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和条例范文

时间:2023-05-10 11:17:35

法规和条例

法规和条例范文第1篇

省人大常委会本次会议对《浙江省水文管理条例(草案修改稿)》、《关于修改〈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条例〉的决定(草案)》、《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政府规章设定罚款限额的规定(修订草案)》和宁波市人大常委会报请批准的《宁波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宁波市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办法〉的决定》、《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宁波大榭开发区条例〉的决定》进行了分组审议。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水文管理条例草案、关于修改《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条例》的决定草案、关于政府规章设定罚款限额的规定修订草案,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和修改,内容已比较成熟,建议本次会议分别予以通过。宁波市报批的一件法规和两件修改法规决定符合上位法的规定,建议予以批准。同时,常委会组成人员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5月28日下午,法制委员会召开会议,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提出的意见,对上述法规草案、修改法规决定草案和报批法规、修改法规决定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修改建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和法制委员会提出的修改建议已于5月29日上午向主任会议作了汇报,主任会议进行了研究。现将主要修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浙江省水文管理条例(草案修改稿)》

(一)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意见,建议将草案修改稿第二条第一款修改为“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水文活动及其管理。”

(二)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意见,建议在草案修改稿第四条第三款中的“环境保护”之后,增加“住房和城乡建设”。

(三)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意见,建议将草案修改稿第十条第二款中的“保证监测质量”修改为“保证监测数据客观真实”,并在“瞒报”后增加“谎报”;同时,建议将该条第二款和第三款的顺序予以调换。

(四)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降水量是水文监测和水文情报预报的最基本的要素,也是防汛抗洪决策的最基础的信息,实践中我省水文机构一直依照国务院水文条例的规定,有关降水量的信息,本条例应予以明确。为此,建议将草案修改稿第十六条第一款第二项恢复省政府议案的提法,在“水位”前增加“流域降水量”。同时,考虑到气象部门依照气象法的规定,可以开展降水量的监测和信息工作,条例对此不宜作排他性规定。为此,建议删除该款帽段中“统一”中的“统一”两个字。

(五)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意见,建议删除草案修改稿第二十五条中“提出迁移方案”这几个字。

此外,常委会组成人员还对草案修改稿关于水文测站建设运行经费、水文监测资料汇交和提供服务、行政处罚幅度等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和建议,法制委员会作了认真研究,并就未予修改的理由分别向常委会组成人员作了解释和说明。

二、关于《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政府规章设定罚款限额的规定(修订草案)》

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修订草案第三条将一般违法行为的设定罚款限额调整至三万元,提高的幅度过大,不利于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益的保护,需要作出必要的限制。也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此次调整后对规章设定罚款的限额仍然偏低。经了解,上海、北京、福建等已经对政府规章设定罚款限额进行调整的省市,对一般违法行为均调整为三万元,对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违法行为的罚款限额为十万元或者二十万元,作为经济发达省份的浙江,此次修订草案调整规章设定罚款的限额事先经多方研究,总体上是适度的。需要进一步重申的是,这次修订草案是对政府规章设定罚款的最高限额进行调整,并非意味着今后政府制定规章都要按最高限额来设定罚款。对政府制定规章的行为,省人大常委会可以依据监督法的规定,通过备案审查等途径予以监督。同时,为更有效地规范政府规章设定罚款的具体行为,建议增加一条作为第四条,规定:“省人民政府、杭州市人民政府、宁波市人民政府制定规章时,应当在规定的罚款限额内,遵循过罚相当原则,根据违法行为性质和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设定合理的罚款幅度。”

三、关于《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条例〉的决定(草案)》和宁波市报批的一件法规和两件修改法规决定

法规和条例范文第2篇

省人大常委会本次会议对《浙江省专利条例(草案修改稿)》、《浙江省旅游条例(草案修改稿)》和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报请批准的《杭州市智慧经济促进条例》、《杭州市绩效管理条例》、《杭州市城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条例》,进行了分组审议。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上述两个法规草案,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和修改,内容已比较成熟,建议本次会议分别予以通过。杭州市报批的三件法规符合上位法的规定,建议予以批准。同时,常委会组成人员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9月24日上午,法制委员会召开会议,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对上述法规草案、报批法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修改建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和法委提出的修改建议已于今天上午向主任会议作了汇报,主任会议作了研究。现将主要修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浙江省专利条例(草案修改稿)》

1.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建议在第四条第二款中“质量技术监督”后增加“文化”两个字。

2.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建议将第二十二条第二款中的“专利量大又有管理能力”修改为“有条件”。

3.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有重大影响的专利侵权案件”的范围不清楚,为增强操作性,应当予以明确。考虑到“有重大影响的专利侵权案件”的情况比较复杂,法规中难以明确,由省专利行政部门作出具体规定为宜。为此,建议增加一款内容作为第二十二条第三款,即:“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有重大影响的专利侵权案件的范围,由省专利行政部门规定”。

4.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建议将第三十三条中的“投诉处理制度”修改为“投诉处理机制”。

5.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处理专利侵权纠纷是专利行政部门的职责,交易平台提供者只能处理专利侵权投诉。为此,建议将第三十四条第一款中的“及时处理专利侵权纠纷”修改为“及时处理专利侵权投诉”。

6.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建议删去第三十五条第二款中“参展者有异议并提供担保的,可以暂不撤展,待展会结束后,由专利行政部门依法调查处理”一句。

7.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建议将第三十九条第一款中的“发展和规范”修改为“培育和规范”。

8.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建议将第四十二条中的“对涉及国家利益或者重大国有资本的企业并购、技术进出口,重大科技项目立项,高层次人才引进等事项进行专利评议”修改为“对使用财政资金的重大科技项目立项、高层次人才引进以及涉及国家利益或者重大国有资本的企业并购、技术进出口等事项进行专利评议”。

