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专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9:29:25

环境工程专科论文

环境工程专科论文范文第1篇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条件适用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企事业单位从事环境监测、环保技术与管理、环境工程与技术咨询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条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必须具备以下思想政治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承担并完成本职工作任务。

第四条职称外(汉)语水平,符合自治区职称主管部门有关政策规定。

第五条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符合自治区职称主管部门有关政策规定。

第六条继续教育培训,符合自治区职称主管部门有关政策规定。

第七条近三年年度考核均为合格(称职)以上。

第八条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评审条件

(一)学历资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取得工程师职务任职资格5年以上。

2.在县及县以下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大专学历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18年、中专学历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22年,取得工程师职务任职资格5年以上。

(二)学识水平

系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标准、规范、规程、规章;了解本专业国内外最新技术状况和发展趋势;分析、研究重大和关键的技术问题,提出所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发展规划;具备指导工程师实践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三)实践能力(经历)

取得工程师职务任职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环境监测

(1)在环境监测科研或重点专项工作开展、监测环境新技术开发、监测技术方案制定实施等工作中负责或主持一个方面的工作。

(2)主持完成本单位环境监测技术质量保证、计量认证,所在单位通过自治区级以上(含自治区)计量认证;或主持完成本地年度环境质量报告书的编制或主持编制部级或自治区级综合性重点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报告。

(3)能独立承担水体、空气、噪声、生物、生态、放射性、电磁辐射等专项10个以上项目的经常性监测(具备上岗证),完成相关技术报告编写。

2.环保技术与管理

(1)在各项环保技术与管理工作中负责或主持一个方面的工作。

(2)作为主要成员,编制自治区级以上各类环保规划、环境区划、环境标准、技术规范、管理办法等2项以上;或编制地州市级3项以上。

县以下单位工作人员,作为主要成员,编制县级以上各类环保规划、管理办法等2项以上。

(3)提出的环境保护对策建议或污染治理、污染减排、生态建设等项目建议被自治区级以上政府部门采纳1项以上;或地州市级政府部门采纳2项以上。

县以下单位工作人员,提出的环境保护对策建议被县级以上政府部门采纳2项以上。

3.环保工程与技术咨询

(1)在大型环境工程或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节能评估、上市公司核查等技术咨询工作中主持或负责一个方面工作。

(2)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大型企业或建设项目清洁生产审核、上市公司核查、节能评估、环保“三同时”验收、重点项目环境影响评估、危险废物经营能力评估等技术咨询工作10项以上。

(3)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大中型建设工程(建设投资达到5亿元以上)的环境监理3项以上,通过环保验收;或承担大型环境保护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建设管理等工作10项以上,工程通过验收运行。

(四)业绩成果

取得工程师职务任职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中的4项:

1.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奖励或地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是主要完成人(额定限额内)。

2.国家环保部优秀环境质量报告书、优秀环评报告书二等奖以上或自治区环保厅优秀环境质量报告书、优秀环评报告书、优秀竣工验收报告书、优秀评估报告一等奖或自治区优秀设计(含优秀环境规划、优秀环境工程)二等奖以上。

3.主持完成的环保专业工作成果通过有资格的第三方组织的专家鉴定(审定)或生产实践达到自治区较高水平;或本人主持的生产技术工作有较大改进,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自治区主管单位颁布的标准,已发挥出明显作用。

4.国家环保部优秀污染防治工程、生态建设工程的主要完成人(工程实施并切实发挥了明显作用);或自治区优秀污染防治工程、生态建设工程的技术负责人(工程实施并切实发挥了明显作用)。

5.作为技术负责人,完成国家环保专项工作2项以上,并通过国家评比、验收或成果被自治区级以上环保部门采用。

县以下单位工作人员,完成地州市级以上环保专项工作2项以上,并通过地州市级评比、验收或成果被地州市级以上环保部门采用。

6.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环境咨询、环境规划、环境区划、环保工程、专项环境调查等工作,其成果有3项以上被自治区级以上环保部门采用或表彰。

县以下单位工作人员,作为技术负责人参加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环境区划、专项环境调查等工作,其成果有2项以上被地州市级以上环保部门采用或表彰。

7.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编制自治区级以上环境标准、法规、技术规范、管理办法2项以上,并实施。

8.作为技术负责人承担完成环境工程项目大型1项以上或中型2项以上或小型5项以上,实施后经有关部门验收确认可有效解决所在地环境问题,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9.作为主要成员,研究开发的环保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通过有关主管部门鉴定。

10.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本专业领域的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得到实际应用并取得效益。

11.在县及县以下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3年以上年度考核优秀或业绩成果获得县及县以上表彰奖励3次以上。

(五)著作论文

取得工程师职务任职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正式出版本专业学术专著、技术专著、译著1部(本人撰写3万字以上)。

2.在自治区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公开发表本专业论文3篇以上(第一作者)。

3.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专业论文2篇以上(第一作者),或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专业论文2篇以上并被收入论文集(第一作者)。

4.在县及县以下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能反映本人最高学识和理论水平代表作品3篇以上。

第九条工程师任职资格评审条件

(一)学历资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大学本科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取得助理工程师职务任职资格4年以上。

2.大学专科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取得助理工程师职务任职资格5年以上。

3.中等专科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15年以上,取得助理工程师职务任职资格5年以上。

(二)学识水平

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能够解决本专业较复杂的技术问题;掌握本专业的标准、规范、规程、规章;掌握本专业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具备指导助理工程师实践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三)实践能力(经历)

取得助理工程师职务任职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环境监测

(1)有参与自治区和同级以上环境监测科研、环境监测工作全过程的经历,掌握环境监测领域新技术、新方法,能独立承担水体、空气、噪声、生物、生态、放射性、电磁辐射等专项5个以上项目的经常性监测(具备上岗证),完成相关技术报告编写。

(2)参与本单位环境监测技术质量保证、计量认证工作,参与编写质量体系文件,所在单位通过自治区级以上计量认证。参与制定环境监测技术方案并具有按技术规范实施的能力。

(3)参与完成当地年度环境质量报告书的编制,能准确收集分析、处理环境监测数据和解决本专业工作中的技术问题。

2.环保技术与管理

(1)参与编制自治区级以上各类环保规划、环境区划、环境标准、技术规范、管理办法等2项以上;或参与编制地州市级3项以上。

县以下单位工作人员,参与编制县级以上各类环保规划、管理办法等2项以上。

(2)提出的环境保护对策建议或污染治理、污染减排、生态建设等项目建议被地州市级以上政府部门采纳1项以上。

县以下单位工作人员,提出的环境保护对策建议或污染治理、污染减排、生态建设等项目建议被县级以上政府部门采纳1项以上。

3.环境工程与技术咨询

(1)作为主要成员,承担自治区审批的规划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独立完成专题报告或重点章节编写,环评报告书通过专家评审(自治区级3项以上,地州市级4项以上)。

(2)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大型企业或建设项目清洁生产审核、上市公司核查、节能评估、环保“三同时”验收、重点项目环境影响评估、危险废物经营能力评估等技术咨询工作5项以上。

(3)作为主要成员,承担中型建设工程的环境监理2项以上,通过环保验收;或承担中型环境保护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建设管理等工作6项以上,工程通过验收运行,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四)业绩成果

取得助理工程师职务任职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中的3项:

1.自治区科技奖项或地州市科技奖项主要参与人员。

2.国家环保部优秀环境质量报告书、优秀环评报告书三等奖以上或自治区环保厅优秀环境质量报告书、优秀环评报告书、优秀竣工验收报告书、优秀评估报告二等奖或自治区优秀设计(含优秀环境规划、优秀环境工程)三等奖以上。

3.地州市级以上优秀生态建设工程、污染治理工程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4.参与完成的工作成果通过鉴定(审定)或生产实践达到自治区较高水平;或本人负责的技术工作有较大改进,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相应业务主管单位颁布的标准。

5.参与研究开发的环保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成果通过主管部门鉴定。

6.参与完成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环境咨询、环境规划、环境区划、环保工程、专项环境调查等工作,其成果有2项以上被自治区级以上环保部门采用或表彰。

县以下单位工作人员,参与上述工作,其成果有2项以上被地州市级以上环保部门采用或表彰。

7.参与完成中型以上环境工程项目1项以上或小型3项以上,通过验收取得明显环境效益。

8.参与完成本专业及相关专业领域的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实施并取得效益。

9.在县及县以下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2年以上年度考核优秀或业绩成果获得县及县以上表彰奖励2次以上。

(五)著作论文

取得助理工程师职务任职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正式出版本专业学术专著、技术专著、译著1部(本人撰写1万字以上)。

2.在自治区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本专业论文2篇以上(第一作者);或在地级以上专业刊物上3篇以上(第一作者)。

3.在县及县以下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能反映本人学识和理论水平代表作品2篇以上。

第十条助理工程师任职资格评审条件

(一)学历资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大学本科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1年以上。

2.大学专科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2年以上。

3.中等专科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4年以上。

(二)学识水平

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了解本专业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较熟练运用专业技术标准;了解本专业的先进技术,在工作中能熟练运用专业技术标准和有关技术规范,能够解决本专业一般的技术问题。

(三)实践能力(经历)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环境监测

(1)在工程师指导下,参与完成监测技术质量保证、计量认证,本人或所承担工作项目通过自治区级以上计量认证。

(2)负责完成水体、空气、噪声、生物、生态、放射性、电磁辐射等项目中1项要素以上监测任务。

2.环保技术与管理

(1)参与本专业的技术管理,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2)在技术管理中,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环境标准、技术规范,并在工作中运用。

3.环境工程与技术咨询

(1)在工程师指导下,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环境标准、技术规范,参与各类技术咨询工作,较好地完成任务。

