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范文

时间:2023-03-20 17:45:29

合作社

合作社范文第1篇

由此,合作社一词再次闯进人们的视野。

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发起人何慧丽表示:“过去我们的粮食从农民手中到消费者口中,要经过长长的商业链条,既让食品安全成为问题,也没能给农民带来实惠,今天,城乡互助合作社的建立,将大大缩短从农田到餐桌的距离,给农民带来看得见的效益。”

城乡互助合作社,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市民的安全如何得到体现?农民的利益如何得到体现?本刊记者进行了调查。

可怜的农民

2003年8月,32岁的何慧丽被选派到河南兰考挂职担任副县长,协管农业结构调整。

这一去让她明白了一些事情。

“原先以为市场化很灵验,谁有好东西,就可以有好价钱,农民的问题通过市场化也许可以解决。”何慧丽说,“去了农村,才知道市场化不利于生产者,尤其不利于从事农业种养殖的生产者。”

有两个问题纠缠在农民身上:一是增产不增收,每年即使增产,可秋收的时候农民就面临卖粮难,价格也不好,农民的收入反而下降了;第二是劣币驱逐良币,就是即使农民种出一种质量好的产品,也很难让人信得过,在市场上很难得到与付出成本成正比的价格。

这种农民增产不增收、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就是与现在过度化了的市场链条相关。产品的流通环节,都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自然,损失最大的是生产者――农民。

南马庄是距离黄河不远的一个村庄,有三百多户,一千四百多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为种粮食不赚钱,许多人被迫外出打工。

在研究了农民的现实问题后,何慧丽准备在南马庄搞新农村试验,倡导农民联合起来建立合作社,共同闯市场。

从其他地方的农民那里学到了发展经验的村支书张砚斌也对何慧丽的实验积极配合。

南马庄实验

2004年9月16日,南马庄合作社正式成立。经受启蒙的南马庄农民发现,无公害大米的消费将成为未来城市消费的主流,他们决心种植无公害大米。

于是,2004年底南马庄成立了无公害大米协会,按照无公害的方法种植大米,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代而使用有机肥。“为了大家能吃上无公害大米,咱就不打除草剂,下地一棵一棵地拔草。”社员常美德说。

2005年10月,南马庄获得了河南省农业厅无公害大米的产地认证,12月获得了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的无公害产品证书。

但是,不好的消息也随即传来:

2005年底,南马庄无公害大米收割,共700吨。但因为按照无公害标准生产,技术也不成熟,结果每亩成本增加了5%不说,竟然还减产了17%,每公斤大米的成本相当于上升了26%。

不仅如此,产品出来了,销售又成了问题,2005年底,南马庄无公害大米协会在河南郑州一周只卖出五百多公斤。2005年12月26日,南马庄无公害大米协会在北京,最开始一周,也只靠关系卖出五百多公斤。

形势严峻,何慧丽被迫站出来帮助农民卖大米。

2006年1月2日,在北京乌有之乡书店,何慧丽召集北京一些关心三农问题的学者和记者讨论如何卖大米,当天大家现场购买了200公斤大米。事件随后引起了媒体关注,在短短的一周之内,首批10吨大米销售一空,南马庄又运来了第二批、第三批,并逐步进入半步桥亨达万隆农贸市场、北京华联、朝阳百货等主流市场渠道。

合作社

在发动农民发展无公害大米的同时,何慧丽发现,市民也很可怜――市民作为消费者,完全是被动的,消费什么,商人都已经安排好了。她发现,有些消费者从来不知道自己吃的东西是从哪里来,都经过了哪些环节,对食品的安全性一概不知。

能不能通过一个中间组织,把消费者与生产者联合起来呢?

一个厨师出身的张师傅对张砚斌说:“你们卖米那么难,还不如就搞购米包地呢,你们可以让城里人去乡下缴纳定金预订地里生产的大米,只要保证农民种的好东西有销路,市民就能吃到好东西。”这个建议让何慧丽眼睛一亮,“我们就要做这个事情,把生产者和消费者结合到一起,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在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前提下保证市民的食品安全。”

购米包地的方案就此产生――2006年4月28日,同样在乌有之乡书店,温铁军、汪晖、黄纪苏、韩德强、黄平、祝东力、何慧丽等七名国内知名学者发起成立虚拟的“北京市文明消费合作社”,每位市民缴纳100元的定金,预定半亩地上生产的无公害大米,到年终大米收割后各自按照当时价格全额收购。

到2006年7月,一共有79个单位和个人参加了购米包地,一共包地145亩。

实行购米包地以后,南马庄合作社有39户农民参与,一共145亩,专门负责给消费者生产无公害大米。而预订大米的消费者的名字或单位,被他们写在牌子上,插在生产者的田间地头。这好似在提醒生产者,这些大米已经有人预订了,在生产时一定要增加自己的责任心,将地种好,城里的消费者不会亏待自己,用不着去投机。

2007年7月9日,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正式成立,温铁军入股4000元,杨谦、何慧丽、中央党校教授靳薇等5人分别入股2000元,在首批社员入股仪式上,何慧丽宣布了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的运营规则:

“入股后,生产者将拥有在店子里售卖产品的权利,以及在城乡互助合作社的网站上产品信息的权利。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享有与消费者协商制定价格的权利;享有向消费者出售健康农产品的优先权利。”

而消费者只需要缴纳100元(一股)入社费,便可成为城乡互助合作社的消费社员,拥有优先消费的权利,参与监督生产者的权利,享有按照交易额大小返利的权力。

收益问题

城乡互助合作,对于市民来说,最明显的利好是,可以对自己的消费品实行层层追踪,并且能监督产品的生产过程。而对于农民来说,城乡互助合作又能给他带来怎样的收益呢?

首先,由于城乡互助合作社倡导绿色消费、有机生产,其产品是有质量保证的,并且形成了品牌。所以,增产也不会出现恶性竞争而导致价格的下跌,只会出现增产增收。

相关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价格的确定也是靠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协商出来。

2006年11月6日,“北京―兰考购米包地无公害大米价格听证会”在中国农业大学召开。在讨论价格之前,电饭煲正在煮饭,米饭的清香飘得满屋都是,米饭熟了之后,人手一小碗,品尝米饭的口感。

来自兰考的生产者代表赵百福将成本计算结束以后,说“给多少都行,只要够本,够俺种庄稼就行。”结果消费者代表在农民提出的价格上又上浮了价格,最后确定了每斤2.5元的价格。

有人后来说,对于城乡互助合作,首先是信赖,然后让农民赚到钱。农民赚到钱了,他就要对得起良心,种出真正的无公害大米。

随着城乡互助合作社的建立,南马庄正成为北京市民购买有机大米的一个品牌,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到南马庄参观或者是买米。

在北京,何慧丽正在联络各方面人士,继续推广城乡互助合作社。

合作社范文第2篇

1.渔业合作社的主要优势

镇赉县在成立渔业专业合作社之前,养殖户都是单兵作战,很难形成优势,渔民收入有限;在推广先进水产养殖技术时费时、费力,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渔民养殖技术水平不等,效益也有很大差别;在指导过程中技术人员总是有照顾不到的地方,影响了推广效果。为了整合资源,加强养殖户之间的合作,提升养殖技术推广效果,镇赉县水产局抓住国家扶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这个机会,积极组织农(渔)民申报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单位推广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农民成立合作社主要有以下几种优势:

1.1统一采购减少中间环节 对大多数农民来说,加入专业合作社的第一个好处就是统一采购,生产成本下降。如宏伟渔合作社李德庆,在加入合作社前,所需的种苗、亲鱼、饲料等都是独自购买。入社后,通过专业合作社对外统一采购,享受了批量团购价格,每吨饲料节省30元,每公斤鱼苗节省0.5元,全年算下来可节省资金近7000元。由于抱团发展,专业合作社在终端消费市场上也有了一定的市场谈判主动权。以前渔民在销售上都是单人与小渔贩联系,压等压价的事常有发生,成立合作社后,经销商会主动与合作社联系,由于供货量大,价格和质量也有了保证。

1.2易于管理和开展推广工作 成立专业合作社目的之一是开拓市场,同时,镇赉县水产品的消费需求在不断上升,市场潜力很大,因此,可以从开拓市场的角度促进合作社开展工作,解决产业的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问题。之前,镇赉县很多水产养殖户盲目扩大生产,片面追求数量,忽略养殖质量。经过合作社几年的示范带动,极大地改善了水产业质量。如稻鱼联谊养殖专业合作社,就是以池塘健康养殖和稻田健康养殖为主要养殖模式,把健康生态养殖技术引进合作社,也影响了周围的许多农(渔)民。合作社成立之初,曾要求农户使用微生物菌剂、肥水产品等高科技产品,没有引起渔民重视,通过合作社示范,农户看到了效果,不用公司推广,农户自己就用起来了。该专业合作社通过“基地+农户”的合作方式让渔民体会到只有科学养殖才能实现最大经济效益。在稻田养鱼项目推广过程中,该合作社以社为单位承担稻田养鱼推广项目,集中培育鱼苗、集中投苗、集中捕捞。产前培训由合作社统一召集,人员易于管理。合作社与会员之间达成购销协议,不但互相信赖,而且各自均能达到利润最大化。

1.3成立专业合作社可以形成规模生产 延长产业链条、建立水产品品牌首要的条件就是规模生产。成立合作社后,成员的目标一致了, 人心齐了,自然就形成了合力。碰到问题可以大家一起商讨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联合向有关部门请求帮助。镇赉县农(渔)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始终以建设现代农(渔)业为主要责任,在提升农产品质量、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合作社在适应经济发展、改变经营服务方式方面不断创新,内容也不断丰富。从为社员购买渔业生产资料到销售水产品,从联合包装到共创品牌,专业合作社正通过服务方式的转变不断促进各个领域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2.发展合作社的有效措施

镇赉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在促进合作社发展过程中,不但在技术培训会上宣传成立合作社的优势,在推广过程中也积极倡导渔民组建合作社,让渔民在心里上认识到成立合作社是渔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合作社开展工作:

2.1加强发展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和引导力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发展产业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合作社为农民共同发展搭建一个绝佳的平台,是联系养殖户的桥梁,可以优化各个养殖户的资源,让众多养殖户共用一个对外平台。

2.2指导渔业合作社规范运作 一个时期以来,农民对成立、管理合作社的知识十分匮乏,为了规范农民合作社行为,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主动为渔民整理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等,帮助渔民到工商等部门办理相关证照。镇赉县把“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作为推进专业合作社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在组织注册登记、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示范项目等方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通过县水产部门的帮助,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齐全、运作规范、服务完善、带动力强的渔业合作社,并总结出一系列合作社典型。四方坨子宏伟鱼养殖专业合作社以苗种、成鱼产供销一体化产业模式,带动周边渔民发展。云峰养殖专业合作社,整合了嘎什根乡二力把村大部分养鱼户,成立了合作社。

2.3加大对渔业合作社的帮扶,使其逐步适应市场要求 县水产局顺应合作社发展新形势,积极调整管理服务机构,建立了以水产局技术推广站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体系,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业务指导,开展各类科技培训,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引导合作社整合资源优势,提升地方品牌优势,积极申报无公害产品和产地认证,到目前为止,已有10家合作社申报并得到批准。积极鼓励合作社创建健康养殖示范场,到现在为止已有8家通过验收,获得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称号。这些措施使合作社提高了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

3.克服不利因素,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农民组成,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在以农民合作组织为单元进行公益推广服务的同时必须注意几点:在利用合作社开展推广工作前要把责权厘清,避免出现盲目跟从或只为利不做事的现象发生。农民合作社实现规范运作过程比较长,难度也较大,要不断引导和帮助。农民合作社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多注重操作不注重理论,应多增加一些能联系实际的理论培训。

合作社范文第3篇

一、合作社资金互助是什么

经农民专业合作社全体成员代表大会通过,在合作社内部全体或部分成员以自愿方式入股,按照民主管理自我服务互惠互利的原则在出资成员内提供借款业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的互资金服务行为。

二、开展资金互助有些好处

1、合作社想要发展项目,缺少资金。缺乏抵押物,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内部互助可以解决合作社发展中的资金问题。

2、大型银行撤出农村市场,农村金融继续改革,资金互助作为一种本土的金融模式是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的一种有力补充。

3、合作社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解决社员燃眉之急,更能获得社员拥护,合作组织更紧密。4、社员从互助部贷款支付资金使用费,这是合作社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5、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

三、哪些人或组织在开展资金互助?

1、农资经销商

一方面掌握着大量农户信息,一方面赊销严重,资金压力大。转型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农户以资金入股合作社,提前购买农资,降低合作社与社员的采购成本。农村闲散资金得到流动,产生了价值。

2、合作社+农户

作为合作社发起人,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团结农户抱团闯市场,或者是统一购买农资,或者是示范新项目,或者是统一销售农产品,但这一切都需要有雄厚的资金做后盾。想从银行贷款?无门!内部资金互助,发挥领头人的魅力,让老百姓以资金加入合作社,一部分用于共同发展项目,一部分用于大品牌铺销路,一部分借给社员用于生产生活,既解决合作社和社员资金难的问题,又收取资金使用费,合作社收入增加了。

3、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

很多龙头企业去农村建立合作社,起初是为了把控生产环节,得到保质保量的原材料。在发展中却发现,想要掌控农民太难了,农户不按企业制定的标准生产,常常偷工减料,要大规模种养殖,农户又缺资金,制定好的农产品价格,农户也不去遵守。每届农合论坛我们都能见到很多正在焦头烂额的老板们,自从听到合作社资金互助的课后,都茅舍顿开,原来合作社具有制度上的优势,还有政策上的支持。首先中央支持合作社信用合作。其次合作社可以合法吸纳社员,没有上限,社员以资金参与内部互助,不仅能贷款,还能获得年底分红。不仅如此,风险还很低,农户想贷款种养殖,直接向合作社申请,合作社给社员提供一张票据,社员拿着票据去企业领取相应的物资。资金互助结合产业链金融带动龙头企业快速发展。

4、农村精英

这类群体也很常见,他们做资金互助有很多成功案例。这类群体有很多的社会关系,人品好,有一定资金实力,老百姓都相信,东北有一个50多岁的农村妇女,人缘好,品德好,就靠着口碑效应,农户纷纷加入合作社,现在入社的人达到10000多户,资金规模已经做到3000多万,光资金占用费的收入一年就有200多万,有了庞大的组织自愿,一些农资厂家,家电商、各大超市都找她合作,凡是她的社员从这些厂家买东西一律8折,厂家们获得了大量的消费者,而社员们也实实在在获得了好处。业内都称她为“农民的银行家”

