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素质教育范文

时间:2023-08-25 10:47:30

高中素质教育

高中素质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应试教育 整体发展 能力培养 社会教育资源 素质教育

一、我国高中教育的发展现状

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口,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当今世界各国都把发展高中教育作为培养21世纪新一代人才和劳动者的重点和突破口;发达国家更是不遗余力,把普及高中教育作为政府的应尽职责来抓。对我国而言,发展高中教育还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第一,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人口波动的现状所决定的,是现实形势所迫、大势所趋;第二,这有助于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保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第三,还有助于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口财富,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为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打下基础。因此,大力发展高中教育,乃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必须面临的时代课题。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薄弱,所以大力发展高中素质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人才更是现阶段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素质教育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就本体功能而言,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提高国民素质是任何一个现代国家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所在,也是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人力人才方面的资源保证。“应试教育”把满足社会选才需要视为学校教育绝对唯一的目标追求,这就从根本上颠倒了“育人”与“选才”的关系。诚然,社会百废待兴的非常时期,“选才优先”策略在迅速满足社会急切大量的人才需要方面有其暂时的合理性,但就社会的常规化持续化发展而言,则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指导思想。这是因为,如果不把育人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所谓选才就只能是“矬子里头选将军”,必然不能适应社会高速持续发展对于人才的需要。再者,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少量高、精、尖的专门人才,还需要数量巨大的通才人物。坚持育人为本,就是立足于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社会的有用之才,培养成完全合格的、有现代文化文明教养的人。

三、素质教育重在能力培养

“应试教育”割裂了教育过程与学生生活能力培养之间的本质联系,把教育教学过程变为单纯的备考应试过程,学生视知识为临时应考的敲门砖,教师视课堂为训练考生的工作间,久而久之,青年一代在复杂多变的生活挑战面前表现出来的无所适从,将成为现代教育事业的最大悲剧。

素质教育并不否认考试制度在实施教育测量、保证学生之间公平竞争方面的积极意义,并不否认指导学生备考应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强调,要把课堂教学及备考应试过程转变为深刻理解有关课程的学科思想、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转变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测试过程。素质教育所着意培养的能力是受教育者内在素质的外显,是一种综合性持续性的文化创造力。

四、素质教育对教师有更高的素质要求

“应试教育”所要求的教师只是一个勤于舌耕的教书匠。以教学大纲严格限定其工作的职责范围,一切唯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马首是瞻,从而造成急功近利、狭隘自私的心理取向在教师中间蔓延的局面。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师则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他们出于育人的根本目的而教书,不仅关注学生当下的考试成绩,还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劳动效率与学习生活质量;不仅对学生在校期间负责,还对其一生的发展和前途负责;不仅为每一位学生个人着想,还为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着想。

五、素质教育可以充分开发社会教育资源

素质教育着眼于充分开发利用一切教育资源,以优化育人环境,提高育人境界。就学校工作而言,要做到教学、管理与学生的自我养成的有机统一。任何管理措施、管理手段的采用,都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与自由为前提,以便更好地开发利用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使监控管理逐步成为不必要的东西,把学生引上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养成之路。就整体国民教育而言,则应当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各尽所能的基础上达到协调统一,营造出一个全方位、多途径、人人参与的教育氛围,一方面拓展教育广度,使素质教育的阳光普照在每一个青少年身上;另一方面开掘教育深度,使课业教育、成才教育与人性教育组成一个有层次感、有纵深度的立体结构。同时,把一些在应试教育制度下被视为“后进生”的学生培养教育成自食其力、遵守法纪、拥有人格尊严的文明公民,不仅拓展了人们在素质教育问题上的视野,还为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发利用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创造了一个显例。

六、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内涵的同一性

从素质教育的观点看,能够接受终身教育观念并躬行终身教育实践的人,不可能在现代社会里自发产生,而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结果。也就是说,只有贯彻了素质教育思想的学校,才能向社会输送处于未完成状态的、有着极强继续教育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的人。

从终身教育的观点看,素质教育又体现着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只有素质教育,才能打通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阻隔,实现基础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联接,完成承师教育向自我教育的飞跃。总之,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基本内涵的同一,规定着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并使教育成为人类文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正是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同一,才能保证民族素质的持续提高与整个国家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高中素质教育范文第2篇

进入20世纪,特别是60年代以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在全球兴起。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当今的世界,经济技术关系成了国际关系中相对重要的基质。以经济技术为标志的综合国力竞争成为国际间的主要竞争。国际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多地集中在经济领域、技术领域和文化领域。近几十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情况表明,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已经融入、渗透、扩散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加入到直接的生产过程。例如,农业科技从本世纪中叶开始高速发展,世界粮食单产每公顷平均年增长43千克,达到前半个世纪增长速度的31倍,科技贡献率高达73%.总之,在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劳动者的智能迅速提高;传统工业设备不断得到改造;资源利用更加充分;生产控制系统和组织系统出现革命性变化。可见,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而科学技术是靠人来掌握的,因此,科学技术的竞争又表现为人才的竞争。

为了适应新科技革命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对策,而且都不约而同地把眼光瞄准了教育,因为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介,是实现科学知识传播、扩散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处在迅速推进现代化建设阶段,对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但目前这方面"缺口"很大,表现在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数量少(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初在《世界科学报告》中提供的数字,每1000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的比例,日本为4.7人,美国为3.8人,加拿大为2.3人,中国为0.4人),熟练工人数量少(据统计,1984年我国有劳动力4亿人,具有大专水平的人数仅占全国总人口的5%,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数占总人口的20%左右,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多达75%左右)。我国的中小学生人数大约2亿人,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力量。青少年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只有从这一阶段为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将来他们步入社会后,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从中小学教育抓起。

