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标准范文

时间:2023-11-26 04:55:51

法规标准

法规标准篇1

    我国历来重视环境法治建设,相继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并建立了多项环境法律制度。总体上,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健全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理念较陈旧,生态文明建设等新的理念没有及时在整个法律体系中体现;二是结构不合理,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缺乏统一协调,法与法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矛盾和冲突;三是内容有空白,在土壤环境保护、核安全、化学品环境管理等重要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四是配套立法不及时,如排污许可、总量控制等制度的配套法规仍未出台;五是监管制度不协调,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总量控制、排污申报登记、排污许可、限期治理、区域限批等制度之间存在不协调、不统一的问题,不能有效发挥制度功能。

    在环境保护标准方面,截至目前,我国现行有效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数量达到1598项,初步形成了两级五类的标准体系,分别为部级标准和地方级标准,标准类别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标准、管理规范类标准和环境基础类标准。随着技术进步和公众对良好环境质量期待不断提高,环境管理日益严格,部分环境保护领域的标准还属空白,有的标准已不能满足需要。

    为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通知》提出了要加快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制修订过程,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的高度重视。

    加快完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有何现实意义?

    加快完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是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需要。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中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需要完备的环境法治和标准体系作为保障。加快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把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以及损害赔偿制度、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等内容设定为规范的、系统的、稳定的法律制度,才能积极应对各种矛盾冲突,才能保障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不出现大的偏差和反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持久的动力和保障。

    加快完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是加强环境法治建设的需要。环境管理战略转型要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并重”的关系,关键在于约束政府权力,基础在于全社会自觉维护、主动参与。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只有加快完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强化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进行严格的责任追究,才能确保环境保护的目标与任务的完成,才能促进党政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环境问题、调整环境利益、化解环境纠纷,才能有效缓解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有效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加快完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是强化环境监管的需要。环境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是监管执法的重要依据,完善的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有利于依法执法和严格执法,降低自由裁量的空间,提高法律法规标准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刚性。特别是在执法实践中,涉及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等较易形成投诉热点和执法难点,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和环保标准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和明确,满足环境监管的实际需要。

    解决区域环境问题需要因地制宜的地方法规标准

    地方性法规和排放标准是我国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照《环境保护法》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或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或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排放标准。此外,可以根据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对环境保护法律中未作规定的内容进行补充。

    鼓励制定地方环境法规和更严格的地方排放标准是解决区域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国家环境保护法律和标准是基于全国的普遍情况制订的,是对全国统一的基本要求,不可能满足所有地区的环境管理需求。因此,各地必须综合考虑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差异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通过制定地方环境保护法规和更严格的地方排放标准解决各地的突出环境问题。

    严标准倒逼转型升级

    山东造纸业脱胎换骨

    在山东,造纸业曾是一个牵动很多人神经的行业。山东省最多时有造纸企业700多家,其中80%是污染严重的麦草制浆企业。据统计,2002年山东省造纸行业无论是新水用量还是COD排放量,均占到全省工业的50%以上,而造纸业对于GDP的“贡献”仅为3%,投入与产出严重倒挂。

    自2003年起,山东首先从污染最为严重的造纸行业入手,实施了第一个分阶段逐步加严的地方标准——《山东省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此后,分4个阶段逐步完成了由行业标准向流域性标准的过渡。第一阶段,从2003年5月1日起,草浆造纸外排废水COD执行420mg/L的标准限值,略严于450 mg/L的原国家标准,向行业发出“标准即将加严”的明确信号。第二阶段,从2007年1月1日起,大幅度加严标准,草浆造纸外排废水COD执行300mg/L的限值。规模较大、工艺技术装备较先进的企业具备达标排放的能力,达标无望的企业主动选择结构调整。第三阶段,出台流域性综合排放标准,流域标准第一时段与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第三时段相衔接,实现了行业排放标准与流域综合排放标准的对接,草浆造纸外排废水COD执行300~150mg/L的限值。第四阶段,自2010年1月1日起,统一执行流域性排放标准,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COD分别执行60mg/L、100mg/L的标准限值,严于原国家标准4~8倍,从实质上取消了高污染行业“排污特权”。

    实践证明,在全省取消行业水污染物排放特权,不仅没有减缓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而且加快了转方式调结构的步伐,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山东省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后,山东各大造纸企业投入巨资组织国内外专家进行科技攻关。山东省环科院研发的重大科技专项“造纸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出水COD小于60 mg/L,吨水成本仅为1~1.5元,目前已在全国7个省市得到推广应用。山东泉林纸业以166项专利攻破了麦草杂质去除、木素和纤维分离、木素综合利用以及废水低成本脱色等一系列难关,不断延伸产业链,实现麦草全部综合利用。

    目前,山东制浆造纸企业已经全部达到常见鱼类稳定生存再排向环境的治污水平。与此同时,造纸行业集中度大为提高,制浆造纸企业目前仅有10家。2010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全国淘汰造纸企业279家,作为全国造纸第一大省的山东却只有1家。

    2011年7月,环境保护部突破产业政策壁垒,批复了泉林纸业年处理150万吨秸秆综合利用项目。2012年山东造纸行业的规模和利税分别是10年前的2.5倍和4倍,产量、销售收入、利税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连续19年全国第一。

    2013年,山东全省纸及纸板产量1780万吨,占全国产量的17.6%,但由于实施了严格的排放标准,化学需氧量只占全国造纸行业排放总量的5%,同比减少了近7成。自2003年起,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山东省水环境质量连续11年明显改善。 环监

法规标准篇2

在这其中,有几个重要的标准值得企业注意:COBIT(信息及相关技术的控制目标)、ITIL(IT基础架构库)和ISO 17799。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些标准的基本内容。

COBIT提供IT治理参考框架

COBIT是由信息系统审计及控制协会(Information Systems Audit and Control Association)和IT治理研究所(IT Governance Institute)于1996年的标准,并定期予以更新,目前已到第四版。作为IT治理方面的一个开放性标准,目前COBIT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最先进、最权威的安全与信息技术管理和控制的标准之一。

COBIT主要致力于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管理与控制。它的理论前提是,一个组织需要使用信息来达成它的目标,并且需要用一套自然分类的IT过程来对其IT资源进行管理。按照这个标准的研究所的说法,COBIT代表了一系列已被广泛接受的、用于企业范围内的信息系统的控制目标,包括个人电脑、小型计算机、大型机和分布环境。

