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教育范文

时间:2023-07-21 16:21:17

高校就业教育

高校就业教育范文第1篇

动画产业是一个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游戏等为表现形式的新兴产业。由于它绿色环保,经济上极具发展潜力,战略上对下一代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近年来不断引起国家各级领导的重视。2006年7月,国务院转发财政部等10部委《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央和各地政府向动画产业提供了令其他行业艳羡的政策和资金扶持。顺应这一潮流,我国的动画教育事业也以烽火燎原之势一夜之间红遍全国,截止2007年10月,国内总共有450多所高校、1200所院校开设了动画相关专业,在校学生达到46万。而即便如此,中国动漫游戏人才依然有60万的缺口,一切似乎看上去很美。然而,现实中动画产业面临的最大矛盾却是各个动画相关企业日益增长的用人需求和大量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无法顺利就业之间的矛盾。著名的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在今年5月份公布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中,根据去年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出台了红、黄、绿牌专业就业预警榜单。而动画专业赫然位列最危险的红色榜单的第一位。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分析当前国内动画教育的这三驾马车:高等院校教育、专业机构培训、企业内部自主培养,揭示造成这一尴尬现象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提出解决这一不合理现象的个人意见和建议(笔者本人有着5年的动画公司从业经验,2009年底进入学校教书育人,亲身经历过这三种方式,因此有着一定的发言权)。

一、对比分析

以下从施教方———教师,受教方———学生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三种方式各自的优劣。

1.院校教育

(1)施教方———有着教师资格的学校教师。由于国内动漫专业设立较晚,因此目前各院校多数动漫教师并非动漫专业出身,多从美术或计算机专业转行而来。他们的特点是:有着很强的美术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对于动漫却是一知半解,更缺乏企业的实践和项目的考验。(2)受教方———高校学生。巴甫洛夫说过:学问对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高等院校的学生,最大的问题来自紧张感———压力不够,上课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偷偷玩游戏,这种情况在其他两种培训方式中是不可思议的。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各种知识没有正确的选择能力,什么都想学,结果往往是什么都没学好。(3)总结:院校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理论知识,专业设置大多着眼于理论层面,有着大而全的特点,同时学院教育培养周期长,软件更新速度跟不上发展。

2.专业机构

(1)施教方———企业出身,工作经验丰富并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员。培训机构的教师一般都有10年左右的从业经验,经历过大项目的考验,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还拥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和象牙塔里的教师相比,在专业领域更胜一筹,缺陷是在基础领域,其基本功未必扎实,且知识的全面性逊色于学院派教师。(2)受教方———培训班学员。培训机构的学员和学校学生的共性在于:第一,都没有什么专业基础;第二,对于未来具体从事的工作和工种很茫然。他们的最大差别在于压力,培训机构的学员都在社会上撞过墙,深刻体会过外面世界竞争的残酷。笔者在培训班最深刻印象是:培训班学员根本看不到他们上课时间聊天,更不会有人偷偷玩游戏。巨大的压力造就了强烈的竞争意识,而强烈的竞争意识促长了学习气氛的良性循环。(3)总结:培训机构的教育方式有一定的针对性,通过高强度,高浓缩、大容量的训练,集中灌输求职所需要的知识精华,加上学员有极大的压力和动力,有着较高的就业率。

3.企业内部培训

(1)施教方———企业内部员工这些员工对公司业务十分熟悉,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缺点在于,虽然有丰富的实践能力,但理论知识大都不足,另外有些人虽然动手能力强,但表达能力欠缺,更没有教学经验,特别是他们培训学生只是兼职,还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所以缺乏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其教学方式多为简单的示范一遍,教学效果差,主要看学员的悟性。(2)受教方———实习生能够进到企业学习的学生有着一定的基础,目的性也很明确,他们已经通过了企业的初步审核,由于身处企业,他们抬眼望去,都是比他们强的职业动画师,因此他们有着最大的压力,但是由于前文所说教师方面的局限性,因此,他们最大的问题是,不懂不好意思问,属于半自学状态。(3)总结:这种培养模式成本高、门槛也不低,显然不是动漫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优点:企业式的培训完全是按需定向培养,若单纯以就业为考量,显然最为理想;缺陷:企业式的培养首先对学生有一定要求,其次,企业培训有一定的“专属性”,这个方式教育出来的人,在所属领域有着很强的实践能力,换个部门就什么都不会,基础性和全面性差,对于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

二、以上三种方式的总结

(1)施教方:笔者个人把教师能力分成三个方面:技术实力(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态度。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师在后两者以及个人能力的基础知识部分有着明显的优势,所欠缺的还是企业实战经验。(2)受教方:就学生而言,如前所述,学习需要压力和热情,他们有着相同的热情度,区别在于压力大小,此外,学院教育中学生能学到较为广泛的知识,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而其他两种方式显然在这方面是不合格和不负责的。(3)就业率:企业内部最高,专业机构次之,学院教育最低。

三、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的建议对策

首先,保持和提高学院教育的优势。从前表可知:学院教育在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上,是任何速成式的培训无法企及的,这是一种先天优势。也许对于学生的就业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是教育责任感的体现,对学生的长远发展绝对有百利而无一害。其次,改善院校教育的弊端。首先从实践能力差的顽疾改起,先从教师入手,对此,很多院校都已经意识到了这点,目前主要的解决方式有两种:

1.通过外聘方式来招揽有能力但没学历的企业人才,但外聘的不稳定性,待遇的差别性,决定其难以真正留住人才;

高校就业教育范文第2篇

中美高校就业指导与就业教育现状比较

1.就业指导与就业教育的服务对象

美国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开始较早,在选择大学、选择专业时就已开始,贯穿整个大学阶段,覆盖所有在校学生,并延伸到大学毕业后。而我国的就业指导还处在“阶段式教育”层面,大部分高校就业服务对象只面向应届毕业生或新生,工作重点主要是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技巧培训方面。

相比美国,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广泛性和系统性不足。入学前志愿选择缺乏指导,导致学生在选择大学和专业时比较盲目,造成一部分学生入学后专业适应不良。同时,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学生没有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充实自我,思考未来方向,因此准备不足便进入社会,就业之初,离职率高,给个人、用人单位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浪费。

2.就业指导与就业教育工作的内容

美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教育内容非常丰富,致力于让学生形成为自己一生负责的观念。学校将相关课程列入培养计划。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生涯规划主要方法介绍;(2)了解自我和职业信息以及澄清价值观;(3)生涯决策;(4)自我潜能开发活动。这些内容贯穿在整个大学过程中,每一年的生涯规划都有阶段性的培养目标和培养任务。

教育部2007年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其中所提及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也借鉴了西方国家的一些先进做法,但在实际调研和执行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的一些就业指导课或活动多是思想教育、形势分析,生涯规划教育的主题开展得相对较少。

3.就业指导与就业教育的方式

美国高校的生涯规划教育形式多样,授课方式也是灵活多样,主要教学方式有:(1)案例分析。这是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2)小组研讨。在生涯指导与就业教育中,教师根据不同目的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专题研讨;(3)网上支持。学生可以在网络课程平台上提出问题,向教师和其他同学请教,进行免费测评以及获得就业信息等;(4)阅读指导。学校提供许多资料引导学生阅读。除此之外,还提供其他的辅导形式,如职业调查、职业人物访谈、模拟面试、录像分析、工作实习等方式。康奈尔大学还有“工作影子 ( job- shadowing) ”计划,参加者成为职场人士(多为校友)的“影子”,在一段时间内如影随形,亲身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

我国目前的就业指导方式大多以课堂讲授或讲座为主,团体活动居多,而小组研讨或者个案方面的引导比较少,对于学生个性化生涯指导不足;多是利用校内就业指导教师的一己之力,未能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充分参与。国内一些条件较好的高校采用的方式相对多样化,前面提到的案例分析、小组研讨、网上支持和阅读指导已经在课堂中有所采用,但实际中还未能充分有效发挥各种形式的功用。

