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方式范文

时间:2023-03-19 11:59:06

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方式范文第1篇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根本上改变人类生存发展的观念。

一些优秀的企业家不仅看到了低碳经济在未来给人类带来可观的经济前景,而且深刻感悟到它对一个企业带来的思维方式的变革,对一个个体生活方式的变革。

“企业除了追求利润,更多需要一种灵魂性的东西来充实企业的精神文化。关注消费者需求,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用企业力量去推动社会发展。”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如此评价低碳发展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远大空调总裁张跃则认为:“作为低碳经济,它是一种文化的变化。不要认为低碳经济会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它反而可能会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低碳经济里最突出的一条就是使原来的生活方式有所变化。比如出行的时候用低油耗的车子,甚至坐公共车辆;选择居住的地点尽量离工作的地点近一点;不需要的东西少买一些,所有的东西尽量用的时间长一点,一次性消费的东西要少用一点等等。

张跃认为,不能简单地认为富裕、发展就是消费,就是增加经济。一些能源消费很低的西方国家,他们在精神消费方面比较多,文化、教育、高质量的食品、高质量的社区生活,这些都是降低碳排放的。

这就要追问到一个更本质的问题:经济发展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仅仅是为了一个好看的GDP指标,而不是长远地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这样的经济又能是好的经济吗?这个问题给每一位与会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会议结束,当王姚刚走出酒店时,户外刚经过一场雷阵雨的洗礼。一天的脑力激荡,让王姚刚感慨万千。回家路上,王姚刚呼吸着雨后新鲜的空气,他决定从此以后每个星期都拿出一天来坐地铁上班。

低碳生活方式范文第2篇

他说:“毕业生种树是送给母校的礼物,但今年我特别强调,植树造林可以抵消二氧化碳排放,希望年轻人走向社会后承担更多节能减排的低碳责任。”

胡正明的灵感来自在北京召开的今年全国两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号召“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说,要更加注重“绿色经济、低碳经济领域立法”。

胡正明引述科学数据说,一棵树每年可吸收18.3千克的二氧化碳,种一棵树可抵消发100度电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他在校园里还鼓励大学生循环使用教材、组织学生会发起跳蚤市场、定期回收办公室废报纸、多使用热水瓶减少饮水机耗电等。

“我希望年轻人追求低碳生活,从细微的习惯开始改变。”胡正明说。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目前中国每年消耗大量的能源。陈耕举例说,2009年煤炭消费量高达30.2亿吨,“打个形象的比方,这相当于平均每个人一年消费了2吨多的煤炭。”“倘若每个人都真正做到节能,中国的低碳发展潜力巨大。”陈耕说。

复旦大学社会学家于海教授认为,“低碳”能够在中国流行,说明低碳理念被大多数老百姓所接受,但同时“中国在飞速地奔向汽车社会,理念与行动的矛盾依然存在”。

【素材点拨】

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环保的需要,更是节能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低碳”概念在去年底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期间开始风靡中国,今年两会上对“低碳”的热烈探讨掀起了新一轮风潮。就中国而言,发展低碳已是刻不容缓,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而发展低碳不应只停留在口头上,要切实从节能做起,从节水、节电、节煤、节油等做起,实现低碳需要所有人一起行动,不仅从政策的层面,还要从道德等层面来强化人民的“低碳”意识。

【适用主题】

低碳生活方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引导

一、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方式理论概述

低碳经济因“碳”而起。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对石化能源的过度使用,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升高,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2009年12月8日,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2009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10年。此外,全球变暖也使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温室气体主要是指《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六种气体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六氟化硫、氢氟烃和全氟烃。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大约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0%。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新概念应运而生。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方式摒弃了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的发展模式,与高消耗、低效率和高排放的传统经济有本质上的区别。低碳生活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减少碳的排放量,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二、我国消费者现行生活方式现状分析

1.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人的碳足迹越来越大。随看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方便、快捷以及奢侈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总要消耗电,煤气和汽油等资源。出门总使用塑料袋,一次性餐具,办公室使用纸张、电脑等,每天开车上下班等。中国汽车需求增长是世界最大的需求市场。由此可见,我们每天都在产生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这些都直接或间接产生着碳足迹,我们每用100度电,等于排放了大约78、5千克二氧化碳,乘飞机旅行2000公里,大约排放了278千克的二氧化碳中。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人的碳足迹越来越大。

2.不良的“便利”消费嗜好造成了高碳的排放量。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消费者已形成了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这些生活方式有许多是不低碳的,现在的家用电器几乎都有待机功能,也就产生了巨大的待机能耗。有调查表明,我国城市家庭平均待机能耗相当于这些家庭每天都在使用一盏15瓦到30瓦的长明灯,占城市家庭用电量的10%.有统计数据表明,仅仅电器没有插头,全国第待机浪费电量高达180亿度,相当于3个大亚湾核电站年发电量。

3.中国特色消费行为中的仪式消费形成了高碳消费。中国特色消费行为中的“人情消费”、“仪式消费”属于较典型的高碳消费,中国是世界上仪式最盛的国家。婚丧嫁娶,添丁月、乔迁之喜、升学高就、开张开业都构成了中国人仪式消费的内容,中国消费者通常在办这些仪式过程中,通常都会邀请亲朋好友,同事同学来大操大办一番,一般会宴请宾客过来,会大鱼大肉好酒好菜招待,且浪费越多,排场越大,来往的车辆越多主人就会越有面子,在这些排场的背后就会以消耗大量的肉类和燃烧大量的燃油为代价换来。

4.面子消费和奢侈消费导致了高碳消费行为。在中国无论高中低消费都存在或多或少奢侈浪费成分,许多人购买商品主要动机不是为了求实求美,而是求名、求利、求新、求异、求时尚。为了这些动机,被抛弃和闭置的东西越来越多,浪费的商品越多,浪费的资源也会越多,相应地浪费的能源会越来越多。在我国私家车销售量增长最快的是豪华车,其中高档大排量的进口车增长最大。购买住房时,尽量购买面积大的,装修时尽量使用高档豪华、色彩鲜艳的装饰材料,这都大大增加能源消耗。

