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3-17 17:59:06

法律基础知识

法律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1.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⑴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

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即使国家参与某一民事关系,其与对方当事人在民法上的地位也是平等的。

⑵等价有偿原则:

等价有偿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从事移转财产等民事活动中,要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进行等价交换,实现各自的利益。要注意的是,在双方当事人自愿且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下,财产移转也可以是不等价的或无偿的。

⑶自愿和公平原则:

自愿原则,也就是传统民法上的“意思自治”原则,是指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时,可以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但是,民事主体的意志自由不是绝对的,其不得违背法律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公平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应本着公平观念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兼顾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⑷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当诚实信用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实现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以及双方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平衡。

⑸民事权利受法律保护原则:

民法是以权利为核心的法,当然要以保护民事权利为基本原则。

⑹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中必须正确行使民事权利,如果行使权利损害同样受到保护的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时,即构成权利滥用。民事活动首先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及习惯,行政权利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2.什么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民事行为能力即民事主体以自己的行为独立参与民事活动,并以此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人,或者征得法定人的同意。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人民事活动。

3.合同的特点有哪些

⑴合同是当事人之间在自愿基础上达成的协议,是双方或多方的民事行为;

⑵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

⑶合同所确立的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

⑷合同一经成立即具有法律效力。

4.劳动法的含义是什么

(一)法律体系中的劳动法律部门;

(二)一个国家的劳动法典;

法律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法律基础知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必修的课程,并且也是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渠道,它的主要作用是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课有了新的改变,它把原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进行合并,从教材内容上看,是对于法律基础知识部分的高度概括,教师在传授的时候务必得在有限的学识和篇幅下,使得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得到提高,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高校思政课中法律基础知识教学现状

根据新课标相关内容,高校依照国家教育部所号召内容开展了课程改革实验,通过对于相关政治法律基础知识的改革和学习,使得学生对于现有法律体系有了较深的理解,可以很好的掌握现如今我们国家民法等相关法律的主要内容,使得其对于国家法律制定以及实施等环节有了简单了解。通过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高校大学生的法律维权意识明显提高,并且其在系统法律教育影响下,法律意识也有了显著改善,对于其未来发展有很大帮助。可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法律基础课程里面仍然存在某些问题,并且相关问题具体体现在下面这几点当中。

(一)相关法律知识缺乏专业性

有许多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通常都不是法律专业毕业,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因此其在对于相关知识的讲述时,通常仅仅注重讲解课本上知识,从而忽略掉更深层次的法律知识的讲解,很明显课程内容更偏向法律知识的普及。通常企业不会把书本讲解背景知识与法律层面知识表述出来,相关学科专业性不强,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并没有很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二)学生学习法律目的相对简单

我们国家高等院校长久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使得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方面通常也全是为了应付考试,并非是为了未来的工作与学习,这样的一种学习目的对于其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主动性是非常不好的。并且如此一来很容易使得某些同学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更有甚者为了得到分数而放弃考试当中某些部分的得分,如此一来,不但会使得其没有很好的掌握相关知识,有时候也会使得其对于相关知识产生茫然,对相关知识理解只是简单字面意思,并且不会使用在实际生活里。

(三)学生运用法律解决问题能力较低

在相关法律基础知识课程设置里,即便现如今有了很多学习相关知识的平台以及机会,可是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仍然需要重视。并且当前其主要问题是不会使用法律武器处理生活里所面对的具体问题。依照有关调查表明,高校学生因为法律知识匮乏,通常会因为意气用事做出违法行为,并且某些学生在其自身以及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后并没有做出抗争,而是沉默不语,没有拿起法律武器为自己维权。例如说,有的学生在遭到抢劫等事情时没有尽早地报警,对于案件处理带来很大困难。上述所说全部都是大学生法律知识高,但是实际应用能力差的表现。

二、新时期怎样提高相关课程里教学效果

(一)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环境里,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观念有了非常大的改变,学校在教育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理论上,使得学生仅仅知晓相关法律知识,可是其对法律深入理解程度却需要提高。我们国家推行的是依法治国政策,也可以说是宪法治国政策,因为宪法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法律,很多制度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都得在其基础上实施。并且其他法律也得依照宪法来制定,高校学生在学习时应当对其有简单了解,能够知道我们国家宪法的特征以及原则,有利于其未来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去。此外,从公民意识上来讲,我们国家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先需要具备的就是牢固的社会基础以及正确的公民意识,此处所讲的公民意识是指其对于其自身所享受权利及义务的自觉性,其在享受相关权利时也必须得积极履行自身义务,权利和义务二者不可分离,并且能够相互促进。因此高校学习阶段应当先提高其公民意识教育,使得社会很好的开展法治工作,维护广大人民根本权益。在开展相关知识教育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大学生主人翁意识,提高其学习法律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培养其学习和使用法律的主体意识,能够从自身发展角度思考以及分析问题,经常开展相关实践课程,例如说法律咨询等等,使得其能够将所学知识使用到实践当中去,能够很好的服务社会。

