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工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22:59:28

环境卫生工程论文

环境卫生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中国环境卫生》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中国环境卫生》其宗旨是推动环境卫生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为环境卫生业界人士提供学术研究交流和前瞻性信息。该刊主要关注环境卫生、环境污染与健康、环境与职业健康、环境与公共卫生、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等领域的实验研究和学术论文以及相关新闻、学术动态、会议讯息等。该杂志汇聚了一批高水平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工程师等优秀人才,组成了一支高效、优秀的编辑团队。该刊内容覆盖了环境卫生、环境污染与健康、环境与职业健康、环境与公共卫生、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等多个领域,围绕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重要课题展开研究和讨论。本刊以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为读者对象,报道医疗领域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帮助广大临床医师提高学术水平,解决在临床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办刊宗旨;充分利用广泛的专家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科学化组织和出版医药卫生知识和相关信息,为医药卫生行业和医药卫生工作者提供交流与探索的园地,成为具有现实性和实用性的知识平台。

环境卫生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会议。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气候变化造成极端天气和相关灾害频发,对安全供水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追其以上原因,显然是气候异常造成的极端天气所致。应对气候变化,抵御突发自然灾害,已成为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因此探究气候灾害的社会应对需求,对于预防和减轻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危机意义重大,研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粮食安全已迫在眉睫。此次气候变化与安全供水论坛旨在为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保障供水安全,为我国各地在气候变化条件下制定长期规划和实施方案提供借鉴,同时,为水利科研人员提供一个指导实践、广泛交流的平台,创设了一种积极严谨、认真探究的研讨氛围。

论坛为期两天,26日上午的会议由陕西省水利厅左占清副巡视员主持,下午的会议由陕西省水利厅张玉忠副厅长主持,27日全天项目组全体成员开展集体讨论及作项目总结。

会上,中国水利学会李赞堂秘书长,陕西省水利厅副厅长张玉忠,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水环境卫生与个人卫生项目主任杨振波分别致辞;并为气候变化与安全供水获奖的32篇论文作者现场颁奖;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安大学教授李佩成作了题为《气温变化及其与降水的关系和对水资源的影响》的学术报告,从近60年来我国降水量与气候动态变化初步研究、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等方面,深层剖析气温变化与降水的关系和对水资源的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建云作了题为《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和思考》的学术报告;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中心张汉松处长对3月21日,国务院刚刚批准的《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进行了现场解析;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所副总工丁昆仑教授、王少丽教授,陕西省水利专家寇宗武、马怀廉、魏晓妹等分别作了学术报告;获得气候变化与安全供水一等奖论文和部分二等奖论文作了现场交流。(陕西省水利学会 刘伟娟 编辑:逯敏飞)

环境卫生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实效性;措施

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体,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等从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各方面发展的总体水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建设现代化的稳定城市也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环境质量的好坏严重影响着我国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对于维护共同卫生与安全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环境卫生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城市的环境卫生工作更是成为人们关注的重中之重。城市环境卫生工作是一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公益性事业,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及保障。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我国的城市环境卫生工作还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速度,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因此,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城市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做好城市环境卫生的管理工作,进一步保障城市的公共卫生与安全,从而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城市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下面,笔者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

(一)城市的环境卫生管理过程中规划不合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城市在加强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过程中,并没有做好环卫基础设施的规划,造成基础设施选址、建设难度较大。同时,很多城市的环卫设施分布不合理,部分地区基础设施过分聚集在一起,而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相距过远,不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另外,各种露天垃圾站的存在,既污染了环境,又影响了城市面貌。

(二)对城市环卫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就目前来说,大部分城市都把关注的重点置于经济效益的提高方面,而忽视了城市的卫生管理工作,导致城市环卫工作不到位。也正因为如此,城市用于改善环境卫生建设的资金相对较少,不利于各项管理工作的落实。

(三)城市环卫管理工作的管理体制不完善,职能部门配合不合理。城市的环卫管理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包括城市建设规划部门、国土资源部门、街道管理部门等。只有各个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城市的环卫管理工作才能充分落实。但是,目前来说,各个部门之间各自为政,配合工作不到位,导致管理效率较低。这些问题的存在暴露出当前我国的城市环卫管理工作漏洞较多,不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

三、提高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实效性的措施

针对当前环卫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笔者提出了提高我国城市环卫管理工作实效性的相关措施。

首先,要完善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相关规划,确保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性。在环卫工作的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要仔细审查相关单位的建设规划,看其是否合理。同时,要对所有环卫工程的设备安全合理与否进行审查,尽可能保证所有设施合理得当,方便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其次,要十分重视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要将城市环卫管理工作摆在城市发展的突出位置,提高重视程度;要加强城市环卫管理工作的人力资源储备,提高人员的专业素质及管理才能充分落实各项管理工作;要加大资金投入,为各项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再次,要完善城市环卫管理工作的组织体系,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在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以尽快解决管理难题,提高城市的环境卫生质量。例如,要加强分级管理工作,分为“市、区、街道”三个部分。这三个大的部分负责的范围不同,市级的管理单位要对整个城市的环卫管理工作负责,区或者街道负责的区域则相对较小。当然,这三个部分并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相互配合,共同致力于城市环卫管理工作。

除此之外,为了提高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我们还应该进一步优化管理手段,采用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的管理方法。例如,可以运用生态补偿机制,对于那些给周围环境造成较大污染的企业一定的罚金处理,或者分配给他们具体的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的任务,确保环卫管理工作的落实。加快治理城市环境卫生,提高环境质量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相关人员的不懈努力与支持。

四、总结

科学合理的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有利于优化城市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城市应该十分重视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落实各项管理工作。同时,每一名城市人员都应该认识环卫工作的重要性,从而严格要求自己,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努力保护周围的环境。相信未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与配合之下,我国城市的环境质量一定会大有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景.基层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2(17).

[2]吴胜利.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垃圾处理法律制度的完善[J].城市发展研究,2012(08).

[3]张建立.城市环境卫生中的公厕管理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06).

环境卫生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29-03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代表着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水平,对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博士学位论文是衡量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及知识创造的重要载体。作为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评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以下简称“优博论文”)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起到了激励优秀人才、促进创新成果的作用[1]。从1999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评选优博论文的工作,至今已历时14届。本文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优博论文(不包含提名论文)的分布、作者及导师情况作简单分析,找出共同特点,对提高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思考。

一、优博论文的分布情况

1.优博论文、作者、指导教师和学科的分布。从1999―2012年的14年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共评选出10篇优博论文,如表1所示。除2002年、2003年、2005年和2007年未产出优博论文外,其余10年中,每年有一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优博论文。

评选优博论文的工作要求规定,博士研究生只能在毕业两年及两年以后才能参加评选。因此,在评选结果公布时,我们可以发现多数论文作者已经具有了副教授以上的职称,而胡志斌等作者晋升更快,在获奖时已成为教授。大多数优博论文的作者都成长为自己所在学科领域的带头人和青年中坚,更有周育森、蔡琳、丁桂荣、胡志斌等作者先后参与或主持了国家“973”或“863”课题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卓越贡献。博士生导师对于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和撰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10篇优博论文,由12位博士生导师进行指导。其中,上海医科大学(复旦大学)的叶舜华和洪传洁共同指导宋健博士的《不同粒径柴油机排出颗粒物的潜在致癌性及其机制研究》,南京医科大学的沈洪兵和美国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的魏庆义共同指导胡志斌博士的《DNA修复基因多态性、基因型―表型相关性与肺癌易感性关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12位博士生导师中,有一人任学校校长,有三人任二级学院院长,有中科院院士一名,长江学者两名,有三人担任全国性学会的会长或副会长。

2.培养单位的分布。根据培养单位的性质和层次,笔者将博士生的培养单位分为“985工程”、“211工程”院校,普通院校和军事院校三类,具体分布情况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的优博论文产量仍然处于领先地位。

3.在各二级学科中的分布。按照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的规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主要包括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以及军事预防医学等六个二级学科。10篇优博论文在这六个二级学科中的分布是: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4篇,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3篇,军事预防医学2篇,营养与食品卫生学1篇,其他二级学科未产出优博论文(具体见表1)。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领域中,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以及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学科发展速度较快,人才培养方式较为成熟。

