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硕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18:03:17

质量管理硕士论文

质量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Space软件对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数据进行科学计量,在较为深入地了解我国项目管理发

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和聚类分析,探究我国项目管理理论现有研究热点领

域和新兴领域的研究主题,并对我国项目管理理论研究特点进行总结,以推动我国项目管理

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

文;科学计量;信息可视化

DOI:10.3969/j

.issn.1008-0821.2014.01.024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0821(2014)01-0110-05

Analysis of the Topics of Ch

ina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 Research

——Based on the View of Scientometric Analysis of Master Degree

Thesis

Zhu Fangwei1 Song Haoyang1 Hou Jianhua2

(1.Faculty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

an 116024;

2.Humanities Department,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024,China)HT〗

〔Abstract〕”BZ〗Use CiteSpace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Master degree thesis of project ma

nagement in China in Scientometrics method.Based on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ject management in China,this paper explored the themes o

f the existing hot and emerging field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 through keywords

co-occurrence network and cluster analysis.Then summarized the features of Chin

as project management researching and proposed some advises about the future d

evelopment of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i

mprovement of Chinas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

〔Key words〕project manageme

nt;master dissertation;scientometrics;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我国项目管理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0年,华罗庚最早将项目管理的

主要方法之一网络计划技术引进国内,并命名为“统筹法”,自此拉开了我国项目管理研究

与应用的序幕?1965年6月,《人民日报》发表了华罗庚的《统筹方法平话》,进一步促进

了网络计划技术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1]?这一时期,我国的项目管理主要处于理

论方法学习与推广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国内工程实践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利用世界

银行贷款所建设的云南鲁布格水电站饮水导流工程,首次采用了国际招标和项目管理方法,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随后,一些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如二滩水电站?三峡水利

枢纽建设相继采用了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模式?

进入90年代后,相关研究者开始着手我国项目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工作,并于1991年成立了

我国第一个项目管理专业学术性组织,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截至2000年,委员会总共

开过3次学术年会和两次国际研讨会[3]?由该委员会组织构建的《中国项目管理

知识体系》?内部发行的《项目管理》刊物以及《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标准》,对我

国项目管理理论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我国项目管理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而国内高等院

校和机构则成了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主力军?20世纪90年代开始,相关高校开始设立项目

管理专业,将其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培养硕士?博士等各

层次专业人才?截至2012年,全国具有项目管理专业学位授予权的院校和机构共有133所,

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和机构有97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大大推动了我国项目管

理理论研究的发展,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学者对项目管理前沿探索

的最新成就[4]?

目前,已有一些学者通过对我国项目管理的发展过程?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不同程

度的研究分析,以期指导该领域未来的发展[5-7]?但多数研究都是从个人的视

角出发,带有较强的主观性?相比之下,陆绍凯统计了《国际项目管理学报》和中国优秀博

硕士论文数据库中有关项目管理的研究性论文,分析了从1999-2003年间我国项目管理研究

主题和应用行业领域情况,具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性?

本文使用CiteSpace软件对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数据进行科学计量与可视化分析,并绘制

可视化网络图谱,在保证客观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对项目管理理论研究热点领域和新兴领

域及其主要主题进行分析?较为客观地反映了我国项目管理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借此

为未来项目管理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

1 我国项目管理学位论文的基本情况

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FD)?全国高校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CALIS)?中国

国家图书馆和万方学位论文等数据库中,以“学科专业名称=项目管理”?“时间=不限~

2012年”为条件进行数据检索,经去重处理后共获得博士论文37篇,硕士论文7 344篇

?

尽管存在数据库数据不全的情况,但现有数据能够代表项目管理研究学位论文整体数量分布

情况和研究方向?其中,项目管理专业博士学位论文数量较少,说明该专业博士人才的培养

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硕士学位论文对项目管理理论研究起到主要的推动作用?

从各年论文数量的分布状况看,2005年的论文数量最少,2006-2009年间论文数量出现骤增

,于2009年达到最大量,随后几年论文数量出现小幅下降,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由此,可

以判断,自2005年开始项目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及理论研究得到快速发展,整体呈现上升态

势?

按各院校论文总数对学位论文的产出单位进行统计排序,排名前20的高产院校论文数量共占

文献数据总量的90.1%,具体数据如图2所示?结合各院校背景和发展实际来看,论文产量

较高的院校通常开设了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学位,如北京邮电大学的项目管理教育

中心和中国海洋大学的在职研究生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对专业项目管理人才的旺

盛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的数量并不能完全代表理论研究水平,学术

型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对于项目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在20所院

校中理工科院校占14所,其论文数量占20所院校总量的65.9%,说明项目管理虽然属于管理

科学,但与IT?科技?建筑等理工科项目实践联系紧密?

2 研究分析

学术论文中的关键词,对于揭示论文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8]?因此,本文以项目

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关键词为对象,使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和聚类分

析,在探究项目管理理论研究主要领域及其主要研究主题的基础上,揭示我国项目管理理论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热点领域概况分析

运用CiteSpace软件构建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共现频次在100以上

的关键词共有15个?其中“项目管理”的共现频次虽然最高(1 431次),但对于揭示

本专业的研究主题作用较小,因此以下主要对其余14个关键词进行分析,具体频次如图3所示?

14个关键词共现频次合计2 540次,占除“项目管理”以外关键词总共现频次(6 298

次)的40.33%,表明这14个关键词所反映的研究领域可代表当前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的主要热点领域?对14个关键词的研究主题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在“项目管理”领域

中主要包括“项目质量管理”?“项目进度管理”?“项目成本管理”?“可行性研究”和

“项目风险管理”5个关键词共现网络群组,即5个热点领域?其中,“项目风险管理”群组

的共现频次及所含关键词节点数量最多,这表明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受到了研究者的极

大关注?

在选定的阈值下,关键词共现网络图及热点领域分布,如图4所示?对关键词共现网络各节

点的中心度指标进行分析,中心度数值在0.07以上的关键词包括:“成本控制(0.1)”

?“可行性分析(0.09)”?“房地产项目(0.09)”?“项目管理(0.07)”?“风

险分析(0.07)”和“经济评价(0.07)”?结合各群组间网络关系分析发现,6个高中

心度共现关键词相互联结,形成以“风险分析——可行性分析——经济评价——房地产项目

——成本控制——项目管理”依次排序的连接链,将“项目风险管理”?“可行性研究”?

“项目成本管理”和“项目管理”4个群组联系在一起?而“项目质量管理”和“项目进度

管理”群组分别通过“可行性研究”和“项目成本管理”两群组与其他群组联结?这表明不

同热点领域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而项目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通常涵盖了

项目管理中某几个领域的问题,具有一定程度的综合性?

2.2 项目管理研究主题分析

依据各共现节点研究主题的相关性,通过CiteSpace软件构建关键词聚类,以TF*IDF算法抽

取每个聚类的主题标识词[9]?对各热点主题进行初步分析整理,得到可反映论文

研究主题的聚类17个?其中,9个聚类的热点主题包含于5个热点领域中,另有8个聚类属于

近年来新兴的研究主题,反映了项目管理理论研究的新兴领域,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2.2.1 热点领域主题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再次证实了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的结果,即“项目风险管理”?“项目质量

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进度管理”和“可行性研究”是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热点研究领域?结合高频共现关键词和聚类结果,探究五个热点领域的热点主题,具体内容

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聚类分析的热点和新兴领域及

①有关“项目风险管理”的高频共现关键词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识别”?“风险

”以及“层次分析法”,共现频次共计548次,这说明对风险的有效识别和分析成了项目风

险管理的热点主题?同时,聚类结果显示国际项目成为风险管理新的研究对象,这体现了项

目管理的国际化趋势[10]?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我国境内开展的国际项目逐

渐增加?这些国际项目通常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需要的技术更加多样化,更多地采用国

际化标准和规范?项目实施者不仅要应对较为传统的项目风险,还要考虑许多新的风险因素

,如政治?环境等,这给项目活动的开展造成了更大的困难?因此,对国际项目来说,项目

风险的有效识别?评估及应对等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显著;

②“质量控制”的共现频次为173次,说明“项目质量管理”领域以质量的监控为研究热点

?通过聚类分析发现,近年来,项目成果的可持续发展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尽管项目是一

次性的任务,但项目的交付物通常会在未来的一定时间内持续创造经济价值?项目成果质量

的可持续性对于之后的运营管理?成本控制?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在自

然资源开发与利用和生态发展的项目中,可持续性成为影响项目能否开展的关键因素?因此

,不仅要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监控,更要关注项目的后评价问题?通过建立项目后评

价体系和方法,来衡量项目成果的可持续性,在确保项目成果质量的基础上,实现项目的可

持续发展,成为项目质量管理的一个热点主题;

③高频共现关键词统计显示,项目进度的监控问题受到“项目进度管理”领域的重视?聚类

分析则发现,近年来建筑工程类项目的进度控制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这一现象与我国经

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后,为促进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政府加大

了国内基础建设投资,各地纷纷筹备并实施大中型建筑工程类项目?而在建筑工程类项目实

践中,由于项目管理水平?施工条件,资源需求,设计变更,物资供应以及相关方协调等因

素的影响,普遍存在着进度失控问题[11],这对项目成本?质量?收益等方面都

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建立并完善建筑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理论?工具和方法有着重要的

实践意义;

④“项目成本管理”领域以“成本控制”(共现频次182)为热点,尤其是有关项目成本控

制方法的改进与完善问题?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面对复杂性不断提高的

项目及环境,自身的局限性不断暴露?单纯的以目标利润为导向,强调目标成本,往往无法

有效满足项目的多方面需求?为了弥补传统控制方法的不足,“项目成本管理”领域引入了

“价值工程”理念?价值工程能够综合考虑功能与经济要求,在保证达成项目必要目标的同

时,实现成本的降低?如何将价值工程的理念和方法有效的应用于项目成本管理,以最低的

成本达成项目的必要目标,实现成本降低与功能最佳的统一,成为该领域的热点问题;

⑤“可行性研究”领域以清洁能源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尤其是“经济评价”为主要研究

主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以煤炭为主要来源的能源结构不仅无法满足快速增长

的需求,更不利于环境的保护与有效利用?为了改变能源结构?改善环境状态,清洁能源项

目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得到快速发展?而此类项目通常具有规模和资金需求量大,建设周期

和投资回收期长等特征,在项目投产后能否获得足够的利润以保证项目成果的持续运营成为

该类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议题?

2.2.2 新兴领域主题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表明,近年来项目管理理论研究中出现了4个新兴领域,即“项目团队管理

”?“项目知识管理”?“多项目管理”和“项目管理模式”?由于这些理论的研究处于起

步阶段,相关文献数量少,所以在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中未能形成大的群组或领域,但新兴

领域对我国项目管理理论发展与完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①为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现代企业广泛采用团队运作方式来灵活应对内外部变化

?项目活动的复杂性要求团队成员能够彼此协作,共同完成任务?而项目团队成员通常是来

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具有成就动机强?自主性和创造性高?工作难以监控和评价等特征

,这给项目团队的组建及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有关团队建设?成员管理等“项目团队管理

”问题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

②“项目知识管理”是在项目管理与知识管理相互交叉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在项目活动的

展开过程中,不仅需要输入专业性的知识以支持项目,同时还会创造出大量新知识,这些知

识成为团队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然而,在项目知识管理实践中还存在着大量问题,如对于

知识的积累转化重视不足?知识在项目团队中没有进行完整的传递等[12],这阻

碍了员工工作效率的提升,同时也增加了知识流失的风险?因此,培养项目团队学习?创新

和传播知识的能力?构建知识管理系统,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等相关主题成为该领域的主要

研究内容;

③“多项目管理”领域主要涉及企业的项目群和项目组合管理?在企业实践中,往往需要同

时开展多个项目?由于财力?人力等资源的有限性,为了满足各项目不同的需求,需要对各

种资源进行合理的安排与利用?通过多个项目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协调,不仅能达成各

项目自身的目标,还有助于企业整体绩效的最优?因此,多个项目间的协调问题成为该领域

的主要研究主题;

④“项目管理模式”领域主要探讨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与优化问题?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

如设计——招标——建造?建造——运营——移交?项目承包和设计——采购——建造等,

通常被应用于大型复杂的工程建设项目,以期应对此类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风

险高等不利因素?但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传统项目管理模式也暴露出自身的不足,如缺乏

敏捷性?过分强调技术性?对项目过程的割裂等?为了实现项目管理模式的优化,“动态联

盟”的思想被引入项目管理领域?企业间的动态联盟可以充分利用联盟各方的核心竞争优势

,共同应对环境变化,提升竞争力,抵御风险,实现资源的共享?因此,动态联盟项目管理

模式的构建?管理与应用成为该领域的新兴主题?

3 研究结论

通过对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数据的计量与可视化分析,本文探究了我国项目管理理论研究

的热点和新兴领域现状,对目前我国项目管理理论研究的特征总结如下?

3.1 选题方向较为多元,研究内容丰富

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显示,项目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主要以5个项目管理问题为热点研究

领域,并通过融入新的视角和理念来促进各热点领域发展与完善?从风险管理的国际化趋势

,到质量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再到价值工程理念的引入,以及进度管理和可行性研究对象的

转变,都表明了5个热点领域研究主题的丰富与多样性?

3.2 新兴领域初步形成,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发现主要形成了4个新兴领域?其中,在与其他研究领域的交叉融合过

程中,形成了“项目知识管理”;“项目团队管理”则体现了项目管理从硬因素转向对软因

素的关注[13];传统的单一项目管理扩展到多个项目之间的协调管理,项目管理

模式中也引入了新的理念?但总体来看,这些新兴主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理论成

果较少且缺少系统性,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

3.3 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项目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特征

国际项目的风险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监控以及清洁能源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都表明

项目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及研究内容紧跟时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参考文献

[1]蔚林巍.项目管理的最新进展[J].管理工程学报,2000,(3):65-69

.

[2]骆,马红霞.项目管理发展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5,(5):28-29.

[3]李波.项目管理理论综述与前沿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31):212-21

4.

[4]陆绍凯.项目管理的研究前沿[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36-38.

[5]程铁信,霍吉栋,刘源张.项目管理发展评述[J].管理评论,2004,(2):59-62.

[6]应尚军,王炎.项目管理的研究现状与研究前景[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1)

:131-133.

[7]刘莉.论现代项目管理的四大转变[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

).

[8]朱彩萍.学术论文中关键词的规范[J].图书与情报,2005,(4):51-53.

[9]Chen C,Ibekwe SanJuan F,Hou J.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cocitation clu

sters:A multiple-perspective cocitation analysi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

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1(7):1386-1409.

[10]刘凤楼.我国的项目管理及其发展展望[J].商场现代化,2006,(5):59-60.

