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硕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06:13:28

环境经济硕士论文

环境经济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资源环境代价核算理论

一、国外资源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进展

环境代价评估的发展是以人类社会发展及对环境价值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经济发达国家对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以及环境影响的代价意识较中国早。

新古典经济学派代表马歇尔首次在其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外部性”的具体概念,庇古在其1920年的《福利经济学》中提出了“外部不经济”的概念与内容,并指出市场机制自身无法消除外部性,应该实行政府干预促使外部性内部化,进一步完善了外部性问题。庇古理论的实质是通过国家的力量促使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相互持平,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随后帕累托、卡尔多、希克斯、西多夫斯基等人也相继提出了系列性观点,并与庇古形成了外部性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成为环境代价的评估的理论基础。国外早在20世纪初就已开展了环境代价的定量化评估研究和实践,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初美国政府委托相关的研究机构就建设项目带来的环境经济影响开展了定量化的评估和计量工作。并已将由马歇尔、庇古等人形成的一系列外部性理论应用到了水、大气污染代价定量评估中。

自产业革命开始后,由资源开发所带来的不仅是环境污染,而且还有比之更为严重的生态系统损害,这逐渐成为人们的研究和关注热点,人们开始认识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在福利经济学思想的影响下,发达国家政府提出了要求环境破坏者补偿由此带来的环境代价。在这一背景环境下,对大气、水、土壤的污染损失的评估计量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与之带来的是有关的环境质量与公共物品经济学理论得以滋长生根。而公共物品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又为评估环境的非使用价值或者说是不可直接计量的非使用价值(如存在、选择价值等)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学界逐渐完善了环境代价的评估体系。这一时期值得一提的是,学术界还开展了重要污染物剂量―反应关系的研究,形成了以市场价值法为代表的一系列环境代价评估方法。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综合环境经济核算研究在不同层面逐渐开展,挪威、法国等发达国家率先开展将环境资源核算纳入国民核算体系(SNA)的研究工作,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组织力量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工作,制定核算办法。提出进行环境经济核算,建立环境卫星帐户,对国民经济帐户进行调整,把环境数据和经济数据统一起来,在各种案例性研究成果基础上逐步形成有关综合环境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原则、概念、方法,并提供了包括SEEA―1993、SEEA―2000、SEEA―2003在内的三个综合环境经济核算手册。而作为环境成本核算的核心―――环境代价评估在计算对象的内容上,从微观层次上升到全球系统层次,从环境资源核算扩展环境服务核算,从经济效益核算扩展到人类福利核算。形成了以替代市场法和假想市场法为代表的新一代环境代价评估技术。

虽然不同的环境代价评估方法的得到了应用,但它们的研究对象多是发达国家针对水资源开发、森林资源开发、大气污染造成的环境代价进行的估算,研究方面理论方法比较成熟、案例分析较多。而将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代价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这是因为国际上在注重环境代价核算时的这一、二十年来,世界矿产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不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的开发一般都没有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研究及其政府管制。因此,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在国际上研究成果不多,研究的深度也不够。随着世界各国环境意识的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核算正在成为研究热点。

与此同时,在发达国家,控制环境代价的制度问题一般被假设由市场机制所包容,并放在环境与资源框架内分析,缺乏对资源环境空间负外部性的各种现象进行科学研究和系统分析,明显不适用于市场机制不完善、监测和量化资源开发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因而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二、国内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进展

开发和利用非再生资源,不仅会消耗资源,而且还会带来生态破坏,产生环境损失,国内有学者已开始对资源自身价值和生态环境损失的补偿进行定量研究。雷明围绕资源―经济―环境一体化核算这一主题,基于边际机会成本理论,从投入―产出核算出发,提出一套绿色投入―产出核算的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对相关应用问题如绿色GDP核算、绿色税费、资源―能源―经济―环境综合核算进行了深入分析。王广成对此一体化核算体系还进行了实证。这些成果总的来讲仍是理论太强,可操作性太低,而且对矿产资源与环境资产价格的确定、矿产资源和环境资源价值帐户的设置以及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连接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徐篙龄认为中国环境价值损失评估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对环境经济损失计量的目的和用途没有进一步的认识;以及这种计量缺乏充分而完备的可计算性。同时,他还进一步分析了我国进行环境损失评价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曹凤中对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在研究方法上,为了对污染损失的价值进行货币化,一般采用了基于成本的方法如恢复费用法、人力资本法、旅行成本法等评估生态破坏和环境损失的程度。他认为这样基于成本的方法对支付意愿的估计偏低;二是计算环境污染损失必须确定环境污染程度与健康损害间的剂量―反映关系,但我国却缺乏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源,因而使环境价值的评估缺乏真实性;三是存在重复计算问题。因而他主张加强中国环境法律估算的方法学和综合研究。

此外,张金屯、黄广宇、青卫平、张坤民、陈妙江等则从区域或者城市的角度对其环境污染损失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估。这些研究虽然考察了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区域内生态和环境损害,但没有考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价值折耗和补偿问题,更没有考察跨区域的环境损失以及补偿问题,以致没有形成对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代价的全面核算。

目前,环境经济学家已开发出了不少对环境损害进行货币化评价的方法,新的文献仍在不断出现,并且其中的一些评估结果已被决策部门作为其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和进行绿色GDP核算的依据。虽然这些环境价值评估方法都根植于传统经济学,但它们又都包含了环境经济学家的创新。在核算环境损害价值的过程中,传统上主要有三种核算技术:即总量假设估算法、结构分析法和综合总量分析法。这一思路虽然有用,但由于它省略了环境产品和服务的利益相关者群体的中间规模层次,无法解决物质稀缺性与经济稀缺性不一致的矛盾,再加之,它存在不能贯彻“穷尽性原则,和“独立性原则”等问题,因而,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最近有学者还提出了新的环境价值估算思路,目的是对己有研究思路进行完善。新的研究思路主要有由于江涛(1998)从宏观层次上提出的环境价值估算的索洛方程法和赵景柱等人(2004)从利益相关者群体等中观层次提出的环境产品和服务经济价值的评估体系。张云(2007)对非再生资源开发中的资源价值和环境损害价值补偿进行了研究。余振国、冯春涛、赵冉(2007)对煤炭开发的环境代价进行了研究。可以说,我国明确尚没有出现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和核算制度方面的系统、全面、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

三、现有资源环境代价核算理论、方法研究评述与展望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分析,从国内外环境价值评估的实践看,常用的进行环境损害评估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基于市场价格来确定环境价值的生产率法、人力资本法(包括改进的人力资本法)、重置成本法、机会成本法;基于替代物的市场价格来衡量没有市场价格的环境物品价值的旅行费用法以及基于假设的市场来衡量环境质量及其变动价值的意愿调查法(CVM)等。虽然这些基本方法对准确评估环境损害价值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这些基本方法在进行具体评估时需要大量的数据、经费及时间等,因此,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基于上述相关方法衡量的环境损害价值评估的研究成果估计类似环境影响的货币化价值的方法―成果参照法或称转移效益法((transferbenefit method)在环境价值评估中也被广泛使用,这在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表现的最为明显。

在对我国的资源环境代价进行经济评价的过程中,国内外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计算结果均不全面。如世界银行(1997)在研究我国环境损害经济价值时,都是围绕环境污染造成的环境损害进行评估,而没有对生态退化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而且它计算的主要是大气污染的经济损失,而对其他污染基本没有计算。美国东西方中心(1990)在计算中也一直强调由于数据和信息缺乏,其计算结果是高度保守的;二是从研究对象来看,国内外的环境代价核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污染造成损失,而对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价值损害没有综合的予以考虑;三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和生产力的破坏在研究中占重要地位。但从研究结果看,国内外研究的结果差距很大。这主要是因为对污染引起早死的经济损失计量方法不同。国外主要采用WTP,而国内则主要采用人力资本法;四是对生态破坏的损失进行了初步测算并且由于统计数据的缺乏,评估的主要内容又是围绕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害进行的,对生态服务价值或生态退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的研究相对较少。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2000―2002年会同国家测绘局、国家统计局、各省人民政府、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环境科学院、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等开展的西部和中东部生态环境调查显示,因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西部和中东部分别相当于其GDP的13%、5%~

12%。因此,从己有的研究结果看,中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相当于全部GDP的7%~20%。

近一两年,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的学者对1949―2004年间的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代价进行了核算,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的理论与方法体系。虽然我国针对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有了一些尝试和研究基础,但到目前为止,对于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核算仍处于探索阶段。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项目(编号:12120113006800);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 00811044)。)

【参考文献】

[1]徐嵩龄:中国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计量[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2]叶兆木:环境损失与环境成本评估研究进展、问题及展望[J].四川环境,2007(1).

[3]李宏:环境经济损失评估方法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1.

[4]郝红彬:生态公路建设环境损失经济评价的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5]李红莉:十年经济发展对环境空气和地表水体质量的影响[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8.

[6]姜涛:山东省环境污染经济损失的评估[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

[7]陈葵容:煤炭企业资本补偿问题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

[8]郑文莉:我国农业环境灾害的经济损失评估[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8.

[9]田华:高速公路环境损益后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模型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

[10]刘文明:山东省沂蒙山区土壤侵蚀经济损失评估及恢复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11]李瑞俊:山东沂沐泗流域土壤侵蚀经济损失评估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12]俞林、徐立青:环境成本内在化对国际贸易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纺织行业[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13]梁威:区域水环境安全评价与水环境破坏经济损失研究[D].河海大学硕士论文,2007.