(二)提高其法律素养,培养其现代法制观念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法律社会的保障,因此高校一定要重视对于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有利于其未来更好地投入到和谐社会建设中去。老师在对于相关知识进行讲述时,务必要注意培养学生法律素养,不要只是讲述某些浅显的法律条文以及案例,还要对文学以及哲学等进行讲述,让各个学科间可以相互联系,更好地培养其自身法律素养。学生法律素养的高低一般是通过对法律知识日常积累以及了解塑造的,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对其法律意识的培养,应当让其在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当中积极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使得其能够通过使用法律来培养法律素养,对于其未来工作以及生活有很大帮助,防止其出现违法行为。在进行法律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的目的放在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上,使其的法制观念在不断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提高其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相关课程当中所涉及到部门法以及实体法非常多,可是内容通常都是进行高度概括与总结的,没有进行重点与否的标注,对于较为重要的内容也没有进行明确的讲解。因此教师在进行授课时一点要有重点的展开讲述,将重点讲述内容放到法律制度和刑事法等上面,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相关学习实现对于我们国家民法的相关了解,并且能够知晓其有关法律行为以及的含义和要求,明白我们国家公民基本权利与内容,使得其能够基本具备处理相对不难的民事问题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其开展相关教育主要方式,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建设者以及接班人重要途径,并且还是社会主义新时期高校本质的体现。相关知识基础部分在教学时不要只顾数量,一定要有针对,并且在教授过程里面也有进行重点讲解,联系社会实际情况以及学生思想实际展开讲解,使得其学以致用能力得到提升。此外,相关教师在教授时候还能够很好的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例如说多媒体以及网络等等,以此来更好的提高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认知,培养其对于有关知识的兴趣,以此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作用。

三、结语

在现代的社会中,法律意识以及法律方面的知识是必备的技能,所以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法律素养的培养。通过上文叙述,我们可以知道,相关课程在开展时一定要注意对于学生法律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并且教师在教授相关课程时,务必要坚持以人为本,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其对于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进行相关法律内容讲解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其对于教授内容的感染力,有助于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红英.关于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2013,30(8).

[2]张超,骆新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法律魅力研究[J].法制与经济(上旬),2012.07.

[3]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

法律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职学生 法律基础知识 懂法知法守法

中职院校《法律基础知识》课是中职德育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设置这门课程, 对增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时代新人, 具有重要意义。把中职法律基础知识课定位于德育课程, 它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隐性课, 而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显性课,它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道德法律意识,培养学生学法守法的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介于16岁至19岁之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何抓住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帮助他们完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是德育课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保障。因此,这门课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系中的地位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但是,如何改革教学方法,使这门课程讲好讲活,达到预期目的,很值得从教者探索和尝试。笔者结合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及感悟,谈谈几点颇有心得的教学方法。

一、提倡定义阅读、重点难点思考,案例讨论分析

《法律基础知识》是教育部规划的教材版本, 在教材编写上很有特点:在内容安排上与初中“法律常识”课紧密衔接;在编写形式上图文并茂,形式活跃,非常适合于初中毕业升人中职学生的阅读习惯。因此,在教学时,我会安排大约8-10分钟, 让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阅读和思考,在阅读的同时,指出阅读的重点、需要思考的难点、以及对文中“议一议”、“想一想”、“小资料”等内容的重点思考。阅读与思考的方法,让学生独立进行,并准备好在后边的教学过程中回答教师的提问。通过这一环节, 学生基本上对该节课程的脉络层次、重点和难点内容等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 同时也为下一阶段教学过程中的进一步融会贯通打下铺垫。

二、结合实际,寓教于法

法律理论一般比较抽象枯燥,教师如果只是从理论到理论,学生既难以理解课本知识,又易于厌烦疲劳,所以讲授理论时适当穿插一些典型、生动的案例,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也便于学生准确牢固地掌握有关法律知识。如,在讲财产所有权包括“四权”,就用具体案例加以说明:我买了一本书,我就对这本书拥有了占有权;我将它拿来阅读,这就是使用权;再把它出租收取租金,这是收益权;最后,我将书赠送给别人或转卖给他人,这就是处分权。一个简单的例子便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书本知识形象化。

在授课过程中,我还针对学生平时没有机会看电视新闻,又较少阅读报纸,对社会热门事件不了解的情况,时常结合时事及最新法律报道进行讲解,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除些之外,在教学中很注重引用教材有关的新制定新修改的法律条文来为教学服务。如在讲犯罪的基本特征中关于刑事违法性的时候,“醉驾入刑”讲到高晓松的醉驾事件,以及诸多明星的醉驾事件,通过学生关注的明星入手,提出相关法律事件,然后切入讨论,让学生就更好地把握了犯罪的特征,同时加深了记忆。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这既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又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好地巩固和理解教材中的内容。

三、突出运用案例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法律基础知识课达到教学效果和目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是充分运用案例式教学。首先, 充分运用教材中例举的案例来以案说法。在教材中, 配合每一个章节内容,教材都列举了一定量的案例来配合教学,对于这些案例,先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来回答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和探讨。还可进一步拓展, 让学生再类举出发生在身边、家乡的所感所知的典型事例,供大家思考和了解。其次,是教师要多准备一些新鲜的案例带到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分析和思考。规划教材虽然有诸多优点, 但有一个明显的不足就是提供的案例滞后, 缺乏时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备课时要广采博览、遍地拾遗地寻找和积累相关的典型事例和鲜活案例, 来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直观而富于启发的材料, 生动的案例, 是学生消化知识、转变情感、提高兴趣的必不可少的情境。在教学中, 教师所引用的事例越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学生越感兴趣, 越容易理解。事例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学生接近, 就会产生近因效应, 学生思维就活跃, 理解就快, 记得就牢。这样一来, 一方面丰富和活跃了课堂, 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让学生潜意识地感到法律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并不遥远, 从而内化为无形的法律意识。

