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陈述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7 13:32:04

高一陈述报告

高一陈述报告范文第1篇

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教育实践中开展的状况如何?本研究选取北京市某示范性高中作为案例,以案例观察、记录、反思的方法,对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情况进行研究。在进行案例研究时,并不在抽象层次上评论研究性学习应该如何开展,而是根据已有的文件和已经形成共识的研究性学习有别于其他课程学习的视角、功能、方式,作为衡量研究性学习教育实践的“尺”,来评判案例学校的实践。

一、研究性学习应有的独特功能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学界开始讨论研究性学习问题时,不断强调的一点是:研究性学习需要防范陷入科学主义、精英主义,研究性学习必须从儿童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贴近儿童的情趣与现实生活[2],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让学生了解研究这种特殊的社会实践形式[3],并通过回归真实的生活,发展学生的完满个性[4]。

基于这些观点,本文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儿童对周围现象和世界的研究;作为儿童观察周边世界的重要手段,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应当是让学生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学会探究自己周边的世界。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的另一点是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学者石中英根据《纲要》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组织形式进行了论述,他认为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组织形式应当具有多样性、参与性与自主性三个特征[5]。学者张华、仲建维也同样认为研究性学习应当是学生自主进行的探究式学习,并且并不局限于某个课程领域内,而是一种突破单科限制,强调知识多样性、综合运用的学习[6]。

基于这些研究,本研究认同研究性学习应当是由学生自主进行的、多学科综合的一种探究性学习,其特征也集中表现为自主性与综合性。

三、某中学研究性学习研究者观察记录

2013年10月中下旬,笔者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评论专家参与北京市某中学初二、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文科班级开题报告会,对学生的开题报告予以具体的指导与评价,同时观察并记录如下内容。

1.研究性学习的选题

在这两次开题报告会中,每个年级各呈现6个研究性学习的开题报告,这些开题报告的研究问题如表1所示。

2.开题中学生的表现

案例中,研究性学习通常以学生组成6~12人的研究团队形式进行,并由研究小组的部分成员上台以PPT形式予以开题报告展现。在展现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明显的“教师选题”倾向

笔者观察到学生在陈述开题报告的过程中,大部分都带有较为明显的“被选题”倾向——即学生在陈述研究的目的、选题意义时,讲述通常是照着念一遍开题报告,并且其讲述内容明显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会出现诸如“帮助学生拓宽视野”这样明显的教师口吻。还有些学生在评审委员对某个选题的意义提出询问时,根本无法回答,旁边的教师赶紧予以解释说,“这个题目是老师定的,学生不太了解”。

(2)学习内容影响兴趣

以不同开题报告学生组的陈述表现来看,学生的陈述热情并非很高。仅有几组与学生兴趣密切相关的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的陈述中,学生十分富有激情。按照热情程度排序,大致是:高一年级英语学科《英文电影配音》、高一年级英语学科《英语校园剧、课本剧创作及表演》以及初二年级语文与英语学科合作的《戏剧表演的生活化》。这些学生更为感兴趣的研究性学习题目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都需要学生观看他们喜爱的电影节目;都需要学生通过表演形式进行成果展现;都需要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去,如观察不同群体的行为等。

四、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者观察反思

根据笔者对某中学初二、高一年级文科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会的观察记录,笔者对本案例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反思意见。

1.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主体缺失

从笔者对该中学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会的观察记录来看,这些研究性学习明显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表现形式不一,但都集中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由学生自主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

(1)选题弱化了与生活的联系

从两个年级不同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题目选择中能够看出,这些问题的选择都存在一个十分明显的倾向是与学科内容紧密联系,而与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兴趣脱离很大。初二年级语文组的三个题目都是与课本课文紧密相关,是课本中学生非常难以理解的“鲁迅式散文”的再研究,希望通过研究性学习这个途径,深化学生对鲁迅文章和精神的理解;高一年级对《诗经》的相关研究也是基于课文内容的进一步拓展。英语学科中,英文电影配音、英文电影欣赏或话剧表演等贴近学生兴趣爱好的研究性学习,在开题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参与热情。政治、历史中的主题是大众阅读的首选,但奇怪的是研究性学习并没有对这类选题更加地热衷,初二年级提出的《社会热点问题分析》更像一个系列,而不是研究性学习这种主题学习应该具有的题目。

(2)教师指导缺乏学生视角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主题学习方式,学生难免不适应,需要教师的指导。但是,作为指导者的教师是一个什么角色?这是一个教师学职前教育的基本问题,不管是柏拉图的“助产士”,还是“爱弥儿”式的自然教育理念,或者现代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都在说明教师的角色在于去“帮助”学生去思考,而不是“告诉”他应该是什么。

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仍然是传统课堂的延伸,这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一点。从开题报告会的情况来看,教师仍然在“告诉”而不是“帮助”。这种指导方式的不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题都显得“一本正经”,没有试图理解学生认知世界的方式;二是开题报告的撰写与陈述过程中,教师干脆,学生表现出的被动状态令人吃惊,学生可能直接陈述“本研究希望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话语。

此外,在教师对学生开题的评论上,教师毫不隐讳自己希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够与实际的本学科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想法,希望利用这些时间对学习成绩或学生德育带来积极影响。例如高一年级语文学科的《中的情感与表达》研究,教师在评价时建议学生更多体会“忠、孝、礼、义”等感情,而不是学生最初所提出的亲情、友情、爱情。

事实上,上述这些教师对选题、开题报告撰写及选题方向的指导,都集中体现了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仍然与传统课程一样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与研究性学习所强调的学生自主探究相违背。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些教师指导都削弱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自主性。

2.反思:研究性学习,应以儿童视角为主

设立研究性学习的主旨,应当体现主题学习的方式,认同研究性学习应当由学生从自己的兴趣与视角出发,自主地探索自己身边的、感兴趣的世界。然而,大部分研究性学习在选题上还是课堂教学或学校教育的延伸,而在组织形式上教师由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变成了计划制订者,削弱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

事实上,北京市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这种情况并非独此一家。笔者在山东省与云南省进行调研的过程中,也同样对两个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开展情况进行了了解。从研究性学习题目的选择以及开展的具体情况来看,这些地区的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具体情况虽然有所不同,但从题目选择来看也同样存在着儿童视角缺失问题。尽管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脱离学科教学,但它的主题学习性质更应该体现跨学科和问题意识。如何在研究性学习中更多地减少教师干预,还原研究性学习是以儿童视角展开的、儿童自主对身边世界探索的本质,应该是未来一段时间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的话题。当然,首先应该做的是对这种大家都不熟悉的学习方式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和分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2001.

[2]钟启泉.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J].教育研究,2003(5).

[3][5]石中英.试论研究性学习的性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2(8).

[4][6]张华,仲建维.研究性学习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教育科学研究,2004(3).

高一陈述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证券民事责任 赔偿额 计算

1999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证券法》),是新中国第一部规范证券市场运作的基本大法。《证券法》的核心应在于保护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曾听说过这样一种基础性理念:“市场正是因为投资者的恩惠而存在”。这决不是夸大其词,因为只要股民的权益受到保护,证券市场才能健康和稳定的发展,投资者才能有稳定的信心。鉴于此,我国《证券法》第207条规定了“民事赔偿优先”。该条文旨在保护个人以及组织的人身、财产等权利法益不受损害,万一损失不幸发生,行为人不论行为是出于故意还是过失,都负有填补该损失的责任。但是关于“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有重大遗漏”的虚假性信息或因操纵市场“致使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遭受损失”而应承担的“赔偿”额度是多少,《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63条、第71条、第84条等都没有对它的计算给出规定。综观世界各国证券法,都没有给出非常合理的规定,所以,如何确定证券侵权责任的损失赔偿额度,已成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这不仅是因为损失赔偿额在侵权法上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因为证券市场上证券的价值难以确定,很难准确作出计算。

1、 证券民事侵权的主要方式

《证券法》第一章总则第五条规定“证券发行、交易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欺诈、内幕交易和操纵证券交易市场的行为。”该条文说明了证券市场民事侵权的三种方式,即欺诈、内幕交易和操纵证券行为。《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又专项列出了民事侵权的另一种行为,即虚假陈述。

1.1虚假陈述

<证券法>第63条规定:"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公告招股说明书、公司债券募集办法、财务会计报告、上市报告文件、年度报告、中期报告、临时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有重大遗漏,致使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遭受损失的,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的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经理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证券信息披露的目的在于防止欺诈、增强公众对市场的信心、提高整体标准、促进公众的整体利益和促进投资分析,虚假陈述是证券法制裁的欺诈行为之一,各国证券法及相关法律均对此规定了相应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2002年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01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这标志着证券虚假陈述即欺诈的民事救济程序的启动.

1.2内幕交易

内幕交易又称知情者交易或内线交易,是指已发行证券的公司的内部成员及其他市场相关人员,直接或间接的利用其地位、职务之便或控制关系,获取发行人尚未公开的但将对其证券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自己或通过他人进行证券交易,从中牟利或避免损失的行为.<证券法>第68条规定了知悉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虽然<证券法>只规定了内幕交易的行政和刑事责任,而没有规定民事责任,但<股票发行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77条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1.3操纵市场交易

操纵市场交易是指证券市场中一个或某一组织,有意识的利用资金、信息媒体等优势或行政权利或个人影响,背离自由竟争和供求关系而人为制造证券行情,制造市场假象,诱使一般投资者作出错误的证券投资判断、盲目跟从买卖,企图获利或避免损失,或虽未获利但因此使投资观众的利益受到损害的行为.虽然<证券法>没有规定操纵市场的民事责任,但<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77条规定:违反条例规定,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1.4欺诈客户

欺诈客户是指行为人在证券发行、交易及相关活动中利用其特殊地位,违背委托人、被人真实意思从事有损其利益的证券交易,以及诱导客户委托其进行证券买卖而从中渔利的不法行为.<证券法>第73条、<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时办法>第9、10条和<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71、74、75条分别对欺诈客户的行为做了规定.<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时办法>第23条指出:实施欺诈客户行为,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当赔偿责任.