(2)在工程师指导下,参与本专业中小工程规划设计,参与环保工程的施工建设管理,较好地完成任务。

(四)业绩成果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自治区科技奖项或地州市科技奖项参与人员。

2.自治区级以上优秀环境质量报告书、优秀环评报告书的参与者。

3.地州市级以上优秀生态建设(修复)工程、污染治理工程项目的参与者。

4.参与完成的工作成果通过鉴定(审定)或生产实践效果较好;或参与的生产技术工作有改进,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主管部门颁布的标准。

5.参与研究开发的环保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成果通过主管部门鉴定。

6.在环保工程施工和技术工作中解决一般技术问题,经县级以上主管部门认可。

7.从事环境监测人员,能独立承担经常性监测(取得上岗证)或其它本职工作,参与相关技术报告的编写。

(五)著作论文

提交独立完成的技术工作总结或学术论文1篇。

环境工程专科论文范文第2篇

生的培养目标及现状近年来,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充分依托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湖北省重点(特色)学科、“矿区重金属污染防治与资源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矿区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黄石市环境工程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省级优势科研平台和持有的国家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设计等资质,按照培养“面向环保行业、服务区域经济、注重工程实践”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科学定位,以培养应用型环境工程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为根本,将环境工程的产、学、研有机结合,努力建立注重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目前,我校与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重点高校及武汉工程大学等省属地方高校开展了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工作。截至2014年3月,我校已联合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7人,其中已毕业4人,在读3人,硕士毕业生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

2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

生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我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分为2个阶段完成。第1阶段为硕士研究生第1年在招生单位修完规定的专业基础课。此阶段将为硕士研究生提供系统的专业理论课程学习,为后续开展本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奠定基础。第2阶段为硕士研究生到我校开展毕业论文的相关工作。此阶段实行双导师制,以我校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为主,双方共同指导硕士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硕士研究生通过2个阶段的学习,既发挥了招生单位理论教育的优势,又充分利用了我校服务地方的科研和实践平台,以地方需求为依托共同培养硕士研究生。在第2阶段的培养过程中,坚持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生态环境建设需求为导向,以硕士研究生职业需求为目标,全面提升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将人才培养和项目紧密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多渠道协同创新。这一阶段将突出项目案例剖析和实践研究,灵活运用团队指导、现场调研、室内实验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研究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具体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项目带科研、科研促工程、工程促培养”的应用型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原则,通过参与项目和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其中,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殷斌结合黄石市磁湖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际,开展磁湖底泥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对底泥资源化过程中重金属的溶出规律进行了相关研究,该课题获得了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项目和湖北省水利科研重点项目资助。

在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过程中,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立以硕士研究生导师为主导的科研团队,从而解决了学院教授—青年教师科研团队项目开展、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3个层次学生培养和高中低年级“传帮带”中的难题。在硕士研究生导师的科研项目背景下,青年教师校级创新团队带领硕士研究生指导本科、专科学生积极参与各项科研活动。此外,通过聘请“楚天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的方式,与外单位合作,充分利用外单位的科研条件和师资力量培养硕士研究生。其中,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刘玮玲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根据当前黄石市大气环境的实际,率先开展了黄石地区大气微细颗粒物中碳气溶胶污染来源解析研究,为下一步黄石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源成分谱的建立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既提高了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提升了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我校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学科较分散、规模较小,且我校又缺乏系统和专门的管理培养体系,导致出现培养方式单一、学术氛围淡化、学术社团活动缺失、专业导师队伍偏少、项目研究经费不足等问题。

3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主要对策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主要对策如下:

1)科学合理定位,构建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由于专业学位教育要凸现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传统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将难以适应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求。除了制定符合应用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的课时和学分之外,更应该使科研实践环节目标考核机制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实践环节的实施,可通过提前进合培养导师课题组、到重点科研院所短期交流、到相关企业实习等方式,构建全程化、多层次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以弥补课程学习中科研实践环节的不足。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导师遴选和管理制度。

应用型高水平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在通过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重点科研平台吸引和巩固高水平人才队伍的同时,应与招生单位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要求保持一致,逐步完善校内兼职导师遴选制度,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职称比例合理并拥有丰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导师队伍。只有建立完善、规范的遴选机制和相应高水平的导师队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才能真正实现量和质的双重飞跃。例如,我校在积极筹建院士工作站、引进楚天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利用多种渠道资助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访问学习和交流,并定期开展与本地企事业单位的相互交流。

3)加强协同合作,建立开放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除利用自身已有的科研平台和师资力量之外,还可组建包括高校、研究所和企业在内的协同创新中心,这种开放式合作方式为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科研实践平台。以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为目标,以项目牵引合作,在生产实际中解决急需的技术难关,既能有效地利用校外科研单位的科研资源,又能加强各单位间的学术交流,有助于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实践能力。通过这种开放式合作方式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现了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学+科研+生产+开发”培养模式。例如,与武汉工程大学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王振根据磁湖水体富营养化较严重的环境问题,用曝气生物滤池亚硝酸型生物脱氮技术实现水体脱氮,其研究成果已申请发明专利1项。

4)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完善学术监管机制。

地方高校长期以教学为主导,学术监管机制不完善。作为地方高校,应建立与招生单位的长期沟通机制和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管理办法,将联合培养研究生纳入双方学校的统一管理,并通过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建立科研激励机制来调动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校的学术氛围,同时通过招生单位和联合培养单位导师的相互配合,加强对硕士研究生思想品质、学术道德等方面的引导,将其贯穿于联合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如研究方案的制定、实验及实践效果的监督、开题报告和中期报告的考核、学位论文的检查、毕业答辩的预评审等,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抵御学术不端行为。

4结束语

针对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自身特点,我校在培养方案、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的撰写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实行多种形式的培养模式。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环境工程高级人才为目标,以提升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中心,科学定位、重视基础、强化实践,创新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将为我校最终获得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奠定良好的基础。

环境工程专科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污染控制工程 课程体系设置 实践教学 三三实践教学体系 资料归档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3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污染控制的原理和方法、基本构筑物的设计计算,对典型的废水处理能选择合理的处理方案和确定主要的工艺参数,对污水和废水处理最新技术需有一定的了解。《水污染控制工程》同时也是一门工程应用性极强的专业课程,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一定的设计技能。因此在《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同时也要十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3]。因此《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的建设尤为重要,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达到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1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设置

我校选用的教材是高廷耀等主编的《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第三版),安排120学时,其中理论授课80学时,实验40学时。根据教材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将脱氮除磷基础理论连同脱氮、除磷活性污泥法工艺及其设计一起讲解,并增加化学除氮、化学除磷的机理及工程实例讲解,同时强化生物脱氮、生物除磷的机理分析,并进一步在实际污水脱氮除磷工艺中深入讲解生物脱氮除磷的机理,让学生彻底了解和掌握生物脱氮除磷的机理和典型工艺。教学中,对处理同类污水的不同污水处理工艺进行经济性、技术性的对比分析,分析不同污水处理工艺的适用对象、范围,找出不同类型的污水处理工艺的优缺点,便于学生在实际污水处理设计中进行方案的比选。如不同类型沉淀池的比较、推流式活性污泥法与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的比较、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的比较、污水的不同化学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等。另外,在教学中,补充介绍一些最新的污水处理新技术、新工艺。深入了解本校水污染控制工程课题组的课题研究动向,将最新的水污染控制理论、技术参入到实际教学中,增加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了解最新的污水处理动态。

我校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由水污染控制工程、水处理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构成,我校开设《水污染控制工程》课之前的先修课程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环境微生物学等,学生通过对化学类及微生物学类课程的学习,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中有关污水和污泥的化学性处理、生物处理的专业基础理论

知识。

2 课堂组织教学

2.1 座位表制度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为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上课人数多达120人左右,都是在大的阶梯教室内授课。要在人数众多的大教室内组织好教学实属不易,首先是众多的学生姓名一时无法熟识,课堂教学的组织纪律无法有效的掌控,即使有学生上课时讲话、睡觉或其他的课堂违纪行为也无法准确的叫出学生的姓名。在上《水污染控制工程》课之前,将所授课程教室的空白座位表打印一份,第一次课时将座位表发下,由学生按上课第一次入座的座位将姓名填写在座位表上,以后每次课都按填写好的座位表入座,这样老师对每个座位上的学生姓名一目了然。对于选课人数众多的课程,座位表制度的执行有着诸多的好处,老师不必花费过多的时间去点名,只要将座位表与学生实际落座的情况进行对比,就能很快了解迟到、旷课的学生;上课时若有学生讲话、睡觉或其他的课堂违纪行为,对照座位表,也能快速的找到具体的学生姓名,进行批评指正;便于对违纪行为的学生进行课堂提问,这样可督促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我校一般的课程考试、考核分包括平时成绩分、考试分等,平时成绩分一般占到总分的20%左右,平时成绩无外乎对迟到、旷课、早退、上课的组织纪律、提问回答的效果、作业等进行考核,而对于人数众多的课程进行平时成绩考核实在有些困难,而座位表制度的实施可有效的解决这些难题。当然,座位表制度并不是学校硬性规定的一项制度,只是在我系得到较大的推广。

2.2 教学效果探讨

多媒体多样的教学演示方式可使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揭示事物的内部结构或内在关系,提高学生观察理解事物的能力;同时利用人的多种感官来接受信息,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质量和效率;它还可以将抽象的事物非常形象地表现出来,将静态的对象赋予动态特征,增强教学的感染力[4-5]。如在《水污染控制工程》专业课授课时,往往有大量的设备图形结构、工艺流程图需要讲解,同时增设动画、视频和音频等信息,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这时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就充分体现出来。多媒体在教学中有着巨大的优势,同时也存在诸多的不足,其中主要的不足之处在于多媒体教学的信息是一屏一屏呈现的,每一屏教学信息的保留时间有限,要求学生具有较快的反应速度,较强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接受能力。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凭借语言、文字、图像而不写一个字,必将有较多的学生不适应这种大容量、快节奏传递信息的方式,甚至连笔记都记不下来,更谈不上复习了。因此如何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板书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值得在教学中探讨,板书教学可留给学生较多的消化吸收知识的时间,掌握好教学的节奏,空留出更多的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时间。