四、既教书,又育人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又要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只有两者兼顾,才能算是合格的教师。尤其是我校现有的学生都是中职学生,正处于确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教师既有责任又有必要教育、引导每位学生往人生正轨上成长。课堂上笔者利用多媒体教具,穿插播放《法庭内外》等系列青少年法制教育片,影片中少年犯悔恨的眼泪,感人至深,对学生触动颇大,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到了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五、处理好法制教育与养成教育的关系

从现实来看,有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并不是不知法、不懂法,而是由于自制能力差,所以这就涉及一个养成教育的问题。青少年正处在血气方刚的年龄阶段,干什么事情都喜欢讲“义气”,所以有时明知是违法的事情,但为了所谓的“义气”,就不顾一切了。这里有一个心智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水平低的问题,但更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养成教育没抓好。

法制教育单纯靠课堂上的知识灌输是不够的,因为法律知识还没有融入其意识,或者仅仅化为其心理层面的行为规范,于是,他就不可能产生和形成自觉行为。所以,只有努力克服长期以来“重知识灌输,轻意识培养”的倾向,逐步树立以培养和提高法律意识为核心的教育观点,才能抓好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法制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应该发挥它在法制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法律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法律基础知识 高职 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xplore the Legal Basics in Vocational Teaching

WANG Yanmin

(He'nan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 Cadre School, Zhengzhou, He'nan 450002)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law is the basic course set up leg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 so students' good legal sense, is a course vocational students must learn.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legal basis for vocational courses teaching.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legal basis vocational school courses present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in two ways.

Key words legal basis; vocational; problem; measures

在所有的高职学校中,法律基础课都是一门学生必学的课程。它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自从法律基础课开设以来,对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课程教学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 目前高职学校法律基础课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校与学生对法律基础课不重视

一方面,学校对法律基础课不够重视。法律基础课被高职学校定位为公共课,很多个班级的学生在一个大教室里面上课,不能保证上课的效果。再加上,一些院校采用开卷的形式进行考试,造成学生对这门课的不重视。另一方面,高职学校很多学生认为这门课程与他们的专业一点关系都没有,因此造成上课人数少的情况,同时,也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导致课堂效果不理想。

1.2 没有正确认识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涵义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很多教师以为自己理解了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涵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为了教师的教,而不是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和探究。比如,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看似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实际上教师在课前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策划,提出的问题根本就不符合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的要求,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指导,讨论后也没有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相应的评价,于是讨论直接变成了一种形式。

1.3 学生自我价值与教学内容不能产生共鸣

在目前法律基础课上,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还是传统的,统一的,固定的,这已经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相一致。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具有了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现有的教学模式不能与学生的自我价值观产生共鸣,因此造成了学生对法律基础课的不认同和不重视。

1.4 课堂教学形式呆板单调,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法律知识理论性比较强,教材中的专业术语等不好理解,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形式。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还是有很多的法律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甚至有一些教师根本在课前就没有进行系统的备课,只是在课堂上讲到哪算哪。

1.5 高职学校中的法律基础课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职学校对法律基础课的不重视,造成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少。在这样的情况下,甚至还要将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一起讲授,使得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不能得到保证。教师在如此少的课时中,只能匆匆将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很多的教学计划都不能得到实施,这也是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知识掌握不够的重要原因之一。

1.6 使用教材不能符合实际的教学要求

有的高职学校为了方便,随便拿一本别的学校编写的教材来进行讲授,有的学校则是使用本校教师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大都不符合实际的教学要求。教材的编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花费编写者很大的精力和心血,既要保证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又要保证内容不能太深奥也不能太肤浅。本校教师编写的教材,也有可取之处,但是一般视野比较窄,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1.7 教师不重视实践活动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般还是采用讲述的形式,对于实践活动的关注不够,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基本上接触不到像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这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实践运用的能力。另外,很多学校其实都设有法律的实践中心或者是援助中心,但是学生基本上都不知道这些部门的具体工作内容,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这些部门的存在。

2 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2.1 学校、教师与学生都要加强对法律基础课的重视

这一措施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关于法律基础课的定位,学校可以将其定位为公共课,但是一定不要将其看作选修课。第二,关于课堂的规模。避免好几个班级一块上课的模式,尽量采用小班授课制,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对班级的管理,还能够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的重视。第三,关于考试的形式。要改变以往的开卷考试形式,采用闭卷的形式,能够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从而促进其主动学习。

2.2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这就需要教师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同时,要注意的是不要走到另一个极端,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如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婚姻法、合同法等学生毕业后即将面对的问题进行讲解。

2.3 建立平等的教与学的对话模式

现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低自己的身段,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通过与教师以及其他同学进行相互讨论,并从中获得启发。在这种模式下,一方面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认真听取学生自己的意见,另一方面,教师不能强硬地让学生接受教师自己的意志或社会主流的见解,必须要尊重学生自己在思想与文化上的不同见解。

