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乘法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1 15:41:36

分数乘法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动态生成 应对策略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行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

一、生成――课堂因你而美丽

“老师,我觉得这道题不应该这么做。”“老师,我对你的说法还有补充。”“老师,我发现书上写错了。”……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中类似的“突发事件”、“意外事件”、“不曾预约”、“不速之客”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和挑战。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教师面对的是个性迥异、聪明好奇的教育对象,备课预设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因而,经常会有课前预设不到,甚至与预设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如果真正把学生当成主体,我们就没有必要对教学中的意外进行设防,而是应更多地关注意外。

二、策略――没有终点的探索

(一)反对回避,勇于直面。

课堂上,学生的心理状态千差万别,对问题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认识过程中的思维分歧,正充分表现了学生质疑的大胆主动;反映了学生独特的思维感受;也展示了教师面对意外对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所做的鼓励和引导。教师不仅不要回避,而且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二)跳出教案,贴近生活。

教师要充分备课,但又不能限于预设而不敢越雷池半步。我认为调节课堂节奏、教学进度的根本标准,不应是教案,而是学生当时的学习状况。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料的,不可复制的过程。只有时时跳出教案,面对学生的质疑才不至于束手无策。

例如:我在上星期教百分数时(直接出示80%)问:这是什么数,你们见过吗?

生异口同声:这是百分数,我们经常见到它。

师:你们在哪些地方见过百分数,可以提供一些材料吗?

(台下小手如林)

生1:前天在科学书上看到:地球表面总面积约是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占29%,海洋占71%。

生2:我在T恤衫的商标上看到:成分100%棉。妈妈说这件T恤衫材料是全棉的,不含涤纶,穿着很舒服。

生3:我在爸爸的酒瓶上看到酒精度15%。

师:你们能说说你所提供的百分数表示的意义吗?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在教材安排上是首次出现百分数,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课外读物中、电视上、网络上早就认识了。在上例中,我没有从教材的逻辑起点出发,“神秘隆重”地引出百分数,从零开始一点一点地学习新内容,而是直接唤醒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把握适宜的教学切入点。

(三)充分预设,善于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发性问题,让学生充分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教育的这一特点告诉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存在着相当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对教学的预设应灵活而具有针对性,在教学切入点的选择、重点的把握及难点的确定上都应该符合教学实际,符合学生实际,甚至符合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上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课堂教学必须是构建生成性的探究性活动过程。因此,课堂教学讲究预设,更讲究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课堂中发生的“意外”即使偏离预定计划,教师也应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制造新问题的“生长点”,为新的生成提供支点和空间,鼓励继续生成。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两点:一是要善于捕捉、利用生成性资源。要求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二是让学生成为生成性资源的解决者。

在教“9的乘法口诀”时,我预设先让学生看图,然后一步步引导学生归纳出9的乘法口诀。可刚让学生观察图,课堂上就发生了预设之外的情况。

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我会背9的乘法口诀。随后,许多学生都附和着说自己也会背,有的甚至还背了起来。我愣了一下,立即决定改变原来的预设。

师:你们真棒,9的乘法口诀已经会背了。那么,还有不会背的同学吗?

几个小手慢慢举了起来。

师:还有些同学不会背,你们愿意帮他们吗?用什么方法能让他们记住9的乘法口诀呢?

有的学生思考着,有的学生已经开始教身边举手的同学。学的同学听得认真,教的同学热情更高。我对学生进行鼓励后,进一步讲解了9的乘法口诀的推导。

(四)借题发挥,因势利导。

当课堂初始遇到突发事件或不利因素时,教师不得已放弃原定导入方案,镇定、理智地针对课堂情绪和学生的情绪,抓住突发事件中隐含着的契机,因势利导,作即兴发挥,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例如: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在教学《对称图形》时,学生兴高采烈地举例着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突然,有一名学生举手发言:“老师,我妈妈的也是对称的!”顿时,全班骚动。弄得这位女教师手足无措、面红耳赤。好在老师一会儿就镇静下来说:“对呀,人体就是对称的。”一石激起千层浪,看到这样的见解老师都没有予以否定,学生说话的欲望顿时被激发出来,思路也被打开了……

这时,又有名学生说:“老师,我可以做一些对称的动作。”说着,就两手叉腰,两腿分开……

其他孩子也受他启发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

老师又顺水推舟:孩子们能创造出对称的动作,能不能创造出更多美丽的对称图案呢?

(五)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这是做好以上四点的基础。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在课堂上面对“不曾预约的来客”,做到处变不惊,机智演绎,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素养,还要具备教学情景的敏感力、教学反思能力及各种教学技能运用能力,更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欣赏、包容、沟通的爱心。教师应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1]王晓平.教师的语言艺术.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3.

