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辅导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30 17:33:58

高中辅导教育

高中辅导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普通高中生;职业指导;策略

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扩招以及升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绝大部分普通高中生都缺乏一定的职业理想,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认知。这使得高中生在填报大学专业时都是比较盲目的。而由于高中生对未来职业理想的模糊认知,使得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才发现自己所选的专业与自身的发展情况不相符,时间一长,学生容易出现厌学情绪,这不仅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就业造成不好的影响,也是对高等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尤其是在经济并不是十分发达的边疆地区,高中学生能够接受到的关于职业选择方面的咨询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加强边疆地区普通高中生的职业辅导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教育意义的。

一、普通高中生职业辅导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内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都加强了普通高中生的职业辅导实践活动的开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教育实力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使得一些偏远的边疆地区的高中生职业辅导工作的开展还比较落后。此外,大部分高中学校的师生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将其重点都放在教学、考试、成绩等方面,在职业辅导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有的高中生几乎就没有接触过职业辅导这方面的专业培训。目前,一些边疆地区的高中院校以及教师等群体对高中生职业辅导活动的开展还不够重视,没有开设高中生职业辅导课程的实践基础。不能让高中生对其今后的职业选择发职业发展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不仅影响了学生在大学的专业学习,也影响其今后的职业道路的发展。

二、普通高中生职业辅导策略分析

加强普通高中生职业辅导活动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为开设高中生职业辅导课程创设一个能够形成职业理想、明确职业选择目标的职业辅导环境。这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社会的全方位投入和参与。具体来说,应该从这几个方面来加强:

(一)帮助普通高中生了解和认识自身的个性特点

一直以来,普通高中生都需要承担十分沉重的课业压力,课业学习时间几乎占满了学生的生活,教师、家长,包括学生自己都对他们的爱好特长等情况不是十分了解。在高中阶段,几乎所有人都将其重点放在了高中生的课业学习这方面,想着应该怎样提升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并不是很重视普通高中生今后的职业发展,这就直接导致高中生在职业目标选择上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因此,要帮助普通高中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选择观念,首先就要让学生和家长能够对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有一个正确、积极的认识。例如学校和教师应该为学生组织专门的个性、能力测试,并且通过专业的分析让普通高中学生首先对自身的能力、发展等状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开展高中生职业辅导课程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实践依据。

(二)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

普通高中生的主要任务是满足自身的升学需求,而对职业教学的需求却不是很了解。而高中生在结束义务教育之后,会面临升学与就业双重选择。因此,加强对普通高中生的职业辅导,还必须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进行有效的整合,将职业教学的优点和长处融合到普通教育中,满足普通高中生的双向需求,为学生在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一般的高中学校及教师对职业教育和普通 教育融合的认识深度还不够,因而给普职教学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出于这个原因,高中学校的领导及教师群体应该持续深化对普职教学融合的认识,积极通过各种教学形式来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例如开展职业教育讲座、演讲、知识竞赛、公开课等形式都是十分比较好的实践教学的方式。

(三)加强职业类教学课程的开展

专门开设职业类的教学课程能够让普通高中生直接认识到职业教育。此外,职业类课程的开展也能够极大地增强高中课程的多样性和有效性,将学生从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将普通高中的教学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到究竟什么是职业,并且能够从职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一些基本的职业意识。此外,通职业教育,让学生能够对一些基本的社会职业有一定的认识,能够对普通高中生的大学志愿填报或就业选择等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高中生能够结合职业的类型、特点和自身的能力、爱好等来确定其职业理想,使其对未来的职业道路有一个比较科学的预知。目前,在比较偏远的边疆地区,大部分普通高中学校还比较少开设这种职业类课程,所涉及的门类、内容也比较有限,很难发挥其实际效用。加强普通高中生职业辅导,就必须努力创造一切积极条件,加强普通高中的职业教学课程建设,开展好职业类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尤其是在职业辅导实践活动开展不充分的边疆地区,要积极争取有关教育部门、各普职高中学校、社会企业的支持,广大师生应该本着求发展、求进步的原则,将职业类课程教学开展好。

总而言之,在目前的教育形势下,加强对普通高中生的职业辅导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尤其是区域优势不是十分明显的边疆地区的高中职业辅导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加强普通高中生职业辅导策略的研究,对提升这些地区普通高中生职业辅导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申晓菊.关于普通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的调查与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03).

[2] 赵士果.徐州市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与分析[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2).

[3] 程利娜.普通高中生职业成熟度的调查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09).

高中辅导教育范文第2篇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生涯是个人终其一生所扮演角色的整个过程[1]。生涯规划不仅仅是职业的规划,更是人生的规划。在社会高度发展、分工细化、选择多样的今天,学习如何合理地规划人生,直接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实现自我的价值最大化,并拥有人生的幸福感。高中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个性、才能、兴趣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也是学业发展与职业理想树立的关键期[2]。了解自己、了解现实世界、建立自己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链接是他们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心理辅导活动课走入我国高中校园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目标,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基于此特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内容是五花八门的:学生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就设计什么课程。所以,高中阶段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一般包括自我意识辅导、学习心理辅导、人际关系辅导、情绪辅导、青春期辅导和生涯发展辅导等内容。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生涯发展辅导”只是心理课中一个很小的板块,往往就是一两节课简单带过,远远无法满足高中学生进行生涯探索、做出生涯抉择的宏大需要。

鉴于此,本研究拟将生涯教育与心理辅导活动课有机结合起来;以“促进个体一生发展”的生涯教育理念来重新构建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这样,既可以保证高中阶段生涯教育开展的时间,为学生提供阶梯式、系统性的生涯辅导;也可以对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进行系统的改革,使其更具有“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长远引领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上海某普通高中高一至高三全体学生和学校国际课程班全体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选取的对象来源广、家庭背景各不相同、升学方向大相径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研究在时附锥沃饕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在实施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在总结阶段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进行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发现

(一)生涯教育背景下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应具备新的课程理念

1.“全体―个体”的课程理念

全体:生涯教育与辅导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每个人生涯的发展。而唯有通过促进个体的发展:帮助个体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并拥有人生的幸福感,才能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所以,以生涯理念构建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个体: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性格、能力、气质、兴趣、爱好、价值观,也有着不同的对生活、对未来、对职业的憧憬与向往。故而,在进行课程规划时,要注意留出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以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让课程能够服务于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

2.“全程―阶段”的课程理念

全程:人的生涯发展是一个持续的终身发展的过程。生涯教育从课程内容的选择到课程的实施,其取向都不应该是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事件,而应该是一个不断前进、长期引导的过程[3]。有效实用的“生涯理念下的心理辅导课”理应贯穿高中全程。

阶段:个体对于生涯的认知、对于自我的了解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改变而改变的。高中三年,是学生心理、人格的飞速发展的阶段:从高一的懵懂;到高二开始走向成熟、思考人生;到高三成人、做出生涯抉择。所以,“生涯理念下的心理辅导课”在规划之初,就需要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以及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不同的人生挑战,按不同侧重点进行设计。

3.“综合―实用”的课程理念

综合:从生涯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来看,高中生涯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学科选择能力与职业规划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对个体的生命历程具有宽广而深远的透视”[2]。宏大的主旨要求“生涯理念下的心理辅导课”的教育内容需要具有综合性:包括自我认知、自我管理、个人与社会、生涯探索、职业教育、升学教育、学业指导以及原有的心理活动课内容等诸多方面。

实用:与即将面临现实社会、人生抉择的巨大挑战相比,高中生的心理、认知发展还是相对滞后的。这要求“生涯理念下的心理辅导课”的设计必须秉持“实用性”理念,避免空洞的说教与过多理论的渲染。对于生涯部分课程每一节课的设计,都必须思考一个问题:这节课能让学生在生涯唤醒、生涯认知、生涯探索或者生涯定位方面收获什么?