三、低碳生活方式的引导

1.国家是引导消费者低碳生活方式的主导。首先国家应加强宣传,引导消费者的低碳消费理念。国家应通过科普知识推广和公益广告的形式,加强对消费者环境知识教育和环保意识。通过社区文化活动,营造低碳消费文化氛围。促使消费者在消费存在沿海经济消费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需要和生态需要,以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进行消费;其次国家应完善法律法规,引导消费者的低碳生活方式。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低碳消费的消费行为给予支持和激励。主要体现在通过信贷、税收以及补贴政策方面给予倾斜。例如消费者在购买小排量汽车、水电用量不超国家标准,家电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和变频空调等,对这些低碳消费行为国家就可以利用价格、补贴等经济杠杆进行调节;最后国家公务员应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引导消费者。国家正常机构运转需要庞大的行政管理支出费用。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规范机关工作人员社会资源消费行为,在推行低碳办公、低碳采购、低碳消费的具体措施,使政府工作人员真正能起到示范和引导消费者低碳生活方式的作用。

2.企业是引导消费者低碳生活方式的中间力量。作为资源消耗主体的企业,就应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引进高新技术,主动降低能耗,努力在生产、流通和消耗等环节建立起资源节约型和循环利用型经济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积极研发和生产低碳节能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可供先的环保节能产品和低碳产品。首先企业应实行清洁生产战略,制造出无公害、无污染、无化学物质的低碳产品;其次企业要增加环保意识。企业要从产品设计开始,就要用低碳和环保的设计理念来指导企业的研发和设计工作;最后企业应加强低碳产品的质量检测和监督工作。尽快按照国家标准制定我国低碳产品质量认证标准,推广现代科学管理和低碳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培植低碳产品优秀品牌。

3.消费者是低碳生活方式的承担者。消费者首先要有低碳消费的理念,低碳的生活方式是可以培养的,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可以慢慢改变的。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已经是第二大温室汽体排放国,仅次于美国。中国消费者应该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采用低碳的生活方式,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1)改变不良的消费嗜好,减少每个人的碳足迹。消费者应尽量采用低碳的生活方式。如尽量注意生活细节,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包括一次性餐具,一次性购买袋,一次性面纸巾,家用灯具尽量换成节能灯,随手关灯以及还使用时关闭电脑电视及其他电器。每人每年少买几件不必要的衣服,旧衣服充分利用,每人每天少吃0、5千克的肉,多吃素食。洗菜水浇花,其他生活用水冲马桶做清洁。出行时,尽量少开车,多坐公交或骑自行车,或选择坐轻轨地铁多用电邮,少用传真打印机等。上述所说这些,都属于低碳生活习惯,只要用心去做,都是完全可以做到的。(2)选择低碳家居,尽可能减少碳排放量。近年来,家居装修风格,一直在不断变化,选择简约的设计风格就是一种低碳的生活方式。要改变过去那种崇尚奢华的家装设计理念,必走简约路,以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为原则,减少空调电灯的使用机率,节约装饰材料的,节约用电用水,减少建造成本。除此之外,在建材的色彩使用上尽量使用冷色系,少使用暖色系。建筑材料尽量使用绿色环保材料和可循环材料。(3)注意废物利用,减少碳排放量。首先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对于可回收物不可回收垃圾分类后再处理,一方面可节约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污染。其次注意生活细节,变废为宝。如将喝过的茶叶晒干做枕头芯,不仅舒适,还能帮助改善睡眼,用废纸壳做烟灰缸,随用随扔,省事且方便,将易拉罐盒必为花瓶,或茶叶罐,美观又实用。

参考文献

[1]林伯强.低碳经济[N].第一财经日报.2009-09-12

[2]殷耀.聚焦城市居民“低碳生活”[N].经济参考报,2009-09-08

[3]陈晓春.略论低碳消费需要[J].消费经济.2010(4)

低碳生活方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饮食

现阶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一些地区风能发电价格高于煤电、水电;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离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取的商业化目标还很远;以大量消耗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代价的生物燃料开发,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粮食、肉类、食用油价格的上涨。

从世界范围看,预计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也只能达到世界电力供应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因此,在“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风能、生物质能都是太阳能的转换形态)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着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的环境日主题提示人们,“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便利”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比如,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了20%。

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

上海约有大中型超市近800家,超市便利店6000家,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采用玻璃门冰柜,顾客购物时只需举手之劳,一年可节电约4521万度,相当于节省约1.8万吨标煤,减排约4.5万吨二氧化碳。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二,是以“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今年6月全国开始实施“限塑令”。无节制地使用塑料袋,是多年来人们盛行便利消费最典型的嗜好之一。要使戒除这一嗜好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单让公众理解“限塑”意义在于遏制白色污染,这只是“单维型”的环保科普意识。其实“限塑”的意义还在于节约塑料的来源——石油资源、减排二氧化碳,这是一种“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据中国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1.2万吨标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关联型环保意识不仅能引导公众明白“限塑就是节油节能”,也能引导公众觉悟到“节水也是节能”(即节约城市制水、供水的电能耗),觉悟到改变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与节能、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三,是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国内人们无节制地使用私家车成了炫耀型消费生活的嗜好。有些城市的重点学校门口,接送孩子的一二百辆私家车将周围道路堵得水泄不通。由于人们将“现代化生活方式”含义片面理解为“更多地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提供的便利”,导致了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于高能耗的动力技术系统,往往几百米的短程或几层楼的阶梯,都要靠机动车和电梯代步。另一方面,人们的膳食越来越多地消费以多耗能源、多排温室气体为代价生产的畜禽肉类、油脂等高热量食物,肥胖发病率也随之升高。而城市中一些减肥群体又嗜好在耗费电力的人工环境如空调健身房、电动跑步机等进行瘦身消费,其环境代价是增排温室气体。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四,是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低碳饮食,就是低碳水化合物,主要注重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消耗量,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目前我国国民的日常饮食是以大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的生产形式和“南米北面”的饮食结构。而低碳饮食可以控制人体血糖的剧烈变化,从而提高人体的抗氧化能力,抑制自由基的产生,长期坚持还会有保持体型、强健体魄、预防疾病、减缓衰老等益处。但由于目前国民的认识能力和接受程度有限,不能立即转变,因此,低碳饮食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不过相信随着人民大众普遍认识水平的提高,低碳饮食将会改变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方式范文第5篇

平时勤动手动脑,让旧物换新颜,也可以实现 “低碳”。一般家庭都有很多废弃的盒子,如肥皂盒、牙膏盒、奶盒等,其实稍加裁剪,就可以轻松将它们废物利用,比如制作成储物盒,可以在里面放茶叶包、化妆品之类的物品;还可以利用方便面盒、罐头瓶、酸奶瓶制作一盏漂亮的台灯;喝过的茶叶渣,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既舒适还能改善睡眠……

外出时,如果路不是很长,可以步行,不需要坐车。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好处多多。

在家中,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种了几盆花,这样既改善了空气,又让家中变得春意盎然,永远都是绿色的。

我的家里有一个大木桶,不仅能装要洗的衣服,还可以储存我们洗完澡和脚的水,用那些水拖地、冲厕所等。一个月下来,我发现节约了不少的水呢!

