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范文

时间:2023-03-07 17:54:45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监测办法;监测特点;监测技术

1.环境监测目的与原则

1.1环境监测目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随着提高,环境监测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来保障人们的健康、保护环境为目标。通过环境监测,能准确及时的全面发现环境质量变化,为环境管理、污染治理、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监测可从以下4方面分析:(1)根据污染分布情况,查找、判断污染来源,实现环境监督管理有效控制污染源提高依据;(2)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问题;(3)为指定环境法规、标准等综合服务提供环境管理依据;(4)为研究环境容量,收集检测数据资料,实施总量目标管理控制、预测环境质量提供数据和积累监测资料。

1.2环境监测原则

(1)监测项目应执行国家与地方环保的有关法规、标准、规范,综合运用好经济及相关政策为评价监测资料;(2)据监测项目的要求,了解清楚监测区域分布现状、污染点源、收集原始资料、因地制宜地制定监测方案,并进行技术实施可行论证;(3)监测网络系统确定,其监测点位选择一定要具有准确性与代表性;(4)规范监测行为,以科学依据、开拓创新,注重现状、有序监测,严格按确定的技术路线、频次、分析方法、实验测定到数据整理等全过程质量控制;(5)针对监测列项要求,提出监测评价报告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可操作性,并进行专家评审确认。

2.环境监测程序与处理方法

2.1环境监测程序

按照环境监测的程序先进行实地调研制订方案化布点采集样品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提出方案专家评审上报材料等。环境监测整个过程进行中要按照质量保证体系的技术规范、规定为知道进行。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确保监测结果准确;从监测信息技术角度可分为:监测环境信息的获取传送解析综合4个过程进行,才能更全面、准确的分析监测数据、才能对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做出正确的评价。

2.2环境监测处理方法

目前我国环境样品污染物成份、形态结构采用的办法为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常用的化学分析法有重量法、容量分析法两种,例如:重量法可测定油类、降尘、硫酸盐等;容量分析法应用在碱度、溶解氧、硫化物、化学需氧量的测定;仪器分析法是物理学为基础的办法,近年来,我国应用于环境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量,例:分光光度法经常用于金属、无机飞金属的测定,气相色谱法常用于有机物的测定,对于污染物状态和结构的分析常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等技术分析。

3.环境监测的特点与分类

3.1特点

一是监测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2)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气体、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切描述环境质量状况;(3)应结合该地区自然和社会等方面情况来进行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及综合分析,为此,得进行全面考虑才能正确阐明数据的内涵。二是监测的连续性: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因此,进行监测时要做到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数据越多,周期越长,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一旦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得到确认,必须长期坚持监测。三是监测的追踪性:监测全过程,是一项复杂而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一步出现差错都将影响最终数据的质量。

3.2分类

一是按监测的内容可划分为:(1)常规监测是对指定项目进行定期、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保工作的进展:监视性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服务于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监理二个方面;(2)应急监测,据特定目的,它包括以下几种监测: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等;(3)科研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高层次的监测,如环境本底的监测及研究:有毒有害物质对从业人员的影响研究:主要为监测工作本身服务的科研工作的监测,如统一方法、标准分析方法的研究,标准物质研制等,这类研究往往要求多学科合作进行。

二是按监测的介质对象可划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监测等。这些都是环境监测的具体内容。

环境监测可按其监测目的或监测介质对象进行分类,也可按专门部门进行分类,如气象监测、卫生监测和资源监测等。

4.环境监测技术及发展趋势

目前监测技术主要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三个方面,其中测试技术最为基础,任务是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组成进行鉴定和测试,并研究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空间内的环境质量的性质、组成和结构。主要监测技术内容包括: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环境生物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和环境噪声监测等。

监测技术总体发展趋势概括起来以下6个方面: (1)人工采样、实验分析,数据统计为主,向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为主的监测方向发展; (2)由监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3)由小范围领域监测向全方位领域监测的方向发展;(4)由单纯的地面监测向与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向发展;(5)监测仪器将向高质量、多功能、集成化、自动化、系统化和智能化的方面发展;(6)监测仪器性能向物理、化学、生物、电子、光学等技术综合应用的高技术领域发展。

新监测技术发展,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普遍采用,联用仪如GC―Ms、GC―AAS、ICP―MS。发展动向方面,遥感技术广为采用,监测技术连续自动化、分析技术联用,污染物状态分析技术,分析方法标准化,数据传送和处理自动化。区域大气、水质监测系统已实现自动化。对于较大范围内监测网络及点位的研究、监测分析方法的标准化、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数据传送和处理的计算机化的研究、应用也是发展很快。

5.结束语

环境监测范文第2篇

随着环境监测地位、作用、能力与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的功能得到了全面发展,“十五”期间,各个省市都在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逐步深化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工作,将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工作纳入了目标责任状以及环保工作考核内容,推动各级监测站自身建设。通过标准化建设,很多的省、市、县站普遍达到或超过了标准化站规定的监测项目的分析测试能力。

2环境监测站建设工作中的局限

随着我国入世,社会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开始面临着对国外检测机构开放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国内很多部门和行业监测站由于工作或管理需要,也开始介入到环境监测工作中来,给环保系统的环境监测站带来了压力。

最重要的一点是,环境监测站的性质、地位、作用和环境监测站的职能一直没有法定化,监测立法是环境监测工作之本。缺乏规范全国环境监测工作的法律法规就会使整个环境监测工作缺乏工作立足点。目前,由于没有专门的环境监测法律法规,使得环境监测工作的性质、地位、作用等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使全国的监测管理体制、监测人员管理模式以及监测经费保障方式等不统一和不到位,给环境监测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造成环境监测站的标准化建设最终可能成为空中楼阁。

在实际工作中,笔者感到很多地方仅仅考虑到了对环境监测能力的硬件建设,对于软件建设方面的考虑较少。软件建设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质量管理工作无法跟上监测能力的提升速度

环境监测质量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保障,是环境监测工作的生命。环境监测站的质量管理工作对于环境监测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质量管理工作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监测硬件技术基础薄弱,监测工作任务低水平重复,监测科研工作缺乏经费支持,都制约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提高。

2.2人员素质不能够完全满足新形势下的监测工作要求

一方面,部分环境监测站存在人员老化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老环境监测人员普遍能力和学历不高,在低水平的环境管理工作要求下可以满足工作要求,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更高层次环境管理的要求,环境监测技术和环境管理水平突飞猛,老环境监测人员的工作能力已经远远无法达到要求,同时由于体制的问题,老环境监测人员的学习热情普遍不高。另一方面,很多环境监测站在环保局中的地位不高,或者由于领导对环境监测工作存在偏见等问题,进入环境监测系统的人员未能把严,近些年来有部分新进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即使经过认真培训,有时也无法胜任环境监测工作,不仅无法为环境监测工作服务,而且由于占用了人员编制,很多可以胜任监测工作的专业人员却无法为环境监测服务。

2.3工作经费落后于环境监测能力的提升

环境监测一直缺乏长效、稳定的财政保障平台,这一点对于市县两级环境监测站来说尤其突出。由于国家对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标准中的硬件有要求,环境监测部门根据标准化的要求,通过各种渠道争取了大量的专项资金,配备了大量的环境监测仪器,但是这些专项资金都没有包括人员培训和仪器的配套使用资金。这样一方面由于人员的能力问题限制了环境监测仪器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由于工作经费的匮乏,也可能会造成监测能力的浪费。有的环境监测站购置了监测仪器,却苦于使用资金匮乏而长期无法使用。

3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环境监测都是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工作之一。我国应立足国情,借鉴国外经验,在《全国环境监测条例》中明确界定什么是环境监测行为,将环保系统的环境监测行为定位成环境保护行政监督行为,将环保系统的环境监测机构定位成行政监督性单位纳入行政序列,将环境监测人员按技术类公务员管理,监测经费由财政保障。环境监测站可以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历史机遇,大力强化监测基础能力,抓紧做好环境监测项目的储备,尽快改变目前监测条件简陋、能力不足、设备老化、应急手段落后的局面。

目前,环境监测管理体制沿用旧的“块块管理”模式,由于受地方利益的驱动,反映环境质量和环保业绩考核时,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行政干预;监测机构按行政区域设置,监测任务和工作要求都一样,肯定是难以合理反映区域差异,同时由于环境污染问题往往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环境监测工作却受到行政区划的影响,这样必然会造成环境监测数据难以满足按自然区域系统(如流域、海域)开展污染防治和进行跨(行政)区域环境管理的需要。

笔者认为,为了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能力,更好的为环境管理服务,解决人员、经费等制约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问题。应该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环境监测技术一体化建设

环境监测系统内部要理顺关系,形成合力,做到全国、全省或全流域环境监测工作互相配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实现“说得清污染源状况、说得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说得清潜在的环境风险”,否则只能盲人摸象,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总体;只看到表面,看不到实质。

另一方面,国家要加大对环境监测网络的投入,建成包括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海域、噪声、污染源、生态、固体废物、土壤、生物等环境监测网络等方面的一体化网络。

由于我国现有的环境监测工作还是各自为战,每个省市级环境监测站都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自己的质量文件,自己的工作记录,自己的工作技术路线,虽然各有特色,但是也造成监测结果有时有不统一的现象,对于国家标准规范的理解也存在有不同的理解。作为一个统一于环境保护工作之下的技术部门,如果自身的监测结果都自相矛盾或不能自圆其说的话,又怎么能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国家应该就建设监测业务、信息传输和管理网络提出一体化的目标,并积极着手开展工作。

3.2环境监测工作制度化建设

为了避免由于地域不同、环境不同等造成环境监测工作而各自为战的后果。环境监测工作要形成全国性的制度,克服地域差异、资金差异、人员差异等困难,在环境监测能力、环境监测装备、环境监测工作程序、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环境监测报告等方面形成统一,统一要求带来的团结,也是规范。

