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理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05:57:13

宏观经济理论论文

宏观经济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1.1财政理论自1993年中央提出分税制改革后,分税制改革确立了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基本模式.学术界根据对前期试点情况的归纳总结和比较国际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国内经济研究有着较强的导向性,同时也认为分税制是建国以来规模范围最大的一次制度创新.[6]但其也存在财权与事权划分不对称的现象,权责不明确的现象,政府层级过多,财政支出标准决策过度集中与规则絮乱并存的问题.[7]同时,地方政府也存在的财政困难,如地方债务的问题,地方政府权力争夺等.但不管怎样,中央政府最终都要为地方财政风险,承担最终的责任.也就是说,地方政府虽然在税收来征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自由,可以进行自主控制.但是对对方政府的债务问题,最终的承担者还是中央政府.在分税制种种不足之下,有相关学者认为要对财政制度进行全局性的优化设计,[8]并进行渐进性的改革,实现财政民主化的建设.[9]财政分权与公共财政也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财政分权一方面地方政府间的分权竞争使得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标与人民福利的目标相统一,利于改革的有效推进,加速中国市场现代化的进程,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财政分权会加剧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尤其是东西部发展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公共财政对应于市场经济,是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之一,其主要作用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调节收入分配.国内学者,更加倾向于支持制度性公共品的概念的研究,认为稳定经济的内容也是公共财政之一,[10]强调提供公共财政的多目标性协调性和顺序性.

1.2金融理论在对于金融理论的研究中,学术界更关注于经济结构问题的研究.怎样的金融结构,才适合我国宏观经济的要求,不同的学者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应该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把其它的专业性银行改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业银行,进而建立“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二级体系.[11]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应在建立金融结构之前,要对银行的呆账进行处理.[12]在中国金融结构改进上,由于政府起着主导作用,故其一直都存在着滞后性的问题,而此将会带来更大风险的积累.[13]且政府的金融调控,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允许并接受金融市场的某种非均衡,进而有学者提出,金融制度应向市场配置转型,渐进性的将利率市场化.[14]直接市场金融与证券市场发展方面,在我国直接融资的比例一直是较低的.有的学者认为直接融资可以有效的分散于控制金融风险,利于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发展,也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15]但也有可能造成中国资本市场结构和功能的失衡.[16]证券市场是虚拟经济的代表之一,它的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对虚拟资产价值的积累,但虚拟资产与所对应的事物资产的价值却越发脱离.特别是在经历2008年次贷危机后,学者认为虚拟价值的存在,需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加强金融监管,规范金融创新,完善金融体制.

1.3增长与发展理论中国经济的增长呈现着一种非均衡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要素与资本的投入,来推动经济的发展.高投资推动高增长的事实,已被国内学者普遍的认同.但是有学者认为目前投资过度,并带来了投资效益恶化的效果,[17]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同时,靠资本投入来引进技术,可能会导致结构性的失衡,过度依赖于进口技术,来促进经济的增长.甚至有学者察觉到我国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存在着“反效率配置”.总之,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非均衡”也凸显得越来越明显.中国的经济增长,离不开投资的作用,即投资推动型增长,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过程中,引致劳动力结构转化,可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色之一.根据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6,2007)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则是在赶超阶段利用低成本的竞争优势,赶超快速发展.二则是中国正处于从低价的工业化向高成本的城市化的转向过程中.也正是在这种转向的过程中,工业化解决了“吃、穿、用”之后,那剩下的“住、行、学”则应由城镇化来解决.[18]总体上来看,中国现处于发展转变的阶段,即转型升级阶段,存在着四个中国化的特征,强调制度的重要性、强调政府的控制性、强调多目标的协调性和强调公平取向的落实性.在强调制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前提条件是技术不断创新与发展,而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则依赖与制度的创新.[19]两着相互促进,但制度创新时根本.强调政府的控制性上,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资产与政策导向,会促进某一行业或领域的快速发展.政府需要扶持经济结构的转型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促使其又好又快的发展.强调多目标的协调性,主要体现在统筹兼顾上,既要经济快速的发展,也要自然环境得以保护.在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需要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方式的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利用外资与经济安全的相统一,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发展相统一.[19]强调公平取向的落实性,主要体现为防止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要落实好收入再分配的公平.为促进就业稳定,就需要落实就业与公平的相统一.

2结语

本文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进行了相关的梳理分析,通过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理论、财政理论、金融理论和增长与发展理论四个方面,来进行梳理研究.发现中国学者多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研究中秉承着中庸的思想,对于在中国出现的极端例子较少的研究,多是从普遍典型事件中进行研究,得出相关的结论.本文只是粗略地梳理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理论,具有不足之处自不必多说.其目的也只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进行概括性的梳理,望更多学者在道路上研究探索.

宏观经济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宏观经济理论是学者对经济现象的判断和解读,不同的学者判断和解读会有差异,政策主张也会有所不同。宏观经济学教科书是学者对经典宏观经济理论的总结,教科书中的理论内容差异不大,但在具体内容的组织安排上体现出编者的观点和思路。在美国,原先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以萨缪尔森的《经济学》[2]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总需求理论是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国内很多学者以萨缪尔森的理论体系为参考,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编著按照短期到长期分析的理论演变脉络,来按如下顺序安排宏观经济学内容:基本概念和理论铺垫、宏观经济分析概述、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及政策效应分析、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失业与同伙膨胀、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其中以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下)》为代表[3]。但萨缪尔森第15版《经济学》发行之后,一些评论家委婉地挑明“其流行势头似成强弩之末”。同期,斯蒂格利茨和曼昆的教科书都开始引起轰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4]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美国六百余所大学用作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科书。该书的中译本在中国的流行势头逐渐超越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成为国内选用较多的原版经济学教科书。同时曼昆编写的《经济学原理》的理论体系也逐渐被更多的中国经济学者接受,成为国内学者编著《宏观经济学》参考的对象,其中以黄亚钧的《宏观经济学》为代表[5]。黄的教科书在结构上分为三篇:第一篇是宏观经济的长期模型,主要是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古典理论;第二篇是宏观经济的短期模型,主要分析凯恩斯理论;第三篇则是宏观经济模型的深化,主要讨论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这一理论体系结构基本体现了多数学者认可“古典理论用来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的长期规律,凯恩斯理论解释宏观经济运行的短期行为”的观点。所以目前国内《宏观经济学》教科书呈现“百家争鸣”状态。从理论体系看,曼昆体系虽后来居上,但萨缪尔森体系依然为很多学者所采用。加之同为经济管理类学生不同学校定位不同,学生的培养方案也就不同,教师对《宏观经济学》课程的要求也会略有差异,因此高等学校的教师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自身对学科的理解,编著不同理论体系和内容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已经成为时下的趋势。

二、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理论在中国的非完全适用

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看,宏观经济理论从来都是与现实经济环境紧密相连的。虽然不同学派针对不同的经济环境得出不同的经济理论,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都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环境的,市场经济在发达国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对我们这个共和国来说仅仅是几十年的事情,几乎是全新的概念。中国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绝非易事,我们不仅需要从别人的实践中获取经验和要用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改革,还要从自己的实践中总结教训。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建立的过程中,通货膨胀、失业会出现明显的过渡阶段的特征,成熟市场机制下的的失业、通货膨胀理论有时难以准确解释中国特有的失业、通货膨胀现象,出现非完全的适用性。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的完善和建立,市场调节作用的出现,失业和通货膨胀现象会逐渐回归合理。

(一)失业理论在中国的非完全适用自然失业、周期性失业是基于发达国家成熟的劳动力市场和经济运行历程总结出来的失业理论。关于失业治理,最早定义自然失业概念的弗里德曼主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周期性失业由凯恩斯提出,他认为在经济衰退中的有效需求不足是周期性失业的根本原因,主张以扩张需求为手段,通过看得见的手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过剩的国家,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体制仍然存在,且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够通畅。因此,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确立,二元经济中的农村失业和转制过程中国有企业的隐蔽失业转化为公开的失业,一段时间内难以消除。因此,中国特有的失业背景是我们参考借鉴发达国家的失业理论必须要考虑的事情。

(二)通货膨胀理论在中国的非完全适用依据发达国家发展规律总结出来的通货膨胀理论一般将通货膨胀分为需求拉动型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通货膨胀是微弱的,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末到90年中期通货膨胀严重,如果忽略中国经济转轨的背景直接套用发达国家的经验标准,显然不够准确。中国80年代末到90年中期的通货膨胀从生成机制上看更多的和当时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背景有直接的关系。经济转轨中,市场货币化表现为长期的成本推进,从而造成了结构性物价上涨。经济转轨之前,中国的初级产品、基本服务实行福利化低定价,工业品高定价,生产要素的低回报。转轨过程实际是上述价格向市场化合理价格调整过程,表现为工业品价格小幅上涨,初级产品、基本服务价格回归合理、价格上涨,实物性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推开基础上的工资成本真实化。这样的过程分解到各年度表现为成本推动,也必然会使各年度物价水平出现上涨。这也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经过程。很显然,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失业和通货膨胀处于隐形状态,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压力被隐藏,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市场的建立意味着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压力被显现,这是改革必须付出的代价。

三、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引入的合理方式

(一)宏观经济学的模型特点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系统化、模型化的学科。大多数宏观经济理论的得到是通过模型的建立得到,具体过程如下:将部分现实中存在但不影响根本结论的次要因素忽略不计,建立一系列假设,经数学推导得到可控因素或者政策变量,以提供政策治理方向[6]。这样的理论框架分析与高中课程的学习方式截然不同,对于仅仅接触微观经济学这样一门专业基础课、几乎没有任何社会实践的本科生而言,太过抽象,理论性偏强。但针对普通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宏观经济学》课程需要既体现理论性又要体现实用性。这就要求在抽象的理论推导后,能将结论和现实结合起来,体现理论的实用性。理论和现实的结合,除去源自于发达国家的经典案例现实,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调节作用的逐步增强,如果能有机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经济问题那么学生的直观感觉更加强烈。

(二)国内宏观经济问题引入教科书的合理方式国内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内容源于西方,中国学生缺少直观感受,尽管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在国内已经有成熟结论,如何以合适的方式引入宏观经济学教科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引入后,篇幅的大小也需要谨慎对待。目前看国内编者主要的引入方式有以下三种:第一,以案例或者阅读材料的形式将中国的宏观经济问题引入宏观经济学教科书,同时详细论述该问题的市场条件;第二,在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后,在章节总结处,通过介绍理论在中国的不完全适用性引入并简单交代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第三,单独列出一个篇章,详细讲解中国经济宏观经济问题。以第一和第二种方式引入中国宏观经济问题,一般所占篇幅不大,论述不够详细,但胜在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和西方经济理论的直接对比,结论鲜明。第三种方式虽然论述全面,但初次接触宏观经济学的学生容易产生中国经济问题和宏观经济理论脱节的印象。总之,任何方式引入带有中国市场条件基础的宏观经济问题都有其优缺点。

(三)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引入课堂的合理、多样化方式中国宏观经济问题无论引入教科书还是课堂,设计之初的目的在于增加学习者的直观感受,使得学习者深刻体会这门课程的现实性,而不是仅仅有脱离现实基础高高在上的抽象理论。基于这样的目的,如果以单纯讲解的方式来学习中国经济问题,那么宏观经济学的和现实联系最紧密、学习者感受最直观的、可能会激励学习者学习兴趣的内容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中国经济问题引入宏观经济学课堂借机可以推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式改革,转变沉闷的课堂讲授方式,使得宏观经济学课程真正成为一项理论与现实充分结合的课程。目前围绕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国内学者并没有很大争议,基本都针对教学方式的改革,主要原因就在于讲授式的宏观经济学很难解决理论的抽象性,在有限的课时限制下,想完成宏观经济理论同时结合中国宏观经济实践,有一定难度[7]。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却可以根据不同宏观经济理论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如讲授宏观经济的测量时可以采用仿真式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理论的掌握也就更加准确。对于经济增长理论的学习可以采用专题报告的方法学习,通过课前的资料准备和课堂上的分组报告使得复杂的理论更加的条理化,不仅满足学生了解中国宏观经济现实极大愿望,最终也能达成降低抽象的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难度的愿望,同时,多样化教学有学生课前准备的阶段,课时安排也会缩短。总之,宏观经济学归根结底是研究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问题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好的适合普通本科学生的教科书的标准应该是兼具理论和中国的现实性,这对中国的学者而言是一个挑战;在好教科书的基础之上,好的教学方式,应该能够使得学生充分接收到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信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降低由于理论的抽象而带来的难度。

四、互动式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

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为教学方式,具体而言即为改变教师一言堂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相对于研究式教学更加适合培养理论研究型的重点院校的学生,互动式教学是普通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比较适用的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的实现可以有很多方法如专题讨论、专题报告、案例分析等[8],以下以自然失业理论为例对互动式教学过程做一简单陈述。

(一)教科书选用《宏观经济学》教科书选用贺金社编著的《经济学:回归亚当•斯密的幸福和谐框架(下)》[9],2013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出版的第二版。该教科书内容特点是借鉴曼昆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理论框架反映经济思想的演进历程,同时注重理论内容和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

(二)内容选取与教法的确定失业问题一直是宏观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当代大学生最为关注的宏观经济问题,大学生会由该问题直接联想到自己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因此对国内的就业环境和失业的具体情况有很强的了解动机,具备了学习失业理论的强大意愿。同时在经济学的微观部分已经学习了不同类型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方式。在宏观经济部分已经学习了测度宏观经济健康运行的指标,该部分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如下的知识基础:世界劳工组织对于失业的定义、失业率测量方法,我国的失业率测量手段,我国官方失业率统计数据的局限性。学生具备了学习失业理论的基础知识。我国的具体国情是缺乏实际的失业率调查数据,较难运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课堂互动。失业理论的学习采用专题报告和讨论都具有可行性,但专题讨论更加适合学生有高度参与热情的失业理论。自然失业理论为教科书的第十七章,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本章内容课时设置4个学时。2个学时时间可以安排第一至第二节的失业的分类和职业搜寻理论。

(三)教学目标设计和教学内容1.教学目标设计通过自然失业理论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古典学派的失业理论。另外失业理论与现实联系紧密,对教学内容应该适当展开,开阔学生的视野与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寻找“中国目前失业总体状况”这一问题的答案。2.教学内容主要完成三部分教学内容,失业的分类;职业搜寻理论对自然失业的解释;我国的失业现状及治理。

