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合作社范文

时间:2023-03-13 00:03:35

农村信用合作社

农村信用合作社范文第1篇

>> 湖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内部控制 农村信用合作社向合作银行转型探讨 对江苏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存在风险的思考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研究述评 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业务发展状况分析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制度改革研究 谈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市场定位 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的风险与防范 农村信用合作社面临的问题与改革思路 农村信用合作社产权制度缺陷剖析 农村信用合作社支农项目贷款问题研究 区域差异背景下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模式探讨 农村信用合作社不良资产问题研究 对农村信用合作社制度创新的设想 农村信用合作社公司治理现状与改革思路 试论农村信用合作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信用合作社履行社会责任探析 浅析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改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经济法律 > 甘肃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 甘肃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贾国强")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雷志强深入基层调研精准扶贫工作。

扶贫故事

扶贫开发工作,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金融机构如何实施金融精准扶贫,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作为支农惠民的金融主力军,甘肃省农村信用社是如何肩负起支持农民快速脱贫致富的重任的呢?

近年来,针对农户贷款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农信社按照“一次核定、余额控制、随贷随用、周转使用、无需担保”的模式,推进农户信用评级授信工作,打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程,使全省356.09万农户获得使用小额信用贷款资格,占到了总农户数的79.13%,授信总额达到1438.15亿元,自推行以来,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1445.92亿元,目前,贷款余额343.33亿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降低了农户贷款门槛,缩短了贷款流程,简化了贷款手续,创新了贷款方式,破解了农户融资担保瓶颈制约,支持了农户基本生产生活的融资需求。

针对全省特色优势农业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发展的实际,农信社积极打造以“五通五宝”为特色的产业贷款,推出“金种宝”贷款产品,满足了制种产业资金需求;推出“旺畜宝”贷款产品,支持了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推出“金果宝”贷款产品,为苹果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推出“金薯宝”贷款产品,促进了马铃薯种植、加工一体化发展;推出“陇药通”贷款产品,支持中药材形成了产业链;推出“陇菜通”贷款产品,助推高塬夏菜和设施蔬菜的产业化;目前,已累计发放“五通五宝”特色涉农贷款477.9亿元,余额236.41亿元。信贷产品的创新,丰富了贫困地区的金融供给,促进了贫困地区富民产业的培育。

农村信用合作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改革; 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发展

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金融机构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银业混业经营之后,中国农业银行的经营策略和市场定位不断变化,为达到利润最大化而采取通过贷款管理集中度控制风险的对策,大量撤并县以下的网点机构,上收贷款权限,大大降低了农村金融业务的比例,作为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垄断性随之强化。农村相对落后且地域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对政府形成持久性的强烈依赖,越贫困的地区经济基础越差,自助自救能力越弱,不仅经济发展没有保障,甚至连农户生存和抗灾救灾也得不到保障,需要政府的力量维持当地经济生活。但中国农村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政府所能顾及的范围及其有限,这就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分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职能。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其中最理想的一员,自农村信用合作社成立起,它就或多或少地承担起部分政策性业务。农村信用合作社遍地开花、贴近农户、深入基层的特点对农村经济的作用不言而喻。中国农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尚不能代替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特殊地位。

一、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存在问题

1、产权不明晰。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被定位为合作金融组织,农民可以通过入股成为社员,产权归全体社员共同拥有。但是我国大部分农村信用合作社都存在产权不清的问题,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政府直接任命农村信用合作社主任的情况很普遍,作为社员的农民在信用社的经营、管理中无足轻重。基层信用社只对上级信用联社或政府负责,忽视社员的要求,这使得农村信用合作社更像一个“官办”的金融组织。

2、抗风险能力差。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的范围狭窄,贷款的种类也很少,使得其经营风险增加。根据平乐信用社主任的介绍,该信用社所服务的区域仅在道佐、平乐、下坝三个乡镇,贷款的种类仅在于养猪、种植、旅游业贷款。如果其中一个行业不景气,其风险就很难规避。

3、金融法制建设不规范。长期以来,中国合作金融的法律地位一直是一个真空,如前文分析,信用合作社的性质、经营宗旨、服务对象与商业银行是有很大差异的,将信用合作社定位为企业法人,等同于其他商业金融机构来用《商业银行法》来规范是不合适的。因此,必须尽快制定专门的法律予以明确,以保障中国信用合作社在未来能够健康发展。

二、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对策思考

1、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应因地制宜。政策的执行应该适应当地的经济基础,而不应以行政命令来制定的方向,在江苏省这样城乡经济一体化较高的地区,进行商业化改革,将有助于农村信用合作社走出经营困境、增加资本积累、降低呆坏帐、提高营利水平。而在吉林省这样的国家粮食主产区,农村主要以分散的家庭种养殖为主,如果过早的进行股份制的商业化改革,必然会使资金运用的非农化倾向加剧,从而扩大农村的金融抑制。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合作制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是广泛存在的,这说明合作制并不是一种落后的经济制度。因此,在农村具有普遍的分散的个体金融需求的经济基础下,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更要以完善合作制作为根本,要以服务“三农”作为首要的目标。

2、加强信用合作社的社会监督机制。为保证信用合作社能够合法合规的经营,减少和降低经营中的风险,早在 1997 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中,就规定了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县联社为单位,统一聘请权威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表及财务状况进行审查。2003 年银监会颁布的《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和《农村合作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也规定了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年度营业终了时,要由监事会聘请银监会认可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但事实上,很少有信用合作社主动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自身进行审计,金融监管当局也经常以自身的执法检查代替了社会审计。从国际经验看,各国有不同的监督管理制度,但社会审计均是一个不可替代的监督机制。中国对信用合作社的监督管理中也必须加强并重视这种社会监督机制。

3、加大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政策扶持。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弱势群体的联合,国家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其进行政策扶持。1994 年-1997 年国有商业银行因执行国家政策开办了保值储蓄而多付的利息可以在年度上缴国家的利润中扣除,而农村信用合作社一直没有享受到这一政策。2003 年为配合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财政部制定了《农村信用社保值储蓄补贴办法》;建国后一直到 1986 年前中国对信用合作社一直是免征营业税的,1986 年以后基于当时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已经成为当时农业银行的基层组织,国家开始对农村信用合作社征收营业税,税率 5%。1997 年 3 月上调为 8%,后来财政部又规定从2003 年 1 月 1 日起,对试点地区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按 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农村信用合作社虽然有经营行为,但其主要是以内部社员为服务对象的,与《营业税管理暂行条例》中规定的应税劳务不同,因此对其与社员交易的收入在营业税征收上应给予扣除。

4、加强关于合作金融的法制建设。从信用合作社法制建设上看,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着手,宏观上对信用合作社的性质进行明确。在微观上对信用合作社的服务宗旨和业务范围、组织体系与内部控制、行业管理、国家的扶持等方面进行规范。从微观角度看,有必要尽快制《合作金融法》,这项法律应以合作制原则为立法的基本原则,除应包括前述内容外,最重要的应明确规定信用合作社的产权归社员(股东)所有,明确社员(股东)代表大会对信用合作社的最高管理权,以保障社员作为一种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5、放松对合作金融准入的管制。由于农村的资金需求无法从正规的金融渠道获得满足,农民只能求助于非正规的金融组织,不论金融监管当局对这些非正规的金融组织如何的打击、清理都无法将其彻底的消灭。这说明农村金融得不到满足的根源在于制度供给的短缺,同时也说明这种非正规的金融组织在缓解当前农村的金融需求的过程中具有一定合理性。改革后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于越来越商业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避免的会更加远离“三农”。而在南方一些省份,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合会”、“帮会”、“标会”、“互助会”等建立在资金互助基础上的非正规金融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合作金融的基本特征,在缓解资金向城市外流,遏制高利贷等活动起了重要作用,如果我们能够在加以正确的引导,完全可以将其改造为正规的合作金融组织。