COBIT完全基于IT,其IT准则反映了企业的战略目标,IT资源包括人、系统、数据等相关资源,IT管理则是在IT准则指导下对IT资源进行规划处理。COBIT构架包含34项高级别的控制目标,每一目标都针对一个IT过程,同时包含衡量企业在这些IT流程中能力的工具,这些工具包括性能测量组件、为每种IT流程提供最佳实践的关键成功因素清单,以及帮助进行基准测试的成熟度模型。它们被标识并分成四个领域,分别是“规划和组织”(Planning && Organization)、“获得与执行”(Acquisition && Implementation)、“交付与支持”(Delivery && Support)以及“监控”(Monitoring)。

COBIT标准为IT、安全、审计经理和用户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参考框架,为企业IT应用的治理、安全与控制提供了一个一般适用的公认标准,可以辅助管理层进行IT治理,以满足法规遵从的一些要求。该标准体系已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重要组织与企业中运用,指导这些组织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有效地管理与信息相关的风险。

ITIL提供基于流程的管理架构

ITIL是IT服务管理的最佳实践标准,已在欧洲流行很长一段时间,随后引发了美国企业的需求,目前一些国内信息化程度较深的企业也正在关注ITIL的应用。这套标准起源于英国的中央计算机与电信局(现在为政府商务办公室),上世纪80年代末,该机构开发了这套用于IT服务管理的最佳实践标准。作为支持机构,IT服务管理论坛负责推进ITIL在企业中的应用,现在它已经是一个拥有12000多家企业和政府成员的全球性组织。

作为一种服务及流程的管理架构,目前,ITIL已经被汇编为一套丛书,它向用户提供了一种可定制的实践框架,为内部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目前ITIL框架中主要包含着六部分的内容:业务管理、服务管理、IT基础架构管理、应用管理、安全管理以及IT服务管理规划与实施。

ITIL列出了各个服务管理流程的最佳目标、活动、输入和输出,以及各个流程之间的关系,其重点是保证各流程实现其应有的功能并与其他流程相协调。企业可以通过应用ITIL来有条不紊地进行法规遵从的实施。

ITIL与COBIT的异同

马萨诸塞州剑桥福里斯特研究所(Forrester Research of Cambridge,Mass)提出一个观点,由于COBIT主要针对的是有效的IT管理,而ITIL是一种服务及流程管理架构,在实现IT管理方面比COBIT更加注重实效,因此能在低于传统治理框架下运作。

因此,企业在应用ITIL与COBIT的时候,应仔细分析两者的异同,COBIT提供了控制和审计的需求,而ITIL提供了流程的细节及流程之间的关系。

COBIT的四个管理域定义了34个控制目标,定义了控制和审计的需求,包括关键成功因素、关键性能指标、详细的控制目标/可交付物和成熟度模型。

ITIL则定义了相关流程的详细实现方式,包括定义流程活动、流程关系和策略,定义角色和职责以及流程的推广和培训等。

另外一个在法规遵从方面有着重要价值的标准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 17799,它是2000年在BS 7799标准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于2005年进行了改版,我国也即将采用BS 7799标准成为CNS 17799。其中包括安全方针、组织安全、资产分类、人员安全、实体和环境安全、通信和作业管理、访问控制、系统开发和维护、业务连续性管理、符合性等十个部分。

事实上,ITIL的安全管理指导方针就是建立在ISO 17799标准之上的。该标准所建立的最佳实践标准可以用来确保在系统故障或其他中断时,业务能够持续运行;控制对数据、系统和网络的访问;保护信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防止对业务设施的非授权访问;符合相关的管理规定。

根据福里斯特研究所的观点,尽管COBIT和ITIL均设计并详细说明了IT安全的需要,但它们并未就实际的IT安全及控制构架做出具体的指导。COBIT和ITIL都没有就信息安全给出详细、明确的解释,无法满足企业在这方面的要求。因此,ISO 17799的应用要比其他标准更为广泛。实际上,ISO 17799提供了一个框架,围绕着这个框架,企业可以打造信息安全体系结构。福里斯特研究院的报告中指出,和其他框架一起,ISO 17799帮助企业在其环境中建立、规划详细的控制措施提供了基础,尽管它不能在文档编制过程中自动地填补空白。

法规遵从路线图

通常意义上讲,实现IT治理,达到法规遵从,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组织架构和角色 指为完成特定目标而设定IT组织或个人的职责;

2.人员 支持IT服务管理的人员;

3. 指标体系 衡量人员、技术和流程是否按设定的目标在运行;

4. 流程 为内部和外部的客户提品和服务的一系列过程和活动;

5.技术 支持IT服务的相关技术;

6.控制 对IT活动的一系列控制点,确保IT流程的高效、合规运行。

ITIL、COBIT和ISO 17799等IT建设的框架以及其他的一些相关标准通常都能被企业法规遵从实现过程中的参考标准,来实现如上的IT治理的六个目标。而这些标准所强调的目标不同,而且这些标准中的确存在着一些重叠之处,但是它们更多的是互补关系,而非重复,因此企业通常会采用一个以上的IT标准。在实际应用中,企业往往可以根据具体目标的不同,选择不同标准中的相关部分来帮助自己实现法规遵从的过程。这其中由于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可能会各自选择不同的标准。

法规标准篇3

尽管EuP的目标是提高整个产品周期的能效,但是它更注重规范产品的设计阶段。据欧盟委员会(EC)估计,在所有与产品相关的环境问题中有超过80%的是来源于产品的设计阶段。

实施办法

EuP是一个框架性指令。这意味着它不会直接对产品制造商施加强制要求,而是提供了一种进一步推出“实施办法”的机制,对指定的设计制定强制要求。与Rolls一样,无论推出什么样的实施办法,欧盟所有的成员国都要遵守。

欧盟并不是刻意要推出一系列的实施办法。只有当自愿的环保设计改进措施无法到位或者被认为无效时,才会推出这些实施办法,该指令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在推出某一实施办法时必须符合这些标准:

每年至少销售20万件既定产品(欧盟还将进一步说明这是指单个产品还是指广义的一类产品)。

必须对环境改善有重大作用。

不能使生产方或消费者承受巨大的成本。

一种可能的实施办法是限制产品在使用寿命过程中的能耗大小。

欧盟需要负责研究实施办法是否必要,并提出需要业界达到的能耗目标,例如能耗降低的标准。到目前为止,欧盟已经针对不同的产品开展了20多项研究,今后还将开展更多的研究。具体的实施办法将在2008/2009年左右开始生效。

该指令不仅仅是针对能耗的强制标准,而且对可能影响环境的产品的各个方面都做了规定。这意味着产品厂商将必须使用某些产品寿命分析软件,从多个方面对其产品进行环保评估,包括材料和能源的消耗预测、产品对空气/水/十壤的排放预测、可能产生的废弃材料、污染评估、重用性和可回收性。

确保符合EuP指令

无论是制造商、商还是进口商,最先将产品投放到欧盟市场的必须确保其产品符合EuP指令的实施办法。欧盟正在对下列产品和产品分类进行研究,以决定是否需要制定相应的EuP“实施办法”:

外部电源和电池充电器(已完成)

待机和脱机模式的功率损耗

个人电脑

消费电子电视

办公室照明

街道照明(已完成)

机顶盒

电动机――1~150kW

前两个是涵盖多种产品的公共分类,而其他几个针对的是特定的产品或元件,从两个已经完成的研究给出的推荐标准说明了预期的需求类型。

但值得注意的是,业已开展的研究的目的是提供法规的备选项,而不是最终的法规标准。您可以访问立法中心的网址省略.edworld,查看其中公布的Design Impact EuP文章中列出的更多详细备选项。

第一批实施办法有望在今后两年内,到2010年将会覆盖到大部分电子和电气设备。

加利福尼亚标准

与此同时,美国加州也在酝酿通过一项强制法令(ABll09),旨在减少通用照明产品中的铅和汞含量,制定通用照明产品的能效标准,延长通用照明产品的报废再循环周期,加州还在酝酿另外一项强制法令(AB722),禁止销售功率在15~150W之间的白炽灯泡。另外,康涅狄格州、北加州、罗德艾兰州和加拿大也准备出台类似的白炽灯销售禁令。

加州的AB1109号法令将“禁止个人销售或供应包含不同程度欧盟禁用有害物质的通用照明产品。制造商必须提供证明文件表明其准备在加州销售的通用照明产品符合ROHS指令的要求”。

该法令还要求加州节能与发展委员会在2008年12月30日之前“针对所有的通用照明产品制定最严格的能效标准”。加州的目标是到2018年大幅降低全州的电能消耗水平,将室内住宅照明的能耗降低到2007年水平的50%,将室内商用照明和室外照明的能耗降低到2007年水平的25%。

最后,该法令要求在加州境内销售的包含有害物质的通用照明产品的制造商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系统,回收并再利用在加州销售的报废的通用照明产品。AB1109得到了照明产品厂商的支持,它与EuP、WEEE和ROHS指令的某些部分是类似的。

加州的AB722号法令规定将从2012年起禁止销售功率在25~150W的白炽灯。尽管该法令并没有规定应该用什么样的照明产品代替白炽灯,但是有关支持者期望人们更多地使用小型白炽灯,它能够节省70%的电能,主要的灯泡厂商,例如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Electric),反对该法令。

康涅狄格州、北加州和罗德艾兰州正在酝酿的法令也将禁止销售这类白炽灯。康涅狄格州和罗德艾兰州的禁止销售时间是2012年,而北加州是2016年。

能源之星及其他计划

自愿执行的美国能源执行计划有望得到进一步扩展,能源之星和EuP指令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降低产品可用寿命周期内的能耗。能源之星计划于1992年推出,该计划旨在奖励在某类产品的能效等级排名中位于前25%的电子设备制造商。

尽管能源之星是一项自愿的计划,但是不符合该计划的产品将遇到越来越多的麻烦:没有通过能源之星认证的产品不能销往政府机构,普通消费者也越来越倾向于选购节能的产品。带有类似于能源之星的节能环保标志的产品具有显著的市场优势。

在未来几年,美国环保署(EPA)的能源之星计划将针对遍布各种公共机构和私有部门的数据中心展开节能降耗工作。据EPA在2007年8月的一项报告显示,过去5年内服务器和数据中心所需的能耗翻了一番,而且还将在今后5年内再翻一番,每年的能耗成本高达74亿美元。

中国的ROHS法规也要求设计者遵守中国的环保设计标准。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些法规还没有形成草案,正式实施还有待时日。

法规标准篇4

【关键词】法库标准化果园操作技术规范

一、果园喷药操作规程

为确保能够生产出合格的出口产品,以维护销售,特别是出口信誉及出口规模,特制定本喷药操作规程,要求各基地依照执行。

1.施药人员需经过必要的安全学习和安全培训,掌握一定的农药使用知识和常识,掌握必要的防护措施和方法,施药时需佩带必要的防护用具,如遇突发性紧急情况,应有急救措施和方法。

2.果品基地由植保人员指导用药,严格按照病虫害情况决定生物药剂量,且配制量根据精确计算而来,因此很少出现药液剩余的情况。

3.特殊情况下出现剩余药液或清洗药罐和施药器械的废液应集中销毁处理。农田不得与基地相连接(应有隔离带)避免喷洒的药物飘回水果果园基地作物。

4.剩余药液或清洗农药罐的废液的处理应填写“剩余药液处理记录”注明药液名称、使用时间、剩余量、处理方法、操作人等。

二、生产技术手册

1.目的

确保为种植基地生产提供优质产品,并保证栽培基地的管理规范化、程序化。

2.范围

植保部对栽培基地的推荐、选择、种植管理和评定。

3.职责

植保部负责基地的管理工作。

4.工作程序

栽培基地选择要求:

4.1根据情况并向种植指导部发出《基地种植计划书》以此进行基地地块的选定。

4.2负责调查选择基地地块的人员应熟悉基地选择标准,并将相关内容填入《栽培基地推荐表》,并应有推荐基地地块的《基地示意图》

5.选择标准

5.1基地位置与面积要求

被选定的基地必须是成方连片,中间无其他大田作物,以保证栽培大田作物的地块不受污染。

5.2基地土质要求

要求土质良好,土层深厚、肥沃,适合所种植的大田作物生长,首选砂壤土壤土;由农业部门进行监测和评价,土壤的分析的监测结果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5.3基地水质要求