环境经济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经济;学术期刊;研究内容;词频分析;学科发展

中图分类号:X19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6)02006707

环境经济学是伴随着人类活动引起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而产生和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20世纪70年代末环境经济学被介绍到中国。1978年中国制定了《环境经济和环境保护技术经济八年发展规划》。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斯德哥尔摩召开关于“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讨论会,决定将“环境经济”列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81年《环境状况报告》中的第一项主题。同年中国环境管理、经济与法学学会成立,由此推动了中国环境经济学的研究。这表明作为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环境经济学已成为一门瞩目的独立学科。环境经济学虽然仅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但其学科体系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实践,环境经济学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十多年来,环境经济研究在中国发展快速,不但表现在环境经济理论和框架体系不断充实完善,而且结合中国实际开展的环境经济领域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学者们翻译、撰写了环境经济方面的教材和专著,还发表许多研究环境经济的论文,开展了环境经济各领域多方面的科学研究,在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成立了相关的研究机构,培养了一批环境经济方面的专业人才[1]。

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经济学学科体系,其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实践指导都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充实、提高和完善。基于此对2005~2014年收录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以下简称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篇名包含有“环境经济”的全部期刊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从这个角度研究近十年来中国环境经济研究动态和发展路径。

一、近十年环境经济研究

数据样本统计(一)“环境经济”期刊论文篇数统计

从中国知网中检索2005~2014年间篇名中有“环境经济”的全部期刊论文,剔除重复及不符合主题的论文,共有462篇,其中核心期刊本文核心期刊指中国知网上所检索的中文核心期刊及CSSCI来源期刊。论文200篇,其他期刊论文262篇。具体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是从2005~2014年间篇名中有“环境经济”的中国知网全部期刊论文这一角度来研究环境经济学学科的发展,但环境经济研究成果的体现形式是多样的。比如中国知网检索数据库收录文献中除了期刊论文,还有优秀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国内外会议和其他形式的研究论文,在2005~2014年间,这些论文篇名中有“环境经济”的共计338篇。

此外,统计分析2005~2014年这十年的文献,是为了了解在新阶段中国环境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进路。而在1978~2004年的27年间,中国环境经济学学科经历了起步、探索和发展等重要阶段。在这27年间收录在中国知网篇名中有“环境经济”的文献,包括期刊论文、硕博士论文、国内外会议论文和其他形式论文共456篇,其中期刊论文有406篇。

(二)基于期刊的数据样本和研究方法

为了能较好地表征环境经济学学科领域研究的客观水平,本研究的检索统计工作不仅关注期刊论文数量的变化,更关注期刊论文的质量变化。核心期刊论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关研究领域的较高水平,故本研究的重点在核心期刊论文。据上文可知,本研究全部实际有效样本为462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的实际有效样本为200篇。

在相关论文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引证分析、数据分析和词频分析等方法对中国近十年来篇名中有“环境经济”的全部期刊论文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总结,重点对论文期刊类型、主要议题、作者人数等方面进行数量分析。同时分析文献的被引次数,以衡量期刊论文的影响力。

(三)数据样本局限性分析

本研究只是从篇名中有“环境经济”的期刊论文这个角度来分析环境经济学学科的发展,数据样本必然存在局限性。由于环境经济学学科领域的广泛性,涉及环境经济的具体研究对象很多,仅就期刊论文来说,属于环境经济范畴的论文众多。篇名属于环境经济领域范畴的其他关键词的论文有至少十多种,如“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绿色GDP”、“ EKC”、“环境绩效”、“环境损失(损害)”、“环境成本”、“环境外部性”、“排污权”和“环境税”等,见表2所示。据《中国环境经济学学科发展报告》统计显示:1980~2008年这29年间有关环境经济研究领域的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章共有10 618篇。本研究检索统计了2005~2014年环境经济研究领域核心期刊论文,属于环境经济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论文共有10 506篇。由此可见,近十年有关环境经济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数量比过去有大幅增加。

由此分析,2005~2014年篇名中有“环境经济”的核心期刊论文大约占环境经济学学科领域范畴的核心期刊论文的1/50~1/60,也就是说大多数有关环境经济的研究论文在其篇名中并没有直接使用“环境经济”。故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并未包含环境经济研究的所有领域,但本研究的贡献也正是对以“环境经济”为篇名的论文的深度分析,以见微知著,窥一斑而略见环境经济学学科研究的全貌。

二、数据样本论文分析

(一)研究阶段分析

通过对全部462篇数据样本期刊论文进行分析发现,2005~2008年数据样本期刊数量逐年递增,到2008年达到峰值,2009~2011年数据样本期刊数量略有下降,2012~2014年数据样本期刊论文稳定在40篇左右。中国环境经济学学科近十年期刊论文方面的研究从数量上看为稳定发展的阶段,从质量上看为深入扩展研究的阶段。

进入21世纪,环境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并且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可以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环境经济学研究将重点关注环境经济理论体系、环境价值核算体系、环境经济分析方法体系、环境经济评价体系、环境保护经济手段体系、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环境投融资体系、循环经济体系、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体系等[1819]。

四、结语根据本文数据样本进行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近年来中国环境经济研究的一些特点。第一,从数量上看,年核心期刊发表篇数变化不大,但论文的深度有所扩展,涉及的领域更广,所使用的分析手段也更多,近十年环境经济领域的相关研究论文比以前的有大幅增加。第二,在影响力方面,发表于理工类核心期刊上的环境经济类论文的影响力更大;另外,采用数量分析、科学实验以及工程实践的论文影响力也较大。这说明中国环境经济研究的一种趋势是朝着定量分析、技术支撑的方向发展。第三,在研究内容上,依据词频分析结果,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有所扩展,研究深度有所加强,但较多的研究还是探索性的,结论是建议性的,其实践意义、应用意义和指导意义还不够强。

参考文献:

[1]沈满洪,葛察忠,董战峰,等.环境经济研究进展:第3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2]邱威,张建华,刘念.含大型风电场的环境经济调度模型与解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31(19):816.

[3]李国柱,牛叔文,杨振,等.陇中黄土丘陵地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环境经济成本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8,23(1):1524.

[4]李刚,张彦伟,孙丰云.中国环境经济系统的物质需求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11):3944.

[5]张音波,陈新庚,彭晓春,等.广东省环境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08,28(5):10211031.

[6]郭长雷,王丽婧,梅凤乔,等.贵阳市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策略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29(7):9799.

[7]崔宇明,常云昆.环境经济外部性的内部化路径比较分析[J].开发研究,2007(3):4043.

[8]潘岳.谈谈环境经济政策[J].求是,2007(20):5860.

[9]段晓峰,许学工.黄河三角洲地区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可持续性的能值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1):4555.

[10]陈耀龙,程文涛,陈小兵.高级住宅小区生态设计与环境经济效益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29(7):9799.

[11]刘向华,马忠玉,刘子刚.意愿调查法在环境经济评价中的应用探讨[J].生态经济,2005(4):3638.

[12]傅京燕.OECD国家环境经济手段的新发展及其启示[J].未来与发展,2005(3):4345.

[13]谭灵芝,鲁明中,陈殷源.我国生活垃圾处置市场的环境经济政策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2):181186.

[14]蔡秀云.三种环境经济手段的优势比较分析[J].中国税务,2009(12):2223.

[15]刘彩利,王京芳,薛斌.环境经济手段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驱动机制[J].软科学,2005,19(5):2729,38.

[16]李小蓿李汉平.环境经济系统物质流可持续性与循环经济物质流特征分析[J].资源科学,2008,30(9):13271335.

[17]陆菁.贸易与环境经济分析的实证研究述评[J].浙江社会科学,2006(2):203209.

[18]董小林.环境经济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19]董小林.当代中国环境社会学建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Analysis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economy

research in the last decadeDONG Xiaolin1,2, XUE Wenjie1,2, SONG Cheng1

(1.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64,

Shaanxi, China;2.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64, Shaanxi, China)Abstract: To understand the main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researches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economy, this paper made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journal articles themed with “environmental economy” in CNKI in the last decade. Quantitative analysis, citation analysis and word frequency analysis were adopted to elaborate the main features of environmental economy researches in the last decade, including the studies in features such as quantitative variation, influence and the types of journals, the arrangement of the main content as well as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economy researches is stable in the last decade, and the research contents pay more attention to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technical support.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studies published in journal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re relatively more influential,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studies published in journals of social science are increasing significantly, design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economy discipline continues expansion and depth.

