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礼仪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28 16:31:17

国学礼仪教育

国学礼仪教育范文第1篇

近几年,每过一段时间,便会掀起一阵“国学热”,或者说是“传统文化热”、“儒学热”,与之相伴的还有读经热、祭祀热、私塾热、修家谱热等等,但从来没有哪一次,国学得到了持之以恒地、普遍地推广。

而那些送孩子去国学班的父母,“动机”五花八门:有纯粹只想给孩子的履历“镀金”的;也有“怕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心理作祟,跟风的;还有“急功近利”,想让孩子在短时间内脱胎换骨,从“熊孩子”变成乖孩子的。有个家长的理由更耐人寻味:“就跟那年抢碘盐一样。”

总之,少有家长寄托于孩子是否能通过国学在今后成为一个知书达礼、有教养的人。多数家长都抱着“让孩子学学玩”的初衷,坚持不了多久便半途而废;或孩子的行为规范一旦达到预期,就立马退学。这点,从国学班的学生生源就可看出,3~12岁,父母对孩子最头疼的一个年龄段。

在深圳创办了“儒愿学堂”的蔡孟曹,就遇到过很多类似情况。一年前,学堂里收了一位“顽童”,因为在学校被罚站、挨批,产生厌学情绪,其父母只好求助于蔡孟曹的私塾。结果,一年后,孩子变得有礼好学,父母便将其转回了学校。

“私塾有时候成了学校‘坏’孩子的避难所,这些父母将读经教育当作权宜之策,并非真正了解私塾的价值所在。”蔡孟曹无奈道。

另外,在很多家长看来,虽然如今“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而知荣辱”,中华礼仪复兴是必然选择,但对于一百年前就被废止的《三字经》、《四书五经》、《弟子规》等小学启蒙教材,仍然未从根本上消除对其“迂腐”、“呆板”的成见。

“国学谈的是忍让、不争。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孩子要学的是如何展示自我,坚持忍让、不争很可能就找不到工作,或在单位平平淡淡一辈子。”37岁的罗番送儿子学了三个课时的国学后,就果断放弃了,“他正在读初三,如果没有竞争观念,我很担心他不能考上好的高中,也就无法考上好的大学。”

难道孩子成为圣贤之人,就会失去生存能力,变得呆板?

国学讲师蔡礼旭说,学礼的孩子知道处处尊重别人,替人着想,大脑更灵活。“有时候在机场排队,很多孩子都站不住,在那里撞来撞去,有旅客会说,这个孩子真活泼!但那已不叫活泼,而是随便、没有家教。”

不学礼,无以立

当然,还有家长拒绝送孩子学国学,是因如春笋般崛起的“国学行业”乱象丛生,商业化色彩过于浓重。调查发现,学生都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古书。这样流于空洞形式的国学,没有把传统文化的精髓表达到位,也很难说能起到培养孩子情操、感悟力的作用。

种种现象,让国学最终遇冷。但剥开国学备受争议的外衣,它的重现却影射出中国如今对儿童礼仪教育的缺失。这种缺乏,从父母本身对国学的误读和对家庭礼仪教育的忽视开始。国学固然有糟粕,但它的精华,又有多少父母领悟并习得?

比如,有父母担心《弟子规》里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会让孩子变得缺乏主见和反抗精神。而实际上,孩子长大后,阅历变得丰富,怎会不形成自己的主见?归根结底,是父母本身对长辈不够尊重。很多父母都会当着孩子的面,对长辈不敬,甩脸子、发脾气,甚至训斥。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不懂礼仪的人很难在社会、团体当中立足。

在一家私企做销售主管的苏赫十分感慨,“现在很多年轻人,缺乏的不仅是职业素养,更是个人素养。之前公司来了个妹子,常常不打招呼就外出不说,打电话过去不接,事后看到也不回复,对人连基本的尊重都没有,更别说我还是她的上司。后来她拉肚子请假,一个二十几岁的成年人,电话居然让妈妈代打。无语的是,我这边客客气气,她妈妈却态度恶劣,责问我是不是给她女儿分配的工作过重才导致其生病。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女。”

父母总认为,礼仪有何重要?还不如多给孩子报补习班、兴趣班。国学讲师蔡礼旭说:“我相信很多家长都喜欢把孩子往分数那边推,然后等孩子大学毕业出来,很可能连跟人打招呼的基本能力都没有。我见过不少大学生跟人打招呼还要妈妈提醒。”

而孩子的这些问题,其实都出在父母身上。人的社会化起始于家庭,人的文明礼貌的养成,也必然是从家庭开始。

基本的礼仪最重要

那些文化不高、不懂礼仪规范的有钱人,因为自己在这方面吃过亏,都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在社会上受欢迎、得体有礼的人,鉴于对国学有偏见,于是送孩子去学费用高昂的西方礼仪。

然而文化底蕴不同,造就的礼仪规范也不同。中国传统礼仪,讲究的是以家为核心的尊师重道、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而西方礼仪侧重的,却是高端社交。这与西方的婚姻观有关。西方的家庭,以夫妻为核心,子女一旦成年,便要离家,今后成立家庭,也不会再回家住。社交对他们的生活来说,至关重要。他们所形成的礼仪规范,更多的是关于见面礼节、餐桌礼节、交谈礼节等。

并且,这种颇具贵族风范的礼仪多有阶层之分,一旦家长不替孩子把关,孩子也许会变得虚荣、做作。比如“小绅士、小淑女、小王子、小公主”礼仪班,所学的是如何正确使用刀叉、喝汤不发出声音、走路端庄优雅等,为的是应付一些高雅、隆重的场合。

学了这些礼仪,私下里孩子是什么样,终究还是什么样。方灵7岁的侄子学的是西方礼仪,她说:“我弟弟弟媳工作忙,没时间管教孩子,发现孩子有点‘熊’,就送去了小绅士班,但没什么用。家里来了客人,不打招呼直接扑到人家怀里玩儿,到了吃饭的时候,不看其他人是否坐下,自己就先坐到桌子前敲碗筷。”

说到底,连基本的礼仪都没学好,就直接跳级,又怎会学到高端礼仪的精髓,这根本就背离了“礼”的真正含义。一个人私下里不懂得尊老爱幼,不懂早上出门要跟父母打招呼,不懂吃饭要等长辈先动筷子,在重大场合表现得再得体,也只是道貌岸然。

推动儿童读经运动的南怀瑾大师曾无限感慨:“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如今却像个乞丐一样,向西方讨文化的饭吃。”

父母才是最佳的礼仪施教者

事实证明,再粗俗的父母,也希望养出一个懂礼貌、有教养的孩子。但这类人没有意识到,需要学习礼仪的不仅是孩子,还有他们自己。有的国学机构曾试图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学习,但遗憾的是,“心浮气躁”的家长,甚至不如孩子。家长做不到,孩子又如何做到?

有个家长就抱怨,他和孩子一起参加了为期7天的国学主题的冬令营,回家后觉得孩子懂事许多,但没过几天,孩子就“原形毕露”。家长找国学老师抱怨,老师一句话就让他哑口无言:“那你对待孩子的态度变了吗?是否做到了以身作则?”