10篇优博论文中,有6篇论文出自国家重点学科,另有3篇论文研究方向与其培养单位全国重点学科交叉,这表明国家重点学科已经成为了优博论文的主要培育基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成效。

二、优博论文的重要标志

1.选题现实意义重大。10篇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的优博论文,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立足国家和社会需求,解决较重要的实际问题,具有较大应用价值。例如1999年的《不同粒径柴油机排出颗粒物的潜在致癌性及其机制研究》就将现代化社会中大幅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汽车尾气作为研究的内容,探讨其对人民健康水平的危害;2001年的《福建省胃癌高发现场分子流行病学研究》、2009年的《DNA修复基因多态性、基因型―表型相关性与肺癌易感性关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和2012年的《热休克蛋白27、70基因遗传变异与DNA损伤、肺癌易感性和预后的关联性研究》就共同关注了影响居民健康的胃癌和肺癌;2010年的《湖沼地区血吸虫病高风险区域的空间分析及重点钉螺孳生地的探测》研究了长时间影响我国湖沼地区的血吸虫问题;2006年的《真皮来源成体多能干细胞的生物学性状与促进创伤修复的实验研究》更是解决了军事预防医学领域中的棘手难题。

2.研究方法先进。近年来,世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的研究方法从传统的以人群为单位的宏观层面的描述分析逐渐向细胞层面、分子层面、基因层面转变。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在博士期间通过在国外学习,接触了解世界科研尖端前沿,一方面拓宽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也迎合了当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研究方法的转变。例如,第四军医大学的丁桂荣在其完成论文《极低频电磁场对细胞基因突变及基因表达的影响》的过程中,就访学日本,在京都大学放射遗传学教研室宫越顺二教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在这个过程中,丁桂荣深受国外先进研究方法的影响,最终为自己优博论文的完成奠定了基础。南京医科大学的胡志斌在其完成论文《DNA修复基因多态性、基因型―表型相关性与肺癌易感性关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过程中,曾长期在美国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从事自身课题的研究工作,这增进了胡志斌对于国际先进分子流行病学理念的理解和把握。

3.学术成果丰硕。博士研究生在读博期间的学术成果是评价博士生培养成果的重要指标和直观表现。通过对优博论文作者的调查了解,我们发现10名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作者在博士研究生期间均取得了丰富而又优异的学术成果。无论是参与科研项目和课题计划、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撰写专著或者是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著,优博论文作者们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通过统计分析10名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的学术成果,我们可以发现,除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献之外,10位作者全部都在国外杂志发表过论著,并被SCI所收录。其中,郭欢、丁桂荣、史、胡志斌等作者发表SCI论文的数量均在5篇以上。

三、思考与建议

学位论文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特别是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标志着学校的学术水平与科学研究水平。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衡量博士生学习、科研能力和教育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优博论文自评选至今,在国内已经逐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优博论文获得者数量已逐渐成为衡量高校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学科发展水平以及博士生整体质量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从1999年评选优博论文以来,通过对获奖论文的总结与分析,结合前人的经验,为了提升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我们进行了如下的思考。

1.提升生源质量。博士生自身的素质是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内在因素和决定性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生源质量[2]。博士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投身科学研究的程度、是否善于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等,从根本上决定了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因此,要想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必须首先优化生源质量。优秀生源并不等价于高分考生,也不是专业突出但基础不扎实的考生,而是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又富于团队精神和科研潜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改革复试办法,增加复试环节的考核权重等措施,使那些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科研潜力的考生脱颖而出。这样才能切实提高生源质量。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优秀博士生导师的指导,对于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外在作用[3]。师德高尚、学风严谨、能站在学术前沿、引领学科发展潮流的优秀博士生导师越来越成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必要条件。一些长期在某一领域进行研究与探索的院士、专家、“长江学者”对于博士生的指导与帮助,为高水平博士学位论文的产生提供了巨大推力,名师出高徒效应突现。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确保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4]。为此,必须严格导师遴选标准,实行导师培训制度和导师考核制度。确保博士生导师有水平、有能力、有经费、有项目课题,同时必须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对科研成果数量应有一定的要求。定期举行博士生导师培训,从而提高新老导师的指导能力。同时,要加强对博士生导师的考核,并将其指导的论文作为考核标准,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导师,要进行处理。

3.加强学科建设,营造创新氛围。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完善的硬件设施、充足的科研经费以及良好的学术环境,都是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和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的重要条件。鉴于国家重点学科对于优博论文的重要推动作用,我们应当将加强学科建设作为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我们应增加科研投入,保障研究经费,提供先进的仪器设备,定期举办学术会议,并邀请国内外专家做学科前沿的报告,激发创新思维,营造创新氛围,形成创新文化。经常性的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增进了研究生所在机构的学术氛围,开阔了科研思路,一方面提高了研究生培养在国际上的信誉,促进了高等学校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以及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真正提高[5]。“创新人才的培养、凝聚,创新人才的孕育和发展需要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环境,一种精神力量[6]。”最后,也应选送一些优秀的研究生出国访学,接触国际上先进的科研方法与思维,开拓学术视野,开发创新潜能[7]。

4.强化博士生培养过程。要结合学校自身情况,针对不同二级学科的博士生培养过程进行强化。在原博士生培养管理规定的基础上,要对博士生课程学习、中期筛选、科研活动等方面做出明确、严格的规定,提出更高的要求[8]。保证博士生在校期间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科研活动,有能力、有水平完成培养方案中要求的内容,最终达到真正提高博士学位论文水平和博士生培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谢安邦,潘武玲.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大举措――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7):37-40.

[2]唐春安,王述红,王殿元,等.国际合作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07-309.

[3]吴小松,陆小新.第二军医大学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分析和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3):32-37.

[4]刘建树,丁辛,陆嵘,等.行业背景工科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作用的发挥――基于纺织学科获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31-35.

[5]顾秉林.弘扬创新精神 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Z1):2-5.

[6]路甬祥.科技创新与创新文化[J].文化交流,2002,(3):34.

[7]张淑林,彭莉君,古继宝.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特征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5):1-5.

环境卫生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多。与此同时,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提高环境质量也成为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本论文中,笔者首先介绍了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而后分析了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提高城市环卫管理工作实效性的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相信本论文的撰写,对未来城市环卫管理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环境卫生质量; 公共卫生; 管理责任制

城市环境卫生是现代文明城市的重要标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控制污染和疾病传播,确保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内容。环境卫生工作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公益事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必须提高城市的环境卫生质量。

一、目前市容环境卫生的现状

城市环境卫生状况不仅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品牌和个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投资和融资环境。近年来,我市各相关部门都加大对城市环境卫生工作力度,市容环境卫生面貌发生了很大改观。但是,暴露出来的脏、乱、差问题在一定区域内、一定程度上仍然大量存在,尤其是卫生死角,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地下脏。乱抛的生活废弃物,乱倒的垃圾,有些城乡结合部、河道、市区公路沿线成了天然的垃圾倾倒场和藏污纳垢的场所,与现代化城市环境极不相称。二是地面乱。突出表面在乱占上,马路市场、露天烧烤、占道经营、占道施工等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屡禁不止。城市道路破损严重,给居民出行带来诸多不便,群众很有意见。三是地上差。乱贴乱画、乱设广告、楼前楼后乱搭乱挂、门前乱停乱放、院内烟头遍地、公共场所乱吐乱扔等问题的存在,破坏了城市景观,污染了环境,经过整治有了很大好转。四是部分市民在环境卫生方面的公德意识差。由于多年形成的陋习,加之城市正处于大建设时期,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打工、经商、居住,环卫意识仍然较差,不爱护公共环境卫生现象较为突出。五是社区环境卫生管理较薄弱。长期以来,城市管理工作一直采用行政手段来达到工作目标,但由于城市是一个人口密集,构成复杂的有机整体,随着人口流动性增大,就需要社区加强管理,而目前的状况是社区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尚未形成,环境卫生工作管理不力,特别是倾倒垃圾严重,每逢重大活动,环卫部门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清理。六是环境卫生管理和执法沟通协调不够。环境卫生工作实行管理和执法分离后,管理单位期望通过加强环卫执法来保障环境卫生工作,但执法部门则期望管理部门加强管理来减轻执法工作量,环境卫生执法力度不够,以至于出现互相埋怨推诿扯皮的现象。七是建筑渣土装运车增多,客观造成环境卫生管理工作难度增大。