如果短时间内不用计算机,就将它转为睡眠模式。如果长时间内不用计算机,就将它关机。这样既省电又维护了你的电脑。

回到家后不需要把所有灯都照明,在哪个房间就开哪个房间的灯,离开房间后要关闭房间的灯。

少用纸巾,改用手帕,相当于保护了半片原本将被砍掉的森林。

尽量少用一次性筷子,出门用餐时自己随身带一套餐具,这样既卫生,又不浪费。

定期清洗空调,不仅为了健康,还可以省电。

如果堵车的队伍太长,还是先熄了火,等车队开始移动再开火吧!

考虑到坐公交为世界环境做的贡献,至少可以抵消一部分开私家车带来的优越感。

用废的电池不能和其他垃圾共同放在一个垃圾箱里,要把它们专门放进“废旧电池垃圾箱”中。

科学地勤俭节约是优良传统;剩菜冷却后,用保鲜膜包好再送进冰箱;热汽不仅增加冰箱做功,还会结霜,双重费电。

买衣服时,最好是买棉质、亚麻和丝绸的衣服,不仅环保,而且还耐穿、优雅。

洗干净同样一辆车,用桶盛水擦洗只是用水龙头冲洗用水量的八分之一。

低碳生活方式范文第6篇

【关键词】政府政策;低碳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6)01-178-02

政府制定和出台实现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的法律法规,为实现居民的低碳生活方式提供制度保障,积极宣传低碳生活方式,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

长期以来,基于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及整体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物质消耗的粗放型增长的方式来实现。为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依靠对能源的消耗来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因此,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一)大量消耗化石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走完发达国家用了一两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但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多依靠高能耗和高污染的工业,造成巨大的碳排放量,因此,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高能耗和高污染工业的支持,而且在我国粗放型经济尚未得到解决的时候,经济社会有面临着新问题的不断出现,例如,第二产业的比重较高,第三产业的比重相对较低;东部地区发展速度较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较慢;企业发展的创新能力不足;投资大,但是消费水平较低等现象的存在,造成经济增长不仅需要依靠大量的化石能源的消耗,代价较大,而且工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严重,生产力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

(二)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水平不高

我国环保产业虽然得到较快发展,但是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极端天气、海啸、地震、温室效应等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环境保护的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而环保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政策的支持,因此,我国作为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要把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并且实施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我国节能产业大多都处于起步阶段,总体规模相对较小,环保产业的发展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我国环保产业的创新能力不强,节能环保创新体系不够完善;我国环保产业的规模相对较小,节能产业的节能环保设备也不够完善,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没有实现品牌优势;我国经济发展过于依靠高能耗、高污染工业的支持,而且污染治理的相关设施还没有在污染型企业中建立起来。

二、国家有关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从全球范围来看,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温室效应的过程中,世界各国普遍制定和完善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为实现节能减排提高制度保障,我国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尚不够健全,即使我国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以此约束和激励居民的生活行为,但是我国出台的相关的政策法规扔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政府在营造相关制度体系方面还有很到的发展空间

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的实现虽然是属于生活领域,主要依靠居民的自觉行动,但是需要政府营造一个推动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的制度环境。近年来,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通过税收手段、提供政府补贴等方式引导居民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生活方式,但是我国政府在制定相关的政策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政府在制定低碳政策的过程中,对低碳政策的设计缺乏总体的设计,没能形成完善的低碳环保体系,相关低碳政策的配套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低碳环保体系的总体功能;第二,我国政府虽然重视节能环保,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节能环保体系,但是,我国政府已经制定和出台的低碳法规和低碳政策主要是针对生产领域,倾向于抑制高污染和高能耗企业的发展,而对居民生活领域的相关的低碳政策则相对较少。

(二)政府及相关的工作部门应承担着榜样的作用

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的实现需要政府制定和出台的相关的政策法规来约束和规范居民的行为方式,推动节能减排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落实,但是,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的实现不能仅仅依赖于政府制定和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低碳生活方式的实现还需要每一个居民的努力,而每一个居民的努力还需要依靠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带动作用。政府是居民实现低碳生活方式的身体力行者,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在实现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应该起到引领作用,通过自己的低碳行动向周围的人宣传低碳生活方式,在吃、穿、住、行、用等各个生活领域中践行低碳行动,引导居民实现低碳生活方式。因此,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在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生活方式的过程中起到表率作用,对政府机构存在的严重的浪费现象起到监督和遏制的作用,通过政府工作人员的自身的低碳行动带动居民的低碳活动,从而引导居民实现低碳生活方式。

三、宣传力度不够

低碳生活方式是当前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必须建立的一种绿色的生活方式,居民对低碳生活方式的支持力度还是相当高的,但是居民对低碳生活方式的认识水平不高,而且,大部分居民在认识到低碳生活方式重要性的时候并没有做到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一)居民的不良生活习惯没有得到改变

尽管大部分居民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一部分低碳行动,但是大部分居民是出于习惯的支配,而不是受低碳意识的支配,而且大部分居民并没有意识到实现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居民在思想上没有形成低碳生活的意识,在行动上就难以实现低碳生活方式。首先,政府对实现低碳生活方式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大部分居民意识不到当前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使居民意识不到自己的行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作用,居民认识不到自己的不良的生活习惯对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其次,政府对低碳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居民对低碳生活方式的认识不够深入,自己的低碳行动也只是局限在简单的节约用水和节约用电的层面,或者,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希望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但是却不知道怎样实现低碳生活方式;最后,政府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存在不平衡的现象,有些地区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相当到位,但是有些地区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则相对较少,这就造成了有的地区的居民在积极的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有的地区则仍然按照原来的生活习惯生活。

(二)对学生的低碳教育不重视

当前,大部分大、中、小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认识不够,除了因为政府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力度不够之外,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低碳教育,对低碳生活方式的认知也是一知半解,尤其是在小学生的教育中忽视低碳教育,从而使大部分学生没有从小养成低碳生活方式。低碳教育是中小学教育学家于新春提出的教育理念,低碳教育倡导建立一种和谐高效的教育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减少,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首先,低碳教育将低碳生活的内容引入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中,使学生在平时恩对学习生活中严格规范自己的行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使用不符合碳排放标准的物品等等,从而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转变不正确的生活习惯;其次,低碳教育将低能耗、低污染、环保、节能的低碳理念引入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构建一个完善的低碳教育体系,从而使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能树立低碳理念,提高低碳意识,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樊雅丽.生态文明理念下地弹生活方式的转型[J].文史博览(理论),2013(1):72.

