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报告范文

时间:2023-02-22 13:53:41

环境监测报告

环境监测报告范文第1篇

1 格式及内容

1.1 封面

(1)封面应有标题。如:监测报告;

(2)封面应有惟一性标识(报告编号)。报告编号应遵循以下规则:监测类别 年代号 报告流水号。例如监测类别用PJ (S、Q、Z、X、Y、D、W)表示,其中,P代表浦东、J代表监测、S代表水、Q代表气、Z代表执法、X代表、Y代表验收、D代表调查、W代表委托。如:PJQ2003-0188即表示为气监测2003年第0188号报告;

(3)项目名称。根据监测任务的来源,正确填写监测类别。如“烟气监测”、“烟气委托监测”、“烟气验收监测”等;

(4)被测单位;

(5)报告日期;

(6)承检的监测机构惟一性全称。为了便于受检方或委托方联系,承检监测机构应附上地址、电话、邮政编码及传真。

1.2 扉页

扉页应有承检机构对监测报告的中英文说明。

1.3 正页

(1)监测报告的惟一性标识(报告编号)。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共 页 第 页);

(2)受检/委托单位名称。包括:受检/委托单位通讯资料、锅炉/炉窑型号及名称、除尘器型号及名称、锅炉/炉窑投运日期(因锅炉/炉窑投运日期不同,套用标准均不同)、锅炉设计出力(根据设计出力可计算占设计出力百分数,同时根据设计出力百分数可查出力系数K)、燃料消耗量t/月(在评价中,使用不同燃料套用相应标准)和烟囱高度m;

(3)监测项目。根据下达的监测任务单执行;

(4)监测点位。根据烟气采样点位而定,如除尘前和除尘后;

(5)计量单位。不允许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和作废的计量单位,且其符号应符合规定的要求,名词术语应按标准规定的称谓;

(6)法律依据。信息要经得起溯源,监测报告中要准确提供公证数据,并具有法律效力。若采用非标准方法时,事先应征得委托方的同意签字认可,技术依据中必须注明;

(7)监测结果和评价[2].监测结果应根据监测原始记录和实验室分析结果等必要信息计算导出,评价标准应根据锅炉/炉窑投运日期和使用燃料准确套用相应标准。结果评价应表述清晰、准确、客观和完整。评价结论的用语要明确,不用“可能”、“大概”、“基本上”等模糊用语;

(8)报告审核。监测报告实行3级审核,报告编制人员对编制的报告校对复核,对报告内容确认签字后,交站监测报告审核人。站监测报告审核人对上交的监测报告要逐一审核,不合格报告退回,重新编制或监测,审核无误后的报告方可交签发人(授权签字人)。签发人对监测报告作最后审核,审核无误签字发出,否则退回,重新监测或编制。报告编制、审核人、签发人不得重复,并应在监测报告上签字(不宜加盖姓名章代替),明示其职务。

1.4 附页

(1)监测报告的惟一性标识。报告编号、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共 页 第 页);

(2)技术依据。主要包括参考标准、测试方法、仪器名称型号和出厂编号,环境条件记录主要包括大气压力和环境温度,样品编号即为样品管理员给受检样品的编号。

2 注意事项

(1)监测报告用纸应为A4规格,与国际惯例、文件、档案标准相一致。纸的质量应满足在保存期内不会因查阅、复印等正常的操作而破损。无信息栏目应注“以下空白”标记,不留空格。

(2)每份监测报告的封面、正页和附页必须加盖单位业务专用章,整份报告加盖骑缝章,封面应加盖计量认证(CMA)章和实验室认可(CNAL)章, 但非计量认证认可项目在使用计量认证章认可时必须明示。

(3)如有分包监测项目,必须在监测报告中明确注明。

(4)如客户对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有要求,监测报告中还需提供有关不确定度的数据。

环境监测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加强;监测报告;编制

How to Strengthe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Report Preparation Level

YU Hong-lin

【Abstract】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report problems reflected as data, analyze their causes, and proposed to strengthen the level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report prepare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Strengthening; Monitoring Report; Prepared by

现在,各级环境监测站硬件建设得到普遍加强。地处中、西部的有些县级监测站也配置了双光源原子吸收光度分析仪、液相色谱分析仪等高精尖监测仪器。每年完成的各种监测任务多,分析生成的监测数据量大。但是,对数据的分析、评估水平不深,编制的监测报告质量不高。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据此,如何提高体现环境监测工作成果的监测报告编制质量水平?怎样实现提高监测工作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评价水平的目标?让环保工作走进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和社会生活的大舞台,是摆在广大环保工作者面前重要问题。

1 环境监测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和体会,参考同仁意见和文献资料。笔者认为,由于监测工作还不够科学规范等原因以及极少数技术人员工作态度和有的地方存在行政干扰情况等问题,导致编制的环境监测报告质量不高,从环境监测报告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有:

1.1 表格报告

常见于环境质量监测报告、污染源监测报告等。整个报告就是采样记录、监测方法、监测结果等几个表格,没有任何分析评价。看完监测报告后,不清楚环境质量优劣,也不知道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是否达标。即便是报告结论中有少量文字表述部分,也是模糊的几句话。如某企业《厂界环境噪声监测报告》中的“监测结论和建议”:“受企业委托,H站于某月某日对企业厂界排放的环境噪声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昼间最高达58.6dB(A),夜间最高达53.2dB(A)。建议企业采取措施,降低声源噪声。”仅给出监测数字,没有分析和评价,建议简单到极致。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1.2 数字报告

常见于污染源监测报告、环境质量监测报告等。整个报告以监测数据为主,汇总、排列、推导一大堆数字,结果是数据,评价用系数,缺少文字表述,只见骨头不见肉。即便是报告中有文字表述,也是寥寥几个字夹在数字中。如某企业《工业锅炉烟尘监测报告》中的“监测结论和建议”:按(GB13271-2001)表1二类区Ⅱ时段标准(200mg/m3)评价,该锅炉烟尘排放浓度达182mg/m3,不超标。”没有分析,建议被省略,评价只用了几个数字。让人费解难思量。

1.3 猜测报告

常见于环境污染纠纷仲裁监测报告、环境污染事故监测凋查报告等。整个监测报告文字述说较多,评价分析时常用些“大概”、“可能”、“疑似”等副词,在关键词上常用些副词加以修辞,不予说清楚、道明白,致使整个监测报告性质演变成模糊的猜测推理报告。导致这种报告出笼的原因,一是出据监测报告单位怕担责,二是监测技术手段、评价分析水平高低问题,三是受监测报告的编制者文风影响。如某环境污染纠纷仲裁监测报告中的“在模拟工况下,企业厂界的臭气浓度大概为40(无量纲),可能巳超标,对人正常生活有一定影响。臭气中的污染物疑似氨、或者硫化氢等。”