(四)互动式教学的任务驱动无论是对授课教师还是学生而言,一场成功的互动式教学都需要做足课前准备,查阅资料、预习理论内容,否则,互动讨论或者转化为教师的一言堂,或者浮于生活争论,脱离理论学习。1.教师的任务驱动教师根据失业理论,将学生分成4组,然后分组抽签,根据教学大纲设计自然失业的4个讨论主题,分别为(1)自然失业的分类及中国现阶段的自然失业类型。(2)职业搜寻理论以及中国就业市场与发达国家的差异。(3)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变动趋势。(4)发达国家的失业治理对策以及有中国特色的失业治理对策。基于讨论主题,制定3篇必须要查阅的经典参考文献,组织学生查阅资料,引导各小组成员代表阐述本组观点,其他组成员可以反驳、质疑该观点,进而形成辩论产生思想碰撞,最后主讲教师进行归纳总结。2.学生的任务驱动本次课要求学生对失业理论和中国的失业现状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作为讨论课要求学生对这些内容首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根据教师的安排每组学生必须通过图书馆网络资源查阅以下3篇参考文献:(1)袁志刚发表于经济研究杂志1994年第9期上的《失业理论与中国的失业问题》[10];(2)张怡发表于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2期上的《有关中国失业问题的思考》[11];(3)张少为,贾明德,刘艳发表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2卷第6期上的《改革30年中国失业统计的测算与评析》[12]。然后根据本组抽中主题,小组成员协作进一步查阅及丰富参考资料。根据本组抽中的讨论主题,合理安排宣讲组员、辩论组员、质疑组员等身份,团结协作。

五、互动式教学的在宏观经济学中应用总结

第一,国内教科书呈现百家争鸣状态,很多高校编著自己适用的教科书中,因此互动式教学教科书选取面很广。我们对教科书的选取,应该关注教科书的内容体系是否具有经典型性;教科书中理论是否和现实实现有机结合。第二,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丰富,每一部分教学内容可能都有比较适用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每个教师可能都会针对自己的授课对象和授课内容做出选择,选择时应该充分考虑相对于授课对象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对象可参与程度。第三,互动式教学最忌形式主义,互动一旦脱离教学目标,这样的互动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互动式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要严谨,确保内容能够互动,同时互动不脱离内容。第四,互动式教学中,教师始终是一个主导者,无论是生生互动还是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始终掌控互动不偏离主题;内容上,教师设计的程序合理、任务驱动准确是关键所在。好的程序设计不仅使得学生始终不偏离主题,而且充分考虑授课时间。好的任务驱动能够在内容主题下实现充分互动,不至于无话可聊。最后,能够做到以上四点,那么互动式教学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协作精神和学习能力,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宏观经济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认识各主要学派的思想,吸收理论的精华,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因此,要适时开展研究性教学,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理论、问题和政策的思考。第一,理论表述方法的多样性。宏观经济学是对现实经济世界的认识,是对现实经济规律的抽象,为了使抽象的理论便于传播、讲解和掌握,长期的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叙述法(文字表述法)、算术表示法(表格法)、几何等价法(图型法)和代数法(模型法)等分析方法,同一种方法可以用来解释不同的理论和问题,同一理论和问题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述,灵活地选择科学的、通俗易懂的方法,是宏观经济学基本素养的一个体现。第二,理论的复杂性。经济学流派较多,不同流派在理论和政策主张上差异非常大,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很难对每一种流派都作详细的解剖,一般是以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为主线,适当介绍其他主要学派在同一问题上的观点,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与知识面。第三,理论的发展性和实践的多变性。宏观经济理论随经济现实的发展而发展,是发展变化最大的学科之一,新理论层出不穷,教材编写的滞后要求教学中必须对新理论进行补充。由于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历史传统、政策和政治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需要解决的经济问题存在着较大差异;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的经济问题也在变化之中,尤其是开放经济下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在理论上没有现成答案,要求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第四,与经济现实的联系性。学习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目的之一是洋为中用,让学生用理论来分析和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必然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尽可能将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但是,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宏观经济学是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发展起来,并用来分析这些国家经济问题的。由于西方国家以私有制为基础,经济结构相对完整,企业有充分的活力,对宏观经济政策反应较为敏感;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发展充分,为政策在各类市场的传导和协调,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这样,无论是以需求为导向,还是以供给为导向的政策工具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由于机制惯性,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要真正成为具有经济性、营利性和独立性的主体,还需要继续改革,在受到诸方面制约的情况下会使西方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在中国运用的效应大打折扣。课序上,多数专业宏观经济学课程是在低年级开设的。由于学生缺乏对西方经济社会的了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来理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经常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通过研究性教学,帮助学生科学地理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和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性教学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当今世界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发展迅速,宏观经济学教学的目的不再是仅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基于强调科学原理形成过程为主要特征的研究性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面向教学的过程,通过将理论的产生、演变、作用等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创造性思维的成果,从而建构学生自己的知识和理论体系,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路径。创造性思维是相对于习常性思维(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而言的,强调主动性和创见性。通过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开拓人类认识的新领域,从而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的高级、复杂的思维,是人们智慧升华的表现。创造性思维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定义出新的变量,提出新的假设和假说,形成新的结论和创建新的理论等探索未知领域的思维活动,属于高级、尖端的思维,对历史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重大的作用,这种思维对本科生来说,很少有人能达到。广义的创造性思维则是指思维主体有新的认识、新的观点、新的价值等的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有这种思维能力,我们所讲的本科生创造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正是基于这种理解的。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固然重要,但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主体毕竟是学生,要尽可能发挥学生现实的、潜在和未挖掘的能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研究性教学,可以为学生奠定研究和创新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也是研究性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

三、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的几点思考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理念,体现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之中。它要求我们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和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才能实现教学的目标。

(一)宏观经济学开展研究性教学,要以教学团队形式和教师的科研来推动

在大多数院校,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都是由若干教师同时担当的,这样就可以形成教学团队。研究性教学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如果单凭个别教师的专业知识,在指导的时候可能会感到捉襟见肘,充分利用不同教师的兴趣爱好这一有利资源是重要的。如有的老师对西方理论与中国经济的结合有研究,有的教师对宏观经济学的多媒体教学感兴趣,有的教师偏好于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有的教师热衷于对社会经济问题的认识,有的教师对计量经济模型较为精通等,这些都是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所必须的,因此,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要尽可能采用团队形式。近三年来,由作者指导的学生,一篇论文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奖,三篇论文获得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篇文章获得江苏省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等奖,形式上我是导师,实际上是一个团队共同的成果(这个团队有研究生、年轻教师、经济管理部门的领导和专家)。无论理论探讨、数据调查,还是结构分析等,都是由这个团队一起来完成的。特别是涉及到计量模型,往往是这个团队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再由一位青年老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专门给予指导。这位老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掌握了更多计量模型的运用,个人也取得了较为优秀的成果(包括课题和论文),成为一个新生的教学和科研力量。

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还要以教师的科研促学生研究。一方面,教师要有科研。科研上的造诣高,课堂上才会给学生更多的启迪和思维。不做研究,只搞教学,只能是教书匠;只做研究,不搞教学,则不是教师。近年来,我们教学团队的教师主持国家、部省级、厅局级课题近三十项,大多数是围绕现实经济问题而设计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参与课题资料收集、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一批成果。此外,要做好教学工作,还必须进行教学研究,通过教学研究课题去研究教学模式、研究课程体系、研究教学规律、研究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等等。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学生参与科研训练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研究小组中,在其中担任部分基础工作;一种是学生自己提出项目方案,并在校内或校外自主联系指导教师。作者在经济增长理论教学设计时,组织教师和学生参与了一个地区委托课题的调研工作,主要探讨该地区民营企业的状况,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等。调查历时近一个月,学生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职工来源、文化程度、工资水平、企业家的成长过程、企业投资选择及并购、产品生命周期、市场销售及竞争等诸方面感受很深,由学生完成的调查报告得到了该区区委和区政府的高度重视,该区组织了广泛的学习和宣传,研究报告还获得了2006江苏省大学生优秀调查报告一等奖。一名学生还利用调查中的数据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这篇论文获得2007江苏省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

(二)宏观经济学开展研究性教学,要以厚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数据资料为基础

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力,善于观察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出问题。但对于刚接触专业基础课,缺乏理论知识基础和宏观经济的感性认识,又习惯于教师教学生学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的大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这种能力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帮助学生建立理论知识基础,又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数据资料。

一是开展研究性教学要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经济学学派很多,不同的学派假设条件、理论基础、分析方法、政策主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同一种经济现象可以用不同学派的理论来解释,同一种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不同的经济现象。从理论体系上来看,如果不能让学生涉及到更多学派的理论,学生即使对现实经济进行了调查,也无法选择适当的理论给予合理的解释,从而也就难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在开展研究性教学之前,要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主要学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结论、政策主张作详细的讲解。比如,为什么现在用GDP而不用GNP作为最基本的经济总量?根据消费函数,消费决定于收入,是什么含义的收入?投资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是利率、资金数量,还是长期利润率的预期?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解决?凯恩斯反对用削减工资的方式增加就业,但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却采用了低工资政策,实现了高就业,带来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如何理解?等等。在教学中,我们遵循“理论——问题——政策”的思路,首先强化理论模型的讲解,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基础。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我们还设计了《走近经济学》经济学基础知识竞赛活动,通过竞赛,让低年级学生认识经济学的基本要求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高年级的学生,看到他们在经济学基础上存在的差距,利用在校期间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特别是给准备进行社会经济调查和考研的学生指引方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要给学生提供中国和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的背景资料。社会实践、原型启发、问题意识和丰富的资料等,都是创造性思维不少缺少的条件。考虑到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分析方法独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流派林立,并且随经济现实的发展而发展,是一门发展变化最大的课程。我们教学团队研究与借鉴相结合,为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提供丰富的理论与实践资料。近三年来,为了及时跟踪理论前沿,我们组织教师就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新进展和新发现、西方宏观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变、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运用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探讨,形成研究报告近二十份;为了强化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结合,我们组织教师对中国经济分析面临的挑战、可持续发展理想模式的探讨、新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投资与经济增长、失业问题及其对策、经济波动与经济政策、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研究报告十余份。这些专题性教学辅助资料,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较好的便利条件。

(三)宏观经济学开展研究性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经济问题研究的方法

宏观经济学有很多独特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则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如何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去研究现实经济问题呢?第一,在课堂讲授中,要教会学生对经济变量进行科学的界定(即定义)。比如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简单的一句话,却有多层意思,首先,经济问题的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引起的,没有资源的稀缺也就不需要经济学了;其次,由于资源的稀缺带来了两大经济问题,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由此引导学生去了解和掌握这两个基本问题;再次,解决经济问题与基本经济制度有关,不同的制度之下,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方式是不同的,这样引导学生去了解有哪些类型的制度及其特点;最后,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以此可以激起学生了解经济学发展历史及其演变的欲望。第二,注意假设条件。假设是一种理论所适用的条件,任何理论离开了假设可能就不或不完全成立了。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往往习惯于现成的答案,满足于对结果的记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假设的重要性。我们在讲授之前可以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三角型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小学生都知道的,大学老师问出了这么简单的问题,学生很少有直接回答的,他们在思考!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事实上,180度是有条件的,即平面上)。通过与过去知识的联系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学经济学不是背概念、原理或结论的。第三,理论的表述方法。一般来说,经济理论可以用文字、表格、图形或函数关系来表述。在既往的学习中,数学与经济等理论是分离的,也许一个学生数学学得很好,但在经济生活中究竟有什么意义,他可能不太清楚。比如,曲线的斜率表示什么?它表示不同变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正斜率越大,表明横坐标的变化比纵坐标的变化速率要慢,即横坐标的变化对纵坐标的变化不够敏感,或者说是缺乏弹性的。让学生回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对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产生联想,从而就能创造性地用几何方法分析更多的经济问题。

(四)宏观经济学开展研究性教学,要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和改变错误的认识

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非这样不可”、“非理解不可”、“非搞出个新方案不可”、“人家能干我也能干”,这些心理情绪使得人们爱动脑筋,这样就能排除困难和挫折,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达到创造发明的目的。怎么去找问题呢?方法是很多的。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或进行资料数据的检索,或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与所设想的事物(现象)相似,从而引起联想。比如,在应届大学毕业生招聘会期间,可以组织低年级学生去调查,这样他们不仅能了解一个层面劳动力市场状况,而且能了解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好毕业就业的准备。再比如观察到独生子女多了,企业开发了虾条等食品,联想进入老年社会了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在讲授失业与就业理论时,指导两个苏南籍的学生在苏南地区选择典型地级和县(市)级单位各一个,分层次探讨劳动力需求结构特点;两个苏北籍的学生在苏北选择典型地级和县(市)级单位各一个,分层次探讨劳动力供给结构特点。进而合作研究了江苏农村二级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性,并提出了“订单教育”是解决江苏农村二级劳动力市场非均衡问题有效途径的建议。学生将理论知识准备、数据的收集整理、论文的撰写等通过合作研究形式,融为一体,不仅这份研究报告获得江苏省大学生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等奖,而且这四个学生最终都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本科毕业论文。当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教学取得成绩的时候,也给以后的学生产生了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一方面,学生自己研究成果的推广,丰富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他们开展研究的积极性。

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改变以往错误的认识。总量是反映了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较多的经济总量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由于缺乏对实际的了解,学生学习时往往凭感觉理解理论,容易形成错误的观点。比如:A=B,能否得出A+C=B+C?这在数学中是没有问题的,但以此来解释经济现象时,就要考虑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了。如果等式两边是独立变量,不受其他因素影响,上述结论是成立的。当等式两边是非独立变量时,如在左边增加C时A会增加,右边增加C时B会减少,上述结论就不成立了。由此,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和三种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之间的关系了。再如,从现实经济运行来看,究竟是欠发达地区,还是发达地区资金短缺?学生的感觉上是欠发达地区穷,缺乏资金;而发达地区富,资金充裕。事实上,资金在发达地区投资收益更高、机会更多,从而发达地区更容易出现资金短缺;考虑到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系统反而资金过剩。

