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学范文

时间:2023-06-06 11:01:29

红色文学

红色文学范文第1篇

来华之初别无选择,统一到北京语言学院学习语言。我们只有两年的奖学金,第一年要在北京语言学院,第二年可以选择一所大学。

我到北京是1975年10月,很快就有了新的规定,汉语水平好的学生可以马上进入专业阶段的学习,我在法国时已经学过5年中文,所以1976年2月以后,我被分到了沈阳的辽宁大学中文系。

1975年9月辽宁大学刚刚接待了两名西方学生,这成为这所学校开放的标志,那两名学生中的一位是现在已经很著名的白杰明。

为什么想来中国

我在法国学政治学时,课堂上讲美国的政治学,我并不相信他们讲的那套理论。我们家是犹太裔,我的父亲在二战中参加法共领导的抵抗运动,他参加过法国共产党,我母亲有很明显的无政府主义倾向,老怀疑当局的话,我的家人都是很“进步”的。我在中学学的第二门外语是俄文、从中学开始我就自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工运、反对资本主义。

为什么我们要反对资本主义?法国在20世纪50~60年代,经历了阿尔及利亚战争,开始很多人是支持的,到了阿尔及利亚之后才知道这是一场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之间的战争。于是,参战者就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反对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运动,更大一部分是反对法国殖民主义,并开始考虑制度问题。这场战争在全世界和法国都有深刻的影响。到了1968年,我们这一代又看到了美国在越南的战争,所以,反对帝国主义的潮流对我们这一代的教育很大,极“左”势力也越来越大,由于法共在阿尔及利亚战争中态度暧昧,所以我们对整个第三世界运动反应强烈,当时我认为在整个第三世界,革命是唯一的方式,也是唯一的出路,正因为如此,我才来到中国,追求更多的自由、平等。

红色中国的1960年代,对法国青年也有很大的影响。我来中国之前,和很多青年人一样,对中国充满向往,我为了追求更多的自由才来到中国,那时我还不了解中国现实中的极权主义。我学了很多关于第三世界的历史,拉美、东南亚、反殖民主义、民族解放运动,因此就认为革命会从第三世界过来。但在当时中国看到的,却是对思想的控制。

我来中国前已从巴黎的政治学院毕业,在法国科研中心(法国科学院)政治学院的国际问题研究所做研究员。我博士毕业论文是《19世纪旧金山华人社会》,所以我来中国,是想学政治学的。

“一言堂”

中国那时没有政治学,我只能被分配到中国现代文学专业,我本来对文学不是太感兴趣,后来却觉得很有意思,因为我发现在中国,文学不是文学,是政治——课本刚发下来——《文艺战线上的两条路线斗争》,我一看,这不就是政治学吗?我知道从中国的文学中也能看到政治史了。这本书的课没有上完,书就被收回,又换了一本同封面同书名的课本。书中的两条路线,同样是“修正主义路线”和“革命路线”。文艺战线上有十一次路线斗争,批瞿秋白、批《武训传》,从到批俞平伯的红楼梦,从批胡风到批吴晗的《海瑞罢官》,贯穿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也贯穿了中国现代史。

事实上,在来中国之前,我对中国的现状已有一点了解和想法。1970年法国有一本发表中国红卫兵文章的书,我印象非常深的一篇文章是杨曦光那篇被点名批判的大字报《中国向何处去》,为什么不是真正的群众选举政权,就是因为没有真正的民主,因为干部站在群众之上,有本质的区别。他揭露了一些问题,特别是“革委会”的建立,我觉得他分析得非常深刻了。

我读辽大时,教学内容完全是官方的声音——完全不允许批评。当时我已经觉得这样就可以了解中国是怎么解释历史的了,解释历史的权力关乎合法性。我在法国已经学过中国历史,我觉得在法国所学和中国现实“形势”大相径庭。

在法国学习中国历史和文学时有一位华人教师张福瑞(音),他曾给一个甘肃的军阀当过秘书,他不支持军阀,只是大学毕业找了份工作。张老师1948年来到法国,他给我们授课时讲到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所有流派:新月派、左翼文学、鸳鸯蝴蝶派等,还是比较客观的。

而我在中国学现代文学的年代,中国只有一个半作家,一个作家是鲁迅,半个作家是浩然。现代作家中除了鲁迅谁的书也不能买,也买不到。当代作品只推崇《金光大道》《艳阳天》,崇尚这些红色文学。

因此,在辽大上学时,我发现我基本上什么都不能接受。我最讨厌的是有一个官方路线,我们在法国为什么干革命?我们就是要批评统治话语。中国的情况是“一言堂”,“一言堂”是我们最不能接受的。每次开始讨论作者和作品,立即就回到阶级立场,用当代的标准来分析1920年代、1930年代作家的立场,这使我们越来越反感。我于是开始反思胡适、陈独秀的思想和作品,我对他们从典型传统文人转化为现代知识分子非常感兴趣,但胡适和陈独秀都被骂得一塌糊涂,这个我根本不能接受,当时我尚未看到陈独秀晚期的悲凉。

从1919年到1949年,整个文学史都是按照路线斗争来谈的。除了鲁迅,所有人都不行。这使我觉得很奇怪,我认为鲁迅有着非常强烈的批判精神,对整个中国人的劣根性的批判非常尖锐。我对鲁迅的看法是,他根本不屑于统治者的话语权,他的写作与1970年代的氛围是完全对立的。但是,为什么现代文学史中只剩下鲁迅,没有了其他左翼作家呢?

除了鲁迅的作品,我们也学到一些供批判用的反面教材,我越看反面教材越觉得写得好,王实味的《野百合花》《政治家与艺术家》,丁玲的《三八节有感》,储安平的《党天下》,都反映了干部与群众是两码事儿,都是非常难接近的,而且这些作品要求的是真正地让人民说话。为什么把它们批判为反动作品?

