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制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21 10:52:12

高校法制教育

高校法制教育范文第1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法律与道德的协调运作。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发展、道德滑坡的背景下,通过青少年一代的道德修养教育以培养他们的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不失为最好的期待。然而,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社会活动的复杂性以及人的禀性的多样性,法律在当代甚至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将是十分重要的社会控制手段。法制教育要通过对人们行为规范的强化,使道德要求在相对刚性的过程中得以确认。法律信仰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法律知识的传授并不必然地导致受教育者依法而为、缘法而治。法律知识的获知与法律信仰的形成之间存在着一种或然性的关联。“法律被遵守往往不是法律被知晓的直接结果。尽管法律被遵守在很大程度上首先是知晓法律,但它仅仅只是一个外在条件而非原因,或者说它是公民遵守法律的一个辅的因素。”[5]人们总是更多地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去筛选信息,总是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事物,而选择结果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制度制定背景、本人的社会经历和道德价值判断。“作为法律知识的普及,‘受众’可能获得的东西更多的是法律的规定、法律规范的内容,一种国家的意愿、态度、要求,一种法律的‘应然’。……这些都无从保障或肯定当事人行为的自觉,它只是呈现了法律规范可能的指引、评价、预测、教育或强制功能。”[6]客观地讲,道德上的对法律规则的认同感形成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法制教育的效果。同样,我们从法律发展的历程和法制教育推行的过往,也看到了道德对于法律的基础地位和道德目标对于法律精神的深层展示,因此法制教育内容的考究不能不追寻其道德源头。甚至法律的良劣通常也由道德的标准加以评价,这种观点在西方自然法学派的著作中比比皆是。甚至众多实证法学派中那些“坚持法律与道德区分的法学家”也“从来不会否认在历史上道德对法律的影响,无论是英国的边沁、奥斯丁和哈特,还是美国的霍姆斯和格林,这一点上与他们的批评者的观点是一致的。”[7]28所以,法律从来不是独立自在的事物。“一种有效的法律制度,必定要有适当的社会心理保证,或说社会心理势力的足够支持。……有效的社会控制意味着法律、道德、宗教诸领域的基本一致。”[8]218“人的选择行为不仅可以由理性思维支配,而且也可以由感性意识支配,并且后者有更基础的支配作用。”[9]也就是说,法治和法制教育的生命力源于社会大众对其终极价值目标和客观基础的认同。这种价值认同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觉的感性选择将会是法制教育的“终极目的”。生命伦理观的教育正是我们进行法制教育的道德前提。生命教育所提倡的“善待生命”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基点。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各种生命形式,一个社会的道德关怀范围越广,其文明程度就越高。生命教育将生命置于教育关注的核心,它将成为法制教育的“知识背景”,培养受教育者敬畏生命、爱护生命、尊重生命,通过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使受教育者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2传统生命哲学思想:生命伦理观教育的文化土壤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哲学是生命伦理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文化基因。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进行生命伦理教育起步较晚,最早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台湾地区,后来在上海、湖北、辽宁、黑龙江等地陆续展开。然而,生命哲学的思想在我国却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2.1我国古代孝文化影响深远

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历史,直接决定了中华传统道德的形成特质。农耕文明特有的“崇尚经验”的价值选择使“孝文化”的产生成为必然。秦朝以降,历朝历代都将“孝道”作为“以德治天下”的核心价值观。自汉代开始,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义传》,表彰孝子。“孝”被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孝经》是古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必读书目。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孝”字就写作“老”为上“子”为下的结构。如何对父母长辈尽孝呢?首先,中国古人的孝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哲学。《十三经注疏》中讲:“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①这里讲的是子女要养父母之体,供奉长辈,并关注生命质量。其次,子女要做到“孝”还要爱惜自己的身体,珍爱自己的生命。《孝经•开宗明义》中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作为父母血脉的延续,子女要慎重保护自己的身体不受到伤害。再次,“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孝经•圣治章》)要做到“孝”,子女还要做到繁衍生命,延续血脉。这其中层层涵义都体现出古人重视生命、重视生命繁衍的价值取向。在漫长的宗法伦理社会发展的历史中,社会基础是由血缘关系为支点架构的,孝亲感恩的思想使中国人对生命的给予者充满敬意。“亲亲-尊尊”的思想体系成为古时维系社会政治秩序稳定的“精神内核”。诚然,根植于封建宗法土壤的孝文化也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传统孝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家庭关系中的人格不平等,同时,孝文化的异化是封建国家政治中“忠君”体制的伦理基础。然而,对孝文化局限性的甄别并不能否定其无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当今社会的发展视野判断,中华“孝文化”所倡导的“孝亲感恩”仍然具有时代价值。生命伦理教育应当传承“孝文化”中跨时代的精神内核。

2.2“人为贵”的传统文化底蕴

从汉墓马王堆出土的医书《十问》中就有这样的思想:“尧问于舜曰:‘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儒、道两家均提倡生命哲学,儒家一贯讲求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子不语乱力怪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不知生,焉知死”都体现出儒家的生命观,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现世。道家文化也十分重视个体生命的价值。老子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他以名、货、人的自身价值对比,教育人们尊重自己,珍惜自身价值,不可自贱其身。《吕氏春秋•重己》也指出:“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足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这告诉我们,天下之财富,天子之爵位都不能与生命相比。庄子深刻地指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他要求我们应该尊重各种生命形式的存在。这种善待万物的生命理念为今天的生命伦理教育与法制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总之,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着生命主题的思辨,这种对生命伦理的提倡不仅仅是为了生命个体的存在,更有对生命质量的关注。“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信念天然的历史延续性和生命力,规定了适用于此民族的法律精神。”[10]法律需要也必须对这种道德关怀做出相应的制度回应。当今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法治型国家,法制教育的实施理应找到这种文化底蕴并将其发扬光大。

3课程建构与法制教育:生命伦理观培养的有效路径

无论生命伦理教育还是当代法制教育,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通力合作。毫无疑问,大学是学生从家庭走向社会的桥梁,也是进行知识、理念和品行培养的最佳场所。所以,高等教育也就成为一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最富有实效性的途径。在校大学生正处于18岁~25岁之间,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犯罪学的角度看,处于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也属于犯罪高发期。严重的网瘾问题、群殴事件、自残行为、吸毒、自杀、暴力倾向等诸多问题,都在呼吁切实有效的生命教育和高校法制教育。

3.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生命伦理教育与法制教育衔接的首要阵地

2006年“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成为目前高校法制教育的主要课程,其宗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适时进行生命伦理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衔接与呼应。“基础”课是一门更注重理念培养的课程,从理想信念、人生观形成到道德修养、法律素养的提高,都是这门课程关注的内容。这些内容从不同方面关注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它们彼此独立又有机联系。理想信念教育提倡学生要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珍爱自然、保护生态;爱国教育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人生和国家民族的未来紧密相连;道德教育要求学生崇尚“仁爱”,追求人际和谐;公共道德要求学生遵守社会规范,参与公益活动,关切他人诉求;宪法规范要求学生重视权利、尊重生命、保护自由;刑法规范要求学生敬畏生命、捍卫权利。几乎所有的章节都有生命教育的切入点。因此,如果在道德教育中注重生命价值和生命责任理念培养,如果能在法制规范教学时剖析这些法律制度的制定初衷,以及经历了哪些历史演变,有什么样的道德源头和隐含的价值追求,将会引导学生对法律精神深层内涵产生强烈的价值认同。倘若在进行上述教学内容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生命伦理知识和生命价值的教育,势必对大学生心灵的发育和成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在法制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将传统的生命伦理观与法律规则教育紧密结合,从尊重生命的角度让学生体会各项法律制度的合理性和权威性,形成对法律的认同,进而将法律制度内化为法律信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正养分存在于社会土壤之中,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关注社会,还需要走入社会。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入社会,观察并体会真实的社会,思索社会问题的来源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以“生命伦理”为主题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们带着目的、问题了解社会、贴近真相,进而“用事实说话”,打动受教育者。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青年大学生可以通过调查访谈的方式了解人们对暴力犯罪现象的认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目前日益严重的青少年自杀现象;通过走进各种保护动物的志愿者组织看到人与动物的友爱和人间冷暖;这些活动的有效开展将会使大学生们主动关注生命的价值,思索生命的意义。

