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创新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21:22:50

化学创新论文

化学创新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教学实践表明,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多媒体教学、加强指导和检查、利用建构主义理论和开辟第二课堂,可以明显提高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创新能力。

分析化学是高师化学各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分析化学中,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深刻理解所学的内容,牢固掌握基本操作,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分析化学实验有着其他教学环节和实验无法替代的作用。

然而,从以往的教学效果看,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以致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课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只是基本完成教学目标,难以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我们近几年的教学实践,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可以明显提高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和科学性。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分析化学实验对规范性操作要求很严,仅靠上课时教师演示难以保证教学效果。近两年对于分析天平的使用、容量器皿的基本操作、分光光度计的使用等内容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学将规范的操作等程序采用录像、电脑动画等直观的形式加以演示,将复杂的、枯燥的操作技能,在多媒体教学中得到深刻的理解,使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掌握规范性操作的具体要求,实验时学生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教师可以利用暂停键停止播放,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启发学生思考不按规范操作可能导致怎样的误差,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例如对于半滴的操作,用酸式滴定管时是轻轻转动旋塞,使溶液悬挂在出口管嘴上,形成半滴,用锥形瓶内壁将其沾落,再用洗瓶吹洗。加入半滴后颜色变化正好,到达滴定终点。若向此溶液中再加半滴,溶液颜色加深,滴定明显过量。通过多加半滴后颜色变化,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分析化学实验对“量”的严格要求,从而能在实验中严格控制滴加量,减少实验误差。对滴定终点的判断,可以缓慢展示变色过程,并呈现出逼真的终点颜色,便于学生快速掌握滴定方法和要领。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分析化学实验与无机化学实验具体要求的不同,加深了对“量”的概念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二、耐心细致地指导,并进行阶段性检查,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分析化学实验有着严格规范的操作要求,这是获得准确分析结果的最基本保证。没有规范的操作技能训练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就不可能有很强的实验能力。加强学生操作技能训练和专业理论知识储备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关键因素引。

在进行新的实验课程之前,不是立即开展正规的实验活动,而是先进行基本操作训练,训练过程中,要求教师有高度的责任心,仔细观察学生的操作,耐心指导操作不规范的同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虽然强调学生建构意义的主动性,但是教师的引导和帮助的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具备与实验内容相一致的活动经验和经历,具备能够提供符合实验要求的示范性结果。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实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具备组织设计和实施实验教学、创造性地开展实验教学活动的能力。例如很多学生开始使用碱式滴定管时,滴定结束时管尖部分有气泡,此时指导教师可以现场演示操作方法,要强调用拇指和食指捏玻璃珠的上半部乳胶管,向右边挤乳胶管,使玻璃珠移至手心一侧,这样停止滴定时管尖部分就不会有气泡。教师演示完后再让学生操作,学生能理解规范操作的必要性并能较快地掌握操作要点。提前通知学生在天平称量和滴定分析基本操作实验完成后,将进行阶段性测验,检查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规范操作的掌握情况,检测不合格的学生将不允许做下一轮实验,在这种压力下,学生几乎都会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按照规范性操作的要求去练习,直至熟练掌握规范性操作,从而养成严谨的实验习惯。

为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在经过前期酸碱滴定和络合滴定实验的基础上,设置了分析化学实验期中基本功检查项目,通过检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实验中还有哪些不足,以便在后续的实验中加强训练和补救,促使学生能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化学实验基本功检查是根据前期实验的内容设计的,根据分析化学实验的具体特点,我们对实验操作评分标准进行了具体规定,让学生了解,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不停地巡视。发现错误后,教师及时记录下来,在学生实验结束后进行及时指导,这样学生很清楚自己的不足,有利于日后有针对性地训练。

实践证明,实验课教师耐心细致地指导,并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期中基本功检查,有利于学生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确保学生牢固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在2008年我校本科教学评估时,专家随机抽取十位大三的学生做分析化学实验,学生的规范操作和很强的动手能力给专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利用建构主义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意义构建是学习的本质和最终目的,强调学习的情景性,即在真实世界中建构知识意义、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主要思想为:学生是意义构建的主体,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铺设解决问题的阶梯,从实验中提炼问题,又能设计一些将新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实例,从而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学生的认知不断“同化”和“顺应”,从而达到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如在进行设计性实验“混合碱分析”教学时,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理论计算和粗测等手段制定实验方案。在选用双指示剂法时,他们发现了很多问题,如第一计量点pH值由NaHCO,决定,酚酞在其中应显何色?能否从理论上加以判断?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对第一终点颜色的描述不尽相同,有的要求滴定至无色-5],有的要求滴定至微红色J,究竟应滴定至什么颜色?实验中应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通过计算NaHCO水溶液的pH值从而加以判断(理论计算pH=8.13),也能想到配制NaHCO,溶液,于是将课前配制的25mL0.05mol·L的NaHCO溶液拿出,现场加入了2滴酚酞,此时溶液显无色,说明第一终点的颜色为无色。约2小时以后,细心的学生发现NaHCO水溶液中酚酞的颜色已经变成了浅粉色。学生非常好奇,提出问题:酚酞在NaH—CO水溶液中为什么会变色?变色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或做实验解释其中的原因。最后经实验证明:NaHCO,水溶液的pH值会随放置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因而酚酞的颜色会加深。pH值增加的原因是NaHCO的聚合。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发现实验中的问题,改进实验方案,最终完成整个实验。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思考问题,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本科教学的一个长期的系统的改革过程,是大学本科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核心问题¨。

四、开辟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我们与本地的环境检测站、产品质量检验所及农产品检测中心等专业检测部门合作开辟第二课堂。采取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任务到第二课堂进行综合设计实验。通过跟班形式,参与分析检测人员对实际样品的测定工作。学生在第二课堂主要进行如农产品药残分析,空气、水质监测,食品分析等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实际样品分析测定的全过程有充分的了解。了解一些采样的基本方法和有关注意事项。熟悉要完成一个实际样品的分析,到底要检测哪些项目,每个项目的检测依据是什么。在实践中熟悉和学会查询国家标准或企业标准,能够进行分析方法的选择、分析仪器的选定、药品的配制、实验方案的制定与分析测试操作,最后把结果检测出来。在实际参与中学会环境监测、食品分析中一些常规项目的分析检测方法。在现场学习中掌握实验技术,感受紧张、快速、准确的分析场面,真正体会分析测试人员责任的重大,如在检测奶粉中三聚氰胺的含量时,如果由于检测人员的粗心或者错误操作将严重超标的奶粉误检为合格产品,对消费者的身心将造成严重伤害,检测人员将承担重大的责任。正是由于国家及地方质检部门的相关人员及主要负责人的渎职行为造成了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重大安全事故。

通过第二课堂,学生不仅了解实际分析工作中要注意的问题,遇到具体问题时如何解决,还了解分析工作者做检测和研究的工作情景,在实践中体会分析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和具体要求。同时学生能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在以后的学习中更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部分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的职业化训练后,顺利拿到化验员或质检员资格证书,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就业的渠道,增强了就业的竞争力,创造就业优势。:

化学创新论文范文第2篇

随着高中课程教学的不断改革,教材中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创新探究性实验,可使学生在情景中进行科学探索,让学生处在一种主动分析知识,解决问题的状态。教师咋实验教学中应积极的利用这种变化,创新性演示化学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求知欲,还可以使学生自觉的成为课堂的主体。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五中《糖类》的“科学探究”栏目有一个这样的探究性实验“:葡萄糖是醛糖,具有还原性。果糖是酮糖,是否也像葡萄糖一样具有还原性?请你设计实验探究果糖是否具有还原性”。而根据之前所学过的知识,葡萄糖具有还原性,因为它的分子结构中具有的醛基,而具有醛基的化合物都有较强的还原性。教材中也演示了两个证明葡萄糖有还原性的实验:一是葡萄糖溶液与新制的银氨溶液发生反应,有银镜现象;二是葡萄糖溶液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有砖红色现象。但是用果糖溶液代替葡萄糖溶液做同样的两个试验,却可以得到同样的试验结果。这是否与酮没有还原性相违背呢,在演示这样的试验时,应利用这种非正常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积极的去查找资料,激发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的根据教学试验中涉及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促使学生去查阅资料、去分析思考,这样可以避免让学生沉浸在“看热闹”的状态,让学生在问题的激发下,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化学知识来判断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化学探究能力。

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提高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听到、看到,不如做到”,实践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引导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中,教师不必事事亲躬,多给学生一些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去实践、去体验,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实验创新能力。例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现在有一种混合气体,其成分可能是SO2和CO2的混合气体,也可能是H2S和CO2的混合气体。现在实验时有这样一些试剂和实验仪器供同学们使用,浓、稀2种品红溶液,浓、稀2种溴水,澄清石灰水,浓、稀2种盐酸溶液、试管气体发生装置,洗气瓶、试管洗气装置。请同学们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分析混合气的组成。问题提出后,笔者留下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探讨、交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在这样的实验教学中,实验方案的设计不是教师直接“给予”的,而是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性、施展学生个性的平台,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实验教学的创新,通过实验教学的创新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在创新和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提升学习能力,增强创新精神。

化学创新论文范文第3篇

实验教学的资源浪费较严重

由于实验教学中一些学生的操作不当,或是对操作的时间点把握不好,导致很多实验需要多次反复的操作,这对于一些较为昂贵的实验材料和化学试剂,造成了较多的浪费。

尤其是一些大型仪器设备,在购置时,需要支付很高的成本。除了承担每学期一次或是几次的实验内容外基本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了实验仪器和设备的浪费。同时实验室的仪器和设备还需要安排固定的管理人员进行日常维护,特别是在寒假和暑假期间的维护费用更高。有的实验室仪器和设备是为教师的科研创新活动服务,基本不针对学生开放,造成极大的资源闲置和浪费,同时也限制了对化学科学有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化学实验操作,因此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实验教学的模式固定