低碳生活方式范文第7篇

“生活方式”迄今不是一个有公认严格定义的概念,对其范畴的界定多种多样,尽管如此,几乎所有研究者都认为消费是生活方式的重要内涵,生活方式的差别外在表现为不同主体之间消费方式的差异。之所以对生活方式概念存在多种不同观点,主要是对导致生活方式差异性的内在致因认识有所不同。对生活方式差异性内在致因的认知,关键在于对消费性质的划分。依据消费目的的不同,可将人的消费划分为生存消费和精神消费两种类型。生存消费是为了满足人的温饱、安全、基本技能等生存层次的需求所进行的消费,精神消费则是为了满足情感、审美、个性、尊重等精神层次的需求所进行的消费。生存层次的消费,由于生理需求的有限性,不存在个体之间量的巨大差别,就消费方式而言,生存层次消费类型也是有限的;精神层次的消费虽然存在着支付能力等制约因素,但主观消费需求则几乎不存在量的上限,消费方式亦可以千差万别。生理与精神的双重需求,是人内在动物性与文明性双重属性的自然表现,只有在生存需求和精神需求均获满足的条件下,人才有可能获得幸福感。英国哲学家休谟说:“一切人类活动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获得幸福是一切消费行为的本原动机,但是对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尤其是在精神层面怎样才能获得幸福,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理解,由此产生差异性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方式理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危机以及其它生态灾难日益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环境和发展前景的背景下提出的。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现有发展模式,走低碳发展之路。低碳生活方式是在环境责任意识下的生活方式选择,其消费方式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尽量减少日常生活中的浪费、尽量以非物质形式满足精神需求,尽量选择低碳产品等方法,实现节制消费和理性消费,从而减少生活所需直接和间接的能耗物耗,进而减少CO2排放量,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减少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低碳生活方式并非是倡导苦行,更不意味着生活质量或幸福感的降低,它强调以低碳为指向的理性的和节制的物质消费,同时也强调以非物质的方式获得精神需求的满足。

二、低碳生活方式的本质意义

(一)低碳生活方式是化解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

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是工业文明在全球范围普及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运行对消费增长的过分依赖。工业文明的特征是电力驱动下的机械化生产,人们日常生活所消费的绝大部分工业产品都需消耗电力,电力目前主要源自化石能源,化石能源的过度消耗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祸魁。在市场经济下,生产为市场而进行,市场意味着有购买力的人对产品的消费需求。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社会生产力可以很容易满足消费者用于生存必需的物质产品需求,当消费者生存需求普遍获得满足,并且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之后,为了保证社会财富不断增长和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只有不断创造新的非必需的消费需求,如此就导致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生逆转,不再是生产为满足消费需求而存在,而是人们必须为维持生产的进行而不断消费,在此背景下,浪费和不断抛弃成为注定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方式已经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地区的生活现实,而且成为世界大多数人的向往。在这种生活方式下,能源、资源被过度消耗,生态危机不可避免。低碳生活方式倡导理性与节制的物质消费,意味着消费朝向必要需求的回归,也终将意味着生产规模和生产结构朝向只为满足适度消费的回归,意味着能源和资源消耗的大大减少,如此才能化解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长期和谐共存。

(二)低碳生活方式引领人们超越物质消费寻求精神幸福

精神层面的需求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但是大多数人很难清醒地意识到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获得精神需求的满足。现代科学取代了宗教的地位,帮助人们创造了丰裕的物质社会,却未能担当起精神导师的职责。市场经济下的生产和营销者利用人们追求精神享受的内在心理,一方面以各种手段引导大众消费文化心理,另一方面通过给产品增加差别性的非必需功能,为物质产品附加以文化、审美、个性、尊重、荣耀等精神领域的价值,使消费品具有了满足生存与精神需求的双重意义。比如,豪宅除了作为居所,更多是作为财富和社会地位的标志;时装不仅为了遮体御寒,更是为了展示审美、个性和魅力;盛宴不是为了果腹,而是为了享受觥筹交错的气氛和体验对于某一阶层的归属感,等等。通过这种把满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捆绑在一起的办法,社会生产找到了可以持续扩大规模的巨大需求动力,人类追求精神幸福的过程套上了物质枷锁。然而,物质消费及其所附带的精神外衣并不能真正满足人们精神的饥渴,正如挥霍无度的亿万富翁并不能给社会树立真正幸福的典范,但是在盛行消费文化的整体社会氛围下,大多数人沉迷于物质消费,并将精神层面的满足寄托于此。市场经济下生产与消费的强迫症不仅导致了生态危机,也导致了人类的精神危机。低碳生活方式使人们摆脱经由物质消费寻求精神幸福的迷途,引导其把更多生命的能量用于道德、情感、审美、求知等精神层面的体验和探索,为心灵寻找真正的幸福归宿。

(三)低碳生活方式是对现行发展模式的挑战

低碳生活方式倡导理性和节制的消费,可能会使社会消费需求总量增长减缓,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进而影响社会就业;但是,如果不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一任目前这种过度消费、生产增长、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的发展模式持续下去,生态灾难势必加重,二者都是我们不想要的,但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悖论。从伦理层次来说,生态伦理较之社会经济伦理居于更高地位,生态危机有可能危及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而且目前世界范围内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生态灾难频度增加,因此,应该首先站在化解生态危机的立场,对现行社会经济发展运行模式进行调整。低碳生活方式是对现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挑战,面对这一挑战,换一种思维方式,其实可以不必悲观。如果保持适度的社会生产规模,使人均享有的物质产品足以供其生存所需,但是不足以供其挥霍浪费,也即适宜于实行低碳生活方式,与之相应的社会分配方式能够使生存必需的物质产品在社会全体成员之间较为均匀地分配(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会使一些人丧失生存的基本条件,那将是可怕的倒退),在人们的生存需求普遍得到满足之后,通过提供多种多样的不过多依赖物质材料的文化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并通过精神层面消费的差异体现社会公平,使得在生产领域失去的就业机会,得以在扩大的提供精神文化服务的产业领域得到弥补,这种发展模式既有利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又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幸福感,虽然它涉及对现行价值观与经济社会制度的较大调整,在短时期内难以实现,但它理应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实行低碳生活方式,就是朝这一方向的现实努力。

