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师推荐信范文

时间:2023-02-23 10:13:17

对外汉语教师推荐信

对外汉语教师推荐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应用文写作;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255-02

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是人们交际中语言输出的两种方式。对外汉语写作课不等同于汉语书面表达训练,但却是汉语书面表达训练的主要形式。汉语写作是对字、词、句、篇章等方面汉语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留学生的汉语写作能力既促进他们汉语知识的学习,又是他们在中国从事经贸、外交等交际活动中书面表情达意的需要。

汉语写作课通常分为写作预备阶段、基础写作训练、应用文写作训练、材料限制性作文训练几个阶段。因应用文自身鲜明特点,对外汉语应用文写作训练阶段的教与学也呈现出相应特色。本文拟在分析特色的基础上,探索对外汉语应用文写作教学策略,以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一、从应用文特点到对外汉语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

应用文是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广泛使用,内容简洁,表意直接,格式规范、多数篇幅短小的一种文体,其作用是解决问题,据以办事。如通知、便条是为了传递某一信息,申请是为解决问题,启事多为寻求帮助,因而它不同于其他文体形式间接作用于社会,而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处理一些具体事情,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直接作用于社会,具有较强的直接功用性和广泛的实用性;它也不同于文学创作可以虚构,文学作品中的人可以不等于现实生活中的原型,故事中的情节也并非要照搬生活进行艺术加工,只要求艺术真实。应用文要求所写的人名、地点、时间、数字等准确无误,选用事例真实,有一说一,不能扩大,也不能缩小,不能添枝加叶,更不能进行虚构,必须从实际出发,保证客观真实,具有较强的真实性。比如写会议纪要,不能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写调查报告,不能闭门造车,凭想当然来写;写广告不能虚实相间,真假混淆;写新闻,一定要真实地反映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在中心表达上,应用文是一事一文、主题单一、明确,直接点题,直陈其意。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尽管留学生的应用文写作兴趣、意愿高于其他文体,但写作效果并不理想,常见的问题是格式不规范、文种杂糅、表意不简洁,遣词不恰当等。探其原因,有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书面表达的三方面难点:一是汉语学习者不能自如运用汉语思维,把要表达的内容用汉语组织成内部语言,还需要一个用汉语翻译母语篇章的过程;二是书面表达不同于口头表达,无法借助语境对表达内容进行补充,这就要求学生表达准确、通顺,是学生对已学过的字、词、语法、书写格式等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它要求学生熟悉汉语的文体、语体、表达方式等;三是汉字量大,笔画复杂,留学生普遍存在书写障碍。很多学生认识的汉语词汇很少,能书写的就更少。具体到应用文写作中,根据应用文特点又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三个难点:

首先,应用文有较强的规范性,规范性是指应用文的内容结构和文面格式有规律可循。应用文的内容结构一般都是约定俗成的,如写计划,一般先写目的,然后再写具体任务、目标、措施、时间、步骤;写消息,一般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形式,即把最重要的内容写在前面。在应用文文面格式方面也比其他类文章有更为严格的要求。如启事不要称呼,可一般书信必须要称呼,通知结尾不用问候语,但书信的最后要有问候语。应用文的种类繁多,格式复杂多样,并与多数留学生的母语应用文格式有较大差别,留学生在学习应用文写作时普遍认为格式难记,表现在内容、格式混杂,常遗漏称呼、日期、落款等。

其次,从应用文的语体风格来说,应用文语体属于事务语体,要求更严密、更简洁、更规范。一般说来,长句结构复杂,比短句更能表达细致严密的思想,而留学生受词汇、语法因素限制,很难正确使用长句。简洁性则要求用最少的语言传递最多的信息,不用抒情、描写等文艺语体写作,规范是指语言应用中要避免那些不合规律、会产生歧义的语言现象。这就要求留学生在写作中遣词必须准确,恰当。

此外,为使行文言简意赅,应用文中还保留了部分文言词语,广泛使用介词、关联词。有些文言词在现代汉语中仅为语素,已不能独立使用,如“该”、“特”、“悉”等,缺乏语境,学生难记、难懂。从词语认知角度来说,留学生词汇广度习得速度快于深度习得速度,即使是认识词汇数量较大的学生,也缺乏词汇深度知识,因此介词的多重意义、关联词的搭配也是他们学习的难题。

二、对外汉语应用文写作教学策略探索

1.确定教学内容。应用文种类繁多,对于留学生而言一般不可能全部涉及,因而留学生应用文写作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学习那些对多数留学生来说最实用、最急需掌握的文种。如便条、申请、书信、启事等,以日常应用文为主。至于法律类、科技类、行政类等专业性较强的应用文,可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进行个别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按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短到长的顺序循序渐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确定教学重点。针对留学生在对外汉语应用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格式和语体风格是教学重点。首先,应用文的格式就是应用文的结构形态,在教学时应以结构要素、基本格式为主。如写“申请书”,要让学生了解它的结构要素包含标题、称呼、正文、结尾、署名、日期。它的基本格式是标题居首页上端正中,称呼顶头写,正文中要写明申请的原因、事由、请求,结尾另起一段写问候语,署名在右下角,时间在署名之下。引导学生以“申请书”写作目的、需解决的问题为基础,与一般书信、留言条、推荐信等其他文种作比较,与留学生的母语申请书格式比较,通过强调一般书信不用标题,留言条可以没有问候结尾,推荐信正文主要陈述被推荐人情况,欧美书信日期在左上角等不同点,让学生反复练习,达到强化学生对汉语申请书结构形态的认识与记忆。其次,应用文的语体风格朴实,多采用比较严谨的书面语体,对那些应用文常用的书面词语可以和与之相对应的口语词语进行比较,多加讲解。此外,还要注意应用文中称呼、敬语及文言词的使用。对15篇泰国留学生的“申请”进行分析,发现13篇中有称呼、敬语方面的偏误。例如:①“该这教师非常认真负责”,“该”与“这”意思重复。②“此问候”,“此”字后少了文言动词“致”。③“其们的信誉良好”。“其”本身就是“他们的”意思,不可再加“们”。在汉语称呼、敬词教学中要注意挖掘词语的文化内涵,要向学生讲明对别人表示尊重、说自己则尽量谦逊的汉语文化特点,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在文言词方面,可以先列出应用文中常用的文言词及带文言词的惯用句式,与现代汉语中相应的词句作比较,主要比较语素变化,词性异同,造句功能及搭配功能,加强学生对这些文言词句的理解和运用。

3.运用多种教学法,建立适当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目前,在应用文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教学法有案例法和情景模拟法。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教学方式。”它由教师讲授例文、学生讨论、撰写文稿、教师归纳总结等步骤组成。在案例教学法中一些较为抽象的应用文写作知识被教师在例文中直观具体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又通过讨论分析,对这些具体知识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并能在写作时灵活运用,举一反三,是一种注重启发性、实践性的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法是指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需求创设情境,将学生置于情境中,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在活跃的思维中进行写作的一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明确写作目的,会主动通过查阅资料,分析问题、提出对策,最后完成写作任务。这种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结合上述两种常用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法以及第二语言写作教学法,可建立以下对外汉语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①写作前的准备。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教师组织学生对一篇应用文例文阅读、分析。在阅读分析中,教师可以给出例文对应的英文形式,让学生对比它们格式、内容、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异同,再讲解文中习惯用语、句型、文言词等,进行运用训练,促使学生激活所学的语言知识,并与例文中的新知识相结合,了解所学文种的基本格式、常用词句。②应用文的起稿。教师根据准备阶段的例文,给学生设置相应的情景任务,让学生置身其中,结合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分析讨论例文内部关系,就如何表述与交流提出策略。教师再纠正学生在分析讨论中暴露的方法、语言缺陷,使学生对将要写的文种有较为清晰、深刻的认识,最后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完整写作。③应用文的讲评。改评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表达得体的句子、正确的格式等,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对写作中的偏误也要归纳讲解。对如格式错误、标题拟写不对等一般问题可以个别解决,针对正确运用词语和句式这一留学生写作的难点,对词句偏误就可在课堂上指出怎么改,并通过详细词句释例的方式进行分析,给予学生切实帮助。在改评过程中,可采用教师全改、学生自改、学生互改、讨论改评等多种方式。教师全篇改评有助于及时找出大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为写作打好基础;自改有助于强化学生对自己偏误的认识,避免重复错误;互改能让学生发现自己易忽略的偏误,并对该次写作有整体认识。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改评方法,教师都要通过最后点评,强化学生规范使用汉语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应用文的一个文种写法推广到多数文种写法,让学生掌握汉语应用文的格式、语体特点、主要内容等,学会通过写应用文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本文仅为笔者在长期对外汉语写作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旨在抛砖引玉,进一步探索、发现更好的对外汉语应用文写作教学方法、步骤等。

参考文献:

[1]何起凤.对外汉语写作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3(4):41-42.

[2]徐子亮.外国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的认知心理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1999,(4):16-19.

[3]张杰.引进生活元素倡导生活写作――文秘应用文写作教学研究[J].教育战线,2010,(14).

[4]冯晟.写作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写作课中的运用[J].新西部,2009,(22):216-217.