二、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有其针对性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基础教育实行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新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办学的积极性,基础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1996年,全国中小学校数已有73万所,在校学生人数达1.92亿人。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相当一些地区和学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弊端,影响着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实施。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对基础教育任务的理解出现偏差:第一,把基础教育只看作是对少数人升大学的选拔教育,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第二,把基础教育只看作是知识的教育,忽视了学生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严重后果。例如:追求分数的状况愈演愈烈,学生的体质下降;一些学生只有应试的能力,而缺乏求知、办事、与人合作的能力。如果我们培养的是这样的建设后备力量,将无法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尤其是我国正处在经济的转型期,即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更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基础教育必须改革。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对于基础教育来说,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就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或者说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然后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模式。"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民素质,为培养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要达到这一目的,应该在以下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

第一,素质教育要大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既包含德、智、体诸方面的统一和谐发展,也包含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第二,素质教育要求人的发展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的自我发展同社会发展的统一。

第三,素质教育要充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弘扬人的主体意识和开拓精神,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具有全面自我发展的能力。

基础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课程和教材来实施的。这就要求我们建立起为素质教育服务,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三、高中地理教材的素质教育方向性

目前正在进行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的改革,就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知识源,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生知识水平的增长,智力、能力的发展,是在学生不断学习、掌握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实现的。教材是否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关系到素质教育成效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在设计教材的总体框架,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时,均从素质教育要求的角度出发,在现代意识的培养、联系实际能力的提高、知识深广度的控制,以及教材弹性的体现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教材的框架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人能够更好地为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服务。而要真正做到人的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必须首先了解我们教育的对象将要跨入一个怎样的社会,在那个社会中人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观念、意识,这决定了他们的基本素质。

21世纪的社会将是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社会,与此同时,也将伴随着人口激增、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社会将如何发展才能趋利避害,成为摆在世人面前的重大课题。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看到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历史进程而变化的。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到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再到80年代后期以来形成的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过程。目前,可持续发展观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这说明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由单纯重视环境保护问题,转移到环境和发展的主题,标志着人类社会对发展的认识与实践产生了质的飞跃。在我们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再一次把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发展战略,对于即将迈向21世纪的现代社会的高中学生,应该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是他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提高质量和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为了把可持续发展的这些观念融入高中地理教材中,我们对过去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构建教材框架的做法进行了改革,采取了以人为中心,从环境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贯穿其中的框架体系(见下面高一地理知识框架结构示意图)。我们按照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程度,把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由远及近地分成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教材通过讲述各个环境的特点,以及人类与各环境、资源的关系,侧重体现生态持续的观点。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工业、农业、聚落、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旅游等方面,教材通过讲述各种人文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特点、发展和变化,侧重体现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的观点。按照这种思路编写教材,用传统的眼光看,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有所削弱,但教材的素质教育功能得到了加强。

二、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有其针对性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基础教育实行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新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办学的积极性,基础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1996年,全国中小学校数已有73万所,在校学生人数达1.92亿人。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相当一些地区和学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弊端,影响着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实施。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对基础教育任务的理解出现偏差:第一,把基础教育只看作是对少数人升大学的选拔教育,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第二,把基础教育只看作是知识的教育,忽视了学生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严重后果。例如:追求分数的状况愈演愈烈,学生的体质下降;一些学生只有应试的能力,而缺乏求知、办事、与人合作的能力。如果我们培养的是这样的建设后备力量,将无法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尤其是我国正处在经济的转型期,即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更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基础教育必须改革。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对于基础教育来说,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就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或者说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然后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模式。"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民素质,为培养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要达到这一目的,应该在以下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

第一,素质教育要大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既包含德、智、体诸方面的统一和谐发展,也包含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第二,素质教育要求人的发展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的自我发展同社会发展的统一。

第三,素质教育要充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弘扬人的主体意识和开拓精神,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具有全面自我发展的能力。

基础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课程和教材来实施的。这就要求我们建立起为素质教育服务,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三、高中地理教材的素质教育方向性

目前正在进行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的改革,就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知识源,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生知识水平的增长,智力、能力的发展,是在学生不断学习、掌握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实现的。教材是否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关系到素质教育成效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在设计教材的总体框架,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时,均从素质教育要求的角度出发,在现代意识的培养、联系实际能力的提高、知识深广度的控制,以及教材弹性的体现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教材的框架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人能够更好地为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服务。而要真正做到人的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必须首先了解我们教育的对象将要跨入一个怎样的社会,在那个社会中人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观念、意识,这决定了他们的基本素质。

21世纪的社会将是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社会,与此同时,也将伴随着人口激增、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社会将如何发展才能趋利避害,成为摆在世人面前的重大课题。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看到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历史进程而变化的。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到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再到80年代后期以来形成的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过程。目前,可持续发展观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这说明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由单纯重视环境保护问题,转移到环境和发展的主题,标志着人类社会对发展的认识与实践产生了质的飞跃。在我们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再一次把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发展战略,对于即将迈向21世纪的现代社会的高中学生,应该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是他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提高质量和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为了把可持续发展的这些观念融入高中地理教材中,我们对过去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构建教材框架的做法进行了改革,采取了以人为中心,从环境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贯穿其中的框架体系(见下面高一地理知识框架结构示意图)。我们按照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程度,把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由远及近地分成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教材通过讲述各个环境的特点,以及人类与各环境、资源的关系,侧重体现生态持续的观点。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工业、农业、聚落、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旅游等方面,教材通过讲述各种人文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特点、发展和变化,侧重体现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的观点。按照这种思路编写教材,用传统的眼光看,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有所削弱,但教材的素质教育功能得到了加强。