深入社会

红色文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言文学 江西红色文化

江西省语言文字类红色文化遗产作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发展内容之一,已经成为支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动力之一。在语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方面,虽然红色文化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是由于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对于红色文化遗产发展的观点仍然没有深入人心。国内学者对于该方面的研究目前还缺乏深入性与针对性。笔者以江西省语言文学类红色文化遗产的现状为例,对其特点和规律进行相应的探讨,以期对发扬红色文化能取得更有实效的进步。

一、江西红色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重要性

1.江西红色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江西红色语言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为地域红色文化影响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江西省作为中国著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红色之都,中共中央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国内第二次革命战争风雨飘摇的年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村民对于红军情真意切,“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送别红军的场景深刻体现了军民的鱼水之情。流行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歌曲如《十送红军》中这样写道:“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上野鹿声声哀叫,树树梧桐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歌词中情景交融和词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深刻体现出了江西人民对于红军的深厚的感情以及对胜利的强烈期盼。江西红色文化在革命战争年代对于建立和谐的军民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当今江西红色文化的艰苦奋斗精神对于江西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宣传和引导意义。

江西红色语言文学非物质文化内部各类文化小类之间互相交融,呈现百花争鸣的现象。赣南的采茶戏诞生于明末清初时期,并在解放战争后发扬光大,赣南采茶戏的优秀作品《风雨姐妹花》以其深厚的文字底蕴成为红色语言文字中的典范之作并一度改编成影视作品《女大当婚》,主要讲述了江西地区一对姐妹花对于封建婚姻世俗制度的挑战,激发了那个年代年轻人为爱情执着追求的精神,对于解放那个年代的婚姻观念具有积极的意义。赣南大型采茶戏作品《山歌情》以其优雅的红色文字以及深刻的红色教育意义被评定为“曹禺剧作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山歌情》中通过对主人公贞秀和刘满仓在革命战争时期赣南苏区的故事,并通过对于刘满仓的短暂的生命历程的刻画,将那个年代革命人的身上所具备的无私风险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在传统思想束缚下的隐忍交织的意识下而产生的苦涩与高尚。这部作品代表着赣南苏区革命人士身上夹杂着痛楚却毅然投入新生活的勇敢,他们不但心灵上忍受着极大的创伤,而且在沉重负荷下仍然选择坚定前行,即使面对的是死亡也不后悔。这代表了一种苏区的精神——勇于牺牲的苏区魂!

2.江西红色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江西红色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受到改革开放西方思潮涌入的影响,西方文化对江西红色语言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重西方语言文化轻红色语言文化成为了中西文化发展交织中的矛盾点之一。江西红色语言类文化对于巩固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树立社会主流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江西红色文化在抗日战争时期,在井冈山红区形成了独特的井冈山红色文化,一些红色的脍炙人口的歌曲广为流传,激发了广大老百姓对于红军工作的支持。《十送红军》中这样表述:“十送红回来,武陵山巅搭高台,盼望红军打胜仗,盼望亲人早回来。”歌词中总共十句话,句句都体现了那个时代红色文化的精神,村民与革命战士的深厚感情都能够在红色文化中体现,并且文字贴切,通俗易懂,广为传唱。

江西红色文化的深刻思想体现促进了当年井冈山革命斗争的顺利开展。江西红色文化在抗日战争时期表达了一种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在安源大罢工时期曾经提出了这样的口号:“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主人”。这不仅仅是对封建社会的檄文,更是开启新社会的号角。革命将领当年写出这样的诗词:“在新城,演新剧,欢迎新同志,打倒新军阀;趁红光,当红军,高举红旗子,创造红世界。”蕴含了革命人士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同志曾经在江西革命根据地编制了这样的一首打油诗:“造福人不享福,雇农自己没有谷,砌匠自己没有屋,木匠自己没有凳坐,裁缝自己打赤膊。”文字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产生了很好的红色文化效应。并且在江西还亲自起草了《红四军司令部布告》,全布告一共由94个字组成,每四个字为一小节,具有极高的文学研究价值,成为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除此之外,在江西红色文化基础上改编的《草鞋歌》、《大败江西两只羊》等也成为了江西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红色语言文化对人们具有极强的红色教育警示作用,它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有着广泛的革命教育作用,对于当今人们克服浮夸的文学作风以及发扬红色文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积极作用。江西红色文化包括了解放区文化、苏区文化、抗战文化以及左翼文化的重要内容。江西红色文化在此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二、结语

江西的红色文化是一种革命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色革命根据地面临白色恐怖包围的条件下诞生的。在特定的革命战争年代,江西红色文化从属于所倡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范畴。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以及改革开放文化的一种扩展和延续。江西红色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体现出极强的时代精神,是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家园。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互相交织的年代,社会格局的改变以及社会生活的多元化要求文化也应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提倡多元化文化的背景下,必须突出民族文化的主旋律,江西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文化的体现,是江西人民文化发展的主旋律。

江西红色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工作不仅是江西省的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政治工程,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及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江西省政府要积极组织和动员革命发祥地以及社会成员的力量,加强文化环境的培育,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氛围,发扬优良的革命文化传统。江西民众也应自觉维护、塑造和展示江西红色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度和社会风貌。发展工作要遵循共性和个性相互结合的方式,走文化发展的可循环发展的长久道路,只有这样,江西语言文字类红色文化遗产发展工作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李水弟,傅小清,杨艳春.历史与现实:红色文化的传统文化价值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8(6).