中美高校就业指导与就业教育现状差异的原因探析

中美两国就业指导与就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一致,都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最终目标,除此之外,两国在就业指导与就业教育方面存在不小差异,接下来本文试图对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探析。

1.高校就业工作的评估指标

美国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除就业率之外,通常还包括就业途径、就业层次、就业环境、单位性质、薪酬水平、工作稳定性、满意度以及与专业的相关程度。在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一项名为“从学士到就业”的调查中,关于就业率的附加指标主要有工作稳定性(包括毕业后工作变更次数、失业比例以及工作的平均时间等)、工作收益(主要包括工作的薪金福利)和工作满意度(包括工作安全性、晋升机会、同事及工作条件)等,同时还对这些指标分专业、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进行更为精细的统计。由此可见,美国的毕业生就业评估指标关注内容广泛、全面,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情况,不仅重视就业的“量”,而且还关注就业的“质”。

相比而言,我国的毕业生就业评估指标则相对单一,重“量”而不重“质”。教育部1999 年首次公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评估中仅有就业率一项指标;随着学界和民众的质疑,近年来又增加了待就业率一项;有些高校又增加了签约率、应聘率、灵活就业率等评估指标。但这些指标同样更多体现的是就业数量方面,评估体系对工作稳定性、工作满意度、薪酬水平等更能反映就业质量的指标重视不足。

2.就业指导与就业教育工作的体系保障

美国就业指导与就业教育体系中,政府、社会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高校各司其职。政府劳工部主要负责从宏观上制定有关就业的法律制度和促进政策,调查就业情况,统计分析职业分类,有关职业前景的预测等。许多非赢利性的就业中介组织在校学生和用人单位、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从事与就业相关的业务。美国的用人单位非常注重强化其协调高效的用人机制,从而使社会的人才资源配置更加快速协调,毕业生的择业效率更高;并且其重视学生的实践经验,积极为其创造条件,提供具体支持。美国高校的职能主要是强化就业指导,健全就业服务,就业指导体系非常完备。

从管理上,美国的就业指导工作在美国高校整个运行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由一名副校长直接领导,其地位仅次于教学副校长。经费投入也比较宽裕。一般来说,就业指导经费主要来自两个方面:60%来自学校划拨经费,通常占学费收入的5%;40%来自公司及雇主的赞助。除此之外,也有部分高校收取学生以及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的相关费用。宽裕的经费支持有利于确保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能够招聘与培训高素质的指导人员,配备完善的设施设备,保障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能够更好地落实。

我国政府出台了多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但在政策的完善和后续保障方面有所欠缺,导致落实不到位或执行错位;社会中介组织相比美国还远不成熟;用人单位在用人机制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我国高校关注的重心在教学、科研方面,就业指导被看作是学生工作的一部分,归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范畴。2004年之前,我国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还只是一个附属机构,大部分挂靠在学生处,一套人马,两个牌子;地位不高,经费很少。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不断凸显和激化,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地位变得日益重要。目前,国内的大多数高校都实行三级就业管理模式,即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校级就业指导中心、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毕业班辅导员。然而,我国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日常工作主要集中在行政管理职能方面。就业指导机构介入过多的事务性工作,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教育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高校在这上面投入的经费也相应较少,专业设施配备也不到位。

3.就业指导与就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首先,从就业指导与就业教育师资的资质来看,美国从事生涯辅导的专职人员的学历层次一般为硕士或博士,并获得由美国国家职业颁发的全国注册职业指导证书。他们的专业背景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咨询学、法学等。据统计,目前全美共有职业咨询师16万人,其中80%在高校。

其次,从专业人员比例来看,美国对就业指导的投入较大,人员配备也相对充足,如耶鲁大学为1∶330,普林斯顿大学为1∶390,康奈尔大学为1∶520;而普通大学的比例就相对要低些,如华盛顿州立大学为l∶1000,怀俄明大学l∶900(以上数据均指就业指导人员与本科生的比例),密西根州立大学的这一比例甚至高达1∶200。

我国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教学【2002】18号)中对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设立有明确的规定:“高校必须建立并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在办公条件、人员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近期,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要保证不低于l∶500。”

实际上,目前绝大多数高校还非常缺乏专业的职业规划师。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一般都是由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或思想政治辅导员兼任,他们一方面并非科班出身,缺乏专业训练;另一方面本身都承担着大量管理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强调的是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应届毕业生的比例,而美国则是与所有本科生的比例。即便我国达到了1∶500的比例,和美国的专职师资人数比也仍然有相当的差距。

对我国就业指导与就业教育工作的建议

1.完善毕业生就业评估体系

我国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亚于甚至超过美国,但在落实方面存在非常大的距离,其中毕业生就业评估体系的单一化是造成差异的重要原因。教育部和地方教育部门也越来越认识到这一问题,希望能更全面地考量学生的就业质量维度,除就业率指标外,将工作满意度、工作薪酬、工作稳定性等反映就业质量的指标纳入评估范围。

2.转变就业指导与就业教育机构职能

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教育机构的职能应该由管理更多转向服务,加大服务力度。一方面,要切实扩大就业指导与就业教育的覆盖面,涵盖各个年级;另一方面,在普及的同时,将生涯辅导推向深入,在普及性的开展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外,还可与院系合作建立每个学生的生涯发展档案,对学生进行更为个性化的辅导。

3.培养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就业指导质量的关键。要提高就业指导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服务,就需要打造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培训,加强实践锻炼,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技能;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新生力量的培养,包括高校设置相关专业,对社会人员进行专业认证。我国亟需建立就业指导从业人员准入门槛制度,此项制度的建立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此外还可以动员社会力量以专业有效的方式参与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丰富从业人员的背景经历结构,从而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4.丰富就业指导与就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内容上,我国就业指导与就业教育应力求实践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让学生能认识到生涯规划在个体一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真正对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形式上,要在尊重学习规律的前提下,引入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生涯规划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通过丰富就业指导与就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真正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切实有效的行动,提高其就业质量和未来工作满意度。

建立适应本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体系

在就业指导与就业教育过程中,一些高校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已经认识到西方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局限性,开始致力于根据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建构本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体系。这一努力应该大力提倡,并在实践中对本土理论进行检验,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就业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 张君生,关荆晶. 中美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体系比较[J]. 世界教育信息, 2006,(12): 42-44.

[2] 邓宏宝. 美国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基本特点及其启示[J]. 机械职业教育,2011,(8): 27-29.

[3] 陈洪建,张成德,尹宗毅. 中美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比较[J]. 经济论坛,2004,(19): 159.

[4] 沈蓓绯. 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体系——以密西根州立大学为例[J]. 教育发展研究, 2009,(5): 75-76.

高校就业教育范文第3篇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关系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到了促就业工作的首要位置,足见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我国政府工作中的分量,也从侧面反映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不小。

早在2003年,北京大学课题组就扩招后第一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涉及7个省份45所高校。调查表明,在求职途径方面,毕业生们对学校的依赖十分强烈。无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方,大学生踏入社会的“前站”,开展就业教育、让毕业生具备应有的职业素养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就业教育“供不应求”

走进中国每一所高校,都能感受到提高就业率的迫切:专门设置的就业办公室,主要领导亲自抓,就业咨询、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讲座、课程等红红火火。然而,红红火火的就业教育背后,学生们并不满意。

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对高校就业教育满意度非常低,表示“很满意”“满意”的比例分别为1.2%和6.43%,表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则达到了29.41%和13.51%。显然,高校提供的就业教育,远远没有满足学生的需求。

与之相对照的则是学生对就业教育的“高期望值”。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显示:曾经接受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大学生仅占5.2%,而超过80%的大学生认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有70%的学生表达了希望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的愿望。

简单的数字对比勾勒出了高校就业教育的现状――供需脱节,而这样的局面随着近年来毕业生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不断加剧,问题越来越多,矛盾越来越大。

乐山师范学院发展规划办副研究员罗秀,较早关注中国高校就业教育,在她看来,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目前中国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都存在“偏差”。

