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15 04:20:55

化学教学

化学教学范文第1篇

无水硫酸铜与酯化反应曲福祥,张广亮,华文清

加强实验教学,用好新教材--浅谈《硫酸》一节实验的安排与设计张爱萍

乙醇氧化生成乙醛的实验设计王恩德

乙炔与溴水加成反应的研究秦丙昌,何其戈,张俊峰

制备三氧化硫的演示实验金学斌,张以航

单元课程与学生学习模式的革新严岷

利用"反思型化学日记"培养学生化学元认知能力探索费伦猛

论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作业的设计吴茂江

让学生发挥自学潜能,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初中化学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研究总结赵芹

X射线与诺贝尔奖杨旭东

一个跨越时空的网上虚拟教研中心--国内第一家化学教学专业论坛(ChemBBS)简介潘华东

用3DMAX制作化学三维结构技法胡国栋

《乙酸羧酸》创新课教学设计杨国东

浅析2001年综合能力测试(上海)卷丁一

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综合能力测试试卷(理科使用)

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对两道竞赛题变型龙锦彬

例谈铜绿类竞赛题的解题思路孟庆知

碱金属单质密度变化规律的探索陆军

电灯完全熄灭就是反应的终点吗?--浅析一道化学练习题的传统答案朱华英,刘怀乐

钱塘江附近养殖水域水质监测金文静

改进教学系统结构进行化学创新教育的初步探索化学教学 罗江松

加强实验教学的启发性、探索性和自主性刘炜,李筱锋

气体溶解引起倒吸原因的探究范永钊

实验室快速测定农药余德润,阳东青

微型滴定法测定钙片中的钙含量耿珺,李来发,倪凯群,沈树凤

室内空气中甲醛气体简易测定法张小林,东良,晁辉

检验钠与水反应产生气体演示实验的改进化学教学 黄国宝,钟源

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袁孝凤,陶虹

选择听课--分层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肖宏伟,夏志清

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在高三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初步尝试戴路茜

优化"过程"教学培养创新意识陈国有

化学教学中思维热点的组织与设计郭君瑞

钒的生物学效应刘德明

阿司匹林胡小铭,吴小鉴

网络氛围下的化学教学孙劭长,周连涛

化学专业软件ISIS/Draw2.2的简介胡绮妙

《加聚反应与缩聚反应复习》练习设计崔登兵

具有时代气息的试卷--谈2001年上海中考化学试题的特点和导向严求

上海市2001年中等学校高中阶段招生文化考试--化学部分

习题教学刍议石磊

化学习题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施仁明

SO2跟Na2O2反应生成什么?刘怀乐,龚秋纹

谈电解池中的离子定向移动陈洪发

谈谈钠与典型羰基化合物的反应郭乃仕,何成俊

反刍动物为什么能消化纤维素王美志

此酒精灯不能持续燃烧娄善平

试述化学教学评价改革的三个动向解守宗

"启导讨论式"教学法初探李德胜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尝试化学教学 徐彩意HtTp://

苯与溴取代反应的无污染实验方法周柏洲

乙烯制取实验改进李双峰,罗清华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的异常产率分析王克强,冯瑞英

"吹气法"监测"酒后驾车"的实验改进张希彬,李东平

自制安全酒精灯邓义纲

化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尝试朱云根

化学复习要善于转化、优化、变化、类化曹洪昌

中学文科学生化学学习脱困初探李德勇

创新教育在中专化学教学中的尝试赵素素

化学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的尝试索金龙

崭新的营养素--牛磺酸黄佩丽

煤油的组成和化学性质吴孙富

漫谈晶体肖养田

"酚类物质的污染"教学设计李桢

"原电池"教学设计庄小荣

中学化学原电池复习的新思路蒋卫钢

21世纪几个化学前沿学科的初步探讨化学教学 徐祖民

气体简易防爆器的制作郑懿勇,李哉平

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刘胜强,王文秀,薛照峰

谈高中化学新教材的实验教学章亚娟

微型生物化学性质实验研究靳彩虹,张小林,李秀娟

实验室制氯气的最佳实验条件的探讨梁永锋

丁烷的妙用英华,陈德培

Fe(OH)3胶体电泳实验再探索钱亚兵,袁红霞,鲍正荣

物质用途教学大有可为郑学裕

简论化学教学最优化张宏达,伍力英

我对《厨房与化学》的教学处理马春生

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种方法张惠祥

杨良保

维生素--六大营养素之一鲁红艳

酸雨:天空中的死神--一堂环境化学课实录张静慧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教案谢京武

化学多媒体CAI的应用评价及前景展望胡霞

对近年来高考化学研究热点与进展类试题的思考化学教学 周建华

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综合能力测试(江苏河南卷)

"生活中的化学"试题解析宋维山,滕韦

化学学习中的思维障碍及诊断与克服江华林

电化学中的"四极"王峰

铁的生物学功能及代谢闫有旺,蔡连捷

臭氧制取与性质的演示实验蔡碧霞

焰色反应实验的新方法郭银荣

"天工开物"中的化学史料陈亦人

中学化学社会化教学的策略研究汤国新

研究型化学教师教学行为的几个特点化学教学 陆军

化学思维品质的测量与评价吴超

探究、体验、协作--化学研究性学习的三种方式刘炜,李筱锋

给化学"研究性学习"泼点冷水朱敬华

美国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微型实验刘强,王磊

化学学科的前沿--超分子化学闫有旺

说课--初中化堂《铁的性质》李雪梅

利用网络上好《环境保护》课程姜翠娟

知识与游戏的结合是虚拟化学实验软件的重要特征邱丽卿,袁中直,肖信

落实双基为本培养能力为重--2003年理综化学试题的特点分析与启示刘建国

评春季高考综合试题26题蒋传真

酒精灯加热温度的测定研究王克勤,逯俊玲,左志军

化学教学范文第2篇

《化学教学》(CN:31-1006/G4)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化学教学》的办刊宗旨为“探索化学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既有对化学学科思想和课程教学理论的解析和探讨,又有对教学实际问题的深入研究。本刊始终走在教学改革的最前沿,努力打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平台。