3.2校园法制文化建设:生命伦理观培养的重要路径

由于大多数高校对学生实行住校管理,校园就成为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和活动空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1]

3.3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三观”形成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校方应倡导“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和珍惜生命”的理念,宣传生命价值的正面事例,报道威胁生命、残害生命的负面案例;在学生中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尊重意识、奉献意识;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宣传健康的生命价值观;用渗透式的方式增强学生对法制知识和建设法治国家的认可,关心学生的内在精神需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真正使法治观念、生命关怀的理念在校园里像“空气”一样存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法律生而有之的世俗性,决定了它不可能“自给自足”,也必定是一门经验的科学,法律意识、法律信仰的形成必然受到很多或然性因素的影响。高校的法制教育应从本土文化中汲取养分,从现实生活中提炼素材,在教育过程中不断丰富,如此才能架构出完整的立体教学模式。如同人的躯体需要“灵魂”一样,复杂多元的法制教育也需要一种置于所有教学安排之上的教育理念。所以,生命伦理观的培养应当作为高校法制教育的原点,由此引导受教育者反思生命意义,领悟生命价值,认同法治的内在精神,从而内化于自身,方能最终实现法制教育的真正目的。

高校法制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

我国一直是坚持依法治党、依法治国的方针路线,在党的十之后,中共中央再次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法治教育对于他们也是至关重要的一课。因此,在我国法治治国的方针下,高校开展法制教育,不仅仅只为学习和考试,更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

(一)对法制教育理念认识不够清晰

高校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高校在保障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也一直在强调德育与法制的教育,虽然高校的教育理念中反复强调了德育与法制的重要,但是从各个高校实践的情况来看,对于道德教育的力度更大一些,也更广泛,不少学生和教师认为道德教育直接关乎个人修养和素质,比法制教育更为重要,这种观念普遍存在各大高校。在不少学生和教师的观念里,法制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学科,而不是一个普及的教育科目,这种教育理念认识上的不够直接导致不少高校开设有德育教研室而没有法律教研室,可见高校法制教育实践起来还是困难重重。

(二)法制教育内容刻板不实用

不少高校开展法制教育,仅仅只是开设一门课程,对学生普及一些法律专业知识应付考试,而对于法制教育真正的意义并没有理解,对于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并没有太大作用,这就失去了法制教育实用性的目的,没有起到真正的法制教育意义。此外,高校针对非法律专业学生开展的一些法制教育课程,内容也只是一些法律条款和法律规范,虽然法律条款是一项严谨的规范,但是法制教育却不应该刻板,特别是高校法制教育,更应该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以及和他们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

(三)法制教育实施方式简单落后

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主要以课堂为主,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而言,接受法制教育的课程还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对于法制教育的实施方式过于简单落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法制教育也要与时俱进。

(四)法制教育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法制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强的教育,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很高的要求,但目前有些高校直接选用德育教育教师来进行法制教育,将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融为一体,这种教育方式还是有很多弊端的。因而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法制教育,配备专业的法制教育教师,将法制教育作为一项专项教育进行开展,这样才能推进高校法制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网络时代法制教育中所面临的挑战

(1)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法制教育模式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需求,网络信息对传统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大学生的学习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利用网络加强法制学习对于法制教育是很大一个挑战。(2)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上每天充斥了数不清的信息,这对于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也产生了很多影响。如何在互联网时代,通过法制教育引导学生辨别是非,加强法制观念,树立良好的法制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非常大的挑战。

三、如何加强高校的法制教育

(一)普及法律知识,开展法律讲堂

对于高校开展法制教育,首先是需要普及法律知识,只有熟悉法律知识才能树立法律意识,当前不少大学生法律观念模糊,缺乏法律常识。高校也可以通过网络建立自己的法制学习宣传网站,引导学生通过健康的上网习惯,学习网络上积极和有用的知识,通过网络加强法制意识,加强法制教育。

(二)拓宽法制教育的途径

高校在进行法制课题教育的同时,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既能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丰富课堂教育,增加学习的生动性,通过拓宽法制教育途径,这样才能将法制教育融入生活,增加大学生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

(三)加强法制教育师资建设

为了推进高校法制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强法制教育师资建设,加大对法制教育工作的投入。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不断加大对师资队伍力量的投入,尤其是加强对法制教育课程教学相关老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四)法制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

高校的法制教育一直以来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教科书为教材,而且教学方法往往是将课本知识生硬的灌输给学生。法律一直是跟随的社会的进步不断完善和成熟的,因此法制教育的教材也应该不断更新,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在新的法制教育教材中,更应该加强实用贴近生活的法律常识。在高校法制教育中,同时借助网络平台,也能加强学生和教师在课外的交流与沟通,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和约束,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真正实现高校法制教育的普及。

参考文献:

[1]陆訸.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现状及改进对策[J].才智,2013(20).

[2]徐敏.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浅析[J].文学教育(上),2015(10).

高校法制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时代法制教育实效性高校

一、网络时代给高校法制教育带来的历史机遇

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末,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50%,近半数中国人已经接入互联网,步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同时,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互联网对于整体社会的影响已进入到新的阶段。网络时代给高校法制教育搭建了全新的平台,发达网络为高校法制教育开辟了空间,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为丰富高校法制教育的内容,改善高校法制教育的形式,扭转高校传统课堂说教为主的法制教育模式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在“互联网+教育”的推动下,彻底打破了高校法制教育“一个教师,一本教材,一间教室,一个课堂”的传统格局。借助网络可以有效整合在线法制教育课程资源,推动优质法制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有效拓展法制教育资源应用主体——在校大学生接受的法制教育选择空间,促进数字教育资源实现高效整合汇聚,扩大法制教育“名师课堂”和“名校法制教育网络课堂”的覆盖范围,形成优质法制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以互联网为支撑,创新高校法制教育课堂教育教学环境,彻底变革了传统法制教育教与学的关系,培育和推广了新型的法制教育教学模式,从而引导大学生依托信息技术实现“主动学法、自助学法、交流学法”,提高法制教育效率,增强法制教育实效。可以说,网络时代给高校法制教育带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二、网络时代使高校法制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就高校法制教育而言,开放发达的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时代为法制教育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高校法制教育又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2015年6月1日,在第二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青少年网民总规模达2.77亿,与网民总量的占比达到42.7%,同时,青少年网民与青少年总数的占比达到79.6%。从研究报告来看,青少年网民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分享信息以及参与评论的意愿均高于网民总体水平。具体而言,就以上维度,从网络依赖的角度看,对网络非常依赖或比较依赖的占比达58.4%;从信息分享意愿的角度看,愿意在网络上分享信息的青少年网民占比达64.3%,远远超过半数水平;从参与评论的角度看,有近50%的青少年网民愿意参与或直接在互联网上发表评论。此外,从对互联网信息的信任程度来看,有超过60%的青少年网民信息互联网信息,暴露出网络安全意识欠缺。事实上,网络世界作为一个虚拟的空间,人人都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种虚拟性造成一些人无所顾忌地在网上不负责任甚至非法的信息和言论,这给网络开放环境下的高校法制提出了新的难题。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以及青少年自身发展阶段的限制,高校法制教育工作只有熟悉开放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规律,较为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动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扬长避短,才能切实提高法制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网络时代提升高校法制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一)丰富高校法制教育内容