从内容上看,高校就业教育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部分高校简单地把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教育二者等同,只注重信息提供和求职技巧指导,而忽视职业素质教育、生涯发展指导和个性化心理辅导。时至今日,就业教育课在绝大部分高校中还没有成为一门正式的课程,即使开设了,也未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就业教育往往只安排在大学四年级的短短几周内,是名副其实的毕业前夕的突击教育。

从形式上看,高校就业教育单调、乏味。目前, 国内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主要以在课堂上进行理论讲授为主,讲什么、以什么方式进行都由教师决定,很少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及人才市场等现场学习,并进行必要的案例分析,就业指导课普遍显得单调,缺乏生气与活力。其直接的结果就是教育效果不好,很多学生严重缺乏就业实践经验,遇到矛盾和问题依然束手无策。

求职学生的反馈印证了这一点。北京某高校毕业生张然告诉记者,她在学校上的就业指导课时间很短暂,老师讲的一些内容在网上很容易找到,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在找工作过程中帮助也不大。

中国人民大学姚裕群曾做过相关调查:52.9%的高校是大四才进行就业指导,只有17.6%的高校从大一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而且只有58.8%的高校认为就业指导应当从大一开始,还有四成多的高校并不认同全程就业指导教育的观点。由于就业教育时间安排明显滞后,大一、大二的学生有时间和精力,想听就业指导课却被告知没资格参加,到大四可以参加了,却又忙于考研、考证、找工作,没精力和心情认真听。

众所周知,就业教育的指导性和实践性很强,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进行锻炼,如果教育过程过短,且局限于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此外,就业教育缺乏“实效”,与就业教育教师素养有着直接的关系。武汉工程大学邹小荣坦言,目前高校就业教育指导不够“专业”,多数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大多数是党政干部,他们在从事学生工作的同时兼做学生就业指导,无法给学生全面的职业发展教育。

内容不科学、形式又单一,再加之缺乏专业性,高校创业教育难见成效、难以满足学生需求也就不足为奇了。问题是,同样是就业教育,为何国外高校能够卓有成效呢?

被“窄化”的就业教育

作为高等教育的又一个“舶来品”,从一开始,中国高校开展的就业教育就与国外“原汁原味”的就业教育大相径庭。

有学者指出,国外许多国家高校开展就业教育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相比于国外高校的做法,中国高校开展的就业教育“图具其形”,并没有学到本质的东西,因而才会导致就业教育缺乏实效。“一开始,就理解错了,走错了路,如果想做好就业教育,首先应该重新审视就业教育到底是什么?这一点,从国外高校的做法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作为最早开展就业教育的国家,美国的做法有一定的代表性。

20世纪70年代初,时任美国联邦教育总署署长的马兰博士,就提出了“生计教育”的教育观念,认为应将生涯发展、态度及价值观等概念和内容融入传统的学业课程中,并主张职业生涯教育应该成为引导学生规划自我,同时将其规划转化为现实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在这样理念指导下,美国通过立法途径将就业教育“制度化”,使得就业教育成为当前美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美国的高校,就业教育不但有专门机构,还有专业的教师队伍,所有的教师要有培训资格证书或经过考试达标才能上岗。除了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和辅导外,还以讲座、研讨会的方式对全体学生进行职业辅导,同时开设十多门职业生涯指导课程。

美国高校的就业教育有着一套完整的体系,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生涯。服务对象不仅包括所有在校学生,也包括已经毕业的学生。例如密西根州立大学,在学生入校第一年就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基础教育,所有学生必须将个人信息在专门网站上注册,以便职业顾问提前对学生的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进行评估,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服务;在学生入学的第二年,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评价,帮助学生选择专业;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求职的外部环境,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让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场,帮助确定就业意向和进行职业潜能开发,最后形成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第四年辅导学生撰写求职信和个人简历、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如何签约等专门技能,以及为毕业生提供进入工作前的准备。

除了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高校,都将就业教育正式纳入高校教育教学计划,虽然具体做法有所不同,但都实现了就业教育制度化、专业化。关键的是,发达国家高校就业教育根本出发点,在于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项有着长效机制的教育内容,在此基础上,兼顾学生就业指导的职能,而后者恰是当前中国高校就业教育追求的唯一目标。

也就是说,同样是开展就业教育,美国大学生接受了从入校到离校连续四年不间断的“一条龙”式的就业教育,而中国大学生只接受了他们大四年级的部分内容,重点只放在了求职技巧等浅层次上。

事实上,中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颇有些权宜之计,将就业教育当做解决当下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法子。“方向走偏了不说,还有些急功近利。结果就是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像西方高校学生那样,接受到完整的职业素养教育,依然为找工作而奔波。”有学者如是评论。

教育过程“快餐化”,不但使得就业教育内涵“变窄”,剑走偏锋,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罗秀认为,在注重“就业安置”的理念指导下,多数高校的就业教育基本上处于以毕业生为对象的“第四年指导”状态,缺乏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离国家要求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教育距离还很远。

实际上,这种就业教育观念的前设是:只有毕业生才有必要接受就业教育。但现实的困境是:如果就业教育仅锁定在大学四年级, 就会成为一种“应急措施”“季节性快餐”“短期促销式”指导,就会使许多学生难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及早规划, 难以为将来的就业做好相应的知识结构、技能训练和心理调适准备,在毕业求职时处于被动的地位,对学生一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限制了当前就业教育工作的持续、快速和有效开展。

就业教育唯“就业率”是举

中外对比,不难发现,中外高校就业教育差距,与其说是内容、方法上的问题,不如说是方向上的分歧。

对于中国高校就业中的诸多问题,有学者认为,这与我国高校开展就业教育的历史较短有关。据邹小荣介绍,1995年原国家教委发出通知,要求全国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199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制定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大纲》,这标志着我国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及就业指导教学工作的正式开始。显然,相比于美国等国家几十年的成熟探索,中国开展就业教育的时间还相对较短。

但也有学者认为,时间短不是主要问题,关键还在于对就业教育理解上的偏差,一开始将就业教育简单地作为解决眼前就业问题的“应急工具”。

有学者认为,尽管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引入了就业教育概念,但就业教育真正得到重视是在2002年,其背景是1999年高校大幅度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2003年面临就业。就业形势的巨大变化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就业率备受关注,进而引起高校对就业教育的重视。因此,追求高就业率成为就业教育受到重视的初衷和目标。

就业教育为“就业”,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中国目前高校对创业教育的理解却比较狭隘,直接的体现就是单纯以“提高就业率”为目标与导向。

对此,罗秀认为,现行的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就业安置”的理念,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一个学校就业的量,更反映不出就业的质。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就业教育局限于围绕“提高就业率”来展开,往往忽略了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生涯发展,只想方设法尽快将学生推向社会,而不是根据学生的真正意愿和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更不是根据生涯发展的理念和规律,指导学生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规划自己的职业从而获得长久的就业力,这不能不说是对就业教育的歪曲。

就业教育需要“转向”

问题的根源往往在问题之外。我国高校就业教育暴露的问题,折射出我国高校管理、评价中存在的一些不科学之处。对此,有学者认为,从中国高校实际情况看,高校就业教育要想有效开展,单单靠高校设置几门课程、增加一些专业教师是不够的,而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乃至政府部门的通盘考虑,才能改变就业教育唯就业率是举的局面。

从政府层面看,应该在解决大学生就业上采取更多有力、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大学生这一“精英”群体的人力资源优势。比如,通过政府这只有力“大手”,对大学生就业走向进行调控。目前,以“北上广”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城市和沿海地区依然是绝大多数大学生的首选,而广大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战略亟需要高质量的人才支撑。政府对此应进行引导。

有学者认为,政府这方面的工作是无法简单以思想工作所能够动员的,需要强有力的利益杠杆进行驱动。这方面,有着比较好的例证。比如近年来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以及首届免费师范生全部到中西部地区任教,这些都得益于政府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和“免费师范生计划”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了毕业生的后顾之忧。