(二)联系实际,培养能力素质教育要求人的发展要与社会发展相一致,不仅要给予学生现代的观念,还要给予学生有用的知识。地理学发展到今天,应该说它是应用性或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地理学的知识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之中。但在地理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我们感到问题的症结之一是教材的理论性较强,而联系实际不够,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对学生来说,这个"用"应表现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运用有关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释和解决一些现象和问题;能够借用相关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继续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要改变这种状况,教材中知识的取向应该是思想观念价值、应用价值和能力价值都比较高的内容。

1.反映当代人地关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例如,"大气环境"这一单元,与过去高中地理教材相同章节相比,关于大气的科学知识内容要求有所降低,而取材的角度更多地转向阐述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的关系,特别注意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如天气系统和天气预报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问题,大气环境保护问题等等,都引用了大量的实际例子。"海洋环境"这一单元,在以前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是没有的,新教材中除了讲述海洋的基本特征外,更多的篇幅是讲述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包括海洋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海洋空间的拓展,海洋对交通运输和通信的影响,以及海洋环境污染问题。"陆地环境"这一单元,综合了以前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一部分地学知识,并给予新的思路,即不从地学的角度组织教材内容,而是主要讲述陆地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陆地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地质灾害问题。"人类的生产活动"单元,更是与实际生产紧密联系的一个单元。教材在介绍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和主要工业区时,不是泛泛而谈,而是采取剖析典型事例的方法,努力把每一个农业类型或工业区的内容落在实处,使学生了解到不同的农业类型是怎样运作的,各工业区有什么特点。我们认为,教材注意与实际联系,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地理本身的实用性也才能够显示出来。

2.反映地理学的思维特征,使学生学会用地理综合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我们今天的学生,也许就是明天的乡长、厂长,也可能是个体劳动者。本地适合发展哪种农业生产?工厂厂址选在哪里合适?开办商店要考虑哪些因素?在小区域规划中,交通线应如何选择?这些问题都可能是学生步入社会后遇到的实际问题。当然,学校教育不可能完全解答这些问题,但可以也应该给他们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地理学综合的、联系的、区域的、战略的以及立体的思维方式特点,恰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因此,教材尽可能多地进行一些个案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和体会地理的思维方法。例如,教材中安排了比较多的区位选择的知识。在讲农业区位时,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要考虑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府决策等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发展和变化;在讲工业区位时,说明要考虑从哪里获得原料、动力(燃料)和劳动力、市场在哪里,有没有便利的运输条件等等;在讲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时,则从分析我国南昆铁路和上海港的区位入手,说明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对交通运输线、点区位的影响。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潜移默化地在思想上形成一种多因素、多层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这对他们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三)降低知识难度,拓宽知识的广度,增强教材的弹性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编写教材的基本出发点。

1.降低难度,拓宽广度。我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文化各方面差异很大,学生的知识水平也参差不齐。为了适应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水平,教材的深度有所降低。比如,"宇宙环境"这一单元,我们删减了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恒星、行星等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转偏向力作了简化处理,只讲现象不讲原理。这样,尽量减少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使教学顺利进行。当然,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一些新知识不断涌现。教材适当吸收了一部分知识,比如宇宙开发、海洋开发、信息高速公路等,使学生能够摸到时代的脉搏,具有广阔的视野。

2.增加教材的弹性。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发展,相反,我们要提倡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了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条件,我们在教材中安排了一些阅读材料,并设计了"自学园地",包括三个"板块":第一块是"阅读篇",通过阅读选编的文章,让学生体会一些道理;第二块是"技能篇",通过介绍一些地理技能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切实掌握一些方法;第三块是"练习篇",通过做单元综合练习,分别对单元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教材通过加强现代观念、密切联系实际、着力培养能力、适当调整知识的深广度等方法,来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四、结束语

高中地理教材改革说明,建立起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教材体系是完全可能的。这种教材面向全体学生,选择的内容反映现代观念,反映科学、技术的进步,反映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引导学生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使学生乐于学习。

高中素质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转变观念 素质教育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142

高中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学生高中语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高中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素质教育贯彻于高中语文教学之中,使高中语文教学能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中心议题,是摆在我们广大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转变观念以问题促教学

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人才观念、质量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转变观念的关键在于努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成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创造。中学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培养他们的高中语文素养,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觉地把素质教育融于教学中。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开发,学生的素质在主体发挥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这就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素质观。

高中语文问题解决已成为世界各国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议题,随着对它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高中语文开放题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开放题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的一种新题型。其特征是题目的条件补充分或者结论的不确定(多样性),也因为这样,开放题的解题策略也往往是多种多样的。这样的问题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对培养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好处,我们应大力推广。因此,问题不同于传统的高中语文练习和习题,也有别于难题和怪题,它不等价于我们目前的升学考试题。我们主张用问题来补充,改选和影响我们的考题,旁敲侧击,以便进一步加强我们的素质教育。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讲要进行高中语文教育改革,但一直没有找到一个理想的途径,施行问题强性开放题的教学,这就是我们进行高中语文素质教育改革的一个有效突破口。

二、注重有思想的语文教育

一是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我国古今高中语文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中,有多处涉及到我国古今高中语文成就的内容,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挖掘,在讲授有关知识的同时,适当介绍高中语文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编拟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高中语文题目,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有关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激发他们为四化建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献身的精神。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其实给学生以启示,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它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爱国的行动。又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呢?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再如《纪念刘和珍君》《沁园春长沙》以及《藤野先生》等。后者向我们展示了鲁迅先生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但在日本期间的见闻,使他深感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给别人示众的材料,从而使他毅然弃医从文。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如何传达给学生,是需要教师认真下一番功夫的。

