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业能否重生?

时间:2022-10-18 06:05:04

中欧“光伏战”友好收官,行业利好政策出台,对中国企业来说,如今算是一个难得的喘息时间。不过中国光伏企业面临的困境并未消除。

在经历了长达3年的周期性下行后,光伏行业开始见底回升。

7月27日,被视为“友好收官”的中欧“光伏战”达成协议,中方对出口欧盟的光伏产品的最低价格和总量做出承诺,在“量价受限”的条件下,欧盟将不对中国光伏产品征547.6%的反倾销税。

目前,中欧双方商定的光伏出口具体价格和数量尚未公布,但业内人士普遍推测,出口价格最低限度约为每瓦0.56欧元,总量在7GW左右,而去年,中国对欧盟出口的光伏产品总量约为12GW。

光伏谈判的利好结果,成功避免了中欧之间爆发贸易战的“双输”。对中国企业来说,如今算是一个难得的喘息时间。不过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光伏企业面临的困境并未消除。中国光伏生产从2009年至2011年增长4倍,超过全球需求量。中国从5年前的默默无闻成为今日世界光伏板主要制造商,背后原因是国有银行的天量借贷和地方省级政府的刺激政策。但中国制造商的扩张超越了市场,大部分企业如今面临严重金融困难。

7月15日,一则名为《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消息被置于中国政府网显眼位置。《意见》提出,2013-2015年,年均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左右,到2015年总装机容量达到3500万千瓦以上。

有业内人士表示,若该目标能最终实现,每年或将带动1000亿元市场需求,届时国内光伏行业产能的三分分一将可靠自身消耗,上下游产业也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据预测,接下来,随后将到来的还可能有光伏电站分区域定价、示范区试点项目启动、电网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等细则。

上述政策的实施,对于光伏企业到底是喜是悲?江苏一家太阳能企业的高管表示,企业不能完全依靠政策活,政策也不是带动市场的最佳手段。

在他看来,引以为鉴的一个例子,便是近10年来德国光伏公司的兴衰成败。

2004年,当德国宣布引入“FIT”电价补贴政策后,欧洲、全球光伏市场由此大门洞开、行业蓬勃兴起,这一轮市场发展,有的德企在短时间内成为百亿明星,但同时也有类似尚德电力这样骤然间倒下的急先锋。

而现在,德国企业已一败涂地,在腥风血雨中惨痛倒下,大多数公司已破产或濒临倒闭,个别德企就是因为支撑不下去,才提起对中国公司的“双反”调查。他们力不从心的原因之一是:当“FIT”政策开始缩水、政府支持力度突然减弱后,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尽失,过去的辉煌一去不复返。

反观中国市场,虽然也有牺牲者,但有些企业依靠政府的背书和大量借贷,仍然在市场中存活。而在这个夏天,更多的、更大力度的支持政策蜂拥而至后,国内光伏产业将可能再现好光景。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光伏的整体产能还很大(30GW左右),供大于求的事实摆在眼前;一些公司实际仍在亏损边缘,但通过政策的补救可能仍会“死而复生”,低劣产品或将继续充斥市场。

阿特斯公司一位内部管理层就称,“虽然政策已有,但中国企业也可以成为受益者,但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销售团队及合理的成本控制能力,当政策再度失效后,他们也又会被拍死在沙滩上。”他说,“中国企业并不缺乏对政策的理解,而是缺乏那些既理解政策、又知道抓住机遇、本身具有极强战斗力的队伍。比如在中德市场都非常萧条之时,一些技术上有优势、渠道得力的国内公司就能取道日本,取得了不少市场份额,总体上还是可以保持较好的销量及稳定的利润率。”

他认为,对于一揽子政策,其乐见其成;但在未来战略的制定,现有的销售、采购、物流及生产研发等诸多环节上,仍要依靠企业自身能力,做出准确的判断并能大胆尝试。对于国内光伏产业来说,与其依靠政策扶植、打“价格战”,不如加大研发成本,提高技术水平,真正增强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综合)

上一篇:黄石,看上去很美 下一篇:青岛离休闲城市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