合作社范文第4篇

关键词:合作社企业家;成长能力;合作社绩效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143

1 合作社企业家成长

合作社企业家成长主要是指合作社企业家从出现到壮大到成熟的过程。外部的环境给合作社企业家提供了成长的机会,动机是合作社企业家成长的重要条件,成长能力是合作社企业家成长的核心。

1.1 合作社企业家成长机会

成长机会是合作社企业家成长的前提,成长是合作社企业家认识、利用并开发机会实现价值的过程。成长机会是合作社企业家利用现实资源,将资源整合以满足市场需求创造价值的一个过程。成长机会对于合作社企业家来说是不均衡的,因为供给与需求、投入与产出都是不均衡的。最初的合作社是农民为了降低成本、提高谈判地位而组建的,后来合作社企业家成长机会主要来自政府的导向。

1.2 合作社企业家成长动机

调查发现,多数合作社企业家建立合作社的主要动机是带动农民一起致富。而且这些合作社企业家在建立合作社之前是当地的佼佼者,希望自己富裕后通过自己努力带动其他人致富,以实现自己价值,获得他人尊重和认可。合作社企业家建立合作社的最主要动机之一增加收入,增加收入增加自己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带领农民致富,改善农民生活困境,提高农村生活水平,以回报社会。

1.3 合作社企业家成长能力

能力是胜任任何工作的总体能力,合作社企业家的3种角色包括创业者、管理者和技术专家,主要是要能识别商机,看见合作社成长的动力,并有良好地与人沟通的能力。合作社是人们自愿联合建立的,并由建立者共同管理,企业家成长能力也要包括管理能力,既能团结所有成员,分享决策权,以追求成员利益最大化。

2 合作社企业家成长对合作社绩效的影响

2.1 界定合作社竞争范围

竞争范围界定的越恰当,合作社的利润空间就越大,合作社的绩效就越好。竞争范围的界定是受合作社企业家成长机会和能力影响的,成长机会一般是可分为创新机会和模仿机会的,因其本身的差异和价值是会影响合作社的竞争范围的。创新机会是指合作社向市场引进新的产品或服务,这种产品或服务是非常稀缺的,把握好会给合作社带来非常大的价值。模仿机会是指模仿对手的服务或产品,自己做出细微改动,这种机会给合作社带来的价值是极其有限的,而且容易受到对手打击。目前合作社企业家主要是利用模仿对手的成长机会,导致产品趋同化严重,制约了合作社的绩效。能力关系到企业家采取行动的质量,它与企业利益是相关的。所以在相同机会下,合作社企业家对于资源的获得性不同,以及处理方法不同和能力差异都会影响合作社竞争范围的界定,进而影响合作社的绩效。

2.2 培育合作社组织能力

合作社企业家在组织能力积累的基础上,在战略路径的形成过程中所获取的资源都与合作社息息相关。合作社企业家的成长能力是改善合作社内部和外部资源的配置的基础,是提高合作社内部运行效率。在合作社内部,合作社企业家需要通过对资源的判断来实现对人力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以更好地为农民服铡T诠芾聿忝妫合作社企业家需要在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的基础上建立民主的管理制度、监督制度和财务制度以保障成员的利益。在合作社外部,合作社企业家需要通过自己的关系收集市场信息,以获得更多稀缺资源,实现合作社持续发展的目标。合作社企业家成长动机的强度影响他投入到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力发挥程度。成长动机越强的企业家对工作的投入积极性越高,工作越努力,超越他人的动机也越高。当合作社企业家成长动机是带动农民致富时,他的合作能力会很强,他的合作社的规范程度会高,管理水平也会提升,普通成员的收益也会多。

2.3 制定目标并采取行动

合作社企业家通过制定目标,并通过组织采取行动,进而有效利用资源使损失降低到最小,提高合作社绩效。战略和绩效是存在积极关系的,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计划可以对合作社未来有很好地指导作用,能提高合作社的凝聚力,促使全体成员愿意并自觉投入以实现合作社的目标。合作社企业家要快速察觉到环境和市场的变化,并采取措施降低经营风险,同时通过战略品牌营销、引进优良品种、控制质量给合作社带来现好地成效,为社员带来更多收益。

参考文献

[1]贺雪峰.市场经济下农民合作能力的探讨――兼答蒋国河先生[J].探索与争鸣,2004(9):18-21.

合作社范文第5篇

合作社正式成立后,根据《合作社章程》规定,可接受符合条件的组织外社员加入本社,同时接受本社社员退出的申请。为不影响合作社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加入或退出合作组织应当遵循以下程序:

加入程序:加入人向合作组织理事会提交书面申请理事会派员调查了解申请人情况调查人员向理事会提供调查报告理事会根据调查结果审定申请人资格理事会审定合格后提交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会议审议批准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会议表决通过理事会通知申请人办理加入手续并发放社员证。

退社程序:退出人向合作社理事会提交退出申请书理事会讨论,如退出人符合本《合作社章程》规定,退出后不会危害本组织利益的,理事会即可批准,否则提交社员大会表决批准通知退出人办理退出手续。

二、合作社登记、办证有哪些优惠政策?

在合作社登记指导上,工商部门在登记注册大厅公示登记的条件、程序、时限等,设立咨询服务窗口,开通登记注册“绿色通道”,规范登记行为,对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当场办理登记。在税务登记、组织机构代码证、年检等事项上,对于合作社都是免费的。简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注册、登记、审批等手续,免收办证费用,严禁借机乱收费。

有关文件:《江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中第二十九条规定:“办理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登记、税务登记、组织机构代码证、年检等事项,工商、税务、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应当提供便捷服务,并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三、办合作社,可享受哪些税收优惠政策?

《江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中规定,合作社可享受12种税收优惠政策,多为经营活动免税方面。

1.销售本社社员生产的农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

2.一般纳税人从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产品,可以按国家规定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

3.向本社社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

4.与本社社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

5.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免征营业税;

6.从事国家确定的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免征或者减征企业所得税;

7.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8.对废弃土地依法整治和改造的,从使用的月份起,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十年;

9.对合作社所有、用于农产品加工的生产经营用房,缴纳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确实有困难的,依法定期免征或者减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10.取得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土地使用权,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免征契税;

11.本社农民从合作社取得的自产自销农产品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12.其他应当享受的税收优惠。

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变动的,以国家税收政策为准。

有关文件:2013年江西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意见》中规定,把农民合作社纳入国民经济统计并作为单独纳税主体列入税务登记,做好农民合作社发票领用等工作。

四、政府有什么专项资金扶持合作社发展?

对于被认定为省级示范社的,省财政每年将安排专项资金,优先支持其开展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各级政府部门将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尤其是各级示范农民合作社倾斜,随着财力的增强要稳步增加扶持农民合作社发展的专项资金。各种涉农项目要向农民合作社联社倾斜,优先委托农民合作社联社承担和实施。

五、有什么用地用电政策支持合作社发展?