9.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政府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等实施其拥有的专利的,在该项专利技术实施转化成功投产后五年内,应当每年从实施该项专利的营业利润中提取不低于百分之十的比例,奖励发明人、设计人。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对该款提出了不同意见。一种意见提出,专利技术实施转化成功投产后的五年内往往盈利较少,这样规定对发明人、设计人奖励的力度不够。另一种意见提出,这样规定对发明人、设计人奖励的力度偏大,增加了单位的负担,反而不利于专利的实施转化,建议将其中的“应当”修改为“可以”。还有的意见提出,延长“五年”的奖励期限,同时降低“百分之十”的奖励底限。法制委员会研究后认为,发明人、设计人掌握职务发明创造的核心技术,从我省实际出发,适当提高对发明人、设计人的奖励比例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促进专利技术的实施。另外,草案修改稿的规定,也符合科技成果转化法的规定。为此,建议不作修改,同时,考虑到实践中有的情况比较复杂,建议将该款中的“应当”修改为“可以”。

10.草案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政府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等拥有的专利,发明人、设计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施该项专利,所得收益归发明人、设计人所有。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收益应当有一定比例交给单位所有。法制委员会研究后认为,该款规定发明人、设计人实施单位拥有的专利有两方面条件限制,一是单位与发明人、设计人没有签订协议,又没有将专利转让、实施、许可他人实施或者作价投资;二是不改变单位对该专利的权属关系,单位对该专利仍有实施、许可他人实施、转让、作价投资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赋予发明人、设计人实施该专利的权利,可更有效地避免单位的专利被束之高阁,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为此,建议不作修改。

二、关于《浙江省旅游条例(草案修改稿)》

1.一些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应当以有效保护旅游资源为前提,防止过度开发、破坏性开发。为此,将建议第九条第一款修改为:“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定,符合旅游发展规划和资源、生态保护的要求,遵循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利益共享的原则” 。

2.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意见,在第十条第一款中增加“进行可行性论证”和“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几个字。

3.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意见,在第十二条中增加“休闲旅游”的内容,同时,删去“智慧旅游、在线旅游、大数据”几个字。

4.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意见,将第十五条中的“公益性”修改为“政府投资”。

5.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意见,将第十六条中的“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修改为“用于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删去“旅游商品开发”几个字。

6.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意见,在第十九条中增加 “创新村集体经营管理模式”一句。

7.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意见,将第二十条修改为:“宾馆酒店的用水、用气、用电、用热收费标准,按照国家规定与工业企业同价”。

8.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意见,在第二十一条中增加“国有企业”几个字。

9.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意见,将第二十八条第一款修改为:“旅行社组织旅游,应当向旅游者告知遵守文明旅游行为规范的要求,劝阻旅游者不文明旅游行为,并可以在旅游合同中约定旅游者严重违反文明旅游行为规范时可以解除合同并承担违约责任”。

10.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意见,在第二十九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规定:“旅游社应当与其聘用的导游依法订立劳动合同,支付劳动报酬,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临时聘用导游的,应当依法全额支付导游服务费用”。

11.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意见,建议将第三十一条修改为:“利用城乡居民自有住宅开办接待旅游者住宿的民宿,具备相应条件的,公安及其消防机构、卫生计生、食品药品监督、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应当发放相关的经营许可。民宿的范围和条件,由省人民政府根据有利于民宿发展的原则和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另行制定。”

12.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意见,在第三十四条第二款中增加“和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期间”几个字。

此外,常委会组成人员还对上述两件法规草案提出了其他一些修改意见和建议,法制委员会也作了认真研究。对这些意见和建议,有的已作了文字修改,有的已与常委会组成人员作了解释,有的属于贯彻执行方面的意见,我们将在会后转送有关部门研究处理。

法规和条例范文第3篇

现就《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浙江省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治安保卫工作条例〉等八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草案)》和《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浙江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等六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草案)》说明如下: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今年3月,省人大常委会启动了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立法问题的梳理工作,并在全省五级人大代表中开展“查找不适应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条文”的主题活动。根据梳理工作实施方案确定的梳理范围、重点和要求,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会同省人大其他专门委员会、常委会有关工作委员会以及省有关部门和单位,对178件现行有效省级地方性法规进行了梳理。同时,委托专家进行论证。根据各方面意见和专家论证意见,结合全省人大代表在主题活动中提出的意见建议,法制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研究提出法规分类处理意见,并对近期废止和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提出具体建议。

9月和10月,法制工作委员会提出第一批集中废止、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具体方案,广泛征求省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常委会有关工作委员会,省有关部门和单位,市、县、区人大常委会以及全体省人大代表、部分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的意见,并多次研究修改。11月12日,法制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进行审议,提出了关于废止《浙江省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治安保卫工作条例》等八件地方性法规和修改《浙江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等六件地方性法规的相关议案。

一、关于废止《浙江省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治安保卫工作条例》等八件地方性法规的说明

(一)关于《浙江省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治安保卫工作条例》

该条例于1989年11月4日由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并分别于1997年11月12日经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2004年5月28日经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修改。2004年国务院出台《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对企业、事业单位内部保卫工作作了具体明确的规范,且规定机关、团体的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参照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由于国务院条例已基本覆盖省条例内容,且更符合形势发展,实践中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依照国务院条例执行即可。为此,建议废止该条例。

(二)关于《浙江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条例》

该条例于1991年5月25日由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出台,对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及其实施和保障作了全面规定。条例规定的就业安置、经费安排等内容已不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有关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需要,实践中已基本不再适用。为此,建议废止该条例。

(三)关于《浙江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条例》

该条例于1994年8月31日由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2010年出台的《浙江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明确将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在内的政府非税收入都纳入综合财政预算,且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立项、执收、资金管理等内容作了明确具体规定。条例确立的制度规范已不符合有关预算管理制度的要求。为此,建议废止该条例。

(四)关于《浙江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

该条例于1995年9月28日由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并分别于2001年9月3日经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2004年7月30日经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2011年12月13日经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修改。随着文化市场管理部门机构改革和互联网快速发展,文化市场管理执法体制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实践中,我省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已基本按照省政府于2008年制定的《浙江省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办法》执行。为此,建议废止该条例。

(五)关于《浙江省城市房屋产权产籍管理条例》

该条例于1996年4月29日由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并于1999年9月3日经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修改。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出台,对包括不动产统一登记原则、登记机构职责、登记生效时间、登记资料查询复制、更正登记、异议登记、预告登记以及登记错误责任等在内的不动产登记制度的重要内容作了规定。2008年,建设部为贯彻落实物权法的有关规定,出台了《房屋登记办法》。目前,我省房屋登记有关工作基本依照物权法及建设部《房屋登记办法》执行,省条例已基本不再适用。为此,建议废止该条例。