(二)生涯理念下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程全新构建原则

1.“由内至外”的课程构建

内在的“我”,是一个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起点;也是他愿意付诸努力、克服障碍、成为自己、构建人生的原动力。一个不具有正确的自我认知、不知道自己内心渴望的人,很难想象他能进行恰当的自我定位,并与外在世界建立良好的、有效的链接,最终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所以,高中生涯教育的起点要从“认识自己”开始。通过“我是谁”“什么是‘我’”等系列主题,带领学生一步一步走入自我探索的世界。只有在学生对自己有了基本的了解、特别是学习了从哪些角度、用何种方法去了解自己之后,老师才会带领学生展望外部世界。

2.“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课程构建

高中生涯教育虽然无法规避“职业出路”“专业选择”的阶段性使命,但是对于尚处在心理、人格发展阶段,远未成熟的高中生而言,过早的(如高一)人生定位并不符合现代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基本认识――人的发展具有无限可能性[2]。“由大到小”的课程设置原则是指在老师带领学生探索外部世界的时候,一定要遵循从全面、泛化到局部、精细的“聚焦”过程。“由远及近”则是指当老师带领学生探索未来的时候,要遵循从“遥远的梦想,到现实的职业,到眼前的学业”的“倒推”过程。“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课程设计原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人生定位,先充分了解、再进行选择;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能、并促进外在发展,因为这是我的梦想、我的选择。

(三)生涯理念下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内容设置

在具体课程设计上,研究者根据上述原则,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发展需求和现实挑战来进行统筹安排。

高一年级是以“生涯唤醒”为主导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以“认识自我”“生涯初体验”为主线,辅以“学业指导”“情绪管理”“青春期教育”等内容。

高二年级课程开展以“生涯探索”为主线,再辅以“人际与社会”“自我管理”等心理辅导活动课内容。

高三年级课程以“生涯定位”为主导,辅以“压力管理”“时间管理”“学习方法”“考前辅导”等针对性心理辅导内容。

(四)生涯理念下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践效果

1.学生问卷调查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普遍表示该课程对于他们的人生发展有积极和较为长远的实际指导意义。

学生J:小学、初中的时候,学校也开设了心理课,可感觉就是一个可以“放轻松”的学科,同学们也都不太重视。如今的生涯心理课,因为它的充实而引起了同学们普遍的重视。

学生K:一周一节的生涯心理课,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从一开始马虎的自我认识、到职业规划、职业应用,让我对未来逐渐有一些期待。一个本来对未来感到迷茫不安的我,竟在这快一年的课堂中找到了梦想的碎片,并有了补全它的想法。

学生L:我以前并没有认真去思考过自己的职业、人生规划等。但我现在发现,随着年纪的增长,的确不得不面对。通过课堂,我慢慢开始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学会根据能力来寻找职业,不盲从、不从众。

学生M:我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看清自己、认清自己,慢慢体会自己成长的滋味。这种有意识的成长,对,就是对自己内心深处事物的认识是发人深省的!

学生N:我觉得这种由浅入深的教育非常有意思。层层递进,让我们自己探索:对自己有更好的认识,对未来进行展望。这是老师辅助我们自己进行探索学习,很有意思!

2.授课教师反馈研究

授课教师的反馈如下:

①学生上课比以前更加认真积极了。

②由于有生涯发展的主线引领,所以上课时,无论老还是学生都觉得是有主线、有方向的。

③生涯教育的内容的加入使得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内容更加丰富,授课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基于生涯发展理念开展的课外探究型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切实增进了学生们的生涯探索能力。

四、结论与思考

(一)心理辅导活动课应该担起高中生涯教育的重任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帮助学生从单纯的象牙塔中走出去探索外在世界,并建立自己对外在世界的独有认知;帮助学生将深层的内在自我与广阔的外在世界之间建立其独特的、有效的联结;这是一个有效的高中生涯教育必须完成的三项命题。高中心理教师以其独有的心理专业性、对高中生心理发展特性的准确理解与把握,是帮助学生完成这三大生涯命题的不二人选。

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作为一个存在多年的、成熟的课程体系,为高中生涯教育的开展时间与空间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运作平台。只要我们转换思路,在对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进行课程设计时,以“生涯规划教育”这个更为长远的角度与高度进行思考,并进行较为系统的生涯教育的专业学习,那么我们将能有效保障高中生涯教育开展的时间与师资,并使高中生涯教育体系化、系统化和专业化。

(二)教学模式多样化是成功实施“生涯理念下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关键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种基于“团体动力学”理论的活动课程。它一般具有:重感受、不重认知;重体验,不重教导;重课堂,不重课后等课程特点。但是,如果要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有效开展高中生涯教育,研究者认为,上述课程模式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特别是紧密涉及到生涯规划的部分。

首先,由于高中生认知能力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涯规划对个体认知能力的较高要求,使得新型的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必然涉及大量的认知内容。包括:个体对自我的深度认知、对外在世界的广泛性的普遍认知、对生涯概念的基本认知等等。这些都是个体有效开展生涯规划的必要条件。所以,生涯教育理念下的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要重视认知活动的开展。

其次,由于生涯规划其实是一种深度的探索与联结,所以仅仅依靠每周一节课的课堂体验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大量的探索需要在课后完成。所以,老师们要调整授课方式,在课堂上教导、引导、指导以完成面向全体的教育部分;同时,还要留下相当的课后任务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我发展与探究,以完成生涯教育中更为重要的个性化的部分。

(三)新型心理辅导活动课需要全新的课程构建理念、原则和实施方略

一般传统的心理辅导活动课,都是根据学生阶段性发展中出现的不同问题来设置不同的板块内容。而对于以生涯教育理念引领的心理辅导活动课,虽然我们也进行了板块设置,但课程设计的理念和原则是全新的。这就是,在课程设置时我们始终秉承“全体―个体”“全程―阶段”“综合―实用”的课程理念,以及“由内至外、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课程构建原则。

此外,在课程实施上我们也要尽量实现“教师引导、学生主体、推动学生主动探索”的课程实施方略。因为,生涯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关注个体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成为你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漫长的探寻之路,是需要每一个个体独自去完成的。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引导: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的理论与方法,精心设计一些“课题”,让学生想起来、动起来,推动学生主动探索。

唯有秉承全新的课程设计理念、构建原则以及实施方略,生涯教育理念下的新型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才能更加体系化,具有更强的引领性,并且完全尊重学生阶梯性发展和长远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当前,对人性的重视和对生命质量的追求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3]。《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要“着眼于每一个学生长远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根据生涯教育理念重新构建“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将生涯教育与心理辅导活动课有机融合,以生涯教育理念对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进行再构建,既能保证生涯教育开展的时间,又能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生涯专业辅导;是现阶段高中学校有效开展生涯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成功的、可行的模式与途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带领学生打开生涯探索的大门,巧妙地将他们推向生涯探索的前台,这群年轻的新一代是乐于、勇于且善于接受这项人生的挑战的。

参考文献

[1]高雅珍,陈方敏. 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刘静.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重新审视[J].教育发展研究,2015(10):34-37.

[3]杨婧.从美国生涯教育的经验看我国普通高中生涯教育及其课程设置[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7.

注:本文为第七届“健康杯”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来稿。

高中辅导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实施途径;现实困难;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2-0092-01

当前,在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关注,探索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成为中学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近些年才进入高校,但鲜有服务中学的,现将其中的感悟与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内涵

朋辈(peer)是“朋友”和“同辈”的合称,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 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Mamarchev, 1981)。高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在本质上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活动,相比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其在目标、要求、方法等方面的层次和深度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具有其独特之处:

1.亲密性。朋辈心理辅导一般发生于亲人、熟人或朋友之间,而不发生在陌生人之间。而专业心理咨询恰恰要求避免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多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人、同事建立咨询关系”。

2.自发性。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利他行为,通常情况下是自愿的,并且基本上不存在当事人要给朋辈心理辅导员物质报酬的问题。自发性、义务性是朋辈心理辅导区别于专业心理咨询(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同式的职业性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3.简便直接。在朋辈心理辅导中,助人者可能与当事人共同生活,空间距离接近、交往频繁,提供安慰、鼓励、劝导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甚至可以对当事人的言行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而且,朋辈心理辅导员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比较熟悉,能节省时间及时给予当事人心理援助。