环境经济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当前,层出不穷的环境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等学校是培养未来企业家和企业管理者的摇篮,如何让这些未来的企业家、企业管理者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并使之自觉行动起来,在企业运营和管理中关注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让他们的思维彻底走出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对立的误区,是摆在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大学教育别是研究生的教育中开展环境经营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就是其中重要的途径之一。

环境经营是把环境保护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使环境保护和企业发展融为一体的企业经营活动。环境经营贯穿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包括从原材料购买到产品设计、生产、营销、消费、废弃物回收利用等全过程。环境经营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工程技术的交叉学科,综合性是它与其他学科相比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把环境经营纳入现代研究生教育体系,就是在研究生中开展环境经营方面的教育和教学,其主要任务是依托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演变规律,揭示现代企业活动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探究环境变化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以及企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研究企业环境经营的相关措施,满足低碳经济和环境保护的社会需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把环境经营纳入现代研究生教育体系的目的是在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依托学校学科优势,突出低碳环保特色,培养既掌握管理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又熟知企业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的高级管理者。

把环境经营纳入现代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创新研究以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环境经营课题组为依托,以环境经营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构建低碳社会和和谐社会为根本目标,研究内容涉及环境经营的各个方面,包括企业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冶金企业环境问题等领域,按照开设环境经营课程—开设环境经营学术前沿报告—召开环境经营研讨会—科学研究—社会实践活动等思路展开研究。

二、实施方案

(一)成立环境经营课题组

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于2009年12月成立了由来自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环境工程、冶金工程等不同专业的教师组成的环境经营课题组。课题组充分体现了环境经营依托工科、立足冶金、学科交叉、低碳环保的学科特色。课题组的主要任务是把握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和国家关于环保法律法规,编写环境经营学教材及相关辅助教材、开设环境经营前沿讲座、科学研究、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等。

(二)在研究生中开设《环境经营》课程及前沿报告

在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生中开设《环境经营》必修课和前沿报告。课程内容包括:环境经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清洁生产、绿色营销、绿色物流、环境信息化管理、环境经营经济评价、环境经营监察等。前沿报告主要涉及当前关于环境经营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热点问题。《环境经营》课程及前沿报告均以专题讲座形式进行,课题组成员每人负责一个专题。

(三)组织召开环境经营研讨会

为促进环境经营学术交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环境经营理念,环境经营课题组组织召开了一系列环境经营研 讨会:2010年4月,组织召开了以“环境经营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中日学术研讨会。2010年7月,组织召开了以“环境经营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辽宁省管理年会,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生全体参加了这两次学术研讨会。2012年3月,组织召开了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科学术型研究生的学术研讨会,主题仍然是“环境经营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这是我校首次开展的以研究生为参加主体的学术性研讨会,旨在加强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增进感情友谊,塑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挖掘自己的科研潜力,使一些优秀的研究生脱颖而出。

本次研究生学术研讨会在“环境经营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主题下设置了四个分主题,在每一个分主题下又给出了参考题目。第一个分主题是“环境经营战略与策略的思考”。参考题目包括:企业经营理念的转变;环境经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清洁生产;环境营销;绿色物流;绿色供应链;环境经营的监管;环境会计;环境信息管理;钢铁企业的环境经营战略等。第二个分主题是“从环境经营的角度看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参考题目包括: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从环境经营的角度看企业家制度机制的构建;从环境经营的角度看企业家选择机制的构建;从环境经营的角度看企业家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构建;从环境经营的角度看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的培养。第三个分主题是“环境经营的技术经济评价”。参考题目包括:循环经济下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探析;工业企业清洁生产评价体系研究;工业企业污染损失的经济计量与研究;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企业环境经济效益的多级模糊层次综合评价;国际标准化环境管理体系框架(文秘站:)下企业环境行为的改进。第四个分主题是“环境经营的国际经验对我们的启示”。参考题目包括:日本企业环境经营的理念;美国企业的环境经营对我国的启示;韩国环境经营对我国的启示;国外环境经营的现状分析;中日韩环境经营的比较分析;国内外环境经营案例分析;环境会计在发达国家的发展现状分析;发达国家绿色经营的生产模式——清洁生产;发达国家绿色经营的管理模式——环境管理体系;发达国家绿色经营的营销模式——绿色营销;发达国家绿色经营的物流模式——环境物流;发达国家绿色经营的信息模式——环境信息管理等。此次学术研讨会要求我校工商管理学科研一和研二的学生全体参加,按照给定论文模板每人撰写一篇与研讨会主题相关的学术论文,编辑出版论文集,并通过匿名评审的方法评出研讨会期间发言的学术论文,由作者在研讨会上进行宣讲,导师及相关人员担任评委及点评专家。根据评选结果评出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并给予相关奖励。

(四)开展环境经营方面的科学研究,并与硕士论文选题与撰写相结合

环境经营课题组在开展环境经营教学的同时,以高碳企业环境经营为研究方向开展了环境经营方面的科学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国内外先进的环境经营理念;发达国家高碳企业环境经营经验分析;高碳企业对环境的短期及长期影响、原因分析;高碳企业清洁生产理论、绿色营销理论、绿色物流理论、绿色信息化、环境经营评价等,所有的科学研究均以钢铁企业为例进行。研究生在学习环境经营课程和听取环境经营方面的前沿报告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研究,在硕士论文选题时部分同学选择了环境经营方面的题目。如2009级学生的硕士论文“辽宁省电力行业碳排放评价体系研究”、“鞍山钢铁公司环境经营模式研究”、“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应用研究”等;2010级研究生的“钢铁企业绿色营销模式研究”、“钢铁企业绿色定价方法研究”、“钢铁企业环境责任研究”等。在科学研究中取得的科研成果再应用于课堂教学,真正做到科研促进教学、教学促进科研。

(五)组织开展环境经营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研究生开展环境经营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准备开展的活动有:“构建低碳社会我先行”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节约能源从我做起”、“拾垃圾构建环境友好型校园”、“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以“践行低碳路线,创造绿色明天”为主题的环境经营活动周活动,向全校师生及社会公众宣传低碳生活理念,呼吁保护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会极大提高管理学院研究生及其他学生的环保意识,加深了研究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相信这些活动的开展会对构建低碳环保型校园和社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实施效果

(一)有助于学生了解前沿知识

环境经营是企业最新的经营战略,国内很多企业刚刚引进,并处在不断的摸索与实践中,如何将工商管理学科各专业方向与这一前沿成果紧密结合,并向研究生传授国内外一些新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采用前沿讲座和召开学生研讨会的形式,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有关环境经营的前沿知识,掌握了最新的研究动态,而且这也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学科前沿,并在学术交流和学术碰撞中拓展视野,产生灵感,碰撞出智慧火花”的一种方式。

(二)有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

环境经营课题组成员在进行前沿报告的过程中会涉及自己研究这个问题的研究方法以及为什么选择这一研究方法;学生在掌握前沿知识的过程中也掌握了研究这一问题的研究方法。掌握了研究方法就掌握了研究科学问题的一般程序和基本规则,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分析研究问题的科学性、规范性和解释力,从而提高硕士论文的质量,并且为将来的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方法基础。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环境经济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金融;文献计量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141-03

生态金融研究在中国开始的时间较短,对生态金融方面的文献产出情况、整体研究状况和研究热点的分析还比较欠缺。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中国生态金融领域研究态势。

一、生态金融研究文献的数据来源与处理

(一)数据界定

生态金融概念是由乔海曙(1999)提出的,他认为生态金融是着眼于融资与环境的关系,为环保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在此之前高建良在《“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1998)一文中使用了“绿色金融”的概念。他将绿色金融定义为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政策,通过金融促进环境保护和金融业务的可持续发展。《美国传统词典》第四版(2000)认为环境金融是环境经济的一部分,主要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生态金融、绿色金融还是环境金融,其落脚点都是以金融运作来促进环境保护。古怡、段思飞(2009)将生态金融与绿色金融、环境金融作为同等概念进行文献综述。本文在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的过程中,也将生态金融与绿色金融、环境金融作为同等关键词进行检索。

具体检索方法为:初始年限不限、终止日期为2012年12月31日,在关键词检索栏输入“生态金融”或者“环境金融”或者“绿色金融”不包含“金融生态”,检索界限为“模糊”。在该数据库中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86篇,经过数据处理后保留231篇。

(二)数据处理过程

1.虽然在界定检索条件时,不包含“金融生态”,但在进行金融生态研究时,有些学者也会将生态金融作为关键词,因此手动删除关于金融生态的研究文献。

2.删除重复和无关的文献。首先手动删除重复文献,例如《苏州大学学报》和《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都刊登了“欧盟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探析——LTFE环境工具的应用与效果”,按照时间保留先刊登的一篇;其次,删除无关的文献,如“财务视角下,建设低碳社会的思路与对策”一文并不是采用金融手段来实现环保目标,与本文文献检索主题不相符;最后,删除期刊上刊载的各类通知。

3.删除无作者、无关键词的文献。如《浙江金融》在2011年刊载的 “绿色金融:国际经验、启示及对策”一文无法检索到作者,予以删除。同样,为了对研究热点进行分析,删除了无关键词的相关文献。

4.在对文献作者单位分布进行计量时,由于许多文献由两名以上作者共同完成,以第一作者单位为研究对象。

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利用Excel软件,将检索到的文献归纳整理,建立包含文献发表时间、文献发表期刊、文献作者、被引频次和关键词五个方面信息的数据库。

二、生态金融文献的数据分析

根据文献计量分析法,将检索到的231篇文献从文献发表时间分布、文献刊物分布、文献作者单位分布、文献被引频次、研究热点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中国生态金融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整体呈现。

(一)生态金融研究文献时间分布

研究文献的数量与时间分布状况可以反映出该研究领域的历史轨迹。1995—2012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收录的生态金融相关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情况(如下页图1所示)。

从下页图1可以看出,中国自1995年胥刚发表第一篇与生态金融有关的文献起,开始有学者进行生态金融的研究,但没有得到学界的响应。1995—2001年基本是每年只有1篇相关文献。2002—2007年文献数量虽略有上升,但是文献数量最多的2006年也只有8篇。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后,研究文献大幅增加。2011年,研究文献数量达到59篇,生态金融研究从数量上看达到历史最高。

(二)生态金融研究文献来源分布

对某一领域所有文献的期刊分布情况进行统计,有利于从文献刊载数量上确定该领域的核心区期刊。根据统计数据,生态金融相关文献共231篇,其中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为208篇,占比90.04%;来源于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的有23篇,占比为9.96%,没有来自于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的文献。

1.刊载生态金融研究文献的主要期刊分布。刊载相关文献最多的是《时代金融》7篇、《生态经济》、《中国金融》各6篇,属于生态金融领域比较重要的期刊。表1列出了刊载相关文献数量在3篇以上的期刊名称。从表中可以看出,文献数量共44篇,占比19.05%,只刊载过一篇相关文献的期刊有129种,可见研究文献分布的期刊较为分散。

