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硕士范文

时间:2023-03-08 22:12:19

管理学硕士

管理学硕士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培养目标

1.前言

作为一门专业,体育管理越来越多地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是,只有当体育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能够证明他们具备了在社会和市场中取得成功所需要的知识,能够发挥一个管理者应有的作用,并通过管理水平体现其超群的资质时,体育管理才具有合理性。然而,从现实的人才需求来看,高级体育管理人才的严重缺乏己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体育产业开发和赛事运作的“瓶颈”。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体育管理人才(尤其是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造就像弗洛伦蒂诺那样的体育产业经营和管理的高手,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体育管理教育的关键所在。

2.我国高校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

武汉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学的体育管理专业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学校之一,体育管理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经验是较全面的。就这两所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已毕业体育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8成以上都在高校教学岗位;北京体育大学在地利基础和资源优势上,该方向硕士研究生除了在高校岗位,还有部分在体育局等体育行政岗位;处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岗位的硕士研究生比例相当少。而其他院校学生在高校就业的比例更大。在对部分高校已毕业硕士研究生就业去向的调查得知:己毕业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中的主要就业去向依次是:高校体育教师、自主创业、体育产业经营管理者、读博深造。分析其主要原因,其一,由于专业对口,在高校就职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大部分趋向于在高校就业;其二,由于自主创业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可选择性,再加上就业形势的严峻,导致部分学生选择改行;其三,体育院校原有的教育优势在于培养体育师资,培养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尚需时日。

3.我国高校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3.1全国各高校体育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分析

1978年以来,由于整个体育理论研究队伍的学历水平较低,高校师资缺乏,体育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主要是充实高校师资队伍,因此体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学术型人才是必须的,也是恰当的。随着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社会化的程度加深,应用型高级体育管理人才的严重缺乏使体育管理方向的培养目标做出了进一步的调整,在原有的只将科研能力和从事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的基础上,强调应用型人才应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并重,各种体育组织的高级管理人才应与高校师资的培养并重。

3.2完善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建议

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制定具体培养规格、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设计的根本依据,目标的定位应具有前瞻性、适应性、可行性等特点,才能把握高层次人才素质的内涵,才能确定具有时代内容的培养目标。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一个基础性问题,恰当定位其培养目标,有利于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

4.我国高校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

4.1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念

根据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未来的高校体育管理人才必须是理论基础扎实,技术水平过硬,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能够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和新趋势,并且能够突破旧的管理观念、管理模式和管理规范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人才培养从重知识传授到重技能培养转变到重素质培养方面来,彻底摒弃以书本知识掌握多少来评价人才质量的旧观念。

4.2构建适应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体现了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反映着教育者的价值取向,以及社会发展对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所以,为了实现各高校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必须构建与体育管理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相吻合的课程结构,使专业前沿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相互交融,科学搭配;加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内容和实际结合;课程内容中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重视选修课程内容的全面开设,提高课程实施质量;实习和实践课应该成为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3加强高校体育管理专业师资建设

体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除了科学整合课程结构外,其落脚点还应依附在师资建设上。因此,必须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提高教学水平;必须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根据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的需要,按照高起点、高层次、高标准原则采取多种措施从国内外招聘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体育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闻兰.试论体育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J〕.山东体育科技,2003,25(2):43-45

[2] 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课题组.体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4] 邓衫,等.优化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探讨〔J〕.交通高教研究,2001.3

[5] 柯卫.优化课程设置提高硕士生培养质量〔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

[6] 高雪峰.体育管理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M〕.体育科学学科发展现状与未来.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7] 胡娟,谢学峰.从就业形势看体育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1(6)157-160

管理学硕士范文第2篇

管理硕士突发奇想养蝗虫

今年33岁的于红雨有着两个不同的身份,一个是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一个是出生在农村的乡里娃。高中毕业那年,于红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建筑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2001年大学毕业后,他一直在天津上班,曾在中建八局做了五年的建筑工程师。后来,由于对管理感兴趣,于红雨辞职报考了MBA。在在读期间的一个假期,电视上一则关于养殖蝗虫的报道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

蝗虫俗称蚂蚱,营养价值非常丰富。蝗虫蛋白质含量高达74.88%,脂肪含量5.25%,碳水化合物含量4.77%,含18种氨基酸,多种活性物质,维生素A、B、C、E维生素和磷、钙、铁、锌、锰等元素,并且含有被誉为“人体生命第六要素”的甲壳素。据说这种物质能够帮助人体清除体内毒素,达到排毒养颜的功效。此外,食用蝗虫外壳中的角素还能够防止人的肌体受到辐射伤害,起到抑制癌细胞增长、提高免疫力、预防心肌梗塞、平衡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增强软组织再生能力等功效。

蝗虫不仅营养价值高,味道也非常不错。于红雨记得小时候自己常常和小伙伴们趴在田间地头逮蚂蚱,玩够了就拿回家用火烤着吃,口感非常不错。“其实很多饭店都有‘油炸蚂蚱’这道菜,而且价格不菲。因为原料供应有限,饭店通常只能从农户手中收购一些野生蝗虫,量少价高不说,还多数是被农药毒死的,食用之后对人体也有伤害。”于红雨立即预感到,小小的蝗虫身上一定有大的商机。如果能承包一些土地人工养殖蝗虫,销路一定不错。

想到就行动,趁着假期,于红雨先是风尘仆仆地找到报道中的那位养殖蝗虫的老人,向他虚心请教养殖蝗虫的技巧。在养殖场住了四天,于红雨认真观察了蝗虫的养殖环境,并且记录下每一个阶段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

带着满满一本养殖经验,于红雨回到了老家。没多久,他就说服了父母、姐夫,共同筹资开始建设养殖基地,征了40多亩地,盖起了5个养殖大棚。养殖蝗虫的大棚粗看去与种植蔬菜的大棚没什么两样,但实际上两者的原理和作用却大不相同。蔬菜大棚用的是塑料膜,目的是保持棚内温度;而蝗虫的大棚用的是镂空的纱网,目的是圈住蝗虫防止飞走。大棚建好后,就要把从外地引进来的蝗虫卵小心地放进大棚中,虫卵将在这里一天天长大,变成蝗虫。

第一次将虫卵安置好时,于红雨每天都蹲在棚里,仔细地查看棚里的温度、湿度。气温升到35℃以上,就要对养殖棚进行遮阴;空气过于干燥时,要在棚内洒水。于红雨尽量为这些蝗虫宝宝创造最佳的孵化条件,仔细监控并记录着虫卵的变化,期待着不久之后蹦出无数的小蝗虫。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创业之路总不是一帆风顺的。7月底的一天夜里,狂风暴雨突然袭击整个县城。暴雨过后,于红雨急忙沿着泥泞的小路,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往基地。尽管做了充足的思想准备,但是到了基地他还是心凉了半截,辛苦搭建的大棚被风雨侵袭得东倒西歪,而刚刚放进的新虫卵也被淹得一塌糊涂,损失惨重。

沉重的打击让于红雨不禁产生了放弃的念头。然而,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区别就在于对待逆境时的态度。于红雨反反复复想了一个上午,终于决定重新开始。他到市场上买来最结实的竹竿,把已经惨不忍睹的大棚一点一点重新建了起来。之后,他又千里迢迢到外地,重新引进虫卵,这一次他更加小心翼翼地呵护这些来之不易的小蝗虫。工夫不负有心人,两周过后,第一批蝗虫成功出土,好几个月的辛苦奔波终于换来了收获,于红雨用欣喜若狂来形容当时的心情。

找销路害虫变舌尖美味

随着越来越多的蝗虫渐渐长大,也到了快开学的时候。开学后,于红雨把养殖基地交给了已经基本掌握蝗虫养殖方法的父母和姐夫打理,自己则准备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参与基地的建设规划和蝗虫的销售。