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法治课堂亟待“翻转”,不仅要扭转法制教育课堂传统的说教模式,而且要对传统法制教育的内容进行丰富和更新。网络时代法制教育的内容要鲜活、丰富,必须与法治实践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信息网络资源优势,围绕高校青年学生的法治兴奋点组织教学内容,让身边的法治事件进课堂,增强法制教育的说服力和真实感,以内容的时效性和近距离感来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掘彰显法律尊严和正义的法治大事件的教育意义,让法治事件进课堂,让法治实践去教育在校大学生。此外,还要注意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增强法制教育实效性。

(二)创新高校法制教育形式

提升高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离不开鲜活的法制教育内容,同时也离不开灵活的法制教育形式。法制教育不仅需要走进课堂,法制教育更需要走出课堂,高校法制教育的形式亟待创新。网络时达的信息技术,为高校法制教育形式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借助现代网络视频技术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法庭直播引入课堂,通过法庭现场进行法制教育,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法庭环境中学法、懂法,进而达到用法的目的;还可以通过观看法制题材影视记录片、法制节日进课堂等各种灵活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教学资源,将法制教育渗透期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法热情,使法制教育内容深入人心,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评价能力,并以法律自觉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提稿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三)健全高效法制教育机制

建立健全高校法制教育工作机制,将法制教育工作和成效纳入领导和教师考核的内容。把大学生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工作安排,而不仅仅局限于法制教育课堂、法制教育课程和法制教育活动。设立专门的大学生法制教育机构,由专任领导负责,从组织和机构设置的角度,明确学校领导的工作职责,明确工作要求与目标考核指标,形成学生法制教育的工作网络,逐步实现法制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认真组织教师法制宣传教育,在教师的入职培训、岗位培训中,明确法制教育的内容与学时,建立健全考核制度,重要的和新出台的教育法律、法规要实现教师全员培训。定期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有关落实国家教育方针、规范办学行为、维护教师合法权益、保障教职工民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多渠道提升高校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与能力,借助教师群体的影响力来对青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四)搭建高校法制教育平台

高校要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应对互联网对学生法制教育的现实挑战,建立法制教育网站,开辟专门的法制教育网络空间,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法制教育。网络教育平台要鲜明的法制教育特色,将可读性、服务性、权威性与引导性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网站内容围绕法制、贴近学生、贴近生活。高校具有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法制教育的先天优势,一方面高校法制教育人才资源集中;另一方面高校对法制教育规律的研究比较深入,把法制教育人才资源的理论优势与青少年法制教育规律相结合,取得比较理想的法制教育成效。此外,在全球互联、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通过网上法制教育工作平台,彰显法制正义,传播法制最强音,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法制引导。针对一些事关青年法制教育、事关法律尊严的敏感性法律事件或法律问题,要有正面的声音,从而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法制教育效果,借助网上法制教育平台提升高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五)实施法制教育“强师工程”

目前,就国家层面而言,不仅重视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而且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质量。高校作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借鉴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强化法制师资队伍建设对提升法制教育的有效性具有积极意义。2011年12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联合《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法学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措施包括:“探索建立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制度”,“鼓励法学骨干教师到海外学习、研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教学团队”等,着力提升高校法学教师整体水平。此后,于2013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的通知》,《通知》对落实《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给出了细化的实施方案,并对具体操作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合作机制,推动高等法学教育与司法实务相互融合,这一方面增强高校法制教育师资的整体实力,有利于培养卓越法律人才,另一方面也将对提升高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产生积极影响。

四、结语

总之,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提高高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工程,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更需要全体大学教育工作者、管理者和社会上司法行政部门与法制工作者的积极配合。通过各方的相互协作,形成法制教育合力,使大学生树立法制思维,拥有法制精神,科学的认识法律,全面的理解法律,使法律知识进入头脑,法律精神引导行动,做到懂法用法,为法治社会的建设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姜美琴、章淑兰.网络时代学校法制教育:挑战、机遇与对策.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3).

[2]高久胜.网络化时代高校法制教育的理性思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4(4).

[3]曾利、赵海程.信息时代高校法制教育的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4]王彩婷、张旭.高校学生网络法制观教育问题探究.经济研究导刊.2015(10).

[5]何庆江、石浩旭.高校利用网络开展法制教育的制约因素.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5,(2).

高校法制教育范文第4篇

关于高校法制教育的性质。现阶段主要观点认为高校法制教育不是单纯的法律知识教育,而是全面的法律意识教育,属于德育范畴。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中,明确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列为四年制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必修课之一。但实践中对这个问题还有不同的看法,主要观点有:(1)高校法制教育有其独立性,不应从属于道德教育。[1]张晓敏认为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应当还高校非法学专业的法制教育之独立性地位。[2](2)法制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刘颖认为法制教育确定了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推动了公民教育的发展与实践,是公民教育行进过程中的重要环节。[3]关于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主要观点有:(1)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主要是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4](2)高校法制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培养知法、守法、护法的大学生,这是我国高校法制教育进行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培养的前提和关键。[5](3)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6](4)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终极价值目标应当是人的全面发展。[7](5)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并帮助其树立法律信仰。[8]还有论者认为高校法制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育大学生的法治信仰。[9]高校法制教育的体系与内容研究关于高校法制教育的体系构建研究。代表性观点有:韩世强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应当是兼容“意识”、“知识”和“行为”于一体的法律素质构建,其教育的真正发挥必须依赖一套健全完善的实现结合机制。[10]黄青燕认为应当建立法制教育的衔接机制,实现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相结合,课程教育与校园法制文化建设相结合,校园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11]高校法制教育内容,主要集中体现于“基础”课程之中。主要观点有:(1)高校法制教育内容要突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核心地位。黄文艺认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在高校法制教育中具有核心地位,应致力于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培养法律思维习惯,形成坚定的法律信仰,增强依法办事能力。[12](2)应当调整法制教育相关教学内容。沈蓉等认为增加有关经济法内容的教学应当是高校法制教育的客观要求,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新经济形势下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13](3)完善“基础”课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构建实用型的法制教育内容体系。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应当能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还要能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法律问题。[14]