[5]周健,彭小川,张军.汉语教学法研修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导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对外汉语教师推荐信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中外文化比较 教学方法

对外汉语作为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必然涉及一系列的文化问题。由于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诸多原因,中外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异,这些差异既给世界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又给不同国度的人们思想交流带来障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必然会带有文化的烙印。对外汉语教师如能把文化知识得体地融入到语言知识的传授之中,不仅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能使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更充实、更有趣、更有吸引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其核心应着眼于跨文化,着眼于用文化的观念去提升语言教学、为语言教学服务,有助于留学生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熟练地进行交流、准确无误地表情达意。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恰当地运用中外文化比较的方法,不但对于汉语的学习,而且对于文化的学习都将大有裨益。本文以举例的方法来展开讨论。

一、中外文化比较举例

(一)思想观念的比较

先看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中国人、一个印度人和一个美国人一起来到一个大瀑布面前,三个人同时感到惊讶,但发出了不同的感慨。中国人感叹说:“多么壮观的景色呀!”印度人面对从天而降的瀑布不禁肃然起敬,说:“神的力量真大呀!”美国人则另有一番感想,他说:“多么可惜的能源呀,这里本可以建立一座大型发电站的。”这里对同一事物发出的不同感慨正反映了这三个来自不同社会的人们的价值观。天人合一的传统使中国人倾向于从自然美的角度去欣赏这一瀑布;印度的宗教神学传统使那位印度人首先想到的是强大无比的神的力量;而来自商业王国的美国人则是从经济的实用主义观点去看待事物,他看到的似乎不是那流逝的水源,而是白花花的银元,反映了其商业社会的价值观特征。

再比如:西方人特别注重人权,他们认为老师是为他们服务的。当发卷子的时候,老师要走到同学的位置,轻轻地把卷子放到他们的桌子上,并且翻过来,不让别人看到他们的分数,分数是他们的隐私。当我们了解这一点后就要尊重他们。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中国人一直信奉一句话:“入乡随俗”,我们就要采取相应的办法跃过文化的鸿沟,不要走入思想误区。我们要尊重这种差异,客观地对待。双方达到一种共识,而不是一味地服从、一味地追随,而是在双方尊重的情况下,做我们自己。

(二)动植物寓意的比较

“龙”在中华文化中是尊贵、吉祥、昌盛的象征,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人赋予了龙许多美好的意蕴,古代帝王以“真龙天子”自居,中华子孙都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这说明随着几千年的文化凝聚,“龙”的形象已根深蒂固地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与中华子孙的民族观与自豪感血脉相连。而在西方人眼中,“龙”却是可怕的、凶恶的象征,与龙有关的一切成语都带有不祥的意韵。在中国有尊虎为百兽之王的传统,故汉语中以虎称雄的词很多。如:“虎口拔牙”、“英雄虎胆”、“虎背熊腰”。而西方并不产虎。英美人尊狮子为百兽之王,故有了“a lion-hearted man”(勇敢的人)、“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太岁头上动土)、“a lion in the way”(可怕的障碍、拦路虎)等习语。

有一个中国教授给他一个学生写留学推荐信,他想说这个女学生如蝴蝶般美丽多姿,于是写道:“The girl is as beautiful as a butterfly.”在汉语文化里蝴蝶是美丽的化身,而且带有浪漫的色彩,历史上有庄周化蝶,还有梁祝的爱情故事,但在英美人眼里,蝴蝶却是“轻浮”的别名。这样的推荐其效果会适得其反。

(三)民间习俗的比较

中国人以红为贵,源于古代的对日神崇拜。在中国有“穿红可以避邪”之说。但英语中red还可引申为残忍、灾难、气愤、潜在的危险、战争、死亡等,其引申义贬多褒少。red也使人联想到暴力和流血。黑色在汉语文化里往往表示“坏”、“邪恶”,英语里也可以找到一些对应的涵义:black list(黑名单),black market(黑市)。中国人常在婚车上用鲜花加以装饰以增添喜庆的气氛,而在西方国家往往只有灵车才饰鲜花以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据说一位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女学生因向其临时打工的美发厅的女老板送花不慎,触犯了禁忌,不仅被女老板当场逐出门外,而且炒了她的鱿鱼,因为她向医院病人送了红白相间的两种不同颜色的花而犯了英国人的大忌。又如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不吃猪肉,就不要总是介绍与猪肉有关的菜肴。再如传统节日,我国人民把春节看做一年之始,而在西方,新旧之交在元旦。

(四)待人接物的比较

中国人用点头表“同意”,尼泊尔人则用摇头表示“同意”。如果在和留学生教学或交际前不了解留学生本国的文化,就很难得到留学生的文化理解和认同。受传统的“贬己尊人”思想的影响,汉语中对别人一方和对自己一方的称呼有很大区别,常常用敬辞来褒扬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人、事或行为,以示恭敬,而用谦词来贬抑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以示谦虚。例如,称别人的妻室为“尊夫人”、“令妻”,而称自己的妻室为“贱内”、“内人”、“拙荆”;称对方的父母为“令尊”、“令堂”,而称自己的父母为“家母”、“家父”;称对方的弟妹为“贤弟”、“令妹”,而称自己的弟妹为“舍弟”、“舍妹”;称别人的儿女为“令郎”、“令爱”,而称自己的儿女为“犬子”、“小儿”、“小女”,等等。英语词汇“uncle"就对应于汉语中的“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夫”,这里面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中国,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特别重人伦、讲亲情;而在西方,人们并不把亲属关系看得很重,而是崇尚个人主义,个人对亲属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少得多。汉语中经常会借用一些亲属称呼如“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哥、大姐”等来称呼非亲属成员,甚至陌生人,以表示亲切,但是在西方人看来,这是极不礼貌的。

在英国,人们见面时总喜欢说“Lovely weather,isn’t it?”之类谈论天气的话语,而在中国见面时总少不了问一句:“吃饭了吗?”这是因为英国天气变化无常,阴雨天多,这样人们便对天气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常常谈论它也是意料中的事。而在中国,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因而成了人们经常议论的话题。也正由于此汉语中与“吃饭”相关的词语非常丰富,如“饭桶”、“吃香喝辣”、“吃不消”等。“吃饭了吗?”已成为中国人表达一种亲近和关切的情感,但如果跟英美人见面时也说:“Have you eaten yet?”就会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是一种对别人隐私的干涉。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就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以上只是中外文化比较的一些方面和例子,可举的还有很多。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如果没有文化认知能力,一些貌合神离的词汇表达很容易使外国学生落入交际的陷阱,不懂文化语境内涵,即使语音、语调和语法再好也很难有效地进行交际。1990年6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定办法》已明确规定,对外汉语教师要“有一定的社会、民俗知识”。对外汉语老师不仅要学好汉语知识,也要广泛学习中外文化知识。

二、对外汉语中外文化比较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穿插法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见缝插针地讲授一些有关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了解中外文化差异。讲到某个语言知识点,适时地进行中外文化的比较,在比较中加深理解。

(二)交际模拟法

把语言放到具体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教学,为学生设置一些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其体验所学语言在生活中的运用,如分组编对话或情境表演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组织模拟情境训练,根据学生在模拟情境活动中的表现总结提升文化内涵,评价其正确与失误。这样才能使语言“鲜活”起来,使学生获得真正的交际,并避免出现交际中的文化失误。

(三)观摩欣赏法

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英语文学作品、报纸杂志,观看原版电影、录像、戏剧或教授学生英文歌曲等方法了解中外文化差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也要与时俱进,运用多媒体技术,应摈弃老师一张嘴、一支笔的单一的教学方法。

(四)主题活动法

根据教学内容,选定一个主题,围绕主题找出相关的文化信息介绍给学生。如饮食文化,介绍中西饮食观念、饮食方式、餐桌礼仪等方面的异同;服饰文化,介绍中西服饰的变迁、中西服饰的异同、传统服饰的文化含义,等等。

参考文献:

[1]黄勇主编.英汉语言文化比较[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2]张秋红,陈鹤等.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艺术[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0,(8).

对外汉语教师推荐信范文第3篇

小李今年大学毕业,准备去加拿大留学,签证办理完,需要准备外币现金、汇款等。目前多家银行都可办理因私购汇,按照相关规定,境内个人每人每年购汇额度为等值5万美元(含),超出部分只需向银行提交国外学校所提供的学费、生活费清单等相关材料即可办理。现在银行已能提供多种渠道让资金顺利合规到达国外。招行理财师介绍说,目前主要方法有携带现金、境外电汇、网上境外汇款、国际借记卡、国际信用卡等几种。

现在不少银行都开通了境外电汇服务,汇款人可委托银行进行汇出汇款。只需到银行网点填写《境外汇款申请书》便可办理,有的银行如招行也开通了网上自助汇款,只需登录网上银行专业版就能在家把资金汇出国。也可以通过国际借记卡和国际信用卡。通常国际卡都具备人民币和美元两个结算账户,境内外通用,有的还提供主附属卡功能。

荷兰看病“三步走”

马伟要赴荷兰留学了,买个医疗保险方便看病,通常价格在30到70欧元,赔付额最高达数十万欧元。荷兰的医疗系统和中国不同。如果生病了,必须按如下步骤就医: 第一步,找家庭医生。荷兰的家庭医生诊室是医疗系统的基础,一般设立在住宅区或办公楼内,不分科,要先电话预约,可查询电话簿打到附近的诊所。如果很急就直接到诊所排队,医生有空时可立即安排就诊。一定记住要携带保险单,医生会明确告诉你哪些费用可以免除(一般诊断费用都能全免)。第二步,拿着处方到药店买药。诊所一般不卖药,不过附近肯定会有药店。药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只有医生的证明才能购买。医生或者售药处会明确告知你的保险可以负责哪些费用。第三步,如果有复杂的全面检查、手术、理疗或者需要观察、住院、急救等,都要拿着家庭医生的诊断书或推荐信去医院。医院不负责初期的诊断。

第一次去澳州人家做客要注意礼仪

第一次去澳大利亚人家里做客,有几点要注意。首先要守时,其次最好要准备礼物。澳大利亚人比较随和,对礼物要求不是太高。但是,一般来讲,酒、鲜花、巧克力是比较常见的。你事先可以问清楚要参加的是什么类型的聚会,需要你准备些什么。有时候,一些聚餐需要大家一起准备,比如,有的准备面包,有的准备酒。第三,要注意餐桌礼仪。澳大利亚人不会计较你是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只要用刀叉时不要与盘子发出猛烈的声音、吃东西时不发出咀嚼声就可以了。

谈话是餐桌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尽管澳大利亚人热衷于政治,也崇拜政治明星,但是最好避免聊政治话题和宗教话题。餐桌上聊天最好话题是旅游、饮食和娱乐。而询问有关澳大利亚旅游和饮食方面的问题,也能引起主人和其他朋友的聊天兴致。

最后,澳大利亚人请客吃饭不像中国人这么讲究,做许多菜,生怕客人不够吃。澳大利亚餐桌上的种类比较简单,但是量大。通常菜会放在一个大盘子里,旁边是一个公用的餐具,方便客人再次添菜。切记,不要用自己的勺子或叉子去夹菜,另外最好将自己盘里的食物吃完。

走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告诉主人,自己今天过得很好,感谢主人提供了一顿丰富的食物。

留日别做宅男宅女

据《日本新华侨报》报道,在日中国留学生周萍曾经描述过这类同学―――他们喜欢窝在家里,每天的生活基本限于“上课、打工、回家”这个路线,学校组织的活动,无论是中国留学生学友会的,还是日本同学社团的,基本都看不到他们的身影。如果不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必须要外出打工的话,他们可整日不出门,甚至连学校都不去。在家里干什么呢?主要就是闷头上网看中国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上网打游戏,或者看看动漫。