化学实验教学的模式通常采用教师为主,学生观察和模拟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往往就已经把教学中的实验效果和实验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重新演示并加以验证。同时实验教学的课程僵化,很多实验教学仅仅是为课程教学服务的。这些固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教学地位还是处于以往的“被动式”教学活动中,这种教学模式其实就是应试教学。

实验教学的考核方式单一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考核往往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和现象进行验证和比较,是教师操作过程的“反复”。被考核的学生只要掌握了教师在实验教学的操作程序,就很容易通过课程考核。单一的考核模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创新技能,这种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化学实验教学中固定的教学模式是因为化学教学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化学教学讲解的一部分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不大,一些现象和化学反应只能在实验室才能解释清楚。如,一些化学元素的放射性产生新的元素和物质。其次,以往的化学课程设置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常用能源材料的逐渐枯竭,将不断的开发新的能源的替代品。这些新知识在传统的课程设置和专业知识体系中没有体现,或是没有完全体现出。这些新课程的开设将是今后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化学专业培养高素质、良好操作技能人才的必备知识。第三,以往的实验室设备、仪器管理和实验室设施配备以及使用状况的不合理,特别是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时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不适合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专业人才。

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研究

培养符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化学专业技术人才,始终离不开实验教学。特别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今天,高校的化学实验教学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培养目标。因此实验教学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1提高实验室的设施设备配备,完善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制度

目前一部分高校由于受自身条件的影响,在实验室的设施设备和实验材料上的配备达不到相应的要求。一些新建的高校和西部的一些高校因为财政问题,往往只能先满足基础课程教学的硬件设施的投入,造成了一部分高校化学实验室形同虚设。如西部的某个地方新建高校在本科评估时,专家们看到的化学实验室和该校的物理实验室混在一起。另一部分高校对化学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其他化学试剂材料的配备,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对于这些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实验室实验室,应“尽其所值”。虽然许多高校购置了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建立化学示范教学中心,使得化学实验教学的硬件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实验室的利用率不高,一些设施因为比较昂贵,甚至很少允许学生进入到实验室操作。

只有在学生集中上实验课时才允许进入,一些实验室和仪器由于相关实验的材料和试剂价值高,学校无法长期采购相应的材料和试剂,导致这些设施和设备是“买得起,用不起”的尴尬局面。这些问题往往给学校和学生都造成极大的浪费更不利于高素质化学人才的培养。完善实验室的管理,对实验室发挥自身的效益和培养高素质的化学专业人才尤为重要。高校应长时间地开放实验室,吸引学生进入实验室,提高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实验室应该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了解专业的特殊性。实验室的管理制度规范化,更能发挥实验室的功能。

2提高教师实验教学的水平,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2.1夯实自身的教学功底

高校教师的教学功底和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如何让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教师要通过扎实的教学功底,引导学生自己探讨性进行试验,加强学生的专业试验操作能力。通过专业的训练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和技能,帮助学生提高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是要提高实验教师的素质。在试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起到主导的作用。作为主导教师,个人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人才的培养。随着高校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而试验教师相对紧缺的情况下,教师应把握好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对不同学生的采取有差异化的实验教学引导。

2.2更新旧的教学理念

高校试验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更新旧的教学理念。在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上多做努力。目前化学实验教学一般是是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和实验的内容,并亲自进行试验操作和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这种教学理念往往为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设定模版和程序,从而无形中影响到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应在实验教学中改变过于注重知识的验证、传授,而应该把试验过程和试验方法融入到试验能力与科学素养培养中,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培养学生对实验兴趣。特别是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把试验过程和结果生动化和形象化,并在试验中随心所欲的掌握试验的步骤,使一些瞬间现象能通过计算机技术清晰地表现出来。

2.3创新学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内容的创新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对化学专业人才的要求。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实验教学内容必须符合人才市场需求。实验教师在科研活动中,结合社会当前的实际需求,在树立人才质量意识上,认真创新实验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把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中具有实际价值的内容和方法与现实很好的结合,并进行科学研究。特别是新的应用性材料的实验,如乙醇替代汽油作为新兴燃料的效果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为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加深自己对新事物的认识,对新原料的开发研究,为以后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并在实验中不断验证做充分准备。

3规范学生的试验操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1规范学生实验操作的基本要求、创新试验设计

化学实验是一种要求严格、操作规范的行为。在试验过程中,学生如不能按实际步骤进行操作,可能就会导致错误的结果,甚至是重大的安全问题。提高化学实验的准确性可以帮助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一般是按写实验教材上的步骤作预习,按部就班的完成试验的过程,在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能直观、形象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化学的学习过程充满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进行观察、研究和分析,并通过这个严谨的过程认知新事物。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试验设计任务,让学生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通过对不同试验步骤和内容所产生不同结果的试验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和学习效果,这对于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3.2加强学生实验的指导和总结。

学生对化学试验具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一些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认知的一些新事物和新现象。但是,学生往往只是对化学试验的过程感兴趣,忽略了试验的目的,从而导致学生在试验之前和试验之后缺乏必要的步骤。因此教师对学生要在使用前指导其认真学习试验的步骤和方法,在实验后对结果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只有通过这样重要的环节才能使化学实验的效果得以体现。

首先要指导好学生在实验前的指导,让学生在实验中做到实验内容、实验原理清楚;实验目的、实验步骤明确。其次,在实验中对学生的操作要实施监控,对于一些新的实验设计,可以让让学生自己动手,对出现的新结果和新现象进行很好的认知。及时纠正学生在实验中的不规范、不科学,甚至危险的操作。最后对实验进行总结,在实验之后的总结尤为重要,一些结果和现象可以通过自己学习的知识、原理和法则解释清楚,从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印象。在构建“分层次、多形式、一体化”教学体系。

结语

化学创新论文范文第4篇

《生态学杂志》(CN:21-1148/Q)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生态学杂志》登载有关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学等的综合性创新论文,创造性研究报告等。

化学创新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学前教育学 博士学位论文 选题 领域分布

博士学位论文具有创新性,也反映了某学科领域关注的主题。为了了解学前教育学的研究状况,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研究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2000-2010年53篇学前教育学专业的博士学位论文,对这些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摘要、目录以及部分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了解这些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等,发现选题特点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等,并提出一些建议,期望能对学前教育研究提供参考。

一、选题基本情况

(一)样本基本情况

(二)研究领域与主题分析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

(一)儿童发展

以儿童发展为选题的论文最多,共19篇,主要以儿童心理、能力、行为等发展特点为主,如幼儿元认知、幼儿特质理解的特点与教育对策、农村学前儿童入学认知准备、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儿童早期日常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及其影响因素、教师引导对大班幼儿故事听读理解的影响、3-6岁儿童数学单位概念与非标准空间测量能力的发展及关系、学龄前儿童“修辞特征”语言研究、空间概念特点、科学探究特点、类型与影响因素等。

(二)儿童教育与各领域教育

关于儿童教育和各领域教育的论文共15篇,其中,3篇论文是有关儿童教育,针对儿童教育提出了新观点,拓展了儿童教育理论。例如,在《论童年再构与儿童教育转向》中,作者侯海凤提出儿童教育应当建构生态童年,并认为,“要维护童年生态,就必须实现儿童教育时间之‘取法自然’与教育空间之“视阈融合”。” [1]在《论回归童年的儿童教育》中,王喜海认为“儿童教育回归童年的基本原则就是强调教育活动的融合性。儿童教育回归童年的可能途径就是“参与――交融式”教学。” [2]在《儿童生活与儿童教育》中,候莉敏认为“回归儿童生活的教育直接指向的是儿童生活,儿童的生活是由内在生活和外在生活同构而成。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是以实现儿童的可能生活和现实生活为其目的,是在儿童生活世界的基础上来构建儿童的教育。” [3]

关于领域教育的论文有12篇,其中,6篇论文是有关儿童艺术教育,3篇论文分别是关于儿童科学教育、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2篇有关健康教育,1篇论文有关幼儿生命教育教程。关于艺术教育的论文主要是在艺术教育视野下探讨,如《回归本原――论现代儿童音乐教育》《音乐教育视野下的学前儿童经验音乐教育》《艺术通感与儿童艺术教育》《寻找失落的艺术精神――儿童艺术教育新论》《论艺术能力及其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启示》等。关于艺术教育的论文强调儿童的体验,如在论文《寻找失落的艺术精神――儿童艺术教育新论》中,易晓明提出,体验的艺术教育基本构成是:“引领儿童进入生活世界,体验生活;引领儿童进入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创作,与作品对话;引领儿童进入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表达自己的诗性。” [4]

(三)幼儿教师

幼儿教师也是比较关注的选题,研究主题有教师的儿童学习观变革、实践逻辑、交际行为、教研活动中园长与教师的互动、个人知识管理策略以及教师职业认同结构。在《幼儿园教师职业认同结构要素与关键主题研究》中,秦奕通过调查了解幼儿园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并就幼儿园教师职业认同建构提出了内部改善和外部支持建议,外部支持建议有:“政策保障:建立专门针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职称评价体系;管理支持:建立合作性的专业学习组织。” [5]

