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14 15:47:15

高校艺术教育

高校艺术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和谐人才;学科发展;互补性;创造力;全面发展

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论文。

课题编号:201003285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教育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高校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位置越来越突出。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会上,党中央又把促进社会和谐列入大会主题,并提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要求”。高校艺术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艺术教育在培养和造就理想人才、和谐人才方面具有重大作用。高校艺术教育不仅仅完善着高校教育的学科发展,同时高校艺术教育能够促进人性的完美,能够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使人成为创造性的、身心和谐的人,为高校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艺术教育与高校教育相辅相成,其互补性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高校艺术教育对高校教育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对高校教育的辅的一方面,而且还体现在二者具有相互创造性的一方面,高校艺术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学科,它能够在教学之中与高校教育的其他学科结合,能够不断开拓高校教育的学科门类,为完善高校教育做出贡献。高校教育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也会随着自身的发展,逐渐分离出新的边缘学科,使其成为高校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最终促进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高校艺术教育的潜在作用还有很多,笔者认为高校艺术教育的具体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艺术教育为高校教育培养和谐人才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深入人心,和谐社会的建设也需要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谐社会不仅需要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更需要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来建设它,而培养造就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是高校教育的责任与义务。高校艺术教育在为高校教育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和谐人才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其一,大学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和创造之地,高校教育不仅仅需要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具有专业技能的技能型人才,而且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出一批具有人文关怀、艺术审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二,高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通过各种艺术手段来培养、熏陶、感染学生,引导大学生接受艺术熏陶、进行艺术实践,帮助他们经历深刻的情感体验,培养高雅情趣,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善于理解并和他人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传承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这正是高校教育的需要。高校艺术教育对高校教育以及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情感、趣味、气质、情操、胸襟,它对人精神世界这些更深层面的教育效果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能使人的精神升华到美的境界,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形成完美的人格,使人去追求美好的理想,[1]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高校教育的目的。

二、高校艺术教育对高校教育学科门类的创造性发展

高校艺术教育与高校教育相辅相成,其互补性体现在方方面面。高校艺术教育对高校教育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对高校教育的辅的一方面,而且还体现在二者具有相互创造性的一方面,因为高校艺术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学科,它能够在教学之中与高校教育的其他学科结合,不断开拓高校教育的学科门类,为完善高校教育做出贡献。高校教育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也会随着自身的发展,逐渐分离出新的边缘学科,使其成为高校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最终促进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比如:高校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戏剧、电影与文学专业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建筑学与雕塑、建筑造型的关系,政史与哲学史的相互关系。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造型、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艺术学科在不同方面对高校教育起着促进和完善的作用。

三、高校艺术教育与高校教育的互补性结合不仅全面发展了人才,而且提高了高校教育的创造力

艺术教育具有社会功能,比如认识社会功能、教育功能、陶冶功能,其中艺术的社会功能是高校学生通过对高校艺术教育学科的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并且通过这些认识达到对真、善、美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的功能。因此可以说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是人的“涵养”性教育。高校艺术教育的教育特性的突出表现,就是通过对艺术规律、方法的了解,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的教育目标: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②培养敏锐的艺术感受能力③形成良好的艺术美的鉴赏能力④培养自我娱乐的表现能力⑤培养自我的创造能力。这种艺术教育的目标与高校教育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2]高校艺术教育中提高人的审美素质的作用、培养大学生自我创造能力的作用,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实现高校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四、高校艺术教育的“辅德性”和“益智性”促进了高校教育的全面发展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的作用。高校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提供一批具有高技能的人才,而且要提供一批具有审美能力的大学生。艺术教育的目的首先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进而内化为一种美的意识,使其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华,达到完善和谐的境界。高校艺术教育比较全面的向大学生介绍了音乐、美术、雕塑、文学等等艺术现象,并着重分析了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的积极心态,对社会的负责,并且高校艺术本身的基本导向就是对“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审美结构的认识”,其中对“善”的审美性认识,就是高校艺术教育从社会的道德伦理层面用艺术的形式来展示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辅德的作用,作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校教育,高校艺术教育有力的扩充了高校教育在“德”这一方面的空白,所以说艺术教育对于高校教育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3]其次,艺术教育具有“益智性”。艺术教育善于调动大脑艺术型半球的积极性,又能够充分补偿大脑科学型半球的机能,并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使人脑左右两半球得到平衡协调的发展。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大脑的创造潜能,有效地培养和最大限度地提高创造能力。[4]

培养大学生掌握相关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是高校教育的全面发展中对“智”的要求,而高校艺术教育对“智”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通过高校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对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欣赏的同时,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了解历史,从而获得广博的知识。[5]高校教育对“智”的要求是不容忽视的。要提高高校教育在“智”这方面的发展,高校艺术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高校艺术教育在“益智”这方面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高校艺术教育主要是靠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批判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来实现期“益智”的作用的,其他学科是主要依靠在技能方面“智”的提高,因此可以说高校艺术教育在“益智”这方面实现了与其他学科的互补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月明.论高校艺术教育现状及思考.艺术教育.学术论坛编号:CDJJ-07020210

[2]许钰民.艺术教育改革与高师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架构[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9月 第19卷第3期

[3]傅有明.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第一期

[4]赵洪恩.论艺术教育培养创造能力的机制[G].天津市教科院学报,第3期2007年6月

[5]傅有明.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中国高教研究, 2003年第一期

作者简介:

高校艺术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模式

一、课题背景及重要性

公共艺术教育与我们所谓的艺术专业教育完全是两个概念。丰子恺指出,“学校的艺术教育,是全般的教养,即美的教育,情的教育,应该与道德教育一样,在各科中用各种手段时时处处施行之。”人有一种情感、一种想象,能够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表达和交流,这种丰富性是一般动物不能企及的,艺术重要的就是要通过早先的教育把这些东西发掘出来,这种人更富有创造力,他的人生比没有受过良好艺术教育的人生更为丰富,这才是艺术教育的根本。

二、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研究分析

1.政策指导

多年来,我国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从“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到“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从“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关于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到“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等,在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科学化与制度化方面做出了很多明确、具体的指导。

2.课程设置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主要从目标、内容、形式、教师素质、课程课时这几个维度去考虑。艺术课程的目标重点在于其公共性,其课程与专业的艺术类专业学科设置是完全不同的。现阶段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内容太专注于艺术本身,不能够体现其目标是为了促进不同学科知识背景的学生的综合创新,增强各知识学科间的联系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区别于艺术专业的教学模式与形式,突出高校公共艺术教学在创新多样性的艺术文化情境中的文化含量。另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是人类艺术文化的传播者和艺术文化的育人者。首先,他们不是专业艺术工作者。专业艺术工作者主要体现在对于艺术或某以专业领域的专注和创造上,而公共艺术教师则不仅体现在对教学内容即艺术文化育人的再创造上,更体现在将艺术教给学生时所采用的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上。

三、当前国内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缺失

观念之忧———在实用主义盛行的当下,一些学校负责人轻视公共艺术教育,导致诸如机构不健全、课程落实不到位、师资力量缺乏等问题。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本来起步已经算晚,理论研究部分也比较滞后,离我们提倡的文化强国建设的需要还有距离。再加上功利主义使得公共艺术教育边缘化,这必然影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说这是功利主义的观念问题。师资之痛———教育部规定,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0.15%-0.2%。现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点:开设的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参差不齐,考核与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专职教师,这里是指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老师多由美术系、音乐系等院系的专业教师讲授。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当然需要有固定的教研科室和固定的教师团队。渠道之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已经规定,“教育部部属学校、‘211工程’学校,以及省属重点学校应开足开齐公共艺术课程。其他学校应该努力创造条件,通过2到3年的努力尽快予以开设。”课程开设是一方面,但是公共艺术教育绝不仅仅局限于此。学生到博物馆去、到画廊去、到音乐会的现场去等等,都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这些渠道建立还需时日。

四、总结

本文从研究探讨当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出发,强调艺术素养是当代高等教育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重视高校通识艺术教育势在必行。根据文章中对现有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分析,得出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缺失和不足,并给出建议:各级各类高校都迫切需要重视和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提高其实效;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应该成为改革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要加强与艺术家、社会艺术团体和机构的紧密联系;各高校可以形成相对比较稳定的、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特色校园艺术活动。最后,希望通过这一系列建议的改革改善,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切实提高我国高校学生的艺术素养,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永昌,高校艺术教育改革新探[J],艺术百家,2006(2):159-160

[2]田世英,对普通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82

[3]沈宝莲,论高校艺术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J],艺术教育,2005(6):159

[4]黄小明,浅谈高校艺术教育教学[J],艺术百家,2004(1):116

[5]冯兰芳,关于普通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3(12):45

[6]刘颖灵,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7)

[7]金超哲,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时代文学,2009,(10)

高校艺术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存在问题;改革

1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19世纪末,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同时大学教育普及程度随之扩大,但是大学教育却致力于培养专业人才和国外学术交流上,而艺术教育也刚刚摆脱了异类不务正业的帽子,成为学生宣扬个性和观点的重要途径,但是这种教育并不具有统一性和普遍性,更多是小范围的集合和学生自发,学校方面并没有投入太多精力和关注。到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要求和精神要求逐步提高,中国高校的教育体制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在对西方艺术课程的借鉴下,以美学出发,优先打开了学生对美以及对艺术整体的认知,让学生对艺术体系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从而优化了对艺术专精门类的选择。新时期,在传统纸媒体和新媒体的带动下,艺术门类百花齐放,是丰富校园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高校举办的迎新晚会、各式音乐节艺术节等都成为扩宽学生艺术道路的有效途径,同时艺术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在新媒体的带动下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现代化。除此之外,随着我国专门艺术类的学校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从事艺术行业,也扩大了艺术类就业行情的情况下,通过“艺考”进入大学成为行之有效的途径。

