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范文

时间:2023-03-02 06:34:16

光伏产业

光伏产业范文第1篇

今年9月12日,国家能源局了《太阳能发电“十二五”规划》。其中规定到2015年太阳能发电装机总量将达到21吉瓦(1吉瓦=100万千瓦)。截至2011年底,这一数据仅为3.6吉瓦。

两天后,国家能源局向各省发改委发出《关于申报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的通知》,要求各省上报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实施方案,其中规定“每个省申报的数量不超过三个,原则上总量不超过50万千瓦”。

国家能源局的连续出手,拉开了中国拯救光伏的序幕。10月26日,国家电网公司(下称国网)召开新闻会,对外三份支持分布式光伏发展的文件。此前,国网一直被指责在分布式能源发展问题上态度消极,是国内光伏市场开启的重要阻碍之一。

光伏因其能量密度低、随机性强、商业化储存困难的特性,最适合采用分布式发电方式,欧美等光伏装机大国也是通过此路径来推动光伏市场发展。

所谓分布式发电,通常是指利用分散式资源,装机规模较小的、布置在用户附近的发电系统,一般接入低于35千伏或更低电压等级的电网。

目前国家能源局和财政部正在紧急制定相应补贴方案,支持分布式光伏的发展。另据了解,中央决策层亦对光伏问题有直接批示,要求尽快制定措施,开启国内市场,拯救光伏企业。

然而组件商们最期待的拯救措施,并不是开启市场的长远之道,而是输血救命的应急之策。

依照目前的市场行情,诸多光伏企业从资本市场融资的渠道已经断绝;而商业银行方面亦视光伏产业如烫手山芋,避之唯恐不及。

雷霆救兵

情况仍在恶化。

继美欧双反后,印度反倾销局三季度末亦收到了印度企业的申请,有可能对原产于中国、马来西亚和美国,或从上述国家和地区出口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或部分组件进行反倾销调查。

相对于“重中之重”的欧洲市场,印度去年只进口了不足350兆瓦(1兆瓦=1000千瓦)的中国光伏产品,涉及极少数企业。但业界担心,此举可能引发多米诺效应。

遭遇群殴的中国光伏企业开始奋起反击。

11月1日,应中能硅业、赛维LDK等光伏企业申请,中国商务部开始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该调查还将今年7月20日已发起的对原产于美国、韩国的进口多晶硅反倾销调查及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多晶硅反补贴调查进行了合并。

同时,中国光伏业界越来越达成共识:不改变“两头在外”的畸形产业结构,中国光伏产业注定走不出寒冬。

商务部网站显示,2011年,中国光伏电池对欧洲出口达204亿美元,约占同期该产品出口总额的73%;而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总值超过31亿美元,占到了中国光伏产能的10%以上。当欧美市场大门关闭时,中国光伏组件商寄希望这部分产能由国内市场填补。

中国高层亦关注到国内光伏产业正面临生死存亡。多名业界人士告知《财经》记者,总理和副总理专门就此事作出了批示。

9月12日,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太阳能发电“十二五”规划》,其中提出“到2015年,中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1吉瓦以上;其中,光伏分布式发电占据10吉瓦”。

此前,为了完成2020年的节能减排国际承诺,中国曾对“十二五”光伏装机规划目标一调再调,从最初的5吉瓦,一直飙升到21吉瓦。

9月14日,国家能源局又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省紧急申报“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通知称:“首批示范区在若干城市相对集中安排。每个省(区、市)申报支持的数量不超过3个,申报总装机容量原则上不超过50万千瓦。”

按全国31个省(区、市)计算,此轮政策驱动的分布式光伏项目装机总量最高将达到15吉瓦,远超“十二五”规划中的“光伏分布式发电占据10吉瓦”目标。

15吉瓦的装机量,总投资额将超过2000亿元,全球业界为之侧目。

业内诸多人士指出,国家能源局官员一直力推分布式电源和西北部荒漠大规模风光电站“并行发展”的思路;但分布式电源却一直遭遇“并网难”的困惑,风电和光伏亦被电网人士称为“垃圾电”。

10月26日,国网突然召开新闻会,公布了《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的工作意见》。此次会议,国网同时开通了1176个电视电话、网络视频分会场,超过2.1万名国网中层骨干参加了会议。光伏业界一时受宠若惊。

《财经》记者注意到,10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加强新能源汽车供能设施建设”,被列为该规划的七个重点任务之一。

国网松口

业界对中国光伏行业“两头在外”的批评由来已久。早在2011年10月美国“双反”之前,打开国内市场的呼声就已十分强烈。特别是在欧盟发起“双反”之后,这种呼声更是空前高涨。

2011年5月开始,财政部、发改委、能源局和光伏行业协会密集开会,研讨光伏组件商如何走出困境,光伏组件商和国网也多次参会。

据参会人员回忆,历次会议均集中讨论三个话题:光伏企业自救办法、补贴的力度和方式、电网该如何配合。

分布式被认为是最适合光伏自身特点的发电形式。截至2011年底,德国光伏发电总装机量达到24.7吉瓦,其中分布式占比近80%,主要应用形式为屋顶光伏发电系统,单个发电系统平均容量仅为20千瓦。

在国内,截至2011年底3.6吉瓦光伏发电装机中,分布式只有0.2吉瓦。

多数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人士表示,国网对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态度消极,是造成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网也自有其做事的逻辑,自发自用的分布式能源冲击了国网低买高卖吃差价的商业模式,“自发自用一度电,国网就少输一度电、少挣一度电的钱”。

光伏组件商到了最危急时刻,国网终于松口。在国家能源局抛出拯救光伏具体方案之后一个月,国网召开了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新闻会,意在为国内光伏市场启动提供硬件。

事实上,国网对分布式发电的趋势已有预案。早在2011年3月,国网发展策划部已着手进行分布式电源的专题研究,形成了五本“砖头厚”的研究报告。

今年7月15日,国网的年中工作会议决定,以上述报告为基础编制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的一系列管理办法和措施,会议要求将“支持新能源规范有序发展列为下半年重点工作之一”。

国网高层对此表态“支持、欢迎、服务”。国网发展策划部副主任张正陵领衔了文件起草工作,除国网总部部门外,11家省公司和22家地市公司,也参与其中。

10月26日新闻会后,国网又密集出台了十个附属文件,具体涉及接入方案、技术操作规范,以及申请分布式光伏并网的各项表格与合同样本等。

张正陵称,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规范地市级公司的操作,保证新政落到实处。“基层电网公司对政策的理解可能差别很大,如果没有统一规范,很可能最后执行起来五花八门。”

合肥供电公司发展规划部主管赵锋介绍称,目前对地市级电网公司而言,新政涉及的绝对工作量还不大,但“对管理流程和工作方法产生了影响”,“原来发电项目的并网审批权在省级公司,现在权力下放到地方,我们需要一个适应调整的过程”。

张正陵认为,分布式发电与常规电源在政策取向、技术要求、管理流程等多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对国网原有模式造成冲击。

《财经》记者发现,国网的新政中有多项条款与之前政府部门的规定有所冲突。

比如,2004年国家发改委和电监会曾联合《关于进一步落实差别电价及自备电厂收费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电[2004]159号),其中第六条规定,“与电网连接的所有企业自备电厂(含综合资源利用、热电联产电厂)均应向接网的电网公司支付系统备用费。”

据此,各地发改委均出台了征收办法细则,其中北京市发改委规定“系统备用费的征收标准为15元/千瓦/月”。

这意味着,若在北京地区建设1兆瓦的屋顶光伏项目,每年需向电网缴纳系统备用费18万元。

但国网承诺,此次在分布式光伏项目“并网申请受理、接入系统方案制定、合同和协议签署、并网验收和并网调试全过程服务中,不收取任何费用”。

新政和《电网调度管理条例》也有类似冲突。张正陵称,国网内部讨论后认为,分布式光伏与常规电源不同,不能以既有思路管理,包括系统设计和调度管理上都应该尽量简化,提高效率,有所创新和突破。

尽管国网做了很大让步,但质疑依然存在。比如规定“以10千伏以下电压等级接入电网,且单个并网点总装机容量不超过6兆瓦”。一位光伏业内人士批评说:“既然要支持分布式光伏发展,为什么又要限制电压等级和项目规模?”

国网下属的中国电科院新能源研究所分布式新能源技术研究室副主任何国庆回应称,“这种说法是一种误解。”

何国庆表示,分布式光伏的特点是“就地平衡,就地利用,自发自用”,这就决定了电压等级不会超过10千伏,“即便是工商业用户,在用户侧的电压等级也不会高于10千伏”,“只有远距离传输的电力才需要升压至10千伏以上”。

他还解释称,10千伏的单回路电路能够承载的电量为5兆瓦-8兆瓦。而6兆瓦以下的发电项目不纳入国家统计局对发电设备装机量的统计范围,不作为常规电源管理。

张正陵认为6兆瓦以下发电项目不纳入国家统计局对发电设备装机量的统计范围,可理解为有别于常规电源管理,除能回避与既有法规政策冲突外,也可简化接入方案的设计和调度操作程序。

他同时表示,6兆瓦的定量规定不会对整个项目规模产生限制,“6兆瓦是针对单个并网点而言,如果项目规模超过6兆瓦,可以使用多个接入点”。

国网在光伏新政中,使用“6兆瓦”和“10千伏”两个定量规定,基本上杜绝了分布式光伏项目远距离传输电量的可能。

有人指出,分布式光伏项目事实上等同于小型自备电厂,国网担心现在的免费接入和免收系统备用费的政策,会导致日后再出现脱离国网主系统的自发电且对外供电的现象,于是设置电压等级限制。

张正陵认为,光伏项目远距离输电,与发展分布式光伏自发自用、就地平衡、就地消化的初衷相背离,理应防止以分布式为名搞大规模电站、远距离电力传输的情况出现。

此外,国网光伏新政中还使用多项条款,将其效力限于“分布式光伏”范围。按“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国内分布式光伏装机量将达到10吉瓦。截至今年10月,全国发电设备总装机量为1006吉瓦 (未将单机容量6兆瓦以下的发电设备统计在内),10吉瓦分布式光伏占比不到1%,到2015年这一比例将会更低。