化学教学范文第3篇

《化学教学》创刊的第二年春天我在大学阅览室就开始阅读,1982年起订阅《化学教学》杂志,二十九年订阅从未间断。书柜现存是从1991年开始的(前10年杂志,调沪时落在老家),她一直是我的最爱和珍藏。中小学在“”浩劫中度过,中学四年没有读过多少书的我,当上正式教师以后觉得腹中空空,于是把书藉作为自己成长的土壤。无论工作怎么忙我都挤出时间学习。专业书籍、教育心理学与哲学、专业杂志等占据了家里四面墙壁。其中读的最多的要数《化学教学》,成了我工作的伴侣,近三十年教学中与我如影随形。阅读专业杂志是提高教学水平和艺术的快车道。阅读走进《化学教学》的广阔天空,在杂志中与专家学者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成功实践者沟通,与智慧撞击,不仅开阔眼界积累可借鉴的经验,又能积淀和打下沉实、厚重的学科教学素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说的真是太好了。那么,对于化学教师成长阶梯的第一个平台首先是以《化学教学》为典型代表的杂志,由杂志的编者老师为我们搭建。

从1988年开始在《化学教学》发表文章,至今有近20次露面。有大块文章,也有几百字实验创新改进短文。特别难忘和高兴的是省首届教学改革科研课题(一等奖)阶段性成果论文、2005年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化学新课程改革研讨会”获一等奖论文(共主办三届,其中在上海金山召开的第三届没有论文评奖,第一届一等奖论文空缺,第二届高中组一等奖全国共评出三篇,本人拙文“论高中化学新教材内容的生成与使用”发表时列居第一;2006年浦东化学教育从国内30多个学术刊物选120多篇论文在网上作为新课改学习论文,本文也列入其中,并以此文题目为总标题)刊登的那几次。这次编辑部约我为杂志的三十华诞写篇文章,为了完成嘱托,于是又重读珍藏在身边的历年杂志,一年一年地翻,一期一期地看,《化学教学》给我每一步成长的助力、对我所有的影响凝聚为一句话:一本杂志和一个化学教学时代。

1化学教学理论引领一个时代

一个杂志一个时代,感谢《化学教学》在教育理论上的引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创办至今,因为主办单位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原因和优势,在我们心中,《化学教学》一直是一本中央级杂志,在同类刊物中处于执牛耳的地位,她的作者队伍中名家大牌及相应的高质量文章一向引人注目。同时,一些重要文献和权威信息也往往能在第一时间率先刊发,引领化学教坛,凝聚化学人心。比如,1991年第1期刊出“中国化学会召开理事联席会议”报道中科院有机所蒋锡夔教授(中科院院士,200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该奖连续5年空缺)、华东师范大学范杰教授、长宁区教院上海市一期课改教材主编刘正贤先生等当选理事的信息;同期还有“全国中学化学教材改革研讨会”的报道,报道中介绍了时任上海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孙元清理事长关于“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国际研讨会综述”以及华东师范大学李嘉音教授作的题为“化学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训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报告,让广大化学教师及时了解学术动向、亲炙先生们教诲,及时沐浴一代化学大师化学思想的照耀。同时,发表这种最新最权威的文献资料,既让读者受益,也有利于刊物身价的提高。

我喜欢《化学教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能从刊物汲取教学思想的营养。1991年《化学教学》开辟了“教改实践与探索”,尽管每期只有一、二篇文章,但均为名家名作或化学教改一线教师的精品,文章含金量高,认真品读,让人久久眷恋。2000年又开始了“专论”首栏,撰稿者都是当代化学教育界名家、资深教授、中科院院士或中年专家学者:刘恒椽、刘知新、何鸣元、孙元清、高剑南、钮泽富、吴俊明、施其康、解守宗、王祖浩、王麟生、宋心琦、张长江、毕华林、钱扬义、江家发、马宏佳等,超一流的专家作者阵容,引领思潮,为我们提供了至纯至浓的思想和精神大餐。

当然,吸引我阅读珍藏的更有历年那名牌栏目的“大块头”佳作。20世纪90年代开设,一直延续至今的老牌专栏“教师论坛”、“实验与创新思维(实验与教具改革)”、“教学设计(教学资料)”、2001年刊出的“考试研究”和2003年开出的“研究性学习”至今仍保留着,都是富有理论实践色彩能给人思想滋养的广大化学教师的精神食粮。

2009年《化学教学》又专门开设“开论――化学前沿”、“骨干教师之窗”。仅1、2两期就有闵恩泽(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林励吾、高剑南等中科院有突出贡献的著名院士和国内著名教授,提供专稿大作。在为读者奉上科学技术、创新思维、实践方法、正确把握所教化学知识科学性的同时,也为杂志打造着一流的金牌栏目。三十而立,我们为《化学教学》在办刊的道路又登新高而欣慰和庆贺。

2化学教学英雄创造一个时代

《化学教学》创办的这三十年,适逢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转型,中学化学教学斗转星移,风起云涌,名师辈出,星光灿烂。中学化学一线教师(或曾是中学化学教师)中,吴俊明、王祖浩、叶佩玉、夏正盛、周益年、刘怀乐等前辈专家或中年专家学者,借化学教学等一块宝地,登上时代舞台,领引,并终成荦荦大观。徐睿、王后雄、林卫民、吴晓晖、林肃浩、陈永平、陈前进、王云生、郑胤飞、胡列扬、杨明生、陆军等中青年才俊崭露头角,一个个名字在全国被广为关注,并且名声日隆。翻开旧时的《化学教学》杂志,在这些人的文章上,往往留有我的圈画笔墨。

披览历年杂志,让我特别兴奋和感动的还有《化学教学》对青年教师的大力扶持和培养。化学新课程的实施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怎样从技术层面研究化学新课程的教与学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现实,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于2007年7月在上海金山区主办了“全国化学教学过程的技术分析研修班”,《化学教学》积极承担这一盛会的主办组织、媒介工作。研修班历时五天,讲课的老师尽是国内课程改革权威专家教授学者,宣讲艺术,展示妙招。全国代表少长咸集,群贤毕至,热闹非凡。与会的200名代表中教学新手、青年教师居多,这显然切中新课改实际,标志着大会的针对性强和开得圆满成功。《化学教学》第8期即以整版的封4予以及时报道,图文并茂,会场研修班图片学员朝气蓬勃,令人过目不忘。《化学教学》对新课改如此关注,对全国中青年化学教师点拨扶植,热情培养,爱护有加,实在是功在当代,泽被后人。