于红雨发现,找销路并不是一个简单说说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怎样能把这批蝗虫卖出去,让它们真正变成财富呢?于红雨自然而然地选择去饭店推销。按照他最初的想法,蝗虫既然是理想的高营养保健食品,经过厨师的加工就可以成为难得的佳肴,应当会非常受到饭店的欢迎。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简单。当地饭店的经营者给于红雨泼了一盆冷水,他们说虽然大家都知道历来有“油炸蚂蚱”这道菜,但毕竟许多年来都是作为一种新奇野味来看待,很难预测其需求量,因此没有饭店愿意批量购进原材料。况且谁也无法保证于红雨养殖的这种蝗虫是否安全可靠,如果蝗虫体内含有一定的过敏源,顾客吃后发生不良反应怎么办?害怕发生事故影响生意的老板们虽然对此感兴趣,但都持观望态度。

出师不利的于红雨并没有就此灰心,他清楚自己养殖的蝗虫是完全的天然产品,连蝗虫吃的草都是纯天然的,为了证明自己养殖的蝗虫能够食用,他把蝗虫送到有关部门进行了成分检验分析。检验分析报告让饭店老板们消除了顾虑,为了让他们进一步提高兴趣,于红雨又进一步提出,可以先免费供应一部分蝗虫,各饭店可以根据菜品的销售情况决定是否正式采购。在这样的优惠下,一家饭店表示愿意进行尝试。令于红雨也没有想到的是,这种稀罕的食品在饭店一上菜单,就受到了顾客的青睐,免费供应的蝗虫被抢购一空,这家饭店很快决定和于红雨签订一年的供应合同,并且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几家饭店,也都闻讯而来要求购买蝗虫,田间的害虫瞬间变成了饭桌上的宠儿,在当地的饭店中,如果哪家没有这道菜,恐怕就要被认为不上档次了。

小小蚂蚱年获利百万

销路打开了,蝗虫的养殖也越来越规范。2008年1月,有着足够规模化经营意识的于红雨很快决定注册成立自己的公司。养蝗虫的公司怎样取出一个好听的名字呢?这可难不倒硕士学历的于红雨,他给公司取名为“飞蝗腾达”,四字既概括了公司的主营产品,又借用了良好的谐音寓意,可谓两全其美。

同年5月,养殖基地的销售网络上线运行。高质量的产品加上科学化的经营,短短几年的时间,于红雨的蝗虫养殖基地已初见规模,大棚由最初的五个增加到十个,养殖效益也凸现出来。“蝗虫养殖投入少,市场需求旺盛,潍坊地区的市场价为每公斤40元,利润在30元左右,一个大棚卖种和成虫的收入可以超过10000元。”2009年,飞蝗腾达养殖基地已成为潍坊最大、最早的昆虫养殖基地,由专养蝗虫发展到了养殖各种昆虫及昆虫深加工,不仅潍坊的不少酒店、饭店常来购买蝗虫,烟台、青岛、济南等地慕名而来签订合作协议的客户也络绎不绝。

不过这些却并没有让于红雨满足,因为他看到市场的需求还远不止于此。一次,一位日本客户开口就要购买20吨的蝗虫,这个数字把于红雨吓了一跳:每个大棚一年能产300多斤成虫,10个大棚的年产量最多不过几千斤,多少年才能凑出20吨?

为此,于红雨开始继续扩大基地规模。2009年10月,基地扩展到20个养殖大棚,加盟商达到10家;2010年3月,养殖基地被接山乡政府评为绿色环保基地;2011年6月,养殖基地扩展为40个养殖大棚,加盟商达到27家。“这还远远不够,现在市场上的蝗虫产量不高,根本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按照于红雨的规划,最终要建成150个大棚、年产量要达到20吨,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实现,公司每年的纯收入可达十位数。

管理学硕士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培养目标

1.前言

作为一门专业,体育管理越来越多地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是,只有当体育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能够证明他们具备了在社会和市场中取得成功所需要的知识,能够发挥一个管理者应有的作用,并通过管理水平体现其超群的资质时,体育管理才具有合理性。然而,从现实的人才需求来看,高级体育管理人才的严重缺乏己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体育产业开发和赛事运作的“瓶颈”。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体育管理人才(尤其是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造就像弗洛伦蒂诺那样的体育产业经营和管理的高手,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体育管理教育的关键所在。

2.我国高校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

武汉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学的体育管理专业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学校之一,体育管理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经验是较全面的。就这两所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已毕业体育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8成以上都在高校教学岗位;北京体育大学在地利基础和资源优势上,该方向硕士研究生除了在高校岗位,还有部分在体育局等体育行政岗位;处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岗位的硕士研究生比例相当少。而其他院校学生在高校就业的比例更大。在对部分高校已毕业硕士研究生就业去向的调查得知:己毕业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中的主要就业去向依次是:高校体育教师、自主创业、体育产业经营管理者、读博深造。分析其主要原因,其一,由于专业对口,在高校就职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大部分趋向于在高校就业;其二,由于自主创业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可选择性,再加上就业形势的严峻,导致部分学生选择改行;其三,体育院校原有的教育优势在于培养体育师资,培养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尚需时日。

3.我国高校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3.1全国各高校体育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分析

1978年以来,由于整个体育理论研究队伍的学历水平较低,高校师资缺乏,体育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主要是充实高校师资队伍,因此体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学术型人才是必须的,也是恰当的。随着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社会化的程度加深,应用型高级体育管理人才的严重缺乏使体育管理方向的培养目标做出了进一步的调整,在原有的只将科研能力和从事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的基础上,强调应用型人才应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并重,各种体育组织的高级管理人才应与高校师资的培养并重。

3.2 完善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建议

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制定具体培养规格、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设计的根本依据,目标的定位应具有前瞻性、适应性、可行性等特点,才能把握高层次人才素质的内涵,才能确定具有时代内容的培养目标。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一个基础性问题,恰当定位其培养目标,有利于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

4.我国高校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

4.1 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念

根据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未来的高校体育管理人才必须是理论基础扎实,技术水平过硬,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能够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和新趋势,并且能够突破旧的管理观念、管理模式和管理规范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人才培养从重知识传授到重技能培养转变到重素质培养方面来,彻底摒弃以书本知识掌握多少来评价人才质量的旧观念。

4.2 构建适应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体现了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反映着教育者的价值取向,以及社会发展对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所以,为了实现各高校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必须构建与体育管理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相吻合的课程结构,使专业前沿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相互交融,科学搭配;加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内容和实际结合;课程内容中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重视选修课程内容的全面开设,提高课程实施质量;实习和实践课应该成为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3 加强高校体育管理专业师资建设

体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除了科学整合课程结构外,其落脚点还应依附在师资建设上。因此,必须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提高教学水平;必须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根据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的需要,按照高起点、高层次、高标准原则采取多种措施从国内外招聘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体育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闻兰.试论体育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J〕.山东体育科技,2003,25(2):43-45

[2]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课题组.体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4]邓衫,等.优化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探讨〔J〕.交通高教研究,2001.3

[5]柯卫.优化课程设置 提高硕士生培养质量〔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

[6]高雪峰.体育管理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M〕.体育科学学科发展现状与未来.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7]胡娟,谢学峰.从就业形势看体育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1(6)157-160

管理学硕士范文第4篇

关键词: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分析;内容分析法

Abstract: To count the references of the master degree thesis in Zhengzhou university college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content of the reference type, source journals, highly cited books and cited dissertations affiliation, which aim at comprehend the Academic interests of Master of successive in Zhengzhou university college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Periodicals at home and abroad, important information in the field. The paper can also improve postgraduate in our college and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master of the subject of Library science, Information science, Archival science.