二、如何提高城市的h境卫生质量

(一)进一步明确职能职责,建立环境卫生区域管理责任制

社区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必须根据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规定,严格遵循属地管理原则,划清管辖区域,明确责任。街道办组织社区居委会划定辖区内街小巷、社区内各部门、各单位的卫生责任区,各部门、单位与街道办签订责任书,加强监督考核,充分发挥全社会的作用,提高内街小巷、社区的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工作水平;环境公司负责主要道路的清扫保洁工作,改革作业方法,切实控制道路扬尘,提高保洁质量,严格按照行业规范上岗作业,根据季节变化,调节洒水次数,主要道路每月至少保证一次冲洗。建立相关机构齐抓共管的管理大格局。

(二)理顺环境卫生管理体制,化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

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设立的开发区、高新区等相继出现,各区域对环境卫生的管理标准不统一,环境卫生管理状况、管理效果也参差不齐。另外房管部门、小区物业、农贸市场、夜市、广场、停车场、洗车场、绿地,河道等多部门、多头管理环境卫生现象,不利于城市文明建设和经济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对此,可由政府出面,理顺环境卫生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和监察网络,化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城市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出台和下发相关文件,按规定吸收相关单位的环卫保洁资金,统一由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实行无缝隙保洁,责任清,任务明,减少漏洞,提高保洁管理水平,力促城市清洁卫生。

(三)做好城市繁华地段的卫生保洁问题

现在许多城市都是白天保洁,夜间卫生无人问津。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步扩大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晚间超市、夜市的购物人流甚至比白天还大,购物者利用晚上闲暇选择自己的商品,相应产生的垃圾杂物也在增加,若没人保洁,势必造成垃圾堆积和塑料袋随风飘移,只好等到第二天才能清扫保洁,直接影响城市环境卫生的面貌。解决办法:对于城市商业区、人流密集地段试行两班倒的保洁方法,白天有人管,晚上有人扫,这就需要增加保洁资金投入,增加保洁员数量。通过加大保洁时间和密度,最终达到清洁城市的目的。

(四)解决城市道路污染问题

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运输撒漏是城市道路污染的重要问题,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超载、封闭不严或设备破旧造成撒漏;建筑工地出入口因车轮碾压形成粘带等等。解决办法:建立健全建筑垃圾管理的相关行政法规。从严执法,对超载运输和封盖不严加强管理,对污染的路面要求责任单位及时清理,直至恢复原貌。加强对工地出入口监督管理,要求出入口硬化,确保出入口清洁,减少粘带的发生。加强对夏季生活垃圾运输车辆的管理,要求所有满载车辆就近排放污水后再行运输,把垃圾污水消灭在运输起步之前,最大限度地确保城市道路路面不受污水撒漏的污染。

(五)解决垃圾容器陈旧破损影响市容环境问题

城市各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环卫事业的资金投入也不同。有的区环卫设施新颖完好,有的区垃圾容器陈旧、破损严重,数量不足,甚至产生清运不及时、箱外垃圾长期堆积的现象,造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极易影响市容环境和百姓生活,影响城市文明形象。 解决办法:垃圾容器属于单位内部并由单位、物业部门管理的,自行出资到环卫指定经销单位购买;属于环卫部门自身管理的,及时更换、更新或维修,建立巡回保洁清洗队伍,使垃圾容器始终保持干净整洁。

(六)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工作

目前我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不高,部分生活垃圾被直接填埋和处置,不仅生活垃圾中可利用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而且还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基至成为疫病传播的发源地。因此,要把垃圾处理与污染防治纳入循环经济轨道,全力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要转变垃圾末端处理为从源头抓起的全过程整治的认识,使之达到资源低消耗、高产出、低排放的目的。

四、总结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如何有效进行环境卫生管理是城市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棘手问题。管理好城市的环境卫生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情,它的开展需要全体社会大众的参与和支持,不仅需要环境卫生管理人员的严格监管,还需要提升城市居民的环卫意识。为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要从各个层面去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切实美化城市环境。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全社会都应树立生态文明与生态安全的意识和理念。

参考文献:

[1]李景.基层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2(17).

环境卫生工程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村;适宜技术;策略;百色希望小镇

Abstract: as more hasten is appropriate in the rol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and 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strategy, suitable for the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digestion and deal with the current rural China with the sever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promote the resources of the whole constru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land, water resources,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four important dimension of appropriate technology explore rur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strategy, and combined with small town in baise hop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town ") the representative cases interpretation analysis, so as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support and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the countryside; Appropriate technology; Strategies; Baise hope town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的现实语境

当前全球面临着自然生态系统毁损、气候转暖、环境污染、资源和能源短缺等一系列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而我国的增长模式尤其粗放、城乡发展失衡且差距日趋扩大,更使得城乡及其社会的发展进程面临严峻挑战。作为回应,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和科学发展观,广泛推展以“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城”为主导形式的可持续建设实践, 并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具有地域层面的优先性、组织层面的独特性、构成层面的多样性,其富有生命力的长远发展成为整体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近几年我国也不断出台了一系列“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多项政策法规大力支持,试图调动各方面的发展力量来破解“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然而,当前农村却仍普遍面临着土地浪费、资源衰竭、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基础薄弱等多重瓶颈,并集中体现为资源环境的发展困境,从根源上阻碍了农村整体的可持续发展[1][2]。可以说,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已成为当前迫切所需。而其中的关键都离不开“技术”的选择与支撑。

2. “适宜技术”的观念及其应用导向

“适宜技术”[3]的观念提倡技术选择必须与自身禀赋相适应,强调一种技术发展观。与可持续诉求相适应,当前的适宜技术应用体现出适地、适时、适度的原则[4],并且注重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等特征构建,愈益关注最佳综合效益的实现、提倡采用多层次的技术手段[5],从资源利用、环境建设、综合评估等多个维度来落实技术的有效性、可行性和安全性,以促进乡村现实问题的解决、规划实践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成为更趋适宜的作用于可持续发展建设的观念策略。

目前,世界各地的乡村地域都在积极应用各种可持续技术并推进实践,例如奥地利的Anningerblick生态村以资源节约型为技术突破口,意大利的Saline Ostia Antica以整治再利用为契机,中国黄柏峪村秉持“从摇篮到摇篮”理念的建设实践,等等。但是,由于规划建构的实验性或局限性,往往实践收效甚微、甚至失败,同时也显示出并不能盲目依靠高技术或高投资。事实上,技术是否适宜取决于它们对发展目标的贡献能力[6];而技术功能的发挥,根源还在于技术的结构与向度,而非技术的层级与广度[7]。对于当前我国农村现实的发展条件而言,平衡的生态体系、适当的生活方式、废物的循环利用以及本土技术等低成本、高效率的适宜技术举措,可以是更富价值的适宜技术手段。

3. 农村适宜技术的规划建设策略建议

下文面向农村资源环境问题的适宜技术策略建构,将结合小镇的规划建设实践,重点从土地、能源、水资源、环境卫生四个维度来进行探讨、提出建议。小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永乐乡西北乐村的辖区内,现状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但交通区位良好,并处于山区丘陵地带,具有优美的山水风光和典型的农业景观。其建设规划涵盖西北乐村内散布的四个屯,总用地面积4.15平方公里,其中农业用地占72%,乡村建设用地仅占3.9%。[8]作为中央大型企业参与破解“三农“问题的尝试[9],小镇的规划建设综合考量了地域现有基础条件来寻求发展的突破口,并针对核心冲突问题提出从经济增长、环境建设及社会重构三个主要方面进行综合建构,而这一考量实际上也贯穿了适宜技术策略选择和建构的全过程。具体内容简析如下。

