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期陈述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1 19:58:22

高一学期陈述报告

高一学期陈述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选题方式;常态实施

确定研究课题是决定研究性学习实施质量的重要环节。课题确立不好,师生没有兴趣,研究过程就容易流于形式。一个优秀的课题能够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能够保证后续的实施过程顺利进行,甚至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今年四月份,邵东县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会上我上了一节题为“实验类问题向课题转化的指导”公开课,良好的课堂效果得到与会领导和老师们的普遍认可。与此同时,老师们在课后也给我提出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选题方面的问题,例如:“为什么要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专门来进行问题向课题的转化”“转化过程的意义何在”等等。我在回答老师们这些问题的同时,内心回顾了我校研究性学习选题模式不断发展的艰辛历程,现整理出来供各位同仁批评

指正。

一、“无论如何先开始”――学校提供课题库型

万事开头难,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之初,不用说学生,很多老师也不清楚研究性学习课题为何物。我校领导的意见是“无论如何先开始”,只有亲身实践,才能真正进步。我校最初指导学生实施的实践活动采用了这样的选题程序,即由学校提供一个大型课题库,学生以“逛超市”的方式在课题库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然后按照学生所选择的课题进行分组。

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选题在大范围内具有可控性、可行性。课题库内通常不存在难以研究或者无法研究的课题,课题大小也比较适中,选题之后可以直接分组,无需进行可行性论证,节省

时间。

按照现在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要求来看,这种选题方式的不足也恰好体现在这里,因为对课题的可行性论证也是学生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没有进行可行性论证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不完整的。虽然目前有的学校在运用课题库给学生提供选题的同时,并没有简化掉可行性论证的步骤,也让学生经历了一回,但我们发现,论证的结果肯定都是可行的。每一次论证都可行会使学生轻视课题论证的过程,甚至可能会影响这门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二、“我们尽量多参与”――教师提供课题型

实施几年之后,随着教师对课程指导能力的不断提高,也对课题库选题这种方式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更多的教师希望在课程选题过程中体现教师的参与度,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于是,我校在原来课题库选题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把原来购买的题库和网上搜集的题库全部抛弃,建立自己的课题库,所有课题都来自于我校教师。

具体操作方法是:教师根据自身条件,结合自己的专长,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每人提出3~5个课题,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题库。这样做的优点,一是教师全员参与,工作量分散,压力小,不用准备专职教师;二是教师事先准备得比较充分,指导起来也比较顺手,同时也容易与全员育人等教育活动进行整合。缺点是教师提供课题之后多年不换课题,学生研究下来过程、结果雷同,个别教师甚至让没有按时完成任务的学生抄袭上一届学生的相关研究成果。更有甚者,有个别教师把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时间变成了“自留地”,进行变相补课,这样就无法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质量。尽管可以通过统一思想来尽量避免此类问题,但老师长期指导相同的课题还是容易丧失积极性。

近几年,我校采用了研究性学习专职教师和辅导教师共同指导的模式,教师提供课题就更加有限,课题库这种方法仅仅起到参考作用,从此,学生研究性学习选题进入一个新阶段。

三、“我的课题我做主”――学生直接提供课题库

无论是学校提供课题库,还是教师建立课题库,都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为课题库再大,也不是来源于学生,就算有的课题是教师通过了解学生间接得到的,还是有学生在课题库当中找不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最后只好随便选一个,影响了学生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二是学生从学校提供的课题库中选题之后,指导教师发现指导起来困难较大,教师善于指导的课题,课题库当中并不存在。

基于上述思考,为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校曾经采用学生自行分组,通过小组讨论提出本组课题的形式。这种模式突出的优点是课题来源于学生,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从而保证了学生研究的积极性。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先分组然后提出课题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个别学生加入某个研究小组之后不积极参与讨论、偷懒、坐享其成的现象。

研究性学习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程的推进也是如此。针对上述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让学生不分组直接先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课题。

四、“课题来源于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转化课题类型

这种模式要求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现象开始,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把提出的问题转化成课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相对容易些,但对问题向课题的转化往往会遇到困难,需要老师同学的帮助,这时我们会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集中指导。

在以往的课程实践中,问题转化成课题的过程与课题的可行性论证过程在很多学校容易被忽视甚至直接跳过,实际上,这两个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要占用一定的课时量,但是如果学校能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课时量来安排教学,课时量是完全够用的。

我校最近两年就采用了这种方式,以高一下学期实验类课题研究为例,我们在选题阶段安排了4课时。第一课时,由教师集中进行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课题实施中实验法的一般实施步骤和变量等方法性知识;第二课时,学生依据自己对自然环境的观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要求每位同学提出并整理5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在课后上交,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为第三课时的指导做好准备;第三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转化成研究课题;第四课时,仍然以小组讨论与班级交流相结合,进行课题可行性论证,课后学生根据课题的相似性、兴趣、爱好等组成研究小组,撰写开题报告。

这种方法的突出优点,一是保证学生全员全程经历了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过程;二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论证问题的能力得到真正地提高;三是整个过程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自主选题、自主探究,充分尊重学生的研究兴趣,为后续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做好了铺垫。也是目前我们在进行多种方法的尝试后认为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综上所述,从第一种选题模式到第四种选题模式的改进过程也是我们不断探索与尝试的过程。

从教师的指导层面来看,第一种模式是由学校包办,师生均缺乏参与的积极性;第二种模式是教师包办,教师全员参与,这是研究性学习师资不足情况下采取的权宜之计,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教师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积极性得不到调动,挪用挤占较为严重;第三种模式虽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变成了“放羊式”;第四种模式既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点。

从学生能力提高的层面来看,第一种模式学生研究的课题雷同,并且现成的资料到处都是,学生的研究过程大同小异,学生仅仅在模仿;第二种模式学生把一切希望寄托于教师,甚至出现了有些同学专门看哪个教师提供的参考资料多就报哪个教师的课题,有的学生甚至出现抄袭现象;第三种模式学生感觉到无所适从,因为学生直接提出规范的课题比较困难,就从网上查询,只要能达到规范课题的要求,不管自己有没有兴趣,搜一篇交上就草草了事;第四种模式学生必须观察,必须提问题、必须对其他同学的问题进行评价、必须论证课题的可行性,使学生各方面素质都得到真正地提高。

目前,我们认为第四种模式虽然费时较多,但效果最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尤其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研究性学习本身没有固定的模式,更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式。目前,各学校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都有自己对课程的深刻认识和特色做法,以上所谈仅是我校在研究性学习选题过程中的一些探索和经验。希望我们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不断尝试、融会贯通,把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不断推向前进。

附:

《实验类问题向课题转化的指导》课堂实录

课型:选题指导型

单位:邵东县第一中学

指导教师:肖海波

背景介绍:

这是高一下学期主题活动开展中的一节指导课。学生在高一上学期已经经历了人与社会领域研究课题完整的实施过程,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查阅法。这学期按照学校统一规划,在高一年级统一进行人与自然领域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在确立课题阶段,教师主要对学生进行如下指导:

整体了解实验研究的基本步骤―围绕人与自然领域提出至少五个问题―从五个问题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初步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将问题转化为实验研究课题―对研究课题的实验变量进行分析(到此为止,对课题的可行性论证告一段落)―对同学们提出的优秀课题进行评优推荐―全班同学自主选择某一个优秀课题,并成立研究小组,由优秀课题的提出者担任研究小组组长。

在这节课之前,教师已经围绕人与自然研究领域进行了2个课时的课堂指导,学生对于实验法相关的基本概念已经有所了

解,并提出了自己在自然科学方面感兴趣的问题。本节课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把自己提出的问题转化成课题,为下节课围绕实验变量分析进行的课题可行性论证做好准备。

课堂实录:

一、回顾导入,明确任务(约3分钟)

师生互相问好。

师:上学期,我们开展的是人与社会类问题的研究。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主题探究过程中,都运用过哪些研究方法呢?

生: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

师:本学期,我们正在进行人与自然领域课题的研究,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是什么呢?

生:实验法。

师:在这个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同样需要经历这样一个探究之旅:(幻灯片2)

师生齐读: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方案、撰写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

师:现在,我们处在研究的起点:提出问题确立课题阶段。上周同学们已经围绕这一领域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节课的任务就是把问题转化成研究课题。

师:(幻灯片3)在进行课题研究的时候,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来解决问题。本学期我们进行的人与自然领域问题的研究,也需要我们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来分析解决。我们的学习目标主要是与同学们一起经历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因此,在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的过程中,建议同学们充分考虑实验法的相关因素,向有利于进行实验探究的层面进行转化。

二、分析问题,确立课题

[活动一:展示问题,举例引导](约12分钟)

师:首先,我们来分析第一个同学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买回来的玫瑰花很快就枯萎了?

师:生1,请你陈述一下提出问题的背景。

生1:有一次在花店,听到买花的姐姐说玫瑰花不容易存放,容易干枯。我买了一束之后第二天就不新鲜了,都觉得不适合送人了,所以想到这个问题。

师:你通常采用什么方法延长鲜花的保鲜时间?

生1:用花瓶装半瓶水,再把买来的花放进去。

师:还采用过其他的方法吗?

生1:有时我也向花瓣上洒些水。

师:其他同学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生2:往水里放一些盐,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方法来保存鲜花,有花茎浸水的方法,有花瓣洒水的方法,还有浸盐水的方法,这些方法的效果如何,哪种方法更好,能不能用实验来验证?

生1:可以。

师:所以,你的问题可以转化成什么样的课题?

生1:不同鲜花保鲜效果的实验研究。

师:你是想拿多种鲜花进行对比,还是对同一种鲜花的不同保鲜方式进行对比?

生1:我想对同一种鲜花采用不同的保鲜方式来进行对比研

究。我知道您的意思了,老师。这个课题应该这样来陈述:不同的保鲜方式对同一种鲜花保鲜效果的实验研究。

师:很好。

(第二个问题引导过程略)

[活动二:小组讨论分析,并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约20分钟)

师:(幻灯片5、6)请看大屏幕,这是同学们通过对生活的认真观察提出的部分问题,反映了同学们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的方面。

下面我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讨论一个问题,4分钟后,每组推荐一名同学起来陈述你们组转化的课题。然后,请提出问题的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也可以参与讨论。

我们有六个小组,进行两个轮次,这样一共可以讨论12个问题。好,下面开始第一轮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4分钟后)

师:下面有请一组代表。

生:我们组转化的课题是“实验探究不同温度对黄豆发芽的影响”。

师:生3,你的意见呢?