3.3环境监测工作专业化建设

环境监测工作其实是有专业化要求的,环境监测工作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持,同时为了保证第三方公正性的要求,并不能隶属于地方环境管理部门,否则可能就会集裁判员和运动员于一身,无法提供准确、公正的监测数据,也降低了环境监测部门出具的监测数据的公信力。另一方面,环境监测部门加强监测人才队伍建设。各级环保部门要严把监测人员入口关,保障监测机构有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落实监测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大力开展监测技术培训,不断提升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

只有积极的发展监测技术水平,提高监测能力,全面地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技术监督、技术服务,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整体水平与变化趋势,发展现代环境监测,实现手工采样-实验室分析向自动监测系统监测,注重从无机污染物向有机污染物监测发展,从化学分析向仪器分析发展,从单一监测分析技术向多种监测分析技术联用发展,以发展突发性污染事故监测技术、污染源在线监测技术、生态监测技术为核心内容,不断提高与完善环境监测能力,以技术立站,以科技立站,环境监测站才能适应城市规模与城市功能的巨大变化,才能适应社会发展与环境管理的需求。

4结束语

环境监测范文第3篇

第二节*-*年环境监测计划

一、目标

了解和掌握*省近岸海域水质、入海河口水质和重点污染源的变化趋势。通过*年的环境综合调查结果,掌握*碧海行动计划近期实施效果。

二、行动

(一)加强重点区域环境监测站的能力建设

1、环境监测站现状

*省近岸海域各级环境监测站均为综合性环境监测站,目前分析仪器设备已不能适应海洋环境监测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仪器设备陈旧老化程度严重。有近40%的仪器在超期服役或接近淘汰期限,有四分之一的仪器在3~5年内也将面临淘汰,这种现象在大型监测仪器方面尤为突出。

(2)仪器类别不能满足监测任务的需要。缺乏有机物监测、生物生态监测和特征污染物大型监测仪器,正常的监测任务无法完成。

(3)数据处理、信息传输手段不够。

(4)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空白。应急监测手段尚停留在以常规仪器代替应急监测仪器的阶段,应急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不强。

(5)交通工具和采样设备落后,难以胜任越来越繁重、要求越来越高的*近岸海域例行监测、综合调查、海上应急事故处理等工作。

2、*-*年能力建设目标

使*省海洋环境监测能力有较大的提高,达到国家规范化建设标准的要求,满足海洋环境管理现阶段和未来5~10年的需要,真正使*成为海洋环境监测能力与技术强省。

3、能力建设方案

仪器设备能力建设共需投资1547万元,需在今后几年逐步实施,所需资金由国家、省及地方共同承担。另外,每年海洋环境监测运行经费全省需80万元。详情见附表6.1。

(二)重点入海点源、海上船舶和石油平台常规监测

完成工业污染源、海上船舶、石油平台达标排放的监测和调查工作,为确定入海污染物的总量控制目标提供依据。

1、重点污染源

监测项目:常规项目(流量、pH值、化学需氧量、悬浮物)及行业特征污染物;

断面设置:在排污口设一个断面,点位及监测项目见附表6.3。

2.海上船舶和石油平台监测项目:石油类。

3.入海河口

(1)监测项目:流量、水温、pH值、悬浮物、氯化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总磷、挥发性酚、油类、总汞、铜、镉、铅、六价铬。

(2)入海河流控制断面

2000年*省近岸海域入海河流监测计划见附表6.4。

(3)主要河流总量监测。

到*年实现重点河流主要污染物(氮、磷)总量监测。

4.监测频次和时间

每年监测3次,分别在5月、8月、10月进行。

(三)近岸海域海水、底质监测及陆、海水质准同步监测

根据海洋环境管理的需要,针对重点污染源控制指标,到*年逐步实现海洋水质、沉积物和生物的多介质立体监测,实现沿海7市地基本同一时间的陆、海准同步立体监测的例行化,以了解和掌握陆、海水质污染状况和污染分布状况。

1.近岸海域水质监测

(1)监测点位:结合*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和确定的污染治理重点区、生态保护区和敏感区,本着内密外疏的原则,合理布设和优化监测站点。全省设置海水水质监测点位101个,其中滨州地区6个、东营8个、潍坊7个、烟台28个、威海21个、青岛25个、日照6个。详细点位情况见附表6.2。

(2)水质监测项目:水温、水深、透明度、pH值、盐度、悬浮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油类、总汞、铜、镉、铅、六价铬、有机物、苯并(a)芘、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放射性核素等;同时每年监测生物及底质。

(3)监测频率和时间:海水水质每年监测2次,分别在5月和8月各监测1次,重点城市10月加测一次;生物及底质每年监测1次,其中生物在10月进行,底质在5月进行。

(四)建设*省海上重大污损应急监测系统

围绕*省海上重大污损应急反应系统,建设应急监测系统,对海上溢油、赤潮等突发污损事故开展应急监测,为*省海上重大污损事故应急对策、善后治理及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五)开展海洋生态监测

到*年,根据海洋环境管理的需要,按照统一计划、技术规范、标准方法、标准物质、综合分析与评价方法,逐步开展海洋生态监测,摸清*省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动态变化,为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提供标准与依据。

(六)*年*省黄、渤海环境综合调查(第一次)

1.调查范围

(1)陆域调查范围:*省沿海市地。

(2)海域调查范围:*省近岸海域,北起渤海滨州地区无棣县,南至黄海日照市东港区。

调查的重点是港湾、河口及大中城市毗邻的沿岸地区。其中渤海近岸海域有滨州港、东营港、莱州港、龙口港;黄海有胶州湾、芝罘湾、套子湾、威海湾、石岛湾、桑沟湾、五垒岛湾、青岛港、烟台港、威海港、石岛港、龙眼港、石臼港、日照港等海域。主要入海河流和重点污染源在常规监测的基础上,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2.调查内容

(1)自然、社会、经济概况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自然概况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水文、近岸海域状况等;社会概况的行政区划、土地面积、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城镇人口等;经济概况的国民生产总值,工、农、林、牧、渔的产值,港口吞吐量,农田面积和农药、化肥使用量,城市给排水等。

(2)入海污染源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入海河流、市政污水排海、工矿企业直排或混合排污及污水处置工程排海、沿海油田、港口排污等陆源污染源排海状况和海上流动船舶、海上石油平台、海水养殖等海上污染源排污状况调查。

(3)入海河口断面水质调查

监测的河流(同重点入海河流、海上船舶和石油平台常规监测)

(4)海洋水质调查监测

监测点位:同近岸海域海水、底质监测及陆、海水质准同步监测,详细点位情况见附表6.2。

监测项目:同水质监测项目。

(5)海洋沉积物污染调查

监测点位:同海洋水质调查监测点位。

监测项目:粒度、总汞、铜、镉、铅、六六六、DDT、有机碳、有机质、石油类。

(6)海洋生物调查监测

监测点位:同海洋水质调查监测点位。

调查项目:

生物种群及群落结构分析: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

生物污染指标测定:异养菌总数、粪大肠杆菌、弧菌、石油降解菌、叶绿素a、麻痹性贝毒、赤潮生物。

生物体残毒调查:采样品种为贝类、鱼类、甲壳类和藻类四个类别,主要测定项目为总汞、铜、镉、铅、砷、DDT、六六六及石油类。

(7)放射性污染调查

测点布设: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监测点位。

样品采集及调查项目:

样品采集:海水样采表层(水面下0.5米);沉积物采底层;生物样采集鱼类、甲壳类、藻类、软体动物。

调查项目:水质为锶-90、氚、铯-137、总β、γ核素;沉积物为γ核素、锶-90、总β;生物为γ核素、锶-90、氚、铯-137、总β。

第三节2006-2010年环境监测计划

一、目标:

(一)实现各类污染源动态监测

(二)全面掌握*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系统恢复状况

二、行动:

(一)主要入海点源、石油平台、海上船舶常规监测。监测因子、点位、频次同*年。

(二)*省近岸海域海洋环境综合调查(第二次)

环境综合调查点位、内容与第一次一致。

(二)重点控制污染物入海总量监测

1、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构成中包括点源(直排口、混排口、入海河流等)、海水养殖及面源、海上流动源、大气干湿沉降等携带入海的污染物量。

2、入海点源监测。监测城市直排口、混排口、排海工程、入海河流等,监测项目为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总磷和流量。

3、海水养殖面积调查及氮、磷污染物排放量估算。包括如下方面:

(1)滩涂养殖(亩数、按亩估算养殖废水、污泥排放量及污染物种类和排放量);

(2)浅海养殖,贝类(如扇贝)、藻类(如海带)、鱼类(如网箱养鱼),并按亩为单位,估算不同养殖类型的不同污染物的排放量;

(3)各种不同养殖类型的地域分布与亩数。

4、海水流动源监测:主要监测商港、渔港、混合港及军港等进出港口的船舶排放的含油污水量及浓度等。

5、面源入海污染物排放量估算。地表径流入海量及携带污染物入海通量的调查内容为:

(1)分散径流入海量;

(2)分散径流携带污染物成分构成特征;

(3)分散径流携带污染物入海通量。

通过上述4种监测与调查,实现河口、入海点源、面源的氮、磷入海口总量监测。

(三)*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系统恢复状况监测

通过例行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海洋沉积物监测、海洋生物调查监测、近岸海域水质功能区划达标情况来确定*省海洋生态系统恢复状况。

(四)*碧海行动计划实施效果监测

通过例行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海洋沉积物监测、海洋生物调查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近岸海域水质功能区划达标情况来确定*省碧海行动计划实施效果。