[11]倪祥如.新海发电公司2×330MW扩建工程进度控制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

2011.

[12]朱方伟,王昭.基于流程导向的创意服务企业知识管理个案研究[J].管理案例研

究与评论,2011,(5):332-341.

质量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 如何提高军校研究生教育质量 浅论研究生教育质量 提高全日制管理类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 探索管理新理念,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抓好“五个结合”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对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的思考 关于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探析 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探索 注重问题牵引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研究生教育质量文化概念初探 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多管齐下全面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 深化改革 优化结构 全面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 把握教育基本原则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 地方财经院校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体系研究 创新型人才视角下的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研究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述评 我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 地方院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机制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0.

[2]梁龙霞.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及研究策略[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3]中国博士质量分析课题组.中国博士质量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0.

[4]周文辉,吴晓兵,李明磊.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04:113-117.

[5]赵世奎,张帅,沈文钦.研究生参与科研现状及其对培养质量的影响――基于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调查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04:49-53.

[6]陈立文,曹亮,尹志军.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5(6):56-59.

[7]赵兴罗,刘晔.增强创新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途径及保障机制[J].管理学刊,2011,24(1):94-97.

质量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评估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2)03―0093―08

一、研究背景

研究型大学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研究型大学除了承担发展科学技术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外,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仍然是其基本的、最本质的职能。目前,我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分为两种类型――科学(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两者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培养目标不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可以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主要从事实践工作的专门人才。从层次结构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现有的专业学位中硕士专业学位39种,博士专业学位5种(教育、口腔医学、兽医、临床医学和工程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重点,也是本研究所关注的焦点。从类型结构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为非全日制和全日制两种类型。自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主要以非全日制在职教育为主,仅有少数专业实施全日制培养。2009年开始实施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2010年起实行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制度,逐步增加专业学位推免生的数量和比例,鼓励、引导优秀生源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近年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收比例持续增加,预计2012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比例将达到30%,2015年将逐步提高到50%。从学科结构来看,截止到2011年3月,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学科门类涉及管理学、法学、工学、农学、医学、教育学、军事学、文学、经济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十一大学科门类,除理学和哲学外,基本涵盖所有学科领域。研究生教育政策的重大调整标志着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转变。因此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突出其培养特色成为摆在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面前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二、问卷设计

发展研究报告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作为切入点。关于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引入了满意度的概念。冯伯麟对教师职业的满意度进行了研究,认为教师职业满意度是教师对其所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总体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朱新秤和卓义周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满意度进行了分析与调查,认为职业满意度是个人背景因素、个人内在因素和个人外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个综合概念。林杰对全国普通高校的现行制度安排满意度进行了调研,认为高校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取决于工作环境,而他们对工作环境,尤其是对各项制度安排的满意度,则是反映高校现行制度合理性与科学性的重要尺度。布鲁斯和布莱克本认为教师职业满意度是衡量学校效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评估目的、主体和对象等不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评估指标的选取维度不尽相同。概括起来其质量满意度评估指标维度选取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察:第一,从投入一过程一产出环节来考察;第二,从外适-内适一个适环节考察。鉴于“投入-过程-产出”环节及“外适-内适一个适”环节的视角,我们设计了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评估指标,将“质量”概念分解成可以实际测量的具体指标,具体包括8个方面: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外语应用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学术道德水平、创新和科研能力、学位论文质量及学习投入程度等。研究采用《华南地区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质量调查问卷》进行了调查分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其培养过程来实现的,培养过程大致分解为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导师指导、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等方面。问卷通过设置相关问题来了解学生对这些方面的看法与感受,进而推测培养过程各环节对教育质量可能带来的影响。问卷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对专业学位的认知,内容包括研究生选择就读专业学位的动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了解程度及对专业学位地位的认识等;第三部分是对课程与教学的认识,涉及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学习投入、导师指导、专业实践等;第四部分是学习收获与满意度的认识,即学生对其专业理论素养、专业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提高的自我评价。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华南地区多所研究型大学各年级不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345份,剔除无效问卷36份,有效问卷30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9.56%。各备选项按照由低到高的等级设计并采用五点式计分法,依次记分“1-2-3-4-5”,各维度得分越高表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满意度越高。为确保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我们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数据的初步处理,我们使用克龙巴赫仪系数(Cronbaeh’s Alpha)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α系数为0.861,表明问卷有较好信度。问卷效度检验较适合采用结构效度,即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来检验问卷结构效度,我们提取出了8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他们的累积方差解释率为58.648%,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调查样本分布具有多样性特点。从性别构成看,男生172名,占样本中人数的55.63%;女生137名,占样本总人数的44.37%。从学习形式看,全日制硕士生73人,占总人数的23.62%;非全日制硕士生236人,占总人数的76.38%。从所学专业类别看,文科221人,占总人数的71.52%;理工科66人,占总人数的21.36%;医学等其他23人,占总人数的7.12%。从工龄情况看,没有工作经验,即本科毕业直接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63人,占20.3%;有工作经验的246人,占79.7%。从专业构成看,MPA人数133人,占总人数的43.3%;软件工程人数35人,占总人数的11.3%;MBA人数33人,占总人数的1 0.7%;计算机技术工程人数25人,占总人数的8.1%;教育硕士人数是19人,占总人数6.1%,其余专业人数64人,占样本总人数的20.5%。

三、评估报告

(一)总体评估

调查发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各项得分(学生主观感受)均在中等(3分)以上,总体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良好水平。说明从整体上看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教育质量较好、满意度较高。从表1可以看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最高的是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3.83分),其次为学习投入程度和学术道德水平(均为3.80分),再次为科学实践和学以致用能力(3.79分),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3.75分),得分较低分别为外语应用能力(3.42分)、创新与科学研究能力(3.50分)、学位论文质量(3.67分)。说明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最欠缺的是外语应用能力、创新与科学研究能力、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这些是今后进一步提高的方向。

(二)差异分析

为了检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在不同评价样本之间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我们将教育质量总分记为总分40分(Total=8*5)。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见表2。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显著性水平P值为0.042

第一,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差异。表4显示在存在显著差异的5个专业中,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平均得分最高4.20分。而临床医学、化学工程等专业研究生的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得分较低,均低于3.2分。公共管理硕士、社会工作、工商管理硕士等三个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学实践与学以致用能力评分较高,在3.8分至4分之间。法律硕士、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软件工程等专业学生平均分相对较低,学生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外语应用能力差异。从表5可以看出,法律硕士、会计硕士、汉语国际教育、临床医学硕士的外语应用能力平均得分较高,在3.6分至3.8分之间。化学工程类的外语应用能力平均分仅为2.8分左右,外语应用能力最差。其他专业如公共管理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工商管理硕士、软件工程、教育硕士等专业硕士生外语运用能力处于3.2分至3.4分之间,外语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第三,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差异。表6表明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社会工作硕士、法律硕士、会计硕士等专业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的平均得分较高,在3.92分与4.4分之间,体现出这些专业的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汉语国际教育、教育硕士等专业的硕士生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的平均得分处于中间状态,但有待进一步加强。而理工科类的化学工程、计算机工程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学生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普遍较低,亟待进一步提高。

第四,学术道德水平差异。表7显示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会计硕士、计算机工程硕士、教育硕士、软件工程硕士等专业在学术道德水平上的平均分较高,位于3.75至4.4分之间;而社会工作硕士、汉语国际硕士、化学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等专业学术道德水平平均分的相对较低,处于平均分以下。

第五,学位论文质量差异。从表8可以看到,专业学位硕士生学位论文的总体质量的差异较小,普遍得分较低,说明总体质量都得进一步提高。但相对来说,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会计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育硕士和临床医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略胜一筹,理工科硕士学位论文普遍较差,应采取更加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总之,经过十几年发展,华南地区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总体质量满意度良好,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但是各专业类别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仍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布局合理、特色优势明显、质量品牌效应突出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三)问题分析

调查显示,处于前十位的问题分别是:缺乏实践l生教学(17.6%)、扩招太多(10%)、学习时间(8.6%)、导师指导(7.8%)、管理松散(7.8%)、课程设置(5.9%)、教师水平(5.5%)、学生质量(5.5%)、社会认可低(3.1%)、差别对待(3.1%)等。其主要原因是:

首先,专业学位社会认可程度不高。调查发现社会对专业学位了解不多、认识不深,社会认可程度不高。从国家层面来看,专业学位教育缺乏权威的国家定位。2001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指出:“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性学位人才培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并没有明确划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同时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在学生取得学位后的政策待遇,也没有将专业学位与行业任职资格认证紧密联系起来,导致考生报考积极性不高。整个社会甚至受教育者本人对专业学位的认可度不高,用人单位的招聘及人事制度中更没有体现出对专业学位教育的足够重视。学校管理者对专业学位教育培养重视程度不高,对其管理明显存在边缘化、培训化及营利化等倾向。

其次,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还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科学、合理的培养制度。目前我国还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标准和教学保障制度。调查中发现有些培养单位在专业学位管理上配备的力量单薄,只在研究生院设立一个办公室,配备几名工作人员,而他们要负责数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与质量保障工作。

再次,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尚没有建立具有差异性、实践性与前沿性的课程体系。调查显示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大多以科学学位培养模式为蓝本,未能充分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具体表现在实践性不强、创新性不足、未能很好地体现差异性和灵活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部分教材建设不足、教学用书内容陈旧等问题。调查发现学生认为教材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实际需求的只占到55.7%,认为参考书对学习帮助非常大和比较大的只占到了58.9%。

第四,研究型大学专业学位导师实践经验与责任心比较缺乏。大学教师大都是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术研究型人才。这些导师长期在高校工作,很少接触到社会实际的管理与工作,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尽管目前这些大学采用了双导师制,聘请了来自实践领域的高级专业技术专家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但是受到诸如工作时间、待遇和制度等因素影响,往往是象征性地出现在论文答辩会上,很难起到实质性指导作用。调查结果显示:有近1/3的学生认为任课老师教学和实践联系不够。目前研究型大学的导师带的学生数量普遍比较多,导师自己面临着学术科研的压力、教学压力,因此给予学生实质性的指导的时间相对较少。在主观题调查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到两种类型学位的学生待遇不一,部分导师责任心不强。

第五,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习投入不够。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既有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又有行政人员、企业员工;既有本科毕业生,又有专科毕业生;既有所学领域与从事行业或大学所学专业相一致的,也有与从事行业或所学专业相差甚远的。因此生源成分十分复杂,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这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更有甚者,由于大部分专业硕士受到工学矛盾影响,学习投入远远不够。调查结果显示1.9%的学生课程学习时间占整个学习时间的比例少于10%,14%的在10%-20%之间,19.1%的在20%-30%之间,21%的在30%-40%之间,18.8%的在40%-50%之间,25.2%的学生课程学习时间占整个学习时间比例大于50%,说明学生在课程学习时间以外,很少花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四、对策建议

(一)健全研究型大学内部质量保障制度

完善管理制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都需要培养单位的管理工作来维系和发展。因此,培养单位必须制订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以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规范管理,这是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重要条件。要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各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为准则、入学和选拔制度、课程与学习制度、考试与成绩管理制度、导师与科研制度、操作与实践制度、学位论文与学位答辩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培养单位要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整个研究生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作为学校研究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校院两级管理工作队伍,挑选责任心强、业务素质精湛的干部承担管理任务,不断加强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促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提高生源质量。根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特点,建立公开、公正、透明的招生制度和科学合理的选拔标准――学术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对考生资格审查时,严格按照国务院学位办的文件要求,逐一核对考生的学位证、毕业证和职称证等原件,对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坚决不同意报考。考试和录取工作要坚持“公平、公正、择优、差额”原则,确保质量,宁缺毋滥。不断进行招生考试录取环节改革,推进有利于选择优秀考生的选拔方式。加大学位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区别力度,学术型研究生考试注重考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潜能,专业硕士在考察专业基础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考察,以选拔更适合专业型硕士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的优秀考生。

强化师资队伍。首先,强化导师遴选、考核公平竞争机制。实行导师遴选和考核动态管理方式,优胜劣汰,竞争上岗,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明确导师责、权、利,提高导师责任心,加强导师对学生的培养。在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都应该加强导师对专业硕士指导的针对性、个性化和差异化。在对导师考核方面,除了参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考核标准和考核要求外,加强考核导师对培养专业硕士实践应用能力提升程度。其次,进一步落实“双导师”制。参照国外培养模式,在专业硕士导师遴选和导师对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式上进行深化改革,聘请行业部门实践经验丰富和理论水平扎实的专业人士参与教学,促进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的教学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双导师制”。“双导师制”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社会对专业型研究生的认可程度。学校应参照全日制研究生学位点领衔人的待遇和职责,出台相关政策,明确领域领衔人待遇并加强考核。

突出课程特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根据国外较好的培养方式和我国实际及各研究型大学现实条件,我们认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要突出基础性、差异性、实践性、选择性、先进性和创新性。课程设置贯彻“少而精”原则,精简专业课程,更新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知识体系。合理的知识体系应包括职业领域知识、一般性社会科学知识及科学思维知识。专业学位教育归根到底就是为某一职业领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检验合格与否的惟一标准就是其“任职资格”是否达到。因此应按职业背景差异对知识的不同需求来组织授课内容,构建起合理的职业领域知识体系,如行业领域基础知识、最新进展、存在问题、发展前景、最新技术手段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面对本专业领域,还要面对经济、社会、技术、产业、市场和资源环境等多个领域,因此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应充分体现出“复合型人才”特点,在职业领域知识纵向加深更新的同时拓宽横向领域相关知识,构筑起“职业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体现出专业学位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打通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之间的界限,把学习与做课题结合起来,把研究和应用贯穿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加强课程建设,实施课程主讲教师负责制,鼓励各领域根据在职人员、各自的行业特点、地域特点自编具有实用性强的教材,对于成熟的自编教材,学校和学院应资助出版,推进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

优化教学模式。专业学位教学模式的改革应从课堂教学改革人手,以课程内容应用化、课堂教学实践化为起点,逐步摸索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多学科优势,坚持以学员为中心,注重学员与教师双向互动,灵活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课堂讨论、主题报告、学术沙龙、模拟训练、观看影象、实地考察等多样教学方式,着力提高面授效果。大力开展专业学位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开发,编制相应的案例库,开发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的操作程序。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确保每一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都能深入行业第一线接受实践训练。