2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方法

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之路,从借鉴开始走了不少弯路,也遗留了许多问题。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教学体系落后、教育形式陈旧等,不单单是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成为制约我国艺术发展的重要屏障。现今高校的艺术课程设置可谓五花八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空间,但是学生在一学期甚至一年的课程中往往一无所获,甚至整节课上只能听到枯燥的理论教学,揭其原因就是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只有让学生真正了解艺术,喜欢艺术,拿出兴趣,才能让艺术课程上师生双方达成沟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艺术学习中去。其次,高校的师资水平存在着参差不齐的情况。艺术教学是一种相对主观的学科,存在很强的个人主义色彩,这就对授课教师有十分高的要求。时刻提升专业素质和个人素养是对授课教师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体系上,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从无到有的过程中,以《艺术概论》作为基础教材,其中对于艺术的发展进行了笼统的概括,但是更新的缓慢和知识的笼统已经不能满足现今学生对新时代艺术的追求。同时除去极个别专业院校外,大多普通高校都没有完整的艺术教育体系,这也成为制约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艺术教育的宽泛性决定了它的无限活力,也是艺术得以传承的根本,而在教学形式方面,各个高校传统的师生课堂教学模式偏向保守和陈旧。从问题本身着手,高校的艺术改革才能更有效率。第一,高校加强艺术资源投入和宣传,建立艺术教育培养体系。高校艺术教育要想发展,首先要校方加大艺术资源的投入,在学校配套设施上,标准的音乐厅、舞蹈室、绘画室等对应的设备都是必要的资源引进,只有硬件条件得到保障才能一定程度上带动艺术教育的进步。同时在宣传方面,学校应该利用校园广播、校内网、校内报纸等多种宣传手段,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触到艺术门类,拓宽选择途径。在艺术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建立艺术教育体系是学校最重要的落实方向。艺术教育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高校所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相结合,与专业关联相结合,建立属于本高校自身的艺术教育培训体系迫在眉睫。第二,优化师资队伍,提升综合素质。在高校艺术教学中,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艺术教育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的同时不单单是对学生艺术机能的培养,还有注重艺术审美的培养以及个人综合素质的养成,这对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以及以后走向社会都有颇为正面的影响。在教学方法上,理论知识要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引导学生对艺术追求的自觉性。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摒弃传统的授课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更应该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定期培训进修,与学生共同进步。第三,高校开设艺术课程,建立健全监管机构。在普通高校的艺术课程教学中,无论是选修还是必修课都是一种良性的引导,不同方式和组织形式能够最大程度上引起学生对艺术的共鸣,因此在高校尤其是普通高校开设艺术选修甚至必修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在课程的开展中,学校应该建立艺术教学教育的监管机构,让艺术不再独立于学术之外,不再是一盘散沙的松乱状态,无论是课程监管还是对教师的监督都是促进当今艺术教育在高校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第四,重视学生个性,鼓励学校艺术社团发展。大学时代是学生个性培养最鲜明的时期,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时期,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在艺术引导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自我个性的培养,不能随意否定学生的努力,也切忌揠苗助长,在学生的艺术培养上应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个性与艺术相结合,才能使学生散发独特的魅力。高校社团现今已经成为学校艺术组织和表达的重要形式,校方应该鼓励支持良性社团以及社团活动,定期开展大学士入内阁艺术节、大学生艺术交流大会等集体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到艺术团体中来。

3结语

我国几十年的高校艺术教育发展无疑是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精神诉求的路子在走,但是教育模式西化又跟我国国情有冲突,因此在改革中,既要注重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又要与现实相结合,重视学生个性,以此推动高校艺术教育改革,为我国艺术事业发展提供更多人才。

高校艺术教育范文第4篇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人才的艺术感受、想象和创造能力,己经成为促进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艺术素养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艺术教育在提高学生智力智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意识和完善个性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成为普通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年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10年)》颁布实施以来,我省高校艺术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精神,开齐开足艺术课程,加强艺术类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水平。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明显增加,教学逐步规范,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许多学校结合实际,开出了一些具有学校和地方特色的艺术教育课程。

(二)以举办大学生艺术节和大学生艺术展演等活动(比赛)为抓手,引领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艺术素养。我省组织的大学生艺术团在全国艺术展演中取得好成绩。**年在首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表演类节目荣获一等奖2个,书画作品荣获一等奖17个,论文荣获一等奖25篇,并获优秀组织奖。

(三)艺术教师队伍得到充实,师资结构更加专业,更趋合理。一批受过专业训练、高学历的音乐、美术教师充实到高校教师队伍。

(四)学校艺术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艺术教育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大为改善。许多高校在迁建过程中,规划建设了一批学生艺术活动中心、多媒体艺术教育室等。

(五)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从**年开始,我厅联合省文化厅、财政厅、广电局和文联,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充分调动社会艺术教育资源,把交响乐、京剧、昆剧、越剧等高雅艺术免费送到大学校园,普及高雅艺术,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去年,共演出104场,今年计划演出200多场。同时,我们邀请郑小瑛等全国知名艺术教育专家来我省讲课,今年已在**大学等高校讲学9场。邀请中央歌剧院、中国京剧院、中央芭蕾舞团等国内一流艺术团体来**巡演。

(六)涌现了大量的艺术社团,呈现出丰富的艺术活动。这些都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有利于营造健康、高雅的学校艺术氛围。

但是,整体而言,艺术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学校艺术教育亟待加强,大学生的艺术素质亟待提高。

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一)一些高校领导对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艺术在教育中体现的社会功能作用认识不够,对艺术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许多教师和学生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也存在偏差。

(二)各高校的艺术教育管理机构不够完善,负责和主抓艺术教育的专门机构不健全。

(三)艺术课程的设置方面,距离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反映的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全,教学内容单一,课时不足,选修学生不普及等。

(四)艺术活动与艺术课程的教学结合不够,课外、校外艺术社团和艺术活动形式不够多样,内容不够丰富。学校艺术社团虽多,但大多缺少领导的关心、专业教师的指导和有力的经济支持。

(五)艺术教师队伍缺乏相应课程的专业培训和交流。

(六)教学软、硬件设施还不完善,不能满足艺术教学的需要。学校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没有得到保证。

(七)学校的文化艺术环境氛围不够浓厚,学校的宣传、演出、展示、传播力度还不够。

二、今后高校艺术教育工作思路

(一)加强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的指导和督导。指导各校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开设艺术教育限定选修课,开齐规定课程。各高校应当加强艺术课程建设,按照国家的规定和要求开齐开足艺术课程,并将艺术课程作为限定性选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大学生毕业的基本学分,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适当时候,开展高校贯彻《规程》和文件的督查工作。