另据《财经》记者了解,在天然气和风电等其他分布式发电形式上,国网尚无复制光伏新政的打算;但国网回应称“已在研究”。

此前,业内呼吁发展分布式能源的背后诉求十分明显,即想通过发展分布式能源,推动电网体制改革。但目前看来,新政或能加速开启国内光伏市场,但无法对电网体制产生实质影响。

尽管如此,针对国网的光伏新政,多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均表示肯定。“我们欢迎国网的光伏新政,这将大大加速国内光伏市场的启动。”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会长、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对《财经》记者说。

但他同时提醒,政策的落实程度还需要进一步观察。英利和天合光能在内的多家组件生产商,亦有类似表态。

补贴尚无着落

国网率先作出姿态后,业内关注的焦点自然转向了分布式光伏的补贴资金能否足额并及时到位。

《财经》记者侧面了解到,国家能源局力荐分布式光伏项目采取“度电补贴”模式,放弃此前“金太阳”工程采取的“投资补贴”方式。对于自发自用部分,将执行按销售电价补贴的方式,度电补贴为0.4元-0.6元,而余量上网的部分则将执行每度1元的光伏上网标杆电价。

“投资补贴”在实践中出现很多弊端。度电补贴模式可基本杜绝这一情况,并“将极大刺激屋顶光伏项目的投资”。一位来自能源决策机构的人士称。

问题在于,补贴钱从何来?根据《财经》记者粗略测算,按照《太阳能发电“十二五”规划》的21吉瓦装机目标,按照平均发电小时数1000个计算,预计需要补贴110亿元。而同属新能源但装机总量远超光伏的风电,预计到2015年将需要至少500亿元补贴资金。

新能源发电的专项补贴资金,来源于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其从2006年的每度1厘,一直涨至今年的每度8厘,但始终寅吃卯粮,缺口巨大。同时电价附加征收率通常只能达到40%-50%,

2011年,补贴缺口达90亿元,而且到位很不及时。迄今,补贴才结算到2011年4月。

“规划有了,并网条件也具备,但是补贴资金不能到位,一切都无从谈起。”一位光伏行业的业主高管表示。

目前,国网光伏新政已有半月,“来咨询的人比较多,但是真正决定投资的还是很少”。发改委能源局和财政部正在制定具体补贴方案,但如何筹措补贴成为难题。

另外,屋顶光伏项目的审批流程并非是电网一家把持。2011年初,国网麾下一研究机构曾计划在北京城北的办公楼顶部搭建分布式光伏系统供实验使用,但因审批流程极为复杂,“跑了一年也没把手续跑全”。

一位业内人士称,他曾建设了一个光伏电站,从申请立项到最后并网发电,中间要经过项目核准(路条)、可行性研究报告、环评、规划、并网、国土、安监、验收等各个关键环节,至少涉及9个部门(含电网),要盖48个公章,可谓长路漫漫。而潜规则就是“不跑不送,原地不动”。

大唐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01789.HK)亦有同感。2011年,该公司在江苏省共建设了五个屋顶光伏项目,涉及的审批单位主要包括规划部门、省级发改委、环保部门,甚至还有无线电委员会或军方。但大唐新能源对整套审批流程较为熟悉。

“我们有前期的专业人员专门跑审批,如果是毫无经验的工厂希望在屋顶安装光伏发电设备,首先在前期审批上就会面临麻烦。”一位来自大唐新能源规划部的项目主管认为。

北京市民任先生在国网新政的第二天,就到北京市供电局递交了申请。他计划在自家别墅安装3千瓦光伏面板,成为国内首个申请者。11月13日上午,北京市供电局已派人到其家进行了实地勘测。

任先生所在的外资企业,是行业著名的光伏设备经销商。作为业内人士,他已详细测算了投入和产出:3千瓦需要投入3万元,每天可发电12度,按照每度1元的光伏上网电价,八年就可以收回本钱。

但张正陵告诉《财经》记者,如果普通的分布式光伏项目想领到1元的补贴电价,需要得到“有关部门审批”,“没有审批的,只能先按照当地火电脱硫标杆电价进行结算”。如此计算,任先生的家庭分布式光伏,需要20年以上才可收回成本。

任先生有些疑惑:“我自己到发改委、财政部去审批,人家理我吗?”

此外,国内建筑的屋顶结构,决定了家庭用户没有发展分布式光伏的空间,绝大多数使用者将是东部沿海省份的工商业用户。一般而言,1.2万平方米的厂房屋顶可以安装1兆瓦光伏电池板——这意味着,未来单个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规模将比较小。

上述大唐新能源人士称,2012年起,江苏等东部省份调低了光伏上网电价,因此大型发电企业对小规模屋顶光伏项目失去了兴趣。“形不成规模效应,我们的主要投资方向,还是西部的大型光伏电站。”

而一些体量较小的新能源企业将分食屋顶光伏市场。6兆瓦的屋顶光伏项目,造价大约在6000万元左右,其中资本金在30%左右。“投资能力在1500万元至2000万元的新能源企业很多,而且系统造价还将不断下降,利润空间将会拓展。”上述大唐新能源人士称“只要补贴到位,国内市场一定会打开。”

远水不解近渴

国内市场即将开启的利好,却不能让光伏组件商兴奋起来。

《财经》记者在江苏、河北、江西等光伏组件大省了解到,资金断流是光伏企业目前最大的问题所在。从现金流和短期偿债能力看,不少企业甚至等不到国内市场启动就将倒闭。

国内主要光伏企业多在美国上市,但它们在美国资本市场已基本失去融资能力。到11月12日收盘,赛维LDK (NYSE:LDK)股价为1.08美元,尚德电力 (NYSE:STP)股价为0.952美元,天合光能 (NYSE:TSL)为3.65美元,英利绿色能源 (NYSE:YGE)为1.68美元,阿特斯太阳能 (NASDAQ:CSIQ)为2.65美元。

这些中国领头光伏企业的股价,从资本热捧的2007年,到内外交困的2012年,至少下跌了90%。赛维LDK和尚德电力,分别从最高点的70美元和90美元,跌落至现在的1美元左右,面临退市之虞。

光伏企业在债市上的斩获也有限。今年上半年,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对数家光伏企业进行现场调查,个别光伏企业未能按期披露相关信息,加上光伏行业本身的经营困境,使得光伏企业的债券发行利率走高,融资越发困难。

今年以来,除了英利通过子公司英利中国在5月发过15亿元的中期票据,鲜有光伏企业在国内的债市上融到资。原本计划在二季度发行中期票据的赛维并未能如期发债。

股市干涸、债市堵死,光伏企业唯一能指望的就是银行贷款。多位受访的光伏企业高管坦言,现阶段大家早已不在股市和债市上动脑筋,公关重点就是银行。

近期,英利绿色能源的资金管理总监王君一直马不停蹄,“就谈一件事——贷款”。但其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银行抽贷、收贷的倾向非常明显,“一句话来概括,政策性银行在行动,一些银行在试探,更多银行在观望。”

汉能控股是国内最大的民营水电企业,水电资产每年为集团贡献40亿元左右的净现金流。尽管有此后盾,但汉能的光伏业务也屡遭商业银行冷遇。

贷款的续借率下降、新增贷款成本加大,正蔓延在整个光伏行业。

建设银行江苏分行人士告诉《财经》记者,近期内不会对尚德再有新增贷款业务。“这是针对尚德目前的经营状况所作出的决定。”

另一家江苏省的商业银行也有类似的表态,“商业银行的行为是市场决定,给一个资产状况如此糟糕的企业再输血,已无可能。”

尚德的糟糕表现,已被视为整个光伏组件商的缩影。上述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银行业人士表示,尽管国家近期出台了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新政,“我们非常期待政策能够推进产业发展,但具体执行力和效果如何,还要再等等看”。

据了解,目前尚德主要靠地方政府和部分政策性银行的输血维持正常运转。江苏其他光伏企业,如常州天合光能、苏州阿特斯等,想要从商业银行融资,亦几无可能。

“以前的一级审批,现在都变二级、三级审批,绿色通道也逐渐关闭。”与数年前相比,商业银行对光伏企业的贷款审批程序复杂了不少。在王君看来,国外“双反”带来的市场压力和产能过剩,让银行对光伏行业的风险评估非常负面。

在政策鼓励国内市场开启的背景下,组件商们最希望能从银行方面先听到利好消息。

10月25日,财政部、工信部、商务部、国家能源局和多家银行在河北保定召开封闭会议,探讨解决光伏行业的困局。一位与会企业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这次会议让相关产业部委和银行坐在了一起,让银行倾听部委对光伏行业救市政策的阐述。“国家相关部委已经从产业层面给出了具体政策,我们也希望银行层面能够对行业有一点信心,来缓解企业燃眉之急。”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分行有关人士透露,国开行最近完成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信贷扶持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目前已上报国家发改委。

该建议明确,将继续加强对国内具有规模和技术优势的光伏企业的信贷支持,确保年初制定的贷款资金计划落实到位,并将重点确保行业内“六大六小”12家优势企业的授信额度。

此前有消息传出,国开行曾圈定了重点确保授信额度的“六大六小”企业名单,“六大”即赛维LDK、中能、尚德电力、英利、天合光能和晶澳,“六小”是阿特斯、晶科、阳光电源、中电光伏、新奥和昱辉阳光。

入围企业此前大都与国开行有过深度合作。国开行表示,此名单会根据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有动态变化。

国开行较早关注光伏行业。不少业内企业认为国开行对光伏行业了解较深,并愿着眼3年-5年的长远投资。今年8月中旬,国开行在云南昆明海埂宾馆举办了战略性成长型客户洽谈会,全国有51家企业被国开行划入战略性成长型客户,新能源领域中的光伏和风电均有代表参加。

