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生就业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08 01:06:44

高校招生就业工作计划

高校招生就业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字】江西民办高校 招生现状 原因及对策

一、背景

绝止2014年12月,江西省有民办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共有15所,其中本科院校6所,分别是江西科技学院,江西服装学院,南昌工学院,南昌理工学院,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江西工程学院等6所本科院校,专科有南昌职业学院,江西科技职业学院,江西工商职业学院、赣西科技职业学院、江西枫林涉外经贸职业学院、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江西太阳能科技职业学院、江西先锋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如含独立学院绝止到2015年5月共有31所。

二、现状

1、学校招生经费逐年看涨。对民办高校来说“生源就是生命”,由于种种原因,在近些年来的“生源大战”中,许多民办高校招生数量开始出现萎缩,流失率提高成为民办高校的通病,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只有加大招生宣传力度,使用最多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提高招生宣传费用,少数民办高校招一个学生进来成本达到4000元甚至更高,因为负责招生的人员要赚一部分,给下面班主任或招生费用高的达到3000元甚至更高,多数都是1500至2000元之间给下面的班主任教师。各学校招生人员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江西民办高校招生逐年规范,没竞争能力的高职院校很难招到优质生源。由于江西民办高校招生,招生宣传必须通过省教育厅审核,且每所民办高校省教育厅都有一个督导,招生逐年规范,而学生只要通过互联网等媒体了解到学校某方面不行,一般不会来学校报到,即使来报到学习也是一种很无赖感觉。

3、公办民办名称混淆,成在夸大宣传现象。由于有些家长和学生对进入民办高校学习成在反感,部分民办高校会在校名上做文章,比如南昌工程学院和江西工程学院,南昌工学院,南昌理工学院,江西理工大学单从名字上来说就让人有些看不懂。有些家长 学生根本搞不懂是公办还是民办的,还有少数高校在招生中成在夸大宣传现象,比如宣传自己学校可以专升本却不讲清楚是统招专升本还是自考专升本。说自己学校百分百就业,就业质量如何不讲清楚,导致少部分学生被忽悠进去。

三、原因

造成以上种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民办高校办学质量还是受到社会质疑,影响招生。这一块主要指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从校园环境、师资力量、实验室设施、教学管理、办学经费,办学水平、综合实力等多个方面来比,部分专业民办比公办要逊色一些,再有民办高校生源素质也比公办高校生源素质要低,毕业学生就业影响力要比公办的稍低。

2、专职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学历职称相对偏低,影响招生。由于民办高校办学历史都较短,经费有限,很难做到按国家标准配制去配制师资。还有民办高校师资大多上课任务较重,普遍每周都在16节上下,有的教师为了多赚点钱,甚至每周上课高达30节左右,成了上课的机器,教师哪有时间去充电,自然比公办教师综合素质要逊色。还有民办高校高学历高职称的师资也偏少,年轻教师偏多,甚至有些教师刚从学校毕业就走向了教台,教师综合素质相对来说就偏低,再有民办高校师资没有公办铁饭碗硬,稳定性差,待遇差,走出校门学习的机会少,科研力量弱,兼职的过多,专职教师、双师型教师不足等等都造成民办专职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综合素质相对偏低,影响招生。

3、就业质量低,影响招生。民办高校就业质量相对公办高校来说还是要逊色一点,但有些特色专业品牌高校就业质量和就业率还是相当不错,比如江西服装学院就业率就居高不下。但也有少数高校由于学生所学技能不精,学历不高,要求不少,再加上社会上部分企业对民办高校的歧视,影响了就业,也就影响了招生。

4、民办高校招生失信,影响招生。一些学校的虚假宣传,影响到民办高校的整体招生信誉。由于民办院校都想在数量上多招生,在质量上招好生,但面对生源不足且素质较差,招生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实,迫使许多民办院校不得不重视宣传工作。由于民办院校大多建校时间不长,办学历史短,一时还不能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于是就在招生宣传中采用各种不正当的手段及方式,为自己编造品牌并大肆渲染,进行虚假宣传。

四、对策

1、中央、省、市政府要对民办高校加强扶持,规范管理。第一,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提高对举办民办教育必要性的认识。第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明确职责,要充分保障民办院校的办学自,积极扶持民办院校的发展,从制度和法律上为民办院校创造与公办以及各类其他高校竞争的良好条件。第三,政府应从资金方面给予民办院校以积极的扶持,可适当增加政府拨款或以减免税费的形式给予补贴;同时在民办高校购地建校、重点学科 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能给以优惠政策。最后,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还要加强对民办高校招生行为和办学行为的规范和管理,引导民办高校依法办学、诚信办学,切实维护广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2、民办高校要切实加强招生工作管理,不断提高招生工作水平。民办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管理,制订周密的工作计划,做好招生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不断建立、完善招生工作制度,提高招生工作水平。同时,利用学院办学优质资源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更多的政策支持。

3、江西省教育厅应统一建一个江西省招生考试APP,上面可及时公布各种招生政策及相关信息,相关家长、学生及关注人员都可关注收看,全省各地区市、县、镇高中学校都应及时宣传,提升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张芹,孙冬梅.对民办高校招生问题的若干思考[J].黄河

科技大学学报,2008,(3).

[2]王康康,徐延平,李子华.我国民办高校招生工作研究综述

[J].民办教育研究,2009,(11).

[3]孙义军.我国高职学院招生问题与对策思考[J].高招研

究,2010,(6).

[4]王慧 江西省民办高校的招生现状与对策研究 [J] 江西

高校招生就业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民办高校 招生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民办院校招生中面临的难题

民办高校的基本经费来源是学费,所以生源数量和招生规模是民办学校的生命线。目前,招生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正是摆在民办院校招生工作面前的两大难题。

1.报考生源不足,招生数量下滑。生源是民办学校生存的根本,没有生源就谈不上生存。近年来,部分民办院校长期生源不足,招生计划往往不能如数完成,甚至通过最后的征集志愿都无法顺利完成年度招生计划。尤其在2010年,由于高中生源数量锐减等原因,民办院校招生数量普遍大幅下滑。

2.生源素质较差,招生质量堪忧。民办高校招生一般都被安排在高考录取较后的录取批次中,造成民办院校录取的学生分数较低,基础较弱。另外,民办高校一般都招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非国家统招类学生,这些计划外的学生除过一些由于特殊原因未能被统招录取的线上生以外,一般都是高考落选的线下生。各民办高校在招收这类学生的时候,一般对最低分数线都控制得不是很严,不管考生分数有多低,只要参加了高考就可以入学。这些变相降低招生门槛的做法,使众多分数低、素质差的学生入学,大大影响了招生质量。

影响民办院校招生的主要因素分析

民办院校遇到生源危机,陷入招生困境,其原因和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办学水平、收费标准和诚信问题是影响民办院校招生的主要因素。

1.民办院校办学现状对招生影响很大。办学现状对民办院校的招生有很大的影响。学院的办学现状涉及到校园环境、师资力量、实验室设施、教学管理、办学水平、综合实力等多个方面。

2.收费标准较高使一部分生源流失。民办高校的最大特点是国家不直接投入办学经费,除其前期建设发展经费由学校举办者投资外,其后期发展的主要经费来源是学生的学费。民办高校一般按照办学成本收费,所以较之公办院校来讲,收费较高。