仔细研读每年杂志,每个栏目的文章作者中既有前辈专家,又有中年名师,也有全国各地的年轻新秀,老中青三代同堂,满门生辉。挖掘大师宝贵的绝对财富,展示中青年专家学者各具个性的丰富精彩,扶持青年木秀于林的茁壮成长。这是何等壮观的场面,何等精彩的时代啊!让更多的人成为名师,让名师影响更多的人,也许正是《化学教学》编者老师的良苦用心。一个刊物的品位,就在于把一个时代智者的声音放大。《化学教学》就属于这样的刊物。

有人说,和平时代,什么是英雄?对一种精神的坚守,对一种使命的执著,这样的人就是英雄。以叶佩玉为代表的教育功臣(第二届上海市教育功臣)、名师就是这样的英雄,正在发展成熟的“新生代”名师也是这样的英雄。然而,在我们向英雄致敬的同时,也应该向发现和培育了这些英雄的如《化学教学》一样的刊物致敬。

3化学教学实践感动一个时代

理论是伟大的,实践之树常青。《化学教学》受化学教师欢迎的另一个原因,是能够及时总结报道本真经验,广泛提供原汁原味的大众智慧。对取得成功经验的有影响力的课改实验课题进行全面深刻地报道,是《化学教学》的一大特色,也让一线教师获益很多。如1991年对湖北省“启发――讨论式教法的探讨”课题、1999年对教育部重点课题组“中学化学实验内容的改革”课题、2002年对上海青浦“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尝试”课题、2005年对广东佛山“线索引探――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课题作重头报道。又如,2009年第1期对“全国初中化学优质课观摩评比暨教学改革研讨会”的报道等。关注和扶持甚至直接组织指导、参与全国或省市重大教改课题的评价验收,作为《化学教学》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发扬至今。

新课程改革伊始,《化学教学》即敏锐地关注到考改与课改的关系,如2001年第1期“考试研究”栏目横空出世,2007年第3期“化学原创试题选登”栏目诞生等,为考试研究、习题教学研究与教学提出理论支撑和翔实的资料,这也是广大教师人人都会关心和都会感兴趣的共性话题。另外,从2007年第1期起刊物由64页增至80页,有效信息量增大,满足了新课程改革实践者们的需求;露在外面28年的钉子被有棱角的“书脊”取代,标志着《化学教学》的装帧质量也更上一层楼,方便了读者阅读和收藏,更好地服务于中学化学教学。

宝贵的实践,神圣的教学行为,往往能影响大众甚至感动一个时代。几十年中,我既是《化学教学》的读者,也是她的作者。作为读者,可以说,《化学教学》是培养我的恩师,让我感念身受。作为作者,《化学教学》给我带来了无穷的教学研究、论文创作快乐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动。多年来,我写的比较多的是化学教改实践研究方面的文章。我希望用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唤来对化学知识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唤来灵动的化学教育机智,进行有效合理的化学教学,感谢《化学教学》让我多多少少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当我即将结束这篇短文的时候,一种感触萦绕脑海:读了近三十年的化学教学,才觉得刚刚迈进化学教学与研究之门,求索路长。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是“化学教学”使我有机会结识(接触)了许多先生、恩师和同道知心人,《化学教学》更是给了我一生感动的知己知遇。无以回报,谨以此文献给《化学教学》的三十华诞。祝她永远年轻,欣欣向荣。祝她在未来的岁月与化学教师相伴相随,一起书写化学教学的新篇章,一起走过化学课改的历程,一起创造新时代的化学教学辉煌!

周改英

化学教学范文第4篇

《化学教学》是改革开放以来,创办较早的中等教育类学术期刊,正如她的办刊理念“探索化学教学改革,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一样,成为中学化学教师研究教学、研究考试、共同提高业务水准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书。阅读和研究她刊出的关于教学研究、实验研究、原创试题研究的文章,对我们的教学和研究及高考备考等都有着较强的指导作用。

2008年高考上海卷第12题:取一张用饱和NaCl溶液浸湿的pH试纸,两根铅笔芯作电极,接通直流电源,一段时间后,发现a电极与试纸接触处出现一个双色同心圆,内圆为白色,外圆呈浅红色。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b电极是阴极

B. a 电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接

C. 电解过程中,水是氧化剂

D. b 电极附近溶液的pH变小

《化学教学》杂志2008年第4期,陈凯老师等撰写的“试纸上的微型电解实验”[1], 详细阐述了在pH试纸上浸泡Na2SO4溶液、NaCl溶液,在湿的碘化钾―淀粉试纸上用铅笔芯做电极进行电解的实验现象。指出:“在pH试纸上浸泡Na2SO4溶液,发现铅笔芯与试纸接触端各呈现两个微小的有色同心圆,其中阳极附近极内圈pH约为3,外圈pH约为5;阴极附近pH约11,外圈pH约9”;“在pH试纸上浸泡NaCl溶液,阳极附近极与试纸接触处呈现一个双色同心圆,内圈为白色,主要是由于C

漂白的原因;外圈为红色,pH约为1,主要是Cl2溶于水产生H+所致,阴极呈现深绿色,pH约13”。

阅读“试纸上的微型电解实验”,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题设情景及所给的选项中,D选项自然符合题意。

还是在这一期,“好题赏析”栏目刊登了余方喜老师的“无机消毒剂制备的化工生产流程题(二)”[2], 以高锰酸钾的工业制备的一种方法为知识依托,而设计的一个原创实验题,本题框图及第(4)问如图2所示。

“(4)若不考虑物质循环与制备中的损失,则1 mol MnO2可制得_____mol KMnO4。”