1.4 术语报告

常见于验收监测报告、环境质量评价报告等。整个监测报告满篇术语,晦涩难懂。如某集镇环境质量报告中的“数据显示:熏烟条件下,当夜间形成贴地逆温,日出后,由于地面层的热力湍流作用,逆温消退到烟流顶部时,烟羽全部受到混合层的抑制自下扩散,地面浓度可达最高。导致集镇空气质量超标。”该报告只能供专家研究,对广大公众如读天书。

2 对提高环境监测报告编制水平的思考

环境监测报告即不同于一般的化验单,只需用数据说明“合格”或“不合格”,也不同于数据报告、专业研究报告,仅供交流、参考。它是以报告的形式,完成对环境管理和经济建设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功能,并要面向社会公众和服务对象、贴近生活公开的环境信息文件。因此,环境监测报告的形式要多样化,内容要丰富,不仅要有准确、翔实的数据,还要有清晰、精辟的评价分析文字,而且表述要简洁、通俗,说清楚监测对象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道明白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2.1 监测报告形式要多样

监测报告形式不能太过于简单。“要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不能拘泥于数字型、图表型、文字型等形式。监测报告制作不仅要向系统自动生成发展,但也应加强手工编写能力水平。要大力提倡制作混合型、综合型报告,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编制综合分析演示报告。系统内部门交流采用数字图表型,对外的要用文字图表型,综合环境质量监测报告最好编制成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综合分析演示报告。

2.2 监测报告内容要丰富

监测报告内容应丰富多彩,其中不仅包含丰富的信息,还要有图文并茂的描述。监测报告的图、表、文字要做到“三位一体”。体现出技术支持文件的质量价值。据此,监测报告内容应该有监测项目概况、监测原因、适用标准、监测结果、结论建议等内容。要有必要的图、表,要有文字叙述。报告即可是监测站开出的一个技术“处方”,能说清楚某个环境“恶症”、解决某个环境问题,也可以对某区域生态质量进行浓墨重彩地描述,还可以对某个污染纠纷案例进行精雕细琢地剖析。同时,应结合当前环境形势,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监测信息的深度分析和评价,提出实事求是的结论和简单适用的对策措施。

2.3 监测结论建议要精辟

结论是全部监测工作的总结,整个报告之“魂”,属画龙点睛之笔。应在概括监测工作的基础上,简洁、准确、客观地总结监测对象(或要素)是否符合执行标准和法律法规,明确环境影响程度及其变化趋势,得出客观、公正的监测结论。建议是监测结论的组成部分,应根据监测结论,简要分析产生环境影响的原因,提出应采取的环保措施。结论不仅要实事求是地说请楚问题,给出客观、准确、翔实的结论,而且要表述清晰、精辟、通俗;建议不仅要针对具体问题给出对策措施,而且要经济、适用,技术可行。充分体现出环境监测工作测得准、说得清、成果可以用的技术功能。这样才能嬴得社会的认可,容易引起公众的重视。试举一例:某企业《工业锅炉烟尘监测报告》中的“结论建议”:“根据规定,A县城区执行《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二类区标准。该企业锅炉2002年建成使用,且烟囱高度不符合要术,因此其烟尘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100毫克/标立方米。对照标准,烟尘排放浓度超标0.8倍。由于锅炉房周围居民密集,烟尘排放产生的污染,会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建议:(1)更新或维修除尘设施,或加高烟囱至标准高度25米,并修补排气管道;(2)空气过剩系数和烟气温度过高,表明锅炉运行与配风工况不符合,风量过大,影响燃烧,浪费燃料,造成污染,需调节鼓风机和引风机的风量。”报告对企业告知了执行标准、要求,锅炉运行及排污状况,结论客观,建议合理,容易引起企业重视。同时,环保管理部门能根据报告结论建议有针对性地对企业提出整改要求。再试举一例,某企业《厂界环境监测报告》中的“结论建议”:某企业位于某城市商混区,属《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声环境功能区,其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限值,昼间60dB(A)、夜间50dB(A)。监测数据显示,昼间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不超标,夜间东边界超标3.2dB(A)。东边界外3米处,有一栋6层居民楼,其厂界环境噪声排放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导致超标原因是企业噪声源风冷机达84.0dB(A),且仅距企业东边界16.5米,之间又无任何构筑物、树木等隔音降声物体。建议(1)对风冷机加装消声设施,或者新建隔声风冷机房;(2)在风冷机房与东边界之间,按乔、灌、草结合方式,植树种草,隔声降噪。

2.4 监测报告审核要加强

各类监测报告均须经过包括校核、复核、审核三级审核程序。监测报告编写人员完成编(填)报后,交由第二人校核,数据、资料无差错后交质量保证负责人复核,监测报告有问题退回进入质量保证体系查原因;没问题,呈送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发。技术负责人对本站发出的监测报告质量负责。在审核过程中,任何一级负责人员无权更改监测报告中的数据、资料和结论[1]。同时,要完善各级监测站质量管理体系。上级有关部门对下级监测站出据的各类监测报告质量要加强监督,组织开间监测站之间监测报告质量监督检查、能力验证和水平评比。保障质量管理措施和技术规范落实。逐步有序引进“第三方监督”,提高监测报告“社会公信力”。

【参考文献】

[1]徐衍忠.环境监测报告编写规范与管理[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2002(4):253-255.

环境监测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提高; 报告;技术支持

中图分类号: C35 文献标识码: A

环境监测报告是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是开展环境监督管理的依据。在现阶段环境问题凸显的时期,更说明环境监测报告是环保部门的最大资源。环境监测报告的准确性, 直接关系到为环境管理、环境决策服务的质量,尤其是在环境污染事故中,环境监测的每一个监测数据都将成为科学决策和社会稳定的有力支撑。

1目前环境监测报告在服务环境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综合分析水平与环境管理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目前大多数环境监测站从事综合分析的人员是非专业的,且工作内容相对固定,既不熟悉现场监测情况,也不了解污染源排放情况,同时参与管理机会少,对环境管理的重大措施与行动不甚了解,基础薄弱、支撑不力。监测月报、季报、年报大多数停留在对数据进行简单统计,进行一般现象叙述,原因分析往往流于形式,从以往的报告中、从书刊杂志中生搬硬套、简单复制,例如在环境质量分析报告中, 污染源评价与地表水评价相脱离, 没有对污染现状进行说明, 对环境质量的变化解释不清, 找不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而环境管理部门和领导关心的不仅是环境量状况、同比、环比出现的变化,更为关注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什么对策措施和建议?