(五)宏观经济学开展研究性教学,要关心学生和提供必要的条件

宏观经济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认识各主要学派的思想,吸收理论的精华,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因此,要适时开展研究性教学,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理论、问题和政策的思考。第一,理论表述方法的多样性。宏观经济学是对现实经济世界的认识,是对现实经济规律的抽象,为了使抽象的理论便于传播、讲解和掌握,长期的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叙述法(文字表述法)、算术表示法(表格法)、几何等价法(图型法)和代数法(模型法)等分析方法,同一种方法可以用来解释不同的理论和问题,同一理论和问题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述,灵活地选择科学的、通俗易懂的方法,是宏观经济学基本素养的一个体现。第二,理论的复杂性。经济学流派较多,不同流派在理论和政策主张上差异非常大,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很难对每一种流派都作详细的解剖,一般是以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为主线,适当介绍其他主要学派在同一问题上的观点,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与知识面。第三,理论的发展性和实践的多变性。宏观经济理论随经济现实的发展而发展,是发展变化最大的学科之一,新理论层出不穷,教材编写的滞后要求教学中必须对新理论进行补充。由于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历史传统、政策和政治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需要解决的经济问题存在着较大差异;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的经济问题也在变化之中,尤其是开放经济下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在理论上没有现成答案,要求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第四,与经济现实的联系性。学习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目的之一是洋为中用,让学生用理论来分析和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必然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尽可能将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但是,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宏观经济学是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发展起来,并用来分析这些国家经济问题的。由于西方国家以私有制为基础,经济结构相对完整,企业有充分的活力,对宏观经济政策反应较为敏感;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发展充分,为政策在各类市场的传导和协调,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这样,无论是以需求为导向,还是以供给为导向的政策工具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由于机制惯性,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要真正成为具有经济性、营利性和独立性的主体,还需要继续改革,在受到诸方面制约的情况下会使西方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在中国运用的效应大打折扣。课序上,多数专业宏观经济学课程是在低年级开设的。由于学生缺乏对西方经济社会的了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来理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经常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通过研究性教学,帮助学生科学地理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和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性教学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当今世界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发展迅速,宏观经济学教学的目的不再是仅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基于强调科学原理形成过程为主要特征的研究性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面向教学的过程,通过将理论的产生、演变、作用等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创造性思维的成果,从而建构学生自己的知识和理论体系,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路径。创造性思维是相对于习常性思维(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而言的,强调主动性和创见性。通过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开拓人类认识的新领域,从而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的高级、复杂的思维,是人们智慧升华的表现。创造性思维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定义出新的变量,提出新的假设和假说,形成新的结论和创建新的理论等探索未知领域的思维活动,属于高级、尖端的思维,对历史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重大的作用,这种思维对本科生来说,很少有人能达到。广义的创造性思维则是指思维主体有新的认识、新的观点、新的价值等的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有这种思维能力,我们所讲的本科生创造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正是基于这种理解的。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固然重要,但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主体毕竟是学生,要尽可能发挥学生现实的、潜在和未挖掘的能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研究性教学,可以为学生奠定研究和创新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也是研究性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

三、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的几点思考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理念,体现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之中。它要求我们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和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才能实现教学的目标。

(一)宏观经济学开展研究性教学,要以教学团队形式和教师的科研来推动

在大多数院校,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都是由若干教师同时担当的,这样就可以形成教学团队。研究性教学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如果单凭个别教师的专业知识,在指导的时候可能会感到捉襟见肘,充分利用不同教师的兴趣爱好这一有利资源是重要的。如有的老师对西方理论与中国经济的结合有研究,有的教师对宏观经济学的多媒体教学感兴趣,有的教师偏好于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有的教师热衷于对社会经济问题的认识,有的教师对计量经济模型较为精通等,这些都是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所必须的,因此,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要尽可能采用团队形式。近三年来,由作者指导的学生,一篇论文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奖,三篇论文获得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篇文章获得江苏省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等奖,形式上我是导师,实际上是一个团队共同的成果(这个团队有研究生、年轻教师、经济管理部门的领导和专家)。无论理论探讨、数据调查,还是结构分析等,都是由这个团队一起来完成的。特别是涉及到计量模型,往往是这个团队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再由一位青年老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专门给予指导。这位老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掌握了更多计量模型的运用,个人也取得了较为优秀的成果(包括课题和论文),成为一个新生的教学和科研力量。

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还要以教师的科研促学生研究。一方面,教师要有科研。科研上的造诣高,课堂上才会给学生更多的启迪和思维。不做研究,只搞教学,只能是教书匠;只做研究,不搞教学,则不是教师。近年来,我们教学团队的教师主持国家、部省级、厅局级课题近三十项,大多数是围绕现实经济问题而设计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参与课题资料收集、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一批成果。此外,要做好教学工作,还必须进行教学研究,通过教学研究课题去研究教学模式、研究课程体系、研究教学规律、研究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等等。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学生参与科研训练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研究小组中,在其中担任部分基础工作;一种是学生自己提出项目方案,并在校内或校外自主联系指导教师。作者在经济增长理论教学设计时,组织教师和学生参与了一个地区委托课题的调研工作,主要探讨该地区民营企业的状况,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等。调查历时近一个月,学生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职工来源、文化程度、工资水平、企业家的成长过程、企业投资选择及并购、产品生命周期、市场销售及竞争等诸方面感受很深,由学生完成的调查报告得到了该区区委和区政府的高度重视,该区组织了广泛的学习和宣传,研究报告还获得了2006江苏省大学生优秀调查报告一等奖。一名学生还利用调查中的数据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这篇论文获得2007江苏省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

(二)宏观经济学开展研究性教学,要以厚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数据资料为基础

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力,善于观察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出问题。但对于刚接触专业基础课,缺乏理论知识基础和宏观经济的感性认识,又习惯于教师教学生学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的大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这种能力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帮助学生建立理论知识基础,又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数据资料。

一是开展研究性教学要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经济学学派很多,不同的学派假设条件、理论基础、分析方法、政策主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同一种经济现象可以用不同学派的理论来解释,同一种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不同的经济现象。从理论体系上来看,如果不能让学生涉及到更多学派的理论,学生即使对现实经济进行了调查,也无法选择适当的理论给予合理的解释,从而也就难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在开展研究性教学之前,要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主要学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结论、政策主张作详细的讲解。比如,为什么现在用GDP而不用GNP作为最基本的经济总量?根据消费函数,消费决定于收入,是什么含义的收入?投资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是利率、资金数量,还是长期利润率的预期?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解决?凯恩斯反对用削减工资的方式增加就业,但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却采用了低工资政策,实现了高就业,带来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如何理解?等等。在教学中,我们遵循“理论——问题——政策”的思路,首先强化理论模型的讲解,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基础。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我们还设计了《走近经济学》经济学基础知识竞赛活动,通过竞赛,让低年级学生认识经济学的基本要求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高年级的学生,看到他们在经济学基础上存在的差距,利用在校期间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特别是给准备进行社会经济调查和考研的学生指引方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要给学生提供中国和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的背景资料。社会实践、原型启发、问题意识和丰富的资料等,都是创造性思维不少缺少的条件。考虑到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分析方法独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流派林立,并且随经济现实的发展而发展,是一门发展变化最大的课程。我们教学团队研究与借鉴相结合,为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提供丰富的理论与实践资料。近三年来,为了及时跟踪理论前沿,我们组织教师就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新进展和新发现、西方宏观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变、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运用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探讨,形成研究报告近二十份;为了强化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结合,我们组织教师对中国经济分析面临的挑战、可持续发展理想模式的探讨、新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投资与经济增长、失业问题及其对策、经济波动与经济政策、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研究报告十余份。这些专题性教学辅助资料,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较好的便利条件。

(三)宏观经济学开展研究性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经济问题研究的方法

宏观经济学有很多独特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则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如何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去研究现实经济问题呢?第一,在课堂讲授中,要教会学生对经济变量进行科学的界定(即定义)。比如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简单的一句话,却有多层意思,首先,经济问题的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引起的,没有资源的稀缺也就不需要经济学了;其次,由于资源的稀缺带来了两大经济问题,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由此引导学生去了解和掌握这两个基本问题;再次,解决经济问题与基本经济制度有关,不同的制度之下,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方式是不同的,这样引导学生去了解有哪些类型的制度及其特点;最后,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以此可以激起学生了解经济学发展历史及其演变的欲望。第二,注意假设条件。假设是一种理论所适用的条件,任何理论离开了假设可能就不或不完全成立了。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往往习惯于现成的答案,满足于对结果的记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假设的重要性。我们在讲授之前可以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三角型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小学生都知道的,大学老师问出了这么简单的问题,学生很少有直接回答的,他们在思考!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事实上,180度是有条件的,即平面上)。通过与过去知识的联系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学经济学不是背概念、原理或结论的。第三,理论的表述方法。一般来说,经济理论可以用文字、表格、图形或函数关系来表述。在既往的学习中,数学与经济等理论是分离的,也许一个学生数学学得很好,但在经济生活中究竟有什么意义,他可能不太清楚。比如,曲线的斜率表示什么?它表示不同变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正斜率越大,表明横坐标的变化比纵坐标的变化速率要慢,即横坐标的变化对纵坐标的变化不够敏感,或者说是缺乏弹性的。让学生回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对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产生联想,从而就能创造性地用几何方法分析更多的经济问题。

(四)宏观经济学开展研究性教学,要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和改变错误的认识

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非这样不可”、“非理解不可”、“非搞出个新方案不可”、“人家能干我也能干”,这些心理情绪使得人们爱动脑筋,这样就能排除困难和挫折,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达到创造发明的目的。怎么去找问题呢?方法是很多的。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或进行资料数据的检索,或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与所设想的事物(现象)相似,从而引起联想。比如,在应届大学毕业生招聘会期间,可以组织低年级学生去调查,这样他们不仅能了解一个层面劳动力市场状况,而且能了解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好毕业就业的准备。再比如观察到独生子女多了,企业开发了虾条等食品,联想进入老年社会了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在讲授失业与就业理论时,指导两个苏南籍的学生在苏南地区选择典型地级和县(市)级单位各一个,分层次探讨劳动力需求结构特点;两个苏北籍的学生在苏北选择典型地级和县(市)级单位各一个,分层次探讨劳动力供给结构特点。进而合作研究了江苏农村二级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性,并提出了“订单教育”是解决江苏农村二级劳动力市场非均衡问题有效途径的建议。学生将理论知识准备、数据的收集整理、论文的撰写等通过合作研究形式,融为一体,不仅这份研究报告获得江苏省大学生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等奖,而且这四个学生最终都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本科毕业论文。当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教学取得成绩的时候,也给以后的学生产生了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一方面,学生自己研究成果的推广,丰富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他们开展研究的积极性。

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改变以往错误的认识。总量是反映了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较多的经济总量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由于缺乏对实际的了解,学生学习时往往凭感觉理解理论,容易形成错误的观点。比如:A=B,能否得出A+C=B+C?这在数学中是没有问题的,但以此来解释经济现象时,就要考虑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了。如果等式两边是独立变量,不受其他因素影响,上述结论是成立的。当等式两边是非独立变量时,如在左边增加C时A会增加,右边增加C时B会减少,上述结论就不成立了。由此,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和三种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之间的关系了。再如,从现实经济运行来看,究竟是欠发达地区,还是发达地区资金短缺?学生的感觉上是欠发达地区穷,缺乏资金;而发达地区富,资金充裕。事实上,资金在发达地区投资收益更高、机会更多,从而发达地区更容易出现资金短缺;考虑到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系统反而资金过剩。

(五)宏观经济学开展研究性教学,要关心学生和提供必要的条件

宏观经济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认识各主要学派的思想,吸收理论的精华,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因此,要适时开展研究性教学,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理论、问题和政策的思考。第一,理论表述方法的多样性。宏观经济学是对现实经济世界的认识,是对现实经济规律的抽象,为了使抽象的理论便于传播、讲解和掌握,长期的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叙述法(文字表述法)、算术表示法(表格法)、几何等价法(图型法)和代数法(模型法)等分析方法,同一种方法可以用来解释不同的理论和问题,同一理论和问题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述,灵活地选择科学的、通俗易懂的方法,是宏观经济学基本素养的一个体现。第二,理论的复杂性。经济学流派较多,不同流派在理论和政策主张上差异非常大,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很难对每一种流派都作详细的解剖,一般是以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为主线,适当介绍其他主要学派在同一问题上的观点,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与知识面。第三,理论的发展性和实践的多变性。宏观经济理论随经济现实的发展而发展,是发展变化最大的学科之一,新理论层出不穷,教材编写的滞后要求教学中必须对新理论进行补充。由于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历史传统、政策和政治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需要解决的经济问题存在着较大差异;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的经济问题也在变化之中,尤其是开放经济下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在理论上没有现成答案,要求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第四,与经济现实的联系性。学习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目的之一是洋为中用,让学生用理论来分析和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必然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尽可能将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但是,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宏观经济学是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发展起来,并用来分析这些国家经济问题的。由于西方国家以私有制为基础,经济结构相对完整,企业有充分的活力,对宏观经济政策反应较为敏感;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发展充分,为政策在各类市场的传导和协调,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这样,无论是以需求为导向,还是以供给为导向的政策工具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由于机制惯性,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要真正成为具有经济性、营利性和独立性的主体,还需要继续改革,在受到诸方面制约的情况下会使西方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在中国运用的效应大打折扣。课序上,多数专业宏观经济学课程是在低年级开设的。由于学生缺乏对西方经济社会的了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来理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经常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通过研究性教学,帮助学生科学地理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和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性教学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当今世界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发展迅速,宏观经济学教学的目的不再是仅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基于强调科学原理形成过程为主要特征的研究性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面向教学的过程,通过将理论的产生、演变、作用等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创造性思维的成果,从而建构学生自己的知识和理论体系,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路径。创造性思维是相对于习常性思维(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而言的,强调主动性和创见性。通过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开拓人类认识的新领域,从而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的高级、复杂的思维,是人们智慧升华的表现。创造性思维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定义出新的变量,提出新的假设和假说,形成新的结论和创建新的理论等探索未知领域的思维活动,属于高级、尖端的思维,对历史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重大的作用,这种思维对本科生来说,很少有人能达到。广义的创造性思维则是指思维主体有新的认识、新的观点、新的价值等的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有这种思维能力,我们所讲的本科生创造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正是基于这种理解的。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固然重要,但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主体毕竟是学生,要尽可能发挥学生现实的、潜在和未挖掘的能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研究性教学,可以为学生奠定研究和创新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也是研究性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

三、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的几点思考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理念,体现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之中。它要求我们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和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才能实现教学的目标。