农村信用合作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思路的规范性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3月12日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普遍认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如果存在,那么规模就不宜过大,小规模的金融组织适应小生产活动。农村信用社规模变大,并不是我们期望的改革效果,我们期望的改革应该是不论农村信用社采取何种模式,服务“三农”是它不变的宗旨。农村信用社改革虽然方向是股份制,并且多数人认为最终要建立农商银行,但是农村信用社最终变为与普通银行无差异的商业银行并不符合改革的初衷,不符合支持“三农”、服务农村经济的宗旨。如果政策向农村倾斜,尤其在金融方面支持农村发展,那么就意味着农村信用社改革必然离不开政策的导向,政策性支持必然会伴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朝着政策性银行方向发展。

一、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

农村信用社开始组建时以乡村为单位,改革前,管理体制几经变革,组织结构比较混乱,这种体制只能适应小生产经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已经30多年,农村信用合作社与现有的经济基础已经不相适应。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农民人均收入提高,资金开始向农村流动等经济环境的变化,以乡村为单位的信用社规模小,分散的组织模式急需改革。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以来,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模式取得了较快发展。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优化了农村资源的配置,改变了以往乡镇各自经营、独立核算的组织形式,使各乡镇通过县级联社有机结合在一起。这种小规模的统一法人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也不违反农信社支持“三农”发展的原则。县级联社可以更好地调节资金融通,增强自身竞争力,同时增强了基层金融组织抵御风险的能力。农业生产风险较大,农信社长期面临的问题就是不良贷款率较高的历史包袱,严重影响了农信社的健康发展。县级联社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这种历史包袱,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了资金充足率。以乡镇为单位的农信社人员素质较低,不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县级联社通过整合人力资源,建立新的领导班子,统筹人员分配,提高了工作效率。县级联社还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的顺利进行,建立县级联社统一法人最大特点就是有利于国家各项惠农政策传递的畅通,更有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

二、组建省级联社统一管理

组建省级联社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全省县级联社自下而上自愿入股组成省级联社,省级联社不开展具体业务,只对县级联社统一管理、指导、监管。另一种种是投入资金对各县级联社注资,相当于引入机构投资人投资县级联社,省联社是县级联社的股东,对县级联社进行监管、调配等。地方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立足于发展地方经济实力,解决农村发展滞后影响全省发展大局的问题。中央对农信社的改革是站在稳定全国金融秩序,改变合作制金融机构中不符合市场化发展的缺陷。控股庞大的县级联社需要巨大的投入,而这笔投入的所有者为谁,产权又如何安排,另外这笔资金要解决县级联社不良资产,这个责任谁来负责等问题解决起来都十分困难。省政府出资去解决县级不良资产,实际上是用全省人民的财富去弥补个别地区的亏损,让全省人民为个别贷款风险负责,所以改革阻力较大,组建省级联社的模式只能采取第一种模式。

当前的省级联社只是农村信用社改革中过渡性的制度安排,因为它本身存在缺陷。县级联社出资入股组建的省级联社,在产权制度上来说,县级联社是省级联社的股东,省级联社要对县级联社负责,县级联社监督、指导省级联社的经营活动才是正常的。事实上正与产权组织相反,省级联社并没有任何金融业务,并且是县级联社的监管者,这种模式只能是权宜之策,它不符合最基本的企业产权制度。省级联社的建立是政府主导下的力量使然,也是改革的必由之路,改革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单靠市场力量很难达到支持“三农”的目标。省级联社的模式持续时间不宜过长,成立省级联社后,以政府为强大后盾对县级联社的经营活动进行统一监督管理,调配全省金融资源,这有利于优化县级联社的资金结构,健全县级联社的管理体制,规范县级联社的经营活动,最终通过省级联社的模式解决县级联社组建后未能解决的问题,这是省级联社建立的目的。

省级联社不能作为一个金融机构而存在,它类似于金融改革工作小组的性质,在改革稳步推行的过程中,这种机构必不可少。如果各县级联社发展势头良好,就可以进一步考虑改革省级联社这个改革的产物。

三、组建市级农村商业银行

农村信用社的规模从小变大并不是改革的目的,从县级联社过渡到省级联社是为了统一管理、组织调配资源进行下一步的改革。在省级联社解决了各地区县级联社的股份制改造后,资格股大大降低,投资股比例逐渐升高的条件下,可以适当收缩省级联社的职责,下放到各地区的县级联社。在基本解决县级联社“历史包袱”后,省级联社应该主导县级联社进一步重组为以地级市为单位的独立法人,省级联社退回各地区县级联社的股份来支持县级联社组建地级市农村商业银行。农商行的建立可以参照江苏常熟模式,进行股份制改造,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使资格股转为投资股,引入机构投资人对市级农商行进行资金支持。市级农商行的建立依然要在省联社的管理、监督、指导下进行。要坚持成熟一个改制一个的基本思路,稳步推进,加强试点建设工作,总结成功经验。市级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最后规模,不宜进一步兼并重组,不宜组建全省统一法人机构,农村信用社在整个过程中必须贯穿一个思路,那就是服务“三农”,规模适度,最终要建立“小而不倒”的农村基层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的性质属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属于行政管理单位。与农村合作银行也有本质的不同,从合作制变为股份制是农商行建立的最重要特征,也是农信社改革最为关键的步骤。

省级联社主导农商行建立后应退出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行政管理权移交地方金融办,监督权移交地方银行监管部门。农村商业银行的建立之前通过省联社的过渡是有必要的,不宜使县级联社直接组合为农商行,省级联社在中间起到缓冲作用,这样更有利于农商行的组建。农商行前期对外业务可以参照普通商业银行进行,这有利于农商行实力的稳步上升,也有利于建立初期的农商行适应新的金融环境,引进新的管理技术,创新金融产品,为今后进一步设计针对“三农”的金融服务、金融理财产品做准备。

四、稳步推进农商行政策性改造

各地区在省联社统一指导下稳步推进县级联社向市级农商行转变,各地区农商行全部建立后再进一步规范农商行的经营管理。农商行前期的性质是普通股份制商业银行,这有利于稳定新组建的农商行的发展,等到省级联社全部退出农商行的管理后,农商行应该依赖于本地区经济客观环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逐渐实现农商行从合作制向股份制转变。

农商行的建制可以仿效已经改造的城市信用社改革模式。城市信用社改造为城市商业银行后主要服务对象为城市工商业,而参照城市信用社改革的农商行主要服务对象为农业生产、农民消费、农村建设等关乎“三农”的领域。农商行在市区不宜设置较多网点,但可以建立地区统一管理机构负责政策协调、监督管理、指导规划等任务。农商行应该建立更多的基层网点,在地级市的区、县、乡建立二级机构盘活农村资金需求。

农商行的性质必须明确,必须配合农业发展银行但又要与农业发展银行有所不同。农业发展银行主要面向粮棉的购销活动,在服务小农经济方面没有发挥更多作用,因此农商行的立足点要着眼于“三农”中零散、小额、灵活的资金需求,与农业发展银行区别开来,使得农商行成为服务农村经济的最主要金融机构。农商行服务“三农”的建制目标不能改变,避免改造后的农商行变为普通商业银行,避免农商行业务外延,必须把农商行的服务对象、金融业务限定在“三农”范围内。

农商行经营范围的规范有赖于政府的支持,尤其是中央政府的扶持,使得农商行成为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的兼有市场性又符合政策性的银行机构。农商行改造可以参照当前的粮食收购机制,反映市场需求的资金可以自主选择借贷行为,超过一定浮动范围的需求由地方政府按相应的国家政策进行干预,力图做到既不能损害农商行的正常谋求利润的企业市场行为,又不能因为经济环境变化造成的金融市场波动而损伤农民的利益。改造农商行的目标是把农商行建立成以市场为基础的股份制公司与惠农政策紧密相联系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德官.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研究述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8.