Key words:Master degree thesis; References analysis; Method of content analysis

学位论文与其他文献相比具有科学性、理论性、系统性等特点,属于灰色文献。[1]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作为河南省图书、情报、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在国内学科排名处于中上水平,[2]故对其历届硕士论文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了解国内图书馆学、情报学及档案学硕士培养现状具有一定代表性。硕士学位论文作为全面体现申请者科学能力与学术水平重要标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等多方面能力。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作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了解信息管理学院研究生文献需求特点与利用规律,对信息管理学院研究生的培养有重要指引作用。

1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处理程序

本文拟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该方法是一种对研究对象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应用这一方法,对文献的特定主题内容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揭示该主题内容的实质,系统、客观地把握其研究动态和趋势。[3]

本文的数据来自郑州大学自建的数字学位论文检索系统。检索时间为2014年5月,检索期限为2002

年~2013年12月。检索到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论文共计306篇,提取参考文献共计17730条,其中,中文文献13131条,外文文献1975条,网络文献2624条。中文文献占总参考文献的74%,外文文献比重为11%,剩余的15%为网络文献。

2 参考文献分析

2.1 参考文献类型。根据GB/T7714-200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文后参考文献的类型主要有:普通图书[M]、学位论文[D]、期刊[J]等,其中期刊比例为69.28%、图书比例为13.81%、学位论文比例为8.09%。期刊作为研究人员交流学术思想、传播学科信息的重要园地,对其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参考文献来源期刊分布。参考文献期刊来源可以揭示论文作者对学科期刊信息源的掌握及利用情况。中文期刊来源1475种,外文期刊来源645种,根据布拉德夫定律可知,参考文献期刊主要来源分别为38中文种刊物及25种外文刊物。篇幅限制仅列出前十种期刊,如表1。

表1 期刊来源分布

如表1所示,对比中英文参考文献被引频次,从侧面印证我院硕士以中文参考文献为主的情况。另一方面参考文献大多来源于质量较高的期刊。但是非核心期刊及开放存取期刊也应受到关注。

2.3 高被引图书。与期刊不同,图书内容的结构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图书内容的观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分析高被引图书并推荐硕士研究生阅读,有助于夯实其基础理论知识。中文图书主要涉及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信息管理导论及档案学概论,文献学和目录学,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知识管理,信息组织与检索等。而外文图书涉及主题相对分散。笔者认为可能与研究主题相关度及时效性有一定的关系。

2.4 高被引学位论文所属机构分布情况。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完成参考其他机构的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形成学术氛围相互参考借鉴之势,将有利于学科的蓬勃发展。

表2 被引论文机构分布

通过对比表2可以发现,参考学位论文机构主要为高等院校,大多开设有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未开设的院校也在参考之列显示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的学科交叉趋势。同时在外文学位论文机构中发现有Ischool成员学校,作为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专业名校,这些机构开设的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相关课程,对本院的研究生培养课程开设方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5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学位论文收录情况。1999年~2013年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系)共培养306名硕士研究生(在读不计入此统计数据内),数据源于郑州大学图书馆数字学位论文系统。对比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共收录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系)硕士学位论文233篇,万方数据为201篇,因此可以确定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收录得并不完整。

3 引用参考文献规律总结

3.1 文献引用规律总结。通过以上大量真实数据的统计及对比分析,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硕士研究生专业信息需求具有一系列显著特征,同时也存在了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参考文献需求量大,缺乏个人见解。经统计,硕士学位论文的篇均参考文献数量为60篇,硕士学位论文作者大多能够为自己论点提出较科学合理的理论论证,但也不免有所罗列参考文献观点缺乏学位论文作者自己独有的思考出现,同时还有参考文献主题与学位论文主题差异性较大的情况存在。

(2)引文参考类型多样化、信息需求面广,学科交叉渗透趋势明显。参考文献信息需求呈现全面性、多样性等特征,参考文献涉及经济类、管理类、计算机类、历史类等多个学科领域,这也明确地体现了情报学、图书馆学及档案学具有交叉性学科特性。

(3)需求语种单一,主要以中文为主。目前对参考文献的需求仍以中文为主,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情报学及档案学研究的语种信息源较为闭塞。情报学作为世界性学科,其他国家对情报学的研究理论具有较高的参考学习价值。在对情报学和图书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应该去了解国际情报学和图书馆学的发展,拓宽视野,充分有效地利用国际社会已有的信息资源。

(4)与其他文献相同,情报学和图书馆学文献也呈现出其一定的时效性,对文献信息需求多以一到五年为主。科技文献的推陈出新具有不可抗拒的规律,对情报学、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的研究也应不断参考新观点,时刻为情报学、图书馆学及档案学注入新鲜血液。

3.2 存在问题建议

(1)针对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存在基础数据不完备,数据获取、清理成本较高,从多种数据源整合、参考文献著录中的不规范等现象,院系应对此作出更加明确的要求。[4]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作为文献学方面高学历人才,更应该严格参照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撰写参考文献。同时在调查在读研究生学科背景情况基础上,开设必要的课程,加强规范化训练。[5]

(2)笔者认为,针对高被引图书中的一些图书可以作为提高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硕士研究生专业素养的推荐书目阅读,对国内开设图书情报专业院校的研究生专业经典文献阅读有积极借鉴意义。信息时代也是知识经济时代,数据及文献的迅速海量增长,造成学生信息及知识迷航。比如,“文献资源建设”、“信息管理学基础”、“信息资源管理导论”、“信息组织”、“信息检索”及“知识管理”等高被引书籍的阅读,对提高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组织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及知识的有效组织与管理能力等有较好帮助。

(3)注重文献时效性是图书情报参考文献的趋势,但是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发现,参考的文献中也有大量的早期文献,排除其中的高被引论文或图书及经典文献还有很大一部分。提示在读研究生撰写科技论文,注重文献时效性及论文新颖性、创新性。同时根据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收录情况,也给在校生文献调研以启示,仅仅依靠中国知网进行中文文献数据源的采集是不够的,可以结合万方数据及维普网将检索结果整合,形成比较完整的数据集。

(4)针对文献需求量大,语种单一的问题,可以开设专业的信息检索课程,为研究生论文撰写过程中信息收集路径提供更广阔的路径,构造更为科学合理的信息检索策略,提高研究生的信息获取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春燕,安小米.学位论文写作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1~3.

[2]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公布: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EB/OL].[2014-06-14]. http:///xwyyjsjyxx/xxsbdxz/.

[3] 邱均平,苏金燕.国内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综述[J].图书馆论坛,2007,27(06): 158~163.

[4] 司莉,王思敏.美国iSchools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J].大学图书馆报,2014, 32(1):102~109.

[5] Gary marchionini,杨冠灿,芦昆.科研数据管理: 保障数据质量,促进 iSchools新科学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3,32(4):4~9.

管理学硕士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就业教育;研究生

一个时期以来,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中短期拉动的作用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不仅仅是因为高等教育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科研成果以及创新动力等促进因素,也因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发达区域政府提供经费,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支撑,从而改善了教育条件,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效益,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也面临着一些重大的问题,这就需要加强毕业后的就业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就业的信心和先就业,再择业,的正确就业观念,真正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克服困难,保证毕业生成功就业。

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研究生培养目标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领域的经济现象、经济行为和管理行为的规律。单从培养目标来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毫无疑问归属于管理学;但是在学术界,则一般将其归类于教育科学,将其置于教育学系、教育科学学院等教学研究的机构内,鲜有将其归于经济学门类的。这样既造成了其学科归属的越级提升和各执一偏乃至混乱无序,也折射出这种合并的难以操作乃至有名无实。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科发展不能适应市场变化,这对本专业研究生就业影响深刻,使得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影响学生就业。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多数到高校做基层管理工作,从事教学和科研的人数较少,这就决定了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生培养目标必须适时修正和调整,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研究生就业现状和特点

随着高校的扩招,目前研究生就业越来越严峻,自从2003年以来,教育经济与管理学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一年不如一年,其就业意向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进人到金融、证券等行业。总的就业形势明显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地域选择上,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发达的沿海地区,一般来说,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的毕业生在经济文化发达的沿海地区找工作相对贫困地区来说是比较容易。比如,杭州的高校,受学校所在地影响及杭州自身的优越性,杭州成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毕业研究生首选就业目标,历年均有半数左右研究生选择在杭就业。其次,随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形势的发展,就业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和地理条件的优越性,上海越来越成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研究生的又一择业集中地。北京、广东、江苏等地,也是研究生择业考虑较多的地方。但在西部地区的高校,由于教育条件的落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研究生就业意向基本上都是选择教育系统的工作单位,所以在西部地区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研究生找工作有一定的困难。二是在行业选择上,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研究生在找工作时,在选择金融系统(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往往竞争不了经济类研究生。三是考博仍然是不少研究生的理想选择。尽管目前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形势较好,但考博仍然是不少研究生的理想选择,考取博士生的研究生每年呈现上升趋势。