(一)宏观经济学开展研究性教学,要以教学团队形式和教师的科研来推动

在大多数院校,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都是由若干教师同时担当的,这样就可以形成教学团队。研究性教学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如果单凭个别教师的专业知识,在指导的时候可能会感到捉襟见肘,充分利用不同教师的兴趣爱好这一有利资源是重要的。如有的老师对西方理论与中国经济的结合有研究,有的教师对宏观经济学的多媒体教学感兴趣,有的教师偏好于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有的教师热衷于对社会经济问题的认识,有的教师对计量经济模型较为精通等,这些都是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所必须的,因此,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要尽可能采用团队形式。近三年来,由作者指导的学生,一篇论文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奖,三篇论文获得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篇文章获得江苏省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等奖,形式上我是导师,实际上是一个团队共同的成果(这个团队有研究生、年轻教师、经济管理部门的领导和专家)。无论理论探讨、数据调查,还是结构分析等,都是由这个团队一起来完成的。特别是涉及到计量模型,往往是这个团队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再由一位青年老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专门给予指导。这位老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掌握了更多计量模型的运用,个人也取得了较为优秀的成果(包括课题和论文),成为一个新生的教学和科研力量。

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还要以教师的科研促学生研究。一方面,教师要有科研。科研上的造诣高,课堂上才会给学生更多的启迪和思维。不做研究,只搞教学,只能是教书匠;只做研究,不搞教学,则不是教师。近年来,我们教学团队的教师主持国家、部省级、厅局级课题近三十项,大多数是围绕现实经济问题而设计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参与课题资料收集、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一批成果。此外,要做好教学工作,还必须进行教学研究,通过教学研究课题去研究教学模式、研究课程体系、研究教学规律、研究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等等。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学生参与科研训练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研究小组中,在其中担任部分基础工作;一种是学生自己提出项目方案,并在校内或校外自主联系指导教师。作者在经济增长理论教学设计时,组织教师和学生参与了一个地区委托课题的调研工作,主要探讨该地区民营企业的状况,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等。调查历时近一个月,学生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职工来源、文化程度、工资水平、企业家的成长过程、企业投资选择及并购、产品生命周期、市场销售及竞争等诸方面感受很深,由学生完成的调查报告得到了该区区委和区政府的高度重视,该区组织了广泛的学习和宣传,研究报告还获得了2006江苏省大学生优秀调查报告一等奖。一名学生还利用调查中的数据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这篇论文获得2007江苏省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

(二)宏观经济学开展研究性教学,要以厚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数据资料为基础

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力,善于观察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出问题。但对于刚接触专业基础课,缺乏理论知识基础和宏观经济的感性认识,又习惯于教师教学生学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的大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这种能力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帮助学生建立理论知识基础,又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数据资料。

一是开展研究性教学要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经济学学派很多,不同的学派假设条件、理论基础、分析方法、政策主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同一种经济现象可以用不同学派的理论来解释,同一种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不同的经济现象。从理论体系上来看,如果不能让学生涉及到更多学派的理论,学生即使对现实经济进行了调查,也无法选择适当的理论给予合理的解释,从而也就难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在开展研究性教学之前,要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主要学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结论、政策主张作详细的讲解。比如,为什么现在用GDP而不用GNP作为最基本的经济总量?根据消费函数,消费决定于收入,是什么含义的收入?投资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是利率、资金数量,还是长期利润率的预期?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解决?凯恩斯反对用削减工资的方式增加就业,但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却采用了低工资政策,实现了高就业,带来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如何理解?等等。在教学中,我们遵循“理论——问题——政策”的思路,首先强化理论模型的讲解,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基础。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我们还设计了《走近经济学》经济学基础知识竞赛活动,通过竞赛,让低年级学生认识经济学的基本要求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高年级的学生,看到他们在经济学基础上存在的差距,利用在校期间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特别是给准备进行社会经济调查和考研的学生指引方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要给学生提供中国和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的背景资料。社会实践、原型启发、问题意识和丰富的资料等,都是创造性思维不少缺少的条件。考虑到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分析方法独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流派林立,并且随经济现实的发展而发展,是一门发展变化最大的课程。我们教学团队研究与借鉴相结合,为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提供丰富的理论与实践资料。近三年来,为了及时跟踪理论前沿,我们组织教师就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新进展和新发现、西方宏观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变、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运用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探讨,形成研究报告近二十份;为了强化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结合,我们组织教师对中国经济分析面临的挑战、可持续发展理想模式的探讨、新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投资与经济增长、失业问题及其对策、经济波动与经济政策、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研究报告十余份。这些专题性教学辅助资料,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较好的便利条件。

(三)宏观经济学开展研究性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经济问题研究的方法

宏观经济学有很多独特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则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如何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去研究现实经济问题呢?第一,在课堂讲授中,要教会学生对经济变量进行科学的界定(即定义)。比如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简单的一句话,却有多层意思,首先,经济问题的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引起的,没有资源的稀缺也就不需要经济学了;其次,由于资源的稀缺带来了两大经济问题,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由此引导学生去了解和掌握这两个基本问题;再次,解决经济问题与基本经济制度有关,不同的制度之下,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方式是不同的,这样引导学生去了解有哪些类型的制度及其特点;最后,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以此可以激起学生了解经济学发展历史及其演变的欲望。第二,注意假设条件。假设是一种理论所适用的条件,任何理论离开了假设可能就不或不完全成立了。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往往习惯于现成的答案,满足于对结果的记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假设的重要性。我们在讲授之前可以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三角型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小学生都知道的,大学老师问出了这么简单的问题,学生很少有直接回答的,他们在思考!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事实上,180度是有条件的,即平面上)。通过与过去知识的联系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学经济学不是背概念、原理或结论的。第三,理论的表述方法。一般来说,经济理论可以用文字、表格、图形或函数关系来表述。在既往的学习中,数学与经济等理论是分离的,也许一个学生数学学得很好,但在经济生活中究竟有什么意义,他可能不太清楚。比如,曲线的斜率表示什么?它表示不同变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正斜率越大,表明横坐标的变化比纵坐标的变化速率要慢,即横坐标的变化对纵坐标的变化不够敏感,或者说是缺乏弹性的。让学生回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对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产生联想,从而就能创造性地用几何方法分析更多的经济问题。

(四)宏观经济学开展研究性教学,要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和改变错误的认识

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非这样不可”、“非理解不可”、“非搞出个新方案不可”、“人家能干我也能干”,这些心理情绪使得人们爱动脑筋,这样就能排除困难和挫折,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达到创造发明的目的。怎么去找问题呢?方法是很多的。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或进行资料数据的检索,或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与所设想的事物(现象)相似,从而引起联想。比如,在应届大学毕业生招聘会期间,可以组织低年级学生去调查,这样他们不仅能了解一个层面劳动力市场状况,而且能了解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好毕业就业的准备。再比如观察到独生子女多了,企业开发了虾条等食品,联想进入老年社会了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在讲授失业与就业理论时,指导两个苏南籍的学生在苏南地区选择典型地级和县(市)级单位各一个,分层次探讨劳动力需求结构特点;两个苏北籍的学生在苏北选择典型地级和县(市)级单位各一个,分层次探讨劳动力供给结构特点。进而合作研究了江苏农村二级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性,并提出了“订单教育”是解决江苏农村二级劳动力市场非均衡问题有效途径的建议。学生将理论知识准备、数据的收集整理、论文的撰写等通过合作研究形式,融为一体,不仅这份研究报告获得江苏省大学生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等奖,而且这四个学生最终都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本科毕业论文。当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教学取得成绩的时候,也给以后的学生产生了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一方面,学生自己研究成果的推广,丰富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他们开展研究的积极性。

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改变以往错误的认识。总量是反映了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较多的经济总量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由于缺乏对实际的了解,学生学习时往往凭感觉理解理论,容易形成错误的观点。比如:A=B,能否得出A+C=B+C?这在数学中是没有问题的,但以此来解释经济现象时,就要考虑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了。如果等式两边是独立变量,不受其他因素影响,上述结论是成立的。当等式两边是非独立变量时,如在左边增加C时A会增加,右边增加C时B会减少,上述结论就不成立了。由此,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和三种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之间的关系了。再如,从现实经济运行来看,究竟是欠发达地区,还是发达地区资金短缺?学生的感觉上是欠发达地区穷,缺乏资金;而发达地区富,资金充裕。事实上,资金在发达地区投资收益更高、机会更多,从而发达地区更容易出现资金短缺;考虑到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系统反而资金过剩。

(五)宏观经济学开展研究性教学,要关心学生和提供必要的条件

宏观经济理论论文范文第6篇

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认识各主要学派的思想,吸收理论的精华,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因此,要适时开展研究性教学,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理论、问题和政策的思考。第一,理论表述方法的多样性。宏观经济学是对现实经济世界的认识,是对现实经济规律的抽象,为了使抽象的理论便于传播、讲解和掌握,长期的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叙述法(文字表述法)、算术表示法(表格法)、几何等价法(图型法)和代数法(模型法)等分析方法,同一种方法可以用来解释不同的理论和问题,同一理论和问题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述,灵活地选择科学的、通俗易懂的方法,是宏观经济学基本素养的一个体现。第二,理论的复杂性。经济学流派较多,不同流派在理论和政策主张上差异非常大,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很难对每一种流派都作详细的解剖,一般是以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为主线,适当介绍其他主要学派在同一问题上的观点,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与知识面。第三,理论的发展性和实践的多变性。宏观经济理论随经济现实的发展而发展,是发展变化最大的学科之一,新理论层出不穷,教材编写的滞后要求教学中必须对新理论进行补充。由于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历史传统、政策和政治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需要解决的经济问题存在着较大差异;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的经济问题也在变化之中,尤其是开放经济下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在理论上没有现成答案,要求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第四,与经济现实的联系性。学习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目的之一是洋为中用,让学生用理论来分析和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必然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尽可能将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但是,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宏观经济学是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发展起来,并用来分析这些国家经济问题的。由于西方国家以私有制为基础,经济结构相对完整,企业有充分的活力,对宏观经济政策反应较为敏感;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发展充分,为政策在各类市场的传导和协调,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这样,无论是以需求为导向,还是以供给为导向的政策工具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由于机制惯性,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要真正成为具有经济性、营利性和独立性的主体,还需要继续改革,在受到诸方面制约的情况下会使西方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在中国运用的效应大打折扣。课序上,多数专业宏观经济学课程是在低年级开设的。由于学生缺乏对西方经济社会的了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来理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经常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通过研究性教学,帮助学生科学地理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和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性教学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当今世界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发展迅速,宏观经济学教学的目的不再是仅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基于强调科学原理形成过程为主要特征的研究性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面向教学的过程,通过将理论的产生、演变、作用等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创造性思维的成果,从而建构学生自己的知识和理论体系,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路径。创造性思维是相对于习常性思维(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而言的,强调主动性和创见性。通过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开拓人类认识的新领域,从而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的高级、复杂的思维,是人们智慧升华的表现。创造性思维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定义出新的变量,提出新的假设和假说,形成新的结论和创建新的理论等探索未知领域的思维活动,属于高级、尖端的思维,对历史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重大的作用,这种思维对本科生来说,很少有人能达到。广义的创造性思维则是指思维主体有新的认识、新的观点、新的价值等的思维活动,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有这种思维能力,我们所讲的本科生创造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正是基于这种理解的。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固然重要,但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主体毕竟是学生,要尽可能发挥学生现实的、潜在和未挖掘的能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研究性教学,可以为学生奠定研究和创新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也是研究性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

三、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的几点思考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理念,体现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之中。它要求我们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和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才能实现教学的目标。

(一)宏观经济学开展研究性教学,要以教学团队形式和教师的科研来推动

在大多数院校,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都是由若干教师同时担当的,这样就可以形成教学团队。研究性教学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如果单凭个别教师的专业知识,在指导的时候可能会感到捉襟见肘,充分利用不同教师的兴趣爱好这一有利资源是重要的。如有的老师对西方理论与中国经济的结合有研究,有的教师对宏观经济学的多媒体教学感兴趣,有的教师偏好于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有的教师热衷于对社会经济问题的认识,有的教师对计量经济模型较为精通等,这些都是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所必须的,因此,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要尽可能采用团队形式。近三年来,由作者指导的学生,一篇论文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奖,三篇论文获得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篇文章获得江苏省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等奖,形式上我是导师,实际上是一个团队共同的成果(这个团队有研究生、年轻教师、经济管理部门的领导和专家)。无论理论探讨、数据调查,还是结构分析等,都是由这个团队一起来完成的。特别是涉及到计量模型,往往是这个团队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再由一位青年老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专门给予指导。这位老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掌握了更多计量模型的运用,个人也取得了较为优秀的成果(包括课题和论文),成为一个新生的教学和科研力量。

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还要以教师的科研促学生研究。一方面,教师要有科研。科研上的造诣高,课堂上才会给学生更多的启迪和思维。不做研究,只搞教学,只能是教书匠;只做研究,不搞教学,则不是教师。近年来,我们教学团队的教师主持国家、部省级、厅局级课题近三十项,大多数是围绕现实经济问题而设计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参与课题资料收集、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一批成果。此外,要做好教学工作,还必须进行教学研究,通过教学研究课题去研究教学模式、研究课程体系、研究教学规律、研究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等等。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学生参与科研训练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研究小组中,在其中担任部分基础工作;一种是学生自己提出项目方案,并在校内或校外自主联系指导教师。作者在经济增长理论教学设计时,组织教师和学生参与了一个地区委托课题的调研工作,主要探讨该地区民营企业的状况,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等。调查历时近一个月,学生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职工来源、文化程度、工资水平、企业家的成长过程、企业投资选择及并购、产品生命周期、市场销售及竞争等诸方面感受很深,由学生完成的调查报告得到了该区区委和区政府的高度重视,该区组织了广泛的学习和宣传,研究报告还获得了2006江苏省大学生优秀调查报告一等奖。一名学生还利用调查中的数据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这篇论文获得2007江苏省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

(二)宏观经济学开展研究性教学,要以厚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数据资料为基础

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力,善于观察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出问题。但对于刚接触专业基础课,缺乏理论知识基础和宏观经济的感性认识,又习惯于教师教学生学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的大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这种能力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帮助学生建立理论知识基础,又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数据资料。