(六)关于《浙江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和《浙江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

《浙江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于2000年4月29日由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并于2013年12月19日经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修改。《浙江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于2001年12月28日由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出台,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同时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职责与经费保障、职业中介机构的设立许可与行为规范及相关法律责任等作了明确具体规范。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我省省、市、县三级人事部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均已合并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整合统一也逐步到位。上述两件法规确立的制度规范已不适应我省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的实际需要和全面深化改革有关消除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的要求。为此,建议废止上述两件法规。

(七)关于《浙江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该条例于1997年11月12日由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通过,并于2004年7月30日经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修改。条例有关村镇规划方面的规定与后来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不一致,已不能适用;有关村镇建设、管理方面的规定,有的在其他法律法规中已有规定,有的已作出改革调整,有的较原则、可执行性不强,已不能适应当前村镇建设、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为此,建议废止该条例。

二、关于修改《浙江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等六件地方性法规的说明

(一)根据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对有关规定进行修改

《浙江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涉及高速公路的许可,由省公路管理机构实施审批。考虑到我省高速公路里程已达3800公里,涉路施工许可数量庞大,从方便相对人、提高行政效率出发,建议按照全面深化改革有关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对该条作出修改,即除保留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油气管道、道路等线性工程穿跨越高速公路的许可由省公路管理机构实施外,将其余涉及高速公路的许可权限下放至设区的市一级。(草案第1项)

(二)根据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改革的要求对有关规定进行修改

《浙江省建筑业管理条例》第十八条和《浙江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条例》第十条第一款均规定,省外承包商到我省承接业务后应向建设工程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备案手续。依照该规定,省外企业到我省承接业务,每到一地都需重复办理备案手续。同时,实践中少数地方将该备案变相执行为审批,设立了省外企业进入本地市场的门槛。为减轻企业负担,同时按照全面深化改革有关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的要求,建议将上述条款中的备案机关修改为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草案第4项、第8项)

《浙江省建筑业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第四十三条分别对建筑业中介服务机构的种类和建筑中介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作了规定。考虑到目前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质量检测机构都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介机构,建议在第二十九条规定的建筑业中介服务机构中增加“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质量检测机构”。同时,为进一步规范建筑中介市场,建议在第四十三条增加对建筑中介机构“出具虚假报告”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草案第5项、第6项)

(三)根据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要求对有关规定进行修改

《浙江省建筑业管理条例》第八条规定,建设工程按规定应办理投资计划批准手续的,应事先办理投资计划批准手续。按照2004年《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全面深化改革有关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要求,对企业投资项目只实行核准制或备案制,对政府投资项目只审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资金申请报告等,已不再办理建设工程投资计划批准手续。为此,建议删去本条规定。(草案第2项)

(四)根据废除劳动教养制度的要求对有关规定进行修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2013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为此,建议删去《浙江省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二十条、第三十八条第一款中有关劳动教养的规定。(草案第15项)

(五)其他修改

一是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关规定相一致,建议修改《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第五十九条第三款、第四款,删去第七十九条、第八十四条。(草案第12项、第13项、第14项)

二是为与《浙江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及公安部《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的有关规定相协调,建议删去《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第二十一条中的“燃油助力车”,将第二十四条第二款修改为:“流动人口在居住地可以申请国家规定的准驾车型驾驶证。”(草案第10项、第11项)

三是为促进我省建筑业转型升级,建议根据建筑法、招标投标法的有关规定,对《浙江省建筑业管理条例》第九条第二款作出修改。(草案第3项)

四是根据实际情况,建议删去《浙江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条例》第四条第三款、修改《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第六条第三款。(草案第7项、第9项)

五是为保证有关执法行为的延续性,建议在废止《浙江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条例》的同时,对《浙江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第三十七条作出修改。(草案第16项)

法规和条例范文第4篇

省人大常委会本次会议对《浙江省审计条例(草案修改稿》、《浙江省军人军属权益保障条例(草案修改稿)》,以及杭州市、宁波市人大常委会报请批准的《杭州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市人民政府在滨江区暂时停止施行〈杭州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的决定》、《宁波杭州湾新区条例》、《宁波市人民调解条例》等法规进行了分组审议。常委会组成人员总的认为,上述两件法规草案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和修改,内容已比较成熟;杭州、宁波两市报批的四件法规也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建议本次会议分别予以通过或批准。同时,常委会组成人员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3月26日下午,法制委员会召开会议,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对上述法规草案和报批法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修改建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和法委提出的修改建议已于今天上午向主任会议作了汇报,主任会议作了研究。现将主要修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浙江省审计条例(草案修改稿)》

1.草案修改稿第四条第四款第一句规定了“开展省以下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试点”。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试点工作是一项阶段性工作,可不作规定。为此,建议删除该句话。

2.草案修改稿第九条第一款规定了审计机关的审计事项。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实践中有的开发区未纳入本级政府预算管理,应当作为审计事项单独予以明确。为此,建议在该款第一项中增加“未纳入本级人民政府预算管理的开发区(新区、园区)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内容。

3.草案修改稿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五项规定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情况”。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还应包括其管理使用情况。为此,建议将该项修改为“地方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及其管理使用情况”。

4.根据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建议将草案修改稿第十三条第一项修改为“资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和计划的执行情况及其效果”,同时,增加一项作为第五项,明确将“特许经营权、特许排污权等国有无形资源资产的管理使用情况”作为资源环境审计的重点审查内容。

5.草案修改稿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了社会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对其提交的审计结果和其他相关文书、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该款的表述容易误解为审计机关不需要对审计结果负责。为此,建议在该款最后增加“审计机关对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这句话。

6.草案修改稿第二十七条第三款规定了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验收后“及时”向审计机关提请审计。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及时”的表述比较模糊,应当明确期限要求。为此,经与有关部门研究,建议将“及时”修改为“三十日内”。

7.草案修改稿第三十一条规定了审计机关应当建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应当强化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并注重发挥专家在审计监督中的作用。为此,建议将该条中的“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修改为“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并增加一款作为该条第二款:“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审计事项,审计机关可以聘请有关专家提供技术支持、专业咨询和专业鉴定。”

