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感恩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29 11:55:26

高中感恩教育

高中感恩教育范文第1篇

1.对长辈养育之恩的淡漠。

2015年3月,我对我县3所普通中学的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5%的学生不知道家庭收入,52%的学生偶尔与父母沟通,44%的学生从来不对长辈说感激的话,29%的孩子认为长辈并不辛苦。冰冷的数字,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

2.对学校和老师培育之恩的淡化。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按常理说,学生与老师的感情是非常融洽、深厚的。但在普高资助过程中,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说“:虽然大家都在尽力帮助这些孩子,但我们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3.对社会和他人襄助之恩的冷落。

美国伟大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对“施恩不图报”的人而言,他们所期望的,最多不过是受助者一句道谢的话语而已,然而许多受助学生对社会和他人襄助的无动于衷让人吃惊。普高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常常需要在他人的关怀中成长,难免会缺失“恻隐之心”,或者说对他人的关爱想说却说不出口,想做却不知怎么做。因此,对普高贫困生更应重视感恩教育,让他们书写出一个端庄、遒劲的“人”。

一、在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

充分利用课堂,发挥其主阵地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一是利用课堂宣传资助政策的意义、原则和内容,特别是抓住每学期资助申报和资金发放等节点,将感恩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了解助学目的,从理论和精神层面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二是对普高贫困生自身角色定位及成长历程的探讨,澄清与抵制各种消极的错误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父母给予他们生命,还是朋友给予友情或者教师教他们知识,一切都是恩情。通过课堂教育形成普遍认同的“知恩”“、感恩”共识。

二、利用媒介渗透感恩教育

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媒介,广泛宣传贫困学生励志成才、回报社会的实例,把媒介打造成传播优秀感恩文化的平台之一,形成“抬头见文见图”的视觉效应,营造感恩教育氛围。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今天受国家、社会的帮助,来日我们需要用这种使命感去关怀他人。利用案例和互动,从理论到实际,从认知到情感开展感恩教育。

三、在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

通过活动,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一方面,围绕资助评选前、评选过程中和评选后,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如组织收集有关感恩教育的材料,观看《一个也不能少》、《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开展感恩教育讲座、演讲比赛或歌唱比赛,创设“感恩日”,举办主题辩论会,评选感动人物等活动。另一方面,积极配合社会力量举办各种公益助学活动,体味其中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让学生知恩在心,感恩于行。

四、在社会实践中渗透感恩教育

社会实践是磨炼个性和铸造人格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把感恩教育设计成学生可以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环境保护、慈善捐助、传授专业技术、开展社会调查、公益宣传、法律知识普及等活动。一方面有利于普高贫困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有利于他们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发现自身的价值,发现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升华成对国家、对社会、对亲人的热爱。感恩是人类永恒的精神主题。在普高助学过程中渗透感恩教育、培育感恩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要素之一,也是促进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效载体之一。感恩教育,让我们的贫困学生在面对人生荆棘时,能扬起自尊、自立、自强、抗挫的风帆,徜徉在人生的海洋里,在受助中感悟人生、成就人生!

高中感恩教育范文第2篇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创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既是道德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人性教育。

二、普高贫困生感恩意识现状

近年来,国家对普高贫困生的资助政策不断完善,资助标准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普高贫困生的帮扶力度也不断加大,有效地帮他们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从而使这项民心工程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但笔者在参与这项工作中发现,其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特别是学生的感恩现状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

1.对长辈养育之恩的淡漠。

一些普高贫困生没有体会到父母及其他长辈每天辛辛苦苦是为了什么,他们认为长辈们对自己的付出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当长辈们一时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时多有埋怨,少有理解。

2.对社会和他人的襄助之恩冷落。

美国伟大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对“施恩不图报”的人而言,他们所期望的,最多不过是受助者一句道谢的话语而已,然而许多受助学生对社会和他人襄助的回应无动于衷得让人吃惊。

三、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剖析

1.个人原因。

由于先天疾病或后天的天灾人祸、父母离异等原因,普高贫困生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压力,生活拮据,在衣、食、住等方面较之其他同学有较大差距,加之成长环境的不同和成长经历的差异,在精神上也承受着巨大压力,使得部分学生总觉得低人一等,久而久之,形成自卑、封闭、孤僻心理;而他们的内心十分敏感,容易受到伤害,这道心理屏障,让他们更多产生了对生活不公平的不满。这样的心态,怎么会去感恩?

2.家庭原因。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大多数贫困学生要么是家庭中的“顶梁柱”无法发挥作用,要么是单亲家庭,要么是孤儿或“准孤儿”……因家庭经济来源十分有限或不稳定,其监护人迫于生计,不得不四处奔波,没有时间、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3.学校原因。

迫于高考的压力,现在部分老师和学校把更多目光投到学生考试分数和高考升学率上,虽然也提倡“五育并举,德育为先”,但对学生的德育往往只停留在“不违纪”的层面上,无暇顾及感恩教育。老师们不渴求学生回报,不期望学生感恩,而面对正经历着种种不幸的贫困学生也相对缺少心灵的沟通和交流,缺少因材施教。在这种大环境下,不少学生成为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汲取的“冷漠一代”。