国学老师刘智清说得好:“国学本来就应该是父母教给孩子的。”父母怎样教?当然是言传身教。70后的何B回忆,自己的礼仪习得全靠父母的言传身教。比如,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父母会出门迎接,并以礼相待;对爷爷奶奶,父母从来都毕恭毕敬,轻声细语;而父母之间,虽也有争执,但从不大吼、说气话,两人相敬如宾。

何B说,他舅妈是个厉害角色,跟大家族里几乎所有人都吵过,唯独对他爸妈毕恭毕敬。“她有次跟我说,我爸妈身上的良好家教,让她不好意思乱来。”父母的言传身教让何B受益匪浅,别人都说婆媳难处,她却和婆婆处得像姐妹。

《你的礼仪价值百万》里说,礼仪是一个人教养、风度、人文情怀、从容的内心以及丰富的见识所带来的谦逊态度,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而正是这些修为和内涵,才是礼仪真正核心的价值,是无法包装的心灵魅力。

国学礼仪教育范文第2篇

很巧的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一份国学典籍的丰厚遗产,其中包含相当数量的礼仪典籍。中国是礼仪之邦,上下五千年,西周视礼为“国之大柄”,春秋时期荀子的“国无礼而不宁”,孔子的“克己复礼”,直到后来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礼仪一直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是规范社会人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重要部分。这份遗产我们本来应该继承。很遗憾,因为中国近代以来,一直遭遇战乱兵祸,革命潮流冲刷,社会不停震荡,加之1949年建国以来,历次政治运动把古代礼仪典籍当作扫除对象,致使这份遗产渐渐零落,渐渐被民众遗忘。而日本与韩国则把来自中国古代的这份遗产很好保存于民众行为举止里,所以他们的国民举止显得彬彬有礼,素养良好。

今日,开展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使得我们的教育包括学前教育也担负重大责任。伟大的民族复兴首先是现代文明人的培养,包括使人的行为习惯与举止礼仪进入高度文明的层次,逐渐形成一个和谐社会。而借鉴古代培养幼儿行为与礼仪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显然是可行的。今日之学前教育,学习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把国学礼仪典籍纳入课程内容结构里,也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它能够使幼儿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礼仪典籍教育的课程定位和目标

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是学前课程礼仪教育的重要课程内容。它和现代礼仪教育内容共同组成学前课程礼仪教育的完整内容结构。这是我们对国学礼仪典籍教育的基本定位。

国学礼仪典籍包含了很多人的基本礼仪,如站、立、行、走、卧、对待长辈、进餐、外出、归家等。这些礼仪直到现在还是具有生命力的,这些礼仪的实践还能体现人的文明素养。但是,国学礼仪典籍的内容,不可能体现现代礼仪知识,如关于国旗国歌的礼仪、吃西餐的礼仪、乘公交车的礼仪、唱“卡拉ok”的礼仪等。

因此,国学礼仪典籍教育被放弃是错误的,它成为学前课程礼仪教育内容唯一内容也是不对的。把它和现代礼仪教育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才是正确的选择。

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比之现代礼仪教育更丰富的内涵还在于它以吟诵或诵读的方法,使幼儿在记忆力最佳的生理敏感期记住古代语言精华,促进古代典籍语感的形成。这对幼儿今后继承古代文化精华、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也是很重要的。

我国最重要的幼儿园教育行政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并无关于经典礼仪教育的相关要求。因此,我园自主定位国学经典礼仪教育的课程目标为:(一)幼儿能逐步熟悉适合幼儿学习的国学经典礼仪的内容,并喜欢诵读。(二)幼儿能理解适合幼儿学习的国学经典礼仪的内容,并乐于进行实践。(三)幼儿能在学习经典礼仪内容和现代礼仪内容后,形成较好的文明礼仪素养。

建设礼仪典籍教育的潜课程

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内容为课程内容。

当幼儿每日不断接触幼儿园环境时,他们也在不断和环境互动,所以,环境具备教育的功能。较好地具备教育功能的教育环境被称为是潜课程。基于此点,我们在开展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时,特别注重潜课程的建设,力求发挥其内隐的教育功能。

走进幼儿园大门最醒目的位置,就是体现我园办园思想的标语:“育苗以爱树人以德培才以道”,“用放大镜看幼儿的优点,用显微镜看幼儿的潜力,用望远镜看幼儿的未来”。这用于经常性地提醒教师。在新建的教工会议室里,最醒目的是八块由厦门书法家书写的礼仪典籍内容牌匾,有《孝经》、《弟子规》等。每一次会议前,都有一位教师来主持讲解其中内容.让教师了解这些作品所隐含的礼仪精髓,内化古典礼仪知识,言传身教,更好地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教师对幼儿来说,是人际环境最重要的因素,幼儿天天接触教师,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的对象。

我园设置了书架,添置大量图书,其中包括古代礼仪典籍或对礼仪典籍进行解说的书籍,为家长和幼儿提供了亲子阅读、学习的机会,让幼儿们在充满书香与温暖亲情的环境中充分感受阅读的乐趣。

我园建有培才育德的“润德廊”。在这条文化长廊上,充分体现了“学国学、知礼仪、智商好、情商高”的理念。在长廊的右边,展示的有将礼仪典籍“弟子规”与我园集邮园本课程相结合,设计制作的《弟子规》邮票系列:“弟子规,圣人训。守孝悌,次谨信。”以此开篇,《弟子规》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博大精深而又深入浅出,将历史悠久而内容广博的中华传统美德悄无声息地融入短短的句子中。每次每句,都告知人们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每天放学,总能看见家长拉着幼儿的手,耐心解释图文中的内容。如能学习、理解、内化,将让每一个人都受用一生,让每个幼儿那纯洁的心灵都有一颗感恩之心。在另外一版《常理举要》宣传栏中,同样图文并茂,将在校、居家、餐桌、做客……各种各样的礼仪内容形象展示,让幼儿们能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典籍中行为规范对人成长的深远影响。

在班级的工作坊里,都能看到巧妙渗透其中的礼仪典籍内容,“公共汽车”中的“长者立,幼勿坐”,“宝宝餐厅”里的“对饮食、勿挑拣”,宝宝客厅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等。让幼儿们在学习、游戏中与环境互动,理解上述礼仪典籍内容,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和环境一体的潜课程,你说不清它的作用有多大。但是,毫无疑问,它还真是必不可少的,它对幼儿园礼仪典籍教育起支撑的作用。它是熏陶的同义词,对幼儿的礼仪学习心理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这种作用的积累,意义重大、不可忽视的。

礼仪典籍教育融入学前教育课程的途径

当我们把礼仪典籍作为学前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时,必须重视课程实施问题。不落实课程的实施,它就是虚的,只是纸上、嘴上的课程,是一堆口号罢了。那么,它的实施途径又是什么?根据礼仪典籍适合于诵读的特点和幼儿在幼儿园里的学习特点主要是游戏与生活实践,我园实施礼仪典籍教育的课程途径主要是:

(一)以礼仪典籍诵读为主的专项活动平台

礼仪典籍教育融合于学前教育课程,它主要是实践性课程内容,无须过多强调识字,因为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看懂文字是不现实的过高要求。诵读活动的安排是可取的。我园安排了诵读礼仪典籍活动,内容有《弟子规》《常礼举要》等,主要内容涉及与人相处的礼仪、公共场所的礼仪、用餐的礼仪、学习的礼仪等基本礼仪规范。对礼仪典籍的诵读,伴随对其内容意义的解释,其作用是对其内容进行感知与理解,同时促进古代典籍语感的形成,加强对其内容的记忆。

在缺少对礼仪典籍语言感知的情况下,礼仪典籍教育是无法进行的,只是感知与记忆,而不理解礼仪典籍内容意义,这种教育也是无效的死读书。在不影响幼儿园课程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每周安排1—2次专项活动。

礼仪典籍诵读平台承载多样的方法与形式:

诵读,可以是教师范读,领读,小朋友跟读,也可以是录音带带读,也可以是小朋友带读、齐读……

读只是感知,还必须辅以言语解释,辅以礼仪故事讲述,从教师讲礼仪故事,发展到幼儿讲礼仪故事。

读之前、之中、之后,都可以以相关幻灯或图片来帮助幼儿进行理解。诵读时,要以背景音乐来优化氛围,激发学习情感,加强记忆,提升学习效果。

除此之外,以礼仪典籍诵读为主的专项活动平台还包括具体操作的礼仪训练、静定训练等形式,以帮助幼儿内化其意义,外显其行为,提高处事能力;此色训练形式是利用户外活动练习“弟子规少儿经武”,在口诵经文的同时、身演拳法,将古圣先贤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行为规范的道理和方法,融入到肢体运动中,直接明了《弟子规》的含义,并身体力行,增强记忆,锻炼意志力,协调身心平衡能力。读经练武的同时培养幼儿能动能静、能文能武的综合素质。

总之,以礼仪典籍诵读为主的专项活动除了学习礼仪知识,还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语感能力、阅读能力、演示能力、心理调控能力等,提高幼儿们的整体综合素质。

(二)在一日生活环节中实施经典礼仪教育

礼仪典籍教育内容本身就是一些行为要求和道德要求,需要教师在专门的诵读之外,首先在动态的生活环节里通过随机的解说或带读,帮助幼儿理解其意义,并且立即应用于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中。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来学习感受经典礼仪,以达到内容和情感,语言和行为,感受和实践的统一,并通过行为的反复,积淀为幼儿的素养和内涵。