红色文学范文第3篇

一、江西红色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重要性

1.江西红色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江西红色语言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为地域红色文化影响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江西省作为中国着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红色之都,中共中央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国内第二次革命战争风雨飘摇的年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村民对于红军情真意切,“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送别红军的场景深刻体现了军民的鱼水之情。流行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歌曲如《十送红军》中这样写道:“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上野鹿声声哀叫,树树梧桐叶落光。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歌词中情景交融和词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深刻体现出了江西人民对于红军的深厚的感情以及对胜利的强烈期盼。江西红色文化在革命战争年代对于建立和谐的军民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当今江西红色文化的艰苦奋斗精神对于江西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宣传和引导意义。

江西红色语言文学非物质文化内部各类文化小类之间互相交融,呈现百花争鸣的现象。赣南的采茶戏诞生于明末清初时期,并在解放战争后发扬光大,赣南采茶戏的优秀作品《风雨姐妹花》以其深厚的文字底蕴成为红色语言文字中的典范之作并一度改编成影视作品《女大当婚》,主要讲述了江西地区一对姐妹花对于封建婚姻世俗制度的挑战,激发了那个年代年轻人为爱情执着追求的精神,对于解放那个年代的婚姻观念具有积极的意义。赣南大型采茶戏作品《山歌情》以其优雅的红色文字以及深刻的红色教育意义被评定为“曹禺剧作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山歌情》中通过对主人公贞秀和刘满仓在革命战争时期赣南苏区的故事,并通过对于刘满仓的短暂的生命历程的刻画,将那个年代革命人的身上所具备的无私风险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在传统思想束缚下的隐忍交织的意识下而产生的苦涩与高尚。这部作品代表着赣南苏区革命人士身上夹杂着痛楚却毅然投入新生活的勇敢,他们不但心灵上忍受着极大的创伤,而且在沉重负荷下仍然选择坚定前行,即使面对的是死亡也不后悔。这代表了一种苏区的精神——勇于牺牲的苏区魂!

2.江西红色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江西红色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受到改革开放西方思潮涌入的影响,西方文化对江西红色语言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重西方语言文化轻红色语言文化成为了中西文化发展交织中的矛盾点之一。江西红色语言类文化对于巩固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树立社会主流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江西红色文化在抗日战争时期,在井冈山红区形成了独特的井冈山红色文化,一些红色的脍炙人口的歌曲广为流传,激发了广大老百姓对于红军工作的支持。《十送红军》中这样表述:“十送红回来,武陵山巅搭高台,盼望红军打胜仗,盼望亲人早回来。”歌词中总共十句话,句句都体现了那个时代红色文化的精神,村民与革命战士的深厚感情都能够在红色文化中体现,并且文字贴切,通俗易懂,广为传唱。

江西红色文化的深刻思想体现促进了当年井冈山革命斗争的顺利开展。江西红色文化在抗日战争时期表达了一种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在安源大罢工时期曾经提出了这样的口号:“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主人”。这不仅仅是对封建社会的檄文,更是开启新社会的号角。革命将领当年写出这样的诗词:“在新城,演新剧,欢迎新同志,打倒新军阀;趁红光,当红军,高举红旗子,创造红世界。”蕴含了革命人士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同志曾经在江西革命根据地编制了这样的一首打油诗:“造福人不享福,雇农自己没有谷,砌匠自己没有屋,木匠自己没有凳坐,裁缝自己打赤膊。”文字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产生了很好的红色文化效应。并且在江西还亲自起草了《红四军司令部布告》,全布告一共由94个字组成,每四个字为一小节,具有极高的文学研究价值,成为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除此之外,在江西红色文化基础上改编的《草鞋歌》、《大败江西两只羊》等也成为了江西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红色语言文化对人们具有极强的红色教育警示作用,它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有着广泛的革命教育作用,对于当今人们克服浮夸的文学作风以及发扬红色文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积极作用。江西红色文化包括了解放区文化、苏区文化、抗战文化以及左翼文化的重要内容。江西红色文化在此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二、结语

江西的红色文化是一种革命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色革命根据地面临白色恐怖包围的条件下诞生的。在特定的革命战争年代,江西红色文化从属于所倡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范畴。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以及改革开放文化的一种扩展和延续。江西红色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体现出极强的时代精神,是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家园。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互相交织的年代,社会格局的改变以及社会生活的多元化要求文化也应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提倡多元化文化的背景下,必须突出民族文化的主旋律,江西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文化的体现,是江西人民文化发展的主旋律。

