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专业范文

时间:2023-09-30 05:29:12

光伏专业

光伏专业篇1

近年来,高校光伏专业在绿色新能源利用、光伏发电行业发展迅猛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如何将该专业建设成为能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新兴专业是许多教育者热衷探讨的问题。海南科技职业学院是海南省首个开设太阳能光伏专业的高校,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专业建设。

1 光伏专业建设现状

1.1 光伏产业前景大好

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已普遍认识到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零污染”的特点,并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扶持光伏发电产业。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正在逐渐提高,成本也下降很快,所以太阳能作为新能源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太阳能技术的利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1.2 光伏专业人才匮乏

与我国迅猛发展的光伏产业不相适应的是光伏专业人才的匮乏。目前,国内大多光伏专业的技能型人才都是从事电子类、自动控制类行业转行过来的,缺乏系统的光伏专业理论知识。因此,企业中技术人员很难在工艺流程寻求技术突破,设计人员也难以在设计产品时得到更大程度的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

高校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在这种新形势下,高校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开设并建设好光伏专业,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

不仅岗位技能型人才匮乏,从事光伏专业的教育者也少之又少,十年前,很多高校都没有设置光伏专业,具有系统性光伏理论知识的教师几乎很难找到,更不用说双师型教师了。

2 海南科技职业学院校企合作概况

近年来,校企合作越来越受到高校和企业的重视。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走校企合作教育之路,对专业建设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海南科技职业学院太阳能工程学院自2009年开设光伏专业以来,一直不断寻求合适的校企合作单位,努力践行“校企合作”模式。

目前合作单位有海南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海南汉能光伏有限公司、海南天能电力有限公司等。

双方高层都真诚希望能够精诚合作,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各自不同资源,互相借鉴人才培养优势,立足实际,进而实现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创举,也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双赢,也让每一位师生看到了我院教学模式改革的决心,更看到了校企合作的光明前景。

3 校企合作项目以及对专业建设的意义

3.1 实习基地建设

各校企合作单位在海南科技职业学院挂牌成立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也在各校企合作单位挂牌成学生实训实训基地。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被安排到企业参观学习,初步了解相关岗位所需的理论性和技能性知识。

海南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主要致力于硅太阳能电池及其相关配套产品、风机及其相关配套产品、热发电产品、控制器、逆变器、兆瓦级跟踪器的研发、生产、销售、技术咨询及服务;太阳能光伏电站工程的开发、设计、安装、施工。学生参观了解之后,意识到《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半导体制造工艺》、《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与安装》和《光伏发电并网技术》等课程的重要性。

学生实习期间,可以直接被安排到校企合作单位,实现毕业生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接触。

3.2 双方人才交换

企业派遣技术人员到海南科技职业学院光伏专业兼职授课,一定程度上解决光伏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也使得学校的教学更加侧重于实践,应用性更强。学校派遣相关教师到企业培训员工,讲解光伏发电基本原理、蓄电池、控制器和逆变器的工作原理,或者传授专业英语知识等,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挂职锻炼的机会,促进学校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3.3 实训设备科学利用

由于光伏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中都有一定比例的实训课时,但是已有的实验实训条件无法完全满足课程中要求的报价昂贵的实训设备,所以导致对应的实训无法正常进行。

进行校企合作之后,企业应学校要求,将生产过程中淘汰下来的实训可用的大型设备仪器低价销售或者赠送给学校供光伏专业学生实训。这样,就解决了光伏专业的部分实训问题,另一方面还帮助企业解决了处理废旧设备的难题。

3.4 共同制定光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国内高校开设光伏专业并不是由来已久,如何将光伏专业建设成为一门热门并真正有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尤为重要。

光伏专业有它自己的特点,不同于电子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能凭空设想,更不能拿来主义。

海南科技职业学院光伏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应课程标准时,就是真正走进校企合作单位了解它们切实的需要,并邀请企业人员共同参与其中,这样既符合学生学习特点,也能满足企业需要,为以后毕业生走出校门能够获得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提供了保证。

4 小结

光伏专业篇2

关键词 光伏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26-0031-04

随着全球性常规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供给的日益紧缺以及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严峻,开发新型替代能源已刻不容缓。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新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则是一种零排放且能够规模应用(独立发电及并网发电)的能源技术,其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据欧盟联合研究中心预测[1],太阳能光伏发电在21世纪将替代常规能源,而且将成为世界未来主要能源供应的主体,到本世纪末太阳能发电量将占全世界发电总量的70%。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迅猛,自2007年起就一直位列世界光伏制造大国的首位。然而,与之不相适应的是光伏专业人才紧缺,尤其是从事实际光伏产品制造、光伏系统的使用和维护检修等生产应用领域的技能型人才非常匮乏。相关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光伏产业产值超过3000亿元,从业人数超过30万人。预计未来3~5年,我国光伏产业年产能的增速有望超过35%。由此推算,国内光伏企业人才需求量巨大。

一、光伏专业及其人才培养现状

由于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在2000年以后才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我国也是近几年才得到快速发展。因此,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太阳能光伏专业都是一个全新的专业。目前,国外仅有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设立了专门的光伏与可再生能源工程学院,并开设了光伏与太阳能本科专业。国内少数重点大学(如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虽然成立了与光伏材料研究相关的研究所,但主要培养博士与硕士层次研究型人才。国内其他大学一般是在原有专业基础上设立太阳能光伏方向,如山东建筑大学在建筑学专业下设立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方向,河北科技大学在应用物理专业下设立太阳能光伏方向,南昌大学在材料物理专业下设立光伏发电技术方向,江西科技学院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下设立太阳能光伏工程方向,江西新余学院则专门开设了专科层次的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

