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09:08:26

对学生教育论文

对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在讲座时,老师结合学生实际对各种行为规范做细致生动地讲解,在会场和学生们积极互动,会场气氛轻松和谐,使学生在中学生活之始就对各种行为规范有了清晰具体的认识。其次,以班级为主阵地,班主任按照学校要求结合班级特点,利用班会组织学生对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逐条进行学习,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体验进行思考和讨论并撰写心得体会;同时利用黑板报宣传良好行为习惯重要性的小故事。第三,班级组建评比小组,开展组内成员和小组间常规形成速度比赛。根据不同阶段要求,分别引导学生争做“行为规范人”、“文明礼貌人”、“课堂行为标兵”、“课间行为标兵”、“学习勤奋标兵”等。第四,以检查促养成。每天,学生会、团委深入到学生日常行为的每个细节,加强个别指导。讲座使学生对行为规范有了清晰认识,班级活动强化了学生规范行为习惯,评比与督促为学生自我教育的实现提供了保证,入学伊始学生就受到了系列教育,奠定了自我教育和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坚实基础。

创建活动平台,教育形式生活化

孩子的心灵是丰富的,孩子的天性是活泼的,如果脱离了活动这块沃土,行为习惯的塑造也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塑造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我校为锻炼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积极组织了各种适合学生特点、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活动,如:国旗下的演讲、读书汇报会、经典剧场进校园、我也追星故事会、阳光锻炼一小时、快乐出游、校级运动会、迎春联欢会等等。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最佳途径,增强了习惯教育的趣味性,化抽象的约束为生动的感悟,让学生获得了更鲜活的实践经验。同时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纪律和规矩的魅力、团结与互助的收获、成功与挑战的快乐,促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悟和领会教育的意义与真谛,真正实现了教育的生活化。

加强自我管理,行为体验自主化

教的最高境界是为了不教!教的最佳效果是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和机制,是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怎样才能使学生的自我管理体现在学生的常规管理中,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给学生提供自我锻炼、自我教育的机会。把职务的选聘权交给学生。学生学习、生活在自己的班级中,对学校、班级和同伴等事务管理最有发言权。因此,我校大到学生会、团委的组建,小到班委的组建,再细到科代表、小组长等等职务的选举,均采用“学生报名—竞聘演讲—师生民主选举—就职演说”的形式,这种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管理的愿望,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次次竞选中挑战了自我,锤炼了自我,提升了自我,也唤醒了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把规章的制定权交给学生。为了保证纪律的约束能真正唤起学生们的认同,我校各班在坚持《十三中学生行为规范》准则的前提下,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和学年的增长,由班委组织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并制定本班班规条令,学生参与班级规章制度的制订,参与班级管理,既表现自己的意愿和才干,锻炼自己的能力,唤起对学校、班级的责任感。同时,又使学生由对班规的漠视抵触到认同接受,能有意识地按自己制订的目标、规章要求愉快地执行,从而很好地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

把纪律的监督权交给学生。老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自始至终地“盯”着学生,只有当学生能积极自主地管理自己,纪律才会充满灵性。为了更充分地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愿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学校在各项活动中积极倡导把监督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监督和管理下规范自己与同伴的行为习惯。如学校的“文明监督岗”、“卫生检查岗”、“间操活动检查小组”、“运动会文明班级检查小组”等均由各班轮流选派学生担任;班级里设置的“班级日志”有学生对同学一日课堂常规、课间行为进行监督记录,周末定期在班上做点评、总结……通过活动,将大量的学生吸引到学校、班级管理监督队伍中来,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和能力水平。

把活动的组织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是我校开展各项活动的宗旨。因此,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学生永远是最活跃、最亮丽的风景———春运会上的一个个精神抖擞认真负责的裁判员是学生,学生会竞聘会的精心安排是学生,教师节中组织同学为老师鲜花问好的是学生,迎新联欢会上精彩的主持是学生……一次次活动的组织锤炼了学生。可以说,组织活动成为更多学生自我展示、自我锻炼、自我体验的一个大舞台,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凸显,主体意识得到强化,自我教育能力得到增强。

对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对教育论文界定的认识

论文是指系统地讨论或研究某个问题的文章。讨论或研究就是论,论者,分析问题、说明道理也。通俗一点讲,你写的文章是对某一个问题的认识,并说明为什么有这样的认识,这就是论文。如果研究的问题在教育教学的范畴内就称为教育论文。

部分教师之所以不敢写论文,无非是把论文看得太神秘,太玄乎,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其实,现在教育界对论文的要求并不很高,论文的内涵被缩小了,外延被扩大了,报刊上常见的教材分析、教法研究、学法研究、解题研究、课例评点、教学一得、育人一得等等,均看成是教育教学论文。

二、撰写教育论文的意义

1.教育论文是社会共享的精神财富

论文一旦公开发表,便立即产生它的社会价值。任何读者都可以看,都可以用,都可以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与伦比的价值作用。尤其是教育报刊的发行量很大,读者往往有几万,几十万之多,因而教育论文的宣传效果和教育效果更难以估量。高质量的教育论文不仅可以永载史册,而且也是为社会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是对人类进步的贡献。

2.教育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改革日趋深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对许多学校而言,“科研学校”、“科研兴教”已不再停留在空喊口号的层面上,明智的学校领导人重视教科研工作,奖励教师写教育论文,其目的是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是为了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无怪乎,时下媒体报道一所先进学校时,总少不了介绍教科研情况及了多少篇。

3.教育论文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21世纪的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是教科研能力。面对未来的教育,我们广大教师应该向科研型、学者型、特长型的方向发展。撰写教育论文能加速这一发展的进程。写教育论文离不开教育教学的实践,离不开学习和研究,所以说,撰写论文的过程,就是教学业务水平、理论研究水平和写作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的过程;就是从经验型“教书匠”向研究型专家转化的过程。

4.学生是教育论文的直接受益者

目前,广大教师所写的教育论文,大多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或者是对教材教法研究的成果,从实践中来,又运用到实践中去,直接得益的首先是自己所教的学生。如果在以学生为读者的报刊上,无异于对几万、几十万学生做了一次辅导。

概而言之,撰写教育论文的意义在于社会受益、学校受益、教师受益、学生受益。

三、教育论文的结构和要求

教育论文一般由题目、作者单位、姓名、内容提要、正文、参考文献等五个部分组成。

1.论文题目

题目即论文的题名,它是论文的窗口,也称论文的眼睛。题目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论文通过题目传神韵、显精神、见水平。拟定论文题目的具体要求是:

(1)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使读者看到了论文题目,就立即知道论文的特定内容是什么。

(2)力求简括、高度浓缩。论文题目一般不超过20个字,若较长,可加副标题。

(3)书写要规范。论文题目写在页首,通栏居中横写,上下各空一行。要注意:论文题目中间可加标点(或以一空格代标点),题目末尾不加标点,题目较长转行时,不要把一个完整的词分割开,力求整体美,和谐美、对称美。

2.论文作者

作者单位、姓名写在论文题目下方,最好在单位后面写上邮政编码。

3.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但绝大多数报刊不作要求。

4.论文正文

正文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

(1)引论就是论文的开头话,或叫起始段。引论的内容是交代背景、提出论点或论题。开头话不太好写,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论文亦如此。引论要写得简洁明了、独具风格、引人入胜,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引论不宜过长,通常不超过两百字。

(2)本论是论文的主干部分。写好这部分的关键在于论证,即以理论论据或事实论据论证引论中所提出的论点。理论论据要注意科学性和逻辑性,科学性永远占主导地位。事实论据要可靠,要有说服力。论证中要特别详细阐明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求新、求异、求实是论文学术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如果以理论论据为主,论文的理论性就较强,可称为理论型论文,如果以事实论据为主,论文的经验性就较强,可称为经验性论文。篇幅较短的论文,其本论部分可以一气呵成,若篇幅较长,则可设大小标题。

(3)结论部分必须概括论点,突出主旨,或者提出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文字不宜过长,要特别精炼,要画龙点睛,而不可画蛇添足。5.教育论文的参考文献

如果论文中引用了他人的重要论点或有关资料,就要在最后的参考文献中注明被引用的书刊名称、期号、题名及作者姓名。这有三个作用:其一,说明有可靠的依据,增强自己所写论文的说服力;其二,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第三,避免有剽窃之嫌。

上述五个部分中,通常可省去内容提要和参考文献,正文中的结论亦可略去不写。一般情况下,作为论文至少要有题目,引论和本论。

四、撰写教育论文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定题选材———注重实践性和针对性

教育论文的题材从哪里来?主要来自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和作者本人的实际感受。我们身在教学第一线,天天上课,天天与学生交往,只要做写作的有心人,题材多得很。讨论或争论一个问题、听其他教师的课得到的一点启发、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对教材教法的一种见解等等都是极好的写作素材。

第二步:立意定题———注重明确性和新颖性

立意就是确定论文的中心思想,即主题。主题是作者对材料意义的一种判断,也是作者通过材料要表达的认识和对论文中所提出问题的总评价。它是论文的灵魂。主题确定了,文章的内容就要紧扣主题,突出主题,服务主题。主题确定以后定题名。

第三步:谋篇布局———注重严谨性和技巧性

这一步的任务是设计论文的结构,确定层次顺序。通俗一点讲,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构思一个总体规划或叫框架。具体操作就是列

论文提纲。教育论文的结构等同语文中议论文的结构,有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四种。最常见、最常用的是并列式。

第四步:撰写初稿———注重层次性和独特性

在准备好充分的材料,拟定好论文提纲的基础上,便可按论文格式和写作要求撰写初稿。论文正文部分的撰写前面已作了说明,这里再谈几点具体要求:

(1)即事论理。教育论文毕竟属于议论文文体,议论性是最起码的要求,切忌停留在干巴巴的条文式列举中,也不可满足于教学现象的描述,要着力提升议论的层次,从理论高度阐明自己的论点。最忌论证不足而妄下结论。

(2)突出主题。写论文最重要的技巧就在于使材料更集中,主题更鲜明。初写论文者要防止文不对题或离题太远。

(3)分清层次。论文不能繁琐冗长,东扯西拉。层次分明、前后呼应、首尾一贯、逻辑严谨是论文的基本要求。

(4)见解独特。高质量论文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要求我们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思考。“矮子看戏曾何见,都是听人说短长”,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无论如何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第五步:修改定稿———注重科学性和规范性

教育论文的初稿完成后要反复检查、修改,不要急于打印成文。主要检查有无科学性错误、题目是否贴切、材料与主题是否统一、结构是否严谨、论点是否明确、论据是否充分、词语是否准确、行文是否规范等等。

恕我直言,大多数老师都不太注意行文的规范。那么,行文应符合哪些规范呢?主要有:(1)结构格式规范;(2)文字表达规范;(3)标号标题规范;(4)留空转行规范;(5)符号图表规范;(6)标点使用规范。这些规范的具体要求请参阅课本。要注意,平时写教案、写计划和总结、试卷编制等均要重视行文规范。

论文完稿以后,最好请别人看看。“自古学者必有师”,多倾听他人的意见,对提高写作水平很有帮助。

五、写教育论文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1.调整心态,树立自信。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写作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积极的思维,更需要积极的心态。心怀厌倦,浮躁不安,何来文思泉涌,下笔有神?广大中青年教师应挖掘自己的潜力,要看到许多有利条件。现在报刊杂志种类多,稿件需求量大,各种论文评比活动也很频繁,因此的机会也就多了。当然,重在实践,贵在参与,教育并非写论文的惟一目的。