资料显示,已经入围“六大”名单的企业中,尚德此前获得国开行授信额度为500亿元人民币,英利为360亿元人民币,天合光能为300亿元人民币,晶澳为300亿元人民币,赛维LDK600亿元人民币,保利协鑫江苏中能曾获得国开行62亿美元及人民币25.3亿元的贷款。

“六小”名单中,阿特斯曾与国开行签署了五年期约合9380万美元的贷款协议;中电光伏曾获得国开行1.6亿美元的信贷支持。

作为政策性银行,国开行的表态或将影响其他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一位英利集团高层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拯救光伏业,仅靠政策性银行是远远不够的,还得靠商业银行的加入。

截稿前,《财经》记者从英利方面得到最新消息:此前一直犹豫观望的河北银行出现转变,提供给英利2亿元人民币的意向性授信。这究竟是河北的特例,还是更多银行行动的先声,光伏业界充满不安与期待。

光伏产业范文第2篇

我刚从欧洲回来,开了一个全球各国的光伏产业联席会议。根据现在的统计,今年全球的装机30~35个G瓦,去年是29.6G瓦,比去年仍然有增长,但整个增长率降到了20%。

另外光伏到现在已经达到了平价消费的特点,在欧洲电网电价在20~25欧分,但光伏已经低于电价,所以进入了平价消费,主要得益于光伏成本的降低。

全球前15位光伏企业的产能已经能够满足全球60%的需求。全球的电池组件产能60G瓦,实际去年装机不到30个G,中国产能40G瓦,去年实际产量20G瓦,百分之百过剩,这是直接导致今天超低价竞争的原因。

而且平价消费以后,自用电反而卖给电网更值,所以给储能开辟了新的应用前景。中国现在鼓励光伏市场政策是两块,一部分是可再生能源电力附加费,我们交的电费里8厘钱一度电,一年是200亿左右。还有一部分叫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这个目前只用在了“金太阳工程”项目上。一瓦补5块5,最早5月份核准了1.7个G,但最后下钱1个G,第二期正式启动,大概规模也就1个G,所以今年专项资金就要拿出110个亿支持“金太阳工程”。

对于“双反”在光伏业是有共识的,“双反”对谁都没有好处,而且一个开放的市场对欧洲的光伏企业是有好处的。

欧美“双反”最终走向并不取决于行业的认识,还有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在里头,所以我们仍然不能掉以轻心。那么中国现在如何有效度过这个困境呢?这样一个大的产业你不能让它自生自灭,受制约以后,国家一定要出台政策。

第一,要促进产业的合理整合。因为产能过剩是一个现实问题,如果没有产业整合是不可能的。第二,要启动国内市场,帮中国光伏企业度过难关。

国家能源局出台了“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示范区”。当然这是从电价上开始补贴。

电价补贴还要考虑商业模式,我们不能说一个启动国内市场就不考虑它的补贴方式。按照德国的补贴方式应该是固定上网电价的方式。再有钱从哪来?现在国家已经把它推到财政部,财政部出台的文件就是统一使用国家可再生能源补贴基金。要知道去年风电发电量1千亿千瓦时,1千亿度电,现在平均每度补2毛钱。原来有补贴资金拖欠的问题,现在是缺多少,财政部拿多少,所以现在资金问题已经解决了。

“金太阳工程”曾经为了解决并网难问题出了一个文件,紧接着国家能源局出台了100号文。

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六字真言”:欢迎、支持、服务。电网企业在并网申请受理、接入系统方案制订、合同和协议签署、并网验收和并网调试全过程服务中,不收取任何费用。中国并网难问题,在一夜之间就已经解决了,所以资金的问题解决了,并网的问题解决了,最重要的几个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大的项目也已经启动在即,现在国家新能源100个新能源城市,国家20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还有分布式发电,金太阳工程二期,所以这几个项目同时在启动。所以国内市场是没有问题的,资金是没有问题的,那么并网是没有问题的,现在这些都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另外光伏的前景还是非常可观的,这里是今后三五年的目标,这三五年的目标就已经很令人震撼了。未来三五年光伏组件的成本还有可能下降50%,这是令人很振奋了。

当然还有更令人振奋的,2012年9月第27届欧洲光伏年会,根据新的理论,光伏电池技术突破还有很大潜力。

这次大会报告,前两位都是物理学家。第一位讲到了热载流子的概念。第二位是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原来我们知道靠工艺技术,最后也只能达到这样一个极限效率,那现在效率最高是43.5%,你不可能突破热载流子极限,现在可以突破热载流子极限,可以达到90%左右的效率。

最新高效电池的结构和微矩阵电池,还有全光谱吸收电池和印刷电池都已经开始出现。最后效率可以达到95%的转换,这些都是新的理论突破。

如果新的理论变成真实的产品,几微米厚的电池,效率高达95%,那么任何奇迹都会发生!商业化的太阳能汽车、太阳能飞机、太阳能游艇都将成为现实。

最终中国光伏企业怎样才能走出困境呢?

一是启动国内市场。二是产业整合是关键,回归正常和健康。光伏产业恰恰存在着同质化严重的现象。如何能够克服同质化现象,又不违反市场规律,这样来促进产业整合,这样才是考验我们智慧的问题。如果说只有了国家项目,有了钱,有了电网接入的问题解决,够不够?不够。还有如何整合现有过剩的产能。合理的商业模式,生产企业的资金链问题,开发商融资问题。每年60亿国家补贴要撬动1500亿市场,很好的融资环境不解决的话,是起不到作用。

再有就是如何确保光伏系统的质量,现在质量问题越来越突出。你想3块钱就卖出它的组件,你想它的质量怎么可能会是好的。那么如何在国家这么多重大项目启动之前,要设立好质量控制的门槛,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国家在启动同时,既保证了优势的企业进入,又保证了质量。

光伏产业范文第3篇

短短半年间,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经历了由云端跌落至谷底的过程。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硅材料、电池片和组件价格暴跌,订单锐减,融资艰难,无锡尚德等境外上市公司股票市值严重缩水,更多光伏企业陷入倒闭歇业。

“光伏泡沫现在肯定是破裂了,多晶硅价格再也不会回到从前。”4月3日,无锡尚德董事会主席兼CEO施正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承。

在最近10年里,类似这样一个行业由盛而衰的陡然逆转,恐怕只有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可与之相提并论。曾经的暴利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一度孕育财富神话的朝阳产业寒冬骤至,洗牌提前。折戟沉沙后留下的是痛苦的反思和冷静的审视,当然,还有新的机遇。

由热转冷超乎想象

数据显示,国际市场多晶硅价格已从去年9月最高点的接近500美元/公斤,跌至现在的50至70美元/公斤,电池片价格从年前的3.7美元/瓦跌至2.5美元/瓦。国内光伏企业盈利水平骤降,实际收益出现巨额亏损。去年四季度,中国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商无锡尚德亏损6590万美元,毛利率直降为0.6%,江西赛维LDK亏损高达1.33亿美元。

金融危机还导致国际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关注度急剧下降,金融机构纷纷控制信贷规模,风险投资机构缩减资本注入,证券市场行情暴跌。尚德股价从最高时的接近90美元跌至最低时6美元左右,市值缩水超过90%。据业内分析,国内已有80%的光伏企业面临资金短缺问题。

此外,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价格暴跌也相对降低了各国发展新型替代能源的紧迫性,一些国家改变或调整了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扶持政策。例如,德国、西班牙两国的太阳能光伏市场占欧洲市场的60%以上,2009年其采购计划比上年降低了一半左右。

根据中投顾问公开的资料,2009年一季度大型光伏企业集中的江苏省光伏产品出口额仅为6.4亿美元,同比大跌48.1%,而在去年同期这一数字达到12.3亿美元。前3个月江苏光伏产品出口额分别为1.9亿、1.5亿和3亿美元。其中,一季度西班牙从江苏仅进口1479万美元的光伏产品,同比下跌97.8%。

融资渠道减少、市场需求萎缩、出口规模下降,资金与市场的大门同时被关上,一系列经营风险压得国内光伏企业举步维艰,甚至关停。一项调查显示,去年10月份以来,国内已有超过300家光伏企业倒闭歇业,而且这一数字还有可能不断上升。此前,经过一轮高速发展,国内最多时曾有500多家光伏企业和研发单位,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

事实上,早在去年三季度,光伏行业的潜在风险就开始为分析人士所警惕。由于海外市场需求减少、汇兑损失和组件价格下跌等因素,包括无锡尚德在内的光伏企业均出现危机爆发前的种种迹象。其时,由于融资艰难,海外客户的许多光伏工程被推迟,甚至取消订单,光伏产业供过于求的状况顿时凸显。

对施正荣而言,光伏产业泡沫破裂也是早已预见的风险。然而,对于危机何时降临,会以多快的速度来袭,显然包括他在内的企业家均有误判。他表示,早在两年前自己就意识到已站在光伏产业的转折边缘,并判断今年光伏产业将供大于求,“如果没有金融危机,产能过剩危机大概会在今年六七月份发生,金融危机导致这一局面提前了6个月出现。”

直到去年第三季度,“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个产业还那么火”,其时,尚德的毛利率还保持在21.6%。而11月份之后,市场迅速的由热转冷完全超乎了他的想象。至去年第四季度,尚德光伏组件的库存总额高达2.319亿美元,该季度多晶硅及部分投资项目的减值接近4000万美元。按施之前的估计,尚德在去年本应有3亿美元的净利润,但全年实际净利润只有1.11亿美元,较2007年少了近一半。

危机直击软肋

“中国为什么诞生这么多光伏企业,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财富效应,再一个是政府在后面推波助澜,举国上下到处在建光伏产业园,这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施正荣反思。