3.一些学校的虚假宣传,影响到民办高校的整体招生信誉。由于民办院校都想在数量上多招生,在质量上招好生,但面对生源不足且素质较差,招生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实,迫使许多民办院校不得不重视宣传工作。由于民办院校大多建校时间不长,办学历史短,一时还不能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于是就在招生宣传中采用各种不正当的手段及方式,为自己编造品牌并大肆渲染,进行虚假宣传。从而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招生秩序,使招生市场产生混乱,既有损于民办院校的整体信誉,也直接影响到民办院校的招生规模和质量。

解决招生难题的若干对策和方法

要使民办高校走出招生数量少、质量差的困境,需要从招生的政策、社会环境和民办院校自身两个方面着手。从外部环境来讲,各级政府部门要完善政策法规,加强扶持和监管;从学校自身来讲,各民办高校要苦练内功,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品牌形象,同时要切实做好招生工作,坚持诚信招生。

1.各级政府要对民办高校加强扶持,规范管理。首先,各级政府部门要提高对举办民办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其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明确职责,保障教育公益性的实现,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要充分保障民办院校的办学自,积极扶持民办院校的发展,从制度和法律上为民办院校创造与公办以及各类其他高校竞争的良好条件。第三,政府应从资金方面给予民办院校以积极的扶持,可适当增加政府拨款或以减免税费的形式给予补贴;同时在民办高校购地建校等方面能给以优惠政策。最后,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还要加强对民办高校招生行为和办学行为的规范和管理,引导民办高校依法办学、诚信办学,切实维护广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2.民办院校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品牌形象。保证一定规模的生源数量是民办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如果学校品牌形象非常好,教学质量确实高,培养的学生素质好,能力强,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那么,这样的学校是不愁生源问题的。具体来讲,民办院校一是要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增加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二是要在原有的专业基础上根据社会和人才市场的需要增设特色专业,提高办学水平;三是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加强就业力度,提高就业率。

3.民办院校要进一步提升招生宣传理念,坚持诚信招生。民办院校的招生宣传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只是为了招生而宣传,而要着眼长远,将学校的内涵形象宣传、整体品牌宣传等与招生宣传紧密结合。在社会对民办院校这一新生事物的认识还有待于提高,尤其对民办院校的毕业文凭认可度尚存疑虑的情况下,民办院校要注意宣传自己,利用招生宣传等有利时机客观、真实地介绍自己,努力提升社会、考生和家长对民办院校的了解和认可度。一方面,民办院校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和理解国家有关招生政策,确保学校招生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另一方面,民办学校还要坚持对参与招生工作的人员加强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牢固树立诚信意识,使招生工作人员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为考生提供详细准确的招生信息。

4.民办高校要切实加强招生工作管理,不断提高招生工作水平。

招生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形象,关系到生源的素质,关系到今后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因此,民办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管理,制订周密的工作计划,做好招生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不断建立、完善招生工作制度,提高招生工作水平。另外,可根据各省份经济状况及特点,调整投放专业。同时,利用学院办学优质资源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更多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康康,徐延平,李子华.我国民办高校招生工作研究综述[J].民办教育研究,2009,(11).

[2]孙义军.我国高职学院招生问题与对策思考[J].高招研究,2010,(6).

[3]张芹,孙冬梅.对民办高校招生问题的若干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3).

高校招生就业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独立院校;“大联动”;“小联动”;机制; 实现途径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直接关系到毕业生个人的切身利益和前途,也关系到学校的业界声誉和发展,甚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探索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不能将目光仅仅聚集于政府、企业、学校、毕业生以及市场之间的“大联动”机制,更应该探讨高校内部招生、培养和就业之间的“小联动”机制,因为招生、培养和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三部曲,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密不可分。高校招生生源的优劣,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又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影响到高校教学成效的好坏,进而又直接影响到招生生源的优劣。因此,新时期我国各类高校均应该探索如何建立并不断完善学校内部招生、培养、就业之间有机统一的良性联动机制。

一、独立院校就业工作现状与问题

(一)对市场需求的反应相对滞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条件得天独厚、优势不言而喻的母体院校相比,独立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呈现出诸多差异和劣势。独立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层次低,就业面狭小,社会地位和报酬水平不高,使得不少毕业生信心受挫,士气低落。值得关注的是,大多数独立院校对市场需求的反应仍相对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表现为:1)专业设置和专业定位没有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一方面,社会上仍然存在大量工作岗位没有足够的专业对口的毕业生来填充,即存在“有事没人做”的现象;另一方面,某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大量涌入市场后导致有限的工作岗位难以完全吸收和彻底消化,即出现“有人没事做”的现象。就业市场供需本质性失衡现象和问题务必引起高度重视,亟待尽快解决。2)缺少对就业市场和人才需求的有效调研和深入了解,还没能形成科学有效的就业工作机制,招生工作与就业反馈脱节,缺乏良性有机互动。3)教育教学改革速度跟不上高校外部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速度,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变化的用人需求。可见,独立院校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切实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只有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才能更容易地将毕业生推入市场。

(二)各组织环节间缺乏配合协调。当前,众多独立院校内部与就业工作密切相关的各组织环节之间缺乏配合,协调不力,主要表现在:各组织环节中有关工作人员的主体意识比较淡薄,对自己在就业工作中的地位、作用、意义及影响的认识不够明确,造成了招生、培养、就业等部门相互独立,互相分离,处于条块分割的尴尬状态。具体而言,招生部门的工作者只关注于严把“入口关”,不考虑学生如何“走出去”,与就业部门之间的配合、协调、沟通及融合程度低;教学培养部门也将自身职能界定在“上好课”上,对于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就业能力考虑较少[1]。招生、培养和就业三个环节严重脱节导致了学生培养过程的盲目性,使高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趋同,特色难以体现,就业竞争力难以提高,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三)就业工作者参与程度不够高。谈及大学生就业,大家通常只关注就业数量,而不关注就业质量;只关注就业结果,而不关注就业过程。独立院校就业工作者参与就业的程度仍然不够高,且参差不齐。首先,从院系两级组织的参与程度看,学生就业工作重负主要落在学院的就业指导中心,从联系企业到组织招聘会,从就业指导到签约派遣,基本上都是就业指导中心在单打独斗,各系参与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参与的程度也普遍偏低。其次,从毕业班辅导员的参与情况看,一方面,他们被毕业班各种琐碎的事务缠身,只是关注学生是否签约,而无暇真正指导就业;另一方面,辅导员自身水平参差不齐,缺少相应地指导能力、技巧和方法。最后,从任课老师的参与程度看,部分专业老师的授课,理论性过强,而实践性较弱,与市场需求联系较少,缺少专业技能普及,属于典型的“学院派”。因此,改进现有就业工作的组织形式,加强各组织环节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就业工作者的重视度和参与度,建立独立院校就业工作联动机制势在必行。