(五)建成环境与赤潮灾害监测系统

通过多年来的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数据,建立典型海域三维潮流场的数值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各海域各种污染源入海污染物及排放位置、水质监测数据(无机氮、油类、活性磷酸盐、COD),分别建立无机氮、油类、活性磷酸盐、COD浓度模型(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模型为非保守物质的水质预测模型)。从而实现对环境污染、赤潮灾害等进行动态监测和预报监测。

第四节投资估算

*~2010年期间,*碧海行动计划环境监测将投资2347万元,以加强*省近岸海域海洋水质监测网的能力建设,保证海洋环境日常监测工作。详情见附表6.1。

第五节效益分析

*省近岸海域海洋水质监测能力建设投入的专项经费专款专用。通过集中招标采购等措施,降低价格,在投入最少的同时,保证仪器设备的种类、型号、质量的最优。

环境监测范文第4篇

2.采用间隔流动注射仪测定总氰和氰化物的探讨 刘阳春,王崇臣,LIU Yang-chun,WANG Chong-chen

3.基于固相微萃取技术的GC法测定水中多环芳烃 叶鹏飞,李大义,何德文,刘蕾,梁定民,YE Peng-fei,LI Da-yi,HE De-wen,LIU Lei,LIANG Ding-min

4.番茄中8-羟基喹啉铜残留量的液相色谱测定 周梦春,周华伦,阿加尔古丽·赛依提,ZHOU Meng-chun,ZHOU Hua-lun,Ajiaerguli·SAIYITI

5.8-羟基喹哪啶固相萃取光度法测定生物样品中的钴 秦云,姚文华,QIN Yun,YAO Wen-hua

6.ASE萃取-HPLC法测定烟气中多环芳烃 仲新华,周梦春,ZHONG Xin-hua,ZHOU Meng-chun

7.北方沙尘对江苏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丁铭,李健军,郁建桥,钟声,DING Ming,LI Jian-jun,YU Jian-qiao,ZHONG Sheng

8.乌鲁木齐市降尘的浓度水平和空间分布及与城市PM10的相关性分析 王佳,张瑛,徐鸣,WANG Jia,ZHANG Ying,XU Ming

9.乌鲁木齐河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丁玲,王国朝,张晨,DING Ling,WANG Guo-chao,ZHANG Chen

10.浅谈新疆"十二五"畜禽养殖业主要污染物的减排 李怀超,LI Huai-chao

11.垃圾焚烧飞灰中二噁英类的研究概况 干旱环境监测 吴卫东,蔡欢,李合义,张婷婷,WU Wei-dong,CAI Huan,LI He-yi,ZHANG Ting-ting

12.β射线法空气PM10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探讨 梅建鸣,MEI Jian-ming

13.PPM htv型甲醛速测仪与AHMT分光光度法的可比性研究 李刚,刘娴,王帅,LI Gang,LIU Xian,WANG Shuai

14.艾比湖水体中氯离子测定方法分析 乌兰,WU Lan

15.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运行维护与管理方法初探 邹爱华,ZOU Ai-hua

1."十二五"新疆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之展望 许月英,XU Yue-ying

2.新疆水环境质量监测现状、问题及对策 杨春,沈志,YANG Chun,SHEN Zhi

3.流动注射对氨基二甲基苯胺光度法测定水体中的硫化物 陈甲蕾,孙慧云,汪数学,訾言勤,CHEN Jia-lei,SUN Hui-yun,WANG Shuo-xue,ZI Yan-qin

4.水质中多种挥发性有机物的同时测定 王荟,章勇,李娟,WANG Hui,ZHANG Yong,LI Juan

5.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水质五氯酚 褚春莹,宣肇菲,房贤文,谭培功,CHU Chun-ying,XUAN Zhao-fei,FANG Xian-wen,TAN Pei-gong

6.固相微萃取-车载气相色谱测定污染事故现场有机磷农药分析方法的探讨 傅彦斌,曾子安,FU Yan-bin,ZENG Zi-an

7.热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空气中二硫化碳 李刚,LI Gang

8.用改进法测定漳州沿海典型海水养殖区的挥发酚 游芳,YOU Fang

9.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小麦中钴 刘端阳,加那尔别克·西里甫汗,LIU Duan-yang,jianaerbieke·XILIFUHAN

10.昌吉市饮用水源地水质现状及安全保护对策 顾涛,高云,董辉,GU Tao,GAO Yun,DONG Hui

11."十一五"新疆火电行业二氧化硫减排潜力分析 李万刚,温玉彪,LI Wan-gang,WEN Yu-biao

12.乌拉泊水库水质分析及保护对策 张江丽,徐鸣,赵丽莉,ZHANG Jiang-li,XU Ming,ZHAO Li-li

13.基于erdas+VB6.0的数字栅格地图(drg)纠正方法 王刚,WANG Gang

14.简讯

15.新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子及脆弱区域分析 仲嘉亮,赵磊,ZHONG Jia-liang,ZHAO Lei

16.水质石油类/动植物油快速测定方法探讨 唐松林,章勇,王经顺,TANG Song-lin,ZHANG Yong,WANG Jing-shun

17.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促进新疆污染减排 杜新宪,刘晓红,DU Xin-xian,LIU Xiao-gong

18.室内空气中甲醛测定比对试验的探讨 苏君,韩芹芹,郭艳玲,SU Jun,HAN Qin-qin,GUO Yan-ling

1.微波消解-原子吸收/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活性污泥中的Cd、Pb、Ni、Cu、 Zn、Cr、K、As、Hg 姚国,YAO Guo

2.土壤中挥发性有机物的顶空制备方法研究 孙华,SUN Hua

3.硅胶管采样—气相色谱测定环境空气中苯胺类化合物 李刚,许月英,陈静,LI Gang,XU Yue-ying,CHEN Jing

4.利用转炉未燃法炼钢尘泥进行烟气脱硫的实验研究 张小敏,梁鹏,ZHANG Xiao-min,LIANG Peng

5.张掖市SO2控制区污染源的解析 黄维,CHANG Feng,常峰,赵红,刘麟,朱晓霞

6.简讯

7.无资料地区地下水开采量的推求 丁国梁,南友梅,范敏,DING Guo-liang,NAN You-mei,FAN Min

8.浅析公路噪声预测模式的选择 宋宪宗,SONG Xian-zong

9.新疆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中存在问题的探讨 杨春,许月英,YANG Chun,XU Yue-ying

10.新型树脂吸附法在环境抗生素监测中的应用 张璘,徐鹏,ZHANG Lin,XU Peng

11.中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杨庶,王江涛,YANG Shu,WANG Jiang-tao

12.酸度介质对原子吸收法测定钙元素灵敏度的影响 邢书才,XING Shu-cai

13.红外法测定石油类的一些技巧及改进 王大方,王银花,WANG Da-fang,WANG Yin-hua

14.浓缩果汁中氰戊菊酯和溴氰菊酯农药残留测定方法研究 叶菁,YE Jing

15.纳氏试剂降低氨氮空白值影响因素探讨 王彩萍,WANG Cai-ping

16.生态市建设规划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白金凤,BAI Jin-feng

17.浅谈公路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王锋,WANG Feng

1.干旱环境监测 硝基苯并噻唑重氮氨基偶氮苯固相萃取光度法测定镉的研究 解润芳,黄锋,韦群艳,杨项军,黄章杰,胡秋芬,XIE Run-fang,HUANG Feng,WEI Qun-yan,YANG Xiang-jun,HUANG Zhang-jie,HU Qiu-fen

2.新疆环境监测总站对塔里木油田井喷事故应急监测 贺华 hHTTp://

3.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烟草中有机氯农药残留 贺宾,施红林,金永灿,崔柱文,杨光宇,HE Bin,SHI Hong-lin,JIN Yong-can,CUI Zhu-wen,YANG Guang-yu

4.微波消解—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废气中铅的方法研究 吴新杰,李红亮,吉军凯,徐泠,WU Xin-jie,LI Hong-liang,JI Jun-kai,XU Ling

5.新疆环境监测总站顺利通过计量认证复查评审 邢建

6.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农产品中痕量铅空白值的降低方法探讨 吴为,武攀峰,沈春燕,张雪峰,WU Wei,WU Pan-feng,SHEN Chun-yan,ZHANG Xue-feng

7.天津市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径流污染特征及治理对策 张淑娜,孙韧,ZHANG Shu-na,SUN Ren

8.MS-Urban大气扩散模型和二重源解析技术联合模型在鞍山市尘源解析中的应用 刘秋欣,LIU Qiu-xin

9.新疆环境监测总站顺利完成氰化钠污染应急处置 贺华

10.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质量保证工作的探索 兰国栋,LAN Guo-dong

11.阿图什市"十五"期间土地利用变化及分析 魏永强,于涛,张永东,WEI Yong-qiang,YU Tao,ZHANG Yong-dong

12.浅析新疆城市声环境现状与对策 杨焕明,郭宇宏,魏毅,阿依古丽,郭劲松,YANG Huan-ming,GUO Yu-hong,WEI Yi,AYIGULI,GUO Jin-song

13.土壤/沉积物生态风险评价方法技术研究进展 崔艳芳,滕彦国,刘晶,王金生,CUI Yan-fang,TENG Yan-guo,LIU Jing,WANG Jin-sheng

14.GIS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徐华山,任玉芬,向中林,XU Hua-shan,REN Yu-fen,XIANG Zhong-lin

15.总量控制与排污权交易在园区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刘鲁新,刘月玲,潘峰,陈志军,LIU Lu-xin,LIU Yue-ling,PAN Feng,CHEN Zhi-jun

