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主题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2 03:56:10

环境保护主题论文

环境保护主题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海洋环境保护;数据库;网络;蓝色经济;海洋资源

中图分类号:F3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2017303

1引言

当今世界陆域资源、能源和空间的压力与日俱增,发展蓝色经济是世界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科学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是解决人口增长、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必然选择。据《联合国海洋公约》的规定,我国拥有200海里,水域面积约300km2,南北跨度38°纬度,兼有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海域的海洋资源开发使用权利,富饶而美丽的海洋,蕴藏着生物、矿产、空间、能源等丰富的海洋资源。

新兴的海上娱乐文化旅游业,使人们在休闲中创造财富,享受海洋的慰籍;人类新探明的矿产“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据初步调查,我国南海有近800亿t油当量,相当于全国石油总量的一半;海洋风能、潮汐能、盐差度、海流及海水的温度差都可以用来发电。地球上积蓄了亿万年的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经过数百年的巨大消耗将不可逆转地趋向枯竭。而海洋资源丰富,作为新能源与之相比,具有开发技术成熟、清洁、无污染等优势。海洋蓝色经济的高速发展,给海洋环境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如继续下去在人类还未享受海洋的利益时,海洋资源将失去原有的多种功能,故“海洋环境保护”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

2数据收集途径和方法

以CNKI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文献获取源。以“海洋环境保护”为关键词检索项,分别对1998~2012 年、2009~2012年公开发表的网络数据库期刊论文,进行检索分析统计,分别得到文献总数量3711篇和449篇,将数据导入Excel表格,参照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论文题目、论文数量及趋势、参考文献数和关联较密的学科、论文质量变化趋势、作者单位数量分布情况、核心作者数量群等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讨论

海洋环境保护为题名的1998~2012年网络数据库文献有3711篇,其中年鉴1538篇,网络数据库期刊1346篇,年鉴是实际工作的总结和记录,年鉴多于期刊论文,可见理论跟不上实际工作的发展;博硕士409篇、报纸247篇、会议171篇、排除年鉴外,其余分别占总量的61 % 、18.8% 、11.4 % 和7.9% ,可见期刊论文、博硕士论文是反映学科研究动向最主要的媒介,具有很好的代表性,以下以期刊论文为例。

3.1论文数量及趋势分析

1979~2008年,共有包含“海洋环境保护”主题词的网络数据库期刊论文1492篇,其中1979~1988年,188篇,1989~1998年,267篇,1999~2012年,1089篇,是总数量的 72.9%,近十几年论文数量增加较快,可见海洋环境保护重视程度逐年增加。由表 1可以看出,年平均论文数为 84篇,其中2004年论文数最少,只有48篇 ,占总论文数的5.7% ,2011年140 篇, 占总论文数的16.6% ,为论文数最多的一年(图1)。

图11999-2012 年期刊论文数

3.2从参考文献数量和关联较密的学科分析

根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络数据透露:我国国家海洋局2004年启动的为期8年海洋调查显示,中国海洋资源堪忧,90%沿海城市周期性缺水;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红树林减少73%;珊瑚礁减少80%;48个入海口遭到重金属、滴滴涕和石油烃的污染,2008年所造成的直接蓝色经济损失达到13亿元。为便于分析问题,取2009~2012年海洋环境保护期刊网络数据库搜索出共449篇,按关联度较高的a环境科学与资源环境,为主题词搜到169篇,取其下载率高的前19篇,共有参考文献66篇,平均参考文献3.5篇;b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词搜到14篇,共有参考文献9篇,平均参考文献0.6 篇;c海洋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为主题词搜到14篇,共有参考文献39篇,平均参考文献2.8 篇;d工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13篇,有漏油、溢油、石油钻井、运输5篇与环保相关,其余为行业规范信息。E农业经济12篇,有两篇与水产养殖环境保护有关,其余为行业规范与信息。以上d 、e忽略,a、b、c共搜取网络数据文献47篇,共有参考文献114篇,平均每篇参考文献为2.4篇,没有参考文献的31篇,占总数的73%,其中b项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平均参考文献0.6 篇,14篇中有10篇没有参考文献。作者不重视参考文献的引用,一定程度反映了作者工作量小,论文质量差、浮浅不够深入。

3.3基金项目数量群分析

2009~2012年海洋环境保护网络期刊数据库基金项目发文42篇,其中国家社科基金13篇,两篇论及海洋公民共同责任、海洋伦理学研究对象及框架体系构建,其余关联度不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篇,主要论及海洋环境公众参与和问题及对策、填海造地适宜性分析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资源与产业、气象、环境容量及污染物总量控制、造船废水处理技术、潮流数模等研究。教育厅基金支持有1篇,《大连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浙江省教委科研基金1篇,《海洋环境保护中的公共参与与问题及对策》。福建科委的关于《福建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的几点思考》1篇。以上直接关联度相对较高。属于高校海洋环境保护基金项目发文几乎为零,从一个侧面反应出海洋环境保护科技研究不足。总体来说,科研基金投入不占优势,海洋环境保护的实用技术、综合管理策略、法律监管规范条款等研究不足。

3.4核心作者数量及核心单位数量分析

以海洋环境保护为主题词从网络数据库查2009~2012年449篇核心作者,截取前15名共发文44篇,中国海洋大学核心作者排名第一,有5名15篇文章,大连海事大学有2名核心作者7篇文章,上海海事大学有2名核心作者7篇文章,国家海洋局(不分分总局)有3名6篇文章,福州大学有1名5篇文章,国家海事局(不分分总局)有2名4篇文章。核心作者最多的中国海洋大学同时也是核心机构,总发文数量46篇、大连海事大学总发文数量13篇,国家海洋局(不分分总局)总发文数量32篇。由此可见核心作者及核心单位集中在国家海洋局、国家海事局、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从事专业的机构,而海洋环境保护涉及环保局、规划局、城建局、旅游局等多部门 ,显然公众参与不足;广东属海洋大省,但对此方面的研究并不占优势,良好的空气指数,不能代表良好的生物链,海洋环保、生态环保、经济协调有序发展,才能保住大自然赐予的天然环境。

2013年2月绿色科技第2期

范忆慧: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之基石“海洋环境保护”环境与安全

4结语

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 1998~2012 年的1346篇,海洋环境保护论文为研究对象,其论文数量逐年增加,但存在着理论跟不上实际工作的发展。以2009~2012年的海洋环境保护网络数据库不同主题词途径,分析了近年来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研究现状,著者不重视参考文献的引用,一定程度反映了作者工作量小,论文浮浅不够深入,研究论文的质量和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总体来说科研基金投入不足,海洋环境保护的实用技术、综合管理策略、法律监管规范条款等研究不够深入。海洋环境保护论文核心作者及核心单位集中在国家海洋局、国家海事局、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从事专业的机构,而海洋环境保护涉及环保局、规划局、城建局、旅游局等多部门协调合作,显然公众参与不足。

蓝色经济是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博大的海洋不是超级人造垃圾场,海洋环境一样有它的脆弱性,海洋环境保护不仅是监测和监控工作,近海养殖、围海造地、海岸工程、海油海炼,依靠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海洋环保创新技术也要同步发展。海洋环境问题,实际上就是蓝色经济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

治理策略:①健全信息共享机制,树立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协调发展的社会共识。关注相关信息数据库建设,更关注相关信息数据系统向图情服务人员、科研人员开放,并鼓励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建立共享参与平台,利用集体智慧、长尾效应、新媒体优势等促信息机制畅通共享,助海洋环保科技创新,助相关部门科学决策、监督管理,提高全民海洋教育和环保意识。②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机制,处理好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有效控制污染源,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的立法细度与执法力度,挟制河流排污和现代版的“精卫填海”。③对海洋环境保护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利用生物修复-降解菌、化学、物理-萃取法、治污科技等方式,开展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治理,借鉴“恢复美国河口”组织度做法,建立海上除污科协,辅助实际工作,保护湿地、滩涂和岸带生态系统。④加强国际合作,锁定世界先进的海洋环保技术和法律,开展创新研究,使海洋不因蓝色经济而蜕变,共同保护好海洋环境。 参考文献:

[1]姜旭朝.海洋资源:中国的资源宝库[J].中国报道,2010(10).

[2]佚名.海洋大学堂 海洋自然资源及其意义[EB/OL].[2011-01-30]/dxt/NewsDeta...aspx?..

[3]盛莹,王磊,宋小.青岛市低碳经济现状与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1(8).

[4]佚名.现代海洋产业及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的思考[EB/OL].[2012-11-01]/p-6252761587.id=339.

[5]欧阳光.从山顶到海洋谱写中国的-蓝-绿-交响曲[J].环境保护,2011(10).