幼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度过,一日生活各环节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礼仪典籍教育就是很必要的。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正反事例,教育幼儿从小养成礼仪行为的良好品质,从小朋友交往、尊敬师长乃至幼儿的用餐、举止等礼仪,我们都与经典礼仪教育密切结合。

幼儿每天来园见到教师同伴问早问好已经成为习惯,园长教师等都能站好鞠躬问好。每星期一的升旗仪式,主持教师为全园幼儿解读《弟子规》内容,并带领幼儿诵读礼仪典籍片段;每天餐前进行诵读《弟子规》,由班级教师给幼儿解释其中含义,并强调小朋友切实的身体力行。

幼儿在列队、练操、游戏、等户外活动实践礼仪知识,寓教于乐;利用餐前手指运动,放学前的生活整理等环节,播放和诵读《弟子规》。

总之,这一途径实施礼仪典籍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随机、全面渗透、与实践紧密结合。

(三)在游戏学习中渗透经典礼仪教育

利用经典礼仪教育促进幼儿美好礼仪素养和优良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事一物,一节课或几个活动就能见效的。它既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系列的“显性教育”,又要多渠道、多方位、有机渗透的“隐性教育”。幼儿以游戏为主要学习形式,游戏学习必然是我园开展经典礼仪教育时要利用的途径。

但是,这种经典礼仪教育的渗透不能削弱幼儿的游戏乐趣,不能影响其游戏过程,而是要把相关礼仪的要求和实践融进游戏内容及社会生活情节,使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学习或实践经典礼仪知识。

我园充分利用了特有的“工作坊”这一实验场,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班级开展为主创设了一个一个的小社会,提供多维度的实践与发展的空间,巧妙的将经典礼仪渗透其中,多渠道、多方位的促进幼儿深切感受、习得运用。

中二班开展了“小天使乐团”的主题活动,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了“叮当音乐教室”的工作坊,目的就是要让有特长的幼儿有发挥的舞台。从平时的交流中教师发现这部分幼儿确实有这样的需要,想把自己学到的与同伴们分享。这正好与我园的经典礼仪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弟子规》中有一句:“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就是告诉我们“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别人有才华,应该多加赞美肯定,不要因为嫉妒而贬低别人。”教师在指导中综合了幼儿的需求、经典礼仪教育的需求及主题工作坊特点与幼儿共同讨论、设置音乐教室的游戏规则,分配了小老师和学生的角色,给音乐教室增加了学校角色游戏的趣味性,幼儿们真是开心极了!每天的工作坊活动,总能看到几个小朋友挂着“老师”的吊牌,认真、仔细地指导小朋友学习五线谱、钢琴等等。不需要教师手把手的教学,充分利用了部分幼儿的资源,幼儿的音乐知识很快得到了提高。让幼儿从同伴中学到知识,也正切合了经典礼仪教育的精神意义:“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幼儿们也从这样的活动中认识到“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重。”他们都特崇拜有特长的小朋友,这活动不仅让个别幼儿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还再次增强了他们学习兴趣,真是一举两得。

在小三班的《汽车叭叭叭》“公共汽车”工作坊,幼儿们能活学活用教师讲解的《弟子规》“长者立,幼勿坐。”平常乘车过程时,让座已经成为幼儿们的自觉行为。在小一班《宝宝餐厅》,幼儿们能根据营养配餐进行点菜。对个别爱挑食的“顾客”,“小服务员”还会告诉他们“对饮食,勿挑拣”的道理。其他工作坊也是如此,在《植物园》工作坊中渗透公共场所的文明礼仪,在《宝宝客厅》工作坊中渗透居家的礼仪等等。幼儿在工作坊中边玩边学,得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条国学经典礼仪教育的途径共同配合,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经典礼仪教育就这样全面融入幼儿园课程。

此外,我园还把经典礼仪教育课程拓展到幼儿家庭中。我园通过调查问卷、专家报告、推荐优秀经典书目、开展“我与父母每月共读一本好书”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家长们参与经典礼仪活动的的积极性,并提高素养。

国学礼仪教育范文第3篇

景舜逸说:书法载礼,是圣人承自然法则而定。没有字法,字则散乱,无规矩,人亦无礼。字的点画之长短、粗细、俯仰,结构之大小、开合、宽窄,皆有节制。失去这自然法则,字就会俗、就会死;得到它,字就会雅、就会生。所以,写字要有虔诚之心,要诚惶诚恐地对待笔、墨、纸、砚及教材(碑帖)。习字前,心要平静,仔细读帖。从点画、结构到章法,都要反复观察、心记。这样下笔才能准确。

习字是磨练意志的过程,亦是修心养性的过程。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会遇到很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有痛苦、悲哀、苍凉、无奈、失去等。我们要学会节制,只有节制才能平静地思考如何摆脱困境,以良好的心态与周围的人们交往,才能生活得更美好。此时,我们拿起毛笔,对照碑帖临摹数十个字,就会静心、

定性。

景舜逸说:书法是涵养内心而表现在外表的教育。用书法训练、教育学生,不失为最佳的方法。学书识礼,必以礼为准则,在受教育者身上自然体现出恭敬、谦逊、温文尔雅的气质,使其成为践行礼仪的模范。

习书法可以提高少年儿童的智力,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的共识。研究证明:人的大脑是由左半球和右半球组成的,且各有分工。左半球多是具备分析性、抽象性、符号性和时间性;右半球更多的是具备形象性、空间性、情绪性、类推性、直觉性和创造性。学习书法可以激活大脑两个半球的效应。只有左右脑协同作战的互补,才能很好地开发大脑的功能,人的智力由此才能提升。而习书法不但在传递信息中刺激大脑,而且在字的点画、结构与章法练习和创作时亦刺激右脑,使左右脑具有协同作战的机制。

此外,习书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中国清代的文学家、书法理论家刘熙在《艺概》中写道:“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书如其人”。文中指出了人的性格决定其命运,而书法的传情与人之性格有着直接关系。一般地说,写甲骨文使人伶俐;写钟鼎文使人淳厚;写石鼓文使人凝重;写秦篆使人庄严;写简牍使人洒脱;写帛书使人儒雅;写隶书使人淳朴;写楷书使人端庄;写行书使人善变;写草书使人敏捷。只要你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碑帖,反复地临摹,就会将其性情移到自己的性格上。然后,纵览揣摩名家法帖,博采众长,久之性格就会发生改变,并逐渐完善。

我国古代伟大哲学家老子曾论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意思是说: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预示丑的观念同时也就存在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当然也就同时产生了。有与无之间相互对立而产生,难与易之间相互对立而完成,长与短之间相互对立而形成,高与低之间相互对立而包含,音与声之间相互对立而和谐,前与后之间相互对立而随顺,这是恒久不变的对立统一体。

老子通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皆有对立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而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书法理论中亦比比皆是。如奇与正、刚与柔、方与圆、大与小、长与短、粗与细、疾与涩、缓与急、虚与实、顾与盼、呼与应、向与背、主与宾、拙与巧、擒与纵等。

书法中的点画与老子论述的对立与依存的关系皆通。如,收与纵、虚与实、背与向各是一对矛盾,没有收也就无所谓纵,没有纵也就无所谓收。同样,若能将点画实处视为虚处,书写时就能达到笔断而意连。背与向者,以点画而言,“)(”为背;“()”为向;“”为覆,“”则为仰。以结构而言,“北”“兆”“驰”等字,如两人相背而立,为背;“好”“卯”等字如两人相对而立,为向。

不难看出,中国书法隐含着哲学的辩证思想。一部优秀的书法作品可以说也是一部哲学概论的图录。

景舜逸说,书法与舞蹈艺术有着相同点。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说,指出了掌握诗、礼、乐知识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据《尚书・舜典》记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意思是说,舜帝任命夔为乐官,用音乐、诗、舞来教子孙,培养他们率直与温和、宽仁而端庄、刚强而不残暴、简素而不傲慢的品性。诗词要表达志向,歌曲要唱出心声,声音要抑扬顿挫,韵律要五声和谐。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能和谐,互不侵扰,自然与人就和睦了。由此证明,艺术教育对人类文明的作用在远古时代就被帝王所重视。