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随着中国人家庭富裕程度的增长,能够为孩子提供所有在国外生活费的家庭也越来越多,一些留学生索性就躺在父母远程准备好的温床上度日。这样的留学生一般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是语言不过关,就拿在日本的中国学生来说,这样的留学生日语水平仅限于从语言学校毕业时的水平,应付日常生活交流尚可,但更深层的文化交流则比较有限;第二个特点就是这些学生的个人自立能力都不强,有父母在后面支撑,当初出国前抱定的“打造自己”的雄心壮志已经消磨在个人蜗居里;第三个特征是他们都比较害怕与外界交流,缺乏沟通能力;第四个特征就是虽然经历几年的留学生活,但思维方式和办事方式却几乎是原地踏步,没有什么长进,无法融入自己所处的海外社会。

在法国要注意手势

旅居法国,除了学习法语以外也应注意手部语言。看起来全无二致的手势,或许包涵着迥然不同的意义。华人小张跟随一名法国教授学习专业课程,教授的话很少,惜字如金。某天,教授布置作业:建立一份语料库,限期一周。当学生问及具体需要几个资料库的时候,教授只张开他的左手,同时伸出拇指和食指,华人学生误解为制作八个语料库。等到递交作业之时,华人学生才从教授处得知,那个手势在法国表示“二”。而当法国人摆出OK的手势,代表的其实是不赞成、不值一提。

手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代表的含义也不尽相同。去外国工作与游玩时,一定要注意手势文化,切勿弄巧成拙。

在西欧做汉语教师年薪7万欧元

在美国,汉语已成为第二大外语;英国泰晤士报头版刊登汉字、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带头说汉语更使其成为第一大外语、李光耀号召让普通话在两代人后成为新加坡母语、而在加拿大汉语一跃成为第三大官方语言;另外在韩国、法国、德国、新西兰等国汉语狂潮一路高飙,讲汉语已成为一种时尚。

近几年,世界主要国家汉语学习人数正以每年50%甚至更快速度增长,汉语成为国际上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语言。2010年底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达1亿。专家预测,到2013年底海外学汉语的人数将达1.5亿。

汉语热持续升温,对外汉语教师需求量激增。在新加坡,汉语教师的月收入为1.5万元至3万元人民币;在美国,汉语教师的年收入已达到6.5万美元至10万美元;在西欧,年薪达7万欧元左右。即使在中国,对外汉语教师工资也已达80-300元/课时,月薪过万元是普遍现象。如今,做汉语外教,能在国外赚到高薪。

海外求职广结善缘能收获意外帮助

澳洲留学的学子,几乎是一到澳洲就面临求职打工的问题。关于求职,小张的第一条经验就是“社交网络”。在澳大利亚留学期间,作为一个背井离乡的小姑娘,有时小张也会去教堂走走,抱着了解当地民风的意愿,意外的是,结识了不少淳朴、爱帮人的“老年朋友”。

星期天花两个小时在教堂里,小张所得到的远远超过这两个小时的精力付出。从此,小张的大学作业,有热心人替小张修修改改;小张搬家时,有人伸出援手;有人教小张“说话”、有人请小张吃饭、有人找小张聊天,还有人给小张揽些翻译的活,让小张补贴学费,甚至在小张家被偷后,还有人出面联系警察找当地的社区办公室;当小张有法律纠纷时,有人会打电话来说:“我是你律师,让你对面的人听电话”……

不少澳洲人就是这么淳朴,而小张所做的,不过就是在他们生日时,给他们写张贺卡;母亲节、父亲节时,给他们买盆花;圣诞节时,写封长信汇报自己一年的成果。小张深深体会到,在海外求职可以广结善缘,能收获意外帮助。而且在澳州,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点点滴滴,不仅能汇聚成涓涓细流,甚至可以变成滔滔江河。小张随波逐浪竟也能前进到自己都想象不到的地方。而小张慢慢悟出的经验是,平日留心身边各种各样的交际场合,广结善缘,日后就有意想不到的回报。

澳洲求职可利用求职网

据澳大利亚新快网报道,赵岑的妹妹2012年要在澳大利亚硕士毕业,开始找工作了,她听同学介绍,在澳大利亚也有类似中国的“51job”或者智联招聘这样的网站。

澳大利亚的求职网站做得还是比较好的,比如www.my-future.edu.au等网站,不管是菜鸟还是精英,不论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处于迷茫状态还是有清晰的规划,不论想找兼职还是正式踏入职场,不论计划跳槽还是憧憬新的职业挑战,都能找到相对应的各类求职网站,帮助获取个人职业发展指导和最新招聘信息。

在校生或毕业生可在学校的职业中心获得免费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包括简历修改、推荐信、面试指南、职业规划咨询等。各学校的职业中心不仅定期举办讲座,还有专门的网站,各类招聘信息。不过,学校的求职网站一般仅对内部开放,学生需凭学生证号才能登录。

日本交通业吸纳华人员工常驻

据日本新华侨报网报道,日本国内经济低迷及居民消费的谨慎令很多商家将目光转移到了海外游客身上。尤其是出手阔绰、购物欲望强烈的中国大陆游客,成为日本各地各商家争相抢夺的“香饽饽”。

自今年1月开始,大阪开始组织商家举办类似的游客接待研讨会,迄今为止,已经在商店街、购物中心及百货店等7个地方举办了12次。主办者向与会人员发放商店中经常使用会话的中文和日文对照原创教材,并通过播放DVD来介绍接待游客过程中的重点。而今后还计划在5个地方举办7次类似的研讨会。

对外汉语教师推荐信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来华留学生 教育管理 招生管理 教学管理 心理健康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蓬勃发展。目前,共有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620多所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外国留学生。根据教育部公布的信息,2011年在我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突破29万人,来自194个国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接受留学生规模增长幅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接收的留学生数量居世界前列。

来华留学生教育已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培养了大批科技、教育、管理和外交人才,而且为巩固和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关系,以及对传播中华文化、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来华留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留学生教育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年来各高校在实施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因盲目追求扩大留学生规模而导致管理缺失或者管理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必须引起我们的警觉和重视。

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亟待重视以下三个问题。

(一)重视来华留学生的招生管理,把好留学生的入门关。

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盲目追求留学生数量,对留学生入学不设门槛或者门槛很低,对留学生递交的留学申请材料审核把关不严,滥发《JW202表》的现象比较突出。如:对申请来校学习汉语的语言进修生一般只要求其提供护照复印件,证明其外国人身份。而对于其他方面的条件,比如年龄、家庭情况、学习或工作经历、经济条件、健康状况等都不太关心。即使对申请来校攻读本科学历教育的留学生,通常也只要求其提供护照、高中毕业证书及HSK证书。有些学校盲目追求扩大留学生规模,对没有取得高中毕业证书或者明知其高中毕业证书是虚假的情况下照样接受其进入本科学习。这就使得外国人来中国大学学习变得非常容易,导致所录取的留学生生源质量普遍较低。如:有些留学生持学生签证来校后根本不好好学习,经常迟到、旷课,不做作业,不参加考试;有些留学生骗取学生签证入境后根本就不到学校报到,在社会上擅自谋职,非法居留,甚至从事违法行为;有些留学生拖欠学费,个别人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费都难以保障;有些语言进修生由于年龄偏大而经常生病,由于其家人不在身边,得由学校负责送去医院看病就医,甚至由学校充当监护人、陪护人。除此以外,由于我国各高校招收留学生的门槛低,对留学生的资格审查又不严,近年来,有些中国学生家长利用了这一制度,通过不法中介为其子女办理了外国护照,然后以“外国人”身份申请入学。虽然国家对这种做法明令禁止,但有些学校为了追求留学生数量,仍然在接收这些假留学生。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各教育主管部门在鼓励高校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同时,在留学生招生、入学等环节要制定相应制度和规定,并逐步予以规范。各高校应该重视做好来华留学生的招生管理,把好留学生入门关。对申请来校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无论是语言进修生还是学历生,都应要求其提供完整的入学申请材料,包括护照复印件、个人学习及工作简历、家庭背景及经济担保等。各学校应对入学申请者的年龄做出必要的规定,并要求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及60岁以上的老年学生提供在华监护人或担保人,学校要求其监护人或担保人作出相应的承诺。对申请学历教育的留学生,则应要求他们提供高中或大学毕业证书及相应的学习成绩证明并组织一定形式的入学考试。对申请攻读硕士或博士者,还应要求提供原籍大学教授的推荐信等材料。对提供假证明、假材料的学生,一经发现,应坚决取消其入学资格。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留学生招生环节应予以必要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重视来华留学生的教学管理,提高留学生的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包括对教师教的管理和学生学的管理两个方面。对于来华留学生来说,抓好教师教和学生学这两方面的管理尤为重要。当前,各学校普遍十分重视留学生的招生环节,在加强对外宣传,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方面动了很多脑筋,采取了许多措施。但对如何抓好留学生的教学管理、提高留学生教学的质量讨论研究不够,各学校在留学生教学管理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汉语语言教学方面,很多学校没有制订明确的培养方案和规范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随意性强,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有些学校的汉语教师大多不具备教育部颁发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不少学校因汉语师资不足,聘用了一批在读研究生为留学生上课,由于这些研究生的业务能力和教学经验欠缺,加上有些研究生个人素养不高,导致教学事故频出。在学历教育方面,很多高校尚未建立合理的课程专业体系,课程设置未体现留学生与本国学生的差异性。有些学校一味强调留学生与本国学生的趋同式管理,要求留学生所学课程与本国学生的统一性而给留学生带来学习困难和心理负担;而有的学校则为了吸引留学生而对留学生毕业及获取学位的要求降得很低。此外,目前各学校对留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违纪现象,如上课迟到早退、旷课、不做作业、考试作弊等普遍缺乏严格的管理和要求,因而从总体上看,留学生的学习风气不佳。