1.2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尚待加强。

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始终贯穿于采样、样品运输、分析测试、数据处理及出具监测报告等整个监测过程之中。但是, 许多监测站因人员紧张、监测任务繁重等这样那样的问题,质量控制仍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为现场调查不详细, 采样的频率偏低,断面设置不合理、操作不够规范等,例如在采集工业废气时, 一般随机采样仅几分钟、十几分钟, 结果只能是一个瞬间值,导致了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下降, 难以反映污染物真实情况。

1.3环境监测与管理缺乏有效交流和沟通。

目前,不少环境监测部门缺乏服务质量制约机制和服务意识, 管理缺乏依靠监测的制约机制和科学管理意识。一般情况下,在管理部门没有提出明确要求的情况下,监测部门只是将监测结果上报管理部门, 而忽视了监测数据的加工整理和开发利用, 从而缺少针对性强的监测分析报告, 造成环境管理部门真正需要的信息少,就不能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环境的监督管理。当然,监测部门监测数据不及时提交给管理部门、管理部门忽视依靠监测数据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2提高监测报告在环境管理中的技术支持作用的对策:

2.1合理配备、选拔综合分析人才,注重人员素质的提高。

当前针对综合分析工作比较薄弱的实际情况,选择综合分析人员时应统筹安排,根据综合分析工作的特点,从质量控制、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等业务科室合理安排、调配业务素质高、专业知识扎实、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充实综合分析队伍,并保持相对稳定。日常加强对综合分析人员的培训,丰富培训形式,同时鼓励综合分析人员积极参与环境质量、污染源、和重大环境管理活动,全方位了解情况,丰富综合分析素材。

2.2加强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提升监测数据质量。

环境监测数据是监测站的产品,数据的质量就是监测站的生命线,做好质量管理工作,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是取得好的环境监测报告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质量保证工作应与各项环境监测工作同时计划、同时实施、同时监督。日常工作中应从提高监测人员质量意识、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从现场调查、采样、样品运输保存、样品交接、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等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确保各监测环节均能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来实施,努力实现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完整性。

2.3强化监测数据的开发利用,主动实现对环境管理中心工作的技术支撑作用。

监测要有地位,要在环保中心工作中有话语权,都是依靠监测数据和报告来实现的。因此,监测人员就应该主动思考,环境监测在一些重点工作中应该做点什么,发挥什么作用,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关注的重点是什么,这样监测部门在开展监测工作时才能思路清楚,主动融入,写出的分析报告才能符合管理部门的口味。

环境监测报告在说清环境质量现状的同时,要加强对监测数据的开发利用,通过同比、环比,分行业、分流域、分类型,采用图片加文字的方式进行一些分析,找出各种环境管理活动开展前后环境质量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形成原因,分析时应站在全局的角度去思考,找出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合理可行的建议,这才能为管理部门提供高质量的监测报告。

2.4加强部门协调沟通

监测部门应主动加强与管理部门的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环境管理的动向、需求;定期向管理部门污染源监测情况和环境质量状况;做好监测报告对策建议实施效果的验证。管理部门在一些专项环境整治、重点行业整治等环境管理活动中,应尽可能的邀请监测部门参加,让监测部门有足够的机会了解这样不但密切了监测与管理的关系, 而且强化了环境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环境监测报告范文第4篇

1系统性

建设施工项目是一个系统化工程,项目竣工验收环境监测,主要包括了环保设施运行、排污治理、综合利用及环境影响报告书等多个方面的监督与检查,验收范围较广,内容较多,因而可以判断竣工验收环境监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作。

2实效性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环境监测工作具有较强实效性,项目建设单位在项目进入生产的三个月时间内,需要向环境部门申请该项目配套的环境设施竣工验收,而该项目竣工验收环境监测的监测站要在项目投入运行的三个月时间内提交出环境监测报告,从而把此作为当地环保行政部门建设对建设单位施工项目进行环境监测的依据。

3动态性

建设施工项目往往工期较长,而且多种因素都可以对环境情况造成影响,因而项目竣工环境监测要根据实际施工情况进行多次监测,验收工作最好是在多种不同条件下进行,从而确保验收监测结果的稳定性与准确性。

二报告书编编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1报告书编写力求准确、科学、简洁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报告书是具有法律效应的综合文书,对引用的法律法规要准确规范,监测方法所得数据要科学准确不能弄虚作假,监测所得结论要简洁明了。监测报告不是将监测数据进行简单的罗列,还要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建设项目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为净化设施的改进提供数据基础。检测报告的结论不能局限在达标率还要对工程整体做出评价。检测验收报告的数据还应包括工程检测的背景材料,防止有些企业弄虚作假,为了验收通过,只在验收时进行净化处理,使得验收阶段通过标准,正常工作时却不管不顾。

2废水的处理时间也很重要

在进行废水检测时,要考虑废水的停留时间,进出水取样时不能同时进行,对于进水不稳定的工程,可以增加监测次数。在检测报告中要将企业的排污总量和直排水量标记清楚。

3在验收时还要考虑污染物的处理效率

在工程建设实施时都对排污处理效率有明确的设计和规定,但在竣工验收时,对处理效率很多企业却不能自圆其说。所以在监测时要注意数据的差异性。但还要考虑实际施工条件的变化,对处理效率的影响,只有进行对比的两者环境条件相同才具有可比性。

三完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环境监测的建议

1提高认识,创新环境监测理念

近些年来,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建设项目逐渐增多,同时也增加了环境保护的负担。因而我们要提高对环境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环境监测。在环境监测过程,需要创新理念,改变传统环境监测方法,把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环境监测作为一项系统化工作,结合现代建筑施工实际特点,采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项目立项、方案设计、运行和生产等阶段的环境管理与指标监测,确保建设项目生产工艺、流程的科学性,从而为环境保护打下良好基础。同时提高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的高效性,对各项环境指标做出及时监测,全面分析与总结,保证环境监测结果准确性。

2选择时机,控制监测质量

在确定好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环境监测方案以后,要选择好检测时间。由于时间、温度及一些不可控因素都会对环境质量和环保设施的运行效果造成影响。因而在生化处理设施进行情况进行检测时,最好在天气情况不利条件下进行,当生化处理设备正常运行时,处理高温工业污水时要采用降温措施,而低温污水应该采用保温措施,使污水温度在20~30℃范围内。如果客观条件受限,可以采用抽检的方法,把每一次检测结果作为竣工验收环境监测工作的补充资料,并要对环境治理设施的运转情况进行认真检查,确保设备安全、平稳运行。在环境监测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环境检测要求和建设项目的验收环境检测方案进行,随时掌握现场实际施工情况,规范监测技术,保证环境监测指标的代表性与公正性,防止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另外,要确定生产负荷,只有在建设单位施工情况稳定、设备正常运行和生产负荷符合国家或当地污染排放标准情况下得到的监测结果,才可以作为有效数据。当监测结果出现异常时,需要重新监测,确保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环境监测质量。

3加强培训,注重资料存档

为了提高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工作人员掌握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业务技能。通过教育培训,培养出新时期环境监测领域精通生产工艺与污染治理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满足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需要。与此同时,要注重对环境监测报告的编写与存档,从而为今后更好的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四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的环境效益分析

