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标准范文

时间:2023-02-28 12:53:44

法规标准

法规标准篇1

2月1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修改有关条款的决定》,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目进行了调整。其中,删除淘汰类“落后生产工艺装备”中“直接接触饮料和食品的聚氯乙烯(PVC)包装制品”,删除“落后产品”中“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意味着这两种产品可以重新入市。

该决定将于5月1日起施行。

《对外投资合作环境保护指南》

2月18日,商务部和环境保护部联合了《对外投资合作环境保护指南》,要求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合作活动中应当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了解并遵守东道国与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投资建设和运营的项目,应当依照东道国法律法规的规定,申请当地政府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许可;应当强化企业的环境、健康和生产安全管理;应当按照东道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建设和运行污染防治设施,开展污染防治工作,废气、废水、固体废物或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应当符合东道国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正式公布

2月22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公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涉及战略新兴产业7个行业、24个重点发展方向下的125个子方向,共3100余项细分的产品和服务。其中,新材料产业中,包括多个与印刷包装行业相关的产品,如高品质有机颜料、立德粉、新型油墨、新型膜材料、低碳型和环境友好型包装材料等。

《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施行

2月1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了《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自之日起施行。《办法》要求:获得低碳产品认证的产品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应当在获证产品或者其最小销售包装上加贴、印刷、模压低碳产品认证标志;可以在获证产品广告、产品介绍等宣传材料上印制低碳产品认证标志,并可以按照比例放大或者缩小,但不得变形。

《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适用行业目录(2013年版)》正式

2月21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告,正式公布《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适用行业目录(2013年版)》。《目录》列出了25个小类行业,与2011年的目录相比,减少了油墨及类似产品制造、颜料制造、肥皂及合成洗涤剂制造、化学药品制剂制造等13个小类。

《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试行)》3月1日起正式施行

3月1日,由环境保护部制定的《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正式施行。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应当依照《办法》规定,申请办理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领取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环境管理登记证(有效期三年)。进出口列入中国严格限制进出口的危险化学品目录的危险化学品,企业应当事先向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办理危险化学品进出口环境管理登记,凭相关证件到海关办理验放手续。

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应当于每年1月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年度报告,向公众公布上一年度生产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品种、危害特性、相关污染物排放及事故信息、污染防控措施等情况;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还应当公布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及其特征污染物的释放与转移信息和监测结果。

工信部公布《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目录(第四批)》

2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目录(第四批)》。该推荐目录是结合工业、通信业节能减排工作实际,经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推荐、专家评审及公示,最终评选产生的。目录中包括印刷包装行业相关的电机、工业锅炉、压缩机等机电设备和产品,企业对此应加以关注。

《国家药包材标准汇编(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3月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网站上公布了《国家药包材标准汇编(草案)》,并公开征求意见。该草案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司组织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包装材料与药用辅料检定所完成,按照玻璃类、金属类、塑料类、橡胶类、预灌封组合件、其他类、方法类几大类,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2006年的129个药包材标准进行了重新整理、勘误、修订和汇编,旨在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药包材标准,统一各项检验方法及技术要求,提高和完善我国药包材的质量标准。

不干胶标签质量标准颁布实施

法规标准篇2

引言

由最新的非煤矿山法规标准统计结果可以看到,我国已制定的矿山安全法规标准更加关注矿山安全生产方面,对矿工职业健康方面的关注较少。随着采矿环境的变化,粉尘噪音等职业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采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目前,世界上70%的尘肺病人在我国,我国矿山尘肺病死亡的人数超过因工死亡的人数。矿山粉尘浓度高,地下矿山的粉尘浓度合格率只有40%~60%,露天矿也只有70%~80%。随着矿山开采深度的下降,深凹露天矿的大气污染等综合性危害引人注目。噪声是污染矿山环境的另一种主要危害,井下作业人员受其危害更甚。近年来,不少大型、高效、大功率设备的使用,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随之带来的噪声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井下设备具有声源多、连续噪声多、声级高及噪声谱特性多呈高、中频等特点,加之井下工作面狭窄、反射面大形成混声场,且噪声只能沿巷道延长方向传播,对作业人员危害更大。美国对矿工的职业健康十分重视,矿山安全健康法规标准体系比较成熟,本文通过分析美国有关采矿职业健康的井下空气质量及噪音方面的法规标准,并与我国相应法规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我国制定矿山职业健康法规标准提供参考。

1美国法律法规标准概况

1.1美国法律法规美国对职业健康的关注比较早,在1970年美国已经完成了职业安全健康的立法。到了1977年,美国在《矿山安全健康法》这部矿山安全管理的基本法律中强调了矿山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法规由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OSHA,OccupationalSafetyandHealthAdministration)和美国矿山安全健康局(MSHA,MineSafetyandHealthAdministration)制定的非煤矿山职业健康规范组成,该规范被收录在美国联邦法规典籍矿产资源卷职业健康部分。

1.2美国标准美国致力于职业健康标准制定的组织很多。美国最著名的标准机构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AmericanNationalStandardsInstitute)及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AmericanSocietyforTestingandMaterials)都有相关的粉尘和噪音标准的制定。政府的一些技术机构如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院(NIOSH,NationalInstituteforOccupationalSafetyandHealth)也把不需要强制的规范以自愿性的标准形式。其中NIOSH关于粉尘监测和控制的规范有133条,听力保护的规范有59条。这些自愿性实施的标准为矿山企业推行职业健康计划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2中国法律法规标准概况