红色文学范文第4篇

红色文学主要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与左翼文学,40年代的解放区文学以及建国到70年代期间反映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的文学作品。[1] 这些作品用通俗、大众的语言展示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族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苦历程,赞扬了无产阶级理想和牺牲精神。作为过去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反映,红色文学对当代青年认识历史和现实提供了启发性视角。 同时,红色文学特别是中国20世纪“50至70年代的文学,是‘五四’诞生和孕育的充满浪漫情怀的知识者所作出的选择,它与‘五四’新文学的精神,应该说具有一种深层的延续性”[2]。作品中所宣扬的爱国主义、英雄情结、理想主义与进取精神,也无疑会对当代青年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所以,尽管红色文学具有特定时代语境中的文学生产的规定性,从文学价值上来说,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但对当代青年人而言仍不乏现实价值。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青春之歌》以革命、青春、成长、情爱为主题,是红色文学经典作品之一。作品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爱国运动为主线,反映了这一时代背景下,青年的苦闷、希望、欢乐与奋斗。本文便以《青春之歌》为例,从精神与现实两个向度上探讨红色文学对当代青年的教育意义。 一《青春之歌》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30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主人公在困境之中,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上革命道路,成长为一名优秀女性和合格的革命战士。她敢于走出家庭,反抗他者对自己婚姻和命运的主宰,体现了其鲜明的独立精神和反抗父权、追求自由的勇气。林道静面对家庭的变故、社会的动乱和感情的创伤,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作品人物不断要求进步、追求理想的精神激发了几代青年的斗志,也与当代青年渴望成功、努力实现人生目标的心理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契合。[3] 在反抗父权与寻找自身价值认同上,林道静同当代青年的追求具有很多相同之处。青年正是在反抗与寻找认同的同时来获得成长的。但与红色文学不同,当代青年的反抗与认同更多地表现在姿态上和视觉符号上。如,对青春偶像特别是明星人物的追捧。偶像所带来的时尚视觉以及其成功形象都会带给青年人以一种梦幻般的诱惑力。于是,青年更多的是通过服饰装扮、语言以及对父权价值观的忽略来肯定自身对个性解放的追求。特别是在当代的青春文学与影视作品中,学校父权制最集中的体现成为青年人最主要的反叛与反抗对象。因此,当代青年对自由的追求和自我的塑造愿望通常是以反抗主流文化为起点的,以个人为中心的,更多的是通过视觉符号来传达。 反观20世纪的红色文学作品,以林道静为代表的青年在反抗与自我价值实现中,一方面,以一种积极的姿态,而不是通过忽略和逃避的方式来反抗父权制的压迫。他们不仅是理想主义者,还是行动主义者;他们不仅努力地去拆解旧的,而且又满怀激情地去建设进步的新世界。他们的人生价值的实现是通过个人的不懈奋斗与牺牲来建立理想的崇尚民主与科学的新国家。另一方面,这种反抗不仅宣扬了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理念,也更加强调个人如何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结合起来,以自我的牺牲换取崭新时代的豪迈情怀和献身精神。 红色文学中的青年追求的恰恰是通过对革命主流文化和爱国主义主流价值观的皈依与认可来体现的。 因此,《青春之歌》所提倡的是以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为核心的价值观,更加强调人的崇高精神追求。 两相比照,青年人追逐梦想和成功的积极态度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是共通的,但其实质却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正是红色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对当代青年具有积极教育意义所在。面对当今以商品经济为中心的物欲膨胀的社会,消费文化中的娱乐性、快餐性、平面性、功利性使很多人丧失了曾经的理想。 当代青年文学与影视作品中呈现的青年人生活的颓废色彩与信仰的迷失等问题,正反映了当代青年精神领域的贫瘠。因此,红色文学中青年对理想和生命价值的追求,无疑对当代青年的精神世界具有涤荡与促其反省作用,其教育意义是深远的。 二追求个人权益、物质利益和幸福的爱情是人之为人的正常动机与行为。但由于特定历史时代的限制,红色文学中对人物的塑造是片面性的,特别是在塑造人物崇高的人格上,通常会给予进一步的放大处理。他们往往排斥自我的物质性、自然性,而更加强调和倾向于精神领域。他们没有物质欲,甚至将个人的情感也完全纳入革命理想事业中去。然而,正因如此,小说人物的思想也为当代青年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野,促使他们有机会去发现人物形象的独特个性和自我的精神世界。小说人物舍弃个人感情和利益,为民族和国家牺牲自我的做法也有利于青年对历史和现实进行反思和思考。个人应该如何处理和看待精神与物质、理想与现实、爱情与事业等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上看,红色文学具有其更加现实的教育意义。 《青春之歌》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恰逢我国长篇小说创作和出版的高峰期。这个时期的小说创作多以革命、斗争、赞扬、回忆为主题,歌颂了党领导人民在民族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艰苦奋斗和表现出的伟大精神。《青春之歌》这部作品的主题没有脱离革命、抗争和歌颂。但《青春之歌》还反映了人物的爱情主题。《青春之歌》这部作品正是因为对爱情主题的描写,才显得别具一格,有血有肉,更容易进入青年的阅读领域。 在作品创作的年代,过多追逐个人权益和男女情爱被认为是自私和腐朽的表现,可以说,这是对一种强烈个性和纯粹爱情观的压抑与束缚,这既与创作时代背景和作品主题阐释的需要有关,也与人物本身所处的社会和精神现实有很大关系。林道静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青年,是以一个被社会改造的对象而存在的。因此,她对理想甚至爱情的追求既是执著的,又是困惑的。这表现在她对几位男性的爱情态度上。林道静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在寻找自己的人生位置,寻找社会的认可。因此,在其思想成长道路上的余永泽、卢嘉川和江华又有着其人生向导的身份。林道静在成长过程中,其心路历程的变化恰恰体现在她对不同男性的感情态度变化上。因此,林道静最终选择江华并不是以纯粹的爱情为出发点,而是将个人理想与爱情混淆在一起。她之所以如此选择,因为江华正是自己理想中的生命形态。#p#分页标题#e# 在现代,自我利益的实现和个人情感的满足则是被认可和提倡的。一方面,由于物欲和私利的诱惑,很多青年又表现为向另一个极端的倾斜。他们过于强调个性、爱情至上,在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上,很多人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将道德与美好的人生理想抛之脑后,甚至将婚姻和爱情作为交易的筹码来换取其他。这样的选择到最后都难逃悲剧性结局。 另一方面,许多青年人做着脱离现实的浪漫主义爱情美梦,为了追求所谓的“真爱”而失去自我,放弃个性的独立,成为情感上的傀儡。一旦美梦破裂,跌入残酷的现实,才发现人生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和条件,亦无法获得社会和他人的认可。与林道静相比,当代青年人对爱情和人生的其他抉择上都缺乏坚定的人生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作支撑。因此,从红色文学人物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发现,个人要获得个人追求的成功与情感上的幸福,是在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和成为自我的过程中实现的,并且,需要有正确的信仰和崇高的理想追求为精神动力。同时,只有既承认“我”的自然性也兼顾“我”的社会性,才能正确地对待和处理精神与物质、理想与现实以及事业与爱情的关系。这些对当代青年人来说,具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指导意义。 此外,受过去观念的局限和影响,在《青春之歌》出版的几十年间,余永泽都是以自私、麻木、无情的反面形象被接受的。一些红色文学中强调个人自由和自我利益的人物形象也遭到了很长时间的批判和误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社会开始承认个人价值的重要性,作为年青一代重视个人的解放、个性的张扬和自我的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余永泽被还原为一个普遍的学者形象,[4]其勤于治学、醉心学术的刻苦精神也是值得当代青年人学习的。 综上所述,《青春之歌》中人物表现出的个人奋斗精神符合青年不断追求自我成功和自身价值的观念,小说中所强调的革命理想、集体利益和精神追求,与当代青年注重个人目标、自身利益和物质追求的思想相互冲突,也有利于激发当代青年用现实的视角去认识和解读人物、去反思和分析作品,从而反观自我,教育自我,使其对历史、现实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观念和精神,但个人价值的实现必须以社会价值的实现为前提。只有符合时展的个人追求才是有意义的,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满足,也才能在精神和物质上都不贫瘠,这正是此类红色文学作品对青年的重要教育意义所在。