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和原因研究

在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和原因的探讨方面,许多学者都通过相关的问卷调查进行研究。1.高校法制教育的不足。颜素珍等对南京地区的高校大学生的法律素质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15]郭先根认为,目前高校法制教育缺乏领导组织机构和合理规划,法制教育课程尚未作为一门必修课正式列入教学大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然持续存在。[16]孙勉认为各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重视道德教育,而忽视法制教育,表现为重劝导轻约束、重自律轻他律、重扬善轻抑恶,其直接后果是“站得高、行得低,说得多、做得少,口气大、效果小”。[17]2.大学生法治信仰的缺失。一些研究者通过深入实地的调研,结合调研数据深刻剖析了当代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困境及其根源。如谢山河、黄章华主持的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18]张雪芹对转型期大学生法治信仰的调查。[19]王美君以武汉市非法律专业大学生作为抽样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分别从基本情况、法律认知、法律服从及运用、法律权利意识、法律心理以及法治教育对被调查者进行调查。并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大学生在法律意识上的共性特点进行了总结。[20]王西阁认为受传统法文化的影响,法律工具主义思想很难内化为主体对法的动力,传统“无讼”思想也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意识中对法律的轻视。高校法制教育的不足,法制教育单一的途径和高校学生管理行政色彩过浓以及社会现实支持的欠缺都有碍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形成。[21]高校法制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研究高校法制教育的方法途径是学界研究最多的问题。具代表性的观点有:1.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观点在学界已形成共识。陈大文认为,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新理论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22]余国政分析了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的客观基础,并从教育观念的变革、课程改革、教师素质结构的改善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先德教”和“后法教”分层的教育等四方面来实现两者的融合进行了探讨。[23]2.不断创新高校法制教育的教学方法,深入研究比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等的开展。黄文艺认为除了法制教育中常用的案例教学法之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还可以采用比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24]王康康、徐延平认为,应当利用主流传媒对大学生进法制教育;充分利用大学课堂,发挥课堂教学在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环境,将无声的熏陶与有声的教育相结合;走出校园,开辟第二课堂。[25]3.开展比较研究,借鉴国外法制教育的经验。李俊杰比较研究了中美两国法制教育,认为在理论上可以借鉴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实践上值得借鉴的有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等经验。[26]车雷研究了英国的学校法制教育,认为其教学内容的选择侧重于与公民身份密切相关的法律,强调公民意识的养成;法制教育能够有效利用社会法律资源,为学生提供富有意义的实践教学机会,极富启示作用。[27]4.紧跟中国法治进程,及时调整更新教材内容。“05”方案之后“,基础”课教材经过几次修订,对法律基础部分的内容有所完善,使理论更加联系实际,贴近学生。陈大文认为,“基础”课教学应当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内部关系,正确认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8]5.法制教育的方法途径应当体现人文精神。林国强认为,法治信仰的培育方式应当注重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29]蒲鸿志认为青少年法制教育面临人文精神缺失的困境,忽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导致法制教育的功利化。法制教育方法的人文向度是一种创新,强调沟通、感悟、互动和体验。[30]6.重视法制教育网络化的研究和实践,主张利用网络这个新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弥补传统法制教育的缺陷。任莉莎在硕士论文中详细论述了增强我国高校网络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并提出从三个不同的层面着手探索增强实效性的具体途径。[31]7.优化校园法制环境,营造校园法治氛围,突出高校管理中的法治取向。黄蔡芹认为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言行能产生强烈的致导作用,优化学校法制环境能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起到潜态的影响作用,提出了校务公开制度、学代会制度等途径。[32]王西阁认为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中存在人治色彩浓厚、行政化趋向严重的现象,对法制教育产生不良影响。高校管理必须秉承法律至上、权利本位、民主自由等法治精神,依法治校,实现高校管理的法治化。要健全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大学生权利救济制度等。[33]张庆旭则从诉讼法学的角度专门研究了高校学生处分申诉制度的修正与完善,为保障学生权利、实现校园法治提供了有益参考。[34]

高校法制教育的原则和规律研究

高校法制教育原则,是在实施法制教育过程中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准则。这方面的观点主要有:(1)法制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法制教育与纪律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的原则。[35](2)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应在教学中贯彻三项基本教学原则,即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融合的原则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36]应坚持以教材体系为基础,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关联性与差距性相统一的原则;知识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37](3)法制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38]关于高校法制教育规律的研究,许多论者认为,高校法制教育必须遵循德育的基本规律。王国桢探讨了大学生法制观教育机制,包括三个方面,即中小学法制教育与大学法制教育的衔接机制;大学生法制观教育与社会法制宣传教育的互动机制;以及高校教育机制。[39]高校法制教育的功能和实效性研究关于高校法制教育的功能。很多学者认为高校法制教育具有明显的德育功能,包括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等功能。李璐娇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基础课”新课程法制教育功能主要有发挥理论、规范向实践的转化功能;扩大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40]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法制教育的实效性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陈大文认为如何提高课程整合背景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是目前迫切需要化解的难题,需要教育者们深刻理解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基本要求,准确把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点内容,正确认识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41]简要评论近五年高校法制教育研究成就显著。高校法制教育理论研究日益为学界所重视,研究的内容更多更广泛,研究课题更加务实。每年都有一些研究生论文以法制教育为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多样化,突出实证研究。目前高校法制教育理论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呈多样化趋势,尤其重要的是近年来研究者更多地重视使用问卷、数量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很多研究者对高校法制教育现状、大学生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状况进行问卷调查或访谈调查,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一些有启发性的结论,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研究内容呈现专门化趋势,比较研究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跨学科研究的学者。开展高校法制教育研究工作的主要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学者,但近年来也有一些其他专业背景的学者开始研究高校法制教育,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跨学科的研究对拓展高校法制教育研究的视野和理论深度非常有利。但理论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囿于学科限制,大多数研究法制教育的学者都没有系统的法学理论的学习研究经验,导致研究视野狭窄,研究角度片面,跨学科领域的研究不足,理论深度不够,研究成果的实效性不强。

高校法制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法制教育;以人为本;机制运用

一、高校法制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内涵

在高校法制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之前,必须理解教育目标,认识教育对象,钻研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设计教育程序等。

2.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从教育活动的开始到教育活动结束,教师总是要充分组织各种教育因素、教育影响和教育资源,组织教育对象进行活生生的教育活动;必须把学生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积极、能动的主体性因素,并协调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保证教育任务的完成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3.教师是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主导者。在活动过程中,一方面,教师采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对教育内容进行一定的讲授、示范和指导,促使学生内化和运用知识,并对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布置一定的作业,让学生自主、能动地回答和完成;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境、状态、方式和结果,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困惑和质疑,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从而使整个教育过程向着有利于教育任务完成、教育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

二、以人为本高校法制教育的机制运用

1.加强高校法制教育的针对性。突出高校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就是紧密联系大学生实际,根据青年学生身心发展和所处教育阶段的特点,遵循法制教育的普遍规律,适应大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相应措施教育引导大学生。

2.加强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法制教育既是智育的思想保障,又是智育的重要目标。法制教育工作对高等学校的其他教育工作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空谈大道理、简单重复灌输是不能保证法制教育的实效的。法制教育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思想问题,必须与时俱进、注重创新,必须走在前面、深谋远虑,必须注重实效、有的放矢,增强高校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相结合。既要讲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强调灵魂精神的塑造;既要讲理论本身,又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际应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要结合大学生面临的各种人生问题、社会问题、情感问题等给予其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使大学生能够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指导下,独立地进行人生、事业的思考,自主地处理各种社会问题,从容地应对各种挑战,增强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4.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等多种教育方式的有机结合,使法制教育手段更灵活。把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作为显性的法制教育,把家庭和社会教育作为隐性的教育方式,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的效果。在不同的情况下,这几个教育方式的主次也是不一样的,应当以一个教育方式为主,其他的作为辅助。

三、高校法制教育人性化方法的选择

对法制教育内容进行易受性处理,应该是法制教育人性化教育方法的第一起点,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可能将法制教育内容中的许多抽象性的东西转化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内容与形式。然而,对法制教育内容的易受性处理,在教学中又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问题的关键在于:第一,法制教育内容的处理涉及到法制教育内容的方针与政策,处理起来难度较大。第二,法制教育内容的易受性处理往往需要同时改变教育与教学的方法与形式,处理起来同样复杂。

其实,高校法制教育内容的易受性处理问题也并非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从法制教育教育对象接收观念的规律方面去考虑和解决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好的。从这代大学生接受心理的整体规律上看,他们在接受心理需要方面大多是喜欢形象的、情感的、审美的角度切进,然后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体验性的、情感式的印证,最后才内化于他们的观念中。所以,解决法制教育内容的易受性,对于贯彻法制教育人性化的方针、提高法制教育教学的质量十分重要。

从现代法制教育改革的通常做法看,许多院校的法制教育教学已经采取了教学课件或其他电化教育与教学方式,但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方法论的问题了吗?回答仍然是否定的。课件教学固然解决了许多传统教育与教学中的呆板性问题,但在法制教育内容的内化、法制教育实效性的获得方面仍然受到了许多限制。电化教育或教学固然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但因形象性的传播手段所造成的注意分散、注意转移等负面效应也在同样影响着法制教育教学效果,也在另外的维度上引发出法制教育教育过程中的许多新问题,这同样是需要我们去解决的。

四、结论

高校法制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叶春红.试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挑战[J].重庆工学院学报,2012,(06).