2.持之以恒,必见成效。初写论文者,很难一下子就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来,也很难一投就中,这就需要恒心。要在写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理论水平,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写稿和投稿的规律,不懈努力,才会有所收获。

3.加强学习,重视积累。文笔优美、句式整齐、结构严谨、见解独特的妙文佳作是靠不断地学习学出来的,是靠不停地练笔练出来的。“高山不弃杯土,故能就其大;江河不涓细流,故能成其长”。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同样要靠平时悄声无息、天长日久的学习和积累。

对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顶岗实习 教育论文 撰写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18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2010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决定从2010年开始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其中,在中西部23个省市实施的“农村骨干教师置换培训”是“国培计划”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项目的实施采取了一种全新的教师教育的模式,即以高校在校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顶岗实习,同时置换出中小学一线的骨干教师到高校参加脱产研修学习(简称“顶岗实习、置换培训”)。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师范类应届毕业生将被派往条件艰苦的中小学进行长期而深入的教育实习活动,即为顶岗实习。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2010年10月中旬,派出近1600余名师范生,分赴宁都、崇仁等10个项目县309个学校进行顶岗实习,涉及语文、数学、英语、政治、体育、美术、信息技术、音乐、地理、生物等10个学科领域,顶岗实习时间至2011年1月中旬才结束,为期三个月,而且从2011年开始,实习时间将长达一个学期。

相比传统实习,顶岗实习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其一,传统实习一般只有40来天,学生还没有完成角色转换,实习期限就到了;而顶岗实习则为期3至6个月,充足的时间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更全面地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更好地总结教育教学规律。其二,顶岗实习是用大学生置换在岗教师,这就意味着是以教师职责来要求实习生的,期间实习生的日常工作程序、岗位要求、管理制度与该学校教师完全等同,完全承担工作岗位规定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能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之中,也能更深入地了解教师的职责所在。其三,相对于在岗的教师而言,顶岗实习生尽管缺乏经验,但他们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又因为身份的特殊性,所以他们具有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这将会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带来新鲜的血液。在这种新的背景之下,我们觉得有必要培养顶岗实习生撰写教育论文的意识和能力,让他们从理论上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审视。

一、顶岗实习生撰写教育论文的意义

广义的教育论文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对教育科学领域中的有关问题、现象进行比较系统、专门的研究、探讨而提出新的观点、得出新的结论,或站在新的角度作出新的解释的一种理论性文章,或者是阐释具体研究成果的理论性文章。教育论文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对于顶岗实习生来说,可以就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也可以对教育教学的经验进行理论上的升华。

顶岗实习生撰写教育论文的意义大致说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能让顶岗实习生站在理论的高度全方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的过程,使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顶岗实习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也会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如能让学生从理论上探讨这些问题和经验存在的原因,这样自然能加强他们以后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也能使他们的成功经验更快地推广开去。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一个经验式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是能从理论上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客观分析的科研人员,所以如果能培养顶岗实习生撰写教育论文的意识和能力,那他们成长得就会更快更好。

第二,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顶岗实习生虽然已经花了三年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了专业知识,但走上实习岗位后就会发现现实的教育实践和在大学里所学的理论知识有差异,这就容易出现某些通病,如有人无所适从,有人消极逃避,有人则眼高手低。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大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教育,主动解决问题的机会并不多,所以当他们独立面对问题时会表现出不适应。笔者认为,教育论文的撰写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不足。因为论文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有效地解决问题,首先必须调查问题,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来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最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写教育论文的方法也就学会了解决具体教育问题的方法。

第三,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本科毕业论文浮华剽窃的弊病。目前,很多本科生毕业论文言之无物甚至剽窃。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学生平时锻炼不够的缘故。大学生本来应该具备最基本的论文撰写能力,可从目前情况来看,一般学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并不重视论文的撰写教学,只是到临毕业时才仓促下达撰写毕业论文的任务,而其实学生不懂论文撰写的基本方法,甚至连格式都不懂。况且,大学生写毕业论文的时间与实习、找工作的时间是相冲突的,因而大学生没有多少时间花在写论文上面。在顶岗实习背景之下,如果学生能根据教学体会认真写好一篇教育论文,这就是一篇很好的毕业论文。

二、顶岗实习生教育论文的撰写

顶岗实习生撰写教育论文在写作程序上和一般的论文没有很大的差别,基本步骤是:先选题,然后查找并分析相关资料,再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最后谋篇布局成文。对于其完整的写作流程本文不作详细的论述,而只是就其中几个关键性的问题谈谈看法。

(一)选题要注重现实意义

撰写教育论文其实就是在进行一项科学的研究。任何科学研究都始于问题。发现并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是任何一项科学研究的开端。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本身就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研究工作。科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对此曾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对于顶岗实习生来说,选题不应该偏向理论性太强的问题,而应该紧紧地扣住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应选取大家最容易碰到的、现实意义最强的问题。比如:在班主任工作中怎么对待后进生的问题、怎么对待单亲家庭孩子的问题、怎么对待性格内向孩子的问题,以及如何树立榜样的问题,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学方法的运用问题、某篇具体课文的教学问题、怎样激发学生课堂答问的积极性问题,等等。总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有很多。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常常告诫后辈说“留心处处皆学问”,学问就在我们的身边,关键是应勤于观察,敏于观察。只要顶岗实习生具有问题意识,真正”沉入“了教育实习之中,是很容易可以找到选题的。

(二)解决问题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找到了某个问题之后,就应解决问题。把解决问题的思路讲清楚就是一篇论文。值得注意的是,教育论文不是教案,也不是教学日志或经验介绍,而是应从理论上对问题进行高层次的思索。也就是说,教育论文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应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不能完全是个人感觉和经验的表达。比如,有实习生在深入了解农村学生的现状后发现,今天的农村小学中有大量的留守儿童存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使这些学生在性格方面表现出诸多缺陷,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就是一个很好的选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健全人格培养的问题”。这个选题很有现实意义,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只凭感觉和经验,而是应该理性地思索诸多问题。例如,其一,什么是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人格需要哪些最基本的要素;其二,留守儿童有些什么样的行为特征和性格特征;其三,是否所有的留守儿童都有人格缺陷问题;其四,怎么有效地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全人格,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有的需要做田野调查,有的则需要进行理论思考,应大量地查阅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充分地了解、吸收别人的研究结论,这样才能为自己解决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三)行文要符合学术规范

学术规范是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研究者、研究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以及研究成果的传播者,在实施科学研究、管理和组织,以及成果传播等相关活动时,对科学研究真实性、实质性原则的自觉遵循以及对于违反这些原则所应采取的态度。

就大学生撰写教育论文而言,学术规范的主要问题是遵守学术道德。对于违反学术道德现象,舆论界通常以“学术腐败”称之,毋庸置疑,“学术腐败”正成为学界“难言的痛”。虽然大学生论文写作的不正之风还不能称之为“学术腐败”,但我们应该从大学生开始就培养学术规范意识,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学术道德观,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发展的需求。生活中也有一些学生因为剽窃论文而被取消学位,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位女博士因学位论文存在严重抄袭现象而被取消学位,显然这与学术道德沦丧有关。如果从本科开始就加强学术道德教育,也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因此在撰写教育论文时,不能让学生养成一种随便应付交差的态度,应坚决杜绝剽窃的不正之风。论文虽小,但意义却大,应告诫学生,论文应自己写,应在写小论文、解决小问题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感,应让学生感到剽窃别人论文既是对别人劳动的不尊重,同时也是自己道德的丢失,应培养学生具有剽窃论文的羞耻感。

符合学术规范另一方面是符合论文格式规范的要求,即撰写的论文各部分应该完整,包括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和参考文献。同时,作为教育论文的规范,还有体例的规范、结构的规范、段落的规范和语言的规范等。也就是说,应让大学生在撰写教育论文的过程中真正学习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让他们具备最基本的论文能力,这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总之,在顶岗实习背景之下培养大学生撰写教育论文的意识和能力,能使顶岗实习取得更好的效果,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另一方面说还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观念,为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桂建生.教育科研论文撰写指导[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1

[2]杨晓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2-33

[3]徐德培,刘楚群.高校本科课程论文研究[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10)

【基金项目】2009年度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XJG-09-2-31)

对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对教育论文界定的认识

论文是指系统地讨论或研究某个问题的文章。讨论或研究就是论,论者,分析问题、说明道理也。通俗一点讲,你写的文章是对某一个问题的认识,并说明为什么有这样的认识,这就是论文。如果研究的问题在教育教学的范畴内就称为教育论文。

部分教师之所以不敢写论文,无非是把论文看得太神秘,太玄乎,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其实,现在教育界对论文的要求并不很高,论文的内涵被缩小了,外延被扩大了,报刊上常见的教材分析、教法研究、学法研究、解题研究、课例评点、教学一得、育人一得等等,均看成是教育教学论文。

二、撰写教育论文的意义

1.教育论文是社会共享的精神财富

论文一旦公开发表,便立即产生它的社会价值。任何读者都可以看,都可以用,都可以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与伦比的价值作用。尤其是教育报刊的发行量很大,读者往往有几万,几十万之多,因而教育论文的宣传效果和教育效果更难以估量。高质量的教育论文不仅可以永载史册,而且也是为社会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是对人类进步的贡献。

2.教育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改革日趋深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对许多学校而言,“科研学校”、“科研兴教”已不再停留在空喊口号的层面上,明智的学校领导人重视教科研工作,奖励教师写教育论文,其目的是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是为了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无怪乎,时下媒体报道一所先进学校时,总少不了介绍教科研情况及了多少篇。

3.教育论文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21世纪的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是教科研能力。面对未来的教育,我们广大教师应该向科研型、学者型、特长型的方向发展。撰写教育论文能加速这一发展的进程。写教育论文离不开教育教学的实践,离不开学习和研究,所以说,撰写论文的过程,就是教学业务水平、理论研究水平和写作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的过程;就是从经验型“教书匠”向研究型专家转化的过程。4.学生是教育论文的直接受益者

目前,广大教师所写的教育论文,大多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或者是对教材教法研究的成果,从实践中来,又运用到实践中去,直接得益的首先是自己所教的学生。如果在以学生为读者的报刊上,无异于对几万、几十万学生做了一次辅导。

概而言之,撰写教育论文的意义在于社会受益、学校受益、教师受益、学生受益。

三、教育论文的结构和要求

教育论文一般由题目、作者单位、姓名、内容提要、正文、参考文献等五个部分组成。

1.论文题目

题目即论文的题名,它是论文的窗口,也称论文的眼睛。题目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论文通过题目传神韵、显精神、见水平。拟定论文题目的具体要求是:

(1)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使读者看到了论文题目,就立即知道论文的特定内容是什么。

(2)力求简括、高度浓缩。论文题目一般不超过20个字,若较长,可加副标题。

(3)书写要规范。论文题目写在页首,通栏居中横写,上下各空一行。要注意:论文题目中间可加标点(或以一空格代标点),题目末尾不加标点,题目较长转行时,不要把一个完整的词分割开,力求整体美,和谐美、对称美。

2.论文作者

作者单位、姓名写在论文题目下方,最好在单位后面写上邮政编码。

3.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但绝大多数报刊不作要求。

4.论文正文

正文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

(1)引论就是论文的开头话,或叫起始段。引论的内容是交代背景、提出论点或论题。开头话不太好写,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论文亦如此。引论要写得简洁明了、独具风格、引人入胜,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引论不宜过长,通常不超过两百字。