水源无污染,水量充足,浇水周期短,选择井水作为灌溉水。由农业部门进行监测和评价,水质分析的监测结果符合国家灌溉水质标准。

5.4基地交通运输要求

要求交通使利,四周尽可能的靠近公路,距离公路1000米内为佳;运输途中使用适宜的包装防护材料,以防止原料碰伤、腐烂。

5.5贮存场所要求通风透气,具有充足的存放空间,并能防虫(鼠)害,防止腐烂霉变等;贮存场所具备所种植的贮存条件,贮存场所要交通便利,便于运输。

5.6种植要求

要求种植的农工有三年以上的种植经验,对于所种植的植物能进行熟练的田间管理,了解农药管理使用规定,并严格按照出口基地的《农药管理规定》进行田间操作,自觉地进行农残的控制,基地管理者要确保种植农工对栽培基地每个地块巡回检查出的田间问题积极配合解决;原料在贮存期间要根据不同基地、不同品种进行区分放置,并做好适当地标识。

6.选定方法

6.1根据《栽培基地推荐表》种植指导部组织人员进行实地考察,确认结果记入《基地调查报告表》并上报基地主管,依据领导指示进行选定。

6.2在考察期间一周内,从推荐的基地抽取一定量的水和土壤,送相关部门进行农残和重金属的化验分析,依据化验结果进行选定。

7.水的管理

7.1原料栽培基地对于灌溉水源实行专人管理,保证灌溉用水充足、安全、清洁。

7.2使用压力泵进行抽水灌溉,并由专人进行灌溉,保证灌溉的有效性。

7.3栽培基地使用漫灌、畦灌、沟灌等方式进行田地灌溉,使用塑料管道输送灌溉用水,尽量减少无效外流和增加小流域地表水渗透率。

7.4通过采用节水措施和可能时进行再循环来防止土壤盐渍化。

7.5通过对水位的适当管理以避免水位的进度升降造成抽水或积水过多。

8.土壤的管理

8.1调节土壤有机质的平衡。

8.2保持土壤的生产率。

8.3采取适当的土壤改良措施,以保证土壤持续的生产率,维持土壤的生态平衡。

例如:施入有机肥料或腐殖酸肥料、进行深耕和翻地等物理措施。进行适宜的耕作措施,创造有利的土壤种植条件。

8.4进行合理灌溉,防止土壤质量退化。

8.5采取适当的排水对策,在田地周围种植树木,防风固土,防止水土流失。

9.种植的要求:栽培基地禁止种植其它作物。

10.基地评定标准

10.1在栽培种植过程中,能严格按照出口基地《农药管理规定》进行农事操作。

10.2植保部管理人员在巡回检查指导过程中,种植者对于巡回指导人员提出的管理问题能及时做出回应和安排。

10.3种植者在植保部负责人的领导下能严格按照《基地农药使用通知书》中规定的使用量、使用方法等要求进行农药使用。

10.4操作者将农药散布后的废旧容器及时统一回收,散布使用的器具按要求进行点检。

10.5基地地块每次取样检测的农药残留能完全符合要求。

10.6在收获、贮存、运输过程中操作人员对于监督人员提出的监督要求能积极执行。

11.田间管理控制程序

为确保栽培基地种植出优质的产品,符合安全卫生的质量标准,适用于质检部在栽培种植种苗过程中对水、农药、肥料、农事操作的控制。特制定职责、程序如下:

11.1基地管理人员负责在原料种植过程中整体情况的监督管理控制。

11.2植保员负责对原料种植过程中产生的病虫害控制,对于农残检测样品的取样控制。

11.3植保员按照要求进行农事操作,对农事操作过程进行控制。

11.4根据质检部的计划,依据市场要求制定详细的计划,安排管理和植保员,确定种植面积及准备所需物质。

11.5确认所需的种苗和数量,及时依据实际情况定种苗的购入种类和购入量填写《采购申请单》经领导批准后由质检部购买。

11.6根据《栽培计划表》确定所需的化肥种类和化肥数量,确认化肥库存情况,对需要购买的化肥填写《采购申请表》经领导批准后由管理部购买。

11.7根据《栽培计划表》确定所需的农药种类和数量,确认农药库存情况后,对所需要购买的农药填写《采购申请单》经基地主管批准后管理部购买。

11.8产地环境条件:产地环境条件符合NY5104规定。种苗质量应符合国家对种苗要求的有关规定。

11.9种苗购入或出土起苗后立即种植,如不能马上栽植,要进行假植处理,以保持种苗水分。

11.10整地时注意去除土地中的石块、塑料、杂草等有碍植物生长的杂质;将大块土壤夯碎,形成均匀的土壤颗粒。依据不同的植物生长要求不同使土壤疏松平整,提高土壤的活力。依据土壤的情况和植物生长的所需养分情况确定施入适量复合化肥,保持土壤的肥力,将农事操作结果记入《基地田间管理档案》。

11.11移植前应整地施基肥,撒播有机肥深翻入土,按种植要求做畦。地温稳定在植物允许生长的温度以上移植。根据品种物性、整枝方式、生长期长短、气候条件以及栽培习惯确定移植方法和密度。移植后田间管理,移植后及时浇水,追肥。施用的肥料应符合国有关土规定,达到无害卫生要求。

11.12植株的调整:对于植物需要进行支架,提高坐果能力,对于需要整枝的植物根据密度进行整枝。

11.13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控制原则。要合理布局,清洁植园,加强中耕除草,降低病虫原数量,采取天敌昆虫、防虫网隔离、热汤处理等措施。

11.14关键过程包括:对原料的农残控制、品质控制、收率控制与原料有直接影响的过程。原料生长时期特性形成的过程。操作复杂、原料质量容易波动,对农事操作要求较高或异常发生较多的过程。