(二)以省级大学生的艺术比赛和展演活动为抓手,推动高校艺术活动的开展。进一步理顺现有的高校大学生艺术活动,与教育部的相关活动相衔接,2008年开展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包括艺术表演、艺术作品、高校校长书画摄影作品和高校艺术教育论文报告会),2009年开展大学生合唱节,2010年开展大学生戏剧节,每年一个主体活动,三年一个周期,逐步做出品牌,做出特色。学校每年应当根据自身条件,举办经常性、综合性、多样性的艺术活动,并与艺术课程教学相结合,扩展和丰富学校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活动面向全体大学生,鼓励合唱、话剧、群舞等集体性项目的开展。

(三)加强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学校应当面向全体学生组织艺术社团或者艺术活动小组,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艺术实践。每个学生至少要参加一项艺术活动。以学校为主体,建立和命名一批**省大学生艺术分团。省大学生艺术团吸收其他高校的大学生参加,作为大学生艺术活动实践基地,经常开展活动,培养艺术人才,扩大社团影响。加强对学校学生艺术社团的指导,评选省级优秀大学生艺术团体。

(四)加强高校艺术管理机构和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学校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健全艺术教育管理机构,配备专职艺术教育管理人员和教研人员,规划、管理、指导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筹建全省高校艺术教育协会,通过协会工作,加强师资培训和学术经验交流,努力培养一支多能一专的综合型艺术教师队伍。

(五)深入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总结现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经验,进一步做好交响乐、京剧、昆剧、越剧等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活动,努力使高雅艺术在大学校园生根、开花、结果。同时,开展艺术专家学术讲座,把高雅艺术送到偏远的高校;建立一批大学生艺术活动实践基地,以实践基地为平台,组织一批精品节目,到全省高校巡演。既锻炼了学生,又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对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特别强调两点:

一是坚持面向全体大学生,做好普及工作。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应明确定位在普及的位置上,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受艺术教育。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不是仅仅着眼于少数艺术特长生的培养,它是每一个大学生理应获得的教育权利。具体讲,一是让每位大学生修学一门艺术课程,获得2个学分;二是发挥第二课堂作用,鼓励每位大学生能参加一个艺术社团,培养一项艺术兴趣,获得一项艺术特长。

高校艺术教育范文第5篇

1.招生人数增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除了专业的艺术院校之外已有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及理工类大学相继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约占高等院校总数的80%。高校的扩招也使得艺术设计专业在校学生人数增长,其专业规模逐渐扩大。

2.部分高校教育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大众化的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实践性应用人才。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但是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比较单一,过分追求艺术设计的形式表现,忽略了多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及相关社会实践,艺术设计与建筑学、经济学、工学及市场营销等学科间缺乏交叉,最终导致部分学生毕业后与市场脱节,而脱离实践与技术支撑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称为真正的人才。部分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也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导致这一现状的最主要原因还是部分学校对实践教育的忽视,使得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训。

二、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对策研究

1.合理招生

高校的发展应当以科学发展为前提,合理设置专业学科,招生人数应当与自身办学条件相符,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只会适得其反。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全民素质提高的前提使高等教育教学数量与质量都得到保障。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在教学内容与培养方向目标等方面都不同于纯美术教学,在高考招生阶段应注重对学生创造能力和文化素质的考核,如考查考生的设计思维、图案设计能力以及设计方案新颖性等。此外,由于艺术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科学知识,因此在高考录取时也不能忽略学生文化课成绩。

2.转变艺术设计教育理念

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过分追求艺术设计的形式表现,忽略了多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及相关社会实践,因此应当首先及时转变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实践能力。高校应当建立高质量的教学实习基地,联系相关企业帮助学生参与课外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如何运用知识、需要什么知识,转变学习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高校对人才的培养还应当遵循市场规律,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方向与培养目标上应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及自身优势,有所侧重,使其成为风格独特的特色专业。如意大利一些高校在特色办学上专门开设玻璃、皮具、珠宝等专业,并取得不俗成绩,这值得国内高校借鉴。笔者认为,可以将彩信编制、美甲、形象包装等设为高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

三、结语

随着设计时代的到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高校应合理招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高校应该努力创造良好的办学环境,引进新的教学理念,将艺术设计专业办成本校的特色专业,正确对待当前教育教学遇到的困难,把握机遇,使艺术设计教育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高校艺术教育范文第6篇

高校进行艺术教育,可以直接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品位,而文化品位的提升,又是高校自身整体品位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进行艺术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文化建设。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许多高校都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并将艺术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文化建设之中。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十分强调人文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该校开设了许多艺术类课程。我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综合大学,也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在全国率先实行艺术公选课学分制,带动了全国许多高校都相继成立了艺术学院、艺术中心。一个以艺术教育为核心的高校文化建设正在全国高校中兴起。

二、高校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

内容是事物内部诸要素的总和,也是一切事物的支撑与核心。高校艺术教育,必须在教育内容上得到切实的落实,并收到理想的效果。具体而言,高校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种:

(一)影视文化教育

影视文化是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大学生欢迎。因此,高校的文化建设,必须在艺术教育中凸显影视文化教育。

(二)戏剧文化教育

戏剧既是一门综合艺术,又是极受大学生欢迎的艺术。尤其是近年来戏剧小品的流行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眼球。所以高校的文化建设,也必须在艺术教育中加强戏剧艺术与戏剧文化教育。

(三)音乐文化教育

音乐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贴得最紧、连得最密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高校的文化建设,同样必须在加强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教育的同时,使音乐艺术与音乐文化融为一体。