2.研究生态金融领域的优秀硕士论文高校分布。优秀硕士论文是高校培养生态金融领域后续研究者的重要力量。从表1中可以看出,研究生态金融的全国优秀硕士论文文献只有23篇,占比不足10%。23篇文献分布在19所高校中,其中内蒙古大学以3篇的文献量居于首位,其次是湖南工业大学和内蒙古大学分别有2篇文献,其余高校都只有一篇。985高校和几所重要的财经院校聚集了金融领域优秀的研究资源,但优秀硕士论文中来源于该类院校的只有7篇,分别为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厦门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从高校的数量和优秀硕士论文文献总量来看,中国高校对生态金融领域的研究还不够重视。

(三)生态金融相关文献作者单位分布

作者单位分布可以反映出社会对生态金融领域关注的广度和深度。231篇文献共有322名作者,这些作者主要分布在银行和高校中。从表2可以看出,发文量在3篇以上的机构共有15家,前3位为金融机构,其余为高等院校。其中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生态金融研究的文献数量最多,达18篇;农业银行为8篇、兴业银行为7篇。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分析中将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兴业银行各支行所发文献均作为一个整体机构进行研究,因此不能反映出每个分支机构的研究数量。高等院校中厦门大学发表文献数量为6篇,居于首位。

(四)生态金融研究文献引用情况分布

文献被引频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文献的质量和在该领域的影响力,也是评判文献质量的标准。表3反映出相关文献被引频次在30次以上的情况。被引频次最高的是刊载在《环境保护》上的“金融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践”,被引频次为48次。

(五)研究热点

关键词是文献的检索标识,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词汇,关键词作为一篇文献的必要组成部分,能够简单、直接、全面地概括出文献的核心内容。将生态金融领域研究文献的关键词集中起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态金融领域目前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采用词频分析方法,对检索到的231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共计得出1 022个词汇。图2反映的是词频在10次以上的关键词。从图2看出,绿色金融以162次居于首位;其次是可持续发展词频为51次、低碳经济词频为28次、环境保护词频为24次,都属于高频关键词。但是生态金融词频只有6次,反映出目前该领域研究面较窄,主要集中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上。

三、结论及启示

1.从文献数量变化上看,生态金融的研究具有明显的政策追随特征。后续研究中,研究者应当着眼于推动生态金融政策的创新,注重研究的前瞻性。

2.从重要文献主导原则上看,核心期刊论文数量较少。以南京大学核心期刊标准检索出相关文献33篇,占生态金融研究总文献数量的比重仅为14.29%,生态金融领域研究的深度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3.从研究人员的机构分布上看,银行和高校居多。政府部门和社会上的其他研究机构参与较少,研究机构的相对单一导致生态金融研究文献总量较少,研究面比较窄。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生态金融的作用日益凸显,需要更多的学者和机构加入生态金融领域的研究。

4.从研究内容上看,一般集中在环境保护、绿色信贷和碳金融等方面。后续应当拓宽研究领域,除了环境保护还应该加强资源节约利用、生物多样性、土地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存在着一些缺陷。一是本文得到的分析数据只能显示作者、作者单位、期刊名称、发表年份、引用频次、关键词等内容,无法反映出作者的学科背景。二是本文采用关键词作为研究热点的分析因素,但关键词反映研究热点并不十分准确。例如在关键词词频统计时,金融体系频次为5次,但在实际查看生态金融相关文献全文时,金融体系是许多文献阐述的重要内容。作者对关键词的选择,有些并不能充分地反映出文献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乔海曙.树立金融生态观[J].生态经济,1999,(5):18-19.

[2] 高建良.“绿色金融”与金融可持续发展[J].金融理论与教学,1998,(4).

[3] 古怡,段思飞.关于环境金融研究的文献综述[J].时代经贸:下旬,2009,(10):178-179.

[4] 化柏林.用 VBA 实现文献计量分析研究中的数据预处理技术[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3):69-72.

[5] 熊豫麟.文献计量分析软件使用对比[J].科技信息,2008,(35):860.

环境经济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环境绩效审计;定位; 受托经济责任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面临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在日益恶化。于是人们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并从各自的角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审计工作者和研究者也不甘落后,环境审计应运而生。近年来,从各国的审计实践和理论研究上看,审计正在不断向绩效审计延伸;环境审计作为审计的一个分支,也正向环境绩效审计领域拓展,很多学者也开始研究和探讨环境绩效审计的相关问题。

有些学者的研究是从环境绩效审计定义开始的,但他们却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位问题,即如何确立环境绩效审计在审计体系中的地位,并进一步确定环境绩效审计与审计、环境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关系。因为定位问题是对环境绩效审计进行定义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将进一步决定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对象、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到2009年6月为止,在可以获取的题名中包含“环境绩效审计”的33篇文献(包含1篇博士论文、6篇硕士论文和26篇期刊论文)中,有12篇文献探讨了“环境绩效审计定义”,但却没有一篇文献将“环境绩效审计定位”单列标题研究。当然,有少数学者在研究中提及“环境绩效审计在环境管理系统中的地位”、“环境绩效审计是传统审计的新发展”,但并没有进一步详细探讨环境绩效审计在环境审计,乃至整个审计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有的学者也提出“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与绩效审计的交叉与共同发展趋势”,而这一论断似乎也有欠妥之处。

二、环境审计与审计:环境审计是审计的一个分支

探讨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位问题,必须首先界定环境审计与审计的关系。

(一)审计与受托经济责任

“审计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受托经济责任,就无所谓审计;同样,没有审计,受托经济责任也就成为一句空话。”英国会计审计学家D・弗林特(David Flint)教授也认为:“作为一种几乎普遍的真理,凡存在审计的地方,就一定存在一方关系人对另一方或其他关系人负有履行受托经济责任的义务这样一种关系……此种关系的存在是审计的重要条件,可能还是最重要的条件。”可以说,受托经济责任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和推动力。

受托经济责任(Accountability)的定义尚未统一,下文仅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定义。“受托经济责任是指一定的经济主体赋予其财产管理者保管和运用所有财产的权限,并要求他们负起管好、用好这些财产的责任。”“加拿大审计长公署认为,受托经济责任是指对授予的某项职责的履行义务作出回答。它假设至少存在两方:一方授予职责;另一方接受这一职责,并承担责任,对履行这一职责的方式作出报告。”“一方接受另一方的资源,为另一方经办某项规定的工作,这经办的一方对出资的一方就负有一个善良管理人应负的会计责任(Accountability)。也就是说,负有以最大善意管理并使用出资人资金,最经济有效地完成出资人委托的工作,尽可能及时而准确地记录、计算资金收支的情况,根据收支凭证,向出资人公正而真实地提出会计报告的责任。”“受托经济责任就是按照特定要求或原则经管受托经济资源并报告其经管状况的义务。”

从上述国内外对受托经济责任的定义可以看出,受托经济责任是由受托人承担的一种经济责任,它因受托人经管委托人的经济资源而产生。而受托经管经济资源的过程也正是运用经济资源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即受托人经管经济资源是通过从事经济活动来实现的。因此,本文将受托经济责任定义为:受托经济责任是指受托人在从事经济活动中对委托人承担的责任。

(二)环境审计与受托环境责任

由于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表现,即环境保护问题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产生的,而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又依赖于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完全有理由作出如下结论:环境保护活动实质上是一种经济活动。基于说明问题的需要,可以把经济活动分为常规经济活动(即无环境、质量等特殊问题的经济活动)、环境经济活动(即与环境问题有关的经济活动)、人力资源经济活动(与人力资源问题有关的经济活动)和质量经济活动(即与质量问题有关的经济活动)等,由此受托经济责任也可分为受托常规责任、受托环境责任、受托人力资源责任、受托质量责任等。环境审计与审计的关系具体见图1。

有鉴于此,可以说,受托环境责任是受托经济责任的一个方面,审计的对象是受托经济责任,环境审计的对象就是受托环境责任。环境审计以审计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是对审计的一种继承;同时,它是在受托经济责任向受托环境责任扩展后形成的,是对审计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是说,环境审计是审计的一个分支。

环境审计与审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对于审计的本质,众说纷纭,但不管审计的本质是什么,环境审计作为审计的一个分支,它们的本质都是相同的。本质是某一事物内部所固有的属性,是对事物特征的抽象概括,它是从实践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反映了实践的本质。对于审计与环境审计来说,只是审计对象不同(或受托经济责任,或受托环境责任),但它们在本质上都可以概括为一种监督、一种评价、一种鉴证,抑或一种控制。

环境审计与审计的形成动因是一致的。受托环境责任是受托经济责任的一种,因此可以说它们都源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即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环境审计和审计形成的共同动因。只是在不同的阶段,受托经济责任所包含的内容有所不同,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它的发展呈现出一种逐步扩大的趋势。受托经济责任最初表现为一种保管责任,而后发展为受托财务责任和管理责任,当自然资源匮乏和环境危机产生后,受托经济责任又进一步扩大到环境责任。这样,由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引起的审计也包括了环境审计。

尽管环境审计是审计的一个分支,但其亦有自身的特点。

一是学科的交叉性和融合性。环境审计是集审计、环境经济、环境管理、环境医学、环境法学、社会学、统计学和工程学等诸多学科的一门边缘学科。但是,它并不是这些学科的简单拼凑,也不是相关内容的简单相加;它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的体系和特色。