二、朋辈心理辅导引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1.推进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满足高中生多层次心理援助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深刻变迁以及中教改革的深入发展,高中生在享受更多更好教育机会的同时,也承受了日益广泛和沉重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从一般的适应问题到严重的心理障碍直至精神疾病都有可能发生。

2.推进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完善高中生心理援助体系。

开展朋辈辅导,有利于实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目标。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难点,一是如何及时地发现出现异常心理现象的个体,二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监察和帮助。在高中,如果没有大批深入学生生活的朋辈辅导员,此类工作存在很大困难。

3.推进朋辈心理辅导,可以弥补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

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发展至今,投入长期不足,历史欠账很多。如笔者所在J市的两所省级重点中学,通常的配置是每个年级配置一位心理专业教师。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甚至专业教师的绝对数量都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高中生对心理援助的需求。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低成本、高收益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借助于学生的力量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能够有效地缓解专业心理援助力量供应不足的压力。

三、朋辈心理辅导在高中的实施途径

1.构建朋辈心理辅导的多层工作体系。

从上到下,逐层建立起“学校—年级—班级—宿舍”的多级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即学校一级由德育中心牵头成立学生心理协会;年级一级成立包括专任心理教师牵头的朋辈心理辅导中心;班级中强化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责任,并增设心理委员;宿舍中设立心理信息员。并相应地逐层建立起与多层工作体系相配套的“德育主任—心理教师—班主任—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的人员体系和责任体系。

2.招募、培训和使用朋辈心理辅导员。

首先,在学生中,尤其是要在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中广泛宣传,为招募工作作铺垫。朋辈辅导员原则上在学生自愿、班主任推荐、心理教师选拔的基础上产生,最终都归入年级一级朋辈互助队伍中。

招募后,心理专任教师要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传授心理学的基本常识、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巧、高中生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知识、开展朋辈咨询的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上岗前必须进行必要的见习和实习,通过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值班与观摩,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体会朋辈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培养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和偶发事件的能力。

3.朋辈团体辅导与朋辈个体心理辅导相结合。

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生普遍关心或部分学生共同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是有效的,如怎样提高自信心、如何处理宿舍的人际关系、如何对待情感问题等,这些问题通过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往往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另外,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创设宽松的氛围,也有助于学生相互间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

朋辈个体辅导的主要形式是针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可以实行轮流值班制度,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辅导和面谈等形式进行。通过个别辅导,及时帮助同辈明确问题,找出原因,缓解压力,化解矛盾冲突,矫正错误认识与不良行为,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避免恶化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有效地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

4.注重建立基层的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机制,广泛开展心理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学校可依托朋辈团体开展各种心理互助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带动作用。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刊、校园橱窗、黑板板报、校园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月,举办朋辈心理讲座、朋辈心理剧、朋辈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演讲征文、趣味心理游戏、心理电影赏析等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传授心理调适技能,营造“关注心理、关爱自我”的良好校园氛围。

朋辈心理辅导进中学,已经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样的实践会继续进行下去,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最终也都会在实践中得以解决。

高中辅导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理辅导思想政治课必要性意义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59

1985年随着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恢复,心理辅导在我国从无到有发展起来。20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生活的节奏也随之加快,人们所面对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也面临着各种压力。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着考大学的压力,所以在此阶段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尤为重要。

一、心理辅导及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相关概念论述

(一)心理辅导界定

1.心理辅导的相关概念

心理辅导是指心理辅导者与受辅导者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以帮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并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改变自己的不良意识和倾向,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迈向自我现实的过程。从以上定义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心理辅导主体包括辅导者和受辅导者,并且心理辅导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它主要是辅导者帮助受辅导者了解自己、纠正错误的观念、获得情感支持,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获得摆脱生活困境的信心和勇气。

2.学校心理辅导的相关概念

学校心理辅导主要是指在学校中辅导者运用自身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医学、行为科学等相关的知识,采用集体辅导、个别辅导、家庭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摆脱困境,促进学生人格和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学校的心理辅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概念及性质

2004年3月2日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是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从概念的界定上,我们可以知道,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属于德育的一部分,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的内容,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哲学生活四个板块,选修部分是供学生选择性学习的内容,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知识、公民道德和伦理常识等六个板块的内容。教学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组成的双边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教学也是传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主要形式,主要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播知识。

(三)高中生及其心理特征的研究

在我国,进入到高级中学就读的学生统称为“高中生”,它包括了全日制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此我们主要是对全日制普通高中的学生进行研究,他们年龄大都在15~18岁之间,学制一般为三年。高中阶段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此阶段连接初中和大学,是通往高校的必经之路。因此在此阶段的学生,大都面临着升学的压力,但同时这也是一个关键的阶段,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阶段。李小林的研究表明,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发展,在此阶段智力飞速发展。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具有自主意识强、倾听意识弱、表现意识强、人际适应难、参与意识强、合作能力差、社会意识强、责任感不足、探索意识强、持之以恒难等特点。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性别存在不同的心理特征。高一的学生刚刚从初中进入高中,面临着“心理断乳”。这个阶段的学生独立意识增强,各种心理品质正逐步趋向于稳定,但是在思想品质和行为上容易表现两极分化,性别意识逐渐加强。高二的学生处于“断层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受到的关注比较少,因此孤独感增强,同时面临着分文理科,重新分班重组,这对这他们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高三的学生情绪情感状态趋于稳定,但是由于要承担升大学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社会、家庭、学校各个方面,因此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对高三阶段的学生要特别留意进行心理辅导。

二、心理辅导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一)国家层面

我国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许多学者专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现状做了相应的调查,然后他们建议国家在中小学建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辅导,因此很多条件允许的地区做出了尝试,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9年教育部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的规定,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设立心理咨询室、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于2012年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作了相应的修改。由此可见,国家层面非常重视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社会层面

德育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德育是属于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心理辅导则是我们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教育手段,按照社会的要求对学生施加影响,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当今社会,随着节奏的加快,各种压力都开始出现,被称之为“焦虑的时代”。科技的发展对我们的传统思想提出了挑战,人们在与之磨合的过程中,产生心理压力;生活结构和价值观念的改变,导致很多人不能与之适应而产生心理压力。当然除了这些来自于人类本身的压力之外,还包括了各种自然环境压力,比如交通拥堵、噪音、环境污染等。高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除了要承受这些来自社会的压力之外,还要承受来自社会的期望,加上他们的心智不太成熟,所以非常容易处于一种内外的矛盾状态。过高的社会期望和过大的社会竞争压力,使得我们不得不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排解压力,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三)学校层面

心理辅导在西方国家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但是我国近几年才普遍意识到在学校中进行心理辅导是提升学生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随着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的提升,学校在近十年来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学校面向学生进行心理预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很多学校还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学生进行个体心理咨询。有的学校借助课堂教学、课程开发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学校都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不仅如此,有的学校还培训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学生完善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四)个人层面

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下,高中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疾病,比如神经衰弱、焦虑神经症、恐惧神经症、疑病神经症、抑郁神经症等神经障碍。根据对某地区某中学的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有51.5%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存在轻度心理障碍的人占45.61%,存在中度心理障碍的人占5.5%,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占0.4%。其中有10个方面因子,分别是强迫症状因子68.5%,学习压力因子67.9%,情绪平衡性因子66.7%,焦虑因子64.7%,适应不良因子60.5%。另有几项因子存在问题的比例也不低,人际关系因子达55.1%,抑郁因子为52.3%,敌对因子最低,但也达到了38.3%。由此我们发现,高中生群体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亟须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三、心理辅导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一)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心理辅导,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候实施心理干预和心理辅导,毋庸置疑是十分必要的。这个时间段,学生的身体心理快速发展,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逐步发展定型,已经具有批判性的思维,因此及时地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高中生处于人生发展的不平衡、不稳定性时期,这个时间段,他们情绪起伏大,人格和品质尚未完全养成,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此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他们抵制各种思潮,确立良好的人格和品德。

(二)有助于完成课程目标,实现教育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目标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我国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它包括:思想素质目标、道德素质目标、政治素质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心理素质目标。因此在思想政治课中对高中生进行心理辅导,有助于实现我们的课程目标和总的教育目的。因为通过心理辅导,高中生的情绪情感得到调节,能够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同时也有利于完成其他课程的学习,最终提高成绩,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好地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