二是哲学意义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主要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是物质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量变到质变的观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观点的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的一些老师只是注重到语文的文学性,而大大忽略了其思想性。其实,中学高中语文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对立统一、量变质变、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在教学中,如果能注意挖掘这些因素,自觉地用唯物辩证法观点阐述教学内容,就能更深刻地让学生领悟高中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好高中语文知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逐渐形成共产主义世界观打下基础。

三是关注时政和开展第二课堂。比如日常课外阅读,我们选择了《中学生阅读》为教材。每期《中学生阅读》都是在老师指导下阅读的,大体分自读篇和教读篇。自读篇凭兴趣读,靠悟性品,课外独立完成。教读篇,按要求读,靠毅力啃,在老师 帮助下完成。教读篇大概有三类:《中华名句》,要求语文课前常常背诵;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给予点拨;语体文阅读能力训练,则选作补充教材,先练后讲等。收看中央新闻,一举打破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的封闭式学习机制,真正营造了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开放式学习氛围。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曾使弟子们义愤填膺;我国领导人频频出访获得成功、党和国家的重大会议连连告捷,更振奋了弟子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等等。无论扬善与惩恶,都是大众关注的热线;无论颂美与批丑,都是时代交响的强音。日熏月陶,耳濡目染,国家的兴衰正在逐步取代个人的鸡毛蒜皮;改革的大潮正在日益压倒追星的时髦;人民的冷暖正在重新调整爱的天平。

高中素质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教学改革

引言

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实行以测评考试为主要手段的应试教育体制。所谓应试教育,又被称之为升学教育,作为历史上自然形成的一种教育模式,相当长时期内在我国教育上居主导地位,根深蒂固。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其弊端日益暴露。过分的强调应试能力,使得受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其他层面,如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自主学习、自我心理调节等各个方面的能力较差,高中生高学分、低能力的事例屡见不鲜。

高等中学教育,在现阶段的我国教育体制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高级中学肩负着向各级高等学校输送合格人才的艰巨任务。其次,高级中学的受教育对象则是年龄处在16至19周岁的青少年,正处在树立良好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人际协调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关键阶段。这就决定了高等中学在我国教育体系下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因此,在高级中学全面施行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个人认为在高中教学工作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二者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界说有很多种不同的模式,它们各有其理由和特色,但最大的特色似可概括为:素质教育是一种理想的完善的无缺陷的教育的代名词,它既包括传统教育之精华,又取走了现代各种教育之长处,而把一切缺陷都留给了非素质教育或曰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指导思想,它是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符合教育规律的。

但在当前我国的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不普及的情况下,能升入高等教育的学生为数很少,这必然需要进行选拔性的升学考试。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内,我国应试教育体制还必将长期存在。正确地处理好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二者的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前提。

首先,应试教育中包含了素质教育因素,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认识上的基础,提供了成长点和营养素。因为提高学生素质,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要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而应试教育在这方面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次,素质教育也需要考试和升学,必将渗入应试教育的因素。素质教育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但并不是说绝对排斥考试和升学。现代教育离不开评价,我们在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时,目前还找不到更好的方式来取代考试。考试和升学作为应试教育的运行机制,在素质教育中也适用,只不过素质教育的考试不再作为教育的目的,而是更多地作为教育的手段。

二、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加大学生品德教育力度

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在提高学生智育发展的同时,丝毫不可放松学生德育教育,在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累文化底蕴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教育工作建设,避免高中生产生“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情况。

对于正在确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高中生,学校应根据当代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研究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并结合学生实际予以实施。着重向学生进行树立远大理想,建立正确学习观的教育;针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文化素质较差而造成的学习困难,厌学、弃学、不思进取的现象,进行勤奋刻苦、争取成功的教育;针对学生存在的只顾埋头学习、关心成绩,而对于己无关的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状况,进行爱心和责任心的教育。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适应素质教育的合格教师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引导者,学校能否适应新模式下的素质教育,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精湛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学生,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教育思想、自身素质、教育教学和教育艺术的水平,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决定作用。在高级中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要求教师必须从如下的几个方面入手:

(一)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教书育人博识善教

教师的知识素质是从事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实践性知识和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因此,教师不应满足学历达标,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质,才能在教书育人中取得显著成绩。

(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良好的师德素质

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具有不为名不为利大公无私的高尚道德境界。人民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品德,才能得到学生的肯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身教胜于言传,达到以德育人的目的。

(三)加强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加强教学监控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避免题海式教学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这种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式,可以对学生产生较为积极的心理作用,利于学校在现有教学体制下向学生贯彻素质教育思想。

高中素质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素质教育;含义;根本目标;实践策略

一、高中语文素质教育含义

自从全国推行素质教育以来,很多学校对其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开展了很多诸如情感教育,教育整体改革等,但事实上,很大一部分人对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并没有深刻且清醒的认识,这才使得高中语文素质教育陷入教学误区。

我们首先要明确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含义。语文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其根本宗旨是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素质教育的特征是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够全面生动的发展能力。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是要积累所学知识,去理解语言,形成自身的语文素质,并很好的运用在学习生活中。

推行素质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使得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更高了。因此,除了了解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含义外,还要有两点需要明确。一是语文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不冲突,不是对其的否定,也不是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忽略。意识到这一点后,近些年的语文考试中,越来越重视对于学生全面能力的考察,以考试的形式,让老师更明确教学方法,学生更了解学习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标准更高,不是对所有人的平均教育,可也不是一种选择性的或者说淘汰式的教育。而是将重点放在每个人能力的发展上,让学生打好基础,广泛的接受新知识,从而更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单纯的重视教育方法改变成重视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从而掌握到语文的学习方法,形成一种能够自己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熟练地掌握自己所获取的信息,提高对于语言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语文素质教育是教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实践结果证明, 学生一旦有了自主的学习意识,并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 就会大大提高自身的语文水平和运用能力。可是,教师也不应该忘记协调好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在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下实施应试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家长及校方对于分数的关注,也能使学生的能力提高,更好的适应社会。