二是范围的宏观性和微观性。从宏观角度看,环境审计可以涉足国家的长远规划,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比如国家重点环保项目建设审计;从微观角度看,它涉及到一个企业单位的日常经营管理,企业单位的日常经营决策必须同时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问题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两个方面,甚至在特殊情况下为了保证社会效益而不惜以牺牲经济效益为代价,从而树立起自身良好的公众形象,比如环保设备投资项目审计。微观性与宏观性往往是结合在一起反映在一个审计项目中的。

三是审计内容和对象的特殊性。由于环境会计体系尚未建立,环境审计内容不可能局限于会计资料,或将会计资料作为审计的重点内容,环境审计人员从会计报表中能够直接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非常有限。这就要求环境审计人员必须搜集其他与环境有关的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使其在环境审计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环境审计对象的特殊性,导致其目标、假设、原则、准则等要素的具体内容与审计有一定差异,有其自身的特征。

三、环境绩效审计与环境审计: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一部分

一般认为,审计的目标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全面有效地履行。审计按照其目标不同分为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的目标分别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审计对象无论如何扩展,针对每一对象的审计都要实现上述三个目标,分为上述三种类型的审计。因此,环境审计也要实现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三个目标,分别形成环境财务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三种类型的审计。也就是说,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一部分。环境绩效审计的目标是确保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的效益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环境绩效审计、环境审计、绩效审计和审计的关系具体见图2。

图2中需要说明的是,审计对象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扩展的,将来还会陆续产生更多新的审计类型;审计目标自审计产生以来也是不断向前演进的,但当前保持相对稳定,大多数学者认为审计要实现三个目标:合法性(合规性审计的目标)、公允性(财务审计的目标)和效益性(绩效审计的目标)。

从图2可以看出,上述“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与绩效审计的交叉”的论述是不恰当的,因为环境审计本身已经包含环境绩效审计,无需与绩效审计交叉。绩效审计包含常规绩效审计、环境绩效审计、人力资源绩效审计等,它是针对众多审计对象的效益性所进行的鉴证。

最后,需要探讨的是对环境绩效报告所进行的审计属于环境财务审计还是环境绩效审计?环境绩效报告是反映环境绩效状况的报告文件,应当说它是对与环境有关的经济业务和事项的绩效所作出的记录和披露,对这些记录和披露所进行的审计是鉴证环境绩效报告是否公允表达,是为完成公允性这一审计目标,因此属于环境财务审计,而非环境绩效审计。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环境绩效审计是针对受托环境责任这一审计对象,为了达到效益性这一审计目标所进行的审计,它只是环境审计的一部分;而环境审计是审计对象的进一步扩展,它只是审计的一个分支或一种类型。依据上述结论,可以进一步界定环境绩效审计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环境绩效审计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山梅.环境绩效审计研究――兼评矿业城市环境问题[D].中国地质大学博士论文,2006.5-6.

[2] 薛珊珊.环境绩效审计在矿业城市转型中的应用研究――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D].中国地质大学硕士论文,2007. 17-22.

[3] 李山梅.环境绩效审计研究――兼评矿业城市环境问题[D].中国地质大学博士论文,2006.63.

[4] 秦荣生.论审计与受托经济责任的关系[J].审计研究,1995(2):6-13.

[5] 蔡春.论现代审计特征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J]. 审计研究,1998(5):1-8.

[6] [日]番场嘉一郎.新版会计学大词典[M]. 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337.

[7] 盖地.现代企业制度与现代企业会计――受托经济责任及其会计探析[J].现代财经,1996(1):16-20.

[8] 杨时展.审计公设刍论[J].财会通讯(综合版),1985(7):3-8.

环境经济硕士论文范文第6篇

>> 我国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营销环境的SWOT分析 我国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推行的难点分析 构建我国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我国发展环境责任保险的可行性 案例启示:我国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几点思考 我国实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机制初探 论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策略研究 谈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完善 论在我国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于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的必要性和困境分析

">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看责任保险的公益性与强制性

进一步推广和完善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建议 浅析我国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如何在我国发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建立环境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我国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全面推行的不可行性研究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的SWOT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 1- 6.

[10] 陈冬梅,夏座蓉.析美国环境保护立法、司法及环境责任保险市场的发展[J].东岳论丛,2012(2): 170- 174.

[11] 杨胜男.从环责险的发展规律看我国环境责任保险的模式选择[J].法学研究,2017,2(4): 103- 104.

[12] Lara Johannsdottir. Drives of proactive environmental actions of small,medium and large Nordic non- life insurance companies e and insurers as a driving force of actions.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5,108: 685- 698.

[13] 雷.国内外环境责任保险比较研究(硕士论文)[D].中国海洋大学,2005.

环境经济硕士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绿色城镇化 文献统计 综述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1-060-04

绿色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方向和目标,也是纠正传统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多种城市问题的主要路径。国际上对城镇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探讨早已展开,产生了如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以及后来的“生态城市”等理论。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单纯强调城镇生态环境的理论已无法满足城镇发展的需求。美国学者蒂姆西・比特利于2000年在总结城市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绿色城镇化”发展理念,积极回应了城市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等问题,引起了全球各界重视。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全新的五大发展理念。《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也明确提出要发展绿色城市。随着一系列政策理念的提出,绿色城镇化逐渐成为新型城镇化研究的热点方向。

一、国内绿色城镇化文献统计分析

(一)文献统计与样本筛选

本文选取在CNKI以绿色城镇化为主题、篇名和关键词检索得到的文献作为统计对象。检索文献选取截止时间为2015年12月31日。其中分类检索分别为期刊、博硕士论文、会议和报纸工四大类,利用知网提供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国内外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国内重要报纸刊载学术性、资料性文献数据库》等全文数据库下载初始文献进行统计分析。

在CNKI中以“绿色城镇化”为检索词,分别进行主题检索、篇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主题检索共检索文献186篇,篇名检索共检索文献107篇,关键词检索共检索文献30篇。从文献总体数量上看,国内学者对绿色城镇化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文献数量较少,主题、篇名和关键词检索文献仅有323篇。从文献发表时间上看,有关绿色城镇化研究的文献最早出现在2004年,之后陆续有学者进行绿色城镇化或相关方向的研究。党的“十”以来明确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政策和意见,并提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自此绿色城镇化文献数量才开始出现一定增长。绿色城镇化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现阶段城市和城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如图1所示。

在文献相关度方面,篇名检索得出的文献与绿色城镇化的相关度最高,能更好地反映国内绿色城镇化研究现状,且主题检索文献与关键词检索文献多与之重复或相关性不高,因此本文选取上述检索数据中篇名检索的共107篇文献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

在初步筛选出的107篇篇名文献中,期刊文献50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收录文献9篇,CSSCI收录文献9篇),优秀博硕士论文1篇,会议文献1篇,重要报纸文献52篇。从文献数量和文献发表时间上看,篇名文献在数量趋势趋上与势绿色城镇化文献数量趋势基本一致,因此样本文献的初步筛选结果是可以接受的。如图2所示。

在上述107篇初步筛选的样本文件中有52篇报纸文献,由于报纸文献更侧重于新闻导向,因此剔除52篇报纸文献,在50篇期刊文献中再剔除消息通告、政策新闻、记者采访类文献15篇,重复发表的文献1篇后,最终确定样本文献为在CNKI中以篇名检索下的期刊类文献33篇,优秀博硕士论文1篇,会议文献1篇,共计35篇。

(二)样本描述

在全部样本文献中,中文核心期刊收录文献8篇,CSSCI收录文献8篇。由于部分期刊二者兼具,因此实际统计结果为,二者兼具的文献7篇,单中文核心文献1篇,单CSSCI文献1篇,共9篇,占样本文献约26%。从中文核心期刊文献与CSSCI收录文献的时间分布上看,多集中在2014年,共有7篇,2008年1篇,2015年1篇。从上述数据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绿色城镇化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研究质量和水平较高。

从样本文献作者来源看,高校和科研院所发表文献共20篇(包含优秀博硕士论文),占样本文献约57%;行政研究或党校发表文献13篇,占样本文献约37%;企业发表文献1篇;会议文献一篇。对于绿色城镇化的研究,高校等科研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学者占约94%,说明在绿色城镇化的研究方面,学术机构和政府均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不足之处在于,在各类会议中对绿色城镇化的讨论不足。企业所代表的资本群体不能用文献衡量,在此不做说明。样本文献中排在前10位的样本文献作者和其引用及下载次数统计。如下表1所示。

从样本文献出处看(由于会议文献和优秀博硕士论文各仅有1篇,因而此处不计入统计),33篇样本文献共发表在29种期刊中,涵盖了经济、工程、管理、环保、社科、企业、城市等与绿色城镇化关系密切的各个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从期刊所属分类来看,经济与管理科学类以19篇居首位,社会科学Ⅱ5篇,工程科技Ⅱ4篇,工程科技Ⅰ2篇,另有3个期刊在专辑分类中有双重分类,分别是工程科技Ⅱ与经济与管理科学、基础科学与社会科学Ⅱ、工程科技Ⅰ与经济与管理科学。从期刊的综合影响因子来看,排在前三位的期刊分别是:《城市发展研究》(0.9100)、《经济纵横》(0.7540)、《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6250)。从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来看,排在前三位的期刊分别是:《城市发展研究》(1.5670)、《经济纵横》(1.4730)、《环境与可持续发展》(0.9160)。反映出在绿色城镇化研究领域,文献水平较高的期刊应该是《城市发展研究》与《经济纵横》,二者均为中文核心期刊,同时也是CSSCI收录期刊。

样本文献的关注度表现在其被下载次数,即反映了对绿色城镇化研究的关注度。样本文献中出现最早的文献在2006年,统计截至2015年。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