(四)课程与教学

对学前课程的研究主要从纵向的时间和新视角来探讨,如王春燕的学前教育课程的百年发展、变革等、理解视野下的学前理解课程,过程哲学视野下的幼儿园过程课程以及尊重个性差异性的个性化课程。这些研究拓宽了对学前课程的认识,并能对课程实践有所启示。如作者何媛提出学前理解课程的可能途径:“在公共生活中建构学前理解课程的意义;通过教育对话展现学前理解课程的超越性;让儿童的想象驰骋于真实的情境;借助教育鉴赏和教育批评把握儿童的经验。” [6]彭俊英提出过程课程的目标的基本问题是:“课程目标内在于教育过程;在过程中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幼儿园课程目标是变化的。” [7]有关教学的论文分别是有关幼儿园主题教学和集体教学活动,关于幼儿园集体教学,研究者以幼儿参与的视角,主要研究幼儿心理参与。

(五)教育思想

有关教育思想的论文是陈鹤琴和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对于陈鹤琴的教育思想研究,研究者采用了口述史的研究方法,通过访谈他的亲属、同事和学生,来分析陈鹤琴的教育思想的文化渊源以及对当今的启示。关于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思想的研究比较深入,通过访谈从事蒙台梭利教育的教师,了解他们蒙台梭利教育观以及影响因素等。尽管陈鹤琴和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广为人知,一直以来都受到学前教育界的高度关注,但无疑他们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陈鹤琴和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六)教育研究方法

有关教育研究方法的论文只有1篇。徐琳论述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以及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大致为“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学前教育(科学)方法。” [8]

(七)教育政策、教育评价和其他

关于学前教育政策的研究甚少,只有1篇,是关于幼儿教育财政政策,此研究可为学前教育投入提供参考。关于教育评价的论文只有1篇,是有关幼儿园数学教育质量的评价。 其他主题的论文有2篇,分别是有关幼儿班级规则的合理性和学前教育的地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有关学前教育的地域文化研究――学前教育的文化适宜性研究》中,裴小倩论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学前教育的地域文化特征,并提出了构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学前教育文化适宜的教育建议:基于地域文化的“地域”与“全球文化”的对话。表现为:“学前教育的价值取向,兼顾儿童与社会;学前教育的制度兼顾效率和公平;学前教育课程兼顾民族与多元。” [9]

三、讨论与建议

(一)研究主题不均衡

从表二可以看出,在这些论文中,选题范围宽泛,涉及到学前教育的各方面,但是,对每个主题的研究不平衡。以儿童发展为选题的论文最多,有19篇,占论文总数35.8%。其次是儿童教育和各领域教育的论文,有15篇,占论文总数28.3%,从表三可以看出,在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研究中,健康教育、美术教育、语言教育、社会教育、数学教育的研究较少。幼儿教师也是博士研究生关注的选题,有6篇,占论文总数的11.3%。其中,有关教育政策、教育研究方法、教育评价等的论文最少,各有1篇。因此,在以后研究中,应重视其他主题的研究。

(二)研究视角多样

有些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或学科视野来探究学前教育,如从哲学、语言学、生态学、心理学、文化学、艺术教育等视角开展研究。关于儿童教育和课程的论文大多运用了哲学视角,如《儿童生活与儿童教育》《学前理解课程》《幼儿园过程课程论》等;也有语言学视角,如《教师的交际行为研究――幼儿园教师的语用学分析》;还有生态学视角,如《边缘儿童游戏治疗的生态学取向研究》;也有心理学视角,如《从建构主义视角透视儿童斜坡概念建构》;还有文化学视角,如《全球化背景下有关中国学前教育的地域文化研究――学前教育的文化适宜性》;关于艺术教育的论文主要是在艺术教育视角下探讨。总体而言,研究视角多样,在以后研究中,应继续进行多学科视角的研究,拓宽学前教育研究视野,丰富学前教育理论。

(三)研究方法结合应用

通过分析发现,学前教育学专业53篇博士学位论文大多会采用几种教育研究方法结合,增强了论文的科学性。一般来说,采用的研究方法取决于研究内容。关于儿童发展的有些论文主要采用了实验法,如有关儿童早期日常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幼儿科学探究特点、学前儿童空间概念特点、幼儿特质理解发展的特点等的研究。有的论文主要采用历史研究法,如《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及现实分析》《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中国文化渊源与创新――一项口述史研究》。从哲学视角探讨儿童教育或课程等的论文,主要应用了哲学思辨法。有的运用了行动研究,如刘乃华通过在幼儿园实施生命教育图画书,探讨对幼儿实施生命教育的目标、方法、途径和评价,构建有效的幼儿生命教育教程,张永英在幼儿教师儿童学习观的变革研究中也进行了行动研究。有的论文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观察、访谈法等调查方法,但都有定性分析。

(四)加强国外学前教育理论的研究

在53篇博士学位论文中,只有1篇与国外相关,是《论蒙台梭利之感官教育》。国外学前教育有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做法,值得我们去学习。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加强国外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可为我国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侯海凤.论童年再构与儿童教育转向[D]. 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0

[2]王喜海.论回归童年的儿童教育[D]. 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8

[3] 候莉敏.儿童生活与儿童教育[D]. 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6

[4]易晓明.寻找失落的艺术精神――儿童艺术教育新论[D]. 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 2004

[5]秦奕.幼儿园教师职业认同结构要素与关键主题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8

[6]何媛.学前理解课程[D]. 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0

[7] 彭俊英.幼儿园过程课程论[D]. 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9

[8]徐琳.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及现实分析[D]. 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9

化学创新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释名;声训;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一、引论

《释名》,它与同时代的《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齐名,但是我们知道这三本著作自成书以来备受学术界关注,研究成果之丰富,令人瞩目。而对《释名》的研究,问津者寥寥无几。但是《释名》从声音的角度出发解释词义同时又在解释词义的基础上探索事物名称的起源,将词义训诂和探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典籍的鲜明特色。因此值得做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对近几十年国内外有关《释名》的论文及其著作做了穷进行的分析整理,希望能对这一阶段的研究做一个有意义的梳理总结。

二、《释名》研究现状

今本《释名》共8卷,27篇,此书按事类分篇。同一篇中,其列词凡义之相类者或相反者则比而次之,共收词1502条。大多数为常用词,亦记录了大量的俚语方言,小部分采用典籍,大部分采自当时的口语。释义主要是采用“声训”法,取音同或者音近的字解释事物如此称名的缘由。“《释名》到清代才有注本,最早的是毕沅的《释名疏证》,后有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成容镜《释名补证》和吴翊寅的《释名疏证校议》。”1现在通用的版本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

改革开放以前,尤其是以后的50年代,大家对《释名》的评价也是褒少贬多的,往往说其是“唯心主义”“穿凿附会”。到了六七十年代,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运动的高涨,学术活动跌入低谷。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逐渐走上正轨,学术活动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关于《释名》的价值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研究的领域也不断的扩展。具体来说,对《释名》的研究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释名》进行总体研究的著作

对《释名》进行总体研究的专著主要是3位台湾学者的专著:“徐芳敏的《〈释名〉研究》、林尹的《说文与释名声训比较研究》、方俊吉的《音训与刘熙释名》。”2由于资源有限,至今本人没有找到这三部专著,此在前辈赵奇栋的论文中有记录。

(二)关于作者与成书年代的研究

关于《释名》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都有一定的争议,近年来关于这一方面的论文以及专著,也是如雨后春笋般。例如:宦荣卿的《释名》的作者及成书年代考(1961.12);周祖谟的《释名》校笺序(1984.08);张华清的再论《释名》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其篇目(2012.08)等等。

(三)关于释名的价值与影响的研究

对于《释名》的价值、贡献、缺陷及其影响研究的论文也有很多。例如:邹的《释名》的编纂特色(1985,03);卢烈红《释名》语言学价值新论(1991,02);郝士宏《释名》的语言学研究(1999,08);刘景耀和刘芳《释名》在中国语言学史的地位(2003,01);王闰吉论《释名》的科学性(2003,02);陈建初《释名》语源探索的理论与方法论的贡献(2006,09)闫顺英的《释名》的语言学价值(2008,05)等等。由于这方面的论述很多在这里不做一一阐述。

(四)对《释名》的训释体例的研究论文更是数不胜数

关于《释名》的训释体例研究主要从声训和义训以及直陈例说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例如专著:吴锤的《释名声训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10.),作者以张一潘的上古音系构拟为主要参照,对《释名》的语音系统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并从文献学方面对《释名》的成书年代做了详细的考证。更有大量的论文:崔堂华《释名》的声训及其训诂价值(1985,12);陈建初《释名》直陈例说(2000,12);张瑞鹏《释名》声训性质新论(2004,05);鲍思陶《释名》声训的验证标准(2006,12);贺群《释名》声训释词的认知理念(2010,03);蔡菲菲和王文《释名》的编排及其义训特点探析(2010,07)等等。

(五)其他研究

1、研究《释名》所反映的社会制度、自然科学和文化风俗方面的论文

关于这方面的论文或者专著不是很多,因此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现有的研究论文有如下:卢烈红《释名》声训的文化内涵,(1991,10);刘兴均从《释名》看汉人的思维特征及其文化背景(1993,04);杨琳《释名》“雨,羽也”的民俗内涵(1994,04);周国杰《释名》释形体的文化阐释(1995,04);刘兴均从《释名》声训看汉代人的思维特征及其文化背景(2002,03);刘中福《释名》所见反映古代妇女生存状态的特殊词语(2008,12);左林霞《释名》声训的民俗学价值(2010,05)。

2、从造词法、词汇、语音角度对《释名》的双音词、复音词、方言等研究论文

陈焕良和王君霞论《释名》含声训字复音词(1998,03);喻华《释名》释语复音词研究(2002,03);华学诚论《释名》的方言研究(2003,04);徐从权《释名》双音词研究(2003,05);刘炎飞《释名》释语中“叠音形式+然”复音词初探(2005,06);彭再新《释名》释语中的合成词刍议(2009,03);贺群《释名》声训释词的认知理念(2010,03);陈文鹏《释名》所见古代造词法研究(2010,05)。

3、从辞书编纂角度对《释名》的研究论文

邹酆《释名》的编纂特色(1985,03);李康茂《释名》的说解与辞书编纂(1998,01)。

4、汉代文体形态研究

何志军的刘熙《释名》与汉代文体形态研究(2010,05)。

三、小结

综上所述就《释名》的研究现状,做了具体的分析总结,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关于《释名》的研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研究内容出现扎堆现象,且重复出现,二是研究方向不够创新,选题多是一些价值、意义比较小的课题。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挖掘其价值,例如在词源学、文化学、民俗学以及方言学等方面。《释名》作为第一部语源学专著,其地位和价值是不可低估的。我们相信,在文化大繁荣发展的今天,《释名》的研究道路将越走越宽,摆脱困境,迈向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胡奇光.中国小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周祖谟.问学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6.