教学质量的高低对留学生规模能否稳定、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留学生招生竞争异常激烈的形势下,各高校应该重视抓好来华留学生的教学管理,切实提高留学生教学的质量,以此推动本校留学规模的稳步发展。首先,各高校应该把教育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把培养高质量留学生作为留学生教育的立足点。对学历教育留学生要制订科学规范的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培养方式、考核标准、教学实践和学位论文等培养环节的具体安排。尤其在课程设置和考核标准方面要充分考虑到留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能完全等同于中国学生,又不能一味降低要求。对汉语语言进修生要根据学生汉语水平的高低合理设置课程并制订详尽的教学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其次,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留学生师资队伍。担任留学生教学的教师不仅要业务水平高,教学能力强,而且要了解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在语言文化、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差异,探索适合于留学生的教学方式。对外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必须由取得对外汉语教学资格的教师担任。这些教师应知识渊博、造诣精深,熟谙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保证汉语教学质量。最后,要严格执行留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积极在留学生中倡导勤奋好学的风气。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经常迟到、旷课的留学生要及时予以教育,对屡教不改者应按规定给予相应处分。对严重违反留学生学籍管理规定或者从事与留学生身份不符行为者,我们不能迁就纵容,而应该采取严厉的措施,勒令其退学。必要时,可以请公安机关配合遣送其回国。

(三)重视来华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预防突发事件发生。

来华留学生大多数是尚未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他们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且远离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因此常常因这样那样的原因,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如:有的留学生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因语言不通、环境不熟悉、饮食气候不习惯而一度产生紧张、孤独或焦虑的心理;有的留学生面对学习压力和就业困难而心里苦闷、困惑;有的留学生自身性格内向,缺乏与教师和同学良好沟通而变得孤僻和自闭;也有的留学生因家庭情况变故或个人恋爱出现问题而产生抑郁情绪,等等。留学生中出现的上述心理问题如果及时被发现并得到积极引导和帮助,很快就能得到解决。但如果发现不及时或者得不到及时帮助,就有可能发展成严重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严重者甚至能够导致自残、自杀或伤害他人等恶性事件。这些事件一旦发生,不但会给留学生本人和异国他乡的家人带来巨大的伤害,而且可能给周围的其他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秩序,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校的声誉。而事实上,近年来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增加,因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也逐渐多了起来,并引起有关专家的注意。

由上可知,在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规模的同时,各高校应高度重视留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把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留学生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

首先,要建立健全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留学生管理干部和任课老师与留学生接触最直接、最频繁,无疑应成为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在日常工作中,留管干部和留学生任课老师一方面要主动关心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当留学生在生活或学习上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的时候,留管干部和任课教师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提供必要的帮助。另一方面要善于观察和掌握留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情绪和心理变化,一旦发现留学生有心理或情绪上的波动,就要主动关心,问清原因,并加以正确疏导,帮助他们缓解不良思想情绪,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以及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信心。留学生规模比较大的高校应为留学生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教师,挑选具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经验,同时具有较好外语能力的人员担任留学生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

其次,要探索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跨文化适应问题是影响留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当留学生初到异国他乡,常常因为语言不通、环境陌生、生活不习惯、文化习俗不同等产生诸多不适应,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失落、无助、缺乏安全感等心理感受,甚至心理问题。因此,在这个阶段,为留学生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支持应成为这个时期留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例如在学生入学后,学校应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在开学之际开设专门讲座,由老师向新生介绍学校及周边地区的生活设施的分布情况,让留学生尽快熟悉新的生活环境并安心学习。此外,各学校还可以组织留学生开展参观访问、中外学生交流联欢及其他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这样既能帮助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国情,又能克服孤独感,缓解学习压力。

最后,对于个别留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严重行为异常的,如出现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狂躁症等,学校要及时发现并加以适当的心理干预。必要时可说服学生去专门的医院接受治疗,同时应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并通知学生家属,劝其尽快回国进行系统治疗。

对外汉语教师推荐信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冲突;类型;成因;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65-03

文化的产生是以人的生命体验、生存经验和群体生活为基础的,文化冲突是不同文化群体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体现为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同文化群体在心理或行为上的矛盾、排斥,甚至是对抗。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高校作为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平台,面临着拥有独特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各种大学亚文化群体的文化交融与对抗,大学的文化冲突由此产生,当然,作为国际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涉外高校出现的文化冲突现象表现得更为突出。

一、涉外高校文化冲突的类型

在当前多元化、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社会的诸多文化时尚和文化变迁迅速涌入涉外高校的认知领域,形成了校园中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冲突、融合的态势。

1.时间维度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不会亦步亦趋紧跟在社会经济背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与社会的快速变革极易发生冲突。涉外高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独特的位置,校园文化中既有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又有现代文化的冲击和诱惑。多元文化裹挟各种因素冲击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精神价值传统,对大学生乃至教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坚守理想信念教育的前提下,迫切需要高校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精神价值进行新的哲学和文化高度的反思。

案例:香港学生A考入内地高校,入学当天,她见到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兴奋,称呼男老师为阿Sir,女老师为Miss,这让老师们很不习惯,因为身边的内地学生都是使用敬称XX老师。入学几天后,辅导员和A同学聊了聊内地与香港的文化差异,并谈到了对老师的称呼,学生A直言,在香港学习时更多的是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影响,她不需要为邮件的抬头称谓纠结,可以直接称呼老师英文名字,不过对于传统文化,更是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她表示以后会和同学加强文化沟通。

2.空间维度上不同民族、区域文化间的冲突。民族、区域是作为最广泛意义上的文化类型存在的,换句话说,文化的民族性、区域性是文化存在的一种主要方式,不同民族、区域文化往往有各自的特性,这不仅孕育了不同的文化,还孕育了不同的文化精神。随着国际化浪潮的席卷而来,涉外高校以更加包容的姿态迎来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学生,当然,也迎来了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文化冲突,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做到既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以开放的眼光、批判的视角,选择和吸收世界上各种先进的文化和文明成果,从而推动高校文化的创新,是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案例:某校推荐成绩一向优秀的学生A去日本一所大学学习,日方要求推荐学校给学生出具导师推荐信,于是王同学请求他的老师写一封推荐信。该老师非常乐意帮忙,但工作繁忙,建议王同学自己将推荐信写好,然后老师在推荐信上签名。于是王同学自己起草了推荐信并请老师签名。然而,一向严谨的日方在审核申请材料时,发现这封推荐信是由学生自己而并非老师所写,于是要求推荐学校做出解释。经过调查,学校将调查结果告知日方,但是,日本大学并不接受校方根据事实提供的解释,并认为学生A存在欺骗行为。学生A对这一意外事件一直感到迷惑不解。

3.主体维度上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的冲突。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带来了大学在办学定位、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多样化定位;国家创新系统进入创新主体角色定位和功能调整阶段,涉及到大学对自身使命和社会责任的调整以及与各创新主体关系的重构;高等教育资源渠道的拓展,带来了投资和利益分配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大学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大学高度的专业化和学科分化,带来了不同层次和领域内价值取向、评价标准的差异等等。大学在调整这些不同主体意义上的新关系的过程中,文化的冲突是难以避免的。

案例:某校外教老师A,担任对外汉语专业任课老师,上课第一天,他就给学生们定了一个规矩:迟到0分,上课玩手机0分,不交作业0分,抄别人作业也是0分。某天,外教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们写评论,班上有个女生在作业的最后加了一句,试问XX兄(XX是外教老师的中文名字)……外教认为这是对他的不尊重,而这个女生觉得XX兄其实是表示一种亲近,于是就把两人的对话传到了人人网上,在外教看来这就侵犯了他的隐私权。于是,外教在课上对这位女生说:“请你出去,我不愿意你上我的课,如果你不出去我们全班都不上课。”于是就出现了全班罢课的现象。

二、涉外高校文化冲突的成因

校园文化交流过程中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文化冲突给不同文化背景的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交际困难,因此,分析校园文化冲突的成因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关键,也是不同文化间对话的重点。高校是自由的王国、学术的殿堂,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冲突的深层原因主要在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多元化特征。

1.思维方式差异。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重要桥梁,它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不同民族、地区,甚至不同的个体面对同一主题的思维方式都可能出现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影响了语言的表达和文化的沟通。例如,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欧美人偏好分析思维。汉语由大到小表述概念,写信时地址的顺序是国家――省――市――街道――门牌号,而欧美人的顺序则恰恰相反。

2.价值观念差异。价值观念对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其他许多观念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日常的文化沟通与交流活动必然受到观念的支配,尤其是受到价值观念的影响。吕叔湘先生在《说们》中讲到:“在过去的中国社会,宗族的重要过于人,因此凡是跟宗族有关的事务,都不说我的、你的,而说我们的、你们的。”国内不少的学术类会议交流中也常常使用“我们认为”等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欧美人见面打招呼时仅使用“你好”、“今天天气不错”等等,而不会询问年龄、收入、家庭等个人隐私。

3.行为规范差异。由于对同一交际行为的解释、赋义或判定所依据的社会行为规范不同,不同社会规范下形体与声音也有着不同含义,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或群体在交际时常产生误解甚至不快或者更坏的结果。在中国,成年人可以用摸摸头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喜爱,可是印度文化里,头是非常神圣的,不允许被随意触摸;在日本,居家饮食要尽量弄出比较大的声响,传达的是对食物的喜爱,可是在欧美许多国家,饮食不出声才是对人的尊重。由此可见,行为规范是文化交流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完成有效沟通的重要保证。

4.语言障碍。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工具,是实现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手段,对语言的认识和理解是达成预期沟通效果的重要保障。人们利用语言来彼此交流思想文化,力求相互理解并达成共识,然而,不同的语言有着各自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涉外高校的师生来自全球各地,语言的差异性对文化交流的影响很大,在两种不同的语言里,可能出现没有对应词汇、词汇内涵及外延不一致等现象,如果不加解释、区分,很容易造成词汇歧义及语言障碍,影响文化的沟通。例如,汉语“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谚语中的“三伏”和“三九”被翻译成“three fu”和“three nine”就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因为中英文在这方面缺少对应的词汇。

三、涉外高校文化冲突背景下的管理策略

校园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文化冲突对高校德育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校要从多元文化这一特殊背景出发,把握自身发展规律,合理构建新型德育模式,做好文化冲突背景下的管理,推动文化对话与共融。

1.创新德育理念,推动全员育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必须加强理念创新,推动全员育人。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学生的正当需求,解决学生思想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注、研究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变化,围绕学生个性发展的核心,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确立“双主体”的德育理念,不仅关注教师的主导地位,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搭建师生同台交流沟通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师生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对话,确保德育工作满足学生的需求;再次,培养学生“自律”的德育理念,强调自主、自治和自我教育,发挥学生朋辈教育的力量,重视发挥人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等,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成长的意识和水平;最后,高等教育事业的有序发展是整个社会共同的目标,要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加强社会资源的投入,协同创新,推动全员育人。