红色文学范文第5篇

红色文学是一种类型文学,具备一定的政治色彩。红色文学作品采用革命语言进行创作,以红色历史为创作内容。每个时期的红色文学作品都具有不同的时代精神。红色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内涵,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若要提升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就必须深入挖掘红色文学作品的价值。本文首先分析了红色文学作品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又在此基础上从注重人文价值熏陶、开展红色主题拓展活动等方面,探究了红色文学作品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關鍵詞】

红色文学;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紅色文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價值觀傳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紅色文學的表現形式具有多樣化特點,而且内涵極爲豐富,展現了我國革命者的偉大精神和風貌。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運用紅色文學,能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大學生的精神、道德、思想等會産生重要影响。所以,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發揮紅色文學的作用,采取有效途徑增强大學生對紅色文學作品的閲讀和學習興趣,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問題。

一、红色文学作品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一)红色文学作品具有思想教育功能

紅色文學作品不僅能够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還可以提高大學生分析和理解問題的能力,促使大學生正確看待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此外,紅色文學作品還包含豐富的先進文化,這對大學生的人生軌迹、職業生涯、生活狀况都具有重要影响。例如,巴金先生的《家》《春》《秋》對封建社會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抨擊,深入剖析了當時種種社會現象背後的真相,大學生在閲讀這些紅色文學作品的過程中能够自覺受到其思想内容的熏陶,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

(二)红色文学作品具有政治教育功能

相較于思想教育功能,政治教育内容涉及面較廣,包含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内容,紅色文學作品涉及到許多有關政治教育的内容,其豐富的政治内涵是其他類型文學作品難以達到的。大學生閲讀紅色文學作品能够以更加理性的態度看待當前的社會形勢和政治事件,避免出現盲從現象,進而端正自身的政治立場。此外,隨着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大學生接觸到的信息日益多元化,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不良思想的衝擊,衹有形成端正的政治立場,才能够自覺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蝕。

(三)红色文学作品具有道德教育功能

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具有重要影响,若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必須重視道德教育。紅色文學作品中時常塑造一些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物形象,學生在閲讀時會不由自主地受到這些人物及相關事迹的影响,進而審視自身的道德素質,并加强自我約束,自覺修正自身行爲,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以紅色文學作品中的英雄人物爲榜樣,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红色文学作品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一)注重人文价值熏陶

教師首先要引導大學生整體把握紅色文學作品的人文精神、革命精神和人文内涵,并根據分析比較探究紅色文學作品的個性與共性。在共性中領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無私奉獻精神,在個性中領略不同的人物風采。優秀的紅色文學作品藴含着濃厚的人文精神,教師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鼓勵學生通過精讀、泛讀、品讀等形式,仔細品味文學作品中藴含的人文内涵,感受革命年代的拼搏、奮鬥、勇敢等精神,并引導大學生自覺學習和踐行這些人文精神,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并形成堅定的政治信念。

(二)开展红色主题拓展活动

學習紅色文學作品不能一味地拘泥于形式,要建立多樣化學習渠道,高校可以與學生社團有機結合在一起,開展多樣化的紅色主題活動,并加大宣傳力度,促使大學生在活動參與過程中進一步了解紅色文學。例如:可以在每年的五四青年節、八一建軍節、國慶節等時期舉辦紅色文學閲讀展覽書會,鼓勵大學生閲讀丁玲、魯迅和林道静的作品,并將作品中的相關情節改編成話劇,經過精心準備和排練後在校園内展演。通過這些拓展活動,可以加大紅色文學的影响力度,促使更多的大學生自覺接觸和研究紅色文學,對紅色文學作品中的精神内涵有更深層次的了解,進而受到紅色文學作品的影响,自覺進行自我審視和教育,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

作者:柏平 单位:安顺学院

參考文獻:

[1]李倩.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以皖西红色文化为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红色文学范文第6篇

一、前言

红色文学作品展现了时代精神,阅读红色文学作品,能够洗涤我们的思想。但在现如今的教育中,学生对于红色文学缺少认识,而是更多关注国外的潮流思想,忽视了对红色文学作品精神的继承,所以急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文化观。通过引入红色文学作品,以阅读与鉴赏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树立新时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理想追求。

二、解读红色文学作品

红色文学是我国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学形式,与一般的现代文学、古典文学等不同。红色文学的特殊性在于借助一般的文学载体比如小说、诗歌等来向读者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这一特殊性使得红色文学与其他的文学形式相比,不仅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更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红色文学的内涵较为丰富,红色文学向读者传播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列主义、思想等,重点传播的精神是中国的革命精神。对于现如今的高三学生而言,高中阶段正是学习的好时期,但是由于现今生活质量的提升,导致许多学生更多追随西方的潮流文化,从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而由于对红色文学不够重视,红色文学逐渐被人们淡忘。对于学生而言,如果缺少红色文学的思想指导,将导致当代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很难形成优良的思想品格和远大的人生理想。

我国的红色文学开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那个时期像郭沫若、巴金、丁玲等文学作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红色文学作品,展现了中国革命人的新风貌,比如《遍地狼烟》《烽火少年》,革命题材的《保卫延安》《铁道游击队》,反映生活的《三里湾》等人们耳熟能详的红色文学作品,塑造了许多鲜明的革命人物,在他们身上展现的精神品质更是激励了无数的中国人。直到今天这些红色作品依然呈现自身的独具魅力,是弘扬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