[2]孙其昂,胡沫.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本价值[J].湖北社会科学,2012,(02).

高校法制教育范文第6篇

一、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

1986年,高校开设“法律基础”课至今,高校法制教育已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与实践。高校法制教育不是属于法律专业学科的知识教育,而是属于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即全面的法律意识教育。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含法制教育,高校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主法制建设的窗口和重要基地,高校和国家保持一致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对高校法制教育进行改革创新,从而使大学生这个特殊的文化群体能够承载起平等、自由、正义、秩序等和谐理念和现代法治精神。自新课程体系改革以来,原“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整合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程结构更加合理、课程内容更加精练,为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1]高校法制教育主要以课程为主,除此之外,高校的学生工作部门、保卫部门等在一定范围内也进行适当的法制宣传和教育工作,对预防大学生违法违纪行为起到了及时的监督、警示、宣传作用。但目前很多高校没有真正重视法制教育,对于法制教育课外实践也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取得成效。

高校法制教育现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偏执的法制教育理念

大学生们从年龄上看已经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了,其多年的成长经历影响与改变着他们的思想。从小到大,他们都是处于较封闭的校内环境,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心理不成熟,性格容易冲动。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大多是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介。一旦此类环境含有不安全、不健康因素,很容易影响大学生们的思维和心理。虽然他们表现出对民主法制社会的向往,却又摆脱不了“人治”旧思想的影响,比较看重“权力”和“关系”,个别同学甚至认为“权大于法”。[2]

2.偏差的法制教育定位

一直以来,高校对法制教育地位的认定都有不合理之处。它没有独立的地位,而是从属于德育教育的范畴之内,相关的内容也是包含在德育类的科目当中,分散在德育的门类之内。这样,导致了对法制教育课的开展完全以德育教育的模式实现,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设置教学计划中的基础课,在当前我国教育体制中下,其仍是我们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主要方式。可以说,其走进了一个把进行法律课堂教学完全看成法制教育的误区。没有考虑到法制教育的德育功能与政治教育作用。这种方式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法制意识。现阶段,部分高校将法制教育基础课程和思想道德修养课归入品德教育中,任课教师也多为思想品德教师。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法制教育的力度与层次,也反映出目前我国法制教育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3.枯燥的法制教育内容

传统的法制教育模式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这一领域。目前,大多数高校仍在沿用这种陈旧的法制教育形式。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涵盖了各法的基本概念、重点难点等,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却忽视了在重视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实践环节也是尤为重要的一部分。调查发现,法律内容的设置符合德育课的特征以及大学生年龄段特点。但从更深层次意义来看,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在内容设置上的出发点和主要目标仅仅是对基本法律基础知识的讲授和传递,其知识取向是十分鲜明的,但对价值取向和精神实质影响却涉及甚少。

4.单一的法制教育形式

教育方法上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方法运用仍多以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为导向,以知识灌输为主,强调教学的教诲性,较少关注师生互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往往是目前评价法制教育效果优劣的主要标准,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法制教育的有效性亟需提高。对学生的法律教育严重“偏科”,这就会导致学生只掌握空谈的理论却无任何的实践经验。因此,应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与方法,让学生真正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有效解决生活中、特别是自己身边的法律问题。

二、实现法制教育创新举措

1.树立正确的法制教育理念

高校法制教育需要深度变革才能使我国的法制教育真正面向未来。[3]学生是高校的主题,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对象。法制教育创新,要继续走正面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并努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作用。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使校园法制文明建设在充足的高校文化气息中植根、发芽。向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正确思想,提高他们辨明是非的能力以及对法律的尊重和自觉性。同时,结合自身特色教育学生从小处做起,逐步营造法制教育的良好氛围,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首先,以学生为本位来培育法制环境。学生是高校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对象。法制教育模式创新,要继续探索正面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并努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模式。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进一步完善法制教育的内容和体制建设。其次,将法制观念教育与法律信仰培养作为重点。高校应积极树立明确的法制教育导向,将法律知识的普及与法制观念精神层面的培养并举,双管齐下。再次,要加大权利观教育力度。权利,是一个个体自由的象征,是人格化的重要表现。它是法律的重要核心,只有对权利的追求才能随即带来对法律的需求与期盼。捍卫权利就是对国家法律的一种捍卫,就是维权意识和法律观念提升的一种表现。

2.完善法制教育的有机整合

1995年12月28日,原国家教委、中央综治办、司法部合文的《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和2002年10月25日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都明确规定:“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要注重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努力构建完整独立的法制教育体系,不断提升人们心中的法制教育地位。从中央的精神到地方的落实都在强调法制教育的重要作用。“法律基础”是高校进行法制教育的最主要途径,所以更应该加重其教材和授课学时的份量。因而,从“做人”的角度看,法制教育内容的比重还有待提高。最终实现用学到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来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增强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同时提高道德品质,将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相统一。在社会公共生活、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职业生活等领域的道德和法律规范时,实现道德和法制教育的融合。

3.调整法制教育内容

将对学生的法制信仰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以及法律素养的提高作为工作重点,在这个大背景下来选择教育内容。我国高校法制教育除了法律专业的学生外,主要是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主渠道开展的。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是高校法制教育的主体和核心内容。在经历2006年课程改革之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法律基础”部分的内容设置应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指导性。教材的全部内容和立意从始至终贯穿了一条主线,通过让大学生们了解法律基础知识从而增强法制意识和观念,首先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然后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二,理论性。对教材中的各部门法都用了一定篇章,介绍基本概念、特征和应用等,并对难点、要点进行了归纳和解释。

第三,广泛性。教材版面不多,但罗列的部门法却广泛,尤其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部门法都进行了涉猎,比如: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能让学生们对我国法律体系有一个宏观整体的认知。

4.改进法制教育的教学方法

第一,关注实践环节创新。法制教育是认同、接受和消化规范的一种形式,一般人很难通过课堂教学直观的理解和接受。最适合的方法无疑是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感受为什么学习和为什么要接受这些行为规范。因此,除了课堂教学模式以外,应注重相关法制课程的课外实践环节。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提高学生们认识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第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觉性一直是一个关键的话题,它体现着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多方面启发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避免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运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化枯燥为生动。应按照各高校实际情况,开展方向、高度、类别相异的法制教育课,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运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多媒体课件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法律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高等学校法制教育的中心目的不仅是让大学生知法,更重要的在于守法、用法,只有主体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运用权利、遵守义务,才能把内在的信念与外在的法律行为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大学生法律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3]