在我国保存下来的画像石、画像砖、雕塑、陶俑、壁画中,有很多形神兼备、动态各异的舞蹈形象,而这些又为新时代古典舞造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舞蹈造型以圆润、曲线为主,而舞蹈队形则有横线、竖线、曲线、方形、圆形、菱形等多种形式。这些造型与书法楷书的横画、竖画,弧画、曲画等线条样式,及字体的方、圆、菱等形状是相同的。舞蹈根据情节内容的需要,通过眼睛与肢体的有机结合,演绎各种类型的运动路线和造型,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内涵,以激起观者的情感并产生共鸣。书法家则依据内容,通过大脑支配手,将字的点画搭接成字体,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按书法章法创作出主题性作品,藉以唤醒人们的认识,愉悦、陶冶性情,让欣赏者得到美的享受。

由此看出,舞蹈基本功与书法技法的基础训练完全相通。愈是精彩的艺术作品,内容与技法水平愈是相得益彰。舞蹈家用情感和肢体表现出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主题,从而给观者一种震撼。而书法家通过书法的点、线、面,墨的浓、淡、干、湿、焦,运笔的轻、重、缓、急,传达作品的主题思想。如果说文化构成了认知的世界,科学构成了智慧的世界,那么艺术则构成了情感的世界。舞蹈、书法艺术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艺术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它不仅使受教育者得益于古今的先进文明成果,而且对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无论书法艺术教育,还是舞蹈艺术教育,皆是礼仪教育。其宗旨都是传承人类文明,使受教育者身体矫健、心灵升华。这对受教育者陶冶性情,提高观察力、独立性、组织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大有益处。

景舜逸说:“书法乃隆礼之道。书法不仅蕴含着哲学,舞蹈、政治、军事等内容,点画符号亦负载着礼仪信息。如,点画的形状:粗处为主,细处为从。圆笔为主,方笔为从。印章字白文为主,朱文为从。前人常将刻有白文的名章钤在上,将刻有朱文的斋号章钤在下。

什么是习书识礼?字的横、竖、撇、捺、折、转,这六者中择其一笔(组),作为字之主笔而余笔则成拱向。久而习之,必潜移默化形成主宾意识,必在事业和生活中懂礼、行礼。

景舜逸说:就以楷书之祖钟繇的《荐关内侯季直笔》帖中的字来说,“言”字第二笔长横为主笔;“策”、“年”字的竖;“录”(繁体)、“不”字的撇;“今”、“人”字的捺;“尚”、“同”字的折;“图”、“因”字的转;皆是字中主笔。因此,在学习书法时,用习书识礼来培养,用临帖来启发,用创作来巩固,用竞赛来培养恒心,用爱心来积善,使礼义融铸人的行为。所以,教师之内心,始终有一个主,这个主就是“行为世范”。教师难,难在衣、食、住、行形象之确立;难在喜、怒、哀、乐之节制;难在读破五车书;难在出口即文章;难在效周公挞儿示成王之方法。

景舜逸说:“国学乃民族精神之本,《周易》中有:“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抱一为天下式”。孔子曰:“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一治之”。《左传》曰:“千人聚,不以一人为主,不乱则散”。这些经典之语的内涵在书法形体与气势中,自然体现着字的点画主从、方圆、长短、粗细、俯仰、向背和结构的主宾、开合、正侧、虚实、大小、宽窄、奇正与章法之中的抱(第一个字)一启下,首行为数行之主,首尾相顾的对立与统一中。有墨处为阴,无墨处为阳等。没有阴阳就没有万物,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同样,没有阴阳就没有书法之形,没有矛盾就没有书法之势。形即结构,或为体,或为阴,或为静。势则无形。然生于力,又生于形,或为阳,或为动。

人作为天地之灵,自然效法天地之道,而立人道――礼道。弘道,必立书道,正是书魂之所在。所以说:书法承载着国学,是国学的外在表现。在教学中我始终将书法技法贯穿在国学教育之中

教师之责,以铸造人才为己任,即是科学家,又是心理学家,更是艺术家。何谓?科学,在于条理上;心理,在于调整上;艺术,在于方法上。备此三者,学生之大幸。因此,书法礼仪学是老师授课的重要内容,亦是老师用来评判作品优劣的标准。所以,选择经典性法帖,不但是临摹学习的模板,亦是检查、评判等级的依据。要建立统一的原则,其中不乏按年龄长幼和学习时间长短来划分,区别对待。法依礼存在,礼因法而发展。老师能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实为一乐也。

景舜逸说,今年2月,他应邀赴韩国参加纪念中韩建交20周年暨中韩经济领袖对话活动,出席此次活动的还有日本、美国等国家的代表。席间,安排与韩国前总理郑云灿会面。我赠送了《书法礼仪学》一书和用钟鼎文书写的“厚德载物”书法作品,郑云灿先生非常高兴,他说:“能获赠中国的钟鼎文书法大师景舜逸老师的大作倍感荣幸,尽管本人不太懂中国字画,但感觉景老师的字迹相当有稳重的感觉,几个字里面有较强的气场,是融合景老师书法哲学、礼仪、文德,感情、造诣的极富生命力的杰作,这不仅是简单的书画杰作,更是景老师对人生、对世界的浓缩。能够得到景老师如此贵重的厚礼,深感荣幸,再次感谢并祝景老师健康!也祝景老师在韩国期间开心顺利”。在首尔,与韩国的书法家进行了交流,接受了《韩国艺术报》等一些新闻媒体的采访,参观了博物馆、美术馆等。韩国不仅有专门陈列中国书画的博物馆,就是下榻的饭店房间、楼道走廊墙上亦悬挂有关作品。韩国人对中国书法的酷爱,深感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无国界,回国后即着手整理出版《书法礼仪学》2,该书计划出5本。此外,《中国历代书法礼仪国学系列教材・景云轩书谱》(篆、隶、楷、行、草)计划第一套5册也将在年内出版。能为中国书法艺术瑰宝尽绵薄之力是我一生的最大快事。

据了解,景舜逸近年来潜心书法,成果非凡。《景舜逸临石鼓文》是我国第一部石鼓文理论、创作专著;《景舜逸书钟鼎千字文》是我国第一部钟鼎文临帖范本;《景舜逸书石鼓文千字文》是我国第一部用石鼓文体书写的千字文法帖;《启功书法解析大字典》是他主编的我国第一部当代书法名家大字典。

在北京办的“景舜逸石鼓文书法大展”、“景舜逸教学成果暨师生作品展”,在河北任丘、秦皇岛分别举办“景舜逸石鼓文书法巡回展”。其中“景舜逸教学成果暨师生作品展”的作品分别用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字体书写,集中体现着师生习书识礼,行为世范和教学方面的最佳硕果。当景舜逸到北师大红楼向启功先生汇报师生作品展时,启功非常高兴。在谈到石鼓文时,启功说:清代石鼓文写得最好的是吴昌硕;现石鼓文最好的是你景舜逸。

景舜逸的书法作品多次获各种奖项,其中在《日中书法交流展》、《中国书法美术家艺术精品展》和《第五届国际美术作品展》获得金奖。其作品被日本、韩国、英国、法国、西班牙等文种在外文报刊上推介宣传,声誉远播海内外,被海内外文博、企业、名流收藏。

近年来,景舜逸培育的千余学员弟子,在北京及全国书法绘画各项大赛中也荣获多种奖项,其中在教育部艺委会主办的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比赛中获奖率达96%,景舜逸荣获教育部艺委会颁发的指导工作一

等奖。

2004年由文化部对外艺术展览中心等单位主办的“奔向2008――第三届国际儿童艺术大赛”。在颁奖大会上,来自36个国家的比赛选手选出的“十佳小书法家”中,其中有四名学生是景舜逸的学生,这在历次比赛中实属少见。当时媒体对的这一佳绩纷纷予以报道。美、日、韩及港、澳、台学界闻讯多次派员参观、考察,交流汉字书艺教学经验。

景舜逸一边教学,一边继续深入钻研,将体会心得陆续撰写出《书法与礼仪》、《书法与智力》、《书法与性格》、《书法与哲学》、《书法与汉字》、《书法与文学》、《书法与几何》、《书法与国画》、《书法与舞蹈》、书法与军事》、《书法与人生》、《书法与成才》、《书法与时代》、《书法与科学》、《书法与长寿》、《书法与素质教育》等专论。这些对学习书法者很有启发。

面对过去的辉煌,记者问景先生今后还有哪些打算?