2、损失赔偿的种类

如何填补损失,各国做法不一.法国的<法国民法典>第1382条针对侵权行为仅仅揭示了行为人负有填补损失的责任,但在判例及学说中,一致认为:损失赔偿,旨在使受害人能够再次处于如同损失从未发生过时状态之中.<德国民法典>第249条规定:"损失赔偿应回复损害事故没有发生时应有的状态."这种规定在英国法和美国法上同样存在.总之,各国法律中损失赔偿的最高指导原则在于:赔偿被害人所遭受的损失,从而使被害人处于损失事故从没有发生过一样的状态中.从这种原则出发,各国损害赔偿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回复原状;二是金钱赔偿.在证券法中,金钱赔偿是最为重要的损失赔偿方式.

3、损失赔偿范围

3.1虚假陈述侵权责任的损失赔偿.我国<证券法>没有对虚假陈述侵权责任作出损失赔偿额的计算规定.美国法主张"可预见性"原则,认为损害的范围应时一个合理的人在行为当时可以预见到的.德国法则认为因果关系分为责任成立的因果关系和责任范围的因果关系两类,损害赔偿应在责任范围的因果关系项下讨论.

对于确定责任范围的因果关系的学说,德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以"相当因果关系说"为通说,在50年代后则发展出"法规目的说"取而代之.与构成要件的因果关系一样,信息披露不实造成的损害也很难适用现有的学说.这是由于证券市场上风云变幻,本身就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若采用"因果关系"等学说,被告极易为自己开脱.所以,各国证券法的处理方法,是以法令规定一系列标准,以此标准直接计算损害赔偿额.如美国1933年证券法(SA)第11条第五项规定,原告的损害赔偿额的计算标准为原告购买系净有价证券的金额(但不能超过公开承销的价格)与下列三种金额之间的差额:A原告前已将证券卖出的,为其卖价;B原告前及中均为将证券卖出的,为其时该证券的市场价格;C原告在后、判决前将证券卖出的,如果其卖价高于时该证券的价格,为其卖价,如果其卖价低于时该证券的价格时,以时的价格计算.除此之外,法院还可以对侵权责任人课以惩罚性赔偿金,以示罚戒.

笔者认为,对于损害的确定,以补偿原告的损失为原则.可以考虑按特定时间段的平均买入价或平均卖出价,或以平均股票指数作为计算依据,而与原告进行证券交易时所发生的差额,作为原告的实际损失.对以发行未上市的证券,原告可以要求按发行价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返还;在证券交易中合理期间内连续买卖的,赔偿数额可以扣减赢利部分.

3.2内幕交易侵权责任的损失赔偿。<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虽然规定了由于内幕交易而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因为规定的太原则,所以缺乏实际操作性.因此,就我国目前有关的法律法规而言,对于因内幕交易给广大投资者带来的损失而实施的民事保护是极其有限的.实际上,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规定了内幕交易的民事责任赔偿范围,如我国台湾地区<证券交易法>第157条规定,违法进行内幕交易者,应就消息未公开前,买入或卖出该股票价格,与消息公开后10个营业日收盘平均价格之差额限度内,对善意从事相反买卖的人,负损害赔偿责任,其情节严重者,法院得以善意从事相反买卖人之清术,将责任提高之3倍.此外,美国、韩国等均对内幕交易规定了民事责任侵权赔偿范围.所以从保护投资者利益和维护证券市场出发,我国应在以后立法中对相关民事责任侵权赔偿范围加以完善.

3.3操纵市场行为侵权责任的损失赔偿。关于操纵市场行为民事赔偿责任的范围,各国证券法学者通常认为是价格纵的证券的真实价格与给付价格之间的差额.但由于证券市场上影响证券价格的因素非常多,因此,很难确定什么样的价格才是纵的证券的真实价格.我国台湾有的学者认为,法院认定赔偿范围时可以类推适用证券交易法第157条之一第2项规定,即在操纵的场合,操纵人应就操纵行为开始前10个营业日收盘平均价格与原告买入或卖出该股票的价格的差额作为赔偿范围.但正如台湾学者余雪明教授所言,此种将内部人交易的民事赔偿责任的规定与操纵行为的规定之类比并不适合,因为操纵行为的危害性显然大于内幕交易.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一折中的方法来确定操纵市场行为的民事责任:首先,可以依据操纵行为前10个营业日内纵的证券的收盘价的平均价格与原告买入或卖出该股票的价格的差额作为赔偿范围的基准;其次,考虑被告行为的主观恶性以及被告通过操纵行为所获得非法利益的数额.如果被告主观恶性非常大或获得的非法利益很大,法院可以依照原告的请求将被告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的限额提高一定的倍数.此种被提高民事赔偿责任数额中大于原告实际遭受损害的部分,即属于对被告的惩罚性损害赔偿.

高一陈述报告范文第3篇

舞弊又称为公司欺诈,是指使用欺诈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舞弊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毒瘤,比较普遍。

二、舞弊的风险因素

舞弊的发生一般都同时具备三个风险因素:

(一)舞弊的动机或压力。如果管理人员的报酬与财务业绩或公司股票的市场表现挂钩、公司正在申请融资等情况,都可能促使管理层产生舞弊的动机。舞弊的动机是舞弊发生的首要条件。

(二)舞弊的机会。公司内部管理机制的缺陷,如对资产管理松懈、公司管理层能够不遵守内部控制制度、可随意操纵会计记录等,都给舞弊者创造了可乘之机。

(三)舞弊的借口。借口是舞弊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只有舞弊者能够对舞弊行为予以合理化,舞弊者才能做出舞弊行为,做出舞弊行为后才能心安理得。

三、上市公司舞弊的手段

公司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进行舞弊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根据会计信息反映的角度不同,审计主要关注一下两类舞弊分为:侵占资产和对财务信息的虚假陈述。侵占资产主要目的是隐瞒资产确实。对财务信息的虚假陈述主要目的是通过虚增资产、收入和利润,虚减负债、费用,以操纵会计利润,误导报表使用者对公司业绩或盈利能力的判断;或者通过隐瞒收入虚增成本费用以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

(一)侵占资产的手段。侵占资产的手段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管理层或员工在购货时收取回扣;将个人费用在单位列支;贪污收入款项;盗取或挪用货币资产、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经常对应收款和应付款进行账项调整;明细账与总账余额不平衡;已到期但账面上仍显示未收回的应收账款不断增加;存货盘亏或存货报告中废料数额不断增加。

(二)对财务信息虚假陈述的手段。对财务信息的虚假陈述通常表现为:

1、多计存货价值,对存货数量或计价故意计算错误以增加存货价值,从而降低销售成本,虚增营业利润。

2、多计应收账款,由于虚列销售收入,导致应收账款虚列,营业利润虚增。

3、多计固定资产,例如少提折旧、收益性支出列为资本性支出、利息资本化不当、固定资产虚增等。

4、费用任意递延或与关联方分担费用。例如,将研究发展支出列为递延资产;或将一般性广告费、修缮维护费用等递延。而分担费用是指上市公司通过操纵与关联方之间应各自分摊的销售和管理费用,实现调节利润的目的,这成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一种手段。

5、漏列负债。例如,漏列对外欠款或短估应付费用。

6、虚增销售收入。会计期间划分不确实,或会计原则使用错误,致提前确认销售收入;或虚列销售收入交易事项,以增加利润。上市公司尤其会利用“其他应收款”这一科目来虚列销售收入。

7、虚减销售成本。由于虚增期末存货价值,导致销售成本随之虚减。

8、隐瞒重要事项的披露。例如,重大诉案、补税借款的限制条款、关联方交易、或有负债、会计方法变更等,未予适当披露。

9、隐瞒收入,虚增成本费用。

公司会根据自身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舞弊,以达到目的。上市公司舞弊基本是基于粉饰财务报表,操纵会计利润,误导报表使用者对公司业绩或盈利能力的判断;而其他公司主要是基于税收方面的考虑。总之,舞弊者根据目的不同,会采取不同的舞弊手段。

四、舞弊的审计策略

由于舞弊是舞弊者精心策划的,审计人员不可能揭露财务报表中存在的全部差错和舞弊行为,但有责任揭露财务报表中的重大差错、舞弊以及对财务报告有直接影响的非法行为。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考虑舞弊时,需用采用风险导向审计的总体思路,首先识别和评估舞弊风险,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会计政策、目标战略及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准确判断其舞弊的目的,针对其可能使用的舞弊手段,找出公司内部舞弊的审计策略。

(一)舞弊审计中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审计人员要面对公司内部管理者以及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信任度,使得审计人员要加强其专业判断能力。专业判断的内容主要包括:审计的重要性指标,舞弊审计的主要目标和结论,企业内部控制的力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可信赖程度,选择各类适当的审计程序以及判断公司的财务报表是否能适当、公允地反映当前的经营状况等。

(二)关注舞弊预兆的信息,揭示企业内部舞弊行为。在企业组织内部,要关注内部控制的状况和有一定权限接近企业资产的员工的个人审计期间表现;并“换位思考”,一些最常见的舞弊预兆信号:1、公司经理对审计人员撒谎或过分回避其询问;2、分部经理过分强调达到利润预算或数量目标;3、公司领导经常与审计人员存在争执,特别是在有关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上显得过于激进;4、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非常薄弱;5、公司总部报酬的实质部分取决于对数量性目标的实现程度;6、管理经营或财务决策是由一个人或由极少的几个人决定的。

(三)注重项目质量控制复核在舞弊审计中的应用。项目质量控制复核是会计师事务所挑选不参与该项目的人员,在出具报告前,对项目组做出的重大判断和准备在报告时形成的结论做出客观评价的过程。通过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进行分析,识别其比例和趋势是否和对被审计单位的所了解的情况一致。调查异常变动以及这些重要比率或趋势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差异的原因,判断财务报表中列报的所有信息的变化是否与舞弊相关。