与传统专业相比,目前我国应用型光伏专业开办时间比较短(普遍仅有2~3年时间),人才培养还处于摸索阶段。

二、“两平台+能力模块”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两平台”是指在课程体系中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两个平台。“两平台”内设置的课程相对稳定,其作用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训练和基本应用能力培养。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由学校层面统一协调管理,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为学生奠定素质基础;而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以专业所属院(系)管理为主,强调与专业交叉、融合,拓宽专业口径,以满足多个专业方向的需要。

“能力模块”是指在课程体系或实践教学环节中设置多个课程组合或实践教学环节组合,形成多个教学模块,其作用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专业技能训练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能力模块”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核心,注意与毕业设计紧密结合,设置系列专业方向课程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训练,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能力模块”属于专业教育内容,由专业所属院(系)设置并管理,以利于各院(系)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与专业特点设置“模块”并组织教学,其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针对性,可以随社会需求进行相应调整。

三、基于“两平台+能力模块”的光伏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以江西科技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太阳能光伏工程方向)本科专业建设为例。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既不同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所培养的理论型人才,也不同于职业性院校所培养的实用性技能人才。其不仅要掌握现代社会生产、建设与服务一线从事管理和直接操作的各种高级技能,还应具有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即具有设计和开发能力[2]。基于此,学校将光伏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立足于区域经济的行业发展,培养具备太阳能光伏工程方面知识和设计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线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课程体系设计

基于“两平台+能力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对光伏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如图1所示。

光伏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包括社会能力、专业理论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三个方面。

社会能力的培养依托文化基础课程,包括英语、数学、计算机基础、物理、人文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良性竞争能力、职业道德能力、健康心理能力以及人际交往协调能力等。社会能力培养一般安排在第一学年。

专业理论能力的培养依托专业理论课程,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及工程材料、电工电子基础及实习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机械加工设计能力以及电子电工基本操作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工程理论素养,为后续光伏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专业理论能力培养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

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依托专业技术课程,包括太阳能电池材料、硅片加工技术、材料物理导论、半导体物理学以及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施工及应用等课程,主要培养光伏材料制备能力、光伏电池加工能力、光伏电池性能检测能力和光伏系统设计及应用能力,具备这四大能力的光伏专业人才,可以在生产一线从事生产制造、设计、质量控制、产品检测及产品服务等工作。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一般安排在第三、第四学年。

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强调将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有机结合,使学生“精专”与“博通”并举。因此,在理论课程知识方面强调“实基础”。所谓“实”,是指实在、实用,即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3]。在课程内容上,从光伏产业需要的知识能力出发,对课程进行适当整合、精简处理。例如,可以对《材料物理导论》和《半导体物理学》中内容接近的部分进行整合,对教材中出现的大量不易理解的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简化。创新教学手段,综合利用各种方法进行引导,以“用”导“学”,以“用”促“学”。如利用多媒体将光伏材料的制备、太阳电池的加工、光伏系统的设计及应用等知识点以图片和视频的案例形式展示给学生,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太阳能光伏专业作为新兴特色专业,目前缺乏现成的、公开出版的、具有针对性的教材。为避免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光伏专业教材开发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聘请在光伏企业有工作经历的工程师授课,把企业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及时反映到课程中来;二是专业教师根据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特点,编写教材。

(三)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从江西科技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太阳能光伏工程方向)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构成及学分比例(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其实践教学课时占总教学课时的比例达33.2%,其中,集中实践环节的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达到17.22%。实践教学主要在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完成。

在光伏专业学科基础实践课程中,主要是电子电工实训和数控加工实训。电子电工实训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选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常用接线与电工线路布线、印制电路板设计与制作及电子产品的装配与调试等电工电路基本技能。数控加工实训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金工实训、数控工艺及加工程序的编制、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实训、数控加工仿真实训及加工中心实训等机械加工基本技能。电子电工实训和数控加工实训主要是为后续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施工及光伏电池加工封装实习打下基础。

在光伏专业技术能力模块实践课程中,校内实验实训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太阳能电池工艺及性能实验室完成太阳能电池串焊、太阳能电池电特性(如太阳电池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填充因子、转换效率等)检测等训练;二是在太阳能光伏系统实验室,完成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组装以及各部分(如蓄电池、控制器、逆变器等)的使用、维护训练;三是在光伏发电模拟系统实验室完成LED光伏照明系统、光伏物联网气象站、光伏充电器、光伏屋顶系统、新能源汽车系统等应用实验。条件允许的学校甚至可以组建达到一定发电规模的光伏太阳能发电站,不但为实验室提供能源,还可以作为实训基地来使用,让学生参与一些管理、维护和检修工作。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对于光伏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十分必要。首先,可以解决学校实验室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因为一条光伏生产线(尤其是偏中上游的晶体硅太阳电池材料生产线)的投入成本巨大(均在亿元以上),学校不可能建设一条完整的生产线供学生实训。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可以满足学生认识实习(如硅材料的提纯、硅棒的拉制等)和生产实习(如硅棒及硅锭的切片、PN结的形成、减反射膜的蒸镀、金属电极的制作、太阳电池片的层压封装等)的需要,从而使学校可以集中精力建设投资相对较小的太阳能电池性能测试实验室及光伏系统应用实验室。其次,学校可以定期派送校内专任教师到合作企业锻炼,促进学校“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最后,可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因为光伏专业的就业面窄,毕业生的就业选择相对较少,校企合作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如江西科技学院在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及江西晶科能源有限公司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双方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学生在订单企业顶岗实习和就业。

参考文献:

[1]Waldau A J.A European Roadmap for PV R&D [C].3nd World Confe- rence on Photovoltaic Energy Con- version,Osaka:2003.