一是开展研究性教学要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经济学学派很多,不同的学派假设条件、理论基础、分析方法、政策主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同一种经济现象可以用不同学派的理论来解释,同一种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不同的经济现象。从理论体系上来看,如果不能让学生涉及到更多学派的理论,学生即使对现实经济进行了调查,也无法选择适当的理论给予合理的解释,从而也就难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在开展研究性教学之前,要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主要学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结论、政策主张作详细的讲解。比如,为什么现在用GDP而不用GNP作为最基本的经济总量?根据消费函数,消费决定于收入,是什么含义的收入?投资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是利率、资金数量,还是长期利润率的预期?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解决?凯恩斯反对用削减工资的方式增加就业,但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却采用了低工资政策,实现了高就业,带来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如何理解?等等。在教学中,我们遵循“理论——问题——政策”的思路,首先强化理论模型的讲解,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基础。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我们还设计了《走近经济学》经济学基础知识竞赛活动,通过竞赛,让低年级学生认识经济学的基本要求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高年级的学生,看到他们在经济学基础上存在的差距,利用在校期间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特别是给准备进行社会经济调查和考研的学生指引方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要给学生提供中国和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的背景资料。社会实践、原型启发、问题意识和丰富的资料等,都是创造性思维不少缺少的条件。考虑到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分析方法独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流派林立,并且随经济现实的发展而发展,是一门发展变化最大的课程。我们教学团队研究与借鉴相结合,为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提供丰富的理论与实践资料。近三年来,为了及时跟踪理论前沿,我们组织教师就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新进展和新发现、西方宏观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变、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运用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探讨,形成研究报告近二十份;为了强化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结合,我们组织教师对中国经济分析面临的挑战、可持续发展理想模式的探讨、新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投资与经济增长、失业问题及其对策、经济波动与经济政策、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研究报告十余份。这些专题性教学辅助资料,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较好的便利条件。

(三)宏观经济学开展研究性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经济问题研究的方法

宏观经济学有很多独特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则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如何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去研究现实经济问题呢?第一,在课堂讲授中,要教会学生对经济变量进行科学的界定(即定义)。比如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简单的一句话,却有多层意思,首先,经济问题的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引起的,没有资源的稀缺也就不需要经济学了;其次,由于资源的稀缺带来了两大经济问题,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由此引导学生去了解和掌握这两个基本问题;再次,解决经济问题与基本经济制度有关,不同的制度之下,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方式是不同的,这样引导学生去了解有哪些类型的制度及其特点;最后,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以此可以激起学生了解经济学发展历史及其演变的欲望。第二,注意假设条件。假设是一种理论所适用的条件,任何理论离开了假设可能就不或不完全成立了。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往往习惯于现成的答案,满足于对结果的记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假设的重要性。我们在讲授之前可以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三角型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小学生都知道的,大学老师问出了这么简单的问题,学生很少有直接回答的,他们在思考!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事实上,180度是有条件的,即平面上)。通过与过去知识的联系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学经济学不是背概念、原理或结论的。第三,理论的表述方法。一般来说,经济理论可以用文字、表格、图形或函数关系来表述。在既往的学习中,数学与经济等理论是分离的,也许一个学生数学学得很好,但在经济生活中究竟有什么意义,他可能不太清楚。比如,曲线的斜率表示什么?它表示不同变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正斜率越大,表明横坐标的变化比纵坐标的变化速率要慢,即横坐标的变化对纵坐标的变化不够敏感,或者说是缺乏弹性的。让学生回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对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产生联想,从而就能创造性地用几何方法分析更多的经济问题。

(四)宏观经济学开展研究性教学,要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和改变错误的认识

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非这样不可”、“非理解不可”、“非搞出个新方案不可”、“人家能干我也能干”,这些心理情绪使得人们爱动脑筋,这样就能排除困难和挫折,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达到创造发明的目的。怎么去找问题呢?方法是很多的。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或进行资料数据的检索,或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与所设想的事物(现象)相似,从而引起联想。比如,在应届大学毕业生招聘会期间,可以组织低年级学生去调查,这样他们不仅能了解一个层面劳动力市场状况,而且能了解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好毕业就业的准备。再比如观察到独生子女多了,企业开发了虾条等食品,联想进入老年社会了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在讲授失业与就业理论时,指导两个苏南籍的学生在苏南地区选择典型地级和县(市)级单位各一个,分层次探讨劳动力需求结构特点;两个苏北籍的学生在苏北选择典型地级和县(市)级单位各一个,分层次探讨劳动力供给结构特点。进而合作研究了江苏农村二级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性,并提出了“订单教育”是解决江苏农村二级劳动力市场非均衡问题有效途径的建议。学生将理论知识准备、数据的收集整理、论文的撰写等通过合作研究形式,融为一体,不仅这份研究报告获得江苏省大学生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等奖,而且这四个学生最终都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本科毕业论文。当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教学取得成绩的时候,也给以后的学生产生了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一方面,学生自己研究成果的推广,丰富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他们开展研究的积极性。

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改变以往错误的认识。总量是反映了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较多的经济总量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由于缺乏对实际的了解,学生学习时往往凭感觉理解理论,容易形成错误的观点。比如:A=B,能否得出A+C=B+C?这在数学中是没有问题的,但以此来解释经济现象时,就要考虑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了。如果等式两边是独立变量,不受其他因素影响,上述结论是成立的。当等式两边是非独立变量时,如在左边增加C时A会增加,右边增加C时B会减少,上述结论就不成立了。由此,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和三种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之间的关系了。再如,从现实经济运行来看,究竟是欠发达地区,还是发达地区资金短缺?学生的感觉上是欠发达地区穷,缺乏资金;而发达地区富,资金充裕。事实上,资金在发达地区投资收益更高、机会更多,从而发达地区更容易出现资金短缺;考虑到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系统反而资金过剩。

(五)宏观经济学开展研究性教学,要关心学生和提供必要的条件

宏观经济理论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社会科学方法论;实证主义;人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01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其中充斥着许多人为因素的不确定性,因此必须遵循某种方法论来减少这种不确定性。本文通过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范式分别来阐述,指出研究宏观经济学问题必须注重与方法论的结合。

一、宏观经济学的特殊性

宏观经济学有其特殊性,正是由于这种特性使宏观经济研究变得复杂多变。一是,整体性。宏观经济的整体性是指宏观经济虽然针对不同的主体可能有不同的经济行为,而且经济行为的范畴会存在差异,但是从宏观层面的经济来讲,其整体性不可忽略。也就是说,社会也好,各级政府也罢,它们在宏观经济方面都必须以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在制定政策措施时,必须相互配合以达到共同的目标。二是,社会性。宏观经济的社会性是指宏观经济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要从宏观的层面上把控整个国家乃至社会的经济局面,正如本文的前一部分所述,社会及各级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主体,使得它们的经济行为具有了一定的社会责任。三是,协调性。宏观经济的协调性是指通过宏观经济活动,要促进社会各个领域的共同而协调的发展。从历史的发展长河来看,任何一个阶段的发展与进步在不同利益群体方面都不可能以同样的速度进行,也就是存在着不同步性,在这种情况下,协调显得尤为重要。

二、宏观经济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宏观经济的特殊性的存在,要想准确研究宏观经济具有一定的难度。宏观经济研究成果普遍缺乏科学性和创造性。科学性是要求学术成果所表述的内容具有可靠性,体现在论据要准确翔实,文字表述精炼不可含糊其辞,许多经济学研究达不上要求。研究成果的创新性要展现研究的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实际上大多数研究成果不是材料堆砌,就是过多借鉴别人的理论缺乏自己的创见。像多数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都是材料堆砌而成,以时间为序最多,却没有时间地点提出理论的缘由等,这样的综述意义不大。研究成果中的模型的“借鉴”,几乎都是直接照搬国外的东西,再直接用中国的数据进行检验,而数据的质量又不高,只要得出结论就可以,不管其正确与否。

三、方法论的必要性

方法论的定义为多种多样,《韦伯斯特大学词典》将方法论定义为“做某件事,或为做某件事的方式、技术或过程”。但在《应用经济学方法论》这边书中,方法论一词实证指:给定领域中进行探索的一般方法的研究。因而,经济学研究方法论就是对经济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的研究。书中方法一词指的是:用于完成一个既定目标的具体技术或工具,这种用法和国家科学院科学指导委员会的用法一致。在社会科学方面,社会研究方法是通过科学的方法,系统地收集和分析关于社会现象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做出科学认识的活动,是设计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宏观经济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的研究,并没有一个成熟的科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如果认为宏观经济学科的理论不需要经过科学的检验和检测就能成功,这显然是不对的。现代宏观经济理论如果想要发展就必须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形成科学的行为准则,同时这种“行为准则”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中形成科学的“方法论”。在宏观经济学科研究领域,“方法论”十分重要,它是现代科学和经济理论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因此,对我们科学地学习和研究宏观经济学科研究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四、从社会科学方法论角度研究宏观经济理论

(一)实证主义

从研究特征来看,实证主义社会学对“科学建构”的强调依赖于把自然科学作为社会理论构造的模式,强调科学就在于说明现象的成因,对现象的未来进行分析和预测。并对自然科学这种普遍性和精密性的精密性,主张重量化的研究方法,因此实证主义主张以事实说话,从宏观经验事实来研究宏观经济问题。定量研究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具体化,它侧重于对宏观经济数据的数量分析和统计计算。实际上,实证主义研究早已渗透到不管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研究中。实证主义研究有着其他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如自行检验。实证主义在研究宏观经济中有很多的内在的检验,这些检验可以验证和控制经济学家在自己能力范围外的研究结论。

但是实证主义分析是基于特定引导假定下,而特定引导假定本身就存在主观性,而这两者又是无法隔离的,因此实证主义不是撇开价值观纯粹的科学研究,不同的经济经济学家对于同一现象的实证研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二)人文主义

经济学是关于人的学问,不仅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还要研究理想人行为的问题,经济学研究一方面要注重效率,另一方面还要关注人的伦理道德。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础上价值论,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文主义强调收集信息,从整体上进行理解和诠释。它注重定性研究,并偏重本分析或叙事表达,它们认为人力的行为是多样化的,个人根据自己的实践情况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人文主义的社会价值是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因此人文主义从定性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宏观经济问题,并让宏观经济理论向对人们有价值的方向发展。注重强调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自由公平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而宏观经济发展又必须以自由公平为基础和前提。

参考文献:

[1]沈军,白钦先.论金融研究方法论的范式转换[J].经济论坛,2006(5):123-128.

[2]孔祥毅.山西金融史及其研究.2013.

[3]崔满红.金融学方法论.2013.

宏观经济理论论文范文第8篇

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托马斯•J•萨金特和克里斯托弗•A•西姆斯两位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研究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方面所作出的理论贡献。简要介绍他们的学术经历、主要学术著作与研究论文,重点阐述他们在分析宏观经济政策方面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分析框架与递归和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发展与实践应用,并对他们的学术贡献进行简要的评价,以期探索对宏观经济政策实施有意义的启示。

关键词: 托马斯•J•萨金特; 克里斯托弗•A•西姆斯; 宏观经济政策; 递归模型; 向量自回归模型

中图分类号:F 09; F 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2)01-0005-08

一、引言

2011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普林斯顿大学的克里斯托弗•A•西姆斯(Christopher A.Sims)和纽约大学的托马斯•J•萨金特(Thomas J. Sargent),以表彰他们在宏观经济学方面的研究。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的声明认为,两人的研究解释了造成目前世界经济形势的原因以及下一步全球宏观经济和政策可能发生的变化。两人开创的研究方法解释了“是什么导致了什么”这样一个基本的问题。

凯恩斯经济理论认为,总需求不足是导致经济萧条的主要原因。要维持经济的平稳发展,就应该制定平衡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在面对经济萧条、需求不足时,政府应该果断采取扩张性经济政策,使经济摆脱衰退。但由于政府的支出只是将人们缴纳的税收重新分配,实际上并没有对有效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做出贡献;并且在不同的经济环境当中,扩张的政策本身可能会对经济带来不一样的效果。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出现的长期滞涨表明,无论是扩张的财政政策,还是紧缩的财政政策,都可能会使得经济进一步恶化,凯恩斯主义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形势需要新的宏观经济理论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这时托马斯•J•萨金特和罗伯特•卢卡斯等领导的“理性预期革命”提出了理性预期理论(卢卡斯早在199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理性预期理论认为,政府应该放弃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并把控制通胀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任务;基于人们的理性预期,政府应全面公开地坚持制止通货膨胀的承诺,并在实践中让人们绝对信赖其政策,从而通过稳定通胀来改善就业市场。但是,传统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无法识别和预测政策的变动,从而无法对经济决策做出建设性建议。为解决这一问题,克里斯托弗•A•西姆斯根据托马斯•J•萨金特在1978年提出的向量自回归这一理念,创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用以研究动态的宏观经济问题。

二、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简介

1.托马斯•J•萨金特的生平和研究贡献

托马斯•J•萨金特(Thomas J. Sargent),1943年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1964年毕业于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获文学学位。托马斯•J•萨金特与经济学的结缘开始于本科学习中选修的经济学院课程,这些学习经历为其日后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础。1968年托马斯•J•萨金特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70年至1990年,托马斯•J•萨金特先后任教于宾州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1991到2002年,先后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2003年至今,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成为纽约大学经济学系威廉•柏克利经济和商业讲座教授。托马斯•J•萨金特是美国计量经济学会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会会员、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此外他还担任了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明尼阿波利斯分行、圣地亚哥分行和芝加哥分行的顾问。2011年,托马斯•J•萨金特先后获得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科学考察奖、美国数学科学研究所联合奖以及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托马斯•J•萨金特对现代经济学的大部分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其中最擅长于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到目前为止,已发表50多篇开创性的论文,最具代表性的有1971年的《一个关于加速主义者争论的注释》、1973年的《完美预见情况下的货币和增长模型的稳定性》、1980年的《制定和估计动态线性理性预期模型》、1983年的《四个高水平通货膨胀的结束》和2001年的《强健控制与模型不确定性》等。此外,他的专著是当代宏观经济学研究者的必读经典,主要有《理性预期与经济计量实践》、《理性预期与通货膨胀》、《动态宏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理论》等。20世纪70年代初,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和货币主义作为新古典主义的复兴,成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新焦点。托马斯•J•萨金特作为理性预期学派的领袖人物,他开创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体系,对宏观经济模型中预期的作用、动态经济理论与时间序列分析等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研究。托马斯•J•萨金特认为,在描述和求解动态宏观经济学中的复杂问题时,递归方法是强有力的研究工具。他运用递归方法深入分析和研究动态宏观经济,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宏观经济的研究方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如何在线性经济中构造和计算斯塔克贝格计划或拉姆齐计划、没有承诺的可持续的风险分担均衡以及递归合同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应用等这样的一些经济领域。托马斯•J•萨金特认为克里斯托弗•A•西姆斯建立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对数据依赖过高,也缺乏经济理论基础。为解决这一问题,他和Cogley等人建立了包含多种动态变量和不确定性因素的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Bayesian VAR),并在预测通货膨胀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2.克里斯托弗•A•西姆斯生平和研究贡献