三、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在阅读教材时,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自己创造形象,那么面对的只能是枯燥无味的文字,理解的也只是抽象的概念,也就无法进入到作者所建构的意境中去,进而无法深刻的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韵味。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置身于作品之中去体会和领悟。

2.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现行的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使得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注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主体,产生积极的表现欲望,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重视意志的培养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直接的影响着学习的效果,教师应该学会用语文教材中的人和事来激励鼓舞学生,培养他们的意志,增强学生的信息和积极性,让学生开始主动去了解世界,适应社会,思考自己的人生。

(二)优秀可行的教学模式实例

针对以上所提出的构想,这里提出一个具体的教学模式实例――四部教学模式,即是将教学分为阅读、讨论、模拟、总结四个部分。

(1)阅读。高中生对于新生物比较敏感,但是对于世界观价值观的概念还比较模糊,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理性与感性认识都得到提高。在阅读的教学中,应该注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融入到文章的环境中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讨论。讨论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互助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沟通与交流,既能改变自己错误的理解,也能从其他方面去认识问题。这样的讨论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并且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案例模拟。案例模拟这种教学方法,经过多年的运用和发展,已经很成熟。高中语文素质教育恰恰欠缺的就是这样灵活的教学方法,应该将其和日常教学相结合。这种方法主要注重的是情境,将文章中的内容重现,让学生能设身处地的去思考,去体验和想象,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也能令学生更加贴近作者的创作,从而能更深刻的理解文章。

(4)总结。对前面的实施内容进行总结。找出其中的优缺点,扬长避短,探索一条能切实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途径,真正实现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宁国英.浅谈高中语文素质教育[J].学周刊,2013年02期

高中素质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素质教育

一、什么是高中语文素质教育

笔者认为高中语文素质教育有如下特征:

第一、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从性质上看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高中语文素质教育要突出学生的个性舒展,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的认识特点,生活经验来选择教学方法。教师起引导作用,重在激发学习兴趣,点拨学习方法。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但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习。

第二、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从对象上看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多种人才的教育。人的素质包含多方面内容且有优劣之别。传统应试教育把重心放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这是违背素质教育的要求的,高中语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将重心落在全体学生身上,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高中语文素质教育从实施途径上看是全方位多途径的教育。高中学生接触社会的广度和深度较初中生有较大差别,初步形成了世界观。高中语文素质教育要考虑学生的特点,超越课堂超越学校,多途径的实施,将素质教育的因素渗透到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中。

第四、高中语文素质教从过程看是重方法讲效率的启发式教育。素质教育具有创造性,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法,提高单位课时教学效果。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应该有启发性,不能满堂灌,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把重点放在指导学法上。

二、如何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

1、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高层次、高质量的教育。实施语文素质教育要求有高素质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在教学中遵循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和实效性原则,以现代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学原则指导语文教学实践。语文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师德修养方面,应具有崇高的使命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忠诚事业,献身教育,热爱学生,以自身的形象和人格影响教育学生;在业务能力方面,要有广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较强的教学能力以及较强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能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育科研方面,能向科研要教学质量,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总结。

2、改革教材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1)、阅读教材与写作、说话教材分编。长期以来,写作、说话训练没有专门的教材,后来有一点训练材料,也只是附着在阅读教材的每个单元之后。这种编排的好处是便于读写结合,但应当看到,阅读、写作和听说各有不同的训练内容、要求和规律,各具相对的独立性,把三者机械地捏合在一起,难免顾此失彼,相互干扰。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分开编排,读写听说系列分明,易于体现各自训练的规律性,交相为用,互促互进,共同完成语文训练任务。

2)、阅读教材的编排,可以按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原则进行。高一学习现代文和浅易文言文,主要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高二学习我国当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和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主要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高三学习文化气息浓厚的议论文、科技说明文以及名家名作,主要培养研读文化论著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形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训练序列。这比现行教材单以文体为侧重点的编排更具层次感和渐进性。

3)、写作训练,以提高学生写作实用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行为、习惯为主体,辅以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可分为三个阶段:高一上期,在写作全过程中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辅以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高一下期和高二,训练写作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能力,辅以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高三,在继续训练实用文写作能力的基础上,培养文科生、理科生和预备就业生各具特点的写作能力。

4)、说话训练,主要训练学生日常口语的交际能力,学会即席发言、演讲、交谈、采访、讨论、表演(对白)、辩论等七种口语样式,掌握必要的谈话技巧。可分为两个阶段:高一上期,培养口语单向表达能力,训练内容有即席发言、演讲、口语单向表达和双向交际的技巧;高一下期和高二,培养口语双向交际的能力,训练内容有体态语、交谈、采访、讨论、表演(对白)、辩论等。

3、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高中素质教育范文第7篇

当前高中地理推行素质教育的制约因素,关键是教师的教育思想没有根本转变,还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应试教育”是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应试教育”使学生课程负担过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种教育倾向,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学生地理能考出“高分”,这不是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全面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基本技能和地理基本观念和整体素质,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实现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这才是新时期高中地理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任务。

二、高中地理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

所谓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相关教育现象、对学生主体以及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信念”。教育观念对教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高中地理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首先地理教师要以人为本,要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和活动空间。