五、结论

鉴于公司舞弊会对社会、公众以及自身声誉造成重大影响,审计人员在对其进行审计时要保持足够的警惕,审计工作中严格贯彻审计准则,并对非常规事项予以足够关注,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采取相应有效的审计程序,大部分的舞弊行为是可以及时发现的。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舞弊,应考虑向更高一级的监事会报告,而对低层次的非管理舞弊,则向公司董事会反映。如果注意到旨在防止和发现舞弊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应尽早向适当层次的治理层反应,要求其改善内部控制的不足,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高一陈述报告范文第4篇

本作品针对博物馆文物展示等应用,通过对参观者手势、语音、意念行为等信息进行识别和处理,构建了一个方便、自然、人性化的嵌入式互动平台。在EC5-1719CLDNA平台上,针对特定应用增加了摄像头、扬声器、可控展品台等硬件装置;研究了手势和人脸的识别与跟踪、非特定人中英文连续语音识别等人机交互技术;改进了基于手形结构特征的识别算法,建立了手势缺陷图的判断方法;基于Linux实现了具有物品展示、多媒体评论、娱乐等功能的互动平台,充分展示了基于视觉、语音等多通道交互的优势。

前期的重视

大三时我们就从徐成老师那里了解到嵌入式领域的一个最高级别的竞赛――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秦云川、罗正钦、黄春毅几位学长在2004年的比赛中取得了二等奖。因为一直在学习嵌入式系统,所以便对这个竞赛十分向往。竞赛之前,我们也参加过许多其他竞赛,虽然没有取得特别好的成绩,但在选题、设计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这都在这次大赛上发挥了作用。

不惜代价选好题

我们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选题,现在看来这是完全有必要的。好的主题能很好地拔高作品的水平,比如华南理工大学代表队就凭着对残疾人的关怀和较新的技术获得此次竞赛最高奖――“英特尔杯”。选题要与时俱进,要体现创新思想。

我们总结出来的选题方法有两种,一种就是先有技术,再找应用:另一种就是先定应用,再找技术。我们选择前者。在2007年底,我们就在初步思考这次竞赛的选题,当时王晓栋学长提出了动作识别技术,大家都觉得很新、很有前景。马翌伦从那时起就开始学习一些相关的技术。

每一个人的知识结构都不一样,思维方式也不一样。因此选题不能只靠三个人,必须集思广益,在交流中激发出灵感的火花。选题初期,我们上网浏览了一些前沿科技及许多创意产品,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灵感。创意产品往往关注平时不被人注意的细节,他们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而衍生出的创意经常让人会心一笑。杨志邦学长每星期组织我们开两次会,详细了解我们的进度,召集学长学姐们根据我们陈述的方案进行详细讨论,并提出好的建议。经过反复酝酿,“互动视窗”的雏形终于出现,它来源于科幻电影《人工智能》中可以与人交流的电脑,即做一个具有智能的系统。

针对这个想法,我们查阅了相关技术,初步定下了使用手势识别、人脸跟踪、语音识别、三维建模等技术来构建这样一个未来系统。那么如何把这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个系统中,使任何一项技术的出现都不显得突兀?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在到深圳实习的火车上,马翌伦想到最近博物馆免费开放,大量游客的拥入使博物馆不堪重负的问题。于是我们决定将系统应用到博物馆中,以一种新的交互方式来做博物馆的导览系统。定下了应用场合之后,我们又在想如何将技术变成在博物馆中的具体应用。开会的时候,我将手机立在桌上旋转,想到了博物馆中文物的旋转,又联想到大一时做过的全息成像实验――从不同角度看二维底片上的全息图像,能看到图像中物品的不同侧面。我想在系统中使用人脸检测得到人的观察角度,再使用步进电机控制物品在摄像头前的角度,从而实现在二维的显示器上看到类似全息图像的效果。我和徐老师说了这一想法,徐老师同意了,并针对一些技术细节提出了建议。回到学校后,经过对多种想法的汇总,排除了一些技术过于复杂或意义不大的想法,最后定下了我提出的全息物品展示、细节点评、多媒体留言、拼图游戏等几个功能。接下来的会议讨论较多的是技术难度和实现方法的问题。秦云川学长提出首先要将系统的骨架搭好,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增加功能,这对我们帮助极大。在后来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发现整合模块比开发模块更加耗时。

在确定选题时,有一个“系统放在哪儿”的问题。如果放在博物馆门口,那么文物就放在博物馆里面,参观者为什么要在门口看我们的系统而不进去看实物?如果不放在博物馆,那么放在哪儿?做成一个远程系统?让用户在家中的电脑上参观?这样的工作量在剩余的时间里是不可完成的。经过多次讨论(即使是在开始功能开发后),我们决定放下这个问题。竞赛要的是一个理念,不是要做出一个尽善尽美的产品。而事实上,我们在整个开发完成之后撰写文档、整理思路的时候,也发现这确实是一个可以忽略的问题,我们的系统大有用武之地。

在选题上,我们总结了下列经验:

1.不用追求做出在网上找不到的系统。在以前的竞赛中,我们总想做出Google搜不到的系统。事实上,这样的系统几乎是不存在的。网上也有与我们的作品类似的产品,但技术不同,应用不同,理念不同。有自己的闪光点和理念在里面才是最重要的。

2.作品的特色在于:新技术一定要有好的应用背景,好玩、炫、创新。功能之间要有机结合。

3.多积累知识,不光是IT方面的。一个人能不能创新,跟他的知识面有多宽有很大关系。平时多观察,创新源自细心观察。

4.交流产生灵感,集思广益。

快速学习

计算机科学涉及海量的知识,我们不可能学会全部知识,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学会如何学习这些知识。在选题后的开发阶段,我们遇到很多从未使用过的技术,只能现学现卖。凭借以前的经验,我们能区分什么是一定能实现的,什么是比较难实现的。依据所要做的工作的重要性给他们排序,从重要的开始做。

对我们要用到的较新技术,英文文献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所以善于查找英文资料十分重要。网络能大大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阅读公认的经典图书也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率。经典书籍历经考验,被证明对相关技术的阐述是最深刻的。阅读这样的书籍能快速掌握技术的精髓。

交流使大家的思想得到交换,加速对知识的理解。

精益求精,细节决定成败

开发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又能想到新的点子。例如在做语音识别的时候,我阅读了大量国内外的文献,发现我们可以在中文语言识别功能的基础上比较方便地增加英文语音识别功能。如果实现了多语言的语音识别,无疑又将是作品的一大亮点。不出所料,最后非特定人的中英文多语言语音识别得到了评审老师的好评。

在开发的最后阶段,所有功能都基本实现了,但它们之间的融合还不是太好,细节上还是有很多待改进的地方。这时我们考虑如何把系统中的各个功能融合为一个整体,在确保系 统稳定性的前提下添加一些锦上添花的功能,果断地去掉一些影响系统整体性能的功能,流畅地演示作品。

组委会要求每个作品都要有一份设计报告,用于说明作品的内容和开发过程。这是一个耗时的工作,也是最后决定作品水平的关键,我们特别针对摘要部分做了细致的编写。另外,我们还细致地检查了文章的错别字,统一每个人所写部分的风格,自己用Office制作图表,确保图表清晰。用毕业论文的格式排版,保证文章的专业性。即使是在外地出差,我们晚上也在宾馆里修改报告。最后得到了一份令自己满意的设计报告。

抽象,拔高

将作品中的理念抽象出来,可以将作品的水平提高一个层次。我们长期沉浸在作品所实现的功能中,已经难以抽身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分析作品。在写报告的过程中,我们试图把作品所蕴含的技术抽象到理论层面,用一种新的角度来诠释我们所做的事情。徐老师提出,随着人脸位置改变展品的观察角度,可以认为是对人的意念行为的理解:人脸向左,表明他要看展品的左侧,系统通过对人脸的跟踪,能够理解人的意图。通过对几个方面的重新诠释,我们作品的整体理念得到了全新阐释。

使自己满意,不留遗憾

在开发的最后阶段,心理的变化是十分微妙的。长期面对自己的作品,不知自己的作品能否引起别人的兴趣:面对国内外的顶尖高校,也不知道自己作品的水平到底如何。只有一些来参观老师或学生的鼓励才能让我们觉得“互动视窗”还是蛮吸引人的。

这时,徐老师告诉我们要摆正心态,“让自己满意,不留遗憾”。抱着这样的心态,我们为赴上海参赛做好了充分准备。

充分准备,树立自信

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针对各种情况都想好了应对方案,在面对评委时才能表现出自信。在去上海前的几天时间里,负责陈述的我做了大量练习,两次在会议室给二三十人陈述,数次在小范围内练习,陈述用的PPT几经修改。即使是答辩前一天在宾馆里,面对同行的队员、老师,我也做了两次陈述,并做了最后的修改。充分的准备保证我们可以在评委面前从容不迫地展示我们的工作。

填写答辩流程单时,我们字斟句酌,构思好了整个答辩的过程。在答辩现场,当别人匆忙地写流程单时,我们在从容地等待答辩开始。

在向评委们做完陈述报告后,我们演示了作品。一切都如之前的练习一样顺利,只是由于现场环境的原因,有一个小功能的演示没有成功。不过瑕不掩瑜,两天后我们接到了复赛通知,一共有十六支队伍进入了复赛。复赛中很多评委对我们的作品表现出极大关注,我们所做的工作也使评委们信服。

致谢

首先要感谢徐成老师,使我们有机会参加这一高水平的赛事。他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学习氛围,让我们能够安心做开发,并在很多问题上给予我们指导。感谢刘彦师兄在大方向上给我们的指导。感谢秦云川师兄凭借自己的经验给我们在选题、开发等各个方面所做的指导,使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感谢杨志邦师兄每周来给我们开会,一直跟踪我们的进度,给我们提出大量宝贵的建议。有他的督促,我们才不至于懈怠,工作才能按时按量完成。感谢周志顺师兄贡献了大量绝好的创意,他的创意是“互动视窗”的原型,他能够一针见血地提出问题,使我们能反思自己所做的事情。感谢徐成老师所有的研究生、本科生抽出时间当我们的听众并提出宝贵的意见,他们的意见使我们的作品更加完善。