环境保护主题论文范文第2篇

1、在9月27-29日由我学会牵头,联合*土壤肥料学会、农学会、林学会、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产业协会、草原学会及植物学会,八个学会在库尔勒市召开了“*第二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学术讨论会”,有51篇,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通过了“保护生态环境,走和谐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之路”的建议书,出版论文集一本。

2、按照自治区科协工作会议的精神,配合科协对我区117个学会开展调研工作,完成了收集、整理和填报了学会正高级职称会员报《*科技人才库》的工作。

3、科学普及和科普宣传一直是学会关注和积极参与的领域,本年度共参与了科普教育活动十五次,其中6.5环境日大型环保宣传活动和科普周启动日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各1次;学会理事长袁国映,副秘书长李维东等同志在中小学及学习班做科普讲座13场,参加学生及听众6000多人次。组织了6次以“认识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科普活动营,带领关注*生态环境的志愿者赴全疆各地实地考察,先后共有300多人次参加,不仅宣传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还扩大了生态学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与*师范大学环境保护协社共同组织了一次以宣传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绿色奥运活动,有近200人参加。

4、学会承担了国家环保总局生物多样性研究项目中的“*瓜果、农作物、经济作物及蔬菜种及品种多样性研究”项目,收入甜瓜品种144种、西瓜151种、苹果223种,其他果类570多品种,粮食作物品种140多个,经济作物72个,蔬菜47种114品种。

5、我学会协助科协的“大手拉小手”活动,继续辅导中学生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特别是与二中奕风梅老师主持的“博斯腾湖生态环境综合调查研究”项目正在进行中。

6、配合自治区专家顾问团进行了“*生态移民调查研究”,历时1个多月,将对*牧民定居和生态移民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7、《*环境保护》是*生态学会会刊,今年来共出版4期,约4000册,51篇,在*和干旱区生态环境保护学术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按工作计划来说,还有些因种种原因和变故没有完成。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一如既往,在上级领导部门和挂靠单位的领导、指导和关怀下,紧密团结全区广大会员,克服困难,努力工作,为*生态科学研究的发展做出贡献。

*生态学会*年工作计划

*年在党的十七大精神鼓舞下,*各族人民都为迎接*的大发展而努力,我会将在*年以十七大“生态文明”精神为指导,开展以下工作:

1、在年底召开理事会暨学术会1次。

2、组织4次以上生态科普志愿者营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每次人数在30~60人。

3、在大学和中、小学进行生态及环保科普教育活动5次以上,人数达到2000人次以上。

4、与乌鲁木齐市二中合作,完成“博斯腾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对中学生进行野外指导和论文写作指导,争取完成多篇论文,以参加自治区和全国青少年科技竞赛和“小小科学家”论文评选。

5、积极参加自治区科协等部门组织的科技宣传周活动。

6、参加自治区环保局组织的“环境日”科普活动。

7、出版《*环境保护》期刊4期。会讯不定期。

8、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咨询工作。

环境保护主题论文范文第3篇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作为华南农业大学的一门公选课,除了涵括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外,还要紧跟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最新成果、技术和发展动态。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教师需要关注社会环保热点问题,大幅度增加国际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方面最新的动态与进展,并将这部分内容作为每节课引导性的部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例如,可结合美国大使馆PM2.5事件讲授大气颗粒物的基本知识;结合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事件讲授核污染的防治;结合“走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讲授生态农业技术等。这样,不仅使学生能较为深入地掌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所涉及的一般知识,又能使学生对环保的认识结合实际情况,避免流于课本理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深入思考。另外,针对现在学生经常使用网络的习惯,提供若干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网站如“生态环境网”、“低碳网”等供学生进行课后拓展。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学生基础知识不齐的状况,公选课应侧重于普及知识方面,但要避免讲授的知识表面化与科普化倾向,以免挫伤部分优秀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每节课都要有一些较为专业的知识,这样才能适应学生对公选课的学习期望。

二、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兴趣

教学方法的好坏,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如讲授大气对流对污染的影响时,点燃一支香烟,置于带有隔板的倒置烧杯中,直接观察大气颗粒物在烧杯内的运动过程,把枯燥的理论形象化,学生容易理解,也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如,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大量增加图片内容,每页课件均以大尺寸具有视觉冲击性的图片展示,对应文字相对减少,留给充分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图片信息。同时,利用课间休息给学生观看5~10分钟视频,让学生对视频中环保问题进行讨论,对环保问题出现的根源、过程、危害等发表看法。在学生对问题有了充分认识后,老师可启发和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课本理论知识内容“活”起来,进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选修公选课的学生作业和学校活动较多,往往会出现“下课抛脑后,上课想不起”的学习状态。每次课结束后留下1道拓展题,下次上课前用5分钟时间提问,学生共同回答,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课前提问也可以促使学生上课专心,课后能阅读相关资料进行知识拓展。

三、结合课外实践,增强感性认识

公选课教学既要注重知识体系,也要与实践充分结合。公选课面向多个学院多种专业的学生,由于没有相对应专业实践的支撑,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偏于理论,完全没有课程内容所对应的感性体会,常会出现教师讲的“口干舌燥”,而学生仍难以真正掌握的情况。如讲授水体污染时涉及的各种水质指标是怎么测出的?城市交通中的噪音主观感觉和测定的声音分贝数之间是怎样对应的?对此,我们在进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时,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一些污染河流和交通道路,学生自愿报名,利用周末时间携带若干简易仪器到现场进行观察测定,这明显增强了感性认识,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近年来,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一直进行着此种“微型实践”,这种实践教学大大调动了学生的选修兴趣。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在当今大学生对实践动手能力需求日益强烈的背景下,开展一些公选课的“微型实践”可以达到进一步充实知识、提高能力和实现创新的目的。

四、改革考核方式,强化激励机制

科学、合理、鼓励创新的考核方式,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公选课过去一直采取期末论文考核方式,出现的问题是学生不爱思考,不重视能力培养,上课不听,下课不看,有些学生在网上下载文章应付,极易出现抄袭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改中试行了多种形式并存的考核,即课堂考勤(占10-20%)、随堂快速测验(占20-40%)、课程论文(40-60%)。课堂考勤采用签到和提问两种形式,签到保证课堂考勤的连续性和公正性,而点名提问可防止代签现象。随堂快速测验主要目的是强化巩固学生对当堂理论的掌握,一般放在当堂课程教学结束时,时间10分钟,题量控制在10个以内,题型由名词解释、判断、选择等组成,避免学生觉得作业过多而产生抵触心理。在课程论文方面,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一半时,即鼓励学生开始写作课程论文,主题可以选择课堂上讨论的内容,以提高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度。通过更多和外院外专业的同学交流,为课程论文寻找多方面的观点和素材。另外,提倡学生结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公选课的课外实践活动进行论文写作。课程论文一方面严格控制字数,一般情况下控制在3000字以内,其目的是防止学生东拼西凑四处抄袭。另一方面,提高课程论文主题的选择标准,要求学生必须从自身感受出发,结合当前存在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小”问题,展开讨论,谈出观点。这样的要求大大提高了课程论文的质量,学生必须亲自动手查资料,动脑构思形成观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实施这些新的考核方式后,学生普遍反映较好,觉得自己环保知识和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总之,公选课教学改革涉及多个方面,除了从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实践化及课程考核多样化等方面开展外,还需要结合学校关于公选课的管理政策,如选课人数、选课学生年级差别、开课学期等方面进行调整。同时,要充分考虑公选课的课程特点,如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应用技术类等,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公选课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全方位开展,多种手段并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环境保护主题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选课;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110-02

公选课(即公共选修课)是指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以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类教育课程。公共选修课作为高等院校改革的标志成果之一,已成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对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逐步提高和大学生对知识需求多元化的双重背景下,许多高校开出了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的公共选修课程,受到广大高校学生的欢迎。然而,面对公共选修课迅猛发展的局面,我们仍然可以清醒地看到,公共选修课在高校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如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课程知识和社会发展关联性不高、学生作业抄袭、课程内容偏于理论等。针对这些问题,作者结合从事本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公共选修课的三年多教学实践与体会,谈一下在该课程中实施的一些教学改革方法,旨在为加强公选课的课程建设,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提供一些有益探索。

一、贴近社会现实,丰富教学内容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作为华南农业大学的一门公选课,除了涵括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外,还要紧跟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最新成果、技术和发展动态。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教师需要关注社会环保热点问题,大幅度增加国际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方面最新的动态与进展,并将这部分内容作为每节课引导性的部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例如,可结合美国大使馆PM2.5事件讲授大气颗粒物的基本知识;结合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事件讲授核污染的防治;结合“走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讲授生态农业技术等。这样,不仅使学生能较为深入地掌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所涉及的一般知识,又能使学生对环保的认识结合实际情况,避免流于课本理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深入思考。另外,针对现在学生经常使用网络的习惯,提供若干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网站如“生态环境网”、“低碳网”等供学生进行课后拓展。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学生基础知识不齐的状况,公选课应侧重于普及知识方面,但要避免讲授的知识表面化与科普化倾向,以免挫伤部分优秀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每节课都要有一些较为专业的知识,这样才能适应学生对公选课的学习期望。

二、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兴趣

教学方法的好坏,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如讲授大气对流对污染的影响时,点燃一支香烟,置于带有隔板的倒置烧杯中,直接观察大气颗粒物在烧杯内的运动过程,把枯燥的理论形象化,学生容易理解,也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如,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大量增加图片内容,每页课件均以大尺寸具有视觉冲击性的图片展示,对应文字相对减少,留给充分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图片信息。同时,利用课间休息给学生观看5~10分钟视频,让学生对视频中环保问题进行讨论,对环保问题出现的根源、过程、危害等发表看法。在学生对问题有了充分认识后,老师可启发和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课本理论知识内容“活”起来,进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选修公选课的学生作业和学校活动较多,往往会出现“下课抛脑后,上课想不起”的学习状态。每次课结束后留下1道拓展题,下次上课前用5分钟时间提问,学生共同回答,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课前提问也可以促使学生上课专心,课后能阅读相关资料进行知识拓展。

三、结合课外实践,增强感性认识

公选课教学既要注重知识体系,也要与实践充分结合。公选课面向多个学院多种专业的学生,由于没有相对应专业实践的支撑,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偏于理论,完全没有课程内容所对应的感性体会,常会出现教师讲的“口干舌燥”,而学生仍难以真正掌握的情况。如讲授水体污染时涉及的各种水质指标是怎么测出的?城市交通中的噪音主观感觉和测定的声音分贝数之间是怎样对应的?对此,我们在进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时,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一些污染河流和交通道路,学生自愿报名,利用周末时间携带若干简易仪器到现场进行观察测定,这明显增强了感性认识,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近年来,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一直进行着此种“微型实践”,这种实践教学大大调动了学生的选修兴趣。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在当今大学生对实践动手能力需求日益强烈的背景下,开展一些公选课的“微型实践”可以达到进一步充实知识、提高能力和实现创新的目的。