16.哈密地区"生态立区"的思考 张玲艳,苟亚文,ZHANG Ling-yan,GOU Ya-wen

17.能力验证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 邢建,刘端阳,XING Jian,LIU Duan-yang

18.地表水中Cr6+测定过程的改进 马媛媛,MA Yuan-yuan

19.新疆空气质量日报网站数据传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谷超,阿依古丽,郭宇宏,杨军,GU Chao,AYIGULI,GUO Yu-hong,YANG Jun

20.新疆环境监测总站监测人员通过部级持证上岗考核 邢建

1.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微量钡 梁延鹏,刘辉利,朱义年,卢洁,LIANG Yan-peng,LIU Hui-li,ZHU Yi-nian,LU Jie

2.微波消解ICP-AES法测定土壤及底泥等中常量及微量元素 陈素兰,胡冠九,陈波,王霞,CHEN Su-lan,HU Guan-jiu,CHEN Bo,WANG Xia

3.山仔水库叶绿素a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及富营养化评价 翁笑艳,WENG Xiao-yan

4.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初探 刘蕾,刘建军,李志强,曾永清,LIU Lei,LIU Jian-jun,LI ZHi-qiang,ZENG Yong-qing

5.基于GIS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系统 冯锐,余凌翔,张玉书,陈鹏狮,陈刚,FENG Rui,YU Ling-xiang,ZHANG Yu-shu,CHEN Peng-shi,CHEN Gang

6.焦作韩王矿塌陷区土壤质量变化规律 聂小军,胡斌,赵同谦,NIE Xiao-jun,HU Bing,ZHAO Tong-qian

7.苏州市区BTX污染现状及变化规律 邹强,ZOU Qiang

8.新疆番茄酱企业生产废水处理利用方式探析 韩芹芹,杨跃辉,姜逢清,HAN Qin-qin,YANG Yue-hui,JIANG Feng-qing

9.塔里木南缘孤立绿洲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唐舰,何秉宇,姜红,高琴,TANG Jian,HE Bing-yu,JIANG Hong,GAO Qin

10.新疆环境保护战略浅析 岳战林,李健,刘勇,韩涛,YUE Zhan-lin,LI Jian,LIU Yong,HAN Tao

11.乌鲁木齐市机动车排污检测/维修体系探讨 陈北川,黄忠,CHEN Bei-chuan,HUANG ZHong

12.米泉市大气污染与气象因子变化特征分析 曾荣,赵秀文,张晓华,ZENG Rong,ZHAO Xiu-wen,ZHANG Xiao-hua

13.混凝沉淀用于铬鞣废液处理方法的干旱环境监测 探讨 赵彤昕,刘金博,赵克军,ZHAO Tong-xin,LIU Jin-bo,ZHAO Ke-jun

14.离子色谱法测定废气中的甲酸和乙酸 钱宇红,邱燕,QIAN Yu-hong,QIU Yan

15.表征室外人体暴露的监测网络设计(待续) 池靖,梁富生,CHI Jing,LIANG Fu-sheng

1.分光光度法测定环境样品中锰的研究 杨丽君,林洪,李明,杨艳,李海涛,YANG Li-jun,LIN Hong,LI Ming,YANG Yan,LI Hai-tao

2.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刘玉燕,刘浩峰,刘敏,LIU Yu-yan,LIU Hao-feng,LIU Min

3.徐州市区空气中有机污染现状与变化规律 王思汉,温志友,崔云霞,WANG Si-Han,WEN Zhi-you,CUI Yun-xia

4.中俄界河--黑龙江水环境分析与评价 郭锐,陈思宇,魏金城,GUO Rui,CHEN Si-yu,Wei Jin-cheng

5.浅议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对策 徐瑞瑛,XU Rui-ying

6.淮北市叶菜类蔬菜中硝酸盐含量的调查 吴晓梅,刘旭东,陈运生,WU Xiao-mei,LIU Xu-dong,CHEN Yun-sheng

7.乌鲁木齐市可吸入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源解析 张克潭,吕爱华,冯银厂,朱坦,ZHANG Ke-tan,Lü Ai-hua,FENG Yin-chang,ZHU Tan

8.浅析无锡城市垃圾处理发展方向 奚河,娄敏华,XI He,LOU Min-hua

9.乌鲁木齐市重污染天气与气象因素变化的影响分析 黄忠,HUANG Zhong

10.浅谈乌鲁木齐市生活垃圾处理策略 吴梅,岳战林,潘玉敏,Wu Mei,YUE Zhan-lin,PAN Yu-min

11.开心果加工废水处理技术研究 卢平,曾宝强,苏小欢,臧花运,谢伟星,LU Ping,ZENG Bao-qiang,SU Xiao-huan,ZANG Hua-yun,XIE Wei-xing

12.空气环境中汞污染物分析测试的技术进展 周军,黄翔峰,陈绍伟,ZHOU Jun,HUANG Xiang-feng,CHEN Shao-wei

13.膜分离技术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孙敏,钟志雄,李江,SUN Min,ZHONG Zhi-xiong,LI Jiang

14.硝酸银标准滴定溶液的不确定度评定 沈园,郭亚东,Shen Yuan,GUO Ya-dong

15.发展中的新疆环境监测中心站 沈丽丽

16.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炭企业环境保护的最佳手段 吕春玲,刘新华,王萍,Lü Chun-ling,LIU Xin-hua,WANG Ping

17.县级环境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王江红,WANG Jiang-hong

18.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与运行中常见问题分析 刘洪燕,赵辛,LIU Hong-yan,ZHAO Xin

19.水杨酸-次氯酸盐测定水中氨氮方法的改进 胡小玲,吴鹏,HU Xiao-ling,WU Peng

20.厂界噪声监测中背景值修正问题的探讨 苏鹏起,SU Peng-qi

21.对4-氨基安替比林萃取光度法测定水中挥发性酚类方法的探讨 张江丽,杨晓光,郑江,ZHANG Jiang-li,YANG Xiao-guang,ZHENG Jiang

22.COD测定中对低浓度硫酸亚铁铵溶液标定的研究 武西岳,WU Xi-yue

1.2-(2-吡啶偶氮)-间苯二酚固相萃取光度法测定镉的研究 杨艳,杨丽君,李海涛,胡秋芬,尹家元

2.二氧化钛制备方法的选择 沈丽丽

3.塔里木河下游输水河道二侧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 杨春,王永嘉,仲嘉亮

4.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仲嘉亮,谢勇,朱海涌

5.空气负离子与城市环境 黄彦柳,陈东辉,陆丹,陆书玉

6.丹江口水库总氮较高原因初步分析 陈静,焦飞,陈炎,丁卫东,郑钊

7.干旱环境监测 奎屯市大气降水现状分析及评价 杨荣江

8.钢渣在污水治理中的应用 张勇,吕瑞喜

9.伊犁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利用 肖克来提·买买提,哈力木拉提·赛提瓦尔地,阿比提·吐尔逊

10.奎屯市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及改善途径分析 刘益民

环境监测范文第5篇

2.支撑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思路周成义,刘景泰

3.壬基酚和短链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同时分析的方法建立乔玉霜,QIAOYu-shuang

4.微波-亚临界水萃取底泥中两种多氯联苯的研究黄卫红,李勇,杨岚钦,黄婷婷

5.烟尘烟气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杨凯,周刚,王强,钟琪,滕恩江

6.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环氧氯丙烷的方法比较研究王燕,许雄飞,丁庆云

7.重庆电网环境噪声监测与分析徐禄文,王肯,李永明,侯兴哲

8.水和废水中氯离子的自动电位滴定丘山,丘圣,丘星初

9.异烟酸-吡唑啉酮显色液的改进方淑琴,FANGShu-qin

10.江苏省环境监测人员上岗理论考试机考系统设计与应用董圆媛,胡冠九,陆烽,袁力

11.土壤重金属监测过程及其质量控制陈皓,何瑶,陈玲,刘海玲

12.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数据技术评估王国胜,胡宝祥,张兰

13.代表性水质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安乐生,赵全升,刘贯群,冯娟

14.基于Landsat7的武汉市热岛效应研究刘凤梅,曾敏,张志,黄长生

15.广西近岸海域入海污染物特征分析宁耘,NINGYun

16.新的污染物环境危害评价指标——超标强度王子林,WANGZi-lin

17.发光细菌法评价排污口污水中总有机污染物毒性那广水,张月梅,陈彤,张琳,刘春阳,顾佳,林忠胜,姚子伟

18.燃煤电厂烟气降温过程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赵承美,余国忠,孙俊民,刘惠永

19.浙江省典型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研究于海燕,邵卫伟,韩明春,俞建,胡尊英

1.钢铁厂及其周围环境中二(噁)(口英)和多氯联苯土-气交换研究李英明,张庆华,杨洪彪,江桂斌

2.天津市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组成及分布特点魏恩棋,时庭锐,李利荣,吴宇峰,尹彦勋,王艳丽

3.鞍山市空气颗粒物中酞酸酯的季节变化与功能区差异朱媛媛,田靖,吴国平,魏复盛

4.环境应急监测管理体系研究连兵,崔永峰

5.基于曲线投影动态聚类模型的大气质量监测布点研究倪长健,NIChang-jian

6.地表水中四乙基铅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研究及其应用刘劲松,马荻荻,叶伟红,孙晓慧,潘荷芳,冯元群

7.广州天河区大气中二(噁)(口英)年度监测及气固分配规律余莉萍,帅开敏,彭平安,盛国英,傅家谟

8.信息动态

9.光色素作为荧光探针的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环境中的萘庄惠生,王丽丽,周纯

10.巯基棉富集-毛细柱气相色谱法测定环境水中的甲基汞祁辉,刘爱民,黄业茹,袁容芳

11.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离子色谱法测定水质总氮韩耀宗,念宇,宋新山

12.地表水中半挥发性有机物的固相萃取GC-MS方法研究叶伟红,潘荷芳,刘劲松,王静,钟光剑

13.化纤废水中二甲基亚砜和丙烯腈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范志先,贾淑敏,王树娟