2.1中国法律法规针对矿山职业健康,我国并没有专门的立法,但是在《矿山安全法》及1995年10月11日国务院批准1996年10月30日劳动部令第4号《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的具体条款中对矿山职业健康进行了强调。

2.2中国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是中国矿山安全职业健康管理的主要规范,相关标准主要包括:GBZ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16423-2006《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1992年12月19日批准,1993年7月1日实施的呼吸性粉尘标准LD41-92《作业场所空气中呼吸性岩尘接触浓度管理标准》。

3中国、美国法规标准的比较

3.1空气质量标准中国、美国对非煤矿山空气质量的限制主要包括:空气中含氧量、粉尘、有危害气体、浓烟和薄雾等。这具体包括一氧化碳、爆炸产生氮氧化合物、机械设备产生的浓烟、硅化物粉尘和水银等空气污染物。通过比较中美井下气体组成限制、柴油机产生污染物限制、呼吸性粉尘限制和粉尘测试规定4个方面,可以看出中美空气质量标准的主要差别。

3.1.1井下气体组成限制中国、美国对空气组成都有十分详细的规定,具体情况如(表略)。,美国对井下的气体要求比较严格。这主要表现在禁止使用的有毒化学物品中,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对四氯化碳完全禁止,而中国标准中关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容许平均浓度为5mg/m3。

3.1.2柴油机产生污染物限制有关井下使用柴油机产生的污染物,中国尚无相应规定。美国将由井下柴油机产生的污染物称为柴油机产生的颗粒物质(DMP,DieselParticulateMatter),并规定8小时产生的柴油机颗粒物质(DPM)不得超过160tcμg/m3(总碳含量)。如果超标,则应该根据OSHA规定,由PLHCP(physicianorotherlicensedhealthcareprofessional)确定矿工需要采用的保护装备,譬如,负压呼吸器或动力空气净化呼吸器等。

3.1.3呼吸性粉尘限制中国对各种粉尘的具体限制主要包括:GBZ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中规定具体粉尘的限值和LD41-92《作业场所空气中呼吸性岩尘接触浓度管理标准》中规定的具体限值。具体内容如(表略)。由于美国非煤矿山呼吸性粉尘中二氧化硅的含量普遍较高,所以美国对呼吸性粉尘的要求十分严格。在联邦法规典籍矿产资源卷中规定非煤矿山呼吸性粉尘健康标准可由以下公式求得:10(/呼吸中游离的二氧化硅含量的百分数+2),单位为mg/m3。此外美国对部分矿物性粉尘还分别作了规定,如石墨呼吸性粉尘健康标准2.5mg/m3,云母粉尘3mg/m3,滑石粉尘2mg/m3。石棉粉尘按其物理特性分为:铁石棉0.5个纤维/ml,温石棉2个纤维/ml,青石棉0.2个纤维/ml。为了保护劳动者健康,美国政府每年对粉尘健康标准进行修订和补充,以引导企业不断改善劳动条件。美国新修改的呼吸性粉尘测定规程,着重强调了在矿山井下指定的采样区内进行个体粉尘采样的问题。依照现行条例规定,矿主应采集4种不同类型的粉尘样品。此外,美国政府在其矿山安全健康的根本大法1977年《矿山安全法》第二章中规定了矿山环境粉尘的阈限值,并确定矿山环境粉尘浓度,指每个工作班的矿工在其活动的场所内接触的平均呼吸性粉尘浓度。在法律中强调粉尘浓度的限值及具体的控制方法,体现了美国对粉尘的重视程度。

3.1.4粉尘测试规定我国在法律法规标准中对粉尘的测试十分重视。《矿山安全法》中第十八条规定,必须对粉尘、有害气体和其他有害物质引起的危害采取预防措施。在1995年10月11日国务院批准1996年10月30日劳动部令第4号令的《〈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中强调,矿山作业场所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不得超过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矿山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方法,按照要求定期检测。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矿山企业对地面、井下产生粉尘的作业,应当采取综合防尘措施,控制粉尘危害。同时在GB16423-2006《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中规定,测定作业场所的空气含尘浓度,凿岩工作面应每月测定一次,采、掘(剥)工作面接尘人员每3个月测定两次。每个采样工种分两个班次连续采样,一个班次内至少采集两个有效样品,先后采集的有效样品不应少于4个;定点呼吸性粉尘监测每月测定一次。美国关于粉尘的检测在美国《矿山安全健康法》中对采样时间、采样地点、使用仪器作出详细规定:作业场所每个月采集5个有效样品,此外,所有井下工人,不论从事何种作业,在一年内都要定期采集粉尘样品。在生产区作业的工人每120天采集—个粉尘样品;非生产区的工人,每180天采集一个粉尘样品。粉尘采样使用的滤膜由滤膜生产厂家进行称量,滤膜称量精度应达到0.1mg。滤膜生产厂家需提供带有资料卡的滤膜,把滤膜编号、滤膜原始重量及有关特殊要求印在资料卡上。《联邦条例》还作出具体规定:矿主每个月必须把采集的粉尘样品与滤膜资料卡一并送往匹兹堡卫生技术中心呼吸性粉尘分析实验室,或由地区监察室主任指定的其他单位进行测定。每个分区矿山安全监察办公室,每年向该卫生技术中心送交一次各矿的粉尘样品,以检验矿主所送样品的正确性。按规定送往卫生技术中心的粉尘样品,应按要求通过邮政寄出,在粉尘样品寄到中心以前,任何人不得拆动样品,否则要追究法律责任。在具体的检测方法上多采用NIOSH等研究机构所推荐的科学方法。由上述粉尘浓度限值及测试规定可以看到,有关井下空气质量的控制,美国标准要求较高,考虑到二氧化硅的危害,对各种粉尘的限值规定得很低。一系列的检查和考核作为日常工作来进行,以利彻底消除灾害隐患。美国把这些常规的检查法制化,若不遵守则被视为违法行为。