2.4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法律课堂上,教师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以外,还应该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搜集具有代表性的生活中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到课堂上的切入点,并考虑好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方式,还要组织好课堂的讨论。

2.5 改善课程设置

首先,要强调法律基础课的独立性,将其与思想道德修养课分离开来。其次,还要增加法律基础课的课时,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开展自己的教学计划,也为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这样也就能保证上面提到的各种教学方式的实行。

2.6 使用质量比较高的法律基础课教材

首先,要想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使用质量较高的教材,这就需要学校对教材加大重视,不能为了保护本校教师的利益而使用其编写的不符合要求的教材,而应该进行考察后选用质量比较高的教材。其次,由于当前的教材大部分是对本科、专科、高职等学校通用的,不能体现高职的特点。因此,教师要根据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依托于教材,进行教学。

2.7 重视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让学生充当原告、被告与法官等不同的角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其次,教学可以带领学生去法院、检察院等去参观,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以及办案的过程,还可以邀请一些法官或检察官到学校举办讲座,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再次,向学生介绍学校的法律实践中心或援助中心的情况,并鼓励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 结语

法律基础课对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必须要加以重视。针对目前课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职责,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并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保证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一杰,张艳华.高职院校法律基础课程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研究[J].科教文汇,2012(11).

[2] 刘长玲.基于有效教学理论对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5).

[3] 余文华.高职院校法律基础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法律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法律基础知识 应用 教学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法律不断得以完善,在各个方面都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在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对法律基础知识的利用,而不是单纯的进行知识讲解。学生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可以对知识的具体利用一个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将法律条文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做到活学活用。本文将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知识课堂中的运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可以为教学实践提供帮助。

一、 案例教学对法律基础知识学习的作用

案例教学是开展法律基础知识教学离不开的一种教学方式。法律基础知识是客观固定的,是在国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个案例往往会涉及到多个法律知识,那么如何合理地运用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就成为了学习法律基础知识的关键性问题。案例教学正好补充法律知识运用的空白,给了学生运用法律基础知识的空间。

案例教学法是在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知识点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针对案件的具体情况,会做出自己的评析,并从法律知识层面进行深入解读。案例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法律知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首先,让学生摆脱了枯燥的单纯法律知识的学习,切实体会到法律知识的作用;其次,学生从案例中学到了法律知识的具体运用,提高了学生素质;最后,案例将法律知识与现实情况联系到了一起,锻炼了学生分析处理法律事件的能力。

二、 案例教学法选取案例的基本条件

在开展法律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对法律的了解以及教材的安排,确定具体案例的选择。总的来说,案例不可随便从电视栏目或是新闻中选取,而应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案例教学法中所选择的案例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法律基础知识课程是按照教学要求开展的,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应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于参考价值不高的案例应及时摒弃,以免耽误时间。第二,内容较为单一,针对性强。教师选择的案例内容不能过于复杂,以免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压力,应将一些难度适中、易于分析并且涉及知识点较为单一的案例选进来,保证教学的质量。第三,具有启发意义。教师选择的案例应具备启发性,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不仅仅是案例本身,还需要根据案例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因此,对案例的选择需要格外重视,要减少由于选择不当而造成的教学效果下降。

三、 案例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讲授法律基础知识的关键方法,也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应重视案例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从案例中积极学习、快速掌握法律知识的具体运用。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以下教学形式开展案例教学活动。

(一)在课堂教学中加入案例视频分析

有关法律知识的课堂教学占据了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绝大部分时间,同时也占据着学生的精力。案例教学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将理论知识的教学与案例分析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法律知识,还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播放案例视频的方式简单、迅速、省时,优势十分明显。教师在对视频案例进行分析的时候,学生可以放开思路,积极思考,进行多维层面的知识拓宽。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大帮助。

(二)采用适当的方式接入案例

每一个案例与教材知识都存在着差异,没有为教学活动而特地发生的案例。因此,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方式将案例接入课堂,否则,将起不到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的目的。教师可以采用课前导入的方式或是课堂讨论的方式,带动学生的听课兴趣,诱发学生积极思考,为法律知识的传授打下良好的基础。案例导入的方式不同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由此,教师应重视自己对案例使用时间和时机的把握,争取将案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使学生在案例学习中可以充分理解法律基础知识并形成完整的系统,以帮助其顺利解决现实问题。

(三)组织室外活动,深入社会实践

案例的来源比较宽泛,可以是电视栏目中的内容,也可以是开庭审理的实录。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开展室外活动,带领学生进入社会实践,比如法庭旁听和模拟法庭。从这些活动中,学生会体会到法律制度的完善性,增强法律意识,做一名合格的守法公民。室外活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使他们认识到了法律对实际生活的意义。

(四)多种教学形式并用,发挥各自长处

案例教学法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需要用其他的方式进行弥补。教师应充分运用不同的方法,发挥出不同方式的优势,进行优势互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与其他的教学方式并不是对立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能认为案例教学法是最重要的教学形式,而应正确地看待其作用,从课堂教学的需要出发,避免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从而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案例教学可以快速提高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学生从案例教学活动中可以认识到法律基础知识运用与理论之间的差别,认识到法律基础知识的具体利用方式。同时,案例教学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教师和学生应认识到这种方式的短处,利用其他教学方式进行补充,以便达到教学大纲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山林.案例教学法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Z2).