景舜逸说:从韩国回来后,即着手整理出版《书法礼仪学(2)》,该书计划出5本。此外,《中国历代书法礼仪国学系列教材・景云轩书谱》是一部百卷本的大书,(篆、隶、楷、行、草)计划第一套5册也将在年内出版。

国学礼仪教育范文第4篇

一、根据《 纲要 》精神,遴选国学经典

《 纲要 》指出:“中小学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明成果,遵循中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根据这一精神,我们以坚持“两个贴近”的原则来严谨地遴选适合学生学习的国学经典。

一是坚持贴近时代特色。我们今天谈学“国学”,是发扬“国学”,绝不是复古。因此,我们要防止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过程中不加分析批判地一哄而上,一定要以21世纪的时代需要和人本发展作为标准,吸取那些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健康成长有益的传统文化要素,用传统中的优秀美德来滋养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性情,促进和谐发展。

二是坚持贴近学生生活。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等都要符合未成年人的年龄和身心发展实际,要有选择、有针对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深浅适中、浅显易行的资源。未成年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重点可以放在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特别是文明礼仪的养成上,要让他们对为人之道、处世之道、人际交往的规范、礼仪、责任有正确的把握和实践,而不必先形成抽象、理性的所谓人生观。

根据这“两个贴近”原则,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最具代表性的国学经典有三部。

1.《 三字经 》

古往今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如若一部书被尊为“经”,这就标志着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荣耀。历史证明,无数的中华儿女就是靠《 三字经 》的启蒙,开始了他们求学求义的生涯。《 三字经 》就是这么重要的一部传统的启蒙经典,它以最简洁明快的方式凝聚了最深厚的文化传统,它用简洁的语句、凝练的方式,把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所集聚下来的最重要的道德、礼仪与知识凝聚于内,值得学生好好研读。

2.《 弟子规 》

《 弟子规 》包含了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重要思想,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这样的一部书,正是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用来教育孩子、使之形成良好礼仪和行为的经典教材。小学生学习《 弟子规 》便是让孩子从小养成守规范、明礼仪、懂道理的好习惯,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长大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

3.《 论语 》

“半部《 论语 》治天下”,《 论语 》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是治国之本,而在日趋躁动的现代社会,《 论语 》更是我们的“心灵鸡汤”,它教给我们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生成有智慧、有价值的人生。

二、结合素质发展,研学国学经典

面对国学这块深邃的文化瑰宝,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呢?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就是一把打开宝库的钥匙。学校组织学生研学国学经典,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在学生文明素质、道德涵养的发展上。

1.积极引导,留精去粕

在研学国学经典的过程中,也要结合和谐社会的要求和《 纲要 》的精神,剔除国学中不符合时代特点和学生素质发展需要的内容,正面、积极、创新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如《 三字经 》当中“君为臣纲”的说法应该废止,《 道德经 》中“白马非马”的唯心观念要给予纠正,《 弟子规 》里边孩子要绝对服从长辈等观念,要在学生自主理解的基础上再由教师帮助理解,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判断力,又能促进学生辩证的思考力,这样的教育才是陶行知先生所称的“活的教育”。

2.熟读成诵,融会贯通

《 三国志・魏书 》中有这么一句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小学生研习国学不仅要多读,更要带着思考去读。沈阳师范大学刘兆伟教授曾给予过指导:“读和背都是很好的学习国学的方法,但哪些需背诵,哪些要朗读,应注意掌握分寸。另外,要重视提高教师的国学素质,只有他们读得懂、理解得深,学生们才会得到国学经典的良好熏陶。”只有让学生所读之书与学生的思想贯通起来,才能大受裨益。

3.行成于思,举一反三

在科学的阅读指导下,背诵不是目的,活学活用才是最重要的。例如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百善孝为先”,所以《 弟子规 》要求孩子“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这寥寥数语看似简单,但是要做到却很难,所以教师不能把它简单地当成学习和背诵的过程,而应当成反复实践和不断反思的过程。

三、搭载活动平台,践行国学经典

陶行知先生认为,人的本性是其本性和环境力量持续不断交替影响的结果。因此,搭建丰富的活动平台,创建浓厚的践行氛围,是学生形成良好文明礼仪、实现道德升华的重要一环。

1.营造良好氛围,经典唱响校园

一是将国学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廊、电子屏、广播站、电视台、校园网等传播媒体,大力宣传学习国学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激发师生学习国学的热情,使每一位教师都行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积极营造“诵读国学经典,争当礼仪少年”的良好氛围。二是将国学教育与课堂教学延伸相结合。成立各个层面、不同内容的国学兴趣小组,既丰富了课余生活,又深化了国学教育活动,产生国学亲近感,调动践行积极性。三是将国学教育与考评机制优化相结合。依据《 纲要 》要求,采取“过程评价”“定量评价”,实施文明礼仪绩效考评,营造制度氛围,保障有效实施。

2.开展教学研究,走进研习课堂

实践证明,只有在教师层面进行积极的推动,才能使教师的教学更加有效,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成效。学校可借力发展,通过聘请专家开设讲座、组织教师培训、开设国学讲堂等形式,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发挥语文教师骨干力量,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具有校本特色的研究课题,关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寻有效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的新方法、新途径。

3.结合阵地建设,开展多彩活动

理论要与活动相结合,学才能为所用,所以学校可以以少先队阵地为依托,为学国学搭载适宜的活动平台,为学习国学提供践行的机会。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班团队会、校园艺术节、队报队刊、红领巾广播站、家长学校活动等途径,为开展学国学活动提供积极的支持和保障。学校还可以抓住开展“四好少年”活动契机,把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与养成教育融合在一起,开展在经典文化引领下的系列主题活动,通过这些形式扎实地开展美德教育,让中华传统美德深入学生的心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让我们围绕《 纲要 》精神,像陶行知先生那样,以哲人的视野、生本的思想、生活的实践,观照学生文明礼仪的形成、道德品行的塑造,共同构筑起和谐社会的脊梁。

国学礼仪教育范文第5篇

怎样利用国学中的经典礼仪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 首先在教育内容上把关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首先必须去除国学礼仪教育中那些封建道德内容,防止陈腐的毒素毒害新时代的幼儿。《弟子规》 、 《三字经》等经典中也有少许说法,在今人看来,往往是迂腐的,甚至是迷信的,非常不适合当代生存状况,这样的内容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渗透时要剔除;其次,选择的内容要适合孩子年龄阶段阅读。《三字经》 、 《弟子规》 、 《千字文》等典籍,三字一句,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孩子容易记住,且有兴趣反复朗读,其中的内容博大精深而又深入浅出,文章将历史悠久而内容广博的中华传统美德悄无声息地融入短短的句子中,每字每句,都告知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对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很有作用。如“长者立,幼勿坐”,“对饮食,勿挑拣”,“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等。

二、 在教育形式上改进

选取国学中的精华,把国学中的经典礼仪教育生活化、故事化、游戏化,通过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活动,让幼儿喜爱并乐于学习和接受,切忌说教和灌输。

家长可以在孩子吃东西时讲“孔融让梨”。如今的独生子女大多是小皇帝、小公主,见了喜欢的食物只顾吃独食,或者先把好的挑了吃,不懂得谦让。此时,正是爸爸妈妈给孩子讲“孔融让梨”故事的好时机:孔融4岁时就非常懂得礼节。一天,父亲让孔融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挑梨吃,小弟挑了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个最小的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着他。”讲完了,问问孩子:“宝宝吃东西时应该怎样做呢?”