(2)本论是论文的主干部分。写好这部分的关键在于论证,即以理论论据或事实论据论证引论中所提出的论点。理论论据要注意科学性和逻辑性,科学性永远占主导地位。

事实论据要可靠,要有说服力。论证中要特别详细阐明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求新、求异、求实是论文学术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如果以理论论据为主,论文的理论性就较强,可称为理论型论文,如果以事实论据为主,论文的经验性就较强,可称为经验性论文。篇幅较短的论文,其本论部分可以一气呵成,若篇幅较长,则可设大小标题。

(3)结论部分必须概括论点,突出主旨,或者提出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文字不宜过长,要特别精炼,要画龙点睛,而不可画蛇添足。

5.教育论文的参考文献

如果论文中引用了他人的重要论点或有关资料,就要在最后的参考文献中注明被引用的书刊名称、期号、题名及作者姓名。这有三个作用:其一,说明有可靠的依据,增强自己所写论文的说服力;其二,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第三,避免有剽窃之嫌。

上述五个部分中,通常可省去内容提要和参考文献,正文中的结论亦可略去不写。一般情况下,作为论文至少要有题目,引论和本论。

四、撰写教育论文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定题选材———注重实践性和针对性

教育论文的题材从哪里来?主要来自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和作者本人的实际感受。我们身在教学第一线,天天上课,天天与学生交往,只要做写作的有心人,题材多得很。讨论或争论一个问题、听其他教师的课得到的一点启发、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对教材教法的一种见解等等都是极好的写作素材。

第二步:立意定题———注重明确性和新颖性

立意就是确定论文的中心思想,即主题。主题是作者对材料意义的一种判断,也是作者通过材料要表达的认识和对论文中所提出问题的总评价。它是论文的灵魂。主题确定了,文章的内容就要紧扣主题,突出主题,服务主题。主题确定以后定题名。

第三步:谋篇布局———注重严谨性和技巧性

这一步的任务是设计论文的结构,确定层次顺序。通俗一点讲,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构思一个总体规划或叫框架。具体操作就是列论文提纲。教育论文的结构等同语文中议论文的结构,有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四种。最常见、最常用的是并列式。

第四步:撰写初稿———注重层次性和独特性

在准备好充分的材料,拟定好论文提纲的基础上,便可按论文格式和写作要求撰写初稿。论文正文部分的撰写前面已作了说明,这里再谈几点具体要求:

(1)即事论理。教育论文毕竟属于议论文文体,议论性是最起码的要求,切忌停留在干巴巴的条文式列举中,也不可满足于教学现象的描述,要着力提升议论的层次,从理论高度阐明自己的论点。最忌论证不足而妄下结论。

(2)突出主题。写论文最重要的技巧就在于使材料更集中,主题更鲜明。初写论文者要防止文不对题或离题太远。

(3)分清层次。论文不能繁琐冗长,东扯西拉。层次分明、前后呼应、首尾一贯、逻辑严谨是论文的基本要求。

(4)见解独特。高质量论文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要求我们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思考。“矮子看戏曾何见,都是听人说短长”,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无论如何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第五步:修改定稿———注重科学性和规范性

对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是指系统地讨论或研究某个问题的文章。讨论或研究就是论,论者,分析问题、说明道理也。通俗一点讲,你写的文章是对某一个问题的认识,并说明为什么有这样的认识,这就是论文。如果研究的问题在教育教学的范畴内就称为教育论文。

部分教师之所以不敢写论文,无非是把论文看得太神秘,太玄乎,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其实,现在教育界对论文的要求并不很高,论文的内涵被缩小了,外延被扩大了,报刊上常见的教材分析、教法研究、学法研究、解题研究、课例评点、教学一得、育人一得等等,均看成是教育教学论文。

二、撰写教育论文的意义

1.教育论文是社会共享的精神财富

论文一旦公开发表,便立即产生它的社会价值。任何读者都可以看,都可以用,都可以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与伦比的价值作用。尤其是教育报刊的发行量很大,读者往往有几万,几十万之多,因而教育论文的宣传效果和教育效果更难以估量。高质量的教育论文不仅可以永载史册,而且也是为社会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是对人类进步的贡献。

2.教育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改革日趋深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对许多学校而言,“科研学校”、“科研兴教”已不再停留在空喊口号的层面上,明智的学校领导人重视教科研工作,奖励教师写教育论文,其目的是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是为了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无怪乎,时下媒体报道一所先进学校时,总少不了介绍教科研情况及了多少篇。

3.教育论文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21世纪的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是教科研能力。面对未来的教育,我们广大教师应该向科研型、学者型、特长型的方向发展。撰写教育论文能加速这一发展的进程。写教育论文离不开教育教学的实践,离不开学习和研究,所以说,撰写论文的过程,就是教学业务水平、理论研究水平和写作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的过程;就是从经验型“教书匠”向研究型专家转化的过程。

4.学生是教育论文的直接受益者

目前,广大教师所写的教育论文,大多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总结,或者是对教材教法研究的成果,从实践中来,又运用到实践中去,直接得益的首先是自己所教的学生。如果在以学生为读者的报刊上,无异于对几万、几十万学生做了一次辅导。

概而言之,撰写教育论文的意义在于社会受益、学校受益、教师受益、学生受益。

三、教育论文的结构和要求

教育论文一般由题目、作者单位、姓名、内容提要、正文、参考文献等五个部分组成。

1.论文题目

题目即论文的题名,它是论文的窗口,也称论文的眼睛。题目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论文通过题目传神韵、显精神、见水平。拟定论文题目的具体要求是:

(1)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使读者看到了论文题目,就立即知道论文的特定内容是什么。

(2)力求简括、高度浓缩。论文题目一般不超过20个字,若较长,可加副标题。

(3)书写要规范。论文题目写在页首,通栏居中横写,上下各空一行。要注意:论文题目中间可加标点(或以一空格代标点),题目末尾不加标点,题目较长转行时,不要把一个完整的词分割开,力求整体美,和谐美、对称美。

2.论文作者

作者单位、姓名写在论文题目下方,最好在单位后面写上邮政编码。

3.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但绝大多数报刊不作要求。

4.论文正文

正文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

(1)引论就是论文的开头话,或叫起始段。引论的内容是交代背景、提出论点或论题。开头话不太好写,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论文亦如此。引论要写得简洁明了、独具风格、引人入胜,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引论不宜过长,通常不超过两百字。

(2)本论是论文的主干部分。写好这部分的关键在于论证,即以理论论据或事实论据论证引论中所提出的论点。理论论据要注意科学性和逻辑性,科学性永远占主导地位。事实论据要可靠,要有说服力。论证中要特别详细阐明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求新、求异、求实是论文学术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如果以理论论据为主,论文的理论性就较强,可称为理论型论文,如果以事实论据为主,论文的经验性就较强,可称为经验性论文。篇幅较短的论文,其本论部分可以一气呵成,若篇幅较长,则可设大小标题。

(3)结论部分必须概括论点,突出主旨,或者提出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文字不宜过长,要特别精炼,要画龙点睛,而不可画蛇添足。5.教育论文的参考文献

如果论文中引用了他人的重要论点或有关资料,就要在最后的参考文献中注明被引用的书刊名称、期号、题名及作者姓名。这有三个作用:其一,说明有可靠的依据,增强自己所写论文的说服力;其二,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第三,避免有剽窃之嫌。

上述五个部分中,通常可省去内容提要和参考文献,正文中的结论亦可略去不写。一般情况下,作为论文至少要有题目,引论和本论。

四、撰写教育论文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定题选材———注重实践性和针对性

教育论文的题材从哪里来?主要来自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和作者本人的实际感受。我们身在教学第一线,天天上课,天天与学生交往,只要做写作的有心人,题材多得很。讨论或争论一个问题、听其他教师的课得到的一点启发、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对教材教法的一种见解等等都是极好的写作素材。

第二步:立意定题———注重明确性和新颖性

立意就是确定论文的中心思想,即主题。主题是作者对材料意义的一种判断,也是作者通过材料要表达的认识和对论文中所提出问题的总评价。它是论文的灵魂。主题确定了,文章的内容就要紧扣主题,突出主题,服务主题。主题确定以后定题名。

第三步:谋篇布局———注重严谨性和技巧性

这一步的任务是设计论文的结构,确定层次顺序。通俗一点讲,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构思一个总体规划或叫框架。具体操作就是列

论文提纲。教育论文的结构等同语文中议论文的结构,有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四种。最常见、最常用的是并列式。

第四步:撰写初稿———注重层次性和独特性

在准备好充分的材料,拟定好论文提纲的基础上,便可按论文格式和写作要求撰写初稿。论文正文部分的撰写前面已作了说明,这里再谈几点具体要求:

(1)即事论理。教育论文毕竟属于议论文文体,议论性是最起码的要求,切忌停留在干巴巴的条文式列举中,也不可满足于教学现象的描述,要着力提升议论的层次,从理论高度阐明自己的论点。最忌论证不足而妄下结论。

(2)突出主题。写论文最重要的技巧就在于使材料更集中,主题更鲜明。初写论文者要防止文不对题或离题太远。

(3)分清层次。论文不能繁琐冗长,东扯西拉。层次分明、前后呼应、首尾一贯、逻辑严谨是论文的基本要求。

(4)见解独特。高质量论文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要求我们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思考。“矮子看戏曾何见,都是听人说短长”,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无论如何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第五步:修改定稿———注重科学性和规范性

教育论文的初稿完成后要反复检查、修改,不要急于打印成文。主要检查有无科学性错误、题目是否贴切、材料与主题是否统一、结构是否严谨、论点是否明确、论据是否充分、词语是否准确、行文是否规范等等。

恕我直言,大多数老师都不太注意行文的规范。那么,行文应符合哪些规范呢?主要有:(1)结构格式规范;(2)文字表达规范;(3)标号标题规范;(4)留空转行规范;(5)符号图表规范;(6)标点使用规范。这些规范的具体要求请参阅课本。要注意,平时写教案、写计划和总结、试卷编制等均要重视行文规范。

论文完稿以后,最好请别人看看。“自古学者必有师”,多倾听他人的意见,对提高写作水平很有帮助。

五、写教育论文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1.调整心态,树立自信。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写作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积极的思维,更需要积极的心态。心怀厌倦,浮躁不安,何来文思泉涌,下笔有神?广大中青年教师应挖掘自己的潜力,要看到许多有利条件。现在报刊杂志种类多,稿件需求量大,各种论文评比活动也很频繁,因此的机会也就多了。当然,重在实践,贵在参与,教育并非写论文的惟一目的。

2.持之以恒,必见成效。初写论文者,很难一下子就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来,也很难一投就中,这就需要恒心。要在写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理论水平,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写稿和投稿的规律,不懈努力,才会有所收获。

3.加强学习,重视积累。文笔优美、句式整齐、结构严谨、见解独特的妙文佳作是靠不断地学习学出来的,是靠不停地练笔练出来的。“高山不弃杯土,故能就其大;江河不涓细流,故能成其长”。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同样要靠平时悄声无息、天长日久的学习和积累。

对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一)什么是教育科研论文

教育科研论文,简称教育论文,它是用来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描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教育论文是学术研究的结晶,而不是一般的“收获体会”,教育论文应有学术性,所以它是学术论文。

理解教育论文可以从两点来把握:教育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教育研究的一种手段,教育论文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二)为什么要撰写教育论文

1.教育科研成果需要总结、记录、表达

教育科研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思维活动,并且又需要把其科研成果描述出来让别人了解。我们进行教育科研、思考问题,只凭脑子想是不可能的,需要用文字把思考的问题、研究的成果,进行加工、整理、提炼,记录下来,使创造性的思考一层层展开,一步步深入,并在纸面上视觉化,以使课题得到解决。