[2]贾慧敏,赵艳芳,李珍.面向市场设专业变中求新建特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7):31-32.

[3]汪禄应.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J].大学教育科学,2005(2):42-44.

Analysis on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of Photovoltaic Specialty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GUO Lian-gui,ZHANG Hong-tao,ZHOU Qing,ZENG Yu

(Jiangxi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chang Jiangxi 330098,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low carbon economy and the photovoltaic industry in China,a large number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photovoltaic talents are urgently needed in the market. Based on this,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should establish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of “two platforms + ability module”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lents need of photovoltaic enterprises. “Two platforms” is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basic curriculum in discipline set up in curriculum system, and its objectives are to launch basic knowledge education, basic skills training and basic application ability training for students. “Ability module” means to set up multiple course combinations or practical teaching link combinations and form multiple teaching modules, so as to implemen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training for students.

光伏专业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光伏发电及应用专业;专业建设

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的日益减少,寻找、开发新型替代能源已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零污染”的特点得到人们的共识,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光伏发电即太阳能发电,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太阳能发电技术,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已将新能源作为今后重点扶持发展的七大新兴行业之一。

一、光伏发电及应用专业建设的意义

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太阳能电池片主要生产基地,生产了世界70%太阳能电池片。2009年3月23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与《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决定有条件地对部分光伏建筑进行每瓦最多20元人民币的补贴。这两个文件的出台,也刺激了我国太阳能电池应用的增长,更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光伏发电产业的迅猛发展。

湖南省十二五规划中也指出,大力发展湖南太阳能光伏产业,使太阳能光伏产业成为湖南新型工业化“千亿元级”支柱产业。长株潭城市群正着力打造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

与之不相适应的是光伏专业人才尤其是生产和应用领域的技能型人才非常匮乏。根据教育部教高[2006]16文件精神:“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因此建设光伏发电及应用专业既满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光伏产业发展的要求,对于学校也是很好的发展机遇。但由于我国的光伏产业得到蓬勃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因此光伏发电及应用专业的建设与传统的专业建设模式存在很大差异。

二、光伏发电及应用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太阳能发电在2000年以后才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的光伏产业也是近几年才得到快速发展。因此,我国太阳能发电专业人才储备相当少,目前国内除了某些综合性大学的硕士与博士层次有光伏材料方向外,本科教育还没有光伏发电专业。即使是光伏材料方向的硕士与博士毕业生也与光伏企业生产要求与太阳能发电的应用要求有很大差距。因此,不仅是新建了光伏发电及应用专业的高职院校缺乏相应的师资,而且能满足光伏企业要求的技术性人才也比较匮乏。

(二)硬件投资成本大

我国的光伏产业链分为上游、中游与下游三个方面。上游生产硅棒,通过对不纯的硅沙采用各种化学物理方法提纯成满足太阳能电池要求的纯净单晶硅或多晶硅棒;中游则是用纯净的硅棒生产太阳能电池片;下游主要是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包括生产客户所需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和为客户设计、安装、调试各种光伏发电应用系统。

根据光伏产业链的要求,光伏专业可分为三个方向,一个是偏中上游的光伏材料方向,另一个是偏中下游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及应用方向,第三个是光伏建筑一体化方向。但无论那个方向,专业所需的实验实训室硬件成本均相当大,光伏企业一条生产线的投入均在亿元以上,即使是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的中试线也需要500万元以上。

(三)供专业建设参考的资源少

目前,在我国除了江苏及少量地区有少数高职院开办了光伏发电及应用专业外,大部分省份都没有开办此专业。即使开办了此专业的高职院校,其开办的时间也比较短,专业建设还在摸索之中,还没有成熟的专业建设方案。

(四)光伏专业的社会认知度不高

正因为光伏产业的发展历史不长,目前社会对光伏产业和光伏发电专业均还不太了解,尤其是广大考生及考生家长对光伏专业不太熟悉,如在招生时如宣传力度不够,光伏专业将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招生计划。

三、光伏发电及应用专业建设探讨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定单式培养”是唯一途径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光伏专业与电子、自动化、机电等传统专业明显不同,电子、自动化类专业就业面广,行业覆盖宽,校企合作的“定单式培养”有利也有敝,最大的问题是毕业生社会适应性差,因此这类专业很难深入地实施定单式教育。但光伏专业与之不同,我国目前的光伏企业主要是生产多晶硅、单晶硅或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与工艺流程基本相似,行业范围窄,学生就业除了在太阳能应用型企业有所差别外,在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岗位基本相同,针对某一企业定单式培养的毕业生也能满足其他光伏企业的岗位要求。另外,光伏专业的开办本身就是当地光伏产业发展的产物,为当地光伏行业、企业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是光伏专业的主要目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唯一途径[1]。

1.光伏专业校企合作的意义

(1)解决了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促进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前面论述了由于光伏专业成长时间短,学校的专业师资匮乏。但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技术专家的力量,能较好地解决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定期派送校内专任教师下到合作企业锻炼,促进学校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2)部分解决硬件投资成本大的问题。由于光伏生产线的投入成本太大,学校是不可能建设一条完整的生产线供学生实训,因此,只能走校企合作的途径来满足学生专业实习与生产实习的要求。另外,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教学科研实验、实训室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专业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

