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0 21:24:42

高中学生社会实践总结

高中学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1篇

高中学生能从实践中深化和拓展知识,挖掘“乡土”典型,加强乡情教育,使学生倍感亲近、亲切,原来书本中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既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情感。高中学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感到很迷惘,有学生说:“市场经济讲究物质利益,个人是物质利益的主体,追求个人利益把个人放在首位是无可厚非的。”针对这一思想,组织学生社会调查。其中一组调查、访问了市先进党组织――龙山西门外村党支部,该支部在“鸭司令”陆永康的带头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扑在公益事业上。几年来,他们从未向村里领过一分津贴,相反从自己的“私企”中拿出四十多万元用于村集体建设。这一真实的典型事例深深地激荡在学生心中,使学生心悦诚服,并深深地感受到“旗红、村强、民富”。

培养学生正当的爱好和志趣,丰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时代特征和年龄特点,为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组织了以社会调查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调研”兴趣小组等。结合社会热点,广泛接触社会。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研究,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在活动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要在实践中培育的。在高中进行“共同富裕”教学时,为把先富与共富关系讲深讲透,尝试了社会实践教学法,把一个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参观工厂,访问先富的私营企业主,调查农村走向共富的现状,然后各小组撰写参观访问记、调查报告,互相交流,共同探讨,既巩固深化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能力,达到了预期目的。

诚然,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途径的社会实践,其效果就是指由实施这一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觉悟水平等发展变化的社会效应。为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社会实践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对关系:

1. “显性效果”和“隐性效果”的关系

所谓社会实践的“显效果”,是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后在行为表现上所发生的种种有形变化。所谓社会实践的“隐效果”,是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后在思想认识,道德情感、意志信念等心理上的无形变化。事实上,高中学生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后在信念、兴趣、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学生身上所体现的这种“有形变化”和“无形变化”的矛盾运动,“无形变化”是“有形变化”的必要前提,而“有形变化”则是“无形变化”的必然结果,两者完整地体现了社会实践的辩证效果。为此在实施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坚持两分法,反对只把“显效益”作为唯一效果的一点论观点。

2. 主体和主导的关系

社会实践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如何,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关系。教师是主导,如活动内容、形式的选择、活动中的组织工作和思想工作,活动后的总结交流,巩固提高,均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学生则是主体,是社会实践的具体参与者,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更不能颠倒关系。

3. 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社会实践是手段,是途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手段时时要为目的服务,目的处处体现着手段的作用。切忌为社会实践而实践的形式主义,以杜绝负效应。

总之,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课推进素质的有效手段。高中政治教师只有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以创新的精神实施创新教育,才能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学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2篇

1.社会实践是坚定信念的“催化剂”

《课程标准》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程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要提高学生觉悟、规范和训练其行为,做到“知行合一”,“信”无疑是首要前提。所谓“信”,是指信念,它是人们对某种政治主张、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由衷信仰和强烈的责任感。课堂教学中传授的知识,能否内化为学生觉悟、外化为学生行为,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实际,在社会实践中去比较、去检验,并强烈地感受到“内化’与“外化”的必要性。社会实践是促使学生形成坚定信念的“催化剂”,“知行合一”的中介和关键。在高中《理想与奋斗》教学时,部分学生对现阶段还要提倡艰苦奋斗表示不以为然。针对学生的这种思想,组织学生访问了市级明星企业——宁波兴业集团。该企业原只是5名工人,12000元资产的村办小厂,20多年的艰苦创业,使企业成为有6.26亿元资产,年产值6.01亿元,利税3193万元的国家大型企业集团,他们至今保持着创业者们当年“只值几分钱的旧扫帚柄也加以再利用”的优良传统,规定“上至厂长,下至各级管理人员,不得私用、挪用企业的信封、信笺”。通过调查访问,使学生懂得“经济发展了,但艰苦奋斗绝不能丢”,“艰苦奋斗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状态”。小结会上,一位家境较为富裕的男生说:“过去我一直大手大脚化钱,月生活费支出五百元以上,从未考虑过节约,有时随便丢弃半成新的鞋、袜等,通过这次活动,我深为过去的行为而惭愧。”

2.社会实践是乡土教育的“好教材”。

高中学生能从实践中深化和拓展知识,挖掘“乡土”典型,加强乡情教育,使学生倍感亲近、亲切,原来书本中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既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情感。高中学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感到很迷惘,有学生说:“市场经济讲究物质利益,个人是物质利益的主体,追求个人利益把个人放在首位是无可厚非的。”针对这一思想,组织学生社会调查。其中一组调查、访问了市先进党组织——龙山西门外村党支部,该支部在“鸭司令”陆永康的带头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扑在公益事业上。几年来,他们从未向村里领过一分津贴,相反从自己的“私企”中拿出四十多万元用于村集体建设。这一真实的典型事例深深地激荡在学生心中,使学生心悦诚服,并深深地感受到“旗红、村强、民富”。

3.社会实践是培育兴趣、发挥特长的“沃土”

培养学生正当的爱好和志趣,丰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时代特征和年龄特点,为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组织了以社会调查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调研”兴趣小组等。结合社会热点,广泛接触社会,如针对国企下岗工人再就业问题,走访了本市最大的国企——慈二棉;针对企业转轨问题,走访了国家优秀企业——中国金轮集团;针对富起来的农民如何消费问题,对市文明村——宗汉庙山村和中国周巷食品城的农民公园进行了调查。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研究,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在活动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社会调查基础上撰写的调查报告、小论文,分析入理,见解深刻,为有关部门高度肯定,并在各级竞赛中获奖。其中《金轮的秘诀》荣获第四届全国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小论文竞赛浙江赛区一等奖,全国三等奖。

4.社会实践是学生能力的“培育场”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要在实践中培育的。在高中进行“共同富裕”教学时,为把先富与共富关系讲深讲透,尝试了社会实践教学法,把一个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参观工厂,访问先富的私营企业主,调查农村走向共富的现状,然后各小组撰写参观访问记、调查报告,互相交流,共同探讨,既巩固深化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能力,达到了预期目的。

诚然,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途径的社会实践,其效果就是指由实施这一活动所引起

的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觉悟水平等发展变化的社会效应。为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社会实践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对关系:

1.“显效果”和“隐效果”的关系

所谓社会实践的“显效果”,是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后在行为表现上所发生的种种有形变化。所谓社会实践的“隐效果”,是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后在思想认识,道德情感、意志信念等心理上的无形变化。事实上,高中学生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后在信念、兴趣、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学生身上所体现的这种“有形变化”和“无形变化”的矛盾运动,“无形变化”是“有形变化”的必要前提,而“有形变化”则是“无形变化”的必然结果,两者完整地体现了社会实践的辩证效果。为此在实施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坚持两分法,反对只把“显效益”作为唯一效果的一点论观点。