四、改革考核方式,强化激励机制

科学、合理、鼓励创新的考核方式,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公选课过去一直采取期末论文考核方式,出现的问题是学生不爱思考,不重视能力培养,上课不听,下课不看,有些学生在网上下载文章应付,极易出现抄袭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改中试行了多种形式并存的考核,即课堂考勤(占10-20%)、随堂快速测验(占20-40%)、课程论文(40-60%)。课堂考勤采用签到和提问两种形式,签到保证课堂考勤的连续性和公正性,而点名提问可防止代签现象。随堂快速测验主要目的是强化巩固学生对当堂理论的掌握,一般放在当堂课程教学结束时,时间10分钟,题量控制在10个以内,题型由名词解释、判断、选择等组成,避免学生觉得作业过多而产生抵触心理。在课程论文方面,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一半时,即鼓励学生开始写作课程论文,主题可以选择课堂上讨论的内容,以提高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度。通过更多和外院外专业的同学交流,为课程论文寻找多方面的观点和素材。另外,提倡学生结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公选课的课外实践活动进行论文写作。课程论文一方面严格控制字数,一般情况下控制在3000字以内,其目的是防止学生东拼西凑四处抄袭。另一方面,提高课程论文主题的选择标准,要求学生必须从自身感受出发,结合当前存在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小”问题,展开讨论,谈出观点。这样的要求大大提高了课程论文的质量,学生必须亲自动手查资料,动脑构思形成观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实施这些新的考核方式后,学生普遍反映较好,觉得自己环保知识和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总之,公选课教学改革涉及多个方面,除了从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实践化及课程考核多样化等方面开展外,还需要结合学校关于公选课的管理政策,如选课人数、选课学生年级差别、开课学期等方面进行调整。同时,要充分考虑公选课的课程特点,如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应用技术类等,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公选课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全方位开展,多种手段并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孔亮.高校教学改革视野下提高公共选修课质量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1).

[2]刘文广,杨兰柱.汽车文化,公选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甘肃科技,2008,24(3).

[3]关勤.加强公选课建设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J].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4,21(4).

[4]郭小林.改革高校课程考试制度的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

[5]韩建宏,孙珏,徐开蕾,吴文彪,黄太权,张勇.讨论式教学在中医内科学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2,(02).

[6]汪殿蓓,李建华,吕环照,崔雪梅.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公选课的教学效果分析[J].孝感学院学报,2009,(06).

环境保护主题论文范文第5篇

1.审题即要仔细阅读材料和题目要求,找出材料中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从而确定正确的论点。正确的论点来源于对教材内容的准确理解、把握;来源于对所给材料的正确解读。论点必须与所给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否则,再正确的论点也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定题即确定小论文的题目。小论文的题目一般就是论点。但是,题目要精心设计,力求新颖、独特。定好题目是写好政治小论文的关键一环。同时,一个使人眼前一亮的题目,能给评卷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很有利于得高分。当然,全命题小论文就另当别论了。

3.选材即选取有关的论据。正确的论点需要充分的论据来支持。论据的形式应多样化,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可以是典型事例,也可以是名人名言;可以是图表、数据,也可以是教材中的基本观点、重要结论。例如:……。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论据必须要能证明论点,而不能和论点无关。论据的引用不可过长,因为小论文有字数限制。

4.巧论即运用论据进行巧妙的论证,可以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进行论证。并且在最后还应联系自己的实际来谈自己应该怎样做。总之,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的话,就基本能写出一篇像样的政治小论文来。

快捷布局全篇

快捷而又科学合理地构建结构层次、布局全篇,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写出高质量的中考政治小论文的关键。结构完整、层次清楚的小论文说服力强,给人以行云流水、气贯全文的舒畅感觉。巧建行文结构,快捷布局全篇,步骤有四:

1.提出论题这是政治小论文的“首”,一般为一段,20字左右。针对特定的材料或命题,开门见山,三言两语,亮明中心论点,揭示出本质性的问题。要求新颖而不落俗套,简洁而有概括力。

2.分析论题这是政治小论文的“干”,一般为1~2段,250字左右。围绕中心论题进行有理有据、深入本质的分析,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分析时切记不可面面俱到,而应析其一点,击中要害,一针见血,就具有更强的战斗力和说服力。要求论据充足,分析深刻,逻辑严密,层次清楚。

3.解决论题这是政治小论文的“腹”,一般为一段,100字左右。针对中心论题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鼓励学生发扬创新精神。

4.联系实际这是政治小论文的“尾”,一般为一段,40字左右。联系青少年学生实际,是政治小论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青少年要认识到当前自己肩负的重任,勤奋努力,刻苦学习,竭力奉献。在此,或鞭笞假、恶、丑,或歌颂真、善、美,用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来号召大家为之而拼搏、奋斗。总之,政治小论文的结尾要紧扣论题,联系实际,深化主题,充满感召力。

政治小论文《我看环保》(例文)

环境问题不仅是个生活质量问题,更是一个直接影响人尖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提出论点)

我们不得不承认,环境保护已迫在眉睫。环保虽如此重要,国家也颁布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法律和法规,可是在社会上仍有一些人,为了个人的利益去破坏环境,有的救灾屡禁不止。这就要求我们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依法规范人们的行为。(分析论点)为此,我特提出如下建议:(解决论点)

首先,应在学生中普及环保教育,开设环保科目,并规定为必修课。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对环保作出贡献。如规定每个学生一年必须种一棵树等,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明白:对于环保,自己也有一份责任,自己也应该出一份力。

其次,国家有关部门应不定期对各个单位进行突击检查,对那些违反有关环保方面的法律和法规的单位实施重罚,并对其进行思想教育。这样才能从污染源上加以控制、治理。

再次,对在环保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应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奖励。这样能更有效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这对于全民参加环保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最后,国家应拨款建一些环保设施,如建一些污水处理站,保证流入江海湖泊的水的质量;采取“垃圾分类回收”措施,并在行动之前加以宣传,以得到群众的积极响应。

环保问题的确应该引起我们每个人的重视。每个人都应该思考,自己应该为环保做点什么。愿人人都为环保出一份力,让美好的环境永远伴随着我们!(联系实际,表明观点)

评价:本文侧重解决环境问题,特点是将分析问题结合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人类只有一个可生息的村庄—地球。可是这个村庄正在被人类制造出来的各种环境灾难所威胁:水污染、空气污染、植被萎缩、物种濒危、江河断流、垃圾围城、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

作为居住在地球上的村民,我们不能仅仅担忧和抱怨,而必须行动。意识到那种无节制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生活方式是造成环境恶化的根源,我们必须选择有利于环境的生活方式来善待地球:

一、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二、绿色消费,环保选购

三、……

……

中国在未来的世纪中能否强大富有,在很大程度的上,取决于整个民族能否建立起环境意识,取决于你、我、他,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保护环境,匹夫有责,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一起来保护环境吧!

沙尘暴,再次敲响了警钟

1998年长江、松花江流域的大洪水,近几年的沙尘暴,我国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正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甚至影响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沙尘暴告诉我们,环境问题威胁生态平衡,威胁人类健康,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我们只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积极保护 环境,才能保证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从我国国情出发的必然选择,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沙尘暴告诉我们,一定要依法保护环境。目前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保护环境有法可依。现在更重要的问题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为此,一方面,我们应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特别是在森林、草原地区加强森林法、草原法、水法的贯彻。我国环保法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如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谁开发谁保护等,应贯彻执行。另一方面,要依法追究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行为的法律责任。

今年的沙尘暴已经过去,今后它是否会越过了黄河,掠过长江,覆盖华南,蔓延全中国呢?这并非杞人忧天,但愿我们警钟长鸣。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人类自诞生起,一切衣食往行及生产、生活,无不依赖于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地球上的大气、森林、海洋、河流、土壤、草原、野生动植物等,组成了错综复杂而关系密切的自然生态系统,这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可长期以来,人类把文明的进程一直滞留在对自然的征服掠夺上,似乎从未想到对哺育人类的地球给予保护和回报,在取得辉煌的文明成果的同时,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却使得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满目疮疤,人口的增长和生产活动的增多,也对环境造成冲击,给环境带来压力。

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有毒废弃物,野生生物灭绝,以及大气、水污染等,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连串全球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现在虽还只是学生,不可能为全人类的环境作出特别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环境做起,从保护学校的环境做起,例如:遵守有关禁止乱扔各种废弃物的规定,把废弃物扔到指定的地点或容器中,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饮料杯、饭盒、塑料袋,用纸盒等代替,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垃圾,减轻垃圾处理工作的压力,爱护花草树木,少赠送贺年卡,保持校园清洁等等。

以上这些虽是小事,但是,只要大家动手,一起努力,从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着手,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就能为保护地球做出一份贡献。

最后,请同学们牢牢记住:小鹿是我们的伙伴,喜鹊是我们的朋友,森林是我们的兄弟,草原是我们的姐妹,海洋是我们的父母,江河是我们的祖先,让我们爱他们,像爱自己的亲人一样。

保护环境必须从我做起

我们对环境做了些什么?这是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我们的公民至今仍有一部分人不是环保意识淡薄,就是没有环保意识,有的还在自觉不自觉地破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森林是地球之肺。可是在一些地方成片成片地砍伐森林,甚至连幼林也难以幸免;一些企业在建厂时就没有环保意识,把河流变成了他们的排污池;一些厂矿排污严重超标,他们与环保部门“捉迷藏”,把污染物排入空中、排入河流;公共场所或马路上,有些人随地乱扔垃圾;有的公共汽车驾驶员,出了车门就不再有环保意识,把车厢里的垃圾往马路上扫;有些清洁工为图方便,把路面垃圾扫进下水道里;一些街头饭馆,剩饭剩菜连同污水倒得马路遍地都是……这一幕幕,确实不能不让我们感到忧虑。如果我们不让这些人加强环保意识,不去制止他们破坏环境的行为,上个世纪末叶墨西哥城严重大气污染导致许多居民罹患疾病的悲剧,将会在我们身边重演。