2.教育科研成果需要推广交流

教育科研成果要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就得借助教育论文把它描述出来,公诸于世,进行交流,为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提供翔实的材料和科学的依据。

3.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撰写教育论文,既能反映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又能反映其业务能力、创造能力;既可以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学术水平,又可以提高其科研能力(思维的系统性、明确性;分析、归纳、演绎、判断、推理能力);既可以把它作为考核知识、检查能力、锻炼思维的手段,又可以把它作为职称、职务晋升考核的依据。

可以这评说,教育论文是检验写作者的思想水平、认识能力、理论修养的“窗口”,是考核知识水准、业务专长的标尺;同时,撰写论文是训练思维的过程,也是关心社会,关心未来,扩大视野的过程。所以,无论是从对教育事业的贡献,还是从延长学术生命的角度,我们都必须回有所进地写作教育论文。苏联学者A•H鲁先生在《创造心理》一书中说:“发表科学论文是衡量科学家创造才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科学家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创造才能的高低。”这正说明了研究是前提,是基础,论文是“窗口”。撰写教育论文无论是在提高教师素质和促进教育科学的繁荣上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教育论文的特点

教育论文应较系统和专门地讨论与研究教育科学领域中某种现象或问题,思考和动笔都是从科学研究这个目的出发的,比一般论说文更富理论色彩和专门性。它涉及的范围较广,在教育科学这个辽阔的领域中,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观察和分析有重要价值的现象和问题。它不象一般论说文那样,可以就具体事件议论得失,评定是非。它的生命力及其价值,是在于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内容上的创新意义。它比一般论说文更强调新意(即新见解、新成果、新思想)。

1.学术性

教育论文是学术成果的载体,是学术研究所形成的产品。它侧重于对教育现象进行抽象地、概括地叙述或论证,其内容是系统性的、专门化的、因而,这种文体必然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它不是教育现象的外部直观形态和过程,而是教育发展的内在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它具有深思熟虑的学术见解,但又不是偶感式的杂谈或社会性议论。教育论文中,某一教育现象也不象“经验”那样完整、具体、形象地反映着,而是按照思维的认识规律被解剖、抽象地反映着。它致力于表现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性。它与教育、教学经验文章相比较,它是理论的。虽然它要取材于某一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但不叙述其细节,只是经过提炼,“抽象地反映”并上升为理论,写成论文。教育论文如果没有学术性也就失去了教育论文的资格。所以,学术性是教育论文最起码的条件。

2.科学性

教育科研的任务是要揭示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建立和丰富教育理论,使之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南。这就要求作者对传统的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对引进的教育理论、经验,都要采取“一分为二”的科学分析态度,都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带个人偏见,不能主观臆断或凭空说教。在立论上,应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切合实际的结论,即必须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导思想,论点的提出必须以切实、准确、真实的科学依据为前提;论据,要求要在周密的观察、调查、实验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以最充分、典型、新颖、确实有力的材料(理论材料和事实材料)作为立论的依据;论证上,应是系统的、完整的、首尾一贯的,是经过周密思考,严谨而富有逻辑效果的论证。它包含在内容上的充实、成熟、先进、可行;表述上的准确、明白、全面,无懈可击,如果失去了科学性,也就不成其为教育论文。所以,我们说科学性论文的生命。

2.创造性

教育论文要求作者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敢于革新陈腐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有创新意义。能在对教育领域的现象进行观察、调查、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或没有涉及的新问题;能对别人研究过的问题采取新的角度或方法,提出具有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的新观点或新结论;能在综合前人研究结果(或经验)的基础上加工提炼,开掘新意;能在别人争论的课题中或出现分歧的问题上进行比较分析,在弄清彼此的分歧争鸣点的基础上,做出与已有结论不同的结论;能用新鲜的材料(事例、数据、史实、观察所得)来证明已证明过的问题,探索新意向;能运用中外教育领域里的最新信息资料、情报,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经验理论、概念,增强教育论文的时代色彩或现代化意识,从而提出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设想,探索新体系、新方法,开辟出新的改革之路,推动教育发展的新进程。所以,创造性是衡量教育论文价值大小和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独特的真知灼见,没有创新,只有继承,那么,教育改革也就难于深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也就是一句空话。

4.理论性

教育论文的理论性是指论文的理论色彩,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科学观点和有关的政策、法规,以及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分析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形成有理论高度的论文。在具体表达科研成果上,要符合教育规律、教育原则的新要求;要从具体事物出发,把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做出科学的结论,做到以理服人;要在教育领域的现象和问题的探讨论论证和表述的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校教育管理学和专家对教育的论述以及专业性名词术语、理论概念,并溶化或融合为论文的内容,使论文具有较浓的理论色彩。所以,理论性是教育论文深度的标志。但一定要深入浅出地表述复杂的科学道理;要用通俗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让读者感到平易能读,平实易懂,使论文发挥交流、传播、推广科研成果的作用,进而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5.探索性

探索就是对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新的观点进行探讨、寻找、搜索、求取,找到改革的突破口。没有探索,也就没有科研成果。因此,探索性是贯穿教育论文始终的一条红线。即在撰写教育论文中,对教育科研中涉及比较复杂的现象和问题,要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多层次的比较,并进行认真分析,反复研究,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或意见和办法;要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党的教育方针为客观指导,根据传统教育的经验教训和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探索教育领域里我们还未明白还未掌握的教育教学规律,探索未来的教育教学到底是什么样子,应当怎样实现新的目标。此外,针对现实工作中暴露出来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研究成果,这本身就是探索性工作;而正确地寻找改革的突破口,寻找论证的新角度、新方法,寻找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教育论文应体现出作者的探索个性(特点),探索个性越鲜明,论文越有创造成果。所以,探索是科研的前提,也是撰写论文的前提。

6.实用性

教育论文应面对现实,针对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学术上的研究探讨,并力求给予科学的解释和回答,达到“有的放矢”地指导人们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特别是根据现实需要,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教育制度、教育体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阐述和交流学术见解,既及时指导教育实践,又补充、丰富、扩展教育理论。它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意义。所以,实用性是撰写教育论文的目的意义所在。

(四)教育论文的类型

1.从教育论文的内容上分

(1)创新性论文

如《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一文,是作者在市场经济对学校挑战的情况下,对这种“冲击”究竟怎么看,办学路子究竟如何走,人生价值的取向又该怎么办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问题看得深,道理讲得透,笔锋尖锐,说理性强,富有新颖独特的真知灼见,体现了教育论文写作的归宿和价值。

(2)商榷性论文

如《画“X”、画“V”与思维发展——与ⅩⅩⅩ教师商榷》一文,作者是针对ⅩⅩⅩ老师在《标准化考试命题法语文科不可行》中所提出有关“让学生画‘X’、圆‘V’”,“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很难阅读和理解其它学科的教材和资料”、“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以此进行问题商榷,智力碰撞,学术交锋。

(3)补说性论文

如《简评〈坚持到课堂集中精力抓教学〉》一文,是作者针对被评文章的两个问题(即校长“要坚持站在课堂上”和校长应从“教学常规”、“教学改革”、“教学评估”方面抓教学),在充分肯定原作者的观点的基础上,一方面提出了“只有善于教学的校长,才能引导教师把教学工作搞好”、“校长‘坚持到课堂’是抓好教学的首要条件或关键措施”的观点,并紧扣原作者的观点进行了认真的剖析,深入的阐述;另一方面对校长从“教学常规”、“教学改革”、“教学评估”抓教学的做法,又在原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2.从教育科研的角度分

(1)经验型论文

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直接获得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理性认识,是取得成绩的原因和条件。经验型教育论文就是经验总结的理论升华,就是经过优化组合的理论总结。

撰写这类论文,要把自己在经过认真实践、探索、试验中得出的成绩、效果、体会、感受和认识,在总结经验、选择经验、分析经验、论证经验的基础上,把收获最大的一点,体会认识最深的一点,做法最有成效的一点,抓住其本质,进行思考和发掘,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论点;并在经过论证之后,使原有“经验”转化为具有总结性、独创性、理论性的论文。

如《要把学生引进客观生活中去》,其题材就来源于作者亲身实践的真知灼见。作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力以适应教育要面向未来的要求,小语教学应把学生引进客观生活中去。如何“引进”呢?作者提出了四个观点:一是“增强客观生活对育人力度的认识,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格局”;二是“灵活引导学生认识教材与客观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是“把握教材与客观生活的联系,组织教学活动”;四是“激发个体创造动机,协调教材与客观生活的联系”。这四点实际上是作者教学经验的理论总结。

再如《教导工作的五个实》,作者是从“中学教导处作为负责学校教学工作的行政机构,怎样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提出问题的。作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思想要现实”、“计划要落实”、“目标要落实”、“检查要扎实”、“总结要真实”。这“五实”就是五个分论点。

(2)研讨型论文

它是专门分析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矛盾及其解决办法的理论性文章。它着重针对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亟待解决的问题或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和突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意见和办法或方案和措施。

撰写这类论文,所研讨的问题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确凿可靠的材料为立论的依据,重在以事论理;其结论(研讨结果)要符合客观实际,要有独到见解和实用价值。

如《作文教学中的“急功近利”倾向应该克服——小学作文指导现状分析》,就是一一篇遵循以“发现(小学作文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解决存在问题”的思路撰写的一篇研讨型教育论,作者通过发现和分析当前小学作文“在目标上追求近期效益”、“在方法上寻求‘立竿见影’的模式”的倾向所带来的危害,提出了“作文教学中的‘急功近利’倾向应该克服”的观点。文中以大量确凿的事实作为立论的依据;并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进行了分析研究,找出了问题产生、存在的原因。认为“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方法的影响根深蒂固”;“缺乏教学理论的指导,……满足于指导方法上的‘移植’……”;“教师习惯于‘一言堂’的权威性发言”。因而“采取简单的‘大呼隆’的程式,不懂得引导学生自觉地去经历作文的全过程”。同时,相应地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再如《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审视与对策》,作者首先指出并分析了当前农村小学作文“缺乏‘农’味,个性不强”;“起步较晚,数量不足”“训练无序,方法不当;“恶性循环,质量不高。接着,在对策中提出了“从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整体入手”,“实现‘三个转变’”其具体对策是:①训练序列化;②内容扩大化;③形式多样化;④习作量次化;⑤指导全程化;⑤管理科学化。

(3)评述型论文

它是针对教育、教学领域内在一定时限里的活动、情况、现象、论争、做法、特点、教派、问题等进行专项综述和评析的论文。

撰写这类论文,在选择评述对象时,要考虑它的影响作用以及作者的兴趣和能力;要加深对评述对象的理解,提高对评述对象的认识,并以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以及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为准绳,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取先综述情况(或观点、或做法),在一一评析之后,再从整体、主流、本质上作总评价,或述评结合,一达一评。总之,都应具体提出自己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新构想。

如《对教学规律反映的升华——评“有指导的尝试原则”》,就是一篇以评述邱学华《试探“有指导的尝试原则”》一文为评述对象的评述型论文。论文认为“‘有指导的尝试原则’是对教学规律反映的一次升华,是对教学论的发展”。作者紧扣邱学华的文章,提出了“‘尝试性原则’揭示了‘教’与‘学’概念的全面涵义”、“‘尝试性原则’强化了‘学’的动力系统,使‘教’更有针对性”、“‘尝试教学’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等新见解,并进行了系统、深刻的阐述和有力的论证。这实际上是对邱学华“有指导的尝试原则”进行的真实、具体、中肯、全面的评述,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高度的评价。