(3)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光伏专业的就业面窄,毕业生的就业选择相对较少,因此“定单式培养”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根据企业发展的规划实施定单培养,使招生与就业有机结合,解决了供求矛盾,避免了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现象。

2.校企合作项目

(1)员工培训以及实习基地建设合作。校企双方互认挂牌,学校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基地,利用学校的软、硬件教学资源,根据企业要求,为企业提供包括员工职业培训、技能考证等在内的人才培训服务。企业作为学校的实习基地每年接收一定数量学生的专业实习与顶岗实习。

(2)教学、科研及产学合作。学校能利用企业的技术人才资源,聘请企业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讲座、教学、实训指导等工作。同时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一起按照企业人才规格进行岗位能力分析,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教学模式,建设课程资源等。

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科技项目研究开发,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和业务骨干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开发、技术改造、技术援助和学术研讨。

企业能接受学校派遣的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并为其提供相关食宿条件和工作岗位,保证挂职效果。

(3)订单培养、合作办学。订单培养是校企深度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光伏发电及应用专业唯一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订单培养,首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由校企双方根据企业岗位能力的需要以及学生后继发展的要求共同制定。教学模式既要考虑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规律,也需考虑企业生产的需要。一般采用“2+1”的“工学交替”培养模式较为合适。其具体操作为:三个学年中,学生在校学习2年,企业顶岗实习1年。学生在校学习的两年期间采用“工学交替”的方式,每年8月在企业从事为期3个月左右的生产实习,这样既保证了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与进行通用能力的训练,又能在企业得到专业实训,还可解决光伏企业8月左右是生产旺季的需求[2]。

为保证订单培养的效果及校企双方的利益,企业需要投入一定的经费设立专门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同时选派技术及管理骨干参与订单培养班级教学工作。此外双方还需共同建设教学科研实验、实训室以及共同实施教学改革、教材编写等工作。

(二)政府与学校的支持是重要的保障

光伏产业已被列入我国“十二五”规划的七大新兴行业之一,湖南省十二五规划也将光伏产业作为重点产业之一,因此学校领导应该坚定光伏专业建设的信心,敢于在光伏专业上投资。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大对光伏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拨付相应的专业建设经费。

(三)学校加快软硬件建设步伐是必要的措施

1.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由于光伏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因此学院引进光伏专业人才时应该打破传统重“学历与职称”枷锁,降低学历与职称的要求,引进光伏企业一线真正有技术有能力的技术骨干。另外,学校还需制定特殊的人才引进方案,通过给予优秀光伏人才特殊的待遇来吸引人才,建设光伏专业师资队伍。最后,现有师资的培训尤为重要,为满足光伏专业的教学要求,派送现有的青年教师下光伏企业锻炼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2.加快实验室建设的步伐

虽然校企合作能部分解决学生的实习实训问题,但学校也需要建设必须的基础性实验实训室。包括建设太阳能电池基础实训室、太阳能发电系统理实一体化实训室以及在校园内建设一条2KW以上的太阳能发电应用系统,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建设一条太阳能电池生产中试线,满足学生在校内生产实习的要求。

3.打造节能降耗、宣扬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的宣传氛围

通过在校园中建设太阳能发电应用系统,利用校园媒介大力宣扬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建设太阳能发电技术专业网站,开展节能降耗等系列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节能意识,又宣传了学校的光伏专业,扩大了社会认知度,为光伏专业的招生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和才,蔡健,李海林.关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高职院校自身合作能力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37-38.

光伏专业篇4

你好!我叫XX,我是XX科技学院的一名应届毕业生。在电子电气系主修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专业。今天很高兴在学院参加贵单位的应聘,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在贵单位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以下是我的自荐书。

人生于天地之间,莫过于一个“苦”字和一个“甜”字。若白驹过隙,然而使我想起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莫过于苦难中磨炼自己,为我以后的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我,深刻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再得于父母的教导与期望,老师的培养,使从小的我就有了一种吃苦耐劳,不达目标,决不气馁的精神。这几年父亲的离故,使我更加倍加努力,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我尽品人生之酸甜苦辣,人生的无奈,生活的现实,明白了只有辛勤劳动才能获取丰硕的果实。这也使我懂得了天道酬助,把自己奋斗获得的知识化作一种坚强的能力。

“团结一致,坚持不懈;不达目标,绝不放弃;成败之际,决不气馁;大小事情,做就做好”,是我的人生信念和人生理念。

我不敢说自己的能力有多高,也不晓得那个岗位才能真正的适应我。然而我需要一定的考验与磨合。目前,人才市场对员工具有双向选择的特性:一是员工自己是否有能力被单位录用;二是,领导会选择什么样的人才。

我还积极参加过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既锻炼了我的身体,又提高了我的团队意识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暑假里,我主动出去勤工俭学。一方面,为筹备学费而减轻家里的负担;另一方面,加强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我实践过程中,悟出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含义。

我相信,只要心中对那份工作有执着的追求加自身的勇气,外加一份锻炼的阅历,这样起码是一种对美好工作的渴望,也期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我希望能够加入贵公司;我会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工作;我会在工作中全力取得优异的成绩;我会对不管大小的工作都负有责任;我会让公司领导考验我的工作态度。

此致

敬礼!