三、低碳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

低碳生活方式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的集体理性和共同行动,真正有意义的是落实在生活中的具体行动,如何引导和推促人们在生活中开始低碳生活方式的实践?什么是对其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按照行为心理学原理,低碳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可以划分为内在动机影响因素和外在条件影响因素。内在动机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知识和价值观;外在条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机制和方便性。

(一)内在动机影响因素

行为动机的形成首先基于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对想要做的事有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才可能产生深度认可和行动的愿望。有利于形成低碳生活方式行为动机的知识包括:生态学知识、生态伦理学知识、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灾难问题的知识、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人们实行低碳生活方式的知识等。应该把这些知识以易于接受的科普形式制作成书籍、报刊、以及广播、电视、电影节目,通过各种渠道向大众传播。

价值观是人对生命和生活中一些作为判断标准的根本问题的稳定观点。影响价值观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文化传统和偶像影响。宗教教义是信仰者判断事物的根本依据,是他们最基本的价值观。文化传统的影响力在于,它在潜移默化中使大众具有相似的价值观。文化不是正式的规则和刚性的约束,但它却是人们思维的无形边界和判断的无形尺度,它可以使社会形成代代相传的稳定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所传达的生态观念,“中”、“和”的理念所倡导的适度与协调,对解决当前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应该让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现实价值的思想理念,使其以这样的理念审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实行低碳生活方式的强烈内在动机。偶像影响也会对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作用。某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表现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会对其他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示范和引导作用。要在全社会推广普及低碳生活方式,如果首先由受公众拥戴或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所倡导,并向社会以身垂范,则较易于被大众所接受。

(二)外在条件影响因素

推广低碳生活方式,需要社会为其提供适宜的机制,例如建立对低碳生活方式进行宣传、管理、服务的规则和机构,可以加快低碳生活方式的推广普及,使低碳生活方式从观念到行动、从个体的不稳定性行动到群体的习惯性行动等各环节之间的周期相对缩短。另外,也应建立相应的奖惩和约束机制,对低碳生活方式践行者给以荣誉和奖励,增强其持续行动的信心和热情,形成对尚未行动者的吸引和带动。对违背低碳生活方式理念的行为则应进行约束和惩罚。

为实行低碳生活方式提供方便性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现行社会中绝大多数设施条件都是为适应既有生活方式而匹配的,这些设施有可能对低碳生活方式构成不方便性因素,比如,城市道路设计不适宜自行车出行、家庭和办公场所不设置中水循环系统、商店中不标示哪些产品是低碳产品等。对这些阻碍低碳生活方式推广落实的设施条件应该尽量调整改造,未来的城乡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应该充分考虑为低碳生活方式提供尽可能的方便性,以利于其真正成为社会大众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选择。

参考文献:

[1]高丙中. 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发展述略[J].社会学研究,1998(3)

[2]张劲松.消费社会与生活方式的变革[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晏辉.作为生活方式的消费与消费主义[J].求实学刊,2007(2)

低碳生活方式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 保护环境 低碳 生活方式

一、低碳生活方式的含义及构建的必要性

低碳生活方式是指以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为指导,在日常生活中树立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意识,积极主动地以自己的行动减少浪费,尽量避免使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商品和服务,从而减少碳排放的一种简单、健康的生活行为模式。低碳生活方式的本质属性就是低碳排放。它是一种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注重生态、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行为模式。提倡低碳生活方式有其客观必要性,主要从以下两方面阐述:

(一)人类走文明道路的必然

人口的不断膨胀,资源相对不足,加之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以前粗放的增长方式使得自然和人类的矛盾日益突出,气候变化成为影响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也促使人类不得不反思野蛮掠夺自然方式的后果,从而选择更文明的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低碳的生活方式是人类走文明道路的一方面。与此同时,十八界四中全会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在现实社会中实践,而低碳生活方式是人类对建立在对传统发展道路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代表着人类在发展道路和观念上的进步,体现了人类对文明发展方式的重视。由此可见,低碳的生活方式是人类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践行,也是人类对以前粗放道路的放弃对新型文明发展道路的选择。反之,生态文明是“低碳生活”的目标,它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同时也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低碳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

气候作为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时刻左右着人类的活动,面对着日益恶化的气候现象,它的负面作用应该更受关注,因为这些不利影响会危及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对周围生存环境和生态等产生重大影响,还体现在涉及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等其他方面的问题上。应对气候变暖这一国际社会关注度高的棘手问题,绝不是任何国家一时、凭借己国之力就能解决,需要国际社会成员从科学、经济、政治、社会、外交等多方面、多国家协作配合和共同努力。低碳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正确战略选择。世界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中逐渐认识到,放缓经济增长速度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注重速度和质量的协调一致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出路,而这需要建立一种低碳型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在经济的发展中也应更加重视二氧化碳的排放对气候的影响,积极配合其他国家做出正确抉择,走低碳发展的道路,发挥民族的凝聚力,汇聚每一个中国人的力量,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同步,共同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二、低碳的生活方式在我国发展中面对的挑战

目前各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不同,对有些国家来说低碳生活已经实现,有的国家可能还在努力实现中。就我国的发展阶段来说,在推进“低碳生活方式”中可能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其挑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思想意识薄弱,生活方式粗放

对于“低碳”的理解很多人还是仅停留在口头上,低碳的意识还不够强对于低碳生活方式的具体内容还不够了解,缺乏低碳、积极节约的意识。人们对于生活的关注更多地关注那些能为个人带来方便,能更多地满足个人的需求,关注焦点在享受和舒适上,对于高能耗、高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却不够重视,忽视了日常生活对于环境破坏而导致的生态成本过高的问题。高碳生活方式根源还是在人们的观念上,人们对现代化生活方式含义的片面理解,在过多地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机械化技术提供的轻松和便利的同时导致了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人工环境系统对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与大量消耗能源的动力技术系统置之不理。除了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的原因之外,有时人们为了面子而过度消费,导致奢侈品的购买越来越多,产品的过度包装,人们纷纷追求拥有小汽车,购买时过多地攀比。