生3:和我想的不太一样,我想研究春天气温的高低对桃花开花早晚的影响。

师:从问题“温度对植物的影响”到研究课题“实验探究不同温度对黄豆发芽的影响”和“春天气温的高低对桃花开花早晚的影响”,从这个问题的转化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如果问题的范围比较大的话,我们需要怎么办?

生:需要具体化。

师:很好,把模糊的问题具体化,对研究内容进行缩小化处理。至于哪一个课题更具有可行性,我们等下节课来分析。

(其他各组交流过程,略)

通过刚才的互动交流,我想大家与我都有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我们原先提出的问题仅仅是我们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的大致方向,还比较模糊,对实验对象和实验变量还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刚才通过各组同学的集思广益,大家互相启发,在问题向课题转化的过程中,对研究课题进行缩小化、具体化、容易化处理,每一位同学的清晰界定问题、问题转化课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希望第二轮活动大家表现得更精彩。

下面进行第二轮讨论。

(第二轮与第一轮过程类似,略)

[活动三:通过组内团队力量,各组员把自己的问题转化成课题](约5分钟)

师:通过刚才两个轮次的讨论交流,我们通过全班同学的智慧和力量,将我们班部分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转化。下面,我们继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本组同学提出的未讨论的问题进行交流,力争把每位同学提出的问题都转化成课题。转化过程中注意记录你遇到的困难,3分钟之后进行交流。

(交流过程略)

三、教师总结本节内容并提出要求

师:本节课我们通过共同分析和交流探讨,每位同学都参与了至少四个问题到课题的转化过程训练,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把每一位同学的问题转化成了课题。

课后要求每位同学整理好本节课的转化过程,下周一上交。

如果个别同学还有疑问,我们课后可以继续交流,也欢迎通过QQ与老师交流探讨。

课题确定之后,对同学们而言,究竟能不能研究,还需要通过对实验变量的科学分析、实验条件的充分评估和实验方案的有效制定来进行分析论证。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讨论的问题。

课后反思:

怎样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界定问题和陈述课题的能力?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队伍中的一名新兵,这节课从开始准备到最终拿出基本指导环节,我学到了很多。刚开始的时候,我的教案明显受学科教学的影响,无谓的说教和无用的范例太多,占用了很多课堂时间,学生的参与度极低,能力根本得不到提高。在张春芳老师和林忠主任的指导下,我大胆地砍掉原先的“知识讲解”和“范例剖析”,直接引导学生从自己提出的问题出发,让学生一起来分析、来转化,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事实证明,不论是哪个班级,学生都积极参与讨论,踊跃发言,最终都能很顺利地把自己的问题转化成课题。由此,我想到了上一节课,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事先讲的也有点多,应该让学生做主角,多提问题,多讨论,效果应该会更好。下节课的课题论证,我也准备改变过去教师最终评价的做法,学生陈述完自己的课题之后,让其他同学来评价课题的可行性并陈述理由,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

高一学期陈述报告范文第2篇

1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式

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有相当的灵活性。目前,上海的中小学一般把它作为学习方式在专门的研究型课程里全面展开。多半是在活动课程的课时总量内,根据实际条件和各自的特长,设计各自的内容,实施形式,课时安排和评价方式。总的来说有以下三种类型:

1.1 课题研究活动各校的名称有所不同,如小课题研究,开放性问题解决,开放性主题研究活动,研究性专题作业,专题研讨会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经历选题——分组及收集资料——制定研究方案,提交开题报告——实施研究——提交结题报告,展示交流等阶段。对各课题实施研究,每课题所需时间由课题组专业教师据课题内容、特点而定,一般为一学年。

1.2 综合课程编制,开设若干模块组成的跨学科综合课程。在每一课程模块中,既有跨学科的知识传授,又有与之相配套的研究课题或各种形式的开放性、研究性作业。较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市市西中学的“高中综合活动课”,该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板块:思维科学(4课时),创造学初步(3课时),信息论初步(2课时),人文和科技知识(4课时),科研方法初步(2课时),同时要求学生用4课时的时间确立自己的研究课题,并用10周左右时间完成自己的课题研究。该校跨学科课程的内容以及按内容划分的属性结构如下:课程开设时间为一学年(高一年级)。课题研究在假期和第二学期进行。

1.3 在分科课程中穿插设置综合性的专题。这种做法有利于在必修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调和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矛盾。比如上海市实验学校的“文科交汇”系列,将综合性、社会性较强的主题穿插在政治课等学科中进行学习和讨论,效果较好。这种类型为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借鉴。

2 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事项

2.1 以“研究性学习”全面渗透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真正有效率的语文课首先要求语文教师必须真正吃透学生,吃透教材,在准确把握教材特点及学生动机水平,兴趣水平,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做大胆取舍与处理。

坚持在基本教材内容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问题意识与研究意识,改变教师大包大揽的局面。在基本教材的教学中,我着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问题意识与研究意识。大致说来主要采用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确立单元学习小组,确定每篇课文的问题设计者。学期初由学生自由结合(兼顾男女生比例)产生各单元学习小组。对各学习单元的选择,在学生自主选择基础上注意全局的平衡,避免过于集中。组内产生每篇课文的问题设计者,一般2人一篇课文。在此基础上向学生讲明此种做法的目的与意义,说明对“问题”的要求。此“问题”指学生在课文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疑点、难点或有争议之处,此“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关涉着整篇课文的理解,同时该“问题”也可以是设计者本人对课文的“批判性意见”。然后按教学进度依次展开,上一单元开课时下一单元学习小组必须将具体的问题设计与负责人名单一并交与教师。

第二,确立单元学目标,围绕目标全面预习。在每单元开课前,单元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确立好该单元学习目标,并在单元学习初向全班同学讲明该单元学习的主要目的,主要方法以及该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早读课或其他课余时间对该单元全部课文进行阅读思考,要求记下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难。

第三,问题设计者宣读问题并组织学生围绕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在每篇课文开课前,由本课文问题设计者(该问题已在了解学生预习疑难基础上做过调整)向全班同学讲明问题以及产生的过程,自己的主要疑难,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共同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讨论解答。此过程中教师要尤其注意学生间的相互启发,注意对学生讨论内容深度、方向性上的调整。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找出一位同学(非该单位学习小组)全面陈述对该问题的分析过程与结论。老师对全班同学的讨论做出评价,并指出不足,提出完善措施,比如课后需查阅的参考书等。老师的评价以肯定学生思维品质的灵活性,深刻性,全面性,批判性为主,鼓励学生有独到见解,同时在学生最终陈述时要注意其对思维过程的陈述,以便在思维方法与角度上对全班同学有所启示。

第四,在全面讨论主干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少数遗留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鼓励他们主动提出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由学生帮他解决。

第五,目标检测。在完成以上任务之后出示反映课文教学目标的相应题目,检验目标达成效果。要求题目既涉及基础知识又有关阅读迁移水平。

第六,写出关于课文的读书笔记或学习心得,选出优胜者在班内交流。对读书笔记内容的要求比较宽泛,但要求写自己认识最深、体会最深的一点两点,字数不作限制。由教师批阅后选出优秀者在班内宣读讲评,以此激励学生的探究热情。

高一学期陈述报告范文第3篇

阅读理解能力是一种相当复杂的能力,在阅读的过程当中,阅读者需要调用贮存在陈述性记忆中的观念性理解,又需启动贮存在读者程序性记忆中的基本技能和认知策略,也就是说,在阅读过程当中,阅读者既要具有与阅读材料所涉及到的主题相关的知识,所读材料的文体相应的文本图式以及有关的词汇知识(陈述性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语法分析能力以及在阅读过程中正确提取词义并且能熟练掌握各种基本阅读技能的能力(程序性知识)。

一般说来,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掌握3500个词汇的基础上,阅读一般文章问题就不大了,有的学生之所以阅读能力差,就是因为没掌握足够数量的词汇,对于刚上高中的高一学生来说,增加词汇量,熟悉各种体裁文章的特点以及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是他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首要任务也是最关键的任务。

二、我们的现状

为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状况,促进今后英语学习。我们在2008~200年第一学期对高一的学生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调查结果见“2008~200年第一学期道真中学高一年级英语阅读理解及词汇学习有关情况调查表”,结果分析如下:

1.只有19.6%的学生经常使用英语教辅资料(包括英语阅读材料和课文有关的参考书及试卷)。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除了课本之外,什么英语资料都没有。

2.只有28%的学生认为中学英语的教学重点是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3.在英语早读和英语辅导时间,将近10%的学生无所事事,觉得没有事情可做。在早读时,有28.5%的学生只记单词;56.3%的学生记忆单词和读课文。而他们早读课记忆的单词,要不了一个周,他们就忘得一干二净。

4.超过60%的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足1万字,这和他们初中毕业要求达到的基本课外阅读量15万字比起来,相差太远了。

5.在做阅读理解题时,11%的学生能通篇把握,做到上下文联系,把握文章主旨,能运用一定的阅读技巧,迅速准确地读懂与课文相当的英文文章,广泛阅读。30%的学生基本能读懂与课难度相当的文章,不讲技巧。22%的学生要通过逐句翻译去理解一篇文章。29%的学生似是而非,不知如何是好。8%的学生在阅读时凭感觉,平时不练习阅读。

⒍6%的学生在课外学习英语时经常复习课程并阅读课外书籍。

48%的学生看课本并偶尔翻翻与课本有关的参考书。

22%的学生只看课本。

24%的学生在课外时间根本不看英语。

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少数的同学认为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的重点是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在阅读过程中也只是11%的学生才会运用各种阅读技能,技巧去阅读并分析文章,而大部分的同学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在阅读时纯粹是凭感觉乱选答案,并且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的阅读方法存在着大的问题,而在课外时间,绝大部分的同学是不进行课外阅读的,不管是从阅读量、阅读方法还是阅读习惯,学生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要让他们在这三年中,经过他们的努力,达到高中生应有的水平,在阅读理解方面,作为老师和学生,我们需要付出极大努力,才能完成我们的任务。