加强专业实践。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心所在。研究生教育是以研究为主的教育,是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与研究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因此研究能力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应有之义。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针对特定职业领域需要而设置的学位教育,因此特定职业领域的实践能力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心所在。在教育部专业学位培养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为学生实践提供条件,建立实践基地,联合社会资源共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因此在今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修改完善时,培养单位应充分考虑到实践环节的学时和学分要求,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联合校外导师,整合资源,建立研究生工作站或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开拓社会实践的思路和视野,为专业学位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与课题深入实践,从实践中遴选课题,加以研究,切实解决企事业及行业上的技术难题,从而收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重视学位论文。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质量管理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归宿。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是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水平、实践技能、研究能力和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学位论文是全面检查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结构和综合分析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所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行目标管理的最后一关。专业型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文体选择上拥有更为广阔的空间,以突出实用性和职业背景为指导思想,学生可以选择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主要体现专业型研究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位论文评价上,一方面,强调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考核专业硕士的理论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对于研究范式的掌控能力。另一方面,要借鉴国外先进培养方式对专业硕士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进行考核。

(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关政策

其一,国家政策的保障措施。在国家层面上,制订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规范管理的重要保障。国家法律对专业学位教育的定位、专业学位的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专业学位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定性分析都还远不清晰和成熟。因此,国家和省级部门要准确把握教育发展的趋势,积极开展学位教育研究,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大专业学位教育的支持和投入,从制度上规范专业学位教育行为。

其二,人才市场的配套体系。《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第十条规定:“各专业学位所涉及的有关行业部门应逐步把专业学位作为相应职业岗位(职位)任职资格优先考虑的条件之一。”因此需要进行专业学位与劳动力市场及人才市场的相应配套改革,将专业学位教育与行业准入制度衔接落到实处。在美国,参加一些行业执业资格考试必须以获得经认证的专业学位为前提,绝大多数州的律师资格考试委员会都规定,参加律师执业资格考试必须获得经认可的法学院所授予的法律专业博士学位(J.D.)或法律学士学位(LL.B),自学、律师事务所的实习均不能替代法学院的教育。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学位教育的衔接使专业学位教育拥有较高的社会认同度,也使美国专业学位教育享誉世界。我国行业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学位教育之间尚未建立有效衔接,相应专业学位教育经历未成为行业执业资格的必要条件,很难避免专业学位教育社会地位受到影响。因此,加强专业学位教育与相应行业执业资格考试衔接,必将促进公众对专业学位的认可,提高专业学位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促进专业学位质量提高和健康发展。

其三,社会中介的评价监督。完善的外部质量监控体系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的必要和有益补充。当前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主体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专业学位全国教育指导委员会和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等为代表的专业学位教育方面的社会中介机构。各种专业学位都成立了相应的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各个培养单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和硕士论文在政策上进行宏观管理,同时各种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下又成立了领域协作组,对各个培养单位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等进行指导。要充分发挥各个准政府组织等中介组织的作用,由各中介机构从不同层次和侧面通过不同方式进行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监控,保障专业学位的教育质量。要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让他们参与到专业学位教学中来,保障专业硕士教育质量。在美国,行业协会介入相关专业学位的申请者条件规定、培养计划的制定等环节。行业协会还以专业认证为主要手段来监控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而行业协会同时也是执业资格考试的主管部门,他们与相应专业的教育机构协会联合管理专业学位教育。因此,设计一种合理的体制使执业资格考试主管部门能够参与到专业学位教育中来,架设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学位教育培养之间的桥梁,中介机构与研究型大学共同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显得非常重要,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可以尝试性地开展专业学位与执业资格考试挂钩的培养机制,以培养适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沁平.与时俱进适应需要逐步在我国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02(21):3.

[2]马德秀.研究生教育要更加注重适应需求[N].中国青年报,2012―03―14(T03).

[3]冯伯麟.教师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1996(9):23―25.

[4]朱新秤,卓义周.高校青年教师职业满意度调查:分析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5(5):56―61.

质量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字财经类研究生;教育;保障体系;监督机制

一、财经类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一)财经类研究生教育现状

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展分科办学、行业办学以来,财经类院校通过拓展学科门类,增设特色等使得学科结构不断优化,并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但在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财经类研究生教育仍相对薄弱。首先,截止到目前,我国管理类和经济类的研究生仅有研究生总数的19.6%,与理、工、农、医类的研究生相比所占比例相对较少,但从各行业的人才需求来看,约为70.5%的需求都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住宿、餐饮等),研究生教育出现了供给与需求失衡的状态。

其次,科学学位中管理学和经济学科学学位仅占所有专业科学学位的的7.32%,工商管理硕士(MBA)、工程硕士(MPM)、公共管理硕士(MPA)等财经类专业学位仅占所有专业学位的1/3,研究生培养学位结构显然与现实需求不匹配。

第三,由于高等院校师资力量缺乏、研究生培养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原因,使我国财经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以学术型培养为主,形式较单一,其中经济和管理类学科尤甚。近几年来,随着对学术型专业人才要求的提高,大部分经管类的科研机构、教学机构只引进博士毕业生,而研究生的就业选择多以银行、公务员、企业为主,逐渐走向非专业化。这就导致财经类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就业需求不一致,培养结构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问题的提出

从以上财经类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可知,财经类研究生人才教育培养,不论是规模大还是规模小,不论是学术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都必须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而确立培养目标。因此,财经类研究生的培养类型、培养目标和培养结构必须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财经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将从“学术研究型”向“应用复合型”转变,使高校研究生教育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适应和促进学科的发展,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鉴于此,我们必须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视角以及高校本身的发展角度出发,积极构建“应用复合型”财经类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二、研究述评

目前,国外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高等教育质量和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方面,对专门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较少,而且大多数是集中在研究某个专业或某个学科点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缺乏完整的、专门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国内高等教育界对研究生教育质量及保障体系的理论贡献较大。黄飞跃(2004)结合兰州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出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志是创新,探讨了研究生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吴照云(2007)提出了通过转变教育观念,调整课程设置,完善教育教学监控体系等方面来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熊志翔(2003)提出了发展由学校、政府、社会共同组成的多元化质量保障主体,建立|量标准、指标体系、保障模式多样性的质量保障体系的主张。王战军(2011)提出了完善我国研究生教育保障体系需满足时展需求和契合时展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保障体系构建的核心,保证内、外部保障协同发展。李博等(2015)以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为切入点,深入探究了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培育过程及规律,从提高生源质量、分类培养、完善管理保障制度等角度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综合以上文献资料可知,财经类研究生教育质量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分为内部质量保障系统的建设和外部质量保障系统的建设。已有国内外高等教育界虽然将内部与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但对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仍不够系统,不够全面,且缺乏对财经类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专门研究。

三、研究框架

本研究将根据“输入质量-过程质量-输出质量-系统效率”理论,结合财经类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与现状,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内容分为输入质量保障、过程质量保障、输出质量保障、系统效率保障四部分,首先,通过文献搜索、筛选,搜集与财经类研究生教育质量相关的大量词条;接着通过焦点小组访谈确定财经类高校内部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各级影响因素;然后构建财经类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内部管理指标体系,并从输入质量、过程质量、输出质量和系统效率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证;最后提出要建立财经类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监督、反馈体系和政府和社会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外部监督机制。

三、财经类高校内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分析

首先通过 “财经类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保障体系”等关键词在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中进行独立或共同检索,“postgraduate education”、“develop”、“factor”三个关键词在Elsevier、SAGE和Springer Link数据库中共同检索,筛选出有代表性的核心期刊42篇,共收集到关于“财经类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成要素”的词条417个,经对重复表述和语意相通的词条进行合并、重命名等处理,最终得到词条48个。

然后课题组邀请经管类专业的4位博士生、2位硕士生为一组,6位高校教师(2位教育学专业、2位管理学专业、2位经济学专业)为另一组,向每个小组提供“输入质量-过程质量-输出质量-系统效率”的体系框架,以及文献研究收集到48个词条,分别以“财经类高校内部研究生教育质量关键影响因素”为题进行讨论,结果如表1所示。

四、基于战略视角的财经类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

(一)建立以高校自身为本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依照社会对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客观需求、高校自身发展所具备的客观基础、现阶段办学的客观条件及教育的客观规律,在遵循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财经类研究生教育应促成规模、结构、质量以及效益四方面的协调统一,改进学科的专业层次和知识体系结构,保证学科定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针对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实施环节,建立以研究生招生、培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质量管理指标体系。根据文献研究与焦点小组访谈得到的财经类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影响因子,借鉴“输入质量-过程质量-输出质量-系统效率”的理论框架,构建如图1所示财经类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内部质量管理指标体系。

首先看输入质量系统。学校应该将社会需求作为培养导向来调整招生结构,对招生简章中的招生计划、报考条件、考试内容及培养计划等作出详细说明,通过优化研究生奖助体系、科学规划学科发展、自主定期评估学科点,适当调整报考条件及考试内容,吸引优质生源。

其次要关注过程质量。在培养方案方面,财经类院校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培养目标,通过导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的科研互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科学地设计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培养方案,适应其学术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等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在课程教学方面,既要凸显研究生现代教育理念,加强研究生科研学术方面的训练,充分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又要根据各培养方向的特点和培养规律,从实际出发,适当减少必修课的比重,增加方向特色课,并在多数课程中要适当增设实践环节。在学位论文方面,必须树立“学术至上”的培养理念,努力为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积极构建科研实训平台,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思想基础和科研创新水平。在实践教学方面,要增强实践教学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加大产学研三者间的结合力度,促进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对研究生实践教学实施制度化、规范化的考评机制。在导师队伍建设方面,具有副、正高级技术职称的导师要通过丰富的校内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要重视输出质量。财经类高校一方面要重视人才培养的方案目标和质量及质量监控之间的吻合度,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师资队伍、教学仪器设备、实践教学基地等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高校可从研究生自身的人力素质、人本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及社会角度的外显性来测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输出质量。

(二)构建财经类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监督、反馈体系

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的考核依赖于学校开展的自我评估,学校通过日常、有序的评估工作对本单位研究生的教育活动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以评促建,以评提质,自我诊断,自我调整。在全校范围内成立评估机构,包括评估办公室、院校研究室、质量保障办公室等子机构,由校领导牵头,各学院老师辅助专门负责研究生学习的阶段性评估检查工作。除此之外,各财经类院校还应建立起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确立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细化观测点,包括政治思想考核、业务学习考核、科研成果考核等,明确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措施和手段,对照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监测与评估。

学校要定期开展对已毕业就业研究生的跟踪调查,到企事业和机关等用人单位去了解毕业研究生的工作情况,并结合研究生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对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及时调整,对相关内容逐一修正,以减少研究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促进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契合。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反馈体系可通过实时监控研究生教学活动、教育管理与教学建设过程,收集监控信息,对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进行综合检测计算和宏观分析把控,并及时将有效信息反馈给活动主体、教学单位及相关部门。该体系的运行主要依赖于学生、教师、学院学校、人才市场及用人单位的评价反馈。

(三)建立政府和社会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外部监督机制

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保障与政府和社会的监督密不可分,政府管理部门、社会中介机构、用人单位和有关公共媒体都应对研究生教育实施有效监督。通过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政府管理部门应当增强并区分对学术型、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健全准入与退出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制定差异化的教育标准和质量要求,建立专家智囊团,开展专家分类咨询与指导工作,加强专家分类咨询指导,以促进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教育有序、规范、健康和科学发展。各类社会中介机构可为政府管理部门和高校提供决策咨询和参谋,公众问责也可依于中介机构的研究测评成果来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此外,应制定用人单位介入高校研究生教育和辅助教学的激励政策,以加强二者之间的的良性互动与合作。

参考文献

[1]RG Burgess, Beyondthe first degree: graduate education, lifelong learning and careers.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7.

[2]曹健、芮国强.研究生教育质量观:转变及重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

[3]黄飞跃.谈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3)

[4]吴照云.对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1)

[5]熊志翔.试论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创新[J].高教探索,2003(1)

[6]王战军.建立健全新时期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1(6)

[7]何海燕.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的新维度:知识管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

质量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酒店 顾客满意度 双因素理论 评价方法

酒店业是服务业中较具代表性的一个行业。近年来,随着国际酒店管理公司不断的涌入和国内各种资本的投资,我国的酒店业发展迅速,酒店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靠传统的打折降价方法来吸引顾客已经见效颇微。提高顾客满意度,培养忠诚顾客,已经成为酒店竞争的核心。在酒店服务特性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将影响酒店顾客满意度的指标进行分类,分类后的各指标如何影响顾客满意度以及其影响程度,指出酒店日常操作中需要改进的重点,使酒店能够合理分配利用资源,提高顾客满意程度,带来绩效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既有利于在实践中指导酒店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质量、提高顾客满意度,获取竞争优势,也是对酒店质量管理理论和服务营销理论的完善。

一、假设条件与理论依据

1.假设条件

(1)酒店顾客满意度是由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价值与期望价值的差距决定的。(2)酒店的总体顾客满意度主要受顾客对前厅、客房、餐厅三个接待部门的评价影响。

2.理论依据

本文假设顾客满意是二维结构。依据工作满意“双因素理论”,本文认为,满意和不满意不是一对完全相反的概念,满意的对立面不是不满意,而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不是满意,而是没有不满意;影响顾客满意度和不满意的指标是分开的。

二、模型提出及分析

1.模型提出

根据各项指标的完成程度对顾客心理产生的影响,我们可以将顾客满意度的指标分为以下五类:

五类指标关系可用如下图:

2.模型说明

在这里,第一类指标属于同时含有顾客满意与不满意因素的指标。这类指标与顾客满意期望程度相当或者略好。如果做不好,说明与顾客的期望有所差距,就会导致顾客不满,如果做到与顾客期望程度相当,那顾客不会不满也不会满意,如果做到略好于顾客期望就会产生顾客满意。这类指标完成的越好,顾客满意的程度也越高。但在这里,顾客满意的程度并不能抵消或弥补不满因素。如顾客以折扣价入住酒店时可能会感到满意,但事后发现酒店服务质量也因此打折,也会因此产生不满。

第二类指标是含有顾客非常满意因素的指标。这类指标是超出顾客事先预料的、对其产生积极影响的性能、感受和服务。例如:顾客在办理住宿手续时,发现酒店知道他的名字,安排了他喜爱的楼层和房间朝向,并且在他房间里放有免费点心、水果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满意因素。

第三类指标可以看作是含有顾客不满意因素的指标,是顾客购买该产品或服务的最低要求。集中体现在产品或服务的主要方面,如产品质量、应该提供的服务、顾客意见反馈的渠道等等。如果产品或服务存在不满意因素,则顾客的满意度下降;不存在不满意因素,则顾客的满意程度并不会因此而提高,也不会下降。

第四类指标在酒店服务中是可有可无的。这类指标对顾客来说是无关紧要的。如果酒店做到了,并不会对顾客的满意度产生影响。所以从节约酒店成本的角度考虑,这类指标我们可以尽量找出然后剔除。