三、教育经济与管理学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因分析

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研究生的择业去向我们可以看出,既有着区别于其他专业研究生的显著特点(如行业分布),也具有一些与整个研究生择业去向的共同的特点(如就业地区分布)。笔者认为,影响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类研究生择业的相关性因素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毕业生自身问题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一般就业把高校、科研院所作为首选。而愿意主动去企业、公司工作,或愿意自主创业的学生寥寥无几。去高校工作的多数毕业生就业趋向为大城市的公办本科高校;因为就业压力和专业特性的缘故,绝大多数去高校工作的毕业生以做教辅人员为主,极少担任专业教师而近几年用人需求减少的单位大多是高校,囚为高校的辅导员大都饱和,而教学岗位多需博上才能胜任囚此,“结构性就业难”成为教育经济与管理毕业研究生的真实现状。

(二)职业目标不够明确

研究生教育是种专才的培养,但好多学生在就读期间不能很好地对自我职业目标形成个清醒的认识,这样就势必导致研究生阶段的能力培养与将来的职业要求相脱节。因此,根据个人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是必要的对教管专业而言,由于都认识到对日就业困难较大,不对口的就业就显得有点迷茫,所以大多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都很模糊,平常人努力的方向性不强,这势必增加教管专业学生将来就业的困难。

(三)地区经济、政策的差异是影响研究生择业的重要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人,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基础较好的城市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已经进人良性循环,虽然能容纳更多的毕业研究生,并能提供实现目标的良好环境,提出“构筑上海人才资源高地的设想”,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来沪工作。但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目前还有很多研究生面临着工作难找的问题。

四、教育经济与管理学高校毕业生发展对策与思考

(一)利用挂职锻炼等渠道,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研究生的教育改革应该以需求导向为基点,在制定培养计划,确定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素质要求,利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研究生的主体性,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比如浙江大学是开展“研究生挂职锻炼”最早的学校之一,研究生到地市、乡镇企业挂职锻炼,帮助制定发展规划和开展管理体制创新,嫁接现代信息技术,解决技术难题。挂职锻炼是实现研究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架起了学校与社会的桥梁,使每位研究生增强了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提高了心理素质。

(二)注重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就业现状分析中发现有有些毕业生选择金融行业就业。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类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拟选一部分既有专业理论素养(高级职称以上),又是金融、国际贸易方面的实业家,如银行行长、外企公司经理,作为研究生的第二导师,协助第一导师抓好培养环节;安排部分研究生在论文开题前到金融机构实习,结合实际问题,更好地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

毕业生的思想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号的阶段,必须与解决毕业生实际困难相联系。应该切实从关心学生出发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应经常深入班级寝室,关心每位毕业生的需要,给予及时和有效的帮助,尤其是要关心贫困毕业生和残疾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给予他们更多的就业推荐机会。对于完成学业有困难的学生也要给予高度关注,鼓励他们树立就业信心,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特点,给予就业推荐机会。

(四)树立正确就业观

帮助毕业生客观认识自我,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增强基层意识。就业大众化背景下,以往只要高中学历毕业生去完成的工作,现在需要研究生去完成,研究生不再是“天之骄子”,而是一名“普通劳动者”。学校应该积极培养研究生的基层就业意识,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到基层去建功立业,实现自身价值;教育大学生将眼光放低,降低就业期望值;指导毕业生客观认识自己,理性分析自己的工作能力、优势不足,寻求与自己性格匹配的工作,而不是功利地追求高收入、高福利,应看重长远发展前景,将追求自身价值和服务社会联系起来。

五、结束语

随着地方经济日益活跃,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能否得以改善还要在于社会对于本专业的认知程度,使社会接受并认可本专业的现实性与重要性,这将为该专业学生在就业大环境中赢取一片天地;因此,推行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调动高校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是促进高等教育与加大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徐庆华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和探讨[J].人才开发,2008(5).

[2]黄海群,孙曙光.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1).

[3]杨天平.关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设置的几点不同看法[J].教育与经济,2002(3).

管理学硕士范文第6篇

毕业典礼和招待会于9月20日在英国驻华大使的官邸举行,英国驻华大使韩魁发和克伦菲尔德管理学院的院长迈克尔・奥斯伯德思顿教授,以及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国有和私营企业以及英国企业界代表出席了招待会。

34名2003学年的MBA和理学硕士毕业生出席毕业典礼,共同庆祝学业的圆满完成。目前从克伦菲尔德管理学院毕业的中国学生总数已达110人。在这34名新毕业生中,17人获得了MBA,另外17人则获得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学硕士学位。

克伦菲尔德管理学院是一所世界级的大学商学院,以其与工商业的密切联系而著称。学院致力于通过研究生学位或课程、管理发展、研究以及咨询等活动提供实用的管理解决方案。

英国克伦菲尔德管理学院以其MBA工商管理硕士课程著称,根据英国经济学人智库的评估,该学院的MBA课程在英国位居榜首,在全世界名列第11位。该学院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学硕士课程被认为是全世界最优秀的物流课程之一,该课程由欧洲规模最大的专门从事物流与运输管理研究的机构-克伦菲尔德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中心(CLSCM)提供。目前,18名中国学生正在攻读工商管理硕士课程,7名中国学生正在学习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学硕士课程。

克伦菲尔德管理学院的院长迈克尔・奥斯伯德思顿教授对于该学院同中国之间关系的不断加强他感到高兴,他表示:“我们需要更多地认识和了解中国。因此我们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为我们的中国毕业生和目前与我们开展合作的中国政府部门和企业代表举行这样一个聚会。我们在中国的未来前途光明,特别是目前在宇航和供应链领域开展的项目。”

毕业于克伦菲尔德管理学院的中国校友也应邀出席招待会,2000年在该学院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王军就是其中之一。在攻读MBA课程之前,王军在中国人民银行担任项目官员。现在他已经成为中国民生银行国际部的主任。他说:“国际著名商学院的MBA学位赋予我竞争的优势。毕业后的四年中,我在中央银行得到了提升,然后加盟了一家商业银行。我曾向许多朋友和同事推荐克伦菲尔德管理学院,他们之中的不少人都选择攻读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

王军还是该学院中国校友网络的主要联络人。2003年刚刚获得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学硕士学位的杨加艳则是另一位联络人。她说:“克伦菲尔德管理学院的课程把学术知识与实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非常好。学院课程与工业和实际应用的紧密衔接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因为我一毕业就能够马上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就是我希望得到并已经在克伦菲尔德管理学院得到的东西。”

克伦菲尔德管理学院从1997年起即向中国的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提供多种商业领域的培训课程。近期在中国取得的进展包括:2004年与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签订了一项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学院将提供为期三周的管理发展课程;与中国最好的工商学院之一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研究、管理发展和工商管理项目上开展合作。

管理学硕士范文第7篇

[关键词]医学信息学信息管理专业教育

[分类号]G350

我国医学信息管理学本科教育经历了医学图书情报、医学信息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三个阶段;研究生教育体现在图书馆学、情报学等专业招收医学信息管理方向硕士生。本文对20年来医学信息管理学的发展进行梳理,探索国内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的发展脉络,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1、医学信息管理学的发展回顾

1.1 本科学历教育发展历程

1.1.1 医学图书情报阶段(1985-1992) 1985-1987年,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先后批准在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和原湖南医科大学开办医学图书情报专业。这一阶段的教育目标是“本专业学生应掌握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医学图书和情报部门中学术性较强的业务工作”。专业目录规定的主要课程有10门: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图书馆学概论、医学情报学概论、图书分类学、工具书概论、情报检索语言、医学科技情报检索、医学情报分析与研究、期刊资料管理。在借鉴世界和国内图书情报学专业教育经验基础上,为探索我国医学图书情报专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办学模式以及学科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1.1.2 医学信息管理阶段(1992-1997)1992年9月,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会议决定将“情报”改为“信息”,国家科委把“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改名为“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1992年10月,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率先更名为信息管理系,掀起了全国图书情报院系以“信息管理”为核心的更名浪潮。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情报专业”调整为“信息学专业”,并归类于“历史学”学科门类(可授历史学、文学或理学学士学位)。“情报”改“信息”对于中国情报学研究以及教育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医学图书情报教育也顺应时代变化而发生改变,湖南医科大学等四所传统医学院校也相应更名为“医学图书信息管理”,逐步形成以信息管理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和课程设置方案。