三、我的做法

笔者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1.课外阅读方面

新标准加强对词汇的要求,高中阶段从原来的1800~2000个增加到33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优秀的要达到4500~5000个词汇。

词汇量的加大,必然对阅读有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课外阅读量,在高中毕业时,要求达到36万词以上,高一年级要达到20万词以上,初中毕业即英语课程标准五级要求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应达到15万词以上,那么在高一一年的学习过程当中,我们以十个月的教学时间来算的话,我们的学生最起码每天大约要阅读170个词左右相当水平的文章,而对于我们这儿的学生来说,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几乎为零,甚至有大部分学生是到了高中都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从来没有意识说要主动地通过课外阅读来获取知识,针对这样一种情况,笔者认为首先就是要激发起他们阅读英语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每天至少完成老师规定的一篇大约200~300词左右的文章并且每天把成绩记录在教室的英语学习园地,张贴成绩,在学生之间形成一个对比,让他们在有趣的故事当中以及和同学们之间相互的竞争当中,来尽量缩小他们拥有的记汇量和应达到的词汇量之间的差异。

笔者对所教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为期两个月(8周)的阅读跟踪训练,让他们阅读了生活类、科普类、教育类、风土人情(风俗文化)类,社会类、娱乐休闲类、人物类、报告导类、故事类等文章,从这些文章学生所得的分值,以及平时和学生的交谈中,同学们对风土人情(风俗文化)类以及报告/导类的文章的理解难度最大,其次就是对科普类和社会类的文章的理解难度,同学们普遍都有一个观点,故事类的文章虽然容易理解,但做题的准确率却不是很高,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笔者打算让同学们加大这几类文章的阅读量,增加他们对这几类文章的相关词汇的积累,并在讲解课文时,多给他们补充一点背景知识,并且鼓励他们在课外阅读时间,多方面查找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知识或本阅读材料相关的知识,为他们今后的阅读积累好词汇和相关的知识,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丰实的陈述性知识,为他们对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对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兴趣要全面了解以便及时扩大学生的“阅读水平区”。总之,只有让学生大量阅读才能培养语感锻炼英语的应用思维能力。并且要让学生阅读各种课外书籍,丰富他们的背景文化知识,以便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大意。

2.在课堂教学中

(1)早读课的安排

学生在早读的时候,以前基本上都只是在读单词背单词,但他们所背熟的单词在一个月内就会忘记大部分,笔者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背诵单词的情况作了一个测试,在学习本单元时,所听写的单词得满分的同学的比例是40%,平均成绩是87分,而一个月后,笔者对同样的单词又进行了一次听写,结果,这次得满分的同学就只有3个,比例为2.4%,而平均分也下降到了67分,通过这样的测试是想告诉同学们,如果要扩大词汇量,靠死记硬背单词是不行的,单词必须在要篇章当中来理解,要通过大量阅读来增加词汇量,所以在早读时,我规定他们每天至多花5分钟的时间来熟悉,理解记住今天课堂上要用的单词,而其他的时间则根据英语型的不同,让他们阅读不同的材料,人教版教材是以话题为单元设计的,比如人教版(SEFC)1A Unitl的主题是Good friends那么在这一个单元将近8天的学习时间里我对早读课作了如下要求:

①在讲“warming up”和“speaking”的时候,要求学生在课前去收集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名言,通过这样的活动,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等方式,培养对教材的预测能力和用英语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且这些名言警句有助于帮助他们建立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②在进行阅读课教学时,在早读时让他们对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单词、词组、句型、语法、交际用语等进行归纳总结,或者在学习完阅读后,把他们分成几个组在黑板上写本单元的重点单词,词组比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他们夯实基础,温故知新。

③在完成了整个单元的教学后,要求他们用本单元所学的优美句子写一篇作文,在早读课时,让一部分同学朗读他们的作品,在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批改后,挑选优秀的作品张贴在“英语学习园地”里,让学生进行朗读自己的作品或背诵本单元的优美句子,让他们体味语言的精华,让他们在阅读中提炼并体味优美的句子,为他们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有机地把读和写结合起来了。

(2)在阅读课教学过程中

阅读不是被动地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过程,而是不断预测――验证与修正预测――进一步预测的循环过程(程晓堂,2002),所以在对文章进行第一次阅读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题目、插图、关键词等线索的讨论,让他们对文章的大意进行一个预测,并激发他们已有的背景知识以及与本单元主题有关的文化知识来理解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对每段的首尾句进行阅读进一步来验证与修正预测,并且通过首、尾句的阅读,或快速阅读文章后回答几个问题,让学生们对阅读材料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培养了他们快速阅读、跳读、略读等阅读基本技能,最后给学生一些任务,让他们仔细阅读材料并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但总之在进行第一次阅读时,不需要学生百分之百的理解,只要读懂大概意思,弄清主要线索即可。

在阅读中学生难免会碰到生单词,在进行第一次阅读时,不需要理解每一个单词,忽略一些不认识的单词,照样可以理解大概内容,学生必须要学会忽略那些对直接的阅读目的不重要的单词,所以在平时的阅读课文过程当中,笔者注意让学生掌握根据上下文猜测单词或直接调出单词而从句子结构来理解文章大章的阅读技能,培养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不使用字典的习惯,因为查字典会分散他们对材料大意的理解,而且一旦养成阅读查字典的习惯,同学们对字典就会有依赖性;一旦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碰到生词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而读不下去,对他们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将会有严重的影响,并在阅读过程中要改变他们用手或笔指读,出声读的不好的阅读习惯。

在对阅读进行第二堂课的教学时,由于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同学们掌握重点词,词组及句型的用法。由于学生刚升上高中,词汇量小,加上高中的考试题型变化大,题量也大量增加,所以,在这一阶段,要以词汇教学为基础,而这一堂课是同学们学习词汇的主要阶段,所以,尤其要注意高中阶段重点、难点词汇的讲解,拓展和巩固,做到精讲、多练,让他们在实际的运用当中掌握重点词汇,词组以及句型结构的用法,但是并不是在文中出现的所有重点词汇都讲。在上课时只讲学生不明白以及他们想弄明白的词、词组以及句型,所以在这一堂课当中,通常是让学生4个人一组,共同讨论解决他们在理解和运用时的困难,把他们都不会的问题写出交给老师,让老师来解决,这样,同学们在上课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也培养了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让他们讨论全面透彻地掌握精读材料。

四、我们取得的成绩

我们学校2009届和2011届在高一(下)用的是同一套英语期中考试题。所以笔者把他们的中考成绩(中考由遵义地区统一出题,难度系数都在0.50~0.55之间)和高一(下)的英语期中考试成绩作了一个对比。对比成绩如下:

道真中学2011届、2009届英语中考成绩及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成绩对比表

说明:1.2009届高一年级一共有16个教学班级,2011届高一年级一共有17个教学班级。

2.2009届高一(1)为特优班,(2)(3)(4)为特长班,其他班级为普通班。2011届高一(1)为特优班,(2)(3)为特长班,其他班级为普通班。

从以上对比表我们可以看出:

1.同样是特优(1)班,2009届的中考成绩比2011届的中考成绩要多12.6分,而期中考试却少了6.04分。

2.同为特长班的高一(2)班,2009届的中考成绩比2011届的中考成绩要多17.30分,而期中考试却少了16.25分。

3.同为普通班的高一(9)班,2009届的中考成绩比2011届的中考成绩要多29.4分,而期中考试却少了8.84分。

综合以上分析,想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英语考试成绩,提高他们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我们就需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关注个体。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要求他们在课外进行大量的、广泛的阅读。上课过程中,要精讲多练,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能手。

高一学期陈述报告范文第4篇

这封来信在海南中学英语组引发了老师们的思考: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英语到底应该如何教?

对于受过师范大学外语系系统训练的老师们来说,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回答:既然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语言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熟练掌握。但是,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面对高考的压力,老师们有些踌躇了:时间不够怎么办?知识点讲解不透怎么办?解题技巧不熟练怎么办?考试成绩下降怎么办?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国情”。况且,海南中学作为一所面向全省招生的学校,还有自己的“校情”:我们的学生来自全省各地,各地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异,有不少凭借卷面成绩被录取进来的学生甚至连说普通话都困难,英语更是完全听不懂也不会说。“开展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谈何容易!

2013年年初,我们组的老师们接到了“中国高中六校联盟”将开展学科建设规划展评活动的通知。英语学科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的课程建设应该如何着力?围绕这几个问题,科组的老师们展开了大讨论。

通过讨论,老师们取得了共识:英语是一门重在“表达和交流”的学科,而高中英语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并最终形成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而变革学生课堂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是达成这种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也应是我们学科建设的着力点。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量,让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掌握真实的英语技能从而提高成绩,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根据美国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听讲”、“阅读”、“示范”这些被动式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度非常低,所以学习内容的保存率都无法超过30%。其中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传统教学方式,学习效果最低,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相反,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在实际运用中学,特别是当“小先生”教别人,学习效果可以成倍提高,学习内容保有率甚至高达90%。由此可以看出: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

“知行合一”难在“行”。有了对学科本质的认知,还要有坚决果敢的行动。2013年9月高一新生入学,由我带头,高一英语备课组开始了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的变革。

高一英语备课组的老师们在高一新生入学第一周对学生进行了水平摸底考试,然后按成绩高低搭配在班内分组,每5-6人一组,所有课堂内外的活动都以小组方式开展,记录成绩,作为模块过程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合作学习小组每周开展一次活动成果展示、不定期的小组辩论赛、手抄报比赛、课本剧表演等。这种每周一次的活动成果展示对于小组的每一个成员来说,都是一次重要的实践机会:小组成员必须合作完成资料的搜集、整理及PPT的制作,需要有文字说明、图片、视频、音频资料等。每次可以有不止一个同学作报告,但组员必须保证轮流出场,每人都有机会。每次展示分为报告展示、提问互动、评议记录三个环节,全程必须用英语书写和演说。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完善程序及规则,并根据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增设互动环节,增强现场参与度。而现场每个人的参与表现将作为他们获取学分的重要评价依据。

近一年的实验结果表明,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热情有增无减,并没有出现事先大家所担心的虎头蛇尾、不了了之的现象。从PPT的制作、英文创作到口语运用,每一次都可以看到同学们可喜的进步,特别是一次次活动中学生展现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思想碰撞绽发出的火花,让我们大开眼界。

陈泓至,这个高一(1)班第三小组腼腆、内向的男生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收获的:“我从未在讲台上发过言,更不必说上台讲英语――在来这个班之前,在遇到这个小组之前……高中不过一年,我便经历了许多人生第一次:第一次上台作英语报告,第一次参加英语辩论,第一次用英语表演……这些经历,也许终生难忘。更重要的是我和组员们之间的合作。小组就是一个圈,将组员紧紧连起来,永不分开。”

与陈泓至同在一个小组的邢书玮同学说:“记得我第一次参加英语辩论赛,在质辩环节,对方抛给我一个较难的问题。一则可能是紧张,二则可能是我没有形成英语思维,我并未完全听清对方的问题,只能根据其中的只言片语断断续续作了回答。归根究底,还是平时说得、听得太少,缺乏训练。现在,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之后,大家的口语水平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辩论的精彩程度绝不亚于外国学生之间的辩论。”

毕业于农村中学的高一(4)班的曾垂典同学说:“我的英语基础极差。但是,学校的小组活动,让我得到了讲英语、练英语的机会,让我在英语的蓝天中自由飞翔,让我在英语的草原上欢快奔跑,让我在英语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我在活动中轻松学习,我已爱上了英语!”