前所未见的惨淡市况正好给中国这些新生的企业家们补上了难得的一课:如何管理自己的预期,以及市场对其的预期。自2001年成立以来,无锡尚德的产能由10兆瓦跃升至去年的1000兆瓦,累计向全球出售了1100兆瓦的电池片和组件,并于2007年超过德国Q-Cells和日本夏普,在太阳能光伏组件这一单项方面,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商。如此狂飙突进引发了整个行业的,中国太阳能产业每年以超过100%的速度增长,竞争惨烈。

距尚德几百公里范围内,就有林洋新能源、常州天合、南京中电光伏、CSI阿特斯等颇为知名的光伏企业,中小型光伏企业更是数不胜数。2007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为1200兆瓦,占全球总产量的28.1%,超过欧洲和日本,位居全球第一。

这也造成上游多晶硅价格接连推高,中国多晶硅原料生产企业遍地开花。据悉,目前国内有近50家公司正在建设、扩建和筹建以西门子改良法为技术路线的多晶硅生产线,从2005年到2010年间,总建设规模超过10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中国多晶硅全球所占份额,从2006年的不到1%,到2007年占8%,直至2008年的37%。这直接带来了全球多晶硅产能的严重过剩,为多晶硅价格去年超乎想象的暴跌提供了诱因。

“两头在外”则是中国光伏产业最致命的弱点之一。中国光伏产业90%以上原料依赖进口,90%以上的产品用于出口。一方面国内光伏企业高价进口多晶硅等原材料,另一方面生产出的光伏电池大部分平价销往国外,且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这就使得国内光伏电池的生产利润越来越薄,实际上扮演的是“世界加工厂”的角色,赚取的只是牺牲国内能源和人力所换取到的微薄“代工费”。

同时,2006年底中国光伏累计安装量只有80兆瓦,占世界市场的1%;2007年安装量约20兆瓦,累计安装量只有100兆瓦,占世界市场0.8%。由于国内市场基本没有启动,光伏行业缺少消化产能的“蓄水池”,抗风险能力更差。而相比之下,同样作为全球光伏电池和组件生产大国的日本,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并未受到很大冲击。专家分析,这恰恰是因为日本太阳能光伏产业政策健全,光伏产品1/3的市场在其国内。

此外,在全球光伏产业链中,太阳能光伏的产业结构呈现明显的金字塔形,最上游的是高纯度硅料生产,价格约占光伏电池成本的70%以上,其次是电池片、组件等环节;越往下游技术要求越低,利润越薄。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光伏产业不重视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造成整个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差,国内企业只占据了利润微薄的产业链中下游,无法与国外大企业在硅料提纯领域匹敌。事实证明,在金融危机中,全球光伏产业受冲击最小的是掌握上游硅料提纯核心技术的大公司、大企业,受冲击最大的是中下游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商,国内多数光伏企业恰恰吞下了这颗苦果。

国内掀起的一轮多晶硅投资热并非以调整产业结构为最终目的,许多投资者是瞄准国际多晶硅价格疯涨,在暴利驱动下盲目闯入的,丝毫没有顾及整个行业的巨大风险,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更可悲的是,多数企业走的是迅速扩大产能和规模之路,几乎没有企业愿意投重金进行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尽管目前国内多晶硅产能已经非常庞大,但所采用的最先进技术仍是国外已使用多年且工艺非常成熟的西门子改良法。

国内市场初启

金融危机给中国光伏产业的非理性成长踩了一脚急刹车,同时给管理者和投资者注射了一针清醒剂。业内人士开始认识到,不进行产业规划,不扼制盲目投资,不引导结构调整,不重视技术研发,不加强人才培养,中国光伏产业就永远“长不大”。

专家普遍认为,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光伏产业必将面临结构调整的严峻考验,产业整合趋势将加快,具备资金、技术、品牌以及管理优势的企业在未来几年将主导市场,而以代工、配套服务为主的中小企业将面临市场转型甚至被淘汰的危险。

光伏产业在未来2-5年内有一轮大洗牌,但此间也将迎来新一发期。预计到2020年,全球光伏市场将有20万亿-30万亿人民币,2050年达到100万亿。

分析认为,目前多晶硅、电池、组件等价格已跌到合理水平,多晶硅价格的暴跌,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有利于太阳能发电的应用和推广。“政府的‘太阳能屋顶计划’等政策利好,正是考虑这一背景适时出台的,并可能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

3月26日,财政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联合的《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给信心低迷的光伏产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该意见决定推进太阳能光电技术在城乡建筑领域的应用。

对以无锡尚德为首的光伏企业来说,这为改善其生存状况、回归中国市场创造了绝佳条件。此前,中国政府一直拒绝为光伏产业这一发电成本高达4元/度的产业提供任何财政支持,从而限制了光伏产业在国内的应用。

根据最新出台的规定,针对装机容量不小于50KWP的光伏应用工程,财政部等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财政补助,补助标准为20元/瓦,占光伏系统成本的近50%。中国政府释放的这一积极信号迅速搅热全球太阳能市场,当日,在欧美、亚太资本市场上市的光伏企业股票全线上涨,尚德股价飙升43%。无论如何,这是国内市场应用的一个开端。

除了回归中国市场,无锡尚德还在欧洲之外开辟了美国市场。去年,尚德已在美国建立了一个六七十人的强大团队,并收购了一家美国系统集成商,同时与一家新能源基金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联合开发太阳能电站,最新的消息是该公司赢得了美国一个35兆瓦的电站,这是美国最大的光伏电站项目之一。

据了解,从2007年年底到现在,尚德在美国已在谈或是签约的太阳能电站项目合计已达1500兆瓦。公司还在筹划帮助客户解决融资问题,以推动在欧洲市场的销售。

光伏产业范文第4篇

来说可以说是“严冬”:欧洲市场萎缩,

美国“双反”调查,《外商投资产业指导

目录(2011年修订)》将多晶硅“摘除

”鼓励行列,国内超过三分之一的相关

企业处于停产状态……有人用“哀鸿遍

野”形容这样的艰难处境,让人不得不

认真地审视光伏产业出路究竟在何方?

向好

新年伊始,著名光伏企业英利集团

高调宣布进军国内橄榄油销售领域。从

新兴产业转战传统商业领域,原因何

在?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表示,国内

光伏组件及原料行业已告别过去的暴利

时代,光伏市场进入寒冬期,这样的调

整可以更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

一叶而知秋。纵观近来我国光伏产

业的历程,“缓慢快速爆炸停滞”的发展

轨迹清晰可见。到2010年,我国在海外

上市的光伏企业已有16家,全球光伏电池

组件及多晶硅产量前10强中我国分别占了

4家。但是进入2011年,光伏产业呈现出

“自由落体”的态势,光伏企业被迫集体

“入冬”。

光伏产业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地

步?大多数业内人士并不同意这种悲观

的论调,坚信这只是发展必经的“阵

痛”阶段,行业前景依然大好。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

峰就十分看好光伏的前景,认为新能源

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的重点,而

光伏又具有普适性,这些都说明了光伏

产业未来市场空间巨大。

国际能源署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未

来发展作出如下预测:2020年世界光伏

发电的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2%,到

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占到

30%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世界总电力

的供应中达到10%以上。

同样乐观的还有国际光伏研究机构

“太阳能普资”,他们最近最新行业

报告指出,2012年全球光伏需求市场预

计将增长6%,欧洲市场的下滑将被其他

地区43%的增长率弥补。

优势如何建立

高端

产业发展之初,我国光伏产业依靠

廉价劳动力和较低的环保成本赢得了较

大的市场份额,是个不争的客观事实。

但是,成本优势绝不能成为我国光伏产

业的主要甚至惟一的优势。实践证明,

通过低成本占据产业低端的老路是走不

通的。生死关头,我国的光伏产业必须

依靠技术创新,占领产业链的高端,把

握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去年9月在欧洲召开的欧洲光伏技术

展览会上,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所属

的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

的60片156×156mm光伏电池组成的组

件,被全球质量认证权威机构TUV

Rheinland(莱茵)认证为全新世界

(7.09,-0.07,-0.98%)纪录,表明我国

光伏技术研发能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同时,光伏产业生产工艺仍需要不

断改进,还处在制造流程的不确定阶

段。我国企业可以发挥灵活、反应快的

优势,不断改进生产流程,提高效率,

占领产业高端。

市场哪里找

内需

对海外市场依赖性过强,是我国光

伏产业最显著特点,也是最明显的弱

点。目前,我国大部分光伏企业的市场

在海外,规模较大的光伏企业尤为严

重,甚至98%以上依赖出口。

去年7月,我国公布了太阳能光伏发

电上网电价政策,规定2011年7月1日以前

核准建设、2011年12月31日建成投产、且

尚未核定价格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

上网电价统一核定为每千瓦时1.15元;

2011年7月1日及以后核准的太阳能光伏发

电项目,以及2011年7月1日之前核准但截

至2011年12月31日仍未建成投产的太阳能

光伏发电项目,除仍执行每千瓦时

1.15元的上网电价外,其余省(区、市)

上网电价均按每千瓦时1元执行。

业内专家纷纷表示,这是开启国内

市场的重大利好:光伏标杆上网电价出

台,为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快速启动注入

“强心剂”;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

准终于尘埃落定,确保了可再生能源行

业资金的来源。

好消息仍然不断传来。国家能源局

近日再次向外界透露,《中国可再生能

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已由原来的

“到2015年太阳能发电将达到10GW”上

调至15GW;相比较最早流传的

“5GW”的目标,该目标已经连续上调

两次。

财政部近日也了《关于组织实

施2012年度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的

通知》,表示今年符合条件的光电建筑

可获得补助。

随着各项政府扶持政策陆续出台,

光伏市场的转机是否会在今年出现?光

伏产业低迷行情将何时出现转机?我国

光伏企业又将如何寻找出路?让我们拭

目以待。

光伏产业范文第5篇

目前国内市场也在积极的准备中,国家已于今年了光伏企业上网电价,虽然还有一些细节有待进一步完善但企业也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做好开发国内市场的准备。

调整产品结构 把握高附加值

目前美国为世界上主要的光伏设备制造商之一,这也是光伏行业利润最高的环节,中国企业此前的薄膜电池设备和多晶硅多来自于美国生产商。资料显示,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光伏生产设备和多晶硅的出口金额远大于中国,美国有着18.8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而我们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资料获悉,根据近期调查来看,目前有28个省、市、自治区涉足光伏,全国共有300多家光伏企业,出现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倾向,从调查数据看,多晶硅企业的产能实现率(实际产能与规划产能之比)为54.9%,产能利用率(实际产量与实际产能之比)仅为25.8%.