二、“小联动”机制及应遵守的原则

所谓就业“小联动”机制,是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就业率与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培养结构、教学评估等相挂钩,并通过一系列的奖惩制度和责任制度,将这一机制贯彻于招生、就业等各个层面,从而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机制[2]。独立院校就业“小联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市场导向性原则。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对于独立院校而言,其生存与发展也必须在了解市场情况、预测市场未来、分析市场动态的基础之上,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建立一整套相关工作计划,以促进办学宗旨的实现。招生应以市场供求为参考,有计划地编制各专业、各学科的招生计划;教学部门不能仅仅停留在上好课的基础上,而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考虑到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的前瞻性、合理性,灵活设置课程;就业部门不仅要上报每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还应将市场供求及时反馈给学院的各个部门。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良性联动机制。

(二)系统性原则。也叫整体性原则,即把决策对象视为一个整体,以系统目标优化为准绳,协调系统内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使系统完整、平衡。因此,在决策时,应该将各个小系统的特性放在大系统中去权衡,以整体系统的总目标来协调各个小系统的分目标。对于独立院校就业“小联动”机制所涉及的三个环节来说,首先,应该打破各自为政、相互分离的尴尬局面,通过建立招生、人才培养与就业的总目标,促进各类人才高质量就业;同时,系统性原则不是一项临时的、阶段的、局部性的,而是涉及到招生、培养、就业等多个方面的系统性工作。

(三)既联又动原则。既联又动,即关联和互动,是指在一个系统内部的各成员之间建立的一种联动关系,通过这种关系,他们可以交换信息、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招生、培养、就业之间的联动,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高校就业市场进行一体化指导,打破三个环节各自分离、各自为政的分离状态,促进招生、培养、就业的有效联动。

三、就业“小联动”机制的实现途径

(一)建立健全就业信息反馈系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用人单位所的招聘信息,可以掌握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规模与需求规格。毕业生对社会需求的反应与满足情况,在不同程度地改变着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原有供求关系。因此,建立健全就业信息反馈系统对于招生、培养、就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独立院校应尽快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就业信息反馈系统,将毕业生就业信息录入系统后,再通过提取、分析、加工、处理把信息反馈给学院招生办与教学中心,使招生和教学部门能够及时把握社会变化及企业要求。

(二)逐步完善全员参与工作机制。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质量的好坏,不仅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还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发展乃至生存。因此独立院校应树立“全员参与就业工作”新理念,每位师生员工都要义不容辞地参与到促进就业工作中。?首先,建立由院长、书记等牵头负责的领导小组,对招生、培养、就业等环节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评价。其次,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合会,及时听取各环节专家评委意见,掌握最新动态信息。再次,加强院系两级单位在招生、培养、就业等环节的交流沟通与互相补台,加强工作合力。位毕业班辅导员要不断强化“就业首位”意识,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提升对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指导干预力。最后,独立院校各职能部门间要相互协调,鼎力配合。

(三)重视小联动制度设计与创新。高校的人才培养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变化和毕业生实际情况,开办特色专业,突出特色优势。独立院校务必重视就业“小联动”制度设计与创新。首先要设计与时俱进的招生计划编制制度。依据毕业生就业现状及时分析学科专业结构设置的合理性,在每年编制招生计划时,应根据各专业的就业情况及时调整招生计划:就业情况好的专业,可以适当增加招生计划;反之,则要减少招生数量。其次要加快招生、培养、就业制度化,建立完善的工作运行制度,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率为落脚点,在市场需求为核心,科学实施招生、培养、就业三者地有效衔接,加大彼此参加、融合力度。一方面,充分发挥就业的引领作用,由招生、就业向人才培养深度参与;另一方面,将就业率、就业质量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绩效管理等关联起来,建立相应的挂钩政策和层级责任制。

综上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独立院校要想根本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既要重视研究政府、企业、学校和市场之间的“大联动”机制,更要探讨学校内部招生、培养与就业之间的“小联动”机制,根据内在互动规律,遵守三项基本原则,通过采取多项措施,来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逄索. 高校建立就业工作组织联动机制的探讨[J]. 学理论, 2011(3):200-201.

[2] 史贞军, 闫立. 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建立[J].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 2010(10):16.

高校招生就业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 保障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097-01

高职教育管理模式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行政化因素,而所要面对的则是市场化竞争的就业市场,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面临持续的供需不平衡的就业环境,因此高校需要构建更专业化、规范化的就业管理体系。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专业建设特点及对口就业单位情况,提出以下保障方案,使各项措施能够长期持续的进行,进一步完善就业管理体系,促进学校各项工作质量的提高。

一、明确就业工作组织机构职责

就业工作机构在就业管理体系实施的过程中必定要有所变化才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因此,健全学生就业管理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和分工,逐步建立协调的大学生就业服务组织体系,全程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促进就业工作的更进一步。

1.就业管理组织构成及职能

1.1学校就业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是全院就业工作的领导、指挥、协调机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听取各部门对就业工作的汇报,总结全校就业管理工作,协调解决全院就业工作遇到的问题,全面加强对就业工作全过程的统筹协调和监督检查,对于政策辐射不到的领域和地区,应努力争取相关主管部门的合作,帮助协调并形成稳妥的解决方法。

1.2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作为学校就业服务部门,主要工作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的法规政策;拟定就业工作具体实施意见和方法;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组织就业工作的招聘活动;制定就业服务的计划并安排教学活动;广泛搜集信息,开展就业调查研究工作并向主管部门报送调查结果;督促各院系就业工作的落实;培训职业指导师;协助办理毕业派遣等毕业手续。

1.3院系就业指导部门。各院系应成立由党政一把手负责,由分管学生与教学工作的领导牵头,党团组织、院系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等共同参与组成的“大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院系“大学生就业服务办公室”,负责毕业生就业咨询与就业管理工作。院系大学生就业服务办公室的工作职责是:负责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和就业工作实施细则,负责对院系就业工作的部署、协调、业务考核等;负责就业信息与市场拓展,收集、整理、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组织和安排招聘活动;开展就业市场调研,发展就业基地,拓宽就业渠道;协调职业发展教育及就业指导讲座、报告、咨询的安排,组织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及毕业生就业有关课题和调研。在就业工作中充分整合、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帮助和提醒学生在办理毕业手续时需要注意的政策辐射不到的领域和事项等。

1.4大学生社团。调动学校的非正式组织力量,要充分调查大学生在学习和成才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在学校各级就业管理部门的指导下,鼓励创办相应的就业指导学生社团,如创业协会、就业服务协会等,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

1.5社会力量。就业指导工作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加强校友的带动作用,发动往届校友提供相关的就业信息,一届带动一届;邀请专业求职辅导机构的专家定期为学生个性化的交流与辅导,使就业工作更加专业化、与时俱进;加强与地方制造行业和服务行业名企的合作。让毕业生以便捷的方式、快速的途径完成他们迈入社会前的第一步。

二、建立教育质量保证机制

在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时必须首先明确以下几个前提:一是要明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高等职业教育侧重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性人才;二是社会上对高职学生存在偏见,认为高职教育是“教育”的产物,对高职的认可程度还有待提高,生源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三是近年来的急剧的扩招使得高职院校在软硬件方面的配备出现严重短缺。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机制入手,建立就业质量保障体系。

1.激励机制

要研究促进教职工和学生自觉维护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激励机制,形成与学校共荣共耻的局面,使学校工作形成积极向上的力量。如针对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应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和机制,满足教职工个人成长发展的心理需求。