现在,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了学生的另一面:看似腼腆的学生也会展现激情;看似木讷的同学竟颇有内涵……而教师最重要的不是多么“会”上课、讲题,而是擅于激发学生的内动力,调动学习主动性,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表现的舞台。小组活动恰恰能够做到这一点,在小组合作、分享、互助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交流思想,自主学习、快乐学习、高效学习,最终养成习惯,受益终生。

正是海南中学思想自由、学习自主、行为自觉的教育价值追求所带来的自由民主的校风解放了学生的思想,给了他们不断冲击新目标的向往。我们教师为学生取得的成绩而骄傲、欣慰,能在这样一所历史悠久、思想自由、开放包容的学校里工作是一种幸福。

高一学期陈述报告范文第5篇

时间过得太快,还没来得及紧张,就这样步入高三。回想过去的两年,有过欢笑,也有过悲哀,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但是,当我想要静下心来,好好想想这两年的时候,却不知道到底哪些事情,我将永久铭记。

想起刚刚踏进高中校门时的我,天真,稚气,头脑简单,抱着对新生活的期待,进了一班。在我们那种三星级的高中,并没有很多精英学生,一班是年级前三十的学生组成的班级,大多是一些离上四星级学校分数线还差一点的学生。那时的我自以为自己成绩可以,但由于我的贪玩,我的不成熟,第一次月考就考了倒数,我躲在柜子的门后面,偷偷的哭,因为不想让别人看到失败者的眼泪。那天我决定不再那么不懂事,难么幼稚,嬉笑玩乐,不是真正的快乐,我告诉自己,今后,再不会考不好而哭泣,再不会作只会哭泣失败者,那只会让自己觉得更屈辱。

以后的考试,我进步了,却很不稳定,时上时下。我也总是在欢喜与失落之间徘徊。庆幸的是,每一次考砸,我都没有再流过眼泪。

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一不小心就会面临离开一班的危险,那时我是很担心的,远没有现在这样的淡定从容,我无法想象自己要是被踢出这个班后会怎样。于是,我在忐忑不安的心境之下,努力着,成绩依然不出色,还起伏不定。

高一下学期,要文理分班,那一阵子,同学们都表现的很亲密,像是舍不得分班的样子,要知道平时班里气氛并不是很团结的。而我,似乎也变热情了些,但又不是真的很留恋,因为就在分班前夕,我与最好的朋友产生了矛盾。

SUE是和我同一个宿舍的,我们在开学第一天就认识了,她是个开朗潇洒的人,不像当时的我,那么自卑怯懦。我们每天都一起手牵手,有说有笑,她让我走出自己的世界,不在胆怯,我以为我们会是永远的朋友。但现实总是不近人意的,她和别人成了最好的朋友,我常常会一个人,或许我已经产生了依赖。分班前,由于某件事情,我和SUE正式闹翻了,我忍下所有的失望和气愤,表面平静的接受最好的朋友的背叛。

分班之后,我喜欢上了看小说,喜欢那里丰富的人物感情,好像我就是小说的主人公,体会着她们的亲情,友情,爱情,仿佛我的生活不在单调乏味,仿佛我也有了丰富的情感,而不是一架麻木的学习的机器。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的成绩有了起色。

直到高二上学期结束,这一年半的时间,我成熟的很快,如果说高中之前我的成长是步行的话,拿着一年多就是百米冲刺。到这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为止,我终于名列前茅,也稳定了下来。我想,是因为我心态的成熟,不管是考试还是友谊方面,我都保持平静的心。

现在,我与班里同学保持着友好和谐的关系,与宿舍的舍友亲密热情,我学会了去适应别人,所以我可以与每个人都很好的相处。我不再傻傻的,对好朋友推心置腹,我有了别人面前的我和内心里的我。我不在自卑怯懦,而是从容淡定,我会用理性的方式来思考问题,而不是感情用事。或许我很在乎我的朋友们,或许我什么都不在乎,我心里是无波无澜的淡然。

面对高三,我会更努力,成绩是可以获得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会让觉得有动力,不管付出多少,我要考上大学,我不知道我不上大学的话,还可以做什么,所以我一定要考上。

这是我写的第一篇博客,也是我第一次诚实的说我的高中生活。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这样诚实了,我的两年高中,平凡而忙碌,对于是我快速成熟的这两年,我无法算清楚自己,是得到的比较多,还是失去的比较多。但总而言之,我不会后悔,我想我会更加成熟,才可以更好的度过这高三,才可以带着清醒的头脑,去追寻我想要的未来。

高中生自我陈述报告范文二

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作为一名武汉人,这是我从小听到的吟咏,也是我骨子里最深沉的渴望我渴望像那珞珈山上的一袭清风,从山上来,到世间去。

我是一名理科生,连续两次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获得江苏赛区二等奖和一等奖,以全省第44名的成绩荣获保送生资格;连续两次参加全国物理竞赛,获得三等奖和一等奖,以全省第25名的成绩再获保送生资格。我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课外经常主动进行创新实践,设计的附雨衣的旅行包荣获国家专利局实用新型专利。同时,我也十分喜爱文学:在去年为期两周备考数学联赛时,我请假3天参加学校的读书节活动,获得演讲比赛一等奖;在今年数学集训期间,我花费时间备课,两次代语文老师给同学们作唐宋诗词专题讲座;在写作上我也很有特色,荣获过叶圣陶杯全国作文大赛优秀奖,公开发表过议论文和散文。

我热爱学习又热心公益活动。两年多来,我获得三好学生2次,优秀学生干部2次,跋涉奖和希望之星称号各1次;作为团支部书纪,我组织参加了读书节、美食节等系列活动,多次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到幼儿园、居委会体验生活;我还坚持为我班领取、搬扛饮用水,从一楼扛到四楼,我一直坚持到现在。

坚持文理兼修的我一直希望能够成为一名新闻记者,能将自己全面的知识结构体系与新闻相关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从而能够在诸多不同领域进行采访与撰稿、努力完成新闻业沟通社会各类族群的使命、实现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

我会产生这一梦想是因为那条中国古风壮游无止。任何一位伟人,伟大绝不停留笔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显豪杰气魄。少年壮游,如太史公,仗剑天涯,壮,雄壮;中年壮游,如鉴真,乘风破浪,壮,伟壮;晚年壮游,如孔子,游历天下,壮,悲壮。虽有古训父母在,不远游,但壮游发于信念,不受桎梏。玄奘西行,琉璃佛法,行者无疆;老子骑牛,天生道骨,紫气东来;孟子游说,欲行儒纲,教化八荒。闭门造车,造不出君子,只能养出书呆子。唯有笑对天涯,安于壮游之危、行于壮游之途的人,方能保持高尚的心,成为君子。

壮游无须仆,不用马,无所待,但总有风,跟随万里,大概由于风与游子生性契合。游子壮游天下,长风壮行万里,同样的漂泊,同样的自由,同样的清高。君子或温润如玉,如春风唤醒万物;或刚烈如火,如冬风吹煞天地。我相信,行吟泽畔的屈子,在长风中淡嗅楚都之味,也会思乡心切;我相信,怀王侧的宋玉,在雄风中迷住双眼,也会思念远去的老师,也会落下伤心泪;我相信,端坐蒲团的弘一法师,在柔风中忆及前尘,也会对那位深爱自己的女子,顿生歉意。但屈子仍需沉河,宋玉当赋离骚,弘一必正律宗。风给游子带来的忧愁,也必将为风带走,带到万里之遥。

我愿做那珞珈山上的清风,承天地之命,走完这深沉而辛劳的路,只求,风行万里。

风行万里,武大情寄。

高中生自我陈述报告范文三

我期盼走进武汉大学,因为我坚持文理兼修、品学兼顾,渴望受到自强、弘毅、求是、拓新优秀传统的熏陶、渴望成为一名弘毅自强的人。

我是一名理科生,连续两次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获得江苏赛区二等奖和一等奖,以全省第44名的成绩荣获保送生资格;连续两次参加全国物理竞赛,获得三等奖和一等奖,以全省第25名的成绩再获保送生资格。我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课外经常主动进行创新实践,设计的附雨衣的旅行包荣获国家专利局实用新型专利。这些理科学习与实践的经历让我一方面具有了数学与物理两个学科的学科特长,另一方面具有了较大的创新潜质。我一直向往能够到武汉大学的数学实验班或物理实验班进行研读,希望能在自己具有学科特长的领域内进一步学习深造,为中国的学术研究做出我自己的贡献。

同时我十分喜爱文科,曾两次给同学们作唐宋诗词专题讲座,曾获得叶圣陶杯全国作文大赛优秀奖,还公开发表过议论文和散文,获得过年级演讲比赛一等奖。

我热爱学习又热心公益活动。两年多来,我获得三好学生2次,优秀学生干部2次,跋涉奖和希望之星称号各1次;作为团支部书纪,我组织参加了读书节、美食节等系列活动,多次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到幼儿园、居委会体验生活。我还坚持为我班领取、搬扛饮用水,从一楼扛到四楼,我一直坚持到现在,几乎没有一日间断。这一段经历磨砺了我的意志、强健了我的体魄,让我明白脚踏实地地工作才是人生最大的愉悦的来源。