合作社用于管理和生活用房、仓库、硬化晾晒场、农机具维修服务中心、机具停放和机械烘干库房、生物质肥料生产场地、符合农村道路规定的道路等附属设施占用耕地,凡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的,均按农用地管理。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用水、用电,执行农业生产价格标准。农民合作社所需的非农建设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城市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等相关规划的前提下,国土资源部门应重点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后用于发展现代农业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项目区域内经依法审核,可直接用于农产品生产设施用地。生产结束后由经营者负责复耕。

合作社范文第6篇

这等于在养鱼、种菜之间建立了一种合作关系,将鱼池里的水经过管道抽到一个硝化桶里。桶里分为三层,最上面是珍珠岩,下面一层是竹炭,再底层就是石子。珍珠岩有很强的过滤性,竹炭也有较强的吸附性,通过它们,饲料鱼粪的固体残渣就过滤掉了。另外,硝化桶内还接种了一些有益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在这样的环境里大量繁殖。

有益微生物是净化工作中的功臣。因为鱼池里的鱼排泄物含有氨态氮,容易造成鱼氨中毒死亡。有益微生物可以将氨气转化成硝态氮,鱼对氨态氮敏感,但对硝态氮有很强的抗性,这样受污染的水就能净化成鱼儿能生存的水,重新回流到鱼池里养鱼。

在这个系统里,像光合细菌、酵母菌、乳酸菌等微生物也有用武之地,它们的存在为蔬菜制造了丰富的营养物质。鱼粪、饲料的残渣等是大分子有机物,要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分解成氮、磷、钾、钙、镁、硫、铜、锌、锰等以小分子存在的矿物质元素之后,才能被蔬菜吸收。在这些微生物的作用下,从硝化桶里流出来的水就等同于营养液,蔬菜根系尽情地吸收其中的营养,再出来的水就是干净的水,回流到鱼池里,又可以接着养鱼了。

鱼菜之间形成了“合作社”,养鱼不用经常换水,种菜不用再施肥,而且由于有益的微生物会随着水在整个系统中繁衍生存,可以杀死有害的微生物,对鱼来说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对蔬菜也能产生抗性,这样养鱼种菜都可以不再用药了。

鱼菜共生模式要注意鱼的投放数量和蔬菜的种植面积的比例。如果鱼的投放量太多,而蔬菜的种植面积相对小,水净化的速度跟不上鱼排泄的速度,粪便和残渣并没有完全被处理掉,造成了水质污染就会导致鱼死掉;但如果鱼的投放数量太少,蔬菜的种植面积大,鱼的粪便和残渣量不够多,这样蔬菜就等于没有足够的营养物质提供,就会导致蔬菜生长慢,或者菜缺叶、黄化。太多也不行,太少了也不行,到底养多少鱼,配多少菜比较合适呢?合适的比例关系是,以养鲤鱼为例,一般是每立方水体的投入80~100条;罗非鱼每立方水体投入200~300条。

把鱼菜共生模式的比例关系建立好了,日常管理就相对简单了。只要注意两点:第一是投喂的饲料最好选择浮料,即能上浮的颗粒饲料;第二是当系统中的水位低了,要自动加水进去。

合作社范文第7篇

关键词: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合作社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012-03

农业生产现代化将会是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究其原因,农业是国家的国民经济基础和命脉,但是我国存在着人多耕地少的现状,土地的面积不可改变并且在逐年减少,而人口却在逐年增加。这就需要我们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用越来越少的土地养活越来越多的人。随着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传统的小农经济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在农村,零星分散的地块需要重新整合优化配置以提高土地的生产率。适度规模经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想要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就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出现的时间较早,自我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包产到户后农民自发的土地流转就开始出现。与此同时,国家鼓励探索土地集约经营,适度规模开始崭露头角。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做了进一步规范。至此,土地规模经营和土地流转有了政策规范。

一、土地流转合作社概念界定

作为一种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合作社的出现就是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土地流转从而形成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近年来,许多学者都对土地流转合作社进行了研究。季玉福(2012)曾对土地流转合作社做出如下定义:土地流转合作社是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的一种,是农地股份合作形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相结合的产物。由此可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地股份合作社、土地流转合作社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联系性。

二、土地流转合作社的实践

土地流转合作社在我国属于初步发展阶段,运转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所以大多数学者是以个案的角度对土地流转合作社的建立加以分析并对成功办社的实践进行探索和总结,以期对后来的土地流转合作社提供一些借鉴经验。

在土地流转合作社出现之前,服务于土地流转的大多数为中介组织,2006年,安徽省第一个土地流转合作社――肥西县三河镇木兰村土地流转经营合作社的出现标志着土地流转开辟出一条新的形式(陈进,2008)。之后,各地的土地流转合作社纷纷崭露头角。王勇(2009)、张广霞(2010)也对各省市成功举办土地流转合作社进行了介绍及探索。刘涛(2010)在对田种湾村土地流转合作社成功办社的经验总结成一条就是依靠村集体的力量,由于村集体的组织和引导从而化解了诸多风险。屈海燕(2011)对河南省首家土地流转合作社的实地调研中发现,其运转过程中出现成员认识不清、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合作社产权不明确、资金缺乏等问题。这说明,即使有村集体的力量但也需要各部门的支持配合、加强监管和建立必要的法律规范及规章制度才能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保障农民的利益,消除后顾之忧。

四川土地流转合作社的探索与实践具有典型的借鉴与启示。苑鹏(2009)以四川省彭州某土地流转合作社的实践为例,通过对该合作社成立背景和过程、内部运作以及地方政府在其中发挥作用的分析中,初步探讨了在推进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创新中土地流转合作社的基本经营形式,并分析了土地流转合作社有效发挥作用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承包农户有流转土地的意愿,保障农民的利益是最为主要的。岳雪松(2009)、杨茂君(2008)都对四川省蓬溪县的土地流转合作社进行了研究,首先蓬溪县土地流转合作社的成立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章程及意见规范合作社的发展,切实有效地推进了全县的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建设。蓬溪县发展土地流转合作社的做法不仅加快了土地流转步伐、促进农民增收,还加速了城乡统筹发展。由此可见,发展这种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义重大,但合作社的规章制度的建立是不容忽视的。冯开红(2015)通过在新疆沙湾县的实地调研,分析了土地流转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意义。结果发现,10家合作社均建章立制、依法登记注册,但一些制度只是虚壳尚未落实,尤其在财务、监督、培训、利益分配制度方面仍不健全,并对此提出政策性建议。

楼栋(2013)探讨了土地流转合作社的产生、运作以及土地流转合作社的优势和挑战,认为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是农产品价值链升级和土地单家独户经营收益下降背景下小农的理性选择;社会各种力量的组织在土地流转合作社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不能忽视政府对土地流转合作社引导,两者应该互相作用;土地流转合作社可以在尊重社员意愿的基础上进行经营机制创新,并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马江波(2013)指出,土地流转合作的出现,还促进了昭通苹果业产供销一体化的发展,提高土地利用规模,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发展,提升果农的经济效益。

三、土地流转合作社的探索

在对土地流转合作社的研究中,一方面是对已有的合作社进行实践研究探讨,另一方面是对土地流转合作社的一种思考与探索。林军(2010)通过对土地流转合作社的发展背景和政策依据及合作社的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合作社发展存在劳动力吸纳不足、农作物生产周期长风险大、合作社资金不足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并探讨了土地流转合作社的发展方向应该市场化、能够汇聚和整合资源、成为农业服务体系的载体。栗贺鹏(2013)认为,发展土地流转合作社的意义在于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生产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在合作社发展陷入困境时应整合资源、完善机制、加大扶持、总结经验,稳定适度地推进合作社健康发展。孔伟娟(2013)指出,土地流转合作社是土地流转的一种有效形式,它所产生的正效应远远大于负效应,它实现了土地与农民的联合,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还带动了地区经济增长,解放部分的劳动力,还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渠道。但是它所存在的负效应也是今后合作社发展必须正视的问题。