[2]廖运凤.对合作制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4.5.

农村信用合作社范文第4篇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我国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合作金融组织,是由辖区内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入股组成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信用社一般按乡设立,信用社之间、信用社与各银行之间可以发生横向的业务关系,一般的县建有县联社。

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农村信用社机构5万多家、职工近70万人。各项存款余额26724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存款的11.6%;各项贷款余额19585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11.5%,其中农业贷款余额8615亿元,机构农业贷款余额的86%。但改革成绩的背后,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背离合作金融性质、管理体制不顺、产权不明晰、历史包袱过重、地方政府过度干预,直接造成了整个系统高达86%的大面积亏损,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方向与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的农村信用社是在特殊制度安排下的一种特别金融机构,国家希望它能够借鉴西方国家的合作金融制度,成为中国广大农民的互金融组织。然而,明确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深化引用设改革,搞好金融监管的首要问题,事关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根据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的新要求,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服务农村、农业和农民为宗旨,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企业,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方向及目标是:进一步理顺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明晰产权关系,创新经营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责任,增强发展后劲,提升支农服务水平。结合实际,按照各农村信用社选择的产权方式,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管理水平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实现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已充分发挥其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作用。

农村信用社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明晰产权关系,促进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经营机制转换,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二是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积极探索和分类实施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各种产权制度,建立与各地经济发展、管理水平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三是按照责权利相适合原则,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明确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体制,落实对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防范和处置责任。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主要内容

黄菊强调,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改革总体要求,试点工作必须牢牢抓住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两个重点,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牢牢把握市场取向的改革方向,把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

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改革信用社产权制度。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要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情况,分别进行股份制改造或股份合作制改造,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合作制。(2)改革信用社的管理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责任交由省级政府负责,同时由国家监管机构实施监管,农村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省级政府对农村信用社要坚持依法管理,并要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实施宏观的、间接的管理。国家监管机构要加强对农村信用社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业务经营的监督检查和管理,依法查出割裂违法违规行为。(3)国家应当给与政策扶持。国家的扶持主要有:财政补贴方面,对农村信用社开办保值储蓄而多支付的保值贴补息予以补贴。资金扶持方面,有中国人民银行安排专项票据,给与资金支持。税收优惠方面,从2004年起至2006年,对中西部地区试点的农村信用社暂免征所得税:从2003年1月1日起,对试点地区所有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税按3%的税率征收。(4)转换经营机制,增强服务功能,通过改革管理体制,产权制度,是信用社轻装上阵为“三农”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三、现阶段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问题是深层次的,农村信用社成立50多年来,管理体制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计划经济时代,农村信用社由国家委托专业银行代为管理,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农村信用社的历史问题和体制弊端都逐步显现出来,并且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影响了为“三农”服务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一是弊端突出;二是不良资产较高;三是税费负担重;四是历史包袱沉重及资本充足率低下。主要问题有:

1.制度上存在的问题:(1)所有者缺位,出了风险无人承担、无人负责。职工不关心信贷资产质量、不关心经营成果、没有人对风险承担责任。(2)社员代表大会形同虚设,民主管理难以落实。按照合作制原则,内部治理结构实行“三会”制度,通过召开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但多数信用社没有真正按照要求进行选举,“三会”制度有形而无实,内部治理结构难以发挥作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及参与经营管理没有了实际意义。(3)股金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加之经营亏损,带来了增资扩股的难度。(4)服务对象已城市化。许多城市郊区已完成城市化,位于城郊的信用社客观上已没有为“三农”服务的对象,有的信用社已没有农业贷款,已名不符实。(5)信用社业务经营上的“商业化”。

2.经营模式上的问题:县乡两级法人制度严重影响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单个规模本就很小的信用社各自为政、不成系统,缺乏抵抗系统性风险的能力。所以要改革实行一级法人制度,统一县级联社一级法人制度,乡镇农村信用社不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而作为县级联社的分支机构。

3.外部环境问题:外部环境直接制约着信用社的发展。(1)税费问题。在信用社经营普遍困难的情况下,不论盈亏、不论风险,均要缴纳营业税,致使信用社经营背负太大的包袱。(2)社会负担问题。对信用社进行检查是必要的,但检查过多、过乱则适得其反。(3)利率政策对信用社经营效益的影响。由于信用社组织资金增多。(4)结算问题。由于信用社没有自成系统的结算渠道,不能在全国范围内开办电子联行及电子汇兑业务,跨省结算通过其他商业银行办理,吸收低成本存款能力受到限制。这直接影响了信用社信誉。

4.历史包袱问题:(1)农行和信用社脱钩时遗留的不良资产、保值储蓄的贴补支出以及合作仅仅会带进的不良资产。(2)各时期形成的不良资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成的不良等贷款;乡镇企业不良贷款;贫困地区贷款。(3)历史亏损挂账问题:历年经营亏损形成的挂账;实行保值储蓄时形成的保值贴补利息支出。解决这问题,关键在于减亏增盈,在于盘活信贷资产,提高收息率,逐步消化亏损。(4)职工素质低形成的人员包袱问题。

解决历史包袱必须与体制彻底改革相结合,要作为切断旧体制的代价,而不能造就任何新的道德风险。可行的办法应当是:农村信用社自身消化一块,国家通过资金扶持、转移支付、减免税收等措施,帮助解决一块。

四、试点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银监会负责人日前说,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整体进行顺利。先行试点的8个省市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省级联社都已组建到位,新的监督管理体制基本形成,产权制度改革迈出步伐,支农工作得到改进。目前,改革的各项扶持政策基本到位,2005年全国农村信用社实现了年度盈余。具体情况是:1.新的监督管理体制框架基本形成。2.产权制度改革已经起步并正在稳步推进。3.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得到初步化解,经营状况开始好转。4.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实力明显增强。5.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开始转换,内部管理逐步得到了加强。

中国的农村信用社问题非常复杂,一年的试点工作只是一个开始。进行改革才不久,对于农信社改革这样涉及风险处置、产权改革、管理机制等多方面的复杂事情,观察的时间还不够。在增资扩股、管理体系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并且各个地方的情况都不一样,要建立全国范围的某种改革模式现在还并不成熟。而且处置农村信贷风险的压力越来越大,需要尽快化解这种风险。

同时,在全面总结8省市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经国务院批准,第二批试点的21个省市改革工作已全面启动,银监会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了29个省市。增加到29个试点省市,并不是在已经试点成功的基础上进行,也不是大范围地推广经验,而是为了寻找更合适的改革方式。大范围的试点也是为使原来没有进行试点的农信社尽快享受到改革的相关优惠政策。

五、今后试点改革需注意的问题

1.除了建立中央监管以外,还应该建立地方监管。

2.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改变目前中央100%承担风险的现状。同时,建立健全退出机制。

3.增资扩股,提高资本充足率,经营机制上可以借鉴原有试点省市的经验。

4.在结构合理、股权结构、与省联社的关系上要重新改革,要将农行和农信社的改革结合起来,不仅要从央行拿到优惠政策,更要注意区域金融体系的建立、奉献、破产退出机制的完善。