第五类指标是一类个别现象,这与顾客的个人癖好、、民族习惯等有关。在这种情况下,酒店工作者就不能以对待一般顾客的标准来进行服务。有些指标如果不做的话顾客并不会有任何感觉,而做了之后反而会给客人不好的印象。如:有些客人不喜欢房间的物品别人乱动,而服务员却自作主张帮客人摆放整齐。虽然初衷是好的,有可能会引起客人的投诉。

酒店可以通过减少或彻底消除指标中的不满意因素,提供更多的满意因素和非常满意因素来达到顾客满意的目的。

3.模型定量分析

根据此模型设计的研究问卷中,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对各项指标满意度的调查,我们将其视为顾客的感知价值,二是顾客认为各项重要程度的调查,我们将其视为顾客的期望价值。根据各项指标调查所得的期望价值和感知价值的大小,来绘制坐标如图2。这里确定感知价值与期望价值二者大小的标准是各项指标满意度和重要度的总平均得分。如果指标的各自的平均满意度或重要度低于总平均的满意度或重要度,我们认为分值较低,反之,则较高。

在期望/感知价值矩阵中,添加一条45°线,使原有的四个区域成为六个区域。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A、B两块区域内,顾客的感知价值和期望价值都是较低的。A区域内顾客的期望价大于感知价值,说明此类指标虽然顾客认为不是非常重要,但是做不好一样会影响顾客满意度,所以指标的完成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且此类指标如果完成较好,可以达到顾客满意的效果。这类指标相当于我们模型中提出的第一类指标。顾客对B区域内感知价值大于期望价值。虽然感知价值本身并不高,但是酒店做到的以超出顾客的期望。这类指标相当于我们模型中的第四类指标。如果即使做了,也不能给顾客高的感知价值,从节约酒店成本上考虑,可以抛弃。C区域内,顾客的期望价值也是较低的,但是顾客的感知价值却较高。这时候,顾客的满意程度也应该是较高的。这个区域的指标应该属于模型中的第二类,做了对提升顾客满意度有极大的帮助。D、E两块区域内,顾客的期望价值和感知价值都是较高的,所以这两类指标是必须要做的,应该都属于模型的第一类,做好之后可以使顾客的感知价值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从而实现顾客满意。但在D区域内,期望价值小于感知价值,这类指标是酒店要继续保持的,E区域内,期望价值大于感知价值,为提升顾客满意度,还需进一步提高。F区域内,顾客的期望价值大于感知价值,这类指标应归属模型中的第三类。这是顾客到酒店消费的最低标准,也就是酒店必须要做好的指标,不做会导致顾客不满。正如我们在前面介绍模型时所提到的,第五类指标是具体服务中的一种特例,在问卷调查中可能无法体现出来。

三、研究结果的作用与应用

1.研究结论的作用

(1)帮助酒店确立顾客的优先要求,找出顾客期望与感知之间的差距。在顾客满意度的测量过程中,顾客满意度指标体系是在顾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它体现了顾客的心声。而且,在对顾客满意度的调查中,被调查者都要求对各个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分,这就使酒店能分析、了解哪些因素对顾客是最重要的,是最急需的,进而列出顾客的优先要求顺序。(2)帮助酒店制定改善顾客满意度措施的先后顺序。一般的酒店都认为,应该将酒店得分最低的指标作为改进的首要任务,因为这些酒店认为这个指标是顾客对酒店最不满意的地方。但通过仔细分析会发现,改善措施的首要任务应该是顾客期望与酒店的表现差距最大的。如我们前面给出的矩阵中主要有四大区间,六个区域:急待改进区(F)、次要改进区(A、B)、锦上添花区(C)、竞争优势区(D、E)。急待改进区是酒店最急需投入资源进行改善的区间,这也要求酒店将这个区间的指标作为首要的改进任务,如果这个区间的指标表现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可以转化成竞争优势区。次要改进区是酒店第二需要投入时间、精力去加以改善的区间,如果这个区间的指标表现经过良好的改善,可以转化成锦上添花区。如果酒店在所有的指标上的表现都处于竞争优势区和锦上添花区,那么酒店不但实践了“在顾客最关心的方面竭尽全力”的管理秘诀,而且会使顾客产生“超级满意”。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各个区间里,每个指标的改善也有先后顺序。比如A、B虽然同属次要改进区,但是A区域内的期望价值还是大于感知价值的,而B区域的感知价值超过了期望价值,很明显,从提高顾客满意度的角度,我们首先应该改进的是A区域;同样,D、E同属竞争优势区,但是D区域的感知价值超过了期望价值,而E区域恰好相反,这时候,从提高顾客满意度的角度出发,首先改进的应该是E区域。

2.研究结论的应用

(1)坚决杜绝第五类指标的出现,避免顾客不满。这是一类非常特殊的指标,只适用于具体的环境或不同的客人。这就需要服务人员在日常服务中细心观察,根据经验做出判断。比如一般顾客都能接受的一些服务对一些有特殊癖好或者的人来说却会引致不满。(2)保证第一类和第三类指标的完成质量,减少顾客不满。模型中的第一类指标是能够影响顾客满意和顾客不满的一类指标,关键看其完成的程度。要避免顾客不满,第一类指标的完成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第三类指标是消费者对酒店同类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最基本的要求,任何酒店在这方面是没有竞争优势的。虽然满足此要求不能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但是不满足则会降低顾客的满意度,引起投诉或减少回头客。因此,酒店在服务过程中,要额外留意这类指标,这也是酒店服务需要达到的最低的标准。(3)通过提高第一类指标和第二类指标,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通过完成模型中的第一类指标可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第二类指标是出于顾客预料之外的能使顾客高兴的质量。对酒店来说最有价值也是最能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的就是想方设法将第一类及第二类指标完成好,超出顾客的预期程度或者给消费者一个意外的惊喜。其目的就是培养顾客的重复购买,也就是看重“回头客”,注重长期效应。(4)若酒店资源有限,第四类指标不需完成的太好甚至可以抛弃。第四类指标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不管酒店完成的程度如何,顾客的期望价值和感知价值都是比较低的,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酒店只需做到一般或者视具体情况抛弃这类指标。但如果资源充沛,也可在这些方面的指标加以改善,进一步提高顾客的感知价值。(5)提高顾客感知价值,减少无谓提高顾客期望价值的可能性。酒店顾客的服务感知可主要来自与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而预期价值是消费者根据酒店的广告所宣传产品和酒店的形象而在心中所形成的一种预期的质量。酒店一方面要加强对目标消费群体宣传和教育,提高消费者对本酒店产品或服务的预期质量,这个前提就是酒店能够达到消费者的预期要求;另一方面酒店的宣传要适度,以免使消费者对酒店的预期过高而很失望。酒店的各个部门,应该一个声音对外,将顾客的期望值控制在一个可以提供的范围之内。这样,实际操作中如果提供了超出服务的承诺,反而会达到顾客满意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 伟 朱 峰 魏 敏:酒店顾客满意度综合评价理论体系及实证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2]党忠诚 周支力:酒店服务质量的测量与改进[J].旅游学刊,2002(2)

[3]侯雯娜:以顾客满意为中心的酒店质量管理[J].管理科学文摘,2003(4)

[4]吴雪飞:酒店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旅游管理硕士论文,2002

[5]Herzberg,F;Mausner, B;Snyderman,B.B.The motivation to work.New York:Wiley,1959

[6]Hom W.C,”An Overview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Models”, Annual RP Group Conference,April 26~28,2000

质量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建筑行业 工程造价 影响造价的因素 PMC

1 概述

与其他国家一样,在马来西亚,建筑行业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之一。在预算范围内按时完成项目,并保证项目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是评判项目成功的主要标准[1,2,3]。虽然马来西亚已经在建筑行业投入了很多资金,但是建筑行业仍面临着很多挑战,如开支超出预算、未按工期完成项目、建筑质量缺陷和过度依赖国外的建筑工人[4]。

人民信托局(MARA)是马来西亚的政府机构之一,在执行政府政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由农村和国家发展部于1996年3月1日组建。人民信托局(MARA)隶属于农村和区域发展部,主要由企业家和合作发展部控制。自从第一个马来西亚计划开始,人民信托局(MARA)已经花费了约120亿马币用于其发展[5]。其中部分花费用于建设。人民信托局(MARA)大型建设项目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工程项目延迟交付造成的时间溢出和成本超支。这项研究的重点是找出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这项研究的重点是由人民信托局(MARA)控制的大型建设项目,但是很难对大型建设工程项目进行明确界定。在关于越南项目的研究中,总预算达到100万美元的项目就被认为是大型项目[6]。同样,在马来西亚,预算达到500万马币及以上的项目被定义为大型建设项目[7]。

2 相关背景

造价是贯穿于项目管理生命周期的一个主要考虑因素,被视为一个项目和该项目成功驱动力的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尽管其重要性已被证实,但一个建设项目未能在规定的造价范围内实现其目标还是很常见的。造价超支是一个非常频繁的现象,建筑行业中几乎所有项目都存在这一现象[8]。造价超支问题至关重要,需要进行更多研究,才能在未来缓解这一问题。有研究指出,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造价超支都是工程建设项目的一个主要问题[9]。目前,在发展中国家,造价超支的趋势更严重,有时项目的预期造价甚至会超过100%。有几个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和各种解决这些因素的研究,已经进行了。由于施工期间的材料损耗,低质量的材料会造成工程造价比预期的要高。这是材料和管理系统标准缺乏所导致的。缺乏防止造价超支或控制工程造价的能力致使许多泰国建筑公司倒闭[10]。

一项有关科威特建造的私人住宅项目时间延误和造价增加的研究显示,当一个住宅项目的总成本较高时,时间延迟和造价增加量都较大。造成时间延迟和造价增加的一个主要因素是设计阶段的资金和时间紧张。时间延迟的三个主要原因依次是变更订单的次数,资金紧张和业主施工经验不足。另一方面,这三个造成造价超支的主要原因依次是承包商疏忽和材料相关问题,还有就是业主资金紧张[11]。

设计变更,规划不充分,不可预测的天气条件以及建材成本波动都是导致造价超支的常见因素[12,13]。在加纳的一项研究中,有26个因素导致加纳地下水项目建设造价超支。据承包商及顾问透露,工资发放困难是造价超支最重要的因素,而业主将造价超支主要归咎于承包商管理不善。虽然三个调查组之间的观点存在差异,但他们就造价超支因素重要性排名达成高度一致。总排名结果表明,这三组受访者认为在发展中国家造成地下水项目造价过度超支的主要因素是承包商管理不善、工资发放困难、物资采购、技术性能差和材料价格上涨[14]。

3 数据收集和分析

该研究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初步研究阶段。通过文献资料进行了一份调查问卷,其中包含24个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并对三组受访者,即客户(6个响应),项目管理顾问(PMC)(9个响应)和承包商(6个响应)进行了一个初步问卷调查和采访。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将每个答辩组的前10个因素综合在一起,产生了15个重要因素。第二阶段针对项目管理咨询(PMC)人员以结构式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3.1 问卷编制。对一个全面的文献进行了调查,以确定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见表1)

在表 1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个结构式问卷调查来确定工程造价的重要影响因素。采用一个1到5点的五点李克特量表来评估每个原因的认同程度,其中,1代表“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适度同意”,4“同意”,5“强烈同意”。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7对数据进行分析。

3.2 可靠性实验

可靠性实验测试已收集数据的一致程度。克隆巴赫系数α是对内在一致性的衡量。当克隆巴赫系数α小于0.3时,表示可靠性低,这种情况不能接受。当克隆巴赫系数α大于0.7时,表示索引表的内部一致性很高,这种情况可以接受。值α的范围大于0.5至0.6是最合适的[27]。

3.3 重要因素的排名

建造工程延误的影响排名根据平均排名分数计算。平均排名分数越高,显示的排名越高。平均排名计算公式如下:

M■=■n (1)

其中,MR是平均排名,■是影响的独立平均排名,Rmax是影响的最大独立平均排名,n是影响数量。影响的“重要性”根据平均排名确定。在这项研究中,平均排名分数12.6(独立平均排名分数为3.5)是延迟重要影响的分界点。

3.4 相关性

在1943年以前,美国陆军军械部和弹道研究实验室(BRL)针对硬导弹在混凝土结构对当地的影响做了许多实验性的作品,根据实验结果,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开发出ACE公式:替补变量对的联系强度由相关关系决定。确定2个变量之间的关联强度的3个常用的方法是皮尔森相关法,斯皮尔曼秩相关方法和卡方测试独立性方法。因为在这项研究中收集的数据是非参数化和有序变量,检验变量对之间的关系的有力的方法是斯皮尔曼秩相关方法[28]。这些实验有明显的优势:不需要正态假设或方差的齐性假设。它们比较中位数,而不是平均数,结果,如果数据有一个或两个离群值,它们的影响被否定。斯皮尔曼公式:ρ=1-■ (2)

其中,d代表排序之间的区别,n代表最高权重。相关系数(或“ρ”)的范围为-1.0到+1.0。ρ越接近+1或-1,两个变量越相关。ρ的值接近1意味着两个变量之间有强烈的阳性线性关系,而ρ的值接近-1意味着两个变量之间有强烈的阴性线性关系[29]。在理想情况下,认为相关系数的值为±1是完全相关性。假设相关系数的值为±0.5和±1之间,就被认为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相关系数的值介于±0.3和±0.5之间,那么就被认为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如果相关系数的值介于±0.1和±0.3之间,那么被认为具有低度的相关性,假设相关系数值约为0,那么它没有相关性[30]。

4 结果和讨论

4.1 初步研究

对选中的项目管理顾问(PMC)、客户和承包商公司高级人才进行结构式问卷调查。要求受访者所列因素排名。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表中结果,选择每个答辩组的前10个因素,共形成15个因素,如表3所示。

对项目管理顾问进行一个包含15个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的问卷。总共发放45份问卷,收回37个回应,占应收回回应的82.22%。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7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如下。

4.2 受访者简介

受访者经验分布如图1所示。图1所示为,大部分受访者,即37个人中有30个人(81.08%)在建筑行业有10年以上经验,只有7个人(18.92%)有6-10年经验。

4.3 可靠性结果

表4所示为影响造价超支因素的可靠性分析。结果表明,克隆巴赫系数α为0.630,略低,但克隆巴赫系数α介于0.3和0.7之间,其可靠性可以接受。当克隆巴赫系数α达到0.6时,一致认为数据可以接受[27]。

4.4 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排名

使用SPSS17对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来确定工程造价的重要影响因素。结果列于图2和表5。

从图2和表5可以看出,与包括下方所讨论的承包商现场管理不善、承包商经验不足、现场工人短缺和承包商做出的错误的规划和进度安排在内的其它重要原因相比,承办商面临的现金流和财务困难平均排名得分非常高。