3.2噪声防治标准中国、美国的噪音标准主要规定了接触噪音时间的限制和相关的管理规范,以下是对具体标准内容的分析。

3.2.1中国噪声防治的标准中国在《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和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规定,工作场所操作人员每天连续接触噪声的时间,应随噪声声级的不同而异,并应符合具体的规定。但是,最高限值不应超过115dB(A),(表略)。

3.2.2美国噪声防治的标准在噪声防治方面,MSHA规定了噪声级别,并且给出了计算最长噪声暴露时间(T)方法:T=8/2(L-90)/5和计算暴露剂量(D)方法:D=(C/T)×100%,其中L为最小噪声级别,C为矿工实际的噪声暴露时间。中美两国的最大限制均为115dB(A)。在暴露噪声限制标准方面,中国采用的是欧洲的职业健康标准3分贝法。其交换率(ER,ExchangRate)为3,即卫生限制每增加3分贝,则暴露噪声时间需减半。而美国交换率为5,因此中国卫生限值的变动要求高,对噪声水平的限制较为严格。但是,美国噪声标准有剂量的概念并且在执行时辅以相关保护装备。噪声标准剂量概念的引入有利于在不同噪音环境计算矿工受到持续性噪声的影响,更加准确地计算出不同声级噪声对矿工的实际影响。而相关管理措施及保护装备的标准确定使得噪声防治标准的可操作性更为灵活、实用。中国相关标准中并没有强调保护装备及管理措施,反映出中国在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和管理经验方面尚有欠缺。

4对我国矿山职业健康标准的建议

法规标准篇3

【关键词】食品标准与法规;教学改革;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R197323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4-0133-02

Abstract:

Keywords:

《食品标准与法规》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是从事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贮藏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侧,也是促进我国食品工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该课程集政策性、时效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其主要目的是培养食品专业本科生具有食品标准与法规的意识及素养,为以后从事食品行业工作奠定基础。笔者在该课程的教W过程中发现,课程存在如内容枯燥和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本教学组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标准等诸方面的教学改革活动,以期努力提高学生在食品标准与法规方面的素质。

1《食品标准与法规》教学内容更新

《食品标准与法规》的教学内容中基础部分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整体属于时效性很强的课程,需要根据时代和国家政策的改革作出相应的调整。每年国家会更新一些标准与法规,目前已有多本教材可供选用,最新的教材为2013年出版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由胡秋辉主编[1],目前我校选用此本教材为主,参考张建新[2]、周才琼[3]等编写的教材为辅,形成相对稳定的理论教学框架。但是所选的最新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在2015年国家完成了新的《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和实施,并且将大量的食品标准内容进行的修改和完善。国际上,如欧盟、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也不断地对本地区和国家的食品标准与法规进行修改。作为教学内容的基本载体的课本往往滞后于时展,因此需要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断补充新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注重时效性和实用性,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如在食品标准方面,GB2760-2011已经全面被2014版替代,相应的食品添加剂使用范围和用量也进行了调整,需要学生认识到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重要性的同时,关注标准的更新和修改,为以后在工作中实时注意文件的时效性奠定基础。在食品生产许可制度的章节中,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取消了食品流通许可和食品餐饮服务许可,全部合并为食品生产许可,因此在课程讲解中需要进行及时更新以便学生了解最新的政策更变,也明确我国食品标准与法规的发展方向。

2《食品标准与法规》教学方法改革

该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介绍食品标准以及食品法律法规的条款解读,课程内容比较枯燥,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被动听老师讲,教学效果不佳,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21增强课堂教学互动该课程主要以法律法规条文及标准为主,语言晦涩平乏,学生不喜学习甚至产生抵触,在上课过程中应多用实例进行讲解,将日常生活中涉及到食品法律法规的事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更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以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为例,要求食品包装上需明确表明商品名称、配料表、食品添加剂、规格、日期标识、生产商、厂址、联系方式、储存条件、食品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标准代号等信息,且必须保证信息的真实有效,课堂讲授时以饼干包装为例进行讲解,并且给学生灌输平时多多关注食品的标签的好处,尤其作为食品专业的人才则更需要关注和学习食品标识中的信息。另外,我校该课程团队的教师均参加过ISO质量体系培训,可以将ISO体系实际内审和外审的实例添加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喜欢听,更容易记,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22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由于该本课程理论性强,缺乏实践性,学生死记硬背后在实际生产中仍不能灵活应用,因此考虑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践性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参与度。在讲授标准的框架和内容时,要求学生以产品标准为例,以企业标准为模板,自行选择产品类型,根据编写标准的要求进行编写,从封面到附录自行完成,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学生和教师针对编写有问题的地方进行讨论和更正,使学生对该知识点加深印象和理解。整个标准的编写过程不仅是对我国食品标准进行全面梳理和学校的过程,而且为以后学生进入食品行业工作奠定了食品标准的理论基础。

23实践性教学我校食品专业学生有工厂参观认知性实习阶段,在带领学生去参观企业时,可以预先给学生布置和食品标准与法规相关的思考题,如企业生产采用了哪些标准?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通过了哪些认证并采取了什么措施保证产品质量?在这个过程中增加学生对标准以及质量的体系的感性认识,在后续的理论课程讲解时,学生更易理解。

3考核方式改变

该门课程一般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单一。现代教育理念提倡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模式,因此在该门课程的考核中,笔者采用了更加灵活的考核方式,建立过程性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增加了出勤考核、上课表现包括课堂问答、课堂讨论和PPT展示、标准编写范例等方式相结合。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提高了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总之,通过以上的教学改革,可以有效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教学质量。随着国家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实时关注标准与法规的更新,并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关注并运用标准与法规的意识,为今后进入食品行业奠定基础,促进食品产业的良好发展。参考文献

[1] 胡秋辉. 食品标准与法规[M]. 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3.