(三)有助于学生实现自我发展,走向成功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实现学生发展的基础,但是良好的思想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从幼稚到成熟,从感性到理性,我们的人格、气质、性格、精神面貌逐步形成。因此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品质,能为他们以后适应大学、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高中生最终能否走向成功,取决于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内化的能力,因此外界的教育极其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实施心理辅导,不仅有利于高中生更好地学习知识,而且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各种心理问题,从而走向人生的成功之路。

四、心理辅导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实现途径

(一)提高对学生心理辅导的重视

1.学校重视

当前,虽然政府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仍然大量存在。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由于生源质量比较差,学校为了提高效益,以“升学率”为指标来衡量学校的办学质量。在这种情况下,语数英挂帅,思想政治教育课被忽视,更谈不上实施心理辅导,因此有必要引起校方的重视。

2.教师重视

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心理辅导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频率;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辅导。教师可以对当前学生的普遍心理状态和心理现象作分析,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和适应。

3.家庭重视

家庭教育在高中生的成长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家庭教育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因此学生家长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与学校教育相配合,与教师多沟通,共同做好高中生的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工作。

(二)聘用和培养专业的教师队伍

1.招聘环节

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首先我们要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心理品质进行考查,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我们可以优先聘用懂心理学知识,尤其是持有心理咨询师证或者具有心理咨询方面实践经历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这样不但可以承担起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而且能解决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2.培训环节

教师在我国被定位为专业技术人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质量的提升,教师专业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教师专业化包括教师的教育知识与能力、综合素质,它是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训练、学习和实践所得到的,因此我们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中,我们不仅要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专业素质,还要切实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只有教师的心理素质得到提升,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

(三)在教学中善用心理咨询方法

1.个体心理咨询法

个体心理咨询是解决个体心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个体心理咨询的方法,对存在心理问题的高中生进行心理辅导。比如:治疗焦虑和恐惧的系统脱敏法,治疗烟瘾和网瘾的厌恶疗法,改变学生思维习惯和行为方法的认知行为疗法,还有帮助学生自我成长的求助者中心疗法等。

2.团体心理咨询法

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景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方式。它是用于解决集体的共同心理障碍,运用团体动力学的原理,对求助者进行心理辅导。由于高中生群体的心理特征有其共性,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团体心理咨询法能够更好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高中生加深自我了解,加强班集体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四)创新教学方法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进行心理辅导,我们首先要创新教育理念,只有观念更新了,才能摆脱传统教学的困境,更好地创新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建构心理学知识;可以运用讨论教学法,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宣泄情感;还可以运用情景模拟,灵活地呈现心理问题,教会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心理问题等。

[参考文献]

[1]李小林.基于当代我国高中生心理特征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 2011.

[2]赵海燕. 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7.

[3]单春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视角[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高中辅导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团体心理辅导;优势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110-02

目前,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从形式上看,个体心理咨询、心理讲座、心理活动课、心理健康测量、心理热线电话、心理小信箱、网络心理咨询等都有实践,从范围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德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得到重视,这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那么,哪种形式的实践能取得更佳的效果呢?这是高中心理教师最迫切研究的问题。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团体心理辅导对帮助灾区师生尽快走出地震的心理创伤、恢复心理平衡最适合、最有成效。所以,从教育部到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文件里把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提到了很高的位置,并在灾区各中小学中广泛实践。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与优势,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它在高中学校的开展有着更加显明的优势。

一、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适合高中学校客观环境

高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处在各种各样的团体中,如一个寝室集体、一个社团、一个兴趣小组等,其中最基本的团体就是以教学为单位的班集体。心理学研究证明,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人必须作为团体的一分子,需要和期望才能满足。即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高中生年龄相仿,都处在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并且有着共同的发展课题和成长困扰。例如学习问题、升学问题、价值观认同问题、青春期异往问题、人际关系处理问题以及其他有关如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人的问题等。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目的就是为参加者提供一个正面成长的机会和有效处理他们所关心问题的情境,从而使他们自己解决自己共同的心理困扰并取得共同进步。团体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同学支持的。由于团体的参与者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可以增进信心,有助于班级的归属感、凝聚力及团结。因为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这对班集体建设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

一般说来,由于学生的年龄相仿,生活的环境基本相同,因此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就可以解决问题,而不需要一对一地进行个体心理辅导,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是面向全校学生,通过问卷调查筛选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由心理教师将学生分组,组建不同主题的团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二是根据同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团体规模分解至班级,就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心理辅导,这种模式比较符合我国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特点,效果较好,1]而且可以将它纳入学校教务处的管理和考核之中,有利于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持续性、规范化开展,也有利于心理教师的考评和晋升。

三、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感染力强,对学生的辅导效果好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将家庭、学校或社会生活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集体讨论、趣味游戏、角色扮演、心理小品等方式,模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活动,掌握以此带来的各种心理压力的处理方法。在模拟情境中,团体成员学会了许多社会生活经验,改变了自己不良的行为,逐渐学会了应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观察社会,懂得了应该遵守团体规范,并且在各个生活团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且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特别注重协作性、互动性、实践性,这样可以达到团体间相互帮助、相互治疗、共同成长的目的。“我助人人,人人助我”,团体情境可以使参与的学生相互感染,互相影响,多向交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以活动为载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同一个主题的团体辅导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活动及表现形式,活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同学们的体验角度和感悟的深度也有所不同,但同时达到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这使得辅导效果在多次却不重复的辅导中得以巩固加强,对学生的辅导效果较好。

四、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团体辅导强调辅导中预防的一面,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种辅导坚持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思想,符合现代学校心理教育的要求,同时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含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作为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部高层次素质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其他素质不可能培养起来。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2]而团体辅导活动课正是培养学生优良心理素质的重要工具,在这一方面它具有个体心理辅导无可比拟的功能。因此,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是高中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总之,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对解决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及成长性烦恼有其独特的效能,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式,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帮助是在个体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中不能获得的。当然,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学生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易在活动中暴露、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全面等。

参考文献:

[1]唐慧敏,李志德.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6,(14).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

高中辅导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学生 心理健康 朋辈心理辅导 心理需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79-02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及转型的当前,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不论是学界还是实践界,对我国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都有了显著的提升。高中学校作为青少年学生的集中场所,如何在高中学校实施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缓解青少年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诸多失范行为,是当前高中学校教育面临的迫切问题。在此背景下,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具有自发性强、覆盖面广、情感联系紧密的心理辅导方式,引入高中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进程中成为一种可行选择。

一、朋辈心理辅导概述

朋辈是“朋友”和“同辈”的合称,用在高中学生群体身上,指高中学生的基本同龄朋友关系。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在学校一般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需要帮助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服务的人际帮助过程。从起源看,它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二战后大量的军人回到家乡,他们在经历战火后心理遭遇创伤,之后又遇到越南战争,他们需要心理咨询人员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治疗,因此出现全社会心理专业辅导人员缺乏的现象。在此背景下,精神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非专业心理咨询运动,其中在学校领域,有学者尝试探索在学校培训一部分学生,让这些学生对其他需要心理辅导的同学提供必要的心理帮助。这一举措的实施效果究竟如何呢?美国学者威兰德(Vriend)于 1969 年对此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在咨询团体中他利用受训的高成就学生帮助低成就学生的方式。他的研究对朋辈心理辅导的价值给予了积极肯定,并写成朋辈心理辅导领域的第一篇经典性论文。其后,欧美发达国家的相关学者受其启发,也在本国开展了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朋辈心理辅导在欧美国家逐渐成长为一种重要的心理辅导模式,被普遍地引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之中,为这些国家在校学生的心里健康发展提供强力支持。