这个典故是培养孩子谦让、懂礼品质的最好事例,但不能指望孩子一步到位。因此,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将这个故事作为饭前或吃点心前的保留节目,请孩子给大家讲一讲。让国学中的礼仪教育故事化,日久天长,孩子就能将对“融四岁,能让梨”的感悟转化为体贴关心他人的行为,并衍化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了。

在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时讲《弟子规》,讲国学教育生活化。不少宝宝都是“小磨蹭”,父母招呼洗澡、收拾玩具或停止看动画片,说了几遍也不见他们动弹。每遇到这个场面,父母最好趁机教《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自己说一句,让孩子跟着学一句,再讲解一番,使之明白,父母招呼自己,应立即答应;父母要求自己做一些事,也应很勤快;父母教导的时候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批评要愉快地接受。告诉他,从古至今,孩子都是这样尊敬父母的,由此使他们学会尊敬父母长辈、懂规矩。

当父母忙着做事而被宝宝打断时,教他们诵读《弟子规》中的相关的语句:“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使之明白,看见人家没有空闲就不去打搅;看见人家身体不舒服,也不去请教问题;自己不想要的,不希望的,也别强加给他人。教育孩子做事要把握好时机,将心比心,尊重别人的感受,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在人家方便的时候才提出自己的要求,不能只顾自己,这是礼貌、更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爸爸妈妈们不妨借助国学典籍中的基本礼仪,培养男孩的绅士风度和女孩的淑女风范。

当下一些教学机构所引入的“国学”,其教学方式大多是带着孩子读读背背,摇头晃脑,入口不入心。这样的“国学”教育,表面上教给了孩子“国粹”的知识,其实质却伤害了孩子的身心和智力发展,拔苗助长,适得其反,影响孩子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待国学教育,家长一定要严肃认真,避免步入误区。

三、 持之以恒,言传身教,创造国学氛围

家长教孩子读古诗文,要言传身教,大人首先自己要读诗,家里要有这种文化氛围,否则你家里天天打麻将,却让孩子去读古诗文,哪能行?在日本有个理论在科学界叫做“百匹猿猴效应”,讲的是在日本有一个小岛,上面住了一群猴子,这群猴子一直都是吃红薯,它们怎么吃呢?拿起来敲一敲,把土敲掉,敲完之后就吃了。突然有一天一只猴子心血来潮,拿了红薯到河流里面把土洗一洗,洗好之后就拿起来吃,咬下去之后,非常愉快,好吃多了。结果就蔚为风气,小岛上的猴子都开始学会把土洗掉,然后开始吃。结果后来这条河川干枯掉了,这只猴子又拿红薯到海边去洗,一洗更好吃,还加了点咸味,它们就开始都用这个方法。结果很微妙的事情发生了,其它的小岛,吃红薯的,也都开始用水洗,而这一些小岛当中没有无线电,猴子也没有拿手机互相通话,但是其它的岛就开始用水洗。科学家对这一件事非常好奇,就开始研究,结果这一个现象不只在猴子发生,人类也是一样。所以这个理?

学贵有恒,最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现在家庭读经为什么坚持不下去,就是不能做到持之以恒,没有不读经的孩子,只有不读经的家长。所以只要我们坚持,因为读经久之,人就会提升,那种知书达理、仁德博爱、修养气质,就会从骨子里流淌出来,受人尊敬,使人愿意亲近。

国学礼仪教育范文第6篇

一、礼仪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定位和目标

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是学前课程礼仪教育的重要课程内容。它和现代礼仪教育内容共同组成学前课程礼仪教育的完整内容结构。这是我们对国学礼仪典籍教育的基本定位。

国学礼仪典籍包含了很多人的基本礼仪,如站、立、行、走、卧、对待长辈、进餐、外出、归家等。这些礼仪直到现在还是具有生命力的,这些礼仪的实践还能体现人的文明素养。但是,国学礼仪典籍的内容,不可能体现现代礼仪知识,如关于国旗国歌的礼仪、吃西餐的礼仪、乘公交车的礼仪、唱“卡拉OK”的礼仪等。

我国最重要的幼儿园教育行政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并无关于经典礼仪教育的相关要求。因此,我园自主定位国学经典礼仪教育的课程目标为:(一)幼儿能逐步熟悉适合幼儿学习的国学经典礼仪的内容,并喜欢诵读。(二)幼儿能理解适合幼儿学习的国学经典礼仪的内容,并乐于进行实践。(三)幼儿能在学习经典礼仪内容和现代礼仪内容后,形成较好的文明礼仪素养。

二、建设礼仪教育的潜课程

当幼儿每日不断接触幼儿园环境时,他们也在不断和环境互动,所以,环境具备教育的功能。较好地具备教育功能的教育环境被称为是潜课程。基于此点,我们在开展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时,特别注重潜课程的建设,力求发挥其内隐的教育功能。

我园建有培才育德的“润德廊”。在这条文化长廊上,充分体现了“学国学、知礼仪、智商好、情商高”的理念。在长廊的右边,展示的有将礼仪典籍“弟子规”与我园集邮园本课程相结合,设计制作的《弟子规》邮票系列:“弟子规,圣人训。守孝悌,次谨信。”以此开篇,《弟子规》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博大精深而又深入浅出,将历史悠久而内容广博的中华传统美德悄无声息地融入短短的句子中。每次每句,都告知人们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每天放学,总能看见家长拉着幼儿的手,耐心解释图文中的内容。如能学习、理解、内化,将让每一个人都受用一生,让每个幼儿那纯洁的心灵都有一颗感恩之心。在另外一版《常理举要》宣传栏中,同样图文并茂,将在校、居家、餐桌、做客……各种各样的礼仪内容形象展示,让幼儿们能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典籍中行为规范对人成长的深远影响。

在班级的工作坊里,都能看到巧妙渗透其中的礼仪典籍内容,“公共汽车”中的“长者立,幼勿坐”,“宝宝餐厅”里的“对饮食、勿挑拣”,宝宝客厅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等。让幼儿们在学习、游戏中与环境互动,理解上述礼仪典籍内容,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三、礼仪教育渗入学前教育课程的途径

当我们把礼仪典籍作为学前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时,必须重视课程实施问题。不落实课程的实施,它就是虚的,只是纸上、嘴上的课程,是一堆口号罢了。那么,它的实施途径又是什么?

礼仪典籍教育融合于学前教育课程,它主要是实践性课程内容,无须过多强调识字,因为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看懂文字是不现实的过高要求。诵读活动的安排是可取的。我园安排了诵读礼仪典籍活动,内容有《弟子规》《常礼举要》等,主要内容涉及与人相处的礼仪、公共场所的礼仪、用餐的礼仪、学习的礼仪等基本礼仪规范。对礼仪典籍的诵读,伴随对其内容意义的解释,其作用是对其内容进行感知与理解,同时促进古代典籍语感的形成,加强对其内容的记忆。

在缺少对礼仪典籍语言感知的情况下,礼仪典籍教育是无法进行的,只是感知与记忆,而不理解礼仪典籍内容意义,这种教育也是无效的死读书。在不影响幼儿园课程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每周安排1―2次专项活动。

礼仪典籍诵读平台承载多样的方法与形式:

诵读,可以是教师范读,领读,小朋友跟读,也可以是录音带带读,也可以是小朋友带读、齐读……

读只是感知,还必须辅以言语解释,辅以礼仪故事讲述,从教师讲礼仪故事,发展到幼儿讲礼仪故事。

读之前、之中、之后,都可以以相关幻灯或图片来帮助幼儿进行理解。诵读时,要以背景音乐来优化氛围,激发学习情感,加强记忆,提升学习效果。

除此之外,以礼仪典籍诵读为主的专项活动平台还包括具体操作的礼仪训练、静定训练等形式,以帮助幼儿内化其意义,外显其行为,提高处事能力;此色训练形式是利用户外活动练习“弟子规少儿经武”,在口诵经文的同时、身演拳法,将古圣先贤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行为规范的道理和方法,融入到肢体运动中,直接明了《弟子规》的含义,并身体力行,增强记忆,锻炼意志力,协调身心平衡能力。读经练武的同时培养幼儿能动能静、能文能武的综合素质。

国学礼仪教育范文第7篇

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东西,对于做人,对于成才,都非常有益。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几千年来,不仅创造了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更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和完整的礼仪规范。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来教育学生。通过礼仪教育,提升学生的基本道德礼仪修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净化社会风气。

2国学教育能让学生了解国情国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国学内容中不乏出现叙述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及描述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这对学生了解国情国史,增强爱国情感有很大帮助。如《二十四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史”,记载了历朝历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培养爱国主义,促进国家发展。

3国学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

学校德育工作千头万绪,形式多样,但国学教育是重要的辅助手段,它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现代教育很多都是重才轻德,一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优秀,却不会做人,不会处事。为什么呢?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如何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成为了每所学校不可回避的课题。学校可以将国学课程引入到课堂,开展国学教育,也将国学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主线来抓。学校可以组织教师编写校本课程《国学》,分阶段推进融爱国主义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学习责任感教育、感恩教育。对国学读本中内容进行精选,去掉一些消极、片面的内容,选出励志、上进的内容,结合学校实际制作《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国学读本。同时开展国学教育的重要途径也体现在其它学科教学中,如:政治课、语文课、历史课、地理课。学校要求各科教师在教学计划、总结和备课、评课中根据具体教学实际进行国学教育;在每周星期升旗仪式上或在全校集会上教师讲国学小故事,开展国学教育,如二十四孝的故事。学校还可以利用校报、校园广播开展国学教育,开辟“国学专栏”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物的故事和历史的发展变化。图书室也要不断丰富国学书库,设置报架,定期对师生开放。