高一陈述报告范文第5篇

阅读理解能力是一种相当复杂的能力,在阅读的过程当中,阅读者需要调用贮存在陈述性记忆中的观念性理解,又需启动贮存在读者程序性记忆中的基本技能和认知策略,也就是说,在阅读过程当中,阅读者既要具有与阅读材料所涉及到的主题相关的知识,所读材料的文体相应的文本图式以及有关的词汇知识(陈述性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语法分析能力以及在阅读过程中正确提取词义并且能熟练掌握各种基本阅读技能的能力(程序性知识)。

一般说来,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掌握3500个词汇的基础上,阅读一般文章问题就不大了,有的学生之所以阅读能力差,就是因为没掌握足够数量的词汇,对于刚上高中的高一学生来说,增加词汇量,熟悉各种体裁文章的特点以及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是他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首要任务也是最关键的任务。

二、我们的现状

为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状况,促进今后英语学习。我们在2008~200年第一学期对高一的学生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调查结果见“2008~200年第一学期道真中学高一年级英语阅读理解及词汇学习有关情况调查表”,结果分析如下:

1.只有19.6%的学生经常使用英语教辅资料(包括英语阅读材料和课文有关的参考书及试卷)。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除了课本之外,什么英语资料都没有。

2.只有28%的学生认为中学英语的教学重点是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3.在英语早读和英语辅导时间,将近10%的学生无所事事,觉得没有事情可做。在早读时,有28.5%的学生只记单词;56.3%的学生记忆单词和读课文。而他们早读课记忆的单词,要不了一个周,他们就忘得一干二净。

4.超过60%的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足1万字,这和他们初中毕业要求达到的基本课外阅读量15万字比起来,相差太远了。

5.在做阅读理解题时,11%的学生能通篇把握,做到上下文联系,把握文章主旨,能运用一定的阅读技巧,迅速准确地读懂与课文相当的英文文章,广泛阅读。30%的学生基本能读懂与课难度相当的文章,不讲技巧。22%的学生要通过逐句翻译去理解一篇文章。29%的学生似是而非,不知如何是好。8%的学生在阅读时凭感觉,平时不练习阅读。

⒍6%的学生在课外学习英语时经常复习课程并阅读课外书籍。

48%的学生看课本并偶尔翻翻与课本有关的参考书。

22%的学生只看课本。

24%的学生在课外时间根本不看英语。

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少数的同学认为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的重点是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在阅读过程中也只是11%的学生才会运用各种阅读技能,技巧去阅读并分析文章,而大部分的同学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在阅读时纯粹是凭感觉乱选答案,并且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的阅读方法存在着大的问题,而在课外时间,绝大部分的同学是不进行课外阅读的,不管是从阅读量、阅读方法还是阅读习惯,学生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要让他们在这三年中,经过他们的努力,达到高中生应有的水平,在阅读理解方面,作为老师和学生,我们需要付出极大努力,才能完成我们的任务。

三、我的做法

笔者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1.课外阅读方面

新标准加强对词汇的要求,高中阶段从原来的1800~2000个增加到33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优秀的要达到4500~5000个词汇。

词汇量的加大,必然对阅读有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课外阅读量,在高中毕业时,要求达到36万词以上,高一年级要达到20万词以上,初中毕业即英语课程标准五级要求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应达到15万词以上,那么在高一一年的学习过程当中,我们以十个月的教学时间来算的话,我们的学生最起码每天大约要阅读170个词左右相当水平的文章,而对于我们这儿的学生来说,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几乎为零,甚至有大部分学生是到了高中都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从来没有意识说要主动地通过课外阅读来获取知识,针对这样一种情况,笔者认为首先就是要激发起他们阅读英语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每天至少完成老师规定的一篇大约200~300词左右的文章并且每天把成绩记录在教室的英语学习园地,张贴成绩,在学生之间形成一个对比,让他们在有趣的故事当中以及和同学们之间相互的竞争当中,来尽量缩小他们拥有的记汇量和应达到的词汇量之间的差异。

笔者对所教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为期两个月(8周)的阅读跟踪训练,让他们阅读了生活类、科普类、教育类、风土人情(风俗文化)类,社会类、娱乐休闲类、人物类、报告导类、故事类等文章,从这些文章学生所得的分值,以及平时和学生的交谈中,同学们对风土人情(风俗文化)类以及报告/导类的文章的理解难度最大,其次就是对科普类和社会类的文章的理解难度,同学们普遍都有一个观点,故事类的文章虽然容易理解,但做题的准确率却不是很高,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笔者打算让同学们加大这几类文章的阅读量,增加他们对这几类文章的相关词汇的积累,并在讲解课文时,多给他们补充一点背景知识,并且鼓励他们在课外阅读时间,多方面查找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知识或本阅读材料相关的知识,为他们今后的阅读积累好词汇和相关的知识,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丰实的陈述性知识,为他们对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对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兴趣要全面了解以便及时扩大学生的“阅读水平区”。总之,只有让学生大量阅读才能培养语感锻炼英语的应用思维能力。并且要让学生阅读各种课外书籍,丰富他们的背景文化知识,以便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大意。

2.在课堂教学中

(1)早读课的安排

学生在早读的时候,以前基本上都只是在读单词背单词,但他们所背熟的单词在一个月内就会忘记大部分,笔者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背诵单词的情况作了一个测试,在学习本单元时,所听写的单词得满分的同学的比例是40%,平均成绩是87分,而一个月后,笔者对同样的单词又进行了一次听写,结果,这次得满分的同学就只有3个,比例为2.4%,而平均分也下降到了67分,通过这样的测试是想告诉同学们,如果要扩大词汇量,靠死记硬背单词是不行的,单词必须在要篇章当中来理解,要通过大量阅读来增加词汇量,所以在早读时,我规定他们每天至多花5分钟的时间来熟悉,理解记住今天课堂上要用的单词,而其他的时间则根据英语型的不同,让他们阅读不同的材料,人教版教材是以话题为单元设计的,比如人教版(SEFC)1A Unitl的主题是Good friends那么在这一个单元将近8天的学习时间里我对早读课作了如下要求:

①在讲“warming up”和“speaking”的时候,要求学生在课前去收集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名言,通过这样的活动,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等方式,培养对教材的预测能力和用英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且这些名言警句有助于帮助他们建立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②在进行阅读课教学时,在早读时让他们对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单词、词组、句型、语法、交际用语等进行归纳总结,或者在学习完阅读后,把他们分成几个组在黑板上写本单元的重点单词,词组比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他们夯实基础,温故知新。

③在完成了整个单元的教学后,要求他们用本单元所学的优美句子写一篇作文,在早读课时,让一部分同学朗读他们的作品,在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批改后,挑选优秀的作品张贴在“英语学习园地”里,让学生进行朗读自己的作品或背诵本单元的优美句子,让他们体味语言的精华,让他们在阅读中提炼并体味优美的句子,为他们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有机地把读和写结合起来了。

(2)在阅读课教学过程中

阅读不是被动地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过程,而是不断预测――验证与修正预测――进一步预测的循环过程(程晓堂,2002),所以在对文章进行第一次阅读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题目、插图、关键词等线索的讨论,让他们对文章的大意进行一个预测,并激发他们已有的背景知识以及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文化知识来理解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对每段的首尾句进行阅读进一步来验证与修正预测,并且通过首、尾句的阅读,或快速阅读文章后回答几个问题,让学生们对阅读材料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培养了他们快速阅读、跳读、略读等阅读基本技能,最后给学生一些任务,让他们仔细阅读材料并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但总之在进行第一次阅读时,不需要学生百分之百的理解,只要读懂大概意思,弄清主要线索即可。

在阅读中学生难免会碰到生单词,在进行第一次阅读时,不需要理解每一个单词,忽略一些不认识的单词,照样可以理解大概内容,学生必须要学会忽略那些对直接的阅读目的不重要的单词,所以在平时的阅读课文过程当中,笔者注意让学生掌握根据上下文猜测单词或直接调出单词而从句子结构来理解文章大章的阅读技能,培养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不使用字典的习惯,因为查字典会分散他们对材料大意的理解,而且一旦养成阅读查字典的习惯,同学们对字典就会有依赖性;一旦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碰到生词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而读不下去,对他们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将会有严重的影响,并在阅读过程中要改变他们用手或笔指读,出声读的不好的阅读习惯。

在对阅读进行第二堂课的教学时,由于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同学们掌握重点词,词组及句型的用法。由于学生刚升上高中,词汇量小,加上高中的考试题型变化大,题量也大量增加,所以,在这一阶段,要以词汇教学为基础,而这一堂课是同学们学习词汇的主要阶段,所以,尤其要注意高中阶段重点、难点词汇的讲解,拓展和巩固,做到精讲、多练,让他们在实际的运用当中掌握重点词汇,词组以及句型结构的用法,但是并不是在文中出现的所有重点词汇都讲。在上课时只讲学生不明白以及他们想弄明白的词、词组以及句型,所以在这一堂课当中,通常是让学生4个人一组,共同讨论解决他们在理解和运用时的困难,把他们都不会的问题写出交给老师,让老师来解决,这样,同学们在上课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也培养了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让他们讨论全面透彻地掌握精读材料。

四、我们取得的成绩

我们学校2009届和2011届在高一(下)用的是同一套英语期中考试题。所以笔者把他们的中考成绩(中考由遵义地区统一出题,难度系数都在0.50~0.55之间)和高一(下)的英语期中考试成绩作了一个对比。对比成绩如下:

道真中学2011届、2009届英语中考成绩及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成绩对比表

说明:1.2009届高一年级一共有16个教学班级,2011届高一年级一共有17个教学班级。

2.2009届高一(1)为特优班,(2)(3)(4)为特长班,其他班级为普通班。2011届高一(1)为特优班,(2)(3)为特长班,其他班级为普通班。

从以上对比表我们可以看出:

1.同样是特优(1)班,2009届的中考成绩比2011届的中考成绩要多12.6分,而期中考试却少了6.04分。

2.同为特长班的高一(2)班,2009届的中考成绩比2011届的中考成绩要多17.30分,而期中考试却少了16.25分。

3.同为普通班的高一(9)班,2009届的中考成绩比2011届的中考成绩要多29.4分,而期中考试却少了8.84分。

综合以上分析,想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英语考试成绩,提高他们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我们就需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关注个体。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要求他们在课外进行大量的、广泛的阅读。上课过程中,要精讲多练,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能手。

高一陈述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旅游英语;课程开发

一、背景与意义

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蓝图,是组织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所以教育改革无不把课程改革放在突出位置甚至放在首要位置。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也一直致力于课程改革,提出了很多做法,但一直收效甚微。其原因就在于,在高职课程改革过程中对课程微观内容的设计与编排远未跳出传统的学科体系的藩篱,在这一传统观念束缚下编写的教材始终不能适用职业工作的需要,课程内容的序化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即紧紧围绕职业工作过程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是凸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开发的突破口,在理论上是一个突破。

目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代表了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自从提出这种课程模式,我国高职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职课程改革出现了质的飞跃,不同院校根据自身情况、不同专业结合自己的工作过程、同一专业选择不同载体,研究开发出了许许多多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为旅游英语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经验。

对高职旅游英语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开发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能够改变以往课程教学与工作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解决旅游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其课程开发成果和经验对导游英语、酒店英语等课程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二、研究目标

总目标是对旅游英语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可具体分解为:①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对旅游英语课程内容进行选择;②按照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排序;③对课程进行开发应用。

(1)旅游英语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开发的起点是要满足职业需求,要坚持与专业相结合、适度够用的原则。高职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关注的是涉及经验和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包括经验知识和策略知识),而非传统学科体系所关注的陈述性知识(即理论性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其课程内容的取舍,应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过程性知识)、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陈述性知识)。

(2)旅游英语课程内容的排序:按照工作过程进行排序,而不是按照学科知识排序,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

(3)开发课程,进而应用、反思、修改、再实践。

三、主要内容

根据学生未来工作过程需要,对旅游英语课程进行深入研究,确定课程内容,并进行教学单元设计。其研究内容可具体分解为:

(1)分析岗位职业,明确典型工作任务。课题组成员深入企业调研,调查行业或企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工作职责、工作任务等,了解毕业生以及专业面向的主要工作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任务,明确旅游管理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完成每一个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岗位能力

(2)确定行动领域和设计学习领域。通过对专业岗位群中每个岗位的典型进行归类,确定与岗位职业需求相对应的行动领域,再对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包括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进行分析,通过归纳,将这些岗位能力要求归类提取转换为课程方案的学习领域,按照能力不冲突的原则,将完成工作过程所需的能力分类转化为教学目标的能力要求,并按照能力不重复的原则,将这些要求确定为若干个学习领域。

(3)将学习领域转换为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组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结构要素,是课程开发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化。也就是说,针对学习领域具体的能力要求将完成这些能力的学习内容重构组合,将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穿插在一起,选择合适的载体将学习领域分为若干个学习情境。根据确定的学习情境,按照认知规律和能力递增的原则合理安排学习情境的顺序。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比较法和文献法进行研究。在实验中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1)调查法:主要运用于确定研究课题,课题申报,设计研究方案及搜集、整理研究过程中取得的各项资料等过程中。

(2)行动研究法:主要运用于实施研究方案,搜集、整理研究过程中取得的各项资料,进一步修改、补充、完善教学思路,再次实验,分析总结以及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等过程中。

(3)实验法:主要运用于实施研究方案及再次实验,分析总结等过程中。

(4)比较法:主要运用于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方案,搜集、整理资料,进一步修改、补充、完善教学思路,再次实验,分析总结以及整理、分析资料,形成研究报告等过程中。

(5)文献法:查找与课题有关的研究资料、国家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用教育学理论、课程理论、高职教育理论进行综合分析。

五、反思及不足

本课题实施了一年半,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不断调整,在实践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由于研究时间有限,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本课题主要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英语》课程进行的开发,而旅游管理专业主要目标是培养普通话导游,对英语的要求不是很高,所以在课程的情境设计上稍微简单粗化了一些,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比如有的学生会在普通话导游基础上进一步考取外语导游证,对英语的要求就要高一些,应该再对学习情境进一步细化。

总之,基于工作工程的课程开发是一门系统工程,需要反复实践,不断完善。根据社会对旅游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对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择业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参考文献:

[1]高林,鲍洁,王莉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及实施条件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13):42

[2]朱强,汪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42

[3]唐耀红.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重构[J].职业持术教育,2008,(29)

[4]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5]姜大源.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6]杨凤翔.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方法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9(2)

作者简介:

高一陈述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数控加工;技能;教学模式;问题表征

作者简介:胡克祖(1972-),男,甘肃兰州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副教授,心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技能学习与教育心理。

基金项目:本文为“十一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青年专项“技能学习心理及教学模式研究――以数控加工技能学习为例”(编号:EJA080319,主持人:胡克祖)和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研究“基于心理特征的数控加工技能院校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062505,主持人:胡克祖)成果之一,同时得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科研项目“机械加工类高技能人才的能力结构及培养策略”(编号:SK10-07,主持人:王进)的资助。

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9-0056-04

教学模式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描述,数控专业教学模式恰当与否直接决定了数控人才的培养质量。问题解决能力是数控技能人才的特色与价值所在,问题表征又是问题解决的关键,所以,数控加工专业的教学模式也不能忽略问题表征的重要性。已有的数控教学模式大多沿袭了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且缺乏心理学依据。本研究通过了解学生解决数控加工任务过程中的问题表征特点及差异,为技能教学模式研究提供了心理依据,这对改进技能人才教学模式,提高技能培养效率有促进作用。

一、数控加工任务过程中的问题表征类型

问题解决是问题解决者对问题的表征状态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非线性、连续和静态与动态结合的特征。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者从问题的外部特征开始逐渐深入理解问题的深层结构,把对问题的外部表征逐渐转换为对问题的内部表征的动态过程[1,2]。问题表征研究常与物理、数学、化学等学科问题相结合[3-5]。对表征形式的命名因学科而不同。结合数控加工专业将问题表征划分为符号表征、表象表征、产生式系统表征、命题表征、图示表征五种类型。

(一)符号表征

是将待解决问题中的有关术语和关系转换成字母或数控加工的语言符号,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如由N和随后的1-4位数字组成顺序号字,一般用于程序段开头,便于对程序作校对和检索修改,也可用于加工过程中的显示屏显示,同时便于程序段的复归操作,在主程序或子程序或宏程序中用于条件转向或无条件转向的目标。同时,还有准备功能字,用G和随后的两位整数表示,如G01等。尺寸字X、Y、Z、U、V、W、P、Q、R、I、J、K等。

(二)表象表征

是在没有外在直接信息作用下对内在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加工、提取、操作和重组的一种信息表征的方式。我们将其定义为在进行数控加工程序编写的同时,在心理上模拟数控车床加工工件的过程和情景。

(三)产生式系统表征

产生式是多个产生式的联结,当一个产生式的动作成为另一个产生式的条件时,产生式之间便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产生式系统。产生式系统表征了复杂技能的完成过程。研究把数控加工编程的程序分为四段:粗加工、精加工、槽的加工、螺纹的加工。这四段程序依次运行,才能完成工件的加工。每一段程序是由不同的产生式构成,所以,都是一个产生式系统。

(四)命题表征

命题表征是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研究中,锥度和螺纹的加工,粗加工和精加工的运动轨迹都需要熟悉其计算规则,而这一规则作为陈述性知识是以命题的形式进行表征的。

(五)图式表征

问题解决中的图式是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问题解决模式,对于问题解决有重要意义。图式表征是直接采用已有方法、步骤来解决问题,从问题呈现,采用已知图式直接进入问题解答。

二、教学安排对数控加工专业学生专业问题解决心理特征的影响

(一)两组学生不同问题表征类型上的人次分布及差异检验

为探明不同教学安排程序对数控加工学生技能学习是否存在影响,研究选用某校同年级实训教学时间,安排不同的数控加工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一组在理论教学结束后马上接受实训教学训练,另外一组将在理论课结束10周后接受实训教学训练。对这两组学生在加工任务中问题表征类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实训安排影响问题表征类型。在人次分布上,符号表征和命题表征两组学生差别较小,而表象表征、产生式系统表征及图式表征差异较为明显。

表1 两组学生在不同问题表征类型上的人次分布及比例

由表1可以看出,在表象表征、产生式系统表征和图式表征方面,两组学生差异较大。未实训组学生只有4名学生采用了表象表征,报告能想象数控车床加工工件过程;其他人仅仅是按照编程理论教学内容编写程序,而实训后的学生大多都采用了表象表征。对两组学生在问题表征类型上的分布进行列联表分析,结果表明λ=0.102,p=0.001

(二)问题表征错误类型划分规则及人次分布

1.问题表征错误类型的划分规则:研究把问题表征的错误类型划分为:

(1)表征错误,包含以下几种情况:符号表征中符号使用错误;用铣床的代码对车床进行表征;对参数进行表征时参数设定错误。在问题解决作业单中,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写需要计算工件粗、精加工运动的轨迹,得到刀位数据,同时需要单独计算工件中锥度和螺纹的尺寸,如果不会计算公式或者没有进行参数的设置,那么属于命题表征错误。

(2)内容表征不完整:问题解决作业单中加工工件根据几何形状和加工顺序分为6部分,如不能对6部分进行完整的表征,就视为内容表征不完整。

(3)产生式系统表征不完整:表现为两部分,一是对四段加工程序的表征不完整,即在表征加工程序上仅仅表征了三段或更少;二是在每一程序段上对程序头、起刀点、循环指令、内容、结尾五部分表征不完整。

2.问题表征错误类型的人次分布及差异检验:由表2可以看出,两组学生在命题表征错误、四段程序表征的完整性上差别较大;这说明产生式系统表征在实训前后学生间差别较大,由此可以推断,实训前后的主要变化是产生式系统表征发生了变化。这表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促进了陈述性知识的掌握。对不同问题表征错误类型人次分布进行列联表分析,结果λ=0.081, χ2=20.230,p=0.003