克里斯托弗•A•西姆斯(Christopher A.Sims),1942年10月21日生于美国华盛顿。1963年在哈佛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学位;1964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读了一年的研究生,之后回到哈佛大学继续深造并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68年至1970年,克里斯托弗•A•西姆斯在美国哈佛大学担任经济学助理教授;1970年到1990年,在明尼苏达大学工作;之后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至今。克里斯托弗•A•西姆斯还担任了众多的学术兼职,1988年成为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的院士;1989年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学习经历的影响让克里斯托弗•A•西姆斯在经济学研究方面偏重于计量的运用,被誉为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计量双塔组合之一,他所创立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也是他获得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家奖的重要原因之一。

“卢卡斯批评”宣告了传统经济和解释力的崩溃,因为传统经济模型无法描述动态的宏观经济现象,这使经济建模学者对传统经济计量模型进行深刻的反思,并为经济计量建模提出了许多新的方法。克里斯托弗•A•西姆斯创立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实质上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建立模型,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从而将单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由多元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克里斯托弗•A•西姆斯将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引入到宏观经济学中,用于研究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2]提到克里斯托弗•A•西姆斯的学术成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一篇研究论文。经济学界公认的最高水平投稿论文标准是编辑们找不到一个能看懂这篇论文的匿名审稿人,最后根本不需要修改就立刻发表。克里斯托弗•A•西姆斯1971年发表在《数理统计年鉴》上的论文《无穷维参数空间中的分布滞后估计》就是这样一个经典范例。

三、递归和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开创研究与应用简介

1.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问题

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通常把人假设为理性的经济人,这在经济学中扮演着基石般的作用,支撑着整个经济学分析,这也是马歇尔的微观经济局部均衡理论和瓦尔拉斯-阿罗-德布鲁的一般均衡理论的基础。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则主要是运用总量分析总供给、总需求、总就业等一系列宏观经济问题,希克斯以标准形式对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进行解读,从数量上说明经济现象的内在联系,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新理论体系。但石油危机产生的冲击导致西方经济出现长期滞涨的现象表明,凯恩斯经济理论难以解决所有问题。20世纪70年代卢卡斯、托马斯•J•萨金特和华莱士等人引领的“理性预期革命”,表现在对凯恩斯和马歇尔理论的新构建,即用理性预期的方法重新考虑经济总产量、就业与价格总水平的决定及变动规律等问题。托马斯•J•萨金特等人对理性预期的假说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将其引入到宏观经济模型中,用理性预期的观念创建新的宏观经济理论。理性预期,简言之是指经济人预先充分掌握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形成理性的行为,并对经济决策和后果做出预期。理性预期学派在通货膨胀理论中的应用得到最充分的体现,成为当代分析通货膨胀理论的主要工具。理性预期理论对通货膨胀理论和就业理论进行综合研究后,对传统菲利普斯曲线也进行了修正。

托马斯•J•萨金特1975年认为,如果中央银行宣布增加货币供给,具有理性预期的经济人会预期价格水平上升,价格的增加等于货币的扩张幅度。因此他认为,货币政策不仅是长期中性的也是短期中性的,除非它没有被公众预期到。从这一逻辑出发,扩张性货币政策将不会影响产量、就业等实际经济变量,而只能对价格等名义经济变量起作用,这一结论被称为托马斯•J•萨金特的“政策无效性”命题。同时,托马斯•J•萨金特认为,政府应该放弃相机抉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并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经济治理的优先目标。从这个角度看,理性预期学派是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经济波动的根本原因在于预期错误,这种错误可能是因外部的、不能合理预见的随机冲击而产生的。

理性预期学派被称为新古典派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第二代,这种称谓也是由托马斯•J•萨金特率先提出的,即以动态分析及理性预期假说为主要特征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克里斯托弗•A•西姆斯创立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最早的理念也由托马斯•J•萨金特于1978年提出。以他们两人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会改变经济关系中的某些结构参数,用传统的经济学模型去评价可选择的政策就毫无价值,这是因为这些模型的参数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数据得出来的,没有考虑到经济人会根据政策环境的变化调整他们的预期以及相应的行为。这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所创立的研究方法加深了人们对宏观经济问题的理解。

2.托马斯•J•萨金特对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简介

理性预期革命显示了托马斯•J•萨金特从一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变成理性预期经济学家的轨迹。托马斯•J•萨金特认为凯恩斯主义模型的决策规则并非是结构性的,这一理论上的考察也破坏了信奉从凯恩斯主义模型引申出的政策结论所需的科学基石,它引发的挑战促使人们去寻找一种研究宏观经济决策规则的方法,这些决策规则可以系统和有预见性地反应于政府为它的政策变量所作的策略或时间路径的选择。为了弄清楚经济学理论和它们的经济计量学检验二者之间的联系,托马斯•J•萨金特认为随机差分方程或“随机过程”提供了揭示经济学理论和经济计量学检验之间可以理解的关系。同时托马斯•J•萨金特认为,理性预期扭转了研究最优宏观经济政策的方法,探讨有用的宏观经济模型以及确信它最终拥有什么特征的方法也发生了变革,甚至宏观经济学家所讲的语言都与以前殊异,已经发生理性预期革命。①

托马斯•J•萨金特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的主要方法论是一种递归方法(线性规划)。这种方法基本概念被称为状态的有限维,研究的是如何寻找一个合适状态向量的研究艺术。用消费问题的例子简单阐明如下:假定消费者禀赋过程是某一状态st的定常函数,状态遵循某个具有定常的一期转移密度和初始密度的马尔科夫过程,yt=y(st)。将yt假设为马尔科夫状态的某个定常函数,家庭的预算约束意味家庭具有如下形式的决策规则:

ct=f(At,st)(1)

At+1=g(At,st)(2)

式(1)表明消费是状态向量的定常函数,满足马尔科夫性质st的出现是因为它概括了有益于预测未来禀赋的所有信息,A表示金融财富,At+1表示个体在当前所拥有的金融财富,s假定外生,满足π(s′/s)控制的随机运动规律。但是A的未来路径由家庭来选择,满足式(2)。由式(1)、式(2)和马尔科夫转移密度π(s′/s)所构成的系统被称为是递归的,因为它们把当前的决策ct表示成状态函数,并且说明了如何更新状态,通过迭代式(2),At+1可以被表示成历史[st,st-1,…,s0]和A0的函数,于是内生的状态变量(金融财富)记录了外生变量(状态st)的历史当中所有与支付相关的信息。

定义V(A0,s0)为初始(A0,s0)开始的储蓄问题的最优值,则价值函数V满足如下被称为贝尔曼方程的泛函方程:

V(A,s)=maxc•A′{u(c)+βE[v(A′,s′)s]}(3)

这里满足最大化需满足约束条件是A′=R(A+y-c)和y=y(s),与贝尔曼方程的解V(A,s)密切相关的是下述对来自(1.1a,1.1b)式得策略函数:

c=f(A,s)(4)

A′=g(A,s)(5)

于是储蓄问题的事前值是

v(A0)=(A0,s)(6)

递归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广泛应用这个所谓事前的价值函数,深入探讨这种函数的历史依赖性和“动态规划的平方”以及动态的委托-问题。②

托马斯•J•萨金特认为,政府经济政策不是一个政府政策行动,而是整个政策体系,即针对不同时间、不同情况来管理政府政策诸工具的内在一致的、详尽的计划。认为一般均衡模型是一个方便的分析框架,采用的工具是贴现动态规划求解一种特殊类型的约束最优化问题所用的一种递归方法,在这类问题中,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均被以特殊方式作了限制。了解这些限制的本质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这些现象是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设计最优政府政策的时候出现,需要探讨以下问题:(1)各种“无效性定理”的结构,这些定理是政府政策等价类(equivalence class)的特征;(2)货币数量论,以及在什么条件下货币数量的变动是中性的;(3)货币当局和财政当局所面临的协调问题;(4)通货膨胀是否是 “纯粹的货币现象”;(5)价格水平稳定是否是货币当局的一个适当目标;(6)信贷控制;(7)对持有的政府通货支付利息的各种方案。③

为了验证这些问题,托马斯•J•萨金特的研究表明,在理性预期理论之前,宏观经济学家一般采用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来解析经济总量的时间序列、货币和财政政策和名义价格水平这些变量的相互作用,“理性预期革命”导致许多重要政策问题的重新发现,并使得研究模型变得更加简化。[3]这场“理性预期革命”促进了对包含有理性人假说的均衡概念的宏观经济学时间序列的实际应用。托马斯•J•萨金特还考察了财政与货币政策,他的研究表明,如果政府财政赤字变得足够大,以致要求对政府债券进行货币化,那么货币政策可能会因为财政政策的实施而被强迫实行,这意味着中央银行拥有管理上的独立性不必然意味着货币政策独立于政府的财政决策,因为货币管理当局总是受到了他们控制之外的经济力量的限制。他认为货币政策不能长久地影响失业,货币政策对失业率的影响长期来说将会完全失效,货币政策不能用于影响真实利率。[4]

在构建递归的分析方法方面,Lars Peter Hansen和托马斯•J•萨金特构建了一个与现实较为接近的动态均衡模型,并开发了两个理性预期的一般化均衡。通过使用频域研究方法,发现稳健的决策者如同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家一样对待模型不正确的设定。[5]随着研究的深入,Timothy Cogley, Sergei Morozov和托马斯•J•萨金特运用漂移系数(drifting coefficients)和随机波动(stochastic volatilities)的方法,利用贝叶斯向量自回归(Bayesian vector autoregression),研究对制定和评价货币政策非常有用的后验密度函数(posterior densities)的特征,考察模型不确定性、政策变动、结构变动等方面的冲击作用。[1]后来Timothy Cogley和托马斯•J•萨金特对这个带有漂移系数和随机波动的向量自回归,为货币政策制定和评估提供有关的经济变量,这包含了通货膨胀持续性测量、自然失业率、核心通货膨胀率和激进主义系数,扩展了Cogley和萨金特在2001年提出的模型。[6]同时托马斯•J•萨金特和Noah Williams提出自我确认均衡(Self-confirming equilibria)的定义,认为理性预期均衡是广泛使用理性预期的假设分析足够长历史数据记录中的宏观经济数据达到的均衡现象,统计学习模型会将目标和主观概率分布等同;理性预期均衡的一个特殊集合中的元素是一个学习进程,在这个进程当中,决策制定者重新校订并处理不合适的模型。[7]在最新的递归方法研究中,Francisco Barillas, Lars Peter Hansen和托马斯•J•萨金特将大部分具有风险的市场价格重新解析成为一个模型不确定性的价格,消除了资产价格和存在整体波动的福利成本的测量之间的联系。[8]这些研究方法的开创和创新加深了人们对宏观经济问题的理解。

3.克里斯托弗•A•西姆斯对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简介

从本质上讲,克里斯托弗•A•西姆斯最初创立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主要刻画数据的动态表现,最初的模型没有涉及任何消费者偏好、生产技术和最优化行为等经济结构方面的信息,只是单纯由数字驱动参数估计得到的结果。为弥补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缺乏经济理论基础而不能进行结构分析的缺陷,克里斯托弗•A•西姆斯对模型进行创新,进一步提出了结构向量自回归(Structure VAR)模型,SVAR及其扩展模型为他赢得宏观结构计量经济学家的美誉。此后很多经济学者对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了扩展,并应用到面板数据的分析中。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和克里斯托弗•A•西姆斯创立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成为目前比较流行的计量分析方法之一。克里斯托弗•A•西姆斯利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方法(SVAR),分析基于理性预期思想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对宏观经济研究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关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克里斯托弗•A•西姆斯认为,将大型宏观模型作为无约束的诱导形式进行估计是可行的,并将所有变量看做是内生的,当人们对变量是否真是外生变量的情况不自信时,传递函数分析的自然扩展就是均等地对待每一个变量。在双变量情况下令{yt}的时间路径受序列{zt}的当期或过去的实际值的影响,考虑如下简单双变量体系:

yt=b10-b12zt+γ11yt-1+γ22Zt-1+εyt(7)

zt=b20-b21yt+γ21yt-1+γ22Zt-1+εzt(8)

因为最长之后长度为1,式(7)、式(8)构成了1阶向量自回归(VAR),允许yt和zt相互影响,所以体系结构中结合了反馈因素,例如-b12是1单位zt变化对yt的影响,γ12表示1单位yt的变化对zt-1的影响,这里,εyt和εzt分别是yt和zt中的新息(或冲击)。

式(7)、式(8)并非诱导型方程,因为yt对zt有一个同时期的影响,zt对yt也有一个同时期的影响,利用系统转换的形式,使用矩阵线性代数,通过化简④,可以得到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标准形式:

xt=A0+A1xt-1+et(9)

对模型进行详细的分解和推导,进行了稳定和平稳性的讨论,并扩展到动态的VAR模型。克里斯托弗•A•西姆斯对前面模型进行了估计和识别、脉冲反应函数分析和对模型进行了假设检验。⑤

在运用计量工具方面,克里斯托弗•A•西姆斯认为目前宏观计量经济模型仍然不能很好地处理政府预算约束,他认为大部分模型建立者都认为政府的预算约束仅仅关系到长期的宏观经济运行,而其实目前使用的计量模型仅仅适用于短期或者中期宏观经济运行,由此他认为,目前的一些计量经济模型并不适合用来分析宏观经济问题。[9]为此,克里斯托弗•A•西姆斯讨论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和工人的动态最优选择的模型以及惰性价格工资模型,得出价格和工资黏性的程度与货币政策真实影响的强度没有必然联系的结论。[10]利用他所开创的研究方法,克里斯托弗•A•西姆斯研究了更多的经济领域,认为经济人的预期心理十分强烈,他还将这些预期可能性因素与主流的研究方法分离出来。[11]