朋辈心理辅导之所以能在学校被普遍实践并推而广之,与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一些特点紧密相关。朋辈心理辅导具有亲密性、自发性、简便性和普遍性等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朋辈心理辅导具有亲密性特征,专业心理辅导要求辅导者和被辅导者建立较为亲密的情感关系,而朋辈心理辅导正好是发生在亲人、熟人或相互熟知的同学、朋友之间,具有先天的优势;第二,朋辈心理辅导具有自发自愿性特征,一般意义上讲,辅导行为是一种利他行为,是基于朋友、同学之间的关爱、友爱而自愿发生的,正常情况下不存在当事人要给心理辅导人员予物质报酬的问题。而学生的同侪关系正好契合这样一种情感维系关系;第三,朋辈心理辅导具有简便性特征,朋辈心理辅导要求辅导者和被辅导者共同生活,交往便利,高中生通常是共同生活和学习的,这为朋辈心理辅导提供了现实基础;第四,高中生的朋辈心理具有普遍性,对于大多数高中生而言,他们更喜欢跟自己的同辈群体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困惑,当其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时,他们通常会选择同辈的好友进行倾诉,但对其父母和教师则通常采取回避态度,这一现象在高中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

二、高中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

(一)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满足学生多层次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S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正在迈向工业化社会的全面转型时期。伴生于社会急剧转型的,是多元价值的碰撞和旧有传统价值的震颤、断裂。对于身处此时代的青少年学生而言,他们一方面享受到了更好更多的教育机会,但另一方面,也要承受这种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多元价值的冲击。在此背景下,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心理问题的需求也更加多层次、多元化,因此对传统的心理咨询工作提出了挑战。对于高中生群体而言,他们的心理健康咨询需求也是多元化和多层次的,从一般的学校教育环境、教育教学方式等的适应问题,到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是精神疾病等都可能发生。据调查发现,当前青少年学生患心理抑郁症的情况非常普遍,每年都有数量不少的青少年学生自杀事件发生,这一次次事件提醒我们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相当严重,也提醒我们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性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危机性,在高中学校的心理健康辅导中,传统的诊所式辅导因其所固有的弊端(专业辅导人员少、场所固定等)而不能完全满足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亟需寻找更加适合青少年心理辅导的方式作为补充,以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近引进的心理健康辅导模式,其具有主动性、随时性和普遍性的特征,恰好可以满足青少年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地就心理困惑问题进行沟通和疏解,有助于及时化解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并有助于满足青少年学生多层次、多频次的心理援助需求。

(二)朋辈心理辅导有助于完善高中生心理辅导体系

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目的是要及时、有效地化解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所面临的问题,其附带效应是可以完善现有的高中生心理辅导体系。在当前大多数高中学校中,普遍没有心理辅导相关的从业人员,也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场所。而这些学校的心理辅导,仅仅限于一些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我们发现,这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也只是流于形式的,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能获得足够的重视。在任课教师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也通常不是专业对口的教师,而是由其他专业的教师兼任,其教学质量值得怀疑;在课时安排上,普遍每周只有一节课的安排,课时量过少。即便如此,在临近高考或期末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常会被作为不紧要的课程而被挤占,为高考课程的教学留出时间。而即便有条件设立心理咨询工作室的某些城市学校,面对诺大一个学校,却通常只有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完全不能满足日益庞大的学生心理咨询需求队伍。在此背景下,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全新的形式,可以对学校层面的心理辅导方式(不论是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还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成有效的补充,从而完善高中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体系。

三、高中学校推行朋辈心理辅导的探索与实践

(一)构建科学、多层次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体系

建立多级、多元化的朋辈心理辅导体系,构筑严密的朋辈心理辅导网络,有助于及时缓解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构建健康的心理环境。笔者认为,高中学校应该自上而下构筑起“学校―年级―班级―宿舍”的多级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在学校层面,由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部门牵头,联同教务处、团委、学生会、年级、班级,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机构,并由学校主要领导作为机构的负责人,从而保证机构的各项活动能够较为顺利地开展;在年级层面,分年级建立由专业心理教师牵头,班主任、科任教师参与的心理辅导中心,涵盖年级组的所有班级;在班级层面,强化班主任在学生心理辅导中的主导责任,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与学习委员、体育委员并列,专事负责班级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宿舍层面,建立心理信息员制度,及时掌握在课外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上汇报,防患于未然。

(二)建立基层的心理援助和心理干预机制

基层心理辅导是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基层心理辅导方面,笔者认为前文已经提到的班级和宿舍应该发挥关键作用,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应及时发现和反馈本班级、本宿舍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咨询需求,并承担心理问题的预警和后期跟工作。笔者认为,班级心理委员所要承担的主要工作有: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帮助、向上反馈学生心理咨询需求等。宿舍心理信息员所要承担的工作与班级心理委员有一定相通之处,但其主要在课外时间,学生休息的时间里发挥其作用。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信息员通过对学生在学期间和放学后课外时间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全程跟踪了解,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早发现、早咨询、早治疗。

【参考文献】

[1]Murry,P.The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to-student and faculty advising programs[J].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1972(13)

[2]汤舒俊.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心探索――朋辈心理辅导[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7)

高中辅导教育范文第7篇

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内容措施一、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高中不仅仅是学生学业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其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高中学习压力较大,并且高中学生大多心智不够成熟,所以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极易出现问题。当前,高中学生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而职业高中的学生尤其突出。职业高中对职业高中学生来说,几乎都不是其首选学校,而是由于成绩不够等因素迫不得已的选择。因此,职业高中的学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一定的挫败感,感觉自己比别人“低一等”。当他们进入职业高中后,发觉教育内容大量包含培养专业技能的课程,同自己的规划差距很大,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使他们感觉焦虑,从而形成严重的受挫感。因此,职业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社会化和人格的健全发展;有利于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思想的贯彻。

二、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学习辅导

作为学生,职业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学习,因此学习的辅导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学习辅导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职业中学的教学内容更多地侧重于实用教育,需要学生具备熟练的动手能力及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因此,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学习辅导,要在知识学习的方法辅导的基础上,增加技能学习的心理辅导。

(二)生活辅导

生活辅导的内容主要包括情绪辅导和社交辅导,情绪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情绪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心体验,情绪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支配作用。因此,情绪辅导十分重要。情绪辅导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正确表达情绪,有效控制情绪,合理宣泄情绪。社会交往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友谊,是学生多彩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社会交往辅导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与同学交往的方法,积极面对交往中的困惑,增强交往的能力。

(三)职业辅导

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的种类繁多,加拿大编制的《职业分类辞典》把职业分为23个大类,81个小类,499个细类,共包含7500个不同职业。选择正确的职业,有利于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精神追求,有利于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还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稳定,提高人民的幸福感。作为职业高中的学生,现在就要面临自己所倾向职业的选择,因此,职业辅导在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职业辅导的内容包括职业内容的介绍,学生自身的特点了解,职业内容与自身特点的匹配,社会情况的了解。职业辅导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职业的特点,提高对职业和自身特点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职业。

三、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要举措

(一)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在遇到心理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求助资源,提供有效的帮助。在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下,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建立一个由学校管理层到系部级再到每个班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再配合心理咨询室、校团委和学生会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监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二)充分利用心理辅导课和心理咨询室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辅导课有着不可撼动的主体地位。在心理辅导课上,老师充分运用心理学知识,确立明确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教给学生具备实用价值的心理调节方法,帮助其形成健康的心理。通过心理辅导课,学生系统地掌握了心理卫生知识,形成了全面的、科学的健康观,认识到了心理健康对于自己成长的重要意义。心理辅导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以活动引出结论,更加生动形象、印象深刻,深受学生欢迎。心理辅导课是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而心理咨询室解决的就是学生的个性问题。因为心理问题有其私密性,学生大多不愿将其公开,在遇到心理困惑时,具备保密性和专业性的心理咨询室的存在就十分有必要了。心理咨询室有着舒适的环境,再配合专业的咨询师,能帮助学生处理好各种困惑,提高其认知水平,进行心理调整,达到心理平衡。

(三)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生处在学校的大环境中,与他交往最多的还是同学。学生活动内容新颖,能够给人以新鲜刺激,使人身心得到享受,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可以提高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特别是职业高中的学生毕业后就可能步入社会,多参加社会活动有利于增强他们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内容融入到学生活动中,可以达到社交组织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的双提高。

(四)加强家校联系,进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是学校教育远不能及的,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家庭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加强和家长的沟通,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家长达成一致,增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职业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职业高中的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教育群体,他们有着更多的学习问题、心理问题、就业问题。所以,职业高中的教育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心理健康教学质量及水平,从而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雪冰.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办法[J].教科文汇,2007.