环境保护主题论文范文第6篇

当前,层出不穷的环境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等学校是培养未来企业家和企业管理者的摇篮,如何让这些未来的企业家、企业管理者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并使之自觉行动起来,在企业运营和管理中关注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让他们的思维彻底走出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对立的误区,是摆在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大学教育别是研究生的教育中开展环境经营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就是其中重要的途径之一。

环境经营是把环境保护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使环境保护和企业发展融为一体的企业经营活动。环境经营贯穿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包括从原材料购买到产品设计、生产、营销、消费、废弃物回收利用等全过程。环境经营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工程技术的交叉学科,综合性是它与其他学科相比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把环境经营纳入现代研究生教育体系,就是在研究生中开展环境经营方面的教育和教学,其主要任务是依托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演变规律,揭示现代企业活动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探究环境变化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以及企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研究企业环境经营的相关措施,满足低碳经济和环境保护的社会需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把环境经营纳入现代研究生教育体系的目的是在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依托学校学科优势,突出低碳环保特色,培养既掌握管理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又熟知企业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的高级管理者。

把环境经营纳入现代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创新研究以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环境经营课题组为依托,以环境经营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构建低碳社会和和谐社会为根本目标,研究内容涉及环境经营的各个方面,包括企业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冶金企业环境问题等领域,按照开设环境经营课程—开设环境经营学术前沿报告—召开环境经营研讨会—科学研究—社会实践活动等思路展开研究。

二、实施方案

(一)成立环境经营课题组

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于2009年12月成立了由来自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环境工程、冶金工程等不同专业的教师组成的环境经营课题组。课题组充分体现了环境经营依托工科、立足冶金、学科交叉、低碳环保的学科特色。课题组的主要任务是把握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和国家关于环保法律法规,编写环境经营学教材及相关辅助教材、开设环境经营前沿讲座、科学研究、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等。

(二)在研究生中开设《环境经营》课程及前沿报告

在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生中开设《环境经营》必修课和前沿报告。课程内容包括:环境经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清洁生产、绿色营销、绿色物流、环境信息化管理、环境经营经济评价、环境经营监察等。前沿报告主要涉及当前关于环境经营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热点问题。《环境经营》课程及前沿报告均以专题讲座形式进行,课题组成员每人负责一个专题。

(三)组织召开环境经营研讨会

为促进环境经营学术交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环境经营理念,环境经营课题组组织召开了一系列环境经营研 讨会:2010年4月,组织召开了以“环境经营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中日学术研讨会。2010年7月,组织召开了以“环境经营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辽宁省管理年会,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生全体参加了这两次学术研讨会。2012年3月,组织召开了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科学术型研究生的学术研讨会,主题仍然是“环境经营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这是我校首次开展的以研究生为参加主体的学术性研讨会,旨在加强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增进感情友谊,塑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挖掘自己的科研潜力,使一些优秀的研究生脱颖而出。

本次研究生学术研讨会在“环境经营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主题下设置了四个分主题,在每一个分主题下又给出了参考题目。第一个分主题是“环境经营战略与策略的思考”。参考题目包括:企业经营理念的转变;环境经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清洁生产;环境营销;绿色物流;绿色供应链;环境经营的监管;环境会计;环境信息管理;钢铁企业的环境经营战略等。第二个分主题是“从环境经营的角度看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参考题目包括: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从环境经营的角度看企业家制度机制的构建;从环境经营的角度看企业家选择机制的构建;从环境经营的角度看企业家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构建;从环境经营的角度看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的培养。第三个分主题是“环境经营的技术经济评价”。参考题目包括:循环经济下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探析;工业企业清洁生产评价体系研究;工业企业污染损失的经济计量与研究;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企业环境经济效益的多级模糊层次综合评价;国际标准化环境管理体系框架(文秘站:)下企业环境行为的改进。第四个分主题是“环境经营的国际经验对我们的启示”。参考题目包括:日本企业环境经营的理念;美国企业的环境经营对我国的启示;韩国环境经营对我国的启示;国外环境经营的现状分析;中日韩环境经营的比较分析;国内外环境经营案例分析;环境会计在发达国家的发展现状分析;发达国家绿色经营的生产模式——清洁生产;发达国家绿色经营的管理模式——环境管理体系;发达国家绿色经营的营销模式——绿色营销;发达国家绿色经营的物流模式——环境物流;发达国家绿色经营的信息模式——环境信息管理等。此次学术研讨会要求我校工商管理学科研一和研二的学生全体参加,按照给定论文模板每人撰写一篇与研讨会主题相关的学术论文,编辑出版论文集,并通过匿名评审的方法评出研讨会期间发言的学术论文,由作者在研讨会上进行宣讲,导师及相关人员担任评委及点评专家。根据评选结果评出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并给予相关奖励。

(四)开展环境经营方面的科学研究,并与硕士论文选题与撰写相结合

环境经营课题组在开展环境经营教学的同时,以高碳企业环境经营为研究方向开展了环境经营方面的科学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国内外先进的环境经营理念;发达国家高碳企业环境经营经验分析;高碳企业对环境的短期及长期影响、原因分析;高碳企业清洁生产理论、绿色营销理论、绿色物流理论、绿色信息化、环境经营评价等,所有的科学研究均以钢铁企业为例进行。研究生在学习环境经营课程和听取环境经营方面的前沿报告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研究,在硕士论文选题时部分同学选择了环境经营方面的题目。如2009级学生的硕士论文“辽宁省电力行业碳排放评价体系研究”、“鞍山钢铁公司环境经营模式研究”、“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应用研究”等;2010级研究生的“钢铁企业绿色营销模式研究”、“钢铁企业绿色定价方法研究”、“钢铁企业环境责任研究”等。在科学研究中取得的科研成果再应用于课堂教学,真正做到科研促进教学、教学促进科研。

(五)组织开展环境经营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研究生开展环境经营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准备开展的活动有:“构建低碳社会我先行”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节约能源从我做起”、“拾垃圾构建环境友好型校园”、“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以“践行低碳路线,创造绿色明天”为主题的环境经营活动周活动,向全校师生及社会公众宣传低碳生活理念,呼吁保护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会极大提高管理学院研究生及其他学生的环保意识,加深了研究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相信这些活动的开展会对构建低碳环保型校园和社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实施效果

(一)有助于学生了解前沿知识

环境经营是企业最新的经营战略,国内很多企业刚刚引进,并处在不断的摸索与实践中,如何将工商管理学科各专业方向与这一前沿成果紧密结合,并向研究生传授国内外一些新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采用前沿讲座和召开学生研讨会的形式,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有关环境经营的前沿知识,掌握了最新的研究动态,而且这也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学科前沿,并在学术交流和学术碰撞中拓展视野,产生灵感,碰撞出智慧火花”的一种方式。

(二)有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

环境经营课题组成员在进行前沿报告的过程中会涉及自己研究这个问题的研究方法以及为什么选择这一研究方法;学生在掌握前沿知识的过程中也掌握了研究这一问题的研究方法。掌握了研究方法就掌握了研究科学问题的一般程序和基本规则,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分析研究问题的科学性、规范性和解释力,从而提高硕士论文的质量,并且为将来的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方法基础。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环境保护主题论文范文第7篇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一)把环境教育的知识寓于学科教学之中。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们立足课堂,利用学科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境科学知识的渗透教育,以不断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在科学学科中包含着极其广泛和重要的环境教育思想和内容,通过科学课教学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保护环境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的信念。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教育,其中环境考察课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典型形式。另外可以进行动、植物的养殖,环境科学实验,环保宣传,乡土地理考察等活动。

另外,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要强调实践性、参与性和跨学科性。小学思想品德课可能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环境保护和节俭教育。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德育相关的规律,因此开展活动时,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在美术与劳动技术教学中,应结合环境保护教育,使学生既掌握美术方面和环保方面的知识,并能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在手工制作课中,利用废物制作一些有趣的小作品,当同学们用废物制成各种各样的作品其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这对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二)把环境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以学校教育为中心,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纵横交错,更加开放,更加宽泛的教育体系。这将有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课外活动的开展。

1、与重大环境教育日(周、节)相结合

借助于植树节、世界气象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土地日等与环境教育有关的节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之成为学校环境教育的传统。如在“世界环境日”开展“从小做个环保人”等活动,使学生树立较强的环境保护观念,切实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能力。

2、加强社会实践,丰富环境教育内涵。

让学生在保护环境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激发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年级以上各中队要成立废品回收小队,将家中即将扔掉的可回收的绣品垃圾集中起来,定时卖给废品回收处。学生要在教师家长的带领下,观察和考察社区人们的行为习惯,使学生明白造成各种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分析研究对策。

3、与生动有趣的兴趣小组活动相结合。课内外的渗透教育,增强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促使同学们产生积极要求参与环保活动的强烈欲望。重点开展以绣品垃圾为主题的环保小制作(布艺)的兴趣小组活动,提倡动手做。

六、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05.5—2005.6)

规划课题,提高认识,查阅资料,制定完善方案.

实施阶段(2005.6—2007.3)

总结阶段(2007.4—2007.5)

结题、撰写论文。

七、研究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相关论文、有关活动案例、简明校本环境教材、调查报告、学生环保科技小论文等。

八、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课题领导组:王庆念徐杰陆娟娟刘培张严

课题负责人:张严(负责课题的设计和编拟、主持并调控实验的全过程、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和管理、进行实验总结和理论研究。)

主要成员:张惠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珍郁蓓蕾龚勇秦玲娣徐国洪及各教师(组织实验和论证、完成各阶段的实验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撰写阶段性成果报告、协助课题负责人进行课题总结。)

九、保障措施:

1.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用理论武装自己,并联系实际,提高教科研的能力。

2.环保实践内容联系本地实际,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

3.注重与领导的沟通,实落相应政策,寻求大力支持.