四、在资助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

普高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常常需要在他人的关怀中成长,难免会缺失“恻隐之心”,或者说对他人的关爱想说却说不出、想做却做不出。因此,更应重视多元地进行感恩教育,让他们书写出一个端庄、遒劲的“人”。

1.在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

充分利用课堂,发挥其主阵地作用,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一是利用课堂上宣传资助政策体系的意义、原则和内容之机,特别是抓住每学期资助申报和资金发放等节点工作,将感恩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了解助学目的,从理论和精神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让感恩之心渗进学生心中。二是对普高贫困生自身角色定位及成长历程的探讨,澄清与抵制各种消极的错误意识,让学生意识到无论是父母给予他们生命,还是朋友给予友情或者教师教给他们知识,一切都是恩情。

2.利用媒介渗透感恩教育。

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媒介载体,广泛宣传贫困学生励志成材、回报社会的实例,把媒介载体打造成传播优秀感恩文化的平台之一,形成“抬头见文见图”的视觉效应,营造深厚的感恩教育氛围。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今天受国家、社会的帮助,来日我们是否需要这种使命感去关怀他人?

3.在社会实践中渗透感恩教育。

社会实践是磨炼个性和铸造人格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把感恩教育设计成学生可以参与的社会实践,如开展环境保护、慈善捐助、传授专业技术、开展社会调查、公益宣传、法律知识普及等活动,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一方面有利于普高贫困生形成和巩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能使他们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发现自身的价值,或者发现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并升华对国家、对社会、对亲人的热爱。感恩是人类永恒的精神主题。在普高助学过程中渗透感恩教育、培育感恩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要素之一,也是促进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效载体之一。感恩教育,让我们的贫困学生在面对人生的荆棘时,能扬起自尊、自立、自强、抗挫的风帆,更加从容地徜徉在人生的海洋里,在受助中感悟人生、成就人生。

高中感恩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 感恩教育 必要性 内涵 问题

近年来,中学生感恩意识的普遍缺乏,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立足课堂,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感恩教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

人格是做人的资格,就是人之成为人的品格和起码应具有的权利和义务。所谓健全的人格,应该具备责任感,勇于承担责任;有自信,能正确处理遇到的困难与矛盾;乐观并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等。而在我们的周围,学习态度不端正、不思进取者有之;对父母对自己所做一切视为理所当然、习惯于索取者有之;不懂得去为父母亲做些什么,分担些什么,稍有些不如意,便大发脾气,甚至以死相逼者有之;不接受师长管教,顶撞冒犯者有之,等等。这些表现都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要通过教育来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培养奋斗精神、合作精神,以及良好习惯,并能以感恩的眼光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为,为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同时,也为自己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国家对高中教育也提出了任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育,使他们的基本素质得到提高,个性、特长和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的一代新人。”

2.开展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必然要求。

德育是培养人的教育。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父母、社会心存感恩,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增强其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帮助与关心心存感恩,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和谐相处;对自然心存感恩,懂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环保意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3.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助推器。

和谐校园的基础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师生关系。开展感恩教育可以培育和提高人们的和谐文化素质,假如校园中的每个人、每个班级、每个处室或班组都崇尚感恩理念,践行感恩精神,以感恩的方式思考问题、处理事情、解决矛盾,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学校就会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指责和推诿。

二、感恩教育的内涵及外延

所谓感恩,即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教育,也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中的自觉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是非常必要的。

感恩教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承担责任。

责任是指份内应做的事。许多学生缺乏感恩之心,其实质就是缺乏责任感。因此,感恩教育要渗透于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就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老师之恩,就要尊敬师长,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来回报师长;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出贡献。

2.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在学习生活中,常有一些学生在遇到,同学矛盾、师生矛盾或与家长矛盾等时,不能正确处理,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有的甚至酿成大错。感恩教育,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3.珍爱生命。

珍爱自己的生命,对父母、对师长、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生命如流水,只有在它的急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珍爱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回报;珍爱生命,是对师长的最好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包括交通违章、吸毒、艾滋病,还有形形的犯罪。

三、感恩教育过程中应注重的问题

1.教师必须做好“感恩”的榜样。

“言传不如身教”,感恩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首先要求教师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对中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更应通过周围的环境耳濡目染、感受效仿。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必须做好“感恩”榜样,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2.要充分发掘教材中感恩教育内容,做到巧设情境、妙于运用。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强调:“本课程标准根据教育目标,从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高二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教材中的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正确认识社会实践的巨大作用,正确地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群众观等内容,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感恩文化传统和道德要求。

案例一:高三学生任某自幼丧父,妈妈一个人扶养他。周末妈妈有事让他去亲戚家做作业,结果中午妈妈在网吧里找到了他。母亲非常失望、伤心,而他却不以为然。而且觉得妈妈小题大作,同学当中上网的很多,很正常,他还不是因为家里不能上网才跑到网吧去的嘛,为此和妈妈发生了冲突。

案例二:同学甲上课想要问老师问题时就像招呼饭店服务生一样;而同学乙不管问老师什么事情都不忘记说声“谢谢”;同学丙在小高考前夕去老师那里辅导,结束后居然问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有人考不到C级的话老师是不是会倒霉?”