高校法制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民族预科班;民族法制;教育

随着“四个全面”的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尤其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提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我们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方面提供了标准和参考。当前,我国利益主体更加多样化、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化,网络和手机等现代通讯方式使信息传播更加快捷,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重视对少数学生的民族法制教育,尤其是处于特殊阶段的预科生教育。笔者主要结合黄河科技学院民族学院的具体实践,就当前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预科班民族法制教育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高校预科班民族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高校预科班民族法制教育是国际国内形势的必然要求

就当前来说,国际国内反恐怖、斗争形势严峻,国际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在全球呈蔓延趋势。我国周边国家“”活动空间增大,分裂活动活跃。同时,境外“”把内地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预科生作为渗透的重点对象,与我们争夺青年一代,而这些预科生法律意识淡薄,容易被人操控和煽动,尤其是以的名义进行的犯罪,如任其蔓延发展下去,可能会酿成严重后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在内地高校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工作,中央领导强调,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和知识分子工作,把他们培养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力量。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也都对做好内地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工作做了批示,进行一次又一次培训。高校预科班作为预科教育的第一线,应及时地对少数民族预科生进行民族法制教育。从小的方面说,它关系到一个预科生的一生幸福,一个少数民族家庭的梦想。从大的方面说,事关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事关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做好高校预科班民族法制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为国家和民族地区培养出具有法律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

(二)高校预科班民族法制教育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体目标,并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推动社会全民法治教育。同时,中央领导提出了“四个全面”,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从这个战略布局看,做好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没有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就治不好国、理不好政,我们的战略布局就会落空。在此大环境下,预科班的民族教育法治教育也就成为必然。

(三)高校预科班民族法制教育内容的重要性

要充分准确把握的民族法制教育内容,才能明确其重要性。第一,《宪法》的教育非常重要。《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它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预科生成年之后所遵循的根本准则,同时它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人民的幸福与安宁、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所以对预科生的民族法制教育必须把《宪法》的教育放在首位。第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教育。《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为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作为预科生加强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学习和掌握,有利于增强《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法律意识,以及学好、用好法律赋予的权利,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合法权益,履行好法律规定的义务。同时,也为预科生回到本地区后充分利用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优势和政策优势,切实为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帮助。第三,《刑法》等基本法律、条例的教育。加强预科生对《刑法》《国家安全法》《国家法》《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宗教事务条例》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的学习,能够使他们更好分辨身边的诱惑,自觉杜绝自己和身边人违法和犯罪,为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做出贡献。

二、高校预科班民族法制教育状况分析

民族法制教育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长期以来都非常重视,并通过课堂内外等各种形式对广大预科生进行广泛的民族法律法规等方面教育,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课堂内外联动,多方施教

1.设置专门的民族法制教育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专门的民族法制教育课,比如,黄河科技学院民族学院在民族理论课中专设《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宗教事务条例》课程进行教学,此外在课堂中,添加视频教学,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模拟法庭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2.课外开展形式多样民族法制教育活动除了在课堂上开设民族法制教育课程外,课外也是民族法制教育的主要阵地,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制宜,灵活选择、使用多种形式、途径和方法开展民族法制教育活动。有些高校根据预科班的特殊性,安排专门的“民族法制活动月”开展辩论赛、演讲、知识竞赛、博客大赛等比赛型活动,还有开展专题讲座。主题班会也是高校进行民族法制教育的主要形式,它贯穿预科班整个预科过程。此外,高校还利用学习墙报、板报、电子屏、微信群、微博、QQ等开展宣传活动。比如在纪念《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30周年,有高校在网络学习平台的基础上于开通了微信自主交流平台,为学生交流学习心得提供便利。3.利用特殊时期特殊事件,强化民族法制教育利用特殊时期典型案例进行民族法制教育也是预科班民族法制教育的一大特色。抓住特殊时期和特殊事件发生的时间点对预科生进行民族法制教育,效果会更加有效。4.创设环境,宣传民族法律知识有条件的高校还利用教学楼的物质环境,进行民族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比如,黄河科技学院民族学院大厅内设有民族团结与爱国主义展览馆。展馆占地80多平方,其中有9000多文字说明,150多张照片,6个展柜,8个主题构成,其中一个重要的专题就民族法律法规常识介绍。另外,教学楼各楼层展出图片130多张,对广大师生进行民族法制教育。

(二)民族法制教育成效明显

近年来,随着各高校广泛深入的民族法制教育,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法律素质逐渐提高,学法、守法、用法、护法意识增强,高校中“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更加巩固。总的来说,高校民族法制教育的取得了一定成效。1.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法律素质明显提高通过深入持久民族法制教育,高校预科生的法律素质明显的提高,维权意识不断提升,不仅在预科阶段可以利用学到的法律知识维护自己权益,而且在之后的本科阶段,甚至步入社会之后也能很好地解决遇到的法律问题,切实地保护自身利益。尤其是预科生对《宪法》《刑法》的认识更加到位,就黄河科技学院民族学院而言从2000年成立预科部到2015年,15年间预科生因无知导致的刑事案件发生率明显下降,由之前每年10起左右下降到近年来的每年2起左右。2.少数民族预科生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民族法制教育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对预科生的法制教育,使其更加清晰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那么伴随着高校预科班民族法制教育的开展,少数民族预科生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意识不断的增强,最具典型的就是2009年“7•5”事件之后一个月,有不法分子在高校交友网串联要进行“百日祭”活动,被某高校的预科生发现其不法行为并上报教育部,阻止了事态的恶化。3.校园内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更加巩固各高校各族师生共同营造了团结和谐的校园环境。通过多年民族法制教育,各族同学之间“三个离不开”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涌现出大批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比如2014年吉首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这些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一方面是对预科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和民族法制教育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成为其他预科基地学习的榜样,促进了其他高校的效仿和学习。

(三)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高校预科班的民族法制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一些经验,但是民族法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民族法制教育,让学生能真正学到相关的法律知识并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由于目前民族法制教育并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最终目的尚未达到,且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1.民族法制教育实效性有待提高部分院校对民族法制教育的重视不够,有的只是为了满足教育教学评估,一味地追求硬件的改善,而对于教学本质的软件要求不多,对民族法制教育实效性重视不够。还有一些学院只是应付了事,活动开展仅是为了满足考核的要求,不重视学生的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程度,对于学生学习的考核考察,也仅流于一种形式,还有一些高校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内容过于单薄,难于保证民族法制教育的实效性。2.民族法制教育的工作机制不够健全虽然近年来,高校预科班在民族法制教育上有了一定自己的经验和模式,但是对于高校预科班民族法制教育长效工作机制并没有建立,缺乏顶层设计,缺乏中长期的计划安排,缺乏专业的人员和队伍,缺乏高校之间的密切配合和联动机制。3.民族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有待提高民族法制教育的专业教师本身就比较欠缺,再加上各预科基地因为开始课程性质或课程教材的不一致性,所以从事民族法制教育的老师参差不齐,有的是思政教师兼职,有的是历史教师兼职,有的甚至是辅导员、领导兼职,从而影响了民族法制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另外,到目前为止,关于民族法制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院校都是没有进行过有效的培训活动。

三、对进一步加强高校预科班民族法制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预科班民族法制教育的顶层设计

少数民族预科生进入预科阶段后,除了以文化成绩和语言方面的提高为主要任务之外,还应进一步强调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民族法制教育,有关主管部门应该考虑在预科的课程设计和预科考核中添加民族法制教育实效性的考核,并进一步明确民族法制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制定出预科生在内地一年或二年的民族法制教育规划。