这个题恰好也与2008年理综全国I卷的第26题有很大相似。相比之下,有如下差异:其一,一个是实验室制备,一个是工业生产;其二,在流程上,一个是用空气做氧化剂,一个是用KClO3做氧化剂,在解题思维方面,一个着重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化学用语及化学基本计算;一个重点考查化学实验原理、实验基本操作,与化学基本计算相联系,余方喜老师的题所涉及的知识比高考题广,高考题的设问比余方喜老师的问题深,更有冲击力,两个题在设问上可以相互映衬、相互补充、相互转化。有一点是要指出的,余方喜老师的原创题是刊登在08年第4期上,认真研究这个题,其中所设计的“问题(4)“与2008年高考题26题第(2)小题就计算的核心问题可以说是高度相似,即:3MnO2―2KMnO4。如果能够及时地将本期《化学教学》加以研究,对问题进行适当改造之后,熔入综合训练中去,对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只要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及时收集和整理《化学教学》杂志上的各个栏目,在“课程改革”和“教师论坛”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或吸收先进的教学方法,并运用于个人的教学实践中去;在“实验与创新”中学习和研究新的实验方法,力争取得更佳的实验效果;在“教学设计”中借鉴他人对新课标、新教材展开研究的优秀教研成果和课程资源,通过再创造而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设计和课程资源;把别人的“研究性学习探索”成果创造地应用课外探究活动中去;通过学习和研究“考试研究”、“试题研究”,将新信息、新题型、新实验等优秀科研成果,根据具体实际加以改造和转化,落实到平时的教学和训练中去,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只要我们平时注重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个人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就能达到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凯等.试纸上的微型电解实验,化学教学,2008(4):10~11.

[2]余方喜.无机消毒剂制备的化工生产流程题(二),化学教学,2008(4):封三.

向玉耀 余文芝

化学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化学学科观念;化学学科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8-0055-03

【作者简介】徐新峰,江苏省如东县马塘中学(江苏如东,226401)教师,高级教师,南通市化学学科带头人。

新课改以来,众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举措。笔者以为,具有学科特色和本真的化学课堂教学,应该追求自己的“学科味”。反思这些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具有“化学味”的化学课堂应该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一、重视实验教学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著名有机化学家蒋明谦教授就指出,“尽管发生了这种变革的趋势,我们应该认识到,化学现在仍然是一种实验科学,将来也还是实验科学”[1],这是从化学的根本属性上作出的立论。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当强调实验教学,并在实验教学时注意以下几点。

1.坚决不“讲实验”,不追求“功利”教学。

人有惰性,教师也不例外。有些化学教师认为做实验很麻烦,且浪费时间和精力,效果还不一定有“讲实验”和“背实验”好。然而,“讲实验”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埋没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造成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资源的缺失,与现代教学理念背道而驰。

2.不能用“视频实验”完全取代“真做实验”。

信息技术的发达给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因此出现了如今的化学课中用“视频实验”完全取代“真做实验”的现象。“视频实验”只是停留在学生看的层面,是浅层次的学习行为,学生仍然被视频“牵着走”,其主体地位丧失,这样的化学课仿佛在“欣赏电影”,缺失“化学味”。当然,“视频实验”并非一无是处,对于课堂中无法完成的实验可以用“视频实验”来替代,同时,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实验中不易察觉的现象或过程进行突出处理。笔者参加2015年江苏省初中化学教师基本功大赛的“创新实验”比赛时,将点燃蜡烛熄灭后冒白烟的实验拍成了视频,并将用高清晰摄像机拍到的火苗向下移动的过程制作成了慢镜头,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依据学情,合理设置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教学时,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并没有严格的区分与界定,尽管《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中提出了8个学生实验,但在实际教学时,可将演示实验“下放”为学生实验,因为实验的魅力并不是来自于“看”,而是来自于亲身“做”。实验教学中,应当做到:让学生亲自做实验和观察各种现象,亲身体验通过实验进行探索规律的活动;结合实验事实和过程,让学生认识化学概念和理论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实验去解决问题,从而在科学态度、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得到提高。[2]

4.突破实验的课本束缚,鼓励创新与变通。

重视实验教学并非将课本实验奉为“圣旨”,教师可寻求实验的创新。笔者在参加2015年南通市初中化学优质课评比中,设计了一个简易的自来水厂净水模型,将系列净水方法浓缩在这套模型中,使得学生兴趣高涨,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另外,可将验证型实验改为探究型实验,增加学生的探究机会,从而实验的功能不再是验证教材的某个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培养其科学素养、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二、渗透化学学科观念

德国物理学家冯・劳厄曾说过,教育所给予人们的无非是当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后所剩下来的东西。这剩下的东西便是学生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所形成的从某学科的视角去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观点,即学科观念。化学学科观念不是以结论的形式呈现在课程内容中,而是蕴含于具体化学知识当中并借助于它们表达出来,此时的化学基本观念只是一些没有和学生内心世界建立意义关联的客观存在。[3]因此,笔者认为,促进观念建构的化学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具体知识将客观存在的知识形态的化学观念转为学生个人形态的化学观念。

1.教师要具有化学学科观念,并以观念统领学科知识。

关于化学学科观念,有学者从中学化学的定义出发,构建了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等中学化学研究对象相对应的基本观念体系,具体包括元素观、微粒观、结构观、变化观、化学价值观以及分类观和实验观。[4]如笔者在进行单元知识新授课教学前,要先于学生宏观把握本单元知识的观念性理解,以便把具体知识的教学与观念的建构进行联系,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下面以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九年级第三单元为例,简述笔者是如何以学科观念统领单元学科知识的。

从整体来看,可把“微粒观”和“元素观”确立为本单元的观念性目标。为发挥化学观念对本单元教学的统领作用,需将“微粒观”转化为更为具体的理解表达: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彼此间有间隔的;原子既能直接构成物质,又可以先构成分子,再由分子构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而“元素观”则可具体表达为: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一种元素则对应于一类原子(具有相同质子数);基于已学过的化学变化,尝试概括出在化学反应中元素不变的观念等。由此可见,上述观念统领着第三单元的学科知识。

2.教学以具体知识为载体,渗透化学观念。

化学事实、概念等知识是显性的,易引发学生的注意,而观念是隐性的。教学时,教师如果不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挖掘,学生很难体会到它们的存在,学习也只停留在具体知识的层面。因此,促进学生观念建构的教学,需要教师挖掘具体知识背后的深层次观念。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课时,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①学生设计并完成探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的实验――渗透实验观(实验是人类探求未知、发现规律、验证推测的重要实践活动);②实验探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能量的变化――渗透变化观(化学变化常伴随着能量变化,并以热能形式表现出来);③探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微观实质――渗透微粒观(酸、碱在水溶液中以离子而存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离子会发生变化,产生新离子);④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渗透化学价值观(化学回归生活、回归社会,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3.引导学生运用化学观念去解决问题,驱动深层次思维。