表2 两组学生在不同问题表征错误类型上的人次分布及比例

三、对数控加工专业教学模式的心理学思考

实训后的学生采用表象表征的人次较多,表明实训促进了表象的形成,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前让学生形成表象,以促进数控知识的学习;两组学生产生式表征差异较大,说明实训对产生式的形成和完善起着重要作用。因为未实训学生的相关知识是以陈述性知识形式储存,而实训后的学生则是以程序性知识形式储存,程序性知识比陈述性知识的记忆更为牢固,所以,命题表征的错误未实训的学生比实训学生较多,因此,我们认为在模块理论教学结束后,应立即进行必要的训练,将陈述性知识尽快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以避免知识的遗忘。基于此,我们提出如下教学模式,见图1。

图1 数控加工专业编程与实训课程教学模式

(一) 认知过程教学阶段应强化符号表征能力训练

概念和原理掌握的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认知结构影响着问题表征的速度和深度。陈述性知识的结构化程度高低,直接影响问题解决过程中操作步骤与加工速度及问题表征层次和复杂性。因此,教师要加强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教学,帮助学生建构认知结构,形成命题网络或图式,实现由表面到原理的表征转化。认知过程的教学是以认识论为理论基础,根据人类认识过程由“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一般规律,结合教学过程特点,从学生学习知识角度演绎而来,这种模式能有效传递科学文化知识,一般在教授理论内容中使用[6]。数控加工内容、特点、数控加工工艺的特点、内容、编程的基础知识等理论知识,普遍采用这一模式进行教授。

研究发现学生存在数控编程的代码使用错误、参数设定时使用符号错误、单段程序不完整等现象,说明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得并不牢固。这表明现有的认知过程模式教学可能在某些环节存在问题。认知过程教学多使用语言符号进行,但对语言符号的理解也因个体的知识水平和知识储备以及思维水平存在差异而不同。相对来讲,教师对于学科事实、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能用较为清晰和专业化的术语来表达,且对语言符号的运用已经达到自动化水平,因此可以自如地表征内容,很快地选择正确的指令;而学生知识有限,相对来讲,表征较慢且准确性低,可能会导致对问题的不理解,造成学生与教师对问题的解释不同。因此,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水平,注意符号表征的识论训练。

(二)利用参观教学加强表象表征能力

表象表征的使用有助于对问题的正确表征。因为表象是对头脑中形成的图形的操作,所以要进行表象表征,在头脑中必须存在相应的图形。现有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结束后才进行实训,学生对数控机床及其加工过程并没有直观印象,自然无法形成具有同构关系的表象。产生式系统也是这样,因为产生式是“如果…,那么…”,一旦“如果”错误,在加工过程中会出现撞刀等错误。因为在头脑中没有形成加工过程的表象,所以无法进行表象表征,也无法对产生式系统表征起到促进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如让学生较早生成表象,有助于产生式系统表征的形成。

参观教学模式能较好解决这一问题。参观是指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内外的某个场所,对实际事物进行观察、研究,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参观分四种:预备参观、并行参观、总结参观和扩充知识参观。预备参观的教学目标就是为教学提供感性材料,正是有这个感性材料我们才具备了进行表象表征的基础。感性材料的充分与否能够影响学生在后续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的难易,参观式教学模式应注意不要流于形式,确保学生能够对所需了解的工艺过程、操作方法等有深刻的认识。参观教学的基本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参观教学模式与表象形成过程

(三)模块教学中合理运用各种表征

模块化教学的目的在于用最短的时间和最有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某项技能。模块化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教材是基于对每个工种的任务和技能的深刻分析,严格按照工作规范,开发出不同的教学模块,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还包括一个特定技能的详细工作步骤,它强调学以致用,具有较强的教学灵活性。

未实训组学生在口语报告中反映:没有经过实训,数控编程的内容、计算公式等已忘记。已有研究也证实程序性知识的记忆要比陈述性知识更为长久。因此,实训教学应及时进行。采用模块教学即可将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即各种表征都可以在模块教学的早期就可以初步建立,后续模块中加以完善,各种表征方式的交互运用促进了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有人曾将数控加工实训教学分为:熟悉机床操作面板,手动、自动、编辑等操作;直线轮廓零件的编程与加工;圆弧轮廓零件的编程与加工;槽及左倒角的编程方法与加工;综合零件的编程及加工等模块等[7],就是有益的尝试。

(四)运用模拟教学促进表象表征的熟练运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因设备不足,对实训教学时间安排带来影响,从而影响到学生头脑里的问题表征系统,最终影响到学生技能学习效率和效果。为解决这一问题,有效提高技能学习效率,我们认为在经过参观教学以后,可以进行模拟教学,以便促进学生表象表征能力的提高。模拟教学一般采用数控仿真系统实现。仿真系统以“假”代“真”,不但可以解决职业院校因设备、场地、材料和资金等带来的客观条件的不足,为学生提供接近真实的实习条件,较好地促进表象的形成及正确熟练的运用;还可以避免由于学生的错误操作,可能产生的对学生自身和生产设备的危害。但数控仿真软件毕竟是虚拟的数控机床,缺少操作者的亲身感知,无法保证切削参数的准确验证,有局限性。所以,仿真训练与操作训练在中级工培训的初期需交叉进行,这样既可以克服仿真的缺点,又能缩短培训的时间,保证学生培训的质量。

四、结论

对于数控加工技能教学而言,学生问题表征能力的训练非常重要,且问题表征能力与教学安排之间关系密切。因此,在数控加工技能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技能学习心理特征的研究,在构建相应的教学模式时亦应该充分考虑学生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征,根据其学习的心理特征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在不同教学阶段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方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邓铸.专门知识与学科问题表征[J].上海教育科研,2002(5):45-48.

[2]邓铸.问题解决的表征态理论[J].心理学探新,2003(4):17-20.

[3]魏金丽.高一学生物理力学问题表征对问题解决的影响[D].开封:河南大学,2010.

[4]李清.基于PASS理论的小学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应用题问题表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5]李芳.高中生化学问题表征中信息识别差异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6]李向东,卢双盈,等.职业教育学新编(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18-237.

高一陈述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选题方式;常态实施

确定研究课题是决定研究性学习实施质量的重要环节。课题确立不好,师生没有兴趣,研究过程就容易流于形式。一个优秀的课题能够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能够保证后续的实施过程顺利进行,甚至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今年四月份,邵东县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会上我上了一节题为“实验类问题向课题转化的指导”公开课,良好的课堂效果得到与会领导和老师们的普遍认可。与此同时,老师们在课后也给我提出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选题方面的问题,例如:“为什么要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专门来进行问题向课题的转化”“转化过程的意义何在”等等。我在回答老师们这些问题的同时,内心回顾了我校研究性学习选题模式不断发展的艰辛历程,现整理出来供各位同仁批评

指正。

一、“无论如何先开始”――学校提供课题库型

万事开头难,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之初,不用说学生,很多老师也不清楚研究性学习课题为何物。我校领导的意见是“无论如何先开始”,只有亲身实践,才能真正进步。我校最初指导学生实施的实践活动采用了这样的选题程序,即由学校提供一个大型课题库,学生以“逛超市”的方式在课题库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然后按照学生所选择的课题进行分组。

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选题在大范围内具有可控性、可行性。课题库内通常不存在难以研究或者无法研究的课题,课题大小也比较适中,选题之后可以直接分组,无需进行可行性论证,节省

时间。

按照现在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要求来看,这种选题方式的不足也恰好体现在这里,因为对课题的可行性论证也是学生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没有进行可行性论证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不完整的。虽然目前有的学校在运用课题库给学生提供选题的同时,并没有简化掉可行性论证的步骤,也让学生经历了一回,但我们发现,论证的结果肯定都是可行的。每一次论证都可行会使学生轻视课题论证的过程,甚至可能会影响这门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二、“我们尽量多参与”――教师提供课题型

实施几年之后,随着教师对课程指导能力的不断提高,也对课题库选题这种方式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更多的教师希望在课程选题过程中体现教师的参与度,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于是,我校在原来课题库选题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把原来购买的题库和网上搜集的题库全部抛弃,建立自己的课题库,所有课题都来自于我校教师。

具体操作方法是:教师根据自身条件,结合自己的专长,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每人提出3~5个课题,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题库。这样做的优点,一是教师全员参与,工作量分散,压力小,不用准备专职教师;二是教师事先准备得比较充分,指导起来也比较顺手,同时也容易与全员育人等教育活动进行整合。缺点是教师提供课题之后多年不换课题,学生研究下来过程、结果雷同,个别教师甚至让没有按时完成任务的学生抄袭上一届学生的相关研究成果。更有甚者,有个别教师把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时间变成了“自留地”,进行变相补课,这样就无法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质量。尽管可以通过统一思想来尽量避免此类问题,但老师长期指导相同的课题还是容易丧失积极性。

近几年,我校采用了研究性学习专职教师和辅导教师共同指导的模式,教师提供课题就更加有限,课题库这种方法仅仅起到参考作用,从此,学生研究性学习选题进入一个新阶段。

三、“我的课题我做主”――学生直接提供课题库

无论是学校提供课题库,还是教师建立课题库,都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为课题库再大,也不是来源于学生,就算有的课题是教师通过了解学生间接得到的,还是有学生在课题库当中找不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最后只好随便选一个,影响了学生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二是学生从学校提供的课题库中选题之后,指导教师发现指导起来困难较大,教师善于指导的课题,课题库当中并不存在。

基于上述思考,为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校曾经采用学生自行分组,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本组课题的形式。这种模式突出的优点是课题来源于学生,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从而保证了学生研究的积极性。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先分组然后提出课题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个别学生加入某个研究小组之后不积极参与讨论、偷懒、坐享其成的现象。

研究性学习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程的推进也是如此。针对上述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让学生不分组直接先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课题。

四、“课题来源于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转化课题类型

这种模式要求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现象开始,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把提出的问题转化成课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相对容易些,但对问题向课题的转化往往会遇到困难,需要老师同学的帮助,这时我们会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集中指导。