分数乘法教案范文第2篇

一、总分式板书

总分式板书是总体设计与局部设计相结合的一种板书,也就是揭露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一种总分关系,或是一种层级关系。

例如,梯形的分类

二、表格式板书

表格式板书主要是对知识内容进行系统归纳。这种板书对比性强,便于比较概念的异同点,条理清楚,简约明了,容易让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深刻领会所学知识。

例如,1.年、月、日

2.角的认识

三、对比式板书

对比式板书是把容易混淆的概念、法则、公式进行对比,可以采用上下对比或左右对比,在对比中分清正误,在对比中进行辨析,在比较中及时勾出重点,揭示知识结构及各部分的逻辑关系,让学生更加容易记住。

例如,1.分数大小的比较

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2.分数的加减法则对比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3.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周长、面积,以及正方体和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比较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公式:C=4a。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a×a。

正方体的体积=边长×边长×边长,公式:V=a×a×a。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公式:C=(a+b)×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a×b。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

周长常用的计量单位是:米、分米和厘米;面积常用的计量单位是: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体积常用的计量单位是:立方米、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

四、提纲式板书

提纲式板书是指教师对教学教材中的一些内容进行解析与概括,然后归纳出一些重点或者核心。它的优点就是层次分明,突出重点,反映内在联系。

例如,1.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

法则:■×c=■

应用:与整数乘法应用相同

2.乘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定义: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公式:a×b×c=a×(b×c)

计算:10×25×4=10×(25×4)=10×100=1000。

3.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定义: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公式:a+b+c=a+(b+c)=(a+c)+b

计算:178+128+172=178+(172+128)=(178+172)+128=478。

4.乘法分配律和简便算法

定义: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公式:(a+b)×c=a×c+b×c

计算:(8+6)×5=8×5+6×5=40+30=70。

虽然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但是板书设计作为传统的一种教学手段仍然是小学教师上好课不可或缺的协助方法,同时也是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基础。所以,一个成功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板书设计应该要做到:布局合理,格式规范,写画工整,直观醒目,重点突出,疏密得当,色彩鲜明。

分数乘法教案范文第3篇

一、什么是同课异构

从字面上理解:异构――一种包含不同成分的特性。通常被用于信息技术和化学科研。与异构相对存在的就是同构,同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组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新的图形,后者是对前者的一个超越或突变。把“构”放在教学中是指教师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等等。“构”的目的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构建出不同意义的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培养出各具个性特色的创造性。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中的《表内乘法(二)》为例,教师可以怎样实施异构呢?

教学设计(一)

参考教师用书,把7、8、9的乘法口诀分3个课时分别进行讲授。第一课时是教学7的乘法口诀,根据教材中的主题图和表格,利用七巧板拼成的图案,让学生自己将表格里的数据填写完整,再通过计算乘法算式的积,编制出7的乘法口诀,然后进行记忆和练习。教学8的乘法口诀和9的乘法口诀的设计思路与7的大体相同。

教学设计(二)

在教学7、8、9的乘法口诀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2~6的乘法口诀,并且知道编制的方法。因此,教师把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有效整合,以一句7的口诀“三七二十一”为突破口,让学生自己编制7的口诀;完成后,将学生分成两个竞赛组,分别编制8、9的乘法口诀,再进行记忆和练习。

对比以上两种教学,第二种设计更具开放性和生本特点,值得教师们尝试。

二、同课异构的特征

同课异构是一种教学型教研。教学型教研一般以课例为载体,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过程渗透融入教学过程,贯穿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活动方式以同伴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是文本教案和案例式课堂教学。因此,这种教研活动在不同学科的不同学段都可以进行。同课异构又可以分成多人同课异构和一人同课异构等形式。在教学研讨活动中,最经常用到的是两人同课异构模式,两人同课异构又俗称为“一课两上”。

以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各个单元知识后的“整理与复习”内容为例。一种教学设计思路是:根据教材中的练习题安排,逐一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回忆和概括,然后做练习题加以巩固提高。另一种教学设计模式是将一节“整理与复习”的课分成三大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知识整理环节,由学生自主回忆起本单元的所有知识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有序的整理和板书;第二部分是学生质疑环节,由于学生已经了解本单元的所有内容,那么他们必定有自己的困惑或疑难问题,在课堂上提出,请求他人的帮助;第三部分是针对性练习环节,可以由学生和教师收集一些易错题或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当堂进行解答。

对比而言,第二种教学思路更好地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地位,充分将孩子们的思想和问题暴露了出来,而且可以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整理与复习就能达到既查漏补缺又提升能力的双重效果。

三、同课异构的用途

同课异构由以教材教法为中心的文本教研转向以师生共同发展为中心的人本教研,由单一封闭的个人研究模式转向多维互动的群体研究模式。①针对性强。它是基于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更好地完善教学方式而采取的一种具有实效的教研方式。②适用性强。它适用于各学科、各学段、各教师,它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认知建构过程。③参与性高。它是集体智慧的展现,资源共享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同伴互助十分重要。④提升力度大。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个人的感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一般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们采用以下两种设计。

教学设计(一)

以认识二分之一为起点,让学生学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初步感知分数二分之一的含义;以四分之一为操作点,让学生通过折、画、比较出不同分数表示的含义和呈现的不同图案,再通过判断、选择等形式的练习,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分母的含义。

教学设计(二)

以认识二分之一为起点,让学生学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初步感知分数二分之一的含义;以四分之一为操作点,让学生通过折、画、比较出不同的分数表示的含义和呈现的不同图案;再通过判断题的练习,在众多的分数单位中,设计一个几分之几的分数,让学生学习几分之几。

当教师通过思考、探究、集体研讨之后,又有了第三种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三)

以认识几分之几为起点,让学生学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初步感知分数的含义;再通过判断题练习,在众多的几分之几数中,设计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让学生学习。