目前随着光伏发电上网电价逐渐接近火电上网价(2012年达到1元/千瓦时),中国的光伏市场也将迅速扩大。由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负责编制的《光伏发电“十二五”规划》中,将2015年国内的光伏装机容量目标由5GW修订为10GW,到2020年,目标由原来的20GW修订为至少要到50GW。由此看出国内市场也在积极的准备之中,但我们的光伏产品的制造设备还主要依赖进口,最大的利润环节还是由外国企业拥有。

目前我们知道,从整个晶硅太阳能生产产业链来看,国产单晶硅生长炉、多晶硅铸锭炉、线切方机、单晶槽式清洗/制绒机等设备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可以满足行业的需要,可替代进口设备,目前市场占有率也相对较高。

扩散炉和PECVD,目前大量应用的国产设备都是管式的,由于可以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设备性价比也高,所以这些设备的市场认可度也高。随着工艺技术的发展、硅片尺寸的加大、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更适宜整线自动化的连续式设备应给予重视,并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国产多线切割机、全自动丝网印刷机和快速高温烧结炉等关键设备今年刚刚开始试用,期待更全面的突破,进一步缩小与国际先进设备的差距,彻底打破产业链关键设备的瓶颈制约。这更是我们面对国外重压之下努力赶上打破垄断的的机会所在。对于大尺寸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设备更是基本依赖进口。化合物半导体薄膜太阳能电池设备,我国还是空白。而这都有待于我们抓紧设备的创新开发,这样才能加速电池片成本的降低和转换效率的提高。

光伏企业要积极调整运营模式

我们知道太阳电池制造商的规模不断扩大,年销售额超过百亿元,但是这样大量的销售却是很单一的产品,最终出货都是太阳电池组件,市场也相对单一,因此受单一市场规律的控制,一旦欧美市场出现波动,公司整体就会陷于停顿,而一旦因市场不畅造成库存增加,资金无法回笼,企业将很难应付,而且越大的企业越难支撑。2010年全球光伏产量第二名无锡尚德公司产量为1585MW,按2010年销售均价大约每瓦15元人民币,全年产出约238亿元,这就要求每月产出19.8亿元,如果一旦市场出现突然变故,销售不畅,像这次美国的反倾销的行动,一旦得逞会造成十分不利的局面。因此面对市场波动,整个中国光伏企业要调整自身的经营模式,在2010年兴起的一味扩大生产规模的经营模式将会受到考验。

政府的补贴政策模式也不可能是长期光伏企业发展模式,适应市场发展,按照市场要求逐步实现制造设备核心产品的国产化降低成本是发展出路,因此像前几年出现的那种短期投机及暴利的经营模式是不可能长期重复上演的。未来的光伏产业将是一个规模更加巨大、但是利润空间趋于合理的产业。

积极调整三头在外的局面

从总体上来说,我们知道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应该说三头在外,我们的原材料在外,我们的市场在外,我们的关键设备在外。实际上真正我们自己做的这一块,就是一个低层次的加工。这个低层次的加工就是一个高耗能的、高污染的环节。企业在加工过程中消耗大量电力,把我们的煤炭用了,把二氧化硫留在我们自己的上空。我们的光伏电池产量2010年世界第二自己做的电池这么多,卖出去了,真正在发电的环节、清洁能源的环节上的使用是在国外完成的,而在生产加工这个环节,是在我们国内完成的,是耗能环节、污染环节。对我们国家来说,目前这是一个非常不合理的状况。我们自己产的这些太阳能电池,应该自己去生产、去做电站,自己用来发电,应该说才是最科学的、最合理的。目前上网电价的出台有利的推动光伏产业国内应用,然而企业是追求利润的,国内补得少,没有利润推广也很困难。因此企业的成本控制就很重要,如何减少成本提高转换效率是国内光伏企业共同面对的问题,以前我们对于太阳能光伏上网电价正在实施,外国人还能补贴,我们这样把产品卖掉也行。可是现在,欧美补贴减少或不补贴了,那么我们产品如何获利就成问题,因此要解决三头在外也是光伏企业扩大内需的需要。如果解决不好整个产业就会面临很大的危机。大多数企业都可能会被淘汰出局,而这是我们所不想得到的。当然产业链上相关产值过剩的产品也需要调节,通过本次调整能达到一个结构合理的水平。化学能源的枯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用可再生能源来取代化学能源,这是一个必然趋势。

光伏产业范文第6篇

光伏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具有高收益增长空间,已成为企业战略转型的首选。特别是2010年光伏行业的高回报率,使得我国一些大型企业也纷纷将业务向光伏领域转移。同时,2011年也是我国“十二五”规划元年,基于光伏产业对地方GDP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很多地方政府将光伏产业列为该地区“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之一。

然而,企业和各地方政府对光伏产业的持续投入,不可避免地引发一些问题:首先是巨大的产能将有可能导致更多的贸易保护举措。

“未来能够引领新能源经济的国家,也必将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这句话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在欧美国家对我国的贸易保护色彩越来越重的今天,我国光伏产业在全球压倒性的产能/产量,势必会激起欧美国家更多的贸易保护举措,如2010年美国对我国新能源行业发起的301调查,法国环境部长公开表示反对进口中国光伏组件等,特别是在我国电池组件95%主要依赖出口,国内市场尚未启动的情况下,当受到国外贸易纠纷或其他外部因素影响时,将会对产业带来巨大冲击。

据全球咨询机构预测,2011年全球光伏装机量约为20GW,而在供给方面,单我国2010年的光伏电池产能就已高于这一目标。而各地方政府利用“十二五”规划这一时期,出台各种财税、土地等优惠政策,将会进一步催动各种资金要素持续投入到光伏产业中,供大于求将不可避免。

目前,我国的光伏产业和应用发展严重失衡。我国已经是生产制造大国,2010年光伏产量占据全球半壁江山,但2010年国内装机量仅为400MW,仅为全球装机量的2%,也不足国内电池产量的5%,产出与应用存在巨大亏空,我国在光伏应用市场仍未完全打开。光伏发电和常规发电的高价差、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发电企业与电网工程的不协调等因素制约了其在国内市场的发展。虽然预计全球对于光伏应用的政策支持将会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但过高的对外依存度将会给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带来巨大风险。

要实现我国光伏产业的持续增长,除了光伏企业需要加强自身竞争力之外,还需要来自政府政策的支持,以规范行业发展,帮助国内市场快速启动,以降低整个产业的风险。

完善光伏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和行业准入条件的制定,规范产业发展是首先需要重视的问题。一方面以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按照市场需求及企业技术水平,会同有关标准主管部门,制定光伏产品和系统的相关标准;另一方面择机推出行业准入条件,及时排除行业发展中所出现的一些不良因素,促进产业健康协调发展。

完善光伏并网技术,奠定规模应用基础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充分汲取并借鉴我国风电场及国外先进国家在光伏并网发电中所取得的经验教训,为我国光伏发电大规模应用奠定基础。一方面不断完善光伏发电并网的各项技术标准,确定光伏并网的管理方法,明确发电企业与电网企业的权责;另一方面,加强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间的沟通和协调,做好并网的衔接工作,确保发电项目及时并网运行和电网的安全,共同推动光伏发电建设的协调发展。同时,政府应做好监管服务工作,及时解决协调并网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难题,

光伏产业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光伏产业 反倾销 双反调查

1. 案情始末

美国商务部于当地时间去年的11月16日正式对中国光伏产业展开“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这是美方首次针对中国清洁能源产品发起“双反”调查。一直到5月18日刚刚宣布了对中国光伏电池及组件的反倾销税初裁结果,大致包括第三国使用中国大陆电池生产的组件或光伏组件,但不包括中国大陆使用第三国电池生产的组件或电池板。税率达31.14%至249.96%,并计划在2012年10月9日公布终裁结果。如果美国商务部届时给出肯定性裁定,且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也认定中国出口美国的太阳能电池危害美国国内产业,ITC将在2012年11月19日前(根据具体情况,可能延长)做出最终裁决。

在全球性产能过剩、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双重因素叠加影响,暂时终结了近年来光伏产业超100%的高速发展时代。“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前,中国光伏产业步入行业整合、冷静反思时期。

2. 案情分析

光伏产业遭受此次的“双反”调查并非事出无因,种种的贸易竞争手段使得我国不健全、不合理的光伏产业发展成为此次“双反”调查的对象。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变化,不仅仅是市场发展趋势的震荡调整,更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和欧债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主义的体现。

第一,不合理的市场架构。光伏整个产业链“两头在外”的格局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变化,即原配件和原材料依靠进口,而产成品则大量依赖出口。尽管近十年间中国光伏产业随着国际市场的兴盛而快速发展,并跃升为世界光伏产业大国,2011年,光伏组件产量超过21GW,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0%,但其发电量仍达不到我国总电力电能的1%。太阳能电池组件出口量比例仍保持在90%以上。这就意味着,我国光伏产业的生死权完全掌握在外商或者政府手里,当全球单晶硅原材料上涨或者此次的贸易保护调查时,光伏产业不能维持其稳定的发展和运作,光伏企业纷纷停产停工。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当下的光伏市场并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商业化模式,而是一个“畸形”的没有规律性的过渡市场。