[2]郑金洲编著.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法律基础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 法律基础知识课 应用

法律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中职学生进行相关法制教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法律基础知识,提高法律素养。而中职法律基础课在培养学生自觉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方面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是使之真正发挥主渠道作用的重要环节。而案例教学对提高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是普遍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安排并应用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释义

所谓案例,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法律基础课的学习兴趣。

知识的获得依赖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案例教学适时地引入案例,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这样会使学生感到回答法律概念和条文比较枯燥,但学起来并不乏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由被动的接受型学习状态转为主动进取型学习状态。生动有趣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新鲜感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丰富。

(二)案例教学法符合一般性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对法律的理解。

法律法规的规定既抽象又原则,案例是理解法律的基础,案例教学以具体的案例进行教学,使得抽象的规则具体化,原则的法律生动化。课堂上运用的案例有助于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使学生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也恰恰为学生理解法律提供了基础。因此,案例教学符合认识由感性到理性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

(三)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法律基础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法律知识,是为了在生活中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处理和判断有关问题时,能够活学活用所学的法律基础知识做出相应的分析和判断。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案例,通过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而且使学生了解了法条指定的初衷,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条文的具体含义。

三、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的选择

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 要在吃透教材精神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目的, 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案例。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围绕教材所阐述的基本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

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应为迎合学生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兴趣片面选择一些热点问题或现实性、针对性强但却脱离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案例, 防止偏离教材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的现象。应当在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下, 选择成熟、典型、针对性强的案例, 尽量避免选择尚不成熟或自己把握不准的案例, 以免误导学生。

(二)贴近现实生活。

许多学生对法律基础课兴趣不大。老师讲到的案例大多成了调剂学生情绪的平衡器, 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其原因之一就是贴近现实生活不够, 导致学生在心理上缺乏亲切感。法律是在动态中运行的, 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选择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包括发生在学生自己身边, 哪怕是很小的事件都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他们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或他人合法权益的意识。

(三)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法律是一个以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为主线, 各知识点和各基本原理相结合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学实践中, 选择案例应注意知识点与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的结合。

四、案例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要考虑整个法律基础 课的教学内容, 因为不是任何法律知识均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的, 案例教学法

也不是研究法律的唯一方法, 因此教师应首先确定哪些教学内容适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同时, 案例并不能代替系统理论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案例应与系统讲授相结合, 分析案例必须服从于教学内容的需要,使之成为系统介绍法律知识的良性载体, 使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基础上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目的性。

案例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 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博得学生暂时的关注, 因此不能为了讲案例而讲案例。运用案例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从而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应始终将教学目的贯穿于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否则可能会出现学生记住了案例的故事情节, 却不甚了解或忘记了其中要说明的法律原理。

(三)法律基础。

课课时较短, 一般为32学时左右。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 教师一定要注意课时的安排, 所选择的案例、所设计的问题及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都要充分的推敲, 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发挥出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参考文献:

[1]魏敏.浅谈法律基础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1(3)

[2]乔中国.”法律基础”课案例分析教学法浅议.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 (3).

法律基础知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中职生 法律基础知识 案例教学法 学习积极性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被认为是考试的失败者,缺乏自信和关爱。我认为中职教师应努力让他们体验成功、重拾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结合我校学生的现状及我校的教学原则对在法律基础知识这门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初步的探索。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法律基础知识授课过程中,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采用列举案例、讲评案例、讨论案例等方式,完成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

二、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当前我校中职学生的现状

近年来,由于生源竟争太过激励,为了生存,我校在招生时往往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量”,而非“质”。无论学生成绩好坏,素质高低,品行端正与否,是应届生还是历届生,先招进来再说。这从根本上增加了学校各方面工作的难度,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变得更为复杂和艰巨。部分中职生的状况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没有信心,自卑感强; 2.文化基础差,不爱学习;3.追求物质享受、缺乏吃苦创业精神;4.行为规范和自律能力差,法制观念淡薄。

(二)我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针对我校学生的现状,我校对法律基础知识等文化课的教学提出了“适度、够用”的教学原则。该原则就是要求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学大纲的目标面面俱到,只需挑选出对学生适用的内容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就行。

针对上述情况,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案例教学法正好满足这一教学改革的要求。

三、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具体措施

(一)筛选教学内容

认真贯彻学校提出的“适度、够用”的教学原则,教师务必根据教学目的,结合学生需要,进行重点教学。对教学内容要敢于取舍,善于取舍。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多,课时有限,不能面面俱到。本书共有六章,每章都有所取舍。如《宪法》部分突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民法》部分突出民事权利、民事责任,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经济法》围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劳动法展开,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好法律储备;《刑法》以预防犯罪为重点;诉讼法则重点让学生了解诉讼的程序等。有的方矢的重点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

(二)精选案例

采取案例教学法,应该精心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能说明问题的案例。因为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目的不仅要引发学生听课的兴趣,更要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法律的一般原理原则,提高学生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选编案例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针对性。根据不同专业,有针对性的选择与专业相关的案例教学。进入中职学校,基本上专业选择已经确定,他们所选择的专业基本上决定了今后的工作方向。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特点,尽管所学的法律基础知识课的教材是一样的,但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具体法律问题的需求却不一样。上课时案例选择尽量适合学生专业需求,让教学更生动,学生更易接受,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服务。