2.凝练大学精神,加强主题教育。大学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承之地,也是先进文化肇始和发轫的重要源头,大学精神的研究和凝练要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目标引领、思想引领和路径引领,通过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素质教育体系建设、社会实践教育等系列活动,使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精神能更好地彰显时代潮流的正能量。同时,对各类文化的冲突和融合,高校要积极找到各种差异性文化之间的结合点,发挥各自的优势,缩小差异,让校园中的个人文化、地域文化、群体文化逐渐从属于校园主流文化,产生文化协同效应。另外,要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青年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的崇高理想;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青年学生,激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热情。

3.搭建交流平台,求大同存小异。思想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成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在于开放性和包容性,面对来自全球各地的不同文化内涵,高校要传承优秀文化,创造新鲜文化内容,应该教育青年学生开拓视野、放眼世界,以理性的观念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批判地吸收借鉴,而不应该简单地排斥或盲目地崇拜。当然,这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为了进一步加强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应着力构建良性互动、沟通机制,加强文化对话与融合,在交流中引导高校文化的开放性,促进文化系统的自我优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每年举办国际文化节,着眼于为中外学生提供展现青春风采的广阔平台,邀请各国使节来校交流,通过金融模拟峰会、商务英语谈判大赛、模拟面试大赛、模拟联合国大赛等活动,全方位展现当代青年学生的专业素养,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全球意识,成为北京高校一张亮眼的国际化名片。

总之,在多元文化冲突的背景下,积极加强新时期涉外高校文化冲突的管理,既是高校主动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优化涉外高校德育环境、提高大学生国际化水平的必然要求。在新形势下,只有高度关注校园文化的新变化,不断创新文化管理举措,才能提高涉外高校文化建设的实效,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元元.对加强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04).

[2]魏江,严进.管理沟通一成功管理的基石[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晏雄.基于文化维度视角的跨文化管理理论述评[J].消费导刊,2008,(3).

[4]陈运超.现代大学管理沟通的本质特征[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5).

[5]等.高校跨文化管理中的文化冲突案例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0,(9).

对外汉语教师推荐信范文第6篇

平仄的独特魅力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参加第一批夏令营的大学生是从英国各高校选的学生,多数是大学三年级学生,也就是二十出头的年龄。他们被分别安排在6个教室里,合着这首《中国话》拉开了此次汉语之旅的第一课。

这些英国大学生每天上午基本都要学习汉语,有时候会学习一整天,等到三周后的毕业典礼前夕,还要进行正规严格的汉语考试,可以说这40小时的汉语课已经成为此次中国之行的重头戏。就像孔子学院副院长、北师大汉语文化学院吴方敏老师介绍的那样,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不会很深,而多数汉语零起点的学生都很感兴趣,特别在学拼音时很快就能学会,只是汉字对于他们来说太难了。上几堂课下来他们可能不会写汉字,但主要还是实用性,在日常生活中能用到是关键。比如教他们怎么买东西,也许下了课就能用到。对外汉语教师一般刚开始上头几节课时用英语多一些,但是到后来就越来越少,尽量用汉语或者手势替代。因为就现实情况来讲,除了英语国家的学生,还有大量日韩学生学习汉语,如果都用英语授课对他们来说不公平。

在这次夏令营汉语教学的6个班中,有5个都是零起点的,只有一个是高级班,其实差距也并不是很大。听他们跟读发现普遍语调发音都不准,无论是读词语还是句子,习惯用升调,而且语序搞不清楚,老师问:“你身体好吗?”他们回答:“我不身体好。”

上汉语课绝对不会出现枯燥乏味的情况,学生上课有问题随时都会举手提问,气氛随意不拘谨,互动参与性很强。在学习中国话一大特色――儿话音时,说到“冰棍儿”这个词,底下有学生问和冰淇淋的区别,老师解释完后大家恍然大悟,脱口而出“冰工厂”这个冰棍品牌。老师告诉大家如何学好中文,首先要找到中英文之间的相似点,再找到二者的不同之处。教量词的时候讲到“三口人”,她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嘴唇,告诉大家“口”就是嘴巴的意思,如果问你家有几口人,就是问你家有几张嘴巴。像类似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随处可见,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一个汉语老师对记者说,这些学生在学拼音的时候,心里并没有抵触情绪,因为汉语拼音中的很多字母发音与英文相似,但等到开始读中文时,学生们开始抓耳挠腮了。每个老师都从“b、p、m、f”教起,学生跟读,由于发音较简单,学生们声音洪亮,聚精会神。英国女孩Sarah手边是一袋薯片,她边吃边读,吃的读的都津津有味。同样来自英国的男孩Lewis也是美食家,课间他手捧一满盒冒尖的泡芙,邀请他身边的两个女孩一起分享,边吃边满意地点头,一副享受的模样:“It’s very Chinese!” Lewis是班上发音最准的,他也似乎察觉到自己的语言天赋,总是热心纠正身边同学的发音。Lewis告诉记者他的中文名字是李维斯,记者告诉他这是牛仔装的牌子,中国很多年轻人都买这个牌子的衣裤,他马上显得很兴奋,开玩笑说:“那我走在街上年轻人应该像迎接好莱坞明星那样对我夹道欢迎了,因为出名嘛!” Lewis虽然在发音方面表现了出众的才能,但偶尔也犯错,“领头羊”发音错误,很多人纷纷被带进沟里,这时Lewis也会不好意思地笑出声来。

每个班的代班老师会根据学生的英文名字,起一个独具特色的中国名字,外国学生对他们刚刚得到的中文名字都很感兴趣,来自德国的Marjem的中文名字是米雪,记者和她说“雪”means snow,可她却突然哈哈大笑,原来她听成means no,她突然表情严肃地对她的朋友们说:“请不要拒绝我!”走廊里一个男孩兴奋地喊:“我有新名字啦!”他的朋友问他是什么,他说稍等,他开始翻书包,可见他并不很熟悉他的新名字,5分钟过去了,他还没有从书包里翻出他的名字,他的朋友无奈地摇摇头:“我们可以去吃饭了……”

吴方敏老师认为这次的夏令营项目对学生来说很有意义,对汉语推广更有深远影响。现在学汉语的外国学生越来越多,但往往是刚开始人很多,学到后面逐渐减少。她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晚上开设的一个汉语班上课,一开始有20多个人参加,上了四、五周之后剩十几个人,到了最后可能只剩七、八个人,这对汉语教学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她上课时总是对学生说,汉语很难但是很有意思,任何一门外语学起来都很难,学汉语并不会比学其他语言更难。

选择对中国感兴趣的学生

这次夏令营活动的背景是怎样的呢?据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孔子学院院长刘宏老师介绍,近几年来中国学生到英国留学的有五、六万人,在中国学习的英国学生可能只有不到一千人,英国政府认为这样对国家科技、经济各方面发展不利,所以英国教育技能部推出这个计划,鼓励英国大学生到中国去待一段时间。今年3月他们向英国大学、留学机构提出,可以申请夏令营计划,曼大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是所有申请者中惟一得到政府资助的机构。

刘宏老师回忆起当时总共收到1300个加入夏令营的申请,但是名额只有200个,审核最主要的标准是学生要对中国感兴趣,在面试官的选择过程中会问他们:“你们是否愿意做双边沟通的桥梁?”申请者要告诉校方他们来中国的目的,对今后学习工作有什么帮助。英国教育技能部希望他们在两国文化交流中起到民间文化大使的作用。学生要提交他们的计划报告,老师也会写推荐信,主要以这两个作为参考标准。

记者看到学生中除了白人还有非洲裔、中东裔、印度裔的学生,其中有20%的学生是在英国留学的法国、德国、奥地利、捷克等国的学生,这是英国社会多元化的表现,能够来到中国的学生都是有代表性的。北师大老师曾经说过,从前北师大接受的是美国华裔子弟,大部分都是第二代或第三代移民,而这个夏令营最大的特点就是95%的学生都是非华裔。另一个特点是,以往的夏令营由中国政府支付费用或由中国政府部分出资,而这个夏令营完全由英国政府资助25万英镑,学生自己只承担来回机票的费用以及在中国的零用。另外英国也鼓励家境不够好的学生参加这次活动,由主办方负责一切费用,包括机票,这些学生大部分都非常想来中国,却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机会来,而对他们来说,负担来中国的机票是一个很大的困难。这类家庭的孩子一般暑假都要勤工俭学,这次来中国就放弃了打工的机会,还有的学生宁愿全部自费,也要来中国学习参观。

对外汉语教师推荐信范文第7篇

民办高校就业状况对策研究

2012年我国高校毕业就业生形势依然比较严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2012年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80万人,比2011年增加20万人,与2002年大学毕业生145万人相比,毕业生数量增加超过4倍。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就更加艰难。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状况

民办高校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得到迅速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办高校并存。随着高校扩招,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余波影响,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式严峻,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亦是如此。学校每年组织的校园招聘会签约率很低,用人单位来校要人情况很少,学生就业层次比较低,专业对口率更低。笔者所带的2011届毕业生有对外汉语、新闻学、汉语言文学(影视编导)三个专业,学生更多的是从事文秘、行政助理、销售等方面的工作。民办高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学生费用相对公办学校较高,学生的生源更多的是来自普通工薪家庭,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影响学校的生源及其健康稳定地发展,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1.中国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这一基本矛盾仍然存在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15%,2003年提高到17%,2004年高校在校生超过2000万,高等教育规模成为世界第一。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毕业生总量供大于求这一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有可能在将来较长时间内继续存在。2012年高校大学毕业生再创历史新高,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凸显,在目前就业制度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形势下,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2.民办高校教育质量需提高,学科设置未能很好地立足社会的需要、立足民办高校特色设置

1999年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实行大规模扩招,一些民办高校由于师资、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资源没有能够与学生数量的增长同步增长,教学质量有所下降,培养的民办学生不是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缺少社会的实践能力。不可否认,民办高校的专职教师相对公办院校来说,需要一些时间的磨练和成长。专职教师更多的是硕士刚毕业不久,学术上学校难以提供梯队带领,生活上正处于组建家庭,为人父母阶段,精力不是很够。民办高校的另一特殊情况是兼职老师较多,但是兼职老师给予民办高校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不是很多,来民办高校授课更多的是从经济收入的角度考虑。目前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主要原因是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公办院系一样存在问题,未能立足于社会的需要,未能立足于民办院校的师资情况和学生的具体素质进行专业设置。例如笔者所带的对外汉语专业53名学生的就业相对较难,市场需求的是可以用英文直接交外国人中文的学生,这是民办学校的师资和学生素养难以到达到的,真正从事对外汉语工作的屈指可数。