再如《素质教育研究综述》是一篇以评述素质教育研究为对象的评述型论文。作者综观“八十年代后期素质教育研究在我国兴起,到九十年代伊始,这一研究逐渐形成了热潮”的现状,从“素质教育兴起的背景”、“素质教育研究的现状和热点”、“素质教育研究发展的趋势”等方面在讲自己新发现、新见解的同时进行了评述。

(4)学术型论文

学术型论文是专门系统研究教育、教学领域的理论问题和表达科研成果、阐述学术观点的高层次论文(它并不意味着上述三种类型论文不具备学术性)。

撰写这类论文,选题要求比较严格,一般篇幅较长,份量较重,论题必须与之相适应;它所提出的论点,就是对论题的创新见解;选用的材料要达到必要、确实、新颖、充分、协调的选材标准;它特别强调新事实、新理论、新数字、新动态,整个内容要富于很强的理论性、创造性、论证性,以体现浓郁的理论色彩;在结构上,可参照一般学术论文构成的基本型安排整体结构。

如《适应未来,改革课堂教学》就是一篇针对我国当前学校课堂教学现状,着眼未来,专门而系统地阐述并论证了改革课堂教学具有创新观点的学术型论文。作者在绪论部分“开门见山”地指出:“新的世纪将带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际间的激烈竞争,现在在校学生中都是21世纪初叶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力军。”但同时也指出;“传统的教学体制和方法,难以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出新世纪所需的创造型人才,因此,必须全面改革才行。”接着,在本论部分,作者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出发,在“要改教学指导思想”、“要改课程结构”、“要改教学方法”、“要改教学手段”、“要改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并阐明了自己新的学术观点。

再如《试论基础教育中的“优教优价”》,是作者针对“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十分活跃,改革的规模、速度和深度空前未有”;“而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却步展将册,步子不大”;“久之,必将贻误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可采用‘优教优价’的办法来解决基础教育的困境”。全文从“实施‘优教优价’的必要与可能”、“‘优教优价’的作用”、“实行‘优教优价’的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阐明了自己独特新颖的学术见解。

此外,从立论的角度分,还可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这里不再赘述。

二、教育科研论文的体例和结构

(一)教育科研论文的体例

教育科研论文依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的不同,而有多种写作格式和体例。依据研究方法和获取资料的不同,教育科研论文的体例可分为如下三类。

1.以直接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为主而撰写的论文

这类论文常见的主要有教育观察报告、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验报告、教育测量报告等。这些论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通过对某一教育现象、事件进行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研究,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成论文。

这类以直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撰写的论文,在写作上除了与其它体例的教育科研论文具有共同的要求外,还有两个应特别强调的要求:

(1)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等必须写得完备清楚,以便别人根据同样的条件进行验证,或做更深入的研究。

(2)格式要求较为规范。不同的研究方法,有不同的表述形式,才能更好地反映研究工作及成果的特征。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量法都是比较规范的教育科研基本方法,因此,其表述形式也就相应地要求比较规范。所以,应该努力写成规范的观察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或测量报告。

2.研究间接的第二手资料为主撰写的论文

这类论文常见的主要有教育史论文、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论文等。一般说来,这类研究的跨度都具有时间长(古今上下几千年)、空间广(国内国外)的特点,研究者受各种条件限制,不可能获得第一手资料。而只能通过分析大量的文献资料来进行研究。也就是说,通过查阅文献,获取间接的第二手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撰写论文。如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研究者不可能再回到二千多年前的古代社会中去作调查研究,而只能通过阅读孔子的著述以及记述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的史籍来进行研究,分析孔子教育思想的特点、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等,从而对孔子其人的教育思想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这类论文,由于主要是通过第二手的文献资料进行间接研究、撰写的,因此,掌握资料的全面、确切与否,往往对论文质量产生前提性影响,直接决定论文质量的高低。

3.综合运用第一、第二手资料撰写的论文

这类论文常见的主要有教育经验总结报告、专题教育教学研究文章等。由于这种论文往往事先没有明确的课题研究计划,只是在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实践后,取得了某些成功或形成了某种观点、看法,于是从结果逆向考察原因,总结有效的教育经验,并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因此这类论文中既有实践中获得并积累下来的直接的第一手资料,也有文献理论中借鉴而来的间接的第二手资料。如一位优秀班主任对如何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颇有办法,也取得了不少成功。在他撰写的经验总结报告中,就既有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素材,又吸取了儿童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国内外其他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观点、做法。

这类论文尽管事先没有明确的课题研究计划,但一旦决定撰写后,同样需要制订计划。如撰写经验总结报告,就必须先制订总结计划,确定总结的题目、内容、方法,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总结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提炼出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经验,然后撰写成一篇教育经验总结报告。

应该说明,上述分类方法并不是绝对的,如以直接的第上手资料为主撰写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也需要应用有关的第二手的文献资料。同样,以间接的第二手资料为主撰写的论文中,也会出现研究者通过各种方法、途径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因此,上述分类只是相对而言的。

(二)教育科研论文的基本结构

不同体例的教育科研论文,其结构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只能就教育科研论文的一般结构作一阐述。一篇论文,一般都由以下六个部分构成:

1.题目

用一句话点明作者所要研究的问题,如《基础教育发展战略刍议》,说明该文研究的是有关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在一些规范的研究报告中,题目最好还应该点明研究方法,如《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验研究》,说明该文研究的是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品质,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实验法。

2.署名

题目下面署上作者姓名和工作单位,以示文责自负。

3.引论

这是一篇论文的前言。不同体例的论文,引论部分阐述的内容有所不同。如调查报告主要写明调查的目的、原因、意义等;实验报告则主要写明实验的缘由、目的,提出假说。但不论何种体例、类型的论文,其引论部分都应该符合两个要求:(1)交代清楚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前人的研究状况以及本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2)文字力求简明扼要,只要点明问题即行,不必多加铺叙。

引论部分在论文中可以冠以明确的标题,常用的如“问题的提出”、“调查目的”、“引言”等,也可以不加标题,只在立论的前面写上一段话。一般说来,规范的研究报告通常都冠以标题。

4.主论

这是一篇论文的主体。在主体中,作者提出自己的论点,运用丰富的材料,展开充分、严密的论述,证实或某一观点。不同体例的论文,对主论部分的格式要求也有所不同。运用文献资料为主进行研究的论文,一般都将主论部分分成若干部分,或加以标题,或标以“一”、“二”、“三”等,逐层展开论述。而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测量报告等规范性要求较高的论文,则将主论分成以下三个部分。

(1)研究方法。即写清楚研究对象的情况。如调查或实验对象的年龄、性别、取样方式、样本容量、控制条件、调查项目或实验因素、研究结果的检验方式、操作步骤等等。

(2)研究结果与分析。即把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后展示出来,或用图、表,或用文字描述。根据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推理,展开合乎逻辑的论证。

(3)讨论。在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后,还有必要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如对研究结果的理论分析,对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局限性,研究成果的可靠程度与适用范围等等作进一步阐述。

5.结论

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小结,简要归纳所获得的成果或观点,也可以提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方向。在调查报告中,这一部分应着重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6.引文或参考文献

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前进和发展的,教育科学研究也不例外。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广泛地阅读文献资料,参考已有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取得有价值的成果和突破。但是,也应该尊重别人的劳动,凡是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或研究成果,都必须加以说明,注明出处。

引文加注的方法有许多种,在论文中使用最普遍的主要是下述三种:

(1)夹注。即在引文后直接加注说明出处。

(2)脚注。又称页注,即在本页下方注明该页中所用引文的出处。

(3)尾注。即在全文末尾加注本文中曾使用的引文的出版。

在采用脚注或尾注时,应按引文出现顺序标明数码,即在引文右上角用小圆圈和阿拉伯数字标注。

对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作者简介: 黄在清: 男,1967年生,四川省泸州师范学校毕业。现参加《教育管理》大专自考。教育论文多次在高县、宜宾市交流或参评获奖。 论文《在体现个性中培养团队精神》参加北京当代师苑全国教育论文征文比赛获得一等奖,收入《中国当代教育研究》(2002)并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 论文《培养合作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现代中小学素质教育文萃》征文活动中获得二等奖,并收入此书全国公开发行。 论文《浅谈小学自然教学中的合作》参加2003年度《教与学》全国教师教育论文征文,荣获优秀教研成果一等奖(部级),并成书全国公开发行。 曹东:男,学校教研骨干。论文多次在高县、宜宾市参评获奖或交流。 浅谈如何评价“合作学习”的成效 地址:四川省高县月江镇中心校 姓名:黄在清、曹东 邮编:645152 电话:(0831)5350040、 电子邮件: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语文教学应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部分教师为了实践新的《课标》理念,大胆探索课程改革的新路子,在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之下,教学中大胆尝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而且这一方式得到大部分教师的效法,其中有部分教师处理得当,使学生学有成效。 如何判断教师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成效,这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及成因,笔者认为:从分析“合作学习”的表面现象入手,把握住“合作学习”的内在本质,容易探究出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现结合实际,谈谈我们的教学体会。 一、 “合作学习”表现出的现象: (1)合作中存在小学生缺乏合作的意识和交往的技能;存在小组讨论合作时不善于关注别人的发言,只在乎自已的发言机会;存在小组在完成任务时,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小权威”,瞧不起成绩较差的学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存在小组间进行竞争时,群体意识不够或尚未形成,失败后就相互埋怨;还存在人云亦云,“搭别人的车”的现象。 (2)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不平等交往现象存在,表现在教师对成绩好的有偏好。 (3)课堂噪音太大的现象,课堂谈话与学习无关,或有意表现自己,提高嗓子制造噪音等现象。 这些合作学习有“合作”之形,无“合作”之神,体现不出合作的成效。 究其成因: (1)设置的“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必要性,因为要完成的任务是个体成员都能独立完成的,而且答案是简单唯一的。 (2)设置的“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激励性,学习中没有积极的责任分工,没有积极的讨论、争辩、互补。更看不到认知上的冲突,气氛冷淡,学生大多在被动应付。 (3)设置的“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成效性,没有对个体成员学习成果的加工和综合,更没有共同活动的评估和调整。 二、成效评价 1、从是否达到合作学习的条件判断 (1)小组成员对合作学习的目的或学习的具体任务均有认同感; (2)成员之间能够积极、相互依靠。 (3)小组中的个体责任能够明确并能得到落实; (4)小组合作中成员能够运用一些基本合作技能,如听取别人的发言,能够向别人求助,能够向别人建议,能够和别人协调活动等。 2、 从合作学习具体操作上判断 ⑴、小组合作的学习的任务的正常确定,是否很有必要, ⑵、小组的划分是否是以合作而分组,为合作本身而培育小组, ⑶、小组合作中是否有纠正“合作的问题者”,合作的“小权威”是否被遏制, ⑷、对学习滞后者是否有具体的帮助, ⑸、在合作中合作意识,交往技能是否得到培育。 三、从合作学习中教师角色来判断 有些教师认为小组合作,教师只是提出合作任务,其他就只是来回巡查监督,把自已摆在“监工”的角色,这种作法是不妥的。 如果教师能正确处理自己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合作中,把自己看作是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伙伴,是知识的导师,是合作活动的主导,这种能正确处理角色的教师,策划的“合作学习”活动,应该说是有成效的。 四、从合作学习的本身意义来判断 合作学习本身就具有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把置身于班集体中的本来孤独的个体,在合作问题的“聚集”下,让学生排除个体而群策群力,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团结协作,这本身就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再者,合作能使学生之间有较深层次的人际交往发生,对提高学习质量有显著的效益。也可说用了“合作学习”这一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创新,避其质而谈其形,本身就是一种成功的尝试。 五、从学生的终身学习远景来判断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内是否是“人对人的加工”,是否存在“人云亦云”等不良现象,如果学生的积极参与、相互交流能逐渐形成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积蓄了学习语文的后劲,又培养了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感,逐渐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学生整体语文素养得到持续提高,如果能达到,这种“合作学习”也应是成功的。 六、从课程评价体系来判断 新《课标》用较大的篇幅提出了评价和建议中贯穿着“评价的目标”不仅是为了改善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改善课程