1.1.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997-至今) 从1997年4月开始,原国家教委组织了对当时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增设了管理学门类。在管理学门类下,首次设立了一个由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5个专业组建的信息管理专业。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教高[1998]8号)中,信息管理专业名称被改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科技情报等专业名称被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取代。我们常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药学方向)简称为卫生信息管理(或医学信息管理)专业,1998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或备案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院校有:白求恩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湖南医科大学;2002年底,经教育部批准,中南大学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方向)”专业更名为“医学信息学”专业;2008年南通大学获批“医学信息学”专业。到2009年,有49所医药类高等院校开设医学信息管理相关专业。

1.2 医学信息管理研究生学历教育发展

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没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是在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和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专业中设置培养方向完成硕士乃至博士学历教育。医学信息管理方向的研究生培养则多放在图书馆学、情报学二级学科。1984年至今,已有10家单位依托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点招收医学信息管理方向硕士生;一些单位还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中医学等专业招收硕士。

2、医学信息管理学学历教育现状

2.1 本科学历教育现状

2.1.1 本科学历教育概况本科学历教育情况见表1。从时间上看,1998年前有四所院校开设医学图书情报专业,专业调整之后增长为49所,学科发展态势喜人。从空间分布看,9省市有三家以上院校开展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8省市有一家医药院校开设本专业,高等教育大省发展尚显不足;9省市院校没有开设相关专业。空间上的分配不均衡说明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设置有待加强。从院校属性看,有38所西医教育高校;9所中医药大学;2所药科大学;7所独立学院,5所211、985工程大学。从专业名称看,专业设置体现在三处(2009年招生目录):①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10102);②生物科学类:医学信息学(070408W)(目录外审批);③电气信息类:医学信息工程(080624S)(试办)。还有一些院校在其他专业下招收医学信息管理方向本科生,如北京中医药大学等。

2.1.2 培养目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医药高等院校大多结合自己的医学特色对此进行细化,比如中南大学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医学专业知识、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和信息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拥有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中国药科大学规定:本专业培养从事药学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方向的综合型和实用型专门人才。

2.1.3 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并尽可能突出医学或药学特色。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各高校选择基本一致,即包括信息技术类、经济管理类课程;在专业课方面,结合具体培养目标选择自主特色课程体系:一是从传统的医学图书情报学教育衍生而来,融入现代图书情报学课程,比如信息分析与研究、信息资源管理等;二是以计算机等IT技术为主,主要面向卫生信息系统或医院信息系统。三是医学或药学特色课程设置。

2.2 硕士学历教育现状

2.2.1 硕士学历教育概况

自1984年,先后有10家单位获得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学位授权,又以情报学为主。吉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下招收医学信息管理、辽宁中医药大学在中医学专业(七年制)招收信息工程、湖北中医学院在中医学、中药学专业招收医学信息工程等方向的研究生等。这既说明医学信息管理发展前途方兴未艾,也说明交叉学科发展的无奈。由于没有完善的学科体系,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呈现杂乱无章的发展态势。

硕士学历教育情况如表2所示:

2.2.2 培养目标: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体现在各培养单位的研究方向和办学实力上,其专业培养目标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在图书情报学理论基础扎实并有所创新,能够对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信息检索技术与方法等图书情报学关注的领域有所建树;二是研究生在医学信息分析、研究、咨询等领域从事高级研发工作;三是培养面向各类机构培养高级人才从事信息资源与信息系统管理工作。

2.2.3 入学考试与研究方向:2010年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显示:从考试科目看,包括两类:一是考察常规图书情报学知识,多以信息管理或图书情报学综合形式出现;二是给出多个选项,供考生在图书情报学或生物医学内容上选择。从研究方向看,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是医学信息分析与检索和数字图书馆(见表3)。

2.2.4 课程设置: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基本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两大类。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包括图书馆学、信息管理理论以及相关信息技术课程;专业选修课是指某一具体研究方向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及课程开设情况,有选择地学习的课程。表4总结了2009年部分培养单位课程设置情况。

2.3 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

至今国内还没有一家医药类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获得图书馆、情报学的博士学位授予权,这无疑阻碍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许多医学信息管理领域的专家积极探索博士层面的专业教育,创造各种机会尝试医学信息管理方面的博士培养机制。比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医学院以及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院校在其它专业下开设了医学信息学及卫生信息管理等方向的博士研究层次,积极为申报独立的博士学位授权点积累经验。

3、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发展策略

3.1 中美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比较

我国的医学信息管理学发展于图书情报学,在课程设置、教学上普遍侧重于医学文献信息的处理,与美国的医学信息学教学相差甚远。美国并没有单独倡导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而是将之融入在医学信息学教育中。美国医学信息学(medical informatics,简称MI)的教学层次是多种多样的,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7种类型,但绝大多数集中在硕士和博士层次,而且很多机构的重点是医学信息学的科学研究。这是因为医学信息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更适合在研究生阶段进行,众多的医学信息学研究课题也需要研究生来做。比较而言,国内医学信息管理学没有成熟的学科体系,缺乏博、硕士培养机制;教育层次上过多集中在本科阶段,这无疑限制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以教育为主的学科建设制度阻碍了医学信息管理纵向和横向研究的拓展。

3.2 我国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发展对策

3.2.1 关于学科定位:同美国相比,我国执行的本、硕(博)专业目录对信息管理类专业的设置不统一,没有针对医药信息管理的类目成为本学科发展的桎梏。有学者认为在医学信息学或医药信息管理没有被正式列入学位目录的情况下,将其并入“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更有利于医药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鉴于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有特定学科内涵,医学信息管理学及其相关专业(比如医学信息工程)归于此非最佳选择。笔者认为,在医学门类下成立“医学信息学”一级学科更为恰当,下设医学信息管理、医学信息系统、医学信息工程、医学信息统计等分支学科。在此基础上成立高等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究,制订专业规范、教学质量标准和基础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实验教学的基本条件。在全国选择一些学术梯队、科研项目、专业发展上有优势的大学建立省部级乃至部级学科基地,集中各种资源加强学科建设研究,促进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的全面发展。

3.2.2 关于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必由之路,教师只有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才能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科研能力,美国医学信息学教育多集中在硕士和博士层次就说明这一点。项目建设是科学研究的主体,只有通过大的项目研究,才能出大成果,培养和锻炼高素质人才。然而,1999年至2009年国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显示“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重点项目18项,一般项目246项,医学信息管理教育机构中仅有中南大学获得2项、南通大学获得1项资助,占总数的1.1%;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方面,仅有中国医科大学获得1次资助。因此我们必须努力争取大项目支撑学科发展。纵向研究上,要争取大项目支撑,产生大成果,以此带动专业教育水平的提高。在项目申报方面要突出交叉优势,力争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等高层次项目资助;横向研究上,结合医学信息管理学的综合优势,开展与相关学科、国内外科研、医院等单位的联合攻关,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各教育机构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强合作,用“抱团过冬”的意识发展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

3.2.3 关于学位点建设:学位点是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其数量、质量是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高等教育成熟和先进的重要表现。国内医学信息管理学位点集中在本科层面,既阻碍了科学研究的发展,也使高等教育缺乏创新基础。医学信息管理学要发展就必须建立自己的本科、硕士、博士一体的学位点体系。现阶段,在积极争取独立的博士、硕士位点的同时,还需依托现有的硕士点争取建立以医学信息管理为背景的博士点,比如情报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博士点。我们要“请进来,走出去”,让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了解本学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更需要医学信息管理教育单位合纵连横,以积极的、开放的心态进行学位点建设,努力形成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方向的二级学科乃至一级学科本科、硕士、博士一体的学位授权点体系,推动医学信息管理学教育发展。

管理学硕士范文第8篇

[关键词]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2)02-0116-06

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改革开放以来,管理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迅速发展,管理学科研究生人数越来越多。但是,我国管理学科的研究生教育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照搬西方管理学理论,不能很好地与我国企业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为了培养具有应用技能的高层次人才,国家也在有意识地调整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因此,对管理学科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也理应作出调整。我国管理学科研究生教育遭遇的瓶颈,归根到底是研究生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