环保设施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是一个消耗的项目,如果这些器械不能真正的运转起来,实验环境和社会效益,那将是一种极大的浪费。环境监测部门在进行监测后应将环保设施的效益分析提供给环境管理部门,这样便于分析环保设施在环境保护中起到的作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展开。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环境监测是环保部门工作的重要组成本分,对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工作中一定要提高对环境验收的重视程度,能够结合企业的工作环境采取切实可行的监测方法对工程进行监测,做到科学合理系统。虽然在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实践中还存在问题,还需要大家不断的探索研究和改进,在监测时使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获取更准确的数据,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环境监测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 注意事项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X8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187-1

环境恶化会不同程度的对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造成影响,甚至会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因此,环境监测在这种情况下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国外在环境监测技术方面发展得相对成熟,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开展得相对较晚,在环境监测方面还存在不少这样那样的问题,发展还不成熟。

1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指以科学的方法对环境的质量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数据进行检测和反映的过程,环境监测能够通过测定环境质量的代表值,判断环境质量的好坏和污染情况。环境监测的对象重要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和污染组分。环境监测在内容方面主要包括对水环境、大气、生物、土壤、物理污染等的监测。其中对环境质量的监测是工作主体。环境监测工作的原则主要有经济原则、实用原则和代表原则,环境监测工作的进行必须严格遵循这几项原则。

2我国环境监测中的注意事项

2.1环境监测的技术人员方面

首先,很多地方的环境监测站都存在工作人员在编不在岗的问题,这种情况使在岗人员的工作任务相当繁重,当一些专项大型任务被布置下来的时候,工作人员就更加捉襟见肘,在岗人员面对大量的工作,压力非常重。其次,在很多县级的监测站中,监测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技术知识老化,引进专业人才的速度慢等问题。再次,现阶段,环境监测工作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第一,由实验室分析向快速应急分析和自动连续分析转移;第二,由单一的采样点式分析向空中遥感监测和采样面分析转移;第三,由手工数据分析向连续在线自动分析与手工分析相结合转移;第四,监测信息要由浓度信息向总量与浓度信息、环境安全与生态风险信息相结合转移。这些工作对监测人员的技术和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关人员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最后,现阶段的环境监测机制在人员激励方面做的还不够,导致监测部门缺乏工作动力,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不高,严重影响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扩充环境监测人员的数量。环境监测部门要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加强沟通,积极招聘具有较高专业技术的工作人员;尝试灵活多样的聘用机制,通过劳务人员的引进、对内返聘等形式,将部门内的人力资源盘活。其次,对在岗的监测人员开展相关的技术培训工作。人力资源要想增值保值,培训是重要手段之一。现在,环境监测人员数量增长相对较慢,因而,必须加强对现有监测人员的技术培训,尽力提高监测队伍的整体水平。培训的形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培训的重点内容包括提高实验室分析的技术、应急监测技术、现场采样技术和质量管理技术,努力加强监测人员的实际环境监测能力。再次,对监测人员的待遇要合理的提高。吸引人才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薪酬激励。环境监测部门也要对其工作人员的待遇和薪酬进行适当的提高,以保障监测人员专心执行监测任务和从事技术科研工作。管理部门要将绩效管理列为部门的一项任务,对一些艰苦、劳累的项目要加大分值的比重,这种分值要与年终评选和奖金挂钩,从而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激发监测人员的工作的积极性。

2.2环境监测的硬件设施

环境监测在硬件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第一,已有的监测仪器老化,无法满足新的工作需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环境监测仪器也进步的相当快,因而,一些地方的仪器就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变化,这种情况会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造成严重影响。第二,环境监测仪器的配置不足。环境监测部门的经费由财政负责,获得经费的渠道单一,财政投入不足,导致环境监测的仪器配置不足。因此,环境监测在这一方面的注意事项就是要加大财政对环境监测的投入,同时,拓宽环境监测的融资渠道,让社会各方面参与到环境监测工作中来。

2.3对环境监测成果综合利用方面的注意事项

环境监测成果在综合利用方面的问题主要有:首先,对环境监测数据的综合对比分析不足。许多环境监测数据一般就是报出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污染不超标或者超标的原因等等,到底是环境监测过程中的误差还是真正的环境质量变化引起的问题,都没有进行有效说明。其次,环境监测报告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还不够。环境监测报告需要深入对各阶段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总结规律,进而对污染物进行控制。监测报告还要结合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对环境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并制定相应的环境管理对策。再次,环境监测成果需要提高其可读性。现在,人们群众对环境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环境信息公开已经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但是,环境监测报告一般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表述方式一般是数字和文字,因而,普通民众对报告的内容往往难以理解。针对这一问题,环境监测报考需要提高其可读性。要想对环境监测成果进行充分的利用,首先,环境监测报告对各方面的数据都要充分的利用,并进一步扩展其深度和广度,分析其因果关联。还要以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和气候变化为依据,分析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对不同阶段的监测数据要深入分析,总结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对环境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其次,环境监测报告的表达方式要更加通俗易懂,一些过于专业化的语言要尽量避免使用,让普通民众能够对环境监测报告更好的进行理解。

2.4其他环境监测的注意事项

环境监测任务主要由环境监测站执行,环境监测站对环境监测任务要进行有序的调度,分清不同任务的缓急和主次,尽量提高环境监测的效率。环境监测站对监测任务的部署要科学,在进行任务分配时,要充分考虑监测站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不断满足人们对环境的参与权和知情权。环境监测站还要规范环境监测任务的实施过程,确保其按照规定和标准执行监测任务。

3结语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监测任务将会更加重要。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环境监测的经费投入。环境监测作为环境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研究和分析一直没有中断过,虽然现阶段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进行,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正在不断的成熟和进步。

参考文献

环境监测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加强;环境监测工作;探讨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监测任务将会更加重要。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环境监测的经费投入。环境监测作为环境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研究和分析一直没有中断过,虽然现阶段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进行,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正在不断的成熟和进步。

1 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指以科学的方法对环境的质量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数据进行检测和反映的过程,环境监测能够通过测定环境质量的代表值,判断环境质量的好坏和污染情况。环境监测的对象重要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和污染组分。环境监测在内容方面主要包括对水环境、大气、生物、土壤、物理污染等的监测。其中对环境质量的监测是工作主体。环境监测工作的原则主要有经济原则、实用原则和代表原则,环境监测工作的进行必须严格遵循这几项原则。

环境监测活动的顺利、有效进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环境质量的下降。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理念已经将环境保护问题考虑在内,我国的环境监测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环境监测之所以相当重要就是因为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都是以环境监测数据为基础的,环境监测的水平高低会对环境监测未来发展状况造成严重影响。

2 我国环境监测中的注意事项

环境恶化会不同程度的对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造成影响,甚至会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因此,环境监测在这种情况下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国外在环境监测技术方面发展得相对成熟,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开展得相对较晚,在环境监测方面还存在不少这样那样的问题,发展还不成熟。