8.草案修改稿第四十条规定了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审计整改督促检查机制。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不宜将整改督查范围限定于“国家和省重大政策措施以及宏观调控部署落实情况审计、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发现的问题”方面。为此,建议删去上述范围限制。

9.草案修改稿第四十五条中规定了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草案第三十九条中明确了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审计整改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对主要负责人也要规定相应法律责任。为此,建议对该条作相应补充。

二、关于《浙江省军人军属权益保障条例(草案修改稿)》

1.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建议将第一条中的“规范”两个字修改为“促进”。

2.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建议删去第四条第一款中的“确定牵头协调部门”几个字。

3.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在第六条第一款中的“人格尊严”前增加“维护”两个字,将第二款中“在军人入伍时为其家庭张挂光荣牌”的表述修改为“为军人家庭张挂光荣牌”。

4.第八条第二款规定,义务兵和初级士官在服现役期间,其社员资格应当保留。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这里的“社员资格”含义不清楚,容易产生歧义。为此,建议将该款中的“其社员资格应当保留”修改为“入伍前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其成员资格应当保留”。

5.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建议将第九条第二款中“配偶随军且在部队或者驻军所在地无住房的军人”一句,修改为“配偶随军的家庭,在部队和驻军所在地无住房的”。

6.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建议将第十条第三款中“探索建立军队医疗保险与地方医疗保险衔接制度”一句,修改为“鼓励军队医疗保险制度与地方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

7.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建议在第十一条第一款中的“烈士遗属”前增加“残疾军人”,同时删去该款第二项中的“电车”、第四项中的“国有”几个字。

8.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建议将第十四条中的“在安排工种、班次等方面”修改为“在工作安排方面”。

9.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建议将第十六条第三款中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等规定”修改为“国家和省有关规定”。

10.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退役士兵考入普通高校学习的,按照有关规定,除享受国家助学金外,还享受学费资助等优待。为此,建议将第二十一条第二款中的“享受国家助学金”修改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教育资助”。

11.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建议将第二十四条中的“并优先处理”修改为“优先处理,并及时反馈处理结果”。

此外,常委会组成人员还对上述法规草案提出了其他一些修改意见和建议,法制委员会均作了认真研究。对这些意见和建议,有的已作了修改,有的已与常委会组成人员作了解释沟通。

法规和条例范文第5篇

省人大常委会本次会议对《浙江省禁毒条例(修订草案)》、《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浙江省专利保护条例〉等十四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草案)》和杭州市、宁波市人大常委会报请批准的《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杭州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宁波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条例》、《宁波市城乡规划条例》、《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宁波市砂石灰市场管理规定〉的决定》,进行了分组审议。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禁毒条例修订草案和关于修改《浙江省专利保护条例》等十四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草案,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和修改,内容已比较成熟,建议本次会议分别予以通过;杭州市、宁波市报批法规符合上位法的规定,建议予以批准。同时,常委会组成人员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11月23日上午,法制委员会召开会议,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提出的意见,对上述法规草案、报批法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处理意见。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和法制委员会提出的处理意见已于11月24日下午向主任会议汇报,主任会议作了研究。现将主要修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浙江省禁毒条例(修订草案)》

1.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建议草案修改稿第六条第三款在“戒毒医疗机构”之后,增加“和其他医疗机构”几个字。

2.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建议将草案修改稿第十三条第二款中的“中小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大专院校等”,修改为“各级各类学校”。

3.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建议将草案修改稿第二十五条第一款和第二款修改为:“娱乐场所和经营服务场所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建立内部巡查制度,履行巡查职责,及时发现并报告涉毒可疑情况。”“娱乐场所和经营服务场所及其从业人员不得贩卖、提供,不得组织、强迫、教唆、引诱、欺骗、容留他人吸食、注射,不得为进入娱乐场所和经营服务场所的人员实施上述行为提供条件。”第三款增加“娱乐场所”。

二、关于《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浙江省专利保护条例〉等十四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草案)》

常委会组成人员对修改十四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草案,没有提出修改意见,未作修改。

三、关于杭州、宁波两市报批的五件法规

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杭州、宁波两市报批的五件法规,没有提出合法性方面的不同意见,未作修改。

法规和条例范文第6篇

省人大常委会本次会议对《浙江省沿海船舶边防治安管理条例(草案)》、《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草案)》、《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保障和促进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草案)》和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报请批准的《杭州市建设工程消防管理规定》、宁波市人大常委会报请批准的《宁波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条例》、《宁波市献血条例》、关于修改《宁波市公共汽车客运条例》的决定进行了分组审议。常委会组成人员总的认为,沿海船舶边防治安管理条例草案、海域使用管理条例草案、关于保障和促进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草案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和修改,内容已比较成熟,建议本次会议予以通过。同时,常委会组成人员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11月28日下午,法制委员会召开会议,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提出的意见,对上述法规、决定草案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修改建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和法制委员会提出的修改建议已于11月29日上午向主任会议作了汇报,主任会议进行了研究。现将主要修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浙江省沿海船舶边防治安管理条例(草案修改稿)》

1.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意见,建议在草案修改稿第十四条第三款“登船手续”前增加“搭靠”二字;

2.为缩小处罚幅度,对公安边防部门的自由裁量权作一定的限制,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意见,建议将草案修改稿第十八条第九项至第十一项的处罚幅度从“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细化为“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和“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两档。

二、关于《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保障和促进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草案)》

1.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是我省实施的“四大国家战略举措”之一,省人大常委会就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作出相应决定,是依法履职的重要形式,有利于进一步凝聚共识,保障和促进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不断深化,发挥好人大在实施“四大国家战略举措”中的职能作用,并事先已报经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意。因此,省人大常委会作出这一决定,是必要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

2.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意见,建议删除决定草案第一段中的“将义乌市建设成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示范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地、世界领先的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和宜商宜游宜居的国际商贸名城”和第二段中的“是顺应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这几句话;同时,在第二段开头部分增加“充分认识义乌市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这一句话。

