代化学的飞速发展需要社会的每一份子具有良好的化学科学素养与之适应。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调查;上网查资料;办化学小报;组织辩论会和化学兴趣小组活动等形式,发展其学习化学的意识和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还要介绍一些史实、某些理论在建立时,对科技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它们就会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甚至被证明是错误的,就会被新的理论学说所取代。比如在讲到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时,可向学生介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不畏权威,发现氧气,盛行已久的燃素学说的艰难曲折历史:做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时,向学生介绍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过程,以激励学生敢于怀疑,勇于探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这样也可以教育学生,权威不是绝对的,不能对前人的所有结论都全盘接受,要敢于怀疑。这同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同时还要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适时引入与化学教学内容有关的最新化学成就,介绍学科新动向。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科学技术信息,增加有关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信息,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十分有益,增强学生创新的使命感,也有利于学生建立一个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孤立的客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观点,引导他们去探索更新的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使他们意识到创新永无止境。

另外,现代的中学生他们更关心诺贝尔奖、更关心我国科学技术在目前世界的位置。这就要求教师经常阅读文献,捕捉最新信息,掌握第一手资料,不失时机地进行科技宣传。如介绍我国科学家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卓越工作、在生物固氮方面的领先地位,以及唐敖庆教授的配位场理论,借此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信心。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多,缺乏团结合作精神,针对这一点,我们也不妨介绍一下维生素B12的合成,就是这么一种大家常常听说的物质,它的合成竟凝聚着数百位化学学的心血。通过类似的事例,要使学生明白现代科学的任何重大突破,都不可能是单枪匹马、个人奋争的结果,现代科学技术更需要团结,更需要协作。

3.6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所以,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1)举办各种讲座。介绍科学家创造发明的经过,介绍科学家生平事迹,介绍当代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从而深化对科学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激发科学兴趣。

(2)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了解化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加强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三者之间的联系的认识。

(3)广泛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自己设计,自找材料,自己动手进行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如溶解时的热效应自制热盒,自制防毒面具,自制消毒装置等,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那样的丰富多彩,使他们真正认识并自觉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原则,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4)举行科技作品展览和评选科技作品,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以增加学生的科技竞争意识和扩大学生知识视野,还可以组织写小论文,总结知识,训练学生的科学表达能力。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善于把化学教学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生产生活相结合,弘扬学生个体的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个体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个体的创新能力,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中华全民族素质将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化学科学素养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科学素养培养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空前密集的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与人才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成为人类进步的巨大动力。这些使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了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革命正在影响并推动着时展的进程。科技革命要求现代人具有一定的科技素养,能够掌握当代科技的最新成果,知晓当代科技的基本原理,懂得现代化生产、生活的各种模式、方法,合理地享用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不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就算不上是一个健全、合格的现代人,更不可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低科学素养的公众群体不仅无法承担本国日益发展的经济建设,而且将会在将来的国际竟争中处于劣势[1]。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好化学实验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培育学生科学素养。具体可以按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1转变实验教学观念,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知识靠自己的思维得来时才是自己的知识。因此,化学教学应该是化学活动的教学而不应是化学活动结果的教学,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认知过程。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最基本的特征之一[2]。从实验现象到某一化学概念、规律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教给学生如何通过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分析形成概念或规律,而且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进一步深入理解概念或规律形成的思路和方法。传统的实验教学目的是“重结论”,而不是将实验作为“再发现”的过程[3],视为知识的形成过程。由此,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充分挖掘化学实验的教学潜能,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营造一个良好的化学实验教学环境。

1.2改革演示实验

目前中学化学演示实验多为教师先演示,学生观察现象,然后归纳得出物质的性质、制法或定律,最后由学生通过实验验证[4]。在实验中学生往往只是简单机械地重复,没有积极地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更有甚者,许多学生根本不动手,只是旁观,他们照样能将实验报告册上的内容写得比实验过的同学还好。这种实验模式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丰富想象力、独立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必须转

变实验教学观念,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例如:在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中,不但要教会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正确地观察和描述:钠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小球不停地在水面上转动,发出“嘶嘶”响声,有水雾及气体生成,使酚酞试液变红等,并能得出结论——钠能与水反应产生氢气,同时生成NaOH。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思考,用学生己有的知识并联系钠的物理化学性质,对这一系列现象进行合理地解释和说明。例如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钠会浮在水面上?为什么钠会熔化?钠为什么会和水反应等等,这样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探索事物的习惯,从而让学生学会从实验中掌握知识的科学途径和方法。

2改进实验装置拓展和延伸实验

2.1实验装置的改进

实验装置是化学实验的客观载体,也是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媒体。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验装置改进的必要性并最终可以对实验装置提出自己的改进设想,这当中对学生进行的思维训练将具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充分注意对实验装置的改进。改进实验装置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使现象更鲜明使实验更客观

如在“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中,当分析了制得的氯气中可能含有杂质气体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后,基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掌握知识的需要,特别是为了增强实验的客观性,可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怎样重新设计实验除去杂质气体制得干燥纯净的氯气?学生通过思考常可将演示实验装置设计成如图1所示。在此实验设计中,净化、干燥装置是学生在初中己经了解的,而有毒气体封闭式的收集和防止污染的吸收装置,则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通过这种实验设计,

学生不仅能动地掌握了氯气的实验室制法,而且可以有效地掌握新知识,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参与中训练了思维,可以接受学科思想和环境意识的熏陶。这对完善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图1改进后的氯气产生装置

2.2理论联系实际,开发应用型实验,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5]

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活动,重视实验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课本所设计的家庭实验,并开发好应用型实验,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可培养学生关心社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化学实验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例如:讲到溶液的酸碱性实验时,可让学生用pH试纸检测当地污染水源、雨水或土壤的pH,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将实验的方法和结论写成论文;讲到酸的化学性质实验时,可让学生回家做用食醋除水垢的实验;讲酸碱指示剂时,可让学生利用常见植物花瓣制取酸碱指示剂;讲碘与淀粉变色反应时,可让学生用碘检验食物中的淀粉;还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作调查报告,如调查汽车尾气的危害,调查吸烟的危害,调查城市中白色污染情况等,使学生学以致用,在生活中感受化学实验的乐趣及重要性,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样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同时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大光.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中国科普网.

2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李益军.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第8-9合期

4贾建刚.完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自然教学.2003(1)46-47.

上一篇:科学课堂论文范文 下一篇:初中化学科学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