自荐人:

光伏专业篇5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出口近年快速增长,行业迅猛发展。2008年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全年出口已达63.64亿美元,2009年1-8月份出口87.21亿美元,比2008年同期增长123.37%,占太阳能光伏产品国际贸易额的近10%,但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平均单价93.06%,目前仍呈下降趋势。 近10年来,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平均年增长率为41.3%,太阳能电池产业规模扩大了35倍。我国2008年太阳能电池产量已突破2000MW,占全球产量的36.7%;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仅3兆瓦,2008年已达2000兆瓦,居世界第一。6年的时间增长了600多倍。利润的丰厚促使更多、更大的资金在近两年涌入光伏电池产业,目前,我国的光伏电池产量已占全球总产量的1/3。 投顾问产业研究部数据显示,我国已有350家光伏产业组件企业倒闭歇业,幸存者只剩下约50家。20091-8月份太阳能电池出口29亿美元,出口占比33.28%。2008年中国成为亚洲吸引可持续能源投资最多的国家,总额达156亿美元,较2007年上涨18%,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光伏产品制造基地。在我太阳能光伏产品出口行业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存在着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低价无序竞争、自主创新能力低、诚实守信观念不强等问题。 光伏产业全球态势昂扬 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是全球新能源的发展方向。太阳能是未来最清洁、安全和可靠的能源,发达国家正在把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作为能源革命主要内容长期规划,光伏产业正日益成为国际上继IT、微电子产业之后又一爆炸式发展的行业。 欧盟联合研究中心研究结果显示,在未来世界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2030年太阳能发电将占全球能源结构的10%,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25%,到2100年将达64%。2008年,全球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能力比2007年增加83%,达到13GW;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增长35%,达到4725MW;光伏安装量比上一年增长35%,达到3962MW。在过去15年中,全球光伏产业以25%的年均增长率迅速成长。目前各国政府非常重视光伏产业,并把其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举措。 我国76%的国土光照充沛,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全国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每平米太阳能年辐射总量达3350—8400兆焦,平均为5860兆焦(相当于199kg标准煤),每年我国地表吸收的太阳能,大约相当于2.4万亿吨标准煤的能量,相当于2008年全国能源消耗总量28.5亿吨标准煤的842倍。而且我国光能资源分布较为均匀,与水电、风电、核电等相比,太阳能发电没有任何排放和噪声,应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除大规模并网发电和离网应用外,太阳能还可以通过抽水、超导、蓄电池、制氢等多种方式储存,太阳能几乎可以满足中国未来稳定的能源需求。 目前国内光伏市场发展缓慢。我国目前光伏发电系统安装容量不及生产容量的2%,市场狭小已经严重阻碍我国光伏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我们相信,随着化石能源的逐渐耗竭以及太阳能技术和产业规模的快速发展,太阳能最终将以其高转换效率、简单、可靠、经济和环保等特性,成为未来能源之星。我国太阳能光伏生产与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加之整个产业缺乏核心技术,也导致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对外依存度过高。要想使国内光伏市场取得大发展,从企业层面看,应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提高太阳能光伏产品转化效率,降低产品成本。国家应进一步配

光伏专业篇6

关键词:光伏技术应用专业;校企合作;基地建议;师资建设;精品课程;行业企业;中职班

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绿色、低碳”为导向,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加快培育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市场需求为基础的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政策支持,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培育太阳能与风能发电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链和行业骨干企业。”

几年来,我校本着“对接产业,提前介入,主动服务”的理念,主动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与生产技术革新,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2009年,我校开办了三年制中职光伏技术应用专业,2010年9月,我校成为首批承接内地中职班办班学校之一,为雪域高原培养100名光伏专业人才,2012年,又接受了20名学生学习光伏技术,我校已成为培养太阳能光伏技术的重要基地。

一、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建立新专业

我校光伏发电技术专业是以吴中区域经济为背景而设置开办的新专业。本专业于2009年9月与百世德集团签订委托培训协议,开始招生,当年实际招生90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0人。现有专任教师10人,都参加了相应行业的实践经历,校外兼职教师4名,基本形成一支实践经验丰富、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专任教师还参与了企业的能源改造项目,先后完成多项节能节材技

改项目,正在申请2项专利。目前拥有光伏专业专用实训室6个,校内实习和实训等实践性环节的开出率一直保持在100%。

二、以基地建设为引领促进专业建设

2010年,我校申报省级光伏技术实训基地,同年被批准立项,获得省财政厅专项建设资金支持。在没有任何资料可供参考的情况下,经过调研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相关配套实验实训的建设,现已建成3 kW户外光伏发电系统实训室、电池组件制作工艺实训室等。经专家现场评估,我校的光伏技术实训基地被评为省优秀实训基地,并追加100万元投资。去年,我们还购买了南京康尼有限公司大型KNT-SPV01的技能大赛设备三套,使得目前本专业的教学改革与技能竞赛相结合,与企业深度融合。我们以技能竞赛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技术综合应用能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不断展现光伏发电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引导该领域相关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三、以师资建设为抓手强化专业核心竞争力

几年来,学校有针对性地选派骨干教师到光伏企业挂职锻炼、进行课程开发培训、搭建与同行交流的平台、解决技术难题、参与研发项目,进一步提升骨干教师的研发能力、服务能力和创新能

力。组织本专业教师协同参与来自企业的课题,以此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与综合协调能力,如,在山南考察时发现光伏路灯寿命在当地偏低的情况,回来后,我们组织力量攻关,通过改变充放电控制规律,有效地解决了问题。我们还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类高级职业技能的培训与考核,通过制作光伏应用作品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由我们教师自主开发的光伏多功能帽、光伏收音机、光伏笔记本、高原篝火灯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四、以精品课程为平台细化专业建设内涵