问题:(1)请你对以上同学的行为作简要的评析?(2)思考为什么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

针对以上案例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高中学生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这个时期的学生必须学会处理好各种不同的关系: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和可以产生万物,单一的事物在一起,就不会发展,说明不同的事物结合生成万物。君子虽然观点不同,但心是相和的,故说君子是保留了差异的和;小人的嗜好相同,但各争其利,貌和心不和,所以说小人之间的交往其实是不和的。从矛盾的观点来看我们和自己最亲近的人容易发生矛盾冲突,我们懂得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道理,就应该学会理性地去看待自己和那些真正关心自己的人之间的冲突。

3.感恩教育需要尊重学生。

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施恩,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现在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所以师生双方只有互相尊重,感情才相通,内心深处才能产生共鸣,学生才会真正地接受教师的教育。马克思说:“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感恩教育要求教育者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

总之,感恩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境界;感恩是一束金色的阳光,能化解冰雪。让我们学会感恩,让这束阳光永远照耀大家的心。

参考文献:

[1]杨汉清.试论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国家教委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研究与实验》.

高中感恩教育范文第4篇

一、 感恩教育的现状

现在的孩子,一般都是家中的“独苗”,长辈对他们是“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无论是经济阔绰、拥有万贯家财的家庭,还是经济拮据、捉襟见肘的家庭,几乎都对孩子千般溺爱,万般娇宠,从来不舍得给孩子吃一点苦,而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即使是省吃俭用,甚至是出门借债,也设法给予满足。这样不仅使许多孩子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恶习,还养成“唯我独尊”和“贪得无厌”的个性。这些孩子往往不理解长辈的苦衷,不体谅长辈的艰辛,他们对于长辈的付出视而不见,觉得理所当然,甚至觉得远远不够,所以,现在有些青少年当家长给的钱不够他们挥霍时就去偷盗、抢劫、敲诈……比如,每年新学期开始,校门口就停满“送行”的私家车或者的士,校园里,家长大包小包肩扛背驮,而几近成人的学生却两手空空,若无其事。寝室里,家长挥汗如雨,打扫房间,收拾床铺,寝室主人却在看手机、发信息、听MP3……家长叮嘱几句,就被孩子视为“啰嗦”,甚至顶撞。

除了上述来自家庭溺爱的原因,从目前的学校教育现状来看,校方在感恩方面的教育也是有缺陷的。在目前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大环境中,学校忽视对中学生的品德培养,在评价学生时,往往以考试成绩定高下,却对其思想品德忽略不计,只要成绩好,就能“一俊遮百丑”。从而使教学理念所一直提倡的“道德为首”的教育方针被抛之脑后,即“德”的教育仅仅停留在文件中、课本里和口头上,久而久之,使学生形成了只注重成绩的提高却不重视道德修为的不良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而从社会这一大环境来看,当今社会“流行”着“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价值观念。学生在这种不良风气的熏陶下,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感情冷漠,缺乏感恩之心。

感恩作为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成分。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以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道德基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显得更为重要。

二、针对于目前感恩教育现状的对策

高中学生正处于心理走向成熟期,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形成感恩之心,从而使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直至于“施恩”。

1.唤起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对父母怀有感激之心,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存感恩之心,那么,他对别人所表现出来的所谓“爱心”则是虚伪的,甚至是有所图的,一旦别人于他失去利用价值,他将无情地弃之而去。有些父母在年老体衰后,老无所依、老无所养,究其内因,就是因为他们的孩子缺乏感恩之心的缘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与其先治国平天下,不如先修身齐家。”因此,教师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应首先教育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唤起学生对于其父母的感恩之心,这是感恩教育的基石,也是起点。

2.引导学生对帮助过自己的人抱有感恩之心

人的一生之中,或多或少会得到别人的帮助。但在目前物欲横流的社会,许多人的感恩之心已经淡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得到周边人帮助时学会说声“谢谢”,在得到他人恩惠时,要专门抽出时间向对方表达谢意。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参与示范和体验。比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同学甲的笔滚落在地上,同学乙帮他捡起来还给他。然后,教师发问:“乙同学,如果甲视之为理所当然,不表示感谢,你的心里是什么感受?反之呢?……当你对别人的帮助毫无感激之情的话,将失去更多的帮助,但当你对帮助过你的人们给予衷心的感谢的时候,甚至去主动帮助别人的时候,你会得到更多的帮助。一个人走上社会,要想成功,必须要得到来自他人的帮助,所以,要想成功,必须心怀感激。”教师从学生的自身出发,再进一步推己及人,教育学生要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要感激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还要主动去帮助别人。

高中感恩教育范文第5篇

班会主题:让我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

活动班级:高一(3)班

活动背景:(励志主题班会)

现在的学生,很多不懂得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少数甚至成为了只知道汲取的冷漠一代。因此,通过本次班会,努力唤回同学们回报爱心的良知,以此为契机,学会感恩,刻苦学习,拼搏进取,来回报父母,老师和社会。

班会目标:

1、让学生了解感恩,即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

2、让学生懂得怎样去感恩。

3、通过活动让学生真真学会如何做人。

4、让学生能够从心底里感恩老师、感恩同学和朋友。

活动准备:

1、选拔班会主持人(2人)

2、搜集与主题相关的歌曲,如《感恩的心》《园丁之歌》《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爱的奉献》《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灯》《老师您好》《光荣》《老师礼赞》