加入WTO后,我国的金融业会更加开放,同时带来了更强有力的竞争。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原农村信用社有个美好的前程。

[参考文献]

[1]李扬.中国金融改革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2]王松奇.金融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谢平.中国金融制度的选择.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农村信用合作社范文第5篇

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及审计范围

***同志的基本情况

***同志,男,1979年9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大专毕业,助理会计师专业技术职称;1992年10月任职于xx县农业银行,1996年调入**县农村信用联社,任业务发展部主任,**年9月任**社主任至今。

**信用社基本情况

**社现管辖营业部1个,分社1个,储蓄所1个,共有正式员工126人,其中在岗职工117人,退休职工5人,内退职工2人,病退职工2人,截止20**年12月底,各项存款14220万元,其中活期存款11673万元,定期存款2547万元;各项贷款12967万元,其中不良贷款1963万元,不良率为66.16%;固定资产余额1155万元;历年累亏损1**9万元。

审计范围。

本次审计对x同志负责隆东分社信贷、财务、会计出纳等工作进行了全面审计,并抽查了777分社、778储蓄所的有关内控制度执行情况。

审计组调阅了xxx社自**年9月至20**年12月的会议记录、查库登记簿、稽核部门历次检查记录和信贷档案等资料,重点审查了该社的各项经营管理情况。

审计的总体评价

***同志在任职期间,能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实践报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始终确立“存款立社”和“效益兴社”的经营理念。业务熟悉,处事稳妥,思路清晰,工作扎实,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任期内能较好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

一、安全保卫、内控管理方面

任职期间,能及时贯彻传达上级的有关文件精神,及时组织员工学习安全保卫等各项规章制度,确保该社内控制度得到进一步的落实。一是积极开展《安全防范应急预案》活动,以提高员工应付突发性事件的能力;二是按照安全保卫有关文件要求,落实安全防范责任制,如于每年年初同全体员工签订《安全责任书》,确保了该社安全保卫制度的进一步落实;三是按照上级稽核、财务等职能部门在检查中提出的整改要求,进行整改,进一步规范了该社各项业务操作规程。

二、信贷管理方面

作为该社信贷管理第一责任人,严格按《444市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基本办法》有关规定,遵循贷款投放“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三性原则,明确贷款方向,在贷款投向上坚持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宗旨;此外,还积极抓好不良贷款的清收盘活及资产保全等工作。一是抓好贷款的营销,做好支农贷款投放工作,任期内共投放贷款近400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狠抓不良贷款盘活清收工作,如落实信贷员岗位责任制,列出重点跟踪对象,采取“一户一策”或“一户多策”等灵活措施,对钉子户及时,收到一定的效果;三是积极配合县“清收工作组”,加强对不良贷款清收力度,如初任职时,该社贷款余额7683万元,不良贷款余额就占5319万元,不良率达到86.43%,20**年底下降到75.**%,20**年底下降到70.98%,到20**年底下降为66.16%,并呈现逐年下降的良好势头,任期内共净压不良贷款2356万元,不良率下降20.27%,逐步优化了该社信贷资产质量,提高了整体经营效益。四是加强资产保全工作的开展,为防范信贷风险的产生,一方面加强对超诉讼时效贷款清理,及时补签了部分合法催收书;另一方面通过或与贷户协商以物抵债等有效方式,取得部分抵债物,力求减少信贷资产的损失。

三、存款方面

确立“存款立社”的经营理念。在加强营业窗口服务的同时,,积极带领全社干部职工挖掘储源,以扩大县内存款市场份额,优化负债结构,增强发展后劲。**年8月底,该社存款只有131**万元,20**年底、20**年底分别达到13361万元、13692万元,到20**年底,达到13878万元,实现了持续上升的良好态势,任期内全社共净增存款1774万元,增幅24.94%。

四、财务方面

任职期间,一是在“效益兴社”经营思想的正确指导下,积极做好贷款收息工作,做到应收尽收,20**年底营业总收入87万元,其中5**1科目利息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98.3%,收息率为2.68%;二是为确保各项利润指标的完成,在做好贷款收息工作的同时,积极抓好各项费用的节支工作,通过采取一系列的行之有效措施后,**年底营业总支出211万元,到20**年底,营业总支出下降为187万元,完成了当年减亏任务。

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贷款管理方面

主要是超诉讼时效贷款居高不下和部分信贷档案资料建档不够完整。

二、财务管理方面

主要是财务制度执行不够严格,如20**年7月9日在5321科目列支会议费用1992.52元,联社同意列支1800元,超过192.52元;20**年12月14日5321科目列支差旅费用460元无证明人签名;20**年11月12日列支购电源等费用4890元,发票无数量、单价内容要素。

三、内控管理方面

一是查库制度坚持不到位。**年全年漏查辖属网点库存现金共欠9次,其中大社营业部3次、777储蓄所3次、77分社3次,20**年全年漏查辖属网点库存现金共欠5次,20**年1至9月份对辖属网点库存现金检查共漏查3次;二是辖属原779分社于20**年发生了业务人员盗支有关账户资金的案件,为此,县联社对其追究领导责任。

审计结论

农村信用合作社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信社 支农信贷 农村金融发展

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和进一步加大支农信贷力度是“十二五”时期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重要战略举措。作为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此举中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分析和研究当前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支农项目贷款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样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定位

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繁荣稳定是当前我国政府部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将农村信用合作社支农信贷工作与它们有效地结合起来,更好的发挥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重大课题之一。

目前,有大量的农信社基层工作人员对农信社的市场定位、经营范围和服务对象等问题存在不少错误的认识,尤其以对“农村金融主力军”、服务“三农”和支持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尚不到位。这严重的从思想和行动上束缚了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这种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村信用合作社应是农村资金的吸纳器,同时也是农村资金的“造血机”。农信社在广泛地吸收农村地区大量的社会闲余资金,形成大量的可贷资金,将其投放到农村水、电、气和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农村信用合作社充当着我国农民生产生活贷款的主要供给者。当前,由于农业的产业弱质性,注定了其生产效益低下,因而农贷的经济风险较城市工商业贷款要大。再加上国家所实行利率管制政策,使得一些商业银行不愿意在农村地区开展业务。因此,农信社就成为开办农民贷款和支农项目贷款等“三农”类贷款项目的核心金融企业骨干。

对此,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农信社的支农贷款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应该受制于国家有关政策作为指导。并根据自身的发展经营情况,在决定贷款对象、贷款金额、贷款方向上作出决定,这样不仅有利于落实国家有关支农惠农政策,更有利于农信社在国家的信贷计划之内,合理有效的利用自身资金实力。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取缔“两会”、国有商业银行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切实需要农信社担当起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所以国家有关部门也应该给与农信社有力的支持和合理的主力地位。总之,农信社的贷款业务绝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经营业务,而要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以此切实有效地落实国家有关农村政策。

二、农村信用合作社支农项目贷款所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农村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发现农信社在其自身的经营管理中面临许多问题,尤其以支农项目贷款为甚。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农贷的高风险与农贷的低收益相矛盾。一般而言,农贷项目主要投资于农业生产,然而农业经济不仅受制于经济规律,更是依赖于自然规律,一旦农业投资遭遇到不利的市场波动或极端自然灾害,那么巨大损失将不可避免。受制于国家利率管制政策的影响,注定了农贷的收益不可能完全弥补其所遭遇的风险,因此,农贷项目的这种风险高,不确定性大而收益低的制度约束严重影响了农信社的发展空间。