[2] 张建新, 陈宗道. 食品标准与法规[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3] 周才琼. 食品标准与法规[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9.

[4] 王勤志. 《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轻工科技,2012,6:170-172.

[5] 陈h颖, 郭丽萍, 孙庆杰, 等. 《食品标准与法规》教学难点及改革措施[J]. 安徽农业通报, 2014, 20(7):139-141.

法规标准篇4

【关键词】标准 强制性 推荐性 技术法规

我国现行国家标准GB/T 20000.1-2014《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术语》修改采用ISO/IEC指南2:2004《标准化和相关活动 通用词汇》,对标准的定义为:通过标准化活动,按照规定的程序经协商一致制定,为各种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指南或特性,供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文件。对技术法规的定义为:规定技术要求的法规,它或者直接规定技术要求,或者通过引用标准、规范或规程提供技术要求,或者将标准、规范或规程的内容纳入法规中。

目前我国的标准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两种,然而根据WTO/TBT协议对标准和技术法规的定义,标准都是自愿性的,技术法规才是强制性的。国际上强制性标准是不存在的,只有中国存在。那么我国存在强制性标准,它又是从何而来呢?

建国初期到80年代中期,当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生产资料由国家供应,产品由国家统购包销,企业只是在国家严格管理下组织生产,标准也由国家统一制定、颁布和推行。这种行政主导、政府包办、企业执行的模式决定了企业根本就没有对标准的自主权。

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第四章中明确提出,“标准一经批准,就是技术法规”,实行强制性管理。标准从一开始就是作为政府管理经济、指挥生产的行政手段,由政府包办,企业执行。

1988年由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修订通过了《标准化法》,将标准划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2000年3月22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了《关于强制性标准实行条文强制的若干规定》,在该规定的编制说明中宣称“强制性标准在我国具有强制约束力,相当于技术法规。”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政府接受《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在文件中,我国政府把强制性标准作为技术法规来处理,承诺将中文中的“强制性标准”按国际上通行的技术法规来通报。

因此我国一直存在着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并存的情况。我国在入世时将强制性标准作为技术法规处理,是为了在不修改当时立法的前提下,将不符合自愿性原则的强制性标准从标准体系里分出来,使我国标准化体系形式上符合WTO/TBT协定规定的“自愿性”标准的定义,以实现顺利入世。

然而,按照国际通行的认为,标准和技术法规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标准是经济活动中应遵循的准则,是行业指导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而技术法规则为贯彻法律服务,是法律体系的直接组成部分,是政府管理活动的依据。标准和技术法规在法律上是分属不同属性的文件,二者在制订的目的、服务的对象、制定和批准的程序批准的机构上都有着本质的差别,标准可以被技术法规所引用,但不能用标准去替代技术法规。

根据WTO的公认规则,技术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必须依据“合法目标”。即国家安全需要,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人类健康或安全,保护动物或植物生命或健康以及保护环境等五个方面。可以说,“合法目标”既是参加国的权利,又是其义务,更是参加国制定技术法规的基础。

鉴于我国入世时的承诺以及司法适用的实际需要,为了消除强制性标准作为技术法规处理引起的法律冲突和世界贸易影响,我国应取消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的划分,建立市场为主导的自愿性标准体系,及时修改标准化法律,将现行强制性去伪存真通过立法程序转化为技术法规,使技术法规发挥法源效力并与标准建立良好关系,不仅将兑现我国入世时的承诺,而且对国内司法实践具有积极意义,更能在以后的国际贸易及国家战略中发挥主动作用。

参考文献

法规标准篇5

在这其中,有几个重要的标准值得企业注意:COBIT(信息及相关技术的控制目标)、ITIL(IT基础架构库)和ISO 17799。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些标准的基本内容。

COBIT提供IT治理参考框架

COBIT是由信息系统审计及控制协会(Information Systems Audit and Control Association)和IT治理研究所(IT Governance Institute)于1996年的标准,并定期予以更新,目前已到第四版。作为IT治理方面的一个开放性标准,目前COBIT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最先进、最权威的安全与信息技术管理和控制的标准之一。

COBIT主要致力于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管理与控制。它的理论前提是,一个组织需要使用信息来达成它的目标,并且需要用一套自然分类的IT过程来对其IT资源进行管理。按照这个标准的研究所的说法,COBIT代表了一系列已被广泛接受的、用于企业范围内的信息系统的控制目标,包括个人电脑、小型计算机、大型机和分布环境。

COBIT完全基于IT,其IT准则反映了企业的战略目标,IT资源包括人、系统、数据等相关资源,IT管理则是在IT准则指导下对IT资源进行规划处理。COBIT构架包含34项高级别的控制目标,每一目标都针对一个IT过程,同时包含衡量企业在这些IT流程中能力的工具,这些工具包括性能测量组件、为每种IT流程提供最佳实践的关键成功因素清单,以及帮助进行基准测试的成熟度模型。它们被标识并分成四个领域,分别是“规划和组织”(Planning && Organization)、“获得与执行”(Acquisition && Implementation)、“交付与支持”(Delivery && Support)以及“监控”(Monitoring)。