3.学校就业指导认识不到位

民办高校的办学费用是自己筹集用学生的学费办起来的,没有国家的办学补助,所以从事就业指导的专职工作人员数量少,基本模式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与院系毕业生辅导员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专职人员受日常事务性工作所牵绊,影响了他们对学生就业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更谈不去搞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中心提供就业信息,但能真正落实到位的不多,更多的是通过QQ传到院系,院系辅导员QQ或者飞信给毕业生而已,而非有针对性地信息,并跟踪落实。同时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和辅导员专业背景“五花八门”,并且更多的是年轻人,实践经验相对较少,学校没有注重对这部分工作人员进行就业指导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职业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成效就大打折扣,学校更多的是通过几次讲座专题报告的形式来完成学生几年内的就业指导。

4.民办高校学生缺乏方向感,不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就业过程中依赖心理较大、缺少拼搏精神

依据笔者在民办高校工作近10年的了解,民办高校的学生学习的方向感不强,学习盲目性较大,当初填写高考志愿更多的是只要高考分能被差不多的学校录取就行,专业也是填写服从,更多是第二、第三志愿录取。相对公办高校学生文化底子较弱,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学习习惯不是很好,自学能力较差,导致学校的学风不是很浓。学生更多地是盲目地按照课表上下课,无事先事后的学习,课外的学习甚少。盲目考证,盲目考研,把大学几年的时间盲目地度过,不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另外,现在的大学生都是“80后”“90后”,独生子女居多,加之民办高校的学生相对公办学校来说家庭经济情况较好,导致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是父母应该考虑的问题,就业就是靠家长人脉关系的,不太重视知识的积累,缺少拼搏意识,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差又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5.社会用人单位观念滞后

民办高校入学门槛相对同层次的公办高校较低,部分民办高校的学生素质有待提高。社会用人单位选聘员工偏向公办高校,冷淡民办高校,对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社会很多用人单位认为民办高校大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综合知识素养不高,专业理论和动手能力较差,使得民办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时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歧视,有的在招聘信息上直接提出招聘本一、本二的毕业生。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对策

1.明确办学目标,提高教育质量,调整学科设置

民办高校的办学目标并非为研究性大学,而是为社会培养应用性和实践性人才,让学生能做到“强能力、重创新、有理论、会实践”,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立足民办高校的专职教师和学生生源的现实状态,多鼓励专职教师进修学习,尽量聘请一些学术带头人到院系,构建科研梯队。对于科研和学生专业实践指导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适当的政策和经费鼓励,从科研和教学两方面给专职老师下任务、压担子。同时结合民办高校专职教师相对年轻,科研和生活双重压力相对较大的情况,给予适当的政策关怀,使得专职老师对学校有感情,有归属感,用政策和感情留人,留住得力人才。对于民办学校聘请的兼职老师要有所筛选,不但看重老师的学术水平,更要看重教师的人品和人格魅力,使兼职老师给民办院校输入的是一股正力量,可以适量地带领专职老师前行,教给学生更高质量的知识。

对于学科的设置,民办高校不但要考虑学科发展、市场的导向,同时还要考虑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和学生的生源基础,做到开设的专业不但市场需要,而且民办高校完全有能力深入培养,学生有条件接受培养,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坚实的技能基础。

2.转变民办高校就业指导的观念,使其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

民办高校要转变就业指导的观念,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不能浮于表面,要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做好了,不但给学生建立了一个适合自己的良好的就业观念和思路,同时也是学校就业工作得以很好开展的基础性工作。要对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和院系辅导员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方法的培训,进行职业指导师的培训、心理咨询师的培训等等。同时要让这些就业指导第一线的老师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与择业技巧等就业指导课程,充分利用他们的所学,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主渠道作用,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

3.根据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教育

我国最早开展的创业教育在1997年,清华大学举办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1999年由、中国科协和全国学联主办,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分别承办了第一、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民办高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虽然差一点,但是思想活跃,形象思维、动手能力较强,乐于交际,善结人缘,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民办高校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鼓励学生自主创业,通过举办创业大赛、邀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和创业者给学生开设一些创业方面的讲座和选修课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目前已经有了相应的政策鼓励,民办高校也可以对于创业的学生给予经济和政策方面的鼓励,让学生想创业,能创业,并有勇气付诸于行动。

4.立足民办高校阵地,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大学毕业生

民办高校要以为社会培养应用性和实践性人才为目标,尤其目前民营企业成为大学生就业大军中的主要招聘单位,对于大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需求更加明显。学校要整合社会资源,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加强与广大校友的联络,为大学生争取更多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的机会,从而增加大学生的就业机会。例如,笔者所在院系的新闻学20位学生与南京现代快报实行合作教学,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得到很好的结合,这批学生实习期间得到合作单位的帮助和肯定,大三下学期部分同学就受到社会企业内刊的欢迎,就业相对轻松。鉴此,笔者目前所带的2011级新闻学(现代快报强化班)学生大一大二在学校上课,大三和大四第一学期在现代快报为期一年半的实习,学生的报名很是火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很高,充分说明了校企合作这条道路的正确性,不但加强了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也促进了学生的就业。

5.政府加强对民办高校宏观把控与相关政策的支持

政府要加强对民办高校的宏观把控,对于民办高校的办学目的和专业设置进行指导,尤其是对于民办高校中一些已经不具备办学条件的院系给予取缔,加大对民办高校的管理和监督力度,以提升民办高校在社会中的声誉度。

在政策方面,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情况,例如,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从八个方面对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要求。这些政策对于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同样是受益的,但是如果政府对于民办学校办学经费能够给予一定的补助,对于民办高校办学给予更多的政策的帮助,对于民办高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就业会起到更好促进的作用。

6.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增强职业竞争力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民办高校的毕业生更是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达到社会的需求,这才是确保顺利就业的关键。首先借助民办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和辅导员的力量,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方向,树立学习的信心。大一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辅导员跟踪辅导至学生毕业。通过讲座和专业介绍的等方式改变民办高校部门学生的求职依赖心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规划好大学生生活,增强拼搏意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校内和校外的实践活动,提升就业能力。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应聘技巧、制作简历和推荐信的技巧、解读招聘信息等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选择和求职心态调整的能力。邀请企业人力资源、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专家,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进行补充性的实践性职业知识辅导,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7.加强大众媒体对民办高校办学的正向宣传,改变社会用人单位对民办高校的偏见

随着民办高校在中国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民办高校的偏见有所改善,但依然存在,直接影响到用人单位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聘用。因此民办高校需要利用正向的对外宣传,借助大众媒体塑造自身的形象,打造自己的品牌。民办高校要充分发挥学校宣传部门的作用,进行对外的有利宣传,完善校园网这一对外网络窗口,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师资力量、科研成果、人才培养成果进行宣传,及时进行正面新闻的更新。建立和外在大众媒体加强交流和有好合作的意识,对于学校的大事好事,要求社会大众媒体走进校园,进行正面报道,从而逐渐改变社会对民办高校的偏见,给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来缓解就业压力,民办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难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得以解决的,需要民办高校、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大学生自身和大众媒体的共同努力,从而确保民办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周大平.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来了吗[J].瞭望新闻周刊,2004,(7).

[2]戴伶俐.高校国有民办生的就业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

[3]秦倩倩.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现在及其改革方案[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2).

[4]李源.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马发生.民办高校学生特点及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11).

[6]喻怡.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2).

对外汉语教师推荐信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英语课堂;教学策略;教学效果

1.引言

长期以来,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与高职阶段的英语教学各成体系,缺乏有机的衔接和联系。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对中学英语教学的一整套做法不了解或不甚了解;而中学英语教师对高职阶段的英语教学任务与要求也不清楚,其结果就是造成许多高职新生对新的学习方式和英语课程教学难以适应,部分新生更因为跟不上学习进度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的对抗情绪。如何实现高职新生从中学到高职的英语学习习惯和心态的平稳过渡?如何打破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沉默和排解学生的厌学情绪?如何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这些都是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与高职英语教学的比对

造成高职院校新生难以适应大学英语教学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我们将从中学和高职的英语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测试与评价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一些分析探讨。

2.1.教学目的、教学大纲

我们通过对中学和高职两个阶段各自的英语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对比分析发现,中学和高职两个阶段的英语教学目的之间有着较大的不一致性。例如,新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与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一样,其侧重面是培养阅读技能。而高职英语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则是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的信息,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好基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学和高职对听、说、读、写这四种技能的层面分法不同。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分两个层面:阅读与听力,会话与写作;而高职英语教学则分三个层面:阅读、听力、会话与写作。因此,学生不适应高职英语学习的问题最集中的一点主要表现在听力教学方面。

2.2.教学材料

从目前全国使用的JUNIOR ENGLISH FOR CHINA(JEFC)和高中使用的SENIOR ENGLISH FOR CHINA(SEFC)来看,两套教材充分注意了中学阶段初、高中英语教学的平稳过渡。而高职英语教材与中学阶段英语教学的材料相比,除了与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整体关联不够外,仍有不少缺陷,诸如教材的编排体系在保持相对独立的同时未能做到承上启下与循序渐进;其过渡阶段与高中教材脱节;单元所学内容在起始阶段就几乎成了单词的堆砌(中学阶段学习200个左右单词和一定数量的习惯用语;而高职一年级就要求掌握1000多个单词);选材内容过于老化等等,这也是造成新生入学不适应的原因之一。

2.3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由于中学和高职两个阶段教学目标的不太协同,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必然出现不协同的现象。一方面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着重于应试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应用能力的培养,一旦在作业、考试中检验他们的语法知识,则错误百出,高职教师不得不重复讲解旧知识,盲目重复的结果是极大的抹杀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鼓励”学生怀疑中学阶段英语教学的“合法性”,甚至是整个外语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是在教学方法上,中学英语教学阶段,为迎合“爬分”需要和服从“升学杠杆”的指引,大多以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往往以讲解为中心,重点放在讲解词汇、句子结构和用法上,强调讲解后的记忆和背颂。而高职教师则着重文章的语篇分析及文化背景介绍,强调知识的拓展和关联。因此,许多新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上课听不懂,作笔记跟不上教师的讲授,抓不住重点,在学习上存在明显的不适应。