11.15根据不同的植物生长特性和栽培时间的变化,具体这些在各类植物的质量记录中具体体现。对这些过程应确认和控制证实过程的执行能力和效果。过程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检查确认,对关键过程采取适宜的控制方法对该过程进行控制。对所使用农药按照规定进行使用。基地管理人员发现病虫害时要及时制定解决措施,由专职植保员将农药发放到所需的基地并监督指导,说明稀释倍数、使用数量、散布方式等,将现场农药使情况完整真实的记入《农药使用记录表》中,将栽培管理过程记录下来。

三、采果操作规程

1.由收购商和出口基地提供装果所用的周转箱和采摘盒。周转箱在果品基地时不得直接接触地面,以免原料混入泥土。果实在采摘盒内离盒沿1厘米左右(上盒不压下盒内果实)。领箱地点:果品采摘人员根据每天采果量多少提前或当天到指定地点领取周转箱和采摘盒。派专人负责周转箱和采摘盒的发放和回收工作。

2.采收时一手拿采摘盒,一手进行采摘,采摘时用力要轻要均匀,以将果实完整采下为标准,再轻轻放入采摘盒中。

3.装果用的采摘盒,在使用过程中,不允许与土壤和其它杂物接触,要求保持干净。

4.果品采摘后应先放在阴凉处存放,达到一定数量时尽快进行验收检斤,禁止将果品长时间在太阳光下裸晒。

5.在运输过程中,要注意平稳,禁止颠簸。周转箱在运输车上加覆盖物。

四、在对果品种植的管理中应完整填写种植过程各项

育苗、备耕、种植、施肥、铲地、趟地、除草、追肥的时间及方法,施药的种类、采收时间;种植过程中是否使用农药,使用的药品名称、种类、剂量、和时间、原因等。

应严格按照相关文件的规定要求进行填写,记录填写的字迹必须清楚、工整,数据要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所有记录中的数据不准随意涂改或使用涂改液涂改。若书写错误时,应用双横线水平划掉(应识别原记录)。

法规标准篇5

【关键词】标准 强制性 推荐性 技术法规

我国现行国家标准GB/T 20000.1-2014《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术语》修改采用ISO/IEC指南2:2004《标准化和相关活动 通用词汇》,对标准的定义为:通过标准化活动,按照规定的程序经协商一致制定,为各种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指南或特性,供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文件。对技术法规的定义为:规定技术要求的法规,它或者直接规定技术要求,或者通过引用标准、规范或规程提供技术要求,或者将标准、规范或规程的内容纳入法规中。

目前我国的标准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两种,然而根据WTO/TBT协议对标准和技术法规的定义,标准都是自愿性的,技术法规才是强制性的。国际上强制性标准是不存在的,只有中国存在。那么我国存在强制性标准,它又是从何而来呢?

建国初期到80年代中期,当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生产资料由国家供应,产品由国家统购包销,企业只是在国家严格管理下组织生产,标准也由国家统一制定、颁布和推行。这种行政主导、政府包办、企业执行的模式决定了企业根本就没有对标准的自。

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第四章中明确提出,“标准一经批准,就是技术法规”,实行强制性管理。标准从一开始就是作为政府管理经济、指挥生产的行政手段,由政府包办,企业执行。

1988年由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修订通过了《标准化法》,将标准划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2000年3月22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了《关于强制性标准实行条文强制的若干规定》,在该规定的编制说明中宣称“强制性标准在我国具有强制约束力,相当于技术法规。”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政府接受《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在文件中,我国政府把强制性标准作为技术法规来处理,承诺将中文中的“强制性标准”按国际上通行的技术法规来通报。

因此我国一直存在着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并存的情况。我国在入世时将强制性标准作为技术法规处理,是为了在不修改当时立法的前提下,将不符合自愿性原则的强制性标准从标准体系里分出来,使我国标准化体系形式上符合WTO/TBT协定规定的“自愿性”标准的定义,以实现顺利入世。

然而,按照国际通行的认为,标准和技术法规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标准是经济活动中应遵循的准则,是行业指导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而技术法规则为贯彻法律服务,是法律体系的直接组成部分,是政府管理活动的依据。标准和技术法规在法律上是分属不同属性的文件,二者在制订的目的、服务的对象、制定和批准的程序批准的机构上都有着本质的差别,标准可以被技术法规所引用,但不能用标准去替代技术法规。

根据WTO的公认规则,技术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必须依据“合法目标”。即国家安全需要,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人类健康或安全,保护动物或植物生命或健康以及保护环境等五个方面。可以说,“合法目标”既是参加国的权利,又是其义务,更是参加国制定技术法规的基础。

鉴于我国入世时的承诺以及司法适用的实际需要,为了消除强制性标准作为技术法规处理引起的法律冲突和世界贸易影响,我国应取消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的划分,建立市场为主导的自愿性标准体系,及时修改标准化法律,将现行强制性去伪存真通过立法程序转化为技术法规,使技术法规发挥法源效力并与标准建立良好关系,不仅将兑现我国入世时的承诺,而且对国内司法实践具有积极意义,更能在以后的国际贸易及国家战略中发挥主动作用。

参考文献

法规标准篇6

关键词:专利权;技术标准;反垄断法

一、 对在技术标准制定过程中的限制竞争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一)对标准制定工作中政府限制竞争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我国政府标准化工作重政府主导,轻市场需求;重标准制定,轻产业推广;重采标参标,轻自主创新;重标准文本,轻知识产权。以及谁是未经许可将专利纳入标准由此引起的责任主体?因此使用人因遵守技术标准被专利权人指控侵犯专利,其能否以不知道专利存在的善意使用为由抗辩?

政府的标准化战略更多应是引导性,而非通过行政手段(如强制许可)参与企业的行为,应让专利权人和标准使用人遵从市场自律,配合以适当的监督。但政府须审查:(1)标准草案送审稿是否符合标准化法及相关法律规定;(2)技术内容是否合法,是否涉及知识产权及是否履行披露审查;(3)与相关标准是否协调,编写是否规范,资料是否完整。(4)标准制定程序是否合法。

(二)标准拒绝新加入者的限制竞争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排除专利技术虽可避免专利“俘虏”技术标准。但将限制标准所能涵盖的范围,标准制定部门能否接受,存在疑问。对共同拒绝交易行为,传统上属当然违法行为。而借鉴美国经验则具有依据“合理原则”进行审查的趋势。对此,除采用强制许可外,还可采用公共协调方法,即反垄断法和其他部门法的规制相结合。

(三)对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反垄断法规制

故意不履行披露义务,还未造成限制竞争,属专利权滥用行为,适用专利法。对于达到限制竞争,专利法已不能有效解决,需受到反垄断法的规制。专利权人是否有义务向标准制定机构披露知识产权?以及如果没披露,标准采用者及标准管理组织是否也应承担侵权责任?依据是什么?标准设定组织专利披露规则的缺位能否适用禁止反言?