2009年,我校开始了《光伏技术应用》精品课程的建设。我校与7家苏州市区和吴中区的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的协议,在学生实习、课程开发、教师技能培训、教材建设、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进一步深化。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我们成功地建立了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这一平台,将校内培养与光伏企业生产岗位实习培养紧密结合,将思想品质的培养同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交流沟通技巧、创新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吃苦耐劳作风、遵守纪律等职业素质,保证了良好的教育质量。

2009年光伏技术专业被江苏省教育厅推荐到教育部认定为“特色专业”。2010年,《内地中职班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申报为江苏省职教学会立项课题。2011年,我校教师编写的教材《光伏组件制造工艺及应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我校蒋俊祁老师也应邀赴为全国光伏师资培训班作讲座。

五、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形成专业建设优势

本专业与百世德科技有限公司、阿特斯苏州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协议,通过聘请公司的工程师授课,学生到校外实训,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室、教师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等工作内容,依托行业企业,构建依托行业的紧密型产学研合作平台,形成教师和企业员工在教学、生产实践、科研和技术开发等多层面、全方位的紧密型合作局面,达到了取长补短、互惠互利的目的,实现校企“双赢”。学校实施“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管理人员、高级工程师共同审定教学计划,学生阶段性到企业顶岗实习,形成适应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型教学体系。学校规定专业教师每年不少于2个月的时间到光伏企业参与生产和产品的研发,了解产品的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学校从光伏企业聘请多名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到校任教,到实训室指导,提高教学针对性。光伏技术专业教师全程参与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和教学,如,利用学校的光伏技术综合实训室,为光伏企业进行原料和产品质量的检测,组织师生进行光伏产品的应用开发,成立技术小组改进电池片生产流水线工艺等。

六、以中职为标志形成专业建设特色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加快培养一大批技能型人才、高素质劳动者。在国家的统一安排下,从2010年开始,我校接纳了98位内地中职班学生到我校学习光伏技术。学生的到来,也给我们学校带来了新的任务,我们多次到考察,了解当地光伏产业的特点,了解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与教学方法,我们抓住学生喜欢动手、迫切希望掌握一技之长的愿望,把突出技能教学作为保证教学高质量的抓手来抓,努力探索具有行为导向特点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去年,在老师的辅导下,两个学生的光伏作品获得省创新大赛二等奖,在今年学校举办的第三届校园技能竞赛节中,中职班的学生都踊跃报名,这让我们不仅看到了藏族学生学习的成绩,还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技能学习的热爱和技能学习的潜力,我们一定要探索一条适合内地中职班的教学模式,为产业结构调整与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培育我校光伏专业的特色。

专业开办4年来,在校学生数达200人,培养培训光伏技术紧缺人才300多名,有效地缓解了劳动力市场上该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紧缺状况,推动了专业发展和本地行业的发展。实现了专业助推企业、行业,让职教成为真正的人才“孵化器”,学校成为光伏企业的产学研中心,实现产学研无缝隙对接。

光伏专业篇7

(1.徐州工程学院数学与物理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2.徐州工程学院图书馆,江苏 徐州 221000)

【摘 要】提出基于光伏产业现状探索新形势下应用物理学(光伏方向)的专业建设的几点新思考,以学生充分就业为根本的教学任务,探讨徐州工程学院应用物理专业如何开展专业建设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关键词 应用物理学;专业建设;实践教学

我校当年为了和省内高校进行错位竞争,选择将光伏方向作为应用物理学的突破口,从专业开设至今,为省内外各大光伏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但是期间,光伏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2012年,我国的光伏产业受外部影响严重,无论是电池组件,还是多晶硅的产量增长率均下降严重,近九成光伏企业停产或处于停产边缘。2013年以来,在国内多项利好政策带动下,光伏产业逐渐恢复,设备及其元器件制造业景气状况出现明显好转。光伏产业作为一个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对于学生的培养更需要合理的专业建设来应对产业的不确定性。目前,国内相关高校光伏方向的课程设置仍然以光伏产业辉煌时的培养方案培养学生,采取粗放性的教学,这不符合产业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提出在新的形势下,修改光伏方向的专业建设,对于提高该方向的教学质量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也对于日后学生在企业的发展及自身的成长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

1 既有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我校对于该专业方向曾经制定了2009和2012版的培养方案,对比两个方案,我们发现其中变化不大。从光伏产业发展情况看2009版培养方案是符合当时光伏产业发展特点的,当时光伏产业高速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可以说是不计成本和代价的,且当时国内开设有相关专业的高校少之又少,因此2009版的培养方案处于摸索阶段,实际是基于传统物理+部分光伏知识的结果。而2012版培养方案修订实际是在2011年,对于2012年出现的巨大变化始料未及。按照此两种培养方案,在教学中,我们看到对于学生日后所从事的光伏产业的相关知识储备不足,而传统物理知识过多,造成该方向教学质量明显下降。学生毕业后对要从事的行业了解甚少,这一点在我们带学生去企业实习中已经有所反应。为了改善该方向教学现状,我们在课堂上作出了种种努力,例如降低教学难度等,加大光伏知识的讲解,但是受制于专业建设的设计,教学依然没有得到太大改变。

众所周知,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找准本校人才培养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注重人才培养的行业企业背景,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2009版和2012版的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毕业标准等基本的方案内容上问题不大,但是对于专业建设的设计需要做调整。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光伏方向,我们试图在光伏产业特点、新形势下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在本校实际情况下,研究专业建设的设置,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实际意义上的提高,使学生能够从容面对将来的就业。

专业建设,即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的。专业建设是否合理、课程内容是否先进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而且,一个专业要具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业务范围,就应有自己独立的专业建设。光伏方向的课程划分为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和课外实践环节五个方面。