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有多种教学思路,在教学实践中去体会教学效果,再加以反思,形成经验,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因此,同n异构深受教育科研人员和教师们的喜爱。

分数乘法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备课改革;刍议

笔者工作20年来,一直从事数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喜爱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学法,特别重视备课改革。根据我们学习与实践的体会,认为当前备课改革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并从三个方面考虑,即(1)知识的建构,包括学生有关的生活经历、学过的旧知识、课题所属的知识系统以及它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2)情意方面,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道德品质的陶冶等;(3)学习的反馈与控制。

备课时要把以上三方面的教育过程有机地揉合在一起,融为一体,当然具体上课时,各方面的要求可以分别有所侧重。总的说来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更多自由“生长”的时空。

下面举两个例子来说一说。

1 在学习新知识时,引导学生自己“创造”数学

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有指导的再创造的过程。小学数学学习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虽然学生要学的数学知识是前人已经发现的,但对学生来说,仍是全新的、未知的,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来形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接受,而必须以再创造的方式进行;教师不能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经历这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在新知生长点的备课环节,教师应留下适当“时空”,让学生进行创造活动。

[案例]

课题:“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一)课前准备

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和分数除以整数,让学生自编用上述学过的知识解答的简单应用题。从学生编的题中选出几题,如:

①一辆汽车每小时能行45千米,2/5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②我校六年级(1)班同学42人,其中4/7是女同学,男同学有多少人?

③“六一”节快到了,同学们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准备用绸带扎花。有一段绸带长9/10米,如果每朵花要用了3/10米,这段绸带可以做成几朵花?

同学们解答、讨论自己编的题:

①题的数学问题是求45千米的2/5是多少?

算式:45×2/5=18(千米)。

②题班级里的同学,除了女同学就是男同学,女同学占4/7,男同学只占3/7。

数学问题是:求42的是4/7多少?

算式:42×3/7=18(人)。

③题的数学问题是:求9/10米里有几个了3/10米。

算式:9/10/÷3/10。

估计许多同学对第③题算式这样列没有疑问,但怎样计算,却感到困惑。于是转入探讨“一个数除以分数”怎样计算的阶段。

(二)新课:“一个数除以分数计算法则”的探索

1、课本是用下面的应用题引进的:

一辆汽车2/5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

从学生熟悉的数量关系“速度=路程/时间”,很容易列出算式:18÷2/5

提问:这是整数除以分数,请同学们想想,该怎样计算?

估计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算法:

(1)把2/5化成小数来计算,18÷2/5=18/0.4=45(千米)

(2)把2/5小时化成分计算,即18÷(60×2/5)×60=3/4×60=45(千米)。

教师设问:当除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用这种方法就不能计算出准确的结果,怎么办?

2 教师引导:因为除法是乘法的――(学生异口同声)逆运算,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分数乘法计算的思路,根据“逆运算”关系来推出除法的计算法则,好不好?

(1)自编题①,实质上是怎样的数学问题?请作草图说明。

学生:①题实质是要求:45千米的2/5是多少千米。

草图:1小时行2/5小时

算式45×2/5=18(千米)。

师:请说说你作图时是怎样想的?

生:我先画一条线段,表示汽车1小时行的全程,再把全程5等分,取它的2份,就是5小时汽车行的路程。

师:很好!(再把图改为):

1小时行

2/5小时行

由学生根据图Ⅱ编成应用题,就是课本的例题。它的数学问题是一个数的2/5是18,这个数是多少?

师:将两图进行对比,请学生说说两图表示的数量关系有何异同。

结合图意,自编题①和课本例题两题算法对比:

自编题①:45×2/5=45÷5×2=18,

课本例题(逆推):18÷2/5=18×5÷2=18×5/2。

师生共同说: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

也许这时有学生想起“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那就更好,足以说明刚才的结论是对的(整数是分母为1的分数)。

还可以用例题与自编题作比较,用应用题中的事理让学生懂得例题是自编题①的逆运算。通过对比,学生可以进一步确信:“一个数除以分数,只要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就行了。”

2 在作业设计中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机会,给学生以展示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时空

如计算圆柱体表面积,照课本上的算法要分三步计算:(1)S侧=2πr×h,(2)S底=r2,(3)S表=S侧+2 S底

以往学生曾提出疑问:这样计算比较繁琐,有没有更简便的算法?现在备课时,就要注意这个问题,学生自己能提出这个问题最好,否则教师就要启发学生,力求用最佳解法。我的做法是:当学生用课本中讲的算法算好后,再启发学生想想看,有没有简便的算法?

当得出:“圆柱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后,用字母表示,就是S表=2πr×h+2πr2

问:“能不能运用过去学过的运算定律、运算性质使计算简便?”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思考和“窃窃私议”,最后由学生自己提出S表=2πr×h+2πr2=2πr×(h+r).(把公共的因数(式)提取出来。)

这样,将学生置于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位置,凡是学生能想明白的,就让学生去想;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去说;凡是学生能探索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去做。教师不仅要走在学生的“前面”,还要学会走在学生的“后面”,为学生学习和发展创设适合的环境与条件,并在必要时提供帮助。

3 教后反思

最后,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对备课成功与否进行反思,写上自己的“教后感”,为第二年备课或研究提供素材,以便不断提高教师备课与研究的能力。

在教后反思中,可以围绕以下具体问题进行:这节课是怎样进行的?学生的学习是否与教案设计相统一?上课时,学生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学习的体会怎样?这节课对学生学会学习与提高数学素养有什么积极的意义等等。

分数乘法教案范文第5篇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正确掌握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2、能熟练地运用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分析

重点: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难点:分子或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的乘除法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分式的约分?约分的根据是什么?(可叫一位学生回答.)