首先,参与标准的专利申请被授予了专利。如不要求披露,则标准使用者易面临侵权危险。因此需设定事前披露规则和事前披露的范围。专利权人除有义务披露专利外,还应披露专利申请信息。事后,还可设置缺席许可,默示许可制度来消除信息披露陷阱和侵权隐患。

其次,标准采用者及标准管理组织未尽到监管职责的,应依据相关法律规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再者,基于技术标准的“公共物品”性质和“公益性”,因此禁止反言对于标准制定组织同样适用。在标准制定组织缺乏明确陈述任务的情形下保持沉默也可适用,即使没有明确的披露义务,只要参与制定的是标准,都适用。

二、对在标准实施过程中的限制竞争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一)对拒绝许可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拒绝许可是否违法,以及如何规制?至少需考虑:一是专利权是否成为进入下游市场的关键性条件。通常适用于占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二是拒绝许可是否具有重大合理性。不占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也存在拒绝许可。若是出于限制竞争,则不利于替代性竞争,不利于企业创新,这就缺乏重大合理性,应受到反垄断法的规制。

(二)对违背“合理非歧视”许可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如何通过前置谈判程序确定许可条款进行“合理非歧视”许可?首先,标准制定者应引导和监督标准参与人遵循“合理非歧视”许可;其次,参与谈判的除有官方代表外,更要有技术专家,及标准使用者代表,充分保障技术含量的真实性和标准使用者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再次,反垄断法设置相关法律制度,如反垄断私人诉讼机制,惩罚性赔偿,法定赔偿责任等保障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

(三)对利用专利技术许可使用费限制竞争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首先,对于专利权许可中的过高定价,应确立禁止过高定价原则,规定许可协议中的过高定价条款无效。在具体认定时,可参照销售量、市场份额,费用剩余差额及出售相关产品的附带受益为基准,此基准外则属过高定价。另外还可进行国际比较,若发现我国的价格不合理地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就可认定为过高定价。

其次,对于过期的专利权收取使用费,可一律认定为非法。就过期专利权收取使用费而言,在一揽子许可协议中出于计算更方便而出现。可对被许可人来说,有时并不清楚许可的专利权中哪些将在合同期内失效而误认为一直有效而支付过高的使用费。对执法机关而言,判断就过期专利权收取使用费是否存在正当理由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制止所有就过期专利权收费的行为,对专利权人并非不公平,对被许可人和执法机关则是有效率的。

(四)对交叉许可和共享安排的反垄断法规制

对于交叉许可,担心的是,其允许将未来专利授予许可,则与专利回授条款一样,都具有不利于创新的性质。另一种担心是交叉许可可能导致抬高价格或促成卡特尔。对于前种担心,可因许可方彼此通过获得另一方当事人的专利而享受到产品开发自由所产生的利益而消除。对于后种担心,如果交叉许可仅少量涉及或没有涉及变动费用,那反垄断部门没必要关注,但如果交叉许可涉及到固定的预付款时,则应予以关注。

对于共享安排,一般不太可能限制竞争,但若覆盖了技术市场上潜在的研究开发活动的相当大部分时,则可能引发反垄断问题。

(五)对专利联盟的反垄断法规制

对专利联盟的反垄断审查侧重于两个方面:专利联盟的产生过程或专利联盟授权后的对外许可行为。因为只注重前者可能会使审查仅停留在“静态”的制度,而忽略了其运行过程对市场的影响;而只注重后者则可能忽略专利授权基础的正当性。应将二者结合起来既审查其建立过程是否合法,又审查其在“打包”许可过程中是否对市场竞争造成不利影响。

具体来说:(1)专利联盟的主观意图。其是否开放,参加者是否限制竞争;(2)专利联盟的客观效果。其限制还是促进了竞争。首先除非专利联盟是某种变换手段固定价格或划分市场的借口适用本身违法规则外,其他适用合理分析规则。具体来说,首先评价其市场影响力是否产生了市场权力。若产生了,联盟专利是竞争性专利,则通常是反竞争的。其次是评价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如果专利联盟强制被许可人以最少的许可费返回许可目前或将来的技术,这样创新动机会降低。再次是评价对外许可。其成员不应全体一致地拒绝许可其知识产权,

不应为了限制竞争而拒绝许可,不应运用其来划分市场。

三、对标准退出环节联合抵制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对于联合抵制行为的规制,涉及到退出标准或成员资格被终止后知识产权的处理。各标准体系均允许成员自由退出,同时也有除名制度用以惩治不履行标准组织章程义务的成员。如果成员在技术标准中承诺了知识产权许可和披露,则不允许其随意撤回知识产权。解决途径有两种:(1)通过最初的加入条款和许可协议约定:成员如退出,其向技术标准体系许可的知识产权不当然的同时退出。(2)通过许可协议约定许可的时限,这样使成员的身份同知识产权的许可期限分离。

参考文献:

[1] 张平,马骁.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2] 冯晓青.知识产权、竞争与反垄断之关系探析[J].法学,2004,(3).