(二)受中国经济发展和生活习惯的大环境影响

来自于客观经济发展内在要求的挑战和压力:我们一直以来的目标是追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目前经济发展还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的情况下,低消耗,低碳的生活的倡导,无疑需要更新设备同时注重科学技术的投入,这自然会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随即而来的是产品的出厂价格会相应提高,从而提高了消费者购买产品的价格,这与普通百姓习惯了的消费价格相矛盾。因此,在没有完全改变高碳排放的根源问题的条件下,一味地提倡低碳生活的生活方式,通过提高商品价格从而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来实现低碳排放,在具体实行上难免存在现实压力和困难。另外,在思想上,很多人认为科技的进步、物质的丰富,人生活的意义在于追求幸福,理应享受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不想接受低碳生活方式对于生活的限制,它与目前人们对幸福的追求相左。

三、低碳的生活方式在世界主要发展国家的情况概述

(一)国外的法律规制情况

英国除制定了各种保护环境的法规外,为倡导低碳规定了环境税种包括:填埋税、燃料税、总污染物税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碳税等;德国按照循环经济历年制定《包装条例》,规定生产商和销售商首先应避免包装的产生,并对已产生的包装进行回收和利用;欧盟和北美国家相继制定鼓励二手产品回收、绿色包装等法律,例如;欧共体理事会通过的《废物指令》、《报废车辆指令》;20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建立,并集中制定了包括废物的回收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日常生活用品的循环利用、包装物的再利用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二)国外在日常生活上的倡导

在日本,由家电生产厂家负责废弃家电循环利用的研究和处理,由家电经销商负责将家电集中起来,并送到主要家电生产厂家出资设立的废弃家电处理中心,进行处理后并按资源类别进行循环利用;在英国,生活的琐碎处可见其低碳的精神,其中剩饭菜的处理被视为减碳的重要一环,每个家庭配备有政府发放的专门处理剩饭菜的垃圾桶,这样做及大地减少了英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美国,环保主义流行,人们重视对废品和垃圾的加工处理和循环消费,个人将旧货在自家的庭院甩卖,也有慈善机构进行的旧货交易,有的是通过一些商业网站或政府支持的网站进行旧货买卖;在哥本哈根,处处渗透着“低碳生活”的精神,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人用传统的发条闹钟而放弃电子的,选择更健康的户外锻炼而放弃现代的健身房,另外,哥本哈根还有世界首座“自行车之城”的称号,低碳环保的意识在这座城市贯彻的情况由此可见一斑。

四、在我国构建低碳生活方式的举措

(一)树立全民的低碳生活意识,建立低碳文明体系

宣传教育对于提高民众的低碳、环保意识必不可少,没有基本的认识低碳生活方式永远不会建立起来。同时宣传教育也是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每个人要做践行低碳生活的先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借组织、团体的名义进社区宣传降低碳的排放量不仅是企业行为,也是一项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宣传此种生活方式对生存环境和个人健康的益处,把低碳、环保的意识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改变人们奢侈的消费模式和浪费的生活方式。要不断规范管理避免出现过度追求高消费的现象,通过媒体的宣传来引导大家做到适度消费、低碳消费。逐步引导大家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消费习惯进行简单易行的改变,自觉从自身生活习惯做起,控制好个人的碳排放量。在生活中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的用品,对于盲目过度消费的行为积极引导,坚决反对身边人的这种消费方式。加强对勤俭节约和简单健康生活的宣传,改变物质丰富后人们铺张浪费、奢侈消费的陋习。

(二)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人民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生活

吸收其他国家先进的环境政策对环境保护、低碳排放的积极作用的经验,通过完善政府的职能来逐步引导人民的行为,例如:通过增加环境税新税种,环境征税与税收减免抵扣制度相结合或是给予补贴的方式让低碳排放进而保护环境的人们得到切实的利益;结合各国征环境税的经验,一方面,我国可以学习日本的循环型经济模式,让生产大件家电或经销商负担回收和再利用废旧物品的义务,并规定物品的回收利用率,若在规定的时间内达不到目标,就要接受相应的惩罚,对于超额完成的给予奖励并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另一方面,通过政府的经济手段如税收,来引导社会群体树立健康的消费方式,抑制消费群体的高消费方式。倡导低碳生活方式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政府引领低碳消费方式,带头进行节能减排,为践行低碳消费方式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建立个体碳排放配给制度

通过建立个体碳排放配给制度,即国家计算出一个合理的平均碳消费量,然后分配给每个个体以一定数量的指标供消费,再将公民每个人的日常消耗的资源、产品造成的污染折算成标准碳排放量,以月或年为单位计算每家的碳的消费量,超过分配的使用数额将会征收重税或受到罚款处罚,未超过使用配额的可获财政的补贴或减少碳排放量的奖励。通过奖惩分明的管理制度,来建立低碳的生活方式。此种管理制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通过政府的计算来确定不同群体适度的碳配给量,在综合考虑不同消费者的各方面因素后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碳的配给量,要注意区别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间的差别;二是采取奖惩的手段鼓励消费者自觉树立起低碳的观念,改变高碳的生活方式,通过惩罚高碳排放的行为来弥补其对环境造成的损害,另一方面起到警戒的作用。

低碳生活方式范文第9篇

关键词:低碳生活 高碳生活 时间 收入

一、引言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中的争论表明,气候变化已经超出一般的环境或气候领域,是涉及到新的资源分配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政治、经济、社会的综合性议题。《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1)》指出,中国的GDP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如果中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在2020年以前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那么碳排放也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实行节能减碳、建设低碳社会更迫切。与此同时,我国人口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更加显著。陈淑娟将影响低碳生活现状的主要因素归纳总结为个人生活习惯、政策扶持和引导、宣传教育、个人学历、个人收入、个人消费观等14个方面。因此,研究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的选择机理便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部分广州市城镇居民为样本,主要研究居民收入与低碳生活方式的关系,不仅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经验数据,并且在经济学上对居民低碳生活选择的原因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二、文献综述