2.1环境监测的技术人员方面

首先,很多地方的环境监测站都存在工作人员在编不在岗的问题,这种情况使在岗人员的工作任务相当繁重,当一些专项大型任务被布置下来的时候,工作人员就更加捉襟见肘,在岗人员面对大量的工作,压力非常重。其次,在很多监测站中,监测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技术知识老化,引进专业人才的速度慢等问题。再次,现阶段,环境监测工作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第一,由实验室分析向快速应急分析和自动连续分析转移;第二,由单一的采样点式分析向空中遥感监测和采样面分析转移;第三,由手工数据分析向连续在线自动分析与手工分析相结合转移;第四,监测信息要由浓度信息向总量与浓度信息、环境安全与生态风险信息相结合转移。这些工作对监测人员的技术和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关人员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最后,现阶段的环境监测机制在人员激励方面做的还不够,导致监测部门缺乏工作动力,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不高,严重影响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扩充环境监测人员的数量。环境监测部门要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加强沟通,积极招聘具有较高专业技术的工作人员;尝试灵活多样的聘用机制,通过劳务人员的引进、对内返聘等形式,将部门内的人力资源盘活。其次,对在岗的监测人员开展相关的技术培训工作。人力资源要想增值保值,培训是重要手段之一。现在,环境监测人员数量增长相对较慢,因而,必须加强对现有监测人员的技术培训,尽力提高监测队伍的整体水平。培训的形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培训的重点内容包括提高实验室分析的技术、应急监测技术、现场采样技术和质量管理技术,努力加强监测人员的实际环境监测能力。再次,对监测人员的待遇要合理的提高。吸引人才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薪酬激励。环境监测部门也要对其工作人员的待遇和薪酬进行适当的提高,以保障监测人员专心执行监测任务和从事技术科研工作。管理部门要将绩效管理列为部门的一项任务,对一些艰苦、劳累的项目要加大分值的比重,这种分值要与年终评选和奖金挂钩,从而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激发监测人员的工作的积极性。

2.2 环境监测的硬件设施

环境监测在硬件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第一,已有的监测仪器老化,无法满足新的工作需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环境监测仪器也进步的相当快,因而,一些地方的仪器就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变化,这种情况会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造成严重影响。第二,环境监测仪器的配置不足。环境监测部门的经费由财政负责,获得经费的渠道单一,财政投入不足,导致环境监测的仪器配置不足。因此,环境监测在这一方面的注意事项就是要加大财政对环境监测的投入,同时,拓宽环境监测的融资渠道,让社会各方面参与到环境监测工作中来。

2.3 对环境监测成果综合利用方面的注意事项

环境监测成果在综合利用方面的问题主要有:首先,对环境监测数据的综合对比分析不足。许多环境监测数据一般就是报出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污染不超标或者超标的原因等等,到底是环境监测过程中的误差还是真正的环境质量变化引起的问题,都没有进行有效说明。其次,环境监测报告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还不够。环境监测报告需要深入对各阶段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总结规律,进而对污染物进行控制。监测报告还要结合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对环境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并制定相应的环境管理对策。再次,环境监测成果需要提高其可读性。现在,人们群众对环境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环境信息公开已经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但是,环境监测报告一般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表述方式一般是数字和文字,因而,普通民众对报告的内容往往难以理解。针对这一问题,环境监测报考需要提高其可读性。要想对环境监测成果进行充分的利用,首先,环境监测报告对各方面的数据都要充分的利用,并进一步扩展其深度和广度,分析其因果关联。还要以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和气候变化为依据,分析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对不同阶段的监测数据要深入分析,总结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对环境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其次,环境监测报告的表达方式要更加通俗易懂,一些过于专业化的语言要尽量避免使用,让普通民众能够对环境监测报告更好的进行理解。

2.4 其他环境监测的注意事项

环境监测任务主要由环境监测站执行,环境监测站对环境监测任务要进行有序的调度,分清不同任务的缓急和主次,尽量提高环境监测的效率。环境监测站对监测任务的部署要科学,在进行任务分配时,要充分考虑监测站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不断满足人们对环境的参与权和知情权。环境监测站还要规范环境监测任务的实施过程,确保其按照规定和标准执行监测任务。

参考文献:

[1]张凡秀,赵鹏,张思宝.浅析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及对策[J].山东化工.2012,(07).

[2]马晓晓,方土,王中伟,张春娣.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环境科技.2010,(S2).

[3]刘大鹏.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方环境.2011,(07).

[4]刘坚,李维.项目管理理念在城市环境监测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4).

[5]张凡秀,赵鹏,张思宝.浅析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及对策[J].山东化工,2013,(07).

环境监测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环境监测 信息系统

一、 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我国的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已走过了十几个年头,成为环境监测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个监测部门基本上都开发了相应的业务系统,在这些系统中已初步应用了数据库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及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环境监测例行工作中,已逐步从人工采样过渡到自动连续采样;从常规手工分析过渡到大型仪器自动分析;仪器使用从现场值守过渡到远程监控;监测数据填报也从人工计算纸质报表发展到系统的电子报表;而大部分的监测报告也从手工编写过渡到系统自动生成。

但是由于相应的软件开发平台、开发工具、后台数据库的不尽相同,导致各个软件系统彼此之间的通用性,数据共享性较差,不便于上下级部门及地区之间的业务交流。另一方面,由于业务系统发展的有限,大量的监测数据只停留在查询和统计的功能上,并未转化为管理人员所需要的具有分析和决策功能的数据。因此,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还需不断开拓新的思路。

二、 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管理方面的实际应用

各种环境信息系统的应用就是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管理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以下分别介绍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系统、移动监测管理系统、环境物联网自动监控系统、环境监测GIS系统几个比较典型的环境信息系统的应用,以此直观展现信息技术对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带来的深远影响。

1、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系统的应用

以某监测站的业务系统为例,该系统基于WINDOWS平台,采用Client/Server模式,Sybase进行后台数据库管理, PowerBuilder 6.5(PFC)实现面向对象编程。该系统包括:公共数据管理、质控管理、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计价管理及系统管理等模块,对环境监测工作从现场采样、样品管理、质控管理、实验室分析、三级审核、统计计算到生成报表实现全过程管理,基本解决了监测工作中样品流转全过程的业务需求,系统自动生成的监测报告包括有:废水监测报告、烟色烟气报告、污染源噪声报告、油品含硫量监测报告及委托环境水监测报告。

经过多年的运行和积累,某监测站的监测数据库已建立成型,涵盖了大部分的业务数据,但由于现有系统已经不能满足环境监测基础数据的进一步迅速统计、分析,真正应用于统计分析的监测数据远未达到可利用数据量。为了更好的利用数据库资源,使之能在业务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将来建立环境监测中心数据库是实现环境监测信息集中管理的最有效方法。环境监测中心数据库就是将环境监测业务管理的所有内部业务数据和信息资源集成在数据中心统一管理和使用,可加速环境数据的处理、加工与利用,并为各类环境数据的综合利用和分析提供平台,达到充分挖掘环境数据的价值的目的。