近年来,克里斯托弗•A•西姆斯的研究表明,约束行动能依赖于观察,认为约束行动结合动态预期理论意味着模型很有用。有关研究也表明,用于建立行为模型的动态程序在增加信息处理约束后,经济行为与观测到的宏观行为更为一致。[12]在政策研究方面,克里斯托弗•A•西姆斯认为,宏观经济模型对于政策制定来说十分重要,他指出模型要处理成概率模型。他认为明确的概率模型的使用允许人们从过去的错误中得到系统的学习,指出应整合基于模型的不确定性与不确定主观判断,对基于数据的预测与基于理论的政策效果进行推测。[13]克里斯托弗•A•西姆斯提出的概率模型为描述当前的宏观政策模型提出了一些为什么提出这些陈述的原因,并评价了宏观经济未来进步的可能方向。在获得诺贝尔奖的2011年,克里斯托弗•A•西姆斯对美国在1970年代通货膨胀的研究得出两种新的观点,认为能够阻止通货膨胀唯一的政策行动就是货币政策行动,而财政政策失误也是唯一引起这场通胀的原因。[14]克里斯托弗•A•西姆斯的研究表明,在未来财政政策的不确定性环境中,货币政策工具可能会失去效果或者有负面作用。

四、递归和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学术贡献与应用价值

1.学术贡献

对于托马斯•J•萨金特的学术贡献,尼尔•弗格森在《毫无长进的现代凯恩斯主义者》一文中认为,托马斯•J•萨金特写的《四次大通胀的终结》(The Ends of Four Big Inflations)的开创性论文可谓是凯恩斯主义时代的墓志铭。托马斯•J•萨金特认为,递归的研究方法表明,只有果断的体制变革才能带来经济的稳定,才能改变通胀预期。至于克里斯托弗•A•西姆斯,他创立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发展了一种分析经济如何受政策临时变化影响的方法,分析了经济如何受到经济政策临时性改变的影响。

他们的学术贡献,主要缘于开创了新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方法,从而创建了理性预期宏观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学派宏观经济学和理性预期学派存在根本性的不同。对于他们的学术贡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方福前在《20世纪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与成果》中认为,理性预期革命的主要成果有:(1)提出理性预期假说,并把这种假说和卢卡斯总供给函数结合在一起,得出“政策无效性命题”;(2)通过重新解释“李嘉图等价定理”和提出动态时间不一致性问题;(3)提出“宏观经济分析需要有坚实的微观基础”;(4)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重点转向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研究,提出了均衡货币的经济周期模型。

在“理性预期革命”以后,西方宏观经济学家关于经济政策的争论,就由政府干预与自由放任的争论,转向是要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还是要固定不变的政策规则的争论,正是这些成果为托马斯•J•萨金特和克里斯托弗•A•西姆斯戴上了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的皇冠。

2.对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启示

与凯恩斯主义相比,通过引入理性预期来对经济政策的力量和影响进行研究,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答案。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当一国的经济出现衰退或者面对外部金融危机时,该国政府应该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但是消费者会预期到这样的政策,结果是他们会要求提高名义工资,企业与消费者都预期整个社会的物价水平将上涨,此时改变的是名义上的工资与价格,但是代表真实购买力水平的实际工资并不上升,因此社会的总需求也没有增加;总需求不改变企业自然也不会增加产量,从而不能改善就业水平。这个简单的推理表明,预期到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完全无效。那么聪明的政府是否可以出其不意地推出消费者与厂商都不能预期到的政策而迷惑它的国民?如果政府毫无预警地增加货币供给,在短期内由于人们没有预期到货币政策的变化,这样的刺激政策自然可以误导居民以为自己的真实收入增加了,企业误以为对产品的需求提高了,这样国内生产总值(GDP)会上升,而且失业减少,但是这只是短期的效果。这种误导之后产生的政策效果很快就会被通货膨胀所抵消。怀着刺激经济的本意,政府短期内可能急剧发行太多的货币,但是长期的结果只能是通货膨胀,就业和产出并没有改变,从而“聪明的”政府反而将自身推向经济自我灭亡。此例表明了“政策无效性命题”。这个命题改变了对政府解决经济危机力量的传统见解。

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在理性预期学派看来都是不可行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不存在所谓的经济发展的国别经验,宏观经济政策实施必须回归到宏观经济理论的常识。托马斯•J•萨金特和克里斯托弗•A•西姆斯的研究领域虽然各有侧重也存在很多交叉,但他们重视理性预期、实证分析以及计量研究的意义,这或许对我们重新认识宏观政策来源更有意义。纵观现今政府宏观政策实施的效果,如果能再重新审视和认真解读这两位经济学家的研究,或许会有新的发现。

注释:

①参考作者的原话论述,见:托马斯•J•萨金特著.宏观经济理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4,1―3,7.

②详细递归模型请参见:扬奎斯特,萨金特著,杨斌等译.递归宏观经济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0,13―19.

③详细的论述请参见:托马斯•J•萨金特著.动态宏观经济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0,1―2,4―5.

④具体详见:沃尔特•恩德斯著,杜江,谢志超译.应用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251―252.

⑤具体详见:沃尔特•恩德斯著,杜江,谢志超译.应用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256―273.

[1]TIMOTHY COGLEY,SERGEI MOROZOV,THOMAS J SARGENT.Bayesian fan charts for U K inflation:Forecasting and sources of uncertainty in an evolving monetary system[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 Control,2005,29:1893―1925.

[2]于丹,李颖,田广才.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人民币汇率实证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3):161.

[3]THOMAS J SARGENT.Expectations and the nonneutrality of Lucas[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6,37:535―548.

[4]THOMAS J SARGENT.A primer on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1999,23:1463―1482.

[5]LARS PETER HANSEN,THOMAS J SARGENT.Acknowledging Misspecification in Macroeconomic Theory[J].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2001,4:519―535.

[6]TIMOTHY COGLEY,THOMAS J SARGENT.Drifts and volatilities:monetary policies and outcomes in the post WWII US[J].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2005,8:262―302.

[7]THOMAS J SARGENT,NOAH WILLIAMS.Impacts of priors on convergence and escapes from Nash in?ation[J].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2005,8:360―391.

[8]FRANCISCO BARILLAS,LARS PETER HANSEN,THOMAS J SARGENT.Doubts or variability?[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2009,144:2388―2418.

[9]CHRISTOPHER A SIMS.Econometric implications of the government budget constraint[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8,83:9―19.

[10]CHRISTOPHER A SIMS.Stickiness[J].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1998,49:317―356.

[11]CHRISTOPHER A.SIMS.Using a likelihood perspective to sharpen econometric discourse:Three example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2000,95:443―462.

[12]CHRISTOPHER A SIMS.Implications of rational inattention[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3,50:665―690.

[13]CHRISTOPHER A SIMS.Improving monetary policy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 Control,2008,32:2460―2475.

[14]CHRISTOPHER A SIMS.Stepping on a rake:The role of scal policy in the ination of the 1970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11,55:48―56.

Macroeconomic Policy: The Pioneering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he Recurrence and Vector Auto-regression

――An Academic Review about the 2011 Nobel Economic Prize Laureates

LIU San-lin1, PENG Sui-sheng2, WU Hua-wei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Commerc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20, P. R. China; 2. School of Management,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20, P. R. China)

Abstract: On October 10, 2011,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to Professor Christopher A. Sims and Professor Thomas J. Sargent for their work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macroeconomic policies as well as the effects of such policies. This paper presents brief introductions to the two economists, such as their academic experiences, their academic works and research papers, emphasizing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their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macroeconomic policies,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odels of recurrence and vector auto-regression. This article appraises their academic contributions briefly, hoping to find more significant inspirat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croeconomic policies.

Key words: Thomas J. Sargent; Christopher A.Sims; macroeconomic policy; recurrence model; 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

收稿日期:2011-11-19

作者简介:刘三林(1968-),男,汉族,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发展理论与经济思想。

宏观经济理论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创造性思维

宏观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技术类、工程类、人文社科类及有关学科的专业选修课,也是国内大多数学校经济类和管理类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它具有理论的复杂性和发展性、表述方法的多样性、实践的多变性、与经济现实的联系性等特点。国内高校在开设该课程时,一般以西方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理论为主要教学内容,再结合中国经济实践加以分析讲解。但是,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宏观经济学是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发展起来,并用来分析这些国家经济问题的。西方国家以私有制为基础,经济结构相对完整,企业有充分的活力,对宏观经济政策反应较为敏感;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发展充分,为政策在各类市场的传导和协调,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这样,无论是以需求为导向,还是以供给为导向的政策工具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而由于机制惯性,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要真正成为具有经济性、营利性和独立性的主体,还需要继续改革。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会使西方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在中国的运用效应大打折扣。同时,在课序上多数专业宏观经济学课程是在低年级开设的,由于学生缺乏对西方经济社会的了解,针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来理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经常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实际上宏观经济学教学的目的不再是仅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通过研究性教学,可帮助学生科学地理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和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理念,体现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之中。它要求我们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和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实现教学的目标[1]。在宏观经济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要以教学团队形式和教师的科研来推动实施

在大多数院校,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都是由若干教师同时承担的,这样就可以形成教学团队。研究性教学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如果单凭个别教师的专业知识,在指导学生的时候可能会感到捉襟见肘,因而充分利用不同教师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资源至关重要。如有的教师对西方理论与中国经济的结合颇有研究,有的教师对宏观经济学的多媒体教学倍感兴趣,有的教师偏好于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有的教师热衷于对社会经济问题的认识,有的教师对计量经济模型较为精通等,这些都是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所必需的资源,因此,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要尽可能采用团队形式。近三年来,由笔者指导的学生论文,1篇论文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奖,3篇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论文”,2篇文章获得“江苏省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等奖”。这些虽然形式上是导师的成果,实际上是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有研究生、年轻教师、经济管理部门的领导和专家)的成果,是由团队共同努力而取得的。因为,无论理论探讨、数据调查,还是结构分析等,都是由团队一起来完成的。特别是涉及到计量模型,往往是这个团队的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再由一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专门给予指导。青年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掌握了更多计量模型的运用方法,个人也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果,成为一股新生的教学和科研力量。

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还要以教师的科研来促进学生的研究。一方面,教师要有科研,科研造诣高,教师在课堂上才会给学生更多的启迪和思维[2]。不做研究,只搞教学,只是教书匠;只做研究,不搞教学,则不是教师。近年来,笔者所在教学团队的教师主持国家、部省级、厅局级课题近30项,大多数是围绕现实经济问题而设计的。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团队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参与课题资料收集、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一批成果。此外,要做好教学工作,还必须进行教学研究,通过教学研究课题去研究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规律、教材和教学方法,等等。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学生参与科研训练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研究小组中,承担部分基础工作;一种是学生自己提出项目方案,并在校内或校外自主联系指导教师。笔者在进行“经济增长理论”教学设计时,曾组织师生参与了一个地区委托课题的调研工作,主要探讨该地区民营企业的状况,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等。通过历时近一个月的调查,学生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职工来源、文化程度、工资水平,企业家成长过程,企业投资选择及并购,产品生命周期,市场销售及竞争等诸方面感受很深。这份由学生完成的调查报告得到了该区区委和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此该区还组织了广泛的学习和宣传;研究报告获得了“2006年江苏省大学生优秀调查报告一等奖”;并且,其中一名学生还利用调查中的数据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获得“2007年江苏省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

二、要以厚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数据资料为基础

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力,善于观察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出问题[3]。但对于刚接触专业基础课,缺乏理论知识基础和宏观经济的感性认识,又习惯于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教学模式的大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这种能力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又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数据资料。

首先,开展研究性教学要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经济学学派很多,不同的学派假设条件、理论基础、分析方法、政策主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一种经济现象可以用不同学派的理论来解释,而同一种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不同的经济现象。从理论体系上来看,如果不能让学生涉及到更多学派的理论,学生即使对现实经济进行了调查,也无法选择适当的理论给予合理的解释,从而也就难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在开展研究性教学之前,要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主要学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结论、政策主张作详细的讲解。比如,为什么现在用GDP而不用GNP作为最基本的经济总量?根据消费函数,消费决定于收入,是什么含义的收入?投资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是利率、资金数量,还是长期利润率的预期?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解决?凯恩斯反对用削减工资的方式增加就业,但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却采用了低工资政策,实现了高就业,带来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对此应如何理解?等等。在教学中,笔者团队遵循“理论—问题—政策”的思路,首先强化理论模型的讲解,让学生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我们还设计了“走近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知识竞赛活动,通过竞赛,让低年级学生认识经济学的基本要求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让高年级的学生看到他们在经济学基础上存在的差距,特别是给准备进行社会经济调查和考研的学生指引方向。其次,要给学生提供中国和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的背景资料。社会实践、原型启发、问题意识和丰富的资料等,都是创造性思维不少缺少的条件[4]。考虑到该课程理论性强,分析方法独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流派林立,并且随经济现实的发展而发展,是一门发展变化最大的课程。对此,笔者所在教学团队研究与借鉴相结合,为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提供丰富的理论与实践资料。近三年来,为了及时跟踪理论前沿,我们组织教师就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新进展和新发现、宏观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宏观经济理论的运用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探讨,形成研究报告近20份;为了强化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结合,我们组织教师对中国经济分析面临的挑战、可持续发展理想模式的探讨、新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投资与经济增长、失业问题及其对策、经济波动与经济政策、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研究报告10份。这些专题性教学辅助资料,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相对便利的条件。

三、要重视指导学生掌握经济问题研究的方法

宏观经济学有很多独特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则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如何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去研究现实经济问题呢?第一,在课堂讲授中,要教会学生对经济变量进行科学的界定(即定义)。比如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简单的一句话,却有多层意思,首先,经济问题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引起的,没有资源的稀缺也就不需要经济学了;其次,由于资源的稀缺带来了两大经济问题,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由此引导学生去了解和掌握这两个基本问题;再次,解决经济问题与基本经济制度有关,不同的制度之下,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方式是不同的,这样引导学生去了解有哪些类型的制度及其特点;最后,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以此可以激起学生了解经济学发展历史及其演变的欲望。第二,注意假设条件。假设是一种理论所适用的条件,任何理论离开了假设可能就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了。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往往习惯于现成的答案,满足于对结果的记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假设的重要性。教师在讲授之前可以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三角型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小学生都知道的,大学老师问出了这么简单的问题,学生很少有直接回答的,他们在思考!如此,教师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事实上,180度是有条件的,即平面上)。通过与过去知识的联系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学经济学不是背概念、原理或结论的。第三,关注理论的表述方法。一般来说,经济理论可以用文字、表格、图形或函数关系来表述。在既往的学习中,数学与经济等理论是分离的,也许一个学生数学学得很好,但在经济生活中究竟有什么意义,他可能不太清楚。比如,曲线的斜率表示什么?它表示不同变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正斜率越大,表明横坐标的变化比纵坐标的变化速率要慢,即横坐标的变化对纵坐标的变化不够敏感,或者说是缺乏弹性的。教师可让学生回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对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产生联想,从而创造性地用几何方法分析更多的经济问题。