从教育管理部门看,应该对就业教育进行统筹规划,改变单纯用就业率评价高校的做法,让高校不再单纯为提高就业率而劳心费力,从而沉下心来对就业教育加强研究,按照教育的规律推行就业教育。从国外开展就业教育经验看,就业教育不能过于功利化,但凡开展得比较好的国家,都将就业教育纳入到了学校教育体系,并形成了制度化,有的国家甚至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保障。从现有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看,这显然是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思考的问题。

作为就业教育的直接承担者,尽管一时难以像国外高校那样做到就业教育常态化,也无法回避“提升就业率”这一初衷,但在开展就业教育过程中,一些工作是可以做实的,是可以掌控的。比如在教师选择上,可以选派一些有职业经验的老师进行必要的课程设计,对学生进行更加专业的指导。或者可以创造机会,让更多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培训,并提供必要的实习机会,从而让高校就业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对学生更加有吸引力。在课程设计与规划上,高校要有科学理念作指导,将就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不要“临时抱佛脚”,说怎么搞就怎么搞,等等。

总之,要在可能的范围内,通过种种办法,将高校就业教育的“含金量”补足,让就业教育有一些生气,让学生感受到就业教育的魅力,切身体会到就业教育在个人成长与发展中的不可或缺。如此,高校就业教育才会慢慢转向,回归本初的样子。

发达国家高校就业教育状况一览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由于各国社会政治及文化的差异,其就业的思路和办法也各不相同,构建了各自的就业教育体系。

美国 在美国教育史上,曾两次专门以政府法案的形式推进职业生涯教育改革,对美国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分别是20世纪70年代的《生计教育法案》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学校工作机会法案》。同时,美国教育部和劳动部共同发起了“从学校到就业”项目,课程设置重点围绕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和自我决断能力等基本素质的培养。

德国 在德国,所有在校大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职业规划的咨询服务。开学之始,学校就辅导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及目标进行专业的选择,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和辅导,并把就业指导贯穿在学生职业生涯和人生规划之中。职业生涯服务机构会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测评,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建立学生档案。除了高校设有职业生涯服务机构以外,德国政府、企业和私人咨询介绍所等社会多方力量也共同参与进来,共同组成完善的职业生涯服务系统。德国学校的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人员,一般都须具备专门的心理学或教育学背景(相当于中国硕士学历)。特别是对提供职业生涯辅导专业咨询或培训服务的专业人员的资质要求非常严格,必须具有在不同行业3~5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同时接受过规范的专业学习和培训。

日本 日本职业生涯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贯穿于人的一生。这些内容贯穿于所有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并把学校教育与成人教育有机衔接起来。2004年1月,日本文部省“有关推进生涯教育的综合性调查研究协会”发表了《报告书:为了培养每个孩子的勤劳观、职业观》,其中将“生涯教育”定义为培养每个孩子勤劳观、职业观的教育,将以前的职业教育旨在令其习得从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及态度的教育和“进路指导”作为生涯教育的核心。

高校就业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业教育;就业教育;大学生就业;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7)06-0109-04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从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逐步转变,大学生就业也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一方面完成了从“包分配”到“自主择业”的转变从而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与日俱增。人们在探求缓解就业压力的途径时,往往会不约而同地指出,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不应只是被动就业者,更应成为能够创造就业的创业者。而在现实中,创业对我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的促进是十分明显的,与此对应的是,创业促进了就业:1997-2001年,创业不活跃的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和联营单位净减少5343万个工作机会,而创业活跃的公司、股份合作单位和私营企业共提供了1407万个新增就业机会。

在此背景下,创业教育被适时地引进了我国高校的课堂。1998年,清华大学在国内管理学院中率先为MBA开设了“创新与创业管理方向”,其中包括8门课程。两北工业大学在2000年成为最早为本科生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2002年,教育部将清华大学等9所院校确定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之后,又有一批院校紧随其后,纷纷开设各种指导学生创业的课程和培训。

对比国外的高校创业教育,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兴起一方面与国外一样,是经济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需要,另一个特殊背景是我国高校学生就业“双向选择”的政策转向和就业压力的加大对创业教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实际上是为了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各高校在定位时也大多取广义的创业教育,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出的“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因此,促进就业是我国大多数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出发点。但客观地说,处于“初级阶段”的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应该仔细思考,认真解决。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促进就业的视角,结合实际来看,笔者认为,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创业教育观念不合时宜

高校创业教育观念的落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仍有许多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仍然停留在举办零星的创业讲座阶段,这种蜻蜓点水式的讲座效果是非常有限的。把大学生创业教育纳入到系统的学习和课程体系中的高校仍在少数。这种点缀式的创业教育对促进就业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其次是对创业教育涵义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创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而不是“老板”,片面性的理解必然导致现实中创业教育的重精英教育,教育机会不均等;重短期效果,轻长期效应;重技巧培训和能力提高,忽视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等问题的产生。如果把创业教育仅仅理解为“企业家速成教育”,恐怕促进就业的初衷是要失落的。

2、尚未形成完整有效的创业教育体系

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应与学校既有的教育体系形成有机的结合,涵盖创业教学、创业实践等环节,具体来说要在指导机构、教育模式、师资队伍、理论研究、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体系、辅的“第二课堂”活动以及实战性的实践活动等方面具有系统性和规范性。至于创业教育体系的有效性则是指它的就业效应。但由于创业教育涉及到教学的系统改革,创业教育也不是开设几门课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要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这就牵涉到学校的教学改革问题,涉及到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甚至涉及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层次问题,鉴于此,我国高校尚未有形成完整有效的创业教育体系的成功案例。

3、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人为割裂

从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情况来看,有能力在毕业后短时间内进行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仍是少数,而多数的学生仍需通过先就业再创业的途径,经过较长时间的准备才能实现自主创业。因此,创业教育不能和就业教育割裂开来,甚至取代就业教育。有学者认为创业教育的实现意味着就业教育的衰落,笔者认为是值得商榷的。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就业教育是一致的,即拓宽学生就业渠道,解决学生“出口”问题。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创业教育的实施应树立大就业观,致力于提高学生就业力,促进大学生就业,没有这个落脚点,创业教育势必沦为“空中楼阁”,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做秀”。

但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仍普遍存在着“两张皮”的状况。创业教育由一些讲授企业管理理论的老师担任,就业教育由就业指导人员担任,教创业的不管就业,管就业的不懂创业,二者“井水不犯河水”。这种人为割裂很容易让学生误解创业就是一部分“能人”的专利,而导致创业教育难以推广、深入;同时也容易使就业教育的资源流失,导致学生就业力培养机制的完善缺乏强有力的支持,这对目前许多就业教育体系仍处于发展阶段的高校而言无疑是令人担忧的。

三、促进就业视角下的高校创业教育创新

在我国现阶段,高校创业教育应当致力于促进就业,但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高校创业教育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高校创业教育必须有所创新,从创新观念、创新组织人手,找到有效的创业教育模式。

1、高校创业教育的观念创新

(1)处理好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关系。要发挥创业教育的就业效应,就需要处理好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的关系。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就业教育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学生进入高校后(甚至在上大学之前)即能通过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的指导明确自己的职业取向,换句话说,自己是否能够自主创业、在什么阶段进行自主创业大多已经初步明确,这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毫无疑问是事倍功半的。美国等国家(也包括我国)创业教育的尝试都是从有职业经验和创业能力的MBA层次的学生开始的,这恰恰说明就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应该是就业教育的自然延伸。

(2)创业教育应致力于提高学生就业力。大学毕

业生处于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型期,多数人将进行初次职业选择。影响这个过程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是大学生的就业力。创业教育的就业效应落在实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就业力。大学生就业力指的是大学生们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所需的能力。就业力是大学生就业的保证,也是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国外一些研究机构把大学生就业力具体化为以下七个方面的技能:基础技能:学习的能力;基本能力技术:阅读、写作、计算的能力;沟通技术:倾听、表达的能力;适应性技术:解决问题、创造性思考的能力;开发技术:自尊、动机、目标设定、职业生涯规划等开发自我的能力;群体效果技术:处理人际技术、团队工作、协商的能力;影响技术:影响他人一同工作的能力。1999年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把创业能力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中的创业态度、创造性和革新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对承担风险进行计算的能力;懂得一些基本的企业经营概念,如生产力、成本;自我谋职的技能。二者对比后我们发现,创业型人才具有的是多维度的知识技能结构体系,但进行谋职所需的就业力是创业型人才必备的能力。因此,提高学生就业力与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之间并不存在冲突,相反,创业教育应将学生就业力的提高作为基本目标加以考虑。