从样本文献研究主题来看,样本文献的研究涵盖了绿色城镇化的综述和理论、国际经验及启示、战略与路径、地方实践及案例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研究体系较为完整。(见表2)。

二、主要研究主题

(一)绿色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

绿色城镇化的发展首先明确其概念、内涵、特征和意义等基础内容。经过近年来的研究,国内学者对绿色城镇化的概念形成了基本共识,认为绿色城镇化是指城镇发展与绿色发展相结合,城镇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与其自身的资源供应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相协调,具有生态环境可持续性、人的发展文明性、城镇发展健康性等特征的城镇发展模式及路径。国内学者如杨晓优(2011)、沈清基和顾贤荣(2013)、邱江(2013)、李丽纯(2013)、李颖琦和李茜(2015)、刘君言和陈梦玫(2015)等对绿色城镇化的基本理论与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绿色城镇化的内涵是其概念的扩展延伸。主要有以下两个方向的理解。一种理解是绿色城镇化必须坚守“绿色”概念的本质,不应该盲目扩大其内涵。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城镇的生态环境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限制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短板,绿色城镇化的发展就应坚守“绿色”本质,强调环境安全和健康,在发展中避免造成进一步的环境破坏并谋求改善已破坏的生态环境。另一种理解是绿色城镇化的发展应该是综合性的发展。绿色城镇化不仅在于城镇生态环境的改善,更应注重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资源的节约利用,实现低能耗、低排放发展。绿色城镇化还应该强调人居环境的生态和谐,在不断完善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加强居住区居民的生态意识,推动居住区更好地发展。绿色城镇化的发展还应注重城镇历史遗迹的保护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许多古迹和优秀的传统文化遭到破坏,绿色城镇化的发展不仅应避免进一步的破坏,还应努力修复古迹,恢复优秀传统文化,为城镇的各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并塑造有特色的城镇形象。

绿色城镇化是区别于传统城镇化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主要具有三方面特征。

首先,绿色城镇化是资源节约型的城镇化。传统城镇化的发展往往是在大量能源资源粗放利用的基础之上快速发展而来,具有高能耗、高排放的特点。绿色城镇化则强调各类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追求低能耗、低排放的发展模式,以此从源头控制城镇化发展中的各类污染。

其次,绿色城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环境友好。绿色城镇化不仅改善和保护城镇发展中的自然环境,也要人在城镇化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做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积极参与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最后,绿色城镇化是追求经济高效的城镇化。经济高效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要求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摒弃传统经济发展一味追求速度,轻视发展效益的模式。不能以资源环境遭受破坏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

(二)绿色城镇化国际经验与启示

传统城镇化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城镇问题和社会问题。国际上一些城镇化发展较快的国家在经历过这一阶段后认识到城镇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从先行国家的经验中找到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建设的启示是绿色城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我国学者如邬彩霞(2015)、李新平和杨卫平(2015)、周国梅等(2013)等对此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城镇化的不同模式面临的绿色发展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时间和时代不同,因此城镇化过程中产生不同的问题。(1)西欧模式。以英国为主的西欧国家,是城镇化的先行国家。由于工业化的速度远远超出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导致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无法满足迅速集聚的人口需求及快速发展的工业的需求,同时大量的人口集聚和工业发展又产生了大量的污染和资源浪费。面对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英国颁布了多项法案,如《公共卫生法》《环境卫生法》等,通过法律手段对城镇环境污染和公共卫生做出约束和要求。为之后其他国家的城镇化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借鉴意义和治理思路。(2)拉美非模式。拉美地区以及非洲大部分国家在长期遭受西方国家殖民统治情况下,形成了显著的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工业化速度落后于城镇化的速度,大量的人口涌入城镇,导致了诸如严重环境污染、就业困难、治安混乱、医疗资源短缺、社会保障不足等一系列自然和社会问题,部分城市形成了明显的贫民窟。拉美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大对环保科学的研究和环保产业的投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对石油的依赖程度。(3)自由市场主导下的城镇化,即美国模式。美国倡导市场为主导的自由发展,通过工业化和横贯东西的铁路与公路等基础设施带动城镇化水平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造成了城镇的无序蔓延和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美国在20世纪末,由地方政府最先提出的包括强调土地利用紧凑化、鼓励公共交通等方法在内的“精明增长”理念获得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共识。(4)亚洲模式,由于亚洲庞大的人口基数,城镇化在带动亚洲地区飞速发展的同时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亚洲绿色城镇化发展的第一要务是节能减耗,通过城镇群建设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降低其成本。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减少城镇化过程中的污染排放。保护贫困人口,改善贫民窟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状况,提高其防灾能力。通过公共财政透明度,建立完善政府官员问责制,促进绿色城镇化发展。

第二,对国内绿色城镇化的启示。以上四种不同发展模式的城镇化在我国不同地区均有所表现,因此对国内绿色城镇化发展具有较大的借鉴和启示。(1)绿色城镇化的发展应该立足于严格的法律法规。(2)绿色城镇化的发展要发挥市场作用,但不能盲从市场自由。(3)绿色城镇化的发展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的作用首先是宣传引导,其次是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管控,还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管控,完善相关的制度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

(三)绿色城镇化战略与路径

绿色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宏观战略与具体实践路径相结合。我国学者如李佐军和盛三化(2014)、董战峰等(2014)、吴振山(2104)、洪大用(2014)、任克强和聂伟(2104)、高红贵和汪成(2014)等对绿色城镇化的宏观战略与具体实践路径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主要包括:

绿色城镇化的战略框架研究。董战峰等(2014)认为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框架应该从建设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出发,兼顾城镇发展中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文化的普及、绿色低碳生活的推行以及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积极建设生态型人居及基础设施。推进实施城镇生态环境总体规划,重视科研创新对绿色城镇化发展的科技支撑功能,积极在浙江、贵州等基础好的地区推进绿色城镇化试点等。李佐军和盛三化(2014)从我国城镇化的资源环境问题出发,提出应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制度保护环境。包括资源节约方面的制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制度。推进与城镇化建设配套的制度改革,为绿色城镇化消除障碍。主要包括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财税和投融资制度改革、城乡福利制度改革和行政区划制度改革。

绿色城镇化的具体路径研究。洪大用(2014)认为应通过制度手段推进绿色城镇化建设,对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不仅要关注物质层面的污染加剧,也应注意社会层面的两极分化矛盾加剧。任克强和聂伟(2014)认为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环境问题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应从城镇化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如规划、资金投入、现有环境问题的治理以及社会监督和体制机制等出发,系统性地解决城镇化中的环境问题,尤其是雾霾和水污染的问题。高红贵和汪成(2014)提出应强化政府在绿色城镇化过程中对生态资产的管理,积极稳妥的推进城乡一体化,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统一的原则,调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建立严格的资源开发与保护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四)绿色城镇化的法律法规建设

法律法规是绿色城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一环。绿色城镇化的发展不仅仅在于改善城镇环境卫生,更是城镇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土地利用方式、公共服务、居民生活方式等的绿色转变。因此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也不仅仅局限于环境保护。我国学者夏光(2013)和房仙灵(2015)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主要观点包括: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因此法律法规的制定也应从环境保护出发,加快制定和完善保障城乡公众民主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落实城乡居民参与项目环评的权利,实行更加宽松有效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保护民众的环境权益,通过相关政策激励民众的绿色消费和提高民众参与环保的主动性。规划是城镇化发展的“指挥棒”。应加强绿色城镇化规划,引导城镇走绿色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健全土地利用制度、城镇体制机制、社会保障和城镇治理机制等与绿色城镇化发展联系密切的制度法治化。

三、简要评析

本文选取的35篇样本文献中,34篇为定性研究的文献。虽然样本量较小,但在研究的视角上涵盖了“两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在分析角度上也包含了资源环境问题、生态失衡问题等多个问题。在有关绿色城镇化发展的问题研究中,主要集中于绿色城镇化相关政策、绿色产业、绿色建筑、绿色城镇化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府职能的约束上,对于绿色城镇化的相关规划的研究。部分学者强调了绿色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强调了在绿色城镇化过程中人的重要性,涉及了包括资源与消耗的差异性地域分配,人的绿色环保意识培养以及公民民主参与绿色城镇化建设等相关方面。

关于现阶段研究存在的问题。由于当前我国绿色城镇化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因此存在较多的问题。首先是研究方法上,定量研究缺乏,对于绿色城镇化所处的具体情况,以及未来绿色城镇化应达到的具体指标没有定量研究。其次是研究内容上,缺少以人为核心研究角度的的绿色城镇化研究,以及从更多的细分层面如人口规模、人口流动、人口性质、人口结构、人均收入等方面来分析绿色城镇化的进展与程度。其三是研究视角上,一是对不同地域、不同等级规模城镇的绿色城镇化研究没有凸显出其应有的特点。不同地域、不同等级规模的城镇,其所遇到的城镇化问题和其绿色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二是没有在多规合一的视角下进行绿色城镇规划的研究。

关于未来的研究方向。通过对样本文献的分析研究,未来绿色城镇化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应加强定量研究的应用,在研究内容上更多地关注人在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或问题,在研究视角上紧跟国家重大战略和思想,同时加强对于不同层面、不同地域的分类研究。

参考文献:

[1] 向昌学.西部应走绿色城镇化之路[J].West China Development,2006(1)

[2] 白雪燕,田秋影.农村城镇建设的发展路径――绿色城镇化[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3] 古春晓.新型城镇化――绿色城镇化――全国政协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谈城镇化转型[J].建设科技,2013(5)

[4] 沈清基,顾贤荣.绿色城镇化发展若干重要问题思考[J].建设科技,2013(5)