在众多影响居民低碳生活的因素中,居民收入是颇具争议的一个。收入是影响公众消费行为的有效变量,但收入是否影响居民的低碳生活方式,学术界对此观点不一。刘莉娜等指出,随着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生活消费也在不断上涨。人均家庭生活消费碳排放越大,其生活水平越高,消费水平就越高。凤振华研究得出:收入水平对居民生活方式的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影响大,高收入水平的居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远高于低收入水平居民;收入水平越高,二氧化碳排放结构越多样化。朱洪革认为,居民收入水平对低碳生活方式有一定影响。然而,王凤等指出,收入和低碳生活方式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关系。王琴和曲建升研究指出,收入和碳排放量的关系不固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也有一些学者指出,收入与低碳消费行为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王建明的研究表明,低收入者更倾向于社会责任消费行为与践行循环消费行为。上述文献主要从宏观角度研究居民收入与低碳生活方式的关系,且仅仅是通过单纯的实证方法验证居民收入与低碳生活方式的关系,并没有在理论上对两者间的关系进行严谨的论证。

三、理论分析

为了能更好地解释居民收入与低碳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本文借鉴国际经济学中的要素禀赋理论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由于居民收入和时间两个要素的差异,居民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也出现了差异。因此,收入不同、闲暇不同的居民会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收入和闲暇的变化也会影响居民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本文的理论分析部分建立在以下假设之上:

(一)生活方式仅包含低碳生活方式和高碳生活方式两类,居民在进行各种生活方式的消费时需要投入各种资源;其中时间和金钱是可变要素,并且可以相互替代。

(二)低碳生活方式主要投入时间要素,高碳生活方式主要投入金钱要素,即IX/tX

(三)居民工作时间t1随着收入I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

当收入I在某一范围内时,工作时间t1随收入I的增加而增加;当收入I超过I0时,工作时间t1随收入I的增加而减少。因此,居民闲暇t随着收入I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如图1。

图1 (四)假设所有人除收入以外的其他影响低碳生活方式的因素类似,比如都是环境友好型的人格等。

在下文中,低碳生活方式为X,高碳生活方式为Y,收入的变化量为I,闲暇变化量为t,投入到生活方式X的收入变化量为IX,投入到生活方式X的闲暇变化量为tX,投入到生活方式Y的收入变化量为IY,投入到生活方式Y的闲暇变化量为tY。依据居民收入与闲暇的变化关系,将居民收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当居民收入I

二是当居民收入I>I0时,I/t由无穷大逐渐减小为0。

1.当IX/tX

2.当IX/tX

3.当I/t

综合以上分析可得,当居民收入增加时,高碳生活方式Y先增加后减少,低碳生活方式X先减少后增加。借鉴罗伯津斯基定理,可得图2。

图2

由以上分析可知,居民碳排放量越高,节省的碳排放量越少。在一定收入阶层内,节省的碳排放量总和将随着收入增加而减少。当收入超过了某个区域(此收入水平并不是I0),节省的碳排放量总和将随收入增加而增加;其中节省的碳排放量=基准生活方式碳排放量—该生活方式碳排放量,同时,定义基准生活方式为同类生活方式中碳排放量最高的生活方式,即节省的。碳排放量为碳排放最高的生活方式的碳排放量与该生活方式的碳排放量的差值。于是本文在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在一定收入阶层内,居民低碳生活方式将随着收入增加而减少。

假设2:当收入超过了某个区域(此收入水平并不是I0),居民低碳生活方式将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

四、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一) 样本与数据

本小组于2012年9月开始进行实地调查,于2012年11月完成调查,数据主要来源于广州市天河、白云、海珠、番禺等多个行政区。

为了检验上述假设,本文对282份有效问卷执行如下筛选程序:(1)剔除旅游或其他原因暂居广州的非常住居民,共18名,这些居民数据与本文研究对象不符故剔除。(2) 剔除问卷完成程度低于80%的样本,共11名,这类样本多欠缺研究价值,会导致结果出现误差,故将其剔除。经过上述步骤后,确定最终样本为253名,表1列示了样本的具体分布。

表1 样本分布

数据来源:广州市天河、白云、海珠、番禺等多个行政区253名居民的调查问卷。

可见,样本中男女比例适当,被调查对象覆盖各职业阶层,保证了全面反映不同居民的低碳生活状况。

(二)模型与变量

为了研究本文的假设,构建如下回归模型:

sum=α+βinc

其中,Sum是被解释变量,为各生活方式每年节省的碳排放量总和;Inc是解释变量,为居民收入并将其从低到高量化为1-5五个数量等级。α,β为未知系数。根据假设1,在一定收入阶层内,居民低碳生活方式将随着收入增加而减少。Sum和Inc在此区域内呈负相关;当收入超过了某个区域,居民低碳生活方式将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Sum和Inc在此区域内呈正相关。分析的结果可解释广州居民低碳生活方式选择与其个人收入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做出相关结论和建议。

模型中Sum由问卷中各种生活方式节省的碳排放量加总得到。其中,筷子的碳排放量依据使用每双一次性筷子产生二氧化碳0.02千克计算。2007年的《全民节能减排手册》中指出,每台空调在国家提倡的26℃基础上调高1℃,每年可节电22度,相应减排二氧化碳21千克,由此可以计算空调在不同使用温度下的年碳排放量。依据广州居民出行的实际情况,参照骑自行车或步行代替驾车出行100公里,可以节油约9升;坐公交车代替自驾车出行100公里,可省油5/6。按以上方式节能出行200公里,每人可以减少汽油消耗16.7升,相应减排二氧化碳36.8千克,计算居民出行方式的年碳排放量。

(三)实证分析卷

通过stata软件对所选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描述性统计

表2列示了有关变量的统计结果。由表1可知,在样本中,节省的碳排放量均值为232.28千克,最大值(341千克)比最小值(77.6千克)大263.4千克,标准差为60.04,表明不同收入水平的群体节省的碳排放量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的收入对居民生活方式影响较大。中位数为265.3千克,大于平均数,说明大多数居民节省的碳排放量处于平均水平之上。居民收入等级均值为2.78,中位数为3,标准差为1.33,表明大多数居民的收入处于平均水平之上。

表3 检验结果

t statistics in parentheses

* p < 0.05, ** p < 0.01, *** p < 0.001

表3列示了居民节省的碳排放量与收入关系的检验结果。从表3中的回归结果可知,在模型中,居民收入对节约的碳排放量的影响系数为负(-19.43),且在0.1%水平上统计显著,说明居民节省的碳排放量与居民收入负相关,与上文假设1一致。在模型中,F统计量为57.34,且在0.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该模型通过了方程总体线性的显著性检验。模型的调整拟合系数为0.1810,说明居民收入能对居民节省的碳排放量的18.1%进行解释。