吴桢(2010)对土地流转合作社的探索,主要是从经济意义及合作社的模式、特点还有土地流转合作社的功能定位。她认为,土地流转合作社的发展原则应该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要素,农民自愿流转,要把农业生产和农村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发展相结合进行制度创新。季玉福(2012)认为,土地流转是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又一次土地革命,也是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组织基础,是我国各类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可以说,走土地流转合作社的道路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四、土地流转合作社的主体

李忠旭(2014)运用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对辽宁省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合作社的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农户对合作社的认知程度、土地流转面积、土地流转价格及方式对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合作社具有显著影响。张侃(2010)在对四川省遂宁市土地流转合作社的研究中发现,部分农民的基本生活长远利益、民利得不到保障,农民收入增加的结构也不合理。并提出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加强立法宣传,保障农民切身利益等建议措施。王勇(2010)认为,土地流转合作社的成立有助于发展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产业集聚、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有助于优化农业生产关系,稳定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应始终把广大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许多学者在研究土地流转合作社时提出,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刘君(2015)从发展合作社必不可少的资金方面,对土地流转合作社继续发展壮大提出建议。文中指出,当前的土地流转合作社数量急剧增加,而在发展前期资金较为充裕。随着规模扩大到发展中期,因为其投资回报周期长、担负自然灾害和市场的风险等缺点,融资规模有限且融资环境不成熟,导致发展停滞不前陷入困境。在对国外的合作社金融支持的对比与了解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土地流转合作社应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开展合作融资、创新融资方式。

李容容(2014)从土地流转合作中的委托关系角度出发,指出随着土地资源的稀缺,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备受关注,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不断兴起。研究表明,土地流转合作社委托关系具有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全;合作社经营管理者肩负多重委托,主导作用明显;具有多重互惠性,弱势方利益容易受损等特点。并构建了土地流转合作社的双重委托理论模型,根据模型分析了土地流转合作社委托关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监督机制、完善激励机制、保障农民利益等建议。

五、研究述评

纵观对土地流转合作社的研究发现,大部分的文献集中在流转合作社的实践、合作社成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建议上。可能土地流转合作社出现的时间不长,大部分还在探索阶段,多角度各方面的文献还较少。

从个案研究的角度来看,对于大部分土地流转合作社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社员对合作社认识不足、合作社组织发展不完全、产权不明确、流动资金短缺等。对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有:政府各部门扶持帮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建章立制规范操作加强管理。从现有文献的问题和建议这一角度来说,已经呈现出全面总结覆盖的程度,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已经很充足了,想要再有创新很困难。所以,对土地流转合作社的研究就要从其他角度进行,比如土地流转的主体或者土地流转合作社的制度、资金、运行模式、运行效率等。这些角度在现有的文献中还是很少的。

参考文献:

[1] 光.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J].管理世界,2010,(7):66-69.

[2] 季玉福.土地流转合作社――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J].农村经济,2012,(9):127-129.

[3] 陈进,彭学平,马燕.兴办土地流转合作社做法好――安徽省肥西县木兰村土地流转经营合作社调查[J].农村经营管理,2008,

(7):27.

[4] 王勇.让土地流转不再成为“新圈地运动”的假面具――记两家土地流转合作社[J].农村经营管理,中国农民合作社,2009,(9):

56-57.

[5] 张广霞.山东省宁阳县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的调查[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0,(5):23.

[6] 刘涛.村集体促成土地流转合作社[J].农家顾问,2010,(9):4-6.

[7] 屈海燕,张心远,赵明惠.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运转问题研究――对河南省封丘县应举镇马房村的调查[J].商业文化,2011,(6):351.

[8] 苑鹏,杜吟棠,吴海丽.土地流转合作社与现代农业经营组织――皇城农业资源经营专业合作社的实践[J].农村经济,2009,

(10):3-5.

[9] 岳雪松,李晓燕.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的探索与实践――以四川省蓬溪县为例[J].农村经济,2009,(1):24-26.

[10] 杨茂君.蓬溪县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的调查与思考[J].湖湘三农论坛,2008,(1):463-466.

[11] 冯开红,黄泽颖.土地流转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以新疆沙湾县10家合作社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5,(5):

448-450.

[12] 楼栋,孙晓明,孔祥智.土地流转合作社发展探析――河北省三家土地流转合作社调查报告[J].农村经济,2013,(4):7-11.

[13] 马江波,王琼.建立土地流转合作社 促进昭通苹果产业发展[J].产业论坛,2013,(5):12-13.

[14] 林军,岳世忠.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发展问题研究[J].商业时代,2009,(29):19-20.

[15] 栗贺鹏.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的实践与思考[J].品牌,2013,(9):72.

[16] 孔伟娟,李忠旭.土地流转合作社发展的实践与理论思考[J].农业经济,2013,(12):32-33.

[17] 吴桢.土地流转合作社若干问题研究[J].农业科学研究,2010,(12):96-100.

[18] 李忠旭,沈丽莹.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合作社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辽宁省农户的调查[J].调研世界,2014,(11):29-32.

[19] 张侃,汪永忠.土地流转合作社发展中农民利益保障问题的探讨[J].企业导报,2010,(1):78-79.

[20] 王勇.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的功能与行为取向分析[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0,(5):22-23.

[21] 刘君.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的金融支持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3):49-51.

[22] 李容容,梅淑元.土地流转合作社委托关系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14,(9):25-31.

Review on Land Circulation Cooperative Literature

WU Jia-zhu,MENG Mei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Urmqi 830052,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Following the path of moderate scale management is an essential stage of development.To realize the moderate scale management of land is to circulate a certain degree of land.Since 2006,when the first land circulation cooperatives took palce in our country,Many scholars have researched the background of its significance,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On the basis of cooperative scholars study land circulation problems has carried on the summary and generalization,in order to through the review,the research of land circulation after the cooperative Angle has a certain guiding role.

合作社范文第8篇

鉴于中国台湾人文社会环境与中国大陆更为接近,以及当前两岸大农业领域合作交流不断深化,本文将在对中国台湾农民合作社进步历史梳理的基础上,论述其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和现存挑战,进而对于中国大陆下一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出借鉴性思路。

一、中国台湾农民合作社的历史演进

(一)日本占据时期(1913-1945年)

在公认的中国台湾最早的农会上,台北县三峡农会于1900年成立后不久,便开始孕育各种农业产业组合(即各种专业型农业合作社)的雏形。1913年,当时的日本总督府在借鉴本土产业组合法的基础上颁布了《台湾产业组织规则》,开始奖励设置产业组组,该年年底,便成立了包括信用、贩卖、购买等组合在内的38家组合。综合而言,日本占据日期(以下简称日据时期)的组合大致分为土地组合、同业组合、产业组合、公共组合等大类。当时并未设立统一管理机构,而由政府各自的事业单位掌管,但各类组合联合组织的首长由总督府总务长官担任,两位副会长由殖产、财务局长担任。随着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和其后太平洋战争的全面爆发,中国台湾很快也被卷入战争漩涡当中,日本统治者也抓紧通过农会、产业组合等盘剥农民。1943年《台湾农业会令》和1944年《台湾农业会令旗行规划》的颁布施行,各种农业产业组合被合并到了农会当中。这是农民合作社的第一次合并。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合作社与农会短暂并行发展与农会独大时期(1945-1974年)