2.主体和主导的关系

社会实践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如何,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关系。教师是主导,如活动内容、形式的选择、活动中的组织工作和思想工作,活动后的总结交流,巩固提高,均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学生则是主体,是社会实践的具体参与者,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更不能颠倒关系。

3.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社会实践是手段,是途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手段时时要为目的服务,目的处处体现着手段的作用。切忌为社会实践而实践的形式主义,以杜绝负效应。

高中学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3篇

高中学生能从实践中深化和拓展知识,挖掘“乡土”典型,加强乡情教育,使学生倍感亲近、亲切,原来书本中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既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情感。高中学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感到很迷惘,有学生说:“市场经济讲究物质利益,个人是物质利益的主体,追求个人利益把个人放在首位是无可厚非的。”针对这一思想,组织学生社会调查。其中一组调查、访问了市先进党组织——龙山西门外村党支部,该支部在“鸭司令”陆永康的带头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扑在公益事业上。几年来,他们从未向村里领过一分津贴,相反从自己的“私企”中拿出四十多万元用于村集体建设。这一真实的典型事例深深地激荡在学生心中,使学生心悦诚服,并深深地感受到“旗红、村强、民富”。

培养学生正当的爱好和志趣,丰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时代特征和年龄特点,为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组织了以社会调查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调研”兴趣小组等。结合社会热点,广泛接触社会。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研究,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在活动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认真备课,做好充分准备

备课是上课前的一个必要环节,备课是上课的基础。几年来,我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材就是钻研教材,准确掌握知识点,理清知识结构,把握重点难点。备学生就是必须首先了解学生,这是教学顺利展开的前提。备课的中心是备学生,所以,我们应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品格、方法等各个方面,学生知识的深浅、能力的强弱、品格的好坏、方法的优劣,是教师教学的客观依据。知识是能力增强、品格提高的前提,方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手段。为此,我们要明确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点、接受度,了解学生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二、民主兴教,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而早已明日黄花。必须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致,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美学价值。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辩论赛。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观点。

三、要采用新理念审视、评估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充分说明了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潜在的能力,确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地成长,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对学生充满信心。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不少老师经常性地抱怨学生的素质差,理解能力差,记忆力差,解题能力差,这也差那也差,甚至在课堂上对所谓的差生轻则予以讽刺挖苦,重则予以打骂,这是很不道德的,更是与新课标背道而驰的,其结果是刺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上进心,膨胀学生的自卑心,其后果可想而知,不但达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而且给学生的终身发展埋下隐患,必须纠正。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要在实践中培育的。诚然,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途径的社会实践,其效果就是指由实施这一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觉悟水平等发展变化的社会效应。为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社会实践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对关系:

一、“显性效果”和“隐性效果”的关系

所谓社会实践的“显效果”,是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后在行为表现上所发生的种种有形变化。所谓社会实践的“隐效果”,是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后在思想认识,道德情感、意志信念等心理上的无形变化。事实上,高中学生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后在信念、兴趣、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学生身上所体现的这种“有形变化”和“无形变化”的矛盾运动,“无形变化”是“有形变化”的必要前提,而“有形变化”则是“无形变化”的必然结果,两者完整地体现了社会实践的辩证效果。为此在实施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坚持两分法,反对只把“显效益”作为唯一效果的一点论观点。

二、主体和主导的关系

社会实践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如何,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关系。教师是主导,如活动内容、形式的选择、活动中的组织工作和思想工作,活动后的总结交流,巩固提高,均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学生则是主体,是社会实践的具体参与者,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更不能颠倒关系。

三、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社会实践是手段,是途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手段时时要为目的服务,目的处处体现着手段的作用。切忌为社会实践而实践的形式主义,以杜绝负效应。

高中学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学生社团 新课程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69

社团是学生自主学习组织,为了共同的兴趣和追求,他们一起探索、学习;社团是学校课程的综合平台,研究性学习、选修课、社会实践活动等课程都可以借助学生社团整合起来;学生社团还是学生个性成长的载体,选择性、多样化的活动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促进个性的发展提供了舞台。

一、高中学生社团的特点

1.开放性。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陈旧的教学观念被打破,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改变,视野逐渐开阔、思维变得灵活,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高中时代已不是过去那种自我封闭的时代,增强交流、开展研究性学习,积极寻求与社会接轨的途径。社团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其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面向学生开放,而且积极的面向社会开放。

2.多样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前的信息爆炸时代,当前高中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宽,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也变得广泛。因此,以兴趣、爱好为基础组建的学生社团,具有多种类别。社团类别的多样性正是高中学生勇于接受新事物、思维活跃、积极进取的表现。

3.自主性。自主性是高中学生社团的最大特点。对高中生而言,参加或者不参加社团,参加后什么时候退出,学校并没有进行相关的干预,社团自身也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程序制约,因此学生参与或者退出社团是完全自主的。自主性是高中学生强烈的期待和呼唤。

4.松散性。高中学生社团组织结构较为松散。其加入手续简单、退出自由,对学生没有强制的约束力,加入或者退出完全由学生自己说了算。再加上高中学生兴趣爱好变化快,基于兴趣、爱好等宗旨而形成的学生团体,人员流动就比较大。社团种类繁多,组成形式多样,人数、规模大小不一,活动空间比较随意。这就造成高中学生社团组成形式、成员及活动主题等都容易发生变动,也使得社团内部容易分化,甚至产生矛盾。但也正是这种松散性,也使得社团内部易形成轻松、平等、畅所欲言的相处气氛。

5.群众性。高中学生社团活动作为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社团成员不受班级、年级、寝室、性别、民族的限制,最直接的满足了高中学生兴趣爱好的需要、精神愉悦的需要、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使得社团在高中生中深受喜爱。

二、高中学生社团在学校文化中的积极作用

1.丰富了学校文化的内容。多种多样的学生社团属于丰都中学校园新君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校园文化内容的极大丰富正是通过学生社团日趋多样化的类别和涵盖广泛的活动内容得以体现。就其类型而言,丰都中学学生社团活动中不仅包括书面知识,也包括生活技能。不但有道德品质等精神方面的内容,还有具体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的内容,更有能体现学生兴趣爱好等价值观的内容。正是这些种类繁多,涵盖面广的社团起到了丰富学校文化建设的巨大作用。

2.推动了学校优良学风的建设。由于学生社团的活动中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兴趣爱好,多样化、社会化的活动更易于被学生认可与接受。学生们在组织和参与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增加了求知欲,培养了钻研精神,强化了团队意识。所以,社团在学校的学风建设中对学生养成优良学习习惯、实现自我内化教育、营造浓厚学习氛围等方面都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3.促进了学校功能的有效实现。从教学层面来说,社团通过多姿多彩的活动,为在校学生提品类繁多的课余生活锻炼,有利于学生们更好的完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在交流与实践中相互切磋进步、取长补短,这种教育方式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完善。就学校育人的目的而言,学校的品德教育也通过社团活动这一载体让学生们获得了更新颖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大大提升了品德教育简单枯燥的说教效果,育人效果显著。