(2)用投影仪(或小黑板)出示以下题目:

下列各式是否正确?为什么?。

先让学生观察思考,最后老师作结论.

2、用类比的方法总结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由分数的基本性质类比地得到分式的基本性质,由分数的约分类比地得到分式的约分.由分数乘除法的法则同样可类比地得到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现在我们来学习分式的乘除法.(板书课题)

让学生回忆并回答什么是“分数的乘除法的法则”;用投影仪(或小黑板)出示分数的乘除法的法则,然后启发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叙述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二、新授

用投影仪或小黑板出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做积的分子,分母的积做积的分母;

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用式子表示即是:

例1计算

分析(1)题并引导学生解答:

①(1)题是几个分式进行什么运算?

②每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是什么代数式?

③运用分式乘除法法则得到的积的分子、分母各是什么?

④积的符号是什么?

⑤怎样应用分式的约分法则使积化成最简分式或单项式?

随手板书解题过程:

分析(2)题并引导学生自解:

①(2)题两个分式进行什么运算?

②每个分式的分子、分母各是什么代数式?

③怎样应用分式的除法法则把分式的除法运算变成分式的乘法运算?

以下可由学生写出运算结果:

(用投影仪或小黑板出示以下小结内容)

小结:分子和分母都是单项式的分式乘除法的解题步骤是:

①含有分式除法运算时,先用分式除法法则把分式除法运算变成分式乘法运算;

②再用分式乘法法则得出积的分式;

③用分式符号法则确定积的符号;

④用分式约分法则使积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一般为单项式).

三、练习

课堂练习1:

计算:

分析、引导学生

①本题是几个分式在进行什么运算?

②每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是什么代数式?

③在分式的分子、分母中的多项式是否可以分解因式,怎样分解?(a2-4)=(a+2)(a-2),a2-4a+3=(a-1)(a-3),a2+3a+2=(a+1)(a+2).

④怎样应用分式乘法法则得到积的分式?

⑤怎样应用分式约分法则使积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一般为多项式)?

随手板书解题过程.

课堂练习2:

计算:

小结: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乘除法的解题步骤是:

①将原分式中含同一字母的各多项式按降幂(或升幂)排列;在乘除过程中遇到整式则视其为分母为1,分子为这个整式的分式;

②把各分式中分子或分母里的多项式分解因式;

③应用分式乘除法法则进行运算得到积的分式;

④应用分式约分法则使积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

先分析:本题是分子或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法混合运算,运算过程从左至右依次进行;因此,分式乘除法法则也适用于两个以上的分式相乘除.然后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并找出得出正、反两个结果的学生上台板书,让大家判断正误.

四、小结

(1)让两个学生分别用语言叙述和式子表示分式乘除法法则.

(2)课堂验收题:在余下的时间内让学生独立完成以下题目,下课时全收上来,批阅打分,以便检查课堂效果.(题目可用小黑板出示).

计算:

五、作业

1.计算:

2.计算:

3.计算:

分数乘法教案范文第6篇

卷首语

(1)别拧上那个“有用”的盖子 朱国荣

教学策略

(4)基于学情把握本质自然建构--《乘法分配律》教学新视角 马晓明

(6)常识性内容如何上出数学味--《年、月、日》教学与思考 费岭峰

大问题研究

(8)变"小问题串"为"大问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策略 唐朝晖

(10)巧设大问题 关注小细节--《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实录与反思 骆奇

典型课例

(13)以"形"促建构以"义"促提升--《乘法分配律》教学实录 钟帼英

(16)多维度感悟分层次建构--《乘法分配律》教学与思考 丁燕芬

(18)只有了解学生教学才能成功--《乘法分配律》教学前后测试对比分析 刘松

精品课堂

(20)《24时记时法》教学实录与思考 周卫东

教案展示

(23)在"数"中沟通在"辩"中提升--《分数的意义》练习课教学设计 闫慧

(24)在探究中学习 在想象中拓展--《认识圆柱和圆锥》教学设计 唐仁贵

(26)《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 李成勇

课堂实录

(28)《分数除法二》教学 梁力佩

(30)《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 王家秋

(3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 杨金昌 柏义伟

教例评析

(34)《圆柱的认识》教学 徐丽茜 吴云飞

磨课手记

(36)方法比结论更重要——《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 游金声 欧阳美来

教学反思

(38)《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教学 李德芹

(40)经历探究过程积累活动经验--《三角形的面积》教学 李维忠

(42)在磨课中生成破解教学难点的智慧--《平移与旋转》教学 朱学尧

感悟名师

(44)切入"学"的脉搏--钱金铎《四边形》教学赏析 周莹

(46)精彩导入--有效课堂教学的开始 薛峰

教研札记

(48)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赵改玲

(50)"问"出灵动的课堂 陈华忠

教学一得

(52)变着法儿教数学 张云

(53)如此教学 有趣有效 张兰

备课资料

(54)精确数与近似数之辨析 彭永新

(56)巧解多边形面积 丁学明

&nbs

p; 无

分数乘法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乘法教学 口诀 教学方式 教学思路

乘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有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分数乘法、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等内容,为了让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我们就必须了解乘法的大致内容,让学生在学完小学内容后能对乘法有全面的了解。