4.4.1 承包商所面临的现金流及财务困难

项目管理顾问(PMC)给予了承包商所面临的现金流及财务困难很高的排名。因此,该原因是影响建筑成本的最重要的因素。项目管理顾问(PMC)认为这个问题非常关键,它可能会影响其它原因,如承包商现场管理不善、现场工人短缺以及无效的规划和进度安排。解决这一问题也同时解决了其它问题。

4.4.2 承包商现场管理不善

项目管理顾问(PMC)将承包商现场管理不善排在了第二名的位置。承包商现场管理,如遵守法定机构的要求延迟、与分包商和材料供应商沟通不畅都明显影响了项目的进展情况。频繁更换现场经理/主管会分散现场管理的连续性,使事情变得更糟糕。

4.4.3 承包商经验不足

项目管理顾问(PMC)认为影响工程造价的第三个重要原因是承包商的经验不足。项目管理顾问(PMC)认为,同等量的工作,承包商经验不足使得不能有处理工程。有经验的承包商有能力实现高标准的质量和施工,成功项目高比例和良好的安全记录。现在这里真正的问题是现场管理团队缺乏经验。可能是承包商聘请年轻和缺乏经验的人员在现场工作所致。

4.4.4 现场工人短缺

项目管理顾问(PMC)认为这个原因也很重要。这是影响工程造价排名第四的因素。项目管理顾问(PMC)声称承包商和分包商之间的问题似乎主要是由这一原因造成的。由于大部分的工程承包给分包商,大部分工人由分包商雇用。如果承包商和分包商之间产生纠纷,下意识的就会想到这个问题。

4.4.5 承包商做出的错误的规划和进度安排

和现场工人短缺一样,项目管理顾问(PMC)认为无效的规划和进度安排是影响工程造价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似乎真是如此,这个原因和承包商所面临的现金流及财务困难、现场工人短缺、承包商现场管理不善、承包商经验不足、施工各方之间缺乏沟通和与分包商的问题息息相关。

4.5 相关性分析

进行斯皮尔曼相关性检验,找出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如表6所示。从表6可以看出,“承包商做出的错误的规划和进度安排和承包商现场管理和监督不善”,“承包商现场管理和监督不善和承包商经验不足”和“频繁的设计变更和项目范围变更”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如图3和图4所示,而“现场工人短缺和承包商做出的错误的规划和进度安排”,“承包商现场管理不善和各方缺乏沟通”和“没有能力的项目组(设计师和承包商)和各方缺乏沟通”在0.05的显著性水平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

*水平为0.01时相关性显著(双尾)*水平为0.05时相关性显著(双尾)

1=承包商所面临的现金流和财务困难

2=现场工人短缺

3=承包商做出的错误的规划和进度安排

4=承包商现场管理和监督不善

5=频繁的设计变更

6=不可预见的地质条件

7=决策速度低

8=承包商经验不足

9=将合同转让给最低价投标人

10=项目范围变更

11=物资采购延迟

12=材料价格波动

13=没有能力的项目组(设计师和承包商)

14=轻视工期导致进度延误

15=各方缺乏沟通

5 结论

进行全面的研究,以找出影响人民信托局(MARA)大型项目工程造价的因素。研究分两个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通过全面的文献分析法,找出24个影响工程造价的最常见因素,选中18名建筑工作相关人员对他们进行一项调查来验证并对这24个因素进行排名。最后通过由3组人员(即项目管理顾问(PMC)客户和承包商)选择排名前10位的因素来制定一份调查问卷进行初步研究。在项目管理顾问(PMC)人员中进行一个包含15个因素的结构式问卷调查。总共发放45份问卷,收回37个回应。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7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承包商所面临的现金流和财务困难、承包商现场管理和监督不善、承包商经验不足、现场工人短缺和承包商做出的错误的规划和进度安排是影响工程造价的更重要的影响因素。此外,从相关性分析来看,认为“承包商做出的错误的规划和进度安排和承包商现场管理和监督不善”,“承包商现场管理和监督不善和承包商经验不足”,“承包商做出的错误的规划和进度安排和承包商经验不足”以及“频繁的设计变更和项目范围变更”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性。

参考文献:

[1]NEDO.商务皇家文书局快速建设,UK,1988.

[2]Chan DWM,香港建设项目中时间成本关系Kumaraswamy M M.A调查.建筑技术与管理期刊(马来西亚吉隆坡拉曼学院技术学院建筑技术协会)1993-1994,20: 54-72.

[3]Rwelamila PD和Hall KA.工具系统干预:时间,成本和质量管理的综合方法.建设管理与经济学,1995,13: 235-241.

[4]CIDB新闻,2007年第3期.

[5]http://maranet.mara.gov.my/Am/sejarah_mara_dari_rida_ke

_marahtm.

[6]Le-Hoai L,Lee YD和Lee JY.越南大型建设项目延误和造价超支:与其它选定国家的比较.土木工程KSCE期刊2008,12(6):367-377.

[7]Abdullah MR,Abdul Azis AA 和Abdul Rahman I.人民信托局(MARA)大型建设项目延迟的原因及其影响.综合工程国际期刊(发行于机械工程,材料与制造工程),2009.

[8]Azhar N,Farooqui RU 和Ahmed SM.巴基斯坦建筑行业造价超支的因素.发展中国家建设第一次国际会议(ICCIDC-I,推进和整合建筑教育、研究和实践),2008.

[9]Angelo WJ和Reina P.大型项目需要更多学习以避免造价超支,2002.

[10]Sriprasert E.成本控制系统评估:泰国施工组织的个案研究.M.S.论文,曼谷:亚洲理工学院,2000.

[11]Koushki,P.A., Al-Rashid,K和Kartam,N.(2005).科威特的私人住宅项目建设延误和费用增加.建筑管理与经济学,23,285-294.

[12]Kaming,P.F.,Olomolaiye,P.O.,Holt,G.D.,& Harris,F.C.(1997).影响印度尼西亚高层项目建设时间和造价超支的因素.建设管理与经济学,第15卷,第1期,83-94.

[13]Chimwaso,K.D.(2001),公共项目成本绩效评价;以博茨瓦纳、建筑和建筑服务部、哈博罗内为例.

[14]Y.Frimpong,J.Oluwoye,L.Crawford(2003),发展中国家的地下水项目建设延迟和造价超支的原因,以加纳为一个案例来研究,项目管理国际期刊21[2003]:321-326.

[15]O.J.Ameh,A.D.Soyingbe,和K.T.Odusami,“引起尼日利亚电信项目造价超支的重要因素”,发展中国家建设期刊,第15卷,2010.

[16]Creedy,G.“导致高速公路项目造价超支的风险因素”.Sidwell,A.C.(主编).技术研究周国际会议于7月4-8日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昆士兰大学举行.

[17]Jackson,S.(2002).项目造价超支和风险管理.施工管理第18届ARCOM会议研究人员协会于9月2-4日在英国纽卡斯尔Northumber大学举行.

[18]Andrew Shing-Tao Chang,“工程设计项目成本和工期增加原因”,工程管理期刊,第18卷,第1期,第29-36页.

[19]Yaser Abdullah Al-Juwairah, “在沙特阿拉伯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建筑管理学硕士论文.沙特阿拉伯达兰法赫德国王石油和矿产大学研究生院学院.

[20]A.Enshassi,J.Al-Najjar,和M.Kumaraswamy,“加沙地带建设项目延误和造价超支”,物业和建设财务管理期刊,第14卷,第2期,第126-151页,2009.

[21]Harisweni,“在北干巴鲁和印度尼西亚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时间和造价超支的框架结构”,授予理学硕士学位(工料测量)要求提交的论文.建筑环境学院.马来西亚理工大学.

[22]Omoregie, A和Radford,D.(2006).尼日利亚基础设施延误和造价增加的原因和影响.第六届国际研究生研究会议于4月3日至7日在荷兰代尔夫特技术大学和TNO举行.

[23]Nguyen Duy Long,Stephen Ogunlana,Truong Quang, Ka Chi Lam,“发展中国家的大型建设项目:越南的个案研究”,项目管理国际期刊.第22卷,第553-561页.

[24]Abdullah MR, Abdul Azis AA和Abdul Rahman I.人民信托局(MARA)大型项目工程延误导致的潜在影响.综合工程国际期刊(土木与环境工程)2009,1(2):53-62.

[25]Murali Sambasivan,Yau Wen Soon“马来西亚建筑行业项目延误的原因和影响”,项目管理国际期刊25(2007)517-526.

[26]Ibnu Abbas Majid“亚齐省建筑行业项目延误的原因和影响”,马来西亚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施工管理硕士论文.

[27]Meepol S和 Ogunlana SO.公路建设项目造价和时间绩效的影响因素:来自泰国的证据.物业和建设财务管理期刊,2006;11(1):3:20.

[28]Bryman A,Cramer D,使用适用于Windows的SPSS 10,第二版,进行的定量数据分析,泰勒和弗朗西斯公司,2002.

[29]Daud ZM,Ahmad MH,Yusof F,初级统计学,普伦蒂斯·霍尔,皮尔逊(M)公司,2009.

质量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第7篇

高校学生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辅导员的队伍建设较为滞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辅导员岗位被当作一个驿站,不少辅导员在此歇歇脚,便匆匆奔赴其他更有吸引力的岗位。因此,“职业化”建设便成为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中心话题。

一、现有辅导员工作体制的问题探析

目前高校辅导员主要由专职与兼职人员两部分组成。兼职辅导员又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由青年业务课教师兼职,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工作“双肩挑”;另一种是由研究生党员和高年级本科生兼职,他们一边学习,一边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大多数高校辅导员是以兼职为主,配备少量的专职人员。

“双肩挑”模式是随着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因管理人才奇缺的状况而诞生的。具体做法是从专职教师中选拔优秀骨干担任学校各级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同时保留教师编制,承担一定的教学科研任务。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显示出了很大的优越性。于是“双肩挑”模式很快被移植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1987年5月29日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出:“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应由精干的专职人员与较多的兼职人员组成……高等学校的每个班级均应配备兼职的班主任、导师或辅导员,可从教书育人好的教师和品学兼优的研究生、高年级大学生中选拔。这对于密切联系群众,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结合都有好处。他们中间许多人可以成长为既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又能兼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教授。经验证明,这种‘双肩挑’的做法是培养和造就符合‘四化’要求的干部的一条重要途径。”这是现在通行的辅导员“双肩挑”模式的政策依据。“双肩挑”模式运行十几年来,确实培养和造就了许多教学科研和思想政治教育兼长的复合型人才,对加强政工干部岗位的专业化,提升政工干部的整体素质起到不小的促进作用。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事业也不断深化改革,对管理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原有的“双肩挑”模式开始受到挑战,[2]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双肩挑”干部在教学研究与行政管理上难以并重;(2)“双肩挑”干部难以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利益的关系;(3)“双肩挑”模式不利于管理干部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4)“双肩挑”模式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管理。目前,主要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的辅导员队伍大体上沿袭了“双肩挑”的模式。应当说,这样的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了。高校辅导员最基本的两项工作是思想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难度和工作责任都非常大,工作事务尤其繁琐,对时间的需求量很高。同时,他们的教学工作并不轻松,专业发展也需要极大的精力。辅导员很少有大块的时间用于专业的研究,失去时间保证的研究,很难指望能出什么成果。角色和时间的冲突,使他们精力分散,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工作或教学中。美国工程师学会报告认为,把技术上有才干,但管理上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技术人员选拔为管理人员是一种愚蠢的做法。[3]这固然是针对企业中管理与技术“双肩挑”而言,但何尝又不对辅导员队伍的“双肩挑”的批评呢?

研究生兼职的情形又如何呢?现在的研究生在专业上的压力本来就非常的大。三年时间(有的学校甚至是两年)必须完成英语、政治及十几门专业课的学习,完成几万字硕士论文的撰写,还有公开的任务,有的还要完成导师的项目。全力以赴地应对这种种任务,应该都非常吃力,遑论其他?辅导员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是他们难以保证的。一个是事关前途的学位,一个是一份兼职,在难以两全的情况下,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放松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只要不出什么大事,各种考核也可以勉强应付。由于只是课余兼职,学校针对辅导员的约束机制也很难对他们发挥效应。高年级本科生兼职的情形也不容乐观,一是他们自身的思想还不成熟,难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二是仅比自己所带的学生年长一两岁,难以确立威信。

因此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继续提倡“双肩挑”和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兼职是不适宜的。学生辅导员队伍的基本力量必须职业化,并辅以少量的兼职人员。

二、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具体思路

在探讨辅导员职业化措施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大致情况。美国学生事务管理已基本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申请进入学生事务领域工作的人员通常需要具有心理咨询、学生事务实践、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硕士学位,并就各自的专业开展工作。同时,美国有近百所大学设有培养学生事务硕士的专业,为大学学生事务部门培养数以千计的专门人才,学生事务管理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学生事务工作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4]

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和职业化是以学生事务及其管理在高等教育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专门设置的机构、职业化的工作岗位和专业化的管理人员等为标志的。我国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在“独立地位”和“专门机构”环节上已经实现,惟独缺失了“职业化的工作岗位和专业化的管理人员”这一环节。这种缺失造成了多年来辅导员队伍建设尽管投入了很大精力,却收效甚微,辅导员队伍缺乏核心竞争力,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可喜的是,目前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已经得到了多方的重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2005年3月)指出,“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北师大已经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学生事务管理硕士学位班”。上海市科教党委也推出了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一些措施,“力争在学生辅导员队伍中培养一批既有专业背景,又有实践经验,专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党政管理工作的职业型工作者”,[5]并提出要努力构建“金字塔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以从优秀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中遴选出来的后备队伍为“塔座”,以现有专兼职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为“塔身”,以职业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为“塔尖”,形成科学合理的梯队。[6]这对推进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合当前形势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可以尝试在学生社区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辅导、形势与政策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配备专业化辅导员,以推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内涵建设。

1.学生社区辅导员。学生社区不仅是学生生活、学习、休息、娱乐和交往的主要场所,更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社区辅导员是以学生社区为主要工作领域的一线工作者,肩负着在社区延伸学生工作的任务。社区辅导员在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学生处、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领导下开展工作,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以学生党建、思想教育、校园文化、学风建设、指导服务、安全稳定等为主要内容。

2.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目前,单凭心理咨询中心专家的工作已无法满足日益高发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和完善三级心理健康网络十分必要。三级心理健康网络包括:一级网络由最贴近学生的辅导员组成,二级网络由院系总支副书记和心理健康辅导员组成,三级网络由心理咨询专家组成。心理健康辅导员处于三级网络中的第二级,相对普通辅导员而言具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又比心理咨询专家更贴近学生,能够高效、快速地实施心理救助与介入危机干预。心理健康辅导员必须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原理与沟通技巧,获得一定的资格证书后方能上岗。