[3]王先谦.释名疏证补[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

注解

①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

化学创新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民族地区高校 学术交流 创新素质培养 交叉学科

以创新为时代特征的21世纪,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日益凸显,知识的广博性、整体性成为科技高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何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也是“以创新为灵魂”的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拓宽相关学科知识,避免专业面过细、过窄,加强基础与专业结合是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新挑战。科研能力的训练及学术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过程培养的重要环节。同时,学术交流又是激活研究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途径。

吉首大学作为1958年总理亲自批示创办在民族地方的两所高校之一,地理位置、办学条件、学科与生源结构等劣势明显,培养的硕士研究生面临多重就业压力。因此,我们结合本校硕士研究生学术交流及创新能力培养情况,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研究生过程培养,提高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建议。

一、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

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受创新意识及思维、知识结构、地方经济及办学条件等的影响。

1.创新意识及思维、知识结构是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首先,研究生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包括针对性的问题意识、科学的研究动机和良好的信息素养。由于研究生较成熟的年龄和受扩招影响的就业形势恶化,高校研究生考虑问题更加现实,对学术研究普遍感到压抑、失落,对科研创新缺乏足够的能力和兴趣。目前,研究生对问题、事物的看法采用固定的模式和视角,对他人的理论和观点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科学研究主要采取简单移植、简单揭示表面现象、简单延伸、简单推理[1]的方法,导致创新意识和思维逐渐减弱与退化。所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非常重要。

其次,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我国的传统教育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作为该传统教育的产物,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过窄并缺乏跨学科学历。因此,合理的知识结构、深厚的知识底蕴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基础。

2.办学条件限制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学校的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受高校管理体制中明显的行政本位和官本位现象的影响,高校缺乏生机与活力,研究生学术创新的空间更容易被挤占;受高校提倡“尊师重道”,“师道尊严”的影响,学生是教师管束的对象,必须绝对服从学校和教师的管理[2]。

其次,民族地区高校办学条件较差及科研经费短缺。一是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培养经费少,很多高校无法购买大量的图书资料,导致学校图书资源短缺而难满足研究生吸取前沿学科知识的需要。二是理工科院校的实验仪器陈旧、设备落后,实验材料供应不足,使用淘汰的仪器设备,降低实验要求时有发生,甚至研究生成为实验旁观者,从而造成创新能力低下。三是科研经费短缺导致研究生学位论文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虽然我国民族地区高校已初步建立起“奖、助、贷、补”等多元化研究生资助模式,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但只能满足部分研究生的一般科研需求,不能保障大多数研究生在读期间学术发展的需求得到满足,加上导师的科研经费有限,长此以往必将导致高校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

最后,导师指导能力较低。民族地区高校教师“严重的近亲繁殖现象”导致学术自由的窒息,学术创造力的衰退、加上研究生扩招导致生师比过高。据了解,很多高校导师“资源”奇缺,有的高校博士加上硕士研究生导师的生师比高达120∶1[3]。过高的生师比对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3.交叉学科的发展状况是阻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交叉学科发展观念陈旧、科研人员团队意识不强。其一,受学科范围内从事“纵深式”研究的影响,人们不愿进行学科间的拓展研究,甚至对跨学科教学与研究存在无知或偏见,使得交叉学科研究人员团队意识不强,在一定程度地阻碍了学科的综合性[4]。其二,交叉领域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由于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仅靠某一导师指导是很难完成的,而掌握交叉学科指导老师的数量和质量均不能保证。其三,在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设置上,过于强调按二级学科甚至研究方向来设定课程,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宽口径培养趋势,从知识结构上限制了对研究生知识交叉融合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四,交叉学科优秀研究生生源不足。

二、学术交流在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1.学术交流是民族地区高校学科建设及发展的需要。学术交流可使国内外、校内外的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使研究生了解其他学科发展动态及科研成果,激发研究生将自身从事学科与交叉学科中新的研究方向相结合,是民族地区高校加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2.学术交流是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培养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协作能力的需要。学术交流有助于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反映高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建设科学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倡导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良好的学术规范与道德、团结协作精神;此外,创新能力以独立和批判精神为前提。学术交流能够培养研究生开放的心态、“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科学怀疑、理性批判的精神,它从争论到达成共识的过程能够培养研究生同他人团结协作的能力。

3.学术交流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出创新性成果的需要。学术交流为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交流空间,拓展了研究生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及科研思路,是提升其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研讨时师生平等,导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有针对性地给出建设性指导意见。这更加激励研究生产生创新观点,围绕新观点展开研究工作,获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4.学术交流是研究生成长的需要。学术交流是研究生展现研究方向、科研能力、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的平台。研究生在参加学术交流尤其是自己主讲时,一方面提高了学术报告的撰写、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意识,另一方面由于经过充分准备,对所讲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有利于个性的充分发挥,交流的成功激励更多地投入未来的创造和研究中。其次,学术交流通过在研究领域、研究思想与方法等方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及启迪创新思维,使研究生充分了解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术创新和研究生全面健康成长。

5.学术交流是提高导师水平的需要。在学术交流过程中,导师起着点评、引导、解疑和参与讨论的作用,学术交流形式和内容多样,不同学科领域的师生共同参加,拓宽交流面,推动导师之间的交流、互补和促进,有利于提高导师水平。

三、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存在的问题

高水平开放式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是民族地区高校的重要特征。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是单纯的课程学习和硬式的学位论文写作所不可代替的,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方式。尤其是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由于受地域和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存在着学术交流平台建设迟缓,经费短缺,制度不完善,载体不丰富及开展次数较少等问题。因此,民族地区高校更应该把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建设纳入学校学科建设体系当中,在政策、资金和场所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四、加强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的对策

吉首大学自2003年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来,招生学科不断扩大,现已涉及文、史、哲、理、工、农、医、经、管、法、教育等十一大学科门类,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700余人,作为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全、办学层次最高、师资力量最强、办学特色最明显的大学,我校积极推动学术交流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完善研究生学术交流制度和形式。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完善的制度支撑。我校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由研究生处和培养单位负责组织、审批及管理,建立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经费的预算和决算制度,将研究生导师的学术交流活动按课时量进行计算,在程序上遵循“项目申报项目组审核领导小组批复项目实施提交总结”的程序。

我校研究生学术交流的方式主要有:①学术讲座。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讲授各自领域的前沿动态、个人学术经历及创业历程,国内外发展动态和社会需求等。②学术沙龙。组织各培养单位的学生进行研究进展汇报、课题讨论等活动,以达到相互借鉴、交叉渗透的目的。以上两项是每年学校结合湖南省创新论坛集中在11—12月开展的研究生学术活动节进行。③培训讲座。邀请毕业校友、学者针对某一新兴学科、前沿理论和技术开设专门的学术培训。④联合培养。挖掘和整合校内外资源,通过联合指导、短期访问等形式,研究生到国内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211”、“985”高校进行交流和学习,联合开展创新项目,提高科研创新能力。⑤社会实践和服务。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让研究生进入企业进行短期实习和完成学位论文。⑥学术会议。通过主办或协办学术会议,鼓励研究生参加国际(内)学术会议,掌握学科发展动态,探索新项目。⑦网上互动。鼓励研究生自发建立自己群体的学术论坛或通过网上已有的学术论坛交流科研、寻求协作与帮助、掌握相关专业信息、加强与不同学科尤其是国内外学者和研究生的联系,拓展科研实践的空间。

2.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和学术需求,立足民族地域特色,打造学术交流有效载体,提高吸引力。吉首大学结合研究生学科专业特色,以研究生学术需要为最终目标,采用学术报告会、研究生创新论坛、国内外学术年会、学术类社团等多元性的学术交流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在研究生学术载体建设过程中,优先发展研究生创新论坛,重视学术报告会和国内外学术年会的开展。