第二,农信社资产安全与农贷项目“担保难”相矛盾。根据农信社所要求的贷款审慎原则,必须要求每一笔贷款都只能优先考虑资产的安全性,这就使得有担保措施的借款人将优先得到贷款。但是,当前我国农户所从事的农业生产基本为小规模家庭生产,因此它们所具有的抵押担保物很少,这就造成了农民因为无法提供合理有效的担保而贷不到资金用于生产生活。这也直接影响了信用社支农信贷资金的投放。

第三,注重资金效益的农信社经营评价体系与农村金融环境建设迫切性相矛盾。农信社作为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主体,直接受制于当地金融环境的好坏。反之,当地金融的好与坏也间接影响着农信社支持“三农”服务的质量。然而,当前的经营评价体系放在资金实质运作效率上,借鉴轻视了农村地区金融环境建设这一关心农村信用社会发展生存的重要意义。比如,忽视信用村镇乡镇以及信用户的评比、农村现代金融信息网络建设等“软环境”建设。因此,诚信守信的经营环境将成为农信社的发展关键农村社会金融环境之一。一个缺乏诚信的不良经营环境必将影响农信社支农信贷资金的投放效果。不良环境长久维持下去,必将加大农信社的经营风险,使得其支农信贷资产不断损失和支农效益不断降低等等。

三、相关问题应当采取的对策与建议

鉴于以上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所存在的问题,国家有关部门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的服务体系,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植。比如可以通过试点,先行获得经验,逐步将现有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造成为适合于当地发展的地方性金融机构。我们结合《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精神认为,要系统解决好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支农项目贷款所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农村信用合作社要树立正确的“服务三农”经营理念。农村信用合作社要以《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根本行动指南,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服务三农”经营理念。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目标,以农村金融支持“三农”为导向,真正承担起“农村金融主力军”这一重任。在具体的工作行动中,要做到深入农村、扎根农村,从而做到准确把握农村经济金融变化趋势,力求贴近农村实际,让农民舒心满意,真正有效地解决“三农”贷款问题。

第二,农村信用合作社要不断地进行经营创新和管理创新。具体来说,这些创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信贷制度的创新。在充分调查实践的基础上,着手建立一套适合于当前农村发展实际的新型“三农”项目贷款制度。其次,经营业务的创新。要努力调整当前阻碍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的各项经营业务因素,适时适机地对现有各项贷款项目进行科学创新,力求保留优点,改其缺点,以此不断提高支农贷款的适用性和灵活性,使其更好地满足农村地区不同借款人的需求。再次,内控机制的创新。在我国当前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信贷管理中,基层信用社基本上没有什么贷款的权限,虽然这有利于控制农信社的整体经营风险,但是这恰恰是阻碍其发展壮大的最重要约束力之一。因为在最了解农村信贷需求,最接近农民生产生活的正是这些基层社。合理可控的授予他们一些贷款权限,让他们在贷款对象的选择、贷款资金的使用方向、投资期限和投资金融上有更多的自主决定权,从而赋予其更大的职权和职责,以增强基层社支农信贷工作的动力。最后,全面推行审计制度创新。相比于贷后检查而言,贷款效益审计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建立一套管理明晰和切实有效的贷款管理制度,更能有效地检查信贷资金的投资流向和便于风险控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切实加大对一线信贷员工、信贷项目的效益审计,不仅可以避免信用社在支农信贷工作资产损失,而且可以第一时间发现信贷问题,从而更好地回收信贷资金等管理问题。

第三,农村信用合作社要积极为改善农村金融环境进行各种争优创先活动。我们知道,农村金融环境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是一种“鱼与水”的辩证关系,两者互相促进互相依赖。一个治理良好,生态优秀的农村金融环境,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更有利于农村信用合作社自身的健康成长。为此,农信社要本着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宗旨,在农村切切实实地开展各种业务活动,为农信社的自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可以开展一种非常有建设性的争优创先活动,积极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争创信用乡镇,评选优秀信用农户等多方互动活动,相信这必将对农村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维护农村金融的稳定发展和经济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状况产生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唐彦.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策略分析.昆明:时代金融,2009(10).

[2]徐新.深化农信社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北京:中国农村金融, 2011(3).

[3]边庆祝.对深化我省农信社体制改革的思考与探析.哈尔滨:黑龙江金融, 2010(9).

农村信用合作社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风险;防范

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我国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责就是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农业提供金融服务,农村信用合作社金融业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小额信贷,然而就当前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金融业务来看,受多种因素的因素,容易出现各种风险,而风险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旦出现风险就会带来巨大的损失,不利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在推动农经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中,

1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风险发生的原因

1.1农民还款意识较低

农民作为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的对象,对于这种群体来讲,他们虽然有着一定的劳动力,但是他们的文化水平还比较低,对金融知识一知半解,认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小额信贷就是政府划拨给他们的资金,不需要还,由于农民的贷款资金没有及时偿还,就会影响到农村信用合作社资金的合理利用,造成信贷风险。

1.2信贷机构信用体制不完善

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机构之一,就目前来看,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机构成立时间还比较短,相关信用体制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额贷款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审贷对象的偿还能力。同时,在贷款审批过程中,没有对审贷对象的信用进行综合评估,信贷机构对农民的信用评价工作还没有做到位,从而造成信贷风险的发生。

2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风险

2.1市场风险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风险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风险之一。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职责就是为农民提供资金贷款服务。作为一种资本项目投资,信贷资金资本回收时的盈利容易受市场的影响,造成市场风险。例如,农民在重视花生时,为了扩大规模,向信用社申请了一笔贷款作为花生规模化种植的保障,然而花生作为一种商品,容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如果农民生产出来的花生在市场环境下受市场行情的影响,会造成滞销,从而使得农民亏本,难以偿还贷款资金,从而造成信贷风险的发生。

2.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就是借款人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偿还贷款本金或者故意拖欠,不及时偿还贷款本金。在农村新农合作社小额信贷中,信用风险比较常见。对于农民而言,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对金融相关知识还不够了解,认为农村信用合作社就是国家成立为农民服务的金融机构,往往不会主动地去偿还贷款,从而影响到信贷人的信誉。

3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风险防范的意义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银行类金融机构,是由个人集资联合组成的以互动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出现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民资金困难、农业资金短缺等问题。对于农业生产者而言,其对资金需要存在小规模、小数额、零散等特点,故此,农村信用合作社主要以小额信贷为主,虽然农村信用合作社是以小额信贷为主,但是也依然存在许多风险,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这些风险的发生会影响到农村信用合作社资金利用率,一旦农村信用合作社贷出去的资金不能及时的回收,势必就会影响到合作社金融业务的持续开展,从而不利于农业的发展。风险防范是针对风险问题而采取的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在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过程中加强风险防范可以有效地降低信贷风险的发生,保证农村信用合作社资金的稳定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民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

4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4.1加大小额信贷的宣传

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风险的发生与人们的文化水平有着直接的关键,对于农民这种特殊的群体而言,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小额信贷风险的认识还不够,以至于信贷风险频频发生。为降低农村合作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的发生,相关部门就必须加大小额信贷的宣传,提高人们对小额信贷的认识,让农民认识到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不是无偿的贷款服务,让人们认识到贷款不及时偿还的危害性,从而激起群众的意识,促使他们及时偿还贷款。

4.2健全信用体系,强化管理

信用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面临着较大的信用风险,故此,农村信贷机构必须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要不断完善信用体系,要结合实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农户信用等级标准,并严格落实下去,防止风险的发生。同时,在小额信贷前,要对农户的自信进行综合考评,防止冒名顶替的现象发生,要对农户的经济条件以及信用状况来开展信贷业务,对于信用不好的农户可以拒绝贷款申请。在贷款划拨后,信贷机构要加强贷后管理和监督工作,要全面掌握农户贷款使用情况,确保农户贷款资金使用合理、合法,最大限度的防范信贷风险的发生。另外,为了更好地规避风险,我农村信用合作社就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风险管理,在内部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对信贷业务市场进行全面管理,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对信贷业务风险进行全面分析,进而降低信贷业务风险,确保资金的稳定性。