14.生物综合毒性分析仪的毒性测试方法及适用范围研究阴琨,吕天峰,梁宵,张宝,吕怡兵

15.道路交通噪声自动监测中最少监测时间研究刘砚华,张朋,李文君,张金艳

16.冬季大气中PM10和PM2.5污染特征及形貌分析郭清彬,程学丰,侯辉,张先波

17.拉萨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因子分析卓嘎,普布次仁,刘伟东

18.2008年北京市PM10的粒度分布分形维数变化特征刘君霞,邵龙义,周林,杨书申

19.广州市近年空气质量现状及趋势分析于群,杨华

20.土壤监测几种质量控制指标及评价方法探讨杨冬雪,YANGDong-xue

1.云南省宣威市和富源县空气和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水平研究吕俊岗,张霖琳,许人骥,廖春阳,朱媛媛,江桂斌,魏复盛

2.天津市空气颗粒物中酞酸酯的分布特征朱媛媛,田靖,时庭锐,景立新,吴国平,魏复盛

3.鞍山大气中有机氯农药的污染特征研究田靖,TIANJing

4.顶空固相微萃取-色谱质谱联用测定饮用水中二甲基异冰片和土味素白晓慧,孟明群,贾程慎

5.细菌脱氢酶活性生物测试法用于水质毒性检测的改进陈莉,梁文艳,李炯,郭思远

6.大体积进样技术结合同位素稀释法测定地表水中多环芳烃的研究张永涛,张莉,李桂香,左海英,桂建业,李晓亚

7.离子色谱法测定丙烯酸丁酯生产废水中丙烯酸和对甲基苯磺酸范志庆,宋玉栋,周岳溪

8.动力学荧光法测定环境水样中痕量间苯二酚齐文娟,陈兰化

9.四种氨氮自动监测仪与实验室国标方法测定氨氮的比较分析罗澍,严少红,黄远峰,侯化明

10.巢湖蓝藻水华遥感监测初探周先传,徐升

11.甲醛的共存对靛酚蓝分光光度法测定室内空气氨含量的影响研究易田,梁缉攀,古佳敏,赵战营

12.梯度洗脱离子色谱法测定宁波地区降水中的6种阴离子赵倩,茅海琼,胡财平

13.浅谈美国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周弛,刘波,任越,高伟

14.浅析《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在社会生活噪声纠纷监测中的应用郑俊,张军

15.无污染农产品对土壤铅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的变化——个案研究沈志群,张琪,刘琳娟

16.空气自动监测网络数据审核自动化实现的创新与实践万黎,杜晓兰,李红莉

17.北京公园水体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测定及其分布特征钟嶷盛,陈莎,曹莹,田野

18.我国西北典型大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分布特征邱玉瑾,邱玉珺

19.三峡库区大宁河回水段水华暴发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吴光应,刘晓靄,万丹

1.钢铁厂及其周围土壤中二噁(口英)和多氯联苯污染物的分布规律研究李英明,王璞,丁磊,李晓敏,张庆华,杨洪彪,江桂斌

2.微波消解ICP-MS法测定宣威和富源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张霖琳,许人骥,吴国平,魏复盛

3.鞍山市大气尘和金属元素沉降通量及污染特征邢小茹,薛生国,张乃英,魏复盛

4.上海化学工业区污水处理厂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成分的测定慈晓琳,张海涛,瞿贤,赵延飞,王乔,康健灵

5.湿度对便携式傅立叶红外快速检测气态污染物的影响马战宇,庞晓露,潘荷芳

6.多泥沙水体中六六六(HCH)残留SPE提取方法的优化张岩,裴国霞,孙敏杰,卢俊平,张小燕

7.重铬酸盐法测定水中COD质量控制指标研究夏新,彭刚华,高尚银,梁富生,张榆霞,洪正昉,田文

8.汶川特大地震环境应急监测回顾与思考尹建,余建军,邹玉林,谭钦文,刘子健

9.粗苯泄漏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章宜洁,ZHANGYi-jie

10.基于VEGETATION数据区域生态系统质量评价之三——服务功能稳定度指数评价罗海江,汪文鹏,白海玲

11.重庆市道路交通噪声分布规律及控制措施研究郭平,杨三明,李斗果,肖婷,张旭

12.杭州市大气PM2.5和PM10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包贞,冯银厂,焦荔,洪盛茂,刘文高

13.丹江口水库河南省辖区总氮污染状况调查陈静,丁卫东,徐广华,胡兰群,贾红霞,赵乾杰

14.2001年~2008年及奥运会期间天津市大气污染特征分析徐媛婧,孙旻,游燕,马晓明,陈曦,刘乾,汤乃军

15.基于韦伯-费希纳定律的空气质量普适韦伯指数公式李祚泳,汪嘉杨,张国丽

环境监测范文第6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监测水平

环境质量监测能够加深人们对环境的了解,并提前预防环境问题,保证环境质量。有关文献资料表示,随着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和谐发展观的不断深化,有关人员增加了对环境质量监测的关注度和认可度,不断完善环境质量监测手段,以提升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强化对环境监测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不但可以推动有关部门科学配合,提升了环境监测作业效率,还可以降低环境质量问题发生率,从而提高环境监测结果的质量准确率。因此,笔者基于自身的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工作经历,系统分析了环保监测的全流程管理策略,以期提高环保监测管理水平。

1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的重要价值

在展开环境监测过程中,需要对环境监测项目中各项环境实施现场监管,这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重要工作,从而提升了环境监测成果的精准性。所以,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部门必须对环境监测作业过程的每一环节都进行严格把关,以确保各个作业过程的优质完成,从而保证环境监测成果科学合理。因为环境监测工作不仅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环境质量,还与社会各行各业的生产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高质量的环境监测结果可以帮助社会各行业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决策,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从而促进社会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一项跨度相当大的管理工作,需要社会各个整部门的大力支持,只有社会各部门相互配合协作,才能把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提高上去,从而提高环境监测成果的准确度。另外,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机制,才能使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更为科学,给社会各界带来更为精确的监测数据,促进我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2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限制因素

2.1监测水平较低

国内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实施环境监测体系的,因此无论在环境监测效率方面,还是在总体监测能力方面都存在不足之处,相关单位需要按照自己实际发展情况综合性思考,能够确保环境检测项目工作顺利开展。在进行环境监测时,监测机构使用的技术和方式与市场对环境监测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就会出现部分不合规的问题。监测流程不正确或者是监测装置没有设置相应的应急设施对于环境监测都会有所影响,不仅如此,在展开环境监测时,监测机关对于环境监测成果过度重视,进而忽视监测流程,这也是现在环境监测全过程中管理受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

2.2缺少有效的监测制度

环境监测全过程品质控制项目实施中,必须集中有关方面做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才可以真正达到总体控制效益的提升[2]。不过,目前的控制层次和治理架构无法与控制需求高效适应,在完善管理制度和体系上,相关制度不足,而质量管理制度和具体管理机构对表面工程太过强调,导致建立的管理层次和控制层面的执行力偏低。对环境监测工作全过程质量控制还无法适应环境监测机构的具体实施特点,对整体参与质量管理机制的建设也还不够健全,在环境监测活动中仍然采用常规的管理手段,对相关环境监测机构工作人员质量控制不足,没有较为明确和系统的环境监测的质量目标,环境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内工作人员对于相关体系或者是制度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在具体工作中使得监督工作与环境控制维度之间有很大的误差。

2.3信息化建设不健全

在展开环保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时,科研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凸显现代化管理机制对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重要作用,必须与现实需要进行紧密结合,完成管理动态化操作,这样才能够保证管理工作高效性。在展开环境保护监督项目时,采用的信息化技术方式并没有达到最初设置的目标,监测设施达不到要求,检测技术管理现代信息构架与环境保护监督制度之间有很大的距离等,上述原因都是造成环境保护监督现代信息化工程建设不完善的原因,严重限制了环境保护监督项目全过程品质管理作用的发挥。

2.4监测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科技的进步,水质环境监测设施、仪器和技术手段等都越来越发达,这也考验着监测技术和实验室工作者的专业技术水平。不过,就目前工作的实施状况而言,普遍存在行业不熟悉、没有数据采集与整合能力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最终的环境监测报告的真实性与准确度,不仅无法提高水质监测的服务质量,也无法发挥水质监测工作的基本保护功能,大大降低了后期水污染水环境整治行为实施的效果。

2.5采集的样品缺乏代表性

在环境质量监测中,监测的成果和取样数据的精准性息息相关,可是在现阶段的环境监测中,取样工作长时间地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上,特别是在设施,人员取样能力有限,取样水平有待提升,取样工作面临一定的困难,这直接影响到污染源监测质量管理力度[3]。取样的时间并不长,一般十几分钟,短的情况下几分钟就完成,但是此时所得到的结果并不是表示某一时间段中具体的数据,甚至只可以代表某一瞬间的环境污染情况。这样,所收集到的样本很难保证具有代表性。