3.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必须接受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人才测评与统计、就业求职心理研究、计算机应用、毕业生就业与管理研究、劳动人事制度及相关的法规研究、人才市场营销及人才需要趋势研究等方面的培训,获取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主要负责向学生提供政策法规、就业心理、信息咨询、就业技巧、职业设计等方面的指导,并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服务。对

一、二年级的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从入学开始其生涯规划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辅导人员为其提供服务、帮助和指导,同时还提供课程学习和专业发展方面的辅导;对高年级学生,通过就业指导课,提供政策法规、就业技巧、公关礼仪等服务,帮助毕业生顺利走上社会,在就业初期即为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4.“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辅导员。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应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可以选拔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相近专业毕业的辅导员担任“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辅导员,在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做到密切联系实际,生动准确地讲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积极创造条件,使他们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

5.学生事务管理辅导员。这与传统的专职辅导员比较接近,主要从事党团建设、社团指导、社会实践、考核奖惩、帮困助学、日常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可以从具有多年辅导员工作经验或学生事务专业毕业的人员中选拔。

三、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实施及保障机制

美国著名管理学者W·G·莫纳汉说:“面对现代社会的每个主要问题,分析到最后,总是一个管理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可以通过管理职能的某种方式求得解决。”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种种问题的确需要且可以“通过管理职能的某种方式求得解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在管理上解决以下问题:

1.理顺体制。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辅导员队伍的编制问题;二是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体制。在编制问题上,辅导员应由目前专兼职并重过渡到专职占绝对多数、兼职为辅的模式。这既有利于解决队伍建设中的“非职业化”问题,又能缓解学校编制紧张的现状,平衡两者之间的冲突。在管理体制上,明确辅导员归口和管理,避免出现“多头使用,无人管理”的尴尬局面,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有效建立辅导员的工作阵地。

2.结合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坚持“高进、明责、精育、严管、优出”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辅导员的教育、培养。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努力提高组织管理工作水平和工作技能。在人员配备上按照1∶120的比例,切实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担,把辅导员从繁冗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使其有精力从事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方面的研究和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办事能力,从而更好地推动其教育和管理工作。[7]

3.改变观念,切实提高辅导员的地位和待遇。长期以来,辅导员在待遇、培养、提升等方面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队伍的积极性、稳定性很难得到保证。个人的职业预期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与现实存在较大反差。这需要有关方面更新观念,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确立辅导员也是高层次人才,学生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也是一门科学的观念,切实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生活待遇,使他们感到术业有专攻,认同学生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能够在工作中找到专业的归宿感,从而在学生工作上“咬定青山不放松”,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如何在队伍建设过程中贯彻职业化的构想呢?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经验可资借鉴。企业的人力规划通常包括五个步骤:确定组织目标与计划、预测人力资源需求、评价企业内部人员技能状态及其他内部供给特征、确定净人力资源需求、制定行动计划与方案以保证适人适位。[8]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一般能够在前四个步骤上落实到位,第五步却不尽如人意。其实,制定行动计划与方案以保证适人适位,属于职业生涯管理的内容,是辅导员走向职业化的重要途径。

因此,职业化的发展需要引进职业生涯管理的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明确辅导员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对每位辅导员进行分析与定位,帮助其确立自身在专业目标、岗位目标和职级目标等三个方面3~5年的发展轨迹,使其明确自己在学校发展不同阶段的个人定位与相应任务。要明确地指导辅导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完成预期的职业目标,不断提升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同时,优化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落实各项保障措施,解决辅导员发展的后顾之忧,从而使辅导员工作成为一种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

目前部分高校吸取和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办学经验,引进了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将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质量管理体系,是对职业化的有效保障。运用质量管理的理念,将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结合起来,制定“辅导员队伍建设程序文件”,规定学校相关部门的岗位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清晰界定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工作接口关系,使所有涉及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各个环节都处于全面的受控状态。同时,通过质量目标层层分解,让每一位辅导员明确自己应尽的职责。对每个岗位尽可能设置目标值,建立岗位责任制,由学生处、人事处等职能部门加以监督和考核,使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有章可循。建立质量管理闭环控制与循环调控系统,将队伍建设的计划、实施、检查、总结、改进的每一环节纳入内审、外审,确保队伍建设的持续改进与提高。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在质量管理体系下,能够获得足够控制和确保达到要求的质量水平,职业化实施规范高效。

由“非职业化”过渡到职业化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现有辅导员的职业化过渡培训任务比较艰巨,需要有关方面的密切配合。同时要严把入口关,优化选留、引进机制,保证新进辅导员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和学历层次,造就一支立场坚定、业务过硬、素质全面、能力突出的辅导员队伍,顺利完成“非职业化”到职业化的转变。

[本文是上海市学校德育决策咨询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及创新机制研究”成果之一]

注: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2005年3月

[2]参见姜从盛等:《对高校管理人员“双肩挑”的思考》,《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3期;祖秉元:《高校管理干部不宜双肩挑》,《上海高教研究》1998年第5期;张锋、顾乾礼:《战略性需求:高校管理队伍必须走职业化道路》,《江苏高教研究》1998年第1期;燕红等:《浅谈高校管理干部的“双肩挑”与“专业化”》,《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年第3期

[3]转引自顾乾礼:《战略性需求:高校管理队伍必须走职业化道路》

[4]参见蔡国春:《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的发展及其特征》,《扬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赵庆典:《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概况及启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5]上海市科教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6]翁铁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要有新思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参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8]詹姆斯·W·沃克,吴雯芳译:《人力资源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质量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第8篇

郑海航教授于1963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1968年毕业后,乱世,几经辗转,被分配到一家“三线”军工厂工作。在基层摸爬滚打了十年,让郑海航真正熟悉了国有工厂,深刻认识到国有企业机制僵化、效率低下所折射出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十年实践经验的积累成为他日后科研丰硕、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

1978年具有十年管理实践经验的郑海航,以优秀成绩考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经济学家蒋一苇先生,先后获得了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这期间,根据郑海航自身在企业一线的经历,蒋一苇先生建议他将研究方向定在企业组织和企业制度方面,这一研究方向不仅成为郑海航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的领域,也成为郑海航硕果累累、频频获奖的领域。

无论是在社科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还是在社科院做研究员期间,郑海航都以科研奖项多、获奖层次高、学术成绩突出而享誉社科界。郑海航的硕士论文《论经济联合体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首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上获得表彰的唯一一篇经济类硕士论文;他的博士论文《企业组织学导论》在当时的工业经济研究所是唯一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博士论文;他也是当时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唯一被国家经贸委聘请去主持重大合作课题的研究员。

1981年,他最早提出了“一长三总师”的构想,这一构想后来写入中央文件并在全国推广。1982年他的硕士论文《论经济联合体的产生与发展》被评为优秀硕士论文并受表彰。1985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研究中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等单位共同发起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征文,他的论文《试论企业领导体制的改革》获全国优秀论文一等奖。1987年《经济日报》、《天津日报》向全国发起深化企业改革理论征文,他的论文《关于理想企业经营机制的建立》获全国优秀论文二等奖。1996年他的论文《建立企业组织新学科刍议》(《中国社会科学》杂志1993.第1期)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他主笔撰写的研究报告《国有企业亏损研究》1997年获首届“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奖”,1998年又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奖。1998年,与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和中国社科院合作课题《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大型集团公司成为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在研究中他作为课题主持人提出了国有大型企业集团能够成为国家授权投资机构的重要结论和实施对策,这一成果推动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

由于在社会科学院学术研究方面的优异成绩及突出表现,郑海航被推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候选人。在此期间,郑海航先后任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社长。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后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

1997年郑海航放弃担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的机遇,被北京市教工委领导的热情邀请,特别是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书记九个月的多次至诚至真邀请所打动,来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担任主管科研与学科建设的副校长。全校上下齐心,大力支持,共同努力,1998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获批数量经济博士点,实现了零的突破;2000年获批劳动经济博士点;2002年获批企业管理博士点,并获批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MBA)授予权、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工商管理硕士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在他的影响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重视留住和引进人才,重视组织团队研究,坚持不懈长期开展“五个一”科研活动,学校的科研水平与学科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和质的提升。与此同时,郑海航以身作则,组织团队,带头科研,在企业组织、企业制度等学术研究领域勤奋研究,笔耕不辍。自1998年以来,先后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3项,以及教育部、北京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北京市教委项目、国资委重大横向课题等20余项,获大奖七项。研究成果《中国企业理论五十年》荣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教育部全国人文社科优秀论文二等奖。2008年《中国企业成长问题研究》获得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著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他带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研究”团队被评为“2005年度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学术创新团队’”。

由于在企业管理理论方面的造诣和影响,郑海航被众多的学术机构选为领导。同时,兼任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理事、首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并担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著名院校的兼职教授,国家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二、对企业组织理论的系统研究

郑海航教授自师从蒋一苇先生始,三十年来长期坚持在企业组织领域内辛勤耕耘,所带弟子也多在这一领域内刻苦钻研。郑海航教授紧紧围绕企业组织与企业制度研究方向进行系统研究。从研究一般组织,到研究企业组织;从研究一般企业组织,到研究国有企业组织;从研究单个国有企业组织,到研究国有企业集团;从研究一般国有企业组织,到研究国有控股公司;从研究国有控股公司,到研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围绕企业组织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从企业组织学新学科探讨,到国有企业组织理论,再到最近提出的国有独资公司的“内外主体平衡论”, 形成了丰富而系统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系统的企业组织理论体系。

(一)从研究一般组织到研究企业组织

郑海航教授对组织和企业组织是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的。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十分注意组织系统的内在联系、内在矛盾和系统性。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本质特征主要是环境性、目的性、整体性、集合性和相关性等。系统论就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该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研究系统的目标,研究总系统与子系统以及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1. 运用系统论的思想,提出了7大组织原理,总结了组织7大要素

在蒋一苇先生提出的“企业是一个能动的有机体”论断启发下,郑海航教授发现企业是一个不亚于人体的很严密的系统。他较早地运用了系统理论的观点研究了组织与企业组织,在区分组织原理与组织原则的基础上,总结了7大组织原理:幅度层次原理、直达简化原理、唯一核心原理、能级原理、职权责利对等原理、制约平衡原理、系统原理。

郑海航教授归纳总结了组织的7大要素,即目标、协同、人员、职位、职责、相互关系、信息,简称为“的、同、人、位、责、系、讯”7要素。7要素根据作用和特点分为三类,即前提要素、效率要素和结构要素。

前提要素――目标。

效率要素――协同。就是组织成员之间一起协作、共同努力的意愿和行动。

结构要素――人员、职位、职责、关系、信息。这五个要素简称为“人、位、责、系、讯”。 “人、位、责、系、讯”就是组织这个“大厦”的基本构件。其中人员和职位是构成组织的“硬件”,而各个职位的职责、职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信息交流,则构成了组织的“软件”。

郑海航教授运用系统理论提出的7大组织原理、7大组织要素,从根本上抓住了组织建立和运行的客观规律。

2. 归纳了管理组织职能类别、发现了组织制衡性和掣肘性两大类矛盾

按照组织机构的管理职能进行归类,郑海航教授把管理组织分成三大职能类:筹划类、执行类、监控类。据此分析总结了组织矛盾。他认为企业管理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这些矛盾划分为两大类:一类矛盾是与人的道德水平、工作责任心、人际关系等主观因素无关,纯粹由不同职能之间的内在制衡关系所决定的,即相互制衡的客观性矛盾;另一类则是由道德水平、工作责任心、人际关系等主观因素造成的相互掣肘的主观性矛盾。管理组织的划分,组织矛盾的分析,为我们认识管理组织的本质、管理组织的运行,特别是解决组织运行中的各种矛盾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

3. 运用系统论的思想,提出 “一长三总师制”

郑海航教授最早提出了“一长三总师制”的企业经营管理系统。郑海航教授在对企业经营管理组织作了系统分析之后,按照系统论的思想,对厂长所领导的全面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三个分系统进行了科学设计,提出了建立以厂长为首的“一长三总师制”的构想,并得到了蒋一苇先生的赞同。“一长三总师”的企业领导系统设计构想于20世纪80年入中央文件,并在全国大中型国有企业中广泛推行。

4. 运用系统论的思想,构建了组织结构、组织意识和组织机制三位一体的企业组织学理论体系

郑海航教授沿着蒋一苇先生提出的“企业是一个能动的有机体”论断,进一步研究,既然人是由肌体、意识和机制构成的生命有机体,那么企业组织也就像人那样,也是由 “肌体”、“意识”和“机制”构成的有机体。企业的组织结构就是它的“肌体”,企业的组织文化就是它的“意识”,企业组织的自动调节就是它的“机制”。组织结构是企业组织的基础,是企业组织的职位、职责、权力关系和协作关系的外在体现;组织意识是企业组织“内在”的精神;组织调节机制则是静态的组织结构所内含的动态。这样,组织结构、组织意识和组织机制分别从物质和精神、外在和内在、静态和动态等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企业组织的特质,形成三位一体的企业组织学的理论体系。

这一企业组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企业组织学作为一门独立分支学科从企业管理学科中分离出来。

5. 运用差别矛盾原理,提出了组织意识层次与组织凝聚层次的对应关系模型

差别就是矛盾。组织内各成员的组织意识和组织凝聚力是有差别的。郑海航教授据此提出,组织意识是分层次的,企业对职工的凝聚也是分层次的,二者存在对应关系。对组织意识分出了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发展的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成员归属意识。这是最基础的组织观念和集体意识。

第二层次:利益共济意识。指企业成员不仅在组织上认识到自己同企业的归属关系,而且在利益上,形成与企业同舟共济的利益共同体意识,以至逐步建立“厂损我损,厂荣我荣”的观念。

第三层次:情感一体意识。企业成员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育,不仅同企业的经济关系上形成损益攸关的意识,而且同企业通过感情交融,形成情感联合体和情感一体意识,出现“爱厂如家”,甚至以厂为家、舍家为厂的感人事迹和思想境界。这是企业组织意识向高级阶段的升华。优秀企业的中坚层大都具有这种意识。

第四层次:忘我献身意识。这是组织意识的最高层次:怀着对企业无比忠诚的心情,以整个身心投入本企业的事业,为实现企业的总目标不遗余力地拼搏,把个人的成就欲和自我实现的小目标同企业的总目标融为一体,迸发出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在个人利益同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能毫不犹豫地忘我和献身。

组织意识分层次的同时,企业对职工的凝聚,也是分层次的。组织凝聚力正是按照成员所具有的组织意识层次,分为不同的凝聚层次,两者形成了一种对应关系模型。与组织意识从低到高的四个层次相对应,形成了组织凝聚从外到内的四个层次,即层、基本层、中坚层和核心层。组织凝聚同组织意识的相关模型,就如同一个多层的同心圆柱体,如图1。