三、红色文学作品对学生品格的影响

红色文学对于学生来说,是良好的思想品德教材,红色文学作品是在共产主义思想下产生的高度文学作品,具有较强的传播力,红色文学作品在传播的过程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思想品格的形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学生的品格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高三学生而言,虽然面临着高考的压力,但也不能舍弃对于红色文学作品的学习,红色文学作品对于高三学生品格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红色文学作品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当代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各种社会风气影响了学生品格的培养。面对着社会上的诱惑,需要学生具备高尚的品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评价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不要过度崇尚西方的文化思想,而应该多阅读有关我国的爱国主义的红色文学作品,可以通过阅读一些革命人物事迹来加强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帮助学生养成爱国主义的思想品质。比如说在小说《遍地狼烟》中,就讲述了神枪王牧良从一个猎人成长为一名战士的故事,从他的身上体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建设的榜样。

(二)红色文学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格

现在的高中生生活质量提高,使得他们缺少了以前革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许多的高中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追求物质享受等,这不利于高中生的成长与发展。而红色文学作品中有许多的英雄人物都是吃苦耐劳的代表人物,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红色文学作品,来学习这些革命先辈身上的优秀品质。在小说《创业史》中,梁生宝这个人物身上就体现了吃苦耐劳的品质,高中生可以学习小说中人物的品格。

(三)红色文学作品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人格

红色文学作品对学生影响最为深刻的一点就是人格的教育,这也是红色文学作品传达的重要精神内容。但是由于红色文学讲述的内容不适应现代学生的阅读需求,很难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得很多学生很少阅读红色作品。这时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采取合理的方式强化学生对红色文学作品的正确认识。比如说可以在政治课上讲述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迹,让学生主动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以小说《红岩》为例,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资料,小说中主人公在监狱中接受严刑拷打时,依然坚定心中的信仰,这种敢于斗争、敢于牺牲自我、无私奉献、坚强不屈的品质正是高中生所缺少的。

四、红色文学作品对学生理想的影响

在红色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融入了创作者的思想价值和理想追求,更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需求。在红色文学作品中,尽管人物塑造的方式不同,但都围绕维护国家利益这一相同的理想追求,使得读者在作品的感染下也去寻找自身的理想价值。比如说在小说《平原烽火》中,就塑造了李向阳这个人物,讲述了在李向阳的带领下人们与日本侵略者抗争保卫家园的故事,在小说中面对日本侵略军的残暴手段,李向阳等人树立了保家卫国的理想信念,最终赶走了侵略者保卫了自己的家园;又比如说深受青少年读者喜爱的小说《小兵张嘎》,主人公张嘎成为了他们学习的楷模。

红色文学作品对于人的思想品格和理想追求具有重要的作用。当今的青少年,理想信念不坚定。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高中生更是沉迷于网络,从而失去了目标,迷失了自我。现如今享乐主义占据了学生的思想主流,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青少年应该以红色文学作品榉侗荆主动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任。在红色文学作品的激励下,树立理想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

五、结论

高三学生阅读红色文学作品,不仅能够培养其品格和意志,更多的是塑造人格和理想信念的所以,学校应该加强推广红色文学,使得更多的学生受到红色文学作品的激励,让红色文学作品走入课堂,让学生在阅读、朗诵、吟唱中使红色历史价值、红色精神得到传承和发展。

红色文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红色文学;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红色文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价值观传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红色文学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化特点,而且内涵极为丰富,展现了我国革命者的伟大精神和风貌。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运用红色文学,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的精神、道德、思想等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红色文学的作用,采取有效途径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学习兴趣,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红色文学作品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一)红色文学作品具有思想教育功能

红色文学作品不仅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可以提高大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促使大学生正确看待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此外,红色文学作品还包含丰富的先进文化,这对大学生的人生轨迹、职业生涯、生活状况都具有重要影响。例如,巴金先生的《家》《春》《秋》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深入剖析了当时种种社会现象背后的真相,大学生在阅读这些红色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受到其思想内容的熏陶,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二)红色文学作品具有政治教育功能

相较于思想教育功能,政治教育内容涉及面较广,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内容,红色文学作品涉及到许多有关政治教育的内容,其丰富的政治内涵是其他类型文学作品难以达到的。大学生阅读红色文学作品能够以更加理性的态度看待当前的社会形势和政治事件,避免出现盲从现象,进而端正自身的政治立场。此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日益多元化,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不良思想的冲击,只有形成端正的政治立场,才能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

(三)红色文学作品具有道德教育功能

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影响,若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必须重视道德教育。红色文学作品中时常塑造一些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物形象,学生在阅读时会不由自主地受到这些人物及相关事迹的影响,进而审视自身的道德素质,并加强自我约束,自觉修正自身行为,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以红色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人物为榜样,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红色文学作品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一)注重人文价值熏陶

教师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整体把握红色文学作品的人文精神、革命精神和人文内涵,并根据分析比较探究红色文学作品的个性与共性。在共性中领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在个性中领略不同的人物风采。优秀的红色文学作品蕴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教师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鼓励学生通过精读、泛读、品读等形式,仔细品味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文内涵,感受革命年代的拼搏、奋斗、勇敢等精神,并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这些人文精神,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并形成坚定的政治信念。

(二)开展红色主题拓展活动

学习红色文W作品不能一味地拘泥于形式,要建立多样化学习渠道,高校可以与学生社团有机结合在一起,开展多样化的红色主题活动,并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红色文学。例如:可以在每年的五四青年节、八一建军节、国庆节等时期举办红色文学阅读展览书会,鼓励大学生阅读丁玲、鲁迅和林道静的作品,并将作品中的相关情节改编成话剧,经过精心准备和排练后在校园内展演。通过这些拓展活动,可以加大红色文学的影响力度,促使更多的大学生自觉接触和研究红色文学,对红色文学作品中的精神内涵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进而受到红色文学作品的影响,自觉进行自我审视和教育,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倩.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实践

教学中的运用――以皖西红色文化为例 [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2]郭云飞,张建东,冯莉群.从《战

斗的青春》等看红色文学的价值整合与现实意义 [J].语文建设,2013.