3.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决定草案“关于对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改革试点中的履职要求”这一部分内容可以作些简化,使重点更加突出。为此,建议删除决定草案第三段中的“同时,加快建立‘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加快实施与其相适应的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汇、工商等一系列监管措施和办法”和“要在坚持国家法制统一的原则下,认真研究改革试点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修改完善不符合改革试点工作需要的机制和制度,及时总结经验,支持和保障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这两句话。

4.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意见,建议将决定草案第三段第一句中的“省人民政府、省有关部门和金华市人民政府”修改为“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将“省有关部门和金华市人民政府应当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这句话修改为“省人民政府应当督促省有关部门和金华市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各项改革措施”。

5.决定草案规定对省人大常委会、省人民政府依法设定的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报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后,可以在义乌市停止实施或者进行调整。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这一规定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省推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所作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增强义乌市改革试点的效果。有的委员建议,决定草案可以在总结我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直接授权义乌市停止实施或者调整部分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先行先试,为县级市的发展创造更有利条件。也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授权省政府对省人大常委会依法设定的行政许可同意停止实施或者进行调整权限过大,需作进一步的研究。为此,法制委员会对此作了认真研究。法制委员会认为,授权停止实施或者调整部分行政许可,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在法律框架内给国家综合改革试点更多管理权限,符合党的十提出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的目标要求,符合当前扩权强县的改革发展方向,切合义乌市改革试点工作需要。同时,授权政府同意停止实施或者调整部分行政许可事项也符合行政许可法的精神。考虑到当前直接授权义乌市停止实施或者调整部分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条件还不够成熟,还是授权省政府决定较为适宜。另外,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对省政府自行设立的行政许可或审批事项,可以不作规定。为此,根据委员们的意见,建议将这一句话修改为“对省人大常委会设定的有关经济事务的行政许可,省人民政府可以在义乌市停止实施或者进行调整,并报省人大常委会备案。”

6.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建议删除决定草案第五段中的“金华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义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当依法通过加强监督等方式,积极推进改革试点工作”这一句话。

三、关于杭州、宁波两市报批法规、法规修改决定

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杭州、宁波两市报批的法规和法规修改决定,没有提出合法性方面的不同意见,未作修改。

此外,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意见,对《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草案修改稿)》的个别文字作了修改。

法规和条例范文第7篇

1.综治、防范和处理问题部门:重点宣传普及自治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反法律法规。

2.发改部门:重点宣传普及宏观调控法律法规,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价格法、反垄断法、自治区发展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

3.经信(工信)部门:重点宣传普及电力法、中小企业促进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无线电管理条例、农药管理条例、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自治区信息化促进条例及工业管理的法律法规。

4.民族事务部门:重点宣传普及民族区域自治法、宗教事务条例、自治区宗教事务条例、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及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

5.国资部门:重点宣传普及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

6.教育部门:重点宣传普及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教育督导条例等法律法规。

7.科技(知识产权)部门:重点宣传普及科学技术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学技术普及法、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条例、自治区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法律法规。

8.公安部门:重点宣传普及刑法、反恐怖主义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居民身份证法、枪支管理法、出境入境管理法、道路交通安全法、集会游行示威法、禁毒法、消防法、保安服务管理条例、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

9.安全部门:重点宣传普及国家安全法、反间谍法等法律法规。

10.民政部门:重点宣传普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婚姻法、收养法、慈善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公益事业捐赠法、兵役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殡葬管理条例、烈士褒扬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地名管理条例、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退役士兵安置条例、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自治区殡葬活动管理实施办法、自治区村务公开办法、自治区级救灾物资储备管理暂行办法、养老机构管理办法、自治区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

11.司法行政部门:重点宣传普及宪法、律师法、公证法、人民调解法、监狱法、禁毒法、法律援助条例、自治区法制宣传教育条例等法律法规。

12.财政部门:重点宣传普及预算法、会计法、政府采购法等法律法规。

13.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重点宣传普及劳动法、公务员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社会保险法、失业保险条例、工伤保险条例、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14.国土资源部门:重点宣传普及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测绘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矿产资源开发登记管理办法、自治区矿产资源管理条例、自治区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等法律法规。

15.环保部门:重点宣传普及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自治区煤炭石油天然气开发环境保护条例、自治区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自治区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办法、自治区石油勘探开发环境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16.住房城乡建设部门:重点宣传普及物权法、建筑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乡规划法、物业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自治区城市房屋权属登记条例等法律法规。

17.交通运输部门:重点宣传普及公路法、航道法、道路运输条例、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国内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公路安全保护条例、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18.水利部门:重点宣传普及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防汛条例、河道管理条例、自治区塔里木河水资源管理条例、自治区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自治区河道采砂许可制度实施办法、自治区水文管理办法、自治区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办法等法律法规。

19.农业部门:重点宣传普及农业法、渔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种子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农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20.林业部门:重点宣传普及森林法及森林法实施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及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种子法、防沙治沙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植物检疫条例、退耕还林条例、自治区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自治区平原天然林保护条例、自治区义务植树条例等法律法规。

21.畜牧部门:重点宣传普及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种畜禽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草原防火条例、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自治区奶业条例等法律法规。

22.商务部门:重点宣传普及对外贸易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拍卖法、反垄断法、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直销管理条例、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23.文化部门:重点宣传普及文物保护法及实施条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娱乐场所管理条例、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法律法规;

24.卫生计生部门:重点宣传普及执业医师法、传染病防治法、母婴保健法、献血法、职业病防治法、精神卫生法、中医药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艾滋病防治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护士条例、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25.外事侨务部门:重点宣传普及护照法、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出境入境管理法等法律法规。

26.审计部门:重点宣传普及审计法、预算法、会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

27.监察部门:重点宣传普及修订后的行政监察法以及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的相关贯彻落实意见、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

28.税务部门:重点宣传普及税收征收管理法、发票管理办法、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车船税法、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资源税暂行条例、房产税暂行条例、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契税暂行条例、印花税暂行条例、消费税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

29.工商部门:重点宣传普及公司法、合同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商标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广告法、自治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条例等法律法规。

30.质监部门:重点宣传普及产品质量法、计量法、标准化法、特种设备安全法、认证认可条例、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