4结语

国学礼仪教育范文第8篇

因此如何在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活动很值得我们讨论与交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国学教育活动与环境创设相结合

当幼儿每日不断接触幼儿园环境时,他们也在不断和环境互动,所以,环境具备教育的功能,那么我们可以在环境布置中充分体现“学国学、知礼仪、智商好、情商高”的理念。

如京剧是国粹、是国魂、是国防,是国学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在最醒目的位置悬挂极具国学艺术的京剧脸谱,墙饰布置上对京剧中人物做了进一步介绍,以便丰富幼儿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在快乐书屋,添置大量图书,其中包括古代礼仪典籍或对礼仪典籍进行解说的书籍,为家长和幼儿提供了亲子阅读、学习的机会,让幼儿们在充满书香与温暖亲情的环境中充分感受阅读的乐趣;还可以创设“小小诗篇”板块,让幼儿能潜移默化地接受经典诗词,这将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礼仪典籍“弟子规”,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博大精深而又深入浅出,将历史悠久而内容广博的中华传统美德悄无声息地融入短短的句子中。每次每句,都告知人们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可以将其用古典的卷轴形式展示出来,供家长带幼儿讲解参观,如能学习、理解、内化,将让每一个人都受用一生,让每个幼儿那纯洁的心灵都有一颗感恩之心。

各个角落,都能巧妙渗透其中的礼仪典籍内容,如主题墙上“公共汽车”中的“长者立,幼勿坐”,“宝宝餐厅”里的“对饮食、勿挑拣”,宝宝客厅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等。“卫生间”里“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鞋帽柜”中“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镜子前的“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等等。“让幼儿们在学习、游戏中与环境互动,理解上述礼仪典籍内容,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二、设计国学教育活动课程

教师准备生动形象的故事图片及动画片,用生动浅显的语言帮幼儿理解其内容,从而幼儿印象深刻,启迪智慧,完善品格。

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看懂文字是不现实的过高要求,诵读活动的安排是可取的,《弟子规》、《三字经》主要内容涉及与人相处的礼仪、公共场所的礼仪、用餐的礼仪、学习的礼仪等基本礼仪规范,对礼仪典籍的诵读,伴随对其内容意义的解释,其作用是对其内容进行感知与理解,同时促进古代典籍语感的形成,加强对其内容的记忆。

每周安排1—2次专项活动。诵读,可以是教师范读,领读,小朋友跟读,也可以是录音带带读,也可以是小朋友带读、齐读……辅以礼仪故事讲述,从教师讲礼仪故事,发展到幼儿讲礼仪故事。

三、将礼仪典籍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正反事例,教育幼儿从小养成礼仪行为的良好品质,从小朋友交往、尊敬师长乃至幼儿的用餐、举止等礼仪,我们都与经典礼仪教育密切结合。

幼儿每天来园见到教师同伴问早问好已经成为习惯,见到园长教师等都能站好鞠躬问好。幼儿在列队、练操、游戏、等户外活动实践礼仪知识,寓教于乐;每天利用晨读、餐前故事,离园前的生活整理教师都会带领幼儿诵读礼仪典籍片段;并给幼儿解释其中含义,强调小朋友切实的身体力行。

四、还可以把经典礼仪教育课程拓展到家园共育活动中

如通过调查问卷、推荐优秀经典书目、开展“我与父母每月共读一本好书”“我的故事讲你听”活动,有效提高家长们参与经典礼仪活动的的积极性,并提高素养。

总理曾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华,例如‘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尊师重教’的教育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伦理思想等等。我们要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经典中蕴含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仁、义、礼、智、信”是塑造完善人格的要求,“厚德载物”、“知义明耻”、“和为贵”等思想是社会价值系统的重要构成要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心法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国学礼仪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国学经典;小学语文;启智立德

国学经典作为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学习和传承国学经典,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奠定人文素质的基础,并能启迪学生的智慧,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言行,培养学生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将国学经典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让国学经典进入课堂、融入行动,以达到对学生启智立德树人的目的。

一、运用多种活动,提升育人功能

要利用国学经典对小学生进行启智立德树人培育,首先就要让学生进行熟练诵读,使这些国学经典的内容牢记在学生心中。为此,学校和教师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活动,把学经典活动融入活动中,让枯燥的背记变为快乐的学习活动,这样既能提高诵读背记的效果,又能提升育人的功能。一是开展宣传活动。学校应有效利用墙壁、亭廊、橱窗展板、电子屏幕等地方,精选一些《三字经》《弟子规》、古代诗词等国学经典中的名篇佳句,让学生随时都能看到这些内容,便于学生记忆。利用学校的广播在课余时间播放中国的古典名曲、配乐古诗朗诵等,使学生经常听到这些内容,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国学经典的熏陶。二是演讲活动。学校和教师要经常组织学校、班级的国学经典的演讲活动,可以让学生背诵经典名篇名句,也可以让学生讲经典故事等内容。例如,让学生讲“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故事,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如何树立高尚品德,同时进行国学经典知识的文化积淀,这样能收到较好的诵读和育人效果。三是开展创作比赛活动。学校和教师可以开展书画诗文方面的创作比赛,通过书法、绘画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兴趣,以更好地提升其育人功能。

二、搞好多种结合,增强教育效果

传承国学经典,提升其育人功能,在实际教学运用中,要注意搞好多种结合,提高学习和育人的综合效果。一是把国学经典的学习与课堂教育相结合。为了保证学校的国学经典教育长久坚持下去,学校应将国学教育的内容,入校本课程中,定期开设国学内容的教育课程,使国学经典的学习变为一种持久教学行为,经过潜移默化的过程才能对学生产生有效的作用。要把国学经典的学习教育活动与语文教学、思想品德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等工作结合在一起,发挥其综合教育功能,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二是把国学经典的学习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利用国学经典对学生进行启智立德树人培养,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利用家长会等时机对学生、家长进行培训。让学生家长充分了解国学经典在开发启迪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树立高尚道德方面的作用和意义,使家长能够自觉学习国学经典并应用于教育子女中。学校还可以让优秀教师为家长讲课,宣讲国学经典内容,或者为家长推荐有关的书籍,以便让家长自觉。如《国学小常识》《弟子规讲解》等书籍都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教材。三是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学习和传承国学经典可以有效促进学校的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

三、W习经典国学,规范学生行为

在学校开展学生学习国学经典活动,其目的除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要用国学经典的内涵、精神等来教育学生,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洗涤学生的心灵,用来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特别是规范学生的礼仪。在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祖先给我们后人留下许多国学经典的丰富的遗产,这里面包含着大量的礼仪典籍。我们是礼仪之邦,从西周时期把礼仪看作是“国之大柄”;春秋时期荀子强调礼仪对治国的重要作用是“国无礼而不宁”;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后来国人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古人一直把礼仪看得非常重要,并把礼仪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古人把它看成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规范和标准,礼仪也被看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的核心部分。经典国学礼仪典籍蕴含了许多做人的基本礼仪规范和标准。例如,对人们的站立行走、外出归家、对待父母长辈等都有论述。对于这些礼仪规范,在今天仍是长辈教育晚辈的重要内容,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模范遵守和践行这些礼仪规范能充分反映人的文明素养。从目前学生的文明礼仪现状看,其言谈举止和礼仪与时代要求相差很远。因此,有必要用传统经典礼仪来规范学生的各种行为,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礼仪和优良品质。

总之,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让国学经典走进课堂,让学生感悟和领会国学经典的深厚内涵,从中吸取营养来丰富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行为,来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水平的新人是语文老师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是学校肩负的历史任命。

参考文献:

[1]孙成波.传承国学经典启智立德树人[J].辽宁教育,2014(18).