[5] 新型城镇化建设课题组.走绿色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建议之五[J].宏观经济管理,2014(8)

[6] 邱江.我国绿色城镇化建设探讨[J].商,2013(13)

[7] 邬彩霞.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借鉴意义[J].中国统计,2015(11)

[8] 李新平,杨卫平.国际绿色城镇化对湖南城镇化建设的启示[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9] 周国梅,彭宁,李霞.亚洲绿色城镇化的挑战与政策选择――对中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启示[J].环境经济,2013(12)

[10] 董战峰,杨春玉,吴琼,等.中国新型绿色城镇化战略框架研究[J].生态经济,2014(2)

[11] 李佐军,盛三化.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绿色城镇化进程[J].经济纵横,2014(1)

[12] 洪大用.绿色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研究[J].环境保护,2014(7)

[13] 任克强,聂伟.环境危机治理与绿色城镇化发展[J].重庆社会科学,2014(8)

[14] 高红贵,汪成.生态文明绿色城镇化进程中的困境及对策思考[J].统计与决策,2014(24)

[15] 夏光.以法治推进绿色城镇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2)

[16] 房仙灵.新常态下推进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法治路径研究[J].决策咨询,2015(6)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汾河流域研究中心城镇与区域发展研究所 山西晋中 030619)

(作者简介:温鹏飞,太原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地理与城乡规划。)

环境经济硕士论文范文第8篇

关 键 词:经济学教育;国际化;课程设置;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3-0072-04

挪威位处北欧,国土不到4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地广人稀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具备现代化工业的发达福利型国家,拥有全球第二的人均GDP,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制定的人类发展指数中近9年连续8次为世界第一,多次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合人居住的国家。挪威历史上有不少著名人物,如音乐家格里格、剧作家易卜生等。2010年,笔者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中国挪威政府互换讲学金”项目的资助,在NHH(挪威经济学院) ① 的金融与管理科学系访问10个月,有机会比较深入地了解了挪威的高等教育体系。

一、挪威高等教育概述

北欧在20世纪末均完成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变到大众化的进程,教学质量较高,但由于国家较小,不如美国、英国影响力大,挪威也不例外。挪威高等教育机构以公立为主,私立为辅。公立高校不仅拥有绝大部分生源,也获得国家提供的高额经费,加上挪威研究理事会的资金支持,外部捐赠和学校收入等,拥有充足的经费进行运作。

挪威的高等教育直接由中央政府负责,高等教育机构有综合性大学、专业大学、高等学院、专业学院、艺术学院和私立大学。中国教育部认可的39家挪威高等教育机构的名单中包括7所综合性大学、7所高等专业学院、24所高等学院和1所私立大学 ② 。UIO、NHH 和NTNU是挪威创立时间最久、也是最有名望的三所大学,不仅拥有数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且资金雄厚,在一些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二、NHH经济学教学特点评析

笔者访问的NHH属于高等专业学院, 建立于1936年,2011年正值建校75周年,学校准备了一系列校庆活动以扩大声誉。NHH坐落在挪威第二大城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Bryggen的雨都卑尔根,是挪威学生学习经济学专业的首选, 也是挪威工商业界招聘的主要生源学校。 作为高等专业学校,NHH的规模较小,仅有3000多学生、约400名教职员工,两栋综合型教学办公大楼。 ③ NHH通过欧洲质量体系(EQUIS)认证,致力于延续教学和研究的高水平,是全球管理学联盟协会(CEMS) ④ 、国际管理学院联盟(PIM) ① 等会员。

NHH的历史上有4位杰出的代表:现代风险理论的奠基人Karl Borch,因此NHH有别名“不确定学院”;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创立者之一Jan Mossin;Finn Kydland因为对动态宏观经济学的贡献而获得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AgnarSandmo在2009年获得环境经济学领域的欧洲终身成就奖。这4位教授的名字也成为学校4个讲堂的名称,在这里进行教学和举办各种学术活动。 在2010年金融时报欧洲商校 ② 排名中,NHH上升列31位。 与其他国家同类高校相比,NHH的经济学教育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国际化程度高

NHH的本科教育为挪威语,主要学生是挪威人和周边语系相近的瑞典、丹麦等北欧国家学生,同时学校提供免费挪威语课程,非北欧学生可以通过一年期的课程掌握基本的挪威语。NHH的国际化程度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国际学生数量多。NHH的硕士学位有3个英语项目对国际学生开放,5个挪威语项目;博士教育为全英语教学。外国学生的比重相当高,以金融与管理学科系为例,非挪威籍学生近30%。

二是NHH作为PIM和CEMS等机构成员,拥有庞大的交换网络。NHH与全球超过140所商校以及顶尖综合性大学的经济和商业管理学院建立了学生互换网络,并为交换学生提供补助,50%以上的硕士会选择进行交换。互换不仅为学生提供在其他国家高校学习一学期或者一学年的机会,也为其未来就业提供了国际化视野和经验。同样,每年有大批国际学生来到NHH进行半年到一年的学习, 据统计已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学生曾在NHH学习并加入学校的校友网。学校为交换生在住宿、选课、深入了解挪威文化等方面提供一切便利,成为宣传挪威的窗口。挪威人英文水平普遍较高,因此无需担心日常生活、学术交流等方面的语言障碍。有趣的是,因为外籍学生的比例非常高,有一些讨论课会要求每组有三种不同国籍的学生,而这也能轻松达到;很多校园活动也体现多文化交融,加深不同国家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使他们扩展眼界,增强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

(二)课程设置灵活有弹性

环境经济硕士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天津七里海 综合治理 环境变化 经济发展方式

序言

根据国家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及天津市政府颁布的《天津古海岸与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的要求,七里海地区将在未来几年进行旅游开发。对于七里海来说,如何在维护好其独特的生态功能的情况下,找寻绿色休闲产业使优势得到全面发挥,拉动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显得至关重要。

1. 七里海环境概况

七里海位于天津市宁河县俵口、潘庄等境内。距离天津市重要地区距离较近,交通比较便利,周边具有众多旅游景点。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此建立了“天津古海岸与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四季分明,具有大量的地热资源,动植物种类繁多,著名的牡蛎滩和贝壳堤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研究价值。此外还有于方舟烈士故居、红旗村、梁斌文学馆等大量历史遗迹。

2. 七里海三大产业的发展

首先,七里海地区第一产业中最具代表性的小站稻和水产品在上世纪60年代初各河系截流建库蓄水时,都遭到大面积破坏。导致小站稻在40年里遭遇生产停滞,河蟹处于灭绝的边缘。直至近年,天津小站稻才逐渐“复出”。2009年恢复种植面积120亩,2010年扩大到400亩,2011年达到820亩。对于水产品来说,80年代后人们的观点不断改变,才经人工引进淡水鱼和河蟹。

其次,环境治理之前很多重型污染工厂存在于七里海周围。例如:乾坤钢铁公司。此公司日常生产不断通过烟囱和灌溉渠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染物。使其周围河蟹垂钓园游客减少。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当地政府通过建园聚企、招商聚资等措施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使得宁河县2011年1-9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4.9%;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7%。

再次,环境不断好转促进其第三产业不断发展。2009年建立的河蟹垂钓园,水域内放养着正宗河蟹,并有钓台等供游人垂钓观光。仅2010年9月,垂钓园纳客量已超过8万人。在巨大市场面前,更多商家投入其中。截至2011年,七里海共有规模不等的河蟹垂钓园40余个。同样经治理后,七里海鸟类数量增多,可以使得观鸟项目顺利进行,因而去鸟岛观鸟的游客也不断增多。

以下为宁河县基本经济数据,可以看出国民经济总量和第三产业增值都在不断上升。(见图表)

综上所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小站稻停种,鸟类和水产品数量大幅减少。在当时看来,都是为了发展当地经济。但七里海每况愈下的环境状况牵制了其发展空间。经济发展缓慢,生态破坏严重,七里海由此陷入了“环境经济双遏制”的恶性循环中。直到二十世纪末,大家才认识到七里海发展的不协调,因而进行治理。经过治理后,由生态旅游所创造的收入不断增加,居民生活水平稳步上升,使得更多的资金投入七里海的生态旅游开发。至此,七里海才形成了“以环境改善带动经济发展,再以经济发展带动环境治理,环境经济双促进”的良性循环。

3. 七里海四季旅游开发模式

3.1七里海地区再开发的必要性

七里海地区就目前发展状况来看,生态开发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众多资源未被开发。大量地热资源至今也未发展成为旅游项目。其次,部分已有项目开发不完全,垂钓的发展明显不充分。最后,已有重点项目受季节变换影响大,几乎没有在冬季开发的旅游项目。由此可见,考虑七里海地区该如何被开发显得十分必要。

非季节性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解决七里海旅游周期较短的空缺。主要利用七里海特有的资源,旨在倾向于其教育意义。首先,可利用七里海牡蛎滩等古海岸遗迹,建成科普研究教育基地。其次,发展以湿地观光、生活体验为主,结合红色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

3.2四季开发模式

我们针对其四季性较强的特点为其制定了四季开发模式,如下:

首先,春季开发的主题是把网络搬到现实。第一,周末农场。允许游客按时长购买土地使用权,雇佣当地居民参与农业种植教学与指导。第二,依托芦苇资源加以假山、废弃掩体等建设“真人CS”项目。

其次,夏季开发的主题可以定位于与水有关的项目。第一,结合传统垂钓和浅水捉鱼,以钓鱼为主,比赛为辅。挖建浅水水塘,放置适量鱼品,供游客浅水捉鱼。第二,在适当地方规划出可供游人泛舟苇荡的区域。最后,建设小型水上游乐园,按功能划分区域,针对不同年龄人群建设不同设施。