第一,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方式直接影响人口分布、资源利用、空间布局、经济环境等乡村建设的各方面内容。在当前,加强农村土地的综合整治和集约利用、进行布局合理化调整,对于进一步缓解城乡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意义重大、也是乡村可持续发展必要的前提条件。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把握地域特征、进行用地评价、整理闲置宅基地和废弃简屋、以及慎重考量迁村并点的方式,来确定适宜建设的土地范围和容量、并引发生成建设发展的总体格局,达成合理而有效的土地整理。另外,规划布局作为有效的技术手段,应综合现实条件、村民意愿和各项乡村建设内容,形成符合村民生活需要的规划结构、促进各功能区关系协调以及活动流线的顺畅,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拆迁和改造来保障经济性和可行性等。小镇的规划建设对上述内容进行了全面落实,并最终形成以原有村庄聚落形态结构为基础的分组团式布局形式,在仅增加4公顷用地的情况下满足了总体建设需求,规划后人均建设用地、人均居住用地面积等将大大减少,实现了土地集约利用。

第二,水资源利用。在我国农村,给水设施还大量且广泛地存在着设施老化、水源防护不利、设施缺乏等诸多问题[10]。因此在乡村建设规划中,更应强调适宜技术来低成本地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①给水保证。合理选择集中或分散的供水方式、践行开源节流式的水量控制等可以促进给水的安全稳定。而小镇规划提供双源供水,并结合限制状况选用较低的用水量指标,在优先保证饮用水水量的同时,其他用水则提倡充分利用雨水回收和再次利用水;②污水处理。农村地区污水量较城市小,污染成分较简单,其生活性的黑水或灰水可通过规划技术根据乡村特征进行分离处理,并采取系统运营成本较低、管理较简单、耗能较少的处理设施。例如小镇就采取了结合地形地势特点进行分区处理、建构人工湿地等方式,并将黑水利用三格化粪池以及地下沼气设施进行处理;③雨水利用。对乡村而言,雨水集蓄利用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灾害抗御能力,也能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更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而这可以通过补种植被、建构自然排水网络、提高村庄可渗透性地面比例、设置屋面雨水收集贮存装置等并不需要过高经济成本的举措来达成,小镇也正是试图借助这样的举措达成雨水更为有效的利用。

第三,能源利用。一般而言,能源可持续利用包括新型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减少能源消耗两方面[11]。在乡村地区,传统性的城市用能及传统节俭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使其较为节能,其能源利用的适宜技术原则突出安全、清洁和经济。规划应将能源利用与环境治理、产业发展、生活方式等内容密切结合,来确定适宜的生态能源结构和技术方式。而在小镇的规划建设中,首先,有利于实现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生物质能得到了适宜性的重构应用:采取小型独户式沼气设备、进行建筑一体化设计、将粪便及秸秆作为混合发气原料等。其次,是太阳能的利用。因为受到自然气候条件限制、资金限制以及管理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太阳能在中国农村尚未得到大范围普及,但其优势仍十分突出。因此,小镇在公共设施用能、路灯建设、居民生活热水等方面都加强了对太阳能的适宜性应用。而地热能、水利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以及地下储热和蓄冷等设施也是十分有益的能源利用方式,但小镇条件并不适宜、故其规划并未采用。

第四,环境卫生整治。乡村相比城市更贴近自然,然而由于观念和技术的软硬双重问题,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严重。而从垃圾和粪便处置两方面进行整治可行而有效:①在垃圾处理方面,可以根据乡村自身优势条件,针对不同类型的垃圾,进行资源化再利用和无害化收集处理。例如,加强有机废物的自然降解以及不易分解垃圾的循环利用――事实上,通过有效的分解与再利用的方式甚至可以减少80%的固体垃圾[12];对难以资源化再利用的垃圾定点收集、封闭储存,等等。②在粪便处理方面,提倡人、畜粪便在无害化处理后进行农业应用,可以减少对水体与环境的污染、预防疾病,保障村民身体健康。而多年来我国村庄整治建设中,改厕作为实事工程也切实改善了当地的环境,而当前重点可以从提高卫生安全性能和公共厕所的建设方面入手。

另外,由于城乡一体是完整系统,村庄在与外界产生物能转换的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联络网线成为这个转换工程中的纽带和输血渠道,规划技术有必要建立起可靠、安全的联络网架[10];而建筑也是乡村建设规划中与村民生活相关度最高的建设项目之一,可持续性建筑建造技术早已在传统的乡土建筑营造中体现,而我们也可以从中吸取包括住宅朝向、自然采光等的宝贵经验。

4. 总结与启示

适宜技术策略实质上体现了这样一种思考方式: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融入并有机结合了对禀赋价值、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进行综合考量的必要因素。而小镇自2008年开始全面进行建设,涵盖土地、水资源、能源和环境卫生等资源环境面向的建设改造内容已于2009年10 月基本完成。尽管未来效果还需检验,但其所具有的示范作用与启发价值却已初现:①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有益于村庄稳定和稳步发展;②把握本土的特质,有利于特色建构及社会契合;③采取适宜的技术,有利于技术驱动与实施推进。

参考文献

[1] 田建文,任庆国. "三农”问题的实质及对策分析[J]. 农业经济,2005(10):3-5

[2] 陈锡文,赵阳,罗丹. 中国农村改革30 年回顾与展望[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3] Atkinson,A.B., Stiglitz,J.E.. A New View of Technological Change[J]. Economic Journal, 1969,79(4):573-578.

[4] 高广华,郭新. 可持续的适宜技术观[A]. 绿色建筑与建筑物理:第九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 2004:54-56

[5] 莫霞. 朝向适宜技术的城市设计策略[A]. 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1:8605-8614

[6] Todd,D., Simpson,J.A. The Appropriate-Technology Question in a Regional Context [J]. Growth and Change, 1983,14(4) :46-52

[7] 邢怀滨. 社会建构论的技术观[M].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5

[8]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编制. 广西百色华润希望小镇规划设计说明书[Z].2008-08

[9] 华润集团,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 华润希望小镇建设规划(广西,百色)[Z]. 2008-11

[10] 胡颖蓓. 乡村建设规划中可负担性技术的实践与评析[D]. 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1] 黄斐. 面向未来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可持续性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理论及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12] 唐朔.“生态村社”的设计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环境卫生工程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城中村;环境卫生;治理;对策

“城中村”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事关城市化进程、“城中村”村民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大局。由于“城中村”自身的特殊性及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聚集,其环境卫生问题越来越严重,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及政府部门的关注。由于“城中村”环境卫生问题以及因环境问题而引发的污水、垃圾、虫害及鼠患泛滥等危害的发生,不仅对城市形象产生了影响,也对“城中村”居民的生活造成直接危害。本文试图以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大源村为例通过分析“城中村”环境卫生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性建议,为“城中村”的环境卫生治理提供参考性意见,以期改善“城中村”的环境,促进城市整体环境管理体制的完善。

一、大源村基本情况

大源村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东南面,与同和街相接,是太和镇最接近市区的一个村,全村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500人,外来人口12万人,有23个经济社,村年经济收入300万元/年。现有的环卫设备:5台垃圾运输车、80个大的垃圾斗,果皮箱40个、垃圾胶桶150个。保洁人员:村环卫站15人,每个经济社有3名保洁员共69名,大源市场5人、黄庄市场5名,共计94名保洁员。自2012年广州市开展“农村清洁百日行动”以来,由太和镇出钱聘请40名保洁员支持沙太路、大源南路、老年公寓路等主干道及黄庄市场周边的保洁工作。目前,大源村共有保洁人员134名。①