COBIT标准为IT、安全、审计经理和用户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参考框架,为企业IT应用的治理、安全与控制提供了一个一般适用的公认标准,可以辅助管理层进行IT治理,以满足法规遵从的一些要求。该标准体系已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重要组织与企业中运用,指导这些组织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有效地管理与信息相关的风险。

ITIL提供基于流程的管理架构

ITIL是IT服务管理的最佳实践标准,已在欧洲流行很长一段时间,随后引发了美国企业的需求,目前一些国内信息化程度较深的企业也正在关注ITIL的应用。这套标准起源于英国的中央计算机与电信局(现在为政府商务办公室),上世纪80年代末,该机构开发了这套用于IT服务管理的最佳实践标准。作为支持机构,IT服务管理论坛负责推进ITIL在企业中的应用,现在它已经是一个拥有12000多家企业和政府成员的全球性组织。

作为一种服务及流程的管理架构,目前,ITIL已经被汇编为一套丛书,它向用户提供了一种可定制的实践框架,为内部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目前ITIL框架中主要包含着六部分的内容:业务管理、服务管理、IT基础架构管理、应用管理、安全管理以及IT服务管理规划与实施。

ITIL列出了各个服务管理流程的最佳目标、活动、输入和输出,以及各个流程之间的关系,其重点是保证各流程实现其应有的功能并与其他流程相协调。企业可以通过应用ITIL来有条不紊地进行法规遵从的实施。

ITIL与COBIT的异同

马萨诸塞州剑桥福里斯特研究所(Forrester Research of Cambridge,Mass)提出一个观点,由于COBIT主要针对的是有效的IT管理,而ITIL是一种服务及流程管理架构,在实现IT管理方面比COBIT更加注重实效,因此能在低于传统治理框架下运作。

因此,企业在应用ITIL与COBIT的时候,应仔细分析两者的异同,COBIT提供了控制和审计的需求,而ITIL提供了流程的细节及流程之间的关系。

COBIT的四个管理域定义了34个控制目标,定义了控制和审计的需求,包括关键成功因素、关键性能指标、详细的控制目标/可交付物和成熟度模型。

ITIL则定义了相关流程的详细实现方式,包括定义流程活动、流程关系和策略,定义角色和职责以及流程的推广和培训等。

另外一个在法规遵从方面有着重要价值的标准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 17799,它是2000年在BS 7799标准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于2005年进行了改版,我国也即将采用BS 7799标准成为CNS 17799。其中包括安全方针、组织安全、资产分类、人员安全、实体和环境安全、通信和作业管理、访问控制、系统开发和维护、业务连续性管理、符合性等十个部分。

事实上,ITIL的安全管理指导方针就是建立在ISO 17799标准之上的。该标准所建立的最佳实践标准可以用来确保在系统故障或其他中断时,业务能够持续运行;控制对数据、系统和网络的访问;保护信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防止对业务设施的非授权访问;符合相关的管理规定。

根据福里斯特研究所的观点,尽管COBIT和ITIL均设计并详细说明了IT安全的需要,但它们并未就实际的IT安全及控制构架做出具体的指导。COBIT和ITIL都没有就信息安全给出详细、明确的解释,无法满足企业在这方面的要求。因此,ISO 17799的应用要比其他标准更为广泛。实际上,ISO 17799提供了一个框架,围绕着这个框架,企业可以打造信息安全体系结构。福里斯特研究院的报告中指出,和其他框架一起,ISO 17799帮助企业在其环境中建立、规划详细的控制措施提供了基础,尽管它不能在文档编制过程中自动地填补空白。

法规遵从路线图

通常意义上讲,实现IT治理,达到法规遵从,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组织架构和角色 指为完成特定目标而设定IT组织或个人的职责;

2.人员 支持IT服务管理的人员;

3. 指标体系 衡量人员、技术和流程是否按设定的目标在运行;

4. 流程 为内部和外部的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过程和活动;

5.技术 支持IT服务的相关技术;

6.控制 对IT活动的一系列控制点,确保IT流程的高效、合规运行。

ITIL、COBIT和ISO 17799等IT建设的框架以及其他的一些相关标准通常都能被企业法规遵从实现过程中的参考标准,来实现如上的IT治理的六个目标。而这些标准所强调的目标不同,而且这些标准中的确存在着一些重叠之处,但是它们更多的是互补关系,而非重复,因此企业通常会采用一个以上的IT标准。在实际应用中,企业往往可以根据具体目标的不同,选择不同标准中的相关部分来帮助自己实现法规遵从的过程。这其中由于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可能会各自选择不同的标准。

法规标准篇6

随着我国游乐事业的快速发展,游乐设施行业逐渐成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当前我国游乐设施行业水平参差不齐,完善游乐设施法律法规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在今后工作过程中为了科学合理全面地制定法规法规就有必要加强同其他国家相关法律的研究比较。这样更有助于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本文将选择多个国家的法律法规来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我国游乐行业快速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游乐设施行业的发展。当前我国的游乐设施行业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没有统一标准规范是其中最为典型的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想实现游乐设施行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不断完善标准规范。

1.国内外游乐设施标准比较

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或组织都制定出了较为完善的游乐设施法规标准,这些法规标准对于我国标准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将以我国游乐设施安全管理标准GB 8408-2008《游乐设施安全规范》的章节顺序和内容来和其他国家的法规标准进行比较。