红色文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红色文学 文化 精神 思政教育

红色文学主要是指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和左翼文学,四十年代的解放区文学和七十年代以后反映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的文学作品,这些红色文学作品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描述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历程,对无产阶级的理想和牺牲精神进行了热情的讴歌和赞扬。作为对过去社会意识和生活的记录,红色文学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关红色文学和思政意义的概述

红色文学主要用来指我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文学作品,红色文学的创作是经受了“五四”诞生和孕育的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知识者最终的选择,从精神上讲是对“五四”文学精神的一种延伸和继承。红色文学中所宣扬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情结,理想主义和进取拼搏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红色文学是诞生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的特定文学,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却是不可估量的。

红《青春之歌》创作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小说的主题是青春,革命,成长,爱情,是红色经典文学的代表之一。下面我们选取该小说为载体对红色文学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进行解读。

二、思政教育视角下对以《青春之歌》为代表的红色文学作品的解读

《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之间为创作背景,对青年学生的苦闷,希望,欢乐和奋斗进行了深刻的描述。因此,我们就选取这部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学作品,从精神和现实两个重要的方面对红色文学的思政教育功能进行解读。

《青春之歌》成功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三十年代中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形象。故事主人公在困境之中,一夜之间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女性和革命战士。女性主人公敢于走出家庭,对主宰自己命运和爱情的一切进行反抗,体现出了一种鲜明的独立意识和对父权制的反抗精神,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情怀。她在追求中不断进步,对于梦想的执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这正和当下大学生渴望自己成功,努力实现自己人生目标和价值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吻合。

主人公林道静在自身价值认同和反抗父权制上和当代大学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青少年正是在反抗中来寻找自我价值和身份的认同,从而获得成长。和小说中的青年反抗所不同的是,当代青年更多地表现在姿态和视觉文化上。通过对我国二十世纪的红色文学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以林道静为代表的青年在反抗和寻找身份认同的过程中,一方面,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态度,并不是消极地去逃避来反抗父权制的压迫。林道静他们不仅是一群理想主义者,还是一群用自己实际行动去实现的现实者,他们的人生价值和追求才可以得到实现;另一方面,他们的反抗不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重要的是强调了个人的命运要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这种豪迈的情怀和献身精神。小说中所提倡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于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青春之歌》创作年代,正是我国长篇小说创作发行的高峰时期,当时小说创作的主旋律大多是以革命、斗争、回忆和赞扬为创作主题的,对党在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巨大作用进行讴歌和赞扬,提倡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该书在具备这些主流思想的同时,对主人公之间的爱情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正是如此,《青春之歌》显得别具一格,有血有肉,更加适合当代大学生阅读。

在《青春之歌》创作的年代,对于个人利益和男女感情追求过多会被认为是一种自私和腐朽的表现,这和当时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精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林道静作为一个资产阶级青年,是以被社会主义改造的对象存在的,她对于爱情的追求是执著的,同时又是迷惑的,这主要体现在她对几位男性的爱情态度上。最后,她将个人理想和爱情结合在一起,追求自己的理想。

在当代,一方面由于物质和权力的诱惑,很多大学生在爱情的追求上都走向了一个极端,没有了道德观;另一方面,脱离了现实生活去追求一种虚无缥缈的浪漫主义,为了追求所谓的真爱而完全失去了自我,没有了个人的独立,成为了爱情上的傀儡。读红色文学作品,可以让大学生的精神受到洗礼,纯洁他们的灵魂,从书中受到启发,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结语

从《青春之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个人奋斗精神的描述有助于鼓励当代学生不断追求自身价值;小说中强调的革命精神,爱国主义和集体思想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个人目标,自身利益服从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大学生从现实的角度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分析、解读和思考,有助于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从而可以对树立自己的人生观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但是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以社会价值为基本的前提。只有适应了时展需求,个人追求才有意义,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健康发展,这也是红色文学作品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大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李鸿昌.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浅析[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06).

[2]龚敏律.红色文学经典现代阅读的意义[J].琼州大学学报,2003(10).

[3]牟新才.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带来的理论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5(03).

[4]王柑琪.别样的青春:《青春之歌》里的大学生叙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5]张长胜.论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意义[J].教育与职业,2010(15).

[6]黄曼君.回到经典重释经典――关于20世纪中国新文学经典化问题[J].文学评论,2004(04).

红色文学范文第9篇

一、什么是红色文化

1.什么是红色文化

这个词虽然我们常听常说,但是,至今学术上还没有给红色文化完整的定义。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红色文化呢?红色文化实际上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从广义来讲,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则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红色”则是相对“白色”而言的。红色文化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其外延可扩展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包括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及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文化,都是红色文化的延续和拓展。

2.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有两种

一是物质形态,指革命战争年代留下来的革命旧址旧居,以及诗歌、歌曲、戏剧、标语、出版物和革命文献等历史遗存;二是精神形态,指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语言、中国气派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

3.红色文化的特点

第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其次红色文化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广泛的群众性。第三个特点是通俗性,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大众化。第四个特点是鲜明性。

4.红色文化有助青年成长

红色文化以其丰富的精神内涵,浸润青年人的心田,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无疑会起到春风化雨的积极作用。红色文化有助于青年人破解思想困惑,重塑精神信仰,有助于青年人填补责任感缺失的空白,砥砺爱国情操,有助于青年人走出灰色心态,昂扬人生态度。