2.制约机制

制约机制与激励机制是相辅相成的,要加强目标管理,规范各种教学教育行为,形成有实际价值的约束措施,保证教学管理质量。惩戒的目的在于防范和告诫。惩戒措施必须以保证教职工的基本利益为前提,以满足教职工合理需求为出发点。

3.效益核算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决策时一定要考虑投入与产出的比例的,合理而有效投入产出比是保证人才培养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在经费不是足够充足的情况下,科学合理的产出比是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最佳方案,并且效益核算机制有利于防止出现资金浪费现象,在合理科学核算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专业设置淘汰机制

自1999年起,国内各高校以每年30%的增幅扩招。短短10年间,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与此同时,伴随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高考生源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1050万后持续下降。

生源下降的同时,高校招生计划仍缓慢增长,导致全国范围内高考录取率迅速攀升。随着录取率的提高,上大学已变得越来越容易,考生和家长对大学的需求,已从“有大学上”向“上好大学”转变。因此,对于社会知名度、美誉度及考生认可度不高的高校,必将因生源枯竭而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

高校招生就业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就业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3-0014-02

如何加强高校就业管理,实现人才培养战略是当前高校招生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只有提高就业管理的科学化,才能有效推动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的办学质量,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高消费。

一、改变就业管理现状,走出就业困境

(一)高校就业管理的现状

一是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就业管理的重要性,与招生、培养工作始终居于中心地位的情况相比,就业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许多高校在就业指导上往往把给毕业生举办招聘会、离开学校前开展形势政策讲座看作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完成。

二是管理机构不健全,主要是大部分高校的就业管理机构不能切实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在心理咨询、职业规划、考研出国、考证咨询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咨询机构没有建立,致使就业管理工作不到位。

三是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低。目前,有不少高校虽然已配备了就定指导老师,但就业管理工作由行政人员来承担,很少接受过就业管理、指导方面的专业培训,谈不上专业化。只是停留在招聘信息、组织招聘会、开设就业讲座,缺乏大学期间的全程指导。

(二)就业竟争激烈

一是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未就业的毕业生在逐年增长。庞大的民办院校的各类毕业生不断加入到就业大军中来,使就业人数急剧增长。

二是求矛盾突出。首先,国企不少下岗职工等待再就业。其次,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进入高峰。

三是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出现“博士学历抢着要,硕士学历挑着要,本科学历少人要”的现象。社会人才需求处于“供大于求”,用人单位“市场选择”空间大,使毕业生的“工作竟争”日益激烈,对大学生的就业无形中增加了压力和难度。

(三)对毕业生就业缺乏具体指导

对大四学生而言,大学教育实际上只有三年,大四一半的时间在找工作。这种情况导致:课堂上严重缺课,课堂形同虚设。据在南华大学等高校的调查,某专业有百余人,而到课的人数不足40%,甚至出现只有百分之几的情况。学生不上课或不安心上课,势必对教学质量赞成影响――基础不扎实,知识面窄,专业知识不牢固。另外,毕业论文的写作进展受阻。到了五月,仍有一少半学生没有归校。导师找不到人,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影响论文质量。

由此可见,只有认真解决这些问题不断的强化就业管理,实现人才战略才能走出困境。

二、运用科学管理、培养实用人才

高校外部环境迅速变化,就业管理就应及时跟进和适应环境多变的情况,采用科学管理的方法,注重管理的目标、内容、方法与手段等调整,使之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同时还要前瞻性地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以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一要重视管理计划。做好管理计划工作是做好就业管理计划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可发为高校就业管理工作指明方向,提高管理效率。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也是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在高校连续几年扩招的背景下,有必要充分考虑大学生就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做好就业管理计划须转变观念与作风。要确立以学生为本观,树产这样一个思想:高校因为学生而存在,学生不仅是高校管理的中心,更是高校服务的中心。

二要计划周全、科学预测。首先要预测本年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应达到多少?函邀多少用人单位来校选拔毕业生?双选会应达到怎样的规模?就业管理工作具有季节性强的特点,怎样安排好毕业生离校工作的时间表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出,就业管理工作计划的制定就有了轮廓。那么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就要注意长期与短期的结合,突出它的指导性与准确性。另外,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计划具有灵活性。

三要强化管理精心协调。就业管理虽是针对学生,做好协调工作是就业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1)调整协调。高校就业管理需要多接触学生,需要与用人单位洽谈,多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人事部门、各级人才交流中心、劳务市场等沟通。因此调整式协调是做就业管理工作的最基本的沟通方式,它要求管理人员充分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咨询技术,具备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劳动人事学、法律等学科知识和方法。

(2)调整专业结构。大学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大学体制改革带来的变化很少。像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要设置哪些专业?不同专业的学生有哪些不同的素质和技能?所以这种协调主要用在以下方面:

一是就业市场的变化是学校招生、教学及管理的睛雨表。因此它要与高校的教学主管部门正式沟通,告知就业市场的专业需求情况。高校就业管理部门要结合本校特色,敏锐地瞄准市场走势,大胆地做出前瞻性的预测,给出有价值的建议。

二是加快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据调查,当前大学生在素质教育上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知识面过于狭窄,理论与实际脱节,实际动手能力差。这些现象说明高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力度还不够,还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适当调整毕业年级的教学计划。学生在大四期间就开始找工作,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教学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质量下降。所以就业管理部门有责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沟通。

三、针对具体问题、加强科学指导

(1)针对我国大学生职业就业规划的现状,加强就业的科学指导非常重要。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科学化、专业化不够,缺乏贯穿大学教育突出每个学生个性的择业、就业辅导;缺乏职业适应性的科学辅导和科学指导的手段。

(2)大学生职业就业规划要有层次性。要根据大学生个性、兴趣因人而异,作规划采取的方式和途径也不相同,所以高校的职业规划指导要有层次性。

一是对大一学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法,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和目标。职业生涯规划应让他们去思考职业规划这个问题,帮助他们规划大学四年的生活,为今后整个职业发展奠定这基础。

二是对大二学生。应帮助他们考虑清楚未来是否深造或就业,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努力提高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要考虑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可以多和学生交流,特别是大四的毕业生。

三是对大三学生。这一阶段主要是指导他们加强各种技能的培训,为将来的就业储备知识和能量。在当今就业竟争异常激烈的“买方市场”的条件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优异的专业成绩、实践经历、创新能力等都成为参与就业的竟争砝码。

四是对大四学生。大学生知识能力的储备、素质的养成在前两个阶段基本上已经完成。也可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根据个人需要和现实变化,调整职业目标与计划。

(3)帮助毕业生,做好就业规划。

一是自我评估。毕业生在职业规划中,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非常重要。对自己评估应包括:兴趣、性格、技能、特长、气质、职业目标等,要将自我认识和他人评价相结合。

二是清楚自己将要做什么。志向是一个人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前提,反映着一个人的理想、胸怀、情趣和价值观,对一个人的成就大小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在设计职业生涯时,首先要确定志向,这是制定职业生涯的关键。

三是确定和实施职业生涯目标。个人要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起、自己的优势、劣势、社会发展趋势及可能的机遇来制定不同的目标,通过培训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竟争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渠道和培训方法。从目前的就业环境来看,选择职业发展目标时,切忌好高骛远。