4.实现了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正是因为学生社团的组成具有特殊性,趣味相投的成员以实现彼此共同意愿开展活动,在活动中逐渐形成了被所有社团成员所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行为标准、道德考量和规章制度,并一届一届的新老传承,不断延续与发展。所以说,学生社团的生命力便是创造、传承和发展校园文化的活力。

三、积极推动社团活动课程化

1.重视社团活动课程的管理。高中学生社团是不同班级、年级有着同一兴趣、爱好的同学聚集在一起而发起的。用课程的方式来“管理”社团,能够保证社团活动得以有效开展。这就要求学校每周至少需要拿出一节课,一般是某一个学习日的下午第三节课后(不同学校做法可以不一样),这一段时间固定为社团活动时间并写进课程表,这也要求各学科教师不能再像过去一样,随便进教室占用这段时间进行学科考试或课业练习,社团的领导部门也要做好考勤、督促和检查工作。社团活动课程化重在强调社团活动开展的计划性和有序性,作为课程的社团活动应不同于传统的学科课程,需要老师进行专门的指导。

2.注重社团活动课程的实施。社团活动课程化,意味着要把社团活动作为一门课程来看待,这就需要有长远和具体的活动计划。随着社团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活动目标也要不断生成,新的活动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因此,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3.重视社团活动课程的体系建设。注重学校社团活动的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学校在总结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社团活动课程,确定社团活动课程的开发程序,使社团活动的课程建设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学校可以在社团活动的规范化、信息化等方面着手逐步推进社团活动的课程化建设。

高中学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普通高中 社会实践 现状与对策

一、背景介绍

普通高中社会实践活动,是指高中生在学校统一的组织下,利用周末、寒暑假等课余时间,走出校园,在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深入实践,获取并掌握新知识,从而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活动形式。它是激发学生的活力和创造性,作为课堂教学有益补充的重要途径,对于高中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普通高中社会实践教育常态化的发展,一方面,各普通高中在开展社会实践的活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培养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及组织能力等,甚至对其身边的人和事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这些活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视程度不高、活动形式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有效的教师指导和反馈机制等,对于社会实践活动育人功能的发挥造成了困难。以上存在的问题亟待我们去思考和解决。

二、普通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情况调查

(一)学生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分析

如图1所示,占调查对象43%即将近一半的学生选择参加志愿服务,有25%的学生选择社会调查,在选择社会调查的这些同学中,大多数只在社区与校内进行调查,且调查方式较为单一。此外,15%的学生选择读书实践,13%的学生选择科技性实践,另有5%的学生有其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

(二)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分析

占调查对象96.00%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对其有帮助作用,帮助作用主要体现在丰富了高中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了高中学生的视野,培养了深入思考与团队协作的能力等等,但在这96%的学生中,只有其中62.50%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另有37.50%的学生认为有点帮助。相反,仍然有4%的学生认为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其没有帮助,这一点需引起重视。

(三)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分析

遇到困难时,78.26%的学生能够得到学校或老师的指导,而有21.74%的学生则缺少老师的指导,进而难以完成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挖掘其中的原因,部分是因为学生不够主动,没有积极寻求老师的帮助,部分是因为老师对于社会实践也不擅长。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占调查对象63.54%的学生,其老师会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完成情况进行反馈,而36.46%的老师未进行反馈,只是简单地进行初步的学分认定,然后由学校综合实践课程专家小组进行学分确认,教务处完成学分登记。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学校的这种做法会使学生产生“学校并不重视社会实践”的错误认识,从而对社会实践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继而掩盖了社会实践开展的初衷,并降低社会实践预期达到的效果。

有高达86.67%的学生认为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可见普通高中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着缺陷。占调查对象29.0%的学生要求增加实践方式,26.0%的学生认为需要增派老师指导,21.0%的学生认为学校应统一组织实践,另有13.0%的学生要求调整实践时间。可以看出,增加时间方式和增派老师指导的诉求较高。

三、完善普通高中社会实践活动的对策

(一)深化社会实践活动认识,提高社会实践重视程度

高中生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敷衍态度,一是因为其对社会实践在其成长中所起的作用缺乏清晰的认知,例如部分高中生认为其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占用学习时间,抑或是上大学以后会有更多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待到那时候再参加也不迟;二是因为有的学校只是硬性分配任务,在社会实践的整体组织安排上没能了解学生的需求,老师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态度更是影响了学生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完成的情况。因此,提高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需要学生和学校的同时配合。

作为高中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参与社会实践的认识,而不是将学校或老师布置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业作为一种包袱,只有从内心里去认同它,明确参与社会实践不是浪费学习时间,是为了从中得到不同于课堂的锻炼,获得课堂之外的知识和能力,而不是为了应付学校或老师的检查。当一个人真正投入进一次实践中,就会发现收获的不仅有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还有各种能力,甚至是友情等等。作为学校或老师,不要只重形式而不重实质。学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人,学校虽然统一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但并不意味着在活动中包办代替,而是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心思考,去探索,去研究,去创造,让学生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施展才华,培养兴趣。虽然老师和学生都面临着考试的压力,但是老师不能一味在学生面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更不要占用原本用于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老师的态度深深地影响了学生,只有老师重视社会实践,学生才会用心参与社会实践,完成实践任务。

(二)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形式,拓宽社会实践参与渠道

绝大多数普通高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局限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读书实践和科技性实践,活动形式过于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时缺乏可选择的余地,被动接受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这不利于有效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培养作用。

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形式,意味着学校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除了志愿服务、社会调查、读书实践以外,还可以添加军训、参观访问、勤工助学、义务劳动、工作实习、旅游观光等形式。如可以借鉴厦门一中的做法,利用“3・12”植树节,组织学生在学校空地种植小树。又如福州一中,组织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到学校进行义务劳动等。一旦活动形式多样化,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与进不同的活动,同时学校要引导学生不要仅拘泥于其中一两种形式,而是广泛涉猎,在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中体会到不同的乐趣,收获不同的东西。除此之外,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自上而下由学校组织安排,也可以自下而上由学生自发组织,这样也能调动学校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条件允许之下,学校可以同周边的企业或单位合作,实现实践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如可以组织学生到部队接受短期训练,身临其境地体验军营生活;或组织学生到交通大队,观看实时道路录像,接受道路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可以与当地相关果园主人取得联系,组织学生到果园除草施肥、采摘果实,学习果苗嫁接等。

当学校拓宽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渠道,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创造性地进行选题和开展实践活动时,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加强社会实践教师指导,积极完善评价反馈体系

评价松散、专业指导匮乏等是影响普通高中社会实践活动有效性发挥的重要因素。普通高中学生社会实践大多是由学生工作处组织,由班主任负责具体执行。老师们往往很少给予具体的专业指导。此外,普通高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考核也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与否、进行得如何,没有一套完整的可供检查的方法和程序,严重影响到中学生的社会实践。

针对以上情况,普通高中应当建立合理、客观、系统、积极的社会实践体系。首先应当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通过评价老师来吸引和鼓励更多的老师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中来,对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给予评价,侧重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这种学校评价老师进而促进老师对学生给予指导和评价的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其次是构建学生评价体系,这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不适用于学生社会实践完成情况的评价,它过多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真实表现、体验和感悟,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成长,促进学生的反思,因此建议从单一的教师评价模式转变为教师、同学、家长的综合评价。学生可以根据事先设定的目标进行自我评价,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水平;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是起到重要作用的,在阶段性的活动结束以后,老师可以对优秀的社会实践活动典型加以表扬和肯定,从而激发同学实践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家长作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的观察者,不仅可以监督子女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进程,也能配合子女顺利完成实践活动,同时加深与子女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喻娇.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5,(6).