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由于语文学习是有重视感悟和情感体验的特点,故语文学习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评价也不能完全采用量化的手段,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重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用激励性语言进行定性评价。 总之,语文学科它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互合作,注重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动探索,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实践创新的能力,评价合作学习的成效应遵循这一总则,全面考查合作学习的过程,认真透析其操作,防止主观孤立判断,只有客观、全面才能对其成效准确判断。 作者简介: 黄在清: 男,1967年生,四川省泸州师范学校毕业。现参加《教育管理》大专自考。教育论文多次在高县、宜宾市交流或参评获奖。 论文《在体现个性中培养团队精神》参加北京当代师苑全国教育论文征文比赛获得一等奖,收入《中国当代教育研究》(2002)并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 论文《培养合作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现代中小学素质教育文萃》征文活动中获得二等奖,并收入此书全国公开发行。 论文《浅谈小学自然教学中的合作》参加2003年度《教与学》全国教师教育论文征文,荣获优秀教研成果一等奖(部级),并成书全国公开发行。 曹东:男,学校教研骨干。论文多次在高县、宜宾市参评获奖或交流。

对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育 《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论文统计与分析 研究热点 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01

由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是专业的教学类期刊。该期刊精选并全文转载全国历史教育专业期刊及教育类综合期刊中的历史教育论文。这些转载论文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能更好地透视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年度热点。本文将以2015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的历史教育论文为研究样本,通过不同角度的统计分析,探究2015年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年度热点,并据此展望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新路向。

一、《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度全文转载的中学历史教育论文统计与分析

1.栏目设置情况分析

栏目设置情况可以较全面地体现期刊的办刊宗旨和办刊特色,有效地反映学科的研究倾向和研究热点,起到引导读者阅读和指导作者撰稿的作用。[1]2015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设置了25个与中学历史教育相关的栏目,全文转载了98篇中学历史教育论文。从表1可以知道,论文转载数量比较多的栏目是《教学研究》《学科视点》《教学策略》《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等。需要注意的是,《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在2015年设置的与中学历史教育相关的专题栏目多达11个,具体为《历史教学设计》《历史概念教学》《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教师专业成长》《价值观与历史教学》《探究教学》《问题教学》《教学目标确立》《高三复习教学》《2015年高考试卷评析》和《历史故事运用》。其中,专为历史学科设置的专题栏目有《历史教学设计》《历史概念教学》《价值观与历史教学》《历史教师专业成长》和《历史故事运用》,一共转载了16篇论文,其他专题栏目则是历史与地理两个学科共有。在这些专题栏目中,每年都出现的是《高考试卷评析》栏目。与2014年的专题栏目对比分析可以看出:2015年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更加重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教育价值观以及历史教学方法等研究。

2.源杂志转载中学历史教育论文数量分析

《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全文转载的历史教育论文来自25种不同的期刊(见表2)。《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教学月刊》的论文转载量排名前三,一共被转载了45篇论文,大约是全年论文转载总数的46%。由此可知,这三大期刊是宣传和促进我国历史教育发展的重要刊物。另外,《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教学与管理》《中小学教师培训》《江苏教育》等教育类期刊也发表了一些高质量的历史教育论文。

3.作者情况分析

(1)作者合作情况分析

统计分析论文作者的合作情况,能直观地认识全国不同单位之间在历史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交流状况。在《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全文转载的中学历史教育论文里有16篇合作论文。其中,高等院校、教研部门与普通中学的合作论文有7篇,约占总数的44%。在合作论文中,同单位以及同省不同单位合作的论文有10篇,跨省合作的论文有6篇,占合作论文总数的37.5%,较2014年相比有所增长。历史教育研究应该提倡跨地区、跨单位的交流探讨,利用信息化条件更好地开展历史教学研讨,通过不同活动与全国各地的历史教育工作者交流合作。

(2)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发文分析

《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所转载中学历史教育论文的作者来自80家不同的单位。其中,有2家单位的论文转载量为3篇,分别是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和四川省成都树德中学,还有16家单位被转载了2篇论文,分别是北京市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福建省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江苏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外国语学院社会科学教研部、浙江省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江苏省大港中学、江苏省常熟市中学、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3)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地区分布

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地区的分布情况可以清晰反映出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力量的空间布局特点。由表3可以知道,《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所转载中学历史教育论文的第一作者单位集中分布在江苏、浙江、北京、广东、福建、上海和四川这7个省市,说明这7个省市的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者研究中学历史教育的热情较高,状态活跃,在2015年发表了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而江苏、浙江、北京3省市所发高质量论文数量排名前3,表明这3个省市的中学历史教育研究水平较高,这可能得益于其教育部门和历史教育工作者对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重视。

(4)第一作者单位所属系统分布

根据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系统归属能够知道,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生力军分布在哪些单位系统,不同单位系统研究中学历史教育的活跃状态以及研究能力。第一作者单位所属系统大致可分为高等院校、普通中学、出版社和编辑部、教研部门四大类,本研究中这四类单位系统的第一作者比重分别是32.65%、50%、2.04%和15.31%。据此可知,普通中W是研究中学历史教育的主阵地,高等院校和教研部门的研究者也成为研究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主体力量。

二、2015年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热点

1.历史课程研究

“当学生完成学校历史课程的学习后,他们应该知道些什么?他们能够做些什么? 如果学生完成历史课程的学习后仅仅积累了一些需要记住的历史事实的话,那是远远不够的”[2]。历史学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而中学历史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承载功能。一节好的中学历史课,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而且还应该熏陶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马维林、黄敏指出:历史教学的最高目标应该是价值引领。历史价值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求真、扬善、唯美的情怀,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引领学生感悟时代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让学生懂得尊重各国文化和关心人类共同命运(第6期)*。唐琴、石晓健认为承担公民教育任务的历史课堂忽略了“人”,弱化了历史教学的教育价值;把历史学科教育价值概括为“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历史价值判断能力的孕育”;主张通过构建学术性课堂促进学生历史知识、学科素养和历史意识的发展,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时代观,倡导适应时代需要,符合社会进步和世界潮流的价值立场;认为人性教育、公民教育、和平教育等构成了21世纪历史新课程基本的“时代性价值取向”(第6期)。倪仲指出历史教学中“一分为二”式的评价过于简单化和公式化,简单套用“一分为二”式的评价导致了历史教育价值缺位;主张历史教师就应该大胆摒弃“一分为二”式的中庸评价方式,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表明我们的价值取向,这样的历史教学才是真正用价值引领学生(第6期)。历史教育是一种历史认识教育。历史课程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陈志刚认为历史教师应当在课程实施中进行正确的历史认识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富于社会批判和建设精神的现代公民素养,获得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第6期)。王凤侠也指出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健全成长,对其灵魂以价值引领;历史课仅有史实、仅做事实判断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价值判断;历史教应抓住历史认知和价值观冲突的问题锻炼、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第5期)。

历史教育总目标的实现需要具体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徐赐成认为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是相互作用的系统问题,拟订教学目标应该是教育总目标在具体教学内容和情境上的投射。因此,拟订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有完整的教育视野,从教育教学的本义出发关注学生的主体认知地位,以历史教育的价值和功能为本。他认为历史教育功能一是存续文化传统,二是增进社会理解,三是资佐现实发展。历史教育要以教育目标理论研究为据,把握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大致发展线索,了解教学目标分类学的基本思想(第7期)。

2.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教学策略是教学步骤、方法、手段或技术的总称”[3]。历史学是一门富有生命力与思想的人文学科,时间跨度大,文化内涵深厚,因此历史教学总是存在一些困境,例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难以深刻理解历史现象,不能生成复杂的历史思维。要解决这些教学困惑,郭子其认为教师应深思教育情境下的教学策略,通过营造知情交互的情境帮助学生进行位置记忆,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习得迁移能力以及形成批判创造性思维(第3期)。历史教学不可能依靠灌输得到理解和内化,需要师生交流对话与教师的适当点拨。方颖基于对话教学的新型教学形态研究了“心理契约”理论下的高中历史对话教学策略,认为在对话中建立以“安全感、信任感、责任感和共情心”为基础的“心理契约”,有助于师生相互理解,增强交流意愿,实现思维交互和情感共鸣,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提高教学有效性(第7期)。卢晓华认为点拨法能帮助学生深化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借助“互动”“情境”和“评价”等手段帮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在看似浅显处点拨使学生逐渐深化认识,在思维盲点处点拨使学生厘清分析路径,点明历史线索,扫清思维盲点(第6期)。为了实现课程目标系统,帮助学生形成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认知,陈善松和吴国雄倡导整体性教学策略。他们建议在实际教学中,不论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还是教学过程的实施,都从学科系统和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整体认知建构,通过整体设计教学目标、整体梳理历史脉络以及整体认知历史要点进行科学、有效的历史整体教学(第9期)。

“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互为作用的过程,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4]。要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现象,生成复杂的历史思维,郭子其认为历史教学应该重视诠释方法的价值,引导学生将自我的经验与智慧融入历史发展进程中,设身处地地理解历史,以获得丰富而开放的意义,从而达成深度认识,获得明了的历史见解(第11期)。沈素英则认为历史教学应该站在文化视野的高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富有情感的、有利于学生释放潜能的文化背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整合与探究,将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培养能力与提高认识并重,融合理性与人文精神,开阔学生眼界,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学生掌握方法、形成价值观和确立人生目标与理想(第8期)。

3.历史教学方法研究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习惯于向学生灌输大量的学科概念、观点和原理,如果学生记住了这些知识,并能在各种测试中准确地予以复述,就被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然而,这样的“掌握”是受到质疑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这种知识的学习并没有触及理解过程及学生内在洞察力的培养。所以,陈新民认为应该重视历史教学设计和开展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跨学科、多角度思考和探究问题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理解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第4期)。为使历史探究性学习更有效,更好实现历史课程目标,作为历史课堂的主导者必须在学习主题、课程资源、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问题情境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设计、开发和重新建构(李南亮,第4期)。历史教学中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应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事实性问题入手,设计解释性问题,进而推进评价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逐步思考,形成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提升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其中,事实性问题是基础,解释性问题是深化,评价性问题是升华。只有这样,学生在面对“你有什么启示”“你怎样看待”“你有什么想法”等问题时才不会出现哑口无言、信口开河、语无伦次、生拉硬拽等现象(吴波,第5期)。

4.历史教育测评研究

表现性评价作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方法,正逐渐成为高中历史学科学业评价的主要方式。表现性评价的标准称为表现性评价量规。马晓丽认为一个完整的表现性评价量规应该包括活动主题、评价内容、权重设置、程度描述、评价标准、评价主体以及评价方法和评语建议,在创制表现性评价量规时应注意把握好适切性、可操作性和参与性原则。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经验和实践总结,她提炼出的表现性评价量规程序为解读课程标准、确定评价内容、明晰要素特征、选择量规类型、描述评价等级、拟定评价量规以及修正完善标准(第2期)。