4.3加强信贷工作人员的教育与管理

在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工作中,工作人员职业素养、能力的高低都将影响到小额信贷风险,而加强信贷工作人员的教育与管理可以更好地降低信贷风险的发生,信贷机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加强现代工作人员的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要强化责任,将相关责任下去,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责任心,全心全意的投入到信贷工作中来,严格按照小额信贷操作要求来进行贷款审批、放贷,防止信贷风险。

4.4建立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体系

农民作为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主要对象,近年来,国家对农业越来越重视,发展现代化农业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而资金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在发展农业过程中,由于技术和信息的缺乏,农业经济效益难以得到保障,从而导致农户贷款难以按期偿还。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资金作为基础,但是其他配套服务也至关重要,如技术、信息等。农村信用合作社在为农民提供贷款的同时还应当积极地配合政府部门向农民提供社会服务,要协助政府部门建立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体系,如加大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让农民掌握先机内的科技,了解农产品市场信息,从而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降低风险的发生。

4.5采用合适的小额信贷利率

信贷利率作为一种调节信贷活动的工具,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开展小额信贷业务时,采用合适的信贷利益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贫困人群加入到小额信贷活动中来;另一方面可以集中闲散资金,给农业信用合作社提供广阔的资金消费市场。而在制定小额信贷利率时,不需要结合农村信用合作社实际情况来和贷款客户进行,要确保所有费用的合理性,如工作人员工资、运营操作费用等。

5结语

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基层金融服务的机构,其主要业务以小额信贷为主,而在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业务中,信贷风险问题十分重要,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面临的风险主要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而引起风险的因素也是多方面,小额信贷风险的发展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农村信用合作社必须结合自身的情况,做好小额信贷风险防范工作,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规避小额信贷风险,从而促进资金的有效使用。

作者:蒋国锋 单位:西安市高陵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参考文献:

[1]刘晖.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的风险与防范[J].当代经济,2008(10).

[2]黄忆寒.农户小额信贷的风险及其防范——以江苏农村信用社为例[J].农村金融研究,2010(03).

[3]杨婕.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业务发展状况分析——基于新沂窑湾的调查[J].现代商贸工业,2010(09).

[4]韦淑琴.小额信贷中信用风险的防范管理[J].现代商业,2010(15).

[5]宫泽龙.探析农村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成因及防范对策[J].现代商业,2012(24).

农村信用合作社范文第8篇

(一)关于湖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 农村信用合作社(Ruralcre-

dit cooperatives,农村信用社、农信社)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湖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1951年7月浠水县农村信用社的成立。先后经历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跌宕起伏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攻坚阶段和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蓬勃发展阶段。2005年5月,湖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工作意见》,为湖北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05年7月28日,湖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挂牌成立。

(二)关于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理论产生于18世纪产业革命之后。2003年,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在借鉴COSO报告的基础上,在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内部控制审计》中,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指组织内部为实现经营目标,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保证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提高组织运营的效率及效果,而采取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准则指出,内部控制包括五个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随着外部竞争的加剧和内部强化管理的需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纵观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五个阶段。

(三)农村信用合作社内部控制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有着近60年历史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其历史积弊早已成为困扰中国金融业的难题。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农村信用社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当前,农村信用合作社正在经历着向商业银行的转型。在转型过程中或者转型后都必须高度重视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有效提高农村信用合作社自我约束能力和防范风险能力,进一步改善经营环境,从而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成功转型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还必须通过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内部控制能力建设,构建风险防范长效机制来扬长避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二、湖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各主体履职尽责不充分 2005年以来,按照国务院关于“信用社交由地方政府负责”的要求,湖北省政府全面承担对全省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管理和风险处置责任,坚持政企分开、依法管理的原则,加强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领导,不干预信用社的具体业务和经营活动,不把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管理权下放给市、州、县政府。全省推行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和以县级为单位统一法人两种产权模式的改革。按照公司治理原则,建立了一套由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组成的三会制度,实行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衡,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但在实际运作中,作为委托人的社员代表大会与作为人的理事会,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二者之间的行为目标并不总是保持一致,社员代表大会实质上也是由理事会控制;在日常经营管理中,作为最高权力机构的社员代表大会并没用真正体现出其决策地位。监事会对联社理事会和主任的决策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监督制约作用。县级联社监事会由于没有常设机构,一般只设监事长,通常的做法是由内审稽核部门负责人担任,实质上使监事会成了联社内部稽核审计的一个部门或者科室,无法有效履行其监督职责。理事会作为社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和经营决策机构,在信用社的日常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现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规定:职工理事不得超过理事会人数的三分之一,加上非职工理事对信用社的性质、作用和经营方针了解不够,缺乏相关的法律及金融业务知识,对信用社经营管理关注程度不足,直接影响理事会决策的正确性。

(二)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系统性、执行力度不够 轻风险管理过程,重事后监督检查,是目前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误区。由合规经营管理向风险预警管理转变的意识不强,在风险控制方面缺乏有力措施。主要表现在:第一,缺乏风险预警体系,过分依赖事后监督。干部、员工的风险鉴别能力、风险化解能力以及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存在经验管理强于制度控制现象。重制度建设,轻执行落实,重事后检查,轻事前防范,在业务操作风险的防范上,过分依赖于事后监督中心的检查和整改。第二,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系统性。目前不少制度在分社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重此轻彼,各取所需,缺乏统一考虑,使现行的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系统性,影响了内部控制制度整体作用的发挥。第三,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度不够。一方面,岗位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有章不循,违章操作,有些创新业务相关制度尚未建立就盲目运作。缺乏严格的、经常性的检查,互相监督制度执行上也存在脱节情况。另一方面,在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存在制度执行不系统的现象。部分基层农村信用社,内部业务岗位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制度未能完全落实,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不尽人意。

(三)内部控制机构建设薄弱,监督职能弱化 目前,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控制机构建设薄弱,大多数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控制机构是以稽核监察部门为主。一方面,内部稽核监察部门人员较少,致使内部控制检查不能形成合力,监督检查的深度、广度和频率不够,对有关业务的相关人员监督检查也存在一定的盲区和死角。同时当前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内部监督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稽核审计部门只是通过对业务凭证的审查和账务核准对已经发生的经营行为进行事后监督,没有对经营管理过程进行事前指导和事中监督,未起到风险防范作用。另一方面,内部稽核部门缺乏独立性,其内部控制监督缺乏权威性。由于目前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稽核部门都是作为联社的内部机构而存在,这种稽核管理体制不能对由于主任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进行有效的监督,致使稽核部门不能独立行使监督职能。稽核部门要对主任和同级部门负责,对审计查出的结果,不经主任同意就不能上报,不能独立做出处罚决定,因此,也弱化了其审计监督职能。