改变教学组织形式,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授法主要强调语言符号的作用,现在的素质教育要注重内容的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将单向传授、被动、低效的教学方式向多维互动、主动、高效的教学模式发展。可以给学生划定自学的范围,或是给学生提供资料,让学生先自学,然后在上课时让学生讲解或是老师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展开课堂教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样教学内容上要具有新颖性、应用性、实践性等,教学方式上可实行尝试性教学、自学辅导教学、师生互易教学、技能操作教学、集体讨论式教学、提问式教学等。

3 实践教学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环境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环境工程的规划、设计、管理、监测和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外语、计算机、制图等方面的能力,并了解相关的经济、法律、管理等人文社科知识。毕业生应掌握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意识,能很好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可从事环境工程的规划、设计、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管理和教学等方面的工作。

我校《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由水处理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构成。针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我校开设的实践类教学涉及到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监测、课题研究等方面。

3.1 水处理实验

水处理实验是为《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开设的实验课,其基本任务是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水处理技术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加深对基本理论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的操作方法,能独立或合作进行实验,掌握测试技术及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技术,独立完成实验报告。我校开设的水处理实验有混凝实验、废水静止沉淀实验、成层沉淀实验、还原法处理酸性含铜废水、自来水冲氧实验、废水的可生化性实验、活性污泥实验、生物过滤实验等。

3.2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使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设计任务,掌握治理的工艺过程及构筑物(设备)设计和选用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熟悉查阅和正确使用技术资料,能够在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增强工程和实践能力。课程设计的内容安排上有污水处理、大气治理、给排水、固废处置等方面的设计。课程设计编写的设计说明书作为整个设计工作的书面总结,设计说明书的内容应包括封面、目录、设计任务书、概述与设计方案简介、工艺设计计算、主要构筑物(设备)的计算与辅助设备的选型、设计评述、绘制的图纸及参考资料等。

3.3 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完成本科生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既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过程,又是对学生素质的一次全面检验,这不仅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还是对学生的毕业资格及学位资格审定的依据,是对学校教学质量及办学效果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我校的毕业设计采用双向选择的形式进行,先是由本专业的教师统一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统一归档、统一,然后由学生进行选择,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需规定和规范每位教师所带毕业生的人数。毕业设计(论文)有设计类的、有研究类的,设计类的主要有污水处理设计、大气治理设计、给排水设计、固废处置类的设计等。研究类的是学生进入教师的课题研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调查研究、检索文献资料、制定研究方案、进行实验研究。我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必须完成一篇与课题有关的外文资料翻译(要求不少于8000印刷符号)。由学生独立完成的毕业设计或研究论文最后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我校的毕业设计(论文)答辩采用先小组答辩,后大组答辩的方式进行,按照一定的比例在小组答辩中挑选出优秀的和需进行修改才能合格的毕业设计(论文)进入大组答辩。通过大组答辩打分最终确立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和较差毕业设计(论文),不合格毕业设计(论文)需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才准予通过,因此有的学生因毕业设计(论文)而暂缓毕业或延迟毕业的。我校在狠抓毕业设计(论文)这个环节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绩,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有了比较明显的提升。

3.4 认识实习

认识实习是通过相关单位的参观学习,使学生接触到环境工程生产实际,开阔眼界,从而树立较明确的专业思想,为进一步的理论学习作前期准备。本课程旨在使环境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之前,初步认识本专业的研究对象,即水、气、噪声、固体废弃物,与之相应的工程处理手段及构筑物,以及污染物的监测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认识实习的具体内容有参观学型仪器室、化学室、生物室、各功能实验室等,专家现场介绍泵站设备、运行及相关知识,到实习单位参观、学习了解环保构筑物及工艺流程,环境科学及工程专题讲座等。认识实习历时一周,计五个实习日。实习结束后,学生根据实习的内容和要求,按照专题分类将实习日记系统地整理成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应该简明扼要、推理清晰、内容完整,并附有必要的简图或草图,实习报告并交实习指导教师考核和评比。另外,带队教师还需做关于此次认识实习的总结。

3.5 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通过在实地的生产实习,使学生加深对水、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置和资源化的基本理论、技术和设备等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有学习和参加实际的给水、污水处理、废气净化生产操作,深入了解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处理、废气净化的工艺过程、主要方法;学习和参加环境监测的实际操作,巩固水、大气等常规监测内容的方法;深入了解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理工艺、技术;熟悉生产过程中的设备和装置。多年来,我校已建成较为固定的生产实习场所,有宝钢集团旗下的废水处理、原水处理、固废处理、危废处理等技术工艺流程,御桥垃圾焚烧厂,美商生化厂,石洞口污水厂,金山石化水质净化厂,上海桃浦污水处理厂,上海固废处置中心,闸北卫生监督所,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各区环境监测站等。环境工程专业的生产实时间为四周,有效天数为20d,计8学分,在第三学年夏季学期进行。生产实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独立书写于学校统一发放的“校外实习日记手册”收全归档,学生应按照实习的要求将每天的调查研究和观察结果、搜集的相关资料、专题报告等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详细记录,以便指导教师监督检查和整理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学生根据实习的内容和要求,按照专题分类将实习日记系统地整理成实习报告,并交实习教师考察和评比。

3.6 创新实践教学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一直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首先我们创立了三三实践教学体系。一个合格的毕业生必须参加三种社会实践,即社会调查、课程实习、毕业实习;能够撰写三种形式论文,即调查报告,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参加三类实验研究:课程实验、创新实验、毕业实验。其次建立企事业单位一体创新实践合作基地。近几年我们与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九段沙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署、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上海市宝山钢铁有限公司、上海凡清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上海莘虹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包含企业、事业单位一体的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实践平台。

4 做好《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资料的归档工作

根据《高等学校教学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国家教委、国家档案局1987年教办字016号)的规定:教学计划、方案和教学大纲,教学改革方案、总结;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方面的材料(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的计划、大纲、总结、实习指导书、实习讲义、实习结果鉴定,有代表性的实习报告等);课堂教学材料(课程安排表,课程进度表,教师任课安排,典型讲义、教案,各系各专业的考试题);优秀的、典型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及评审意见等都需归档。

高等学校的档案工作在学校体制改革、总结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改革、评估教学质量、开展科学研究、评定职称、落实政策和编史修志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成为学校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并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学资料归档的意义是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以使各项工作有序展开,它是一项办学的基础工作。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行闭卷考试,考试完后的教学归档资料有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平时成绩记分册、试卷分析、A卷、B卷、A卷答案、B卷答案、试卷、成绩单、学生试卷清单、座位表等。《水处理实验》采用实验操作的平时记分册、实验报告的编写等方式进行考核,考核完后的教学归档资料有《水处理实验教学大纲》、《水处理实验教学进度表》、平时记分册、水处理实验考勤情况及成绩评分说明、水处理实验考核学生试卷清单、实验报告等。《课程设计》考核的内容为学生撰写的课程设计方案,归档资料有《课程设计大纲》、《课程设计指导书》、《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教学进度表》、环境工程课程设计评分标准、成绩分析表、学生试卷清单等。毕业设计(论文)以答辩打分进行考核,归档资料有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开题报告、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质版、电子版)、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书、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记录、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组评分汇总表、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评分评定表等。认识(生产)实习的考核形式是对学生的“校外实习日记手册”、认识(生产)实习报告进行打分考核,归档资料有环境工程专业认识(生产)实纲、认识(生产)实习计划指导书、认识(生产)实习计划表、认识(生产)实习日记、认识(生产)实习报告、认识(生产)实习教师工作总结等。

我校成立专门的教学归档资料监督检查小组,对各类教学资料进行监督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归档资料的完整性、规范性,试卷批阅的规范性、公正性等,并进行打分评阅,实行较为严厉的监督检查,对保障教学的有序性,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成官文.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改革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1):102-103.

[2] 殷旭东.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方法及实验教学环节探讨[J],广州化工,2012,40(13):195-196.

[3] 李丽蓉.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琼州学院学报,2011,18(2):85-86.

[4] 杨梅金.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结合[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8(增刊28):163-165.

环境工程专科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培养体系;应用型人才;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67-02

高等教育在进入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核心的质量教育时期后,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尤其强调培养相对意义上的多层次、多规格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并将人才知识结构定位为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已成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的重点。新建本科院校厦门理工学院依托“海西经济特区”区域优势,以就业为导向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创新。我校为了培养合格的应用性人才,在充分了解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后,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借鉴他人成功经验,合理设计和建设工程实际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主动迎合社会需要及就业多元化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把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取向特色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许多新的要求。研究型、发明型和职业教育培养的各级人才在社会各行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对于介于两者之间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更是社会迫切急需的。遵照我国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把科学原理应用于社会实践并转化为产品、致力于科学应用,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直接应用于社会实践领域,从而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而学术型人才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致力于科学研究,主要任务是致力于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因此,应用型人才应掌握某一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来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新建本科院校要特别把握应用型本科培养人才与高职专科培养人才的能力取向的区别,要正确把握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道路,改变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与能力培养的传统本科教育模式。应注重培养集研发、设计与技术于一身,适应复合岗位需求、把握多种过硬技术、具备高新技术转化能力的复合型专业性应用人才。

二、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与人才需求的差异性

1.企业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的需求。经过对相关企业调研,学生的敬业精神与实际动手能力是企事业挑选人才的主要考察点。在现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企业和单位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意见主要集中在:本科毕业生知识面狭窄,基本的实验操作知识不扎实,不具备对基本设备进行简单维修的技能;工作敬业精神不足;对国内外环境工程涉及的最新技术和学科前沿了解较少。这些意见表明了学生的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发展,值得深思。

2.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知识结构特点分析。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技术型、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应用型教育,其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系统的知识结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选择决定了应用性人才的知识结构,教学与实验实训则具体完成了学生的能力结构培养。应用型工科专业人才强调教学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教学内容应围绕工程实际需要设计和确定,教学过程要联系生产实际,强调工程应用的“亲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创新教学平台的构建