[2]杨晓虹.中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对策分析与现状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06.

[3]刘同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与发展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10,(6).

[4]邓海峰.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中外比较研究[J].河南大学,2013,(5).

高中学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高中生 成长档案 必要性 档案管理

学生成长档案最早是一种新的课程评价方法,最初使用这种形式的是画家及后来的摄影家,他们把自己有代表性的作品汇集起来,向预期的委托人展示。后来把这种做法应用到教育上,就是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目前已经在许多初级中学、高级中学甚至大学得到了应用,目的是为了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为学生记录他们的成长“故事”。

一、建立高中学生成长档案的必要性

首先,建立高中学生成长档案有利于推进学校的教育改革。高中学校的教学方式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一个不断探索、复杂变化的动态发展过程。通过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可以记录学生的发展变化过程,便于了解学生实际能力的演化情况,更为高中教育方式的进一步调整、深化提供丰富的材料支撑。其次,建立高中学生成长档案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目前,已有的学生档案记载的内容一般都为学生成绩、班主任评语和学校的一些奖惩记录等,很少有关于学生的心理状态、特长兴趣、社会实践等其他方面的内容,这样的档案不能充分反映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一个学生能否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对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信心,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通过成长档案了解自己的特长,充分认识自我,扬长避短,努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独特的成才方式。

二、学生成长档案的内涵及内容

本文所指的高中学生成长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基本情况类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提供一些背景资料,以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背景,以便于分析学生心理,及时与家长沟通。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个人简介。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政治面貌、就读学校、年级、家庭住址、爱好特长等。第二,身体状况。主要包括血型、一般健康状况、身体发育状况、生理缺陷、个人病史等。第三,家庭生活环境。主要包括家庭成员的工作性质及职务、文化程度、家庭的组织结构、家庭的居住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亲子关系、是否独生子女等。

该类档案的收集,可以由班主任来完成。班主任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基层工作者,是与学生接触交往的先锋,只有班主任切实掌握了自己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情况,才能有效开展工作,和家长保持联络,并且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上的变化,找出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另外,学生的基本情况应该是动态的,即应该及时记录对学生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父母离异、生活条件改变、影响生活的重大挫折等。

(二)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力状况及教育建议类

这类档案建立在传统的学籍档案的基础之上,并加以补充扩展,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内容:第一,学校学习生活情况。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体育运动、交际水平、担任班干部情况、获奖情况等。第二,学生学习态度能力分析。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力、学习困难的分析。这部分内容可以弥补单纯记录学生学习成绩的不足,有不少学生学习态度非常认真,但可能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或是其他原因而导致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对于这些学生,记录他们的学习态度,分析他们的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非仅关注学生最终成绩,也有利于学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建立。

(三)学生的实践训练、技能水平、社会能力类

这类档案主要是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训练成果、社会实践情况等内容,并由学校对其职业特长加以分析指导。具体包括如下内容:学生各学期实践训练的成果记录、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等等。

三、高中学生成长档案的建立思路

鉴于成长档案的特殊性,对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学生成长档案提出几点建议。

(一)树立对学生成长档案的正确认识

学生成长档案从多角度、多方面真实记录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对于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学生的热情投入和高度重视。如果学生对成长档案抱有抵触情绪,仅将其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那么就失去了建立成长档案的意义。因此,在入学之初,学校就应对学生进行档案教育,使其明确成长档案的价值,从而积极配合学生工作者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将自我的真实想法和体会认真记录下来,不断修正、完善成长目标。

(二)注重学生成长档案的连续性和过程性

与其他类型档案相比,学生成长档案的生命周期对连续性和过程性的要求更高,它贯穿于学生成长全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比较,侧重学生自身的知识积累、素质提高、能力培养和连续发展。通过学生成长档案这种连续性记录方式,可以看到学生的不断进步,看到他们辛苦付出所换来的成果。这种内在激励机制是成长档案连续性和过程性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应本着对学生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不断积累学生信息,全程关注学生成长档案。学生成长档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提高学生教育管理质量的有效手段。

(三)在坚持学生成长档案私密性的前提下,提高学生成长档案的开放程度

学生成长档案虽属于学生档案范畴内,但与一般的学生档案有着巨大差别。成长档案侧重学生个性,力求全面化、立体化、生动化地反映学生成长的全过程,绝非是学生档案中一张学籍表或成绩单所能展示和体现的。另外,学生不得直接查阅本人及他人的学生档案,而学生作为成长档案的第一形成者和利用者,需要依据成长档案中的发展计划来进行各项活动,并与其他同学、班主任、辅导员和授课教师等多种角色互动,从而不断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因而,在不涉及到私密信息的情况下,提高学生成长档案开放程度,将学生档案提供给学生本人、班主任、授课教师等查看和利用,使他们能够深入、全面了解学生在校的真实情况,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合理的建议、帮助。

作者简介:

高中学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7篇

紧张有序的高中生活即将与我告别。

回想三年里有过多少酸甜苦辣,曾经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但也得到了相应的汇报。

在老师的启发教导下,我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

在政治上,我有坚定正确的立场,热爱祖国,热爱党,认真学习并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要求进步,思想觉悟高,爱憎分明,踊跃参加各项社会公益活动,主动投入捐款救灾行列,用微薄的力量,表达自己的爱心,做一个文明市民。

在学习上,我有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学习态度端正,目的明确,专心上课并做好笔记,注重理解和掌握,强化练习,学会分类归纳,不断总结,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习中知难而进,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并及时纠正,同时我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使自己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应变能力有进一步提高。

在课余时间里,我喜欢博览群书,开拓视野,增长知识,不断充实自己。

还利用假期参加电脑培训,并取得结业证书,高三年被评为校级三好生。

生活上,我拥有严谨认真的作风,为人朴实真诚,勤俭节约,生活独立性较强。

热爱集体,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班级交给的任务都能认真及时完成。

我的兴趣广泛,爱好体育、绘画等,积极参加各类体育竞赛,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锻炼标准。

高中三年生活有使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如有时学习时间抓不紧,各科学习时间安排不尽合理。