31.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重点宣传普及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品和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 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32.新闻出版广电部门:重点宣传普及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电影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33.体育部门:重点宣传普及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及自治区体育发展条例等法律法规。

34.安监部门:重点宣传普及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35.统计部门:重点宣传普及统计法、经济普查条例、农业普查条例、人口普查条例等法律法规。

36.旅游部门:重点宣传普及旅游法、旅行社条例、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导游人员管理条例、自治区旅游条例等法律法规。

37.粮食部门:重点宣传普及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38.人防部门:重点宣传普及人民防空法等法律法规。

39.政府法制部门:对行政执法部门普及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仲裁法、国家赔偿法等法律法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40.金融管理部门:重点宣传普及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票据法、证券法、反洗钱法、保险法、外汇管理条例、征信管理条例、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反金融诈骗等法律法规。

41.部门:重点宣传普及条例等法律法规

42.保密部门:重点宣传普及保守国家秘密法及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

43.气象部门:重点宣传普及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以及升放无人驾驶自由或系留气球管理、气象防灾减灾等法律法规。

44.地震部门:重点宣传普及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地震预报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45.档案部门:重点宣传普及档案法及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

46.海关部门:重点宣传普及海关法、海关关衔条例、海关事务担保条例、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进出口关税条例、进出口货物原产地条例、海关统计条例、海关稽查条例、船舶吨税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

47.检验检疫部门:重点宣传普及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其实施条例,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认证认可条例等法律法规。

48.邮政管理部门:重点宣传普及邮zd、自治区邮政条例等法律法规。

49.通信管理部门:重点宣传普及电信条例等法律法规。

50.机要部门:重点宣传普及商用密码管理条例、商用密码产品生产管理规定、商用密码产品销售管理规定、商用密码产品使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

51.语言文字主管部门:重点宣传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

其他行政机关或组织,重点宣传本部门执行的法律法规。

二、司法部门重点宣传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方面的法律法规

52.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重点宣传普及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包括民法通则和合同、物权、侵权、继承等民事法律)和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强制法等法律法规及“两高”的司法解释。

三、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科协、残联等社会团体重点宣传面向特定社会群体的权益保障和权利促进的法律法规

53.工会:重点宣传普及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

54.团委:重点宣传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自治区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

55.妇联:重点宣传普及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

56.科协:重点宣传普及科学技术普及等法律法规。

57.残联:重点宣传普及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

58. 老龄办:重点宣传普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自治区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条例等法律法规。

59. 工商联:重点宣传普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商会司法调解和仲裁等法律法规。

法规和条例范文第8篇

笔者身临会议颇有感慨,无论形式或内容在民族立法实践中都是一种新的尝试和创举,这对自治地方增强自治意识、推进民主立法、提高民族法规的质量都是大有裨益的。同时,这种具有开创性的举措也为自治地方立法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回顾我省20多年自治地方的立法历程,喜忧掺半。喜的是我省“一州三县”的自治条例制定得早,修改得也比较完整;忧的是制定单行条例的质量一直没有稳步的提高,虽然数量在不断增多,但具有民族特点的在逐渐减少,用法律尺度衡量,有些已不属于单行条例的范畴,如此下去,将逐步削弱民族立法的政治意义,失去了制定单行条例的真正意义。作为一名从事多年民族立法的工作者,有责任抛砖引玉,将如何依法制定单行条例的问题提出,供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及立法部门的同志探讨。

一、 什么叫单行条例

概括地讲,单行条例是一种特殊的条例,它的依据是来源于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立法法。准确地讲,单行条例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椐本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制定的,并经省(自治区)或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在自治地方单独执行的特殊条例。单行条例之所以说它是一种特殊的条例主要体现在:

一是在制定单行条例的法律程序上,要高于制定地方性法规、法律。制定地方性法规只需具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常委会通过;而制定单行条例必须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虽然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有立法权,但自治区在制定单行条例时也必须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国家制定一般专门法律只需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而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等更为重要的法律和其他的基本法必须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立法法还规定:“本行政区域特别重大的地方性法规,应当由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二是制定单行条例不分自治机关的行政区域的大小,也不分人口多少,只要是自治地方,无论是几千万的自治区,还是几百万的自治州或仅有几万人口的自治县,其人民代表大会都有权力制定单行条例,而行政区域再大的省,人口再多的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较大城市都没有制定单行条例的权力。

三是制定单行条例的法律权限要高于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制定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绝对不得与上位法相抵触,都必须完全服从于上位法的规定。而制定单行条例可以根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对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作出变通规定。

四是单行条例的法律效力要高于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和法律。立法法规定:“单行条例依法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出变通规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适用单行条例的规定”。

单行条例必须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但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条例不都是单行条例。只有包含着自治地方本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内容的才属于单行条例,反之,不可称为单行条例。

那么,什么叫特点呢?特点就是不寻常,与一般不相同所具有的特殊或特出之处。特点相对面而言是少数,是小部分。本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就是与其他民族(主要是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相同,较为特殊的方面,而这些方面在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都不易涵盖,也不易制定的,必须由自治地方制定单行条例,加以具体确定,并在本自治地方适用。如果说面面俱全都称为特点那就不是特点了。

二、 如何正确理解制定单行条例

制定单行条例是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立法法赋予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权利,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具体体现,是对我国法律体系的一项重要的补充,是尊重自治民族政治、维护自治地方利益、传承自治民族文化、发展自治地方经济的一项重大的立法措施。

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立法法为什么都突出强调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呢?这不仅仅是确定民族自治地方制定单行条例的权限范围,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完善。

宪法第五条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五条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立法法对制定单行条例规定得非常明确,对此,我们首先要给予正确理解。

笔者之见,凡是上位法没有包含自治民族特点内容的规定,自治地方就可以制定具有本民族特点方面的单行条例;凡是上位法有不符合自治民族特点或实际情况的规定,自治地方也可以根据本民族特点,制定执行上位法的补充规定或变通执行的规定;除此之外,自治地方就不能再制定其他法规了。因为国家相关法律都没有授权自治地方(自治州、自治县)制定其他法规,这是一条重要的原则。