1.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强能力”教育新理念。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教育新理念,以能力为核心,面向市场和工程应用,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为重要,特别是要加强对学生“强能力”的综合素质培养。要充分认识培养学生的“强能力”是指超越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范畴的综合能力,使学生除了具备的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外,还必须具备社会竞争能力。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判断它是哪方面的问题,该问哪个领域的专家,要查哪方面的资料。通过“强能力”综合素质培养和训练,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在社会激烈竞争中能克服困难,学会生存,具有创新创业精神。

2.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课程教学是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学生从课程教学中获取专业知识、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科知识体系,体现了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特点。对于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等教育,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工程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还应体现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特点,其课程内容除了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外,还应以工程技术知识为核心,知识结构体现工程实际应用,突显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训练特点,建设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制订的培养计划,是经过对部分高校的调研而制订的,具有相似性和模仿性。大部分学分集中在公共基础课教学,科研创新和实践教学时间较少。环境工程专业是工科基础很强的专业,涉及知识面广,如果忽视了工程实践教学,培养的学生将是与企业需求相背离的。因此,必须注重知识结构的交叉整合,拓展专业基础知识;与时俱进,增加反映环境科学技术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的课程;我们深刻认识到实践教学环节在环境工程专业教育中对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工程素质具有重要地位,首先建设了基础课程实验与环境专业实验、工程实践融为一体,并独立设课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把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2011年的第一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中,有10%的毕业论文是在企业完成的,80%的论文是教师的科研课题,论文答辩时邀请用人单位和企业专家参与答辩,并对论文答辩进行全面点评。通过答辩,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企业的肯定,就业率达到了100%。

3.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做中学”教学过程建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更应具体遵循和落实。在教学各环节中,应给学生创造和提供更多“自学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创新的机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具体体现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选择等各环节,这些环节除了要保证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及其拓展知识外,还要及时增加与环境专业相关的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观点等,在专业知识教育中增加工程应用实例,给学生创造一种氛围,促进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取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精简和更新教学内容,增加一些专门有关环境工程实际应用案例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环境知识和工程技术的形成过程及处理特点,更好地促进学生灵活掌握和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理论。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每门课上下工夫,按照少而精、增加学生自主性的原则,为了让学生能在不同的工程实际应用环境中完成课程学习,我们通过产、学、研项目,将教学过程与项目紧密结合,在省内外的相关企业建设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的各类实习。为了学生的就业,加强与企业的科研合作,特别是加强与中小企业的合作,为它们开展科研咨询,利用学校的仪器设备开展对外服务,建立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引领和介绍高年级学生与企业建立联系,让企业了解和熟悉学生,为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通过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形成了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做中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了本科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4.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关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大批既具备专业知识、又熟悉工程实际应用技术的“双师型”教师。这支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创造机会和条件,帮助青年教师通过各种环节加强和提高工程实际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在传授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善于应用工程实例。我校发展很快,各专业的青年教师居多数。由于师资缺乏,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是刚从高校毕业直接走向课堂的,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严重不足。教师实际工作经验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不足将影响学生工程实践操作能力的发展,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应用型师资队伍的要求提高了,要求他们不仅能传授本专业的基本知识,还要熟悉专业岗位操作,并善于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我系把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作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重点,在人才引进和招聘中,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念,把具有工程经历的人才作为重点考虑引进对象,改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单一的现象,充实“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几年的努力,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素质逐渐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水平及社会活动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已为实习、毕业论文及学生就业都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彰显地域优势,培养特色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要站在追求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高度,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同类高校的办学经验,不断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要努力加强自身内涵建设,以培育创新精神和素质能力为主线,继续整体优化我校环境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课程体系和内容,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让学生较早参加工程实践和创新活动;完善教师到相关行业的培训机制。充分利用学校优势,结合地域特色、行业特色,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将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3):1-5.

[2]李英.探究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的定位与分类问题[J].文教资料,2008,(4):153-155.

[3]张庆久.德国应用型科技大学与我国应用型本科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31-33.

[4]刘国荣,翁祖泽,黄俊伟等.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特性及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4,(12):39-42.

[5]陈景增.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

[6]何德文,柴立元,彭斌,等.特色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1):47-49.

[7]皮科武,万端极,高林霞,等.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现状比较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3).

环境工程专科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实践应用型人才;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0-006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高等教育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2012年颁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校根据实际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这些都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针对每所高校的自身特色和培养目标构建合理、可行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是非常值得去研究、探索和实践的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本文以大连民族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多年来针对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在本科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和训练方面所做的工作为例,分析、探讨普通高校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机制。

一、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

2005年国家教育发展中心高教研究室主任马陆亭将我国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本科教学型学院和专科教学型学院四大类。对于研究型和教学科研型大学人才培养定位于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而本科教学型和专科教学型高校人才培养则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2010年6月,教育部在天津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其核心就是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一大批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可见,强化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1]。

另一方面,各企事业单位对具有一定实践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逐步增加,这使得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成为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而实践应用型人才和普通本科人才的最显著区别是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而这一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理论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培养来完成。因此,如何有机、合理、高效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着实提高普通高校毕业学生既具备深厚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一直是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内容[2]。

二、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修订专业培养方案

大连民族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先后经历了“2005版”、“2009版”和“2013版”专业培养方案较大规模修订,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需求的变化。从2009年开始,大连民族大学现行的专业培养方案是以二级学院为一大类的模式执行的。如全校的本科教育基础课为通识教育平台,包括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必修课;以二级学院所有专业为一个大类的专业类教育平台,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等必修课;以不同专业为区分的专业教育平台,如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教育平台主要包括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物控制工程、环境质量评价等必修课程;此外还有集中性实践环节,环境工程专业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环境质量评价课程设计、环境污染防治综合实验和环境监测与评价综合实验等。大连民族大学学生在大一、大二主要完成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类教育平台的学习,在大三、大四主要完成专业教育平台和集中实践环节的学习。这不仅有利于实现全校学生共享优秀的教学资源,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完成大一学业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对专业的进一步了解后进行“跨类”转专业,以及在完成大二学业后的“类内”转专业,这样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在课程安排上如何将理论课程与专业教育平台的专业和实践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关心和注重的问题。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强化课程组在相关学科的“联动”作用,如“环境监测”是大连民族大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在这门课程中不仅涉及关于环境要素监测方案的制定、样品的采集和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和分析,以及实验数据的科学处理,还涉及分析方法的优化和分析仪器的使用等知识,这与“仪器分析”课程的知识密切相关。因此,大连民族大学学生在学习“环境监测”课程之前需要先学习“仪器分析”课程,掌握相关仪器分析的原理、方法和结构、功能,以及如何正确使用;而在“环境监测”课程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在讲授具体污染物监测方法时则对这部分知识进行“点拨”,以强化学生对已学过知识的熟悉和掌握。同时,因为“环境监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验内容与“环境监测”的内容紧密衔接。

“环境质量评价”也是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在进行环境质量评价过程中大量涉及环境监测的知识,因此在讲解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章节时,任课教师又会重新对“环境监测”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提及和分析,以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为了保证课程体系传授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我们对课程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科方向进行了优化和组合,如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组的主讲教师主要负责“仪器分析”、“环境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三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但在实验和实践环节则鼓励承担“无机与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环境化学”和“环境工程学”的教师参与进来,以增强学生在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间的联系。

(三)有针对性地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在环境工程专业集中性实践环节学时方面,相对于 “2005版”培养方案,在“2009版”培养方案中分别增加了48学时(2周)的环境污染控制综合实验和环境监测与评价综合实验两门实践课程,而在“2013版”培养方案中又增加了24学时(1周)的管网工程课程设计。在这些实践环节中,教师有针对性地以实际环境问题为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方案(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实施和评价环节,最后通过集中答辩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判。通过这些集中实践环节的训练,将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紧密结合,在方案确定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与专业紧密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如监测站、污水处理厂、环境理化检测公司和环保设备厂等,作为挂牌的学生实践实训基地,通过这些举措保证了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能够在实践环节有机会了解和认识环境工程的任务和作用,充分培养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兴趣[3]。由于大连民族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因此获得了2013年辽宁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立项。而在第七学期一些不考研且毕业后打算直接从事本专业的学生主动报名到与签订有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协议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3―4个月的“产学研”项目实习和实践,第八学期则在这些实习单位完成与专业相关的毕业论文。在这一过程中,系里定期召集这部分学生回到学校反馈实践、实训环节遇到的问题和收获,以及对已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具体建议。通过“产学研”项目的实施和培训,使学生能有机会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直接应用到生产实践活动中,并将实践环节中受到训练反馈到课堂的理论教学中,有助于增加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提前接受实践应用能力的培训,为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快速在工作岗位进入“角色”做好铺垫。

通过对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较强的专业素养,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较快“上手”、能够独立解决一些基本专业领域问

题,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近几年,大连民族大学每届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的毕业生都有多人到曾经实训、实习的单位去工作,同时也得到工作单位的认可和赞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大连民族大学当前提出的“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的教育教学改革思想。

普通高校本科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基本专业培养方案制订教学计划,学生完成相关学业后,获得由学校颁发国家认可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完成学历教育所要求的培养目标。而专业素质教育则以专业知识为主、实践应用为目的,培养能够解决生产实践活动中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近几年,大连民族大学在环境工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方面进行大量的教学改革和探索,已取得一定的成效,获得了“2014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环境工程”立项。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确保大连民族大学环境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在完成学历教育质量的基础上,构建专业技能的教育平台,培养学生既具备良好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高层次实用性、技能型、专业型的实践应用型人才,显著拓宽了学生的结业途径。因此,每年毕业学生能够顺利到环境理化检测中心、市政污水处理厂和企业的环保管理部门工作,或通过相关考试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任职。近几年我们连续对从事本专业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质进行回访,广大企事业单位对大连民族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给予了较好评价。

参考文献:

[1]时琳.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吉林省教

育学院学报,2014,(2).