第二,目的性。每一次的案例教学过程都必须明确向学生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要进一步了解的知识点,即案例教学的目的性要明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分析案例,特别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不必给学生过多的提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适时、适当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深入的思考。使每次课都有所收获。

第三,典型性。即紧密围绕所要传授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理论选编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以达到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法律基本理论之目的。结合学生比较关注的,影响比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规问题开展讨论教学,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第四,实用性。结合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法律法规进行教学。主要有《民法通则》、《产品质量法》、《合同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等。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遇到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现象,如购买到伪劣产品,这时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这就涉及诉讼途径、时效等问题。通过如此学习,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亲身感受到学法的直接好处,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五,多样性。既选择正面守法的范例,也选择违法犯罪悔恨终身的典型;既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微小案例,也选择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大案要案。

(三)增加教学环节中学生讨论的时间

由于法律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一门课程,因而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讨论案例。

(四)重视案例教学总结

老师在每次的案例教学结束后,要进行点评、系统总结、消化提升。精彩的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首先是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充分肯定其优点,也要指出不足之处,有利于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其次总结案例的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点的逻辑联系;再次,要求写出心得,以此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书面表达能力。

中职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就是就业,是建设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加强他们的法制教育的确非常重要。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感受、理解法律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因此,我认为案例教学法是中职学校法律知识课程教学中相对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蔡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三谈[J].黑河教育,1996(03).

[2]杨毅.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J].云南教育,2001(25).

法律基础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法律基础知识》;案例教学法

《法律基础知识》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传统的法律教学重在知识的传授,教师依据教学要求编写教案,学生根据教师的讲授,理解和记忆法律概念和法律规则,考试时学生根据书本教材和听课笔记复习就可以了。这种教学方法存在很大的弊端,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只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很少提出质疑和批判,因而往往缺乏独立分析能力和批判精神,更不能很好地运用法律分析现实的不断运动变化的经济活动。案例教学法,正好弥补了这种教学的缺陷,它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模式,它具有趣味性、生动性、思考性、真实性和可行性,重在引导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

案例教学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案例的运用,它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方法的关键所在。案例教学是指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 案例教学的优势

1 案例教学可以使课堂具有趣味性和生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师生能够互相交流,促使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允许学生“向”老师提出不同意见,从而使学生在分析案例过程中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案例教学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由于大量的案例来自于社会生活实践,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

案例在教学中运用,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思考、集体讨论解决问题。从中学会面对新的情形,掌握处理新问题的技能与技巧。案例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固定的原理、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着较大的自,他们参与讨论与交流,教师实际上更多地从讲台前站到了学生的背后,这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使学生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3 利用案例教学可以大大缩短教学情景和实际生活情景的差距

教学中展示的书本世界和真实世界往往有着不少差距。现实生活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现实世界是问题式的,而不是概念式的。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通过展现真实、典型的案例,让学生进入案情,身入其境,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认识并处理大量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缩短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际间的距离。

4 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案例教学比书本的教条来得具体、生动,学生易于接受,并且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把案例和其身边发生的事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产生共鸣。学生看过后往往各抒己见,讨论自己身边发生的类似的事,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实效。

二 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 恰当地选择案例

案例教学法是从案例入手,并以案例为对象,以有关法律为准绳,经过分析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因此案例是这一教学法的核心。案例选择是否恰当对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1)要注意挑选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案件,不能随意挑选一些不太切合教学内容的案例,以免牵强附会。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使学生直观地、形象地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要选择难易适度的案例。教师所采用的案例应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采用这样的案例,学生精力集中,情绪高涨,能对教学内容加深理解,知识水平不断提高。采用的案例,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先易后难,由浅入深。

(3)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选取的案例可尽量是发生在学生中的,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起教育和震撼作用的案例,或者是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影响力较大的案例,也可以是学生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对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的案例以及与学生专业相关,将来工作可能面对类似情况的案例。

2 改变考核内容与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灵活生动的教学法,如果仅仅改变教学方法而考核内容和方法不改变,学生也会为追求“正确答案”和分数而死记硬背。《法律基础知识》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基本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不仅做到自觉守法、依法办事,而且还能积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依法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公民。因此不能把考核目的仅仅定位在寻找“正确答案”上,而应该是积极推动学生对法律原理、原则、规则的理解和运用。实行案例教学,课堂上学生有很多发表意见的机会,因此,平时考核应占相当分量,把学生发言表现与卷面考核结合起来综合评定成绩。实践证明,这是一种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法。

法律基础知识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法律基础知识;教学有效性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国家宪法也把这一原则予以明确规定。培养中职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是贯彻落实这一原则的一项重大举措。法律基础知识学科,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和法制观念教育的重要途径。但由于诸多原因,法律基础知识课程学习的有效性还不十分理想。近今年,笔者一直从事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工作,就法律基础知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什么是教学有效性

有效教学的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所发起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到美国适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这一理念便引起了各国教育学者的广泛关注。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们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所谓“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这一切为了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二、法律基础知识课堂教学有效性不理想的原因