从客观上讲,自治州、自治县制定不具有民族特点的法规,也不可能对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作出另行规定的内容或变通执行的规定;另外从我国在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范围来看也仅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一些较大城市,而我国自治州、自治县有150多个,如果说都无限制地制定地方性法规,那么显然会出现法制的混乱。尤其是我国120多个自治县的上级行政管理的市(自治州)绝大多数都没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上级没有的权力而下级却有,这似乎违背常规。因此说,自治地方制定单行条例以外的法规,属于超越了授权范围的重复立法,非但不具有法律效力,而且会大大降低了单行条例的重要性、严肃性和特殊性。

三、如何提高制定单行条例的质量

自治地方制定单行条例不但要紧紧围绕自治民族的特点,而且在制定单行条例的具体形式上也要区别于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等等。

(一)、制定单行条例不宜设章节

法律是规范全社会及人们行为准则的具有纲要性的规则,内容比较全面,设立章节是非常必要的。

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是带有全局性的规范文件,涉及面广,在没有上位法的情况下,设立章节也是有益的。而作为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进一步充实、完善,在自治地方贯彻执行中作出一些补充性的规定,其内容单一,篇幅不长,实施范围有限,设立章节非但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反而给人以故弄玄虚,画蛇添足之感。

(二)、制定单行条例内容要简明扼要

制定单行条例的法律程序、权力、权限、效力等特殊性是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无可比拟的,但从其内容来讲,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内涵和外延有明显不同,因此在制定单行条例时要开门见山,直插主题。条款要少而精,要禁止一般号召性、倡议性的条款,要杜绝部门具体工作职责、技术性的规范条款,罚则内容更不宜太多。

(三)、制定单行条例应在变通上下功夫

单行条例论其实质只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具有自治民族特点的,二是体现对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变通的。前者我省“一州三县”制定的数量比较多,而后者纯属变通的只有《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的补充规定》这一部。因此,制定单行条例应在变通上下功夫。但变通法律、法规必须严格遵循变通的原则,一是不得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二是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

法规和条例范文第9篇

一、批准单行条例不可等同于批准地方性法规

立法法第六十三条规定 :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第六十六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根据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这些规定是重申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单行条例与地方性法规的制定的原则不同。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的原则;二是不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原则。单行条例的制定也有两个原则,一是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的原则;二是可以依法变通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原则。

制定单行条例是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立法法赋予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权利;包含着地方性法规不具有的多方面的民族政策。地方性法规的制定权,主要是为了保证地方更好地有效地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各种事物,体现的是宪法“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单行条例的制定权,主要是为了保证民族区域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体现的是宪法规定的“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由于单行条例的显著特点是具有民族性的,在审议时必须首先确认条例是否符合自治民族的特点,这是单行条例的重要的客观要件,当然也是批准单行条例的重要依据。由于单行条例可以对法律和行政法规进行变通,其变通的规定是否适当,也是单行条例客观要件之一。批准单行条例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是为自治地方依法制定单行条例把好的最后一道审查关,也是验证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能否依法履行这个权力的具体体现。

因此,在批准单行条例时必须从制定单行条例的原则入手,把握住区分于批准地方性法规的根本不同,批准地方性法规和单行条例绝不能简单地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

二、 批准单行条例不可超出法律确定的范围

在全国人大七届至十一届二十五年期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共批准的单行条例三百多部。可以说,凡是自治地方报请批准的单行条例,至今还无一不批准的例子。那么,用法律尺度衡量已批准的单行条例,可以准确地说,其中有些已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单行条例的范围。那么出现这种情况,其追根寻源,即自治地方制定单行条例在认识和理解上出现了一些偏差,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在审议时也混同于较大市地方性法规,只注意到其内容与上位法是否相抵触,而忽略了批准单行条例与批准地方性法规的根本区别。

宪法第一百一十六条,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九条,立法法第六十六条都明确划定了制定单行条例范围,也就是说单行条例的内函是民族特点,其外延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不具备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外延,不具备民族特点的内函,就不可称为单行条例,不是单行条例的条例(自治条例除外)又绝对不可以对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

单行条例是一种特殊的条例,内容与地方性法规不同,其形式上与地方性法规也大不相同。地方性法规的内容是广泛的,除宪法和立法法规定必须由国家制定法律的以外事项,地方性法规都可以制定;而单行条例的内容是有限的,相对来讲是单一的。地方性法规是经有立法权的人大常委会通过,单行条例必须是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但事实上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条例不都是单行条例。法律只赋予了省人大常委会批准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批准其范围以外的条例是扩大了批准权,是与法律相悖的,这是一个原则问题,无可非议。另外,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意识扩大了批准权,在无形当中也是发出了错误的信号,客观上又导引了自治地方扩大了立法权限,如此循环发展,会使制定单行条例的工作逐渐偏离了法制轨道,这无益于法制建设,作为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权力机关不应小视。

三、 批准单行条例应当体现自治法精神

自治州、自治县制定的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是法定程序,同时也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具体体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是用批准与不批准来衡量,而是在审议中如何掌握和落实好党的民族政策,在单行条例中如何体现自治法的精神。

单行条例论其实质只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具有民族特点的;二是对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变通的。前者我国目前有几百部,而后者却是廖廖无几。有些具有自治民族特点的,而在单行条例中体现自治权的内容较少,至于变通的规定更是很难实现。按照立法程序,单行条例草案往往在报送上级政府相关部门征求意见时,自治法一些有关对自治地方给予优惠和照顾的内容很难得到认可,对法律、行政法规可以变通的具体条款更是难以立足。还有些在自治地方报请批准的单行条例中是可以商议的条款,但只要是相关部门不同意,在审议中也是多数要求修改,甚至完全被删除。

自治地方制定单行条例是对我国法律体系的一项重要的补充;是尊重自治民族的政治,维护自治地方的利益,传承自治民族的文化,发展自治地方经济的一项重大的立法措施。上级政府相关部门对自治地方依法制定单行条例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多数是用政府规章、文件或是部门规定的“模具”来“盛装”单行条例的内容,有“棱角”的条款很难“入内”,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在审议时也往往忽略了单行条例的特殊性。笔者从多年民族立法体会中有一言之见:单行条例中凡是涉及自治民族特点的条款,只能帮助完善,绝对不可轻易删减;单行条例中凡是涉及上级相关部门权益的内容,只能帮助协调,不可轻易否认;单行条例中凡是涉及变通的问题,不可只注重相关部门的不同意见,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变通原则来衡量,只要是符合变通的范围,就要认真研究;只要变通的适当就要加以确认。