《课标》指出:“在化学课程中重视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是精简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途径”[5]。观念形成于具体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这也体现了化学观念的价值。在初三的后期教学中,可积极尝试选取生活情景、环境问题、矿物冶炼、能源开发、工业生产等素材作为学生运用学科观念解决问题的视角。

三、体现化学学科思想

化学学科思想是人们在认识化学的活动中运用科学方法的思想意识,对化学本质、特征及价值的基本认识。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思想是学科体系的三个要素,而学科思想是一个学科的灵魂。[6]因此,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最精髓、最本质的学科思想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的理解获得启迪与感悟,促进认识的完善,形成知识的结构,掌握化学思维方法。有学者提出,中学化学学科的主要思想有:整体性思想、联系思想(结构与性质、微观与宏观、定性与定量、量变与质变思想等)、守恒思想、动态平衡思想、构建模型思想、验证探究思想、绿色化学思想、分类思想等。[6]笔者结合初三化学教学实践,选择三种化学学科思想进行阐述。

1.“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

在研究化学元素(原子)、物质的性质时,我们根据其结构来推测物质性质,并通过实验来证明性质的存在。“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首次出现在“物质构成的奥秘”一章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原子的结构(最外层电子数),推出元素(原子)的化学性质,从而感悟出这一化学学科思想。教学“金刚石、石墨和C60”课题时,了解到它们物理性质的差异后,借助这一思想,引导学生从内因(内部结构)寻找原因: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这一思想也为高中化学学习“位置”、“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做好铺垫。

2.“守恒”的思想。

“守恒”是自然界普通成立的最重要的基本规律,为我们利用“质量守恒、能量守恒、电荷守恒、元素守恒”解决化学中的系列问题带来了诸多方便。在初中阶段,教材对守恒思想的渗透与揭示是逐步进行的。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九年级第三单元“元素”教学中,借助于硫的燃烧、过氧化氢催化分解的微观反应图的展示,学生归纳出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的结论,提炼出“元素守恒”思想,为第五单元引出“质量守恒”思想垫定了认知基础。守恒思想的培养具有阶段性,可分步实施,进入高中后可向学生“能量守恒、电荷守恒”的思想。

3.“绿色化学”的思想。

绿色化学的内涵就是研究和寻找并能充分利用的无毒害原材料,最大程度地节约能源,在各环节都实现净化和无污染的反应途径,从源头阻止污染或预防污染的化学,其过程为零排放和零污染。曾几何时,人们由于苏丹红、三聚氰胺、白色污染等事件对化学产生了错误认识。化学的发展本身没有错误,只是人们没有利用化学的“利去”认识事物、发展事物。我们倡导“绿色化学”思想,借助于化学教学让其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中。如:演示硫的燃烧实验和探究燃烧条件实验中,若按照课本中方案进行实验,虽然现象明显,但都会带来教室内环境污染,因此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针对实验中的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案并做实验,这样的教学环节让绿色化学思想凸显。

【参考文献】

[1]蒋明谦.当代化学的发展趋势[J].化学通报,1979(03).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毕华林,卢巍.化学基本观念的内涵及其教学价值[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06).

[4]陆军.中学化学基本观念体系的重构――中学化学定义的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5(08).

[5]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化学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化学史,化学教学,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05-0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化学作为新世纪的中心学科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化学教学传递给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实验技术。无论是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实验技术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每个技术和方法都有其形成的历史,发展的过程。如果将化学的历史引入到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进一步加强创新思维和技能训练,极大地激励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热情。将化学历史引入化学教学中,主要的积极的作用有:1、掌握化学历史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观;2、技术革新带来化学发展,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方法;3、化学科学成果的获得是精神和意志转化,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

一、掌握化学历史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观

任何事物都有其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化学也同样有其发展历史轨迹。它就像一个地图,每个思想的提出,每个技术的发明,就像地图上标示着每个站点。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引入化学历史的教学,就能够是学生在这个化学的国度中游弋而不会迷失方向,可以掌握化学历史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观。

例如原子结构模型经历了五个时期:1、道尔顿实心球模型;2、汤姆生枣糕模型;3、卢瑟福行星模型;4、玻尔量子化轨道;5、现代电子云模型。

第一个阶段是道尔顿实心球模型。它系统地总结了模糊原子论和基本微粒说。1803年道尔顿开创性地提出了实心小球原子模型,从而原子理论成为一套系统的,并完整的理论。第二个阶段是汤姆生枣糕模型。汤姆生利用电场和磁场的叠加证明了原子中电子的存在,并测定了电子的核质比。他提出原子是一个带正电荷的球,电子镶嵌在里面,原子好似一块“葡萄干布丁”。第三个阶段是卢瑟福行星模型。卢瑟福是汤姆生的学生,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卢瑟福通过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发现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行星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带负电的电子在核空间进行绕核运动。第四个阶段是玻尔量子化轨道模型。在氢原子光谱分离谱线的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再行星模型修正的玻尔模型。电子不是随意占据在原子核的周围,而是在固定的层面上运动,当电子从一个层面跃迁到另一个层面时,原子便吸收或释放能量,吸收或释放能量就形成了光谱。量子论的发展过程中,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的著名的测不准原理才是原子的结构模型到了第五个阶段现代电子云模型。

通过原子结构模型不断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其中的发展的脉络,这是一套整体且全面的知识,而非支离破碎的知识点。

二、技术革新带来化学发展,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古语告诉我们方法重要性。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方法的传授显的尤为重要。牛顿提出来万有引力,但是由于引力常数无法测定,所以万有引力公式的不到证明和应用。但是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天平创造性的解决了这个难题。他将两个质量相同的铅球分别放在扭秤的两端,扭秤中间用一根韧性很好的钢丝系在支架上,钢丝上装有镜片。用准直的细光束照射镜片,标记下此时细光束反射所在的点。用两个质量相同的铅球同时分别吸引扭秤上的两个铅球,在万有引力作用下,扭秤微微偏转,细光束的反射点却移动了较大的距离,从而成功地测出了引力常量的数值,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将不易观察的微小变化量,转化为容易观察的显著变化量,再根据显著变化量与微小量的关系算出微小的变化量。