[3] 刘宁元主编.中外反垄断法实施体制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

法规标准篇7

关键词:中职;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070-03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倡导者罗杰斯提出,学习是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是个人潜能和人格的充分发展。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包括“倾听、尊重、开放的心态以及多维的视角”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而教师充当引导者,用开放的心态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理解事物的不同维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性,为学生主动学习营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专业知识,同时在小组活动中锻炼团队合作能力。

常见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包括体验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和技能训练等。这些教学方法通常遵循以下八个原则:教师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呈现者;使用活动和资料激励、帮助、挑战学生;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核心就业技能;形成性评价、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对学生有帮助;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爱好。克伯(Kolb)的“体验学习圈”将体验学习设计为包括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及主动实践四个阶段的环形模型(如图1所示)。具体体验是指让学习者完全投入一种新的体验;反思性观察是指学习者在停下的时候对已经历的体验加以思考;抽象概念化是指学习者必须达到能理解所观察的内容的程度并且吸收它们使之成为合乎逻辑的概念;主动实践是指学习者要验证这些概念并将它们运用到制定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课程教学现状

“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是食品专业的基础课,理论性较强,且与食品生产实践联系紧密,是食品安全控制技术的前导课程,在食品类专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该课程目前大部分教材为高等教育用书,针对的读者是本科院校及大专院校的学生,如吴晓彤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周才琼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精品课程建设教材《食品标准与法规》、张建新主编的《食品标准与法规》、艾志录主编的《食品标准与法规》等,上述教材的理论教学主要包括食品法律法规基础知识、我国食品法律法规、国际和部分发达国家食品法律法规、食品标准知识、我国的食品标准、国际食品标准、食品生产市场的市场准入、食品认证管理、食品质量管理体系等内容。这种课程体系理论知识繁杂,缺少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以解读标准和法规为主,枯燥且实用性不强,不符合中职毕业生的行业岗位需求,但目前暂无适合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教材。因此,应根据社会、企业和学生的需求,以够用、通俗为原则,对该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另外,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讲,压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也是单一的,教师是唯一的评价者,只强调知识水平的掌握,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评价。因此,必须对现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就业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在“食品

法律法规与标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理论对该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在了解行业岗位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思考、分享、评价、反馈,系统地完成该课程的重点知识学习,达到岗位的任职要求。

(一)教学内容设计

进行课程设计前,首先要了解行业岗位需求。食品类专业的中职毕业生一般从事生产操作、品质控制、在线质检、食品标签设计等岗位工作。这些岗位承担的工作任务主要是负责食品的安全生产、质量管理、查阅国标、编制企业标准、许可证管理、设计食品标签等,根据这些岗位的用人要求,通过该课程的系统学习后,不仅要求对《食品安全法》有全面、清晰的认识,具备食品质量安全的意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在食品企业实际生产中进行应用,还应该会查阅食品安全标准,能根据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能根据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鉴别和设计食品标签等。所以,笔者在该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中,以项目为主线、以学生活动为导向,开发了3个教学模块、6个项目、10个学生活动,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二)教学方法设计

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体验学习圈”理论设计学生活动,用学生熟悉的案例通过情境模拟、任务驱动、角色扮演、合作学习等方法引导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让他们实现“看后能记住,做后能明白”。下面介绍三例学生活动的教学过程。

法律的特点及立法程序 学生活动是“制定规范性文件——××宿舍管理规定”。(1)具体体验阶段。播放《食品安全法》立法过程的视频,学生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分组,宿舍组长组织组员制定本宿舍管理规定,并记录制定规定的过程。(2)反思观察阶段。各组展示宿舍管理规定的内容,并介绍制定过程,教师以宿舍管理规定的内容及制定过程引出法律的特点及立法的程序,其他学生指出展示组存在的问题,并在不同颜色的便条纸上归纳规范性文件的特点及制定程序。(3)抽象概念阶段。教师将大家的发言、便签纸进行归纳和补充,并总结出法律的四个特点及立法的四个程序。(4)主动实践阶段。设立递进式的学生活动“食品检验室管理规定”。学生可以验证第三阶段学习到的法律的四个特点及立法的四个程序,并将其运用到“食品检验室管理规定”的实践中去。

食品安全法——从业人员良好卫生习惯 学生活动是“我是一名讲卫生的食品生产工”。(1)具体体验阶段。播放从业人员良好卫生习惯的视频,以年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分组,各组选出1~3名学生扮演食品生产工人,组内其他学生通过文字、图画的方式描述从业人员应该养成的良好卫生习惯并在黑板上展示。(2)反思观察阶段。各组扮演者根据展示的内容用语言或动作表达出这些生产和生活习惯,其他学生观看展示和表演。教师根据各组的表现引出食品从业人员应该具有的良好的卫生习惯,其他学生指出展示组存在的问题,并在不同颜色的便签纸上归纳食品从业人员的行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3)抽象概念阶段。教师将大家的发言、便签纸进行归纳和补充,并总结出食品从业人员应该养成的卫生习惯。(4)主动实践阶段。很多中职学生在寒暑假都有到食品企业短期实践的机会,对于在真实工作岗位中从业人员是如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食品安全主管是如何监督管理的,学生可以通过实践验证第三阶段的知识,并将它们运用到真实工作岗位中去。

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学生活动是“认识和设计预包装食品外包装”。(1)具体体验阶段。播放“食品标签知多少”视频,以喜欢的零食种类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分组,给出任务:收集5件本组喜欢的零食,指出它们的外包装标签标识上有什么内容,是否符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的要求。各组将收集到的食品或图片进行展示并作说明。(2)反思观察阶段。教师根据各组的表现引出预包装食品标签中应包装哪些内容,其他学生指出展示组收集的预包装食品外包装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正的意见,并在不同颜色的便条纸上进行归纳。(3)抽象概念阶段。教师将大家的发言、便签纸进行归纳和补充,并总结出预包装食品标签的要求。(4)主动实践阶段。给出递进式任务:“假如你是一个××食品厂的食品工艺员,请为出厂的××食品设计一个外包装,要求有合格的标签标识。”各组可经过查阅资料、讨论、图画或模型做出食品外包装并在黑板上展示,配以说明。学生可以验证第三阶段的知识,并将它们运用到真实工作岗位中去。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准备好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利用颜色、道具、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教学内容。设计多种多样的分组形式,让学生有机会与不同的合作对象交流、沟通、合作。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启发性教学、学生自学后进行课堂讨论、学生经过调研后上讲台讲述等方式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倾听分享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加深对食品法律法规的理解。

(三)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评价以教学活动的价值性判断为依据,形成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其中以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为主。

诊断性评价主要体现在课堂提问上,对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课堂提问和讨论,诊断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分析尽快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可采取不计分方式。形成性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活动和课后作业上,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进行评定,形成“组织计划+自我评估+小组评估+教师评估”的评价成绩,以正确判断学生身心发展的价值所在。对重要的知识点可布置课前或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形成性评价占总成绩的50%。终结性评价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

采用这种综合评价体系,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评价他人,同时又能展示个性,显示才能,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在上述教学改革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不断增强。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实践所涉及的知识点或技能往往较少,难以完全覆盖教学标准中所设定的目标;学习资源条件有限,不能保证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积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形式上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Linda Eastwood,Jennie Coates.A Toolkit for CreativeTeaching in Post-compulsory Education[M].Open University Press,2009:87.