(四)舞蹈文化教育

舞蹈作为人体艺术之一,虽然只凭动作而无声音,但它却“此时无声胜有声”,成为人类表达情感的最高手段之一。所以,高校的文化建设,理应在进行舞蹈艺术教育时,强化舞蹈文化教育。此外,还有文学(语言艺术)、美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现代设计等)等,也都是高校文化建设中所进行的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校艺术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 艺术教育 教育方式

自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就越来越重视高校艺术教育,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于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功能和发展趋势的认识和应对措施还有待加强。

一、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通识教育

20世纪初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开始。1903年王国维在《论教育的宗旨》一文中,提出了“完全之人物”的人才培养路径,其中即包括美育。王国维认为,美育一方面可以使人情感发达,达到完美之域;另一方面美育是德育与智育的一种手段。关于艺术一词,学界上没有一个精准的定义,大致可以概括为:艺术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与工具,在一定的审美理想和技巧的作用下所进行的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的意R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有机结合,是精神世界的物化。艺术从行为活动上看具有两个特征,实践性和创造性;从学科属性上看,艺术是人文的。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其功能主要体现在艺术实践教育和美育上。艺术的人文属性决定了高校艺术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旨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成为“完整的人”。

在中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大众化的阶段,艺术教育已经从专门的职业教育转变为一种通识教育。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在大学四年就培养出数10万计的艺术家,但是我们需要培养出有综合素质、人文精神、审美情趣、一定艺术修养和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毕业以后可能不一定从事艺术职业,也许终身都不可能成为一名艺术家,但他们会从事需要一定艺术专业修养的其他社会工作。

二、高校艺术教育的功能:立德树人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内容。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一)人文教育功能

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艺术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与内容,具有鲜明的人文价值取向。曾任教育部部长的周远清先生指出,高等教育的文化素质教育即人文科学和艺术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积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高校艺术教育是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积淀的一个重要途径。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即美育。美育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辅助与诱导作用。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指出,美是道德的象征。蔡元培先生也曾指出,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导善”的作用。

(二)人才培养功能

林逸鹏先生说过:“高校艺术教育即是艺术的教育,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创新的精神。”高校艺术的通识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普及,更多体现的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功能。富有创造力的人的思维必然包括开阔性的形象思维,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形象思维作为艺术教育的目标之一,对大学生丰富想象、储备知识、积累经验、科研创造有着重要的作用。形象思维与人的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形象思维,人类的科学技术如何能达到今天这样的高度。

(三)文化传承功能

艺术教育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文化创新的重要手段。艺术教育,能有效的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激情和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的内在动力将不仅促进艺术自身的创新,也将促进受教育者的科学创新和人文创新,促使受教育者在了解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通过文化交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进一步创新本民族文化,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高校艺术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高校;现状;发展

艺术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人的素养,造就一代代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古今中外不同时代的教育家、学者和教育机构都非常重视艺术教育。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六艺”是集音乐、舞蹈、文学、道德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科目。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主张“礼”“乐”并举,以“礼”规范人的言行举止,用“乐”来陶冶人的性情、影响社会风尚。古希腊亦如此,柏拉图认为艺术教育能够浸润、滋养、美化人的性格和心灵,培养对美的事物的识别能力。20世纪初,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确立了以道德教育为核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教育方针,把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此后,北大形成了重视艺术教育的传统,对我国艺术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指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审美教育的一种形式,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从改革开放前几十年的停滞甚至倒退,到1988年国家教委颁布《在普通高等教育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到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以法律的形式确立美育的地位,直至2006年教育部下发《全国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才得到重视与较快速地发展。经过一波三折的发展经历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许多教育家、艺术家纷纷致力于公共艺术教育,发现与整治各类问题和症结,探索公共艺术教育发展之路。大量发表的文章显示,由于受到缺少可借鉴的完整体系、经费与教学条件欠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一、发展不平衡,现状不容乐观

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程,并努力实施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但是,由于受各校管理者(领导)是否重视、资金条件是否到位、师生认识是否统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实中各校开设情况差异很大。如20世纪80年代,北大、清华等十余所高校率先视艺术教育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倡导与推进公共艺术教育2005年浙江大学牵头举办了“浙江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学术论坛”,就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挑战以及解决的思路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起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但大量的学校存在教学设施不齐全、课程开设面很窄、随意性很大等缺陷。

二、师资队伍建设不够,教育力量不足

公共艺术教育需要一大批有较高思想素质、有一定艺术理论与技能、掌握一定教育理论、有良好敬业精神的师资队伍。但现实状况是:在一些拥有二级专业艺术学院的高校中,公共艺术教育课由专业教师承担,此类教师多是艺术院校毕业,具有较强的演唱、演奏、创作、表演等专业技术。然而,其中部分教师往往只注重技术的学习而缺乏文化底蕴,从而削弱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的影响力和美育功能。我们应该认识到并不是所有艺术院校的毕业生都能承担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任务的。由于公共艺术教育中学生基础与专业要求有一定距离,教学中容易出现“超高要求”的脱节现象;在有的高校中,由于发展速度快、规模大,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造成了课程开设面窄与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还有的高校,为了顺应所谓公共艺术教育的需要,忽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在不断壮大的队伍中吸收了各种“人才”,致使队伍良莠不齐,影响了艺术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三、课程建设不健全