(二)建立健全组织预科班民族法制教育实施的各项工作机制

1.建立和完善预科班民族法制教育的责任机制责任明确是民族法制教育成败的重要保障,因此在责任划分上应从不同的等级进行细分。第一,明确各级党政领导的责任,高度重视预科班的民族法制教育,加强对预科班民族法制教育的宏观指导。第二,明确各高校预科基地责任,预科基地负责人要按照上层的安排有秩序有计划的组织专业人员开展民族法制教育,并及时总结民族法制教育中的得失。第三,明确预科生的责任,高校预科班民族法制教育的主体是预科生也是民族法制教育成败的关键,所以要让每位同学认识到学习民族法制常识不仅是自己权利,同时也是自己责任。2.建立和完善预科班民族法制教育的保障机制高校预科班所处在一个特殊的位置,它承接着少数民族学生由高中到大学的过渡,但是同时又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位置,所以在预科班的民族法制教育中,必须重新审视预科班的作用,需要各级政府各级部门多层次的支持作为保障,也需要根据少数民族预科生的特点提供相配套的教材作为支撑,更需要各级财政提供必须的经费作为后盾,使民族法制教育不只是停留在口号上。3.建立和完善预科班民族法制教育的考核机制在高校民族法制教育中,要制订科学的民族法制教育考核体系,加强对民族法制教育的效果考评工作,并将其纳入高校预科班的预科教学评估考核中,对考核结果明确奖罚制度,切实保障民族法制教育活动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

(三)提高预科班民族法制教育的师资水平

开展民族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师资培训是重点,高校是我们和敌对分子争取青年一代的主要阵营,高校的民族法制教育教师又是这个主阵营的主要战士,他们的政治思想水平关系着这场战役的成败。因此在师资建设和师资培训中一定要重视对民族法制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并根据各高校预科班的特点和教学实际,制订了民族法制教育教师队伍培养和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基地,以及长效的培训机制,定期对各预科基地的民族法制教育教师进行政治思想和业务能力的培训。高校预科班的民族法制教育是树立预科生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学法、守法、用法、护法意识,提高学生自觉依法办事,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进一步促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关系,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在预科班民族法制教育中需要有各级的重视,顶层的设计,健全的机制,完备的师资队伍以及严格的考核,这样才能实现其教育的目的。

高校法制教育范文第8篇

在美国高校法制教育中,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其一是专业性的法学教育,注重培养法律人才;其二是公民体系中的法制素养教育,培养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对于专业性教育,是由美国法学院协会和美国律师协会共同管理的,在资格认证上主要由美国律师协会负责,是大学生获得律师资格从业证书的主要渠道,类似于我国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而法制素养教育则主要倾向于整体在读大学生的法制素质教育,是以国家公民标准作为依据的法制理念与思想教育,这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渠道。美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原则主要是以公民教育的原则为指导设定的,主要包括平等性原则、公共性原则以及多元性原则三种。平等性原则是指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必须要体现出公民对民主的诉求这一目标,要告知每一位在校学生法治在国家民主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即要在高校法制教育中体现出民主性,教师在面对每一位学生时,都应该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的态度。法制教育的平等性主要包括公民接受法制教育的机会是均等的、享受教育的权利是均等的。在美国高校中所面对的是来自不同民族、国家的学生,在美国的任何一位教师都必须友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他的种族、肤色、性别,都有机会接受美国法制教育,并成为合格的美国公民的权利。所谓公共性就是指在美国高校所开展的法制教育都必须以向公众提供福利为导向,美国法制教育不与任何政党相关,具有国民性,而非政党性,且与宗教相分离,在美国高校法制教育中不宣传任何诋毁或者倾向有利于某一党派的言论与观点。所谓多元性是指在美国高校法制教育中,法制教育的内容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凡是与美国公民息息相关的法律几乎都会在高校中独立授课,这是与中国宏观型授课模式的区别所在,即从美国小学开始一直到高等教育阶段,学校为学生提供选修自己所感兴趣的法制课程,进行专门授课。

就美国大学阶段法制教育的内容来看,主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侧重于讲解法律制度的形成以及演变,要求大学生了解法律制度产生发展过程,制度的作用和制度如何影响人们日常生活,要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大学生从感性认识变为理性认识。同时,美国高校教育的内容涵盖了公民生活的诸多方面,如就业、求学、家庭、经济生活以及国家安全等。最为引人注意的就是美国法学院开设的最为普遍的一门课程“街道法”。之所以称之为“街道法”,是因为这门课程所涉及的法律知识渗透到生活的每个领域,其普通和实用程度就像走在大街上一样,深受大学生喜欢和学习。街道法主要是针对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开展的教育,其中的内容包括了美国的立法和司法系统介绍、律师与纠纷处理专题、美国公民侵权行为与公共政策专题、房屋合同、信用、债务等专题,即通过专题的方式向学生横向地展开美国的法律,并在每一个专题后设置2-3个案例,便于学生加强记忆。美国乔治敦大学街道法负责人爱德华•欧•布雷恩先生回忆道:“我们将教学领域拓展到教授学生们解决冲突矛盾的技巧、提高青少年父母教育子女的能力、建立警官和社会成员的关系、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等,能够很好地提高教育的有效性。”[2]可见,美国的法制教育已经深入生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其教学内容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客观来看,美国高校法制教育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其法制教育内容也不尽相同。尽管美国高校法制教育当中的具体内容也有其一致性,但是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法制教育的不稳定性。

首先,美国高校法制教育方法多样化。教育者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育课程的目标,灵活地安排自己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在美国高校法制教育中,反对灌输式教学,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平等,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法制教育方法运用上则以过程为导向,当前在美国各州所采用的教育方式大相径庭,但也有各种特色,例如理论基础建构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体谅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分析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等,这些模式的运用在美国高校法制教育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美国高校通过开展“走向法庭”现场实践训练,让大学生旁听法院审判,根据所学的法律知识进行实地案例分析与探讨,来判定法官给予罪犯定罪是否合理。另外,除课堂教学之外,安排组织大学生到当地警察局、律师事务所等相关机关亲自实习体验。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了美国大学生法律意识和守法习惯,提高了知法护法用法的能力。其次,教育途径多元化。美国高校十分重视整合法制教育的各种途径。具体表现在:一是法制教育渗透于多学科。除了专门的法制类课程之外,还分散于其他课程教学当中,如政治课、职业道德课、历史课、人文课等。二是发挥隐性教育功能。美国高校把法制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要求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环境相一致。比如在美国高校的学生俱乐部活动、社团活动、节日庆典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服务等不同程度渗透着法制教育,传递美国的法律价值观。三是发挥“三位一体”的重要作用。学校与社区、家庭、宗教组织等各种组织建立了制度化的联系,在平时的生活中进一步学习和践行法律,养成良好的法律品格和行为习惯。法制教育不同于其他方面的教育,是因为法律法规是既定的,是不随着人的主观性而改变的。尽管美国高校法制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仍然具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注重实践,却缺乏必要的正确引导,可能导致大学生形成错误的权利义务观。

美国高校法制教育最关键的是师资保障,其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聘用优秀的人才和来自社会优秀的律师,这在美国是最为常见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师资来源。美国大学的法制课程教师都必须具备LLM(MasterofLaw)法学硕士以上学位以及部分JD(DoctorofJurisprudence,)法学博士。二是给优秀的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和教学条件。三是在课程传授上采用“选教制”,所谓选教制就是指同一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是由不同的教师完成的,这样的教师配置方式一方面能够时常让学生感觉到课程的新鲜感,另外一方面是形成了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竞争,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有利于挖掘教师的创造性。