五、结论与不足

由于居民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差异,居民为了使自身效用最大化,从而会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和高碳生活方式的不同组合。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收入阶层内,居民低碳生活方式将随着收入增加而减少。本文的结论为居民碳排放量的研究提供了居民微观个体层面的新证据,并且丰富了相关的理论文献,对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的选择提供了经济学上的合理解释。

本文的研究可能存在的缺陷在于,由于样本中未包含较高收入的居民,但是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的增加却发生在居民收入的末端。本文未能对假设2(当收入超过了某个区域,居民低碳生活方式将随收入增加而增加)进行检验。此外,居民碳排放量是很难准确刻画的指标,本文在此做了一定的尝试,但并不一定十分准确。由于影响居民低碳生活方式还有其他因素,而本文只研究了收入因素,进一步研究也许可以发现其他因素对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思思,洪松,刘行健.国际气候变化研究趋势[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1,(1).张维庆.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考

[J].中国环境报,2010,(10).

[2]陈淑娟,殷乾亮,李倩.居民低碳生活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分析——以南昌市为例[J].绿色科技,2011,(8).

[3]刘丽娜,曲建升,邱巨龙,曾静静,李燕.1995 —2010年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碳排放轨迹[J].开发研究,2012,(4).

[4]凤振华,邹乐乐,魏一鸣.中国居民生活与CO2排放关系研究[J].中国能源,2010,(3).

[5]朱洪革,佟立冬.城市居民生态消费支付意愿的调查分析[J],消费经济,2009,(4).

[6]王凤.公众参与环保行为机理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9,

低碳生活方式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低碳;生活方式;传播途径

1 低碳生活方式的内涵

1.1 实现低碳生活,要深刻理解能源浪费带来的严重影响。

20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经研究发现,由于温室效应影响,已经显现的影响主要有,两极冰川融化加速,海平面持续上升;高山冰川融化,引起局部干旱,逐渐导致江水减少、断流;全球沙漠化加剧,沙尘暴现象增加;生态平衡遭到毁灭性打击,成千上万物种将面临灭绝,后果不堪设想。在我国,高碳危害也十分严重,由于人口众多、工业负荷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居高不下,北京、上海、广东等一线城市频繁雾霾。特别是在当前,由于新能源相关技术不够成熟,且受全球经济影响,油价将持续低位徘徊,中国工业生产在未来一段时间,仍然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势必增加环境代价。

1.2 实现低碳生活,要准确把握低碳生活方式的深刻内涵。

低碳生活主要是指通过节能降耗和回收利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缓解大气污染,最大限度阻止生态环境恶化。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低碳不仅是企业行为,也是一项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它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大排量汽车、高耗能冰柜和空调等,造成了能源的极度浪费,无形中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量,这些都是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的重要因素。在工作中,无论各行各业,只要使用能源,就会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工业生产中,火力发电厂、化工厂等高耗能企业,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因此说低碳生活方式,没有旁观者,只有责任者。因此,我们必须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厉行节约、减少能耗,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祖国的碧水蓝天做一份贡献。

2 国外低碳生活方式发展现状

相对而言,西方发达国家对于过度使用能源问题关注较早,并领先一步提低碳生活方式,并达到较为成熟的发展阶。英国实施“气候变化税”、“可再生能源配额”等政策手段,为合理利用能源创造了政策保障。瑞典从宏观到微观,都力争尽善尽美,关注生活细节,鼓励小排量环保型汽车和清洁燃料,树立了低碳生活方式的榜样。日本努力开发研制新能源,积极致力于应用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多种能源。同时,日本鼓励推动广大市民建立低碳的生活方式。法国在各行业都力求节能减排,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减轻能源过度使用,逐步实现低碳生活。2003年10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通过碳交易指令,2005 年1月EU-ETS 启动。EU-ETS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2005~2007年实验阶段;2008~2012 年执行阶段;2013~2020年为第三阶段。2008年欧委会新碳交易指令,对EU-ETS作重大修改,并作为欧盟气候与能源一揽子政策的重要组成,以实现2020年减排、能源效率提高、可再生能源占能源生产3个20%的目标。与欧盟不同,美国没有承担《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强制减排义务,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自下而上地探索区域层面的碳交易体系建设,比较知名的有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自愿交易、区域温室气体行动、西部气候倡议和加州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等。

3 实现低碳生活方式的途径

3.1 实现低碳生活,要清醒看到我国低碳生活方式存在的阻碍。

目前,市民对于低碳意识还没有形成,仅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生活中,生活条件较好的家庭,往往喜欢大排量汽车,认为这样才够有面子,才够档次。生活普通的家庭,虽然不选择大排量汽车,但通常考虑的都是维护保养、油耗等直接经济负担,很少考虑由此带来的环境影响。中国经济仍然需要石油化工行业的有力支撑,虽然石油化工行业造成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但它是生产能源的主要供应者、材料工业的支柱之一,提供了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一系列重要产品,也是促进中国发展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例如吉林市几乎各个化工厂都位于江北化工区,那里低碳基础建设还不完备,对于企业二氧化碳排放控制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相对缺乏对于环保企业奖励措施,没有真正形成双向积极机制。同时,我们也缺乏对生活基础设施的统一化管理,比如电器市场中,高耗能产品仍然随处可见,低碳生活方式的基础保障还没有筑牢。

3.2 实现低碳生活,要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实现环境保护的前提。经济发展需要利用环境、利用资源,但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有限,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发展控制在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内,然后利用经济发展的成果来整治遭到破坏的环境,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例如松花江贯穿整个吉林市,但是依旧有多个化工企业向松花江里排放污水,甚至还有居民向松花江里乱扔生活垃圾,有些游览观光的游客乘船游览时,也顺手扔些果皮纸屑,虽然看起来都微不足道,但是这些都和我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

4 结论

本文深刻剖析国外低碳生活研究现状,结合实际,提出低碳生活方式的意义和实现途径。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提出具有吉林

市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意见和建议。我国作为世界大国,肩负着

改善世界生态环境重任,我们现有成果还远远达不到形势要求

和人民期望,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快低碳发展转型。

参考文献:

[1]徐瑞娥.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的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9(66):34-40.

上一篇:低碳产业范文 下一篇:低碳建筑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