[2]王小平.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2).

[3]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 2002.

[4]林崇德.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俞国良,李媛.心理健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高中辅导教育范文第8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实现教育教学与世界接轨成为了国家新高考改革的内在动力。全国范围内的高中生涯教育“运动”就是在此背景下蓬勃发展的。在这里,我对生涯教育与辅导的理论背景与实践现状进行简要阐述,梳理高中生涯教育的内在脉络和内容,从而为高中生涯教育实践提供参考、借鉴与支持。

一、生涯教育辅导相关理论的简评和生涯教育现状

(一)生涯教育相关理论简评

高中生涯教育试图通过自我认知、外部认知协助高中生进行职业、专业、大学和学科的生涯决策以使他们获得成长、成才和成功。它展望学生未来的发展,也着眼于学生当下的选择[1-3]。作为舶来品,来自于西方国家的生涯教育辅导相关理论大多存在其适用范围。这里我对主要的理论做一些简单阐述。

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的不足在于其匹配的前提是个人的特质和工作的性质是固定不变的,而事实上,这两者都是在变化之中的。且本身这种过于强调“人职匹配”的观点,往往可能导致匹配精确的难度性和可信性。

霍兰德的人格与环境类型论的不足在于关注重点是做抉择(如选专业、职业等)且没有探索和做决定的障碍(如未来发展可能性、非理性信念)。处在身心发展中的中学生,往往会由于经历和体验缺少的缘故出现非理性的信念或忽略了未来的可能性。

舒伯的生涯发展论的不足在于它虽关注生活角色之间的冲突与不平衡、关心自己的未矸⒄梗但忽视经济、社会因素对生涯发展的影响。

克朗伯兹的社会学习论的不足在于关注澄清非理性信念、学习新技巧或经验,但在试图解释个人的教育、职业爱好和技能如何形成并如何影响生涯选择方面的具体机制说明较少。

戈特弗里德森的界限、妥协与自我创造理论在中学生涯教育方面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帮助人们重新思考童年的选择而又不损害他们现在的选择;鼓励对选择的现实思考而又不限制梦想;呈现复杂信息而又不让他们被海量信息击倒。其不足在于对能力以及个人所处的社会阶层对职业抱负水平的影响缺少研究。

克内菲尔坎姆和斯列皮兹的生涯认知发展论适用于通过发展认知从而推动生涯认知的发展,适用于终身的生涯发展。其不足在于理论本身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缺少相关的工具用于落实。

生涯混沌理论为我们理解个体不断发展的生涯以及难以预测的生涯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框架。但该理论没有提供可以借鉴的框架,给生涯教育实践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从以上七种生涯相关理论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诞生于西方社会中的生涯理论在应用于中国大陆,特别是处于身心发展中的中学生群体时有一定的局限。它们都是从各自的研究角度来探讨生涯发展,而不是从统摄全局的角度来看待生涯发展。

(二)生涯教育实践的现状

在现有的国内文献中,来自本土专家学者较系统和具有影响力的相关理论论述较少见。特别是指导高中阶段生涯教育实践的系统论述文献比较少。目前各地区使用的教材或读本大致按照知识模块来进行生涯教育:自我认知、外部认知、生涯管理和素养拓展,部分地区的做法是按照年级的方式来区分[4-5]。而这些做法虽然适应了学校的学管理,但却忽视了个体层面的生涯发展差异性与生涯教育需求的完整性。为此,我们有必要从宏观层面为高中生涯教育搭建一个框架或模型作为实践参考。

二、高中生生涯角色发展阶段模型

借鉴国家生涯规划师认证班生涯发展阶段模型,我认为高中生的生涯阶段上也呈现出类似发展阶段:生涯角色唤醒、生涯角色适应、生涯角色定向、生涯角色发展、生涯目标调整、生涯角色平衡和生涯角色准备等不同的阶段。学生若是在某个阶段没有很好地度过便容易形成生涯发展的困境,影响其在高中生涯的发展。因此,我建议根据学生在不同生涯发展阶段的困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与教育。高中角色发展阶段模型见表1。

1.生涯角色唤醒。该阶段旨在为高中生角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生涯发展基本内涵、意义等知识准备,唤醒他们的生涯发展意识。

2.生涯角色适应。该阶段旨在通过熟悉环境、了解要求、明确资源等方式以让学生的身心适合新角色的要求与任务。该阶段若没有发展好往往是自身资源(能力、外在资源等)不足造成的。

3.生涯角色定向。该阶段旨在明确角色期许与外在发展要求,结合自身条件作出发展定位与计划。该阶段发展不好往往是因为方向不清。

4.生涯角色发展。该阶段旨在根据角色定向之后进行任务确认与任务实施。高中生在该阶段需要结合高考选拔要求和未来社会的基本要求不断地学习,获得有关知识,培养与发展有关能力,了解与认同有关价值观念等。

5.角色目标调整。该阶段旨在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客观条件与定向之间的差距进行必要的调整,以获得突破与发展。

6.生涯角色平衡。该阶段旨在因自身的顾虑、影响因素太多或者投入失衡时作出调整,进行重新平衡。

7.生涯角色准备。该阶段旨在为高中毕业生下一个阶段(升学或谋生等)的发展提供基本知识、技能和观念等主客观准备,方便高中毕业生为下一个阶段做好必要的心理、知识和策略的准备。

三、高中生生涯角色发展阶段问题及应对

根据高中生生涯角色发展阶段模型,我对不同角色发展阶段任务的主要问题和应对方法进行阐述。这些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问题形成了高中生涯教育的内在脉络,而针对问题的应对方法就是生涯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生涯角色唤醒阶段

该阶段主要的问题是有没有良好的生涯角色意识。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教育或辅导:向学生介绍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和学生讨论读书的目的,与学生谈谈生活的理想。对生涯规划知识的相关介绍有助于学生对生涯有更加直观的认识;讨论读书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从生涯发展的角度理解接受教育与人生发展的联系;个人喜欢的生活方式是影响学生生涯发展的重要因素,展望未来能够让学生反思当下。

该阶段的教育或辅导适合针对没有较好生涯意识的学生,可以通过新生的入学教育、读本、讲座、辅导课、班会课等方式来开展。

(二)生涯角色适应阶段

有没有较好的角色适应是该阶段主要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育或辅导:帮助学生树立资源意识,明确可以利用的资源;通过辅导协助学生进行人际适应;面对初高中学习方式的变化,辅助学生进行学习适应;为面对适应过程中的冲突问题,与学生探讨如何处理。

该阶段的教育或辅导适合没有较好适应力的学生,可以通过班会课、辅导课、讲座、读本等方式来开展。

(三)生涯角色定向阶段

该阶段的问题主要有五个:高中生有没有较好的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有没有得到体验与确认;个人不同心理倾向的职业指向有没有一致;高中生选择升学的方向是否清楚;有没有做好高中规划。

1.在高中生有没有较好的自我认识方面,我认为主要从兴趣、气质、性格、能力(潜能)和价值观这五方面来着手。由于高中生还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我们需要引导他们发现或培养自己的兴趣,认识并学会调节自己的气质,认识和完善自己的性格,发现与发展自己的能力,了解并鼓励学生从实践和体验中确认自己的价值观。

2.在自我认识有没有得到体验与确认方面,我们知道了解自己是需要一段漫长的体验与确认的过程。所以对于体验与确认这个问题,我认为要创造机会让他们从实践和体验的过程中不断地了解自己。我们可以举办成长体验营、生涯研习营等活动,也可以鼓励他们多参加其他的实践活动,例如学校社团、兴趣小组、校外实践、研学旅行等实践体验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不断地拓宽他们的视野,告诉他们人生有多少种可能。

3.在个人不同心理倾向的职业指向有没有一致方面,当我们在协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过程中,可能学生的不同心理倾向的职业指向会出现不一致而造成无法较为明确地定向。这很可能是因为以下这几个问题没有弄清楚:职业了解不清、资源与可能性了解不足和决策能力不强。对职业的了解有利于学生了解该选择什么,对资源与可能性的了解告诉学生该放弃什么,而决策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知道该明确什么。我认为对行业、企业、职能或职业的探索,对自身决策风格的探索和对决策工具的掌握,对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认识和家庭资源在个人职业发展中的作用都对学生的生涯抉择起到重要的作用。