再次,秋季的开发主旨是利用已有资源进一步完善开发。第一,以七里海河蟹为载体,以垂钓为主,配套餐饮、娱乐、观光等项目,打造休闲的渔业基地。第二,以生态园形式为游客提供采摘体验,同时加大与院校合作,供周边学生上农业课。为游客提供农家小院,以便其采摘后亲自做饭品野味。结合二者,形成“垂钓-采摘”一日游项目。

最后,冬季的开发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第一,利用其丰富的地热资源。温度在40℃至60℃的水用于建设温泉设施;25℃至40℃的水用于农业灌溉;在28℃水温下育肥育苗,养殖非洲鲫鱼等,发展热带鱼观光业。第二,七里海政府可以充分利用七里海水面广阔,冬季结冰的特点,开展冰上娱乐活动。例如:冰雕艺术、冰上大闯关等。最后,开展冰上垂钓活动,设立垂钓中心,为游客提供可租用的鱼竿和烤具等,实现从垂钓到品尝一条龙服务。

结论

本文运用了对比的方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七里海环境改善的整个过程。结合环境和当地经济的相互影响,探讨了七里海发展过程中的最佳发展方式。同时,针对七里海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季节性强的特点,设计了四季旅游开发的创新项目。当然,本文提出的相应措施仍不全面,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困难重重,希望七里海相关部门互相协作,共同促进七里海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天津市宁河县七里海生态保护与综合利用领导小组.七里海.2003年.

[2] 吕绍生.论天津七里地的历史演变过程和教训.

[3] 张丹.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机制与路经研究--以天津七里海湿地为例.天津商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4] 宁河县志.1990年.

[5] 宁河县国民统计资料.1964-2001年.

[6] 宁河县政务网 http:///.

作者简介:孔庆(1991-),女,汉族,山西人,天津商业大学09级信用管理。

环境经济硕士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赤道原则、德国银行、绿色信贷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3―0―02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急于改变战后落后面貌,积极发展经济,忽视了环境保护。莱茵河沿岸企业把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中,致使河流污染严重。有人形象地比喻,把照片底版扔到莱茵河里都能显影。柏林技术大学环保专家曲希勒教授谈到,那时,在德国工业重地鲁尔区,人们看不到蔚蓝的天空,早晨穿的白汗衫到晚上就脏了。到上世纪70年代初,德国发生了一连串环境污染的灾难,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幅增加,水域中的生物急剧减少,垃圾堆放场周围的土壤和地下水受到污染,自然环境受到破坏,民众深受其害。

而现在漫游德国各州,从德国北部到南部,从工矿到乡村,所经之处景色迷人,空气清新。连绵不断的森林,开阔的草地,无污染的风力发电大风车以及清澈流淌的河流,无不体现着由环境保护所带来的祥和与恬静。这种转变与德国人重视各种环境保护手段的应用(特别是经济手段的应用),鼓励各种主体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有着莫大的关系。绿色信贷政策作为德国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之一在德国环境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银行即是实践绿色信贷的重要力量。

一、何为绿色信贷

邓文和王飞是国内较少探讨绿色信贷概念的学者,他们认为,绿色信贷指的是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研发、生产治污设施,从事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发、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绿色制造和生态农业的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低利率,而对污染生产和污染企业的新建项目投资贷款和流动资金进行贷款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的政策手段,目的是引导资金和贷款流入促进国家环保事业的企业和机构,并从破坏、污染环境的企业和项目中适当抽离,从而实现资金的“绿色配置”。

二、德国银行践行绿色信贷的模式和效果

(一)绿色信贷实践模式

1.德国银行把握先机主动参与“赤道原则”的制定,并对“赤道原则”进行推介。2002年10月西德意志州立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以及荷兰、美国等国家的九家银行在伦敦组织召开了由这些商业银行参加的会议。会议中,花旗银行、荷兰银行、西德意志州立银行和巴克莱银行决定在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的政策,尤其是国际金融公司保障政策的基础之上创建一套项目融资中有关环境与社会风险的指南。这个指南在后来便成为赤道原则。虽然目前赤道银行的绝对数量还不是最多,但它们大都是国际领先的大型金融机构,在全球项目融资领域的业务量和影响力都非常巨大。截至2008年,赤道银行在全球项目融资中的份额占到90%以上。

2.德国银行积极加入赤道原则,按照赤道原则的要求进行信贷审批。到目前为止德国德累斯顿银行、裕宝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也加入“赤道原则”,成为世界知名的“赤道银行”,“赤道原则”已经成为德国银行业普遍遵循的准则。

3.德国政府积极参与开发绿色信贷产品。德国政府支持国家政策性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运用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来实施对环境项目的金融补贴政策,最大效率地发挥政府补贴资金的作用。其履行不同于一般商业银行的职能,在环保领域既发挥经济界伙伴作用又扮演联邦政府环保目标的执行者并对企业可持续发展项目进行融资。它的绿色信贷金融产品主要由KfW F.rderbank经营,经过数年的发展,德国政府参与的绿色信贷产品已经形成较为完备运行模式。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德国政府负责对其融资资金进行贴息并打捆形成绿色信贷产品。KfW测算出盈利利率和优惠利率,将从资本市场融来的资金开发成长期、低息的金融产品销售给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获取低息金融产品后根据微利的原则再适度调整利率,然后以优惠的利息和贷款期为终端客户提供支持环保、节能和温室气体减排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二)德国银行实践绿色信贷政策的效果。

德国复兴信贷银行通过信贷手段调控环境污染主体的信贷供给和资金价格,同时为清洁能源技术发展和节能降耗行为提供信贷支持,从而达到利用金融杠杆实现环保调控的信贷政策。该银行在环保领域绿色信贷的发放占整个信贷量的比重很高,且每年都保持大幅度的增长。这些享受特殊优惠的贷款为德国环保领域、可再生领域、节能建筑领域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杠杆和资源配置作用。

2008年KfW F.rderbank的环境保护投资占政策性贷款总额的21.66%,项目贷款总额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2008年达到48亿欧元。此外,对于采用最新环保技术的示范项目,还能获得由环境部提供的最高达30%的贴息。另外2008年共计有42亿欧元的贴息贷款投向了可再生能源。截至2008年底,“中小企业能效特别基金”共计批准了558个能效项目贷款,总额为3.15亿欧元。KfW同时对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效果进行了评估。一是减少能源进口。二是二氧化碳减排。三是创造就业。

德国复兴银行对节能建筑的贴息贷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现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二是对新建生态建筑的贴息贷款。目前,每年大约有2.2%(大约88万个)的住房采用了节能设施,KfW向其中一部分提供了贴息贷款。2008年节能改造项目贷款总额为67亿欧元,比2007年增长了34%。项目总数为22.6万个,大约占全国的25%。生态建筑项目贷款为24亿欧元,共计5.4万个项目。

三、德国绿色信贷政策对我国的借鉴。

(一)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商业银行加入“赤道原则”

政府监管部门要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不仅要有对商业银行违规向环境违法企业贷款的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和处罚的措施,而且还要有对切实执行绿色信贷且成效显著的商业银行实行奖励的政策。同时, 还应该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如减免税收、财政贴息等财政政策,以调动并确保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积极推动绿色信贷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二)银行自身也要努力向国外先进国家的金融机构学习

关注环保问题不仅是政府的责任同时也是是银行的社会责任,这关系到银行业务的开展和可持续发展。我国银行业应该从现在做起, 积极学习国外银行业处理环境风险的先进理念和方法,通过采纳赤道原则等国际惯例和规则,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信贷体系。应当调整银行内部组织结构,在银行内部设立环境与社会发展部,专门负责处理贷款过程中的环境风险评估、环境保护等问题。另外,在银行内部还要建立健全绿色信贷问责制,加大检查和处罚力度。对贷前调查不实造成对不符合环保要求企业提供融资的人员, 要从严处理;对贷款审查决策过程中忽略环保要求的, 取消审批人员的审批资格;要将信贷是否落实了环保要。

(三)扫清银行推行绿色信贷政策的政府干预障碍

据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数据, 2003-2005年,由于地方政府的纵容和袒护,全国70000宗环保违法案件仅有500件得到处理,仅为全部案件的0.71%。有些地方政府无视国家的环保政策,以各种名目、各种形式干预商业银行的业务,进而导致商业银行经营行为扭曲。从国际经验来看, 政府部门行为的调整和约束、银行与各级政府的共识是信贷政策有效支持环境保护的首要前提。因此,我国中央政府有必要将环保指标纳入地方官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加大环保指标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中的比重,规范和约束地方政府行为,避免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影响。

(四)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和激励机制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一些地方环保部门的企业环境违法信息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够,不能适应银行审核信贷申请的具体需要,同时商业银行还不能提供使用环境信息的反馈情况,没有真正做到与环保部门数据共享,影响了绿色信贷执行的效果。因此,商业银行应当加强与环保部门、当地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有效持续的信息交流机制,及时获取企业排污及环保投入相关信息,为银行决策提供可靠参考。

参考文献:

[1]罗勇、曾晓非:《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2]夏光:《环境政策创新:环境政策的经济分析》[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

[3]夏少敏:《绿色信贷政策需要法律化》[J].世界环境,2008,(3).

[4]蔡芳:《环境保护的金融手段研究―――以绿色信贷为例》[D].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2008.

[5]韩雪萌:《绿色信贷重在机制转变》[ N ], 金融时报, 2008- 02- 29 ( 5).

[6]陈好孟:《基于环境保护的我国绿色信贷制度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

上一篇:质量管理硕士论文范文 下一篇:与企业管理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