一、熟记全部乘法口诀需要有个过程,必须采取多种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加强练习,才能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一要指导学生利用口诀本身的规律记忆口诀。教学乘法口诀时,都是按照乘法口诀表中横排的顺序一个例题一个例题教的。整理成口诀表后,可以利用此表,采用竖着背、拐弯背等多种形式,熟记口诀;还可以找出表中存在的某些规律,帮助学生记忆口诀。

二要教给学生利用相邻口诀间的关系推想出口诀。在4的乘法口诀后面,教材中安排了乘加、乘减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了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如果有哪一句口诀遗忘了,就可以用乘加或乘减的方法从相邻的口诀推想出来。

二、关注学生回答,调控教学思路。

在教案设计中,备课除了备教法,更重要的是备学法,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实施教学——以学定教。学生由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家庭教育不同,对知识的掌握也有区别。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回答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控课堂教学。如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列出7乘9的乘法算式,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想学生只列乘法算式,不计算结果,列出乘法算式后全班学生独立计算,算法多样化。这个环节回避个别学生用口诀计算,结果学生由于低年级的学习中算式和得数是一体的,列算式时都回答了得数。这时教师应该调控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说出得数也没关系,教师不板书得数,对列算式的学生进行肯定后问:你们都能算出这个算式的得数吗?试一试。而不是不断地提醒“只列式,不计算”。

三、关注学生活动,调整教学方式。

学生活动是课堂不可缺少的部分,特别是低段学生更需要在活动中体验,在操作中感知,在交流中构建。教师通过关注学生活动,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结合预设,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如学生在编写8的口诀中,在试讲时出现“八九七二”这一典型错误,教师在教案中预设学生出现这一错误的教学环节,但教师巡视发现这节课没有出现“八九七二”这一典型错误,教师就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采用故错法,设计了4×7=28“四七二八”让学生评价,提醒学生编口诀时注意不要出现这样的错误。

四、关注学生的思考,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一些公开课中,我们有时怕学生回答不好问题,耽误教学进度,往往就由个别优生以点代面地回答问题,为了增加课堂练习容量就采用口头练习的方式。这样,在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中下等生还没来得及思考,个别优生已经回答出答案和解题思路,久而久之,中下等生就会产生思维惰性,每次老师提出问题,他就不思考,等现成答案。教师充分注意这点,在编写口诀,应用口诀解决问题的练习中,让每个学生都动手算一算,编一编,做一做,再订正。给全体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促进每个学生动脑。这样有利于中下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做到了面向全体。

五、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体现新课标思想。

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解题的基本技能——解题能力,而不是单纯地解答数学问题。设计填表格找规律,根据规律填7个星期是几天,8个星期,9个星期呢?给中下等生提供了基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再计算7的9句口诀的乘法算式,在计算中体现算法的多样化:①连加;②用规律计算;③拆分、组合法;④查表法。在这一环节,学生自由选择方法进行计算,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特别是查表法,这是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的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发展。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表格,采取什么方法计算较简便呢?让学生对这几种方法进行比较,对解决问题方法进行优化则更好。这样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形成解决问题时寻求简便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六、口诀的顺序练习,使学生不仅能顺着次序熟记口诀,而且随便抽出一句口诀也能很快地说出得数。

花样翻新,寓教于乐。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或竞赛形式进行练习。如“开火车”、“对口令”、找朋友、夺红旗、浇开数学花、“对山歌”、小组接力赛、个人多冠军等。这样能使儿童在玩中学,在学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竞争意识。还要特别重视听算,即老师念题,学生静听,限时计算。这样,能提高口诀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的定向注意力及思维的敏捷性。在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在计算表内乘法时,因为口诀不熟,导致计算速度慢,经常出错,那么在计算中,乘法口诀不熟怎么办呢?

首先应及时复习、巩固,多下工夫去练。乘法口诀是分段学习的,口诀比较多,在学习之后要进行及时复习。如果不及时复习,学生就会学了新的,忘了旧的,时间久了,就会导致口诀不熟。只有反复练习、巩固,才能达到熟练掌握口诀的目的,因此要多下工夫去练,不断复习巩固。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巧记、巧练。方法可以有:

(1)找规律,巧记忆。

(2)抓难点,对比练。

①难记的口诀要重点练、多练。

②容易混淆的口诀要对比练。

③积相同的口诀联想练。

(3)做游戏,经常练。

分数乘法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数乘法;教学艺术;有效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В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模式,增强小学数学教学的艺术性,不断活跃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即在上课之前按照课标备课,在课堂上按照目录讲授。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提高学生的数学专业素养。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增强教学的艺术性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三种新型的艺术性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引进“翻转课堂”,使课堂更有效

在新课改下,“翻转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引进来。所谓的“翻转课堂”,具体地说,就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传统的单调“讲授”课为现在的“学生主动学习”课,进而转变课堂的讲授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想进行一堂完整的“翻转课”,必须要协调三个内容,即合理的网络环境、自觉的学生和充足的时间。