三、高中地理教师要重新认识教材

地理教材在地理教学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挖掘教材,传授学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地理学是一门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学科,其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以及人类生存的所有环境,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也在不断地改变,所以,地理教材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与变化。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重新认识教材,并针对现行地理教材更新赶不上时展的状况,尝试借鉴网络技术利用各种网络教材来补充传统教材的不足。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为主导的今天,高中地理教师要融入到素质教育中去,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加强理论学习,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创新认识地理教材,读通、读熟、读透教材,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的细节中,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完成教育的目标。

高中素质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

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高中语文教学主要以成绩为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常说围绕考题进行学习和探究,这是应试教育的普遍模式,即过于注重考试而忽视素质。语文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它不仅仅是高考要学习的学科对象,更是教育学生思想、培养学生人格、塑造学生品质的重要手段,我们不能将语文教学变成学生高考的工具,忽视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使学生对语文兴趣索然,因此,高中语文素质教育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教师应为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而不断努力。本文中,我结合多年语文教学经验就语文素质教育进行了探究。

一、凭借丰富的信息传播手段突破封闭教学的壁垒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教学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而不仅仅在于课堂上对于教材的理解与掌握。新课程改革下,要想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思想,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语文教学的多彩性和丰富性。例如,电视上的一些时事分析节目,就是很好的语文学习素材,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掌握时事动态,了解国内外的重大新闻,对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时期的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封闭学习模式,要将眼光放得更开阔,更长远,要努力营造一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行,让学生有一种心系社会,感知社会冷暖的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提高其语文学习的良好效果。

二、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

应试教育下,学生主要是埋头于题海战术,根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进行课外阅读,教师也不重视学生的课文阅读,认为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收效甚微。其实,这种思想是错误的,阅读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它对于语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是学生做多少语文题目都无法实现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除了重视课堂阅读以外,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假期阅读等。学生的日常课外阅读,教师可以选择高中语文指定阅读教材为读本,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可以按照学生自读篇和教读篇进行教学,自读篇是让学生凭着自己的兴趣,独立去阅读;教读篇是按照教师的要求,由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来完成。根据语文教学的要求,教读篇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诗词背诵,教师可以让学生经常背诵一些经典的古诗词,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诗词底蕴,又可以使学生在写作上储备良好的理论论据,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能力。一种是古文阅读训练,在古文阅读中,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学生独立去完成,从而进一步促进高中语文课本的知识迁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再就是语体文阅读能力训练,教师可以将其当做补充教材,对学生进行训练,通过语体文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现代文学习的能力和水平。而假期阅读指的是教师选择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名著,让学生去阅读,并写出一些读后感,从而不断提升学生文学素养,这样既可以有效利用学生假期时间,又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学积淀。

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新课程标准倡导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而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上高一时,在语文课堂上大部分的学生还勇于发言,积极回答问题,可到了高二、高三,在课堂上发言的却少之又少。虽然我们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并提出了新课程的实施方案,可是高考的指挥棒依然没有改变,为了应付高考,教师根本就无暇顾及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是机械讲授,课堂上满堂灌,课下开展题海战术,长此下去,学生就更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去走,于是语文课堂上,课堂气氛单调而乏味。因此,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必须要从根本上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要以高度的热情,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学习的效率。为了能够唤醒学生主动发言的意识,教师可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去发言,有勇气去发言,并经常鼓励学生,让学生树立说话的信心和勇气。为此,教师可以制定课堂发言的竞争机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个名组安排一个学生去组织,负责统计小组中学生发言的次数,并定期进行总结和评比,作为学生期末考核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通过鼓励学生课堂上的积极发言,其目的在于突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不再重复以前教师满堂灌,学生全盘接受的教育理念,而是通过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和交流,来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相长、师生平等的、和谐民主的教学关系,只有教师冲破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为落实素质教育奠定良好基础。总之,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也高,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素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高中语文作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学科,理应担负起新课程改革的排头兵,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断创新语文教学的新方法,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刘伟.高中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J].语文教育,2008(6).

[2]孟晓庆.活化语文课堂,激发个性飞扬——高中语文个性化教学之我见[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6).

[3]罗德辉.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及实践[J].文学教育:下,2012,(5).

[4]房丽.坚守有效教学,成就无限精彩——新理念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追求[J].语文天地,2011(21).

[5]阮朝辉.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大学精神文化——以贵阳学院图书馆为例建设转型的策略[J].经济师,2013(6).

高中素质教育范文第9篇

语文学科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学好语文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语文是最具有挑战性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对于落实新课程改革意义重大。本文将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进行相关探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 素质教育 新课

程改革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高中语文教学主要以成绩为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常说围绕考题进行学习和探究,这是应试教育的普遍模式,即过于注重考试而忽视素质。语文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它不仅仅是高考要学习的学科对象,更是教育学生思想、培养学生人格、塑造学生品质的重要手段,我们不能将语文教学变成学生高考的工具,忽视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使学生对语文兴趣索然,因此,高中语文素质教育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教师应为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而不断努力。本文中,我结合多年语文教学经验就语文素质教育进行了探究。

一、凭借丰富的信息传播手段突破封闭教学的壁垒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教学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而不仅仅在于课堂上对于教材的理解与掌握。新课程改革下,要想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思想,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语文教学的多彩性和丰富性。例如,电视上的一些时事分析节目,就是很好的语文学习素材,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掌握时事动态,了解国内外的重大新闻,对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时期的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封闭学习模式,要将眼光放得更开阔,更长远,要努力营造一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行,让学生有一种心系社会,感知社会冷暖的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提高其语文学习的良好效果。