3、搜集相关的诗句、名言、谚语、成语等。

4、准备便利贴

班会过程:

一、播放歌曲《感恩的心》,老师导入班会主题,接下来由主持人主持班会。

同学们,我说一个英语单词,看看大家知不知道它的中文含义,Thanksgiving Day,对,是感恩节,大家知道,在美国,把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定为感恩节,在这一天,具有不同信仰和不同背景的人们,会按照习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祷,感谢上苍一年里对自己的恩赐和惠顾。我们中国也有着

感恩的传统,像: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都是很好的写照,但严峻的现实是,现在有不少中学生令人遗憾地成了不会感恩,只知道汲取的冷漠一代。

由此我们举行这次以《学会感恩》为主题的班会,希望同学们以此为契机,学会感恩,刻苦学习,拼搏进取,来回报父母,老师和社会,下面XX和XX一起主持这次班会,大家欢迎。

二、讨论:我们为什么要感恩?(学生讨论发言)

主持人总结:刚才几位同学都说了自己对感恩的理解,非常好。

高中励志主题班会:感恩主题班会设计高中励志主题班会:感恩主题班会设计

在生活中,我们首先要感恩的是父母,因为他们生养了我们;

其次,我们要感恩的是老师,因为他们教育了我们;

另外,我们还要感恩朋友和对手,因为他们促进了我们的成长;

甚至我们还要感恩自然,因为自然给了我们阳光雨露,蓝天碧树,四季变换。可以这样说,面对生活,我们就要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上学期我们已经组织过感恩父母的活动,这次的活动重点放在感恩老师和感恩同学。

三、学会感恩老师

1、列举班上的小事(插相片)(如上课睡觉、发呆、看课外书、抄作业、玩手机、乱丢垃圾等),看见这些小事,老师会怎样?同学是怎样应对老师(表面敷衍、憎恨、埋怨、丑化老师甚至与老师发生矛盾)

讨论:(1)这些小事对吗?(2)这些是小事吗?(3)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4)我们应该怎样做?

更深层:(1)你恨过老师吗?(2)你知道你的老师每天的工作时间有多长吗?(3)你认为你的老师对他(她)自己的孩子(也是学生)照顾多吗?和你们的父母相比,他们是合格的父母吗?或者老师在学校待了多少时间,花了多少经历吗?(4)你觉得这是老师欠你的,就该在你身上花这么多心思吗?

2、列举老师无私奉献的具体事例

老师工作时间:早上六点多就要起床,晚上十点多才能回家,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一周工作六天,班主任周日都还要回学校上课,没有一个完整的周末

一些老师没有时间(早读图片、辅导课、晚自习、甚至晚辅导图片,老师自己的孩子常常无暇顾及)

老师和学生谈话、去学生宿舍问候、出操、组织各种活动,协同家长管理等等

晚上学生不在,老师还会亲自找学生

3、我言我师

(1)分学科分别谈谈各科老师

(2)学生代表谈谈自己和老师之间的故事

4、如何感恩?

学生代表谈

老师代表谈

5.献给老师一首诗《老师辛苦了》(全班朗诵)

是谁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高中励志主题班会:感恩主题班会设计励志故事_经典励志故事_励志小故事

是谁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您辛苦了!老师!

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人们。

您辛苦了!老师!

把青春无私奉献的我们。

您辛苦了,老师!请接受我们崇高的敬意!

高中感恩教育范文第6篇

一、感祖国之恩――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的教育主题。不论是中国古代、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都强调“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在教学中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活动:

1、维护国家统一

围绕这一主题可以进行的专题活动有:“香港昨天、今天和明天”、“宝岛台湾”、“新疆是祖国的神圣西北疆”、“自古以来是中国的神圣领土”等等。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形成认识:

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统一不仅使中华民族历史前后相接.而且使中华文明绵延至今,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延续性是世界文明史上独有的。对于历史上的分裂应持全面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既要看到其危害,又不能忽视分裂时期客观上存在的有利于统一的积极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自觉拥护党的有关方针、政策,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一切分裂势力和行为。

2、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正确态度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反对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

专题一:对待儒学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具体而言:

1、“德治”有它的合理性,“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道德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需要有良好的社会规范来维系。

2、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积极内容,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天下统一的思想等等。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3、对有些内容可以剔除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的有用的思想要素。如古代“民本”思想可以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

4、对儒学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等。

作为青年学生要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荣的观念,坚持了解传统文化,积极宣传传统文化,自觉学习并推广、传播传统文化,坚持用传统文化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感自然之恩――敬畏自然、珍惜生命

壮丽的山河哺育了人类,难道我们不该对自然怀有感恩之心吗?自然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体。我们的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息息相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专题一:认识历史上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从中吸取教训。

1、中国古代史上自然环境破坏的重要表现:

(1)秦始皇统―中国之后,开始大兴土木,毁伐森林。为修建阿房宫,砍光整个蜀地山岭上的树木,故有“蜀山兀,阿房出”之说。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及过度开发,导致黄河多次泛滥。

(2)隋唐时期,由于人口的增加,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出现了放火烧山、向山要田和围湖造田等现象。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生态平衡有所影响。

(3)清朝前期人口急剧膨胀,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政府颁布山川弛禁制度,在一定范围内开放山林,以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这从长远来看,又造成了山区因长期被开发和掠夺而产生的环境恶化局面,以致现代山区脆弱的生态系统已不能承受严重的环境污染,山区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2、三次工业革命对自然的破坏:

世界近现代史上,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和破坏,生态破坏和污染问题愈演愈烈。

三、感社会之恩――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世界

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真诚相待,和谐共处。大而广之,我们要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共同实现“和谐世界”的伟大目标。

专题一:历史上的和谐之音

1、和谐思想――和谐思想是构成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中国古代:①孔孟儒家提倡“仁”、“仁政”等民本思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②开明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以民为本,如唐太宗强调“存百姓”的思想。③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如西周文王曾告诫儿子武王对大自然不要进行过度开发,要按自然规律合理使用;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世界近代:①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提出以和平方式建立和谐制度的基本主张。②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③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2、和谐实践与社会改革――古今中外,历朝历代,都采取措施发展生产,缓和社会矛盾。

如中国古代西汉、唐朝、明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社会生产。

高中感恩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政治课教学 渗透 感恩教育

如今的中学生,都在幸福地享受着老师、父母、社会的恩泽,享受着大自然带给的各种赐予,本该有颗感恩之心。然而很多中学生在多元文化和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缺乏“感恩”情怀:只求受惠,不知回报;只求索取,不知奉献;只求被爱,不知责任。惟我独尊,自私任性,顶撞老师,牢骚满腹,感恩意识淡薄,感恩素质令人担忧。因此,在中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培养感恩意识,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成了学校刻不容缓的一项德育任务。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所以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实施的懂恩、知恩、报恩的人文教育;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感激一切为自己提供帮助的人;通过“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回报社会的情操,使“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之情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开花、结果,从而使他们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学的每个科目都可渗透感恩教育,而思想政治课因其有独特的特点,因此,它是渗透感恩教育的最主要科目之一。

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思想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它以加强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目标,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可见,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那么在高中政治课的教学中,如何渗透感恩教育?

一、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因素渗透感恩教育,让学生懂恩

虽然政治课具有较强的思想教育性,但如果政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只是讲述书中的原理、观点,或再举个简单的例子,这样难以充分发挥政治课的思想教育功能,学生的思想觉悟难以得到提高。所以我们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时,一定要注意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因素,不断拓展教材中感恩教育的内涵,用丰富的感恩理论触及学生的灵魂,提高学生感恩意识。那么,政治课教学中怎样才能充分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因素,把感恩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无论是明显或是隐含感恩因素的地方,教师在教学时都应适当展开,结合所学的知识,联系实例把感恩道理讲深讲透,以能真正触及学生的灵魂,从而促使他们的感恩理念的形成。我平时在教学时,很注重通过实例拓展课文内容来把感恩道理讲深讲透。

例1:在讲述高一“三大产业”中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的作用以及我国三大产业的成就时,我让学生思考:①没有自然界为我们提供各种物质,三大产业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吗?②没有各族人民的不怕艰难、顽强拼搏的辛勤劳动,我国的三大产业能有这样有的成就吗?③从中你受到什么思想教育?这样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拓展,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物质,各族人民为我们创造了各种财富,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感激为我们的成长提供帮助的自然界、社会、人民呢?然后我再用具体的例子说明:我国人民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顽强拼搏、不怕艰难险阻地建设我们的国家。经过这样的诱导,他们就会对自然、对社会、对人民心存感激,这就为他们形成要保护自然,多做贡献回报社会、人民的意识奠定了基础。

例2:在讲授哲学“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时,我让学生谈谈:①学习了本节课内容后,你对父母的思想感情有什么新的变化?②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谈谈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哲学依据。这样,他们把所学的与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通过自己思考,最后总结出“要感谢父母,要努力回报自己的父母”、“要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用它为人民群众造福”的结论。就这样,“感恩”意识深入到学生的心灵,震撼着他们的灵魂,他们的感恩情感和素养就得到进一步提升。

例3:在讲授“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我让每个学生:①写出把你认为帮助别人最值得你骄傲的三件事,②写出别人帮助你,令你最感动的三件事,③别人(包括你的父母)冒犯甚至是伤害你的时候,你能原谅他们吗?帮助你的时候,你是否都能说声“谢谢”?然后我因势利导:人,要有颗包容的心,要做个胸怀广阔的人,要学会宽容和悦纳他人、欣赏他人;对别人,不要斤斤计较,要“不念旧恶”、“犯而不较”,要更多地记住人与人之间至真至诚的醇美,对别人的帮助要心存感激,不能以怨报德……这样,使他们在对自己的行为的反思中净化自己的心灵,经过教师的诱导提升他们对人的情感。这样,学生达到了一致的共识,纷纷表示要用感恩的心,回报自己的父母,回报为自己提供帮助的所有的人。