2、移动监测管理系统的应用

移动监测管理系统采用了无线网络技术(根据需求可选配CDMA或GPRS的通讯模块),智能移动终端通过无线网络与监测中心的服务器连接,把实时数据远程传输至指定的数据库内,实现了现场环境监测数据的无线实时传输与无纸化办公。移动监测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定期监测采样任务管理、采样任务审核、监测报告远程审核以及监测信息查询等功能。

(1)定期监测采样任务管理

任务引擎根据监测大纲的要求,自动生成污染源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的任务,包括监测对象、采样点位、主要监测项目、质控要求等信息,采样人员移动终端接收采样任务后,进行现场采样,并将现场采样信息自动传回到后台业务系统。

(2)采样任务审核

领导远程对采样人员的采样登记表进行审核,以便质控部门进行加密管理。

(3) 监测报告远程审核

领导通过移动终端对监测报告进行审核签发。

(4) 监测信息查询

远程查询各类污染源常规监测、定期监测、自动监测;环境质量监测、大气自动站、水质自动站等监测信息;查询各类环境监测统计报告及报表。

现场监测工作与智能移动终端的结合,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模式,大幅度提高现场监测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现场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减少人为工作失误,使现场监测工作走上“无纸化、无线化”之路。未来几年内,随着移动监测管理系统的逐步推广和完善,一定会成为现场监测人员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

3、环境物联网自动监控系统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技术。因此,物联网技术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

环境质量、污染源在线监测就是十分典型的物联网应用,建设一个统一的集成环境质量、污染源自动监控的在线监控平台,是物联网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实际应用。基于物联网的数据整合系统,可以将现有的环境质量在线监测数据和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以及未来不断扩充的在线监测数据整合在统一的接口下,通过各种标准适配器和环境监测数据中心和统一的监控管理平台进行集成,形成一个一体化的在线监测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操作反控、数据展示、报表制作的数据处理系统。

总体上来讲,环境物联网自动监控系统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地获取自动监测(控)系统的实时监测数据,动态搜集、统一监控空气、水质、污染源变化情况并进行加工、处理、及时,建立较为完善的空气、水质、噪声、生物、辐射、生态环境等全要素的自动监控网络系统。

4、环境监测GIS系统的应用

GIS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门空间信息处理技术,它涉及学科多,应用领域广,特别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等方面显示了很强的能力和极好的效果。GIS处理、管理的对象是多种地理空间实体数据及其关系,包括空间定位数据、图形数据、遥感图像数据、属性数据等,用于分析和处理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分布的各种现象和过程,解决复杂的规划、决策和管理问题。

基于GIS的环境监测系统能够使环境管理在办公自动化方面产生质的飞跃,它通过分析信息的空间分布、监测信息的时序变化,比较不同的空间数据集,实现对空间信息及其它各类信息的标准化管理与信息交换,使大量抽象、枯燥的数据变得生动、直观和易于理解。

依据某监测站的业务现状,环境监测GIS系统主要从环境质量、污染源在线监测两部分,基于GIS的完整展现实现以下几方面的业务:

(1) 环境质量GIS系统

系统建设一方面结合了水质模型、大气扩散模型等环境评价模型库,进行水环境、大气环境污染预测、环境质量模拟等。另一方面结合地图对环境历史数据进行查询统计,并且将大气、水等环境要素的数据与地理信息结合在一起,结合空间分析模块,对整个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以反映出区域中受污染的程度以及空间分布情况。系统在结果表现层面主要采取时间趋势分析、空间分析、时空演变分析对环境质量进行分析评价,并且将数据分析结果以数值、图表、地图等表达方式展现出来。

(2)污染源在线监测GIS系统

主要是在线系统的集成应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将原有的在线监测系统和GIS应用充分结合,建设多维空间立体监测数据,系统将在线、连续、历史、超标报警等数据能够直观体现在地图上,并且利用历史数据和现状数据进行对比,进行综合分析和趋势分析。

根据重点污染源监测数据库中企业的地理位置信息,建立污染源或企业的地理位置坐标数据库。利用重点源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对地图上用空间选择工具选中的区域进行污染排放、利用等的统计分析,形成各种分级、分组报表。根据污染源的各类属性生成环境管理中需要的专题图。

随着我国对GIS技术应用的广泛开展,GIS技术必将在我国环境科学领域得到更大的发展,为环境监测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结语

环境监测报告范文第8篇

海洋环境监测报告编写完成后应立即启动审核程序,尽快完成报告的审核工作,报批准人批准后对外。一般来说,监测报告的审核程序包括以下几个工作环节。

1.1成立内部审核专家组由本机构具有一定资质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审核人员组成,也可聘任外单位的专家人员。

1.2报告审核根据监测报告性质和类型,一般可采取会议审核和咨询审核两种方式。对于监测内容较全、涉及专业面广的重要的大型海洋环境监测报告,采用会议审核的方式进行全面、详细和严肃的审查,会上充分讨论后最终形成书面修改意见,根据意见组织编写人员逐条修改,完善监测报告;而对于监测内容较少的小型监测报告,可采用咨询审核的方式进行内部技术审查,收集各审核专家的书面修改意见后,由报告编写人员按要求进行修改。

1.3报告批准与经过反复多次的慎重审核、修改和完善后,送报告批准人(一般为监测机构负责人或者技术负责人)批准后,对外或者提交委托人。

1.4监测数据审核程序监测数据是高质量的海洋环境监测报告的前提和保障,是监测报告编写工作重要的基础资料之一。针对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审核,则应按计量认证的有关规定要求实行“三级”审核程序。一审:由质量监督员(或科室负责人)对编制人员签字后的《检测报告》、原始记录进行审核。二审:由数据审核(或质控)部门对《检测报告》、原始记录进行审核,对不合格的《检测报告》或者数据记录应附修改意见后退回,并要求重新编制,必要时则应重新开展实验室分析工作、甚至重新开展监测工作。三审:由监测机构实验室授权签字人对《检测报告》进行最后审核,审核结果无误,签字后(并明示其职务)进行结果的报告。

2审核人员资质

审核专家组一般由3~5名具备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的专业人员组成,能覆盖监测报告涉及的各专业领域,如海洋化学、物理海洋、海洋生物生态、海洋地质、海洋测绘等。审核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工作经历,长期连续从事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达8年以上;熟悉和掌握海洋环境监测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标准、方法;具备对监测结果作出相应评价的判断能力。监测报告批准人(授权签字人)应具备相应的工作经历;具备相应的职责权利;熟悉或掌握检测技术及实验室体系管理程序;熟悉或掌握所承担签字领域的相应技术标准方法;熟悉监测报告的审核签发程序;具备对检测结果作出相应评价、判断、分析和推理能力;熟悉和掌握海洋环境监测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标准、方法等。