二、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

应试教育下,学生主要是埋头于题海战术,根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进行课外阅读,教师也不重视学生的课文阅读,认为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收效甚微。其实,这种思想是错误的,阅读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它对于语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是学生做多少语文题目都无法实现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除了重视课堂阅读以外,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假期阅读等。学生的日常课外阅读,教师可以选择高中语文指定阅读教材为读本,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可以按照学生自读篇和教读篇进行教学,自读篇是让学生凭着自己的兴趣,独立去阅读;教读篇是按照教师的要求,由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来完成。根据语文教学的要求,教读篇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诗词背诵,教师可以让学生经常背诵一些经典的古诗词,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诗词底蕴,又可以使学生在写作上储备良好的理论论据,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能力。一种是古文阅读训练,在古文阅读中,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学生独立去完成,从而进一步促进高中语文课本的知识迁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再就是语体文阅读能力训练,教师可以将其当做补充教材,对学生进行训练,通过语体文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现代文学习的能力和水平。而假期阅读指的是教师选择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名著,让学生去阅读,并写出一些读后感,从而不断提升学生文学素养,这样既可以有效利用学生假期时间,又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学积淀。

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新课程标准倡导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而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上高一时,在语文课堂上大部分的学生还勇于发言,积极回答问题,可到了高二、高三,在课堂上发言的却少之又少。虽然我们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并提出了新课程的实施方案,可是高考的指挥棒依然没有改变,为了应付高考,教师根本就无暇顾及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仍然是机械讲授,课堂上满堂灌,课下开展题海战术,长此下去,学生就更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去走,于是语文课堂上,课堂气氛单调而乏味。因此,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必须要从根本上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要以高度的热情,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学习的效率。为了能够唤醒学生主动发言的意识,教师可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去发言,有勇气去发言,并经常鼓励学生,让学生树立说话的信心和勇气。为此,教师可以制定课堂发言的竞争机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个名组安排一个学生去组织,负责统计小组中学生发言的次数,并定期进行总结和评比,作为学生期末考核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通过鼓励学生课堂上的积极发言,其目的在于突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不再重复以前教师满堂灌,学生全盘接受的教育理念,而是通过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和交流,来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相长、师生平等的、和谐民主的教学关系,只有教师冲破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为落实素质教育奠定良好基础。总之,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也高,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素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高中语文作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学科,理应担负起新课程改革的排头兵,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断创新语文教学的新方法,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刘伟.高中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J].语文教育,2008(6).

[2]孟晓庆.活化语文课堂,激发个性飞扬——高中语文个性化教学之我见[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6).

[3]罗德辉.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及实践[J].文学教育:下,2012,(5).

[4]房丽.坚守有效教学,成就无限精彩——新理念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追求[J].语文天地,2011(21).

[5]阮朝辉.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大学精神文化——以贵阳学院图书馆为例建设转型的策略[J].经济师,2013(6).

高中素质教育范文第10篇

三个着力点:让学生生活充满七彩阳光

潍坊市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通过建设创新实践基地、开设阳光60分课程、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等全领域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上,针对高中素质教育实施中的薄弱环节,选准了三个着力点,强力进行突破。

可供选择的校本课程――数百课程任你选

围绕“读书成长、自然观察、社会考察、科学探究、游览参观、自主学习”等6大板块,各高中各尽所能,全力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可让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菜单。如“话说潍坊”、“谈高中生理财”、“金庸小说探究”、“大国崛起电视系列讲座”等200多个学习模块,就是潍坊一所高中为学生提供的课程菜单。潍坊一中还开设了家长课堂,让在不同行业有所成就的家长走到学生中间,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来自军营的赵富纪家长讲述的“兵器知识”,来自市水利局的王帮学家长带来的“水资源的利用与未来”的课题等,无不让学生们对家长讲堂充满了期待。

为丰富课程资源,潍坊市开展了“千名名家进校园”活动。把民间知名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潍坊百名文化名人、十大道德模范、劳模、企业家等请进校园,通过专题讲座、社团指导、技艺传授等多种形式,激励学生、滋养学生,用鲜活生动的教育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多彩的学习模块体现了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学习地点和学生群体的选择性,为学生个性发展、主动发展提供了保障。

实践活动系列化――社会课堂为你开

为搭建起可供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各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学生双休日活动指导意见。在双休日,学生走进军营,走进企业,走进自然,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高校,充分进行社会体验、校园体验、家庭体验、心灵体验。仅潍坊七中就建立了4个校外实践基地,学校在双休日、节假日组织学生到潍坊的大型企业潍坊柴油机厂参观学习,到潍坊大型商场百货大楼顶岗体验,到当地知名民营企业瑞福香油厂调查感悟,通过“走进潍柴、体验百大、感悟瑞福”等系列实践活动,学生汲取了社会生活的丰厚营养,增强了学习动力。

目前,全市高中学校挂牌确定校外社会实践基地273个,校内设立“百家讲坛”45个,各类社团2312个,兴趣小组879个。每到双休日,在潍坊的各大企业、商场、社区,随处都会看到学生们愉快活动的身影。

课堂教学再变革――把思维过程还给每个学生

潍坊市把探索“轻负担、高质量”、建设自主合作高效的课堂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把高中课堂教学改革列为全市38个重点教育工作之首,实行经费跟进、专家引领、团队运作、集中攻关的策略。

首先,加强分学科指导,探索各自规律,强力推进“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教师辅导”的课堂教学流程再造,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

其次,全面推行分层教学。基于课程标准,对不同学力层次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培养方案:对优秀学生实行“课堂+兴趣小组”,充分放大学科学习的优势;对大多数学生,降低要求,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课堂;对后1/3的学生,实行全覆盖关爱工程,降低学习要求,挖掘潜力特长,帮助他们找准实现自身价值的成功之路。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人生规划教育,加强心理指导,教会学生选择,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我的人生我做主”。