国内学者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做了一些研究。李晓娟总结出提高理工科博士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包括注重创新品格、创新思维的培养、重视科研实践、开展学术交流以及严把学位论文选题及评审关。杨春梅、陶红认为需要通过保持课程内容的前沿性、重视研究方法的训练和采用研究型学习的教学方式,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李海波、董维春认为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而自由的学术氛围需要通过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建设创新型导师队伍、构建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平台、完善服务体系来实现。已有研究多属于观点陈述型和经验总结型,实证研究稀少,研究的客观性不足。此外,国内学者还没有专门针对管理学科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这与管理学科研究生数量迅速增加的情况不相称,更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创新型管理人才的强烈需求。本文将借鉴其他学者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尝试构建管理学科研究生评价体系,并结合某大学管理学科的具体情况,对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应对措施。

二、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创新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这些能力难以用精确的数值来衡量,因此给测定带来了难度。实践和经验表明,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可以通过科研行为和科研业绩来体现。本文拟定了以创新基础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为一级指标的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下又设置了二、三级指标(见表1)。其中,创新基础能力主要通过课程成绩和课外阅读情况来体现。专业课学习是研究生从学习知识到开展科学研究转换的重要阶段。通过专业课学习,研究生不仅能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同时能够培养其科研能力,包括文献搜集、处理和阅读能力,文献综述写作能力。将课程成绩划分为专业基础课成绩和专业选修课成绩。课外阅读是研究生完善知识体系,把握学术动态的重要手段,课外阅读包括阅读专业著作与阅读中英文期刊。

学术论文、科研项目是科学研究的直接产物,而科学研究的过程实质上是知识创新的过程,因此,学术论文、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能够反映研究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在设置的三级指标中,既有体现量的指标(数、参与项目数),又有体现质的指标(所在期刊级别、参与项目级别),还有体现参与程度的指标(作者顺序、项目报告贡献排名)。

学术交流能力也体现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学术会议场所是一个富有民主气氛的场所,研究生可以以平等的身份参加学术交流,一方面报告自己的研究工作与成果,让同行了解、评价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又可以与同行学者直接交流沟通,学会怎样评议科研工作。由此可见,学术会议是学术交流的高级形式,参加学术会议的次数、级别、学术会议投稿及被录用情况间接体现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实践能力是指研究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主要通过参与科技创新竞赛、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来体现,在这两个二级指标下也从量、质和参与程度三个方面设置了三级指标。

(二)指标权重系数设置

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各个指标之间既存在质的关系又存在量的关系。指标体系结构模型的建立已经解决了各个指标之间质的关系,剩下的量的关系需要通过设置各个指标的权重来实现。本文采取层次分析法设置各级指标的权重,最终得出各级指标的权重,见表1。

三、某大学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调查分析

(一)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为弄清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研对象为某大学管理学科各年级研究生,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硕士研究生227份、博士研究生20份(只涉及管理科学与工程与企业管理两个博士专业),工商管理硕士(MBA)40份。回收问卷296份,回收率为98.7%,其中有效问卷总数为288份,有效率为97.3%,问卷总体的有效性良好,数据较为完整,同时调研涉及管理学科的多个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专业)(见表2),使调研效度大大提高。

本文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量化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级量表形式,各项指标的测度采用五分制。严格的五分制形式为最终的计算与总结奠定了基础。依据以上赋值,通过计算,最终结果见表3。

如表3所示,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总体得分为0.65。具体到一级指标,创新基础能力得分为3.46,知识创新能力得分为0.64,学术交流能力得分为0.25,创新实践能力得分为0.26。第一项指标得分相对较高,后三项的得分很低,这表明研究生具备了较强的基本能力,基础知识扎实,课程学习成绩良好,但是在知识创新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方面较欠缺。

博士生作为高一层次的科研人才,优势显而易见。博士生的总体得分0.77高于硕士生的0.63,具体到一级指标,博士生的创新基础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比硕士生高,在创新实践能力上博士生的得分低于硕士生,说明博士生将大多数时间放在了理论研究和科研项目上。

工商管理硕士总体得分只有0.17,具体到一级指标,创新基础能力得分为2.6,明显低于科学学位硕士,知识创新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基本为零。由此可见工商管理硕士与科学学位硕士的明显不同。本文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针对科学学位研究生设计的,而对工商管理硕士创新能力的评价要具有针对性,要凸显工商管理硕士的特点和不同的培养目标。

具体到研究生个体,如图l所示,大多数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分数偏低,在0.5以下,个别研究生创新能力相对较高,在3左右,处于分数中间位置的研究生权重不大,导致研究生整体的创新能力分数偏低。

(二)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具体指标分析

1.课程成绩

调查显示:无论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选修课,大约90%的研究生平均成绩都高于80分,无不及格学生。从创新能力评价的得分也能看出研究生的课程成绩表现良好,总体得分4.01,硕士生和博士生分别达到3.96和4.21的高水平。说明经过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专业课的学习,研究生已经掌握了必要的专业知识,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

2.阅读专业著作情况

总体来看,研究生平均阅读专业著作数量偏少。70%以上的研究生每学期阅读专业著作数量少于4部,甚至还有4.76%的同学从未读过专业著作。博士研究生每学期阅读的专业著作数量明显较高,60%的博士生每学期专业著作的阅读超过5部,而只有25.85%的硕士生每学期专业著作的阅读超过5部。在硕士研究生各个年级内,每学期阅读专业著作的数量差别不大,阅读数量普遍偏低。从得分看,阅读专著的3.03分是创新基础能力中得分最低的一项。

3.阅读中英文期刊情况

调查显示:32.85%的研究生每学期阅读的中文期刊数超过20篇;接近70%的研究生每学期阅读数量超过10篇;10%以下的研究生阅读数量低于5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管理学科研究生阅读英文期刊兴趣却不高,接近15.69%的研究生从不读英文期刊;每学期阅读数量低于或等于4篇的研究生所占比例高于70%;每学期阅读英文期刊7篇以上的研究生不足18%。

将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可以发现:20名博士生中,18人每学期阅读中文期刊数量超过20篇,15人每学期阅读英文期刊数量多于7篇。博士生阅读中文期刊和英文期刊的得分分别达到4.89和4.53的高分。硕士生在阅读中文期刊数量方面表现较好,超过65%的硕士生每学期阅读数量在10篇以上,值得注意的是,仍有10.63%的硕士生不阅读中文期刊或阅读数量低于5篇。在阅读英文期刊方面,硕士生表现较差,接近17%的硕士生不读英文期刊,只读1至2篇的硕士生占到了32.28%。

4.学术论文

在总共287份问卷中,共有24人在各类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6篇。从总量上看,这说明管理学科研究生发表过论文的人数很少,评价得分只有0.78。在发表的56篇学术论文中,发表在EI、ISTP、CSSCI来源期刊上或被国内、国际会议论文集收录的论文有27篇,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有13篇,剩余16篇发表在国内普通期刊上,发表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的论文的署名绝大部分排在第二及以后,而在普通期刊上则多是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这说明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对学术论文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发表的56篇论文中,博士生发表了25篇,每个博士生平均发表1.25篇;硕士生发表了31篇,平均每个硕士生发表0.12篇。博士生数量明显多于硕士生。

5.科研项目

共有25名研究生参加过科研项目,总共参加了34人次,可见管理学科研究生参加科研项目的人数和参加的科研项目数都很少,评价得分只有0.5。其中部级科研项目有8个,省级科研项目23个,校级科研项目只有3个。从参加科研项目的程度看,研究生在科研项目中大部分排名在第八作者以后,主要从事文献查找、数据收集和整理等基础性的工作。博士生和硕士生在参加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级别上差别不大,但在科研项目的贡献程度上差别较大,博士生大多是科研报告的第二至第八位作者,而硕士生几乎全部在第八作者以后。

6.学术交流能力

只有11人参加过17次各类学术会议,其中,6次国际会议,6次全国会议,5次全省会议;在17次学术会议中,共投稿9篇,被会议录用8篇。博士生参加国际会议2次,全国会议6次;投稿4篇,被录用4篇。硕士生参加国际会议4次,全省会议5次,投稿5篇,被录用4篇。从评价得分看,参加学术会议得分只有0.25分,硕士生低到0.16,博士生略好,也只有0.5分。