3.增加经费投入,设立多项专用基金,促进创新能力培养。我校设立了“研究生科研创新课题基金”,“吉首大学研究生校级科研项目”等,鼓励在校研究生积极参加对科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学术研究及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性创新研究。从2004年开始,每年均开展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对有创新研究成果的给予表彰;还设立了“研究生奖学金”以奖励成绩优异和成果突出的研究生;为鼓励教师多开展科研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设了“精品课程”专项、“优秀研究生教材建设基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基金”等,主要目的是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4.鼓励以交叉学科方式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交叉学科涉及两门及两门以上学科专业知识,导师只有了解交叉学科的发展趋势,具有交叉学科的兴趣和前沿意识,愿意与其他多学科领域的专家进行学术交流,才能探索其他他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用以结合本学科领域的研究课题,寻求新结合点,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性[4]。我校作为一所民族地区的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多,教学资源紧张,只有学科交叉,才有利于学科的自我发展与健全,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融合,以推进学科的综合化,使之与学科的发展规模和质量相互匹配,相得益彰,从而在富有成效的交叉、渗透中不断培育出新的学科生长点,形成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结构。以林学、化学、医学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为例,研究生在不同学科导师指导下从特色林产资源中发现功能活性成分,然后运用化学的手段提取分离,得到已知或未知化合物并进行活性鉴定,将这些化合物应用于临床,最后制成产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因此,在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上应鼓励学科交叉。

5.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是硕士研究生学术交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通过评估机制,“鼓励竞争、优胜劣汰”,有利于激励导师与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创新热情。我校在学术活动节前夕将组织校内专家对研究生撰写的学术论文进行评审,对优秀学术论文进行表彰。我校在每年从不同层面开展研究生学术活动,内容涉及校内外专家的名家讲坛、研究生学术沙龙,在以研究生为主报告的学术沙龙中,每场均聘请相关学科的资深专家进行点评。评价时,既注重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又注重研究成果的质量及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做到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对设计思路新颖、可操作性强、实施效果明显的学术交流项目,应当给予物质与精神双方面的肯定,并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海滨,黄孙庆.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高教论坛,2010(4):108-110.

[2]王得忠,胡荣.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因素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6):22-26.

[3]戴洁,宋智.高校导师“资源”奇缺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引争议[N].江南时报,2006-11-10.

[4]赵灿.从交叉学科角度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4):68-70.

化学创新论文范文第8篇

9月24日-25日,2011浦江创新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主要内容包括:主旨演讲、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企业、中国的创新系统-优势与挑战、创新-中国企业的未来、复杂经济局面中的创新领导力、中国高新区二十年、自主创新与全球化、中国市场的创新机会、体制创新与人才成长等专题。本期《创意设计源》“主题论坛”栏目以“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人才成长”为主要编辑线索,辑录2011浦江创新论坛部分嘉宾的精彩发言,以呈现“创新驱动”作为世界观、方法论和发展模式的广阔视野。

一、创新驱动发展

发展观是对发展的理解和期望,指导着发展的战略、政策的基本走向,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的行为和精神气质。

投资驱动的发展观把节约和投资当作促进发展的主要动因;自由贸易驱动的发展观提倡放手让市场“把价格搞对”,创新驱动的发展观强调了发展过程是社会的、经济的、人的和文化的多方面发展的过程,把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发展目标和发展可持续的条件;强调发展要放在自己努力的基点上,通过自主创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开辟出继续发展的机会;要求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勇于创造、求实、奉献。

创新驱动是发展观,实现创新驱动要有科学的方法论。本节辑录蒋正华、丁磊两位嘉宾关于“创新的层次”、“创新作为艺术和技术”的主要观点。

创新的层次

蒋正华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主席

从方法论角度言,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和协同创新等。从内容言,创新应该包括运营的创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战略性的创新和管理的创新等各个方面;而运营的创新又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与创投等金融业务结合的创新。

商业模式描述了企业如何创造价值、传递价值、获取价值的基本原理。任何一种商业模式,都少不了客户细分、价值主张、渠道通路、客户关系、收入来源、核心资源、关键业务、重要合作、成本结构9个构造块。任何商业模式的新生代,都不过是这9个构造块按照不同逻辑的排列组合。统计表明,美国企业60%的创新是商业模式创新,40%的创新是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比例大大高于技术创新,而且美国可以对商业模式创新授予专利。

国际上有个“四比”理念:“市场地位比市场重要;技术标准比技术重要;知识产权比知识重要;盈利模式比盈利重要。”这是说:市场地位是长期的品牌效应所致,比一时半会儿的市场占有率重要。技术标准通常能对市场起到引领作用,且一个标准后面有很多技术专利支持,因此,会有“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专利,龙头企业卖标准”的市场现象出现。另外,知识产权意味着静态的知识变成了动态的市场;盈利模式相对具体的盈利而言,意味着未来市场方向的把握以及可持续的市场占有额。

创新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技术

丁磊 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任、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创新不仅是灵光闪现,更有规律可循。因此,我们首先应该避免关于创新在认识上误区。

1、创新不仅是聪明的点子。“点子”是创新的第一步;创新要拉动产业,必须覆盖发明、工程转化、资本支持以及市场运作等众多领域,因此,“创新”严格来说是一个系统。

2、创新不是冒险。人们总能听说一些有关发明、创新的传奇故事,令局外人看来,创新充满冒险。其实,就业内人士看来(产业人、投资者),创新有严谨的实验方法辅佐,有严苛的测评判断指标。

3、创新并非总是有宏大规划在先。原先非常小的改动,最后有可能带来世界的巨变。GM公司30年前启动氢能源化学电池研究计划,希望新能源替代石油;持续投入大量资金至今,未全面投入实际使用。上世纪80年代,索尼的老总因为喜欢边打网球边听音乐,便让部下替他研制一个方便携带的听音设备,结果,索尼Walkman诞生。Walkman全球风行30年,占当年索尼盈利的三分之二,影响了一代人的收听习惯。

4、创新不总是小企业的专利。中国的大企业有规模,有人才集聚优势,应该成为支持国家创新计划的重要后盾。

5、创新不一定靠高科技。商业模式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创新组成。由于把握消费者需求心态,一杯星巴克咖啡,带来覆盖全球的产业。GE(General Electric Company通用电气公司)的信用级别是4A,以4A资本兼并收购3A企业(多为传统企业),大幅减少了后者的融资成本(所节省成本的利润几乎等同于3A企业的制造利润),从而恢复了3A企业的利润活力。GE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靠资本运作模式的创新。

6、创新并不仅仅面向遥远的未来。

创新有七个特征:

1、创新首先应该创造经济价值。

2、创新其次应该谋求市场领导地位,而不单看眼前经济收益。以任天堂和索尼来说,前者主攻16位数码盒游戏机,市场占有率80~90%,几乎没有敌手;索尼尽管势头强劲,但面对松下、日立的激烈竞争;所以,资本市场看好前者,认定前者的市值会超过索尼。而事实上,在日本,任天堂的市值超过了索尼。

3、创新应该做自己的强项。有理论认为创新应该针对本公司的短板。其实,就创新企业而言,补短无法穷尽;创新领域快者为王。做自己的强项,开放,社会合作,短板自有战略投资者来补。

4、创新,要集中资源、能力,把事情做简单。因为创新形成产业、形成市场需要复制,简单的东西容易复制。

5、创新是顺水推舟。创新是以产品为工具,体现社会发展趋势,抓住社会发展需求。以脑白金为例,没有尖端科技,首先抓住三、四线城市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脑白金的主要成分能帮助睡眠,经过包装,受到社会欢迎。其次抓住三、四线城市的送礼需求;人们在送烟酒以外,还可以有哪些价格适中的礼物?――送健康,让巨人集团得到了发展。应该说,是市场感觉帮助史玉柱找到了创新的突破口。

6、创新是放弃原有市场,找到新市场。

7、创新的选择和真正的推动力是资本。

二、创新型国家建设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基点。而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良好的国家创新系统支持。所谓“国家创新系统”是指,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系统中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在特定制度安排和宏观经济环境中,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业绩(包括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就业和国民福利改善等)是这个国家的创新系统在学习和创新上的投入和投入效率的结果。

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国际竞争力如何?怎样看待我们的优势与不足?本节辑录来自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的徐冠华、高昌林、薛澜、姚维广、马俊如五位嘉宾关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独到见解。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0》

高昌林 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院务委员、科研办主任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0》是为监测和评价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而设。从2006年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就开展了有关评价指标的研究。选择名列世界科技与经济前15位的国家作为研究比较对象,这些国家的最主要特征是: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与传统发展模式相比发生了根本变化,国家经济发展和国民财富增长主要依靠以科技投入、知识创造、传播和应用为标志的创新活动来驱动。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创新能力评估侧重科技指标表现,从创新资源、知识创造与应用、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五个方面提出了国家创新指数。

从创新资源角度看,中国创新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知识产出总量位居世界前列,高技术产业迅猛发展,高技术产业出口额跃居世界首位。就创新指数角度看,中国虽然在“创新资源”和“知识创造”方面具有规模优势,但效率、强度、质量指标与科技强国相比相对落后,一些指标甚至低于某些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创新绩效”、“企业创新”方面排名有进步,但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要素投入以及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出口拉动,对外国先进技术依赖程度仍较高。这说明,我国创新活动水平处于较低级发展阶段,后续发展潜力很大。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薛澜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兼院长、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博士

关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国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目标。1985年提出创新激励;1998年强调体制调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以来,落点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中国要建设一个怎样的创新体系?中国的创新体系首先要符合创新活动基本规律,其次不能脱离中国处于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现实。

创新活动有高度不确定性,创新交易市场因为充满信息不对称而不完备,创新投入者的介入成分非常高,非全心全意无法完成创新活动――这些创新活动基本规律对任何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都提出了体制性要求。比如在研究型大学,一定要为创新研究者提供政策、体制、环境的保护条件。

建设一个健康的国家创新体系,应当具备宏观、中观、微观考量。

宏观上,国家创新体系应该是一个整体。我们曾经提出“知识、技术、国防、区域、中介组织”五大创新体系,回顾起来,我们应高度重视系统的整合,重视政策的协调。对于国家创新体系而言,“协同”,在某种程度上比分门别类更为重要。