日本投降后中国,便开始着手改造农业会的工作。1946年4月,各级农业会组织依据大陆的“农会政治、合作社经济”原则划分为农会与合作社两种组织,即有关经济与金融业务由合作社经营、农业推广业务由农会办理。该年还公布了《公有耕地放租办法及其施行细则》,鼓励农民成立合作农场承租公有土地。但是,由于当时农会和合作社分立的具体改革方案失当,农会核心成员被乡绅地主所把持,且农会亏损累累,各项业务大幅萎缩几近停顿,再加上当时败退台湾后,为了尽快掌握农村局面,确保粮食供应稳定等,于是通过恢复日据时期战时统管制度,也成为最方便、省事而且有效的统制手段。1949年7月,又正式公布《农会与合作社合并法令》该年年底出现了农民合作社的第二次合并。

合作社与农会大规模合并后,农村中只剩下200余个合作社,社员58000人左右,而1952年公布改进《台湾省各级农会暂行办法》并实施后,规定农村中有关农业业务统由乡镇农会经营,不得另设农业合作社,新成立的合作社均为在业务上与农会业务无冲突的林业、茶叶、花卉、蜂蜜等小规模合作组织。另外还有少量青果运销合作社等被保留下来。

(三)农民合作社重新起步发展时代(1974年至今)

由于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台湾整个经济发展态势的转变,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会职能业务设置急需调整,而台湾当局也认识到推行农业合作组织,有助于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改善农业经营绩效,因此先后于1970年颁布《现阶段农村经济建设纲领》、1974年颁布《农业发展条例》等,将农业合作列为重要“施政”措施并在1974年将《改进台湾省各级农会暂行办法》废止。台湾农业主管部门也随后颁布系列辅导支持计划,加速辅导农业合作社拓展业务,以解决农业经营的困境与问题,中国台湾的农业合作事业因此获得重新起步的机会。并且在成立于1948年的台湾省合作事业管理处的辅助下,合作社自身运营和各种业务开拓更为顺利,不但在数量上变得更多,而且在更多业务领域获得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术界尤其是有关高校系所也积极介入合作社运动当中。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各级农民合作社还全力推动直销业务,供应对象包括超市、量贩店以及消费大户等,成果相当显著,许多农民合作社亦开始为学校提供营养午餐业务。

近些年来,就农民合作社的数量而言,总体上仍然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表1)。

二、中国台湾农民合作社的角色

功能与业务经营

(一)农民合作社的角色定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台湾农民合作社的组织定位,一方面受到了日据时期日本统治者推行的农会和产业组合发展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更可追溯至在大陆统治时期的合作社思想。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国合作事业的先知先觉者,其在许多公开演讲中,都充分表现出其合作思想和利用合作组织改善社会分配制度的思维。而且在中国最早介绍合作思想、宣导合作社运动的薛仙舟、朱进之、戴季陶、陈果夫等人的推动下,基本塑造出了当时国民政府对于合作事业的发展定位,即合作社发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合作精神,依平等原则,在互助组织的基础上,以共同经营方法,谋社员经济的利益与生活的改善。而中国台湾农民合作社的组织定位正是农民基于共同需要与合作意愿,以平等原则,在互助组织的基础上,用合作经营的方法,克服农业经营所遭遇的困难,达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及增加竞争能力的农民团体,其目的在运用合作组织力量,增进全体社员经济利益,改善其生活,同时亦利用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和社会化的利益分配,达成民生主义社会均富的目标。

(二)农民合作社的功能类型

中国台湾的合作社包括工业、消费、信用、公用、保险、储蓄互助社等诸多功能类型,自1946年中国之后,无论是在组织数量上还是在社员人数上都大致保持了一个向上的发展态势(表2)。

其中,与农业、农民相关的合作社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就功能领域而言,其包括了农业生产、农业运销、农业劳动、农业供给与农业利用合作社,以及依然与农民保持着一定联系的保险、信用与储蓄互助社,另外还有合作农场。这些涉农类合作社曾经对于中国台湾小农生产的规模扩大、运销改善、产品加工与附加值获得、市场议价能力提高以及低利贷款获得与日常生活品质改善等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哪怕是仅有一家的保险类合作社――“台湾渔船保险合作社”,从其1979年成立以来开展渔船与船员的保险业务,不但较好地解除了渔民人生财产安全的后顾之忧,更迫使一般保险公司降低保险费率达25%以上,起到了合作社的竞争尺度作用。而农业生产、运销合作社等更是在中国台湾农产品产销业务开展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农民合作社的业务经营

中国台湾农民合作社,以生产与运销类为农民所特别倚重,而合作农场亦是以生产销售为主要职能。从1973年起,“社政主管部门”开始推动果菜共同运销业务,而后推广到毛猪、鱼货等产品,由乡镇农会、农业产销合作社和合作农场承办,通过批发市场等渠道销售社员农产品。从表3可以看出,合作社的水果、蔬菜、毛猪等共同运销业务基本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而且值得关注的是,2008年农民合作社办理毛猪共同运销量237.65万头,已经远超过了台湾农会系统当年181万头的毛猪共同运销量,后者最近几年的毛猪运销量呈现出不断下跌的态势,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了合作社在业务经营上的专业性相对优势。此外,合作社系统在羊乳、鹿茸、鸡蛋等农产品品种中也不断展现出其相对于农会系统专业化经营的效率优势。

另外,根据表4也可以看出,农民合作社组织不但在蔬菜成交量上明显超过了农会系统,而且在水果交易量上其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提高,与农会系统的差距亦在缩短中。

三、中国台湾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挑战

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中国台湾开始步人工业化社会,年青农业劳动力不断流人城市和工商业部门;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台湾的经济自由化与国际化进程日益加速;2002年加入WTO,更使得中国台湾进一步卷入了全球化进程中。

这种剧烈变化的外部环境不但使得中国台湾面临农业劳动力的短缺和老化问题,而且土地和农业工人乃至农业生产资料的成本上升问题也随之而来,因而推行农业合作就成为可行的解决办法之一。而农会系统在面对外在环境变迁时,组织结构与功能调整缓慢,所提供的服务已无法充分满足农民的需求;农会在完成其阶段性任务之后,变得不再以其经济目的(服务农民)为主轴,逐渐侧重信用业务,加之政治、派系等纷争不断,虽然20世纪末农会曾酝酿恢复股金制,恢复合作制,但是遭致掌握农会实质话语权的总干事的极力反对,迄今也没有改造形成,因而使得农民转而组成合作社解决自己最迫切的农产品生产、运销与加工等问题,于是农民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成效有目共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农民合作社就此高枕无忧,相反,农民合作社同样面临着一系列发展挑战。

(一)全球一体化与社会经济环境变迁

外部发展环境尤其是市场经济发展环境的变迁,导致中国台湾合作社社员所生产的农产品不但在国际市场上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且也颇受通过各种渠道涌人当地市场的低价农产品的严重冲击,从而使得一部分经营能力弱的农民合作社陷入发展困境,乃至最终走向破产。而仍然生存的农民合作社则必须把经营策略由社员导向转变为以市场及消费者导向,进而进行发展战略和组织结构等系列革新。