虽然有一些高校经过努力,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但统观全局,绝大多数的学校处于有课程设置,但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缺乏规范与稳定,比如非根据学生需要,而任由教师上报开设什么课程;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现象较严重,如没有区别对待学生参差不齐的知识基础情况,未注意普及型与提高型课程的对比、注意课程的持续性与知识系统性等问题。教材方面,虽然教育部推荐了“大学美育”“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一批优秀教材,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学生基础、个性等因素影响,不可能统一要求。多数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没有专门的机构管理,与史学、哲学、管理学等众多的学科一起挂靠于学校教务处。各种现象的存在,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艺术教育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标准缺失、课程结构欠合理、评价结果不科学等与艺术教育培养目标相悖的后果。

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不科学

目前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多由教师与教务处确定班级规模,学生自主选择,以组班大课形式存在,每周2-4课时不等,一般开设1学期。总体上课时偏少,知识结构的完整难以得到充分体现,课程授课以课堂为主,形式单一,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众所周知,不论是哪种艺术形式,艺术实践与艺术活动都是其重要特点之一,集中的课堂教学只能进行一些较理论化或浅显内容的学习,难以实现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核心目标。

五、学生认识的缺失。功利性学习占有率高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校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与误区。体现于:参与积极性不够,认为艺术教育课程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联,认识不到艺术学习对自己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促进作用,这在理工科学生中更为突出;学习信心不足,认为自己从小到大没大声唱过歌、没真正画过一幅画、更讨厌父辈们在各类唱腔面前慢悠悠的摇头晃脑,没有“艺术细胞”,不足以与艺术二字为伍是这类学生为自己找的理由;学习价值取向的偏差,许多学生认为自己是受迫于学校规定,在校期间要完成艺术学分,对艺术课程的学习仅存于为得到几个学分而已。在如此的心理状态下艺术是不可能有其“艺术”“美”以及教育效果的。

六、缺少针对性研究

在大多数教师能够认真圆满地完成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的同时,一些教师热衷于专业领域深层次“尖端”科学的研究,对于普及型、为提高综合素质的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缺少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科学研究的力量,影响着公共艺术教育前进的步伐。

随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面对如此现状,面对大多数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处于起步阶段的事实,我们需要摆正位置,重新认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意义,从实际出发,从教育模式、教学内容、考核与评价机制上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途径与措施,有效推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基金项目:

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编号SCG210.

参考文献:

[1]陈晓艳.同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创新[J].江苏高教,2010(4).

[2]王长喜,陈磊.论素质教育中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12).

[3]李妍.关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思考[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9).

[4]丁析.关于艺术课程学科综合之思考[J].艺术百家。2005(6).

高校艺术教育范文第9篇

高等教育随着社会变革和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理念不断更新。“新文科”理念就是顺应时展需求而生的,新文科建设是基于国内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振兴本科教育的背景,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同步启动的一项重要国家战略。2017年,美国的西拉姆学院率先提出了“新文科”概念,将“新文科”定义为:“多门学科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形成相互交流,彼此融合,共同发展的态势。”2020年11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积势蓄势谋势识变应变求变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主题报告中解析了“新文科”理念。他认为,“新文科”就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其四大目标是:“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新时代社会科学家”以及“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

二、传统教育理念下的高校艺术教育现状

艺术专业隶属于广义的文科范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高校则是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是提高艺术教育科研及实践工作成效的关键力量。随着艺术教育专业的发展,艺术教育体系中的专业分支被不断细化,子学科数量不断增加。如音乐教育专业被细分为声乐、器乐、作曲,其中声乐又被分为民族声乐、美声和流行声乐;器乐被分为西洋乐和民族乐等。美术教育专业则被分为纯美术和工艺美术两大类。纯美术中又包括国画、油画、设计、素描、舞台美术等。在“新文科”理念出现之前,传统教育理念下的高校艺术教育的状况主要可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专业学生在文化综合知识中的有限

艺术生长期以来在初高中阶段除了文化课程学习,还要抽出相当多时间进行艺术相关课程培训,课业压力大。甚至在高二高三阶段,放松文化学习深入专业训练,去各地拜师学艺,参加校单考、省艺考,客观上难以做到综合文化课程与艺术类课程的统筹兼顾。因此,针对艺术专业的特性,国家在其高考文化录取线的设定上远远低于正常本科高考录取线。

(二)艺术专业学生在大艺术领域知识中的有限

高校艺术专业具有个性鲜明、分类较细的特点,正如其专业的特殊性,近几年课程设置上很大程度模仿和靠近专业院校,部分学科课程设置过于孤立,趋向于专一深入。据调查了解,大部分综合类高校都设有的“美术系”“音乐系”虽同为“艺术”大门类,但专业之间在教学和管理上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式方法,可谓“独门独栋”。专业课程分类科目越分越细,教学越来越偏重于单一学科学习。在艺术的大学科里,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横向课程鲜少渗透和互通,大艺术门类专业联系不紧密,为社会培养高质量多样化的综合艺术人才造成一定影响。

(三)艺术专业学生在非艺术领域知识中的有限

长期的技能训练使艺术生形成了对技能的“路径依赖”,部分学生固执地希望从技能上进行提高。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大学阶段中艺术理论素养的提高极其重要,不多接触艺术综合门类的知识,不多读文史哲的书籍,长此以往难以构建自身高水平的审美观。同时,高校艺术教育与文科体系各专业之间的对话频率越来越少,与工科各专业更是难以产生交集。久而久之,艺术专业学科建设思路受到了限制,无论是艺术专业学科的科研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被拘囿于“艺术学”学科内部,既难以将艺术学研究成果扩展到非艺术类学科,也难以容纳和吸收其他学科的新思路、新养分。在这一局面的影响下,艺术专业师生的眼界也被限定在关注“本专业技能”和“本专业研究成果”之中,而对非艺术领域中的知识“知之较少”,甚至漠不关心。