三、化学科学成果的获得是精神和意志转化,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

科学无捷径,任何一项科研成果的获得和知识的获取都需要千百次的尝试和努力,居里夫人的故事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受贝克勒尔发现不明射线的启发,居里夫人在一间闭塞、潮湿的贮藏室中开始了化学实验。繁重而又艰巨的普查后,她发现了钍的化合物也能发出射线。对此她提出了放射性物质的概念。

她的调查很快从盐和氧化物扩展到一切矿物。在研究了大量的材料后,居里夫人发现一种可能存在于铀沥青矿中的未知元素。然而她所不知的是,这种新元素在矿石中的含量只不过百万分之一。她和丈夫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分析矿石。经过不懈的努力,1898年7月,他们从矿石中发现了新元素钋。借此让学生坚定他们的意志去努力探索化学知识。

结论:化学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而化学史的学习则给学生带来智慧。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化学史教育,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匡华.《化学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 杨承印.《化学的历程》.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2000

[3] 苏 芳.无机化学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兴趣培养.大学化学,2008,23(3):18.

[4] 吴季怀、吴志坚.无机化学教学中若干问题探讨.化学教育,2008,29(6):37.

[5] 郭保章、董德伟.《化学史简明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6] 亨利・M・莱斯特著.《化学的历史背景》.商务印书馆,1982.

[7] 赵匡华.《化学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8] 吴俊明、杨承印.化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化学教学范文第7篇

化学是具有文科性质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把与数学、物理等同起来。对于化学基本理论和计算部分的学习是典型的理科学习,而对元素化合物部分的学习则有文科的性质,需要记忆的内容比较多,而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也把它纯理科的学习,这就造成一种误区,造成学习上的被动。造成这样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师重视程度不够。在老师的心中,元素化合物比较简单,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程度不够,无重难点突破,不注重强化记忆,进度比较快,这样学生就不能吃透这部分知识,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练习做得不够多,而且不熟练。

2.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元素化合物知识部分记忆的内容多,学生学时,方法与学习基本理论、化学计算部分一样,只注重理解,不重视记忆,由于记忆不牢,做练习时就碰到困难,认为这部分更难学,久之,部分学生失去学好化学的信心。

3.强化记忆练习不够。元素化合物部分有大量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大量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等需要记忆,而这些又是学好化学的基础,没有记好这些,不可能学好化学。

4.课后练习做得不多。由于师生都认为简单易懂,课本后的练习难度不大,教与学双方都产生错觉,对做一定量练习不够重视,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做这部分的练习,只看书,加上又没有进行基本知识的强化记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把握不够,对学好整个高中化学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居于上述以上原因,本人认为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把握好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根据化学的规律和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用化学设计,提高元素化合物的教学质量。

可以采用如次方法:1.不代替教材讲述估计学生看得懂的内容;2.不剥夺学生进行必要的思考的权力;3.不放弃必要的讲解和引导;4.加强记忆的强化练习,达到巩固和提高。

并采用如次途径达成:1.激发求知欲,提高思维积极性。每一堂课都应给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条件和途径;2.交给学生主动权和发言权,帮助解惑释疑,获得知识,发展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推理、判定等方法,对知识进行归纳小结;4.加强习题练习。思维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通过教师日积月累的点拨和学生的勤练来实现的。

接下来,是设计和制订确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因此,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1)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2)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作预备?(3)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实际?(4)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达到什么程度?等等。

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利于教学。当然,并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包括上述的各个方面,但必须有所依据。

紧接着,是设计和制订科学化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要学好元素化合物这部分知识,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精心搞好以下三个设计:

课堂教学结构设计。按时间序列把化学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该划分适合于任何一种课型。课的开始,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预备。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和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问题设计。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学习《氮气》,讲氮气的化学性质时,首先分析分子结构,提出:氮气在通常情况下化学性质如何?当在高温等条件下,氮气分子获得足够能量后,从氮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来看,氮气可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爱好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去认真地研读教材。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必然对所学内容产生一股强大的吸引力,效果不言而喻。

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布置适当的考查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各种类型的习题,还要注重布置综合性和有一定灵活性的习题,并加强解题指导,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要布置过深、过难和过量的习题,以减轻学生负担。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是着重考察学生刚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把握情况,起到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

最后,是设计和制订实验教学计划。

高中化学的演示和分组实验几乎集中在元素化合物部分,所以加强实验的教学是化学课堂教学重要的环节。化学是从实验入手研究的,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最佳场所。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使感觉材料进行秩序化、整体化以形成直接的感性反映形式,使微观的感念和反应具体化、形象化,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习化学的爱好。所以我们应做好课堂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利用实验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元素化合物这部分知识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这部分知识又与化学基本理论、化学计算等知识综合在一起,学好这部分知识,走出误区是学好高中化学的要害所在,应当引起我们全体化学老师的足够重视。

化学教学范文第8篇

1、中学化学史教育的形式

(1).集中形式与分散形式

集中形式,是把一个单元里有关的一些知识(理论或概念)集中在一起,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排列起来,组成新的知识体系来讲授的教学形式。

集中形式的化学史教育,应本着“有论、有史、有人、有事”的原则组织内容,即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有令人信服的化学史资料,有科学家追求真理的动人事迹,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选的内容应是化学史上的重大事件。例如近代化学史上的两座丰碑:原子分子论的建立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都可采用集中形式讲授。

分散形式是结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适当、灵活地穿插引入化学史的形式。

(2).单元起始课和单元总结课

课外活动是除课堂教学之外,进行化学史教育的另一种有效形式,并经常采取如下活动内容:①开设化学史选修课;②开设化学史专题讲座;③介绍化学最新发现及发展远景;④组织阅读有关资料,看科技电影;⑤参观科技展览等。课外活动开展化学史教育的优点,一是内容可以相对系统,二是形式可以活泼多样。