例如,在讲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人教版)“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时,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和具体的实践练习,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意义,并自己总结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数学推导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我们学过的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整数乘法的计算有什么意义?■+■+■=?有什么样的简便运算方式吗?一个分数乘一个整数表示什么含义?”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本上的知识,尝试寻找合适的答案,并在小组内部讨论和分享。

二、引进“微课”教学,使课堂更有效

“微课”主要是采用视频讲课的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录制几分钟的短视频,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一一讲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抓住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课程内容。它改变了传统的教案设计模式,直接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删去不必要的讲课内容,便于学生学习。采用“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很轻松地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给学生指明正确的学习方向,学生有了新的学习动力,不再是没有头绪地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人教版)“一个数乘分数”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提升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一个小视频,在小视频里面对本课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阐述,即“一个数乘分数的重要意义和实际运用,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推导过程和理论”,使学生对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课本,通过具体的实例模拟推导,并进行模式练习,不断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把握,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三、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和幽默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使用艺术性、幽默性的语言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绪,学困生往往上课思想开小差、不集中,对教师一般性的按部就班式,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听不进耳,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教师的语言风格直接决定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以及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热度。幽默风趣的老师往往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将知识点尽可能地编入分数应用题,既实现了知识的讲授,又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数学教学模式,增强数学教学的艺术性,从而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促进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徐晓蕾.小学数学教学艺术探究[J].神州,2013(14).

分数乘法教案范文第9篇

1.营造民主的教学过程,提供自主参与的创新教育的“土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扬民主,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去发现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允许学生尝试、出差错,然后自行解决错误,从而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我只出示如下数据:

长:30厘米宽:22厘米

让学生充分讨论、自主探索出四种方法:

(1)30+30+22+22=104(厘米)

(2)30×2+22×2=104(厘米)

(3)(30+22)×2=104(厘米)

(4)22×4+8×2=104(厘米)

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尝试,最终自己发现规律。仔细分析学生的这些解题思路真让人高兴:每一种解法都闪耀着孩子们智慧的光芒。特别是第四种解法很新颖,利用“拆数”的方法把30拆成22和8,令人欣慰和惊讶。

四种不同的解题方法,从成年人的角度看,是有一种最简单的甚至可以说是最科学的方法,但对于某一个孩子来说,由于他的智力背景、生活经历的不同,适合他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正是这样一些他自己感悟到的独特的方法,支持着他兴致勃勃的数学学习生活。如果因为教师的一个总结,把方法分成三、六、九等,大部分学生的方法必然被归为另类,他们必然会面对着自己失败的思维成果而伤心。这样的总结,是不利于课程目标落实的,尤其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得不到落实。

2.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促成敢想、敢问、敢说的创新教育的“气候”。

要培养创新人才,教师首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爱的沐浴中感受快乐;其次,与学生交朋友,与学生一起观察、一起操作、一起讨论,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平等交流,让学生在自信中享受快乐,从而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大胆想象甚至异想天开。

二、整合教材,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

1.教师在教学中要整合教材,充分挖掘创新因素,补充创新内容。

例如:小学数学第十册的《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教学,教材是通过第98页两个例子来实现的:例①是3个真分数的例子,书上先让学生想,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为什么?然后归纳真分数的概念,例②是3个假分数的例子,用同样的方法归纳出假分数的概念。若按教材照本宣科,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我是这样设计的,将例①和例②整合,交替出示一些表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阴影图形。首先,让学生说出每个图形所表示的分数及意义,仔细观察:这些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和数值变化范围,然后分组讨论:根据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你认为应该把分数分为哪几类?接着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每类分数命名。通过观察、讨论、命名等教学活动,学生的思维激活了,灵感产生了,真正完成了主动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这时我再让学生自学教材,看书上是怎样对分数进行分类的,从而达到了释疑的目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每位教师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整合教材、用活教材,精心设计个性化的教案,从而在教学中张扬自己的个性。

2.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选取和设计鲜活的教学内容。

在小学三年级平均数的教学时,我根据本校刚刚给学生体检过的生活实例,让两组学生分别汇报自己的身高,然后分组讨论:想出好的办法比较这两组同学的身高,哪一组高?最后全班交流。由于选取了鲜活的生活实例,学生们兴趣盎然,才思敏捷,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在这个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深刻地领悟到什么是平均数,而且知道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三、开放教学空间,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性

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获取知识的途径,可以从课堂、书本、网上、媒体、经验、实践等取得;学习的方式,有主动学习和被动接受;获取知识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应用。一个学生如果学了数学知识,而不会应用,将很难适应社会。因此,教师要搭建课堂与社会的桥梁,开放教学空间,不仅要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生活实例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能主动用数学的知识和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修改认识过程,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灵活性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蓝本,也是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标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因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背景等实际状况而异。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是硬道理,它能降低学生认识难度,使学习事半功倍,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

例如:小学数学第九册,小数和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教材是利用整数乘法法则这样推导的:一个因素扩大多少倍,原来的积就缩小多少倍。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一个因素与原来的积成相反方向变化的算理不理解。我认为学生站在哪个角度对问题容易理解,教师就应该站在哪个角度设计教学过程。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小数乘法推导过程:把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比较,得出一个因数缩小多少倍,它的积就缩小多少倍,或一个因素扩大多少倍,它的积扩大多少倍。学生对一个因素与它的积成相同方向变化的道理很容易理解,就是基础差的学生也不再糊涂了。学生都认为数学学习轻松、快乐了。