高一学期陈述报告范文第6篇

英语值日生报告(Daily Report)是学生利用英语课的头5分钟到讲台前用英语进行讲述的语言实践活动。Daily Report活动形式多样,大体可以分为事先准备和即兴发挥两种类型,通常以个人陈述为主,也可以两人对话或多人合作表演等的不同形式来呈现。Daily Report因其形式活泼多样、操作简单有效等特点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和英语教师的青睐。

以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为核心的建构主义理论指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Daily Report从话题设计、报告形式、课堂组织以及多元评价等多方面将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要素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话题,并自行搜集材料或分工合作整理信息,再利用语言知识进行表达,最后师生共同评价,实施主动的语言习得。

笔者三年多的实践证明,5分钟的值日生报告不仅能够很好地担负起课堂热身的任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也能检验学生课内知识掌握情况,引导学生拓展学习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种鲜活的课堂活动形式已经成为笔者所带班级英语课的一大特色,成为学生每节英语课期盼的“重点节目”。

一、值日生报告的话题设计

设计报告话题前,教师需考虑到整个初中三年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参考初中英语课程标准中的阶段性要求和指导,整合实际有效信息,选取便于学生发挥的合适话题。在过去三年中,笔者在话题设计方面,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及循序渐进的原则,起始阶段突出趣味性、故事性,发展阶段增加难度,突出对学生课外英语学习的导向性,成熟阶段强调实用性。以学期为单位,笔者设计的话题具体如下:

(1)七年级上学期:自我介绍

(2)七年级下学期:讲故事+设计问题与同学互动(推荐新概念英语教材中的小故事)

(3)八年级上学期:名著推荐+设计问题与同学互动(推荐牛津英语书虫系列)

(4)八年级下学期:英文歌曲表演或英文诗歌朗诵

(5)九年级上学期:名人介绍+设计问题与同学互动

(6)九年级下学期:“九八五”大学介绍+设计问题与同学互动

另外,从七年级下学期开始,笔者发现学生轮流完成规定的个人值日生报告后,一学期还剩小半时间,且学生大多感觉意犹未尽,因此,笔者从八年级上学期开始增加了小组合作完成值日生报告活动,隔天或每周一小组完成。具体安排如下:

(1)八年级上学期:小组集体朗诵诗歌(4人小组,隔天一组完成)

(2)八年级下学期:小组分工表演原创剧本(4人小组,每周两组完成)

(3)九年级上学期:小组分工教唱英文歌曲并设计一次小组集体表演(8人小组,每周一组,每天完成一个任务,分5次完成)

二、值日生报告的活动形式和要求

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水平有限,值日生报告均采用事先准备话题的方式,实践过程中分为个人报告和小组合作报告两种形式。

1.个人报告

除第一学期的自我介绍任务,笔者设计的所有个人报告任务均与学期开学前的假期任务有关,学生根据教师要求的话题,利用假期时间自主查找资料、准备发言稿和设计互动问题。例如:笔者在学生七年级结束后的暑假推荐学生阅读一至两本牛津英语书虫系列的英文名著,并完成阅读笔记和一篇完整的读后感,而这篇读后感就成为他们八年级第一学期开学后值日生报告的演讲稿雏形。接下来的开学第一周,教师要审核每位学生演讲稿的准备情况并给予必要的修改意见,从第二周开始每天一节的英语课上,学生按照学号顺序或提前抽签决定顺序完成个人报告。个人讲述需脱稿完成,时间控制在2~4分钟内,互动环节设计一至两个问题检查其他同学的听报告效果,最后由教师或部分学生做简要评价。另外,为了确保学生听报告的效果,报告人必须把演讲稿中的重要生词,在课前写在黑板上或在演讲前用PPT展示出来并对生词进行简要讲解和带读,一般生词控制在5个以内。随着学生报告难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使用PPT辅助他们的演讲,与此同时也出现部分同学开始对着PPT读稿的现象。因此,笔者要求学生不得在PPT中输入大段的文本信息而只能辅助展示图片、少量视频或简要关键词。活动实践过程中,笔者根据实际情况中出现的漏洞和问题不断地调整要求,以防止报告陷入流于形式的误区,确保报告人和听报告的其他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2.小组合作报告

这种形式的报告是在学生轮流完成个人报告后,笔者顺应大部分学生的意愿及合理安排学期剩余时间的实际要求而设计出来的多人合作报告形式。这种形式的报告以小组为单位,由全体组员参与、分工合作完成,作为个人报告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根据小组人数和总数,笔者把报告呈现频率分成每隔1天或每隔2天一次完成和每周1组分五次完成两种方式。报告话题通常会在个人报告阶段即将结束的那周,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教师稍加调整后公布。学生需在课余时间分组讨论确定小组报告标题和素材,利用周末时间分头准备,并在接下来一周的课外时间里完成合作排练。最后,在抽签决定各小组报告的顺序和具体时间之后,各小组依次在隔天(即周一、周三、周五)或隔两天(即周二、周五)的英语课上完成小组合作报告。笔者所带班级到九年级时,学习小组由之前的4人一小组调整为8人一大组。这一阶段的小组合作报告就调整为每周一组,每组分五次完成合作报告。例如:九年级上学期的合作话题是教会全班同学唱一首经典英文歌曲,并作主题表演。他们通常将五次任务分成:任务一,设计听英文歌完成歌词填空+歌曲背景介绍;任务二和任务三,分两次教唱整首歌曲+抽查同学学唱情况;任务四,全体同学合唱整首歌曲;任务五,小组做主题表演。实践证明,这样的报告很受学生欢迎,完全达到预期报告的目的,学生学习英文歌曲的热情高涨,通过唱英文歌增强对了英语韵律和节奏的理解,小组合作也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进而带动全班同学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其他话题的小组合作报告过程中,学生活跃的思维和无限的创造力也让他们的报告花样翻新、惊喜不断,电影配音、自编话剧表演都是他们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他们的英语学习成果。后期的小组合作报告,笔者基本都全程录像记录,用于期末评比。

三、值日生报告的评价方式

评价是Daily Report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可以促进Daily Report的顺利开展并发挥积极引导作用。笔者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既有过程性评价也有终结性评价。首先,教师评价部分,一般在报告完成后瞬间点评报告优缺点,着重评价报告的闪光之处,鼓励学生的活动热情,给出少量中肯的改进意见;接着,学生互评部分,分为报告后瞬间点评和阶段性评选最佳报告两部分,前者突出同伴视角中报告优缺点的分析,后者侧重通过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做报告的热情,提升他们的报告质量,如可以评选出每周一星、每月一星及学期总冠军等;最后,学生自评部分,通常在课后完成,学生就自己完成的报告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根据教师和同学的意见分析自己报告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措施等内容进行描述性的自我评价,最后记录在教师事先统一打印好的演讲稿的相应位置并上交统一保管,以便用于之后进行阶段性评选优秀作品。实践证明,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助于更公正合理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启发与思考

总之,值日生报告看似简单,常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开场白”或“热身环节”,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好它,完全可以赋予它新的内容、充分挖掘它的潜力,让它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成为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不断探究的有效手段和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个性的有利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笔者所教的六年一贯制实验班两个班的学生,自入学开始在英语课堂开展值日生报告活动至今已有接近四年时间,目前就读高一的这些学生,明显表现出比普通班学生更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参加各级各类英语竞赛的成绩也突出许多,这些成果与笔者长期坚持的值日生报告教学实验密不可分。

但是,在活动过程中,少数学生带着敷衍了事的态度做Daily Report,教师受课堂时间的影响有时不能及时有效地完成报告评价环节,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值日生报告积极作用的发挥。如何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以更积极主动的态度准备每次的报告,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宝贵时间?在学生的语言能力差异较大时,如何客观又有针对性地评价才能保护好全体学生的活动和学习热情,从而让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这些都是笔者困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姗.高中英语课堂Daily Report的任务设计与评价[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1).

[2]李俊.高中英语值日生报告的实践和思考[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2(9).

高一学期陈述报告范文第7篇

第一道常规思考题:一是规划性思考,新学年、新学期自己有什么工作构想?特别是有何创新思路?如何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定好一份有质量的条线工作计划?二是总结性思考,总结学期或学年阶段性工作得失,特别是造成工作中困难,甚至挫折、失误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对症下药?三是自评性思考,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了吗?角色定位准确吗?校长与教师对我的工作满意吗?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执行力?诸如此类,需要下属常年坚持思考。

第二道专题思考题:围绕教育上的某个热点焦点、重点难点问题,作为讨论专题,让中层领导预先思考,把自己的思考带进行政会议开展讨论,这样有利于提高会议效率,缩短会议时间,真正解决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第三道课题研究题:课题研究是学校教育科研的抓手,是学校课程改革、特色建设、文化建构的必须研究内容,校长应该带领班子人员共同研究学校主课题,为学校的发展集思广益,开拓思路。因此,围绕学校主课题引导班子人员思考与实践,探索教改新路,谋划发展渠道,是校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下属思考的重要内容之一。我校围绕省“十二五”教科规划立项课题“学校阳光特色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大家分别从阳光体育、阳光德育、阳光课堂、阳光管理与评价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形成了可行性实施方案,为学校特色建设、品牌发展做好了思想准备。

给下属一点思考,旨在引导下属从实践中学会谋划与构想,总结与反思,做到学、思、行结合,不至于落入只做不思、只做不学,或只思不做、只做不学的误区。因此,校长还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关键点:

一是给予下属一点思考,重在言论自由。允许下属大胆发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尤其是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与校长思想不一定统一的意见与想法,能够听到“不同的声音”,营造“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这对于校长民主管理学校,开拓管理思路是有益无害的。如果给下属一点思考却不给予言论自由,校长专横统治,甚至蛮不讲理,不顾下属的任何想法,我行我素,那么下属将失去思考的积极性和参与管理的动力源。