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

4.打开思路,注重校外交流,以求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与肯定。

环境保护主题论文范文第8篇

1、按照自治区科协6届10次常委会和*年工作会议的精神,配合科协对我区117个学会开展调研工作,完成收集、整理和填报学会副高以上职称会员报《*科技人才库》的工作。同时,对我会会员进行了一次重新登记,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会员档案资料,此次共登记会员574人,其中高级职称292人,女会员184人。

2、科学普及和科普宣传一直是学会关注和积极参与的领域,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度共参与了科普教育活动十余次,其中6.5环境日大型环保宣传活动1次;学会理事长袁国映,秘书长王让会,副秘书长李维东等同志在中小学做科普讲座8场,参加学生5900多人次;组织了7次以“认识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科普活动营,带着关注*生态环境的志愿者赴全疆各地实地考察,先后共有420多人次参加,不仅宣传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还扩大了生态学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此外,今年6月份在*康辉大自然国际旅行社的基地为东山蝴蝶谷举行了*生态学会环境生态科普教育基地的掛牌仪式。

3、学会承担了国家环保总局生物多样性研究项目中的“*高等植物多样性研究”,已编出高等植物名录3700多种和变种(不包括苔藓),*高等植物特有种名录272种,*引进露地栽培园林植物470多种和变种,*引进牧草种和品种100余种。丰富了我国和*的生物多样性。

4、与乌鲁木齐市野鸟保护协会合作,进行爱鸟护鸟宣传活动3次,参与悬挂鸟巢活动3次。

5、我学会协助科协的“大手拉小手”活动,辅导中学生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在今年澳门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得2项二等奖,在北京的“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决赛中参与获得1项二等奖,有2个项目获得*年自治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6、在第八届*科协优秀论文的评选工作中,我会组织评审优秀论文7篇,其中推荐一等奖的2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1篇。

7、《*环境保护》是*生态学会会刊,今年来共出版4期,约4000册,50余篇,在*和干旱区生态环境保护学术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环境保护主题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党的十五中全会把生态文明首次列入十大目标,“美丽中国”首次写入十三五规划,又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可以说十三五规划把生态环保放在了空前的高度,这些足以说明环境问题是我国当今面临的重大问题。但是我国目前国民的环境意识还比较淡薄。那么要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好生态环境,则必须开展环境教育,“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适时、适度的渗透环境教育,将环境教育渗透于生物知识之中,不断提高中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把保护环境看作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

苏教版七、八年级的生物教材中有许多有关环境教育的知识点,所以我们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采用“渗于其内,寓于其中”的教学方法,把相关环境、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一些基本概念适时、适度地渗透到生物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了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例如:第十三章《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环境是人类及其所有生物生存的场所,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将面临生存危机。同时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破坏性活动也渐渐超出了环境自我调节能力,例如“空中死神”酸雨的增加、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的增强、水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等,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的破坏。又如第二十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让学生知道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2012年5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机构共同了《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这是一份地球的“体检报告”,结果显示地球现在很不健康。所以我们要保护生物圈,让生物圈真正成为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通过这些知识的渗透,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圈,是关系到每个公民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长远发展的伟大事业,所以要积极参加环保活动,增强环保意识,每个同学应该从我做起,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二、以实践活动为途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多角度的环境教育。

(一)校园树种挂牌行动:每一届七年级新生一进校,我们生物兴趣小组就组织同学们从树木的拉丁名、别名、科属、简介等方面查阅资料,精选内容,制定了样式精美的树木名片牌,为学校的树木制定了“身份证”。通过给树木命名挂牌的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生物知识,又能使全体学生在置身优美校园环境的同时,增强了爱护树木的意识和责任,使绿色校园的理念深入人心。

(二)结合特殊日子:如“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粮食日”、“世界环境日”、“世界禁毒日”、“世界无烟日”等,做环保知识讲座,弘扬“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普及环境保护知识,让学生更加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我市环境保护的现状,用生动的例子告诉同学们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

(三)定期举办“环保知识”小论文征文比赛、环保知识手抄报比赛、“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演讲活动

因为在我们的校园中,总是有个别同学往地上乱丢果皮纸屑,有个别同学摘花摇树,有个别同学践踏草坪,有个别同学在墙上乱涂乱画,有个别同学往校园的路上、地上、墙上乱吐口香糖……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深化学校“环境教育”成果,丰富同学们的环保知识和业余生活,学校定期决定举办“环保知识”小论文征文比赛和环保知识手抄报比赛、“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演讲活动。

(四)升旗仪式上利用国旗下演讲倡议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创建绿色校园:1.不乱丢果皮纸屑及废弃物,进行垃圾分类;2.在校园内不吃口香糖,不随地吐痰,主动清理地面和墙壁上的污垢;3.不践蹋草坪,不摘花摇树。“小草也有生命,需要你我的共同呵护”;4.见到废纸弯弯腰,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参加“我微笑,我捡起”的活动,主动捡拾别人丢在地上的垃圾,养成“文明清洁”的良好习惯,共同创建一个美丽整洁的校园,创建绿色学校!

环境保护主题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环境公益诉讼;环境法;公益诉讼

中图分类号D92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6)07-0110-09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7.014

2005年12月3日,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宣布“推动环境公益诉讼”。这标志着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设工程正式启动。从那时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十几年了,可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却还没有建立起来[1]。这是为什么?回顾一下学界、实务界为建立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所做的理论准备,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1“舶来”的环境公益诉讼

毫无疑问,我国历史上并不存在一种叫做环境公益诉讼的诉讼制度。一方面,在古代历史上不可能发生这种制度,因为古代中国不存在当代意义上的环境问题,从而也就不可能有服务于解决环境问题的环境公益诉讼;另一方面,在中国法律近代化过程中,我国虽然从日本、美国等西方国家引进了独立于诸如《大清律例》等法典之外的诉讼法,新中国成立后还向苏联学来了社会主义类型的诉讼法及其所包含的诉讼制度,但这些引进和学习并未给我国的诉讼制度增加环境公益诉讼这一更加现代的成分。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对于我国来说,是在人类遭遇了环境危机,先是感受到工业污染对生产、生活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后是最近三十多年环境问题呈越来越严重之势的背景下,从国外引进的,是新上岸的舶来品。

1981年,马骧聪先生等发表了《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法律责任》[2]一文。文章在第二部分“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法律责任制度的发展趋势”总结出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等五个方面的“趋势”。在对第四个“趋势”(“在追究责任的程序方面”的“对危害环境的行为加紧追究责任”的“趋势”)的介绍中,作为说明“法律赋予公民在环境保护方面享有相当广泛的权”这个趋势的例证,论文提到“美国《联邦水污染控制法》和《联邦大气净化法》等法律都规定,除个别例外情况外,任何公民都可以就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问题,对任何人、企业、美国政府及其机构,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2]。虽然这个表述并不精准(不管是马先生等提到的美国《联邦水污染控制法》、《联邦大气净化法》,还是他们没有提到的其他规定了环境公民诉讼制度的美国法,都没有把这种诉讼定性为民事诉讼),但这是美国环境公民诉讼(citizen suits)第一次出现在由我国大陆学者自己创作,且在大陆发行的正式期刊上发表的著作中。从内容上来看,这篇论文总体上是一篇执行“洋为中用”政策的作品,开创性地向中国读者介绍美国环境公民诉讼制度不过是其“输入”的我国学界、政界不太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的外国制度(“洋”)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

马先生等的开创性介绍可能并没有引起我国普通民众的太多注意,对学界的影响也不是很大。也就是说,马先生的论文对美国环境公民诉讼制度的介绍并没有成为一次成功的引进。于是,若干年后,陶红英先生、王曦先生又对这项制度做了更为全面的介绍。陶先生于1990年发表题名为《美国环境法中的公民诉讼制度》的文章,全面介绍了“美国环境法中的公民诉讼”的概念、功能、在相关法律中的表现形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相关制度,等等[3]。王曦先生于1991年专门介绍了美国《清洁空气法》中的公民诉讼制度。王先生告诉中国读者,公民诉讼,王先生也称之为“公民执行”,“是美国环境法的一项创造”,发明创造意义上的创造,而这项创造是由《清洁空气法》第一个完成的[4]。

徐祥民等:建立中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理论准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7期在陶红英、王曦先生发表介绍文章之后,在世纪之交,李艳芳等[5-8]学者也先后发表评介美国环境公民诉讼制度或以美国环境公民诉讼制度为重要讨论对象的文章。这些文章和此前讨论美国公民诉讼制度的文章,向我国输入美国制度的态度是明确的。这些论文的大致阐述逻辑为:介绍或评述美国制度――建议我国引进这项制度。例如,陶红英先生的一篇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其中前四个部分都是在介绍美国制度,而第五部分则主要表达了以下三个观点。第一个观点,“在美国已经实践二十多年”的环境公民诉讼制度“确实有助于阻止将污染物非法排入环境”,有助于“推动环境管理”。第二个观点,“美国环境法中的公民诉讼制度,为完善我国的环境法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第三个观点,分析在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也就是引进美国环境公民诉讼制度的可能性。陶先生认为,“随着公民环境意识、法律意识的提高以及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公民会要求更多的诉权,主动参与环境法的执行”。在我国实行“公民诉讼不仅有必要,而且完全可能成为一种特殊的诉讼形式”[3]。这三个观点可以说是对引进美国制度所实施的三项必要论证。第一项,相关美国制度先进、有用;第二项,这项美国制度对我国有用,至少是有借鉴价值;第三项,我国需要也有可能建立这种制度。既然美国环境公民诉讼制度在美国是有效的,对我国是有用,我国又需要和可能建立这项制度,那就引进吧!这是一个完整的论证过程。再如,巫玉芳先生发表在《现代法学》上的那篇论文[7]由四部分构成。和陶红英先生的思路一样,前三部分介绍、评价美国制度,后一部分讨论引进或者借鉴问题。其论文的前三部分先后是“美国环境法上的公民诉讼制度的特点”、“公民诉讼制度的理论依据”、“美国环境法上公民诉讼制度的主要内容”。它们是对美国制度的描述或总结、评价。论文的第四部分转向我国,讨论“公民诉讼制度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启示”。巫先生得到的启示之一是“修改我国相应诉讼制度以适应公民诉讼的要求”。按照她所说的启示,“适应”“公民诉讼的要求”实际上就是按照美国制度的“要求”改造我国原有的诉讼制度。一句话“移植”美国制度。