高校招生就业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会议审议通过了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2015年工作报告和决算报告,以及2016年工作计划、预算报告、“纺织之光”科技项目、教育项目、“郑敏泰中国针织(内衣)基金”和全国纺织行业技能人才的工作计划。此外,因工作原因,杨世滨辞去在基金会任职的理事职务,经会议投票选举一致同意增补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瞿静为基金会理事。

高勇在发言中指出,尽管2015年纺织业运行增速放缓,但在整个工业领域表现良好,在供给侧改革、“三品”战略行动中走在了前列,有力支撑了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国内纺织品出口出现负增长,但行业科技进步的脚步没有停止,人才培养的力度明显提升。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虽然规模不大,但在支持行业科技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明显。去年评选出的科技奖项目,很多都是“十二五”期间纺织行业的重点攻关项目,经过多年的积累,成果开始显现,有些项目已达到国际先进,甚至国际领先水平。

据介绍,截至2015年底,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已累计表彰奖励纺织科技奖1 071项、优秀教师和学生共计3 332名、优秀教学成果奖780项、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67项、应用基础研究35项、科技成果推广53项、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123名、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11人及16家获奖单位。自1997年至今用于公益活动支出约5 200余万元,对促进纺织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张翠竹在年度工作报告中指出,截至2015年底,基金会规模已达1.12亿元,其中2015年度公益性支出超过891万元,2016年度公益项目支出安排将增加9%,达到971万元。2016年基金会将围绕“十三五”纺织强国建设目标,继续做好筹资工作,保持基金规模稳定增长;继续支持行业科技教育等公益活动的开展,既要节俭资金,又要加强使用公益资金项目的全过程监督、评估和总结;同时充分利用媒体平台,继续做好基金会的宣传工作,并进一步加强基金会的内部管理。

据中纺联副秘书长、科技发展部主任、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彭燕丽介绍,2016年“纺织之光”公益性科技项目主要包括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奖励、重点科学技术成果推广和应用基础研究等。其中为进一步提高科技奖励评审工作效率,2016年将建设中纺联科学技术奖励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以实现报奖项目申报、形式审查、初评工作的线上完成,以及多项在线管理功能。

高校招生就业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举措

1.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高校的工作重点,通过调查显示造成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部分用人单位需要具有专业经验的人才,因此,高校要把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结合在一起,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创业缺乏准确的定位,其就业和创业的主动性不强,有很多学生对工作要求较高,对工作选择较为挑剔,从而加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为了改善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难题,国家和高校都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引导,积极推动学生就业,并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来带动就业,实现全面发展的就业创业模式。

2.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原因分析

2.1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脱轨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有一定程度的脱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求,对就业而言,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技能的高端人才,而对创业来说,社会发展瞬息万变,这就要求大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市场的信息变化,准确把握创业商机,同时大学生要具备资金筹备、项目开展、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但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没有及时进行调整,其培养模式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加剧了大学生供给的结构性相对过剩,从而造成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不利局面。

2.2大学生就业观念改变

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创业观念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很多学生缺乏创业的热情,喜欢寻求一份安稳的工作,对创业缺乏了解,同时很多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创业勇气,难以承担创业带来的经济和精神压力。再者很多大学生的择业意识、择业观念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工作环境、工资福利、发展前途的要求较大,从而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局面。一份针对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显示,有56%被调查大学生优先选择北上广大城市就业,几乎没有学生选择去落后地区或者边缘县区工作,设置过于严格的条件制约了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大学生往往把创业就业想象的过于理想化,首先考虑岗位对自己合不合适,忽视了对社会的贡献。

2.3高校创业和就业指导缺乏力度

高校在指导大学生创业和就业方面承担着重要作用,高校应当立足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同时要重视对学生就业创业的指导,但是很多高校都忽视了对就业创业的指导,从而造成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缺乏合理的规划,一些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咨询和引导机构,不能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来开展培训工作,在校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状况了解较少,对就业和创业都茫然无措。

3.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策略

3.1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

大学生就业创业困难的原因是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不科学,不知道自身优势所在,也不清楚就业需求。因此,学校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学生刚入学后就进行就业引导,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创业意识,在大学学习期间要逐步完善其职业规划,让学生认知自我,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闪光点,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来确定职业方向,并引导学生制定有效工作计划,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社会就业要求,发挥自己的优势,明确自我的奋斗目标,从而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

3.2形成良好的创业和就业服务机制

学校要完善创业和就业服务机制,把思政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相结合,培养学生择业认知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具体的措施有:①举办招聘现场模拟,设计招聘考试现场,培养学生的应聘能力,通过真实场景的模拟演练,让学生体会不同的形式、不同要求的面试场景,为今后的面试应聘打下心理基础;②增加就业心理调节,通过讲座的形式帮助学生克服就业压力,树立正确、积极、乐观的就业心理;③开设就业咨询处,指导学生公务员报考、出国留学等,帮助其了解相应的流程和申请资格,为学生提供答疑解惑的平台。

3.3掌握国家政策、推动就业创业

当前国家针对学生就业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扶植政策,推动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可以从多个渠道来获取启动资金来开展创业项目,并在后续的发展中得到资金支撑。高校要推动大学生创业,完善创业孵化机构的运行机制,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尤其是利用学校的优势来调动学校资源,减少学生创业起步阶段的经济风险和精神风险。学校可以和企业进行联合,成立扶持创业基金会,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对创业大学生开设经营的商店,学校可以帮助大学生来申请创业补贴,推动校园创业的顺利开展。

3.4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

大学生就业和创业都应当从提高自身素质入手,切实提高自身的实力,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外,大学生还要培养自我的意志力,要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中,其基本理念应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力争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学校要开展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就业和创业中都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道德品质。

4.结语

总而言之,近些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给予了青年人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但是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多,也凸显了显著的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和社会提供岗位萎缩呈现了严重的矛盾关系,这就要求高校要未雨绸缪,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炜.浅谈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举措[J].社科纵横,2013(10).

[2] 张智勤.高等院校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措施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10).

[3] 李霞.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24).

高校招生就业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一、职责调整

(一)取消已由省、市政府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

(二)加强学校安全维稳工作,维护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正常教学秩序。

(三)加强基础教育工作,以农村教育为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公共教育资源进一步向农村倾斜,促进教育公平。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加强中小学德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五)加强民办教育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完善民办教育宏观管理的政策措施,规范办学秩序,促进民办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教育工作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并对全市教育系统贯彻执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和检查监督。

(二)研究提出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议,编制全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指导全市教育综合改革。

(三)编制下达部门教育经费预算并监督执行;管理教育专项资金,协调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管理和使用;统筹管理本部门教育经费,参与拟订筹措教育经费、教育拨款、教育基建投资的政策和管理办法;监督全市教育经费的筹措和使用情况;承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工作。

(四)综合管理全市基础教育、地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等工作;指导协调各县区和有关部门的教育工作。

(五)负责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负责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教育的教学改革和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负责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

(六)统筹社会力量办学,负责全市民办教育的综合管理工作,规范民办教育办学秩序。

(七)负责全市教师工作,执行国家关于各级各类教师资格标准,规划实施全市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工作,指导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八)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市属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中等学校及中等以下学校的招生计划;负责全市高中、职中、中专的招生工作;负责组织指导成人自学考试、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普通高校招生考试、高中毕业生会考和高中、职中学籍学历管理工作。