3强化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提升环境监测水平的有效建议

3.1健全质量管理制度,为提高环境监测水平提供保障

只有实现了系统性产品质量监督机制的构建,才可以从根本上对整个管理项目的产品质量进行有效保证,因此在优化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在构建系统化监督管理维度时,工作人员对环境监测工作现状需要有全面的了解,能够综合性考虑,这样才能提高质量监督效果准确性。首先,需要保证质量监督机构的清晰、具体和完整,在监督中实现各机构权力和权责的细化与落实,使得各机构不能在发生情况后互相推诿,并限制有关人员的行为。然后,要对监测评价机构进行不断完善,以提高监测评价机构的有效性,不定期地对监测质量情况实施抽查,以此达到监督管理标准和有效性的进一步提高,对相关机构执业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督管理,能够保证采用的监督管理模式与整个环境项目相符合,进而达到质量控制模型的设计上切实可行。最后,环境监测机构还必须建立合理的环境监管考核激励机制制度,为有效落实监管标准和质量控制指标提供保证,以便于实现全过程质量控制的真正实现。

3.2优化升级质量控制模型,提升环境监测质量

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机制建立的时候,维护人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寻找问题,根据问题的产生集中控制,构建科学化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模型,实现有效地控制和管理机制的升级。首先,明确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中环境和点位无法直接确定,技术人员需要根据项目的周期与频率做出管控与审定,根据实际需要做好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工作,优化升级质量控制模型,通过有效的采样方案,进一步确定参照标准,对管理做出更加系统化地分析。其次,建议相关技术人员根据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的实际情况,认真落实质量检验机制,把握监测的完整程度,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数据的稳定奠定基础。某地有关环保部门开展的环境保护监察业务改革,监督改革中提高了环境监测数据产品质量方案标准,以落实自行监测数字产品质量的职责[4]。污染企业要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环境监测技术标准和污染企业的自动监测技术标准实施自动监控,并科学合理地制定监控计划,及时确定监测站位置、监控设备、监测手段、监控频率以及质量保证、控制管理等条件,妥善保存完整的原始记录和监测文件,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并依据规定及时披露有关控制数据。对采取篡改、编造监测数据等规避控制手段而非法排放污染物的,由环保部门依法进行按日连续处罚。

3.3优化环保监测技术体系,完善现代化网络平台

由于现代科技程度的日益提高,在当前的发展进程中,国内外许多监测站都已实现了更高等级别的发展,软、硬件水平都有相应提升,从而也在较大范围上推动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有效实施。然而纵观当前的实际工作情况,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国内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具有很大差异,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要有效克服这些困难,当务之急就是建立我国的现代化平台,与此同时,按照国内所推出的环境减低规章制度采用合理性的监督方式,确保环境检测质量管理有所改善。以我国对各类环境监测单位的规范化建设规定为主要基础,各地区环保局按照本区域发展制定指导性的文件,其中涉及环境监测管理工作规定,对环境检测方面监管需要强化,能够展开全面的环境监测,将各项方案有效地落实到环境监测中。工程建设环保规划需要按照不同级别制定,能够保证各环境监测综合能力有所提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环保部门在展开环境监测时,工作技术与工作模式都有改善。各级的环保监测站需要按照本区域的发展情况,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环境监测服务质量。不仅如此,环保局就现在所采用的环境监测网络系统需要不断地完善,单位工作中对环境监测信息收集能力、统计能力、分析能力等需要不断强化,采用数据在线信息检索,使得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更加准确,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3.4加强环保监测人员培训,确保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在环保质量监测中,工作人员是项目的实际操作者,是决定监测成果客观、真实、正确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当做好其质量管理。必须按照监测工作的技能特点和需要设置有关监测机构,工作人员数量、技术特点、监测能力等必须与所进行的监测项目相符;监测机构工作人员应当熟悉有关控制大气保护与环境监测的知识、规章、空气质量标准、污染控制及治理准则、技术规范及操作准则、仪器设备操作技能、有关常规数据计算和数据处理方式、有关化学安全防护的知识,并具有对监测的突发状况灵活应对的能力[5]。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包括主要技术责任人、产品负责人、认证签字人等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职称及相关技能条件,并在经过相应的学历审核后上岗。同时除了过硬的技术,监测工作者还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质,与企业签订质量责任书,以保证开展的所有监测项目都不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以确保监测结论的可靠性。第一,相关部门要提高对环境监测人才培训的重视度,并完善相应的人才培训制度及机制。第二,要定期对环保监测技术人员开展专业化和系统化技术培训,培训的内容涉及环保监测技能、环保意识等,以增强环保监测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提升环保监测项目全过程管理效率,促进环境监测水平提升。第三,地方环保监测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指导从业人员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综合应用知识水平,并帮助环保监测人员培养“质量第一”的工作意识和环保意识,以此提升自身的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第四,教会环保监测人员合理使用各种监测技术和监测装置,在进一步提高环保监测工作品质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度和完善程度,并最终进一步提高环保监测工作水平,推动环保监测领域的健康发展。第五,除了对环境监测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能力和全面素养训练之外,还必须训练自身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不断创新和完善当前的环境监测技术手段和方式,进而改善环境监测工作全过程质量水平[6]。

3.5提高采样结果准确性,保证环境监测质量

采样管理工作分为室内采样和户外采样。第一,针对户外收集样本,在进行取样的过程中,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人员需要认真地核对相关资料,并且需要对取样地点、采集断面、取样频次、期限等相关的内容展开全面的核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与客观环境条件相符合的取样方法,以确保样本的完全和代表性。需要就取样的设备、存储条件等需要采用严格的品质管理方式。同时样本取样时,需要保证最少数量,并且能够有较长保留时间,以此为技术,工作人员在进行现场检测取样时能够正确全面地运用标本制作方式,并且能够做好后期样本的管理工作,以《取样管理工作规程》规范为执行条例,展开从点位布置到标本收集工作,尽量地收集到标志性较强的样本。第二,针对从事实验室内在品质管理。监测人员必须对每一个样本都做好品质管理,就环境检测质量控制资料需要展开综合性的核对,确保各项数据的准确性,要是出现有错误的数据,需要及时与技术人员取得联系,查看出现数据错误的原因,从而达到对环境保护质量安全监测资料的合理管理。

4结语

综上所说,近年来,由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环境恶化问题日益加剧,在此情形下,国家提高了对环保监控管理工作的重视,并且也加强了投资强度,目的就是达到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平衡发展。通过环保管理事业的深入开展,重大污染源监控、土壤中重金属专项整治、治污减排等管理工作也都被视为国家重大工程项目逐步实施。在环保质量管理体系中,环保监控属于关键性内容,加强环保监控的全过程质量监督管理,可以大幅增强安全监测资料的整体性、精细性和代表性,为中国环保监控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涂春林.加强环境监测过程质量管理及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的策略[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2,3(20):62-64.

[2]孙年军.简析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标准提升环境监测水平[J].大众标准化,2022(15):171-173.

[3]徐生丰.如何在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中提升监测水平[J].能源与环境,2020(2):69-70.

[4]杨伟娜.运用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提升环境监测水平的有效途径分析[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0,1(7):73-75.

[5]刘建南.保障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提升环境监测水平探究[J].环境与发展,2019,31(2):190-191.

[6]索卉.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及策略[J].山西化工,2022,42(3):300-301+315.

环境监测范文第7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意义;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166-01

一、环境监测的意义

我国环境监测软硬件建设都得到了较大的加强,对监测各种环境污染因子形成了一定的监测能力,对强化环境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看出环境管理以监测数据为基础,离不开环境监测的技术监督和支持。若没有环境监测,就无法管理,更谈不上科学管理。环境监测是掌握污染动向和预防污染危害的重要环节,是环保工作的“尖兵”,对加强环境管理、制订环保政策和法规、促进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所以,对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高度重视起来,每一级的环保部门也要关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把全过程质量保证重视起来,从思想上要有准确的认识,并且还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把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提升一个新的台阶。

二、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1、质量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手段不能有效实施

目前在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需要得到及时的解决和处理,质量管理意识的淡薄使得管理手段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更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和功能。大多数的地方监测站过分的注重实验室中的研究成果,忽视了户外的实际环境质量的监测和改善;并在实验中得到的结论大多都是具备普遍性的,缺乏相应的针对性,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适合条件不同的各类环境质量状况。而且在管理手段的运用上许多监测部门也没有做到有效的利用,使得环境监测的质量和效果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在检测的手段方法上也不能做到及时有效的更新和发展,甚至部分贫困地区的监测设备严重落后,特别是县级监测站条件很差,监测业务用房紧缺,仪器设备落后而且不配套,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现代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发展。

2、环境监测数据缺乏真实性

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的准确性、精密性和完整性会直接影响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的质量、环境执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以及政府环境决策的科学性,同时关系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确实施。但是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方面由于技术比较滞后、指标又不够明确等等方面的原因,造成数据和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失真,对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有很大的影响。.