中观层面,要以激励和约束两手,实现创新环境的营造和管理。过去我们讲得比较多的是激励,但类似“知识产权保护”、“节能环保法规”、“反垄断政策”等约束性政策法规同样是营造公平竞争良好健康创新环境的关键。

微观层面,无论研究机构还是高等院校,很重要的一条,是要做到“组织使命定位”、“运行机制”、“治理结构”良性协同。

国家创新体系优化

徐冠华 浦江创新论坛主席、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圆珠笔“缺芯”折射中国传统制造业存在巨大创新空间。中国是圆珠笔生产大国,占世界同类产品生产的80%份额;中国的一个圆珠笔生产县,年产圆珠笔量达到7亿支。但中国没有笔尖、笔芯等核心技术,我们必须依靠引进材料,购买技术,然后投入生产。因此,中国产出的圆珠笔卖给美国厂商是1元人民币一支;而美国市场的销售价是1美元一支。中国制造这一元人民币要用于购买材料、技术、设备、人力,最后所得仅为每支笔2-5分利润。因为在产品设计、物流、商业模式、品牌塑造方面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长久站在制造业利润的低端。

统计表明,在中国,目前传统制造业仍然比高新产业的经济贡献值大;传统制造业解决了中国最大量的就业人口,提供了最大量的税收,所以,这一市场不容忽视。中国传统制造业存在大有作为的市场创新空间,我们要创新引领,提升软实力,尽快实现传统制造业的转型。

姚维广 陶氏化学亚太区首席技术官

创新是什么?陶氏的观点是:不仅有创新的思想火花,更将其落实为有适用功能的新产品。

好的创新体系基础于良好的创新文化,这包括:鼓励创新、尊重别人的创新成果以及容忍失败;好的创新体系还基础于好的创新环境,这包括:开放合作、知识产权保护、公平公正的评价。

怎样的评价体系属于公平公正评价体系?发表了多少论文,申请了多少专利之外,陶氏更注重如下重要评价指标:

1、 新产品销售额除以研发投入的比例。

2、 新产品与五年前同类产品的差异性价值高于5%。

3、 新产品在专利保护条件下销售的比例。

中国创新体系的优势和不足

马俊如 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教授

创新不是个人行为,也不仅是一群人的活动;创新要联动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人群,从不同的视角切入,从而构成一种特殊且广泛的社会活动。

广泛的社会活动必然有分工,有各自定位;创新系统相应就是一种有序活动的结构体。

当年,国家提出的创新体系除了“知识、技术、国防、区域、中介组织”外还应该包括“宏观调控”。既然创新活动是有结构的活动,无论结果如何,提出国家创新体系结构比没有结构好得多。

我们的问题在哪里?在缺乏宏观调控。

中国研发成功技术含量非常高的集成电路,其国际市场同类产品价每单位300万美金。奇怪的是,国内国外市场都存在需求,我们的产品却卖不出去。最后调研的结果是:我们有了技术创新,却没有相配套的商业模式,最后失却了应有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有一批企业经过打拼成为世界级企业,如华为、中兴。而当这些企业期望持续发展,环顾国内大学、研究所寻找科学技术储备支持时,他们发现,目前,国内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兴奋点与企业一样,是成果产业化,是冲击市场。

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各部门的使命定位不同,有的作用于战术布局,有的则作用于战略布局。如果所有部门都把着力点调到近期,科研部门放弃自己的长处去面对市场,原来系统中的梯队成了市场竞争中的对手,将来必不利于国家创新系统的持续发展,必不利于国际竞争力形成。

三、创新型人才成长

在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实施五周年之际,社会各界在审视和反思中国自主创新实践中所出现问题的同时,再次将眼光聚焦到科研管理体制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科研管理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机制?创新型人才到底呈现怎样的成长规律?体制创新与人才培养又有怎样的联动关系?本节辑录中国名校校长裴钢、朱清时、汪建的发言,并辅以必要的背景链接,以期部分呈现三位嘉宾对“人才”的定义,对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的人才培养贡献。

什么是人才?

裴钢 同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什么是人才?我认为人才是天才,但不局限于天才。人才是知识、能力、人格的三位一体。对于人才来说,知识和能力都很重要,但能力比知识重要,人格比知识和能力更重要。人格是什么?包括社会责任感、爱好、理想。有知识、能力、人格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

今天,中国大学的要义是让学生学到真本事

朱清时 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背景链接:南方科技大学是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承载着探索中国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重任。学校以理、工学科为主,兼有部分特色文、管学科;在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上办学,一步到位按照亚洲一流标准组建专业学部和研究中心(所),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办学模式,建成类似加州理工学院和洛克菲勒大学那样小规模、高质量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出任创校校长。2011年6月,南方科技大学首批入学的45名学生全部放弃高考。《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6月8日公布,“教授治学、学术自治”的原则被写入总则。

让学生学到真本事。中国大学的教学体系亟待改革。今天,中国大学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学生学到真本事”。我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时旁听过一些课程,知道麻省的学生很辛苦,本科生没有一个敢在一个学期选三门以上课程,因为每门课的任务都很重;但那些课程真能让学生学到真本事。记得那时旁听了计算机专业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课,课程结束时每个学生都设计完成了自己的计算机芯片。尽管这块芯片比较简单,属于定制用途,但那是真正的芯片。学生拿着自己的作品到硅谷找工作,当然被硅谷留下来,因为它能证明人才的潜力。今天中国大学创新改革的实质性工作首先是重新设计每一门课程,做到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内容恰当,讲法先进,让学生学到真本事。

体制机制改革。我在做中科大校长时就尝试做课程体系改革,但效果不理想。学校的评价体系与资源分配系统不体现对课程改革的鼓励,教授花很大功夫搞课改,结果没有成果奖,不能发表SCI论文,不能评职称,当然大家就没有积极性。南科大新建成,又有深圳的雄厚财力,我们希望将教改首先导向机制建设。如果设计得好,南科大有机会快速进入世界先进大学的行列。

多学科交叉中心。一、二百年来,世界科技领域按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形成经典学科,世界一流大学按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形成专业、院系。但近50年来,随着科学发展交叉集成态势的形成,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传统的学科分类方法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不仅不利于交叉、集成意识的形成,而且因为各部门资金、文化管理的壁垒阻碍当代科研的发展。怎样创新改变?世界一流大学流行的做法是,建设“多学科交叉中心”。

南科大多学科交叉中心是一个开放式的学科组织结构,其建设有三个基本原则:第一,以传统的院系作为多学科交叉中心孵化基地。保留传统院系,作为基础课程和教师基本队伍的归宿;鼓励传统院系科研趋向,当跨学科研究的种子基本成熟,不同学科院系的教授可以共同申请建立跨学科交叉中心。第二,以多学科交叉中心作为高激发态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处所。多学科交叉中心由志同道合者共同创立,有学校和政府的经费支持,有计划地开展最活跃领域的前沿研究,为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跨学科的新专业课。第三,动态管理。多学科交叉中心每年需通过学校专项考评,一次不合格整改,两次不合格解散。解散后的人力资源回归原院系,进入常规水平运作。

经过近几年建设,南科大建立了多个具有前沿意义的多学科交叉中心,比如能源研究中心,微软城市研究中心等。我们不仅要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的人才,还要求毕业生走上社会后成为真正解决社会问题的能手。

只要项目需要,我们没有体制

汪建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背景链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成立于2007年,先后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1%)、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10%)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工作,实现了科研由参与到接轨、由同步到引领的历史性升华,为中国和世界基因组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奠定了中国基因组科学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在大科学工程和产业发展过程中,华大基因一直在探索具有特色的人才教育之路,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教育培养体系,有能力迅速筛选出一支适应科学、技术、产业不同发展目标的解放思想、追求创新、管理高效的人才队伍。

中国科学院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以任务带学科”的口号,这也就是华大的目标。

因此,我们对体制和人才的认识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基于我们的目标和任务、我们的科学内涵,来建立与之对应的体制保障和人才培养保障。这样,华大就有了很多与众不同的地方。

人类基因组是未来生命科学的基础,从基础开始,这个观念早在90年代初就确定了。2007年成立以来,围绕我们的战略目标,华大从几十个人发展到现在的5000多人,并且实现了所谓“五个一”:每月一篇《Nature》和《Science》文章;一篇文章直接给华大带来一个亿的现金收入;一篇文章平均下来有100多个引用率;培育出一个非常年轻的创新团队(自然科学论文第一作者的平均年龄为25岁-26岁);此外是相应产生的一系列核心专利。

目前华大的科研项目以国际合作为主,一篇文章通常就搞定一个领域或者一个国家;一个亿的现金收入肯定带来10个亿的潜在经济发展机会。华大如此高效的“任务带学科”运作一定要有创新体制保障,这个保障的简单表述就是:只要项目需要,我们没有体制。

特别说说我们团队的人才培育。我们有个年轻人,原来是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的学生,17岁时由父母亲和校长送过来。他今年19岁,直接管理着超过500万的科研经费,已经有两篇科研论文。还有一个年轻人现在25岁,管理着生物系1500名员工,有8篇科研论文,其中第一作者就有6篇。另一个年轻人现在35岁,擅长科研,已经连续发表了38篇《Nature》和《Science》论文;并且具有管理才干,作为华大年轻的CEO,领导着5000名员工。