(九)负责全市教育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管理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推广先进教育成果。

(十)负责语言文字工作,指导推广普通话工作。

(十一)负责全市学校的稳定工作和安全教育,协同有关部门处理突发事件。

(十二)负责指导中小学后勤保障的管理工作;指导教育学会、基金会等社团工作。

(十三)承办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的具体工作。

(十四)承办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职责

根据上述职责,市教育局设9个内设机构:

(一)办公室

负责机关政务工作,督促检查机关工作制度的落实;负责机关会议的组织和决定事项的督办;负责文电、机要、档案、、保密、接待、计划生育、精神文明、综合治理、后勤服务等工作;负责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负责教育系统基本建设年度计划和项目管理、中小学危房改造、民生教育工程、教育专项经费管理及教育收费政策管理;指导勤工检学、节约型校园建设和中小学后勤管理等工作。

(二)人事教育科

负责机关和所属单位的机构编制、干部人事、劳动工资、培训、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工作;负责离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实施目标责任考核工作;承担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管理和评审工作;负责教育系统对外交流工作;负责曾在民办教师岗位上工作过的人员和代课人员养老补助发放管理工作。

(三)政策法规科

组织协调重大课题的调查研究,拟订全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负责有关教育综合性、政策性文件及局年度工作要点、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材料的草拟工作;负责教育理论宣传、教育信息、教育史志编撰工作;负责教育系统普法教育及依法治教工作;负责机关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核工作;负责有关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

(四)基础教育科

拟订加强全市基础教育的政策措施;负责县区教育局目标任务考核管理和城市教育综合改革;负责普通高中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民族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综合管理工作;负责高中学籍管理和毕业证书的验印工作;负责中小学图书室、教学仪器实验室建设工作;负责指导全市中小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指导中小学校国防教育工作;负责基础教育骨干体系建设工作;按照管理权限负责高中、初中(市区)的开办、停办、变更、撤销、合并的审核、报批工作;指导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五)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

拟订全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及政策措施;统筹管理中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及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负责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负责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考评工作;负责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的开办、停办、变更、撤销、合并及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审核、报批工作;按照管理权限负责中等职业学校学籍、学历证书管理工作;承担民生教育工程相关工作;统筹社会力量办学,负责全市民办教育的综合管理工作,规范民办教育办学秩序。

(六)师资管理科

拟订全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全市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管理工作;指导全市老师培训基地建设工作;负责全市教师资格认定管理工作;承担语言文字、普通话推广和测试工作;负责局直属单位目标任务管理和考核工作;指导监督高考入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七)计划财务科

参与拟订教育经费筹措、教育拨款的政策和管理办法;负责局机关及局直单位国有资产、政府采购、预决算管理及局机关财务管理、福利保障工作;负责协调城市教育费附加等各类教育经费的筹措、使用和审核;负责学校固定资产及设备的配置、管理;归口管理教育基金、捐款、外资利用;负责教育统计调查、统计信息和信息化建设;制定各类学校年度招生计划并监督实施。

(八)稳定安全办公室

负责教育系统维护社会稳定、安全保卫、消防和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负责拟订教育系统预防突发事件工作预案并组织实施,协同有关部门处理突发事件;负责系统内的安全教育及反防范、处理工作;指导校园网络安全监控工作。

(九)市政府教育督导室

拟订全市教育督导工作计划、工作制度、督导评估方案并组织实施;负责对市政府有关部门、县区人民政府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方针、政策的情况进行督导;负责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双高普九”、教学质量、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等工作进行督导评估;负责对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进行督导评估;负责对教育经费安排、学校设置、教师队伍建设以及被督导学校校长的任免等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负责指导考核县区教育督导工作,对全市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向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指导教育强县、教育强镇的建设并进行评估验收。

机关党的机构按规定设置。

纪检、监察机构按有关规定设置。

四、人员编制

市教育局机关行政编制42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3名,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1名(正处级)、副主任1名(副处级),科级领导职数13名(含监察室主任职数1名)。

五、其他事项

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的职责分工。毕业生就业政策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会同市教育局等部门拟订;毕业生离校前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由市教育局负责;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六、附则

高校招生就业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职就业工作 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制度 就业三级管理 考核机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094-02

我国高职教育既要坚持大力发展,又要努力提高质量,在经历了前期的规模扩张后,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以“转型”促“提升”,开始转入内涵建设,以制度建设尤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建设,是高职院校开展内涵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以“人才订单培养”为主要载体,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明确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校企双方在校企合作制度下通过合作组建“校、系、专业”三级就业工作机构、健全就业工作管理及考核机制,共同对就业工行进行管理及考核,形成“共同规划,共同管理,共同考核,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运作和管理机制。

一、构建基于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制度的就业院系三级管理及考核机制的意义

(一)更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现代职业教育离不开行业企业的资源、设备、师资和职业岗位标准,行业企业共同参与职业院校的办学和人才培养过程,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达到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建立校企平台,吸纳企业共同参与就业工作,是校企合作共同育人不可或缺的环节。

(二)有力促进学校开展制度改革及

创新,从而推进内涵建设

高职院校大多数是从独立的中专校或由中专校合并改制建成,原中专学校这种高度集中的内部一级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应目前学校的管理和发展要求,目前虽有不少高职院校在学校管理模式,特别是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上进行过探索和改革,但成功的或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并不多。推行就业工作实施三级管理及考核,可以以点带面,有效为学校全面推进院系二级管理提供借鉴意见。

(三)有力促进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

贴近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

近年来高职院校努力探索与企业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搭建坚实的合作平台,保证高职教育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下,培养符合职业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吸纳企业参与就业工作,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及用人需求,从而有效促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更贴近企业的人才需求。

二、构建基于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制度的就业工作院系三级管理体制机制

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工作为例,该院从以下方面构建基于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制度的就业工作院系三级管理体制机制:

(一)完善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就业工作三级工作管理机构,明确工作职责

学院于2008年建立涵括交通土建、汽车、物流、信息产业、外贸等54家行业知名企业组成的校企合作平台――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理事会设置秘书处、人才培养委员会等一处四委,由企业和学院校、系、专业三层级人员组成,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校企文化、科技研发等方面开展合作,并将“全程合作育人”作为理事会重要的职能之一,各理事单位(企业)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与学院一起共同担负全程育人的重要职责。

依托理事会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校企双方共同完善学校、系部、专业三级就业工作组织机构,理事单位(企业)全程参与就业工作,是其履行“全程合作育人”的有效途径之一。

1.校级就业工作组织机构。由理事单位(企业)校企合作主管领导、学院就业主管领导、招生就业处负责人及工作人员等组成,对外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负责汇报我院就业工作情况;对内则是制定学院年度就业工作总计划和实施方案,组织、协调、监督各系开展具体的就业工作,并对全院就业工作进行评估和考核。

2.系级就业工作组织机构。由理事单位(企业)人力资源经理、系领导、就业干事等人员组成。在校级机构的指导下,根据全校就业工作总计划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本部门的工作方案并组织、协调、监督本系各专业就业机构开展相应的具体工作,对本系各专业的就业工作开展评估和考核工作。