2、高校创业教育的体系创新

(1)健全指导机构。高校创业教育指导机构的建立至少应包括三类人的介入:一是高教管理人员,二是专业创业教学、科研人员,三是就业指导人员。校外创业成功人士和校内大学生创业社团领袖则可以作为必要的补充(见图1)。如果条件成熟,将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指导机构归于一个部门,这种机构设置充分体现了创业教学与实践、理论与实务、创业与就业、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尤其有助于打破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两张皮”状况,从而为创业教育发挥促进就业效应奠定坚实的基础。

(2)完善支持体系。封闭式的传统教育模式是不能胜任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因此高校创业教育必须要有健全的外部支持体系。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外部支持体系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高校自身的支持。首先应注重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和贯彻创业教育的思想,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更要贯彻创业教育的精神,以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独立工作的能力;其次是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设立正式或非正式的创业咨询机构,对政府相关创业政策进行大力宣传;三是积极发挥各级学生管理机构和社团机构的作用,积极开展创业计划大赛等非课程性创业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第二个层面,是教育行政部门。可通过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等手段在政策层面推进创业教育的发展;组织各高校任课教师定期进行培训,召开学术经验交流会;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将创业教育纳入高校教学水平评估考核范围。第三个层面,是社会。应该积极营造鼓励创业的环境。包括政府出台鼓励支持“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针对自主创业的社会融资渠道;敢于冒险的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团队的市场培育机制、建立高效的创业企业“孵化器”机制等等。

(3)建立评估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创业教育评估机制和就业教育评估机制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建立评估机制的关键在于设立全面、合理的评估指标,注意指标动态和静态、主观和客观的结合。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客观指标;其次是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观察学生对创业意识、创业精神的主观认同程度;第三是在对毕业生跟踪的基础上了解学生毕业后在不同的规定时间段内取得的成就;另外学生在各种创业竞赛活动中的成绩也是很好的评估指标。

为了更好地评价大学创业教育项目,Vesper(1997)在多年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主要应当从以下7个方面进行评价:提供的课程、教员发表的论文和著作、对社会的影响力、毕业校友的成就、创业教育项目自身的创新、毕业校友创建新企业情况、外部学术联系(包括举办创业领域的重要学术会议和出版学术期刊)。

(4)加强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建设。目前在开展创业教育的各高校里,从事创业教育教学和培训的教师大多自身缺乏创业经历,在为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训时,纯知识的讲授多于实战中的真知灼见,难免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可是创业教育中的核心部分――自主创业培训尤其注重实践和实务,若没有亲身感悟,简单的照本宣科根本无法把握创业的精髓和实质。在美国一些创业教育开展得较好的院校,专职从事创业教育教学的教师也不过一两人,绝大部分师资来源于从校外各领域聘请的“创业导师”。丰富的创业经历使他们的讲授贴近创业实际,生动而发人深省,深受学生欢迎。有专家认为,从中国实际出发,根据目前国内外创业教育的成功实践,创业教育师资体系的构成要素应当多元化,可包括经济管理类专家、工程技术类专家、政府经济部门的专家、成功的企业家、孵化器的管理专家、创业投资家等六个方面。

3、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创新

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包括创业理论、创业实务和创业实践三个方面,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括课程体系,还包括非课程体系;不仅要学校参与,还需要社会介入;不仅要具有理论性,还要具有实践性。本文在借鉴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和项目的基础上,从提高大学生就业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要求出发,提出一个多维的包括创业课程、创业讲座、创业技能竞赛和“创业者俱乐部”四个部分的创业教育模式。

(1)创业课程。创业课程的设置的对象原则上可以包括所有类型的学生,根据学生的需求和专业特点则可以分别设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各高校在设置创业课程时应结合学校的特点和学科优势,形成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创业课程。需要指出的是,就业指导课程,尤其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必须是学生修读创业课程的准备。道理很简单,把一群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的学生赶进创业教育的课堂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创业课程首先要注重设置的系统化。美国从事创业教育的先驱者百森学院所创立的教学模式在这方面值得我们借鉴。这一模式通过系统化的创业课程设计,使创业教育被贯穿于学生的四年全部学习过程中;其次,在教学中要加强专业学科与其它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本学科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修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以及外语、计算机等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其作为“通才”的能力素质;其三,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体现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等,并充分表现出其创业精神,这样的教育效果更直观、生动,更能启发创业思路、拓宽创业视野。

(2)创业讲座。创业讲座对于弥补学生社会经验的不足、课堂教学的局限和教师创业经验欠缺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创业讲座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聘请客座讲师开设系列的讲座,这类似于在学校

开设一门创业课程,但其开放性较强;二是论坛的形式,邀请多位社会人士针对某一主题进行主题发言并进行开放式的讨论;三则是有着不同创业背景的社会人士针对创业各个层面内容分别进行的系列专题讲座。创业讲座可以长期化和制度化。各高校应该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校友网络,凝聚一批具有丰富创业和经营管理经验的社会人士,并且通过聘任客座教授或兼职讲师等形式,形成一种固定、常设的创业讲座制度,使创业讲座活动成为学校创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3)创业技能竞赛。创业技能竞赛是一系列竞赛活动的组合。是大学生模拟创业、提高创业能力、培养创业素质的一项有效方式。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来设计创业技能竞赛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如可以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竞赛、职业形象设计、管理竞赛、科技作品竞赛以及创业计划竞赛等等。其中职业生涯规划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应该成为核心的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是规划者在认识自我、评估环境的基础上对职业目标的选择和职业发展策略的确定。这是一个创业者自我识别的过程,也是一个将自己的创业意愿转化为可执行的具体计划的过程。能够进行自我规划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必备的素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就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已有一些高校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取得不错的效果。

创业计划竞赛目前成为一项风靡全球的校园活动,并已形成了一个全球商业计划竞赛网络。创业计划竞赛过程中,学生要经过组队、选项目、培训、市场调查、完成创业计划书以及答辩等阶段。通过参与这个过程,学生获得了宝贵的模拟创业经历,学习积累了创业知识,培养了创业能力,锻炼了团队精神、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提高了分析和研究能力。因此,高校在探索创业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创业计划竞赛这个载体,构建培养模式和训练体系,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和事业心,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业技能。

(4)创业者俱乐部。我们暂且采用“创业者俱乐部”来指称准备创业和已经创业的学生之间交流、沟通、学习和实践的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兼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是一个重要的创业教育模块,因为学生可以在这个组织里学习、积累和检验创业知识,就像企业集群的成长机理一样,创业者在平台中可以获得群体效应;它具有“孵化器”的作用(一些高校即在校内成立了创业孵化中心),通过这个平台,准创业者和创业者可以获得诸如培训、风险投资、项目、技术、孵化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学生创办企业或者新创企业的成长管理;它更是一个交换信息整合的平台,通过一种互动的方式把学校、风险投资机构、企业、科技园、“孵化器”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等创业教育支持体系连接在一起,获取各界的支持和参与,使大学生创业活动具有一个很好的生态环境。在这个创业生态系统中,既可以加强高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又可以密切学生与风险投资界、企业界等的联系,从而丰富学生的创业学习和实践,放大高校的创业教育功能。

高校就业教育范文第5篇

一、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原因

1.高校学生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民办高校学生在成绩、基本素质、个人能力等方面和本科学生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此导致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在大学学习上存在认识的偏差,表现为一些学生认为创业课程开展的不必要。加上很多毕业生认为创业需要大量资金、人力、经验的支持,久而久之失去了创业的热心、信心和激情。学生思想上的认识导致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发展存在问题。