第二,产业链先天缺陷。2002年我国开始光伏产业的兴起,到2008年中国光伏进入高峰阶段,中国各地纷纷掀起光伏产业基地的“圈地”活动,特别以浙江、江苏、江西一带最为集中,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光伏产业链,太阳能电池以及组建厂犹如雨后春笋,其中中国乃至世界具有影响力的尚德电力、LDK、阿特斯、中电光伏等知名企业均在该三省。但是,“双反”一针见血的,刺痛了我们的先天不足之处,那就是核心技术的极度匮乏,产业链的高度重复建设,没有将市场有利期的资本及产能进行合理配置,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如硅材料提纯的应用技术实现大规模量产。再比如就是电池组件的生产工艺,国内外关键设备的差异还是较大,尤其是非晶硅生产线。

第三,企业不计后果的扩张。2011年太阳能电池组件按产量排名全球前十名的企业为,Suntech、firstsolar、Yingli、trinasolar、Canadiansolar、Sharp、jinkosolar、sunpower、hanwhasolarone、kyocera。其中,前五位中三位是中国的企业,十位中六位是中国的企业。2011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额358亿元左右,其中亚洲市场约占21%,美国市场还不到15%,欧洲市场则接近57%。而在欧洲市场中又以德国为最大市场,当地70%至80%的光伏组件产品来自中国。从光伏突飞猛进的十年间,企业的发展则完全不按照市场运行规律发展,看到产品热销,利润高涨就大张旗鼓纷纷上马低端产业生产线扩充产能,到头来只能伤害到企业自身和行业的发展。

第四,政府的无可奈何。当我国政府鼓励发展新能源产业后,欧洲和美国一个原材料涨价一个进行“双反”调查。政府就像一个大家庭的生生父母,在众多的孩子们当中很难了解到每个孩子的细节,甚至很难把控孩子们的发展思维。只是会一味的疼爱有加,一股脑的喂奶补钙。“双反”来了,欧洲开始效仿,印度也在凑热闹。中国政府无奈之余,确实应该反思。

第五,美国欧洲贸易保护。美国经历金融危机后就一直处于低迷阶段,失业人数和经济发展令人失望,而欧洲正值债务危机中心,缩减政府开支,减少政府补贴、支持,增加税收等措施是得美欧企业发展举步维艰,特别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同时受到新兴发展国家的挑战。面对着“内忧外患”,采取贸易保护成为光伏产业发展的“双刃剑”。

3. 发展意见

正如上文中所分析的那样,我国的光伏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不管是“双反”调查还是未来发展中所面对的分分合合,要想真正把握市场发展的主动权,必须做好内外两个方面。

第一,促内需,从依赖出口到真正的消化吸收。我国的光伏产业是个典型的两头在外的行业,原材料和消费市场都严重国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因而产业发展的可变因素促成行业忽冷忽热的发展模式。从原材料角度来说,将进口转变为自产自销这需要时间,不是朝夕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在此次“双反”调查下的“冬天”中进行产业链上游发展,发展单晶硅等产品的发展,研发出适合下一代或者更高层次产品发展的原材料产品,这样可以大幅度减少对国外原材料的依赖程度。从消费市场角度讲,开发国内新兴能源利用的市场,培育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将产品出口转变为自产自销,不仅仅是改善环境的需求,更是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增强我国实力的要求。

第二,提高科技实力,进行产业升级。刺激国内光伏产品的需求不仅仅是国家政府的一纸政令,更应是从行业协会到地方企业进行产品推介和技术升级。传统能源消耗大,污染大,价格低,不可能短期内被其他新兴能源所取代,但是想要产品能被更多的中国消费者所接受和采纳,需要加大对市场的开发和鼓励。提高光伏产品的转换率和使用寿命,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才能在对外出口中打破外国市场的“双反”等贸易保护的封锁,成为真正的全球领先的产品。

第三,多元化发展出口市场。多元化包括市场的多元化和出口产品的多元化。将单一国外的欧美市场辐射到中东和中南美洲的市场当中,多元化经营国际市场,分散出口的风险和压力,减少贸易保护的阻力。同时,适应不同国家的需求,推出适应不同国家的不同类型的产品,使得各国客商能够进行更为多样的产品组合购买。

第四,国外设厂绕过贸易保护。单纯的国外设厂风险大,我们可以借鉴可口可乐公司的策略将主要产品的核心部件在我国生产,拿到国外进行组装或者改装,降低设厂风险,避开贸易保护主义壁垒。随着我国劳动成本的上升,还可以将产业链的组装包装移到海外,例如东南亚等国,将国外的公司作为跳板出口。

第五,政府正确支持。政府的支持不仅仅体现在对出口单一渠道的管理,还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影响范围和程度。例如鼓励科研开发,奖励新产品,培育市场等。此次的“双反”调查就是抓住了中国在出口补贴上的问题。出口补贴虽然见效快,但是长期下来的确损害了整体行业出口的能力,不是维持长期发展的长久之计。

由此可见,“双反”调查”是对我们光伏产业的意料之中的事件,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和欧债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的必然产物。我国的出口企业无论是家居还是制成品,都是在不断的贸易洗礼中发展起来的,倒闭与兼并中应该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才能在外来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光伏产业:激情过后需冷静[N].技术与市场,2011-1(18).

[2] 朱孟婷.欧盟反倾销与中国企业的对策[J].中国商贸,2011.

[3] 姚余雪.浅谈当前我国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的对策及建议[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8.

光伏产业范文第8篇

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日益蓬勃的今天,提到太阳能的发展,人们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德国。德国作为世界上太阳能起步最早的国家,也是产业规模发展极其迅速的代表,德国太阳能行业的发展路径、先进的技术、产业政策等,都成为了其他国家纷纷研究和效仿的对象,其中也不乏近几年来太阳能行业发展迅猛的中国。

德国联邦与经济能源部的表述就是德国的能源供应一年比一年更加“绿色”,可再生能源比例逐年上升。2013年,可再生能源在德国发电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为24%,2014年这一数字是25.8%。去年,这一数字更是达到了30%。德国政府更是表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提供整个电力消费的40%-45%,到了203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55%-60%。

这一数字对于正在弃核中的德国来说,是非常关键的。2015年,核电在德国整个电力供应中比例是14.1%,未来随着核电厂的关闭,这一部分电力供应也将被可再生能源所替代。

毫无疑问,德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值得注意的是,虽然2015年可再生能源在德国发展依然强劲,而将几种类型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进行对比发现,在2015年,德国可再生能源中离岸风电增速最快,发电比例从去年的0.2%增长到1.3%,陆上风电从8.9%增长到12%,而太阳能发电从5.8%增长到5.9%。

作为一个发展太阳能产业最为成功的国家,德国太阳能产业在2015年的表现差强人意。据统计,2015年,德国光伏新增装机约为1.3GW,大约占到全球新增装机的2%。在2014年修改的德国《可再生能源法》中指出,德国联邦政府给2015年设定的光伏新增装机目标是2.5GW。1.3GW远远低于政府目标。

而事实上,为了达到2050年减排目标,到2050年德国太阳能累计装机达到200GW,而相应的每年新增装机应该是4-5GW。与此同时,老旧的太阳能系统也将达到服役期,将逐渐被替代,这也就意味着未来每年德国光伏新增光伏装机应该要达到6-7GW,才能达成政府2050年的发展目标。

在《能源》杂志记者采访中发现,一些光伏领域人士表示,德国在过去这些年间光伏产业取得了辉煌成就,高额的补贴给政府以及消费者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高额的可再生能源附加费增加了消费者的电费负担,政府正在控制光伏发展的规模。

“德国光伏产业发展逐渐向计划经济转变了。”上述人士称。

变动的政策

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造成去年德国光伏产业增速下降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联邦政府对于政策调整。2014年8月,经过多方博弈,德国《可再生能源法》(2014版)终于完成法律修订程序,已于2014年8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由于此次修订幅度很大,在发展思路和原则上有比较大的调整,2014版《可再生能源法》也被称为《可再生能源法》2.0版。

在新颁布的《可再生能源法》中可以看到,法案给出了FIT补贴的容量上限:陆上风电每年为2.5GW、光伏每年为2.5GW、离岸风电每年为6.5GW,生物质能为每年1GW,此政策一直到2020年。由此可以看出,政府正在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规模进行控制。

另外一个较大的调整是,原有的可再生能源法规定对可再生能源以固定电价进行全额收购20年。并且此前法律规定,项目业主每个月可以有一次选择权,可以选择享受国家规定的固定上网电价,也可以选择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在此基础上再享受一定额度的补贴。

而在新出台的《可再生能源法》中则引入市场机制,即实行强制的直接销售。这些直接销售首先适用于超过500KW的可再生能源电厂,从2016年起,适用250KW规模以上的电厂,到2017年100KW以上规模的电厂都将实行市场竞价销售模式。

此外,新的可再生能源法实施后,德国也将对太阳能自发自用的发电商征收可再生能源附加。此前,并未对自发自用用户征收附加费,因而在德国境内能源合作社以及区域能源供应兴起。在新的《可再生能源》法案中规定,所有大于10KW的发电用户都将支付可再生能源附加,目前此一附加为每千瓦小r6.3欧分。

减免优惠的范围限定为电费成本占生产成本比重极高的用电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必须是处于严酷国际竞争中,要保证他们的竞争力及工作岗位不受到威胁。

毫无疑问,新修改的《可再生能源法》给太阳能发展泼上了冷水。德国太阳能协会BSW-Solar的通讯和市场总监David Wedepohl表示,两个主要的政策层面的改变造成该国上网电价补贴的增量递减,其有效扼杀地面安装部分,以及最近对光伏电力的自发自用征收附加费,这一直作为对于寻求投资于光伏以抵消不断上涨的能源账单的企业的威慑。

政策的调整是造成2015年太阳能光伏装机走低的直接原因。“一方面是补贴的降低,另一方面在中欧光伏组件贸易中,为了保护德国本土的光伏产品,政府对中欧光伏组件进口价格协议进行了规定,每瓦价格不能低于53欧分。中国光伏组件价格最低限价,也降低了在德国光伏投资的经济性。”上述光伏人士对《能源》杂志记者称。

增加越多越好?