每年高考过后的全国热门话题之一就是对高考试题的评析。中学一线历史教师通过研究解读并借鉴文章对高考试题的评析,可以深刻认识高考试题的总体面貌及其命题趋势,把握不同题型并总结其答题方法,从而进一步反思和改进往后的日常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备考指导。冯一下认为2014年方法类试题数量急剧增加,这将导致史学方法类试题作为一类相对独立的试题出现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并推动高中历史教学重视史学方法渗透。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深化对方法目标的认识,更多地了解史学方法,科学地制定史学方法教学策略。(第1期)郭子其J为高考历史试题品质的优劣在于是否立足于人的历史思想与价值来考查历史思维,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卷Ⅱ第40题强调历史人物的活动与人的历史思考,强调时代特点与思想内涵的历史性思维,强调思想价值的渗透与思维能力培养,富有历史的时代气息,考查了多样多层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试题设问具有开放性,关注考生的鲜明个性,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第12期)。

四、结语

根据《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全文转载的历史教育论文数据统计发现,一线历史教师是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主体,教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尤其是师范院校,也是历史教育研究的重要力量;合著率未见明显的变化规律,高等院校研究者和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者的合著情况增多;标注参考文献的意识较弱,但这种情况正在好转。与此同时,被转载论文的平均引文数量和引文比例,说明我们的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还处在主观总结为主的“经验型”阶段,而非“学术型”阶段。

据此,笔者对历史教育刊物、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群体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者是背负重任的开拓者。从现有的情况看,一线历史教师仍将是中学历史教育的主要群体,而高等院校和教科研部门的历史教育研究者仍将肩负着将历史教育研究引向更高处的任务。研究者还应关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加强对历史教育主体的研究。二是历史教育期刊为中学历史教育研究提供更好的平台。杂志需要关注理论又重视实践,亦要呼吁关注中西部地区的中学历史教育现状,引起中西部研究者的重视,也可以以杂志为媒介,加强东、中、西部研究者之间的交流。

[ 注 释 ]

[1]张家辉,哈斯塔娜,乔丽娜.2005-2009年《地理教育》文献计量学分析[J].地理教育,2010(12):45.

[2]Peter Seixas, BENCHMARKS OF HISTORICAL THINKING:A REMEORK FOR ASSESSMENT IN CANADA[P/ON]. [2016-09-23]http://historicalthinking.ca/sites/default/files/files/docs/Framework_EN.pdf.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五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75.

对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隐性知识;职教师范生;知识管理;障碍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1-0056-05

一、问题的提出

“隐性知识”由英国学者波兰尼于1958年在《个体知识》一书中提出,指从实践和经验中领悟得来的,无法用语言表述,难以被学习、模仿和记忆的知识[1]。虽然教师的隐性知识及管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在对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培养中,隐性知识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有效运用。现有师范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不足,就在于忽略了大量具有缄默性、情景性、个体性、实践性等特点的隐性教育知识的存在,将师范教育视为一种系统化显性教育知识的外显传递、掌握和应用过程。

职教类师范生是师范生中的特殊和重要群体。基于为职业教育服务的特点,职教师范生不仅需要具备普通师范生的师范技能,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领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教育经验。因此,对于职教预备师资的师范生来说,隐性知识有其独特特点和地位,应给予高度重视。当前,职业学校正处于教育改革的高速发展期,对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现状的研究,既契合了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对知识管理的新需求,也有助于拓宽人才培养途径,提升职教师范生培养质量。因此,本研究拟从隐性知识管理流程的角度,结合职教师范生的成长环境,系统考察隐性知识管理现状并着重分析其障碍点,以期为提高职教师范生的知识管理意识和水平提供实证依据。

二、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现状调查

为了解当前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现状,参考索妤[2]编制的教师隐性知识管理调查问卷和张瑶[3]编制的高校师范生个人知识管理调查问卷,并进行精炼与改编。从知识管理流程角度,将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分为获取、存储、分享、运用、创新等五个维度,在每个维度上均设置3个题目。问卷共15个题目,每个题目均描述一个教育隐性知识管理的日常表现或态度,如“我喜欢通过与同学交流获取教学经验”,请师范生判断该描述与自身现状的符合程度。采用李克特量表五级评定法,从“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一般”、“比较符合”、“非常符合”,依次计1~5分,分数越高代表职教师范生的隐性知识管理能力越强。

研究选取全国八所独立设置、专门培养职教师范生的高等院校之一的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进行调查。受调查师范生共467人,年龄在17~26岁。其中,男生164人,女生303人,一至四年级学生人数分别为128、120、124和95人。

(一)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获取现状

在隐性知识获取上,设置的3个项目分别考察师范生对隐性知识获取的态度和获取途径。表1为不同年级职教师范生在隐性知识获取上的表现差异。

由表1中三个项目的平均数可知,学生对隐性知识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平均得分为3.91,表明对隐性知识价值比较肯定;在研究教学名师生活或成长史上,学生得分为2.66,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与同学交流获取经验上得分3.73,表明该途径采用较多。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隐性知识获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项目1上,一年级学生得分高于四年级(t=2.862,p

(二)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存储现状

在隐性知识存储上,设置的3个项目考察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存储方式和途径。表2为不同年级职教师范生在隐性知识存储上的表现差异。

由表2中三个项目的平均数可知,学生在采取有效方式存储隐性知识方面作出积极的自我评价,平均分为3.55分;在参加教育讲座并做笔记方面,学生得分为2.86,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团队合作中积累隐性知识上得分为3.78,表明该途径使用较多。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隐性知识存储情况进行差异比较,结果显示,项目5上,三年级学生得分高于二年级(t=2.487,p

(三)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分享现状

在隐性知识分享上,设置的3个项目考察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分享方式与影响因素。表3为不同年级职教师范生在隐性知识分享上的表现差异。

从表3中三个项目的平均数可知,学生隐性知识分享的意愿较强,平均分为4.00;在影响隐性知识分享的因素上,学生比较赞同学习满意度和同学信任度会影响分享程度,平均分分别为3.78和4.02。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隐性知识分享情况进行差异比较,结果显示,项目7上,三年级学生得分高于二、四年级(t=2.365,p

(四)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运用现状

在隐性知识运用上,设置的3个项目考察职教师范生对隐性知识运用的态度。表4为不同年级职教师范生在隐性知识运用上的表现差异。

表4中三个项目的平均数均在4分左右,表明整体来说,学生对隐性知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情况评价较高。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隐性知识运用情况进行差异比较,结果显示,项目10上,一、二年级学生得分高于四年级(t=2.650,p

(五)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创新现状

在隐性知识创新上,设置的3个项目考察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创新的表现与影响因素。表5为不同年级职教师范生在隐性知识创新上的表现差异。

从表5中三个项目的平均数可知,学生隐性知识创新在创作教育论文上表现中等,得分为3.07。在影响隐性知识创新因素上,学生比较赞同和谐人际关系或学校激励机制会影响隐性知识创新,平均分分别为4.23和3.82。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隐性知识创新情况进行差异比较,结果显示,项目13上,三年级学生得分高于一、二年级(t=2.214,p

整体来看,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表现出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师范生充分肯定了教育隐性知识的价值。在有关隐性知识意义的题目上,职教师范生均给出了较高的评价,平均分为3.98分。在当前师范生的培养中,大多只重视教育显性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的传授,忽视对隐性知识的挖掘与提炼。本调查显示了隐性知识在对于师范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也建议各类职业师范院校,应进一步提高师范生对隐性知识的意识,并着力培养其积累、提炼与分享隐性知识的方法和技巧。二是不同年级师范生的表现存在差异。在隐性知识意义和人际沟通相关的项目上,低年级学生的评价高于高年级。低年级学生可能出于热情和感性,更多地肯定隐性知识的价值,也积极评价合作性活动和人际关系的意义。在隐性知识的理论学习和积累上,高年级学生给出更高评价。这显示出高年级学生更加理性和务实,在以理论学习和深入思考为主要途径的理论提升中表现出更大优势。三是人际关系是影响教育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因素。调查中与人际关系相关的项目均得到了学生更积极的肯定。师范生隐性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分享往往是通过交流讨论、观察模仿、实践体验等人际互动活动实现的,良好的人际沟通不仅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活动平台,也创设了积极、愉悦的心理氛围。因此,学校应多为师范生创设相互交流和分享教育教学经验的活动机会,促进隐性知识在团队中的有效交流和共享。

三、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的障碍点分析与对策

从个人知识管理的流程角度来看,隐性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的获取、存储、分享、运用、创新等五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本调查显示,师范生在上述环节中的表现有优有劣,整体来看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需要重视的是,在与理论学习和专业思考相关的维度上,师范生的得分普遍较低。因此,下面专门对本研究中学生平均得分在3分以下及3分左右的项目进行分析。这些项目也反映出学生在隐性知识管理上的障碍点。

(一)研究教学名师生活或成长史的不足与对策

项目2“我研究过教学名师生活史或专业成长史”属于隐性知识获取方面的题目,平均得分为2.66,是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的障碍点之一。对教学名师生活史和成长史的研究,历来被认为是隐性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每一个教师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拥有自身特殊的成长背景、生活方式、个性特征和教育方法,其生活史是教育隐性知识建构的基本素材。吴文胜指出,研究教师生活史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激发职业成长的承诺与动力,推动个人对发展新方向与策略的探寻,同时也有助于了解教师专业信念及方法的形成,了解教师个性我、社会我和专业我,促进自我超越[4]。

从教学名师生活、成长史研究的年级差异来看,三、四年级师范生整体优于一、二年级。说明高年级师范生经过师范教育后,在这方面的意识和行为有所增强。教师应结合师范课程教育,向学生传递对教师名师生活和成长史研究的意义,并传授相关的研究策略。如吴文胜提出,生活史思考的五个维度包括:梳理人生阅历、回顾成长经历、认知关键事件、反思价值取向、重塑专业自我。而刘京京和申国昌则倡导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构建教师生活史的研究结构[5]。横向方面包括教师课堂教学生活、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生活等内容,纵向方面则包括教师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嬗变历程。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中包含了大量的教育经验和智慧。应倡导师范生多阅读教育名家的传记类书籍,主动研究教学名师的生活史或专业成长史,从中得到感悟和启发。这种研究有助于师范生对自身职业成长历程的探索和实践,促进师范生深刻理解和完整认知真实、生动的教育历程,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价值感和责任意识。

(二)参加专家讲座并做笔记的不足与对策

项目5“我经常参加专家教育讲座并做笔记”属于隐性知识存储方面的题目,平均得分为2.86,反映出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的障碍点之二。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剧。师范生也必须与时俱进,随时准备好扩展和更新知识,为将来成为一名知识型、学习型教师打下坚实基础,而专家教育讲座则是帮助师范生拓展教育眼界、增长前沿知识的重要途径。周晓霞,陈虹漩认为,经过精心准备的各类讲座能够介绍各领域的前沿科技成果及发展态势,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信息储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6]。专家教育讲座能够帮助学生扩展教育视野,促进教育隐性经验的生成。而在讲座中做笔记则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学生在记笔记时并不是简单地记录下讲座内容,而是需要依据讲座的类型、内容、特点和自身需求,主动对讲座中传递的教育信息进行积极建构。

从参加教育讲座和做笔记的年级差异来看,三、四年级师范生整体优于一、二年级。一方面,高年级学生在校时间更多,相应能够获得更多参加教育讲座的机会。另一方面,也由于高年级学生体验了教育讲座的收获,更愿意通过这种方式去学习和拓展自己的知识。根据周晓霞等的研究,当前高校讲座的不足表现在:讲座质量参差不齐;讲座计划性和导向不强;讲座“上座率”高低不均衡;讲座宣传不到位;讲座面临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的冲击和“90后”新生代的挑战等[7]。为使师范生通过听专业教育讲座和做笔记促进隐性知识的生成,学校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改进: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讲座;优化讲座质量以达到深度和广度的有机统一;加强对教育讲座的宣传力度;培育浓厚的教育讲座文化等。在为师范生提供数量多、质量优的专家教育讲座的同时,还应指导学生科学地记笔记,鼓励学生多写“体会式”和“反思性”笔记。