通过以上的设计,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的创造性,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推导新知识。不仅让学生体会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掌握了一定的推导方法,也认同教师在教材使用上的创造性,从而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分数乘法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优质数学课堂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效果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已经出版发行,广大教育界同仁又开始新一轮的教学思考与思想交流。面对各种新的理论,我也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了反思,但我对优质数学课堂的认识始终没有改变。我认为优质的数学课堂应是"三有"课堂,就是指有优秀的教学设计,有和谐有效的教学过程,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记得浙江省小学数学教研员斯苗儿老师说过:"简洁、扎实、快乐"就是上课的最高境界!具体阐述就是:"简单就是智慧,扎实就会有效,快乐就会前进"。再联想在温州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奖教师教学展示活动中,温州市小学数学教研员雷子东老师在活动总结时讲到,一节优秀的数学课应该具有"简约和灵动"两个特点。我们对两位专家的理念略加分析,可以发现他们的想法有一个共同点,也认为一节优质数学课堂应该是"三有"课堂:两位专家所指的"简洁"与"简约"就是指有优秀的教学设计;"扎实、快乐"与"灵动"是指有和谐有效的教学过程;斯苗儿老师所讲的"扎实就会有效"点出了优质课堂应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从上我们可以发现,我个人对优质数学课堂的认识与两大专家有异曲同工之妙。下面我就来谈谈打造优质数学课堂的几点具体想法:

一、有优秀的教学设计

一场好戏要有好的剧本,一堂好课也同样要有好的教学设计。何为好的教学设计?我认为好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在文本细读基础上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在读懂学生基础上的教学设计;应该是脉络清晰的教学设计。

1.在文本细读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我之所以把在文本细读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放在优秀教学设计第一位,是由两种现象促成的。现象一:社会偏见与学科偏见。以前不少人认为教书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尤其是教小学,只要初中毕业就可以胜任工作了;现在又变成,语文、英语、科学不会教,那就去教数学吧,加减乘除总会懂一点,认为教小学数学很简单。现象二:由于前一种思想作祟,我们许多数学教师也认为教数学很简单,很少有人真正地研读教材,很多人忙于不假思索复制别人的教案,年轻人如此,老教师如此,更为可怕的是我们一些骨干教师也如此。我并非排斥资源共享,但我想说的是,在享受别人资源时要学会思考与取舍,不要出现东施效颦的现象。下面让我们一起针对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来领略数学的不简单与读懂文本的重要性。

教龄两年半的翁老师上了这节研讨课,她是从课本第44页单元主题图计算游乐园各类活动的人数引入,采用书写50个3相加太麻烦了,引入乘法,最后进行巩固练习。从课的实施情况来讲,应该说翁老师也有自己的思考。课后,我根据个人对教材的理解,与翁老师采用问答形式探讨了3个问题:

(1)这节课用不用单元主题图?

翁:用单元主题图,让学生体验数学来自于生活。

池:单元主题图可以用,但不是用在这里,应该用于本单元教学任务结束进行综合练习时,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对于本节课《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来讲,动手摆小棒进行操作比观察图片更直观、有效,也同样能体现数学来自于生活。

(2)教材第45页,呈现同学们不同摆法的用意是什么?

翁:体现摆法多样性,同时为后面多条乘法算式的引出提供素材。

池:你刚才的想法都对,但除此之外,这里计算有些图形摆放小棒总根数的加法算式可以写成乘法算式,有些却不能,让学生体验计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写成乘法算式,不同加数的和一般不能写成乘法算式,教材这样设计也体现了乘法初步认识的课时特征。

(3)教材为什么先处理6×3这条算式,即先处理6个3的问题,而不是5个4,或3个5的问题?为什么不用50个3相加导入乘法呢?

翁:不是很清楚。

池:其一、先处理6×3(即6个3相加)这条算式,跟5个4、3个5相比,更能体验乘法的简洁性。其二、50个3相加,看似更能体现乘法的简洁性,但已经超出本节课初步认识的要求,对教材的度没有把握好。50个3相加不能一一呈现,学生不能直观感受50个3相加是多长的算式,这样改写成乘法算式,没有体现乘法算式与加法算式的对应关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明确。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知道看似简单的内容,一句话可以讲完的内容,可真正要读懂它,上好它也是很难的。要想提高自身的教材解读能力,提议大家多阅读各种版本的教材(目前小学数学教材有人教版、北师大版、西南师大版、苏教版、浙教版、青教版等),多思考编者取舍的意图。

2.在读懂学生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没有进行教学前测,老师往往以想当然的姿态去设计教案。这样的教学行为放在平时关系还不大,只是苦了自己的学生,但要到大场面也是如此,那肯定会出丑的。