事实上,早在2000年,德国就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EEG-2000),以刺激当地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并且将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提高3倍以上。并且规定电网运营商必须将符合规定的电站纳入其运营网络,优先购买其提供的全部电量。政府的保障以及不菲的上网电价,给彼时德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法案公布后太阳能在德国各地雨后春笋般的出现。

2004年,德国政府对《可再生能源法》进行了修改,此次修改最重要的目的是降低太阳能发电成本,在对法案进行修改和补充后,规定了上网电价每一年逐年递减的幅度,以推动整个产业成本的降低。2008年,对(EEG-2004)再次进行修改,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EEG-2009),法律条款由最初的12条扩充为66条,形成了较完备的框架;2011年6月,《可再生能源法》(EEG-2012)通过,并在2012年又进行了两次局部修订。

在此之前,德国《可再生能源法》一直采用固定电价政策,比如EEG-2012精确规定了水电、生物质发电、沼气发电、风电、太阳能、地热发电等十多种可再生能源发电设施的具体上网电价,希望为可再生能源发电投资者创造了长期稳定的投资环境。

虽然其间政府不断调整上网电价,但是由于政策的保障,德国光伏发展达到了疯狂的程度,据统计2010年到2012年平均每年的光伏装机容量达到7GW以上,2012年一年更是高达7.6GW。

造成的结果是,由于太阳能高额的补贴支出,由消费者电费支付中的可再生能源附加进行支付,在过去几年间,特别是2014年之前,德国居民的电费不断上涨,其中可再生能源附加费也在不断上升。据资料显示,2012年德国可再生能源附加费是3.6欧分/千瓦时,2013年是5.28欧分/千瓦时,2014年继续增加,达到6.24欧分/千瓦时(这已经相当于终端电价的20%)。2014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量达到1600亿千瓦时,其中风电和太阳能的发电量分别达到560亿千瓦时和349亿千瓦时。2014年德国对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补贴总计达到215亿欧元。

正是这些高额的补贴支出支撑着德国政府一直推行的能源转型。连年上涨的电费也遭遇了德国居民的抵制。因而,德国政府在2014年对原有的《可再生能源法》进行调整,在合理控制发展规模的同时,降低居民的电费压力。

据公开资料显示显示,2015年德国可再生能源附加较2014年有所降低,为6.17欧分/千瓦时。2014年德国居民电价平均为29.14欧分/千瓦时,2015年为28.68欧分/千瓦时,2016年为28.69欧分/千瓦时。也就是说,近三年来,居民电价已经有所回落。

从促进大量发展到适度控制,德国可再生能源政策的调整,说明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中会出现各种不可预估的问题,电网是否跟上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节奏、是否有足够的补贴对产业进行支撑等都是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中不能回避的问题。

而固定上网电价政策的终结也说明,当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须用市场的手段以及用符合成本的价格,回归产业本身的价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去年开始,德国已经试点针对一些地面光伏电站采取招标方式。2015年至2017年间将每年开放三轮招标。根据地面光伏电站招标规定(FFAV),提供太阳能发电最低竞标价格的电站运营商将获得财政补助。最晚自2017年起,将通过招标的方式确定可再生能源的补贴额度,未来还将再次修改《可再生能源法》,以便将新的招标模式应用扩展到其他类型可再生能源。

今年年初,德国联邦与经济能源部的数据显示,在对地面光伏竞拍政策第三轮审查后,光伏安装成本与第二轮审查相比下降了5.8%。

德国联邦与经济能源部表示,地面光伏电站补贴试点招标的目的在于经济高效地实现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的目标,同时保证较高的接受程度和参与主体的多样性。此外还应持续推动地面光伏电站建设,尤其要积累经验,以便将来能在其他类型的可再生能源中引入招标机制。

这种在产业发展初级阶段使用的招标方式再次被引入到经历了多年发展,已经相对成熟的光伏市场中,说明产业政策实施并非一成不变,而不同阶段尝试使用不同手段来促进产业的协调发展。

光伏产业范文第9篇

应该看到,全球光伏产业发展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补贴。由于深陷欧债危机的泥潭,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在2012年初纷纷大幅削减了补贴,给太阳能产业发展蒙上一层阴影。

英国:光伏补贴削减,组件安装量降九成

从2012年4月1日起,英国对太阳能系统安装的补贴从43便士/千瓦时降低到21便士/千瓦时。自那之后的三周以来,平均每周新增的太阳能系统安装量只有2.4MW,相比上年同期的18MW下降了87%。英国最大的光伏安装商Solar century的董事长Jeremy Leggett表示,补贴减少将使光伏产业产生“持续动荡”,3万人面临失业风险。

德国:调降趸购电价与费率,控制新增安装量

德国联邦经济部长Rosler和联邦环境部长Rottgen在2012年2月23日共同宣布以下调降方案:自3月9日起,所有系统容量级距的趸购电价,均同时下调二至三成不等;并从5月1日开始,所有级距的趸购费率(FiT)逐月调降,每月降幅为每度趸购电价0.15欧分。此外,7月1日之后新装设的10MW以上大型系统,将不再获得任何补助。

法国:5次削减上网电价补贴

法国2012年二季度装机量在100KW以下的新建光伏发电系统上网电价补贴环比下降2.6%~9.5%,这是法国连续第五次削减该补贴。在过去12月里,该补贴已经累计下降逾30%。

西班牙:无限期暂停再生能源补助

为应对欧债危机、节省公共开支,西班牙新执政的保守党政府在今年1月28日颁布法令,无限期暂停新申请的再生能源政策补贴,未完成立案的案件则会被退件。

意大利:不再补贴大型系统

意大利能源主管机关GSE2012年1月宣布,部分大型系统(主要包括装置容量超过1MW的私有建物屋顶,以及私有地面电站系统)从下半年开始不再获得政策补贴。

美国:终止TGP方案

美国国会已决定不再延长1603TGP(该方案隶属于2009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财政部补助方案,TGP的终止将显著降低太阳能系统的投资吸引力,特别是对50KW以上的中大型系统投资将产生较大影响。

然而,西方不亮东方亮。在欧美国家纷纷削减补贴之际,亚洲一些国家却在大力鼓励太阳能发电,大有取代欧洲成为最大太阳能光伏中心之势,光伏产业发展迎来了一线转机。

日本:成制造商重要争夺地

2011年的大地震给日本造成了严重影响,其核电发展受到民众广泛质疑。这无疑给了光伏行业一次大发展的契机,日本光伏市场持续走高,2011年底超过1GW大关,进口组件所占市场份额也大幅上涨,占到了2011年组件总供应的20%。2012年7月1日,日本将正式实施整体上网电价补贴法案,将向所有的光伏电力提供补贴,并允许规模在500KW以上的项目使用者和发电商申请。

正是看中日本市场的增长潜力,各大光伏组件制造商纷纷进驻日本。目前,已有包括尚德、英利绿色能源、晶澳太阳能、保威新能源、海润光伏、超日太阳等企业,通过收购日本当地企业或成立办事处等方式进驻日本。

中国:国内市场不断扩展

在欧洲市场不断萎缩之际,我国力图对国内太阳能项目扩张进行长期支持,以减少国内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缓解国内光伏企业的生存压力。

2012年“金太阳示范工程”对用户侧光伏发电项目的补助标准为5.5元/瓦,总规模高达1709兆瓦,是2011年该项目总规模的3倍。

长期来看,新能源产业仍然是我国未来战略投资的方向。刚出炉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太阳能电池装机总量达到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到2015年多晶硅领先企业产能达到5万吨,骨干企业达到万吨;太阳能电池领先企业达到5GW产能,骨干企业达到GW水平;形成1家年销售过千亿元的光伏企业,3~5家年收入过500亿的光伏企业。

欧洲光伏产业协会(EPIA)预计,2012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将达3GW~5GW,2016年新增年装机量将增长至4.5GW~10GW,而累积光伏装机总量将达到39.1GW。

在亚洲其他地区,光伏市场也十分广阔。如印度,作为全球第二大快速增长经济体,印度光伏市场在这两年间呈现爆发式增长,在“尼赫鲁国家太阳能光伏计划”(JNNSM)的推动下,截至2012年3月,印度国内光伏并网电力将近1000兆瓦,而两年前还不到40兆瓦。该计划2017年的目标是光伏并网电力达4000~10000兆瓦。东南亚部分国家也在积极备战光伏产业。

EPIA指出,欧洲已经主导全球光伏市场很多年,但是世界其他地区显然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亚洲和其他新兴市场将超越欧洲。去年,欧洲市场的萎缩已经让众多光伏企业进入了严冬,光伏企业破产的消息也断传来,IMS Research的数据表明,2012年第一季度硅片的平均价格已经从一年前的1美元/瓦下跌至0.30美元/瓦。

光伏产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光伏材料;专利分析

前言

光伏产业因其资源丰富、无污染等优势,有较大的发展潜力,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加强对光伏的开发利用。光伏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最终可归结为光伏热利用和电利用两方面。当前,美国、日本等国都将光伏列为未来的主要重点开发能源,其研发重点在于太阳能电池,在这一领域发达国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与国际上蓬勃发展的光伏发电相比,我国光伏技术相对落后,多数跨国公司通过申请大量的高质量专利,抢占我国该领域的制高点,对光伏技术领域关键技术进行层层部署,意图垄断未来的光伏产业市场,针对现状我国光伏企业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做个人的专利布局,迎接国际市场的挑战。

1、光伏领域技术国内外现状

1.1国外现状

在全球太阳能专利技术领域中,日本、美国、德国等为太阳能技术及应用大国,非常重视太阳能光电利用技术的研发与保护,以日本为例,日本经济产业省运用各种措施,发展本国的光伏产业,相关资料显示,日本经济产业省在1993年开始实施“新阳光工程”,布局建立日本本土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和太阳能市场。通过一系列的政府资助和相关研究、开发、示范,在太阳能电池制造技术和降低成本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1.2国内现状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申请的太阳能核心技术专利统计中,外国公司排名明显靠前,特别是日本公司。一个国家、一个产业知识产权的强弱,主要看它的发明专利,我国光伏发明专利市场主要为国外人占领,而光伏实用新型专利则为我国企业所占据,从而出现技术水平普遍较低、专利保护较弱,处于产业链下游的现状。国内企业技术的投入的周期循环总是慢人一步,使得我们的企业技术常常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