二、青年人未能迷上红色文化析因

青年群体未迷上红色文化,是因为在青年的精神家园里,一些娱乐、网络和流行文化中的个性元素成为主流。

1.娱乐至死——醉心轻松娱乐

电视的普及,使青年人迅速抛弃了枯燥的纸面阅读,转向惊险刺激的外国大片、消遣式的港台或韩日言情剧、轻松搞笑的各种娱乐节目……相对于红色文化中对革命理想追求的思索与厚重,建设、改革年代弘扬主旋律的积极高尚,娱乐时代的热闹与浮华更让青年人感到轻松。

2.虚拟生存——热衷寄居网络

在虚拟的空间里,有的青年人热衷于聊天交友,有的青年人痴迷网络游戏,热心网络炒作与围观,给网络恶搞呐喊助威……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五色俱全,让部分青年人精神失落、意志消沉,与红色文化的纯净和昂扬向上形成鲜明对比。

3.只求刹那——追逐个性时尚

追逐时尚潮流与流行元素是青年人最突出的文化特征。当下,有的青年人疯狂追星,有的青年人为显个性而张狂,不要永恒,只求刹那。于是,红色文化范畴的经典文学作品被流行的畅销书代替,传统严肃的戏剧被狂欢节般的歌星演唱会代替,隽永含蓄的回味被拳头加枕头的感官刺激代替。

三、让红色文化拨动青年的心弦

让红色文化拨动青年的心弦,需要政府、社会以及青年自身共同努力。

1.政府要创造条件,让红色文化走近青年人

政府应高度重视、着眼长远、精心组织,为红色基地的建设、红色资源的发掘、红色旋律的传承积极创造条件,让青年身临其境,自觉了解红色文化,亲近红色文化,进而喜欢红色文化。政府要加大投入,搞好红色基地建设,谋划组织,发掘红色文化资源,活动创建,大力弘扬红色旋律。

2.社会应创新载体,让红色文化吸引青年人

发挥学校、媒体、各类社会组织对红色文化的教育、传播、普及作用,让青年人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学校是红色文化教育的关键场所,要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媒体要担负起红色文化传播的重任,着眼于创新,赋子红色文化以新的视角、新的形式,展现红色文化魅力。各社会团体,要担负起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责任,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红色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吸引青年人参加,使青年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激发。

3.个人:敞开心扉,让红色文化拨动心弦

红色文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保定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保定是位于京南的一个中等城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上意义重大,如何利用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契机推进保定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保定这座城市在中国民族革命的历史时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块土地上发生过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红色文化在保定城市文化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保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了红色文化资源的作用,将保定红色文化资源和其他资源实现有机整合,打造出保定红色文化名片。

一、保定红色文化资源介绍

(一)资源分布广泛

保定是历史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非常的丰富。河北最早的红色政权阜平苏维埃,同时它也是晋察冀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保定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作品更是不胜枚举,《狼牙山五壮士》、《地道战》、《平原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小兵张嘎》等等影视作品非常多,也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保定红色资源分布比较广泛,市区和辖县都有分布。较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但说明了民主革命时期保定的重要作用,还说明了保定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对保定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能够以红色文化旅游发展为主线带动保定地区的经济发展,辐射周边更能拉动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资源发展优势

保定的红色文化资源类型多样,红色资源具体划分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而保定的红色资源中就占到了五个,跟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占有明显的优势。保定红色文化资源不但类型多样而且价值较高,就历史价值来说,冉庄地道战遗址是冀中平原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智慧的结晶,这也是世界上当前保存最完好的抵抗侵略的防御系统。保定红色文化的影响也比较广泛,以保定为背景创作了很多文学和影视作品,随着这些作品的广为流传,保定也变得家喻户晓,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红色文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地区间相互合作不紧密,各自为政。保定的红色资源非常丰富,每个辖区几乎都有分布。这是保定发展红色文化的有利条件,同时也给发展带来了困扰。红色资源分布较分散,不利于整合资源,集中管理,需要较高的成本。导致各地区各自为政自己发展,没有整合发展的红色文化资源,吸引力方面相对匮乏,也导致各地发展情况迥异。

(二)基础设施不健全。保定红色资源非常多,但是规模较大的资源并不是很多。红色资源的开发主要是发展旅游业,但是各地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游客数量也比较少,所以景点的吸引力很难提高。

(三)宣传力度缺乏。虽然以保定为背景的文艺作品和影视作品很多,但是在人们印象中好像只有因电影或电视出名的几个地点,白洋淀、狼牙山等,对于其他的一些红色文化资源所知甚少。宣传力度的缺失,导致一些红色文化资源缺乏影响力。

(四)表现手段单调。保定红色文化资源目前还是简单的处于观景状态,单单的通过观景并不能充分展现红色文化的魅力,游客们也会觉得单调。没有更好的展现保定红色文化丰富的内涵。

三、保定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对策

(一)构建旅游路线。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契机,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把分布在各个地区的文化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构建具有吸引力的文化路线,充分实现资源结合的最优化。

(二)丰富红色文化的表现手段。影视作品、文学作品、音乐歌曲等等形式都可以作为红色文化的表现手段,加强进一步的宣传。丰富红色文化的文学作品,将红色文化作品搬上银幕,充分展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美食文化等等。

(三)开发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独居特色的红色文化产品。这些文化产品能够增强人民对红色文化的喜爱,也可以更好的宣传保定的红色文化资源。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想要发展好保定的红色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游客们的住宿、饮食、休息等需求要得到满足,同时交通设施要完善,为旅游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保定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

(一)开发保定的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等有利于更好的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促进保定地区社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攻坚期,保定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显得非常必要,京津冀地区内部发展不平衡,保定处在发展较慢的阶段,需要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有利于充分展现红色文化资源的魅力。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保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这片土地上也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发展红色文化资源能够向人们展现保定人民的时代风貌,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也有利于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

参考文献:

[1]王建超.基于循环经济的京津冀生态产业链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3.

[2]陈阳.新形势下保定红色文化价值功能实现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

上一篇:网络监测管理范文 下一篇:工厂安全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