二、结合时政热点渗透感恩教育,让学生知恩

如今的中学生,政治敏感度强,关心时政,容易崇拜偶像。如果教师能搜集与感恩教育相关的正反两方面的时政热点材料,结合所学的政治课知识,对学生进行感恩意识与行为的引导,能够起到直接的教化功能。如我在课堂上利用“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和“邵帅救母”这两个热点材料,结合课本内容“要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对学生进行“我们要知恩报恩的教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湖北省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宣布取消5名贫困大学生的继续受助的资格,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这5名授资助者,没有给资助的老人打过电话,更谈不上去看望,从来不说过一句感谢的话,他们的冷漠、知恩不感让资助者感到寒心。2010年“感动中国”的人物――邵帅,为救妈妈,休学照顾有病的妈妈,放弃曾拿过国际大奖的绘画和书法爱好,放弃上徐州最好中学的机会。面对这些,邵帅的解释很简单:我爱妈妈,她给我的命呀。没有妈哪有我啊。哪个孩子碰到这事会不救妈啊?同学们听了这两个故事,都很感动,有的同学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纷纷遣责5名不知感恩的大学生,对邵帅感叹道:他小小年纪做出了感动中国90后一代孝道的楷模!纷纷表示:要以邵帅为榜样,做一个知恩报恩的人!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渗透感恩教育,让学生识恩

如今的中学生,独立意识较强,不易接受现成的答案和结论。为此,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改变过去“你讲我听”的教学方式,如让学生在课堂上,对当代的中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及错误观点进行讨论甚至辩论,经过这样的思想交流和碰撞,使正确的观点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开花。

针对目前学生中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认为自私是人的本性,没有人会真诚地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是一种作秀,是有求于人的前奏,或是在履行义务。故何以要感激他们呢?何必要回报他们呢!所以在学习“坚持集体主义的正确价值观”时,我先让学生围绕“人性是自私的吗”展开讨论,然后分成两大组,每组派出10人为代表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辩论,这样,在他们自己极力阐明自己的观点、搜尽枯肠找例子去修正别人的观点的过程中,他们终于相信:人并不都是自私的,从而认识到:从古到今为国家、集体利益而献出自己一切的人比比皆是,家长、老师、还有社会中许多相识的、不相识的人,为使我们健康成长,呕心沥血,无私奉献,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感激他们呢?不尽自己的努力回报他们呢?

四、通过课外实践渗透感恩教育,让学生报恩

思想政治课是以思想政治观点为统领,以密切联系高中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注重教育生活化,所以在政治课的知识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时候,要注意以生活为导向,从生活中问题入手,让学生走进生活,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实践中体悟、认同感恩,养成感恩的习惯。为此,在学习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内容后,我趁热打铁,组织学生开展主题为“感恩伴我行”的课外实践活动,我要求学生:①至少要参加一项课外实践活动,如“我给父母放一天假”、“我为同学做一件事”;②写出感恩课外实践活动的报告。

后来发现许多同学选择了“我给父母放一天假”的实践活动,学生在节假日里当一天家,买菜、做饭、洗衣、拖地板,做其他家务,这样学生从中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感受父母平时为自己付出的艰辛,从而获得了真实的感受,明白了要孝敬父母的道理。有个同学在实践报告中谈到自己的感受时写道:“给父母放一天假,自己虽然累了点,但我感到快乐无比。通过这次活动,体会到父母了的艰辛,体悟到了父母无私的爱,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感恩父母呢?真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伴随我们的一生吧。”

就这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感悟到了父母的爱,又感受到了感恩父母的快乐,从中体会到感恩父母的重要意义,这对促使感恩思想转化成同学们的自觉行动起着重要作用。

高中感恩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感恩意识;社会风气;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225-02

当马加爵杀人事件在全国铺天盖地传开的那一刻,许多教育工作者疾呼“不能让孩子成为不懂感恩只知索取的一代”,对大学生、中学生乃至小学生的感恩教育迫在眉睫,高中阶段由于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感恩教育更加重要,高中的每一门课程都可以渗透感恩教育,而高中政治是一门以德育为目标的理论性课程,在政治中渗透感恩教育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标更加合适,符合新课标关于学生德育目标的要求,也是全体政治教师应该努力推崇的一项工作。

一、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人既具有自然属性同时具有社会属性,人是自然的产物更是社会的产物,人从出生、成长直至消逝无时无刻不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高中学生一样,从他们出生开始就受到社会环境变革带来的冲击。现在的高中生都是90后,他们的成长环境较60、70、80年代的人都有所不同,他们从小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价值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将周围所有的事务功利化,只懂得索取,不懂得付出,在一些学生眼里奉献一文不值,将社会、家庭和他人对自己的关爱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2.家庭教育缺失。现在的90后学生很多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从小给予过度的溺爱,在方方面面都尽最大努力提供最好的条件,在“爱”的同时缺乏教育和引导,让“爱”来的太容易,太舒服,太司空见惯。人们都说,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无私的爱让学生觉得父母的给予都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