3、环境质量管理书面化、制度化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以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制度体系方面仍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并且在某些方面来说这种进步的效率性不高。主要表现在我国的制度体系较过去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但在具体的实施运用过程中却鲜有大的作为,一般都是由于制度体系的内容的确更为丰富,但在责任义务的具体要求上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准则,使得落实工作很难进行。并且这种进步还是具有相对性的,尽管我国对比过去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环境质量管理工作上仍远远落后西方发达国家;目前我国的相关制度规范中缺乏相应的技术规范,与快速发展的监测技术和不断扩大的监测领域相比,质量管理制度的建设还不够完备和及时。并且相关的规章制度也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和完善性,从根本上影响了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

4、监测数据滞后和代表性不强问题

目前,定期环境监测从人工采样,到实验室数据分析,最后到形成检测报告一般需要两到三周的时间,监测数据的时效性比较差。若一旦出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污染防控措施,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的程度,并且增加后续环境治理的成本。另外,由于行业特点,目前进行的定期环境监测一般是每年进行四次,每次一到两天,因此定期环境监测所取得的监测数据是否能代表对环境监测实时状况是有待讨论的。

三、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建议

1、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对环境监测工作而言,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机制和质量管理制度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建议就是,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监测质量监督和考核机制,建立质量管理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开展质量巡查、同步监测、实验室比对、质控考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检查等多种形式的质量监督活动,逐步形成较为全面和完善的监测质量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

2、不断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室的分析能力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监测的工作任务也越来越重:总量减排监测、农村环境的质量监测、饮用水源地监测等等工作成本的增长,使得原本不多的分析测试人员更是严重紧缺,而很多环境监测的仪器和设备的更新速度远远满足不了突如其来复杂多变的环境问题的需求。这些问题都在硬件上严重制约了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面对这种巨大工作量的情况,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室应该首先考虑提高自动化的程度来减轻大幅的工作量,其次要选择更快更好的分析方法。在目前很多工作室还在使用常规的化学分析的方法,这些方法虽然比较经典,但是分析速度比较慢,而且操作流程比较复杂,对于当今的形式已经不适用了,所以要选择适合当前形式的分析方法。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快速密闭催化消解法”,能一次消解数十种的样品,使用时间短,这样可以提高分析人员的工作效率并且减轻其工作压力。

3、提高质量意识,端正管理思维

我国环境监测经过实践已经积累了相对成熟的质量管理经验,各单位在质量体系文件指导下,全面提高监测人员的质量意识,让管理的理念和意识转化成为每个监测环节的自觉行动,使质量管理的规范和要求在各个工作领域得到贯彻落实。管理者应当坚持质量就是生命的原则,建立健全本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把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反对形式主义,在从事质量检查和评审工作时不能走过场,同时运用好常规的管理措施,如现场空白、密码平行、加标回收、不定期监督检查等;质量管理员是质量管理工作的中间环节,应给予一定的权力,配备相应的资源,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其应有的质量管理效能;正确处理好管理、人员、任务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人员和任务发主冲突时,质量管理措施仍然要执行到位,不能由此形成管理时紧时松的坏习惯。

4、意污染指数评价体系的建立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大,很多发达的城市都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例如,扬沙天气、雾霾天气等,这就给我国的环境监测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通过对一些环境检测机构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到了造成不良天气现象的原因,那就是空气中的细小颗粒过多,然而,我国在几年前所指定的污染评价体系却并不包括细微颗粒这一项,因此,要想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就应该完善污染评价体系,通过对环境中污染物的指标做出合理的规定范围,才能够有效的防止监测部门公布的质量监测数据和实际的空气质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另外,在我国目前的环境监测质量工作中还是有很多的部门不能够正确的认识质量管理的相关内容,也有很多质量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我国对于环境质量监测的相关要求,因此不能够达到合理的质量监测标准。

结语

环境是保证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环境,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可以有效的配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所以要加强和完善质量管理的工作,不断开拓创新,提高监测水准,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对策的时效可行性,为我国的环境事业的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卢平.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思考 2011

环境监测范文第8篇

摘 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指在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中为保证监测数据和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所实施的全部活动和措施,包括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和质量监督等内容。

关键词:环境监测;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就要把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贯穿到环境监测工作的全过程,建立健全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并持续改进,积极开展外部质量控制和内部质量保证活动,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及监测人才培养和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整体水平,提供准确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为政府决策和环境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一、环境监测的意义

我环境监测软硬件建设都得到了较大的加强,对监测各种环境污染因子形成了一定的监测能力,对强化环境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若没有环境监测,就无法管理,更谈不上科学管理。环境监测是掌握污染动向和预防污染危害的重要环节,是环保工作的“尖兵”,对加强环境管理、制订环保政策和法规、促进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

二、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1.质量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手段不能有效实施

质量管理意识的淡薄使得管理手段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更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和功能。大多数的地方监测站过分的注重实验室中的研究成果,忽视了户外的实际环境质量的监测和改善;并在实验中得到的结论大多都是具备普遍性的,缺乏相应的针对性,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适合条件不同的各类环境质量状况。而且在管理手段的运用上许多监测部门也没有做到有效的利用,使得环境监测的质量和效果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在检测的手段方法上也不能做到及时有效的更新和发展,甚至部分贫困地区的监测设备严重落后,特别是县级监测站条件很差,监测业务用房紧缺,仪器设备落后而且不配套,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现代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发展。

2.环境监测数据缺乏真实性

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的准确性、精密性和完整性会直接影响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的质量、环境执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以及政府环境决策的科学性,同时关系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确实施。但是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方面由于技术比较滞后、指标又不够明确等等方面的原因,造成数据和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失真,对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有很大的影响。

3.环境质量管理书面化、制度化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制度体系方面仍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并且在某些方面来说这种进步的效率性不高。主要表现在我国的制度体系较过去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但在具体的实施运用过程中却鲜有大的作为,一般都是由于制度体系的内容的确更为丰富,但在责任义务的具体要求上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准则,使得落实工作很难进行。并且这种进步还是具有相对性的,尽管我国对比过去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环境质量管理工作上仍远远落后西方发达国家;目前我国的相关制度规范中缺乏相应的技术规范,与快速发展的监测技术和不断扩大的监测领域相比,质量管理制度的建设还不够完备和及时。并且相关的规章制度也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和完善性,从根本上影响了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

4.监测数据滞后和代表性不强

目前,定期环境监测从人工采样,到实验室数据分析,最后到形成检测报告一般需要两到三周的时间,监测数据的时效性比较差。若一旦出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污染防控措施,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的程度,并且增加后续环境治理的成本。另外,由于行业特点,目前进行的定期环境监测一般是每年进行四次,每次一到两天,因此定期环境监测所取得的监测数据是否能代表对环境监测实时状况是有待讨论的。

三、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策略分析

1.积极转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方式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由有一定工作经验、专业监测技术水平以及敏锐的洞察分析能力的人员来承担。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各基层环境监测部门应该根据人员的能力状况,积极采取多种方法手段来加强质量管理人员能力培养。此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还应该加强与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其他部门的交流合作,相互学习,互相进步,积极转变过去那种单一的工作方式,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耐心地通过科学的工作手段和管理方式来发现环境监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根据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相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来解决问题。

2.加强对现场环境监测的重视

为了保证环境现场样本采集质量的规格达标,环境监测人员首先应该对相关的环境监测技术和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培训,尤其应该加强实际监测技术操作的学习,不断提升环境监测人员辨别不同环境现场状况的能力水平和解决实际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问题的能力。

现场监测人员还应该对环境现场的监测内容、要求和效果进行把握,熟悉环境监测点位的设置、掌握环境监测技术方法的使用规则、了解收集样品的保存要求等。在环境监测现场,监测人员还要对监测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认真、详细地填写监测的原始单据表格,不要忽略掉环境监测现场的任何细节。除此,还要善于根据环境监测的内容,按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标准,认真查找环境监测中出现的问题。环境监督的检查人员还应该根据环境监测的状况来建立有效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整改体制,充分发挥环境监测的现场监测水平。

3.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技术水平

伴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环境监测领域的不断壮大,例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重金属自动监测技术、土壤污染自动监测技术等,这些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自动监测技术的发展使得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此外,在积极拓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范围的同时,还应该通过专家讲座、座谈会、专业技术研讨等方式来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体系,以此来增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执行水平和力度。

4.环境污染指数评价体系的建立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大,很多发达的城市都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例如,扬沙天气、雾霾天气等,这就给我国的环境监测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通过对一些环境检测机构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到了造成不良天气现象的原因,那就是空气中的细小颗粒过多,然而,我国在几年前所指定的污染评价体系却并不包括细微颗粒这一项,因此,要想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就应该完善污染评价体系,通过对环境中污染物的指标做出合理的规定范围,才能够有效的防止监测部门公布的质量监测数据和实际的空气质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另外,在我国目前的环境监测质量工作中还是有很多的部门不能够正确的认识质量管理的相关内容,也有很多质量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我国对于环境质量监测的相关要求,因此不能够达到合理的质量监测标准。

四、结语

环境监测质量是保证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的前提,是环境监测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只有加强监测质量管理,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整体水平,才能提供准确可靠真实的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为政府决策和环境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周良,尹卫萍.浅谈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2(10).

环境监测范文第9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监测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387-01

引言

我国的环境监测起步相对比较晚,但如今也已初成规模,无论是环境监测能力、监测管理或是物质基础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然而,就技术方面而言,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首先,环境监测技术已发展有生物监测、物理监测、生态监测、遥感、卫星监测等多种监测技术的监测体系。其次,环境监测仪器的生产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除了加大对监测仪器的生产的投资规模外,我国的环境监测仪器的生产技术与水平也日益提高,如油份测定仪、电磁波监测仪器等。而目前,我国重点开发的仪器主要有空气和废气监测仪器、污染源和环境水质监测仪器与便携式现场应急监测仪器等。

一、关于环境治理要求

1.1 实施科学的环境监测

实施科学的环境监测,才能使环境质量得以真实的反映,也才能对症下药,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首先,制定合理的监测因子,依据不同污染物产生的有害物质浓度,选取出现频度高、危害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对象,力求以特征性指标取代综合性指标,使监测结果更科学、更真实;其次,强化连续、自动的监测形式,以准确、及时地对各种污染物的变化趋势和动态状况加以掌握;再次,重视毒理、生物学监测,使用毒理生物学来监测污染物对于人体的危害性及环境的污染,从而使有毒有害物质毒性能够客观的反映;最后,对监测数据进行有效的评价,当获得了大量的可信环境监测数据之后,依据监测数据背景进行相关性研究,做出有预见性、综合性的分析评价,并为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1.2 明确环境监测与治理的标准化