三、新文科视域下对高校艺术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新文科”是信息全球化,资源配置多元化的必然结果,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高校艺术教育应顺应时展潮流,沿着“新文科”理念指引的方向积极谋求新的发展途径,遵循新文科建设的三个基本原则,即“守正创新”“分类推进”和“价值引领”,进一步突破传统的艺术教育思想的局限,优化课程结构,提升课程质量,创新课程内容。具体方法如下:

(一)构建大学科理念,加强艺术体系内的学科交流融合

艺术体系涵盖了戏剧、音乐、舞蹈、美术、影视等多门学科。回溯人类艺术发展史,这些学科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历经几百年的发展,逐步分离、细化的。换言之,逐本溯源,艺术体系中各分支学科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它们彼此独立却又相互支撑,无论是戏剧、影视、舞蹈,还是音乐、美术,它们之间彼此如影随形,无法真正割裂这些学科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建立跨学科师资队伍、确立多元灵活的评价体系。在“新文科”视域下,高校艺术教育要发展,首先就要改变传统的“专而不博”的思想,打破艺术体系中各学科之间的界限,积极构建艺术大学科理念,加强艺术体系内的各学科交流,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要让学生能够同时具备一定的美术鉴赏能力、音乐品鉴能力、戏剧表演能力、影视评鉴能力和舞蹈表演能力。

(二)加强与非艺术学科之间的交流融合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并非某个行业单打独斗的结果,而是汇集了文科、工科、农科等多门学科成果共同造就的。学科之间没有交流互动,就难以碰撞出新的火花,探寻到新的发展思路,更不必提及行业创新成果。加强艺术学学科交流融合,进行学科交叉的教学改革,丰富教学目标,突出学科优势特色,必将有助于艺术学学科领域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新文科”视角下的艺术教育不仅需要加强与“文史哲”体系各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与交流,也需要与隶属于工科、农科之间的交流,既要让艺术的思想融会贯通到各行各业,也要将其他行业的新理念、新技术引流到艺术教育领域之中。“艺术教育”并非第一生产力,然而,它却能够为其他行业提升内涵、广开渠道,成为企业的“点睛”之笔。地处湖南长沙的“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就是“艺术教育”+“科技”的成功案例。它凝聚了影视艺术教育的力量,与日新月异的科技手段紧密结合,自2017年落地实施以来,五年时间发展成为可与北京中关村相提并论的“中国的v谷”。

(三)采用新的学科教育模式

“新文科”视域下,高校艺术教育可采用适用于“新文科”理念的学科教育模式来开展工作,其具体举措包括:1.加强跨学科之间的学习与交流拓展课程教学资源,发挥联动作用。艺术教育是多方位、多层面的教育,美术教育、音乐教育等都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是学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各艺术门类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和语言艺术(文学)之间也是相互融合、密不可分的。高校要为艺术专业师生创建相关的学习环境,使其有机会学习和接触到艺术类其他学科知识。积极拓宽必修和选修课范围,引导艺术专业学生加强对艺术体系内非主科学科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加强对非艺术专业,特别是文史哲学科知识的学习;积极建立一支具有“新文科”视野的高校师资队伍,鼓励教师跨系、跨专业学习,进修,授课,鼓励其开展交叉学科科研工作。2.建立适应于“新文科”特点的考核体系高校对艺术专业师生个人素质的评价方式应当转变以考试为主的传统评价模式,评价内容除了考评艺术本学科知识、技能之外,还应充分融合其他学科知识,采用考核、考察相结合,面试、笔试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来对师生个人素质进行综合评价。高校要建立科学、完善的适应于“新文科”特点的考核体系,坚持以考促学的思想,拓宽学习、科研视野。3.寻求适应于“新文科”特点高校艺术教育实践模式当前高校艺术专业毕业生艺术实践能力不足,实践经验单一有限是不争的事实。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就职时难以迅速进入工作角色、适应新工作要求。高校为艺术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有限,实践时间不足是造成以上问题的症结所在,应该说,高校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积极寻求适应于“新文科”特点的高校艺术教育实践模式,是高校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艺术人才的重点方式之一。就艺术教育实践时间而言,建议将学生的实习时间从数周延长至半年,甚至一年。就艺术实践内容而言,在企事业、文化公司等部门实习中,建议学生除了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外,也应当鼓励参与专业外相近学科的工作。在中小学教学实习中,鼓励学生将艺术知识贯穿到语数外等科目的教育实践过程之中,将语数外等学科知识融于艺术科目教学之中。如,现阶段大中小学热衷的校园(戏)剧便是在戏剧艺术的基础上融合了语文、思政、音乐、表演等多门学科开展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它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更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樊丽明,杨灿明,马骁,刘小兵,杜泽逊.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10-13.

[2]张俊宗.新文科:四个维度的解读[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13-17.

[3]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9,(06):52-59.

[4]夏文斌.新文科新在何处[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6):113.

[5]周星,任晟姝.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学科综合性发展的思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142-150.