4.在高中生选择升学的方向是否清楚方面,当学生做出升学选择时,根据新高考改革学科选择的要求,他们需要确定专业与大学。这时我们有必要带领他们一起探索专业和大学。考虑到理想(目标职业、目标大学和目标专业)与现实(成绩、身体条件、家庭条件等)的差距,我们需要协助其权衡实现的可能性以及备选专业、大学。在必要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方式(例如研学旅行与拓展体验等)帮助学生确认其选择。同时,我们需要协助他们树立这样一个认知: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

5.在有没有做好高中规划方面,当学生明确了自己的职业、专业和大学之后,我们需要进行政策解读,辅导学生做好高中三年的规划并勾画生涯路径。

该阶段的教育或辅导适合没有较好生涯定向、需要进行选考学考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教学辅导、个体咨询、社会实践、系统测评、宣传手册、讲座等方式来开展生涯教育工作。

(四)生涯角色发展阶段

对于选择谋生或走向社会的学生,如何提高他们的未来适应力,在高中三年的生涯中是否有阻碍因素,他们有没有学业发展可能,这是该阶段的三个主要问题。

1.在如何提高他们的未来适应力方面,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自我管理与素养拓展。在自我管理方面,我们可以在目标管理、压力管理、休闲管理、个人理财、自我教育、健康管理等主题上进行必要的教育或辅导。在素养拓展方面,我们可以从规则意识、礼仪意识、团队意识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教育或辅导。

2.在高中生是否有阻碍因素方面,如何培养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能够顺利应对并提高抗挫折能力是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重视的问题。抗逆力也叫心理韧性。国外学者认为抗逆力的构成要素是外部支持因素、内在优势因素和效能因素。我认为培养学生抗逆力主要可以从培养自我效能感、建立积极乐观心态和获得人际支持的意识与能力等方面入手。通过抗逆力的培养,让学生能有效应对高中生涯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并顺利完成高中生涯任务。

3.在学生有没有学业发展可能方面,提高学生学习力是应对学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我认为应该从阅读与预习、互动与听课、记忆与复习、结构化思维与审题、学习方法与风格、考试心理调适等方面进行辅导。同时,若有必要,可以增加元认知、注意力、学习习惯、自主与管理等方面的教育与辅导。

该阶段的教育或辅导适合针对遇到生活挫折和学业发展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讲座、班会课、个体咨询或辅导课等方式来进行。

(五)生涯目标调整阶段

该阶段的问题主要是:理想(目标职业、目标大学和目标专业)与现实(成绩、身体条件、家庭条件等)是否一致。其中有没有优势学科和是否有最佳学科组合是最应关注的问题。其目的是通过角色发展(特别是学习力的培养)之后,如何让升学的重要衡量标准――成绩可以实现价值最大化。当然,学生可以自主抉择。

在这个阶段,如若学生遇到理想与现实不一致的情况,那么我们有必要和学生讨论其他可能――报考相似专业的可能、进入学校转专业或辅修第二专业的可能。除了通过接受教育来实现职业发展的可能性之外,我们在必要的情况下应与学生探讨职业转型的可能。当然,进行政策解读等方面的志愿填报指导是必要的。

该阶段的教育或辅导适合目标与现实匹配方面出现问题或考虑成绩利用最大化方面的学生。该阶段可以通过讲座、教学辅导、个体咨询、系统测评等方式来进行。

(六)生涯角色平衡阶段

当高中生在进行生涯抉择的时候,与重要他人意见是否一致是该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如若他们与重要他人意见不一致,我们有必要帮助其认清自己的人生角色与期待,使其理性面对冲突的情况,懂得如何协调与平衡。

该阶段的教育或辅导适合遇到生涯角色冲突或选择困难的学生。该阶段可以通过讲座、演练、班会课、个体咨询或辅导课等方式来进行。

(七)生涯角色准备阶段

该阶段的问题主要是:当高中生选择谋生或选择继续接受教育时,我们如何协助他们做好生涯角色准备。我认为如若选择谋生,就需要从如何就业、创业和学会自我保护这三个方面进行教育或辅导;如果选择继续接受教育,则需要从如何面对复读生活、体验和规划大学生活、学会自我保护这三个方面进行教育或辅导。

该阶段的教育或辅导适合面临毕业(升学或谋生)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讲座、教学辅导、个体咨询、实践体验等方式来进行。

四、结语

有别于目前主流的生涯教育知识模块化、年级化,我通过建立高中生角色发展阶段模型,梳理高中生角色发展需要的内在脉络,试图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完善和充实目前主流的生涯教育实践工作内容。这样有利于提高高中生涯教育的o导效果,完善生涯教育实施的教育内容。

参考文献

[1]王一敏.中学生生涯教育理论与实务[M].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6.

[2]钟思嘉.生涯咨询实战手册[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2010.

[3]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4]周晓璐.中学生职业生涯咨询[M].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6.

[5]侯志瑾,明.Gottfredson的职业抱负发展理论简介与研究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 2005, 13(2): 201-210.

高中辅导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中;心理辅导站;来访学生;调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5-0010-03

1999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要求“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尽快设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早在1998年,杭州市教育局就转发了杭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制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工作职责》和《杭州市学校心理辅导站工作条例》两个文件,明确以学校心理辅导站建设为抓手,在杭州市中小学逐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条例》要求中心小学以上的小学、初中、高中都必须建立心理辅导站,并对学校心理辅导站的组织机构、工作任务、工作职责等作了规定。从2000年起杭州市教育局开始对学校心理辅导站进行等级站(合格站、优秀站)评价。在这样强有力的行政措施推进之下,2010年杭州市90%的中小学建立了心理辅导站,可以为学生提供及时方便的心理服务。为切实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精神,了解学校心理辅导站工作和接待学生的情况,我们对2008~2010年期间杭州市所有直属高中心理辅导站的来访情况进行了调查,旨在掌握目前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问题,指导学校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杭州市教育局直属高中为22所,其中普高13所,职高9所。这22所高中全部是杭州市学校心理辅导优秀站,配备了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我们事先设计好调查的表格,请心理辅导专职教师填写。除了2所职高因人员变动没有上交调查材料外,共收到13所普高、7所职高的调查数据。

在调查实施前,我们专门召开会议说明这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真实了解目前高中学生的心理动态,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不是心理辅导站的考核评估,请大家依据学校心理辅导站记录在案的学生辅导实际情况进行填写。回收调查表以后,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来访学生的身份

20所高中在2008~2010年间,共接待来访者7292人,其中13所普高接待了4283人,7所职高接待3009人。20所学校在三年里平均每校每年接待122人。按照每学期20周在校时间计算,学生每学年有40周在校时间。那么,杭州市直属高中心理辅导站每周的接待人数大约是3人。

通过查阅杭州市教育局每年招生人数的统计数据,13所普高每年招生共约8000人,7所职高约3600人。学校心理辅导站三年面对的在校学生应该有五届,那么13所普高在校学生人数约为40000人,7所职高在校学生人数约为18000人。最后统计杭州市直属高中学校心理辅导站接待来访的学生是在校学生的12.6%。其中职高学生中去学校心理辅导站的比例(16.7%)比普高学生的比例(10.7%)高。

表1 学校心理辅导站来访人数

表2 学校心理辅导站来访者身份

通过表2可以发现,在来访者中,学生占了绝大多数(90%)。职高的学生来访者比例较高,普高的来访家长明显比职高多。对来访者性别进行统计可以发现,来访者中绝大多数是女性,普高职高学生没有差异。

(二)来访者的问题

1.心理障碍患者比例

表3 来访者的精神状况

表4 患有神经症学生的具体表现

(注:表4的调查数据中有重复,比如,一个学生可以是焦虑症,同时又患有抑郁症,他的主要问题又体现为人际关系。)