3审核内容

3.1监测工作的规范性

监测方案设计是否合理和具有针对性,包括:监测频率、监测内容与项目、采样方法、站点布设、评价方法等;根据不同的海洋工程性质正确选取监测内容与项目,根据污染特征物正确选取评价因子。具体应以国家海洋局颁布实施的各监测技术规程为审核依据,如《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海洋倾倒区选划技术导则》《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技术规程》《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和《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监测技术规程》等。

3.2监测报告的数据

3.2.1数据的可靠性采样分析人员是否持有上岗证;实验室分析仪器设备是否经过计量检定并在有效期内;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方法应优先使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指定方法,如使用非标准方法(仪器说明书、自行研究设计),在使用前应经过方法确认。以上均为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和提高监测数据出门合格率的必要条件。数据处理要符合方法标准规范的要求,按照规范进行数值修约和保留有效数字,使用法定计量单位,符号规定、名词术语应按标准规定的称谓。监测数据的计算公式、统计和评价方法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如监测项目有未检出现象时应按约定的方法进行统计和计算,对可疑数据、离群数据和异常值是否按《海洋监测规范》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和判别等。各项质控指标是否符合要求,如空白值、精密度、准确度是否都在技术文件规定的允许范围内。

3.2.2数据的相关性结合现场采样情况,分析在同一站位、同一次监测中,不同项目的监测结果与其相互关系项是否吻合、数据逻辑关系是否合理,从而分析和判断数据的可靠性。如某些研究表明,在海洋环境中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以及生化需氧量(BOD)3项参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同一水样中COD>CODMn,COD>BOD5,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和氨氮之和小于总氮浓度。充分利用各监测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使数据审核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临界性数据要进行详细的审核,即对环境标准附近的监测数据进行全面细致的复查,防止由于小的失误,导致监测结果质的变化。

3.3监测报告的内容

各监测技术规程、导则等技术文件的规定均有具体的编写内容要求,如《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海洋倾倒区选划技术导则》《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技术规程》和《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等都对报告的内容作出了规范性规定。但是,依据海洋工程或者监测工作的特点和监测的具体内容,可对个别章节和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对于监测报告内容的审核,应严格按要求执行审查,各章节内容必须严格要求做到与技术文件规定的报告内容一一对应,求全不缺;数据要翔实,分析要透彻,论述要求既要有深度,还要有广度,纵横结合,论证充分;各章节间应相互联系,前后不矛盾,思路清晰,逻辑严谨;文字表述要求做到,文字简练,意思明确,语句通顺。

3.4测报告格式的统一性

监测报告的格式应按照各监测技术规程、导则等技术文件规定的要求统一编制,审核时按要求执行。监测报告文本外形尺寸为A4(210mm×297mm),封面各行文字间距应适宜,整体保持美观;封里1分行写清:报告编制单位、编制单位负责人、单位技术负责人、监测项目负责人、编制人、审核人、批准人等;封里2一般为监测机构的资质证书彩印件(A4规格),《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等大型报告还应有封里3(各专题报告名称、协作单位全称、负责人)和封里4(报告各个章节的编制人、审核人)。监测报告最后还应有附件、附录、参考文献等。

3.5监测报告与合同规范的符合性

审核监测报告与合同规范是否符合,主要包括:监测项目是否完整;监测方法是否为规范规定的标准方法,如使用非标准方法是否经过客户的确认;分包项目是否经过客户同意,监测报告中是否明确说明;合同中客户要求的其他信息是否在报告中体现;非计量认证、实验室认可项目在监测报告使用计量认证章(CMA)时,必须标注清楚等。56监测报告结论的正确性和评价的合理性海洋环境监测报告结论部分的审核,应把握结论与建议是否遵循以下几项原则。(1)基本要求。结论应做到:文字简洁、条理清晰、用词准确、语句通顺、层次分明、篇幅不宜过长,建议要结合评价结果提出针对性工作措施,到位,可行,可操作性强。(2)客观、公正。应在全面分析各项目监测数据和充分论述、概括、总结全部监测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给出结论。(3)观点明确、科学准确。根据监测数据和适用的评价标准,得出合理的结论,观点表述清晰、准确、完整,用语要明确规范,不用“可能”“大概”“基本上”等模糊语言,并尽量减少产生误解和误用的可能。

环境监测报告范文第9篇

1环境保护验收监测难点

1.1勘察现场环境

勘察现场环境是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的第一步骤,现场环境勘察的主要内容包括检查排放污染物的生产企业,检查影响环境问题因素,检查污染环境的污染源,检查处理环境污染的相关设备等诸多方面。对现场进行勘察时,要根据不同污染区域的实际情况,来监测现场环境的保护情况。在进行勘察时,要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环境的监测。但由于我国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相关法律法规涉及的方面不够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也不健全,且缺乏专职的环境保护机构和专业的环境监测人员,这就大大降低了现场环境勘察的工作效率,增加了工作难度,无法实现勘察环境现场的重要目的。

1.2环境监测技术

对现场环境进行监测需要利用环境监测设备。主要对易受污染的区域进行实时监测,检查现场环境管理工作方式。在对现场勘察后,根据环境的污染情况进行全方面的监测,由此来看,勘察现场环境与监测现场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我国制定的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相关法律法规时间较晚,环境监测技术还不够完善,专业环境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低,导致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中频繁出现问题,降低了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这也是环境保护验收监管工作的难点。

1.3制定监测方案

在制定监测方案时要充分考虑环境污染地区资料的完整性,所收集到的环境污染资料是否符合监测的要求,环境污染地区的环境保护措施是否完善、设备是否齐全等方面。在考虑现场环境保护措施时,还应考虑环境保护设施的运行情况,考虑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在制定环境保护监测方案时,没有详细分析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致使制定出的监测方案不够完善,在监测时容易出现漏洞,对环境的监测效率造成严重的影响。

1.4编写监测报告

一般情况下,监测报告的内容包括对概述环境保护监测工作内容,总结环境保护监测工作,描述环境监测地区的基本情况,记录该地区的环境污染情况,总结该地区的环境保护措施。最后,要根据环境监测地区的保护情况进行总结,并对其提出一些可行性强的意见。

2监测难点的解决方法

2.1现场勘查方面

在勘察现场时总会因各种因素限制了环境监测工作的实施,降低了环境监测部门的监管力度。为提升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的工作效率,国家及相关部门应制定出完善的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条例,制定健全的规章制度,扩大环保机构的运作规模,设置专职的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机构,培养专业的环境保护验收监测人员。截至2015年8月,贵州省已组织完成32个环境监测站,根据级别设立在不同的区域,但为了实现全省范围内环境保护的验收监测工作,贵州省环境保护厅又了关于环境监测站的推进方案,预计在2015年完成42家环境监测机构,从而满足环境部门对贵州省的整体验收要求,加大全省范围内的监测力度。在现场进行实地勘察前,要详细了解勘察地区的环境污染情况及勘察地区的运作情况,要求委托方提供相关的资料。在进行现场勘察时,要认真、仔细,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进行查看,要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2.2环境监测方面