这些年轻人在我们的科研项目方面有着过人的敏锐和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与众不同”。比如,有的曾经旷课,有的一度沉迷游戏,有的在校时因为英语成绩差,险些过不了关。华大的管理岗位不会论资排辈,华大关注人才的主流发展,为人才成长创造多元健康的环境和机会。那个英语成绩不好的年轻人现在每年三分之一时间用流利的英语在世界各地讲学;那个17岁就进入科研领域的年轻人被香港中文大学免试录取,直接从高中生跨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因材施教,创新驱动,项目驱动,这些年轻人都健康成长起来。

大家在议论我正式场合没穿西装,这并非代表我随随便便,我曾经认真研究过服饰问题。

上星期我在以色列和匈牙利演讲,我穿着红色的衣服,我代表中国一定穿红色。的时候我们都穿军黄色,被别人嘲笑。我演讲时全场70多个人全部穿黑乎乎的西装,这与当年的一片军黄有什么区别?全部黑乎乎的还有希望吗?而且明明不好看,为什么不敢脱?我们提倡创新型人才培养,如果连服饰创新都做不了,那还成?所以,华大明文规定:任何人到华大来,不许穿西装,不许带领带。

我们在进行产学研综合性创新,总会遇到不尽如人意的现行制度。我们的第一个态度是:遇到体制问题不抱怨;第二个态度是:不要等到好起来那天再行动。第三,理论上说,只要我们有勇气,就能够跨越体制;问题是多元其实也是我们内心思想解放的障碍,所以,思想解放非常重要。

在这样的体制下,对准这样的目标和理想,有这样的体制保障,有一个人才发展的模式,我们便可以驰骋世界。

2011浦江创新论坛历时两天,各方精英汇聚,纵论创新之道,为上海奉献了一场精彩的以创新驱动为主题的多元脑力激荡。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科学技术部部长万刚在贺辞中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战略的核心。这一过程将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将是凝聚全社会力量和全球资源的过程。”韩正市长在贺辞中说:“创新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引擎。上海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并以全面提升城市的知识竞争力作为重要任务。期待‘浦江创新论坛’为上海,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

很多年前,Richard Hodgetts 写过这样一首诗:

清晨,非洲的瞪羚醒来,

它知道自己必须跑过跑得最快的狮子,否则就会被吃掉。

清晨,非洲的狮子醒来,

它知道自己必须跑过跑得最慢的瞪羚,否则就会饿死。

无论你是狮子还是瞪羚,这都无关紧要,

当太阳升起时,你最好就开始奔跑。

今天,Richard的诗被认为辩证地总结了“创新”在高度竞争的全球化环境中的本质。

化学创新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弃档;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Abstract: Personnel fil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hole files, which is closely linked with each of us members of society.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the increasing of the flow of personnel, the phenomenon of〝abandoning file〞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How to solve the 〝discard file〞 effectively become a new problem for archivists. This paper uses bibliometric methods to Chinese periodical full-text database platform, and select published in 10 archival science core journals in the decade 2002-2011 papers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overall trend of this decade of 〝abandoning file".

Key words: Abandoning file;Research papers;Statistic and analysis

适时地对一门学科研究进展进行回顾、探讨与反思,是该学科日渐成熟的重要表现之一。[1]在学科研究中,对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反思与解决是学者的使命与责任。近年来,“弃档”现象不断被报道,逐渐引起人们重视,档案学研究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新课题就是如何解决大量“弃档”问题的出现。笔者对2002年~2011年我国档案学核心期刊有关人事档案“弃档”现象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分析,试图了解我国档案学研究领域对“弃档”研究成果的概况,以期为进一步研究作参考。其中,10种档案学核心期刊以戴龙基、蔡蓉华主编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为准。

1. 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

1.1 数据来源。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主题为检索项,“弃档”为检索词,核心期刊分别为《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中国档案》、《浙江档案》、《档案与建设》、《兰台世界》、《山西档案》、《北京档案》、《档案管理》、《档案》进行检索。

1.2 统计方法。按照以上方法,通过初步检索,得到43条结果,除去学术性不强的杂谈、心语、报道等,最终得到用于全文统计分析的论文35篇。其中,论文作者以第一作者计算,合著和一稿多投的以一篇计算。

2. 统计结果及分析

2.1 年度分布。论文按年度分布的统计可以大体反映出10年间对“弃档”现象研究的进展情况。经检索,2002年~2011年有关“弃档”研究论文的年度分布情况如下所示。

从图1、表1中可以看出,自2003年,有关档案学者开始对“弃档”现象有范围比较大的关注。根据国家人事部的统计,2003年全国各级人才流动中心的15.4万个国有和非国有单位代管的330万份人事档案中,有60多万份与主人失去联系,成为“弃档”。[2]在2003年,《北京档案》、《档案与建设》、《兰台世界》、《浙江档案》四本期刊从不同的方面关注了“弃档”问题。从2003年往后,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研究“弃档”现象的文章在核心期刊上刊登,仅2005年一年就达到8篇,由此可见,“弃档”问题在近年来一直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从未间断。

2.2 主题分布。对于10年来“弃档”现象研究论文主题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过去10年我国对“弃档”现象的研究进展,集中反映我国档案界对“弃档”现象研究的重心和薄弱之处。通过反复核对后,笔者将用于分析的所有的论文粗略地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分布情况见表2。

通过表2中的数据可以发现:

(1)对人事档案改革研究的发文量占的百分比最多,这说明传统上的人事档案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现行的人事档案制度面临着众多的质疑和拷问。对于人事档案的改革,相关学者主要提出了两种主流观点:人事档案改良论和人事档案创新论。人事档案改良论即通过某种形式的改进来实现制度改良,探索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多元化制度。人事档案创新论即用新的、科学的人事档案制度代替传统的人事档案制度,走契约化、社会化、电子化和法制化道路。

(2)在众多的“弃档”现象中,研究“毕业生弃档”的文章所占比例最多,某高校毕业生“弃档族”超六成,给毕业生工作以后职称晋级、公务员考试、购买住房和社会保障各方面带来了诸多麻烦。但是很多大学生直到面临“弃档”所引起的种种不便时才意识到档案问题的重要性。大学生是整个社会中受教育较高的群体,其对档案意识的淡薄尚且如此,一般公众对人事档案的认识程度就更值得忧虑了。

(3)对“弃档”现象和其产生原因的分析占总比例的25%左右,综合有关学者观点,“弃档”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其一,用人制度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使“弃档”成为可能。其二,人事档案自身存在缺陷与不足,不能满足人事管理工作的需要,是“弃档”的主因。其三,人才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们的“弃档”行为。“弃档”已经给人事档案管理敲响了警钟,分析其原因有利于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使其发挥更大的功效。

(4)对“弃档”产生的影响与解决措施的分析占总比例的28%,“弃档”的影响极为严峻,影响毕业生转正、计算工龄、评职称、户籍档案以及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一些海外留学归来的学子由于没有及时缴纳社保成为“无业人员”。对于解决“弃档”的措施,则需要管理机构、社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档案管理机构应通过各种途径对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进行完善与改革,社会需要为建立人事档案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公众则要提高对自己档案的重视程度,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建档。

(5)从数据中还可以发现,由于大学生对档案的不重视产生的“弃档”问题,已经有作者提出在大学开设关于人事档案的选修课,但是至于其可行性,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论证。与“弃档”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也被提上日程,这表明人事档案的管理正在向着法制化的进程迈进。档案学者还结合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人事档案信息的电子化的发展思路及解决措施。

2.3 作者分布

2.3.1 作者系统分布。通过对作者系统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了解10年来我国“弃档”现象研究者的分布情况,有利于正确地认识各领域的研究能力,统计后得到的结果如下:

(注:高等院校包括教学人员和在校学生,组织人事部门指各省、市县区组织、人事部门及其下属或附属单位)

图2中的数据显示:高等院校作者发文数量最多,为24篇,占发文总数的69%,这证明了高校在“弃档”现象研究方面的雄厚实力。至于公共档案馆、组织人事部门、公司企业和其他方面的作者,其发文数在1~4篇,差距较小。解决“弃档”问题不仅应该是档案学者的任务,需要档案部门工作者的全力配合,需要组织人事部门的调查分析,还需要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管理人事档案,相关机构应加强对档案的规范与管理,结合自身的特点,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

2.3.2 作者合作率及合作度分布

论文作者合作度是指在确定时域内,某种或某类期刊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是衡量期刊论文作者合作度、智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度的值越高则合作智能就发挥得越充分。合作率是评价科研合作程度的重要量化指标之一,可以反映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论文的深度和广度。[3]统计后得到作者合作度及合作率情况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

10年来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研究论文单一作者的发文数为30篇,占发文总数的85.72%;2人及2人以上的发文数极少,只占14.28%,其中2人和3人合作的发文数均为2篇,占发文总数的5.71%;4人合作的发文数总计为1篇,占发文总数的2.86%。论文的合作度为1.29,说明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不到2人,论文的合作率也不高,仅为22.22%,说明主要以单独研究为主。

3.期刊分布

对论文期刊分布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该学科的空间分布特点,是掌握该学科期刊学术权威的有效方法,便于人们和社会快速吸收、利用这些研究成果。表4对用于分析的所有论文的期刊分布作了统计。

从表4中看出,《兰台世界》的发文数远远高于其他期刊,为19篇,占发文总数的54.29%,其数量很大与其为半月刊相关。CSSCI源刊《档案学通讯》的发文数为4篇,是除《兰台世界》以外发文最多的期刊,可以看出其对“弃档”现象的重视。其他期刊发文数相对来说相差不大。各期刊发文数的差距除受各期刊办刊模式和特色,作者投稿偏好等影响外,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者、期刊等相互影响的关联性。