为什么潍坊的学校能够放开手脚大搞素质教育?关键是潍坊市确立了三个支撑点,从政府、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入手进行了评价改革。

改革了对县市区政府教育工作的评价办法

在潍坊,对县市区教育进行年度综合督导是政府行为,督导结果纳入对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的业绩考核中,并在每年“两会”期间在当地媒体公告,历来被党委、政府所看重,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在2008年规范高中办学行为过程中,潍坊把省教育厅的要求、标准、时限等一一列为督导内容,并赋予足够的权重,占了1/3还强。在评估方案总分1300分中,素质教育指标为430分,其中规定,国家课程课时计划落实指标占120分,规范办学行为指标为150分,因课程课时计划未落实被省通报一次扣30分,被市级媒体曝光一次扣10分。违反作息时间有关规定的一次扣10分,违反双休日安排、寒暑假及其他法定节假日安排有关规定的一次扣20分……对上述指标采取经常性督导的形式,结合潍坊市教育投诉中心的热线记录,不定期公布累计督导评估结果,年终以累计得分作为对各县市区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成绩。这样,规范办学行为的责任就不仅仅压在教育部门肩上,同时也压在党委、政府的肩上。

建立健全客观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指标体系

改变过去主要以高考升学率为标准来评价学校的做法,对学校实行多元评价。这些改革措施让广大校长吃了一颗定心丸,解除了紧箍咒。潍坊市制定了针对不同学段的学校评估办法,其中的每一项指标无不紧紧导向素质教育的要义:

1、评价国家课程方案的落实情况。引导学校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执行课程计划,开齐课程,上足课时,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能适应学生不同发展需求的课程。

2、评价办学行为的规范程度。从学生作息时间的安排、分班情况、课业负担情况、学校收费等方面严格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按照教育规律和国家的教育法规来实施教学行为。

3、评价教师、学生的发展变化。通过身体素质、艺术素质、思想素质等反映师生发展变化的指标,引导学校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持续发展。

4、评价师生对学校的满意度、认可度。通过学生对学校在教育教学等各方面的制度、管理等的满意度评价,以及教师对学校管理制度、教学条件等方面的满意度的评价,引导学校努力建设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5、评价学校的特色。通过对办学模式、学校管理、学科建设等某方面发展优势的评价,引导学校各具特色,各展所长,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6、评价学校的办学效益。通过师生发展水平、学校科研水平、学校争优创新水平等衡量学校的办学效益。

引导百万家长在素质教育新理念洗礼中形成科学评价观

虽然教育行政部门实行多元评价了,但如果不改变社会上仍以升学率为评价标准评价学校的观念,那么素质教育仍难以全面推进。为此,潍坊市开展“家庭教育

进万户,百万家长进学堂”活动,深入推进“亲子共成长工程”,让百万家长接受素质教育新理念的洗礼。市教育局主动承担了家庭教育的责任,组建了家庭教育专家讲师团,邀请近百名全国一流的家庭教育专家到潍坊市广大城乡学校巡回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全市近百万名农村学生家长免费听取了先进家庭教育理念报告。潍坊依托全市中小学成立了1000多所家长学校,依靠专家团队培训了l万名班主任和优秀教师成为本土化的家教专家,自主研发了完整、科学的家长学校课程体系,并形成制度,让每个家长每年接受8课时的家庭教育知识培训。其中,潍坊市的“家庭教育农村行”活动,被誉为新世纪的“农民素质提升运动讲习所”和“农民精神文化盛宴”。

大保障机制:督导责任区对高中办学实行无缝隙管理

规范办学行为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着眼于长效机制的建立。潍坊市用督导责任区这个机制破解了义务教育学校加班加点、课业负担过重、课程开设不全等顽症,2008年又将此机制用在规范普通高中办学行为上,根据行政区划和学校分布,把全潍坊市的64所普通高中划分为12个直接责任区。

督导责任区实行目标责任制,每个督导责任区由潍坊市教育局确定1名市级督学作为第一责任人,每个县市区(开发区)为一个督导责任分区,实行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包靠学校责任制,其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包靠的领导班子成员为直接责任人。

督导责任区督学的主要职责是,依法对包靠学校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法律法规等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随机督察,主要内容包括:

1、落实课程方案。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及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开设情况。自习课不得分配到学科。

2、作息时间。重点是学生每天在校时间、晚自习时间、睡眠时间、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

3、双休日学生活动。双休日学生自主活动与学习。两周(双休日)放假一次,不组织学生统一上课,不统一上自习,不统一辅导,不统一考试,不统一做同一学科的作业;取消统一上、下课铃声,允许学生自由进出各自的宿舍。双休日或晚自习教师不坐班,严禁教师有偿家教。

4、寒暑假放假时间和教育行为。按规定时间放假,严禁学校在假期上课和统一安排自习。

5、各种考试、培训、竞赛,教辅资料和收费。

6、文理分科时间和评价管理。

7、招生工作。严禁乱招生,严禁招收复读生,严格控制班额。

8、学业水平考试和学分认定。

9、高考信息管理与高考宣传。

10、国家、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对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行为的其他有关规定。

高中督导责任区的督导结果,直接纳入年度对各县市区的教育综合督导评估成绩。高中督导责任区的建立,实现了对高中办学行为的无缝隙管理。2008年以来,潍坊市共下发了4份通报,3名教育干部、7名校长被处分,两所市规范化学校的资格被撤销,对发现存在严重违规办学行为问题的学校校长给予了严厉处分,使教育系统的各级干部与校长真正认识到规范办学的紧迫性、严肃性,切实加强自律,主动探索素质教育之路。

上一篇:幼儿德育教育范文 下一篇:教育思想理论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