二、大源村环境卫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实地调查,走访等方式,我们发现大源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问题比较突出,卫生死角比较多,与城区的环卫水平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大源村入村道路两旁、内街小巷多垃圾、多乱张贴、多乱涂写,脏乱差现象比较普遍。垃圾主要有4类:一是最常见的生活垃圾,如餐厨垃圾、烟头、果皮及一次性的饮料杯和饭盒等;二是建筑垃圾,主要有废弃的砖头、水泥渣、砂石及建筑材料等;三是工商业垃圾,主要有工业废料、手工作坊废料、商业广告小宣传单等;四是绿化垃圾,包括枯枝树叶和杂草等。同时,地面上还存在大量的积水,并且水沟都表露在外面。积水来源主要有雨天后留下的雨水,而更多的是当地村民及外来务工人员直接排放的生活污水。尤其沙坑涌大源村13社段铺满了生活垃圾,变成臭水沟。沙坑涌大源村13社段七八米宽的河床密密麻麻“填”满了生活垃圾,废弃的棉被、五颜六色的塑料袋、腐烂的餐厨垃圾,一条条排水管从河岸两边的居民楼接进河道,正哗啦啦淌出黑色的生活污水,河涌两旁的居民房子上也粘附散落的生活垃圾,不时从河两旁居民楼飞出一袋垃圾。

二是大源村环境卫生治理不到位。调查发现,“城中村”环境卫生治理的主要措施是环卫工人清扫,从卫生效果看投入的人力是明显不够的。多数经济社垃圾清扫收运不及时,乱丢乱倒、长期露天堆放,甚至就地焚烧,尤其是出租屋和闲置工地等,乱搭乱建窝棚、乱摆卖、随地丢弃垃圾、乱堆乱放杂物、乱张贴、乱涂画等“六乱”现象比较严重。在黄庄农贸市场附近,村民建房子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垃圾随意乱堆放,甚至占道堆放,给村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三是大源村活动主体环境卫生意识差。大源村内的活动主体包括当地的常住居民、外来务工人员以及出入“城中村”的各类行人。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当地村民都会把每天产出的垃圾自觉倒入垃圾桶中,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但仍有一些村民思想观念没有跟上城市化的节奏,旧习俗和旧习惯不同程度的存在,对有关环卫法规知之甚少,乱丢乱吐,乱扔乱倒垃圾的现象比较严重。在黄庄农贸市场旁边有一栋房子在装修,白石灰水流出房子,整个街巷都被灰白的石灰水浸泡,行人无从下脚。

三、大源村环境卫生问题原因分析

大源村环境卫生脏乱差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真实反映,尤其处于城乡结合部的白云区太和镇大源村,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中村”,握手楼、乱搭建,各种各样的“牛皮癣”、乱摆卖、营业摊点和作坊充斥村社周围,加上管理不到位,出现“村外现代化、村里脏乱差”的窘境。

(一)客观条件限制

一是人口快速增加,尤其是外来人口数量庞大增加了村社管理的难度。大源村户籍人口7500人,外来人口12万多人。由于外来人口多,多数是社会底下层的工人、农民及打工一族,素质普遍差,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外来人口比原居民人口多出15倍多,管理难度较大。

三是城市建设规划不完善,特别是私人住宅,排污、排水等基础设施不足,生活用水很多是直排,直接影响了周边河涌水环境的恶化。

(二)经费投入不足和环卫体系建设滞后

一是环卫经费严重不足。大源村村一级财政收入为300万元/年,垃圾费收入200万/年。环卫经费投入200万元/年,日常垃圾运输费缺90万,保洁人员经费缺1944万元/年,所需经费超出大源村每年的经济收入。

二是环卫硬件不足。环卫设施不配套,布局不合理,有的环卫设施多年失修,破旧不堪。大源村东源街只有竹篓垃圾收集容器,其他内街巷大抵如此;现有5台运输车、80个垃圾收集大斗、40个果皮箱、150个胶桶。按照全村正常保洁日清110吨垃圾计算,需增加3台垃圾车、30个垃圾收集大斗、1000个果皮箱、3000个胶桶。

三是保洁力量不足。按大源村应保洁的面积有2.5平方公里算,250万平方米,每人每天(8小时)4000平方米算,需要保洁员625名,目前大源村共有94个保洁人员,保洁人员严重不足,缺491名。②保洁人员大多50岁以上,年龄偏大,基本未经过系统的环卫作业业务培训和学习,在环卫作业过程中容易粗线条,工作标准偏低。

(三)思想认识和管理不到位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太和镇党委、镇政府以及大源村“两委”对大源村的环卫重视程度还不够,未能针对问题进行彻底有效的整改。白云区创建办③针对存在的问题多次巡查督导,同类问题未得到有效整改。

二是镇村管理不到位。长期以来大源村存在环卫力量、基础设施及经费不足等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太和镇党委、镇政府及大源村“两委”对大源村的环境卫生问题未狠下大手笔,未拿出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推动大源村落实整改,改善村容村貌。环卫管理体制上由村社自行管理;在环卫收费上,由村社各自收取;在营运机制上,由村社各自聘请临时工人清扫保洁。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导致大源村卫生保洁水平低下。在监管机制上,对于违反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的行为,《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2006年)第六章法律责任,第57―62条共计33款均明确规定相应惩罚措施,但长期未得到真正执行。一是在现行的白云区城市管理架构中环卫部门没有执法权,造成保洁、管理难度大;二是有执法权的太和镇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中队忙于查控“两违”建设,根本无暇顾及环境卫生的执法问题。

三是相关职能部门联动不够。大源村存在的私人医院、门疹部医疗广告乱张贴,黑枪、黑车等乱涂写,河涌的垃圾遍地,主干道的废品收购站占道经营,“六乱”现象较多,经村主干道公路保洁不及时、机动车辆乱停乱放等问题,白云区卫生、公安、水务、供销社、城管、城管执法、交警等部门未能及时有效地参与整治并给予支持。

四、大源村环境卫生问题治理对策及建议

(一)短期治理对策(三个月为限)

白云区创建办现场巡查督办太和镇抓紧整改,协调白云区城管、交通、水务等责任单位配合整改,确保3个月内初见成效。

1、太和镇负责督促大源村制定整改方案,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整改整治力度,特别是要集中整治内街内巷、农贸市场、入村道路的生活垃圾、建筑材料乱堆放以及占道经营及“六乱”问题,促村容村貌改善。

2、对于大源村13社沙坑涌铺满生活垃圾的问题,由白云区城管局牵头,太和镇、白云区水务局配合落实整改,相关单位须在1个月内彻底清扫完河床上面所有的垃圾,太和镇加强对河涌两岸居民的管理和教育,勿向河涌乱丢乱扔垃圾。

3、对于大源村主干道两旁占道经营、车辆乱停放、乱粘贴、乱竖广告招牌等问题,白云区创建办统筹协调白云区城管、城管执法、交通、交警、供销社、工商等单位,集中整治。

4、白云区创建办继续加大对大源村环境卫生的巡查督导,尤其是对存在问题进行跟踪督查,跟踪整改落实情况,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长期工作建议

1、规划先行,综合治理。要把大源村的村社建设以及环卫配套设施建设纳入城市管理范畴和总体规划:楼宇的间隔要达到国家房屋建设规划的有关要求;村内道路规划必须按照《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要求进行总体规划和布局,必须保证消防车的进入,满足日常清洁车通行的要求或相关清洁工作的开展;供电供水及市政排水排污等管线必须提早统一规划,避免日后产生乱拉乱搭的现象,确保村内的整体美观;预留公共设施用地,包括宣传专栏的建设、清洁用房的设置等都必须提早给予考虑;不断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利用“三旧”改造和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契机,推动大源村启动城中村改造。

2、增加环卫经费的投入。大源村的村民已逐渐转为城市居民,在经费预算安排时,要按照城区现行标准和办法执行,尤其在环卫设施配套和垃圾运输经费上加大力度。大源村的村居民应按照城市居民的标准交纳清洁费,不足部分由镇环卫经费补贴,以解决大源村的垃圾出路问题。