农村信用合作社范文第9篇

政府主导下的社员非自愿入股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基层社,无一例外都是在当地乡政府及社队干部的动员下,每户农民认交数额不等的股金,构成信用合作社最初的资本金(股本金)。由于当时经济水平低下,农民收入极少,因此农村信用合作社最初的资本金数量都比较有限,一般都只有几万元的水平(在经过1996年的社员重新登记入股,信用社的资本金也没有多少增加)。在当时的背景下,农民对合作金融知之甚少或者一无所知,他们通常对政府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信任感,因此当政府工作人员进行入股动员时,绝大多数符合入社条件农民都不带任何疑虑地加入了信用合作社。不过,即使已经成为信用合作社的一员,他们对“合作”到底能给自己带来什么益处也仍然是不清楚的,事实上他们也不想知道“合作”的真正含义。在他们看来,政府要求农民去做的事,肯定对农民有益无害。可见,农民最初的入股,完全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而不是农民在自愿基础上的自主选择。或者说,是政府选择代替了农民的选择,只不过农民在特定环境下毫无保留地认可了政府选择。因此,在信用合作社的初始产权的确立上,农民社员虽然成了信用社的“主人”,但他们的入股行为没有自愿的特征,而更多地体现为非自愿的顺从(尽管这种顺从没有明显的强制成份。)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产权虚置

由于农民入股的非自愿性,加上我国在成立农村金融组织之时正式制度的不配套,使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产权在一开始就没有得到清晰的界定,或者说仅仅在形式上得到界定。在一个正常的制度环境中,出资入股的社员毫无疑问是信用合作社的产权所有者,而在我国,虽然信用合作社一成立的时候就以章程的形式规定了社员的地位、权利和义务,指出由全体社员或经全体社员推选出的社员代表组成的社员(代表)大会是信用社的最高权力机构,并明确要求每个独立社都必须成立相应的理事会和监事会,但是,由于资源的配置都是以政府为中心进行的,政府对信用社资金的来源与运用都具有垄断性的支配权,因此即使以全体社员为基础确立的“三会”,在实际运作中也不是对社员负责,而是对地方政府负责,即有关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一切活动的最高决策权属于政府。也就是说,全体社员对他们出资组建的信用合作社只有名义上的产权归属关系,而实际上的产权所有者却是国家或者集体――这个集体并非全体社员组成的集体,而是一个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比较含混的集体。可见,全体社员作为产权主体的地位事实上被架空。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治理结构残缺

正是因为信用社的产权虚构与信用社的“主人”不作主,因此,“三会”只徒有虚名,治理机构残缺不全。首先,社员代表大会成立以后,每年虽然召开一次大会,但社员代表普遍没有参加的积极性,相反,信用社往往靠发放一些纪念品和提供免费餐等方式去吸引代表参加会议。即使到会,也极少有代表能够就信用社经营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有价值的质询和探讨。理事会与社员代表大会之间形成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最高权力机构名不符实的状况。其次,理事会虽然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但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对候选人的推举是影响选举的最重要因素,理事会的理事人选通常受地方政府的控制,有时理事会选举就是一种简单的程序,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

合作与非合作: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两难选择

产权制度不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残缺不全,使农村信用合作社面临一种两难的境地。如果按照标准的合作金融组织形式运作,那么,在现有的产权制度下,几乎没有使农民之间实现真正合作的可能性。这是因为,虽然地方政府现在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管理等活动已经少有干预,但由于作为信用社产权主体的社员依然没有参与管理的激励,也没有主动要求政府以法律形式重新界定产权关系。产权不清的状况不能得到改变,造成社员对信用社财务及人事仍然不关心。既然互助的物质基础――社员入股的股本金及其“派生物”不被社员所关心,或者即使有社员想关心,也因为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提供支持而不能实现其关心的愿望,那么最终的结果是:经济上实力弱小的农民实现互助合作只停留在愿望的层面上,难以成为现实。挂着合作的招牌却不做合作之事,这无论对合作社来说,还是整个金融界来说,都是不合适的。

参考文献:

1.刘岩,仲晓天.“合作金融的制度分析”.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

农村信用合作社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合作金融 农村信用合作社 商业银行 监管质量 监管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纵观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其监督管理存在的严重缺位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倍受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等全方位的突飞猛进,农村经济也蓬勃发展,相伴而来的就是农村社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由于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趋势为合作金融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商业金融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并存,因此我们不得不分别分析两种性质定位下的农村合作金融监管体系,尤其是在监管模式未考虑这种并存性质监管的前提下,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提出调整现行监管模式的改革方案。

一、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农商银行监管模式的现状

(一)监管体制

农村信用合作社主要受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及信用社省级管理机构、省级人民政府的监管。2004年,中国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法律、法规和《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试点方案》的精神,制定了《关于明确对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明确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职责分工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各相关机构在农村信用合作社监管中的职责。 各相关机构在监管中要做到协调配合、各司其职、职责明确、分工到位,使其在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运行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存款准备金、特种贷款、债券市场、外汇管理等业务进行监督,保证其合法经营。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着重监督农信社机构设置、业务经营、法人治理、风险预防等方面。信用社省级管理机构具体监督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内控制度和经营机制,比如说监督农信社业务范围、财产清算、分配执行等。由于国务院将信用社的管理下放到政府,因此,政府对信用社的管理与风险处置的监管是全面的,监管方面主要包括对信用社执行法律、法规及政策的督促、对高层管理人员的评估、对信用社违法行为的监督等。

银监会在2003年9月颁布了《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在银监会内部设立了农村商业银行监管的合作金融监管部,并颁布了《加强农村商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机制建设监管指引》等一系列规章,可见农村商业银行监管采用的是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监管规则。 这是银监会为了更好的贯彻“三农”精神,进一步强化了普惠金融理念,因此对农村经济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行的农村商业银行实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具体而言,银监会负责银行业的监管实施工作,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负责宏观调控与货币政策的制定。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央银行,为银行体系提供必要的流动性支持,并进而维护整个国家金融业体系的稳定。银监会不仅增强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还有助于中央银行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宏观调控与货币政策职能上。因此,银监会除了对农商银行进行监管以外,还要加强同中国人民银行、政府、保监会等的协调合作,共同促进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

(二)监管内容

农村信用合作社监管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农村信用合作金融市场准入及退出监管,农村金融市场是否稳健运行直接关乎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严格的市场准入管制可以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第二,谨慎性监管,主要是指对资本充足度、资产流动性、贷款集中度等的管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成立必须要有足额甚至大量的资本,除了抵御风险外,更重要的作用是吸引投资及扩大业务。第三,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活动的监管,一方面由股东、债权人和存款持有者对市场进行监督,银行对资产流动性进行监管,维持一定的存贷款比率。另一方面在发生金融风险时,银监会及相关机构协助省级人民政府处置,保护农村信用合作社及农民的利益。第四,对高管人员进行监管,主要是监管高管人员的任职资格及条件,对监管其履行职责并作出评价。

农村商业银行监管的内容主要包括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发展战略、组织架构、业务发展、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绩效考核和监督评价等内容。要合理设置股权结构,通过高层的决策与考察,合理吸收优质涉农企业入股,股东要对其进行监督。建立适合农村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时,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对其进行监管。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不仅要对农村商业银行的机制建设与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而且还要对市场准入、高层管理人员的绩效等进行监督并进行评价。

三、农村信用合作社现行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职责分工不明制约了银监会监管效能的发挥

目前,对中国农村信用社的监管采取行政监管与行业监管并行的监管模式,行政监管主要指在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把管理权力部分分给省级政府,使其具有了监管的职责;行业监管主要由银监会及其各地的银监局负责。虽然监管职权的下放在某些方面发挥了行政与行业在监管上携手的优势,但是存在的问题还是非常普遍。行政监管与行业监管因为在职责分工上不够具体明确、有加之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信息共享的宽度和深度极小等问题,使得在某些方面银监会和省级政府都有管理的职责,而在另一些方面二者却都无监管的义务,这造成了要么争抢监管、要么互相扯皮的不良后果,也严重影响到监管作用的发挥。