[2]崔虹云,尚东昌,肖仲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

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

[3]邹学军,崔玉波,董玉瑛等.环境工程专业校外实践基地

环境工程专科论文范文第6篇

本标准适用于环境保护专业领域内从事环境科研、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环境工程、环境科技咨询与信息、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其申报高级工程师、工程师资格时必须依照本评审标准评审。

2.基本条件

2.1申报人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本职工作,钻研业务技术,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2在任现职期间,历年业绩考核均应为“称职”以上。

3.学历和资历

3.1申报高级工程师资格,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a.获得博士学位,确定工程师资格后,并担任本专业工程师职务二年以上。

b.获得硕士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并担任本专业工程师职务四年以上。

c.大学本科毕业,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并担任本专业工程师职务五年以上。

3.2申报工程师资格,应具备大学本科毕业或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并担任本专业助理工程师职务四年以上。

4.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4.1申报高级工程师资格应注重考查申报人员是否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根据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在具体科目上可以有所侧重。

a.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主要包括: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地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管理学等。

b.掌握本专业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至少对一门学科有专长和独到见解,能够为本部门科技进步和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决策意见。

c.掌握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

d.能够组织运用计算机对本专业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处理。

e.熟悉本专业国内外发展状况及趋势,掌握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等。

4.2申报工程师资格应注重考查申报人员是否具备本专业大学本科以上水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根据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在具体科目上可以有所侧重。

a.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同4.1a条所列科目。

b.了解本专业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有关内容。

c.了解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

d.熟悉计算机应用知识,能够结合本专业技术工作上机操作。

e.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等。

5.工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5.1环境科研、环境工程、信息工作、环境影响评价人员:

5.1.1申报高级工程师资格应具有以下工作能力

a.具有熟练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环境领域内重要或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

b.在环境科研、环境工程或信息工作中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c.在环境科研或环境工程设计方面,有较强的研究、设计、开发能力,并能独立完成较大科研项目或工程设计。

d.具有对环境科研或环境工程的新技术、新产品进行技术鉴定的能力。

e.从事环境信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具有熟练应用信息手段迅速、准确的分析、掌握国内外最新环境信息的能力

f.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专业技术人员,熟练掌握环评理论与方法,能独立完成部级大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g.具有指导中、初级技术人员工作、学习及审查其技术成果报告的能力。

5.1.2申报高级工程师资格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a.是完成二项以上国家、部、市级攻关项目或重点科研课题的主要参加者,对项目关键技术和疑难问题的解决曾做出重要贡献。

b.作为技术负责人,主持市级科研课题一项以上或局级重点科研课题二项以上,对项目关键技术和疑难问题的解决做出重要贡献。

c.曾主持大型污染工程设计一项以上或中型污染防治工程设计二项以上,并对重要技术难点的解决做出重要贡献。

d.是部级或部、市级环保产品的主要设计者或研制者。

e.能针对主要环境问题,运用信息研究方法和技术,提出三项以上对策意见和方案并付诸实施,为改善环境条件创造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f.获天津市环境影响报告书二等奖以上一项或三等奖(含单项奖)二项。

5.1.3申报工程师资格应具有以下工作能力:

a.具有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环境领域内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

b.在环境科研、环境工程或信息工作中有一定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c.在环境科研或环境工程设计方面,有一定的研究、设计、开发和完成一般科研或工程设计的能力。

d.从事环境信息工作的专业人员应具有应用信息手段掌握国内外最新环境信息的能力。

e.具有指导初级技术人员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5.1.4申报工程师资格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a.是完成国家、部、市攻关项目或重点科研课题中专题给予专题以上的参加者。

b.曾参加部、市级科研课题一项或局级科研课题二项以上。

c.曾参加污染防治工程设计二项以上。

d.能针对主要环境问题,运用信息研究方法和技术,提出二项以上对策意见和方案并付诸实施,改善了环境条件,创造一定经济和社会效益。

5.2环境监测人员

5.2.1申报高级工程师资格应具有以下的工作能力:

a.具有组织制定综合性环境监测技术方案并领导实施的能力。

b.作为技术负责人能完成环境专题调查、监测方法、监测仪器、计算机软件等方面的科研课题。

c.能对环境监测方面技术成果进行评审,指导工程师开展环境监测和科学研究。

d.取得国家或省级环境监测人员技术考核合格证书中“考核项目”八项以上合格者。

e.取得国家“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评审员资格或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颁发的注册评审员资格。

5.2.2申报高级工程师资格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a.在环境监测工作中,能运用现代环境监测理论、技术和方法,揭示重大环境问题,是对二项以上重大环境问题监测的方案设计、布点、采样、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写做出过重要贡献者,并为改善环境条件的重大决策做出重要贡献。

b.负责撰写环境质量报告书、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报告或其它专题报告书五项以上。

c.主持制定监测技术规范或实验分析方法研究二项以上,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d.主持研制监测仪器一项以上或参与制定两项以上,并已在环境监测中应用。

5.2.3申报工程师资格应具有以下的工作能力:

a.具有组织制定专题性环境监测技术方案并领导实施的能力。

b.作为技术骨干能完成环境专题调查、监测方法、仪器、计算机数据汇总等方面的课题。

c.能指导助理工程师和技术员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5.2.4申报工程师资格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a.在环境监测中,能运用现代环境监测理论、技术和方法,揭示环境问题,是环境问题监测方案设计及报告编制的主要参加人,并取得较显著环境效益。

b.是本专业环境评价的主要参加人,曾负责撰写年度报告书三项以上或一项是部、市级优秀报告的执笔人。

c.是监测技术规范、监测分析方法研究的主要参加人和报告执笔人。

d.是环境监测仪器的主要研制人。

5.3环境管理人员

5.3.1申报高级工程师资格应具有以下工作能力:

a.从环境管理角度,为提高环境质量,具有为领导提供重大决策依据的能力。

b.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环境科研、环境信息、环境监测等各项工作的能力。

c.具有评审环境技术成果和指导中、初级技术人员工作、学习的能力。

5.3.2申报高级工程师资格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a.掌握国内外先进的环境治理和环境管理技术、水平和动态,运用现代化管理思想、理论、技术和方法,提出三项以上重要的环境对策意见和方案,为改善环境条件的重大决策做出重要贡献。

b.市颁或部颁技术标准、规范、法规、条件和管理办法等的主要拟定者,或是主持制定环境规划的主要负责人。

5.3.3申报工程师资格应具有以下工作能力:

a.从环境管理角度,为提高环境质量,具有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的能力。

b.具有组织、协调环境科研、环境信息、环境监测等各项工作的能力。

5.3.4申报工程师资格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a.了解国内外先进的环境治理和环境管理技术,运用现代化管理思想、理论、技术和方法,提出二项以上环境对策意见和方案,并取得良好的实效。

b.曾参加市颁或部颁技术标准、规范、法规、条件和管理办法的撰写工作,或是环境规划的主要撰写者。

6.业绩与成果

6.1评审高级工程师资格应全面考查申报人员在担任本专业工程师职务期间所取得的业绩成果。

6.1.1在专业技术工作中,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a.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等以上奖励(额定人员)。

b.获市(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或局级一等奖二项奖励(额定人员)。

c.作为课题主要负责人,完成部、市级科研课题二项,并通过鉴定属国内领先水平以上。

d.在技术管理工作中,业绩显著,贡献突出、获部、市级以上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6.1.2撰写以下著作、论文之一:

a.作为主要撰写人,出版过一部学术、技术专著、译著、教材或技术手册等。

b.作为第一撰写人,在一级学术刊物或国际性专业学术会议上一篇以上。

c.作为第一撰写人,在二级学术刊物或部、市级以上专业学术会议上二篇以上。

d.作为第一撰写人,撰写二篇以上重要技术报告,经专家评审、鉴定确认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实用价值。

e.作为主要撰写人,撰写的市(部)颁技术标准、规范、法规等,被主管部门批准实施。

6.2评审工程师资格应全面考查申报人员在担任本专业助理工程师职务期间所取得的业绩成果。

6.2.1在专业技术工作中,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a.获市(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奖励(额定人员)。

b.获局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或二等奖二项奖励(额定人员)。

c.作为课题的主要参加者,完成部、市级科研课题二项,并通过鉴定属国内领先水平以上。

d.在技术管理工作中,工作成绩优异,获市、局级以上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6.2.2撰写以下著作或论文之一:

a.作为主要撰写人,在二级学术刊物发表与本专业有关的论文一篇以上。

b.作为第一撰写人,在国内部、市级专业学术会议上一篇以上。

c.作为主要参加人,撰写的市(部)颁技术标准、规范、法规等,被主管部门批准实施。

7.外语水平

7.1申报高级工程师资格人员,应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并通过全市统一组织的考试合格。

7.2申报工程师资格人员应掌握一门外国语,并通过全市统一组织的考试合格。

8.破格晋升条件:

对不具备学历、资历,但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环保专业技术人员,可破格申报高级工程师、工程师资格。

8.1破格申报高级工程师资格条件:

8.1.1具备规定学历和本文规定的其它条件而资历不够条件者,其业绩成果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a.是国家科委、人事部批准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或经国家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b.是市政府确认的受衔专家。

c.获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或三等奖二项)或市(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或二等奖二项)的主要贡献者。

8.1.2具备规定资历,而学历不够条件者,除符合8.1.1条款要求以外,还必须通过相应专业知识考试合格。

8.2破格申报工程师资格条件:

8.2.1具备规定学历和本文规定的其它条件而资历不够条件者,其业绩成果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a.是市(部)级批准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

b.获得市(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主要贡献者。

8.2.2具备规定学,而学历不够条件者,除符合8.2.1条款要求以外,还必须通过二门以上相应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考试合格。

9.其它

9.1本标准所列学历均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学历

9.2后取学历人员可参照本评审标准,申报相应级别的技术资格。

环境工程专科论文范文第7篇

根据环境科学学科的特点、发展趋势,特别是社会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要求我们必须培养高素质的环境科学创新人才及高级专业人才.创新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科研技能和创新能力,毕业后主要从事环境科学教学科研和高层管理等;高级专业人才,应具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很强的实践技能,主要从事环境咨询服务、工程实施、环境管理等工作.重庆文理学院于2000年开设了应用分析与环境监测专科专业,在此基础上,根据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以及西部大开发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于2002年申报本科4年制环境科学专业,并得到重庆市教委批准,2003年开始招生.2007年环境科学成为重庆文理学院的重点学科,2008年成为重庆市的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该专业具有环境监测与评价和环境治理工程两个专业方向.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面宽、专业技能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良好,在企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从事环境规划、环境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根据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近几年,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在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与探索,正逐步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实践教学模式.