二是给予下属一点思考,旨在培养自觉思考习惯。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首先要引导下属养成笔耕不辍的习惯,只有动笔才能使思考落到实处,当然,这里的“动笔”形式多样,包括起草工作计划、设计活动方案或课题研究方案与结题报告、撰写调查报告、进行案例分析、交流阅读感悟、拟写课堂教学点评、登台专题讲座等,只有这样才能思考得深刻一点、全面一点、缜密一点。其次要养成学习的习惯。通过自觉学习,包括阅读、培训、进修等多种形式,不断充实文化底蕴、夯实知识基础和理论功底,这样才能不断鞭策下属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益。最后要养成“三思而行”“集思广益”的习惯。行成于思,行事或处理问题成功在于进行周密的思考。做事要多思考,多分析,事后要多反思。遇到思虑障碍或实际困难,就得多讨论,通过集体研究来解决,虚心听取他人意见,集思广益,就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三是给予下属一点思考,贵在校长能够思考在前。校长必须有思想,有头脑和善于实践,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学校的精神领袖。就思考而言,角度站得更高一点、眼光看得更远一点,以利于自己有说话的底气,而不是把一切推给下属,把难题留给下属,自己不思考,吃“现成饭”,就连起码的学校工作计划也让下属制定,这是很不利于树立校长的威信,促进校长自身的发展的。思考在前,意味着时间要超前、思想要深刻。“先于下属思而思”“深于下属思而思”。给下属一点思考,校长同时深层思考,两者不矛盾,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两者并不重复多余,因为只有人人思考,才会有思维的碰撞,“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只有“百家争鸣”,才会如投石击水、击石发光一样,生成管理之智慧,并大大激活下属的积极性、能动性,在创造性的智力震荡中,促进思考,启迪智能,提升管理素养,从而打造出一支富有凝聚力、战斗力的领导班子。

高一学期陈述报告范文第8篇

在中小学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从何处入手,用什么方式?这是德育工作的新课题。江苏省教研室以“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研究”课题为引领,在中小学尝试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历时五年,取得了显著成绩。其指向问题、主体参与、重在体验的活动模式,是中小学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的一种积极尝试,也是提升德育工作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的探索创新。

一、指向问题――以真实社区公共问题的解决为指向,让德育真正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德育的针对性从“像雾像雨又像风”变成能感触、可操作

长期以来,德育一直存在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从小学到高中,德育课程已成体系,小学有《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有《思想品德》,高中有《思想政治》。德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一直强调“针对性”,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典型例证力求遵循“生活逻辑”;从小学到高中,“以德为先”一如既往,班、队、团活动各有侧重,相应的活动资料成果能堆成山;时下,“读经诵典”又成风气,但德育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德育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12年德育在学生身上留存的“德性”和“根基”到底是什么?有多少?没有标准也无从测量。

在没有真实具体问题指向的情况下,德育就谈不上针对性,也就难免成为一种空洞说教。

江苏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活动,有严格的程序和规范,从“选择问题”开始的六个步骤(①选择问题②确定问题③收集资料④提出方案⑤模拟听证⑥总结反思)始终针对和围绕一个确定、具体、真实的问题展开。“选择问题”――通过向学生适度解释什么是“公共问题”(在本项目活动中指社区中存在的、和大多数人利益相关并有待政府部门加以解决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在调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发现和关注的一个问题。“确定问题”――是指在学生各自分别陈述问题的重要性和严重性之后,让大家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选择一个问题作为班级共同研究的问题。其后的四个步骤,也都指向这个问题。

这样的问题,是学生自己生活社区中存在的真实问题,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觉得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因而是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真问题。这种问题,看上去和德育没有直接关联,但在对问题的研究和尝试解决的过程中所生成的德育,恰恰是让德育消除说教模式、摆脱灌输痕迹,让德育“润物无声”的新思路。

例如,常州市武进区邹区中心小学,地处江苏南部经济快速发展城镇,附近有华东地区最大的灯饰市场。在开展公民意识教育项目活动过程中,有一个班级的学生把研究指向“老年人的活动场所问题”。当时老师也觉得意外,在细心倾听和了解后才知道:小学生的父母都忙于上班,接送孩子的主要是老年人,天长日久,祖孙两代感情加深。学生自发的尊老敬老情感,借其游戏经验,萌生、建构为“邹区灯饰广场问题的研究”的“图式”。学生年龄虽小,却能想象出给老年人提供一种独特的活动场所,令人惊喜!相形之下,那些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唱歌跳舞、要求学生给老人洗脚之类的德育,因为是外加的、一阵风式的,因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心灵共鸣,也没有可持续的效应。在这个项目研究过程中,学生到社区进行调查访问、到镇政府向镇长陈述和争取支持、到灯饰广场与大大小小的店主沟通,其间得到各界人士的理解和认同,这些都一次次地强化着学生的敬老情感;校长朱小砂和有关老师全心投入、出谋划策,最终促成镇政府决策在改扩建灯饰市场的时候,扩大广场、为老年人提供充分的活动场所。“灯饰广场问题”,让邹区中心小学的德育面貌焕然一新、充满生机和活力。很多老师感叹,“这才是德育”!“德育原来可以如此精彩!”

江苏公民意识教育活动的每一个项目,都指向一个确定的问题。对每一个问题的研究,通常要经历三个月到一学期的时间。在过程中涉及的德育都由问题生成、都是具体鲜活的,不枯燥乏味。这样的活动模式,从一个问题切入,围绕一个问题展开,指向一个问题的解决,彻底改变了以往德育以明确观点为起点、以竖立榜样为目标、以提出要求为终结的套路,把“讲德育”变成“做德育”,德育的针对性因此从“像雾像雨又像风”进化到能感触、可操作的境界。

当然,问题的最终解决会受各种因素制约,而且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但学生为解决问题所实施的行动及有价值的建议都难能可贵。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并实践着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面对社区和社会存在的问题,不是发牢骚、怨天尤人,而是认真思考原因、寻找解决方案并身体力行。这正是一个国家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二、主体参与――以活动化、开放性、探究式为特征,放手让学生全程主体参与,使德育的主动性从“亡羊补牢”走向落地生根

德育在本质上是对一个人的德性的引发、扶植,是帮助儿童按照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完成社会化过程,成为合格公民。这个过程,必须是学生自己主体参与的过程,不能越俎代庖;也只有在主体参与的过程中,才能促进学生的品性修养和道德提升。传统德育教学和活动,通常把已经出现的问题作为教育防范的内容,这种“他主体”的简单移位参照,类同于别人生病你也要吃药,虽有亡羊补牢之效,但使得德育的主动性总是滞留在隔靴搔痒层面。

以学生为主体是教育的真谛和追求,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真正落实并不容易。这和习惯思维未能突破、师道尊严潜在影响、观念更新任重道远都有关系,但缺少新型模式和机制保障也是主要症结。

江苏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活动以活动化、开放性、探究式为特征,整个过程都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己组织开展,项目老师全程只起引导、指点和协助的作用。例如,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陈述问题,再由学生民主投票表决确定;再由学生自己分工协作、调查研究,收集相关法律、政策规定及有关背景资料;讨论、研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加工整理,并按一定要求制作“文件夹”和“展示版”; 举行“模拟听证展示”,进行总结反思。学生的主体地位充满整个过程和每个细节,这是在以往德育活动中没有也不可能做到的。

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活动的六个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其间又充满和贯穿各种形式的活动,活动化是其重要显著特点;项目活动是开放的,学生自己生活社区存在的公共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和解决问题要真正亲近社会,不是纸上谈兵;活动过程充满了探究,探究社区存在的真实问题及其严重性,探究问题未能解决的真正原因,探究解决问题的相关路径和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行动等,都需要学生动手、动脑、动心、动情。这种全程主体参与,让学生成为学习者、发现者、研究者和问题的解决者,让学生在活动中作为主体自我教育,学生的公民素养逐步提升、公民意识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得到全方位、多样化的唤醒、激发。德育的主动性因此也依根生成、由根生发。

在项目开展之初,老师也有疑虑,担心学生的能力有限,担心家长不理解;随着项目的开展,老师惊喜地发现:“经历着这个过程的他们每天都有变化。”(南京力学小学陈艳老师语)于睿青同学的家长感慨:“整整一个学期内,我目睹了女儿在这项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点点滴滴的付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该项活动对女儿产生的巨大影响。”

三、重在体验――用“模拟听证展示”呈现研究成果,让学生在亲身体验、感悟和实践中成长发展,使德育的实效性有了机制保障

我们虽然一直都讲“以德为先”、德育方式创新,但几十年如一日的诸多德育活动没有与时俱进,已经明显力不从心,其实效性也总是不如人意。江苏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活动用“模拟听证展示”呈现项目研究成果,重实践、重体验、重感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有益尝试,也是中小学德育理念转变和教学方式创新的一种范式。

“模拟听证展示”是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每场通常用时40分钟(每部分10分钟,分“陈述”4分钟,答辩6分钟),有四个部分:1.问题描述――主要陈述问题的严重性、危害性、迫切性及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2.现有政策――主要陈述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依据,说明问题未能解决的可能原因;3.解决方案――尝试提出修改有关法律政策的建议或提请有关部门出台具体规定;4.行动计划――说明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学生自己所开展的有关行动。

模拟听证虽然是模拟的,但其问题和程序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及行动都是真实的。在这样的过程中,每一块展示板的制作,每一份资料的选择,都是所有学生辛劳和智慧的结晶,也是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合作交往能力的提升和体现;在听证会上,每位学生都要进行充分陈述和没有标准答案、不是背诵书本知识的答辩,学生的策略意识、创新能力、演讲水平和思辨及应变能力也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也随之大大拓宽,学生的法律意识、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养成、增强和提升。每一场听证展示,都充满惊奇、惊喜。在这种学习方式的变革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陈枫桥同学在一次社会调查后写道:“我在旁边紧张地等待着,忽然发现这一分钟有一年那么长。……太兴奋了,我完成了我人生的第一次调查访问,虽然时间那么短,却令我难忘。” “想起那几块展板,想起那些凝聚着我们汗水的资料、图画、文字;想起那厚厚一大本资料,由分散到整合,由零碎到聚集――珍贵的记忆,镌刻下我们长大的足迹……”这是盐城中学高一(37)班一个学生的感言。这种德育实效性,深刻、持久,能够影响和伴随学生一生。

这样的德育,对老师也产生了强烈触动。南京江宁区竹山中学葛秋香老师在“一路艰辛一路歌”中写到:“事非经过不知难,其中的艰辛只有实验老师才能感同身受……我曾无数次想过放弃,很多时候、很多理由都让我望而却步,这一年我的内心很纠结,常常早上起来有两行清泪洒落在枕边”,但“翻过那座山,你将觉得风光无限!”