美国高校法制教育对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借鉴意义#p#分页标题#e#

美国高校法制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公民教育”,从法律关系到法律责任的逻辑联系出发,侧重于对大学生进行权利义务观的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公民责任的合格公民,让大学生树立资本主义的权利义务观,其意义在于“用与法律、法律程序、法律系统及它们赖以为基础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装备非法律专业人员的教育”。我国高校法制教育从根本上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侧重于培育大学生法制观以及普及法律基本知识。因此,“培养学生具有在一个以法治为基础的多元民主社会中有效地发挥作用所必需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直至法律行为。”[3]美国高校法制教育中有很多创新性的内容,诸如街道法教育、美国总统制教育等等,而我国当前高校法制教育则多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统一的教材,该教材从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出发,传授我国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基本内容,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学习,而在大二、大三和大四阶段却不再或很少涉及。其次在该教材中涉及了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多种法律,以及部分国际性法律知识要点。但是在一学期或者一年内学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所有法律知识不太现实,因此在我国高校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总是以粗线条、宏观式的教学模式出现在大学生学习课程中。

最后我国高校所使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往往体现出很强的专业化色彩,与法律专业的学生所使用的初级教材几乎没有差异,往往被认为是法律专业的入门教材,美国高校法制教育虽然没有统一的教材,但是在内容上更倾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且分门别类,这一内容设置方式,对于充实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对美国高校法制教育的方式介绍,我们不难发现,以“激发”为核心的灵活性教育模式比在我国高校法制教育中所使用的方式更加有效,在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方式中以课堂教学方式为主,缺少实践。一方面由于我国高等院校学生人数较多,大规模的法律实践教育活动很难开展;另外一方面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在高校中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大范畴之中,因此也受到了传统思想政治灌输式教育方式的影响,教学的教诲性和知识灌输性较强,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考试中,目前多采用开卷考试,因此很多高校学生在法制教育课程中不会投入过多的精力与兴趣。因此,学习美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多种教育方式的融合,有利于优化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方式,提高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美国高校法制教育对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启示

当前,我国法制建设处于关键时期,高校开展的法制教育是否有成效,不仅关系到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而且还关系着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发展。认真反思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薄弱之处,可以借鉴美国高校法制教育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我国高校法制教育改进上,结合当前我国以人为本的目标定位,一方面要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法制公民,另外一方面也应该实现由“接班人”形式教育向“人的全面发展”实质教育转变。美国的著名教育学家、社会学家约翰•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的主张,他认为最好的教育素材是源自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而学校应该是社会的缩影,必须为在校学生呈现真实的社会生活态势。在我国,高校大学生更加注重课程学分,应该进一步改进高校法制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并以此为价值指导,不断地探索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教学方式,提高法制教育的成效,以实现我国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我国高校法制教学的方式与内容上,必须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我国法制教育无论是在方式上还是内容设置上,总有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弊端,法制教育的关键在实现知法、守法与用法三者的统一,美国高校学生的用法能力则是中国高校学生所欠缺的。

用法是法制教育的最终目的,这是因为“教育的最终结果不是主要由学生在校内和校外学到了什么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这些经验是如何设计的。”[4]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首先,必须要以大学生的社会实际生活作为法制教育课程内容与方式设计的主要来源。其次,作为教师还应该根据法制教育课程的总体目标创造条件,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法制调查,并对调查的数据或实例进行互动式的讨论,在课程教学计划范围内,组织学生观看法制类节目或电影,从而提高课堂内容的吸引力,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再次,充分发掘网络环境下法制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以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为重点,有效开展法制教育。最后,搭建合作的桥梁。高校也从社会上聘请一些有经验的律师或法律工作者,强大高校法制教育的师资。也可与高校所在地的公检法机关取得联系,由教师小规模、分批次地带领在校学生参观与法律相关国家行政部门,为大学生法制教育创造有利平台。高校法制教育开展的关键环节之一便是教学资源的来源问题,这是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教学资源利用上,必须要注重开发优秀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的合力。

高校法制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校法制教育;重要性;方法;观念

高校法制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最基本途径,尤其是在社会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法制教育已经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进行研究和探讨的重点课题。近年来,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学法积极性逐渐提高,但是,由于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上的不完善,一些大学生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法律素质与社会发展需要严重不符。因此,应该加强高校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法律意识,减少大学生犯罪事件,营造更加和谐、文明的高校环境。

一、新形势下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法制教育是适应国际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体,高校应该紧跟时展的趋势,改变法制教育的模式,和国际接轨,实现综合发展。如今,各国都在为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而努力,人们渴望生活在一个更加文明、有序的社会。在政治上,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该和各国人民一起奋斗,从完善法律制度做起,承担起国际责任。高校应该以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目标,不断发展法制教育的综合水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响应国家号召,合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当前,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我国的法律制度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这给高校法制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法制教育应该主动适应国家和社会的要求,采用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合理宣传法律知识,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督促他们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而读书。在经济上,我国市场经济已经逐渐完善,成为国际经济秩序完善的主要推动者。因此,我国应该根据国际法,适当的修改和完善本国法律,培养出专门的法律人才,为更好的适应国家局势而努力。

(二)加强法制教育是适应国内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依法治国”是我国为建设民主法治国家所制定的基本国策,自实行以来,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党曾多次在国家会议上提出了“依法治国”的相关概念,推动了法治建设的进程,给社会大众带来了发展的信心。高等院校作为国家政策的响应者和执行者,应该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按照民主的方法对校内事物进行管理,相关责任人应该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提高校内大学生的学法积极性。同时,高校应该在充分理解国家法制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宣传策略,向学生明确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改变他们的传统观念,并通过严格的执行和管理,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高校法制教育的重点在于,改变学生的法律观念,通过理论和实践不断完善他们的法律知识结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成长为民族发展所需要的真正人才。

(三)加强法制教育是新形势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

大学生素质指的是大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的程度和运用法律的能力的总和。学生掌握了全面的法律知识,就能够合理的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帮助他人解决法律问题,缓解社会矛盾,降低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几率。法律素质是通过教育活动逐渐培养而成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明确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制定完善的教育方案,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规范学生的人生观,使其成长为法律懂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很多校园犯罪的案件不断刺痛着公众的神经,如药家鑫案、林森浩案等,人们在唏嘘、感慨之余,更多的是遗憾。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应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加强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缓解校园矛盾,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让校园犯罪案件不再发生。

二、改进高校法制教育的措施和途径

首先,法制教育工作者应该改变自己的传统观念,积极学习国家和国内的法律知识,了解时展的需要,明确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其次,通过日常教育活动和宣传活动,使学生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完善法律知识结构,增加学法、用法的积极性。教育工作者可以适当的开展交流会,通过一些案例的讲解,使学生踊跃回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最后,教育工作者应该将法制教育工作深入到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通过走访和调查,帮助他们解决矛盾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利用亲身体验的方式,使大学生获得最直观地感受,达到法制教育的真正目的。

三、结语

高校法制教育不仅关系到国内文明法治社会的建立,还对国际间政治秩序的建立有间接地影响作用,这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法制教育工作者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契合社会的需要,从日常生活入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将其培养成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发挥法制教育的真正作用。

参考文献:

[1]赵金和.试论新形势下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J].教育与职业,2010,(12).

[2]李丁宁.新形势下高校法制教育探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0,(07).

[3]宋婷.建国以来高校法制教育研究[D].南开大学,2013,(05).[4]何春玲.论高校法制教育理念的现代化[D].喀什师范学院,2011,(02).

上一篇:企业科技管理范文 下一篇:德育课程建设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