因此,我将加倍努力,不断改正缺点,挖掘潜力,以开拓进取、热情务实的精神面貌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高中学生自我鉴定范文2

这一学期的学习,我学会了很多知识,为自己的未来打好基础。

热心帮助有需要的同学,团结友爱,乐于助人。

我热爱我们的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思想觉悟 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努力要求进步。

在校,我模范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尊敬师长,组织纪律性强。

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摸索适合自己情况的学习方法,积极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学习成绩优良。

希望未来的日子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要坚强和宽容。

高中学生自我鉴定范文3

我更加努力地学习,时刻向自己的目标前进,我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勤于钻研,肯思考,合理安排好学习时间,理解能力强,思维敏捷,对问题有独到的见 解。

学习中摸索出一套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精益求精,学习效率高,因此成绩出现了提升。

希望继续努力,争取更好成绩。

在校,团结友爱,热心助人,坚持做好自己再管人的信念。

生活上,我拥有严谨认真的作风,为人朴实真诚,勤俭节约,生活独立性较强。

高中学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政治教学,德育教育,提高思想,实效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作为政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实效性。

1.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意义

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是社会发展的强烈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深刻的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得到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必须及时地向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行经济、政治、法律、精神文明等方面的教育,使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进步,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同时,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转型引发的各种矛盾与丑恶现象也随之迸发,我们要正确估计、科学思考、合理引导,体现国家意志和符合社会要求,教育青少年学生认清方向,避免迷失自我,用高远的视角、积极的心态、科学的思维来认识社会设计人生。

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思想德育实效性,是其课程性质、特点及任务的内在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突出地体现在育人的功能上,只有入情入理、入心入脑的教学,才能体现其德育性质。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理论与实践、知与信、悟与行等有机结合的特点,决定着该学科教学要不断与实践结合,不断研究高中学生思想实际,不断改进教学的方法,不断遵循螺旋式排列的目标要求,从而提高实效性。那么,如何增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思想德育实效性呢?

2.增强高中政治课的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

教学活动是学校的基本活动。是教育的主导。而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则是教育的主体。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优的教育效果。

2.1 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教师。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应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素质入手,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资源。只有政治教师加强自身的进修、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要勇于改革、更新观念,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艺术和水平,积极探索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策略,努力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人格的魅力,扎扎实实地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开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局面。

2.1.1 提高思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素质。在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上,以科研带动教学,以科研促进教学已成为普遍共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都树立了科研意识和加大了科研力度,不断推出新的科研成果,并且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极大地改进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水平。

2.1.2 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政治素质。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西方的价值观与教育理念对我国的影响日甚。在此影响下,现代的中学生更趋务实,更强调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观念相对淡化,这种情况也在部分教师身上有所体现。身教重于言教,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其言行若不和教学内容相一致,将对教学效果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应注意为人师表,视教育为神圣的职业,敬业乐业。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充满关爱,善于以平等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治学严谨,关注现实、乐观向上,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政治素质。大学生从教师的教学和日常言行中感悟到这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将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注重言传身教,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政治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2.2 教师必须有强烈的实效意识。

目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较低,其原因主要有:思想政治教材的有些教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脱离学生所关注的社会政治热点问题,在许多方面要求学生理解连成人甚至学者也难以回答的问题,由此产生了高要求和低效益的矛盾;理论教育与行为训练脱节,偏重学生认识的提高,而忽视行为规范的训练;应试教育倾向的干扰,学校把思想政治中政治理论知识的考核当硬任务,而把思想道德教育当软任务,缺乏对思想道德教育质量和效益方面的评价和考核,不追求教育活动的最终效益;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道理与在实际中看到、听到、得到的现实存在较大反差,致使学生是非界限模糊,价值观念失范。上述原因归结到一点,就是在指导思想上没能牢固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实践中确立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意识。在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增强实效意识是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实效的前提条件。有了强烈的实效意识,才有可能进一步追求教育活动的合目的性程度,做到在开展活动之前认真考虑一下,该项活动到底能使学生受到什么教益;在开展活动之后认真总结一下,学生是否受到了这样的教益,从而不做表面文章,不图形式上的轰轰烈烈。有了强烈的实效意识,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教育内容的科学化水平,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须看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具有多层次、多维度的特点。它既有显性和隐性之别,又有近期和远期之分。有时候,教育的成效能立即见之于学生的行动;有时候,教育的成效要遇到一定的时期才能显现(如舍己救人);有时候,教育的成效在学生身上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虽受用终身却无明显的行为表现。追求思想教育的效益,不能仅仅满足于即显效益、短期效益,还要重视隐性效益、长远效益。要注意避免和克服急功近利倾向,着眼于长远,从较长的时间跨度和较大的空间范围来规范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2.3 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改革。

调查表明,当今的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现代意识,他们思想活跃,勇于探索,乐意学习、掌握和接纳新思想、新理论。与此同时,他们的价值观趋向务实化、功利化和多元化。

根据当前高中学生的思想现状,以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识教育为中心,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改革,要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把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同时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努力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在当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确有许多新问题需要给予新的理论说明。在改革教材编写中,要不断吸收理论界已被公认的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研究成果。只有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努力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才能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更好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才能更好地提高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信度和说服力,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2.3.1 在改进教学方法上下功夫。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已经有了好教材的情况下,改进教学方法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学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要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适应高中生的特点,采取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学生坐得住、听得进、学得好,并引起兴奋点和共鸣点。要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注意研究分析社会热点,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把专题讲座、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专题演讲、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写小论文和心得体会以及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环节和方式结合起来,按教学需要进行选择或组合,有的放矢,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2.3.2 必须根据学生特点分层次开展教育。

高中年龄段的学生,因教育程度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生理心里成熟程度不同,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也不同。因此,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必须根据思想政治教材内容,对学生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地实施。理想教育一直是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就如同送他一个人生的太阳。只有区分高初中学生的不同特点,理想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成效。高中学生已从少年迈向青年,对未来的追求和向往十分强烈,理想教育应紧紧围绕“立志成才,志在四方,报效祖国,为国争光”展开,从而激发他们为实现理想而奋斗。高中学生喜欢实实在在的能唤起激情、增长知识、增长才干的活动,应根据高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挖掘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同时,还要多开展社会考察、演讲辩论等富于理性的活动。另外,每个学生所受到的社会影响各不相同,在进行群体教育的同时,还要做好深入细致的个别疏导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风细雨,循循善诱。

2.3.3 必须敢于触及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

高中学生思想活跃,思想的触角指向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对某些问题非常关注。一部电影,一本书,一盒磁带,一则消息,一场球赛,都可能成为他们关心的热点、议论的中心。他们热心某一问题的时机,正是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契机。所以思想道德教育不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还应把握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从而使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学生心坎上,真正起到激励、导向、强化的作用。老师应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主动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在此基础上,及时开展书评、影评、新闻分析、热点透视等活动,理顺学生的情绪,疏导学生的认识。对高三毕业班而言,毕业后的去向几乎是历届学生关注的永恒的热点。抓住这一带共性的热点问题,坚持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舞台中寻找适宜于自己担任的角色,寻找有利于自己成长的途径,促进学生是实现自我选择和社会选择的一致,主观愿望和社会需要的一致,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开展时政教育方面,具体做法如下:

(1)每周安排15分钟为“法定”时政教育时间。学生收集一周以来的重大国内外新闻,并用标题形式在课堂,一个负责一周要闻,一个负责时政热点评析,其余同学也可以做补充。这一做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时政教育的主体,吸引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了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去分析说明国内外大事,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

(2)例举典型的国内外大事作为分析对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理解,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辨别是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课堂教学中结合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时政热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谈谈认识。小康目标的提出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党的宗旨、社会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中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可以从社会主义本质解读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引导学生比较我国人民当前所达到的小康生活与十六大提出的小康生活有何差异、如何解决。

(3)此外,还经常组织学生撰写时政评论,小论文;举办时事报告会,时政评论演说赛,时事知识竞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从不同方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

2.4 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

根据当前高中学生思想发展中认识水平和行为表现的不协调性、理论认识和能力水平的不协调性的实际,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一定要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进一步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切实把加强基储培养能力、提高觉悟、规范行为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的成长需求、接受基储认知特点和思想实际,注意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切实改变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策略。要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领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观点的精神实质,努力将学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和有关社会科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观念,外化为行为,切实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素质。在考核方法上,要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着重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把检查和促进知识、能力、觉悟的提高和认知与行为的统一作为考核的依据和出发点,切实改变以应付升学为中心的单纯考核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应试能力的做法,撰写小论文和写调查报告、书面考核和行为表现考评等结合起来,以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的落实。

(1)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关键,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生一旦具备自学能力,就能增强学习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取新知识,并为探索知识,成为高层次人才,为将来报效祖国创造条件。

(2)“关注差异,人人成材”的评价观注重运用多元、多维、全面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能得到他人更多的肯定。这就要求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积极地看、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如果教师抓住了师生交流的最佳契机,适时运用语言、表情等手段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就能使师生互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2.5 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网络。

当前高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既与学校教育有关,又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有关。因此,为加强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学校内部,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与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学校外部,必须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发挥“三线”(思想政治课、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一面”(各科教学、各项教学活动渗透德育)的学校德育体系和“三位一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一体化)的大德育网络在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特别是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加以重视。家庭对高中学生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充分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要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家长工作,改善家庭教育状况。社区教育对高中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特殊的作用,要紧紧依靠社区各方面力量,优化社会环境,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工作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我们要从大德育的角度,努力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德育渠道的协调,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网络,以形成教育教学的合力,取得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实效的综合效应。

2.6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思想道德教育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单靠课堂教学不能完全解决,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很多,包括学生辩论会、专题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

总之,在教学的活动中,通过建立探寻教育新方法,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激活思想政治课,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自觉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质量,增强政治课德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文海山.《提高政治课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中华教育论坛》,2006.10.

高中学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9篇

一、高中生成人教育模式的内容与实践做法

1.成人教育创设的实践思路

(1)总体思路:立足“三常规”,完善养成教育;谋求“五结合”,提升学生成长意识。(2)“三常规”实践思路:日常规谋求一日发展,成就8种习惯;周常规强化5个尊重,修炼5种品行;月常规立足实践探究,提升综合素质。(3)“五结合”实践思路:校本教材理论导航—系列活动主题指导—人生设计规划养成—步入社会实践—责任参与意识完善。

2.“三常规”的内容与做法

(1)日常规谋求一日发展,成就8种习惯。包括:①参与一次家务劳动;②撰写一条人生寄语;③总结一天成长经历;④展示一回军人的威武;⑤装饰一个最佳形象;⑥维护一份课间宁静;⑦化解一起矛盾纠纷;⑧解读一种文明现象。(2)周常规强化5个尊重,修炼5种品行。包括:①尊重国旗,严肃自己的升旗意识;②尊重成长,品味青春在成长中的意义;③尊重健康,提升健体有益完善生命的理念;④尊重成果,树立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理念;⑤尊重制度,强化约束对生活群体利益的维护。(3)月常规立足实践探究,提升综合素质。包括:目标领航、分段构建、主题推进、素质提升。在“三常规”的实施管理上,我们始终注重:(1)关注3个融合:常规落实与学校制度管理的融合、常规实践与学生自主体验的融合、常规设计与成人亮点特色创设的融合。(3)树立3个意识:目标化意识、自主化意识、特色化意识。(4)强化3个到位:监督检查责任到位、师生互动和谐到位、常规管理措施到位。(5)形成3个共识:目标上,常规管理重常抓新、形成特色;过程上,常规管理抓活抓细、注重养成;效果上,常规管理抓点抓面,发展个性。同时,我们在立足追求“用创新的制度,完善措施的运作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高中生成人成长规划实践手册”的操作规程,强调“多元关注”和“发展性评价”,进一步完善了以“鼓励进步、鼓励创优”为宗旨的学校“十佳之星”“示范生”评选方案,并制订出了较为科学的《鸡西市第一中学高中学生成人综合素质评价量化评比方案》等。此外,为了使3项“常规”在学生的成人成长过程中成为一种自觉的内化行为,我校还配合成人教育的理念,确定每日、每周培养的主题,并坚持一日3次的检查反馈,每周一次汇总,每月一次反馈点评等管理制度,无论是评价机制的设计,还是评价标准的制订,我校始终以学生“健康成人,快乐成长”为基础,满足学生能力、素质、品格综合提升的成人成长需求。