3、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管理。一是理顺管理体制。大源村按城区的作业标准进行清扫保洁,由镇负责环卫配套设施和垃圾运输,村负责收取居民和外来人口的清洁费和垃圾处理费;在2年内如果村民和外来人口的收费不足,则由原村集体经济补贴。二是理顺营运机制,实行管干分离。大源村可实行环卫作业社会招标,统一由专业环卫实体负责保洁清运,镇统一检查考核。三是理顺监督机制。镇、村建立专司监督的管理机构,对“城中村”的环境卫生实行经常性的监督。建立和完善社会监督渠道和制度,接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四是环境卫生管理必须加强法制建设,抓好建章建制,严格依章依法管理。党政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强化政府、村环卫绩效考核,尤其要把环境卫生治理纳入对镇、村干部考核升迁体系。一方面要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教育、规范和引导村民的生活和生产行为;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执法的力度,对违法违章行为要坚决予以处罚,充分运用行政、教育、经济、纪律的手段促环境卫生管理规定落到实处。

4、逐步完善环卫配套设施和环卫队伍建设。根据村社规划和市容环境卫生标准,逐步完善垃圾中转站(垃圾压缩站)建设,配齐垃圾压缩车、配足环卫工具;按城区标准,适量建造设置环卫工具房,避免露天当街存放。要不断提高环卫工人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待遇;通过培训提高环卫工人素质,用政策和激励引进年轻环卫工人和环卫志愿者,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环卫队伍,并通过完善的检查评比制度对环卫工人的工作进行综合评定。

5、加大市容环卫宣传力度。大源村环境卫生脏乱差,首要的问题是农村居民缺乏环境卫生意识。因此,要加强对出租屋和外来人员的管理,要通过多种宣传教育形式,提高村民及流动人员的环卫意识,改变生活陋习,普及环卫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的环境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引导农村居民抛弃小农经济意识和落后的传统习俗,培养他们的城市意识、文明意识,形成人人自觉关心和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风气。通过法律、法规、规章的教育,让他们懂得每个人都有义务、有责任搞好环境卫生,提高村民自治自管的能力。区属媒体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促使农村居民养成讲文明、讲秩序、讲卫生的好习惯,树立现代农民文明新形象。

6、镇村及区直有关单位大力支持和联动监管。白云区有关职能部门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相互支持配合,在政策和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和扶持。白云区要继续深入推进“镇村清洁绿化工程”④,对镇村实施考核,以评促建,推动镇村不断强化环境卫生治理。镇村及区直有关单位要联动,白云区创建办、白云区城管局、白云区城管执法分局、白云区水务局等单位要定期参与大源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

7、大源村成立街道办事处。按照目前正在推进的大部制“简政放权”改革要求,结合大源村的实际,可将大源村独立成一个街道办事处,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管理功能上的新突破,推动大源村跟上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

8、鉴于太和镇大源村环卫现状及其深层次的原因,同时,大源村的问题不是个案问题,在白云区还有很多类似的“城中村”同样存在。为此,拟提请白云区委、区政府专题研究并重点解决太和镇大源村的环境卫生问题,以点带面,以解剖麻雀的办法,以推动白云区更多“城中村”的环境卫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在加快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着眼于人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必须更加注重人居环境改善,加大对环境卫生治理的投入,加强“城中村”环卫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城中村”环卫保洁长效管理体系,提高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公共卫生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不断改善“城中村”环境面貌,提升人居生存质量和改善投资环境。

[注释]

①大源村以上数据,统计时间为2013年1月,由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政府提供。

②大源村以上数据,统计时间为2013年1月,由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政府提供。

③白云区创建办,全称广州市白云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主要职责为代表白云区委、区政府统筹、协调、指导、督办白云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2012年,白云区又启动“白云区镇村清洁绿化工程”,为期5年,将城区的文明城市创建向农村延伸,旨在通过这一工程的实施,不断改善城乡环境面貌。

④白云区镇村清洁绿化工程,由白云区创建办牵头,对镇村环境卫生进行考核。考核方式以实地考察为主,考核成绩主要由“日常巡查(明访)+月度测评(暗检)+重点工作及投诉整改情况”组成,每季度将测评情况进行通报,每年进行年度总考核。

[参考文献]

[1]《广州市“城中村”环境卫生管理情况调查》,环卫科技网,2008年1月;

[2]罗增样:《广州市“城中村”环境卫生治理研究》,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1月;

[3]江丽丽:《城中村环境问题研究》,《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7月;

[4]姚伟:《建立治理“城中村”的长效管理机制》,《人民政协报》,2014年1月8日第003版;

[5]朱焕芝:《中小城镇环境治理不到位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4年01期;

[6]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2006年9月28日,广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批准;

[7]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2012年5月。

环境卫生工程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环境卫生 环境教育 环境意识

1 贵阳环境卫生现状

2007年我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在报告中阐述科学发展观时还强调,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学院客座教授王维平认为同志的讲话道出了民声,“老百姓关心什么?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不外乎是健康生活,比如,干净安全的空气和水。”

生态文明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然而现在关键问题在于,我们人类的思想与行动并不是同一的。以我们贵阳为例,与 “林城”美誉相匹配的应是整洁的路面,清新的空气,优美的人文环境……但环顾我们的四周,我们发现最多的就是无论市区还是城郊,到处都是各式各样的垃圾:人们仿佛视随手将吃剩的垃圾仍在脚下为理所应当,而垃圾桶往往就在离他两步远的距离;无论交通车行使到哪里,打开窗子将一次性饭盒仍出去的行为更是家常便饭,而每个交通车上为乘客准备的垃圾桶往往成了摆设;如果天气不错,那么翠绿的花溪河畔清洗汽车的人就会往来不绝,一团团墨黑的泥水给了风景区别样的大礼……难道这就是我们要呈现给游客的贵阳?

贵阳拥有自然赋予我们的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享受的今天给了我们走向富裕的最令人羡慕的条件,但看看我们是如何发挥主动性的?笔者前面已经说过,生态文明就是我们要尊重自然,否则自然曾经给予我们多少,就会加倍的向我们索要多少!

2 造成贵阳环境卫生差的原因分析

2.1 生活习惯

笔者针对贵阳市民日常陋习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部分贵阳人随意丢垃圾,随地吐痰,并非完全是刻意为之,故意破坏环境,只是出于一种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而且他们不认为贵阳环境卫生脏,同理,很多人也不认为从车上向马路仍垃圾会有什么问题。这就是为什么贵阳市民随手仍东西时看起来是那么从容不迫。可见,部分贵阳市民仍然非常缺乏基本的环境意识,环境观念极其淡漠。

2.2 政府重视不足

政府对环境卫生重视不足,没有形成长效机制。缺乏保护环境卫生的行政法规,即便有零星的法规涉及到环境卫生,但大多流于形式,执行不力或是没有长期执行。

2.3 教育力度亟待加强

笔者在德育课的讲授中深深体会到,学生在课堂上最喜欢听的也最能转化为自己行动的一般都是老师例举的最能贴近生活的事例。但我们大多德育教育具有普遍地方特色的缺失,总是认为讲课必须要让学生明白理论,倘若是举例,也往往是一些大而空缺乏具体的能令学生们动容的事例。在这样的德育教育下很难达到真正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

3 解决贵阳环境卫生差的具体措施

3.1 立法是前提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应该抓紧制定适合贵阳本地区有关环境卫生地方行政法规;同时完善现有环境卫生法规。使贵阳的环境卫生相关部门做起事情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切实避免惩处违规行为却不知适用哪项条例的尴尬局面。

3.2 执行是保障

大众素质提高是一个变化发展过程,是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切实改变以往有法不执行或有法执行不力的弊病。环境卫生应成为考核相关部门官员的一项硬性指标,要杜绝时不时搞个运动,运动之后恢复原状的治理方式。建立环境卫生长效机制,长抓不懈,五年,十年,最后内化成贵阳市民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

3.3 建立面向地区,面向大众的终身教育模式

首先建立一种以解决环境具体问题为目标的教育,不仅必须是以发展知识和技术为前提,而且更要是以既定环境进行集体实践为条件。环境教育应密切联系当地环境实践问题。在学校环境教育中,环境教育与当地环境实践相结合,不仅有助于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而且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对问题的解决,也将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热爱环境的情感。