2012版的培养方案中,公共基础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教育平台、选修课程、集中实践与第二课堂占总学分的比例分别为35.59%,22.03%,13.84%,14.41%,11.86%和2.26%,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具体光伏方向的选修课程只占到了总学分的14.41%,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就业是不利的。而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基础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其比例高达71.46%,两者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对于相关光伏产业的知识传授是偏少的。

应用物理学(光伏方向)作为一个面向产业发展,为产业提供人才的专业,其专业发展应该紧密联系光伏产业发展方向,把握产业发展的特点。例如国家允许私人发电并网,其中私人发电很大一部分就是家庭光伏发电,这就要涉及到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课程,而在我校应用物理学(光伏方向)专业的专业建设中并没有相关的课程。

因此,对于应用物理学(光伏方向)专业的专业建设,要体现产业特点、发展趋势,唯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增加基本技能的锻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2 专业建议的几点思考

2.1 一条主线

结合应用物理学专业特点和徐州作为新能源发展较好地区的优势,我们提出“科教结合”、“校企结合”(协鑫集团、海润光伏、艾德太阳能等)一条主线,坚持四年实践教学不断线,通过构建实验、实习、创新实践三大硬件平台,构筑课程体系框架,校企联合编写特色教材、开设学科思维意识讲座以及在学分基础上探索创新学分等手段,保证实践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目的性的有序长效开展。

2.2 平台建设

融合我院拥有的太阳能驱动LED照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薄膜太阳能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徐州市光电工程重点实验室、徐州市新型电池材料重点实验室等资源,强力打造功能集约、开放充分、高效共享的实践教学基地,力争实现教学、实习教学和创新实践教学的三大教学平台,且三大平台相辅相成。

2.3 课程设置

除保障通识通修的基本科目,例如思政课、外语课、高数课之外,将剩余学分分成学科基础、学科基础选修、专业发展选修、就业发展选修等课程类型,现实目的多样性的分层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构架。

2.4 实践模拟

以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来培养学生,将今后学生面临的工作任务转化成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项目化的教学是当前新形势下探索专业建设改革新的核心。具体来说,就是选取典型的企业任务作为载体,以学生出发点,同时根据工作任务的性质,工作工程的顺序和学生已有的通识基础进行教学设计、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的目的。

例如江苏省提出要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以此实际需求,把能够独立完成光伏发电系统安装与维护的技术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围绕这个实际目标,将教学过程分为三大类:

(1)项目申请

作为受政策影响较大的产业,光伏企业很大一部分市场直接来源于政府,因此与政府打交道必不可少,类似申请书,项目书的书写必不可少,因此要求学生要具备相关的知识。我校已经决定在2015级学生中开设《大学语文》,这对该部分的教学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同时应该鼓励学生,选修文学院开设的《应用文写作》等相关的公选课程,加强该方面的锻炼。

(2)项目执行

项目申请到后,就涉及到项目的执行。这当中包含了光伏组件的选择、控制器、逆变器、防雷接地系统、流量监控等的选择,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我们目前已经开设《光伏材料》、《硅片晶控技术与加工工艺》、《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光电子技术》、《材料物理与化学》、《光纤技术及应用》、《电子材料与器件测试技术》等课程,但是应该清楚看到要完成这个任务,学生还应该选修《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与应用》、《材料、制备工艺及检测》、《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等课程充实学生的知识水平。

(3)项目运营

众所周知,我国大部分的光伏电站的发展,都存在重建设和轻管理的问题,如果不重视运营管理,会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组件不注意清洁维护,严重影响发电效率;反之,加强运营管理,则可以保证设备及人身安全、减少业主经济损失;获得更高的发电量,提高经济效益;良好的运营维护管理可以有效的减缓组件的衰减及系统效率的降低速度。所以这些运营管理对今后的电站投保以及电站交易有重要意义。而这部分内容在当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得到体现,虽然我们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例如我院2014年12月8日与协鑫新能源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让学生去其运营的电站协作运营管理。但是应该在培养方案适当加一些类似的课程,以及请协鑫公司等相关公司帮忙共同编写相关的教材,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3 拓展实验室功能

围绕学生充分就业这样一个中心问题,构建以模拟工作任务为核心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在实验室运行过程中,除保障基本实验外,应该鼓励学生实现自主管理,注重过程的运行模式,坚持项目制度,注重过程管理。以江苏省大学生物理竞赛、节能减排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学术/创业竞赛、点子设计大赛等科技竞赛为纲,鼓励学生积极参赛,自组团队,自定题目;同时通过专家会诊把脉等措施,赋予实验室学生实习的消化功能,培养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学生对行业的热爱

光伏产业受政策影响较大,产业波动较大,对于将来要从事该行业的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恰巧处于谷低时期的毕业生,对于该行业的从事热情较为低。我院当前专业的生源超60%来自富裕的苏南地区,该部分学生对于就业的要求较高,就业地区也有明显的倾向。据我们对合作企业的调查,该公司在西部地区长期从事营运、管理的职工中,来自于发达地区的比例相当小。因此在专业建设中,应该要对此做出相应的改变,对于学生就业观、区域观要加以引导。

通过两次培养方案的修订,应用物理学(光伏方向)专业得到很好的发展,达到了育人的目的。而本文所考虑的几个问题,部分已经在专业实践中有所体现,同时有助于我院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通过培养方案的修订,能够真正实现学校和实习单位各方围绕“学生就业”这个中心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两大课堂和三大平台的互动,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打造,我们坚信,在新一轮普通本科转型应用型本科大潮中,我院应用物理专业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燕,聂思痕.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路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15,2:58-61.