2.4 教学评价与激励

长期以来,中学教学阶段的教师深受“升学率”的压力和学校实行的“结果论”教师评价体制的双重影响,片面的单项评价体制对教师的教学改革试验常视而不见,有的甚至持否定的态度,结果必然会挫伤教师的创新的积极性,产生冷漠对付的消极情绪。高职英语教学的评价机制相比之下要灵活一些,但也无法回避各式各样的考级、考证中学生的表现成为考核高职教师教学的重要指标的现实,师生间的互动难以达成,师生间的情感淡漠,课后鲜有联系和交流,更不要说教与学的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相互配合了。

3.面向高职新生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

综上分析,要实现高职新生的英语学习习惯和心态的平稳过渡,排解学生的厌学情绪,同时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英语教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面向新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当中,我们必须找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目标明确,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积极与学生互动。

3.1找准激发学生兴趣的切入点,挖掘学生学习英语的潜能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无外语学习环境的中国,学生要想追求自我发展,把英语自学下去,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再强恐怕也难以坚持下去。英语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在教会学生英语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出“爱学英语”的兴趣和乐趣,只有这样,学生在校时所学的英语才不会半途而废,才能为其今后的人生发展助一臂之力。

3.2注重学生实际需求,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原则

高职英语教育强调语言学习的实用性以及专业学习的相关性。如果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仍沿用应试教育模式,不结合学生实际,就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鉴于此,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应围绕培养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掌握好实用与够用原则。

(1)明确学习目标。要实现中学和高职英语教学整体上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英语教师必须把英语教学思想转变到对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整体培养上来,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围绕一个目标进行,那就是让学生掌握英语这个有用的工具,进而获取专业所需信息。离开这个目标进行教学,一味地追求高考升学率或四、六级的通过率,忽视了语言最基本的技能一听、说、读、写的训练,其结果只能是费时低效,高分低能,打击进一步学习英语的激情。

其次,要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以就业为导向、学生为本位, 深入调查研究学校学生的需求,根据学校专业设置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编写适合自身专业和学生特点的教材,指导、服务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实践。

(2)尊重学生差别,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由于高职新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师应该对不同基础、不同专业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使学生觉得能身体力行。例如,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多学一点,差的学生可以少学一点;教师可以给基础好的学生增加一些课外任务,如上网查阅资料、阅读课外书籍等;对基础差的学生只要求完成必做的任务。允许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以学生为本,多留时间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做到教一点、会一点、用一点,使学生人人敢开口说英语。

(3)把握不同的评价尺度,摒弃“一张考卷定成绩”的做法。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建立学生学习档案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在美国,一个中学生升高职不只是凭一次性测试,还需要有三位权威人士的推荐信、在校学习成绩、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或ACT(American College Test)的成绩、个人作文(说明自己的特点和志向)。这些不同形式的评价方式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人品、秉性、智力、潜能等,而不仅限于某些学科成绩。这很值得我们深思。它提醒我们无论是对学生个人或对学校、校领导和教师的评价都不能仅看学科成绩,更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否通过教育得到了提高。

3.3沟通情感,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

在开展教学活动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尤其要关心学困生,体谅他们的难处,帮助其克服困难,要耐心辅导,善于发现、捕捉其闪光点。教师耐心细致的育人精神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教师的好感、敬

爱和信赖,会在师生之间架起持久的情感桥梁。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点燃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之火。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爱使学生亲近教师、产生信任,对教师的教育必然乐于接受,教学也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结语

由于中学阶段英语教学和高职英语教学存在诸多方面的不协同,这给面向高职院校新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压力。从大学英语教学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看,高职新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否调动起来关键在教师,教材的选取和运用在教师,能否争取校方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关键在教师。它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不断务实地探索教学经验和教学策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最终提高教学水平,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程熙旭. 打破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沉默―提高课堂互动的行动研究[J].中国外语教育,2011.

[2]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徐小贞.希望英语[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业,2005.

[4] 傅新民,龙建华.职业教育实践凝思[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5] 倪传斌.中、高职英语教学衔接情况调查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5)

对外汉语教师推荐信范文第9篇

“其实我本人不太想当公务员,但家人让我当。我本来想去一家大公司,收入不错。”国际经济学专业的M博士当场就填了我发的“博士就业调查表”。他的求职比较顺利,开始找工作的时间是在毕业前一年,先后投了10份简历,而且都是发电子邮件,没有像许多人那样――制作厚若砖头装帧如书的精美简历,一趟一趟地把简历送到不同的用人单位。他只参加了4次面试,这在求职博士中算轻松的(在调查的50位博士中,只投1份简历就找到工作的仅有两人,投10份以上的占半数,投20份以上的有10人)。看好公务员这一职业的不仅是博士生,许多社会公众也持这种观点。

在调查中,三分之一的博士考过公务员。多一次考试,就多一次机会,何况,公务员考试时间在毕业前。博士们如是说。

有报道称,和以前博士毕业后九成以上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不同,现在博士就业出现新动向,半数以上进入政府,当上了公务员。

近年来,公务员热再度升温,不仅考公务员成了大学毕业生的第一选择,许多硕士,博士生也趋之若鹜。这固然与大学盲目扩招、大学生就业困难有关,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政府占有大部分社会资源,必然会吸引大量的人才资源,比如收入稳定,事业有预期,各种福利待遇比一般企事业单位优越。问题是,博士生当公务员是不是官本位思想在作怪,是不是一种人才浪费。

在调查中,80%的人攻读博士的原因是“学术追求,导师吸引”,只有不到20%的人出于“学历要求”或“找工作需要”。有人指出,虽然,高学历人才报考公务员,可以有效推进公务员队伍结构的优化和素质的提升,对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执法水平,加强公务员的整体队伍建设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由此衍生的问题也值得警惕:国家机关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过大,不利于人才流动到企业、科研机构等一线单位,不利于人才流动到基层岗位。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的“博士就业新动向”,不过是强势政府对人才进行“抽水”的表征。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是国家竞争力的根本,也是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而公务员职位,根本不需要集纳如此多的高学历人才。2006年,全国政协委员朱成钢曾在“两会”上发出呼吁:“人才要留给企业。”事实很清楚,许多博士公务员干的活,本科生照样可以干好。

据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院士在首届全国地方大学发展论坛上透露,中国的博士培养速度过快,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我国有本科授予权的高校有700多所,美国有1000多所。具有博士授予权的高校已超过310所,美国只有253所。2006年,美国培养的博士有5.1万人,我国培养的博士已达4.9万人;2007年,中国博士人数已超过5万人;今年博士人数继续上升,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杨玉良说:“博士速度增长过快已带来了就业难的问题,15年前一个高校岗位招聘,只会来3~5位博士,现在1个岗位至少会有百余位博士来应聘,以前95%的博士毕业后都会留在高校或科研院所,现在半数以上都进入政府部门,当了公务员。”

屈尊还是自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S博士是一所名牌大学语言学专业的博士。从本科到博士,他在这里一共读了11年。到今年6月份为止,他仍然没有找到工作。他原以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找一所像样的高校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现在感觉自己错了。最后,他不得不联系读博士后,然而选择读博士后的人也不在少数!直到6月中旬他还在等候消息。

“一开始,我比较自信,求职简历从京城最牛的两所学校投起。等了一段时间没回音,我就投了几个二流高校,后来打电话问,人家说也已经定人了。这时,我感觉情况不妙。”S博士苦笑着说。再往下那些学校,无论从学术水平还是科研条件,他从内心里都不太满意,然而挤在那里的人也很多。读博士后跟读博士一样竞争激烈。“我联系过一所大学,他们要求两年内在他们规定的核心期刊发表4、篇文章,鬼都知道这些期刊的审稿时间长达1年。”

博士求职是不断面对现实的过程,大多数博士求职者最后的去向与开始的选择都有偏差。想去大学,偏偏去了公司,想作研究,却考上了公务员;学的是文学史,却教了对外汉语;想留北京,却没落实户口,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很多人哭笑不得。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会的一个调查显示,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的博士,都面临着就业面狭窄这一问题。特别是文史类专业的博士生,大多表示出就业信心不足。“愿意到高校去当老师”的约占66.7%,而选择“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的博士仅为3.6%。特别是文科专业的博士生,由于自身领域狭窄的限制,除了到研究所、高校,或考公务员外,感觉找不到更好的出路了。

想去高校而不能,这是京城博士求职的普遍心态。B博士在谈到他的求职经历时说:“根本没有你希望的教师岗位在等你,求职几乎等于央求。”面对蜂拥而来的求职者,高校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你的到来熟视无睹,“噢,求职呀,把简历放下吧,有消息会通知你的”,然后,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一种是热情接待,但管事领导往往会对你说一句话:“你很优秀,但我们没有岗位。”B博士先后到过十几个高校求职,“当你到了一家单位的人事部门,将你简历稍稍一瞟,人家就会带着‘那种’眼光挑战性地问你:你来工作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我们的情况你了解多少?然后就是步步深入的提问。最后你才明白,找工作就像谈恋爱,一见钟情的事情完全是水中花,你需要长期、认真、执着地追求。你了解人家有多少老师吗?他们的研究方向或教学专长是什么?他们的著作或论文你读过多少?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最要命的是,他们的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这些问题不能说不合理,但是,对于一个要投递二三十份简历的博士来说,他不可能把这些问题弄得一清二楚。很多人求职前会抱这样的心态:有一个博士文凭,有几篇核心刊物的论文,有导师的推荐信,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尤其是有一部前沿性质的博士论文,到一个不太起眼的高校求职应该有吸引力。但是。你错了,错就错在不切合北京就业实际。”

B博士的说法可能只是一面之词,但却点出了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对此,网上出现了大量分析和教导性的说法。比如总结出影响博士就业的错误观念:“一步到位的观念,专业对口的观念,收入第一的观念,户口至上的观念,干部身份的观念,创业太难的观念,―开始就想大事的观念,找一个稳定工作的观念。”还有调查说,许多用人单位表示,招聘时更看重求

职者的综合素质。很多人力资源经理还认为,一些博士有很强的优越感,人际关系不容易处理好,动不动就跳槽。所以还不如选择那些学历虽然不特别高,但工作经验相对丰富的求职者。