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环境保护监测技术,将其与我国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的现状相结合,创新出适合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监测技术。在现场进行监测,要按照相应的工作方案进行监测。以贵州省为例,贵州省环境监测部门在进行实地监测时,是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及贵州省的环境保护监测工作方案进行环境监测。在完善环境保护监测工作方案的基础上,还需要提升环境监测人员的自身专业水平,使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得到保障。在对现场进行环境监测时,要根据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开展全面的监测工作,发现问题时,要及时与相关负责人进行沟通,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及时对现场环境污染情况进行补救。

2.3监测文件的编制方面

在撰写监测方案时,要根据我国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标准进行编写,要符合环境评价报告的书写标准。撰写监测方案时,要根据环境质量的标准进行修稿或修订,要根据全新的标准来编制;根据不同的环境污染情况,制定不同监测方案。在编制监测报告时,监测报告的内容要简明,条理要清晰,要根据实际情况,客观地反映出监测结果,保证报告的准确性。

3结语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各个部门积极配合,需要国家设立专职的环境保护验收监测部门。我国环境保护意识才刚刚形成,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在进行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时受到了诸多阻碍。只有对工作难点进行详细的分析,才能研究出针对性强的解决方法,从而提升环境保护验收监测部门的监管力度。

环境监测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预警体系;面临问题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 A

1 环境监测的意义

1.1 环境监测概念。环境监测的定义是指人们对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监视性测定的活动。它是通过对环境质量某些代表值进行长时间监视、测定,以掌握环境污染状况和判明环境质量的好坏。[1]

1.2 环境监测按监测内容。①研究性监测:研究确定污染物从污染源到受体的运动过程,鉴定环境中需要注意的污染物。这类监测需要化学分析、物理测量、生物和生理生化检验技术,并涉及大气化学、大气物理、水化学、水文学、生物学、流行病学、毒理学、病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如果监测数据表明存在环境污染问题时,则必须确定污染物对人、生物和其他物体的影响。②监视性监测:监测环境中已知有害污染物的变化趋势,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判断环境标准实施的情况和改善环境取得的进展,建立各种监测网,如大气污染监测网、水体污染监测网,累积监测数据,据此确定一个城市、省、区域、国家,甚至全球的污染状况及其发展趋势。③事故性监测:对事故性污染,如石油溢出事故所造成的海洋污染,核动力厂发生事故时放射性微尘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等进行监测,包括用监测车或监测船的流动监测、空中监测、遥测、遥感等,确定污染范围及其严重程度,以便采取措施。[2]按监测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大气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等。

2 国内环境监测报告存在的问题

2.1 加强监测数据综合运用,改革监测报告,提高环境监测工作已经是当务之急。目前国内大部分的监测报告还是停留在监测数据的罗列、汇总和简单的评价上,起不到在"最终环节"对决策管理部门的技术支持作用。因此,以提高监测报告质量为核心,加强监测数据的综合作用,改革监测报告,提高环境监测工作水平,已经是当务之急。

2.2 应急监测技术相对落后。目前,我国的应急监测技术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针对突发污染事故,已有的标准监测方法大多不适合现场快速、动态测定,且分析成本较高。环境监测系统所配置的应急仪器、设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而且应急仪器使用方法很多,许多监测数据只能作定性或半定量使用。加上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某些边远地区交通很不方便,各地监测部门只能根据现有条件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3 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真正实现环境保护的统一监管,必须首先实现环境监测的统一监管,理顺环境监测体制、搞活环境监测机制、明确环境监测发展方向。创新环境监测体制与机制,是建立先进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核心。

3.1 强化监测行政监管。履行环境监测的政府职能,强化环境监测的行政管理。推行环境监测工作目标管理,建立环境监测报告制度;进一步明确监测机构的性质与职责,加强全社会的环境监测管理,通过质量考核、资质认定等手段,规范社会环境监测行为;逐步形成以环保部门牵头,水利、气象部门及科研院所配合的良性工作格局,强化环境信息统一职责。

3.2 扩展监测技术监管。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设立了几个区域环境监测分中心,通过开展巡视性、监督性、稽查性与评价性监测工作,全面掌握大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源达标排放情况、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工作概况,强化和延伸了各级环境监测的监督管理职能;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质量检查、考核,规范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工作,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有效,提高环境影响评价预测的正确性。同时,严格实施环保系统内外环境监测人员上岗考核和监测能力认定等办法,增强质量意识,强化了环保部门对社会环境监测质量的统一监管职能;已达到树立环境监测的技术权威,扩大环境监测的社会影响。

3.3 加强监测市场监管。排污单位法定自测义务的日益明晰,环境维权需求的不断增加,环境执法对科学、合法监测数据的广泛需求,共同催生了环境监测市场,大力培育、规范管理环境监测市场,合理配置社会监测资源势在必行。完善环境监测服务收费办法,体现监测成本,实现略有赢余,有效地吸引了社会资本投入环境监测,调动了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环境监测。

3.4 建立即时动态的监测功能来改变目前环境监测频次低,定时反应企业的排污状况,使污染源的排放状况随时处于环境监测系统的掌控之中。同时,环境监测不仅要反映排污现状,同时要能根据现状反应污染发展趋势和对污染事故风险进行预警,以便于采取防范措施,防止环境污染继续加重或污染事故的发生。

3.5 建立监测信息具有远程的传递、分析、反馈和调控管理功能能对环境监测信息通过信息传输技术以文字、音像或其他的形式进行远程传递,能进行信息的管理、分析、归纳、判断、反馈,并能根据监测信息通过监控中心对监测对象进行调整控制和管理,使其生产设施或环保设施回到正常运行状态。

3.6 建立具有全面、快速、准确的信息反应功能。要求监测系统对涉及水、气、声、固体等领域的资源因子都必须能全面地反应其信息,既要快速,又要准确,使信息及时可靠,并能根据监测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提出正确的应对措施。

3.7 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建设环境监测信息化体系,据目前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LIMS) 建设现状,今后继续完善 LIMS 系统建设;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各类监测数据信息的共享。[3]系统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实现系统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这是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必要技术条件,也是环境监测今后发展的总体方向。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现状与此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需要在人力、技术、资金等方面加大投入,才能实现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现代化。

4 结语

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考虑、统筹实施、探索前进,在实施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才能扎实推进,逐步达到所期望的目标。可以先从区域环境预警做起,逐步做大做强跨区域的环境预警监测工作。[4]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必须为环境管理和经济建设服务,及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环境质量信息及变化趋势,为有关部门在监督污染物排放、控制新污染源产生以及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等方面提供决策依据来系统的进行环境科研和服务方面的监测,发展环境监测技术,为社会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秦丽平.浅谈环境预警监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3(3):23-25

[2]陈以礼.浅议环境预警监测常态化建设[J].污染防治技术,2011,25(1):45-46

[3]邰菁菁.论上海市郊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构建――以嘉定区为例[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7):116-117

上一篇:蓄电池在线监测系统范文 下一篇:监测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