从表3、表4可以看出,20所学校的来访者中患有精神病、神经症的学生一共有353人,平均每校约17人,按照五届学生计算,每校每届学生中约有3人。普高与职高的比例没有区别(我们下这个结论是有依据的,首先这些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都是专业的心理学毕业生,拥有心理学硕士或者部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其次,这部分学生绝大多数正在医院精神科治疗,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在配合做一些辅助治疗工作)。

在患有神经症的学生中,抑郁症人数最多,共174人;焦虑症人数其次,170人。其中普高学生与职高学生相比,在比例上没有显著差异。

2.高中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表5 来访者的主要问题

从表5可以发现,高中来访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人际交往、不良情绪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比例超过10%的来访者问题依次是:不良情绪(26%)、学习成绩(22%)、同往(17%)、社会适应(12%)、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12%)、异往(11%)。

在这些问题中,在不良情绪这个项目上,普高学生和职高学生的比例没有太大差异。

在学习成绩、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同往、异往等项目上,普高的学生比例均高于职高。这说明普高学生的学习压力更大、人际矛盾比职高学生更多。

在社会适应方面,职高学生的比例要比普高学生的高,这说明职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没有普高学生好。

三、讨论

1.在学校设立心理辅导站的必要性及其效果

调查结果表明,杭州市高中生中有12.6%的学生来到学校心理辅导站寻求心理辅导,这部分学生的来访完全是出于自愿。这一数据与我国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数据相吻合。资料显示[1,2],我国10%~30%(甚至更高比率)的中学生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杭州市早在1987年对20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大约有16.79%的学生存在各类心理卫生问题;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对全国16472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高中学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占17.3%[4]。这些数据都说明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又有繁重的升学压力,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在学校设立心理辅导站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是必要的,杭州市直属高中心理辅导站的工作也是得到了学生认同的。

2.心理问题检出率的性别差异

从调查结果来看,63%的来访者是女性。刘恒、张建新[2]200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男女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没有太大差异,女中学生有抑郁症状的比例高于男中学生,而男中学生有精神病性问题的比例高于女中学生,在其他因子上,男女之间无显著差异。王柏根[3]等从对两届高中学生建立的心理档案资料来看,男女高中生在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上没有显著差异。这些数据都说明,高中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在性别上没有太大差异,但是,从我们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女生比男生更愿意到学校心理辅导室寻求心理帮助。

3.来访学生咨询问题类型

调查结果显示,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包括精神病、神经症)一共有353人,占了所有来访学生的4.4%,每校平均约17人,每校每届学生中约有3人。这部分学生对学校教育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需要教师与医生、家庭密切配合。根据临床个案和调查统计,有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的学生不到学生总数的1%[5]。但是这只是一部分愿意来寻求帮助的学生,肯定还有一些没有暴露自身问题的学生存在,这对学校教育和管理来说都是一个实际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高中来访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人际交往、不良情绪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我们的调查结果与俞国良的研究结果类似。俞国良[4]根据1996年开始的研究和有关调查发现,中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包括学习、自我、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其比例分别为30%、20%、30%和20%左右。由此可见,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适应性问题。

4.职高学生与普高学生在寻求心理帮助上的差异

职高学生和普高学生相比,寻求心理帮助的学生比例明显要高。这说明职高学生面临生活学习方面的困难较多,冲突矛盾大。当然,空闲时间也比普高的学生多。

其中,普高学生由于面临高考,课业负担比较重,学习压力明显比职高学生大,因此,在学习成绩、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方面需要咨询的学生比例高于职高学生。可能是学业竞争性强、人际交往时间少,普高学生在人际矛盾方面求助的学生比例也高于职高学生。

职高学生与普高学生相比,社会适应性方面求助的学生比例明显要高。其实,职高的学业任务比较简单,对社会学校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对学校的认同、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及对生活事件的处理方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宏飞.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9-290.

[2]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88-90.

[3]王柏根.1727名重点高中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及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2):1441-1443.

[4]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7):62-65.

[5]姚本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倾向与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00(4):26-29.

高中辅导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中农民工子弟 心理健康教育 正向回归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161-01

农民工子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他们的认知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都受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尤其个人的道德价值取向发生了扭曲从而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各种壁垒已把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推向了边缘化。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领与指导,最终极可能在高中阶段这个走向社会的人生关键点走向犯罪的道路,从而带给社会许多不稳定因素,破坏和谐社会的建立。高中农民工子弟心理健康教育边缘化的正向回归对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以认知为中心,对高中阶段的农民工子弟实施宣导策略,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心理辅导的需要

1.建立高中阶段农民工子弟信息档案,进行跟踪教育

我们首先对本校高中农民工子弟深入调查,获取高中农民工子弟及监护人的具体信息,建立高中农民工子弟信息档案并注明类型,指定由各班主任负责管理。要求班主任对此高中段农民工子弟进行跟踪教育,尤其对难管的高中农民工子弟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和教育。其目的主要是要保持高中农民工子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培养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2.进行问卷与心理测验,引导高中阶段农民工子弟自建心理档案

第一,高中阶段农民工子弟心理资料的收集意义重大,建立高中阶段农民工子弟心理档案可以了解高中阶段农民工子弟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帮助高中阶段农民工子弟正确认识自己、监控自我完善过程;也能为学校心理辅导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收集信息,为有效开展高中阶段农民工子弟心理教育提供前期服务。

第二,为了能深入了解,我们采用了引导高中阶段农民工子弟自建心理档案的方式,对高中阶段农民工子弟进行备案,并对其问卷和心理测验的结果进行整理保存,这样一份心理档案就初步建成了。

3.以江苏省灌云县第一中学的“温馨小屋”为载体,让高中农民工子弟了解心理知识

“温馨小屋”是江苏省灌云县第一中学对高中阶段农民工子弟进行心理辅导的主阵地,“温馨小屋”主要分为以下栏目:新闻和消息、心理知识卡片、学习策略、关注生活、家长栏目、心理健康指南、情绪热线等。我们不定期地开设心理和生理讲座,帮农民工子弟们扫除成长期的烦恼。

4.开设“走近心理”系列讲座、感恩教育讲座等

江苏省灌云县第一中学经常对高中农民工子弟开展一系列相关的教育活动,如《高中农民工子弟的教育是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的教师讲座等,另外通过感恩讲座来推进对高中阶段农民工子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 以情感为中心,对高中农民工子弟实施辅导策略,引发他们主动参与心理辅导的情感体验

1.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让高中农民工子弟亲身体验

由班主任为主导,结合专兼职心理辅导老师,共同开设辅导活动课,活动课以高中农民工子弟为主体,通过他们的互动,经验分享、价值澄清、自我探索最终得到自主发展。其目的主要是引导高中阶段农民工子弟思考自我,通过内省和他人评价来认识自我。

2.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并设立心理信箱,使高中农民工子弟得到合适的辅导

通过“温馨信箱”能让高中农民工子弟敞开心扉向老师倾诉内心感受,以便我们做好辅导跟踪调查工作。据各个班级统计数据显示,85%以上被教育对象思想道德的偏差越来越小,使原本边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正确的回归,从而走上积极的人生道路。

三 以行为为中心,对高中阶段农民工子弟实施指导策略,开发他们主动参与心理辅导的潜能

1.“我的未来不是梦”,彭成老师的感恩教育活动

2008年,江苏省灌云县第一中学正式与彭成感恩教育团队结盟,成为彭成感恩教育实验学校,为江苏省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中段农民工子弟提供了数次受益无穷的感恩教育。通过这样的活动使高中农民工子弟和远在他乡的父母心系在了一起,思想得到了洗礼和提升。借此活动抓好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合力,使家长及他们的子弟都积极地面对人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灵。

2.组织部分高中农民工子弟外出郊游

通过组织民工子弟们体验生活,感受大自然,培养积极的思想,从而影响他们的人生。据调查显示,通过我们的这些活动,68%以上的高中农民工子弟思想积极,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力足,习惯好。课堂上能做到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课后能认真完成作业,学业成绩大幅提高。另外许多高中阶段农民工子弟参加县、市的各科有关的竞赛及运动会,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上一篇:税收征管制度范文 下一篇:医学培训教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