4.结论

综合上述统计情况来看,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10年间关于“弃档”现象研究的论文年均发文3.5篇,说明档案学者近年来一直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即使加上非核心期刊中的相关研究论文数量并不少,但是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数量非常有限。

(2)在粗略分出的八个类别中,各主题所占比例的差距较大。明显可以看出论述有关人事档案教育与法规建设的文章较少,较少有文章与信息化背景相结合,从宏观的角度提出建设性与可行性的意见。但是对于“弃档”原因的分析及其危害仍然作出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其相关建议措施可以在实践中加以改进运用。

(3)研究力量中,高校师生的研究水平较高,其他机构与高校的研究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各级各类档案局(馆)及组织人事部门的研究力度还需要加强。解决“弃档”问题需要结合高校师资的研究力量与档案部门的管理经验,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4)在作者合作方面,对此研究仍然以个体为主。在当今学术界日益强调集体合作的背景下,单打独斗式的个体研究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加以改进。“弃档”现象研究的核心作者群有待形成。

参考文献:

[1]朱玉媛,曹晖,彭潇敏,王玉环.改革开放30年我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成就[J].图书情报知识,2009(7):22-26

[2]孟海琳,周昌荷,蔡晓兰.从“弃档”透视人事档案管理[J].浙江档案,2003(12):7

[3]马波粉,周铭.2000~2009年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J].大众科技,2010(8):220-221

化学创新论文范文第10篇

引言

绝大多数著名期刊在科技时,都要求对文献进行标引,其目的在于充分展示文献内容特征,有利于纳入检索系统,方便他人查找和利用。但由于文献标引本身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规律性和方法性,标引词的选择错误或标引组配不当,都会影响论文作用的发挥。因此,我们根据科技论文标引的一般规则,结合实践经验,简述医学科技论文标引中应把握的几个方面。

1主题分析与标引要点

1.1论文主题分析文献的主题分析,是标引工作的最初环节。所谓主题分析就是对每篇文献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进行浓缩、提炼,以及剖析主题结构的过程。分析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文献标引和检索的结果。文献的分析要立足于文献的检索,充分考虑用户的检索要求,分析选定对用户有实际意义的主题概念,不但要对分析的范围、深度应与文献内容保持一致,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到主题分析的全面性、专指性,最大限度地满足检索系统的要求,具体方法是:审读文献内容.要做到选词准确,充分展示文献的内外特征,必须对文献进行审读.审读文献通常依据文献的篇名、文摘、简介、前言、结论、参考材料以及文中的小标题、斜体字、黑体字、图表、数据等内容.切忌只根据文献的篇名或书名片断进行分析,这是因为有一部分文献的篇名或书名不能或不完全能概括出文献的内容,甚至有比拟、隐讳、反问、双关等方式.当然并不是所有文献都要抛开篇名或题目,某些专业杂志和专题论文的篇名或题名是经过认真推敲拟定的,也能代表文章的主要内容,可根据不同的文献内容加以选定.

1.2

定标引要点通过认真审读论文的各个部分应确立论文的标引要点,以便为精确选词做准备,其标引要点的内涵应限定在:①论文的论述重点.要在不同层次上拟定论文的检索者可能检到本篇论文的内容途径;②本篇论文提出什么新论点、新技术和新方法.所要标引的主题要领是文章中讨论的实质内容,不应以作者推测和设想为准;③从文献的学科和体裁来判断应使用什么样的主题标引原则和组配原则,是总论的、各论的、基础的、临床的、实验的,还是人文的、地理的、药物的等等,这些概念的关系怎样,是相关的、从属的、影响的,还是因果的、拮抗的等,文献中出现哪些特征和标识能充分反映出这篇论文的检索差别,从哪些方面要作主要标引,哪些要做次要标引,哪些不要标引。

2论文主题概念标引

2.1主要概念的标引主要概念的标引是针对文章的中心问题而提出的概念标引。主题是作者集中力量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但作者所论述的东西并非都是主题。如:论文中所提到前人的研究,介绍性的说明,一时想法和背景等不是文章真正的研究对象。总的说来主要标引是文章论述的重点,是作者探讨的目的和对象,在医学领域中最常见的是:①医学各个学科或专业知识主要论述的课题;②某种实验研究的直接目的和结果;③临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重要的手段、方法及创新;④一篇文章中篇幅占的较多的内容,⑤尽管篇幅不多,但材料新、有创见并为读者所关心,此外还包括词表和标引规则中规定应作为主要标引的概念.

2.2次要概念的标引次要概念的标引经常作为组配标引或副主题标引。一般作为次要标引的概念多为论文的非重点论点及概念、属于边缘性主题概念,主要包括为了某种研究目的所提供的载体、条件、方法和手段,比如:疾病的化学诱导、同位素标记、人工造瘘等治疗学提到的药物剂型、剂量、换药方式等;某些检索所要求的特征词,如:地名、时代、文献类型、语种、人类(性别、年龄)、动物(如大鼠、小鼠、狗、猫)等以及词表中规定应作为次要标引的词。

2.3非标引概念作为论文中出现的非标引概念主要是指那些论文中提到的常规技术,大家熟知但未加讨论的东西;如:一篇关于心脏病诊断的文章,提到了常规的心电描记术,在组织学和细胞学提到了常规显微镜应用等问题,其次是一些具有说明语字样的概念,如“抗肿瘤抗生素放线菌素D”,其“抗肿瘤抗生素”即为说明性概念,主要概念应是“放线菌素D”再就是文中未加讨论或不够成熟的某种概念,如一篇关于氨基酸的文章中,提到某种新的、未加证实的氨基酸;临床上构成一种变化不定的不明显的症状群,已能被主题或概念组配概括的无检索价值的概念,及词表里或标引规则中不作标引的概念,都不能作为主题词来标引。

3主题词的选择与组配

3.1论文主题词选择当论文标引概念确立以后,接下来便是选择主题词.选择主题词主要是为正确表达主题概念。一篇论文的情报内容,是否能选用一些恰当的主题词来准确全面地表达出来,这也是保证达到较高利用率的重要条件之一,而哪些语词是主题词,哪些语词不是主题词,哪一概念用哪一主题词(或哪几个主题词的组配)来表达,必须有非常明确的规定,不致造成混乱,使主题词系统保持较高的检索效率。这就要求使用主题词表,主题词表对主题词做了严格的规定。也就是讲,标引用词必须是词表中的正式主题词,并且书写形式应与词表中的表达形式完全一致;标引用词必须首先选用词表中最切合文献主题的专指词标引,一般不得选用其上位词或下位词标引。当词表中没有专指度相等的主题词时,则选用2个(有时也可能用3个)最直接的上位词或近义词、最相关的主题词标引。当用上位主题词或近义词标引也不合适时,可用一个自然语词附于上位主题词后作限定,或增补新词。

3.2论文主题词的组配在采用文献主题词法的文献标引过程中,绝大部分的主题都需使用组配方法来表达.组配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主题词组合起来表达一个文献主题,用主题词组配的方法来表达文献主题,可以控制词汇量,用少量有计划的选定主题词即能表达大量的文献主题概念,但如组配不当,会造成误差,降低论文的使用效率,因此,归纳医学文献最常用的难度较大的组配标引模式有以下几种:①当A疾病引起B疾病,A疾病之后组配/并发症,B疾病之后组配/病因学,并且致病因素常作为主要标引.组配模式:A疾病/并发症,B疾病/病因学.②当A疾病与B疾病同时存在,但并未指明相互间因果关系时,A、B两疾病之后都与/并发症组配.组配模式:A疾病/并发症,B疾病/并发症.例:眼弓形体病并发沙眼,标引:沙眼/并发症弓形体病,眼/并发症.③疾病状态下某器官组织及细胞的解剖结构,组配模式:疾病/病理学,器官(组织细胞)/病理学.这里与/病理学组配指的是与正常器官结构的不同,只阐明组织的不是疾病的同义语和代名词.④当实施某种治疗技术而产生的某种疾病时,组配模式:疾病/病因学,技术操作(物理作用剂)/副作用,例:剖腹产术引起膀胱阴道瘘,标引:膀胱阴道瘘/病因学;剖腹产/副作用.⑤某种疾病情况下从某器官分离出某种病原体组配模式:疾病/微生物学,器官/微生物学,病原体/分离与提纯.⑥某种疾病情况下,某器官对某药或化学物质的代谢:组配模式:疾病/代谢,器官/代谢,药物或化学物质/代谢,如甲状腺疾病病人肾的晚碘化作用,标引:甲状腺疾病/代谢,肾/代谢,碘/代谢,也就是说凡文章篇名中出现的结合、破坏、裂变、转变、降解、掺入、组合、调动、释放、储存传输、转化、利用、摄取、水解、氧化、去甲基化、脱羧化、烧化、酯化、羟化等字样均可标/代谢.⑦某疾病状态下某器官内某种化学物质的定性或定量分析:组配模式:疾病/代谢、器官/化学、药物或化学物质/分析.如肾性高血压患者肾脏中钠含量的测定,标引:肾性高血压/代谢、肾/化学、钠/分析.

总之,科技论文标引是刊物出版规范化和标准化所要求的,标引词选择的优劣,标引方式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刊物质量的高低及论文生命力的强弱,诸如《Science》,《Nature》,《SCI》,《BA》,《CA》等大型刊物和检索体系都非常重视标引质量的提高,只有充分熟悉标引规律、掌握标引技巧,才能提高标引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琪玉''''''''刘湘生.中国分类主题词表教程[M].北京:北京华艺出版社''''''''1994:6~11.

[2]赵兴烈.医学文献主题标引[M].北京:首都医学院图书馆''''''''1985:

上一篇:工程化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化学生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