2多模块、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

我国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在培养高素质环境专业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形成了由课程实验、课程/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实践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近年来,重庆文理学院在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目前,重庆文理学院的环境科学专业已初步建立了多模块、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由实验教学、专业实习、科研训练3个模块组成,包含基本训练、提高型训练、研究创新型训练3个层次.实验教学模块由基础型、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组成,重在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初步训练;专业实习模块由认知实习、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组成,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训练模块由创新实践、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论文(设计)、参加教师科研项目或工程项目等组成,使学生得到科研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2.1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

重庆文理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利用学校自筹资金、日元贷款项目和中地共建项目等,建立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化学教学实验中心”和“分析技术实验中心”,总面积约为3500m2,仪器设备价值1200余万元.开设的学科基础实验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包括化工原理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微生物实验、环境生态学实验,专业方向实验包括室内环境监测实验、土壤与农化分析实验、环境工程学实验、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实验、环境科学综合实验、环境治理综合实验.目前的教学平台已能满足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基础实验教学和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基地建设的成效将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4].为便于学生实习、见习,经过几年的努力,重庆文理学院已在市内各区县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在永川区环保局、永川侨立水务有限公司、渝北肖家湾污水处理厂、重庆市环境科学院、江津污水处理厂建立了稳定的见习基地,基本能满足学生实习、见习的需要,较好地为学生提供了拓展视野、亲身体验的场所.在学生见习或实习期间,还请有经验的环保技术专家指导学生实习,进行现场教育.通过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过程训练,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及自身的不足,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激发学习的动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2.2实践教学内容的建设与改革

一般来说,高校本科生毕业至少要修完160学分,其中实验课程、教学实习及毕业论文等约为30学分.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加大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本科生毕业需修完186学分(其中第二课堂素质拓展10学分),实验课程环节为26学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事理论与训练、见习/社会实践、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技能训练及证书、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为35学分,显著增加了实践环节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2.2.1实验教学的建设与改革

近年来,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有力地促进了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促进了学科专业的课程建设[5].学院现有重庆市精品课程《无机化学》,校级精品课程《有机化学》,校级重点课程《分析化学》、《环境学导论》、《环境监测》、《环境化学》和《水污染治理工程》等8门基础学科和专业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结合教师的科学研究成果和新的研究方法、技术,于2009年自编了实验教材《环境科学综合实验》和《环境治理综合实验》,并于2010年试用于2007级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实验课程体系的科学化.环境监测与评价方向:目前,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普遍存在只重视环境科学专业教学,而忽视环境工程教学.学生对环境工程知识了解少,实际中的应用能力差[6],且普遍重视水体和大气污染物质的测定,而弱化甚至忽视室内污染物质、土壤污染物质的监测[7],不利于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应用型环境监测和评价人才的需求,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监测与评价方向在专业课程别设置了环境工程学(实验)、室内环境监测(实验)、土壤与农化分析(实验)、环境科学综合实验.环境治理工程方向:目前,这方面的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主要根据各校的办学情况或所依托的学科专业自行设置[8].一般开设的实验课程主要为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实验.但是,仅开设这些实验课程,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要求,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无法得到保证.为了适应社会对环境工程人才的需求,重庆文理学院在这个方向的专业理论课程上增设了工程力学、测量学,实验课程增设了测量学实验和环境治理综合实验.2)实验教学课程内容改革的深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解决的环境问题愈来愈复杂,因此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但目前我国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主要以满足各课程的基本要求为目的,多数高校的实验教学内容相对稳定,一些实验内容陈旧,课程实验基本以单一实验为主,很少开展现场实验和集成实验,缺少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既不能体现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也难以培养高素质的环境科学创新人才和高级专业人才[9].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结合实验室的建设,逐年改进、更新了部分实验内容,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表1所示,与2006级学生相比,2009级学生的专业实验项目由原来的75项增加为161项,增幅达114.7%,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分别为77、72、12项.其中,原有实验课程(环境化学实验、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环境生态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土壤农化分析实验)的基础性实验项目显著降低,由60项降为41项,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分别由12项、3项增加为40项和8项,且改进实验项目10项,新增实验项目达42项.同时,新增了6门专业实验课程(包括室内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工程学实验、环境科学综合实验、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实验、环境治理综合实验、测量学实验),新增实验项目达72项,其中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分别为36、32、4项,形成了具有一定代表性和自身特色的实验教学项目.此外,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适应国家环境保护和实验先进性的需求,将教师的科研成果或新的研究方法、技术改编成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性和创新性能力.如将“聚乙烯醇包埋活性炭小球处理含铬废水的研究”和“聚乙烯醇包埋活性炭/纳米TiO2微球处理含铬废水的研究”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改编成“聚乙烯醇包埋活性炭微球吸附废水中的铬(VI)”实验,将“粉煤灰絮凝剂处理实验室废水实验研究”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改编为“粉煤灰絮凝剂的制备及其实验室废水处理”实验.另外,还根据学校所在的环境条件,设置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一些实验项目,如“星湖校区空气质量评价”、“湖水中溶解氧含量的日变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富营养化湖中藻类的测定”等,不但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专业研究的兴趣.

2.2.2教学实习的建设与改革

教学实习是大学生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与创业意识[10],学以致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职业意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途径.虽然,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实习、见习基地已能满足学生的实习、见习需要,但是也存在着显著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基地单位的性质较为单一,主要为各区县的环保局和污水处理厂,长此以往将不利于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加强与具有良好环境行为和环境绩效的研究机构、企业集团、社会团体等组织,以双赢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有效的科研合作,建立实习教学基地.前期的调查表明,众多的企事业单位愿意与高校通过科研纽带建立长期的互惠合作关系,多元化的实习基地建设应是可行的,目前这方面的工作正在逐步地开展.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特色,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建立了分年级、分阶段、分层次组织实习教学的机制.但是,随着我校应用型高校的定位,实习时间过短、时间段不合理的问题日益凸显,特别集中体现在毕业实习上.经认真的调查研究后,我校环境科学专业毕业实习由原来的9周调整为26周,时间由原来的第7学期1~9周调为第7学期第8周后(即毕业论文之后),从而在时间上为学生的实习效果提供了充分的保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时间过短的不满,有利于加强与实习单位的长期合作.

2.2.3科学实践的建设与改革

科学实践是培养高素质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科研申请、毕业论文/设计等.以往,由于教师担心学生的科研能力,不愿意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即使有,也仅限于个别的高年级学生.但是,这种状况是极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而且也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逐步建立、完善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的激励机制,每年均选择部分低年级(主要为二年级)的优秀学生(约为学生总数的10%~20%)补充进入教师的课题组从事科研工作,并且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学校校级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课题的完成.近3年学生校级科研立项达25项,涉及学生100余人,近10篇;特别是2008级学生科研课题达14项,涉及学生近半.无论是教师科研还是学生课题,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的原则.经过2~3年的培养,这些学生毕业时均初步具备了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整体素质较高.目前,环境科学专业逐步形成了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梯级机制,高年级学生逐渐成为教师科研的有力助手,能够有效地协助教师完成对低年级同学的辅导.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参与各类科技竞赛的激情.近年来,学生在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1人次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全国三等奖,1人次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3人次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重庆赛区二等奖,2人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重庆赛区金、银奖,3人次获重庆市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一等奖,2人获重庆市大学生“校园之春”活动之“我型我塑”环保服饰设计大赛及环保工艺品展二等奖,1人获重庆市大学生校园之春”社团之光“摄影展”之“我在社团”摄影大赛三等奖等.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生在校期间创新性科研实践的最重要环节,毕业论文体现了学生的科研水平,也反映了学校实践教学的水平[10].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狠抓学生毕业论文各教学环节,在学生毕业论文中安排所有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及考核制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水平.2006~2010届学生毕业论文经专家评审论文合格率均为100%,获得学校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10%,优良论文占50%.

2.3实践教学管理的建设与改革

良好的管理是保证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11-13].重庆文理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以教学副院长为责任人,教研室主任为组织人,教师为执行人,建立了实践教学的管理与考核机制和制度,并将学生的社会实践纳入正常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和完善了实践教学成绩评定方法.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压力使大部分的高年级学生不能安心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既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也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自2007级学生开始,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时间由第8学期的第1~8周调到第7学期的第1~8周,避免了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完成时间段与学生就业时间段的冲突,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同时,学生的毕业实习时间由第7学期的1~9周调为第7学期第8周后,实习时间也由9周延长为26周,不仅确保了学生能专心实习,有利于学生就业,也进一步增强了实习单位对学生的接受度.