2.高校教师

高校教师在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起到重要主导作用。但是一些民办高校是由辅导员、行政人员担任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他们缺乏就业创业的知识,无法为学生提供完善化的就业创业信息。

3.高校

民办高校受自身性质的影响,没有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提供有效的支持。民办高校资金全部依靠学校自身解决,虽然在思想上认识到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受资金的影响,很难在真正意义上开展有效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民办高校很难引进高级职称师资指导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工作。另外,民办高校虽然在政策的号召下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支持,创设了各种形式的创业园区,但学生在实施创业活动过程中缺乏规范化管理和支持,制约了创业园区应用价值实现。

(二)外部原因

1.国家政策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下,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认识到毕业生创业就业的重要意义,也出台了相应对文件支持学生创业就业发展。但是在实际操作上却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和政府部门的支持,学生也不了解国家为大学生就业创业颁布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由此导致高校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效果不理想。

2.社会组织

受我国教育体制影响,各类型企业、事业单位在招聘毕业生的时候存在轻视民办院校的现象,导致民办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存在更大的压力。

二、完善民办高校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的建议

(一)将大学生创业教育融入高校课程体系中

民办高校发展具有灵活性的特点,为此,民办高校发展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调整课程他体系和课程教学模式,在民办高校体系中增加创业教育课程,形成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民办高校要形成完善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学生学习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开设以创业学及企业管理、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企业策划等基本知识为主要的选修课程,并实现课程和专业体系的配套。在学生创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指导、创业心理训练、创业技能培养、综合经营管理课程,在课程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对创业理论的了解。

(二)为民办高校就业创业提供多元化的经济保障

民办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首要问题是资金,民办高校创业教育经费不仅要依靠学生的学费,而是应该从社会、政府、企业等多个方面为民办高校就业创业教育谋取经费。政府部门需要对民办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开展予以正确的认识,即认识到民办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缓解现有的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发展。在清醒的认识之后,政府部门对民办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发展提供资金和配套设施的支持。另外,政府部门要适当加大对民办高校的发展投入,在民办高校创业发展的时候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加强民办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在真正意义上做到“引进来、走出去”。

(三)整合资源,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提供更多实践平台

民办高校一些是实体企业出资经办的,为此,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可将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与出资人主业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产学研一体的创业实践教育平台。对于一些发展成熟的民办高校,可专门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提供重要的实际演练平台,激发大学生就业创业热情。(四)转变创业就业理念,为民办高校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就业社会氛围民办高校要加强对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思想的宣传,提升学生对民办高校创业就业的认识。同时,民办高校还需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和学生学习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广泛、多样的创业政策和创业制度,积极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就业。

综上所述,创业教育我国高等院校改革发展中的创新教育理念,是社会竞争和时展变化的一种必然趋势,民办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将有利于创新型社会的发展。但受民办院校办学体制有其自身特点和学生特殊性的影响,使得民办高校创业就业教育的开展存在较多的问题和障碍。为此,需要民办高校更新原有教育观念,加强对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视,建立专门的创业教育培训和管理机构,健全高校就业创业教育队伍建设,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民办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发展。

作者:刘晰凝 单位: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牛三平.民办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析——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8):33-35.

[2]林冬冬,陈月玲,张婷.高校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就业创业的途径和机制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6,(11):5-6.

高校就业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 就业教育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4-0034-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国家、各地方政府和高校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陆续出台了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诸多措施,很多高校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设置了就业教育课,把就业教育列入了公共必修课程。通过就业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掌握择业技巧,规划好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升就业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课仍存在一些问题,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真正需求,因此,高校必须重视这些问题,对大学生就业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提升就业教育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质量,努力实现大学生高层次、高质量就业。

一 高校就业教育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业教育课是高校开展就业教育的主要手段和方式,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技巧教育、择业观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家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调整就业心态,掌握求职技巧,合理规划职业发展目标,提升就业能力的有效方法。目前,虽然各高校比较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教育,也普遍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从总体上看,高校就业教育课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目前多数高校就业教育课的师资队伍相对薄弱,以学校的党务、行政和学生辅导员为主要力量,他们中的大多数日常事务较多,对就业教育课投入的精力没有保障,也不能够深入系统地研究就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而且,他们对就业教育知识的掌握比较有限,教学能力和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教师虽然在课前对课程进行了认真准备,也下了很大的工夫,费了很多心思,但是由于没有较好的教学方法,讲课方法过于单一,很难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2.任课教师责任心不强,备课不充分,教学效果不好

目前,有部分高校教师对就业教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求职技巧和招聘信息在网上和实践中都可以学习,没有必要开设专门课程来讲课。因此,在备课时缺乏主动性,热情不高,参与不积极,造成讲课时内容匮乏,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

3.课堂讲授内容针对性不强

由于部分高校就业教育教师多为兼职教师,对就业教育课的课程体系和专题设置研究不够,在备课时往往使用教材或从网上下载现成的材料与统计数据,再结合自身的感受去讲课,没有形成系统的、规范的、有针对性的、具有实效性的授课讲义。造成课程内容讲得多,师生互动少;理论讲授多,课程实践少。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浅薄,一味地重视对学生求职技巧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准备好职业素质等深层次的问题,对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不大。同时,目前的就业教育课还忽视了不同专业、不同个体学生的不同需求,缺乏针对性,在授课过程中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4.教学内容重点不够突出

大学生就业教育课程的内容比较丰富,知识点也较多,知识涉及面宽,但课时有限,因此,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突出重点、明确目标,现有的课堂教学往往未能满足这一目标。多数教师在授课时对知识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了解,甚至不明确哪些是应该了解的、哪些是应该理解的,哪些是应该掌握的,哪些是要学会运用的,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5.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高

目前,就业教育课虽然采取了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但从总体上看,课堂教学方式还是以教师为主导,基本还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播放课件学生看等。这些模式缺少启发性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表述,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更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主动性,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不积极、不主动,课堂气氛不活跃,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好。

二 新时期高校就业教育课的教学改革探索

1.按照就业教育课堂教学体系积极开展并加强教学研究

教育部规定,要求高校把就业教育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来开设,纳入教学计划,利用学生在校期间对学生开展就业教育,其规定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即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就业能力、求职过程指导、职业适应与发展、创业教育。作为高校和就业教育课教师,应该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这一课程体系,根据各部分内容的侧重点不同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特点确定课堂讲授内容,努力把这一课程体系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贯穿于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涯中,真正让学生通过学习在思想上、心理上、能力上和行动上提前做好就业准备,从而达到促进学生顺利就业的目的。

2.加强就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就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高校就业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

一、开展创业教育的历史背景

随着这些年来我国高校的连续扩招,就业难、难就业等问题逐渐上升为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就业问题,高校如何未雨绸缪,寻求解决就业问题的突破口,引领毕业生增强个人就业竞争力,更新就业观念,顺利就业,成为各高校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来自教育部的最新数字显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累计超过495万人,年均增幅27%,到2007年9月,应届毕业的495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中,只有约351万名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就业率为70.9%,超过144万毕业生仍未成功就业。而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更是惊人的累计超过550万人,就业形式更加严峻,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高校毕业生毕业后放弃传统的就业方式:不是多方寻找打工机会,而是选择自立门户,开启自主创业之路。

据一项调查问卷显示,有72%的应届毕业生具有自主创业的欲望。而实际上,也确实有很多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的途径,发家致富,获得了成功,不仅为自己解决了就业问题,还为很多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各个方面显示,通过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就业时尚。针对这种情况,在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当中,增加有关自主创业的教育环节就显得尤为必要。那么什么是创业教育?