1、学校课程设置方面的原因

通常,学校的法律基础知识课程学时较少,而这门课程的内容很广,不仅包括了社会主义法系的基本理论,还几乎涵盖了全部部门法知识。在短短的每周两课时的学时里,要想让学生掌握大量的法律知识,显然是不可行的;对于没有法律基础的中职生而言,纯粹的制度很难提起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更勿论培养起学生对法律的认同、热爱和信仰等情感。于是,往往很多教师在这门课的教学上不能两全,致使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或即使匆匆完成也是效果不好。

2、教师方面的原因

国家设置法律基础知识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来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即会用法。中职学校法律基础知识教师基本由学校政治教师担任,他们很少属于法律方面的专业人才,大都是自学或凭教学经验。他们没有或不全有知识上的实质权威,普遍缺乏司法实践工作经验;缺乏对法律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因而在课堂上往往沿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把学生视为知识的“被动者”,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将特定的法律规则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忽视课程的教学目的,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高法律基础知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途径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平时刻苦钻研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动态,认真备课,力求所讲的内容均言之有据,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总结新的教学经验,以提高教学有效性。

1、优化课程体系,精心选择课堂内容

面对知识覆盖面广,内容繁多的课程内容,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首先应精心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在极为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是不可能将书本上的所有法律知识讲授给学生的,所以,就如何选择课堂教学内容而言,应该选择那些最能彰显法律的理性品质、正义、自由、秩序等价值的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

西方法治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公民明确知道当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或受到社会、他人不公正对待时;当他们遭遇麻烦、与他人发生纠纷时,他们该如何寻求法律保护,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他们才会对法律产生切实的兴趣。法律信仰才有产生的推动力。因此,课堂教学中,应该把增强公民的权利意识,树立公民权利观念作为重要目标,最终达到使学生确信他们可以从法律中得到实惠,(如法律能保护其权益,他们还可以通过法律进行监督等),进而树立起把自己的行为与法律相比较的习惯,使学生对法律产生需求与渴望。

2、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法律的积极情感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法治应包含两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这句名言指出了实现法治国家的两方面建设:一是要有良好的法律,二是形成与之匹配的民众的法律情感,两者相比,后者尤为重要,没有了它,依法治国就是一句空话。

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要培养的法律情感主要是一种积极、理性的法律情感。即通过系统的教学,让学生理解法的真谛、法的精神、法的作用、法的价值等知识,进而培养起来的对法律的认同、尊重、热爱、信仰等心理态度。

一方面,教师在讲授法律知识时必须做到内容准确无误,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行为规范。人们必须守法,如果向学生讲授的知识是不准确的,那么怎么让他们做到按法律办事呢?严重的话,可能会使学生对法律产生错误认识。另一方面,要加强正面引导,教师的整个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着品现法律的理性、正义、自由等品质或价值展开。或者说是教师的整个教学必须紧紧围绕着凸显法律的理性、正义、自由等品质或价值来展开,这样才可能形成对法的理性认识,进而增强对法律的积极情感。

3、利用案例教学,引起学生兴趣

善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育法是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但要用得好。在案例教学中,选取案例应注意几点:第一,案例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尽量避免那些空洞的、陈旧的、人为设计痕迹明显的案例。真实的案例经得起推敲和质疑,使学生深信不疑,增强案件的说服力;近期发生的热门新闻、社会焦点,学生比较关注,也会感兴趣,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案例所折射出的知识点也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如可从法院的实际判例、新闻媒体报道的可靠案件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件中选材。第二,案例要典型,有针对性,能反映一些观念、原则、制度。案例中所包含的理论点,使案例教学不同于“讲故事”,使理论与实践能够有机结合,在热闹而动听的案情背后,才会有冷静的思考、研究,才会有受益和升华。第三,所选案例要尽量具有情感上的震撼力,能引人反思,设置悬疑,讨论、争论、辩论,以引起学生探求法律精髓的好奇心。如果选择的案例是非很清楚,道理很明了,没有什么经验可以提升,也没有什么教训可以吸取,不能引发大家的讨论、争辩,这样的案例并不适合教学使用。如可以选材于一些优秀的法律类电视节目,例如《今日说法》、《法治在线》等。

4、利用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简单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的一种信念,即“我能行”。尽管职校学生普遍存在着成绩不理想,习惯不好。但实际上,任何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关怀。因此,在法律基础知识学科上,老师也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发展的潜力,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要学会欣赏每位学生的微小成功。在课堂上,除了以教学为主要职责外,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倾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教师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致力于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把启发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法运用的整个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向上的学习行为,积极投入到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上来。

总之,在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实施教学有效性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我们应当努力培养起学生对法律的信仰,使学生真正做到遵守法律、维护法律,为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法治秩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厚德.有效教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刘旺洪.法律意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周浩波.教育哲学[M].人民出版社,2002

[4]常桂祥.法律信仰:法治国家之灵魂[J].齐鲁学刊,2005,(5)

[5]刘昂.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1,(3).