原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周稽裘(江苏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的领导人和倡导者)在首次参加听证展示后曾十分感慨地说过:“我搞了几十年教育,第一次看到我们的小学生以法律为依据,自觉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管理的实践。”“今天我们看到的展示就是未来社会公共管理的图像。”“德育的有效性、针对性、主动性这些我们多少年梦寐以求希望解决的问题,在这里正在实现。”

五年来,江苏各地举行的公民教育“模拟听证展示”活动数以千次,项目指导教师和参与学生的感悟、体会及经验文章数以万篇。这种模式的德育活动,感动了无数学生、家长和老师,得到了当地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南京市市委书记朱善璐晚上下班回家的路上,想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学生借助公民意识教育项目提出的小区路灯问题,在夜色下专门实地考察,并要求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解决。这是例证。以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大平、物理系教授彭茹雯,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特殊贡献律师丁强,盐城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曹为民,盐城市教育局局长常逢生、副局长周晓林,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周文海、张生,常州市教育局长丁伟民、苏州市教育局长鲍寅初、副局长皇甫志新为代表的各级政府机关、司法部门、大学教授及相关问题的专家作为“听证员”参加中小学生的项目听证展示也是例证。

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活动让中小学生在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上从“远观”到“亲历”,为中小学生以公民身份参政议政铺设了“桥梁”、开辟了“通道”,是中小学公民意识养成和增强的象征和标志。2008年5月7日,盐城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根据盐城中学《关于电动自行车限速问题的政策建议》”,牵头市公安、质监、工商、城管等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并提请盐城市人民政府了《关于加强市区电动自行车管理工作的通知》”,(参见盐城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网站www.ycfz.省略/ReadNews.asp?NewsID=495)特别强调:“《通知》是我市首个采纳基层建议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我市规范型文件制定形式的重大突破,促进了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中学生在项目活动提出的建议,成为地方政府制定规范性文件的重要依据,这在我国法制史上应为首例!

借助省内各大媒体的宣传报道,江苏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活动,也成为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效举措,成为江苏部分城区和谐社会、亲民政府建设的一项工程,成为提升江苏中小学素质教育形象、提升学生公民素养形象的一道亮丽风景。

江苏中小学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先后获得江苏省教研课题(第六期)一等奖(2009年),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010年)。项目学校南京北京东路小学的“娃娃参议院”案例获江苏省第二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奖一等奖(江苏省文明办 2008年11月)。

高一学期陈述报告范文第9篇

最新消息称,2012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突破40万,再度刷新了历史纪录,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为33.97万人。根据中国教育部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在外留学生人数为127万,位居世界第一。业内预计,2013年中国留学人数有望突破49万人。

与民间汹涌的留学热潮相比,欧美等留学目的国的经济形势让人不禁感觉春意料峭,“留学容易就业难”的问题困扰着不少留学家庭。最近一次在上海举行的留英校友职业发展研讨会暨小型专场招聘会现场,记者看到不少拖着行李箱的学生,他们来自上海以外的城市,大多回国半年有余,有的待业在家,有的正在“小公司”任职,希冀着骑驴找马另谋高就。

有人说,这是“引凤回巢”的好时机。不过,海归回国就业,面对的未必是坦途。智联招聘调查显示,中国海归回国后第一份工作的年薪普遍不高,其中36.5%的人起薪不足4万,67.2%的人起薪不足6万。当国内人力资源趋于饱和,企业主对海归的认识也日趋淡定,近7成企业人事表示会对海归人才一视同仁,仅不到3成者表示会优待海归人士。

根据招聘行业观察,中国留学生的“新回国潮”已经到来,他们将和本土学生一道竞争就业岗位,“洋学历”不一定能加分,相反,他们还得克服对本土就业市场不熟悉、缺乏本土实习经验等问题。回国对他们而言,可能是另一次文化冲撞。

说规划――留学前,不妨先去实地旅游一次

如果可以的话,在留学前请带你的孩子去想要去的留学国家旅游一次,让他们得以真切地与这个社会面对面,以此来判断他们适合来这里留学。

出国留学,本是培养和提升人才的一条捷径,多数留学生学成回国,并成为社会精英。但在留学大潮中,已出现不少惨不忍睹的“留学垃圾”现象。专家分析,所谓“留学垃圾”,就是指部分人没有明确学习目标和留学规划,到国外也未完成任何学业,最后完全脱离学校,成为社会中的鸡肋。

“留学垃圾”并非个别留学生的个别行为或个别现象,而是存在于整个中国留学生队伍中的小群体。这个小群体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逐渐显露在中国留学市场,并在21世纪的初期出现一个高潮现象。由“留学垃圾”导致的各种留学问题层出不穷。

案例一:七天的留学,闹剧一场

24岁的女孩夏宇(化名),用七年时间做着一个留学梦,大学毕业那一年她顺利考入了英国利兹大学进修研究生。然而,她的留学梦在七天后戛然而止。

“当时我和妈妈说,找工作、上班太辛苦了,我还没做好准备,想继续读研,最好能去国外,妈妈也觉得继续读书是件好事。”临上飞机前,夏宇还抱着爸爸妈妈哭泣,说到了英国后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爸妈的良苦用心。

但没想到,飞机刚落地,她就后悔了。“出国不好玩,胃疼得要命,想吐,还发烧,想回家了。”在家人的劝说下,夏宇也想着不能轻易放弃,可到了学校食堂吃了第一顿饭后,她彻底扛不住了。“面包是那种一咬就掉渣的硬面包,披萨的酱料也有一股怪味,本来想吃点大米饭,可米粒竟然没去壳……”夏宇说,这顿饭吃完后她就靠带去的泡面度日。结果是,泡面越吃越恶心,高烧不退,身边又没有一个能说话的朋友,这一切让夏宇一心只想回到父母身边。

七天后,她怀着自责、内疚,回到了父母身边。七天的留学好像一场闹剧。

点评:切忌跟风留学。打消对国外的生活幻想

如今很多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出国梦”是不少家庭为孩子谋个美好前程的理想求学路径,但一些盲目跟风留学的学生往往只看到国外生活光鲜亮丽的一面,却忽视了这其中艰难的部分。其实,国外的学习生活不比国内轻松,倘若孩子的性格合适留学,那么会得到历练,倘若孩子性格不合适,那么海外生存都可能成问题。留学前应对国外生活有一个理智且明确的理解,而不是沉浸在自己对国外生活的幻想中。

案例二:沉迷游戏,狼狈回国

两年前,18岁的李清曦中断高中学业,独自去澳大利亚留学。两年后,他疲倦地拖着一个箱子回了国,里面没有文凭,没有居留证明,甚至连在国外买的衣服,也统统没有,里面只有一个陪他度过大半留学生活的游戏机。经过一年的反思,李清曦将自己的留学生活写成一本书《别了,澳大利亚》,希望为后来者提供前车之鉴。

“留学?太简单了。”这是小李出国前曾经的想法:语言去那里读就可以了,随便就能念大学,学费不用愁,找工作很简单,想打工就打工,赚得是比人民币值钱的澳元,绝对能养活自己……李清曦特意把行期定在自己侣岁生日那天。“属于我的这一天已经到来了。”他豪情万丈,觉得广阔的未来在等着他。

然而,没有事先学好语言的弊病很快暴露了出来。在飞往澳大利亚的飞机上,李清曦甚至不会填写自己的入境申请表,多亏邻座一个陌生人帮助才对付过去。接下来,第一堂语言课更是击碎了他之前的种种幻想。

日复一日几乎听不懂的语言课令李清曦神经紧张却无从进步。而恰好,一群像他一样经历、一样年纪的小留学生走进他的生活。经过几次搬家,他和另外3个小留学生住到了一起,没想到他们竟然是游戏迷。没过多久,从国内训练出来的自制力便被电子游戏完全俘虏了,李清曦不再坚持听当地英文广播,也不再费力地去搜索英文单词表达,而是开始和周围的中国留学生一样直接用中文交流。当他感到寂寞时,电脑游戏和网上聊天成为他闲暇时间的主要陪伴。结果,由于语言水平差,考试成绩低,再加上出勤率不够,在澳大利亚度过一年4个月之后,他收到了对小留学生最严厉地惩罚:注销签证,被逐回国。

点评:“小留学生”自制力不足容易“走偏”

近年来,“留学低龄化”是一个极富争议的话题,但也是不可逆转的大势所趋。很多家长以为孩子还小,送去国外读语言一定可以学到纯正的英语。但他们往往没有考虑到学生年纪尚小,如果自制力不强,再加上语言不过关,没法和当地人交流,那么留学路走偏的可能性非常高。

案例三:“迷信”热门专业,四年未能毕业

李扬(化名)非常喜欢英语,英语成绩也不错,高一时家里就给他定了目标:学好英语,出国留学。高二那年,李扬申请到了加拿大一所高校,并且选择了时下非常热门的金融专业。

“虽然语言运用自如,但学习上还是遇到了莫大的难题。只是英语好,专业没有底子,跟不上进度。”李扬事后反思,金融专业涉及的课程很多,包括经济、政治、数学、法律等专业课程都得学,而且很有深度,即使是全中文教材,他也未必能理解,更何况是英文授课。

不过,刚开始的难度并没有令李扬泄气,他买了一支录音笔,把课上老师讲的内容都录下来,放学后再花时间消化。即便如此,第一学期他依然有三门课“挂科”,只等重修。如此一来,第二学期的学习任务又比其他同学重许多。

“那段日子,好像是没有尽头,唯恐考试又挂科,天天看书,天天查资料,不敢休息,压力非常大,甚至都形成了恶性循环,越学不好越紧张,压力越大效率越低。”在诚惶诚恐的高压学习状态下,他坚持了四年,遗憾的是,最后还是没能毕业。这段肄业的留学经历没有为他的求职带来任何帮助,之后他在一家外企找到了一份“前台接待”的工作。

点评:选专业前自估自身能力

留学专业的选择是留学规划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选择什么专业很大程度决定了留学经历和职业方向。选择专业前,先分析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如果可能的话,提前体验国外课堂是个不错的途径,真刀真枪的模拟课堂不仅可以让你感受国外课堂的乐趣,更多还有挑战。