当然,谋求“洋为中用”的努力也并非只投向美国,只关注美国的环境公民诉讼制度。我们学者就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向西方学习的大致过程是,从1981年至2002年这20年,主要学习美国;2003年以后,既关注美国,又研究日本、印度、欧洲国家。根据从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收集到的信息,在1981年至2002年的20余年中发表的讨论环境公益诉讼的论文共15篇,其中10篇都是专门论述美国制度的。在2003年之后发表的作品中,张建伟先生等的《环境公益诉讼法律制度研究》[9]介绍了日本的环境公益诉讼,介绍了法国、意大利、德国等欧洲国家的环境公益诉讼。张式军先生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研究》[10]论述了日本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问题,印度环境权的宪法诉讼和“公民诉讼”,还有欧盟国家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等。

这些学者是为我国引进美国诉讼制度的行动者,同时也是这项制度的品鉴者和欣赏者。巫玉芳先生把“公民诉讼制度”看作是应对环境问题的一项“自力救济措施”,而这项措施是“美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的特色之一”[7]。张明华先生对这项制度的评价是“理想”,即“理想的制度设计”[8]。秦天宝先生对它的评价则是“先进”,即“先进”的“制度”[11]。汪劲先生则把美国称为“公民诉讼的先驱”[12]。

大概正因为学者们是一边欣赏、品鉴,一边向国人介绍,所以,我们的舶来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之旅持续了足够长的时间。长到何时?到2005年国务院作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宣告时依然没有结束。在李艳芳先生2003年发表的论文[5]之后,不仅有陈冬[13]、牛犁耘[14]等继续就美国的环境公民诉讼制度展开讨论,而且其他许多似乎更加关注我国相关制度建设的学者也在不断从美国制度或者其他外国制度那里汲取营养。2006年之后发表的研究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学位论文对美国环境公民诉讼制度的一再挖掘或评述,更说明在有关师生的认识中,2005年尚未完成对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成功引进。

2对环境公益诉讼研究成果的数量分析

自1981年到2005年,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对于我国来说还没有结束向内引进的介绍、评价阶段,还处于正式开展制度建设之前的理论准备阶段。这个阶段的介绍、评价工作开展得怎么样呢,理论准备是否充分呢?以下几组数据或许能够说明问题:

2.1期刊论文数量分析

根据从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收集到的信息,自1981年到2005年,25年之中,我国学界共发表专门讨论环境公益诉讼的论文和其主要内容与环境公益诉讼有关的论文(以下简称环境公益诉讼论文)80篇。这个数字不算大。年度数就更无法夸耀了――平均每年2.2篇。其中1982年至1989年,这8年中未见专门讨论或以环境公益诉讼为主要内容的论文。从1981年到1990年,这么长的间歇期至少说明,环境公益诉讼或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设尚未引起我国学界、政界的重视,更不要说高度重视了。

对刊登这80篇论文的刊物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未见有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经济研究》《历史研究》《政治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

第二,未见系统研究或专门研究环境公益诉讼的论文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法学权威刊物发表。

第三,除专门介绍国外制度的论文之外,只有3篇论文刊发于影响较大的法学学术期刊上。

我们很难指望通过上述80篇论文能就如何建设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在学界达成一致的看法,或形成被学界广泛接受的用以支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法学理论或系统的法律观点。

2.2专门著作数量分析

在自1981年到2005年这25年中,我国学界没有出版过一本系统阐述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或环境公益诉讼的著作。在这个阶段出版的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设有关或其内容涉及环境公益诉讼的著作只有3部。它们是:王曦先生1992年出版的《美国环境法概论》。该书第七章《美国环境法的执行》提及美国公民诉讼制度。汪劲先生等2000年出版的《绿色正义――环境的法律保护》。该书提及美国公民诉讼以及印度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颜运秋先生2002年出版的《公益诉讼理念研究》。该书关心的主要是经济法范畴内的公益诉讼。它讨论了公益诉讼的先决问题、本质内涵、历史发展、原告资格、程序保障、典型适用、经济法与公益诉讼的契合性等。这些著作显然不是我国学界已经对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有充分认识和全面理解的证据。

相比之下,2006年后出版的讨论环境公益诉讼或相关话题的著作却比较丰富。自2006年到2010年,5年间出版19部。从出版相关著作的数量上看,我国系统的环境公益诉讼理论建设主要是在2005年以后实施的。

2.3学位论文数量分析

学界对重大学术和制度建设问题的关心往往都表现为研究生论文选题。这大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根据从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收集到的信息,我国高校和研究院所各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单位培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自1981年到2005年,共发表环境公益诉讼研究学位论文40篇。这25年的年均发表数为1.6篇。如果从1984年算起,21年中年均发表数为1.76篇。在这40篇论文中,博士学位论文仅2篇。它们是陈冬的论文《环境公益诉讼研究――以美国环境公民诉讼为中心》[15]、张式军的论文《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研究》[10]。

从这组数据来看,不能说环境公益诉讼已经引起高校师生的高度重视。

对照一下2006年以后的情况,我们就更有理由相信这个判断的正确。2006年至2014年,共发表环境公益诉讼研究硕士博士学位论文274篇,平均每年发表30.4篇。在这9年中,2012年、2013年、2014年发表学位论文数都超过40篇,依次为45、43、53篇。也就是说,在这三年中,单一年度发表的学位论文数就超过1981年至2005年发表学位论文的总数。

2.4专业学会年会接收论文数量分析

学界对重大理论问题或制度建设问题的关注常常反映到专业研究团体的年度会议上来。环境公益诉讼从制度上看与环境法关联度最高,在学科归属上归入环境法学最恰当。那么,环境法学专业学术团体中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会(原名为中国法学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会)的年会对环境公益诉讼研究的态度如何?参加会议的会员或不以会员身份参加会议的专家又是如何对待环境公益诉讼这个话题的呢?

中国法学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会成立于1999年11月20日。研究会在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的同时举行了“可持续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1999年11月20日-22日在武汉举行)。自第一次研讨会之后,该研究会每年都举行学术年会,每届年会都编辑文集。学会编辑的文集动辄收录论文百余篇、200余篇,但这些文集收录的环境公益诉讼研究论文只有12篇。这个数据无法让我们相信环境公益诉讼或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设已经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3对环境公益诉讼研究的论题分析

25年间,我国学界和其他关心环境保护、环境法制建设的专家发表环境公益诉讼论文(含正式出版的文集中的文章)80篇,学位论文40篇,向会议提交环境公益诉讼论文12篇,出版与环境公益诉讼相关著作3部。在这些著作中,专家们讨论了与环境公益诉讼相关的一系列议题。较为集中的议题有以下几个:

3.1环境公益诉讼的概念

大概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原型来自海外有关,不少专家在讨论这种制度或为在我国建立这种制度设计建设方案时,都是先界定概念。陶红英先生、秦天宝先生等的论文都是开篇就告诉读者环境公益诉讼或环境公民诉讼是什么。陶先生的论文说:“美国环境法中的公民诉讼(……)是指公民可以依法对违法排放污染者或未履行法定义务的联邦环保局提讼。”论文还告诉读者,美国制度中“作为原告方的公民”可以是“公民”,也可以是“公民团体”[3]。秦先生的论文说:“公民环境诉讼是指法律赋予公民向法院的权利,以揭发企业违反法定环保义务或督促行政机关积极进行环境执法的一种诉讼制度”[11]。尽管秦先生的定义与陶先生的并不相同,但秦先生和陶先生的写作意图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告诉人们“公民诉讼”或“公民环境诉讼”、“环境公民诉讼”是什么。在陶先生、秦先生之后,虽然环境公益诉讼这个概念或语汇已经一再出现在我国学术期刊中,但不少学者仍然不厌其烦地做下定义的工作。张明华先生、周天枢先生的论文都在第一章专门讨论环境公益诉讼的概念。张先生论文第一章的标题是“何谓环境公益诉讼”[8],周先生的标题是“环境公益诉讼概念”[16]。其他一些专家也念念不忘解释何谓环境公益诉讼。

3.2建立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

起初评价美国环境公民诉讼制度和与环境公益诉讼相关的其他外国制度的学者,无疑都是把那些制度当成学习对象的。这些研究者无例外地希望把他们评价的制度引进中国。不管是这些最早的评价者,还是后来希望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专家,都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即建立这项制度有必要吗,或者更准确些说,我国建立这项制度有必要吗?