法律基础知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法律基础知识》 教学实效性 中职教育

《法律基础知识》是我国中职学校学生的必修课。但由于其课时设置相对较少,授课内容又丰富繁杂,这就导致老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往往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地位,加之其内容较抽象,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十分严重。中职学生生源多为初中毕业生,年龄还小,未成年,又基本上都是中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鉴于中职学生的年龄和生源的这些特点,借助基础课程《法律基础知识》教学,给学生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有必要结合教学实践,探讨通过一些措施提高中职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该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1.结合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课程如果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积极性。作为中职院校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法律基础知识》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然而法律又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理论性较强,如果缺少适宜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在对课本理论进行阐述的同时,还应对其加以延伸,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将生活中熟悉的事件或场景引入课堂,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熟悉感,进而更好地学习。另外,《法律基础知识》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做一个守法公民,并能够正确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简单来说,就是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联系实际,贴近真实生活。

如张某为装修房子,去工商银行取款,经过一系列手续后,从柜台取出10000元,凭条上填写的是取款,但营业员一时疏忽大意,在输入交易信息时,将取款误当做了存款,而且向张某出具了存款通知单。如此一来,张某的工商卡金额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10000元。张某当时并不知情,出门后才发现,但他并没有返回,而是很快离开了。第二天,工商银行通知张某退款,张某却不同意,拒绝退款。问:此事件涉及哪些法律知识?法院应当如何判决?

再比如,张某到一家大商场买了许多装饰材料,商场对其质量信心十足,并言如有质量问题可以退换。回来后,张某请朋友鉴定,才发现部分材料存在质量不过关的情况,于是和朋友重返商场要求退货。但商场坚决认为所有材料都是经严格检查后才进入商场的,不承认这些材料出自商场,反而怀疑张某对商品进行了掉包。问:在此事件中,涉及哪些法律知识?张某该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

这样的事例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学生易于接受,通过这些案例将课本上的内容教授给学生,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交流,学会独立思考

《法律基础知识》的实效性不理想,与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不少中职院校的教师都是照本宣科,陷入了本本主义,实践证明,这种单方面的理论灌输,起不到任何效果,只会令学生更加厌倦课堂。部分教师的主观性较强,常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掺杂进来,试图让学生接受,很有可能导致学生对法律的理解产生偏差,或过于狭隘。新课改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规律和所需,然后采取相适的方法进行教学。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让其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法律案件进行分析,以此加强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课堂上采取小组讨论法,虽分成小组,其实还有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在与小组成员的交流过程中,都是将自己思考的结果与他人分享,还能倾听他人意见,取得更好的效果。

前段时间,国内有两大案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引起了很大的讨论,一是事件,二是李天一事件。法律教学必须注重时事,讲究一定的时效性。在课堂上,讲到行政法或民事法等内容时,可让学生对这两个案件进行分析,并与其他人积极交流。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其实就已经在消化课本理论知识了。如贪污受贿、行败,“腐败的根源在哪”,行败往往由于少数国家或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的权力不受控制,无限自由。任何人把自己的权力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都是不被允许的,其最终根源在于法制的不健全。

独立思考除了能吸收理论知识,对客观案例进行评价外,更重要的在于反思,即学生在思考中升华自己,保证不会触犯法律,严格约束自身,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3.学以致用,体现价值

学生一般把学习《法律基础知识》课程的目的理解为懂得法律知识,遵守法律知识,不做违法的事情。其实在教学中,可以渗透一些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民事纠纷、违法案例,以及学生了解的网络案例、新闻案例等,让学生用所学的法律基础知识,加以分析,从而体会到法律知识的实用性,认识到学习法律知识是有用的,有价值的。

4.完善考试评价体系

合理可行的考试评价体系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增强其实效性,在现行教育中,主要有两种考评方式,一是检测性考试,主要是检测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评价性考试,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测试其对某个现象进行识别判断和处理的能力。不少中职院校的教师采用的是第一种方式,由于该课程理论较多,完全可以凭死记硬背掌握知识,就很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不学、考前抱佛脚的状况。

其实,考试只是一种手段、一个途径,真正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该课程的实效性,就必须改变以考试分数为标准的这一社会现象,逐渐向政治、文化、科学等综合素质培养的方向靠近,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在课堂外,教师应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如辩论赛等。同时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其成长背景、思想文化,并聆听学生的诉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书面考核上,课堂作业、闭卷开卷考试皆可,最好采取口试的形式,口试即在课堂上老师当场提出问题,短暂的思考后由学生回答,这样能加快其思考速度,增强语言总结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再者,还可以提高其积极性,有足够的能力判断是非,将所学应用到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

5.联手政法部门,通过法律讲座强化法律知识教育。

学校与所在街道派出所、交巡警中队形成合作教育关系,聘请当地派出所的领导担任法制学校的副校长,每学期安排两次法律教育方面的讲座,主要邀请派出所警官或者交巡警官做相关法律基础教育讲座。他们为学生带来了通俗易懂、简单实用的法律知识讲座,通过联系实际,解读一个个生动鲜活、触目惊心的青少年犯罪案例,以案释法,以法论事,成为中职生法律基础知识普及教育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中职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面向社会,因而这样直接用社会生活中的内容作为讲座的法律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认识视野,使学生在学校就能看到社会的另一面,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时还加深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就《法律基础知识》课程而言,只要老师有效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将社会和生活中发生的实际案例与课本联系起来,并联合各种社会力量进行教育活动,有效启发学生,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就一定能有效提高《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水平,实现中职学生法律基础课程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管梦影.法律基础知识教学浅谈[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09(2).

[2]许耀荣.论提高中职学校法律基础知识教学的实效性[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

上一篇:法律条文范文 下一篇:经济法律关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