立法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报请批准的地方性法规,应当对其合法性进行审查,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不抵触,应当在四个月内予以批准。”立法法第六十六条规定“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这两种有时间限定和无时间限定的区别,也充分说明了对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单行条例给予了更大的空间,对审议单行条例的具体条款更应持慎重的态度,对有些争议较大的事项以及涉及民族政策的条款不应急于下定论。既要充分听取自治地方的意见,又要注重相关部门的不同意见,一次会议难以决定的,也可以继续协调暂不批准,待下一次会议再确定。条例所涉及的相关部门,一是可以请到常委会上进行说明;二是也可以会后委托省人大专门委员会与其进行沟通协调;三是对达不成一致的重大问题,常委会应依照宪法、自治法和立法法的规定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际情况作出决定。因为批准单行条例审查其内容是法律赋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的立法权,而并非简单的履行程序。也可以说,在批准后的单行条例中如果没有自治民族特点的内容,没有体现自治权的条款,没有自治法对自治地方的若干特殊照顾的规定,那么,虽然符合法律程序,具有法律效力,但在实施中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

法规和条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法 配套法规 制定情况

一、《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实施配套法规的必要性

第一,从法理学的角度分析,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社会实施实现。法律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的实施与实现过程,就是法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转变为社会体现的过程。而一个完整的法律制度体系是法实施实现的主要前提条件。一部完整的法律制度, 通常是由 《宪法》 的有关规定、专门的法律、配套的法律包括实施细则、条例、办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等一系列的法律及相关制度所组成。不同位阶的法律法规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法律制度,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相关的法律制度都得不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第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法律地位决定必须建立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体系。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 是民族区域自治法体系中的小宪法。正是基于这种特殊的法律地位,民族区域自治法更多的是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框架性和原则性规定,它的很多规则需要配套的法律法规加以具体化。

二、青海省民族自治地方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法规的制定情况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在全国五个自治区中,全省共有6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1980年至2002年,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地方性法规117件,批准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115件,作出法规性的决议、决定101件。[青海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编:《青海省地方性法规汇编.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这些法规、条例和决议决定的内容,涉及全省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卫生、资源和环境保护、民族、民政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推动了青海省法制建设、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现阶段青海民族地区对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立法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就青海省而言,有关人事方面的配套法规有《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海北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自治条例》、《果洛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等;有关经济自治权配套立法有:《果洛藏族自治州城乡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海北藏族自治州保护和发展母畜条例》、《玉树藏族自治州财政预算管理条例》、《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条例》等;关于教育自治明确制定的配套法规有:《黄南藏族自治州义务教育条例》、《果洛藏族自治州义务教育条例》、《玉树藏族自治州义务教育条例》、《海北藏族自治州义务教条例》、《海南藏族自治州民族教育工作条例》、《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义务教育条例》、《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义务教育条例》等等;有关保持民族传统文化自治权的配套立法有《海南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互助土族自治县自治条例》、《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等;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配套法规有《海南藏族自治州藏语文工作条例》、《黄南藏族自治州藏语文工作条例》、《果洛藏族自治州藏语文工作条例》、《海北藏族自治州藏语文工作条例》、《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蒙古族藏族语文工作条例》、《玉树藏族自治州藏医药管理条例》等等;关于自然资源与环境自治权的配套法规有:《海北藏族自治州矿产资源管理条例》、《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果洛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县城市容和环境卫生工作条例》等等。

青海省自1980年至2002年,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制定数为4件,通过常务委员会制定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共有113件,废止的法规共28件;自治州制定的自治条例共6件,自治县制定的自治条例共7件;自治州制定的单行条例共53件,自治县制定的单行条例共27件。

三、青海省民族自治地方配套法规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本身存在缺陷。从青海省目前所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来看,立法的数量和质量都相对较少,所涉及的面较窄,即使六个自治州都相应的制定了自治条例,但是其内容单一,法律外观结构上模仿《民族区域自治法》,在内容追求大同小异;

第二,面临制定和修改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严峻形势。一方面,青海省六个自治州、七个自治县自治条例制定时间过久;另一方面, 有些自治地方还没有实施单行条例, 譬如,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没有制定任何单行条例;

第三,对法律法规的变通或补充立法权没有得到有效行使。青海省各民族地区只对婚姻法作了补充规定,没有对国家法律法规和青海省法规进行变通补充规定,也没有看到民族地方自治机关对上级国家机关的行政行为,行使变通执行权和行使停止执行权。

四、加强配套法规建设,促进《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法规建设,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青海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步建设小康社会的法制保障。

第一,抓紧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和修改工作、充分行使法律法规的变通或补充权。首先,青海各民族自治地方没有制定自治法规的要尽快制定, 需要修改的抓紧修改。其次, 制定、修改自治法规要结合实际, 兼顾政治经济效益。除了法律依据外, 自治地方制定自治法规还要遵循实际依据,结合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比如, 青海藏族自治地方多数地处草原, 资源丰富, 结合这一特点, 可以制定针对保护草原、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自治法规,保证这一优势促进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最后,充分行使法律法规的变通补充权,在不违背宪法和法律法规关于行使变通或补充法律的自的前提下,大胆创新、积极主动地对法律法规进行变通补充,充分利用变通补充的自治权。

第二、协调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利益。各自治机关和其上级机关要从大局出发, 找到共同利益的结合点,本着国家利益照顾民族利益,民族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自治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帮助、扶持自治地方的原则,要清醒认识到国家富强、社会进步、民族繁荣、人民富裕是制定自治法的实施办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第三、加强民族法规的实施、监督。制定好的自治法规,必须得到好的实施。民族法规的实施方面,青海要认真做好实施工作,严格执法,各级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执法、司法活动中要充分适用、运用民族法规尤其是地方民族法规。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论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立法―以青海省为实证,项目编号:CX2014SP33)资助。

参考文献:

[1]青海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编.青海省地方性法规汇编.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

上一篇:日常税务管理范文 下一篇:营销规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