7.科技创新竞赛情况

共有10人参加了13次科技创新竞赛。除一次为全省科技竞赛外,其余全是全国科技竞赛,主要是“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在13次科技创新竞赛中,共有8人获得各类奖励10人次,其中,8人次是省级奖励,2人次是校级奖励,没有部级奖励。博士生有1人参加过1次全国科技创新竞赛,获得一项省级奖励;其余科技创新竞赛都为硕士生参加。

通过分析,管理学科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呈现以下特点:参加科技创新竞赛人数少;参加竞赛种类单一;所获奖励级别不高。从评价得分看,参与科技竞赛的次数、级别和获奖情况的分数分别只有0.10、0.23和0.20,参与科技竞赛的次数得分最低。参与科技竞赛的次数限制了参与科技竞赛的得分情况。

8.参与社会实践情况

参与社会实践情况主要从企业实习和学校假期社会实践两个方面反映。在企业实习方面,管理学科研究生有38人参加过56次企业实习。在假期社会实践方面,有6人参加了6次学校假期社会实践。硕士研究生参与企业实习的得分是0.45分,而参与社会实践的得分只有0.07分,博士生的两项得分更是低到0.11和0.05。可以看出,管理学科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不容乐观。

四、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变革对策

(一)重构课程体系,完善研究生知识结构

课程体系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课程设置是否合理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科学的课程设置可以使研究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并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深厚宽广的基础,而交叉学科的课程能够为研究生捕捉科研创新点提供良好的机遇,激发创新思维。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研究生的课程成绩表现比较突出,基础课成绩平均较高,因此,更要注重知识结构的完善,拓宽研究生涉猎的知识面。

首先,为了统筹研究生教育资源、拓宽研究生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科的交叉融合和不同知识背景的研究生相互学习,可以提供全校范围的选课修,尝试博士生和硕士生共同参与的联合课堂。其次,实施校际合作,在相关学科和专业之间进行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互通有无。目前开展的研究生国内外访学项目无疑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再次,建立各个专业经典文献与最新文献的机制,增强外文文献的检索能力,使研究生能够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为研究与创新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建立多样的考核评价激励方式

现行的研究生期末考试多采用闭卷考试或撰写学期论文形式,简便易行,但往往不能很好地考察一些应试能力差但创新意识强和动手能力好的研究生的潜质,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发现。建议根据管理学科的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察方法,如期末考试、科研论文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做到理论、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核评价,以此促进研究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督和保障上,应大力推行能充分体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激励方式,学校应设立相关的专项基金支持研究生开展具有创新的科技活动,将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列入研究生的综合考核体系之中,形成一种崇尚创新、鼓励创新的育人环境和优良氛围。对于在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研究生,要进行表彰与奖励。对于获得部级或省(部)级创新成果的学生,以及在校内外创新实践活动中成绩优异的学生,可申请免修相关的课程。

(三)营造学术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浓厚的学术氛围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广泛开展学术交流,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论坛,聆听国内外知名专家和企业家的报告。这不仅有利于研究生了解本领域的前沿,开阔眼界,而且能够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学会独立思考,产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使研究生在一种良好的学术环境中培养其创新素质,提升创新能力。其次,为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提供机会,使研究生了解承担科研项目的程序,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从参与科研项目中学习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创新灵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发挥导师组作用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导师队伍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导师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要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建立一支能够适应创新、具有较强责任心、享有一定学术声誉、站在学术前沿的导师队伍。研究生导师只有始终站在学科前沿,掌握学科最新动态,立足知识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另外,要实行研究生指导方式的变革,克服单一导师制的缺陷,充分发挥研究生指导小组和导师组的作用,利用学术梯队人才互补的群体优势,加强协作沟通,发挥集体优势和集体智慧。通过与国内外院校合作,聘请外籍教授、科研院所与企业中相关人员担任研究生导师或兼职导师,促进导师队伍的多元化建设。

(五)构建研究生实践平台,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构建研究生实践平台,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是为了训练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必要的专业技能,从而使研究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训练、提高。

管理学硕士范文第9篇

【关键词】困境出路 教学经济与管理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21-02

21世纪初期,我国普通高校中共成立近20个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博士点、41个硕士点,到了2008年则增加了107个硕士点。经过短短的几年时间,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硕士点在飞速增加,与此同时,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也将面对着就业困难、学科制度不完善、学科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想要解决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面临的问题,就要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要的专业型人才。

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背景

教育经济与管理是由教育经济与教育管理两个二级学科并列而成的一个交叉学科,其属于管理学门类,是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学中的二级学科。通过分析大学学科组织结构及其相关管理经验来看,学院的一般会与一级学科对应,系别则会与二级学科相对应。以此类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应设立在公共管理学院[1]。

二、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所面临的困境

2.1学科内在动力不足

进入80年代中期后,因为教育管理的队伍已逐步形成,教育管理工作者开始研讨教育管理学的相关体系与结构。从80年代末到现在,教育管理学这门学科仍然有很多需要进步与提升的地方[2]。学科的构建受到许多方面的制约,如国家政策、研究人员等因素都会对学科的构建产生一定的影响,就教育经济与管理这门学科的发展情况而言,促进学科发展的主要动力机制可分成权力系统模式与权威系统模式,权力驱动模式是以强制的方法,按法定意识来对规范学科的互动制度,而权威驱动模式是在原来学科的基础上发掘出新的增长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思想的设定与我国政府对相关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息息相关的,从某种方面来讲,该学科是一种行政性的学科,所以,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内在动力不足。

2.2 学科制度不完善

作为学科制度化的一种外在条件,学科组织的表现有:在各个高校中设立相关知识讲座的职位,从而可以确保学科教学与研究的权威性,建立相关学系、开设学科课程,确保学科知识得到应有的传承,大学应颁发相关的学位证书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标准,建立各种各样的学会,促进学科的集体知识消费性等。

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学科教育水平来看,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有许多令人质疑的地方,这种课程的设立与其隶属关系的相关做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从而忽略了该门学科自身的发展,阻碍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许多高校缺少成熟的学科文化,这对于学校培养人才与学术研究十分不利,所以教育经济与管理这门学科与学科制度化的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3学科地位不独立

目前,我国教育学院中硕士较多,由此可以看出该学科与教育学学科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教育经济和管理方面的学科却是以教育学学科为基础的,就好像殖民时在西方主义之下的东方一样有着同样的地位和命运,即使其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与意义,但却没有办法逃脱其被殖民的命运与地位。

三、如何走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所面临的困境

1.建立教育质量部级标准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想要快速的发展,当务之急要确立切合实际的相关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教育与管理学科的有关规范与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成立以学科为向导的学术型学位与以实践为主的职业型学位。完善教育经济与管理的教师管理体系,建立严格的教师考试体系,同时,建立一个全面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不可或缺的。

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进行规范的规划与设置并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抓紧对相关教程的配备,并在政策上积极支持学科独立,满足其教学需求,提高其教学质量。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新的教学理念,因为教育学科具有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相交叉的特点,所以在这种特殊的阶段应该结合专业特点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水平。

2.配备良好的教学资源与体系

在教学模式上,教师不再是单单念着PPT,而是要向学生提供大量关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阅读资料与专业书籍等。这些资料所能呈现的学科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要求学生不但要找出问题,并且要对这些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与研究,从而形成一种自己的理论思想。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其创造能力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总结:

目前,我国在设立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硕士点机构呈现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绝大多数高校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设立在教育学院,小部分将该学科设立在管理学院,少数高校则根据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划分在经济管理学院以及高等教育研究所等一系列机构,这表现出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标准不统一、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只有建立相关完善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体制、提高该学科的教学资源、改进相关教学方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7(30):13-15.

[2]王春春.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标准[J].大学:学术版,2010,09(5):15.