3.“五结合”的内容与做法

(1)成人教育与校本教材相结合。内容:①学生生命成长指导册———“生命成长教育手册”;②学生活动记录册———“中学生生命成长教育实践活动手册”;③学生行为习惯文学创想册———“成长花絮”;④学生行为习惯生活叙事册———“青春碎语”。方法解读:在高中生成人养成教育与校本教材结合的实践探索上,我们实行的是“一线双轨式”的推进原则。①一线:以培养、完善高中学生成人成长意识为主线,通过“生命成长教育手册”这一校本教材的理论指导,提升学生成人成长的意识。②双轨:借助“生命成长教育手册”这一理论模本,我们设计出以“五结合”为核心的“中学生生命成长教育实践活动手册”和以“三常规”为宗旨的“成长花絮”“青春碎语”等3本学生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行“双腿走路”“并行”的实践探索策略。(2)成人教育与主题系列相结合。内容:①主题系列教育:3月份,文明礼仪月;4月份,祭奠英烈月;5月份,革命传统月;6月份,理想感恩月;9月份,尊师重教月;10月份,热爱祖国月;11月份,诚实守信月;12月份,生命成长月。②节日系列教育:3月份,学习雷锋纪念日、国际劳动妇女节、国际尊严尊敬日;4月份,世界卫生日、清明节、世界地球日;5月份,国际劳动节、中国青年节、国际家庭日;6月份,国际禁毒日;7月份,中共建党节;9月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中国教师节、中国国耻日;10月份,国庆节、世界粮食日;11月份,消防宣传日、感恩节等。方法解读:在高中生成人养成教育与主题系列结合的实践探索上,我们实行的是“立足节日主题,完善系列教育”的谋划思路。即:以节日为主线,依据节日的内容设计,结合校、班实际,设计出符合学生学情,适宜学生年龄特点的富于针对性、目的性、可接受性的系列主题活动方案。如4月份,我们依据该月“世界卫生日”“世界地球日”“清明节”等节日的特点,先后策划了“让尘屑无处躲藏”卫生活动周;“珍惜我们自己的家”关爱地球资源活动调研周;“我与先烈比一比”珍爱生活幸福反思周等活动。(3)成人教育与人生规划相结合。内容:中学阶段“人生规划”教育特指高中时期针对中学生的“人生规划”教育,它主要包括学业规划、职业规划等。学业规划是实现职业规划的基础,职业规划是学业规划的具体方向,初中、高一学生主要撰写自我的学业规划;高二、高三学生年可在原有学业规划的基础上,预设增补完成自我的职业规划。具体内容:高中生自我人生学期月规划表、高中生自我人生三年规划表、高中生生涯规划自我剖析表。方法解读:在高中生成人养成教育与人生规划结合的实践探索上,我们实行的是“分段施教,梯级培养”的成长模式。即依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和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确立年级段德育目标分别为:高一学年———成人习惯;高二学年———成人规划;高三学年———成人责任。三个德育目标的实践与推进,完全立足于高一起始时学生制订的“高中生自我人生三年规划表”。(4)成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内容:①强化推进学年、班级、社区、乡邻的长期服务机制,建立双休日、节假日助人、帮困的班级志愿服务小组,要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参加志愿服务的公益性活动时数每月不少于4小时,每学期不少于16小时。②设立班级“成人节”或“成人宣誓日”,制作成人纪念卡,编写富于个性的班级誓词、成长纪念册、成人歌曲等,丰富成人宣誓仪式的内容。③继续强化、丰富、完善军训、升旗、班级自治周等提升学生自我成长意识的实践活动。上交材料:①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②参加学校、家庭、社区劳动记录。③家务劳动记录案例。④学生社团活动记录案例。⑤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记录案例。⑥社会实践活动记录案例。⑦中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案例。方法解读:在高中生成人养成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的实践探索上,我们实行的是实践体验与理论感悟相结合的方式。即首先,要求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家务体验等活动时,从生活的层面感性体悟成长的表层意义。其次,要求学生通过家务劳动记录、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记录、社会实践活动记录等案例的撰写,从社会发展的层面理性挖掘人生成长的本质内涵,从而在成人成长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目标定位、人生规划、职业定向的把握更确切、更适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5)成人教育与班级意识相结合。内容:①自主参与项目:班级小档案的六点创设:班名设计与解读;班风、班训;班歌(歌词设计、曲调可借用流行歌曲);班级形象设计(含学生的仪表、班级卫生要求及班级室内环境布置);班徽设计与解读;班旗设计与解读。②合作参与项目。学校活动的参与,如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如军训、运动会、艺术节等;班级内部的活动,如班会、辩论会、演讲会、兴趣小组等;班级内部建设,如黑板报、墙报的设计布置;教室的净化、绿化、美化等。方法解读:在高中生成人养成教育与班级意识结合的实践探索上,我们遵循的是自主参与与相互协作的共同提高、共同推进原则。在自主参与项目中我们强调个性张扬,特色展示,创新追求素养的形成;在合作参与项目中,我们强调的是大局观念、协作意识、责任品性的培养。我们这样做,就是让学生享受在设计和布置过程中所融注的教育收获,在活动中体会参与过程的主人翁意识以及责任意识。

二、高中生成人教育模式创设的特色亮点

从实践研究背景上看,我们除了关注社会和教育发展趋势对学生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的大背景外,也要重视当今新教育环境在高中生成人教育方面行将遇到的新问题这一特定的背景。从实践研究的具体范围上看,我们研究的重点限制于高中这一特定范围内,也就是说,是指在对高中学生在成人成长过程中的现状进行充分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他们的薄弱环节进行培养、提高和拓展,主要包括在成人过程中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管理等方面内容。从实践研究的内容上看,我们的研究不仅关注高中生成人过程中的自我教育,还涉及高中生成人过程中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从实践研究的重点上看,我们的研究试图借助理性的科学管理和非理性的人文管理相融合的现代管理理论,克服现代管理中过分强调理性教育的弊端,寻找促进高中生自我成长提高的操作策略,探索提高高中生成人、成长的途径。从实践研究的切入来看,我们的研究旨在从激活高中生自我成人发展意识的内在机制切入,把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并辅之以“三常规”“五结合”这一主线,进一步提高高中生成人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能力。

三、高中生成人教育模式的收获与成果

1.学生层面的收获

随着成人成长经营模式研究内容逐步的深化,学生的生活愈加丰富多彩,学生的精神面貌可谓焕然一新。学生校内外的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2013年、2014年,我校先后共有32名学生荣获省级以上优秀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称号,有83名学生荣获鸡西市示范生称号,有348名学生荣获校级示范生称号。4年来,我们学校不仅涌现出了面对万元现金、百万元支票不为所动的拾金不昧的典范姜梦姝,挑灯攻读、自强不息标兵朱雪莹,勇追逃逸司机的孟悄然,全国最美中学生、热心公益女孩郭睿霖等一批震动龙江的优秀学子,同时,也涌现出了冯林、郝世宇、宋舶赫、于长炜、李国良“五学子灭火救母女”的群体楷模和捐资34万挽救一中学子郑选彬的爱心付出的精英群体。