高校艺术教育范文第10篇

综合性高校艺术教育,既需要有艺术创作的土壤,也需要有生产艺术作品的种子;既需要有适合校园艺术创作的环境,也需要有对符合新时代美学特征艺术作品的需求。当前,随着校园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综合性高校师生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校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基本形成。

(一)高校青年学生能够激发艺术创作激情。高校当中聚集了大量优秀青年,他们是艺术灵感的重要来源,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动力。文化建设需要依靠人民,高校艺术创作具有先天的人员优势,特别是高校艺术院系汇集了一大批具有强烈的艺术创作热情、旺盛的艺术创作精力的青年才俊,他们承载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他们能够碰撞出艺术创作的灵感,能够创作出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校园与社会相结合的艺术作品。校园文化的交融,富有朝气的艺术作品,又往往会感染艺术创作者的艺术创作热情,进一步激发出艺术创作的动力。

(二)高校教学相长间勾勒出艺术创作的美景。综观世界各国,许多高校都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从管理制度、课程设置等方面保障大学生艺术教育的有效实施。高校的教育职能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与艺术家单纯创作不同的创作体验,高校的多学科交叉性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生活蓝本和灵感启迪。艺术工作者可以在教学中提出艺术创作思路,引导学生完成其艺术设想,也可以在收集到学生们的一些创作素材时形成个人创作成果,正所谓教学相长。高校师生合作创作艺术成果,有助于学生与教师的合作传承和发展教师的艺术思想,保持艺术创作的生命力和延续性,稳定部分艺术创作风格。

(三)高校包容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艺术成果。即使艺术创作成果暂时难以为社会、市场所认同,仍旧可以在师生中传播,缓冲艺术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为艺术产品成长提供孕育场所。艺术作品为社会认识需要与艺术品传播的社会环境相适应,当某些类型和内容的艺术品能够搭乘适时的社会环境态势,那么就能够为社会所认可,但是若该艺术品内容和形式不具有即时社会认可性,则面临没有艺术市场的尴尬情境。高校运作过程中并不完全以市场因素为推动力,高校能够包容新思想、新观念,同样也能包容新的艺术形式。因此,高校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更具有安全感。(四)高校具备艺术创作的软硬设施。综合性高校一般都建立了现代化的图书馆,购置了大量的有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图书和音响资料,开设了诸多趣味性艺术课堂,组织成立了形式多样的艺术社团,这些都为高校师生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数字影像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等电子科技的发展,为高校师生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多元化的艺术创作手段,也为高校艺术创作理念、艺术外在表现形式、艺术活动等多元化提供了重要条件。正如印第安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让•罗伯逊教授在牛津艺术在线撰写的文章《21世纪的艺术》中所说,“21世纪的艺术家更善于选择艺术表现形式,他们不断地实现艺术媒介与形式的‘混搭’,并从中挑选出最能够表达自己概念和目的的方式进行自行的创作”,高校便捷的媒介为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的重塑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二、综合性高校注重艺术教育的途径与保障

激活高校艺术创作的氛围,将高校作为艺术创作的阵地,视高校师生为艺术创作的生力军是具有前瞻性的认识,也是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高校一般是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包括了人文社会、理工等众多学科。不可否认,高校的不同学科都可以创作出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艺术作品,但笔者认为高校艺术创作的主阵地依然是艺术类学科。因此,需要在实践中扶持高校艺术教育,爱护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保护高校艺术教育成果。

(一)艺术类教师考核机制应与其他学科有所区别。艺术类教师的考核应多标准、多渠道,跳出目前高校教师考核中注重科研成果的桎梏,鼓励艺术类教师多创作,以创作作品质量、数量作为评价高校艺术类教师是否合格的主要标准,适当辅助以科研成果。高校教师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力量,他们的教学积极性、教学专注精神直接影响全社会艺术教学和创作的水平,艺术类教师在高校的发展也不免要遵从于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业绩考核时多依据教学与科研两大评价标准,而且有重科研轻教学的趋势。艺术类教师不同于单纯从事基础性研究的教师,他们更多的是将精力投入在艺术创作中,这种取向与科研评价机制本不同步,但艺术教师也需要在现有工作体制中得到认可和评定,因此不得不将精力转而进行艺术类的科学研究。这种做法无疑会侵占艺术类教师的创作精力,折杀他们的创造激情。现有高校教师考评机制在诱导艺术类教师屈从于体制而妥协艺术创作,这其实在间接忽视引导艺术类教师放弃艺术创作。

(二)加大高校艺术类教学的投入。相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艺术类教学对器材、场地的要求更为严格,艺术教学需要有专业的琴房、器材、画室、演播厅等,艺术教学前期投入高,且投入设施利用率依各个学校办学侧重点不同而有所不同,有些不可或缺的设施也许需要较大资金投入但在艺术教学与创作中利用率并不高,较之于其他学科门类设备使用情况,艺术类教学设施投入大、即期收益低。因此在高校资金分配上,艺术类教学投入需要给予特殊重视,资金分配者应该认识到艺术类教学投入的收益特点是长远的、温和的、持续的,艺术类教学投入不同于机械化生产建设,产出立竿见影,投资者需要用历史性眼光去看待艺术类教学的投入,在时间的沉淀中静观艺术产出的徐徐画卷。

(三)社会需要对艺术类教学成果给予长远的、全面的认识。艺术类教学成果和创作成果即期效益不明显,艺术对于社会的贡献具有滞后性,不同艺术形式影响角度和影响力度均不尽相同,很多艺术作品在推出初期并不能产生预期效果,也许还会事与愿违,艺术作品的影响力与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成员阶段性喜好有很大关系。艺术教学成果的影响具有周期性和随机性,很难用一般规律来预测和解释。因此,对高校艺术作品应有包容性,只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艺术作品都应鼓励创作。同时,高校应充分利用现有校园及区域公共文化机构的平台,积极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社会文化活动,传播校园艺术创作成果。

上一篇:电商学习教育范文 下一篇:古典经济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