在以往的课程实践中,问题转化成课题的过程与课题的可行性论证过程在很多学校容易被忽视甚至直接跳过,实际上,这两个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要占用一定的课时量,但是如果学校能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课时量来安排教学,课时量是完全够用的。

我校最近两年就采用了这种方式,以高一下学期实验类课题研究为例,我们在选题阶段安排了4课时。第一课时,由教师集中进行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课题实施中实验法的一般实施步骤和变量等方法性知识;第二课时,学生依据自己对自然环境的观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要求每位同学提出并整理5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在课后上交,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为第三课时的指导做好准备;第三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转化成研究课题;第四课时,仍然以小组讨论与班级交流相结合,进行课题可行性论证,课后学生根据课题的相似性、兴趣、爱好等组成研究小组,撰写开题报告。

这种方法的突出优点,一是保证学生全员全程经历了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过程;二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论证问题的能力得到真正地提高;三是整个过程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自主选题、自主探究,充分尊重学生的研究兴趣,为后续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做好了铺垫。也是目前我们在进行多种方法的尝试后认为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综上所述,从第一种选题模式到第四种选题模式的改进过程也是我们不断探索与尝试的过程。

从教师的指导层面来看,第一种模式是由学校包办,师生均缺乏参与的积极性;第二种模式是教师包办,教师全员参与,这是研究性学习师资不足情况下采取的权宜之计,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教师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积极性得不到调动,挪用挤占较为严重;第三种模式虽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变成了“放羊式”;第四种模式既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点。

从学生能力提高的层面来看,第一种模式学生研究的课题雷同,并且现成的资料到处都是,学生的研究过程大同小异,学生仅仅在模仿;第二种模式学生把一切希望寄托于教师,甚至出现了有些同学专门看哪个教师提供的参考资料多就报哪个教师的课题,有的学生甚至出现抄袭现象;第三种模式学生感觉到无所适从,因为学生直接提出规范的课题比较困难,就从网上查询,只要能达到规范课题的要求,不管自己有没有兴趣,搜一篇交上就草草了事;第四种模式学生必须观察,必须提问题、必须对其他同学的问题进行评价、必须论证课题的可行性,使学生各方面素质都得到真正地提高。

目前,我们认为第四种模式虽然费时较多,但效果最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尤其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研究性学习本身没有固定的模式,更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式。目前,各学校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都有自己对课程的深刻认识和特色做法,以上所谈仅是我校在研究性学习选题过程中的一些探索和经验。希望我们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不断尝试、融会贯通,把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不断推向前进。

附:

《实验类问题向课题转化的指导》课堂实录

课型:选题指导型

单位:邵东县第一中学

指导教师:肖海波

背景介绍:

这是高一下学期主题活动开展中的一节指导课。学生在高一上学期已经经历了人与社会领域研究课题完整的实施过程,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查阅法。这学期按照学校统一规划,在高一年级统一进行人与自然领域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在确立课题阶段,教师主要对学生进行如下指导:

整体了解实验研究的基本步骤―围绕人与自然领域提出至少五个问题―从五个问题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初步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将问题转化为实验研究课题―对研究课题的实验变量进行分析(到此为止,对课题的可行性论证告一段落)―对同学们提出的优秀课题进行评优推荐―全班同学自主选择某一个优秀课题,并成立研究小组,由优秀课题的提出者担任研究小组组长。

在这节课之前,教师已经围绕人与自然研究领域进行了2个课时的课堂指导,学生对于实验法相关的基本概念已经有所了

解,并提出了自己在自然科学方面感兴趣的问题。本节课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把自己提出的问题转化成课题,为下节课围绕实验变量分析进行的课题可行性论证做好准备。

课堂实录:

一、回顾导入,明确任务(约3分钟)

师生互相问好。

师:上学期,我们开展的是人与社会类问题的研究。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主题探究过程中,都运用过哪些研究方法呢?

生: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

师:本学期,我们正在进行人与自然领域课题的研究,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是什么呢?

生:实验法。

师:在这个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同样需要经历这样一个探究之旅:(幻灯片2)

师生齐读: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方案、撰写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

师:现在,我们处在研究的起点:提出问题确立课题阶段。上周同学们已经围绕这一领域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节课的任务就是把问题转化成研究课题。

师:(幻灯片3)在进行课题研究的时候,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来解决问题。本学期我们进行的人与自然领域问题的研究,也需要我们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来分析解决。我们的学习目标主要是与同学们一起经历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因此,在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的过程中,建议同学们充分考虑实验法的相关因素,向有利于进行实验探究的层面进行转化。

二、分析问题,确立课题

[活动一:展示问题,举例引导](约12分钟)

师:首先,我们来分析第一个同学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买回来的玫瑰花很快就枯萎了?

师:生1,请你陈述一下提出问题的背景。

生1:有一次在花店,听到买花的姐姐说玫瑰花不容易存放,容易干枯。我买了一束之后第二天就不新鲜了,都觉得不适合送人了,所以想到这个问题。

师:你通常采用什么方法延长鲜花的保鲜时间?

生1:用花瓶装半瓶水,再把买来的花放进去。

师:还采用过其他的方法吗?

生1:有时我也向花瓣上洒些水。

师:其他同学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生2:往水里放一些盐,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方法来保存鲜花,有花茎浸水的方法,有花瓣洒水的方法,还有浸盐水的方法,这些方法的效果如何,哪种方法更好,能不能用实验来验证?

生1:可以。

师:所以,你的问题可以转化成什么样的课题?

生1:不同鲜花保鲜效果的实验研究。

师:你是想拿多种鲜花进行对比,还是对同一种鲜花的不同保鲜方式进行对比?

生1:我想对同一种鲜花采用不同的保鲜方式来进行对比研

究。我知道您的意思了,老师。这个课题应该这样来陈述:不同的保鲜方式对同一种鲜花保鲜效果的实验研究。

师:很好。

(第二个问题引导过程略)

[活动二:小组讨论分析,并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约20分钟)

师:(幻灯片5、6)请看大屏幕,这是同学们通过对生活的认真观察提出的部分问题,反映了同学们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的方面。

下面我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讨论一个问题,4分钟后,每组推荐一名同学起来陈述你们组转化的课题。然后,请提出问题的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也可以参与讨论。

我们有六个小组,进行两个轮次,这样一共可以讨论12个问题。好,下面开始第一轮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4分钟后)

师:下面有请一组代表。

生:我们组转化的课题是“实验探究不同温度对黄豆发芽的影响”。

师:生3,你的意见呢?

生3:和我想的不太一样,我想研究春天气温的高低对桃花开花早晚的影响。

师:从问题“温度对植物的影响”到研究课题“实验探究不同温度对黄豆发芽的影响”和“春天气温的高低对桃花开花早晚的影响”,从这个问题的转化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如果问题的范围比较大的话,我们需要怎么办?

生:需要具体化。

师:很好,把模糊的问题具体化,对研究内容进行缩小化处理。至于哪一个课题更具有可行性,我们等下节课来分析。

(其他各组交流过程,略)

通过刚才的互动交流,我想大家与我都有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我们原先提出的问题仅仅是我们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的大致方向,还比较模糊,对实验对象和实验变量还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刚才通过各组同学的集思广益,大家互相启发,在问题向课题转化的过程中,对研究课题进行缩小化、具体化、容易化处理,每一位同学的清晰界定问题、问题转化课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希望第二轮活动大家表现得更精彩。

下面进行第二轮讨论。

(第二轮与第一轮过程类似,略)

[活动三:通过组内团队力量,各组员把自己的问题转化成课题](约5分钟)

师:通过刚才两个轮次的讨论交流,我们通过全班同学的智慧和力量,将我们班部分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转化。下面,我们继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本组同学提出的未讨论的问题进行交流,力争把每位同学提出的问题都转化成课题。转化过程中注意记录你遇到的困难,3分钟之后进行交流。

(交流过程略)

三、教师总结本节内容并提出要求

师:本节课我们通过共同分析和交流探讨,每位同学都参与了至少四个问题到课题的转化过程训练,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把每一位同学的问题转化成了课题。

课后要求每位同学整理好本节课的转化过程,下周一上交。

如果个别同学还有疑问,我们课后可以继续交流,也欢迎通过QQ与老师交流探讨。

课题确定之后,对同学们而言,究竟能不能研究,还需要通过对实验变量的科学分析、实验条件的充分评估和实验方案的有效制定来进行分析论证。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讨论的问题。

课后反思:

怎样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界定问题和陈述课题的能力?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队伍中的一名新兵,这节课从开始准备到最终拿出基本指导环节,我学到了很多。刚开始的时候,我的教案明显受学科教学的影响,无谓的说教和无用的范例太多,占用了很多课堂时间,学生的参与度极低,能力根本得不到提高。在张春芳老师和林忠主任的指导下,我大胆地砍掉原先的“知识讲解”和“范例剖析”,直接引导学生从自己提出的问题出发,让学生一起来分析、来转化,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事实证明,不论是哪个班级,学生都积极参与讨论,踊跃发言,最终都能很顺利地把自己的问题转化成课题。由此,我想到了上一节课,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事先讲的也有点多,应该让学生做主角,多提问题,多讨论,效果应该会更好。下节课的课题论证,我也准备改变过去教师最终评价的做法,学生陈述完自己的课题之后,让其他同学来评价课题的可行性并陈述理由,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

高一陈述报告范文第9篇

一、研究性教学的具体实践

(一)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学会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

要让学生深入社会,开展调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必须做好调查问题的设计。在高一《多变的价格》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以下几点来设计调查问题。1.调查目的。通过社会调查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调查内容。通过对县城内两个农贸市场中大白菜交易情况开展两个方面的调查:(1)引起价格变化的因素有哪些?(2)价格变动是否有规律可循?3.调查时间。2009年寒假期间。4.调查要求。调查结束后写一篇理论联系实际的调查报告,要求有结果及自己的认识。5.活动总结。课堂交流调查报告。

通过学生在课堂交流调查报告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通过自身社会实践,对“引起价格变化的因素”和“价格变动的规律”这两个知识点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其后的教学中我们也看到一个可喜的现象,部分学生能通过日常的经济活动来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并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日常经济活动。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发现、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条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反过来,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学习教材,发现问题,改进教材

我们在课堂中要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行挖掘和培养,在此以高一经济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课堂教学为例。

1.学生自己看书思考分析,整理出学习要点。(1)消费心理及其种类。①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②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③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2)做理智的消费者。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教材的说法是否都符合当前的社会实际?涉及当前社会的实际问题有哪些?