(1)定义及范围的比较。所谓游乐设施指的是在特定区域内运行,承载游客游乐的设施。游乐设施与体育设施和健身设施有明显区别,游乐设施的标准液不适用于体育及健身设施。美国的游乐设施法规标准ASTM F747-97中并没有明确给出定义。该标准的适用范围是乘客身体部分或者整个浸入水中或者偶然性接触水的游艺机以及游乐设施、乘客操纵运行的游艺机和游乐设施等范围。欧盟的游乐设施标准中(《游乐场所机械和建筑安全》)也没有明确定义游乐设施。适用的范围是过山车、旋转木马、大转盘、滑梯、秋千、小木屋、台阶、展示设施和马戏表演棚等。通常隋况下在没有损坏的情况下这些设施是能够重复安装的。

(2)设计载荷比较。游乐设施都具有自己的设计载荷,设计载荷直接关系到游乐设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而世界各国都对设计载荷有较高要求。加强对设计载荷的比较研究有重要意义。中国标准中把游乐设施的设计载荷可以分为变载荷、永久载荷、特殊载荷等形式。美国标准则把设计载荷分为永久载荷、可变载荷、环境载荷以及不工作载荷。欧盟标准则是分为地震力、恒载荷以及变载荷三大类。澳大利亚标准中把设计载荷分为工作载荷、静载荷、活载荷、地震载荷、风载荷和其他载荷。各国对设计载荷的分类是不同的。

(3)冲击系数比较。在游乐设施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冲击现象,冲击系数是衡量游乐设施的重要指标。中国标准中规定进行强度计算的时候设施的载荷要乘以冲击系数K。冲击系数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游乐设施种类以及速度。美国标准中则是明确规定了冲击系数不能小于1.2,在实际冲击力实验测量且不超出冲击系数和计算载荷的乘积时载荷才能给予一个大于1.0但又小于1.2的冲击系数。欧盟标准中规定当结构类型不需要更高的冲击系数的时候动载荷就应该乘上不小于1.2的冲击因子。在德国标准中明确规定冲击主要是运动引起的因而移动载荷都应该乘一个动载系数。当需要引用更满意的证据的时候就可以稍微减少系数。澳大利亚标准中则规定通过应用冲击系数来增加任一重力工作负荷重的活负荷活这是静负荷部分的大小来解决问题。从上文比较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当前我国标准中对冲击系数的规定非常详细,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冲击系数的要求相对较高。

(4)疲劳强度计算。我国标准中的疲劳强度计算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有限寿命计算;二是无限寿命计算。有限寿命计算往往是在循环载荷最大计算应力大于材料疲劳极限的时候,此时采用疲劳载荷谱来计算零部件的使用寿命。无限寿命计算应用在当循环载荷的最大计算应力小于材料疲劳极限的时候。美国标准规定35000小时运行准则。欧盟标准不仅规定了要确保每个零件要满足稳定载荷的极限状态,同时还要求在循环变应力作用下进行疲劳寿命计算。德国标准中则对不同情况作出了针对性的规定。澳大利亚的标准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计算方法,而只是规定了游乐设备的等级为2或者是更高等级。从各个国家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欧盟以及德国的规定较为具体而且操作性也非常强。相反我国和澳大利亚的标准则不具体,操作起来不方便。

2.改进建议

上文分析了各国标准的异同,接下来围绕着这些比较来提出几点建议,在今后工作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加强法规标准建设。当前的法规标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政府需要及时制定出体现新技术和科研成果的安全技术规范,要实现同国际水平的接轨。要实现法规与标准的有机结合,要做到各司其职,同时又能相互配合。

(2)开展标准修订制定工作。与其他各国标准相比,我国游乐设施标准还有不少差距。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修订,要对标准中容易引起歧义的名词术语进行严格界定,要逐步增加疲劳设计的选择,无损检测方面应该详细列出方法、合格标准以及部件。要进一步具体地提出电气控制软件等方面的检验要求。可以积极采用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的应用。

(3)加快游乐设施标准体系建设。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国标准的科学性、经济性还不完善,还没有实现同国际接轨。今后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参考各国标准制定出游乐设施标准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游乐设施标准体系。用标准来有效促进技术创新。要有效发挥制定主体的领头作用,要加强标准的宣传,要让企业积极参与到标准的制定中来。

法规标准篇7

尽管EuP的目标是提高整个产品周期的能效,但是它更注重规范产品的设计阶段。据欧盟委员会(EC)估计,在所有与产品相关的环境问题中有超过80%的是来源于产品的设计阶段。

实施办法

EuP是一个框架性指令。这意味着它不会直接对产品制造商施加强制要求,而是提供了一种进一步推出“实施办法”的机制,对指定的设计制定强制要求。与Rolls一样,无论推出什么样的实施办法,欧盟所有的成员国都要遵守。

欧盟并不是刻意要推出一系列的实施办法。只有当自愿的环保设计改进措施无法到位或者被认为无效时,才会推出这些实施办法,该指令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在推出某一实施办法时必须符合这些标准:

每年至少销售20万件既定产品(欧盟还将进一步说明这是指单个产品还是指广义的一类产品)。

必须对环境改善有重大作用。

不能使生产方或消费者承受巨大的成本。

一种可能的实施办法是限制产品在使用寿命过程中的能耗大小。

欧盟需要负责研究实施办法是否必要,并提出需要业界达到的能耗目标,例如能耗降低的标准。到目前为止,欧盟已经针对不同的产品开展了20多项研究,今后还将开展更多的研究。具体的实施办法将在2008/2009年左右开始生效。