2、中学化学史教育的方法

(1).重视学生学习心理,设计有效学习循环。

教师构思教案时,应注意以下学生学习心理:

①学习目的、动机、兴趣――即动力因素。

②激情、自信感、欲钻研――即状态因素。

③成绩、成果、成功愉――即成果因素。

充分发挥化学史作用,设计有效学习循环:

(2)、采用启发式

中学化学史教育也应以启发式作为整个教学法的指导思想,运用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

(3)、尝试发现法

在化学史教育中,只要有可能,就应以实验和假说为中心,以学习自然科学方法论为重点。应使学生了解以下基本过程。

(4)、教学手段问题

进行中学化学史教育时,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幻灯、电影、录像、电视、广播、电子计算机等。

(5)、语言问题

由于化学史的教学,绝大部分还需靠讲授法进行,所以务求“语言美”。

二、化学教育中美育的作用和基本要求

化学教育中美育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

化学学科中涉及许多大自然的天然景观和丰富矿藏,他们所展示的壮丽河山,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自然的情感,其效果远远超过单纯的说教。

2.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智能培养

许多调查表明,由于不少化学变化具有艳丽多采、现象奇特的特点,所以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而这种强烈的兴趣和探求的欲望,一旦保持下来,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足以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促进智能的培养。

3.使学生受到艺术的教育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化学成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据有关方面统计,仅直接与人们生活有关的化工产品,每年就有成千上万种问世。其中不少产品除了实用以外,还具有五光十色的图案美和造型美。我们在化学教育中注意融合这些内容,就可以使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

4.激发学生追求美的良好愿望

许多化工生产的工艺管理和实验的操作技能技巧,蕴含着布局巧妙的工艺美和高超娴熟的表演美。让学生参观现代化工厂中的厂房设计、工艺流程的安排、生活环节的衔接、管道的婉蜒起伏、物料的吞吐、仪表的控制、环境的安排,会使他们感到整齐、对称、调和、匀称、节奏、和谐、舒坦。观看教师演示实验操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能够激发学生向往和追求良好的愿望,久而久之,就可能收到好的效果。

那末,如何使化学教育中的美育进行得更为有效呢?我们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以化学教师自身的美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诱发美感,激发求知欲,启迪思维;

(3).运用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创美能力。

三、作业批改的德育功效

作业批改作为常规教学的重要环节,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及至进一步升华所必需的手段,也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时,应该赋予作业批改新的内容和功效,使其成为科任教师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

1、通过作业批改,能及时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和个性特点,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学生作业中流露出的个性特点是鲜明的,不加掩饰的,无论是从字体、字形、作业完成情况,还是作业、作业本的整洁程度,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都应能大致把握。所以通过作业批改的有效途径,从而为进一步把握其思想脉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通过作业批改,能加强师生间的心灵交流与信息交流,增进师生间的了解、信任与理解。作业的及时批改与分发,架起了师生课外交流的桥梁,从中可以互通信息。教师批改作业时鲜红的“√”号,既是对学生莫大的鼓励,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肯定;教师批改作业时醒目的“×”号,既是对学生无声的批评,也促使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2、正确评定作业成绩,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1)、“数字分值”评定;

(2)、“语言分值”的评定。

3、充分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师德修养的辐射作用

化学教学范文第9篇

一、构建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发展师范生的教学模式理念

研究和探索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积极展示和推进课堂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活跃教学思想,促进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优化组合,提高教师素质,而且对师范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教学模式理念,规范教学行为,培养从教能力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

90年代初期以来,我有幸得到化学教育界老前辈刘知新、潘鸿章、马经德等先生的指教,在系统学习和掌握了化学课程论、化学教学系统文化、化学学习论等化学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与学科组的老师们一起构建了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以分层递进引导、组织探究发现为主旨,以“激趣——疑问——假设——验证——结论”为主要教学环节的“引导——探究”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发现学习为主旨,以“定向——自学——讨论——精讲——演练”为主要教学环节的“引导——自学”教学模式;结合对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构建了以实验探索发现学习为主旨,以“观察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实验——串联实验——设计实验”为主要教学环节的“实验串联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的总结论文多篇发表于全国核心期刊,运用上述教学模式执教的多堂公开课均获得好评。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将来在教学中能引导小学生教学中注重研究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这是对化学教学较高层次的探索。初期,我较多地采用在活动课程中进行以小组合作为基本组织形式,以问题为中心的主题式研究。其一般程序可概括为:选择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计划信息加工处理成果交流评判。例如:引导学生就铜与浓硫酸实验中对浓硫酸浓度的选择和反应装置的防污染设计进行研究。通过实验操作、比较分析、查阅文献、归纳演绎等方法得出结论:当浓硫酸的浓度范围为84%~90%时,反应速度较快,反应现象明显稳定。通过研究,学生还设计了成套防污染实验装置,撰写的小论文《铜与浓硫酸反应的条件选择》获省和全国中师生化学小论文评比一等奖。

二、加强重在过程的实验教学,培养师范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学习化学的媒介,也是小学自然教学的重要手段。化学实验在小学自然教学中虽不是重点,却是教学的难点。因此,培养中师生化学实验能力,不仅关系到中师化学教学目标实施的质量,而且还关系到中师生将来能否适应小学自然教学和开展教学实验需要的问题。

我认为全面的化学实验能力应该是运用实验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多维的心智和动作技能等的结合体。在中师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的最基本的实验能力应指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和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处理常见实验突发事故的能力。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我注重全面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把教学重点由实验操作的机械模仿训练,转移到形成思维技能、提高实验能力以及学会处理问题的过程上来。其主要思路为:

1、增加动手实验的机会。化学实验和制作具有很强的技能性,需反复多次,严格认真训练方能奏效。我通过开足开齐大纲规定的实验课,优化必修课中的实验教学,重视开设选修实验,加强课外活动实验,布置课外实验与制作等做法让学生多做多练。

2、确保实验内容的多样性。仅以学生实验为例,我们开设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相关的探索性实验和验证实验,与小学自然教学联系的实验习题,有体现实验教学灵活性的选做实验,还有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鼓励课外研究的课外实验与制作。