银监会作为农村信用社的监管主体,其监管因忽视了农村信用社自身的特点而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而在对其采取何种监管标准这一问题上,我国又选择依商业银行的监管模式进行监管。但是,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因为其性质上存在的差异导致其在产权制度、经营区域、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诸多不同,而且农村信用社也存在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省级联社、县统一法人社和两级法人社的多元化模式。如果都按照商业银行的监管方式进行监管,则难以达到应有的监管效果。同时,银监会还缺乏与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金融监管水平相匹配的足够的监管人员和监管手段。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相结合是我国目前在农村信用社O管上所采取的主要手段,其中临时性的现场监管较多,因为其在成程序方面不符合程序正当性,在收集信息方面缺乏深层次的数据对比分析,致使其在监管的次数上和深度上非常有限,监管工作很难有效完成。此外,由于农村信用社的法人多、机构相对分散等原因,使得监管机构没有能力配备足够的人员于每一个具体的监管对象,全面监管往往名存实亡。外加很多监管人员在业务素质、管理水平等方面都达不到监管者应该具备的能力要求,导致其监管水平比较低下,监管效果难如人意。

(二)行业自律监督机制缺失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农村信用社的行业内部自律监督机制。2005 年 12 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农村合作金融工作委员会作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行业协会而成立,依照《农村合作金融工作委员会工作规则》可知,现在此协会以为会员提供服务和沟通协调为主要职责,并不包括监管的内容。另一方面,行业协会没有具体的类型,其数量更是少之又少、近乎空白,这使得各种不同分工的协会组织的成立无法建立在农村信用社自愿参加的基础上。同时,由于没有认识到行业协会组织在行业管理、监督等方面的重要性,故在对其成立、运行的政策和措施上坚持消极态度。这些原因都使得协会组织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使协会组织在监管上补充银监会难以触及的真空地带的成立目的化为泡影,造成了农村信用社监管漏洞有所扩大。

三、农村信用合作社监管模式的设计思路

一国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直接关系着这个国家农村经济发展,故而各国均不遗余力地设计适合自己的监管模式以保证其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农村经济,我们应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监管模式进行建设性地设计。

(一)借鉴国外实行混合监管模式

德国采取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组织监管相结合的模式,政府监管机构包括联邦金融监察局、中央银行和审计协会三个;美商储蓄互助相互保险集团和美国信用社存款保险基金为美国的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保驾护航,防范因为一切原因所带来的农村经济波动。总体来看,各国在本国农村信用社监管体系的设计上都坚持外部监管、内部自我监督和行业监管相结合的监管模式。针对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监管存在严重缺位以及农村信用社相关机构还没有被纳入监管体系的问题,应在借鉴发达国家相关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并重的监督模式,即形成以银监会和各地银监局为主、行政监管、行业协会监管和社会监督为辅的外部监管体系,同时设计类似于公司监事会的农村信用社自我监督部门进行内部监管。

(二)建立科学的监管体制

针对我国农村信用社在分布上极其分散、经营状况参差不齐等现状,要设计出一套既能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推动中国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又符合国际惯例且具有国际发展水平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监管体系,其难度可想而知。银监会和各地银监局作为农村信用社监管的主体力量,对其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乎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就银监会和各地银监局的监督职能发挥,应该以实行分类监管,通过制定有差别的监管标准和方法,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手段,建立大数据模型,在分析利率敏感度和风险程度的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的预警机制,同时结合专项稽核等传统手段,选拔和培养高素质的监管队伍,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实施类型化的全方位监管。 为加强金融监管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还可以通过从立法上量化与金融监管有关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方式, 同时整合各方面的统计数据,在规范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和实效性的基础上建立监管统计系统,以实现监管部门对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实时管控。

(三)重行业自律监管

在某一个行业内成立以自我约束为目的的协会组织,其本身就有对此行业内的协会成员进行协调、监督、管理、服务的作用。农村信用合作社通过行业协会制定并组织实施行业所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及准则,并以此来规范各会员单位的内部控制行为,从而促成业内的沟通合作,协调同业内的想到救助,同时配合银监会的监管工作,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在德国,行业协会可以成立专门的审计协会,审计协会通过对基层合作金融机构的经营和管理进行经常性审计,向银监会提供更为真实和及时的行业信息。这样,审计协会和银监会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规范农村合作金融的活动。

(四)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农民认股成立。因为农信社本身就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因农民社员本身的文化水平有限,外加农村信用合作社所涉及的都是专业的经济行为,因此要实现社会中介机构、农民社员、新闻媒体等社会主体的社会监管,就要建立完善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就是要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情况和法律法规制度的落实情况向社会公布,接受农民社员和社会大众的舆论监督,约束农信社的经营管理行为。

农村信用合作社监管模式应该在适应我国国情上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的农信社监管经验,形成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并行的监管模式。同时,在监管模式的应用上我们还应该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农村商业银行监管模式的方案设计

农村商业银行担当着农信社转型为现代公司的重要角色,对其改革和发展进行有效的监管必然是题中之意。但是农村商业银行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性质、功能、作用、价值等各方面都有所区别,对其的监管模式也应有所不同。

(一)纳入法人治理结构,走民主化监管道路

伴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信用社应其需求的变化而选择以农村商业银行的形式向现代公司转型,我们理应看到在此形式之下更多的是要根据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要求适时地纳入现代公司制度的具体内容,使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作为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是农村商业银行在治理上必不可少的,即农村商业银行应该通过设立分工明确、权责一致的权力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调整银行的所有者、管理层、职工三者之间的关系,推动其健康发展。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所有者是谁、谁说的话算数的问题,即采取措施对产权加以明晰,使股东的权利得以充分实现。其次,农村商业银行的所有内置机构都要依照法规及章程的规定进行人事任用、变更,省联社在不干涉其日常事务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监管。再次,要广招金融相关的人才,推动农村商业银行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二)努力发挥监事会作用,提高内部监管质量

监事会作为公司的三大机构之一,担负着监督公司运行中机构和人员的履职行为之重责,监事由股东会和职工代表选举产生,并对其负责。监事会与其他机构在监督与被监督的基础上相互配合、互相制衡。在现实中,虽然监事会的作用发挥有限,但可以通过措施的改进,释放其有效监督的功能。首先,要完善农商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以确保监事会的独立性。监事会要代表股东并行使其应有的监督职能,绝对不能成为董事会的工具或附庸,更不能成为农村商业银行的摆设。其次,要通过立法明确监事会及其监事的责任。因监事监督管理过失给农商银行或股东造成损失,应明确规定由其承担适当的补充责任。只有责、权、利的匹配才能增强监事会成员的责任意识,才能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管质量。

(三)引进战略投资者,创新股份代持机构

从公司类型来看,农村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股份有限公司。因此其设立时的发起人人数应符合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实践中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规范这一设立条件。一是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方式来实现。即通过溢价购买自愿放弃股东地位投资者的股权,既可以达到公司法要求的发起人人数的要求,还可以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引进高素质金融人才和科学的管理。二是采取募集设立方式。依据公司法募集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规定,农村商业银行设立时的发起人须控制在 200 人以内。建h银行业监管部门创新相关条款,设计发起设立股份的代持机构,依法规范农村商业银行有关机构发起人的资格与取得条件,以应对农村商业银行募集设立时的人数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洁.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1):222.

[2] 徐文鸣.促进农村商业银行监管的法经济学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0(02):117- 119.

[3]胡芬.地方政府在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中的职能转变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18―20.

[4]张洁.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理论与实践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5]张洁.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理论与实践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13.

[6] 鹿野嘉昭.日本的金融制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273- 275..

[7]张远军.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金融治理结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1):33―34.

上一篇:光合作用范文 下一篇:合作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