该指令不仅仅是针对能耗的强制标准,而且对可能影响环境的产品的各个方面都做了规定。这意味着产品厂商将必须使用某些产品寿命分析软件,从多个方面对其产品进行环保评估,包括材料和能源的消耗预测、产品对空气/水/十壤的排放预测、可能产生的废弃材料、污染评估、重用性和可回收性。

确保符合EuP指令

无论是制造商、商还是进口商,最先将产品投放到欧盟市场的必须确保其产品符合EuP指令的实施办法。欧盟正在对下列产品和产品分类进行研究,以决定是否需要制定相应的EuP“实施办法”:

外部电源和电池充电器(已完成)

待机和脱机模式的功率损耗

个人电脑

消费电子电视

办公室照明

街道照明(已完成)

机顶盒

电动机――1~150kW

前两个是涵盖多种产品的公共分类,而其他几个针对的是特定的产品或元件,从两个已经完成的研究给出的推荐标准说明了预期的需求类型。

但值得注意的是,业已开展的研究的目的是提供法规的备选项,而不是最终的法规标准。您可以访问立法中心的网址www.省略.edworld,查看其中公布的Design Impact EuP文章中列出的更多详细备选项。

第一批实施办法有望在今后两年内,到2010年将会覆盖到大部分电子和电气设备。

加利福尼亚标准

与此同时,美国加州也在酝酿通过一项强制法令(ABll09),旨在减少通用照明产品中的铅和汞含量,制定通用照明产品的能效标准,延长通用照明产品的报废再循环周期,加州还在酝酿另外一项强制法令(AB722),禁止销售功率在15~150W之间的白炽灯泡。另外,康涅狄格州、北加州、罗德艾兰州和加拿大也准备出台类似的白炽灯销售禁令。

加州的AB1109号法令将“禁止个人销售或供应包含不同程度欧盟禁用有害物质的通用照明产品。制造商必须提供证明文件表明其准备在加州销售的通用照明产品符合ROHS指令的要求”。

该法令还要求加州节能与发展委员会在2008年12月30日之前“针对所有的通用照明产品制定最严格的能效标准”。加州的目标是到2018年大幅降低全州的电能消耗水平,将室内住宅照明的能耗降低到2007年水平的50%,将室内商用照明和室外照明的能耗降低到2007年水平的25%。

最后,该法令要求在加州境内销售的包含有害物质的通用照明产品的制造商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系统,回收并再利用在加州销售的报废的通用照明产品。AB1109得到了照明产品厂商的支持,它与EuP、WEEE和ROHS指令的某些部分是类似的。

加州的AB722号法令规定将从2012年起禁止销售功率在25~150W的白炽灯。尽管该法令并没有规定应该用什么样的照明产品代替白炽灯,但是有关支持者期望人们更多地使用小型白炽灯,它能够节省70%的电能,主要的灯泡厂商,例如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Electric),反对该法令。

康涅狄格州、北加州和罗德艾兰州正在酝酿的法令也将禁止销售这类白炽灯。康涅狄格州和罗德艾兰州的禁止销售时间是2012年,而北加州是2016年。

能源之星及其他计划

自愿执行的美国能源执行计划有望得到进一步扩展,能源之星和EuP指令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降低产品可用寿命周期内的能耗。能源之星计划于1992年推出,该计划旨在奖励在某类产品的能效等级排名中位于前25%的电子设备制造商。

尽管能源之星是一项自愿的计划,但是不符合该计划的产品将遇到越来越多的麻烦:没有通过能源之星认证的产品不能销往政府机构,普通消费者也越来越倾向于选购节能的产品。带有类似于能源之星的节能环保标志的产品具有显著的市场优势。

在未来几年,美国环保署(EPA)的能源之星计划将针对遍布各种公共机构和私有部门的数据中心展开节能降耗工作。据EPA在2007年8月的一项报告显示,过去5年内服务器和数据中心所需的能耗翻了一番,而且还将在今后5年内再翻一番,每年的能耗成本高达74亿美元。

中国的ROHS法规也要求设计者遵守中国的环保设计标准。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些法规还没有形成草案,正式实施还有待时日。

法规标准篇8

关键词:档案鉴定标准;档案法规;标准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我国档案鉴定理论也逐渐形成了。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是否对档案鉴定标准和法规起到足够的重视呢?这是档案标准化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接下来我们就来进行详细的分析。

1 档案鉴定的价值和实践状况

1.1 档案鉴定工作的顺利开展最重要的就是要确立统一的鉴定标准,这也是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了应该统一立档归档的材料,各单位的文书或者是相关部门必须进行统一的整理,并且要在规定时间内交到档案管理部门。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各单位并没有对档案管理工作起到足够的重视,没有将档案按照规定立档归档,而是笼统的将档案交由管理部门,再由档案管理部门进行整理。

但是由于一些单位人员有限,所以负责档案管理的人员数量较少,而且也不是专业人才,这就大大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也降低了档案鉴定的标准。所以我们必须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水平,这是十分重要的。

1.2 要想确保档案鉴定的价值,只依靠单一的移交鉴定是不够的。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利用价值问题进行了统一的讨论,并且达成了共识,认为档案应该存储有用的历史文献,而档案室就是保存历史文献的重要场所。档案的最大价值是能够被人们所利用。

档案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不仅仅扮演着档案管理者的角色,也是档案内容的鉴定者。只有通过科学的鉴定,档案的价值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而档案管理人员就是确保档案价值的重要主体。我认为,既然有用性是档案的重要属性,那么在鉴定过程中就要重视档案的利用价值。