2.教师层面的收获

推动了班主任“育人”管理的教科研工作,特别是校本教研工作的发展。通过近3年的成人教育模式的创建研究,我校形成了严格的研讨制度,在此研究氛围的推动下,学校借鉴经验、剖析问题、总结成果,先后编辑完成了“崇德教育手册”“生命成长教育手册”两种本理论指导教程和“班级文化建设记录册”“学生成人成长实践手册”“学生成人成长行为规范教育手册”3种实践活动反思总结教程。2014年,张宇老师获得了鸡西市劳动模范称号,赵鸿雁老师荣获黑龙江省”十佳“阳光美德教师称号,李建老师获省优秀教师称号;张春雷、宫世振老师在“高中生成人教育培养模式创设的课题实践研究”中荣获2015年部级“十二五”科研先进工作者称号,接力、宫世振、吴振凯老师在“高中生成人教育培养模式创设的课题实践研究”中获得了2015年部级“十二•五”科研拔尖人才荣誉称号,刘岩老师获全国教育工作者称号,潘庶老师获鸡西市劳动模范称号。这些成果的取得与我校成人教育模式的逐步完善是分不开的。3.学校层面的收获2013年至2015年,学校先后两次获“十二五”成人教育模式研究阶段成果一等奖,被评为全国教育创新优秀单位、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省精神文明先进单位,两次荣获鸡西市先进集体,市好习惯示范校、市德育特色创建学校等称号。成人教育特色创建的研究性文章陆续发表在《中小学教育》《教育文摘》等国家、省、市级刊物上,以一中成人教育实践研究为内容的《高中生成人教育模式探究》一书已于2015年9月由黑龙江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其经验成果在2014年、2015年的《黑龙江教育•中学》上详尽报道,该课题成果多次受到国家、省、市专家、学者、同行的好评,中国期刊网、豆丁网、百度学术、中国论文网、百度文库、毕业论文网等网站对该课题的成果性文章也相继做了推介性转载。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国家教师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杨春茂在《高中生成人教育模式探究》的序言中说:“鸡西市第一中学成人教育以先进的理念、鲜活的形式,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从细微处入手,强调各个学年段学生在日常习惯、文明行为、自我体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教育,不仅活化了德育教育资源,还把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到了实处。”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牧童在“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推进会暨鸡西市第一中学现场经验观摩交流会”上,对学校成人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鸡西市第一中学的成人教育的德育模式成体系,有创新;德育理念有根据,立得住;整体推进全覆盖,无盲点;德育典型多样化,可复制,凸显了学校成人教育德育创新上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基于鸡西市第一中学在“高中生成人教育培养模式创设的课题实现研究”中所做出的富有创新和实效的显著工作,教育部教师发展基金会先后授予鸡西市第一中学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全国重点实验基地,教育部教师发展基金会校本建设项目全国重点试验单位等荣誉称号。2016年金秋,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一大亮点的成人教育,在“三常规”“五结合”的实践体验基础上,又孕育出“五落实”“五走进”的花蕾。2016年,我校又因在成人教育培养模式特色深化与推进中的突出贡献,再次获得“部级科研先进集体”“高中生成人教育模式创设与实践科研成果一等奖”等荣誉。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本着对学生一生负责、对学生家长负责、对社会一贯负责的态度,以成人教育为学校的立德之本,将以“三常规”“五结合”“五落实”“五走进”为核心的成人教育工作理念.

高中学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第10篇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理论依据

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理论依据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因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观察人类社会现象和分析人类思想的惟一科学的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作为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理论依据的根本点即在于实事求是。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1.一切从实际出发,加强针对性

在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一切因时间、地点、条件而异,对一切情况不能等同视之、等同对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因条件制宜,坚持灵活机动的方式方法。实践中,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才能准确把握、清晰认识高中生思想形成和心理变化的规律,掌握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既能够针对共性问题做好工作,又能针对个性问题做好工作,杜绝唯心主义倾向和主观主义错误的发生。这是开展好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导向性

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阐明思想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性,揭示了人的思想是在客观外界条件和主观因素相互作用中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高中学生思想教育要把握这一规律,能够立足于高中思想教育的目标,从高中生所处的客观环境和思想意识的现状出发,来分析他们的思想需求,因势利导;从高中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出发,创设条件,开展活动;学习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观,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

3.把握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不仅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是第一性的,而且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总是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意识虽然是物质的反映,但它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能动的力量。这说明,意识能够转化为实践的意图,激起人们实践的热情、干劲、信心和毅力。从中亦为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根本的途径和方法。实践中正确认识思想观念的作用和影响,注重引导高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动机,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发思想政治教育者——教师和被教育——学生在认识和情绪上的共鸣,进而统一认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二、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性方法

原则性方法来源于理论依据,又抽象于具体方法,原则性方法是必须遵循的定性式的、规定性的方法,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具体方法中提炼出的基本原则,不仅规定了具体层面方法的方向、准则和要求,而且在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全过程中起指导作用,在整个方法体系中发挥导向和规范作用。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强化个体的领悟性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目的是培养教育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毫无疑问,高中时期的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通过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来检验。因此,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基本要求是:要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要对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要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达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时一事乃至全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做,还应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亲情化的服务,在育人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劲性开发。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主动地完善自己的思想品质。只有调动起学生自我约束的修养能力,才能实现最好的教育效果。

2.坚持规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实践的灵活性

规定性即满足于学校的计划和规定,这是前提性条件。开展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定性体现着德德育的方向和内容,反映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由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总是与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并存,特别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多元的价值取向混淆着我国主流的价值取向,高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的可塑期,必定会受其影响,那么,规定性的反映着学校计划性的面对全体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符合规定性原则。但是不同思想基础和受不同客观环境影响高中学生必定会有着不同的个性问题,这就需求灵活性的教育方法。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客观环境在变化,阶段性的形势任务的变化,也要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与之适应,这也需要灵活性的掌握。

3.坚持灌输式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学生的接纳性

灌输式教育表现的是教育者的教育行为,灌输式教育体现于学校的课程设计、专题教育、专项教育之中,强调的是学校教育、教师教育的作用。自我教育则注重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将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的统一起来。任何德育教育,只有在教育者的思想上构建接受容纳的基础,才能是入耳入脑的,能够被接受的,否则只能是单纯的说教流于教育的形式和过程。因此,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为学生的自我教育提供起点和动力,要善于启发,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其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

具体方法依赖于原则方法。原则方法是必须遵循的,具体方法则可因事而异的选择,是关于将原则方法运用于实际,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直接方法,这种方法具有选择性、真遁形、生动性和创造性。具体方法包括灌输式、说教式、协商对话式、系统分析式、情感熏陶法林林总总,例举这样几种方法用来说明:

1.载体教育法

将教育内容寓于有形的动态的、参与性强的活动中,即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学生的心理感应、情趣感染来实现教育效果。如开展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看一本书、学唱一首红色歌曲、观看一部红色影视剧、进行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开一次座谈会、听一场专题讲座、上一次党课、听一场主题报告、组织一次知识竞赛、参加一次公益活动等有形有色的载体式活动,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身临其境、情感熏陶的教育,将抽象的理论教育活化起来、生动起来。

2.典型教育法

榜样的作用最能感染人、打动人,因为在榜样的升上体现出抽象的教育道理是怎样在人的个性品质中通过社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典型教育既包括正面的典型,也包括反面的典型,以正面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为主,以反面典型的警醒作用为辅。正面典型如一面催人进取的旗帜,对大学生能够发挥激励、感召、引导、效法的作用。可大力开展向老一辈革命家、先进人物、道德模范学习活动,亦可在学生中培养树立先进典型。挖掘和提炼正面典型表现出的优秀道德品质,激发学生效仿和学习。反面典型的教育具有教育对象的针对性、教育过程的真实性、教育效果的深刻性等特点,起到震撼和警醒学生的作用。

3.疏导教育法

上一篇:社会实践个人团队总结范文 下一篇:寒假社会实践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