1.3光伏产业的前景

预计到2030年,全世界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将占到30%以上,而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世界总电力供应中的占比也将达到10%以上;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总能耗的50%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占总电力的20%以上;到21世纪末,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将占到80%以上,太阳能发电将占到60%以上。这些数字足以显示出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及其在能源领域重要的战略地位。到2020年,我国力争使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8GW(百万千瓦),到2050年将达到600GW(百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将占到5%。未来十几年,我国太阳能装机容量的复合增长率将高达25%以上。

2、国内专利分析

2.1总体趋势分析

通过整体趋势可以看出,1987年-2005年属于技术起步阶段,国内光伏材料专利申请量较低,每年申请量都在20件以下。从2006年起,专利数量逐年递增,增长幅度不断加大。从分布来看专利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上海、北京等省市。这些地区集中了较多的与光伏材料相关的大型企业及科研院所,起步基础高于其他省市,排名前五位的城市除北京外都为南方地区,说明南方地区在接受新的技术上要强于北方地区。整体趋势表明,随着国家对环保、节能和可持续性发展能源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以及外来技术的引进,该技术领域的专利的增长趋势还将进一步持续,光伏材料相关技术在日后将进入高速发展期。

同时,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在中国申请了光伏材料方面的专利,一方面可能是与中国企业的技术合作;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为了占领中国广大的市场所做的技术铺垫,这部分专利尤其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2.2申请人分析

通过前10位申请人的综合比较发现,申请人的专利申请量差距明显,除李毅外相对活动年期较短,专利平均专利年龄较低,不少申请人为近几年申请的;其中李毅申报专利较早,活动年期为10年,说明该创益科技公司(李毅)对该领域较为重视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多、较早,但是专利平均年龄偏低,经检索后得知该公司虽然申报较早但是专利数量偏低,大部分的专利都是2007年申请的,所以造成平均年龄偏低;多数申请人也是在近3年专注专利申报的,相对平均年龄较低,说明企业都逐渐重视专利保护。

2.3技术领域分析

根据各个IPC号对应的专利数量的多少,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明创造活动最为活跃的技术领域,发现技术分布,通过分析发现,国内在光伏材料技术领域的发展重点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H01L31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半导体器件,占总数的63%;二是C01B33光伏产片的材料,占总数的13%;三是C30B29光伏产片的材料占总数的8%。

从IPC申请人构成可以发现,大部分申请人在H01L31领域内都有专利申请,李毅在该领域内申请较为突出,说明东南大学在频率选择方面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通过整体来看除李毅外,其他的公司申请专利的技术领域主要为C30B领域即光伏材料的加工与生产,而李毅主要的技术点分布于生产光伏材料的设备上。

透过技术趋势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光伏技术的热点:

1、太阳能电池表面工艺与材质的构成为近几年专利申请的热点,专利数量较为集中;2、光伏材料中的硅片、晶硅的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正在形成下一个发展趋势,专利的数量在不断的集中;3、新兴技术晶硅薄膜正在受到大家的重视,但是专利分布的较为分散,还没有形成领域,这部分技术可能为下步发展的重点。

3、国外专利分析

3.1趋势分析

从趋势来看,国外在光伏材料领域的专利申请量虽然存在一定的波动,但整体上处于上升的趋势,说明光伏材料相关技术在国外还处于发展期,该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在一定时期内还将处于上升的趋势,总体来说国外在专利申请增长上较为稳定。

3.2申请人分析

由趋势可以发现前十位专利申请人都为日本和美国的企业,其研发具有延续性与可持续性,专利申请步步为营,每年都会形成一批专利,其中2003年日本企业KYOCERA CORP申请量突增至55件,2004年日本企业SHARP CORP在申请突然增至73件,经检索两家企业申请的主要专利都集中在:将太阳能转为电能的转换器件的电压、电流发生器;说明日本的企业2003-2004年已经感觉到太阳能利用为以后新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都在努力争取该市场的份额,尤其是针对如何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的电子材料与设备,而国内还是将生产太阳能板的材料作为发展的重点。

通过对排名前10位的申请人分下可以看出,日本的申请人占据绝大多数,SHARP CORP和KYOCERA CORP从事研发的人员数量较多,研发实力强;日本企业申请的专利平均年限都为5年左右,活动年期为9年左右,说明日本企业早在10年前就关注该领域的发展,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正在在该领域内不断延伸,而且近期申请量正在不断增加,以上公司都是该领域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需要对其密切跟踪、分析。

3.3技术趋势

国外在光伏材料技术领域的发展重点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H01L31(对红外辐射、光、较短波长的电磁辐射,或微粒辐射敏感的,并且专门适用于把这样的辐射能转换为电能的,或者专门适用于通过这样的辐射进行电能控制的半导体器件;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这些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其零部件)占总领域的67%。二是H01M14(电化学电流或者电压发生器)。三是H01Q1/28(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半导体或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由此可见国外的重点在光伏材料生产设备与光电转换材料和设备上面。

4、光伏材料专利的现状

通过分析得知,当前竞争日益加剧,进入规模、成本、质量、技术竞争时期。总体来说光伏专利分布为:上游由国外厂商居多,国内企业处于中下游位置。只在最简单的环节发展迅速,其它方面都受制于发达国家,整个产业的竞争能力还有待大力提高。

1、在国外太阳能专利技术领域中,日本、美国、德国等太阳能技术大国,非常重视太阳能光电利用技术的研发、专利申请与保护

2009年在全球前十名光伏专利持有公司中,日本公司占据了9位,目前日本已不满足早期的传统光伏技术,而是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新一代光伏技术(如聚光发电技术等)方面,保持技术领先。通过分析发现这些国家的太阳能专利均有一半以上集中在制备太阳能光伏材料的设备中,这表明太阳能光伏应用技术与市场紧密结合,为其赢得了先发优势,不失为我市企业学习借鉴的对象。

2、2003年之后薄膜电池的各类专利申请均呈现增长趋势

国内对于薄膜电池的专利申请虽然活跃,情况不容乐观,以硅基薄膜太阳电池为例,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对其展开研究,80年代末,小面积电池效率达到11.2%,大面积电池效率超过8%,均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但在产业化进程中却远远落后国外,那时国内没有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硅基薄膜电池生产线。

3、薄膜电池产业核心技术专利仍然掌握在国外企业手里

最明显的表现特征是:以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为代表的国家对于薄膜电池专利的申请量开始逐年增加,这些国家的太阳能专利一半以上集中在太阳能薄膜电池领域中,而我国专利在相关技术领域只占到三分之一,其中在华专利申请量中,日本又占据优势,中国薄膜企业则相对落后。一个产业的诸多产业链环节出现技术与市场寡断的局面,这很让人感到尴尬,同时也制约着国内薄膜电池的发展。

4、相比薄膜电池,晶硅电池的局面显然要好些,但对于相关核心技术专利不多,国内呈现专利数量多但质量不高的现状

根据报告,目前晶硅领域的专利申请分三类:一类为太阳电池及其组件制作工艺等技术的专利,其申请数量占一定比例;第二类为光伏系统、并网发电、光伏屋顶等太阳电池主要产业应用领域,占一定量的专利申请;第三类是一系列技术门槛较低、实用性强的太阳能应用产品,如太阳能庭院灯、草坪灯、交通标志、广告牌灯,此类专利有大量的申请数量。

5、国内本土实用新型专利占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总量的95%以上,国外实用新型专利仅有几件

在中国申请的太阳能核心技术专利统计中,外国公司排名靠前,特别是日本的公司,如佳能株式会社、夏普株式会社、三洋电机株式会社等。当前的情况是,我国光伏发明专利市场主要为国外人占领,而光伏实用新型专利则为我国企业所占据,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普遍较低、专利保护较弱,处于产业链下游。

5、针对光伏材料现状的两点建议

技术不是一蹴而就,但需要一个积极的氛围,比如国家重视,提供必要的研发条件与资金,比如国内大企业间进行技术攀比,甚至先模仿后超越等,这些主动的、进攻的方式在处于落后状态的情况下都可以倡导。以下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根据企业不同需求,采用不同专利策略

第一、国内光伏产业的主力军上市企业,其具有自主品牌、一定规模、长期发展计划,这类企业都应重视专利技术与知识产权的获得和保护,根据自己的核心技术建立起技术专利池,同时加大产学研合作交流,做好技术转型机遇的准备。

第二,国有企业,具有资金雄厚、产品性能与质量欠佳、各项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的现状;国有企业有条件且有必要申请专利,目前此类企业多拥有自己的实验室与技术中心,同时与国外之间存在合作的专利技术项目。

第三,国内的私营企业,可以通过申请专利来获得专利技术,进而获得丰厚的垄断利润。部分中小型企业在缺乏研发条件时,根据需求可寻找适合的专利技术发明人,进行专利转让、许可、购买等方式。

2、国内太阳能企业应逐步建立专利联盟

与跨国公司主导的各种国际专利联盟相比,我国太阳能企业的专利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力倡导与发展。我国太阳能企业实施专利战略应考虑企业的实力,不同企业由于其技术领域的实力差距在实施专利时也不尽相同。具有较强实力、在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可以采用进攻型专利战略,其方法主要是采取专利技术垄断,通过专利技术许可、专利申请等方式,以获取最佳的收益;经济实力较弱、技术落后的企业,通常采用防御型专利联盟战略,即利用对专利技术的二次开发、技术引进等方式开拓自己的市场。

参考文献

[1]2010-2015年光伏太阳能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及投资风险预测报告

[2]光伏产业:加快实现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N].经济日报,2010-07-28(014).

上一篇:课程设置范文 下一篇:国内市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