具有第一层组织意识――成员归属意识的职工,成为企业凝聚的层,即基础层;随之层次逐步升高,具有利益共济意识的职工构成基本层,即企业的基本队伍;第三层是情感一体意识,相对应的是企业中坚层;第四层是忘我献身意识,相对应的是企业核心层。企业组织就是依据组织意识的不同层次,形成了组织凝聚的四个层次。随着组织意识的培养和升级,会有更多的职工由层逐次进入组织凝聚的更高层次,于是企业的凝聚力也越来越强。

这一模型在企业界广泛应用,也被企业界人士称为“海航模型”。

(二)从研究一般企业组织到研究国有企业组织

1. 郑海航教授提出了企业改革的实质是转换经营机制的观点,并最早提出企业经营机制是由动力与自我约束力二种作用力构成的新见解

郑海航教授最先把社会主义企业经营机制的形态按照传统期、过渡期、改革完成期划分为有约束、无动力;有动力无约束;有动力、有自我约束三种类型。并指出后者才是“理想”的经营机制,才是企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为当时研究企业经营机制、界定企业经营机制提供了范式。

2. 郑海航教授提出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实际上就是国际通用的公司法人制度,就是把现在的工厂制度变为公司法人制度

郑海航教授提出:工厂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工厂名为法人,但实际不是法人;有的工厂,名为公司但实际不是公司。因为以往的工厂制度中“工厂法人”不具备公司法人制度中公司法人所拥有的资格和权利。郑海航教授明确指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建立公司法人制度,把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厂制度改造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司制。同时,指出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工厂制的主要弊端就是法人所拥有的资格和权利的失位。

3. 郑海航教授系统研究了企业家成长和企业家价值

郑海航教授较早研究了传统厂长向现代企业家转变的“企业家价值”、“企业家度”和“成长曲线”问题,研究了企业家特质、企业家成长环境和民营企业家的成长,探讨了我国企业家队伍建设中的理论前沿问题。这些贡献推动了我国企业家研究和对民营企业家的研究。

(三)从研究单个国有企业组织到研究国有企业集团

1. 郑海航教授较早地系统研究了企业联合体

郑海航教授在他的硕士论文《论经济联合体的产生和发展》中系统研究了企业联合体的产生及客观规律,揭示了企业联合体产生与发展的规律性。

根据我国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特点,郑海航教授在文章中提出:在建立企业联合体时,要从我们的具体国情出发,根据“多层次和不平衡”的特点,要注意因地制宜,不拘一格。根据“总水平比较低”的特点,刚开始,企业联合体一般应以初级形式为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逐步完善,经济联合体就可以由低到高地逐步发展和提高。

从郑海航教授的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他所提出的企业联合体的发展规律正好预见了我国企业之间从早期的经济联合到后来企业兼并、重组由浅入深的发展变革。

2. 郑海航教授提出新型企业联合理论“圆形联合论”

郑海航教授在1984年对“二汽集团”等各类企业联合体作了大量调研之后发现,理论界对企业联合形式仅概括为纵向、横向、混合三种企业联合形式,不够全面,对机械组装类企业的联合规律没有概括在内,于是他撰写了《圆形联合论》,并对机械组装类行业的企业联合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即概括为以组装厂为圆心,以零部件厂和工艺协作厂为圆周,以相互联合的紧密度为半径的“圆形联合”。这种联合形式在理论上不同于以往的企业联合形式,而是一种新的有独特规律、有生命力的联合形式。这种联合形式在理论上既不同于“横向联合”,也不同于 “纵向联合”,而是一种有独特规律、有生命力的联合形式,进而完善了企业联合理论。

3. 郑海航教授从兼并主体的错位和归位,把我国企业兼并概括为企业“恋爱三部曲”

郑海航教授对中国企业的兼并概括为企业“恋爱三部曲”:

第一阶段,政府是主体,企业是听命,一切由政府包办,政府搞“拉郎配”。

第二阶段,由于政府包办受到批判,有的政府就撒手不管,听任企业“自由恋爱”,但优势企业想离开政府支持,自找兼并对象,往往是“单相思”旷日持久,也难成功;

第三阶段即既克服政府包办,又发挥政府作用,把政府的“拉郎配”变成企业的“郎拉配”。即优势企业这个“郎 ”主动“拉”上政府撮合,促成同劣势企业的“婚配”,以提高兼并效率。企业和政府正确定位,也就是“企业归位,政府到位”。

郑海航教授“恋爱三部曲”形象艺术地刻画了我国的企业兼并规律。他提出了正确的做法是把政府的“拉郎配”变为企业的“郎拉配”,由企业这个兼并主体主动求得政府的支持和协调。这为企业兼并提供了战略上的指导。

(四)从研究一般国有企业组织到研究国有控股公司

1. 郑海航教授提出了国有大型企业集团能够成为国家授权投资机构的重要研究结论

由国家经贸委倡导和邀请,由郑海航教授和企业改革司司长邵宁同志共同负责,由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国有资产管理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企业集团和企业改革的部分学者和学者型官员组成了联合课题组,一起对大型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制度设计,提出了让特大型企业集团(母公司)成为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即出资人代表的构想,并在个别特大企业集团公司进行了实践。

这一研究结论成为当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最重要的改革措施,一系列像宝钢、中远、中信集团等国有特大型企业集团成为国家授权的投资机构,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具有重大意义。

2. 郑海航教授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国有企业亏损问题,并得出一些规律性研究结论

郑海航教授在对国有企业亏损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独创而又符合实际的理论见解:亏损不是判定企业管理成败的唯一指标;应把亏损因素划分为消极性致亏因素和积极性致亏因素;应划分体制性致亏因素和非体制性致亏因素;提出致亏的两大规律性原因:一是产业剧烈变动带来的衰退行业企业的行业性亏损;二是成熟产业的技术成熟和市场成熟带来的亏损率上升的趋势。

面对20世纪90年代来势汹猛的国有企业亏损大潮和“国企越改革越亏损”的疑惑,这些观点对当时经济界、企业界及政府厘清认识并采取客观、全面、准确的国有企业亏损对策有着重要意义。

(五)从研究国有控股公司到研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1. 郑海航教授提出“所有者具体化、直面化理论”

“所有者具体化理论”是指把所有者和所有者代表区别开来,使抽象的所有者具体化。党的十六大决议把所有者代表和所有者分离开来,“国有资产由国家统一所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这就是说,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权是“国家”(统一所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则分别“代表国家”,即充当所有者代表。为落实所有者代表的职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又分别特设“国资委”来行使国家的“所有者代表”职权。

郑海航教授认为正是因为这种划分,把所有者和所有者代表分开,就使抽象化的所有者具体化了,有利于促使所有者到位。

“所有者直面化理论”是指把所有者和出资人区别开来,使遥远的所有者转变为直面的层层出资人。通常人们往往把出资人的概念和所有者的概念混淆起来,未加区别。确实,在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是很高的商品经济初期,金融投资链和企业化产权链都很单一,往往出资人就是最终所有者,这时的出资人和最终所有者当是合一的,但随着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投资者投资再投资的延伸投资链形成、母子孙公司的企业系列,即企业产权链和控股公司链的形成和延长,这时出资人和最终所有者就开始出现分离。例如,对孙公司的产权而言,尽管很可能子公司对孙公司投资,用的是母公司的资金,母公司是孙公司的最终所有者,但因为在法律上是子公司给孙公司投资,所以孙公司的出资人只能是子公司,而不是母公司,于是出资人和所有者便出现了第一次分离。

非国有公司产权清晰,制度完善,不影响出资人到位,但对国有公司来说,所有者和出资人不加区分,就导致所有者离企业太远而缺位。尤其是当大型国有集团公司成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间层,并形成了多层次的母子孙公司体制时,为使所有者到位,就必须在理论上把出资人和所有者区分开来。也就是说,“所有者”是唯一的,是遥远的,那就是“国家”。但出资人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层的,直面的,出资经过几层就有几层出资人。如图2。

图2表明,在最高层级是国家终极所有者的下面,国资委是母公司的出资人,母公司是子公司的出资人,子公司是孙公司的出资人。这个层层出资人理论,不仅理论上是说得通,站住脚的,而且在实践中,层层出资人理论就使唯一且遥不可及的所有者,转化为多个直接面对而且顶头的出资人。

2. 郑海航教授从国有公司存在内外两类主体矛盾出发,提出“内外主体平衡论”

国有独资公司的治理具有特殊的规律性(现有公司治理理论没有对其作很好的阐明),在国有独资公司治理中客观存在着企业内外两大类利益主体群:第一类是由企业内的决策者、管理者、劳动者组成的利益主体群,即企业“内部人”主体群;在“内部人”主体群中,各个主体之间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但他们作为“理性经济人”无例外地追求往内部利益倾斜;第二类则是由处于企业外部的国家股东、政府、国资委、外派监事会组成的利益主体群,即企业“外部人”主体群,在“外部人”主体群中,各个主体之间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但他们作为“理性经济人”则无例外地追求往外部利益倾斜。

企业内部人主体群和企业外部人主体群既有共同目标,又有不同偏好。其共同目标是把企业做大做强;其不同偏好,即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前者的利益偏好是共同往企业内部利益倾斜,追求内部人利益最大化,而后者则是共同往国家股东利益倾斜,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

对于这两类利益主体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现有公司理论没有予以解释。因为委托理论往往过于站在股东委托人的立场上,坚持的是“股东至上论”;而另一类理论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的是有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主体之间在公司治理中的平衡。国有公司的治理则既不是股东至上论,也不是不加综合的众多利益主体之间的平衡,而是从国有公司特殊性出发,处理好企业内外部这两大利益主体群之间的关系。至于国有公司外部、国有股东之外的其他利益主体,如社区、团体、居民等,实际上都可由国有股东来代表,这也是国有公司特殊规律决定的。因此,国有公司治理的要害就是实现这两大利益主体群的平衡,即“两类主体平衡论”。

需要强调的是,内部人主体群的“利益内倾”,其本身与经营者的个人品质无关,而是机制使然。因而,转轨时期的内部人控制也好,不同利益主体的不同倾向也好,也不是或主要不是人的品质问题,而是机制使然。应该说近几年选拔在任的国企领导人大都是德才兼备的优秀经营人才,他们的“利益内倾”在机制上是因为立场所在。现实中,一旦内外两大主体群的干部对调,利益倾向也马上转向就是明证。因此,国有公司要实现有效治理,就必须找到一种防止“内部人控制”和“利益内倾”的机制,以实现内外两类主体的平衡。

郑海航教授提出的“所有者具体化、直面化理论”和“内外两类主体平衡论”丰富了现有的公司治理理论,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设及国有控股公司治理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三、启示

(一)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

无论早期郑教授跟随蒋一苇先生到首钢进行改革试点推行利润包干制度、到二汽蹲点提出以骨干企业为龙头按照自愿互利原则组建企业集团的建议及提出“圆形联合论”,还是后来对国有企业亏损的研究、对国有大型企业集团能够成为国家授权投资机构的研究,还是最新提出的“所有者具体化理论”、“所有者直面化理论”、“内外两类主体平衡论”,一以贯之的就是深入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郑教授各项研究都是通过现场调研、获取一手资料、发现问题、基于深厚的理论功底及长期积蓄的管理实践经验,一次次提出具有真知灼见、深远影响、能够指导改革实践的企业组织理论及影响政府决策的政策建议。郑教授的研究体现出实践出真知的特点。

(二)确定研究方向后,坚持下去,才能成器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什么都想做,什么也做不成。今天兴趣在此 ,明天兴趣在彼,可能无果而终。郑教授确定研究方向后,不左顾右盼坚持研究下去,这是他研究成功的重要原因。

为了科学事业,郑教授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20世纪80年代,生活水平低,居住条件差,三代住一居,但是郑教授仍能潜心研究、心无旁骛,不断地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和一次次获得部级的大奖。谁能想到这些有分量的科研成果不是出自郑教授的“书房”而是出自郑教授一家的“厨房”?这些多是郑教授由于居住条件差,夜深宁静之时,在厨房中孜孜以求的成果。

(三)重视团队合作和团队成员的培养

郑教授曾经说过:“我读研、读博、做研究员,这一路的成长和所取得的成绩与曾经在社科院的团队培养是密不可分的,很多学术成果不是某一个人的智慧,而是整个团队智慧的结晶。” “我把团队看得很重。我和江小涓同志率领的团队也好,和邵宁同志率领的团队也好,都是紧密合作、和衷共济。过去常说,团结力量大,我更想说,‘团结智慧多’。我们既出了成果,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96年郑教授作为课题负责人和江小涓、张承耀等一批学者所做的《国有企业亏损研究》,1997年郑海航与时任国家经贸委企业司司长邵宁所做的《国有大型集团公司成为国家授权投资机构实施研究》,和戚聿东、吴冬梅、宋克勤、赵慧军诸位教授们合作完成的《中国企业理论五十年》、《中国企业成长问题研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国有控股公司研究》都是最能体现郑教授重视团队合作的例证。

在重视团队合作的同时,郑教授也特别重视对团队成员的培养。“尽管我是现在的学科带头人,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工作年限是有限的,而科研工作是无限的,学科的发展是无限的。”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就要求一个领导者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还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只有培养好梯队,学科才能形成拳头,长盛不衰。即使老一辈退休了,梯队的中青年学者还能后浪推前浪地向前发展,保持常青,而不会出现学科断层,这就要求我们这些人有人梯精神,要为后来的学者当好铺路石”。正是在他的培养之下,很多团队成员已经成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拔尖和优秀人才,代表性人才包括博士生导师戚聿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冬梅教授等。

(四)培养了高层次的组织意识并实现了组织意识与组织凝聚力的有效对接

郑教授提出了员工的组织意识由低到高分四个层次:一是成员归属意识;二是利益共济意识;三是情感一体意识;四是忘我献身意识。

郑教授身体力行,早就形成了对组织的忘我献身意识,即怀着对首都经贸大学无比忠诚的心情,以整个身心投入学校的各项事业,为实现学校的总目标不遗余力地拼搏,把个人的成就和自我实现的个体目标与学校发展的总目标融为一体,并迸发出旺盛的智慧和力量。在个人利益与学校利益发生冲突时,能毫不犹豫地忘我和献身。

郑教授提出组织对成员的凝聚,也是分层次的,组织的凝聚层次与组织意识层次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对应关系模型,与组织意识从低到高的四个层次相对应,形成了组织凝聚从外到内的四个层次,即层、基本层、中坚层和核心层。第四层是忘我献身意识,相对应的是企业核心层。企业组织就是依据组织意识的不同层次,形成了组织凝聚的四个层次。随着组织意识的培养和升级,会有更多的职工由层逐次进入组织凝聚的更高层次,于是企业的凝聚力也越来越强。郑教授组织意识与组织凝聚力的有效对接,表现出他的理论的科学性和生命力。