说就业――中国留学生迎来“新回国潮”

近年来,国际就业形势并不乐观。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最新的《2013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失业问题是今年一个重要的经济运行特征,发达国家的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美国劳工部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份,美国失业率仍然维持在7.7%,有些分析家甚至提出美国目前的失业率已经可以达到8%以上。欧洲的情况较美国而言更加严重,去年10月最新的欧洲央行数据显示,欧盟和欧元区的失业率分别是11.7%和10.7%,都在10%以上。10月份的数据比9月份有所增长。这是自1995年欧洲央行开始统计失业率以来,创下的最高失业率纪录。

这些国家正是中国学生的热门留学国,而当地经济的不景气直接促使了“海归”的回国潮。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33.97万人,而2012年中国留学生“回流”人数已达23.03万人,累积回国人数达到104.87万人。无疑,中国留学生正迎来“新回国潮”,对国内企业而言,“引凤回巢”正当时。

通常,海归分为三种层次,就业竞争力大相径庭。既有国外文凭又有跨国公司工作背景的海归,他们曾经在国外留学多年,有着资深的教育背景,同时具有若干年国外工作经验,往往具有极强的专业能力,丰富的国外人际资源网络,回国往往是开创自己的事业。而那些在国内有不错的工作经历,日后出国深造,往往获得硕士以上学位,多成为国内企事业单位中高级主管职位青睐的对象,在就业市场上极具竞争力。最后则是那些高中或大学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毕业后又直接回国的留学人员,因缺乏工作经验,这个群体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与应届毕业生相似。

这些年,国内用人单位对海归看法日趋理性。为避免变成“海带”、“海豚”,海归们也日趋“放低身段”。调查同时发现,68.17%海归对于月薪的期待在3000至8000元。对海归就业,有几点建议。

第一,找准定位,做“抢手”海归。近年,新材料生物工程、医疗医药、金融与保险等行业需要大量专业过硬的人才。此外,如是海外创业团队整体回归,回国后组队创业,可加强竞争力。

第二,调整心态,就业不纠结。调查显示,近七成的海归依然选择在北京、上海就业。如果把目光投向二三线城市,或许能发现不少就业良机。

第三,积累工作经验,莫看一时薪酬。智联招聘最新的调查显示,中国海归回国后第一份工作的年薪普遍不高,而随着工作经验的累积,海归们薪酬会呈现出非常大的差距。

第四,善用校友资源,海归不“海带”。随着海归的增加,以及就业形势的严峻,各国驻华使馆及中国教育部纷纷通过校友网、俱乐部等形式,加强对留学归国人员的服务,为其提供就业途径、拓展人脉资源甚至提供创业资金。

说申请――大学申请就是一次自我发现的过程

杰夫・戴维斯(Jeff Davis)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国际办公室官员说到:“我们始终认为大学申请是进入大学前的第一份作业,怎么做,以加州大学系统为例。加州大学分校采用统一的加州大学系统申请表,在完成这张申请表之外,学生需要提交一些附件,包括高中三年的在校成绩单(对本科申请者而言),如果有AP或旧课程的成绩单,会有所加分,另外也是申请中最重要的一项附件,那便是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可以这样说,我们关注学生的托福成绩、SAT成绩、AP成绩,但我们不希望我们的学生是一个只会读书的人,你如何让我们知道你不止读书好?个人陈述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渠道。

我们会在学校官员的招生页面上公布每年的个人陈述的“题目”,类似于作文题目,这通常是开放性的问题,学生们可以动用一切资源去准备这些问题。比如2013年的问题是:定义你的世界(Define your world),不超过500个字。许多学生觉得这很难回答。要漂亮地完成一份个人陈述的确不容易,但这也有一些“门道”,你要清楚,这份个人陈述的最终目标其实就是向招生官说明你为什么是录取最佳人选。举例来说,如果你想说明你的某项特殊才能,那么你要说明你如何形成这项才能,这项才能如何使你成为现在的你,最好的你,并且让你最适合入读你所申请的学校或专业。

我们所了解的情况是,许多学生写个人陈述往往要历时好几个星期甚至半年,往往是这个写完后,放一个星期,再拿出来看看,修改;再放一段时间,再修改……在此期间,学生得以重新认识自己,要知道,大学申请本身就是一次自我发现的过程,起初你可能千头万绪,甚至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慢慢地,你从自己的学业成绩、课外活动中理出些线索,或许发现自己潜意识中的目标、兴趣,慢慢地,逐渐找到、竖立、坚定自己的人生方向。

与之相关,学校允许学生提交的申请附件还包括课外活动介绍,比如如果你是体育特长生,你可以提交在体育赛场上的表现;如果你有艺术才能,可以提交绘画作品、音乐作品等。

高一学期陈述报告范文第10篇

本人于年度负责全校的教学工作,分管教务处、高三升学班、btec教学、图书馆、电教等具体工作。一年来自己能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勤恳,认真负责,敢于坚持真理,敢于严格实施管理,为提高教学工作质量、提升学校的整体工作质量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具体说来,陈述如下:

履职情况

一、常规工作,长抓不懈,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1、学年度上学期,教务处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学习流动红旗评比办法,更好地调动了班级参与学习评比的积极性。

2、针对年轻教务主任任职时间短、缺乏经验的实际情况,要求他们定期汇报工作,以及时纠正工作偏差,帮助他们提高管理水平。

3、充分利用教研组长例会时间,总结工作,指导教研,规范管理,调动教研组长工作的热情,搞好教研组工作。

4、学年度上学期,学校成立了“教学督导室”,拟从课堂教学的监督与检查、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等方面强化课堂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一学期的运作情况看,态势良好,效果明显,起到了应起的作用。

5、学年度上学期,学校建立了领导班子集体听课制度,在校内引起了较大震动,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6、坚持依法治教,坚持严格管理,教务处从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到课后辅导、考试考查等各个方面对教学进行有效的监控,以期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

7、五爱校区,针对艺术专业教学管理存在的不足,本学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统一了教学管理模式、方法,细化了部分管理内容,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效果。

8、对高一年级新生在入校之初,由教务处进行一次“职业高中学生学习常规”教育,让高一新生明确学校的教学管理内容、办法及具体要求,为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做好必要的铺垫。

9、对外聘教师实行登记、课堂监督、效果评价等具体管理办法,保证学生受到教育质量不被降低。

二、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不断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1、组织部分专业教师制定“各专业教学目标及考核办法”,让学生明确每一学期、每一学年的学习任务,明确专业技能考核标准、方法,清楚奋斗的方向及目标。计划本学期末,结束此项工作。

2、艺术专业在征求专家意见、任课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对模特、声乐、舞蹈、表演等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使艺术专业的教学工作更切近培养目标,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3、机场地勤专业依据就业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在征求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有关教授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完善了专业教学计划,调整了部分专业教学内容,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4、继续实施名师治教工程,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年11月份,国家一级编导李静波老师培养的学生王德枫参加在上海举办的“上海东方模特大赛”获得冠军,使我校的模特走向了世界。模特专业刘婵、李佳等7名学生年9月参加在大连举办的“年世界顶尖超级模特大赛”、“年上海时装周东方国际模特大赛”东北选拔赛中,获得七项大奖。

5、为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本学期学校组织了餐厅摆台、客服铺床、外语单词、外语演讲、外语书法、计算机汉字录入等项比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6、利用周五下午时间,对各专业的技术尖子进行强化训练,为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创造有利条件。年4月我校烹饪学生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东方美食节烹饪比赛,7名参赛学生,有5名夺得金牌,2名夺得银牌。

7、我校学生参加教育部组织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明风采”竞赛活动,有二十余名学生获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奖。

8、在学校开展的“优化课堂教学,争当优秀教师”的活动中,我校的王巍老师、王爽老师、黄伟老师的示范课,获得了听课教师和有关领导的一致好评,促进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9、高三年级针对教学存在的问题,在督导室广泛听课的基础上,开展了教学研讨活动,提高了高三授课质量。

三、重视教师培训,培养教学中坚

1、教务处根据我校青年教师比例较大的实际,依据省市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规定,制定了学校教师培训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教师,以尽快地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2、btec教师积极参与市教研室组织的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工作,为探索职高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3、崔晓翠老师代表辽宁省参加全国职业高中外语教学竞赛获全国优秀课一等奖,不仅为外事服务学校赢得了一份光荣,而且为辽宁省及沈阳市也赢得了光荣。

4、李明静、杨立新、王英三名教师参加沈阳市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获得优异成绩,其中王英老师被推荐到省里参赛,获得省级二等奖。

5、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学校在年暑假,选送四名青年教师参加业务培训,受到了青年教师的欢迎。

四、多样耕耘,多种收获

1、学校重视学生的

普通话水平,因为这是三产服务人员的一项基本素质,本学期在认真上好普通话课和加强平时训练的基础上,我校参加市语委办组织的普通话测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btec专业紧紧围绕学生通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一丝不苟地抓理论学习,抓专业实训,规范管理,注重实效,努力工作,赢得了btec英方专家的第四次好评。

3、我校高三年级部分学生参加普通高考和高职考试,又获佳绩。全校共有87名学生考入本科院校,141名学生考入专科院校,实现了他们的大学梦和人生理想。特别是艺术专业有些尖子生竟考入中戏、上戏等部级名牌院校,让家长大受感动。

4、我校烹饪专业四十余名学生参加市劳动局的技能考核,全体顺利通过。

5、作为全国启发式教学实验校,我校又一次被评为“全国启发式教学实验”先进单位。

述学与述廉

一、述学

1、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刊发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小学学校管理》,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主办的《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北师大主办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等刊物为案头必备,及时从中获取养料。

2、积极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有关文章,撰写了几万字的读书笔记,收获很大。

3、本学期先后到长春、哈尔滨、黄山等地参加学分制的探讨与研究、职业高中外语教学研究等项培训,扩展了知识视野,增长了见识。

二、述廉

本人在学校主抓教学工作,工作中时时注重廉洁自律,遵守党纪国法,注意用严格要求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关心群众,爱护群>文秘站:

不足与反思

由于年龄的原因,自己在基础知识的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等方面有所放松,没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内心深感不安,今后一定注意改正,以不负人民之重托。

市外事服务学校

上一篇:初一陈述报告范文 下一篇:高一陈述报告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