管理学硕士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管理学科;师资队伍;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157-02

0 引言

管理学科在新乡医学院学科也已建设发展了十几年,成为了支撑我校学科发展的六大学科之一。学校近期多次强调要“构建起以医学为主体,理学和工学为支撑,文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医学教育体系和‘一体两翼’的重点学科框架”,管理学科对我校发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1 我校管理学科发展基本情况

我校管理学专业招生最早始于2001年,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首次招收5年制(自2005级开始学制改为了4年)本科生30人。发展到现在,我校已拥有专业的管理学科院系1个,即2004年8月成立的新乡医学院管理学院。截至2013年7月底拥有管理学科专任教师39人,其士6人,硕士31人。

现开设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2014年开始招生)4个本科专业,在校生342人。同时,现有管理学学位硕士点1个(情报学),在校研究生5人;公共事业管理(卫生)双学位2届招生110余人。

2 我校管理学科发展中的问题

2.1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2.1.1 教师年龄结构问题 我校39位管理学科专任教师中男教师15位,女教师24位。39人中年龄最大的57岁,最小的25岁;35岁以下的24人,36岁至49岁的13人,50岁以上的2人,平均年龄34岁;教龄在10年以下的30人,其中10人不足5年。

这样的年龄结构意味着整个教师队伍以青年人居多,年龄偏小,年龄分布没有拉开档次,这不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因大部分教师教龄短,教学经验扔有待丰富,教学技巧还有待提高,青年教师培训工作应作为一项繁重的日常工作来抓。

2.1.2 教师职称结构问题 目前39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者9人,中级职称24人,初级职称5人。可以看出,目前的职称结构还不合理,突出的问题有:一是中、初级职称过多,占全部教师的74%。需要指出的是,不仅助教和讲师队伍过大,且晋级年限大多集中于同一年,这样的局面也不利于年轻教师的顺利成长。二是高级职称少,正高职称更少,有实力、有影响的学科领军人物匮乏。正高职称所占比例不足全部教师的3%;45岁以下的(副)高级职称获得者只有3人,且既是(副)高级职称又是博士者仅1人,35岁以下教师中高级职称仍为空白。

改善我校管理学科教师职称结构将是管理学科教师队伍建设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

2.1.3 教师的学缘、专业结构问题 从学缘方面讲,39位教师共来自国内外23所学校,其中还有四位海归(一位是日本名古屋大学的博士,一位是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工业大学的硕士,一位是马来西亚大学的硕士,一位是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硕士)人才,学缘结构合理,满足了教师来源多元化的要求。

从专业结构方面讲,39位教师来自史、理、工、医、经、管、法7个大类28个不同的专业,学科结构整体合理。但是,具体到我校实际,教师专业教育背景结构还不尽如人意。我校管理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就在于与医学的紧密结合上,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医学背景或工作经验,而事实上39位教师中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只有8人,离实际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何增加教师卫生事业管理、医院管理的实际经验是当前和今后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2.2 招生规模方面 目前,我校3个管理专业本科每年招生总规模为120人,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30人,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专业60人,市场营销专业30人。一般占全校当年总招生规模的3.4%。从近两年实际来看,120人能够报到110人左右,到校后再有10余人转专业分流,最终稳定下来的不足百人,即每年管理类毕业生占全校毕业生比例不足3%。

同时,我校管理类专业师生比为1:7.95,这个比例比教育部规定的本科评估合格水平1:18高出了1倍多,这就意味着我们对现有师资的利用还不充分。从另外一个方面讲,我们的本科生数量偏少,其数量在现有基础上可以再增加1倍多。

作为我校唯一的管理学学位硕士点自2006年开始招生以来,情况也不乐观。该硕士点现有两名导师,两个研究方向,但招生规模一般每年仅有1-2人。目前,3届在校研究生共计5人。这一现状与学校“2020年左右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两千人以上”的发展要求还有不小差距。

2.3 科研工作方面 我校管理学科方面的科研工作虽然最近五年也取得一定成果,但是科研层次低,科研实力弱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

2.3.1 论文数量少,核心期刊文章更少。5年136篇,其中中文核心40篇,平均每年核心期刊文章仅有8篇,人均每年核心期刊文章不足0.25篇。

2.3.2 高级别立项课题少,匹配经费课题少,科研经费少。近5年立项课题48项,而48项立项课题中,社科联课题所占比例近75%,而省级课题仅有8项;教育部课题、部级课题仍为空白,科研层次总体较低。5年共获取各类科研经费16.4万,且集中在少数几个人手中。“部分人有项目无经费,多数人无项目无经费,少数人有项目有经费”的情况十分突出。

2.3.3 科研成果少,高层次高级别成果更少。近5年仅获1项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河南省科技论文二等奖,其他厅级成果31项。这一情况表明我校管理学科科研影响力还有待大幅提高。

3 发展我校管理学科的建议

虽然管理学科建设在新乡医学院积累了一定的办学成果和社会影响,但实力和影响仍然弱小,距离我校“一个目标、两大跨越”的发展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为了更好促进我校管理学科的发展,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3.1 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复合型师资队伍 我校现有管理学科教师成长发展轨迹一般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助教到教授”,这样的状况亟需改变。我们要使其顺应变革,注重能力和角色的转换,成为复合型师资。实现从传统的灌输式到现代的启发式、从传授者到研讨者、从主导者到合作者、从授业者到督导者、从执行者到参与者、从说教者到疏导者的转轨。[1]

首先,学校创造各种条件,推动教师与社会广泛接触。一是让教师了解社会实际情况,丰富教学内容。二是寻找问题,为研究提供素材,引导、扶植他们开展科学研究,使其在思想上、教学上、科研上尽快步入高层次。同时从物资待遇和精神生活上关爱,使其产生敬业爱校的归宿感。

其次,积极聘请优秀专家做我校兼职教师。“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我们要积极引进校外人才,充分利用校外智力资源。要重点引进学科领军人物和拔尖创新人才,这样不仅能迅速改善现有师资队伍结构,还能迅速、直接带动科研工作的发展。

3.2 重视硕(博)士学位点建设,促进管理学科纵深发展 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实践证明,抓好硕(博)士学位点建设,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取得成效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2]抓好硕(博)士点建设,不仅使学科建设的针对性、方向性、目的性将更强;而且学科建设任务将更具体,更易操作,更易取得实效。同时,抓好硕(博)士点建设,更易建立和汇聚学科队伍,促进科研工作发展。同时,抓好硕(博)士点建设,发展高规格、高水平的管理学科,也有利于我校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融入地方,服务社会。

我校目前只有1个管理学位硕士点,博士点还是空白,学位点数量过少。我们亟需增加管理学位硕(博)士点,推动管理学科纵深发展。当然,我校管理硕(博)士点建设必须明确专业定位,突出专业特色。

3.3 科学扩大管理类学生(本科生、研究生)招生规模

我们首先看几组对比数据。[3]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我校管理类本科生招生规模无论从招生规模还是从招生比例来讲,都低于同类学校,甚至低于某些三本院校。

而我校具备扩大管理类学生招生的条件和理由。

一是我校生源极好,不存在生源不足的问题;

二是我校现有管理学科师生比为1:7.95,完全能够消化更多的学生;

三是我校已有4个本科专业,完全能够为扩大招生规模提供支撑;

四是扩大招生规模,能充分发挥各类教学资源的使用价值;

五是扩大招生规模,可以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融入地方,主动服务,提高学校经济社会介入度和贡献度。

3.4 营造利于管理学科发展的良好环境 首先,学校各有关部门及人员要认真研究管理学科的发展规律,对管理学科有正确的认识,做到内行管理,不是凭主观直感认识的粗放式验管理,而是要辩证认识学科内涵与外延,真正依据相应学科的特点、规律进行管理,做到管理学科的分类精细化管理。[4]其次,整合学校内部发展管理学科的各类资源。做到全校一盘棋,统一规划整合人、财、物等各类办学资源。比如某些部门内虽有符合管理学科教学要求的高级职称人员,但因各种原因,游离于管理学科建设发展之外。所以,资源整合必将促进我校管理学科的发展。最后,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我们要根据管理学科的特点,在学科评估、职称评聘、项目立项、、著作出版、成果奖励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陈任,胡志,马丽娟,秦侠,马颖.关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5):888-891.

[2]刘宏林,刘华.重视学位授权点建设促进高校学科发展[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2):148-150.

[3]数据来源于三校2013年招生简章.

上一篇:金融学硕士范文 下一篇:硕士论文文献综述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