(二)“合作社有关规定”无法适应环境变迁

合作社的自我革新不但需要自我努力,而且需要有关当局的帮助与支持,这其别重要的就是台湾地区有关规定条文的修正。但是虽经实业界和学术界多次呼吁,早在2003年《台湾地区的农业合作社有关规定草案》就送有关当局审理,但石沉大海。而且目前的《台湾地区的合作社有关规定》若干已过时的条款修改也一直未受台湾当局主管部门重视。实际上,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受到“精省政策”冲击的台湾当局合作社主管部门帮扶合作社的能力不足,急需改进。

(三)普通社员对合作社忠诚度不足

普通社员的合作意识不足,大多认为合作社并不属于自己,因而对合作社的忠诚度不够,一旦市场价格的收益优于合作社时,这些社员就会与其他市场主体进行交易。这既使得合作社不能稳定货源,甚至因此失信于他人,丧失市场,也导致合作社的农用物资销售不理想,从而影响合作社的经营效益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四)核心领导人寡占控制权

一方面,由于不少农民合作社是由地方贩运商或者家族经营转型而成,致使这些合作社经营未能按照合作原则进行,合作社的实际控制权落入少数领导人手中,从而使得这类合作社虽然有经济收益,但却不符合服务于普通农民的益贫宗旨。另一方面,有些合作社在发展壮大后,领导人私心太重,人谋不臧,损公肥私,使得合作社原有的良好发展态势受到严重影响。

(五)合作社欠缺资本与人才

由于合作社以其原始社员股金和利润留存等为资本积累,世界各国合作社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经营资金不足问题,中国台湾农民合作社也不例外。其2008年363.5万新台币(折合约78万人民币)的社均股金额显然无法满足合作社发展壮大的需要。而且,很多合作社发展不理想,导致财务困难,因此影响人才聘雇工作。而缺乏足够人才,合作社经营自然无法有突出表现,以致在很多合作社中形成恶性循环,对合作社事业造成严重伤害。

(六)合作社经营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合作社范文第9篇

美国农村合作经济迄今已经有180年左右的发展历史。由于美国是以家庭农场作为基本的农业生产单位,所以农业合作社也称为农场主合作社。美国的农业部曾经给农场主合作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农场主合作社是由拥有共同所有权的人们在非盈利的基础上为提供他们自己所需要的服务而自愿联合起来的组织。根据该定义,合作社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合作社由它的全体社员所拥有,其目的是为社员谋取共同的经济利益;合作社由社员民主管理,实行一人一票制;合作社是一种非盈利性组织,年终的盈余在扣除必要的公共提留后,按社员同合作社的业务交往量的比例返还给社员;社员要交纳或认购一定金额的合作社股金,但合作社对股金分红的比例进行限制,红利的年率不得超过8%;合作社主要为社员服务,对非社员的服务不得超过服务总量的50%。这些条件基本上体现了国际上通行的合作社原则。美国目前有农业合作社3800多个,其中包括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和其他类型的合作社,入社会员为400万人,每6个农场主就有5个参加各种形式的合作社,年营业额2500万美元。

美国的农场主合作社按合作内容,可分为销售合作社、供给合作社、其他服务合作社及信贷合作社等。实际上大多数合作社兼营供、销和提供有关服务业务,因此前三类合作社无法严格分开。现有的近4000个合作社中,如果按供应、销售和有关服务的营业额占本社营业总额50%以上划分标准,其中52%是销售合作社,36%是供给合作社,其他服务合作社占12%。

二、美国新一代合作社的特征

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还出现了一种被称作“新一代合作社”的模式。这种合作社最早出现在美国北达科他州,后来迅速发展到明尼苏达、威斯康星、加利福尼亚、南达科他等州。所谓的“新一代合作社”具有以下一些制度特征:

传统合作社往往是以销售初级农产品为主,而新一代合作社是以创造农产品附加值为主要战略。

由于实行附加值战略需要对生产和销售进行大量投资,因此农民必须承购大额股金,通常每个社员承购股金在5000-15000美元。这些钱必须事先支付,以便束缚社员和确保股金基数。

股金额度和交售农产品数量相联系,一个社员必须承购与其交货量相应的股金。每一股的金额,根据原材料加工数量与总投资之间的定额来计算。

如果社员不能够提供合同规定数量和质量标准的产品,合作社将从市场上购买这些产品,并按市场价格计入社员账户。

社员资格不开放。在传统合作社原则下,社员资格开放意味着任何一个生产者都可以通过交纳少量股金加入合作社,而且他们向合作社出售农产品的数量不受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合作社需要拥有足够的设施余地,以便接受额外的成员和产品,但却导致了加工能力和产品供给过剩,经营效益下降。新一代合作社根据合理的经营规模确定资产总股本和接受社员的数量,并按社员持股数量确定其产品限额,因而能够保证合作社在高效益的情况下运行。同时,社员股份在得到班子会批准后,可以交易。因此存在一个股份市场,它们的价值依据人们对合作社绩效的预期而变动。

由于股份是可以交易的,因此整个股本具有永久性(在传统合作社中,由于社员退社自由,因此股本不稳定),这样银行就能提供条件优惠的贷款。

社员资格不开放和股份可以交易,意味着净资产值在已分配和未分配资本中的组成比例并不重要,未分配基金在交易市场上被股份价格资本化。在现实中,大部分新一代合作社并没有多少未分配的净资产值。

如果经营规模要扩大,就出售更多的股份(集资),首先是卖给已有的社员,然后再卖给其他农民。

如果在经营规模不扩大的情况下需要更多的资本(如技术更新等),则社员被要求按其交货量比例增加股金。对农民来说这样的额外投资是合理的——如果他们反对,那么他们的股份就会下降。

为了避免合作社被一个社员独占,有些新一代合作社对每一个社员可以拥有的股金数量进行限制。

利润作为惠顾者退款分配给社员。由于社员投资和交易数量成一定比例,因此红利也与社员持股成比例。几乎所有的退款都是现金支付,只留很小的数量作为储备。

有时候合作社也向社区出售优先股,但对优先股有8%的利率进行限制而没有投票权。

理事会由社员在其中间选举产生,合作社实行专家管理,一切重大事项都要经过可行性研究。由于新一代合作社以创造农产品附加值为主要目标,因此农民的销售收入在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支付账单中的比例由原来的30%提高到了61%,从而也大大提高了合作社对农民的吸引力。

三、美国农村合作社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总结和借鉴美国农业合作的经验,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道路,有助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一)建立健全合作经济法律体系

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由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的社员组成的,本身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其他经济组织,尤其与大型股份公司相比,往往处于弱者的地位。因此,必须通过法律规范的形式,明确国家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鼓励和支持,以有利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所的特定行业或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合作社的立法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如果我国不能从立法上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做出明确的界定,那么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就无法确认,国家对合作社的各种政策就不能得到真正落实,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不可能健康的发展。美国在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无不率先制定相应的法律,来保障农村合作经济的健康发展。美国虽然没有完整的合作社法,但它的很多法律都涉及到了农场主合作社。我国应借鉴美国农村合作社的立法经验,及早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历史传统,适应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合作经济法律体系。