(三)创作教育论文的不足与对策

项目13“我能运用隐性知识创作有价值的教育论文”属于隐性知识创新方面的题目,平均得分为3.07,是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的障碍点之三。师范生在隐性知识管理上的欠缺,主要表现为对隐性知识的独立反思和理论钻研层面,而教育论文创作的不足正是这个方面的体现。学生虽然有很多实践活动机会去感受和体验隐性知识,但在对这些知识的进一步抽象、提炼和表达上还存在欠缺。按照日本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与竹内弘高的观点,隐性知识管理的实质是基于隐性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组织、融合和提升,进而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其间包含了隐性与显性知识之间交替转换的“外在化―组合化―内在化―社会化”等四个阶段[8]。因此,隐性知识显性化并上升到理论层面是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阶段,教育论文创作可视为这个阶段的外部表现。而本调查显示,这正是师范生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

褚远辉和辉进宇指出,教育论文的内容是记载教育科研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以便于交流教育科研成果、建构新的教育理论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9]。因此,论文的撰写必须建立在自身的实际教育活动以及对相关教育理论的研究之上,既反映出学生的教育实践经历,也体现出他们对教育现象的分析和思考。从创作教育论文的年级差异看,三、四年级师范生整体优于一、二年级。一方面,高年级师范生经历了师范教育和教学实践环节,对教育活动有更多的实际感受和体验,同时在教育理论知识上较低年级学生也更为丰富。另一方面,高年级学生大多接受了学术论文写作的相关训练,更擅长于教育论文的创作和撰写。撰写教育论文,有助于师范生透过教育现象分析教育本质和规律,进而生成更有价值和创新性的新一轮教育隐性知识。借鉴桂建生的观点,建议师范生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强教育论文的创作,以促进对隐性知识的深层次获取。其一是对教育实践和经验进行理性思考和把握;其二是加强对教育本质和内在规律的深刻分析和认识;其三是有意识地运用相关教育原理或理论来解决教育实践问题[10]。

总之,职教教师的特殊性和专业化发展对知识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教育隐性知识的有效生成、积累和构建,可以促进职教师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巩固和完善教育知识体系。对上述三个项目所反映出障碍点的分析表明,职教师范生在隐性知识的理论积累、钻研和提升上主动性不高,行为频次较低。相对而言,师范生更愿意在人际交流、团队合作和教育实践活动中去获取、分享和运用隐性知识。而在研究成长史、听讲座、写论文等需要静下心来深入思考、独立完成、潜心钻研的学习途径上,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师范生则明显表现出不足。因此在隐性知识管理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师范生以“静”的方式去学习,着力提升在体验之余的独立思索,行动之后的自我反思,实践之上的理论积累。

参 考 文 献

[1]Michael Polanyi. Personal Knowledge[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12.

[2]索妤.小学教师个人隐性知识管理调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3]张瑶.高校师范生个人知识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4]吴文胜.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来自生活史的思考[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9(4):48-51.

[5]刘京京,申国昌.学校教育生活史:教育历史的形象再现[J].教育学术月刊,2013(8):21-24.

[6]周晓霞,陈虹漩.校园讲座与大字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2(30):434.

[7]童姣姣,王雨露.信息化挑战下高校讲座的境遇与出路[J].高校辅导员,2013(8):55-57.

[8][日]野中郁次郎,竹内弘高,著.创造知识的企业[M].李萌,高飞,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9]褚远辉,辉进宇.当前教育科研论文撰写中的几种不良现象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8):140-141.

对学生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一、 从论文选题上看

(一)选题的范围具有以下特点:

1.选题基本上是立足于对音乐素质教育的认识和实践方面。字面上出现“素质”二字的文章就有3篇,即《素质教育――面向21世纪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改革》、《对中学生大面积音乐素质测试的思考与实践》、《谈音乐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策略》。其它文章虽标题中未出现“素质”二字,但其内容亦是围绕音乐教育的某一领域该如何贯彻素质教育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2.以“……实践与思考”冠名的文章居多。如《钢琴集体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高师专科音乐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对中学生大面积音乐素质测试的思考与实践》、《器乐教学的实验与研究》等。另外,标题中含“美”字的文章也不少,如《音乐教学审美功效研究》、《音乐教学要善于创造美》、《构筑音乐与心灵之间美的桥梁――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等。

(二)选题的意义及原则:

这些论文选题都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都是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幼儿、中小学、高师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同时,选题很有新意,体现为:善于从实践中挖掘音乐教学的基本规律;以音乐教育审美为核心,以育人为本;从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哲学等范畴加以研究,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凸显了音乐教育论文的基本特点――强调论文的科学性、学术性、创造性、理论性等。

二、从论文类型上看

大多属于问题性论文。当然,亦有综述性论文,如《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探析》;亦有争鸣性论文,如《关于音乐教育的几个认识问题》;亦有调查、实践性论文,如《器乐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此外,还有兼具问题性、争鸣性论文,如《钢琴集体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三、从论文写作质量上看

虽然获奖作品数量不少,但这些获奖作品也良莠不齐,其中相比优秀的篇目,也不乏缺陷。下面就获奖的部分优秀论文作一些评析。

1、《素质教育――面向21世纪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改革》(作者:马达、陈雅先)

文章论点鲜明,作者着眼于全球人才素质的视角,着眼于教育大系统的气候,抓住了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关键,提出了具有深刻实际意义的见解。而后,从三个分论点来论证中心论点的正确性。

论据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新颖性等特点。如,在论述第一个分论点的过程中运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以及现代教育观、学习观和心理学的理论作为理论论据;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运用了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中的有关规定作为理论论据;在论述第三个分论点时,运用了教育心理学、美学等有关理论作为理论论据。全文还大量运用了事实论据,这些论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值得一提的是文中论据的新颖性。如,“智力是一种适应力”,“维持型学习”变为“创造型学习”,“与其说是练习动作,不如说是练习脑,即练脑对动作的控制”,“美育还应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教育内容”等等。

论证主要采用例证法、引证法、因果论证法、对比论证法,且常将几种论证法交织在一起使用,以增强文章的论证效力。如,在论证“学会学习――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关键”这一分论点的过程中,就综合运用了四种论证方法。同时,作者对第三分论点的论述显得非常巧妙,即在论述第三分论点行文的第二段材料上,其论据看似游离,而在结尾一段又“班师回朝”到高师音乐教育的视角上,由此可见,前面乃后面之铺垫。

本文是按并列式结构来构思写作的。从一定意义上讲,亦可以看作在并列式的基础上兼具有先后逻辑式的关系(或者说承接关系)。即首先是要学习(学会自我学习),然后是锻炼实践能力(自我实践能力),最后,才能更好地培养素质。

本文从选题原则上说有三个方面。一是理论方面,本文在音乐教育哲学理论方面进行探究,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改革具有指导意义。二是选题原则与作者长期从事高师音乐教学工作所具备的主观条件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即与作者占有比较丰富、翔实、生动、典型的资料有一定的关联),因而具有可行性。三是作者创造性地概括出素质教育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三种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这便于读者理解学生应具备的三种素质:文化素质、教师素质、审美素质,因而选题还具有创新性、哲理性原则。

总之,本文具有规范性、实用性、创新性、哲理性等特点。

2、《音乐教学审美功效研究》(作者:金亚文)

本文中心论点明确,意义深刻,行文规范,构思精巧,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其“物”主要是指作者善于发展、践行前人的理论和实践,文章多处运用教学过程中生动典型的实例;其“理”主要是综合运用了当代美学、心理学,尤其是教育美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仅挖掘出其在音乐教学中的审美功效,而且亦使其在文章中产生审美功效。同时,还体现在对审美功效理论的研究上。本文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将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事例(将理论细化),将深奥的理论化为浅显的道理(将理论通俗化),用语恰当,娓娓动听(将理论美化)。这就是如前所说的在文章中产生审美功效,令人信服。

3、《谈音乐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策略》(作者:马胜利)

⑴从论述的外观上看,本文体现了章法的合理性。如开头第一自然段便抛出了中心论点:“素质教育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的内部,而不在其外部。” 接着,在第二自然段对什么是人的素质下了一个较为科学的定义,从自然和科学的角度,从影响人的行为、意识、品格等方面揭示人的素质特征,进而阐明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随后,作者围绕它共谈了音乐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五个策略,即五个分论点:一是体现在教学审美上;二是体现在多角色多维度等因素上;三是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四是体现在教学形式上;五是体现在教学时空上。同时,在论述上结合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反驳论证法、因果论证法等进行论证,使论证严密而灵活。

⑵从论述的内核上看,本文彰显了内容的科学性。如其中运用了教育家奥苏泊尔的研究发现来支撑分论点三,并以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和综合拟定教学目标的建设为论据,对分论点三进一步展开论证,如此渗透了许多音乐教育学的理论,亦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另,文章中尚有用词不妥,如“挑拨”一词应改为“激发”,因“挑拨”一词的色彩是贬义,用在这不妥,用中性词“激发”更贴切。(见《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第96页第4行)

此外,其它相对一般的一等奖文章中还存在写作上的基本问题:⒈论点上的问题。如《器乐教学的实验与研究》(作者:孙智玲)一文,稍加结合我国国情和音乐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思考,便会让人觉得有些言过其实。⒉论据、论证上的问题。如《加强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认知教育》(作者:冯效刚、周晓梅)一文,文章论据多且杂,未能很好地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其实,这一课题的写作应该围绕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为什么要加强认知教育,即把认知教育的重要作用讲清楚;第二,提出怎样在音乐欣赏教学实践中加强认知教育,摆出一、二、三等具体做法即可。这样,文章脉络会更清楚,材料更集中,对中心论点也更能发挥有力的支撑作用。写音乐教育类的文章,占据材料固然重要,但怎么去提炼有用的材料则更为重要。⒊文章表述上的问题。如《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作者:许卓娅)一文存在的问题有:⑴用语不够简练,有多余的文字杂糅其中;(见第5页)⑵用语不够具体,如第6页的第3行中的“形式上”,这里的“形式”指的是旋律的形式、节奏形式,还是演唱形式?作者没有指明;⑶有些地方论述过于抽象,如第5页的儿童“可感性”,应该举例说明哪些是具有可感性特征的作品。

结语

综上评析,笔者认为,在这些获一等奖的音乐教育论文中,水平好的皆具备以下特点:

⒈在选题上下工夫,尤其要考虑选题是否对音乐教育实践有指导意义。倘若只想在音乐教育这块艺术园里摆弄花草,则难以写出好文章。

⒉善于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如马达、金亚文、马胜利等人的文中处处渗透了教育哲学、教育美学、教育心理学等学问,丰富了对音乐教育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这亦是他们的成功之处。

⒊准确把握论文所要阐明的中心论点,分析独到,有创见,能挖掘出问题所蕴涵的哲理。

⒋力求发散性思维与逻辑思辩能力的统一。

⒌讲究行文规范、严谨并富有文采。

音乐教育论文的读者们在对待他人的文章时,既不必顶礼膜拜而盲信盲从,亦不能自命清高而走马观花,要学会辨别好文章,并从中学会自主分析,在分析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上一篇:电大教育评价论文范文 下一篇:管理沟通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