3实践教学的成效

重庆文理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正逐步建立,已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环境科学专业高级人才.从2007年第一届学生毕业至2010年,环境科学专业已经有4届毕业生,80%以上的学生取得了1~2个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且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均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各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0%以上,最终就业率达100%,主要在区县环保局、企业、自来水公司、污水处理厂、环境咨询机构等生产第一线从事环境监测、水质监测、室内污染物监测、环境管理、污染物治理、水处理和环境评价等工作.从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表明,学生在工作半年以后都能独立地开展工作,并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了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当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复杂化,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也呈快速提升趋势,对环境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我校环境专业的发展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如能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准确把握发展的方向和机遇,进一步构建更完善的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将极大地有利于我校环境科学市级特色专业的建设,有利于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并且也有利于打造一支具有团结、拼搏和奉献精神的教学、科研队伍,促进学术梯队的形成.如在实验教学改革尝试中,许多实验内容是当代比较前沿或前沿的技术和方向,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师不但要有本学科扎实的理论基础,较高的实验技能,还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够胜任实验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师实验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

4结语

环境工程专科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交叉学科,培养,创新性,人才

随着国务院和教育部层面的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和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转型工作的推进,新升本院校全面转型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及早进入状态,及早准备,全方位应对是此类院校决策者们的明智之举。

新升本院校多为地方院校。许多原为单一师范类、行业类、经济类和法学等类的专科学校。为了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吸引生源和服务地方,扩招之后又新增了计算机、信息技术、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学科。通过联合升本、合并升本等途径又增加了一些新的专业或学科门类。同时,也集聚了各类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的高层次人才。因此,也具有了交叉学科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何打破瓶颈制约,整合学科资源,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与合作,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值得深思和尝试。

一、以“挑战杯”为契机,交叉学科培养创新性人才

2013年9月,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苏州举行。为顺应交叉学科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趋势,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吸收融合不同学科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丰富知识和研究能力体系,本届大赛设立了“交叉创新奖”。

为了迎接本届大赛,笔者结合了水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社会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基于国际金融危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及水泥企业自身扩张等多重影响,决定以河南省全部水泥企业的工作水平为研究对象,确定了《水泥企业工作水平评估体系的构建――基于河南省51家水泥企业的调查研究》学科交叉的研究课题。旨在对水泥企业的工作水平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客观的评价,为水泥行业健康发展、为政府部门及相关行业宏观管理与微观把控、引领指导和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在学校、团委及七个系部的大力支持下,自2012年7月至2013年2月,组织了近300人次的在校学生,利用暑假等课外时间,充分利用网络调查、现场采访、亲临实践、统计报表等途径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集中了无机非金属材料、机械工程、电气与自动化工程、环境化学与工程、经济学和会计学六个学科(专业)的优秀在校大学生组成了课题组。以ISO、国标、行标、相关政策法规和水泥工艺学、现代水泥工艺原理、社会经济学、企业管理学、会计学和应用数学理论为研究基础,采用交叉学科的分析方法和最新学科视角,原创性的构建了普通水泥企业9个一级指标、28个二级指标、66个观测点以及190余项基本要求的评估体系。对产能过剩背景下水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进行探讨。运用TOPSIS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数学模型,采用MATLAB编程,开展了对河南省全部51家水泥企业横向排序、分类和单一水泥企业的纵向比较的实例研究。通过评估找出并设立了预警阈值。提出了创建高水平水泥企业的对策及建议。创新的提出了“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20字企业评估工作方针。草拟了河南省地方标准――《河南省绿色水泥企业技术要求(草稿)》。

课题组七名同学公开发表相关论文共计9篇。其部分研究成果被四家水泥企业采纳应用;受到了原中国水泥协会雷前治会长的高度评价(回信称:“是近八年来我所看到的在校大学生针对水泥企业的第一篇非常难得的好论文”)。同时,获得了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二、搭建毕业设计(论文)“大平台”,交叉学科培养创新性人才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院每一届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题目均由各个教学系、专业的教师根据学科方向、专业方向、行业(产业)发展或社会的热点、焦点等加之个人的见长来选题和命题的。完全做到了每生一题。笔者总结归纳了近三年来洛阳理工学院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竟然发现:有近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的题目竟是这样的情况。详见表1、2、3(限于篇幅,仅例举汽车类、工业类和交通运输三类)。

表 1 部分汽车类似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从表1中不难得出:如果把机械工程系和机电工程系学生关于汽车发动机、变速箱、防撞梁、前端盖、曲轴连杆装置等设计联系在一起就形成了汽车的核心体;加上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学生设计的防盗报警、变配电所电气系统、GPS智能定位等;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学生的倒车雷达及车内外温度显示、全景鸟瞰系统、4S汽车销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等;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高分子专业学生的车用保险杠、子午线轮胎、儿童汽车安全座椅等配置;土木系学生得到汽车总装车间厂房和办公楼设计等;环境工程与化学系学生负责车用三元催化剂生产和车内总挥发性气体检测等;会计系学生负责资金的运作和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等;经济与工商管理系学生负责汽车4S店整体营销策划、品牌营销策划和国际化经营的路径选择等、外语系学生负责汽车汽车品牌、汽车广告的国际化运作等内容。一个由多学科交叉完成的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崭新的从资金运作+汽车厂房建造+核心部件生产+智能控制+全景鸟瞰+安全轮胎+儿童座椅+节能环保+4S店整体营销+品牌策划+国际化广告宣传的汽车全产业化链条即将清晰贯通。

表2 部分工业类似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研读分析了表2所列出的工业类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后试想:无机非金属材料系学生将要设计了一个“5100t/d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机械工程系学生将要开展“φ4.2×11m中心传动球磨机总体及回转装置设计”;机电工程系学生将要进行“Ф4.8×74m回转窑传动装置的设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学生将要完成“日产5000T水泥厂总降压变电所设计”和“水泥厂集散控制系统设计”;(希望拓展到土木系学生进行厂房及结构设计);经济与工商管理系学生将要开展“水泥有限公司市场营销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和“水泥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的调查报告”;会计系学生将要开展“财务视角下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问题研究”;环境工程与化学系学生将要开展“水泥熟料中游离氧化钙快速测定”。功能融合之将成为无机非金属材料系学生负责水泥厂工艺设计和生产,同时选型机械工程系学生设计的水泥粉磨设备;选型机电工程系学生设计的水泥熟料煅烧回转窑设备;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学生负责水泥厂总降压变电所设计和集散控制系统设计;环境工程与化学系学生负责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控制与检验;经济与工商管理系学生负责材料系学生生产出来的产品市场营销;会计系学生负责控制生产成本核算及利润率……一个由多学科交叉组团完成的、活生生的现代化的新型干法水泥厂,集设计―制造―建设―生产―检验―销售―效益综合为一体的的画面将跃然纸上!

表3 部分交通运输类似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表3中可以选用机电系学生设计的道路机械设备;土木工程系学生设计施工的道路、隧道和挡土墙;环境工程与化学系学生路面沥青的改性和施工;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学生负责车辆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学生负责车流量监测及交通灯和立体车库控制系统设计;经济与工商管理系海陆空的物流组织与管理;会计系学生负责财务风险评价和税收。一个由多学科交叉开展设计研究的,集道路设计与施工+设备制造+新型材料+交通管理+车辆管理+现代物流业+财务管理的交通运输业即将展示。

以上仅列举了汽车类、工业类和交通运输类三个行业(或板块)。如果由学院教务处或实践(毕业)环节的管理部门,能够搭建一个“共享”平台,将每一年的此类题目向教师和学生进行公布(开放),设立学科交叉的相关鼓励措施、政策和管理制度(如:学分制、教师工作量、教科研业绩考核、职称评定、教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和利用率等方面)。完全有理由相信通过对象整合、概念移植、理论渗透、方法互补、功能融合等方式,形成的跨越单一学科性的一种新的学科体系。

三、结语

(1)相对于理论型本科教育实用技术型教育而言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5]。

(2)以“挑战杯”为契机,顺应交叉学科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趋势。是应用型本科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吸收融合不同学科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丰富知识和研究能力体系,交叉学科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有效途径。

(3)搭建毕业设计(论文)“共享大平台”,将每一年的此类题目向教师和学生进行公布、开放、自由组合。设立学科交叉的相关鼓励措施、政策和管理制度(如:学分制、教师工作量、教科研业绩考核、职称评定、教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和利用率等方面)。完全有理由相信通过对象整合、概念移植、理论渗透、方法互补、功能融合等方式,形成的跨越单一学科性的一种新的学科体系。交叉学科培养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2]胡永宏.对TOPSIS法用于综合评价的改进.[J]. 北京: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2.

[3]司守奎,孙玺菁.数学建模算法与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环境工程专科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开放式实验 环境科学 实践教学 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

世界经济的发展使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国内的各大高校陆续设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规划等本科专业,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环境类的人才。我校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一所具有鲜明工科特色和较强学科优势的学院,2000年环境工程专业开始招收本科学生,2003年开始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2005年获环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于2008年增设了环境科学专业,主要为环境保护单位和相关机构培养专门人才。

环境科学的一大特点是其实践性和应用性,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广泛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因而注重学生对于实际环境问题的综合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我校环境科学专业设立时间不长,发展却非常迅速。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由于教学条件限制,目前的理论教学比较容易取得良好效果,但教学过程中与环境问题的实际结合及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仍未能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实验教学未能与理论教学内容完全相适应。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着压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阻碍创造能力的消极作用。相关专业其他高校的经验表明开放性实验模式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表现出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鉴于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之处和目前社会对人才需求已由“知识型”向“知识能力型”,我们提出改革目前较为封闭的实验教学模式为开放模式,对本科实践性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讨。

一、开放性实验教学的特点

开放性实验是近年来大力倡导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指实验室及实践手段向学生开放,突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构想、设计和调试,充分利用课内外时间来进行实验,并得到老师的指导,使“做实验”真正成为有兴趣的活动。实验形式有教师选题或学生自选实验项目,国内一些高校已在多门学科进行了该项改革尝试,普遍认为开放性实验的开设方式、实验的意义及对提高能力的帮助程度方面都要优于传统验证性实验。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相比,开放性综合实验在锻炼学生统筹规划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取综合知识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方面的优点更具意义。

二、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实验课程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重要直观体会感受手段,是学生作为主体进行学习的重要场所。普通的实验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实验员将所有的实验材料准备好,进行实验时教师一般都是详细讲解,多次示范操作,属于“保姆式”教学方式。导致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只强调共性发展而忽视个性发展,这种教学最大的缺点是: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只能在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中被动地完成实验,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许多学生为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实现某些设计思想希望进行实验却找不到实验场所;与此同时实验室中的一些仪器设备只有在实验时使用,其余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场地和设备利用率很低。针对上述问题,开放式实验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开放和自由的实验环境,在教师有限的指导下由学生有步骤、有目的地学习相关知识,独立去设计实验内容,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在共同完成任务过程中的集体协作意识。