(二)建立健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

美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方法为手段,基本上都沿用了股份公司的管理方法,实行社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分权制。而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普遍存在组织化程度不高、管理运作不规范的现象。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应该借鉴美国农村合作社的组织管理经验,逐步完善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在坚持为社员服务的宗旨下,完善民主管理和利益分配机制,以实现公平和效率的完美结合。美国在坚持传统的合作经济原则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对传统原则有所创新。美国在遵循按交易额分配的同时,适当增加了按股分配的比例,并严格限制红利的年率不得超过8%。美国“新一代合作社”的模式对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再造很有借鉴意义。

(三)建立完善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系统决定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结构功能统一律”,即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稳定、完善的结构决定了功能的全面性。有效的组织体系能产生1+1>2的系统效应。组织结构是衡量一切组织机体运行效率的主要标志。美国的合作运动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合理的组织结构。这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宏观排列的有序性、微观运行的效率性和总体行为的公正性特点。

1、宏观排列的有序性。美国的合作运动已经在现实经济中形成合作社三级组织结构模式。即基层合作社、地区联合社及全国总联盟。在合作组织由小到大的形成过程中,权力与控制力也逐渐上移,离开基层社和社员。

2、微观运行效率性。合作社的各层次和各层次内部的具体经济组织运行是高效率的;合作社组织中的三个层次具有不同的职能,分工明确;合作社各层次内部的具体运营组织和企业专业化。

3、总体行为公正性。美国的合作社的组织结构透明度高,从而形成社员资格管理制度与利益分配上的公正性,即自由进入、民主管理、利益分配(按来源即交易额、股金与劳动量分配)(王济光,1989)。但是,目前我国仍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全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四)政府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给予必要的支持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有效的政府支持则是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美国的实践表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顺利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鼓励和支持。美国政府积极协助组建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制定法律保护合作社的发展,还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各种优惠,如税收优惠、信贷优惠等。由“民办官助型”转化为“政府主导型”的过程,是我国国家和合作社关系的演变历程。我国政府应及早实现角色的转换,从原来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事无巨细的管理转换为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外部环境。我国可采取适当的产业倾斜政策,从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产业布局等方面体现出对农村合作经济的支持。与此同时,我国也可以效仿美国政府的做法尽早出台相应的合作社法,并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财税和信贷政策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何慧丽.美国合作社印象[J].中国合作经济,2007(3).

2、贾英杰.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2).

3、张胜文.国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趋势与经验借鉴[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2).

4、R.科斯,A.阿尔钦,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焦比方.日本的农业、农民和农村—战后日本农业的发展与问题[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合作社范文第10篇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设立、分立、合并、终止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从事同类或者相关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依据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还的原则,按照章程进行共同生产、经营、服务活动的互经济组织。

第四条合作社依照本条例规定登记取得法人资格,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合作社社员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合作社承担责任,合作社以其全部资产对合作社债务承担责任。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合作社的合法财产和经营自。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合作社发展,在资金、税收、科技、人才、用地、供水、供电、交通等方面制订具体措施予以扶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合作社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

工商、财政、税务、金融、科技、交通、林业、海洋与渔业、供销等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扶持、服务工作。

第六条设立合作社,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社员七个以上;

(二)注册资金五万元以上;

(三)有社员共同制定的章程;

(四)有合作社名称;

(五)有符合本条例规定的组织机构;

(六)有生产经营服务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服务条件。

第七条合作社应当根据本条例规定制定章程。

合作社章程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名称;

(二)住所;

(三)宗旨、原则;

(四)生产经营服务范围;

(五)入社、退社、除名的规定;

(六)社员权利、义务;

(七)注册资金、社员出资方式、出资额及退出、转让、继承的规定;

(八)盈余分配、债务承担的规定;

(九)公积金、公益金、风险金的规定;

(十)组织机构及其产生办法、职权、议事规则;

(十一)法定代表人;

(十二)终止事由、清算办法;

(十三)章程修改程序;

(十四)社员认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

前款所称的住所是指合作社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会同工商等有关部门根据本条例制定合作社示范性章程。

第八条设立合作社,应当向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取得法人营业执照。营业执照的签发日期为合作社的成立日期。

第九条合作社申请登记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组建负责人签名的登记申请书;

(二)合作社章程;

(三)验资证明;

(四)组建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社员名册;

(五)股本结构及社员出资情况;

(六)住所的合法使用证明;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文件。

第十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登记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做出决定。对符合条件的,发给营业执照;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核准登记并给予书面说明。

第十一条合作社名称由区域、字号、产业类别和“合作社”字样组成。

第十二条组织和个人承认章程规定,履行章程规定的入社手续,即取得合作社社员资格。

社员退社应当提出书面申请,并按章程规定办理退社手续。

第十三条每个社员应当认购股金。社员之间可以自愿联合认购股金。

从事生产的社员认购股金应当占股金总额的一半以上。

单个社员或者社员联合认购的股金最多不得超过股金总额的百分之二十。

社员认购股金可以货币出资,也可以实物、技术、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作价出资。

第十四条合作社社员(代表)大会是合作社的权力机构,依照本条例和章程规定行使职权。社员代表由社员民主选举产生。

理事会是社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社员(代表)大会负责。理事会成员不得少于三人,理事长为合作社法定代表人。

监事会是合作社的监督机构。社员人数较少的合作社,可以只设一至二名监事。监事会(监事)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社员(代表)大会负责。

第十五条社员(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修改章程;

(二)选举或者罢免理事会、监事会(监事)成员;

(三)决定增减注册资金和股金转让;

(四)决定合并、分立、终止、清算;

(五)审议理事会、监事会(监事)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六)决定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

(七)决定重大财产处置及对外担保事项;

(八)决定盈余分配和弥补亏损方案;

(九)章程规定应当由其决定的重大事项。

第十六条社员(代表)大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有四分之一以上社员、三分之一以上社员代表、监事会(监事)提议或者理事会认为有必要的,应当召开临时社员(代表)大会。

第十七条社员(代表)大会表决一般应当实行一人一票,也可以按交易额与股金额结合实行一人多票等方式进行。实行一人多票方式的,单个社员最多不得超过总票数的百分之二十。

合作社章程应当对表决事项及其采取的表决方式作出明确规定。

第十八条合作社年度结算有盈余的,按照章程规定提取公积金、公益金、风险金后,再结合交易额和股金额进行统筹分配。

政府扶持和其他组织、个人赠予合作社的资产,应当用于合作社的发展。国家另有规定或者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合作社年度结算亏损的,可以用历年结余的公积金、风险金弥补亏损。

第十九条合作社销售社员生产和初加工农产品,视同农户自产自销。

合作社销售非社员农产品不超过合作社社员自产农产品总额部分,视同农户自产自销。

第二十条合作社应当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合作社应当实行社务公开,每年定期向社员公布财务状况,社员有权按章程规定查阅合作社财务状况。

合作社具体财务、会计制度由省财政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制定。

第二十一条合作社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财务审计要求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合作社进行审计,审计不得收费。

第二十二条合作社章程规定的终止事由发生或者被依法解散的,合作社应当成立清算小组,对其资产、债权和债务进行清算。清算后的剩余财产按出资额比例进行分配。

第二十三条合作社合并、分立和终止的,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开业或者注销登记。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合作社设立、分立、合并和终止的情况及时告知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上一篇:农村信用合作社范文 下一篇:合作共赢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