3.专业级就业工作组织机构。由理事单位(企业)人力资源师、专业教研室(专业教学团队)主任、专业教师及班主任(辅导员)共同组成,根据全系就业工作计划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并开展相应的具体工作。

(二)健全就业工作的工作机制

1.保障机制。按教育部、教育厅有关就业工作的要求在以下几个方面必须有明确的保障。(1)人力保障:明确各层级就业机构校企双方人员的组成情况,确保校、系、专业三层级的人员配备满足就业工作的要求。(2)财力保障:明确每年用于就业工作的总经费不低于全日制学生总学费的1.5%,并按适当比例合理将经费分配至校、系、专业三级工作机构。(3)物力保障。明确场地、设备、用具等,确保各项工作能顺畅开展。

2.管理与运行机制。要理顺校、系、专业三级工作机构以下三方面的关系:(1)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明确各自工作的侧重点。(2)各自的工作职责。工作的重心应在系和专业两级机构,校级机构应确保其工作的独立性。(3)工作联系及信息反馈机制。在保证系和专业两级机构工作独立性的同时必须确保各层级之间工作的连贯性,确保工作不脱节。

3.联动机制。明确就业工作与教学管理职能部门的联系机制,以便将理事单位(企业)反馈的人才培养问题及时与教学单位进行有效沟通。同时还要与学生管理职能部门、后勤保卫部门工作联系机制,以便及时处理有关学生个人档案、学生户籍档案等事宜,确保就业工作渠道畅通无阻。

4.督察机制。由校、系两级机构执行监督工作。校级机构监督系级机构是否按预定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组织本系各专业开展年度就业工作;系级机构监督本系各专业机构开展具体工作的情况。

5.奖惩机制。奖惩对象分为集体和个人,奖惩范围为理事单位(企业)人员、学校师生员工。(1)对集体的奖惩:根据就业年度考核结果,按一定比例对就业工作业绩优异的集体进行奖励,来年的就业经费等给予适当的倾斜;对工作不力造成业绩较差的,除通报批评外,来年在就业经费、招生等方面将减少支持的力度。(2)对个人的奖惩:按一定比例对业绩突出的个人进行适当奖励;对工作不力造成业绩较差的,追究其责任,取消其当年评先评优的资格。

三、基于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制度的就业院系三级管理工作考核机制

(一)考核的内容

按五大块的内容进行考核。

1.就业工作体制机制建设情况。重点考核系级、专业级机构是否以制度的形式确保有理事单位(企业)相关人员组成,是否制定符合本系(本专业)实际情况的就业市场建设、就业信息、就业指导等工作制度并严格按工作制度开展各项工作,真正形成“系部一把手调控,教研室主任主导,专业教师及班主任(辅导员)实施”的系部三层管理机制,将就业“一把手”工程落到实处。

2.就业工作条件保障。重点考核是否按要求在人、财、物等方面有效保障。(1)人员:是否按60(学生)∶1(教师)的比例配备工作人员(含理事单位【企业】人员),工作职责是否明确。(2)经费:是否科学合理使用下拨的工作经费。(3)物力:是否按要求配备场地、设备等,是否真正使用在就业工作而非他用。

3.就业工作内容。考核的重点内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就业市场的建设:重点是考核是否与理事单位(企业)共同开发就业市场。(2)就业信息服务:是否有效将就业信息向学生广泛宣传。(3)就业指导:是否按计划与理事单位(企业)共同开展就业指导及指导的效果。(4)就业科研:与理事单位(企业)合作在就业课题的立项、就业等情况。(5)就业材料的建档与保存:是否按要求规范建立各类有效就业材料并有效保存。(6)就业数据的统计分析与上报:考核是否进行各类就业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工作,并按要求进行周报、月报。(7)投诉及建议处理情况:是否能正确对待企业、学生、家长等各种批评与建议,并妥善处理好各类批评或投诉意见。(8)士官及义务兵征集工作:是否按要求开展士官直招及义务兵的宣传、发动及征集工作。(9)邀请企业在全国大学生一体化系统注册情况。(10)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是否能与理事单位(企业)共同按计划开展毕业生就业回访工作,并及时将企业反馈的有关就业、人才培养等意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

4.就业工作的督察。主要检查:(1)是否建立有督察制度。(2)督察的内容。(3)是否定期开展督察工作。

5.就业工作的实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1)就业率;(2)就业质量,从毕业生就业单位、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工作待遇、工作稳定性、今后发展潜力等方面评价;(3)士官及义务兵入伍人数;(4)企业在全国大学生一体化系统注册数量;(5)企业及毕业生对就业工作的满意率;

(6)毕业生文明离校情况。

(二)考核的形式

由过程考核和目标考核两种方式组成,过程考核占考核总成绩的30%,目标考核占总考核总成绩的70%。两项成绩之和即为年度考核的总成绩。其中,过程考核主要是在日常工作中考核各系或专业是否与理事单位(企业)共同按预定的计划和目标开展工作,并在工作过程中注重就业材料的收集和存档,确保就业工作的规范性、合理性和科学性,杜绝各系(专业)在年终时突击补材料的现象。目标考核则是将考核的内容逐项设计成量化的方式,并赋予一定的等级和分数,根据目标的完成情况或质量给予最终的分值。

(三)考核的组织与实施

1.专业级机构的考核。由各系级机构自行在每年的12月1日前组织进行考核,并在本系各专业考核的基础上形成本系的考核自评报告,迎接校级机构组织的考核。

2.系级机构的考核。由校级机构组织校外专家、理事会(企业)专家、各系及各专业代表组成考核工作小组,深入各系开展考核工作。

3.校级机构的考核。在系级机构考核的基础上,形成全校就业工作的自评报告,迎接上级就业主管部门的评估或考核。

(四)考核结果的使用

考核结果主要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作为来年各系各专业招生计划制定、就业经费下拨的主要依据。第二,提交给人事部门,与学生工作考核成绩、教学工作考核成绩、党建工作考核成绩等综合使用,共同评价系部年度工作成绩。第三,反馈给教学职能部门,为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意见。

四、基于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制度的就业院系三级管理工作考核机制的实践与成效

(一)三级管理及考核体系的实践

就业工作自2009年以来率先在全校推行三级管理及考核,至今已连续实施5年。

(二)三级管理及考核体系的实践成效

1.就业工作形成企业参与的完整工

作体系,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高度认可。学院连续10年被评为广西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1人被评为全国高校就业先进个人,2人多次广西高校就业先进个人。

2.学院被推荐为就业工作典型代表。于2010年被确定为广西高校就业工作典型代表并全区高校做就业工作经验介绍;2011年被推荐参加“全国就业工作典型经验50强高校”评选。

3.就业三级管理及考核机制引领学

校院系二级管理机制的建设与推进。鉴于就业工作的三级管理及考核的成功实施,学生工作、教学工作、党建工作等也陆续推行院系二级管理及考核,有效地促进了学院的制度改革和创新工作,强有力地促进了学院的内涵建设。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扬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 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兰玲.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

设――院系二级管理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2009(10)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03-120-181);广西2013年度高等教育改革重点工程项目(2013JGW001)