四、要引导学生观察问题、改变错误的认识

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非这样不可”、“非理解不可”、“非搞出个新方案不可”、“人家能干我也能干”,这些心理情绪使得人们爱动脑筋,这样就能排除困难和挫折,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达到创造发明的目的。怎么去找问题呢?方法是很多的。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或进行资料数据的检索,或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与所设想的事物(现象)相似之处,从而引起联想。比如,可以组织低年级学生去应届毕业生招聘会调查,这样他们不仅能了解一个层面劳动力市场状况,还能了解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好就业的准备。我们在讲授失业与就业理论时,指导两个苏南籍的学生在苏南地区选择典型地级和县(市)级单位各一个,分层次探讨劳动力需求结构特点;两个苏北籍的学生在苏北选择典型地级和县(市)级单位各一个,分层次探讨劳动力供给结构特点。进而合作研究了江苏农村二级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性,并提出了“订单教育”是解决江苏农村二级劳动力市场非均衡问题有效途径的建议。学生将理论知识准备、数据的收集整理、论文的撰写等通过合作研究形式,融为一体,最后不仅这份研究报告获得“江苏省大学生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等奖”,而且这四名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均被评为优秀。另外,教师指导的学生开展研究性教学取得成绩的时候,对以后的学生也产生了示范效应。一方面,学生研究成果的推广,丰富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他们开展研究的积极性。

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改变以往错误的认识。如总量是反映了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较多的经济总量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由于缺乏对实际的了解,学生学习时往往凭感觉理解理论,容易形成错误的观点。比如:A=B,能否得出A+C=B+C?这在数学中是没有问题的,但以此来解释经济现象时,就要考虑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了。如果等式两边是独立变量,不受其他因素影响,上述结论是成立的。当等式两边是非独立变量时,如在左边增加C时A会增加,右边增加C时B会减少,上述结论就不成立了。由此,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和三种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之间的关系了。再如,从现实经济运行来看,究竟是欠发达地区,还是发达地区资金短缺?学生的感觉上是欠发达地区穷,缺乏资金;而发达地区富,资金充裕。事实上,资金在发达地区投资收益更高、机会更多,从而发达地区更容易出现资金短缺;考虑到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系统中反而资金过剩。

五、要关心学生并为之提供必要的条件

低年级学生对研究性教学有热情,但往往把握不住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与学生一起对主题研究的重点进行分析,并充分估计到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采用SWOT法,根据参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性格特征等,对以往学生活动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剖析,帮助学生做好知识和心理的准备;同时,要对主题研究的外部环境利弊进行分析,提高研究活动的针对性,减少学生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比如,在调查过程中涉及到个人隐私或企业秘密时,如何打消被调查者的思想顾虑获得可靠的数据,这既要辅导学生有关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又要指导与被调查者接近和交谈的方式等。此外,建立可供学生进行调查的渠道,对研究性教学活动也是很重要的。在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征询与主题有关的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专家的意见,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建立调查访谈渠道,为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和便利条件。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团队已经培养了一大批各种类型的学生,他们中很多人或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或在经济管理部门工作中取得很大成就,邀请他们参与指导学生,或直接对他们进行调查,使得研究性教学更加经济和有效。

[参考文献]

[1]李福华.高等学校研究性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4,(6):66-67.

[2]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0-74.

[3]刘智运.论高校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J].中国大学教育,2006,(2):24-25.

宏观经济理论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创造性思维

宏观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技术类、工程类、人文社科类及有关学科的专业选修课,也是国内大多数学校经济类和管理类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它具有理论的复杂性和发展性、表述方法的多样性、实践的多变性、与经济现实的联系性等特点。国内高校在开设该课程时,一般以西方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理论为主要教学内容,再结合中国经济实践加以分析讲解。但是,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宏观经济学是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发展起来,并用来分析这些国家经济问题的。西方国家以私有制为基础,经济结构相对完整,企业有充分的活力,对宏观经济政策反应较为敏感;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发展充分,为政策在各类市场的传导和协调,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这样,无论是以需求为导向,还是以供给为导向的政策工具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而由于机制惯性,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要真正成为具有经济性、营利性和独立性的主体,还需要继续改革。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会使西方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在中国的运用效应大打折扣。同时,在课序上多数专业宏观经济学课程是在低年级开设的,由于学生缺乏对西方经济社会的了解,针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来理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经常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实际上宏观经济学教学的目的不再是仅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通过研究性教学,可帮助学生科学地理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和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理念,体现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之中。它要求我们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和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实现教学的目标[1]。在宏观经济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要以教学团队形式和教师的科研来推动实施

在大多数院校,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都是由若干教师同时承担的,这样就可以形成教学团队。研究性教学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如果单凭个别教师的专业知识,在指导学生的时候可能会感到捉襟见肘,因而充分利用不同教师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资源至关重要。如有的教师对西方理论与中国经济的结合颇有研究,有的教师对宏观经济学的多媒体教学倍感兴趣,有的教师偏好于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有的教师热衷于对社会经济问题的认识,有的教师对计量经济模型较为精通等,这些都是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所必需的资源,因此,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要尽可能采用团队形式。近三年来,由笔者指导的学生论文,1篇论文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奖,3篇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论文”,2篇文章获得“江苏省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等奖”。这些虽然形式上是导师的成果,实际上是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有研究生、年轻教师、经济管理部门的领导和专家)的成果,是由团队共同努力而取得的。因为,无论理论探讨、数据调查,还是结构分析等,都是由团队一起来完成的。特别是涉及到计量模型,往往是这个团队的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再由一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专门给予指导。青年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掌握了更多计量模型的运用方法,个人也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果,成为一股新生的教学和科研力量。

宏观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还要以教师的科研来促进学生的研究。一方面,教师要有科研,科研造诣高,教师在课堂上才会给学生更多的启迪和思维[2]。不做研究,只搞教学,只是教书匠;只做研究,不搞教学,则不是教师。近年来,笔者所在教学团队的教师主持国家、部省级、厅局级课题近30项,大多数是围绕现实经济问题而设计的。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团队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参与课题资料收集、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报告撰写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一批成果。此外,要做好教学工作,还必须进行教学研究,通过教学研究课题去研究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规律、教材和教学方法,等等。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学生参与科研训练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研究小组中,承担部分基础工作;一种是学生自己提出项目方案,并在校内或校外自主联系指导教师。笔者在进行“经济增长理论”教学设计时,曾组织师生参与了一个地

区委托课题的调研工作,主要探讨该地区民营企业的状况,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等。通过历时近一个月的调查,学生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职工来源、文化程度、工资水平,企业家成长过程,企业投资选择及并购,产品生命周期,市场销售及竞争等诸方面感受很深。这份由学生完成的调查报告得到了该区区委和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此该区还组织了广泛的学习和宣传;研究报告获得了“2006年江苏省大学生优秀调查报告一等奖”;并且,其中一名学生还利用调查中的数据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获得“2007年江苏省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

二、要以厚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数据资料为基础

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力,善于观察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出问题[3]。但对于刚接触专业基础课,缺乏理论知识基础和宏观经济的感性认识,又习惯于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教学模式的大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这种能力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又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数据资料。

首先,开展研究性教学要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经济学学派很多,不同的学派假设条件、理论基础、分析方法、政策主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一种经济现象可以用不同学派的理论来解释,而同一种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不同的经济现象。从理论体系上来看,如果不能让学生涉及到更多学派的理论,学生即使对现实经济进行了调查,也无法选择适当的理论给予合理的解释,从而也就难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在开展研究性教学之前,要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主要学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结论、政策主张作详细的讲解。比如,为什么现在用GDP而不用GNP作为最基本的经济总量?根据消费函数,消费决定于收入,是什么含义的收入?投资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是利率、资金数量,还是长期利润率的预期?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解决?凯恩斯反对用削减工资的方式增加就业,但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却采用了低工资政策,实现了高就业,带来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对此应如何理解?等等。在教学中,笔者团队遵循“理论—问题—政策”的思路,首先强化理论模型的讲解,让学生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我们还设计了“走近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知识竞赛活动,通过竞赛,让低年级学生认识经济学的基本要求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让高年级的学生看到他们在经济学基础上存在的差距,特别是给准备进行社会经济调查和考研的学生指引方向。

其次,要给学生提供中国和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的背景资料。社会实践、原型启发、问题意识和丰富的资料等,都是创造性思维不少缺少的条件[4]。考虑到该课程理论性强,分析方法独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流派林立,并且随经济现实的发展而发展,是一门发展变化最大的课程。对此,笔者所在教学团队研究与借鉴相结合,为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提供丰富的理论与实践资料。近三年来,为了及时跟踪理论前沿,我们组织教师就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新进展和新发现、宏观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宏观经济理论的运用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探讨,形成研究报告近20份;为了强化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结合,我们组织教师对中国经济分析面临的挑战、可持续发展理想模式的探讨、新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投资与经济增长、失业问题及其对策、经济波动与经济政策、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研究报告10份。这些专题性教学辅助资料,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相对便利的条件。

三、要重视指导学生掌握经济问题研究的方法

宏观经济学有很多独特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则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如何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去研究现实经济问题呢?第一,在课堂讲授中,要教会学生对经济变量进行科学的界定(即定义)。比如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简单的一句话,却有多层意思,首先,经济问题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引起的,没有资源的稀缺也就不需要经济学了;其次,由于资源的稀缺带来了两大经济问题,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由此引导学生去了解和掌握这两个基本问题;再次,解决经济问题与基本经济制度有关,不同的制度之下,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方式是不同的,这样引导学生去了解有哪些类型的制度及其特点;最后,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以此可以激起学生了解经济学发展历史及其演变的欲望。第二,注意假设条件。假设是一种理论所适用的条件,任何理论离开了假设可能就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了。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往往习惯于现成的答案,满足于对结果的记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假设的重要性。教师在讲授之前可以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三角型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小学生都知道的,大学老师问出了这么简单的问题,学生很少有直接回答的,他们在思考!如此,教师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事实上,180度是有条件的,即平面上)。通过与过去知识的联系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学经济学不是背概念、原理或结论的。第三,关注理论的表述方法。一般来说,经济理论可以用文字、表格、图形或函数关系来表述。在既往的学习中,数学与经济等理论是分离的,也许一个学生数学学得很好,但在经济生活中究竟有什么意义,他可能不太清楚。比如,曲线的斜率表示什么?它表示不同变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正斜率越大,表明横坐标的变化比纵坐标的变化速率要慢,即横坐标的变化对纵坐标的变化不够敏感,或者说是缺乏弹性的。教师可让学生回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对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产生联想,从而创造性地用几何方法分析更多的经济问题。

四、要引导学生观察问题、改变错误的认识

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非这样不可”、“非理解不可”、“非搞出个新方案不可”、“人家能干我也能干”,这些心理情绪使得人们爱动脑筋,这样就能排除困难和挫折,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达到创造发明的目的。怎么去找问题呢?方法是很多的。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或进行资料数据的检索,或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与所设想的事物(现象)相似之处,从而引起联想。比如,可以组织低年级学生去应届 毕业生招聘会调查,这样他们不仅能了解一个层面劳动力市场状况,还能了解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好就业的准备。我们在讲授失业与就业理论时,指导两个苏南籍的学生在苏南地区选择典型地级和县(市)级单位各一个,分层次探讨劳动力需求结构特点;两个苏北籍的学生在苏北选择典型地级和县(市)级单位各一个,分层次探讨劳动力供给结构特点。进而合作研究了江苏农村二级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性,并提出了“订单教育”是解决江苏农村二级劳动力市场非均衡问题有效途径的建议。学生将理论知识准备、数据的收集整理、论文的撰写等通过合作研究形式,融为一体,最后不仅这份研究报告获得“江苏省大学生优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等奖”,而且这四名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均被评为优秀。另外,教师指导的学生开展研究性教学取得成绩的时候,对以后的学生也产生了示范效应。一方面,学生研究成果的推广,丰富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他们开展研究的积极性。

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改变以往错误的认识。如总量是反映了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较多的经济总量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由于缺乏对实际的了解,学生学习时往往凭感觉理解理论,容易形成错误的观点。比如:A=B,能否得出A+C=B+C?这在数学中是没有问题的,但以此来解释经济现象时,就要考虑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了。如果等式两边是独立变量,不受其他因素影响,上述结论是成立的。当等式两边是非独立变量时,如在左边增加C时A会增加,右边增加C时B会减少,上述结论就不成立了。由此,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和三种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之间的关系了。再如,从现实经济运行来看,究竟是欠发达地区,还是发达地区资金短缺?学生的感觉上是欠发达地区穷,缺乏资金;而发达地区富,资金充裕。事实上,资金在发达地区投资收益更高、机会更多,从而发达地区更容易出现资金短缺;考虑到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系统中反而资金过剩。

五、要关心学生并为之提供必要的条件

低年级学生对研究性教学有热情,但往往把握不住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与学生一起对主题研究的重点进行分析,并充分估计到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采用SWOT法,根据参与学生的知识基础、性格特征等,对以往学生活动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剖析,帮助学生做好知识和心理的准备;同时,要对主题研究的外部环境利弊进行分析,提高研究活动的针对性,减少学生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比如,在调查过程中涉及到个人隐私或企业秘密时,如何打消被调查者的思想顾虑获得可靠的数据,这既要辅导学生有关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又要指导与被调查者接近和交谈的方式等。此外,建立可供学生进行调查的渠道,对研究性教学活动也是很重要的。在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征询与主题有关的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专家的意见,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建立调查访谈渠道,为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和便利条件。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团队已经培养了一大批各种类型的学生,他们中很多人或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或在经济管理部门工作中取得很大成就,邀请他们参与指导学生,或直接对他们进行调查,使得研究性教学更加经济和有效。

[参考文献]

[1]李福华.高等学校研究性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4,(6):66-67.

[2]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0-74.

[3]刘智运.论高校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J].中国大学教育,2006,(2):24-25.

上一篇:演化经济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国民经济发展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