3、强调实验设计的研究性。为培养学生从能力,我们开设了与小学自然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设计,从目的要求到完成方法以及成果评价等都带有一定研究性:如对实验装置的改进,反应物最佳用量的确定,实验条件的控制等。结合演示实验教学,指导学生将浓H2SO4的氧化性,HNO3的氧化性、碘的升华等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实验装置由敞开式改为封闭式,此外在选做实验和课外实验与制作的设计中还重视了其应用和服务于生活实际的成分。

4、突出实验教学的示范性。在实验教学中要十分重视教师演示实验的示范作用,切实加强对学生分组实验的指导,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尝试设计和准备实验的全过程,渗透对小学自然教学的研究。例如在教授“氧和硫”一章中,考虑到小学自然教学中氧气的制取是难点,所以在选做实验中对氧气的制法提出了较高层次的教学要求:学会用KMnO4、KClO3、H2O2等制取氧气,掌握实验的成败关键;并在氨气、甲烷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又恰到好处地重现氧气制法,这样举一反三,重在过程的实验教学,让学生掌握并达到准备、灵活、协调的程度。

5、注重科学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我把实验教学从单纯地当做一种直观工具和辅助手段的从属地位上升到科学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的高度,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达到掌握化学知识、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自然观,学会运用实验手段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将此迁移为中师生必备的教育能力,为将来创造性地完成小学教育工作打好良好基础。

三、渗透分层递进的学法指导,提高师范生的自学能力

从学法指导入手,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学法指导的设计是有层次的,以化学自学方法为例,第一层次是指学生学会阅读教材,理解并归纳重要内容。以化学概念和原理为主的课文比较适合于这种自学方法;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以初中原子结构初步知识为指导来认识元素族性质变化规律的律前元素的课文比较适合于这类自学方法;最后一个层次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感知材料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合,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地加工信息获取知识,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质的飞跃。例如强调结构与周期规律理论的指导作用,体现“构——位——性”三者统一关系的律后元素的课文较为适合于这类自学方法。

我在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使用的课前——课上——课后自学方法“三步曲”是:

1、课前预习法。课前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布置预习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记忆要领,演练例题,粗解习题,初步了解和掌握教材基本内容。预习使学生主动学习、走在课文内容前面,有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2、依纲发现法。课上揭示学习目标,出示自学提纲和研讨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主动感知教材、实验、实物、数据、图表、录像等材料,结合研讨题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推理、综合概括,自己发现问题,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3、课题作业法。从众多的化学教学内容中精选基本、典型、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小课题,让学生结合化学知识和技能,课后运用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实验操作、专题讨论、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对一些问题进行究其本质规律的学习和探究。

化学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化学;兴趣;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学科,一方面,要传授化学知识,使学生具备化学的基本知识内容;另一方面,要通过化学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开拓创新精神。因此,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实验技能的培养,是化学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抓住学科特点,辅以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效率,进而提高实验技能。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呢?

一、教师要积极引导、培养学生良好情感以及浓厚的兴趣

素质教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求知的欲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化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点就是以实验为主,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动手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地认识和记忆,既形象又生动。因此,设计问题,积极引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良好方法。教师对某一实验现象巧妙地进行提问,或对比问其产生原因,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即使提出的问题存在一定的缺陷,也该进行鼓励,并发动所有学生思考问题的纰漏之处以及不合理的原因。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为实验操作埋下伏笔,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通过自己动手找出答案的期待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做好实验,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兴趣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学生从内心中有掌握实验技能的欲望,对动手操作感兴趣,才能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教师应从几方面着手:

1.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讲授内容要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引起学生高度注意,感染课堂,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如果学生表现出色,要及时鼓励。一个赞许的眼神、几句赞美的话,甚至一个微笑便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二、深化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进行角色转换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就化学教学理念而言,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把握教学规律,将实验教学与课堂相融合,不能把知识的学习和实验脱轨。此外,各类教学教材仅是范本,教师要善于总结、讨论,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研发校本教材,将实验和教学相渗透,对教材进行重组和活用。在讲授与实验有关的章节知识的同时,进行实验演示,并且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对教材进行重组和活用。这样既有针对性又使学生对化学知识体系有更加系统的认识。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进行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不断推动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学有特色,并取得高效。

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思维,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而教师要充当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如在讲“钠的性质”时,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做实验并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观察钠在水中的反应情况:钠漂浮在水表面,不停地游动,金属钠慢慢熔化。在这个过程中发出嘶嘶的响声,并且滴有酚酞的水溶液变为红色。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浮在水面说明钠的密度小于水;不停游动说明钠与水反应;熔化说明该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滴有酚酞的水溶液变红说明生成物质显碱性。教师总结成五个字:浮、游、熔、嘶、红。这几个简单的字更能帮助学生记忆该现象。这样,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实验现象观察,会有很深刻的记忆。教师及时点拨、总结,会让学生对实验结论牢记于心,这远比板书、讲解的效果要好。

三、鼓励寻找解题新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化学是一门需要我们不断去发现、探索的学科,这就需要时刻注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从点滴做起、从小做起,在解题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考虑问题,去思考某一道题目是否有更好的解题方法,或者更简便的解题方法。当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出题目,即使有纰漏也应及时鼓励并耐心讲解。让学生明白如何获得正确答案,明白自己错在何处,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创新,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

四、大力开展多媒体教学,使授课过程变得形象生动

在化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看到生动形象的化学知识,这点最能在实验的演示中体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利用多媒体将实验过程制作成静态或动态的PPT,可以让学生在教室中认识实验仪器,了解实验过程,为实验的进行做好充分准备,在实验课中提高实验效率。除此以外,还能从视觉、听觉方面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让化学回归生活,消除学生对化学的恐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本节课的讲授内容,给学生呈现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让学生认识了解生活现象,觉得化学与生活并不遥远,而是源于生活,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且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自我认知与自信心,消除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恐惧心理,进而对实验操作持积极的态度。所以,教师应经常适时地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并且可以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现象,用已学知识来解释。举办类似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展现自己,增强学生的化学应用能力,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与对化学知识的渴求愉快地学习。

总之,化学学科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我仅是就自己的一些经验与认识做些总结,希望能够对化学学习有所帮助。

上一篇:一年级数学范文 下一篇:教学法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