要想充分发挥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规范化中的支柱作用,首先应充分的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环境监测是环保部门进行管理的依据,是做好环保工作的基础。随着环境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关注化学污染的同时,也开始注意到辐射等物理因素造成的危害。这种危害的监测需要环境监测工作来实现,从而为环保工作规范化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依据。通过对现代环境监测、环境治理、采样制样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取其精华,对于存在缺陷的地方,积极进行改进。国家投入相应资金,完善环境监测与治理设备,缩小同发达国家间在环境监测、治理领域的差距,引用发达国家相应标准,作为标准的技术参照。

1.3 加强突发环境事故的监测与治理

首先,明确突发环境事故的监测与治理重点,快速确定突发环境事故的动态变化及具体处理措施。待处理结束之后,查明原因,总结相应事故处置经验并分类建档,构建环境事故应急体系并经常开展应急演练。其次,采用多种预警和应急手段,使用应急检测车等仪器,采用标准的采样与分析方法,配备经培训合格的技术人员,从而提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环境事故处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预见性。

二、对环境监测与技术发展的分析

2.1 创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此体系应包括环境监测学基础理论体系环境监测技术路线体系、技术规范体系、分析方法体系、质量评价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等六个体系。环境监测学理论体系,界定概念和框架,揭示科学内涵和基础,指明研究对象和内容,阐明研究手段和方法等。环境监测技术路线体系,确定我国应急监测、近岸海域、地下水、电磁辐射、振动、光污染、热污染监测技术路线。

2.2 组建完善部级环境监测网络

完善的部级环境监测网络应包括环境各要素的监测业务网络(主要应包括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近岸海域、噪声、污染源、生态、固体废物、土壤、生物等环境监测网络)、监测管理网络(应包括国家、省、市、县四级管理网络)、监测信息网络(应包括数据报告、信息传输和在线监控网络系统)。

2.3 加强对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有机污染的来源、负荷、危害及影响情况不清,技术不配套,人员水平差、缺乏经验。我国即将颁布重点控制有害化学品79种类,累积100多种化合物,急需建立监测方法,开展污染调查与研究。

2.4 加强对突发污染事故预警监测系统的研究

环境监测担负着核污染、化学污染反恐和环境应急监测的职责。针对突发污染事故,如何事前预防、事中快速响应、事后风险评价监测,总体缺乏技术支持系统。

2.5 加强对室内污染物现场快速测定方法的研究

室内污染监测面广量大,但监测方法大多不适合现场快速动态测定,且分析成本高,这是面临的新领域。加强11类空气和水质便携式监测仪器设备的研制,野外简易快速分析法以及自动连续监测系统的研究。重点研制开发28类在线连续自动监测仪器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线连续监测系统,研制浮标式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机动车排气激光光谱连续自动分析系统和其他特征污染物在线连续自动分析系统。

2.6 加强重点区域环境污染现状的监测调查研究

开展全国重点污染源排污现状监测调查研究,确定占全国排污总量65%以上的重点污染源污染物的排放现状,筛选我国环境优先污染物名录。开展环保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环境长期环境监测调查、环境安全性评价和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2.7 加强对生态监测的研究

我国生态监测刚起步,无实质性突破,没有一套成熟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遥感遥测系统、图像解析系统、评价技术指标等亦不成熟。我国十五、十一五要发射灾害与环境监测小型卫星星座系统,急需作好技术准备。

2.8 加强环境标准国际化的研究

当前,我国环境标准国际化面临困境,既不能有效采用国际标准,也不能有效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一般只停留在对国际标准征求意见上,缺乏将我国国家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的投入,难以建立有利于我国的技术壁垒。

总结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环境决策的技术依据,其主要工作是说清环境质量现状、变化趋势及原因,说清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形成应急响应技术支撑,为我国环境履约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提出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控对策。环境监测是通过调查环境污染的状况,采样进行测试与分析,并据此做出综合评估。环境监测是对环境的质量进行综合检测、评价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环境执法与制定相关决策的重要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赵燃.崔再斌.中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农业经济与科技,2012.

[2] 杨洁.仁寿县环保局加强环境监测服务经济发展.四川新闻网,2012.

环境监测范文第10篇

一、发挥基础作用,管理服务职能显著增强

多年来环境保护工作的实践证明,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有力支撑,提供科学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是政府实施综合决策和环境监管的重要依据。安徽省芜湖市环境监测站始终履行环境监测的技术支持职能,为环境管理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安徽省芜湖市环境监测站近5年来,在对地表水、空气、酸雨、噪声和辐射环境的例行监测中,环境监测工作共取得监测数据30多万个,全面反映了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为区域流域环境质量管理提供了依据。通过污染源监测,为排污收费、排污申报登记、排污许可证、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竣工验收等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通过仲裁监测,以代表性强、准确性高、科学合理的监测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安徽省芜湖市政府实施的水环境质量综合整治工作过程中,环境监测站以全面、详实的调查分析报告,为政府综合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做好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基础上,环境监测注重加强环境质量变化规律分析、环境质量变化原因分析和总量分析,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得以不断提升。在原有的年报、公报、季报和文字表述的基础上,陆续开展了概要、月报、双月报、快报、周报、日报、预报、类报告和阶段性报告,增加了图片、图示、表格和电子演示版,采用多种形式及时向领导、有关方面和公众报告。例如《芜湖市“十五”环境质量报告书》在说清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的情况下,对主要污染因子进行模拟预测,阐释了国民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对应关系,在综合分析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监测站编制的《芜湖市银湖、凤鸣湖水环境监测双月报》、《芜湖市龙窝湖水质监测调查报告》等阶段性分析评估报告,及时说清、说准了区域水环境质量变化和污染源达标情况,将充足的监测数据转化成准确有效的信息,提高了为环境管理和领导决策服务的水平。

近几年,芜湖市监测站先后完成了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大气环境功能区划、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地表水和大气环境容量核定、酸雨普查、危险源调查等专项监测项目,这些专项监测工作的成果为环境监测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了基础性资料,并运用到环境保护工作的各个方面。

二、适应新需求,有效提升监测技术

没有科学先进的监测手段,综合决策和环境管理就没有科学依据,污染减排就缺乏有力支撑,难以对当前复杂的环境形势做出准确判断,特别是如果预警监测跟不上,就可能在出现突发污染事件时措手不及,应对无方,甚至对群众健康、经济运行、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造成影响。环境监测站领导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十一五”期间,通过推行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和环境监测自动化建设,不断增加监测投入,以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预警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为重点,努力构建先进实用、整体协调的环境监测技术装备体系,在自动监测、应急监测、监测网络建设及监测领域拓展方面有了明显变化。

“十一五”期间,芜湖市环境监测站监测能力建设共投入1000多万元,大幅提升仪器装备水平,站设备原值已经达到1554.98万元,装备质量显著提高。同时,抓住实验室改造机遇,争取芜湖市财政资金300余万元,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现代环境监测实验室,标准化建设通过了省级验收。目前,拥有icp-ms、色质谱联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bod快速测定仪、cod快速测定仪、多普勒流量流速仪、红外分光测油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等大型监测仪器。同时,环境自动监测设施也不断加强,4套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和3套酸雨自动采样系统稳定运行,通过精心维护与管理,保证科学、准确的数据产生。长江水质自动监测站通过了安徽省环境监测站的验收,正式投入了运行。目前,已逐渐建设成为一个拥有先进仪器设备、现代化监测技术手段的环境检测机构。

在此期间,芜湖市环境辐射监测能力从无到有,先后配置了3套电离监测仪、1套电磁监测仪器、相关配套硬件如计算机、测距仪等设备。监测范围由原来单一的放射源监测扩大到电磁辐射监测和辐射环境质量监测,人员队伍也在不断壮大。目前常年开展地面水和空气例行辐射监测、验收和环评等委托监测、辐射污染纠纷与投诉监测等。

面对近几年突发性污染事故频繁发生、污染纠纷增多的趋势,芜湖市环境监测站加大了应急监测投入,配备了200多万元的环境应急监测车以及必要的应急监测装备,科学整合了应急监测技术力量,提高应急监测水平,初步具备了现场快速监测100余种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能力。同时完善污染事故应急响应系统,制定了《芜湖市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建立了重点危险源信息库、专家支持信息库等应急监测技术信息支持系统,改变了原先应急监测能力比较薄弱的状况。“十一五”期间开展了迎奥运反恐环境应急监测演习等数十次演习,充分锻炼了应急监测人员的能力。先后开展了南陵县浓硫酸槽罐车翻车事故等16起突发事件的应急监测,突发性污染事故得到了及时处理。环境应急监测适应了时代需求,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强基固本的同时,环境监测工作与时俱进,向纵深拓展领域。先后开展了农业面源污染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调查和旅游景点环境质量监测,还开展了饮用水源地水质109项全指标监测、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城市污水处理厂等领域监测和iso14000认证咨询。

三、强化队伍,树立新时期环境监测形象

以往环境监测的性质、地位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造成长期以来分配机制和管理模式的落后,又因面临事业单位改革的大局,监测人员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芜湖市环境监测站在保证监测队伍稳定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监测工作的积极性,在改革监测体制机制上做了深入探索

。以科学管理为基础,通过改革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建立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内部管理体系和高效的工作流程,并制定了《环境监测中心站职工考核办法》,将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和个人,并建立了与之相匹配的考评和奖惩兑现方案,把工作完成情况与福利、职称评定、评>,!

以来,按照事业单位录用规范程序,录用了8名监测相关专业的硕士生和大学生到环境监测岗位,强化了监测队伍。多次组织职工参加各类技术业务培训班、研讨班和学术交流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监测技术竞赛、实验室质控考核和持证上岗考核。5年来,监测监督人员参加各种形式培训达40余人次,取得了监测、监管等相关资质,人员专业素质明显提高。通过技术更新和人才储备,打造了一只作风优良、技术过硬的环境监测队伍,营造了一个吸引人才的发展环境。

上一篇:海洋环境范文 下一篇:环境工程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