2 在实践过程中档案鉴定标准的具体应用

现在,我国还没有制定出一套统一的档案鉴定标准。在国际理论体系上我国的档案鉴定理论还尚处于发展阶段。但是,随着近几年我国大量到期档案进馆的需要,我国对档案鉴定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这就激发了档案界对档案鉴定理论的讨论与建设。从而促进了我国档案鉴定理论的发展。

2.1 根据我国《档案法》第十五条规定:“鉴定档案保存价值的原则、保管期限的标准及销毁档案的程序和办法,由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禁止擅自销毁档案。”在这一规定中提到制定国家档案鉴定方法和程序的是国家行政管理部门,那么这个部门具体指的是哪一个呢?它隶属于哪一级的管理部门呢?由于各个级别的行政管理部门对待档案价值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所以在制定档案鉴定标准和程序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我们所制定的档案标准在档案鉴定应用过程中,能否真的符合档案价值鉴定的原则呢?

首先,我们对档案鉴定标准由谁来制定进行分析。笔者认为,档案鉴定标准应由国家最高管理部门通过调研档案生产者及利用者对档案鉴定标准的认识,制定出基础性的鉴定标准,具体工作的标准再由具体工作的档案部门进行制定。国家档案局制定标准指导档案鉴定工作才更具权威性,由立法机关将档案鉴定标准作为一项重要条款纳入《档案法》巾。档案鉴定标准不应“各自为政”来制定,否则,对档案鉴定工作不能起到促进作用,还会使一些单位和个人“钻空子”,使一些需要保存进馆的档案材料被遗弃。因此,由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出鉴定标准规范,再由利用单位根据规范进行标准制定,从而避免档案鉴定中档案材料的遗漏与不足。

2.2 档案鉴定标准的制定,对档案鉴定工作起到指导性的作用,但我国的档案鉴定标准还有待完善。在这里,可借鉴国外经验来完善我国的档案鉴定标准。

档案鉴定标准通常分为理论性标准、技术性标准。我国档案学界结合国情提出相对价值标准。这些众多的标准,对档案鉴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认为,在三次档案鉴定过程中,不同的档案材料归属可以采用不同的鉴定标准。首次在档案形成部门需要采用来源鉴定标准及职能鉴定论将档案材料进行整理、分类鉴定。二次鉴定可采用宏观职能鉴定标准、效益标准。归档后的档案材料虽然还没有组卷,但已经是经过来源鉴定了的档案材料。这些材料,就需要有档案人员根据档案管理规范对其进行二次鉴定。这次鉴定的主要原则,就是区分档案材料的职能及效益功能,使不同类型的档案得到细化并使其产生效益功能。再次档案鉴定,可利用我国档案学界结合国情提出的相对价值标准进行鉴定。这些鉴定理论的应用,对我国的档案价值鉴定标准制定能够起到指导性的作用。本次档案鉴定的目的是移交档案进馆,通常是由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作出部署,由档案馆提出进馆案卷质量要求,再由档案室具体组织人员做好进馆鉴定和整理工作。本着从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的原则,鉴定应用“全面、历史、发展”的眼光在承认文件的价值取决于档案客体属性及其满足利用者需要程度的前提下,适当分析全宗和全宗群内档案的完整程度,从全宗和全宗群范围内来观察档案被保存的状况。通常情况下,全宗和全宗群档案的完整程度越高、绝对数量越多,每一份文件的价值就相对越低,反之,则越高。

3 建立健全法规与制度确保档案鉴定工作顺利进行

3.1 国外一些国家,档案鉴定工作依照一定的制度有组织地进行。档案鉴定理论是全社会档案工作发展至今的近现代历史产物,档案管理的属性取决于档案法规和制度的保障。

在我国,档案鉴定工作基本上是按照《档案法》第十五条之规定,以“各自为政”的形式对档案进行鉴定,没有一个完整的法规及制度。笔者认为,档案鉴定与移交档案工作是密不可分的两个工作流程。然而,国家档案局在制定移交档案规范时,忽视了档案鉴定工作。近年来,各级档案部门逐渐认识到档案鉴定的重要性大于档案整理。

在国外,建立档案鉴定组织来实施档案鉴定工作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在我国,档案鉴定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应按照我国的国情,建立我国自己的制度及管理模式,成立专门的档案鉴定管理委员会,组织指导全国的档案鉴定工作。

3.2 健全档案鉴定制度保障,不但需要有档案鉴定机构,还更需要法律法规的健全。要想使档案鉴定工作在一个合理的法制环境中建立健全,与档案立法、档案执法分不开。档案鉴定人员的业务培训、档案鉴定合法与否,以及档案鉴定标准的实施,都需要有制度和法规的保障。对于那些重大的科学考察、大型基础建设项目的档案鉴定,也应该有一个具有实用性的鉴定标准和制度,原因是,形成档案材料的不只是文书档案。我国的档案品种繁多,制定鉴定的标准也应该与之相匹配。总之,加强档案法制建设是促进各项档案事业发展的基础,更是档案鉴定工作的有力保障。

结语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知道,档案价值鉴定既离不开档案材料,也离不开档案鉴定理论标准,更离不开档案法规与制度的保障。这“三者合一”才是奠定档案鉴定价值的基础。档案价值鉴定中,档案标准与档案法规的关系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窦海英.论我国档案鉴定思想的辩证发展,2007.

上一篇:财税法规范文 下一篇:旅游政策法规范文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