[2]李超.《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改革与探索,2009(13):91.

[3]包永华.高职《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设计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1(5).

[4]王朝臣.《食品感官检验技术》课程设计探索[J].宁夏农林科技,2012,53(1):120-121.

[5]姜大源.职业教育的教学组织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1):1,6.

法规标准篇8

 

关键词:教育民事关系 教育行政关系 法律适用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教育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石和先导,是塑造未来的事业,所以教育领域的法制化和法治化是非常重要的话题。

我国现已有大量的调整教育活动的法律法规出台,而且关于教育的立法活动还在不断进行。但是现实情况是近年来涉及教育权,教育活动的纠纷频仍,诸如涉及侵犯受教育权、残疾儿童的入学权、教师的惩戒权等等问题的案件不断出现,但是从诉讼立案到判决都遇到了难题,从程序到实体都遇到了适用法律上的障碍。有的案件如齐玉苓告陈晓琪侵犯其受教育权案最终按侵犯姓名权进行判决;有的援引了行政法的法律规定;有的是作为民事关系进行了解决,各地方法院在处理同类问题时依然存在大量观点上的不统一,这些法律适用活动仍然没有被最终明确。究其原因是当前社会处于迅速发展和剧烈变革中,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对教育领域不断渗透,教育主体多元,教育关系错综复杂,来自于社会的各种矛盾与教育领域内部的固有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得矛盾与纠纷丛生。

另外,从法律的价值上讲,教育的法律控制的实现,不单是在于在立法上制定了多少倡导和维护教育法律关系和教育秩序的教育法律、法规,关键在于使这些教育法律关系和教育管理秩序在教育管理中得到全面的实现。教育法律适用过程是实现教育法律价值的过程,法律适用的概率越高,表明法律价值的实现程度越高,即法律价值化程度越高。

所以,通过对教育法律关系的进一步分析,明确教育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从而准确、及时、正确地实现教育法律法规的适用,实现教育领域的法治的要求已经非常紧迫,这种要求已经深刻触及了制度和法律的层面。

二、不同的观点

2O世纪60年代,日本法学界对教育法的地位提出两种对立的观点,即“教育行政法规学”和“教育制度独立自法说。”这一理论启发了我国教育法学研究者对我国教育法地位的讨论,探索,引发了1993年至今仍未衰退的学术争鸣,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观点:

(一)完全独立说

主张是以特有的教育关系作为调整对象,有特有的法律关系主体和法律基本原则并有相应的处理方式。

(二)隶属说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教育法隶属于行政法,是行政法律部门的一个分支,不是独立的法律部门,不具备构成部门法的条件。因为“教育法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干预和管理,或者统称为国家调控教育的原则,这种调控在我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行政行为实现的,因此,教育法就其基本性质而言,可以界说为调整教育行政关系的法规的总称。”

(三)相对独立说

认为教育法应脱离行政法,与文化法、科学技术法、体育法、文物保护法、卫生法等共同组成文教科技法,教育法是其中一个分支。从尊重人才,重视文教科技等因素来考虑,亟须加强这方面的法律,这一部门法中包括:教育法、科学法、版权法、专利法、发明奖励法、新闻法、出版法、文艺法、广播电视法、文物保护法。

(四)发展说

认为目前教育法的调整对象仍以行政法律关系为主,调整方法也属于行政法范围,但教育法同时调节着具有纵向隶属特征的行政法律关系和具有横向平等性质的教育民事法律关系。随着教育法的继续深入发展,调整对象、调整方法的继续完善、教育法应当独立。由于教育社会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有明显的独立性,这就为教育法归成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打下基础。

以上的不同学说是在不同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上提出的。笔者认为,要明确教育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位置,明确教育法律关系的性质,从而使教育法律法规得到切实有效的适用,必须分析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性质,只有这样,才能从理论和现实上解决问题。

三、解析教育领域内的社会关系

“教育关系”属于行政关系,民事关系,还是其他性质的社会关系呢?调整这些关系的教育法律法规的性质如何界定?在司法实践中适用何种程序法呢?只有对这些与教育相关的社会关系进行科学地考察,才能明确“教育法”处于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哪个部分。这是教育法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它不仅与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教育法的分类、体系构成等直接相关,而且对教育立法活动和司法实践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学校作为法人组织(有的学者认为高等学校具有法人地位,中小学不具有法人地位),在社会生活中和方方面面发生着联系,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关系,下面对一些主要社会关系进行解析。

(一)我国教育与政府的关系

在我国政府《教育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这说明政府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行政管理、行政干预和施加行政影响,学校处于行政相对人的地位,两者之间是行政关系。

随着大量社会力量介入教育领域,大量的私立学校纷纷建立,而私立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的来源不是国家权力,而是民事权利,权利的特点是“法不禁止便自由。”但是这种权利的运用方向是教育,而教育是一个利益冲突集中的领域,不同的人对教育有不同的利益追求,试图通过教育实现不同的目的,因此决定了这部分领域而不能完全交给市场,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如果出现“市场失灵”,将带来极大的影响,因为教育是有时效性的,但是也不能完全由政府来掌控,因为政府既不是投资者,也不是办学者,所以政府必须有限介入,进行宏观调控,对民间办学权利明确界限但同时给予保护,《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的颁行,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政府的有限调控,在这个范围内形成的就是行政关系,在此范围之外形成的社会关系,应该定位为民事关系。

但是,政府在对学校的管理中关于学校的自主办学权的内容必须要研究,因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的民主化的不断演进,学校需要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实现政府的角色定位和权力的分化是必然的要求。

(二)学校与学生、教师的关系

教育法律法规的功能简言之就是能够实现“依法管理”和“依法维权”。

《教育法》第28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以下权力:“……2.招收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3.对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4.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5.对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上一篇:财税法规范文 下一篇:旅游政策法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