(五)无论是在团队还是在学界,个人具有很好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郑教授在团队中很有亲和力和凝聚力。既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具有深厚理论修养和创新思维的学者,也是一位朴实诚恳、其乐融融的长者。

无论是全国性的学术会议还是北京市及各地方的学术会议,郑教授每每主席台前排就座;无论是在全国性还是地方性学术机构中都当选为要职,这些都与郑教授在管理学界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分不开,同时也是与个人具有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分不开的。只要跟随郑教授参加过这些学术会议、参加过调查研究,就能体会到他在这方面的个人魅力。

郑海航教授简介

郑海航教授生于1945年1月,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工经系,1981年获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经济学硕士学位,1989年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攻读并获博士学位。1997年9月至2008年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此之前(1989年9月至1997年9月)任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研究室主任、杂志社社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同时,郑海航先生还兼任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会长、首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理事、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委员会副主任、企业管理现代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等七所大学兼职教授,国家经贸委企业研究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首届国家社科基金奖评审专家。

质量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第9篇

引言

全面预算是在企业战略的引导下设定的目标所编制的经营、资本、财务等年度收支计划,以货币及其他数量形式反映的有关企业未来一段期间内全部经营活动各项目标的行动计划与相应措施的数量说明,并通过对执行过程的控制,将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目标不断对照和分析,从而及时指导经营活动的改善和调整。它是建立在权、责、利相结合基础上的各责任单位的预算体系,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能规范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落实各业务单元的责任,明确各级责权利,确定各业务单元的考核依据,以帮助管理者更加有效地管理企业和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目标。

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就体现在全面上,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项活动进行量化。这种管理方式不仅跟财务活动有关,与企业的日常管理如水电建设企业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人力资源等活动都有联系。也就是说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协调各方面管理活动的系统。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教授戴维.奥利认为的那样,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组织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

目前,水电建设企业实施项目全面预算管理的时间已经不短了,通过调查发现,在公司内部普遍建立了预算管理机构、制定了预算管理办法、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误区,预算有编制,无控制,即便有控制,把预算当做财务行为,仅仅关注成本费用而无价值创造,使全面预算管理难以发挥提升企业管理控制的作用。同时,我国的水电建设企业存在的问题也是大多数施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本文从这些问题入手,分析成因,并用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结合水电施工企业实际提出一种模式,进行如下的探讨。

一、水电施工企业实施项目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由于传统的预算观念使预算反应迟钝而经常成为变动的障碍

应该说水电施工企业的预算编制要比其他行业更为准确,因为它是以较为准确的工程预算为基础来编制的,有详细的施工方案、工程量的预计和合同单价为支撑材料,但尽管如此,预算都是静态的,只反映编制时的环境和状态,它需要根据现实业务活动的需要进行调整和变化。项目施工技术复杂、受初设预算编制体系本身的限制,在初步设计审批后,随着施工进度的深化,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设计单位或者有关部门会提出更优的设计方案,应该对初始预算进行必要的调整。

但传统的预算观念认为,预算不能超,除非领导批准,这种貌似严格的财务管理手段不仅没能实现控制的初衷,反而成为合理变动的障碍。如由于市场、施工环境等情况的变化需要变更合同修改预算,均需得到监理、业主的认可,这时施工单位需要花大量精力做沟通说服工作,且成功的几率还很低,其他与工程量没有直接关系的职能部门要想增加预算就更难。

2.目标规划不合理,导致预算编制缺乏依据

预算在实施过程中不能自觉支持企业目标的实现,倒是经常与企业目标唱反调。因为各部门在编制自己的预算时,并不考虑企业制定的目标是什么,更没有考虑具体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如何编、编多少,就看部门的“胃口”和人际关系以及编制的技巧。对很多部门而言,编制预算只是每年的例行公事,怎么编是下面的事,如何砍是上面的权,究竟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目标,各部门并不关心。

这是因为传统预算不是一个系统,只是编制与事后分析“两个基本点”的孤立行为,没有过程控制。对预算的执行管理,又奉行“编制下达的预算就是各部门可以使用的资源”。所以各职能部门或者施工单位会为自己的利益多编制预算。由于财务部门工作的局限性,它无法对所有支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作出正确的判断,只能单纯根据预算额度决定是否批准支出。造成了“年底突击花钱”、“不超预算也不低于预算”等怪现象。而且也增加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扯皮的可能,大大影响了水电施工企业的管理效率。更重要的是,企业在编制预算前没有认识到预算目标的重要性,实际上,目标、计划、预算是预算编制、执行、控制、分析与考核的前提,目标规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三要素一体化的过程,其核心精神就是企业在寻找实现目标的一种能力――项目(市场机会)与企业资源最佳组合的能力。各预算执行单元应该根据目标制定出详细的工作计划,根据计划中要做的每一件事提出所需要的资源,这样才能编制出合理、必要的预算指标。

3.预算指标只能满足会计的需要而不能满足管理的需要

水电建设企业编制的预算重点仍然放在以会计语言为基础的预算指标上,而忽略了满足管理需要的非财务指标。这使得对职能部门的管控作用无法得到体现。这是水电建设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企业没有很好的把企业目标转化成各个部门可执行的指标和任务。就使得各部门不清楚为了实现目标该做什么(目标)、怎么做(计划)。做到什么程度(预算)。可见,组织整体目标的有效分解是各业务单元预算编制合理的依据和标准,有了有效的目标分解,各业务单元才能根据目标制定工作计划,按照“谁干事谁编预算,干什么事编什么预算”的原则编制预算。这样,对各业务单元的控制才能落到实处。

4.组织内的直线命令和控制影响全员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

强调组织内的直线命令和控制,编制的预算大多由财务部门牵头,其他职能部门基本无参与或根本没参与。各职能部门不明确自己部门应该做什么,有什么义务、责任、和目标完成后的回报。不能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使员工觉得自己被轻视。

全面预算的特征之一是全员参与,多数水电建设企业并没有做到。由于预算目标是自上而下制定的,所有部门和人员都只能被动接受,而在目标规划过程中又没有和各部门和人员有效沟通,目标和任务的分解也不具体和明确,必然造成执行部门苦乐不均不愿意积极配合甚至设置障碍。

5.预算只关注了降低成本而非价值创造

任何管理行为目的都是为了创造价值,预算管理也不例外。然而从目前水电施工企业的现状来看,预算管理仍停留在控制成本而非价值创造。

其原因是对目标的认识不够明确。很多人认为施工企业的目标是很容易确定的,有了合同收入就能测算合同成本也就有了合同毛利,且不说现实中进行合同收入、合同成本的估计本身就会产生较大偏差,就算能准确预计,将合同毛利作为企业目标也是不妥的。由于合同毛利是已经存在或可能存在的收益,不是目标,将其作为目标无助于企业挖掘自身潜力改善经营管理打造核心竞争力。企业目标是和企业战略相匹配的,具有一定的激励性和前瞻性,而合同毛利则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即便是相同的建设项目,由于所处的地区不同、业主不同,毛利也完全不同,将其作为目标无异于“干多少,是多少”。我们的很多市政建设微利或亏损便是佐证。

二、构建基于业务的动态预算管理模式

(一)科学进行预算目标的规划和分解

预算的起点在于目标规划,目标要能有效实施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能将抽象的目标按预算执行单元分解成各部门能够接受的指标和任务,并确保所有的目标都能够被分解,有人接受,有人承担责任。

预算的目标制定在什么水平?预算编制部门或者项目施工部门基本上是心里有数的。有人认为,产生最好业绩的预算目标应该制定比其实际能完成的可能性更小些。预算目标难度和业绩有反方向关联。也就是说,更有挑战性的预算目标会导致更大的进取心和更好的业绩。当然企业全员都很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并且有奖惩制度的前提下,当然这样的预算目标就是好的。

那么目标该如何分解?水电建设企业经营以项目组模式为主,项目组相对一般企业的生产部门有一定的自,水电施工企业一般会用自主申报的方法,预算管理委员会召集各级责任单位,在说明预算期间企业整体目标和相关企业内部环境的背景下,动员各级项目部门根据本年度施工实际情况和能力大小,自主申报目标份额。公司层面的职能部门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申报目标份额,经预算管理委员会的修正,据以进行目标分解。目标应有定量目标和定性目标两大类,定量目标还应区分价值化目标、非价值化目标。以水电建设企业安全部门为例,本年度安全部门要合理保证企业目标利润,则安全部门要做出如表1的目标分解。

目标有效分解不仅方便财务部门在预算在执行中实施控制、分清责任,同时也是事后对各部门进行业绩考核的依据。只要加上目标的标准和责任人。就可以对预算进行考核,无需再设立其他的标准。可见,合理的目标的规划与分解对于企业实现目标利润具有积极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二)水电建设企业在预算编制、执行、控制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预算是基于业务来编制的

企业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牢固树立“预算是基于业务来操作的”这一基本观念。它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集中反映在预算编制的语言基础。

传统的预算教育和实践均以会计概念引导预算的编制,用会计语言反应预算的形式,用会计语言解释预算的含义,如利润预算、收入预算、成本预算、费用预算、投资预算、现金预算,等等。所用这些预算形式和概念都割裂了企业投入产出活动的内在统一,混淆了企业预算与业务部门预算的差别,使会计语言成为预算编制的唯一语言,割裂了预算与实际业务活动的联系。基于唯一会计语言的预算变为人人无关,最后只与财务相关的抽象预算。这就是为什么长期以来企业都习惯把预算称做“财务预算”。部门预算与施工单元预算不同,只反映投入,不反映产出;部门的产出以分解目标或任务独立反映,与投入预算匹配。如前文所述安全部门要想达到价值目标中因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赔偿损失降低到一个标准的目标,就必须加大诸如安全检查,安全设备的资金投入。基于业务的预算使每个部门的预算只与其自身业务相关,防止单一的会计语言抹杀了不同业务活动与不同资源投入之间的对应关系。结合其分解目标,可具体地判断每个部门投入产出的合理性。

2.预算编制应采用零基预算

20实际70年代由美国德克萨斯工具公司的彼得.派尔设计了零基预算模式,目前已被西方企业广泛应用。相比增量预算,零基预算基本思想是:各部门编制预算必须基于确定的分解目标和任务,而不是以前年度的消耗。在实际操作中,参考往年的实际数据是必然的甚至是必须的,但为什么还要提倡零基预算?

企业面临着外部环境的持续变化,企业预算必须反映这种变化,而不是单调复制昨天的预算。对水电项目来讲这种变化更为突出,由于地质环境的多样性,我们无法事先掌握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突发事件随时都会发生。另一方面,以前竣工的工程项目施工地,业主不同,市场资源价格瞬息万变,决定了以前的竣工工程建筑成本对新工程项目无实际参考意义。零基预算则有助于企业剔除以往年度预算中的不合理因素,在新的环境和目标下,研究并分析支出项目的必要性和投入量,因此,各预算单元、各预算项目的年度计算均以零为基底,所需投入一律以企业目标和本单位应完成的年度产出目标或工作任务作为计算依据,为预算平衡提供检验依据。当然,要求预算编制者完全撇开经验数据是不现实的,适当的参考是必要的,甚至作为某些项目的编制依据也是可能的,但不能违背本原则而成为编制原则或唯一方法。

一些诸如公司办公费用,固定资产折旧等固定成本费用可用固定预算编制方法。

3.预算的执行与控制

水电建设企业预算的执行是基于业务的,有项目,有预算,项目结束,预算结束,在预算执行中随各部门所完成的任务进行事前审批,限制一切无效资源投入的可能。这是一种事前控制。

预算的关键不在于编制而在于执行中的控制。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在预算,不是看编出多少名目繁多的预算表格,而是看能否介入业务活动,预算资源的消耗要依托业务活动才能进行。这就是一种事中控制,如你需要花多少钱需要靠鉴证后的完工进度来衡量,以业务活动来控制投入产出效用的形式。控制活动还要对业务的资源投入拥有否决权。这种否决权可以解释为预算控制的排他性原则,因为只有进入预算的资源和业务才可以进入运作过程。这是一种事前控制活动。没有进入预算的资源就不可以用。也就是说不应该有“预算外”资源和行为。但这不是说预算不能突破。没有“预算外”的含义是一切突破原预算而又必须投入的资源,必须经过批准纳入原预算渠道方可投入,而非开辟预算外的第二战场。

预算需要在业务执行过程中不断进行修正,这一点在水电建设企业尤为明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预见因素较多,随着施工进度的不断加深,会出现要修改设计图纸,施工方案等情况,这时预算值与实际值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保证预算的有效实施,在执行预算过程中要及时分析调整偏差,确保预算目标实现。具体操作时,预算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异在一定范围内由项目部自行处理,对超出既定范围内的预算,及时上报预算管理机构审批,预算管理机构应及时做出审批意见。对预算进行调整要注意调整条件、范围、权限等问题。

除此之外,不要在预算执行环境下提倡节约概念:最好的预算不是投入最小的预算。最好的预算应该是:任务按质按量完成,预算实际投入占编制预算的95%~98%。因为这样的预算执行结果表明:预算编制是合理的,业务执行是合理的。企业应强调编制与执行的统一。如果不能做到预算编制与执行的统一,首先会影响企业的整体部署。由于预算编制粗糙,会使企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投入,并放弃或缩减其他业务投入,一旦发现资源多余时,机会可能已不复存在。其次,不利于培养企业的严谨作风。严谨源于细节和一贯。当企业允许马虎与严谨并存,严谨不复成立。必须对每一个已知环节和细节提出连续一致的严格要求,严谨的作风就在习惯中形成。这就是预算管理中一直强调的“判断的精确性而非数据的精确性”。

由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说:全面预算管理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预计和规划,并以此为标准对经营活动进行控制,预算编制是否合理科学,关系到预算能否执行,能否发挥积极作用。预算执行是否到位,关系到整个预算管理成败,在预算管理的初级阶段,我们应该积极的探索,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当中既要看到行业和流程的特殊性,又要抓住全面预算管理的真谛。结合实际。使全面预算管理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高晨.企业预算管理――以战略为导向[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Otley, D.T., Accounting control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William Heinemann Ltd.,1987

[3]游夏.水电施工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初探[J].广西电业,2006,11.

[4]许云芳.加强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8(3中).

[5]苏芳.路桥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应用研究[D].广西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论文,2006年11月.

[6]汤谷良.如何把握和运筹全面预算管理提升企业控制力[J].时代财会,2002.

上一篇:风险管理硕士论文范文 下一篇:环境经济硕士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