3.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在改革开放以后,很多学校将升学率、学习成绩与优等生、学困生挂钩,只要成绩不好考不上大学在学校和老师的眼里就不是好学生,学校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同样被功利化了,有的学校甚至将升学率与老师的福利待遇挂钩,在教育过程中重视智育轻视德育成为很普遍的现象。学校的这种具有功利性的做法无形中影响了学生,使得学生将学校教育看成是一种变相的索取罢了。校园文化没有形成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无法引导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发掘感恩教育元素,让学生知恩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但具有知识普及性同时具有较强的思想教育性,只不过现在的学生思想独立性很强,对一些强加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认同,如果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只是照本宣科,则难以发挥政治课的思想教育功能,感恩教育难以通过灌输来进行。所以,政治教师一定要发掘高中政治中的感恩元素,可以深入发掘课本里蕴含感恩元素的知识点或是实例,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将这些知识点或实例展开,结合身边实际情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感恩串联在学生可以体会到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这样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真正让学生学会知恩。另外,时政教育是高中政治教育的必备环节,也是感恩教育的良好阵地。如今的高中生对时政比较关心,一般都有自己的立场和感兴趣的领域。如果教师能够抓住学生喜好的时政信息,结合政治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感恩启发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对于媒体广泛传播的一些正面人物的资料进行整理,在课堂上通过讲述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些人物的人生经历和先进事迹,结合政治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引入感恩这个话题,通过引导、讨论,让学生们意识到感恩的必要性,意识到自己应该感谢人生、感谢父母、感谢学校、感谢社会,在学生心中形成较强的感恩意识,那么感恩教育就算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样的例子其实并不少见,例如被称为“暴走妈妈”的陈玉蓉,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为了割肝拯救患有先天性肝脏功能不全的儿子,她从2009年2月18日开始,风雨无阻,每天暴走10公里。7个月下来,陈玉蓉的体重由66公斤减至60公斤,脂肪肝消失,医生连称“简直是个奇迹”,还有为了照顾生病的妈妈带着母亲上大学的湘潭大学2007级学生罗桂红。这些事迹都是很好的感恩教育题材可以供广大政治教师使用。

三、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以实际行动报恩

在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完成后,我们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将学生的感恩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这方面已经有不少成功的经验。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地球一小时”活动,让学生以实际行动感谢地球,节约能源,善待环境;如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所说的那样,“为妈妈洗一次脚”,让学生用亲情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或者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切身体会父母平日里为自己付出艰辛劳动的不易,这都是很好的感恩活动。只要学生树立起感恩意识,学生们会自觉并积极地参与各种感恩活动中去,广大教师要注意正确的引导和组织,给学生创造机会将他们的感恩意识转换为行动。感恩教育在高中政治教育中还是比较薄弱的一环,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仍然是一个很普遍且很严重的问题,作为高中学生的德育工作者,高中政治教师应该树立起感恩教育的意识,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将感恩教育渗透到政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学生知恩识恩、懂恩报恩。

参考文献:

[1]石璐.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探讨[J].教育教学探讨,2011,(7):228-229.

[2]唐吉中.和谐校园与职业高中感恩教育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11,(2):233.

[3]戴智明,戴利民.关于新时期加强对青少年实施感恩教育的理性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3):76-77.

高中感恩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 感恩教育

引言

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不但在国民经济上有了质的飞跃,与之相伴人们的思想也有了巨大改变,意识变得更加多元化,在高中生这个群体中更是如此。高中生作为一个比较活跃的群体,思想和行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如果能够在这个时期的政治课教学中展开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对于高中生未来的成长会有极大的帮助。感恩教育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之一,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他们更快的融入到社会中,也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而且,感恩教育也是全世界范围内都认可的教育方式之一,学生的认可度还是非常高的。本文就感恩教育在高中生思想工作中的开展作一些简要分析。

1、感恩教育与高中生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在统一性

1.1情感共鸣上的统一

中国人特别重视情义二字,不论是亲情、友情、爱情都受人们的赞美,复杂的感情组成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高中生思想工作的开展,也应该重视这个情字,古人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我们应该从感情入手,引发学生的感动,获取学生的共鸣。而感恩教育恰恰是最容易引发学生共鸣的方式之一,从父母到亲人、朋友,随着这种自然情感的切入,高中生的心扉会逐渐打开,拉开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从而实现由感动向行动的转变。

1.2目的与本质的一致

不论是现在中小学所提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传统的感恩教育,其目的和本质是相通的,都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升其思想道德品质。高中生思想政治工作讲究该群体精神境界的建设,以丰富思想、净化心灵、提升境界为主要工作方向,而传统的感恩教育讲究以德报怨、宽容待人,相比来说牵着更为全面,但是都以唤起学生真诚善良美好的感情为主,出发点是一致的。而感恩教育的实施,也有助于实现高中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德育的部分,培养学生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

1.3开放互动性

在网络等新型媒体日渐发达的情况下,中学的学生工作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也更为密切,互动性更强。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很多现实问题也越来越多的摆在中学思想政治工作者们的面前,如何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些社会新闻热点中引导高中生建立正确的思想体系,是比较复杂的难题。而感恩教育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自我教育有机结合,积极整合校内、校外的教育资源,充分体现了新时期高中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放互动性。

1.4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过去我们在进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时多数都采用了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但是高中生的思想体系日渐成熟,如果思路或者工作方式不对,很难获取他们的认同,那么思政工作的效果也不好。只有让高中生在实践中获得感悟,得到主体感受,他们才对对其生产深刻认识。就这一点来说,感恩教育无疑是最为直接的教育方式之一,毕竟只要经过引导,学生们能很快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找到感恩的发光点,从中获取感悟。而且,感恩教育在情感、意志等方面的收获可以很快延伸到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从而升华这种情感。