其次建立一种面向所有大众的教育。保护环境,不仅要有掌握环境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还要具有较高环境与发展意识的广大人民群众。环境问题涉及到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健康。因此,环境教育应面向各个层次的所有年龄的人,包括家庭、社会和学校各种形式的环境教育。在所有教育资源中,大众媒介负有重要责任。学校作为一种正规教育,在环境教育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最后建立一种全面的终身教育。由于环境是以其深刻的、持续不断的变化为特征,因此环境教育就应当与这种变化结合起来。一种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教育应当是终身教育,使人们能够对这一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作出反应。环境教育应该促使人们理解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使它们获得必要的技能和品行,为改善生活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充分尊重道德价值观念的基础上保护好环境,为生活做好准备。

3.4 建立环境卫生试点区

以贵阳相对适合的区为范例树立样板工程,签定环境卫生协议。倘若政府人力有限,可以招聘环卫工人,协警兼管城区环境卫生,或雇佣一些退休老人监督市民,对破坏环境卫生的人进行罚款,并对违规者进行网上曝光、社区曝光和单位曝光。政府对罚款建立专款专用,除支付监管人员工资外还要对他们予以奖励,以提高他们积极性,同时要注意选择的监管人员本身就应该具备良好的环境卫生意识,才能保证监督效果。另外,政府还要与各企业事业单位签定责任状,并定期在媒体通报有员工违反环境卫生规定的单位名单,并对单位处以罚款。逐步形成从市政府到各企事业单位到普通市民,从市主管部门到街道委员会全方位立体型环境卫生治理模式。

3.5 利用好媒体力量

《后汉书》中说: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贵阳很多市民,尤其是经常去外地旅游的市民普遍有一种感受,在贵阳住久了就感觉不到贵阳卫生不干净,但一旦从其他城市回到贵阳,就会立刻有一种脏的感觉。对此,笔者建议贵阳市媒体应大批制作宣传片,广告牌,花大力气向市民,尤其是那些由于经济条件限制而很少走出去的市民介绍环境卫生优美整洁的城市,使市民认识到自己的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差距,产生对整洁环境的向往,在潜移默化中给市民以影响。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的较好的城市,都无一例外的拥有整体素质很高的群众。可以说,大众素质一天不得到解决,我们就离真正的生态文明距离尚远。

参考文献

[1] 黄明同,周薇.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道德观.广东社会科学,1997.

[2] 安祥生等.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北京: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

[3] 国家环境保护局宣教司.中国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

环境卫生工程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选址涉及多方面因素,不仅要分析其是否符合相关政策、规划、规范、标准等要求,而且还要紧密结合所选场址各方面特征因素,全面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影响,并提出解决办法。本文阐述了选址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前言

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而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相对滞后,据资料表明:2005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仅52%,而无害化处理率仅约35%。大部分城市生活垃圾未得到规范处置,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率更低,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1.2亿吨的农村垃圾露天堆放。生活垃圾围城、围镇、围村现象日益突出,生活垃圾污染引起群众不满和政府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提高。近年来,为解决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优惠政策、技术规范、标准等,指导、支持、鼓励加快生活垃圾处理步伐,各级政府在推行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的同时,投入大量资金或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支持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生活垃圾处理率正逐步得到提高。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是我国现阶段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填埋场址大多处于农村地区或城乡结合部,场址选择不仅要满足《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及《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等规定的技术要求,而且要紧密结合农村社会经济状况、农业生态环境特征及农民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以人为本,深入开展选址及环评公众参与工作,广泛征询场址周边群众意见,尊重群众环境权益以获得群众认可和支持。由于生活垃圾填埋场既是环保设施,同时也是一个潜在污染源,伴随着填埋场建设和使用,污染、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风险隐患可能随之产生,加上人们对垃圾普遍厌恶的情绪,填埋场选址时周边居民反映十分强烈,阻力较大。然而,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是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基础设施,势在必行。如何权衡利弊,兼顾社会各群体的利益诉求成为选址成败关键因素。

2关于选址的规定条文

由于城镇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选址不仅要考虑地理、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地质等一系列自然条件对周围环境、工程建设投资、运行成本及运输费用等影响,还应考虑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因此选址时不仅应由建设、规划、环保、环卫、设计、国土资源、水利、卫生防疫、地质勘察等相关部门共同参加,还应高度重视公众参与。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和《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填埋场选址应执行下列强制性条文,不应设在下列地区:

⑴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及补给区;

⑵洪泛区和泄洪道;

⑶填埋库区与污水处理区边界距居民居住区或人畜供水点500m以内的地区;

⑷填埋库区与污水处理区边界距河流和湖泊50m以内的地区;

⑸填埋库区与污水处理区边界距民用机场3km以内的地区;

⑹活动的坍塌地带,尚未开采的地下蕴矿区、灰岩坑及溶岩洞地区;

⑺珍贵动植物保护区和国家、地方自然保护区;

⑻公园,风景、游览区,文物古迹区,考古学、历史学、生物学研究考察区;

⑼军事要地、基地,军工基地和国家保密地区。

同时垃圾场场址选择还应符合《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和其它相关标准的规定,主要应符合下列要求:

⑴与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区域环境规划和环境卫生专业规划要求一致;

⑵与当地的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自然保护要求一致;

⑶人畜居栖点500m以外;

⑷库容应保证填埋场使用年限在10年以上,特殊情况下不低于8年;

⑸交通方便,运距合理;

⑹土地利用价值及征地费用较低;

⑺位于地下水贫乏地区、环境保护目标区域的地下水流向下游地区及夏季主导风向下风向。

3影响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选址特殊因素

卫生填埋是我国现阶段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填埋场场址大多处于农村地区或城乡结合部,场址区社会经济因素及生态环境状况特征是选址中不容回避问题,除了上述规范和标准规定的强制性条文和一些重要因子的要求之外,还有许多规范和标准规定之外的很特殊因素,主要是:⑴由于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大量生活垃圾集中,将彻底改变场址及其周边地区农村及农业生态环境,可能带来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污水、恶臭污染、滋生蚊蝇、生物入侵、火灾、疫病传播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村居住环境质量;⑵由于人们普遍存在的对垃圾厌恶情绪,垃圾填埋场址的周边地区群众通常难以接受大量垃圾集中到祖祖辈辈赖以生产、生活的环境。因此,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时,场址周边(包括卫生防护距离之外和垃圾运输途经地)群众的反映非常强烈,抵触情绪较大,这也成为是项目选址中的难点之一;⑶农村地区风俗习惯、宗族势力及封建意识对选址影响也较突出。笔者就工作实践中所遇到的这些特殊因素归纳如下:

⑴卫生填埋场滋生蚊、蝇等昆虫可能对场址及周边地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果园、茶园、蔬菜基地种植环境及农产品产生不良影响,如蚊、蝇叮咬水果及其排泄物影响农产品品质及质量;

⑵垃圾卫生填埋场中垃圾夹带外来入侵物种及弃用带疫病的蔬菜、水果可能危及当地农业生态安全,例如垃圾中夹带福寿螺,由于其生命力旺盛、繁殖力强,入侵并破坏场址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可能性极大。

⑶场址若处于以针叶林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因森林火灾诱发填埋场火灾甚至爆炸以及填埋场自燃引发森林火灾危险性并存;可能造成当地生态灾难;

⑷卫生填埋场与场址及其周边地区存在重要基础设施(如:水利设施、跨越的高压输变电线路及穿越主要交通干线)之间环境风险隐患可能较大;

⑸场址虽不跨越行政辖区但可能存在跨行政辖区环境影响问题;

⑹场址及周边群众因对垃圾厌恶情绪而滋生的对填埋场选址建设抵触情绪,可能发生群体性环境问题;

⑺场址及其周边地区群众涉及所谓“精神意识”场所(如祖坟、祖厝、公祭及宗教等场所)等问题,可能对选址及建设产生严重干扰问题。

4选址特殊因素影响的对策与措施

建设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的选址涉及面广,政策性、技术性强,社会敏感度高。如前所述,由于《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以及《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等对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工程场址选择已作出明确确定,尤其是《规范》中九点强制性条文,在选址工作中均能逐条套对分析,因此强制性条文要求一般是不会违反的。但是,仍会有一些项目因未能全面地分析可能涉及的各方面影响因素,包括一些看似简单的、细微的、易被忽略的影响因素,而造成选址建设及营运挫折及至失败。