2.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此时学生的思维处于发散状态,他们通过看书、思考,解决了教师所提的问题后,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围绕“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问题进行讨论。讨论中,学生要陈述自己的观点,反驳别人的观点,要表述得有理有据,合情合理。讨论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学生可以独立思考问题,还表现在学生通过观点的交流、碰撞,得到启迪。学生既是问题的发现者,又是问题的解决者。中学生讨论异常精彩,有些观点超出教师的意料之外,大大超出了教学内容,并对教材的不足基本分析到了。

3.整理概括,组织学生补写教材。激烈的课堂讨论,为补写教材做了充分的材料准备。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概括讨论中确定的观点,完善教材中存在的不足,也就是以精炼的语言补充、完善教材内容,提出青少年日常消费与勤俭节约的具体做法。

二、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启示

(一)政治学科教学的课堂应该是开放的

政治学科的知识要与社会实际相联系,要重视实践的作用,这就决定了政治学科的教学课堂必须是开放的。为此,需要打开校门,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实践,把握时代脉搏,了解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人们的人生态度和理论信念,进而以此为参照来设计自己,调整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二)创新教育必须把学生看作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学生学习的潜在能力很大,每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教师应将此作为教育的资源与财富,加以挖掘和利用,通过教育,把学生存在的多种潜能变为现实。

(三)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以“个性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为目的,承认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创新中培养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当允许学生的不同观点,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把头脑中已经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教师素质要不断提高

高一陈述报告范文第10篇

关 键 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3-00-04

科学的教学设计是顺利实施教学方案,调控教学过程的前提。而科学的教学设计须以一定的知识分类理论为基础。20世纪50年代以来,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被广泛应用于课程教学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2001年,布卢姆的学生安德森组建团队对其分类体系进行了修正(以下称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不再将知识作为一个没有深度的平台,而是展开为一个维度,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将认知过程定名为认知操作维度,包括六种,即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安德森假定每一个层次的认知操作都与每一种类的知识相互作用,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二维目标分类框架[1](见表1),从而为目标、教学、评估提供了操作性更强、精确性更高的参照体系。

其中,事实性知识指学生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其中问题所必须知道的基本要素,包括术语知识、具体细节和要素的知识;概念性知识是指在一个更大的体系内共同产生作用的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类别或类目的知识、原理与概念的知识、理论模型与结构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指如何做什么,研究方法和运用技能、算法、技术和方法的标准,包括具体学科技能和算法的知识、具体学科技巧与方法的知识、确定何时运用适当程序的标准的知识;元认知知识是指一般认知知识和有关自己的认知的意识和知识,包括策略性知识、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自我知识。[2]

以下,笔者以“国家财政”(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第八课)一课为例,就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作一探讨。

一、明确教学目标――以二维框架分析学习要求

在学校教育中,每一个具体学科对学习者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因此,我们进行教学设计首先必须研读课程标准,分析课程目标和教材内容,从而明确学习要求,确定教学目标。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国家财政”一课的内容目标为: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据此,我们将梳理了本课的学习内容(见下图):

布R姆认知目标新分类的二维框架列出了认知过程维度的6个类目。其中,记忆又称记住知识或识记,主要指要求学生知道相关基本概念、原理和内涵。理解是指从口头、书面和图画传播的教学信息中建构意义;运用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中执行或使用某程序;分析是指把材料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确定各部分之间如何相互联系,以形成总体结构或达到目的;评价是依据标准或规格做出判断;创造是指将要素加以组合,以形成一致的或功能性的整体,将要素重新组织成为新的模式或结构。据此,我们对本课的学习要求进行了细化:

(1)记忆层次:识记财政、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财政的作用;

(2)理解层次:理解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具体获取渠道、理解财政的作用;

(3)运用层次:能够运用财政支出的有关知识对2016年全国财政收入(70570亿元)进行分配,并以图表的形式呈现;

(4)分析层次:能结合事例分析国家财政的巨大作用,感受我国国家财政的作用,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5)评价层次:能够通过国家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分析理解国家财政的作用,并能辩证地看待财政收支和国家财政的作用;

(6)创造层次:能进行知识迁移,能从宏观调控、市场经济的角度分析国家财政的作用,并能自主建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与国家财政的关系。

从上分析不难得出,“国家财政”一课要求学生通过对国家财政的含义和内容的学习,能够理解国家财政收支的情况,进一步运用财政收支的知识分析财政的作用。由此可见,本课对学习者的期望:在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国家财政的基本知识;能力水平方面,要求学生能结合事例分析国家财政的巨大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在感悟财政的作用中进一步通过实例分析得出影响财政的因素,并感受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变化,增强对国家发展的自豪感。

实际上,整个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教给学生结构更好、层次更高、价值更大的知识,进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服务。由于本课的学习任务主要集中于理解、分析和运用层次,属于记忆层次的事实性知识较少,且难度较低,因此,我们应该将知识建构作为基础,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能说出财政、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

(2)能结合事例分析国家财政的巨大作用,感受我国国家财政的作用,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3)知道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具体获取渠道,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4)知道财政支出的含义和具体用途,关心国家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的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

(5)理解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

二、明确学习任务――依知识类别分解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只是确定了学习的最后结果(即终点目标),一般是一节课或一个教学单元之后预期学生的能力和倾向的变化。在这种以预期最后学习结果陈述的目标中,一般未对达到终点目标之前的先行条件进行分析,也未包括学生原有知识、技能或学习方法等起始状态的分析。因此,明确学习任务便成为关键。学习任务分析是在终点目标明确之后,完成后两项工作,即确定学生的起始状态和分析从起点到终点之间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或行为倾向。我们根据学习要求展开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目前水平,明确学习任务。

“国家财政”一课学情分析如下:

(1)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参与、表达等意识和能力,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处处都可感受国家财政的作用,对本框知识性内容理解起来较容易。但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实用性,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少,将是本节课的难点。

(2)高一(3)班生源素质较高。因此,授课可以让学生参与活动,感悟财政的作用,并可适当进行知R拓展,强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3)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要加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尤其是学生的公民意识,引导学生关心国家财政,并进一步意识到财政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通过以上任务分析,本课的终点目标被细分为一系列彼此关联的子目标。“国家财政”一课突破重难点的总目标是财政的作用和财政政策的运用,以及影响财政的因素。为实现这一总目标,还需要提出如下子目标:

目标1:学生能够结合教材,说出财政、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含义,能说出财政收入的来源和财政支出的方向,并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财政的实质和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地位。

目标2:学生能够在初步了解财政收支的基础上分析财政收支关系的三种情况。

(注:目标1和2的行为动词分别是“说出”“了解”“分析”,名词短语是“财政”,因此,我们将这一目标归为记忆事实性知识和理解概念性知识类别。)

目标3: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结合课本财政支出的知识探究2016年财政预算的支出情况,分析财政的作用。

目标4:学生能够在感悟财政的作用中进一步通过实例分析出影响财政的因素,并感受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变化,增强对国家发展的自豪感。

(注:目标3和4的行为动词分别是“探究”“分析”,名词短语是“财政”,所以把这一目标归入理解、运用和分析概念性知识类别。)

三、选择教学策略――借二维框架设计教学流程

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认为,教学既有艺术性的一面,也有科学性的一面,但更倾向于将教学看成一种科学,认为“学有规律,教有优法”。也就是说,一旦学习类型及其发生的条件确定以后,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就基本确定了。我们立足前面的分析,借助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的二维框架,列出了“国家财政”课堂教学双向细目表(见表2)。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事实性知识学习不一定就停留在记忆或理解的水平上,它可以提升到评价与创造水平,而元认识知识学习也可以是记忆或理解水平。例如,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属于事实性知识,从而为学生其后的探究活动开展奠定基础。 √ √

学生通过对2016年国家财政收入进行支出分配,不仅可以深化对财政收支的理解、还能进一步运用财政收支的知识分析财政的作用。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分析、思考和探究,调动学科知识得出结论,而这已经属于“评价和创造”的范畴。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努力提高学习的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尽可能让学生体会知识成长过程所蕴含的思维与方法,理解知识发展的内在必然性,进而学到有根的、活的、有血有肉的、充满智慧与创造、富有营养的知识;同时,加强元知识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自主建构知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并使这些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后继的政治理论学习。

四、诊断教学效果――依目标陈述设计检测试题

学生学习的结果是内在能力和倾向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可观察,也不能直接测量,但可以用外在的行为表现来推测学生内在的心理变化。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应用于课堂教学,在“教学目标”陈述中用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动词陈述了学生内在的心理变化,对学生的学科知识、能力的水平具有诊断功能。因此,在教学结束后,我们依据教学目标陈述,设计了教学结果测验题,它将能够较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以“国家财政”为例,我们根据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针对教学目标陈述,设计了简单的测验题:

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今年要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政府加大投入,让更多大病患者减轻医疗负担。中央财政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160亿元,增长9.6%。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这表明财政( )

A.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B.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C.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D.主要功能是完善社会福利事业

此检测题根据“知识分类和教学目标”而设计。如目标3: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结合课本财政支出的知识探究2016年财政预算的支出情况,分析财政的作用。其行为动词分别为“探究”“分析”,名词短语是“财政”,该目标属于理解、运用和分析概念性知识类别。因此,本检测题与本课教学目标是完全对应的。如果学生能够顺利通过检测,说明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本课内容。

参考文献:

[1]罗伯特・J.马扎诺,约翰・S.肯德尔.教育目标的新分类学[M].高凌飚,吴有昌,苏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7.

[2]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蒋小平,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22.

上一篇:高一学期陈述报告范文 下一篇:高三陈述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