学者们没有忘记回答这个问题。前述“介绍或评述美国制度――建议我国引进这项制度”的阐述逻辑以确认我国有必要建立或引进相关制度为逻辑要素之一。这个要素在陶红英先生的作品中表达为必要且可能,即在我国实行“公民诉讼不仅有必要,而且完全可能”。巫玉芳先生主张“移植”美国制度。她认为这项“自力救济”制度的运用对防治“具有公害性和不可恢复性”的“环境破坏”,对“环境保护法的贯彻与执行”都“具有重要的作用”[7]。冯敬尧先生的论文设独立标题讨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设问题。他以论证“赋予”公民“诉权”的“必要”[17]性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论证目标。

从一些专家的著作中我们还可以读出来这样一个道理,即对在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问题没有当成一个问题来讨论的必要。道理很简单――我国法律中存在支持这种制度的精神甚至存在这种制度的雏形。巫玉芳先生在其论文中明确指出:“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中已经隐含了公民诉讼制度的规定”[7]。既然已经“隐含”,在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就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移植”或者引进了。既然已经“隐含”,就不需要讨论建立相关制度是否必要的问题了。如果一定要讨论的话,那么,议题应该是:将隐含的制度变成明确的制度是否必要。李艳芳先生也持类似的看法。在谈到美国《清洁水法》等法律中用以构建公民诉讼制度的规定时,李先生指出:“我国现行的一些立法也有类似规定”。她相信我国法律“隐含着与公民诉讼相同的内容”,美中不足在于,相关规定“所指向的具体含义不是十分明确”,因而“其作用”被“大大限制”了。既然缺陷在“不明确”,我国需要做的就只是“借鉴美国的做法”,在相关立法中“对公益诉讼加以明确规定”[5]。这样说来,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对于我国来说只有从“不明确”走到“明确”这么半步之遥,当然不需要再讨论什么必要性问题。

3.3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理论基础

我国学者在评价外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和帮助我国设计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过程中都没有忽略该制度的理论基础。巫玉芳先生的论文对“美国联邦环境法的公民诉讼制度”做了系统的介绍,理论基础排在她所做的系统介绍的第二位。排在第一位的是“美国环境法上的公民诉讼制度的特点”。她所说的“特点”是指区别于“团体诉讼”的特点[7]。这第一项介绍实际是要告诉读者公民诉讼是什么。巫先生的表述顺序实际上是:第一,公民诉讼是什么;第二,公民诉讼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冯敬尧先生对论文前两章的安排与巫先生的论文几乎一模一样。第一章“环境公益诉讼的源起”。名曰“源起”,实际上是讨论这种诉讼的概念以及这项制度中的当事人、诉由和诉讼请求。第二章“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依据”[17]。张明华先生对论文的章节也做了与巫先生、冯先生类似的安排[8]。其他一些学者也都在其著作中以大小不等的篇幅论及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问题,其中陈冬的论文所做的论述更为系统。她认为“美国环境公民诉讼的理论基础包括私人检察总长理论、公众参与理论、公共信托理论、环境权理论和妨害公众理论。”[18]

3.4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

如前所述,不少学者在评介美国的公民诉讼制度时都注意到这些制度的特征或者说这项制度的一个要素,那就是资格宽泛的原告。马骧聪先生说的是“除个别例外情况外”的“任何公民”[2],朱谦先生认为其中的“公民”除了“自然人”之外“还包括企业、州政府乃至美国政府”[6]。秦天宝先生专门做了中美之间的“原告资格之比较”。两国制度相比,反差较大。美国,“任何公民或公民团体都可以自己的名义”提讼;我国,只有“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才有原告资格[11]。

既然中美之间差距在原告资格之宽严,对美国制度的学习就变得再简单不过――放宽原告资格。幸红先生就给出了这样一个简洁的答案――“取消对原告主体资格不适当的限制”[19]。罗飞云先生也主张“拓宽资格”。他谈到,为了使“环境权益获得可诉性,不应苛求申诉人必须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而应将原告范围扩及任何组织和个人”[20]。

3.5环境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

秦天宝先生所做的中美比较之一是“受案范围之比较”。仅就两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受案范围来看,我国的法定受案范围明显比美国窄。秦先生认为我国法律对“受案范围”的严格限定“不利于从宏观上加强对影响环境的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干预”。所以,他认为,“我国应当扩大环境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11]。其他许多专家都主张放宽或“拓宽环境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21]。至于可拓展的空间,学者们多关注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计红先生在讨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具体构建”时就提出将“受案范围扩及……危害环境公益的抽象行政行为”[22]的主张。

3.6关于环境公益诉讼的若干细节

关心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设的专家不仅讨论了推动这项制度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而且也就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设有关的,或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些细节问题,做了未雨绸缪的设计。专家们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6.1举证责任分配

吕忠梅等都曾讨论过环境公益诉讼的举证责任分配问题,或者叫“举证责任的合理配置”问题。专家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传统民事诉讼“谁主张,谁举证”原则的基础上,“适当弱化原告的举证责任”[23],把更多的举证责任或可称“大部分责任”[24]加给被告。对分配的原则,一般看法是实行“举证责任倒置”[25]原则、“举证责任转移原则”[26],也有的专家主张实行“无过错责任和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27],或“举证责任倒置或严格责任”[24]原则。

3.6.2诉讼费用负担

李艳芳等都曾关注诉讼费用问题。专家们在一个基本认识上达成了一致,这个基本认识是减轻原告诉讼费用负担。有的专家将其观点表述为“适当减轻民众提起公益诉讼的费用,并对诉讼费用的负担做出有益于原告的规定”[23],有的专家表述为“在立法上,对诉讼费用的负担作出有利于原告的规定”[28]。至于如何减轻原告的负担,专家们各抒己见。主要观点有如下几点:第一,减免预付诉讼费。罗云飞先生提出,“对环境诉讼费用的预付进行改造,适当减免原告预付诉讼费用”[20]。有的专家还主张原告在时“不缴纳诉讼费用”[26]。第二,降低诉讼费用。张建伟先生持这种主张[29]。刘睿先生所说“适当减轻民众提起公益诉讼的费用”[23]大概也包含降低诉讼费总量的意思。第三,败诉被告承担全部费用。郭霞云先生不仅主张“减轻公民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费用”,而且建议在原告胜诉时,“诉讼费”以及原告“为进行诉讼所支出的必要费用均由败诉方承担”[30]。第四,原告败诉后的费用负担。陈广华先生考虑到相关诉讼“历时长,牵涉面广且涉及许多复杂专业知识与技能”,“昂贵的诉讼费用”为“一般公民或社会组织难以承受”,除了主张不要求原告先行缴纳诉讼费外,还主张,即使原告“败诉”,“诉讼费用”也可通过“诉讼费用保险”或“环境公益诉讼基金会”“转嫁”[26]。

除上述看法外,也有专家认为,环境公益诉讼,甚至环境侵权诉讼,其诉讼费“由国库来出”也是“合理”的[31]。

3.6.3受诉法院

黄锡生等对环境公益诉讼的受诉法院也做了认真的思考。主要看法有以下几点:第一,由更高级别的法院作受诉法院。包万平先生建议“由与被告同级的法院的上级法院”为初审法院[32]。第二,设立专门法庭。吕忠梅先生主张“建立专门法庭”[33]。第三,设置巡回法院。张建伟先生主张在“设置公益诉讼法庭”以“实现诉讼效率”的同时,“设置巡回法院”,以“实现诉讼便利”[29]。第四,第三地法院管辖。黄锡生先生认为,“在地域管辖方面,一般由环境侵权行为发生地人民法院或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受理,但对于损害或可能损害一些流域性、跨区域性的行政行为提起的诉讼,可由原告选择被告所在地以外的第三地法院管辖”[34]。

3.6.4培育原告和原告激励

专家们对环境公益诉讼都接受两个基本假定:一个假定是,潜在原告处于“弱势地位”[5]。第二个假定是,公民为公益而担当原告存在“障碍”[27]。障碍之一是为维护公益担当原告的积极性不足。为改变潜在原告的弱势地位,弥补公民提起公益诉讼积极性不足的缺陷,专家们提出培育原告和激励原告的主张。所谓培育原告就是培育环保组织,建立更多力量更强大的潜在原告。桂林先生谈到:“同污染者和执法机关相比,公民个人力量弱小”。“一旦公民结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环保社团”,就“有可能同侵害方平等对话”。他希望通过建立“拥有专业人士、较强的技术基础、雄厚的资金和一定影响力的社会团体”来“矫正”原被告双方“实力失衡的状态”[35]。

所谓原告激励就是通过奖励等方式调动更多公民为环境公益而诉的积极性。罗飞云先生认为“原告胜诉后应获一定奖励。” 在他看来,“公民提起环境行政诉讼,往往不仅为了个人利益,而是为了保护环境利益”,还要“耗费其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如果“给予胜诉原告适当的奖励,有利于鼓励更多的人监督行政行为维护环境利益,从而形成对行政权力监督的‘第三种强有力的外在力量’”,更好地“维护环境利益”[20]。

3.6.5环境鉴定

张建伟先生专门讨论过“环境鉴定”问题。他的主要观点是把鉴定机构建成中立性的第三方组织[29]。

3.6.6具体“诉讼规则”

郭霞云先生专门讨论过诉讼规则问题。他谈到:“鉴于环境公益案件诉的利益的公共性和扩散性,应当对环境公益诉讼设置不同于一般诉讼案件的诉讼规则。”除管辖外等上文已经述及的事项外,她提出的关于诉讼规则的建议主要有两点:第一,前置程序。她提出的方案是:“公民在提讼之前应先向有关的行政机关投诉,行政机关不依法处理、逾期不处理或者公民对处理结果不服的才可以向法院提讼”。第二,处分权限制。她谈到,“由于环境公益诉讼涉及的是公共利益,因此当事人撤诉、和解等处分权的行使应当受到必要的法律限制,并且应当接受法院的监督”[30]。

4并不充分的理论准备

为了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为了将以美国的公民诉讼为典型的环境公益诉讼引进中国,专家们细致地咀嚼了概念,耐心地讨论了必要性,对理论基础做了既有深度也有广度的挖掘和建构,对被视为建立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之关键的原告资格问题花费了足够多的笔墨[10],对受案范围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还讨论了包括诉讼费用负担、原告激励、包括前置程序等在内的具体诉讼规则等细节。那么,我们是否已经为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做了足够充分的理论准备呢?答案是否定的。上文的“论题分析”说明,我国学界、政界以及其他关心环境保护事业的人们为建立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做了有益的理论准备工作,但没有说明专家们做的工作是否已经足够充分。