国学礼仪教育范文第10篇

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是使人们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国学经典可以开发人性,协助确立人生态度,端正品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幼儿们从小打下深厚坚实的国学功底,很有必要。为此,我们确立了“以德为先 全面发展 养正品行 终身受益”的办园宗旨,研究与实践国学教育,力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纯美心灵,构建和谐社会,让幼儿和教师受益其中。

一、思考国学礼仪教育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一)全盘统筹“一体化”:将国学礼仪行知教育的研究全面融入幼儿园的管理、制度、文化、环境、课程中,融入到教师成长、幼儿发展中,就能统一思想、集中精力使幼儿园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全面贯彻。

(二)做到“可持续研究”:接受国学教育对每个人终身发展有很大好处,也是幼儿园发展的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园采用“一体化”研修的机制,将教师所做的每项日常工作都和国学礼仪行知教育课题研究目标相结合,能集中精力搞研究,是可持续的研究。我园把研究范围界定在易于显现的礼仪行为上,也易于把握。因此,我园申报的“幼儿园国学礼仪知行教育的研究”的课题,被省科学教育规划办立项为正式课题。

(三)做到“以教师、幼儿为本”:1.以幼儿为本。国学经典博大精深,我园从中选择了以三字一句,朗朗上口,能规范幼儿日常行为,以培养良好品质的国学经典读本《弟子规》为教育内容,立足于培养教育幼儿可持续发展的做人的基本素养。2.以教师为本。把我园的办园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认同和自觉的行动,形成共同的愿景,让教师树立职业的责任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二、全面系统地思考和研究实施的对策

(一)创设良好的国学礼仪教育环境

环境是隐形教育,我园做到有文化、有生机、有传统、有创新,真正地在园内营造文化育人的环境,活跃校园文化,营造全面提高幼儿素质的良好氛围。在幼儿园的门厅、长廊布置了国学故事墙面,创设了《弟子规》、《常礼举要》以及“感恩教育”的版块,在办公室、会议室、卫生间等环境处有选取《论语》、《弟子规》的内容布置的富有艺术情趣的镜框或扇子状、屏风状的版块,并创设小书院,营造浓厚的国学学习氛围。

(二)国学礼仪教育让学校的每个主体“动”起来

1.由上而下,行政先“动”起来

(1)丰富自我,读书学习。以学习为乐,以读经为趣,推崇学习集仁、义、礼、智、信为一身的《论语》一书,教师人手一册,有时由一个教师讲解学习,有时集体诵读,一起理解其中的意义及内涵,有时分散各自读,园内园外自学、熟读、背诵,并写读后感进行交流。教师们通过交谈提出问题或就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在一次的交流中,教师们就朴素的起点――“孝敬之道”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谈了感悟,有些教师眼眶红了,有些教师情不自禁落下眼泪……大家都感慨万千。

(2)深入社会实践学习。行政制定整学年“国学课题学习计划”,融人文学习、团队培训、教科研为一体的学习系列活动。积极参加社会上国学各类培训及团队组织,现场听取《百家讲坛》易中天教授《三国》讲座、毛佩琦教授《中庸》讲座、鲍彭山教授主讲的“孔孟革命”和台湾大学文学院院长叶国良教授的“孔子论管理”讲座,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常务副院长黄朴民教授主讲《孙子兵法》的兵家智慧与人生启迪。还听取社会各类国学相关讲座。如台湾国学专家王财贵的讲座、参与邹越老师“启迪智慧心灵”培训,听取新加坡开心老师“爱的教育”的讲座。

(3)园本培训,体验学习。采取生动有趣的情景式体验学习的培训方式,其目的是自编自演,自纠自赏,让教师达成共识;其特点是轻松愉悦,直观生动,教师积极参与;其成效是个人品行和团队风貌得到整体提高。选自《常礼举要》的部分内容,作为培训教师礼仪行为的教材,创编出诸如“聚餐”“会客”等十个方面的礼仪内容,以情景表演为载体,进行深入的礼仪行为探讨,生动有趣,效果良好。并结合诸如“爱的天使”之类的游戏互动,使教师之间更加和谐,富有激情。园本培训生动,体现动态性、体验性、游戏性。

(4)激励评价,促进成长。为了激励教师形成与国学研讨相适应的礼仪行为,我园成立“礼仪考评小组”给予教师日常的评价,包括习惯素养如“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等;礼仪行为如“他人语 勿插言”等的评价目标。月底或月中全园将评选出 “学习之星”“文明之星”、“创意之星”、“爱心之星”的明星教师,以此激励广大教师。

2.由下而上,教师“动”起来

(1)教师大量收集古今中外的礼仪行为,选择适合幼儿的学习内容,并创编成三字一句的国学礼仪评价目标,目标细化到每个月进行评价。

(2)为了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国学教育,避免内容单调乏味,教师研究出适合幼儿学习的几种方式,使得国学教育真正落实在幼儿身上:①与幼儿园课程主题工作坊结合,把幼儿的国学学习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主题工作坊的小社会中,让幼儿的国学礼仪行为在生动有趣的小社会中践行。②与国学坊结合,各班创设了赋予幼儿经典学习、操作、实践为一体的国学坊,幼儿在国学坊安静操作学习,感受浓厚的氛围。③与国学课结合,设置每周一次的以情景故事表演为手段的国学教育活动课程。④与情景剧结合,以国学经典故事为教材,创设以知、行、演为一体的国学吟诵及情景剧故事。让每个幼儿参与表演,在亲身演绎当中接受教育,不仅学到了其中优美的语言,增强了对古诗文、故事的理解,在其他领域上也获得长足进步。比如通过表演的服装认识到故事的朝代背景,增长了见识。⑤与经武操结合,创设以经典《弟子规》为内容的“经武操”,幼儿边诵读边做“经武操”,体会中国武术形体的魅力所在,从中锻炼身体,增强阳刚之气,又潜移默化地塑造幼儿良好的品德。如“首孝悌”这三个字,在《弟子规》武术形体上为一手护头,一手护跨,内涵为在生活中对上要孝敬父母,对下要爱护弟弟妹妹;又如“圣人训”的武术形体为双手托掌,双脚踮尖,内涵为让幼儿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经典的熏习,用在贤的德行智慧,培养孩子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再如“则学文”的武术形体为下蹲屈身,内涵为学习的态度就是要不耻下问、虚心学习,开拓大脑智慧等。⑥与诵读结合,创设读、识、记为一体的多样诵读方式。诵读是念,读出声音来,不求理解,只求熟记。在经典文化的诵读中幼儿受益匪浅,不仅大量识字,提高了记忆力,而且胆量也大了。⑦与评价结合,创设“文明礼仪之星”评选激励机制,规范幼儿的礼仪行为。评价表同一内容分为家长评和教师评两份。每月初我园分发评价表给家长,请家长按表中的评价指标对幼儿作出相应的评价,月末教师再把家长评价表收集上来,一起做分析评价,总结后写好反馈意见再分发给家长,让家长也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以及幼儿同伴的表现,便于家长客观地对幼儿进行针对性教育,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从这点上也反映出我园的家园共育已经从注重形式走向注重本质。

(三)国学礼仪教育使学校的对外交流学习“活”起来

1.由外而内“请进来”

邀请市、区教育专家、前辈及社会各界资深国学研究者、兄弟单位等来园指导国学教育研究方法、策略,传播国学精神。

2.由内而外“走出去”

(1)国学教育进家庭:为了让家长认同国学教育,使家园教育形成合力,构建和谐的家庭。幼儿园通过国学讲座、学校网站、幼儿国学评价表、家长开放日、亲子国学经典节日表演等形式,组织家长参与“与经典同行”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家长们参与学习国学的积极性。

(2)国学教育进社区:为了在社区宣传国学精神,创建和谐社区。幼儿园创设校园栏、宣传栏等环境,宣传教育理念,通过“国学经典教育伴我行系列一诗歌吟唱会,系列二情景剧”两场活动把国学教育推广到社区。同时与社区进行各种互动:到社区讲课、逢重阳节慰问社区老人、在社区金鹭发秀接受礼仪培训等互动。

(3)国学教育进社会:①参加两岸研讨会。代表学前教育界参加首届两岸关爱青少年健康研讨会,与各方代表交流。②参加书院多场国学讲座,教师定期去书院公益性地教授国学课。③在邮政、房产等会上,表演国学情景剧,宣扬国学精神。④多次参观国学教育机构“孟母堂”及兄弟单位,资源同享,共同研究。与社会各界研究国学的人士,如:北京“6+1”教育科学研究会,厦门大学人文科研博士、研究生、大学生,各地园长形成交流平台,探讨国学教育。

通过“走出去”的学习,积极与社会、家长互动,发放调查问卷,听取社会的意见和建议,国学教育特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社会反响甚佳。

上一篇:学生卫生管理范文 下一篇:职业素养认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