从宏观的角度上讲,所谓的创业教育就是指在详细了解国家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和规定的基础上,结合社会需求,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可行性、风险性、政策保障性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给予毕业生创业相对全面的基础知识和信息参考。

二、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

针对当前社会形势,结合目前高校毕业生特点,开展创业教育,一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创业进行分析、引导、教育:

(一)创业的社会背景和相关政策

目前的社会背景,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法制社会。市场经济,商品经济活跃,大家公平竞争,只要有能力,就可以独领,但要是决策失误,即使是血本无归,也只能是自己承担全部责任和后果。自负盈亏,可谓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市场经济还要求,凡事要想成功,必须遵循它的运行规律。所以,不管做什么,做好市场调查,了解其运行方式,都是首先要做的一步。

知识经济,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生产力,在现代社会,如果不具备相当的知识基础,可以做的事会是非常有限的,所能取得的成就,也会非常有限。现代人特别重视教育和提倡终身学习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信息时代,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把握商机很重要,而商机的获取,就在于信息渠道是否够广、够准确。现代人对信息的理解,尤其侧重于充分利用互联网,来推广自己和获取更多的商业信息。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法制社会,实际上就是说不管做什么事,都必须按规矩来。规矩就在于国家和地方的各项法规政策。过去有不少商业大亨,由于商业活动中存在违法行为,最终导致由原来的八面威风变成了一名可耻的阶下囚,前途尽毁。因此,了解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合法经营,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当前,政府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比如减免税收,三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这些优惠政策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和政策保障。

(二)多方位、多角度剖析创业的可行性和风险性

现代社会,大学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走上成功之路的案例不胜枚举,比如,世界首富、慈善巨人比尔盖茨创造了微软神话;“国美”龙头黄光裕,16岁开始闯荡,18岁培育国美电器,35岁便成为中国首富。这些耳熟能详的创业成功人士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树立了非常好的活榜样,更提供了无数的参考经验。但是,也有不少自主创业者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失败的结果。这其中血本无归、债台高筑,从此一蹶不振的也大有人在。因此,是否选择自主创业作为自己的出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应该慎重地考虑。

要慎重地考虑自己打算从事的事业,是否确实具有可行性。一般来说,这个时候有许多工作要做,例如市场调研、投入预算、成本回收期预测、可能的利润空间等。这时候的工作越细致,创业成功的几率就越大。

创业能否成功的另一个关键所在,在于对风险的把握。能否有效地控制风险、正确地应对风险,是你的事业能否乘风破浪、一帆风顺的关键所在。

因此,如何正确看待和清醒的认识自主创业的可行性和风险性,是计划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们所要面临的第一个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同时,做好足够的前期准备,也是成功地实现自主创业的关键之一。

(三)成功的事业要求创业者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1、自主性。面对普通事物要有独特的思维、独到的见解。具有极强独立自主性的人才敢于展现自我,突出重围,实现自我的理想,这也是创业必须有且最为关键的一点。

2、抗击打性。创业的道路布满荆棘,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创业者不仅要充分发挥持之以恒的精神,还要凭借自身的顽强毅力去承受和抗击来自各方面的打击,仔细分析、认真总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走向成功。

3、人际关系。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在当今这个分工越来越精细的时代,没有人能够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超人。所以,要想成功创业,就必须学会利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好好利用人脉关系,通过友好人际关系为自主创业扫清障碍。

4、创业资金。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创业,就应该先准备好足够的创业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准备好足够的创业资金,即使做好了其它一切的创业准备,也无法进行创业。

(四)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的内在问题

1、盲目乐观。大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人生阅历,看待问题较片面,面对局部成功往往过于盲目乐观,容易头脑发热,错误的分析形势,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为创业留下隐患。

2、缺乏对市场的洞察力。大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对当前的社会形势不够了解,对社会的需求状况不够清楚,缺乏对市场的洞察力,往往无法准确的定位。

3、缺乏对法律和政策的了解。懂法律和了解国家政策能给自主创业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事业有专攻,大学生往往容易忽视法律和政策,给创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在无形中触犯法律。

4、不善管理,任人唯亲。由于年轻气胜,大学生在创业阶段的管理上往往不善于管理,任人唯亲。当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就无法用规章制度来加以管理和约束,容易造成很多没有必要的麻烦。

5、急功近利。大学生创业往往没有足够的耐性,过度、过快地关注结果,拔苗助长、急功近利。最终事与愿违,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由于上述等问题,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很多困难和潜在风险,尤其是大学生社会经验的缺乏,更是给创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但是面对不是很确定的未来,大学生自主创业,又存在一定的可行性,其主要表现在大学生敢打、敢拼,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同时国家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经济、政策上都给出了一定的优惠。总之,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大门已经打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憧憬着有朝一日能实现自己的创业理想。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由于我国的国情以及我国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起步比较晚,因此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还任重而道远。而创业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毕业生在了解和掌握创业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合理定位,确认自己是否适合创业。因此在大学生创业具有风险性和可行性的双重矛盾基础下,高校就业开展创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更具有很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面对知识经济和新技术革命的机遇与挑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将成为一国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

我国高等教育必须紧跟时展,与国际接轨,大力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尽快提高大学生素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适应知识经济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因此,必须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具体化

创业需要综合素质,创业者应当具备创新者、管理者、企业家、社会活动家等角色的多种综合能力。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种具体、特殊的教育模式,是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具体化。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手段

当前,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就业的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的压力越来越沉重。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谋出路和自主创业,通过创业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一个大学生的创业成功,可以带动几个甚至一大批大学生的就业,从而大大缓解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张平.就业——你准备好了吗[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高校就业教育范文第8篇

所谓高校职业规划教育,是指根据学生培养目标和学校教学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和社会就业形势,并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具体条件进行升学或就业分流选择,引导学生以社会实际需求调整就业期望值,主动增强综合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施受过程。

国内外高校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对比

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起步较早,而且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具有早期性、个性化、实用性、专业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以德国为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在对学生的职业定位和人生规划之中,以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德国的大学生就业采取“自我负责,自由择业”的制度,呈现社会化和市场化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德国不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反,德国各级政府、学校和社会都主动参与、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把职业生涯规划视为就业工作的“发动机”。专业化的指导队伍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分类指导,并能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形成一个高效合理、规范有序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这种体系是以政府为主体,学校、企业和私人咨询介绍所等社会多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对学生进行实用技能培训,实现学生与市场的“零距离”接触,强调人与职业的和谐发展,谋求人在职场中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使人的创造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展。

而在我国,高等学校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开掘,尚未形成成熟的观念,无相应的机制予以保障。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职业发展中心孙仪认为,现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是起步晚、发展快、任务重。无论从机构设置、职能的发展、职业化和专业化队伍的建设,还是工作场地与经费,乃至职业指导理论的研究等任何一个角度看,目前的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都处于起步阶段,虽有需求拉动,但与实际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事实如此,我国高校普遍缺乏专职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专职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人员不仅数量少,而且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可操作的技巧,离提供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还有很大距离;学生也很少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大学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使毕业生择业的自越来越大,但由于职业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学生的职业观未能与时俱进,许多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薄弱,对职业生涯规划普遍不重视。

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若干思考

1.构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就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教育计划之中,创建例如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等机构,由学校领导、专业工作者以及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等人员组成,各类人员从不同角度发挥不同作用,适时地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和咨询,并结合工作实践开展研讨活动。此外,打造一支职业咨询师队伍,促进职业指导工作向专业化、专家化迈进。对相关人员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理论和实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才测评与统计、就业求职心理研究、劳动人事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

2.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毕业前一朝一夕的事情,应贯穿学习生活和人生规划的全过程。学生知识的储备、能力的提高都是一个逐渐积累并发展的过程,人的职业兴趣、能力发展也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实施分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科学的理念传输给学生,同时教给学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法,让他们在思想素质、知识能力、心理状态等方面都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择业和就业的成功积累资本。

在大学一年级,注重对学生的理想教育和成功教育。这一阶段职业规划辅导目标应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初步了解职业内容及职业生涯基本理论,展开自我探索,初步了解自己现时的职业兴趣、能力、性格及价值观,引发对未来职业的思考。

在大学二年级,拓展学生的素质,锻炼综合能力。这一阶段职业规划辅导目标是进一步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性格及价值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处理好专业与兴趣、专业与职业的问题,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初步确定自己长期发展的职业目标。