[2]徐燕,刘永生.实践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61-162.

[3]李新利,王慧芳.硅光伏特色专业固体物理课程调整与优化[J].山东化工,2015,11:167-168.

光伏专业篇8

加快发展新能源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方向,更是有效实施国家开发战略的重要支撑。我市风能和光能资源丰富,拥有发展风电、光伏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依托资源优势,抢抓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国家大力度推广新能源的政策机遇,加快培植壮大风电和光伏产业,对加快我市能源基地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区域竞争的新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市风电产业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光伏产业进入项目落户阶段。但由于我市风电和光伏产业缺乏超前规划、布局和管理,在项目建设、资源管理和前期工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各地、各部门要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出发,充分认清我市风电和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考验,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整体规划,科学布局,加强协调,处理好风电场、光伏电站建设与风电、光伏装备制造业培植的关系,加快发展与资源相适应的风电和光伏产业。

二、进一步明确风电和光伏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产业布局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整体规划,科学布局,有序推进风电场和光伏电站建设,并以风电、光电规模化开发拉动风电、光伏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风电、光伏产业链。发展思路上,处理好风电场、光伏电站建设与产业发展关系,建立资源换产业的联动机制,促进电站建设与风电、光伏装备制造业的同步协调发展;产业布局上,处理好市区装备制造与风电场、光伏电站建设的关系,形成科学布局、完善配套的风光产业链;项目推进上,处理好政府扶持与市场调节关系,风光资源向装备制造的龙头企业集中,向产业园区集聚,通过龙头企业的招引和带动,加快配套项目的落户和风电场、光伏电站的建设。

(二)目标任务。到年,全市风电场开工建设180万千瓦,其中竣工陆上100万千瓦,开工海上80万千瓦。力争2015年全市风电装机容量达到580万千瓦,其中陆上100万千瓦,海上480万千瓦;2020年达到1400万千瓦,其中陆上100万千瓦,海上1300万千瓦。对风电装备产业以兆瓦级以上整机产品和关键零部件为重点,支持华锐等整机项目和一批配套关键零部件项目建设,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风电装备生产基地。力争到年全市形成130万千瓦整机制造能力和250亿元销售规模;到2015年,形成500万千瓦整机制造能力和1000亿元销售规模;到2020年,形成1000万千瓦整机制造能力和2000亿元销售规模。光伏电站重点实施“屋顶并网发电工程”和“地面并网电站工程”。力争到年全市建成光伏并网发电装机容量150兆瓦,其中,屋顶并网发电工程50兆瓦,地面并网电站工程100兆瓦。到2020年全市光伏并网发电装机容量1000兆瓦以上。以光伏电站建设带动光伏装备产业发展,培育壮大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管理水平高的光伏发电和光伏产品制造企业。力争到年全市光伏产业销售突破100亿元,到2020年突破500亿元。

(三)产业布局。风电产业布局主要是市区重点发展兆瓦级风电整机、控制系统、关键零部件,加快建设市区以华锐为主的风电产业园和部级海上风电装备研发中心;支持国内外实力较强的风电设备制造商与风电场投资商结成战略联盟,来参与风电产业园投资和发展,支持和内陆有条件的县(市)结合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发展风电配套产业。光伏产业布局主要是市区作为全市光伏产业的核心区,以硅片、光伏电池及组件、应用系统布局为主,加快推进市区光伏产业园建设,做好园区规划建设和项目招商工作;县(市)作为光伏产业的辐射区,发展与光伏相关的配套产业和太阳能电站。

三、进一步落实加快风电和光伏产业发展的推进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成立新能源暨光伏产业推进协调小组,并对华锐风电产业园、重大光伏项目成立专门项目推进工作班子,建立风电和光伏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情况,协调解决矛盾和问题,确保风电、光伏产业项目顺利推进。适时筹建全市风电产业发展协会和光伏产业发展协会,架设企业与市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

(二)加大政策扶持。在切实落实国家、省关于支持风电、光伏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的基础上,设立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市区风电光伏产业公共技术平台搭建、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产业化等项目给予补助,对引进重大新能源产业项目有功人员进行奖励。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以及省专项资金对我市风电装备和光伏设备企业的支持。

(三)建立资源换产业的联动发展机制。进一步理顺风电场和光伏电站项目建设的准入机制。原则上风电场和光伏电站开发商优先选择市域内生产的风电装备和光伏设备。风能和光伏资源配置过程中,既坚持全市一盘棋原则,又充分调动各县(市)积极性。市统筹40%的风电、光电资源,主要用于市区和内陆县的风电、光电产业园区建设。对屋顶光伏资源配置由县(市、区)政府负责统筹开发利用。所有拟建设的风电场和风电场区域光伏发电项目,由市发改委根据风电、光伏产业发展情况,对合作协议进行初审,报市政府审定后,统一由市政府与开发商签订风电场和光伏电站建设合作协议,并授权开展前期工作。

(四)规范项目前期工作的管理。风电场和光伏电站项目前期工作按国家和省有关规范文件执行,未经授权机关许可,任何企业和个人不能擅自开展风电场和光伏电站的前期工作;获得风电场和光伏电站项目开发权的企业,未经授权机关许可,不得进行开发权转让。加强对签约项目跟踪管理,市政府授权市发改委对全市已签未开工的风电场和风电场区域光伏电站投资协议进行评估,对未按协议履行承诺的项目,一年启动预警,两年收回开发权,确保科学、有序、高效开发使用风电和光伏资源。

上一篇:健康素养范文 下一篇:组织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