【作者简介】莫小农(1960- ),女,壮族,广西宜州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副教授,高级职业指导师,研究方向:高校招生就业及体育教学工作。

高校招生就业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1.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通货紧缩日趋明显,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造成我国外部经济环境更加严峻,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很多企业经营困难,部分企业出现减产停产现象。一直以来,我国总的劳动力供过于求,当前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我国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这在无形之中加重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

2. 我国人口基数大,需要就业的人员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增大,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大学生的就业高峰与全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大学生就业压力开始凸现出来。在本科生连续扩招的同时,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每年增加30%以上,并且扩大了应届毕业生中招考公务员的数量,同时取消了毕业生在各大城市和出省就业的限制性政策。所以那些本身就优秀的毕业生不但没有就业压力,而且还增加了就业机会。与之相对应的是,2003年扩招后本科毕业生的第一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212.12万,比2002年增加67万,增幅达46.12%;2004年的本科毕业生的总数达到了91.19万,比2003年增加了近28万。据劳动保障部调查显示,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历年的招生人数推算“十一五”期间全国每年将新增毕业生60万人左右,到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估计要超过650万人,这一切现象表明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3.大学毕业生供给不适应市场需要,主要表现在一些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有的专业的毕业生市场上没有多少需求,而这些专业毕业生人数又比较多,造成了严重的供求脱节;还有就是那些在入学时还是社会需要的热门专业毕业时却成了滞销专业,从而出现人才过剩现象;再有就是市场正急需的人才学校还没有大规模培养出来,又造成了人才短缺现象,以上种种现象不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学生就业困难,同时也浪费了教育资源。

4. 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对大学生就业需求不足,即就业平台承载力不足制约就业。现阶段社会可提供更多是低层次的劳动力岗位,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毕业生人才可选择的就业岗位相对不足。目前各大园区科研机构稀缺,高科技企业匮乏,高校数量少、层次低。IT行业、动漫产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一些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60%-70%,我国的第三产业才占到36%-38%,这种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就业。同时用人单位特别是部分中小企业缺乏人才储备的长远规划,“重使用,轻培养”也影响了对毕业生的接收。

5.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适应市场的需要,导致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现在大学生重知识培养,轻能力锻炼。近年来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一方面个别技术等级的劳动工呈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企业高薪难聘高级技工,急需要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所以有的高校毕业生有学历,但是缺乏能力,有文凭但不具水平。另一方面,大批大学毕业生陷入失业的窘境,在就业的时候出现有的文科毕业生甚至连一般的公文都写不好,有些工科毕业生连一般图纸都看不懂的情况,这都极大的制约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6.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问题。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指导功能比较单一,内容过于狭窄;忽视个体差异,缺乏分类指导;集中毕业前期,缺乏全程指导;偏重眼前利益,忽视生涯规划;重视就业指导,忽视创业指导。以上几种情况不利于大学生成功选择初始职业,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不利于大学生科学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以此而做准备;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校的办学水平;同时也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会使我们面临这样的事实:一方面“用武之地”找不到英雄,另一方面“英雄无用武之地”;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中国的大学生从总量上说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50%以及从业人口中学历1/3相比,中国的大学生远远未达到过剩的程度)另一方面知识分子大量浪费。

7.大学生就业观念不合理。首先是“铁饭碗”的就业观点,长期的应试教育和就业有国家“统、包、管”的分配体制,造成了“大学及就业”的局面,大学毕业就意味着端上了“铁饭碗”。但是随着就业市场化的到来。有的大学生没有转过意识来,还存在着“等、靠、要”的思维模式,认为“进了大学就进了保险箱,只要拿到毕业证书就可以就业的”于是就在学校混日子,不管以后的出路如何,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模糊,思维准备不足。其次是“精英化的就业观念”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是相当小的,大学毕业生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就业层次一直比较高。可是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逐步推进,高校毕业生供给紧缺的年代已经成为历史,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高校毕业生就业也走向大众化,然而有些大学生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对自身的定位也很高。他们普遍认为只有在比较高的就业层次,留在大城市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理想抱负,从而缺乏到基层和农村择业创业的积极性。

大学生走出就业困境的出路

1.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当前应着手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大力支持的工作格局,各地政府要切实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亲自过问。要注意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机制建设,尽快建立健全各级毕业生就业领导协调机构,定期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协调会议,有效整合行政资源、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发挥整体优势,研究各部门和高校自身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年度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按职能分工,把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并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制定并落实惩罚措施,确保就业工作始终有人抓有人查,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要加大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研究力度,运用政府宏观调控手段,适度适时出台各种政策办法,及时解决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出现的重点难点和倾向性问题。

2.转变思想,转变思想提高认识,高校一要转变重进轻出的思想提高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认识,为就业指导有效地开展提供应有的人才,物质保障。二要转变办学思想不能只埋头培养要面对新的形势要求,用就业的理念思考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准确定位就业指导不能简单的认为就业指导就是对毕业生找工作指导和就业信息服务,而应认为他有固有的教育功能,而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就业指导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部过程,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还要有科学的方法开展就业指导,用科学的理念方法指导学生。既要有整体的就业指导方案,也要有分层次的工作措施。努力使毕业生淡化一次就业的传统观念,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人生观等。

3.面对就业难的客观现实,大学生自身也必须加强自我调控。以就业为契机,发展和完善自己,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首先,努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正确的价值观来武装自己。在大众化的教育时代,当代大学毕业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好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要从社会需要出发,从自身条件状况出发,把社会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主观需要,把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前途和个人命运有机的结合起来。社会需要是一切职业的来源,当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为所有人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职业时,我们再就业市场上就必须要找到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契合点。就目前的情况看,在国家刺激内需政策的影响下,服务业、第三产业将释放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大学生要想顺利实现就业,就要从社会需要出发,眼光不能单盯着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大单位。当前真正需要人才的地方多在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那里正是更适合大学生历练的平台。

其次,要面向基层。一方面基层是生产生活集聚的地方,很多现实问题需要人们去解决去创造,而且基层人才匮乏毕业生比较容易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有利于大学生的尽快成长;另一方面由于基层现实条件比较差,有利于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潜能,促使人们去发奋努力改变现实,既服务了现实又实现了自身价值,成就了个人事业,这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总之,自古英雄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业。大学生要成就一番大事实现人生价值就要经受得起风雨的洗礼、磨难的雕琢。

第三,就是要处理好物质需要和精神追求的关系,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体都是身心有机统一体,既有物质方面的需要又有精神方面的追求。而只有精神的追求才是个体幸福的保障因此大学毕业生不可以为了物质需要而忘了精神追求,而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现实择业的过程中目光要放的长远一些不能只被眼前利益诱惑,应当明白生存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切忌目光短浅、急功近利。

最后,为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而努力。相当多的大学生对自身的定位没有清晰的认识,对未来的职业方向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与其说就业困难不如说就业迷惘。这就要求大学生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的就业形势,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是战略的事马虎不得,求职是战术的事,一样要予以重视。只对置身的职业规划,我们要培养我们的技能,如演说技能、书写技能、现代化办公的能力等等,我们还要利用业余的时间学习其他学科来丰富我们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增强自身的职业能力,增加自己就业时的筹码。

上一篇:社区妇女就业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就业指导工作计划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