通过对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工程项目相关标准及规范的学习,结合该类项目的工作实践,总结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选址工作中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首先,在收集充分的项目背景资料、场地及周边环境资料的基础上,首先应对照强制性条文逐条分析拟选场址是否有违背,并得出是否满足强制性条文的结论。

其次,根据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卫生专项规划、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夏季主导风向、土地资源、道路交通等情况分析场址是否满足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布局要求、环境保护要求及节约资源及投资等要求。

第三,分析场址的特征因素,着重分析可能存在跨行政区域的环境影响、场地内及周边市政和水利等设施(如高压线路、引水渠道、道路、油气管道或储存库等)的影响、对农业生态及农业生产的影响、涉及民众“精神意识”的建(构)筑物的影响。

第四,由于填埋场大多处于农村地区或城乡结合部,因此选址应紧密结合农村社会经济状况、农业生态环境特征和农民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贯彻“以人为本”,紧密配合建设业主,广泛深入开展公众参与工作。因为科学合理的选址决策不仅在专业技术层面要正确,还必须兼顾各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通过听证会等多种形式,让利害关系人有充分知情权,能充分阐述意见有参与权及有必要监督权,环评要结合业主与群众的协调意见,总结分析公众参与调查结果,尽力使选址决策能取得社会共识,才能更好地体现政府构建“和谐社会”执政理念,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环境卫生工程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农民生活条件的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农村的生活垃圾成分越来越复杂,加之农村环卫事业发展滞后,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卫生习惯,有些地方在未建设城市垃圾处置工程前,把城市垃圾倾倒到乡村,种种因素造成农村垃圾泛滥成灾,导致农村人居环境的恶化。农村生活垃圾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了农民身体健康,制约着当地农村经济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村环卫管理的需要十分迫切。

二、农村环卫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环卫设施硬件投入不足

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是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的前提。多数农村没有或缺少专门的分类垃圾桶、垃圾清运车、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设施设备,与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目标也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农村环境卫生规划编制滞后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是一项长久性与突击性相结合的工作,编制一个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专业规划,是确保农村环境卫生的关键。目前,大部分地区尚未启动农村环卫整治专业规划编制工作。由于环卫规划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环卫事业的发展,导致一些地方的环卫工作无法按照统筹工作要求落实环卫基础设施的定点建设,更无从解决相应的资金、用地等问题。

(三)农村环卫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城市环卫管理机构对农村环卫管理“鞭长莫及”,乡镇还没有建立完善的领导机制,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对生活垃圾的管理,大多数村没有指定的专人负责,也没有明确的管理规定。户集中、村收集、乡转运的农村垃圾处理操作流程不够完善,大部分村内没有专门的保洁员负责村内道路清洁、垃圾收集等工作,有的村挑选保洁员是老弱病残人员,不能担负起环卫管理职责。

(四)村民环保意识不强

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宣传程度不够,广大农民群众对整治活动的意义认识不足,参与意识不强,对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认识不足,环境卫生意识淡薄,农民长期形成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反差较大,形成“房内现代化、房外脏乱差”。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环卫管理硬件设施和人员配备

1)根据村镇道路格局,用地布局,自然界限以及《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逐步推行垃圾袋装化,居民生活垃圾装袋后定时投入指定垃圾收容器内,逐步取缔生活垃圾散倒与地面、垃圾通道的投放方式,同时积极推广垃圾分类收集。2)在规划区域内整治露天垃圾收集池(点),杜绝散倒垃圾点和其他不符合规划目标要求的垃圾收集点,须按标准配套建设相应的垃圾容器。生活垃圾在收集点由人力车、小型机动车运往乡镇垃圾中转站,由大吨位垃圾转运车运往垃圾处理厂。3)环卫人员配置标准根据建设部《城市建设各行业编制定员试行标准》进行计算,城镇环卫专业队伍宜占规划区人口的0.5‰~1‰,每个村目前应配置2至3名环卫人员。4)垃圾清扫、转运的设施配置缺乏,小型清扫车每村配置一辆,压滤式垃圾清运车每镇配置1辆。

(二)创新机制,落实责任,促进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管理

实行城乡垃圾一体化收运处理,按照密度要求建设固定的垃圾收集点,摆放垃圾箱(桶),根据不同情况建设小型中转站,交由环卫部门统一运输和处理。实行城乡生活垃圾统一处置,逐步把城乡结合部农村环境卫生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加大对垃圾收集点建设和垃圾容器购置投资力度,村村设置垃圾箱或小型中转站,集中收集,集中运输,集中处理。

一是建立“统分结合”的城乡环卫新机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乡镇要成立环卫机构,负责本辖区内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具体事宜,实现了城乡环卫“全覆盖”。二是建立“三级联动”的城乡环卫新机制。理顺城乡环卫管理体制,实行市、镇、村(居)三位一体的三级环卫管理体制,分级负责城乡生活垃圾的清扫、收集、中转处理,打破城乡环卫管理二元结构。三是建立严格环卫管理考核机制。县级环卫部门强化监督和考核职责,对镇村环卫管理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价现在够狠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三)结合新农村建设,抓好规划布局

镇村建设规划是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取得长远成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规划不合理,势必影响农村的后序建设与发展。一是将镇村建设规划纳入政府工作的大盘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真正实现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进行农村村镇建设规划,结合当地农民群众发展养殖、堆放柴草等生产生活实际,综合考虑道路、水沟、公厕、环卫设施、公益事业设施、绿化美化等多种因素,标准要高、要实用、要注重体现人文特色和生态特色。二要合理布局环卫设施建设。各乡镇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按照乡镇总体规划,科学安排垃圾焚烧炉、填埋场、建筑垃圾堆放场、垃圾中转站(房)、焚烧池等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布点,优化垃圾处理资源配置、减少运行成本。建立健全建筑垃圾管理的相关行政法规。从严执法,对超载运输和封盖不严加强管理,特别是冬季煤炭运输、散装建筑垃圾等要采用封闭车辆运输,对污染的路面要求责任单位及时清理。加强对工地出入口监督管理,要求出入口硬化,并及时水洗车胎和冲刷带出的黄泥,确保出入口清洁,减少粘带的发生。加强对夏季生活垃圾运输车辆的管理,要求所有满载车辆就近排放污水后再行运输,把垃圾污水消灭在运输起步之前,最大限度地确保城市道路路面不受污水撒漏的污染。

(四)多方筹措、加大投入,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资金问题是制约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瓶颈,关系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长久和成败,地方政府应该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政府拿一点,群众集一点,集体补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集整治资金。一是政府主导。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争取中央农村环境整治资金,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二是城乡一体化财政补助资金多向农村环卫管理投入。提高财政投入农村环卫保障资金的比例,安排量化的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以物代补等有效形式,确保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正常有序运转。对经济薄弱的村,要增加村庄环境整治专项资金补助力度,鼓励农民“投工投劳”作为村庄自筹资金。

(五)加强宣传,营造舆论

各单位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板块、宣传窗等媒介,大力宣传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重要意义。除了电视、报纸上开辟专栏、制作专题片外,要充分发挥基层乡镇、村组织机构的作用,要求村镇建立农村环境保护进学校,鼓励农村中小学生积极投身到农村环境卫生大扫除活动中去,通过学生向其家长宣传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政策。

四、结语

总之,农村生产、生活垃圾不能得到妥善收集、处置,对农村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带来危害。对于目前城乡环卫管理存在的问题,一定要找出原因,提出整治措施,实现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一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谷永新;莱芜市环卫作业集团化运营模式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2] 白晓龙;顾卫兵;金胜哲;杨春和;邹永平;;一体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2011年04期

[3] 姜小三,卜兆宏,杨林章,夏立忠,潘剑君;水土流失与水质污染一体化定量监测的初步研究――以江苏省方便流域为例[J];土壤学报;2005年04期

上一篇:医疗系统论文范文 下一篇:社区卫生管理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