三、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思考

遵从“以学生为中心,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构建开放式、多层次、立体化实验教学体系。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外育习惯、内化素质。新教学模式可以按照以下几点进行教学改革:

1.实验室的使用在以前是比较封闭的。学生一般在实验课时才有机会在实验室操作仪器设备,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性。随着学生的课外研究增多,如校“创新杯”等需要经常使用实验室,需要对原有的实验管理进行修改。将本科生使用的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微生物实验室、环境工程实验室及相关预备室甚至研究生实验室作为开放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实验课程外,学生可以提出申请后自行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使用实验室的全部设备。

2.构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教学及管理平台。包括学生实验网络预约、网络化教学管理、多媒体课程资源、仿真实验、教与学网上论坛等板块,实现信息公开化,有利于学生了解实验室设备资源运营状况,合理安排实验申请时间。

3.开放实验内容主要包括: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课外科技活动实验;一般由教师根据课程需要和科研特色设计几个题目或学生自己选题,主要还是提倡学生自拟实验课题,鼓励学生参与解决生活和生产活动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师生的双向选择来最终确定开放实验题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科研特长,以科研促教学,在科研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及创新能力。

4.贯彻“因材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要求,确定开放内容。例如,针对大一大二低年级学生,主要展开科普性、重复性、趣味性、效果性试验教学,而对于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大型仪器操作经验的高年级本科生突出创新实验教育。引导学生进行原创性、前瞻性、机理类研究。

5.学生根据所选取的题目在科技导师的指导下,按文献检索和阅读、实验设计、开题、预实验、实验研究、论文撰写和答辩的程序展开实验,让学生真实的经历一次科学研究过程。以科学、规范和高标准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规范的科学研究习惯和工作作风。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虚拟仪器、实验教学CAI课件等辅助手段,促进虚拟、仿真实验和实际实验的有机结合和降低实验教学的消耗,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开放实验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6.改革传统以实验报告为标准的考核制度,重视对实验方法、实验过程以及对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按学术论文格式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并通过PPT形式进行答辩、讨论,以促进学生实验小组之间的沟通交流,分享实验成果和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报告能力。同时做好成果收集和论文推荐发表工作。

四、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实践探索

近来,本学院在实验教学中,大胆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将基础性实验内容与设计性实验相结合,开展“开放式”实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将实验教学方式主要设计为开放式、自主式。例如,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在实验课开启之前,教师和实验员及部分同学一起进行实验材料的准备,如采集实验用污水、配制实验用水等,学生在实验时以实验小组为单位。教师对每一个实验只进行一次详细说明,学生小组自行进行操作,实验对结果并不非常重视,要求学生更注重过程。在下一次的实验中,各小组自行请教实验具体操作和细节,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寻找合理的实验途径。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容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加强了学习小组的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改革实验室管理模式,将研究生用的大型仪器室及相关预备室作为开放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并积极申报校级科研立项。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进行课题选择;二是教师根据自己的观察、研究,给学生提供具有可行性的课题。例如,在我院冯华军、宋志军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本科生在2010年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一等奖;此外,多个本科生团队或学校2000~5000元不等的创新课题立项资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周末、寒暑假,在导师指导下进入实验室完成项目研究。这种开放式的实验管理运行了一年多,效果明显,不仅实验室的利用率大幅提高,不少学生已经可以独立操作原子吸收、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分子荧光等大中型仪器,加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此外,在导师指导下学生基本学会如何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和分析实验数据。

五、结束语

通过开放性实验教学尝试,使我们深切体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种新的环境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有利于实践技能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它将改变长期以来“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今后,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将实验室开放从时间、内容、空间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实现实验室的全方位开放,使实验教学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承咏.环境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周俊宜,骆晓枫,颜少平,等.开放性实验教学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1):3-4.

[3]杨明波,赵玮霖,陈健,杨惠.高校开放实验教学改革浅谈[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9):100-105.

[4]何利.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84-85.

[5]赵伟明,刘贺荣,李国莉,等.开放性实验在营养与食品卫生教学中的尝试[J].卫生职业教育,2007,(1):42-43.

[6]刘家秀.高职检验专业生物化学开放性综合实验的设计[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6):736-737.

[7]姜玉松,吕渊.土木工程开放性实验的做法与体会[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6-77.

环境工程专科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校企协同;接地气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021-02+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学校的四大基本职能,而“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主体职能。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

一、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生产一线培养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即“双师型”教师。

目前对双师型教师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指专业课教师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如工程师、高级技工等。第二种是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考察教师队伍的知识能力是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尤其是教师中具备专业(行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情况,提出的双师素质的概念。其标准共有五条,即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专职教师:①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职称;②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或有专业资格考评员资格;③近五年在业内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连续一年或累计达到二年;④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三项及以上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⑤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现状

目前,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认识到“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些措施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但仍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1.“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都是1999年扩招以后,从专科层次通过合并、整合后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属于新建本科院校。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还相当紧缺:一方面大量引进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没有企业(行业)工作背景,另一方面有企业(行业)背景的高学历教师难求,从而导致真正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比例偏低,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2.“双师型”教师与教学实践关联度低,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效不明显。目前全国范围内尚没有专门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构。高校教师缺乏到行业企业挂职、实习机会;企业和生产单位向高校输送“双师”型人才也缺乏积极性,处于被动状态。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培养出了大量的“双师型”教师,但是却没能形成一个教师与教学实践环节相联系的纽带及桥梁,使得学生未能真正受益于“双师型”教师的教学,导致双师型教师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效不明显。

3.双师型教师认识不到位,培养引进机制缺乏。地方本科院校在教师引进和培养方面注重“校门对校门”方式引进和培养的理论人才,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在职称晋升、绩效考评等方面存在轻视“技师”的偏见;在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认识方面,误认为拥有职业资格证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结果导致教师向“双师型”培养积极性不高,无法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同时,“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不完善,学校缺乏“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和有效模式;学校缺少“双师型”教师的相关激励政策,使得教师并不重视自己是不是“双师型”教师、或能否发挥“双师型”教师作用。

三、长沙学院校企协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实践

1.理念与思路。长沙学院是2004年新升格的由长沙市和湖南省共管的公办本科院校,学校定位于立足长沙、面向湖南、辐射全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基础实、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我们坚持与企业协同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2.实施方法。

(1)校企深度合作,协同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长沙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有一批高学历年轻教师,我们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分批遴选年轻教师作为培养对象,安排其深入实践教学一线,到企业现场学习,让其感知理论被实践验证的过程,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近3年对16名青年教师实施培养培训并获得了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针对本系部分具有企业和行业背景的教师进行学历提升培养,以实现其理论水平的有效提升。近5年有5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同时选送6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通过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校企人员互聘,协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5年,我系从相关企业引进高级工程师3名,承担高年级专业课。他们丰富的企业生产与研发工作经验在专业实验课程、综合创新实验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使学生深深感知学以致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另外,选派青年教师去湖南中烟长沙卷烟厂、长润发集团等企业进行“在职培养”,回来后承担了相关专业课的教学工作。第三,“聘请”相关企业如长润发涂料公司、湖南海利化工公司等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专题讲学、担任选修课教学和指导毕业生毕业论文等教学任务,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近5年,先后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96人次担任我系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

3.实施效果。

(1)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人员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长沙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依托“应用化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两个“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平台,与学科专业相关的企业开展密切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迄今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人员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共有双师型教师42名,占任课教师的70%,其中包括企业教师12名,21名双师型教师直接参加相关企业的生产和研发工作。

(2)构建了2个湖南省教育厅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促进了教师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近年来,长沙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构建了“高通量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和“光催化工程技术”两个省教育厅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企业生产一线技术难题成为了教师从事科学研究选题的主要来源。通过科研,教师将企业产品生产最新技术渗透进课堂教学,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极大的丰富、补充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将本科生毕业论文与科研项目和企业生产有机结合,既提高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又推动了科研和教学的进步。

(3)提升了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五年来,我系教师围绕长沙及湖南地方经济发展关键技术领域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5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产生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多项;为企业解决涂料涂装、污水处理、空气净化和分析检测方面的技术难题10余项,实现了科研接地气和人才培养接地气的目标。

(4)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五年来,我系学生立项部级和省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验研究项目15项;发表科技论文近20篇;在省大学生基础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省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竞赛中连创佳绩,学生创新创业典型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湖南教育电视台、湖南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持续提高,毕业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强。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1.强化“双师”意识,激活教师主体意识。教师是否具备主体意识,直接关系着双师型教师建设的效果。学校必须明确“双师”内涵,强化“双师”意识,引导教师主体以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为目标,自觉加强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主动开辟增强“双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新途径,努力让自己成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和具备服务企业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2.架建校企合作平台,练就双师型教师能力和素质。企业是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也是实训实践兼职教师的聘任源地。教师可以通过参与企业新产品研发与项目攻关培养实践能力。因此,学校应积极与相关行业企业联系,架构与企业合作的桥梁,建立校方教师深入企业和企业工程师深入课堂的互动合作平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3.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稳定。双师型教师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有较高水平或造诣的教师群体,承担着较一般教师更为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任务。学校和院系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对双师型教师在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方面制定政策适当倾斜,激发双师型教师工作积极性,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双师型教师队伍稳定。

4.建立考核标准,确保双师型教师名符其实。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和考核,除关注教师的学历学位、职称证书、培训学时、职业资格证、科研课题、等显性指标外,更应注重教师的专业理念知识、实践技能经验、职业能力等实质性指标。可建立一系列“专项实践项目”考核标准,用于评价教师的双师能力,确保双师型教师名符其实。

参考文献:

[1]康艳,赵利军.应用型大学“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18):120-122.

上一篇:空气环境保护论文范文 下一篇:环境监测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