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理论准备之不足集中表现为没有真正解决何谓环境公益这个基本认识问题。言环境公益诉讼者,包括“论题分析”所涉议题的参议者,都会说环境公益是“环境公共利益”[27],环境公益诉讼是“为维护环境公共利益而向法院提讼的制度”[8],是“对侵犯环境公益的违法行为向法院提讼”[24],但什么是“环境公益”或“环境公共利益”呢?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设的理论准备阶段没有对这个问题给出圆满的答案。

专家们对环境公益的诠释、界定或说明,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情况:

第一类,在公共、公众、社会大众等概念间辗转。以张明华先生的论文《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刍议》[8]为例。张先生的论文一开始就把“社会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区分为两类,并把其论文的主题限定为前者。在专门界定“环境公益诉讼”的章节,论文也特别强调环境公益诉讼不同于“传统的普通环境侵权救济诉讼”。为了阐述张先生头脑中的环境公益诉讼,文章讨论了美国法中的“公益妨害”、英国法中的“公害”等,讨论了“权利的社会化”等“法理基础”。文章把“环境法益的归属者”或“环境公益的归属主体”界定为“社会民众”或“社会大众”。为了说明主体与诉讼所欲维护的利益之间的关系,文章采用了“利益归属主体”和“利益代表主体”“二分”的“新型研究框架”。文章还给公益诉讼提出了维护“公众或一部分公众的利益”[8]的任务。公共、公众、社会大众、社会民众、公共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环境公益,等等,尽管不断重复着“公”这个词素,但却不能让读者真切地理解这“公”与私的实质性的差异是什么。更具体一点说,这些轮番重复出现的带“公”的标牌的概念没有向读者传递其与“众益”并非近亲的信息。

第二类,以多个主体的个人利益为归宿。以颜运秋先生的论文《论环境与资源诉讼中的公益理念》[36]为例。颜先生的论文意在阐述环境公益诉讼中的“公益理念”。文章到“国际环境法和各国的国内环境法”中寻找“公益理念”,从世界各国的“诉讼实践”中挖掘“公益理念”,赋予其所尊奉的环境权“公益性”,为给我国的《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灌注公益理念提出若干建议。他的公益是什么,他的公益理念又有怎样的内涵呢?颜先生引用的事例给我们提供了答案。青岛市东部兴建中的“国泰公寓”将影响“燕儿岛路的15户居民”房子的采光,构成对颜先生所支持的“采光权”的威胁,于是,该15户居民经过抗争,包括迫使工程一度停工,“分别得到2万元至14万元的‘挡光赔偿费’”,共计获得“62万元人民币”赔偿费。该案无疑是私益诉讼。颜先生所说之“公”实际上就是“众”,他所说公益就是众益。颜先生注意到,环境具有“整体性”,一旦发生“环境侵害行为”往往就会造成“群体”也就是多于一个的主体的利益,他也称之为“社会利益”受侵犯,在这种情况下,公民提起的指向侵害行为的诉讼就带有“社会性”,或反“公害性”。他赋予这种诉讼的“公益理念”就是非独为自己的理念、利己也利他的理念,就是为“排污设施地点附近的居民(一般都是多个人)的权益”[36]而诉讼的理念。

第三类,在公益和众益之间左右摇摆,模棱两可。以王宗廷先生的论文《环境侵权的公益诉讼研究》[37]为例。论文对“环境侵权”的定义包含两种损害,一种是“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另一种是“他人人身权、财产权、环境权益”。这一定义为王先生笔下的“环境公益诉讼”在公益诉讼和众益诉讼之间左右顾盼埋下伏笔。文章谈到的一些损害是私益损害,比如“超标排污造成养殖的鱼类死亡”、排放污染给“正常生活带来”的“不便”或“生命财产”“损失”等。文章谈到的另外一些损害纳入公益损害更恰当,比如“破坏生态导致草原沙化而带来沙尘暴”、出于“行政行为”的“围湖造田、毁林开荒”等。在讨论我国的制度建设时,文章引述的是美国“《密执安环境保护法》”等先例,列入亟待解决之列的问题是突破《民事诉讼法》仅“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才能当原告的限制。这些都属于环境公益诉讼论。文章加给环境侵权受害方“无抵抗和规避能力”等“弱势”特点,对环境侵权损害所具有的“潜在性、滞后性和延时性”特点的总结等说明其所论为私益损害,是以环境为媒介的有具体利益主体的损害。文章提到的允许公民为“清扫‘他人瓦上霜’”而诉,这符合“众益诉讼”的形式特点。如果要问这种诉讼的精神实质,大概答语可以选择该文中的一个短语――“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37]。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为目标的诉讼是私益诉讼。

总之,建立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理论准备并不充分。正是因为自2005年开始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设工程是在理论准备不充分的条件下开始施工的,所以才会遭遇后来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坎坷。2009年,写进《侵权责任法》的“环境污染责任”实际上只“不过是‘污染环境致人损害责任’在《侵权责任法》中的‘习惯’表达”[38]。2012年修改《民事诉讼法》,环境法学者“本欲借风使船”,结果却被“人多”“事重”的众多消费者权益之类的众益“刮走”了辛苦缝制的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风帆”[39]。2014年修订《环境保护法》,虽然人们对第五十八条倾注了无限的希望,但其中的“社会公共利益”已无法逃脱与《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中的“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称兄道弟的命运。

为今之计,建立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最近路线是仿照美国《清洁水法》等法律设置公民诉讼条款的方式,在修改《水污染防治法》、《土地管理法》、《防沙治沙法》等单行环境法时添加支持环境公益诉讼的内容。在《民事诉讼法》经过了2012年的修订之后,我们曾提出建立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便捷路径”[1]。这条“路径”就是经过修改法律或者人民法院的司法活动,把我国许多法律法规规定的公民检举权解释为权。在《环境保护法》经过了2014年的修订之后,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用第五十七条和第五十八条,把“举报”和“提讼”明确地划分为两种不同的权利。在新的《环境保护法》生效之后再把检举权解释为权,在司法上是不“合法”的,在立法上则需要大动干戈。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徐祥民,张明君.建立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便捷路径[J].河北法学,2014(6):8-17.[XU Xiangmin,ZHANG Mingjun.The convenient way to establish the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system in China[J].Hebei law science,2014(6):8-17.]

[2]马骧聪,程正康.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法律责任[J].法学研究,1981(5):33-38. [MA Xiangcong, CHENG Zhengkang.Liability for violation of environmental laws[J].Chinese journal of law,1981(5):33-38.]

[3]陶红英.美国环境法中的公民诉讼制度[J].法学评论,1990(6):60-64.[TAO Hongying.Citizen lawsuit system in USA’s environmental law[J].Law review,1990(6):60-64.]

[4]王曦.美国《清洁空气法》的公民执行规定[J].上海环境科学,1991(5):7-8.[WANG Xi.The regulation of citizen implementation in clean air act of USA[J].Shanghai environmental sciences,1991(5):7-8.]

[5]李艳芳.美国的公民诉讼制度及其启示――关于建立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借鉴性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2):122-129.[LI Yanfang.US citizen suit system and its inspiration: using for refer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public interest action in China[J].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2003(2):122-129.]

[6]朱谦.美国环境法上的公民诉讼制度及其启示[J].世界环境,1999(3):17-18.[ZHU Qian.The civil litigation system in the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law and its revelation[J]. World environment,1999(3):17-18.]

[7]巫玉芳.美国联邦环境法的公民诉讼制度[J].现代法学,2001(6):118-120. [WU Yufang.Citizen Lawsuit system in USA’s environmental law[J].Modern law science,2001(6):118-120.]

[8]张明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刍议[J].法学论坛,2002(6):91-97.[ZHANG Minghua. Discussion on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system[J].Legal forum,2002(6):91-97.]

[9]张建伟,董文涛,王宁.环境公益诉讼法律制度研究[C]//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2003:588-600.[ZHANG Jianwei,DONG Wentao,WANG Ning.The study on the legal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C]//2003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s law seminar (annual meeting) essays.2003:588-600.]

[10]张式军.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ZHANG Shijun.Research on the standing of the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D].WuHan:Wuhan University,2005.]

[11]秦天宝.中美公民环境诉讼比较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5):23-25. [QIN Tianbao.A comparative study on environmental suit of citize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J].Urban environment & urban ecology,2002(5):23-25.]

[12]汪劲,田秦.绿色正义――环境的法律保护[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0:214.[WANG Jin, TIAN Qin.Green justice: legal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M].Guangzhou:Guangzhou Publishing House,2000:214.]

[13]陈冬.美国环境公民诉讼管窥[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07-110. [CHEN Dong.A restricted view on the enviconmental citizen suits of U S A [J].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4(1):107-110.]

[14]牛犁耘.美国公益诉讼制度及其启示[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70-72. [NIU Liyun.System of the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inspiration to us[J].Journal of Henan Public Security Higher Academy,2005(2):70-72.]

[15]陈冬.环境公益诉讼研究――以美国环境公民诉讼为中心[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4.[CHEN Dong.Research on the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focusing on the environmental citizen suit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D].Qingdao:The Ocean Unvirsity of China,2004.]

[16]周天枢.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之我见[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6):308-311.[ZHOU Tianshu. Discussion on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system [J].Sun Yatsen University forum,2005(6):308-311.]

[17]冯敬尧.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与实践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3(10):119-120. [FENG Jingyao. Discussion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J].Social sciences in Hubei,2003(10):119-120.]

[18]陈冬.美国环境公民诉讼的理论基础之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17-119.[CHEN Dong.Analysis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environmental citizen suit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5(6):117-119.]

[19]幸红.关于我国环境保护公益诉讼的思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36-138.[XING Hong.Consideration on the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in China[J].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4(2):136-138.]

[20]罗飞云.环境权行政诉讼探析[J].社会科学,2003(5):47-51.[LUO Feiyun.Analysis on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of environmental right [J].Social sciences , 2003(5):47-51.]

上一篇:环境保护英语论文范文 下一篇:英语环境保护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