2、以感恩教育创新高中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探索

2.1注重发挥教师的榜样引领作用

俗话说正人先正己,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榜样带动作用非常重要。对高中生群体来说,教师依然是属于威望比较高的,表率作用和引领作用都非常明显。在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之前,教师首先要对感恩教育有着明细和深刻的认识,真正发自内心的学会感恩,不但能做到孝老敬老,还有着宽广的胸怀,平易近人,生活态度积极乐观。作为学校方面可以首先通过在教师中间评选标兵或者榜样,以此在学校中营造感恩活动气氛,然后影响学生。而且这类活动的开展也可以促进教师提升自我修养,培养更加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在过程中受到教师的影响,会不自觉受到教师的感染,培养起良好的思想品质。

2.2从小处着眼

古人云,“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在育人上,更应该事事从小抓起。鉴于高中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现在高中生普遍较为浮躁的心态,要教育学生积小善方能成大德的理念,把学生们的姿态放低,逐渐形成崇高的思想。感恩教育本就应该从一些能够感动学生的细节处着手,而不是搞得轰轰烈烈。以感恩父母这一方面来说,对家人的一句温暖的问候,为家人做的一点小事,像是做做家务,帮父母洗脚这样的事情都是很好的实践,在这样的小事中也许会带个学生很多深刻的感悟,而感恩生命来说,一条小鱼的放生,受伤动物的救治等等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真实存在感,帮助他们更加学会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从这些事情开始,逐步将范围扩大化,最后到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慢慢学会爱国爱家,热爱学习和周围的同学、朋友,减少社会负面影响,减少不必要的抵触感和叛逆对立。

2.3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如今的高中生思想更加开放,主体性也更加明显。对于这种情况,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应该一味的打压和抵制,而应该学会引导,这是一种社会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用行动焕发教育的生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克服被动接受式的教育,重体验,讲感悟,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投身感恩实践,让“事实”说话、用“切身体验”来证明,在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方而审视自己、剖析自己,不断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怀感恩之心、记感恩之情、修感恩之德、践感恩之行,在举手投足间提升思想境界和做人的标杆。

参考文献

[1]宋保明,朱开君.实施感恩教育构建和谐中学校园[J].现代农业.2007(09)

高中感恩教育范文第10篇

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有关感恩的例子比比皆是,有对父母的感恩“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对老师的感恩“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对朋友的感恩“滴水之恩,当涌泉想报”……然而,随着当今社会经济是迅速发展,这些融于我们每个人血液的民族文化传统却在慢慢减少。这对于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国度,有着以上光荣传统的中华民族是何等的残酷?同时,在信息资源高度共享的今天我们会在媒体上经常看到有关报道称;学生打骂家长,学生辱骂老师,学生对寝室同学投毒……太多的负面报导。这些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严重扭曲现象,难道就是五千年历史培养出的炎黄子孙?难道我们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难道我们只能感叹光荣传统的民族的“悲哀”与“不幸”?针对以上现象,有学者指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高中历史学科的优势,充分利用当下教科书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新课标教学课堂上,将传统历史教学的思想教育目标拓宽为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标,其内涵覆盖了思想、观念、情感、兴趣、态度等多方面的教育,改变了以往形式单调的缺点。高中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突以下几方面:(1)培养民族精神;(2)爱国主义情感;(3)培养人文主义精神;(4)培养开放的世界意识。目前,高中历史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人文主义的教学内容,蕴藏着丰富的感恩教育素材,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和现实资源。通过这种方式,为实施感恩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机和良好的平台。尤其值得强调的是,当今社会感恩意识日益淡薄,感恩教育就日益担负起其特有的历史使命。在培养民族精神方面在历史教学课堂上老师可以根据一些主题活动加深学生对这种精神的理解,通过对历史史实的学习感恩祖国。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名族永恒传颂的精神,更是教育的主题。通过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我们知道,不论是在中国古代、中国近现代和世界史上,都特别强调“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等等类似的一些理论。在历史教学活动中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得历史学科更加有效的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让感恩教育与历史教学相得益彰,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孝道一直以来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根基,感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炎黄子孙的良好品德。当今社会中一些青少年学生在享受父母的关爱的同时,却理所当然的接受着父母的爱。但是,当今社会,在一些学生心中,亲情意识却越来越淡漠。同样对朋友也要感恩,然而当今社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以“自我”为中心,人情味严重淡薄,他们甚至不能与人为善。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之中,接受着大自然给我们的恩惠,但是我们不能只知受惠,在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雨露时,却在残忍的肆意破坏着我们朝夕相处的环境。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感恩教育的内容

维护国家团结统一。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它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使统一成为前后相接的整个过程,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感恩统一创造的中华文明,感恩在实现统一过程中创造特有历史功绩。在对历史正确的认识后,在当今社会做到自觉拥护党的有关方针、政策,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一切分裂势力和反对行为。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还应感恩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优秀传统文化里面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在当今社会依旧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试想一个没有文化陶冶的民族该是如何的空洞。所以,强调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感恩自然,或许我们会思考在历史教学中为何牵涉到要感恩自然?看看历史发展中的今天,有多少壮丽的山河哺育了人类,难道我们不该对自然怀有感恩之心吗?因为自然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体。

四、结束语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对历史中原有的各种情境进行比较,在对历史的反思中,让学生去感恩祖国、感恩自然、感恩社会,从而在行动上约束自己去报效祖国、保护自然、回馈社会。这也就是目前强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的意义。

上一篇:初中心理教育范文 下一篇:中学国际教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