今年4月,在泰顺县举行的温州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中,由于很多老师没有做教学前测,不了解泰顺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学起点预设过高,第一天比赛的教师纷纷遭遇"滑铁卢",7位上课老师只有1人获一等奖。第二天参赛的教师,赶紧利用当天晚上的时间修改教案,调整教学起点,除了上午第一节课的老师,由于时间太仓促,对调整后的教案不熟,效果一般外,其他上课老师都比较成功,均获得一等奖。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预设必须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把握学生生活经验与知识起点。特级教师能在课前谈话中了解学生的情况,然后从自己头脑里的许多预案中,提取出最有效的一种,因此可以上得比较成功。但作为普通教师的我们必须在课前下足功夫,做到心中有学生,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3.脉络清晰的教学设计。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流行着两类的教学设计:一类是脉络清晰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教师能充分研读教材,有自己的想法,先有基本思路,再进行充实、推敲、磨练,一般设计非常紧凑,有利于提升骨干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有一类是拼凑串联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教师一般没有充分研读教材,没有自己的想法,先到网络寻找资料,再进行拼凑、串联,一般比较混乱,脉络不清,不利于提升骨干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今年温州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奖教师课例展示活动中,瑞安市实验小学金文钦老师与温州一位陈老师的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们的教学设计成为这两种类型的典型。金老师上《小数初步认识》这节课,充分考虑各个版本教材设计特点,推敲各个版本用货币单位与长度单位引入的优缺点,最后确定由货币单位引入,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起点与生活经验,同时为了体现长度单位引入的优点,金老师利用把1元换成10角,把10角用10个正方形框上,1角就相当于10个正方形中的1个,直观的表示出,1角就是1/10元,同样方式可以得出1分就是1/100元。这样的设计,既考虑了货币单位引入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考虑到长度单位引入更具直观性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也非常有特点,环节之间衔接紧凑,沿着"知识教学--巩固练习(蕴含新知识)--练习(渗透新知识)"这样的模式下来,学生学得轻松,也非常自然的把各知识点串联成了体系。由于思考比较充分,在课后交流环节,金老师表现得挥洒自如。陈老师上《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让人有点失望。虽然整节课老师上得比较大气,语言也比较流畅,应该说演绎得非常好。但我总感觉模仿、拼凑的痕迹比较明显,没有自己的思路,这一点在与评委的交流环节,表露的更为明显,陈老师对于评委的提问,有时答非所问、有时回答不了,这也是没有深入思考的结果。

我个人认为,这几年我们温州市只出现演绎精彩的教师,没有真正在全省叫得响的数学名师,就是因为我们的新秀与骨干教师功利性太强,追求拿来主义,盲目用名师的教案,只追求华丽的课堂演绎,没有研究教材,深入思考。这种只追求招式,没有内力的武功,看上去很美,但碰到真正高手就会一败涂地。对于新教师来讲可以先模仿把招式学得有模有样,但要成为优秀的教师,必须要两方面协调发展。因此,我想上课以前要先有自己的思考,磨过课以后,再去参考别人的资料。建议骨干教师用脉络清晰的教学设计,慎用拼凑串联的教学设计。

二、有和谐有效的教学过程

好的设计是成功的一大半,但还需要我们去实践,这就需要有和谐有效的教学过程。这几年,我们周围有一批课堂演绎非常精彩的老师,都有自己的心得,我就不进行详述,但有三点值得我们注意:

1.教师的语言要精炼、恰当。教师的语言要精炼,提问要有启发性,点评要有激励性,点拨要在关键处。我们老师要记住(或形成)环节过渡语,关键问题的提问语,解决问题的关键语,还要有激励学生的点评语。这种具有简洁的过渡语,启发性的提问语,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得出数学结论(知识)的课堂,一定会显得非常流畅、和谐。

2.教师要有从容不迫的心态和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我们都说课堂是学生的,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课堂往往都变成教师的,我们很在乎自己的课堂表现,为了达成自己的教学目的,会为学生不切实际的回答而揪心,会为完不成任务而心急。但我们一定要知道,课堂是学生的,只有学生良好的表现,才是精彩课堂的体现,也要记住不是为了完成教学设计而开展教学,而是为了学生学好数学而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切记上课不要赶着完成教案,教师要有一份从容不迫的心态。

3.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符合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平等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思想的交流,进行朋友式的合作交流。我们要让学生学会生活,注重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和经验的获得,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富于创新,让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情境中健康成长。

要想有和谐有效的教学过程,提议教师:要多上课,多拍录像课,别人评价是虚幻的,只有录像中自己的表现才是真实的,通过自我观摩反思才能更好的解读自己,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扬长避短,真正提高自己的执教能力。

三、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优质数学课堂的试金石,也是评价课堂差异的一大标准。如果一堂课上下来,过程搞得轰轰烈烈,结束后学生什么也不会,什么也没给学生留下,这也是白搭,算不上优质课堂。只有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数学活动经验等方面有所收获,才能当之无愧。但我相信如果有优秀的教学设计、和谐有效的教学过程,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正如斯苗儿老师所说"扎实就会有效",就是这个道理。

良好的效果,只有通过练习才能验证。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目标定位的准确,要根据教材特点与课时目标设计练习,不要刻意拔高要求,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要注意练习设置的层次性,既要照顾全体学生设计基本练习,检验学习效果,又要有所提升,照顾尖子生,真正体现因材施教。通过以上两个注意,我们就会发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是要求学生什么都会,也不是对所有学生统一要求。而是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真正体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标精神。

新一轮教育思潮即将袭来,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课堂教学应该从最基本的方面做起,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做起。课前要有优秀的教学设计,课中有和谐有效的教学过程,课后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才能打造真正优质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上一篇:秋天的雨教案范文 下一篇:题西林壁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