社会认为博士期望过高,博士们自己觉得有些失落,两厢看法谁是谁非,恐怕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学历追查:无理要求还是水涨船高

到很多用人单位求职,不光要看你的博士学历,还要追查学历“三代”,看你的本、硕学历是不是“211”或“985”。本,硕、博都在北大就读的学生有一个雅号叫“三北人员”,比起那些硕士或博士才来北大的学生,他们更有优越感。对此不少“后来博士”无可奈何。据社科前沿网的一条消息,北京大学一位博士毕业生到吉林省一所高校求职,刚接触时高校对他很有兴趣,但一查“第一学历”,发现这位博士毕业生在大学本科时读的不是“名校”,于是将其拒之门外。据了解,博士和硕士毕业生就业时要“追查”本科学历,在很多用人单位已是普遍现象。如果本科不是出自“名校”,那么无论你是硕士还是博士,连人带文凭一起都会打折扣。

这家网站还透露了北京物质学院招聘教师的细节。2007年12月26日,北京物资学院将要进行一场特殊的博士生选拔会,据该校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当年学校将要面向社会招聘30名博士生,凡被录取的博士生进校就可获得两居室的住房。优厚的条件一下吸引了300名博士投递简历。据介绍,由于前来应聘者过多,北京物资学院也在选拔上提高了条件,首先将优先考虑国家认定的“211”重点大学毕业的博士生,其次,学校选拔的博士必须是本、硕、博连读的,如果中间有工作之后再读博的也将先被淘汰掉,“这主要考虑到一个年龄的问题,我们规定,被招上的博士年龄必须在35岁以下。”最后,学校还将专门为此次选拔组成一个由10位专家组成的对博士生进行现场考核的评审团。“我是1996年毕业的博士生,那会儿的博士生真是一个顶一个的,非常抢手,我们班所有同学都找到了非常好的工作。”物资学院邢老师感叹道。

一个岗位10名博士争。在名校如林的北京,北京物资学院可以说是“名不见经传”。但如果你想成为幸运者,就要和另外9名博士激烈拼杀。对许多博士来说,这种激烈的应聘PK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我投了不下100份简历”

“延期”和“读博后”是近两年北京高校毕业的博士们常用的口头语。之所以要延期毕业或读博士后,主要是因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T博士是我认识的少数几个往届毕业生,他在两年的求职中,投递了上百份简历。这个数目的确惊人,其中的付出和煎熬常人很难想象。平时见他总是独来独往,说话慢条斯理,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没有想到,他的求职经历如此艰难。

2007年初,他的导师帮他联系了一家出版社。“一个部主任是我导师的同学,他说要人,我就把简历递过去了。但我的女朋友想让我去高校,我有点动摇。我跟导师说了一下,他又给我推荐了高校。不知导师跟人家出版社说了没有,反正人家没有再通知我面试。后来才知道,部主任并非唯一管事的人,他们的社长也推荐了一个人。”他3月份给那家大学投了简历,“大概是4月21日左右,我参加了他们系里的面试,面试完出来。走在楼梯处,教研室主任出来叫住我,说可以。我当时很高兴。没过几天,系里领导又约我见了一次面,安排我的教学工作,并提及出国的机会。他们还让我把别的单位推掉。我一看这边形势不错,就把别的单位都推掉了。5月8日以后,我迫不及待地打电话问他们结果如何。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那次面试以后正好是五一长假。刚接通电话,对方就告诉我,他们学校人事处不同意接收我,因为我的硕士就读学校不是“211”,发表的文章也不够多。我当时在各类期刊只发了4篇。但到底多少是个多,很难判定。我知道这是个借口,但也没有办法。后来,导师给我做工作,就办了延期手续导师对这件事没有据理力争,而是劝我,我能理解,知道他也很为难。”

有了这样的教训,T博士今年积极主动了许多,他不敢再相信任何口头承诺,对面试的含金量也抱有了戒心。高校、出版社、研究院,只要稍与所学专业沾边,他都投简历。后来,他联系了一家不错的出版社,还在那里实习了几个月。“副社长说要人,让我先做一些审稿的工作。”但是,到5月份出版社里定人的时候,他又一次被淘汰了。之后是接连不断的简历投递、初试和面试,他还投了不少京外单位,比如广东、湖南的一些高校,但最后都没有成功。“有一段时间我都到了这样的程度,只要北京有个单位愿意要我,我可以马上签约。”

谈薪:欲说还休的话题

要不要“谈薪”?这个问题困扰着大部分求职心切的博士。不主动问,你根本不了解对方给你开的“价”,等到合同签完才发现,薪水实在跟自己的预期目标差太多,甚至会影响今后的生活水平;主动提出,又忐忑不安,担心用人单位认为你太功利,甚至有可能因此失去即将到手的机会。

在我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博士明知道工资并不高,但为了争取到一个专业对口、有发展前途的平台,甘愿放弃待遇较好的高校,接受低工资岗位。一位有海外学术背景的北大博士,一心想做学术研究。他曾经当过10年的外语专业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除了年龄,他的优势显而易见。然而他本人联系了好几所高校,都不满意。这些高校不是教公共外语,就是理工科院校的外语专业。几经考虑,他最后选择了一家研究院,而每月工资不到两千元。“我就想老老实实做点研究。”

不要以为他最“惨”,别的博士连这样的选择权都没有。大多数人只能任人“宰割”,大家常说的一句话是:能进去就不错了!对于待遇的问题,更多的做法是侧面打听。事先了解。对于想进高校的博士来说,京城几十所院校的待遇已经被前任师兄师姐摸得差不多了,留给他们的任务是想办法挤进去。

因此,谈薪主要是那些想到公司和企业求职的博士要做的。而相当一部分一心想做研究的人文学科的博士只好“望钱兴叹”了。

痛上加痛:遭遇性别歧视的女博士

2004年3月27日,天涯社区网站一个署名“北大又一博士”的网友发出《北大博士征婚,抗议就业性别歧视》的贴子,痛陈自己的求职遭遇。

“从去年开始找工作,有3家单位以不招收女生为由在递简历后拒绝了我;另有一家单位告知我今年不招收我的专业,但是却通知了我专业一个男生面试。另有4家单位在面试之后由于不招收女生拒绝了我,其中有两家单位明确提出性别问题。两家明确以我是女生拒绝的

单位中,一家认为自己单位的女人已经太多,需要男生调节,一家认为自己单位去年刚刚进去一个女生,评职称、发奖金怕发生矛盾、影响团结。”

女博士不仅要忍受性别歧视,还要忍受那漫长而令人疲惫的应聘马拉松。L博士说,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提出的条件不仅越来越苛刻,应聘过程也越来越漫长。

“这简直是对应聘者心理承受极限的挑战”。她向我详细描述了她的面试过程:我去北京的一家学院面试,第一轮试讲后,我和另一位男生进入了第二轮的面试。第二轮仍然是试讲,不同的是,第一次面对的是领导、老师和人事处的工作人员,讲15分钟;第二次面对一个班40多个学生以及系里的几位领导和老师,讲一小节课,45分钟。第二次试讲结束后,系里的领导和我们谈话,主管领导明显表现出了对我女性身份的种种担心。虽然如此,他们还是一致认为我表现不错,因此仍然无法最后决定,说要把我们同时推荐到学校,让校领导去拍板。于是我又参加了第三轮面试,这一次是面对学校领导和各院系领导作自我介绍,并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虽然我自己感觉还可以,结果在这一轮还是被刷了下来。我最后去了一所北京之外的大学,那里的求职过程一点都不比北京简单。先是试讲,试讲通过后学院以1:3的比例上报学校,然后是参加人事处组织的心理测试,最后是校领导亲自面试。而这三次面试都安排在不同的时间,因此我从北京到那里往返跑了三次“虽然结果还可以,但其中漫长的等待和‘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感觉让人时刻都无法放松,那种焦虑和煎熬真是一言难尽。”

高学历就业冷思考

不仅仅是这些。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现象:职场同学遭遇战;令人疲惫的应聘马拉松,神秘莫测的人际关系;千差万别的家庭压力;要户口还是要单位等等,几乎每一个难题都令人头痛。学生头痛,导师头痛。他们都不愿看到自己的学生被就业问题碰得头破血流。

高学历就业引出的是对教育体制和就业机制的思考。

教育资源分配问题。为什么高学历人才如此热爱首都?L博士或许道出了一个重要原因。他去年分配到重庆一所大学当教师,工资待遇不错,有两室一厅的过渡房,而且当年就评了副教授,这在北京绝对是神话。然而,他对我说,这里缺少学术氛围,缺少可以交流的朋友,信息不畅,资料缺乏,感觉像与世隔绝,每天在混日子,非常枯燥。

人不单单需要物质,还要有精神。

留在北京,尽管住房紧张,消费水平高,生活节奏快,但仍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特别是走到了学术顶尖的博士。他们有些骑虎难下,既然进了学术殿堂的门,就想一直走下去。有关部门一再提倡大学生到边远地区,但在就业过程中,绝大多数人还是首选留下。北京有好的人文环境、学术环境,以名校和科研单位为中心的文化氛围。发达的信息网络,功能齐全的资料设施和优良的人员素质。这些条件是博士们最需要的。

国外许多名牌大学并不都集中在首都,比如美国,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在波士顿,耶鲁大学在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英国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都在剑桥小镇,城以大学名,而不是相反。德国的几所世界知名大学,海德堡大学(海德堡市)、图宾根大学(图宾根市)、哥廷根大学(哥廷根市),都不在首都。不少博士曾表示,如果在中国边远小城有很好的大学、图书资料、信息资源等条件,那些地方也愿意去的,而且不少边远地区的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要好于大城市。而现状是,绝大部分的名牌大学集中在大城市,特别是北京。

学科设置和专业改革。现在许多学科,特别是一些传统学科是在五六十年代设立的,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实行的是计划体制,国家包分配,很多专业不需要考虑市场需求,比如文史哲等学科和专业。但是今天,市场需要是最大的现实。许多教授和学者以保存国粹、反对功利等理由来呼吁全社会对这些“务虚”的学科的重视,然而残酷的就业现实使这些学科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有一位老教授表示,近几年不想再招收博士生了,原因是,看到他们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招他们来读书,于心不忍。

上一篇:自主招生校长推荐信范文 下一篇:智联求职信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