在大三年级,强化专业学习,明确职业发展规划教育为重点。强化专业课学习,不断巩固专业思想,进一步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在明确自己未来职业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好自己的职业发展,特别是对进入社会前的职业准备期应有个明确的规划。

最后,做好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择业与创业教育。通过举办各类培训和讲座,并开设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拓宽就业和自主择业视野,提高自主创业意识和竞争能力。把择业方向导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社会基层,使他们认识到“小企业,大舞台”的意义,把学生的职业理想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体系设计

针对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目的,笔者认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体系应包括以下五大部分: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生涯是指人终生发展的历程,通常又称为职业生涯,是个人一生职业、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总称。可见,职业问题是生涯的核心内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是了解“生涯”、只有在充分认识“生涯”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意识。通过职业选择、职业生涯发展和职业锚等理论,帮助学生了解大学,认识大学生涯与职业发展的关系;掌握生涯规划的概念、原则、意义,从而唤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

第二,自我探索与了解。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探索与了解。包括个人能力、性格、价值观、兴趣的测量等。用到的测试工具主要有:价值观因素表、凯尔西气质分类和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游戏和讨论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关注自身需求和埋藏在心中的理想,自主规划人生目标。

第三,了解工作世界。针对大学生职业知识缺乏、对职业社会与工作世界陌生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包括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方向、不同岗位任职要求、企业对大学生的期望。在教学方法上,可列出问题让学生搜索相关信息,或者引导学生对相关行业的职业经理人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进行人物访谈,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交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及早地认清当今所处的工作世界,避免择业的盲目性。

第四,职业生涯设计。向学生传授生涯设计之道,要求学生自行完成设计报告并规定报告必须包括自我探索、职业社会认知、大学生涯规划的步骤与方法、大学生涯发展规划的制订与实施、方案的评价与反馈等内容。

高校就业教育范文第9篇

近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14年“高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评价排名报告,对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就业报告的内容完备性、公信力及信息公开化等做出评价。报告显示,部属高校年报综合平均得分为60.2分,其中40所大学的就业年报总分达到60分,合格率刚刚过半。国内顶尖高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均未达到及格分数,位列55名、58名和69名。(2月11日《中国青年报》)

就业质量是衡量高校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大众评价一所高校优劣与否的重要依据。然而,2014年度年报的排名报告,凸显出的高校总体就业质量可谓并不乐观,甚至像清华、北大、浙大这样的国内顶尖大学都是不及格的分数。不少网友发出这样的担忧:部属高校尚且如此,地方普通院校的就业质量恐怕更不敢恭维了。同时,随着就业质量报告的公布,不少“被就业”的现象也在人们视线内“此起彼伏”,那么,衡量高校教育水平能否以就业质量“论英雄”?

不可否认,就业是学生选择去高校深造的一个目的;我们也必须承认,目前我国高校就业质量总体偏低的现状,但衡量高校教育水平不能只看就业质量,更不能形成唯就业质量“论英雄”的怪模式。高校教育的终极目的,不应仅仅是就业率或者更准确的称之为就业质量,而更应是受教育者知识技能的掌握、自身素质的提高,当高校的教育水平和质量有了根本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必然会有质的飞跃,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必然会有根本性的提高。试问,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全民教育的今天,社会氛围和谐了、文化气氛融洽了、全民素质提高了,难道发展教育事业的初衷还没有达到吗?难道高校还需要仅仅以就业质量来“论英雄”吗?

目前,不论是部属高校,还是地方院校,在根据实际情况努力提升就业质量的同时,只要是能够真正致力于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只要是为学生提供充足学习、提升空间,只要是坦然看待就业质量这一指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包括学校自身和人民大众在内的所有社会群体也将不再会以就业质量来“论英雄”,学生“被就业”的现象便也不复存在。

(来源:红网)

高校就业教育范文第10篇

高校毕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就业教育随着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顺利就业不仅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具备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教育,这是社会现实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高校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无论从整个社会,还是大学生自身角度来看,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当前大学生就业总体情况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呈逐年增长态势: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自2006年至2011年,待业人数依次为413万、495万、559万、611万、630万、671万。而2003年至2009年就业率总体呈下降趋势:75%、75%、76%、77%、70%、68%、68%。受全球经济好转的影响,201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略有好转,但就目前而言,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毕业即失业”现象

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大约有30%待业,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毕业即失业有两类:一是自愿型失业。很多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就业的机会,待业在家,坐等更好的工作机会,衣食住行全靠父母。二是被动失业。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由于能力等方面的原因,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

二、当前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和挑战。

1.高校就业教育观念落后

主要表现在对就业教育工作认识不足,对就业教育理念理解偏离。目前很多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但其行政管理职能比较突出,服务职能有所欠缺,忽视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育功能,没有发挥就业教育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就业教育工作并未得到充分重视,这与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对于就业教育的需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高校就业教育缺乏连贯性

就业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还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教育体系,更没有建立一个切合实际的就业教育模式。很多学校就业教育只局限于毕业生这个群体和就业这个环节,重视信息提供,忽视思想教育引导;重视理论技术指导,忽视实践教育,没有把学生的学业、就业、事业作为一个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

3.高校的就业教育组织机构还不健全

我国高校就业教育工作的组织机制还不够完善,普遍存在就业教育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少,经费保障不足等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就业工作的开展。

4.就业教育师资队伍缺乏,专业化程度低,没有实现职业化和专家化。我国高校就业教育工作人员中,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这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着很大的差距,远远满足不了就业教育工作的需要。

三、对我国高校就业教育改革的建议

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就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为实现毕业生最大限度就业的目标,就要不断增强就业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1.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理念的创新

大学生职业教育是以引导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取得职业生涯及人生的成功为目标的科学的教育活动,其教育的开展必须以科学的、先进的理念为指导。就业教育是一项专业工作,而非教学的一个环节或行政工作。这就要求高校人力推进改革,从理念上支持就业教育的实现,学校应重视学生的持续发展,关注学生自己的职业兴趣,发掘他们自身的职业能力。学生要立足长期“成长”,就业教育应立足于对学生自我、职业机会与职业世界的全面分析,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2.构建全程化的高校就业教育体系

所谓“全程化就业教育”,是相对于毕业前夕才进行就业指导的一个新理念,即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就将就业教育、就业意识的培养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辅导人员为其提供服务、帮助和指导,让大学生自始至终关注就业前景,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实施就业计划。

3.构建以提高大学生能力为中心的就业教育体系

(1)理论教育和实践开展相结合。社会实践是高校就业教育基本途径。保质保量的实践有助于深化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宽其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掌握基本的工作技术与技能。

(2)学校教育与企业参与相结合。就业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为此,高校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勤走访、善挖掘”的做法,一是邀请人力资源专家、职业指导专家进校辅导。二是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以各院系为代表与用人单位建立多方位合作关系,让学生校外实践。三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联系,不定期召开以就业为主题的座谈会,主动走访用人单位,了解他们对人才的需求及对人才培养的合理建议。

(3)择业与创业结合。就业教育必须做到对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紧密结合。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作岗位也处于不断调整之中,就业教育需要使当代大学生明确:不仅要择业,而且要发挥自身的特长,自主创新。

四、加强就业教育制度创新工作

1.就业教育教师准入制度

上海市从2004年起开展职业咨询师初级、中级资格认证和培训工作,得到了广大高校就业教育工作者的普遍欢迎。我省也应加强关于对从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者的培训和考核工作,并且将职业技能培训与干部的考核、晋升,与教师的职称挂钩。

2.就业教育工作考核制度

就业教育的考核制度就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所谓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必须紧紧围绕就业率,但又不局限于就业率数字高低,既看就业、创业率,又看就业、创业质量,既注重结果,又不忽视过程,以促进就业教育工作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五、结束语

高校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向高校就业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就业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就业教育的改革也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参考文献:

[1]张英华.“校企结合”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丁仁鲜.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3]伍维根.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教程[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室内水电设计范文 下一篇:产业经济发展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