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课程设计范文

时间:2023-09-26 10:22:31

电商课程设计

电商课程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程设计 工商管理 教学改革 一体三层次

1.工商管理专业开设课程设计环节的必要性

工商管理本科层次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而根据当前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企事业单位最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结合实际,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与创新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能力培养的重点。课程设计环节给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练习平台,也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文献查阅、团结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是实现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

2.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 各课程设计之间衔接不足

课程设计是理论教学后的环节,许多任课教师在完成一门课程后,自主出题,要求学生进行本课程的设计,而不会过多的考虑到本课程与其他课程设计之间的联系,这样就难以让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理论形成一个综合整体的认识。 由于一些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之间具有重叠的内容,也造成了课程设计中内容的重叠。这都是在课程设计改革中应该解决的问题。

2.2 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单一

从课程设计形式上分析,目前许多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采用的都是由教师出题,学生回答,并完成书面报告的方式,单一的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许多学生随便到网上下载一个跟题目相符的报告应付教师。这样的课程设计起不到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2.3 课程设计选题不适当

恰当的课程设计选题应该有新意,考虑到社会当前的管理问题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但是一些教师在课程设计中给出的选题没有及时更新,每年题目相近,于是有些学生直接把上届学生做好的东西拿来照抄。这种选题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及时与社会需求匹配;选题的另一个问题是不具有可操作性,太大或太空,这都不利于课程设计作用的发挥。

3.基于“一体三层次”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原则

3.1 实践能力的培养

(1)内容的设计应符合系统性特点

每一门课程都是相对独立的,在课程设计中,设计方案应该综合反映相关课程的理论体系,以项目管理课程设计为例,项目管理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项目目标确定、范围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费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沟通管理、集成管理等模块,这些模块之间有密切联系,进度管理的目标及手段就会作用于费用管理、质量管理等,对于一个单一的模块,从过程上说,又分为计划、组织、控制等环节,为了让学生在课程设计中体会到各模块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管理环节之间的联系,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做出综合设计。

(2)内容应该具有可操作性

在校学生的劣势是缺乏实践经验,进行课程设计的初衷也在于此,通过对给定课题的分析,诊断,提出相应的方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循序见进的过程,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本科课程设计阶段选定的题目应该满足可操作性原则,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易于收集数据的课题。

3.2 创新能力的培养

了解研究领域的现状与发展动态,有助于提出新的思想和方法 完成学术上的重大突破,因此,课程设计中选择的题目应该具有一定的前沿性。特别是鼓励教师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把承担的科研项目引入到课程设计中,使本科学生提前接触到学术前沿的课题。

课程设计的开放性是指教师在给出课程设计题目时,应该给予学生自行发挥的空间。当前的课程设计教学中,教师往往已经把设计的环境、要求、条件给定,学生只需要套用理论方法即可,这就如给出了一个综合习题,虽然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有一定锻炼,但没有给予学生提出新方法的机会。为此,建议在给出课题时,应该有一定的开放性,如在技术经济课程设计中,我们只给出部分数据和限定条件,其他的由学生根据当前的市场环境补充。

3.3 综合能力的培养

(1)对于综合性较强课程设计,应该采用团队形式完成

教师对课程设计的要求中,都会强调独立完成,目的是锻炼学生的独立性,考核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真实水平,但独立完成不等于没有分工合作。对于一些知识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设计,如市场营销课程设计、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建议采用团队形式完成,成员明确分工,最后进行整体考核。这样,对学生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

(2)课程设计考核采用设计报告加答辩的方式

课程设计的成果通过设计报告表现,完成报告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汇总、归纳、总结提炼等能力培养的过程,除此之外,我们还建议在考核中,加入答辩环节,即由学生对所做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果进行陈述,教师对关键的知识点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这种方式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使学生对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广泛应用模拟软件中

在课程设计中引入应用软件或模拟软件,可以提高学生应用专业软件的能力,如在项目管理课程设计应用的project 2007、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中应用的技术经济分析软件、电力负荷预测课程设计中所应用的Matlab或自行开发的经济预测系统软件等,都是一些专业软件,学生可以应用这些软件进行规划、测算。

4.课程设计实施中的全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由过程策划、过程实施、过程监控和过程改进四个环节组成,为了提高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的效果,应该建立相应的过程管理体系,每一个实践环节,应该有详细的过程设计,包括设计任务书下发,给出设计实践过程的要求,让学生按任务书规定的时间完成阶段性任务。指导教师要认真负责地对课程设计实施全过程进行监控,分析和总结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根据学生的设计效果和评价进行适当的改革,从而进一步提高该课程设计环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贾建锋,马钦海,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本科专业课程设计研究: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管理学报,2011.10

电商课程设计范文第2篇

工商管理学科是管理学一级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二级学科群,是以微观营利性经济组织的活动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类学科。在不同的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的本科课程设计理念具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偏重于科学研究,如部分研究性大学;有的偏重于应用,如部分地方性高校或者二本三本院校;有的定位于职业技能和一线应用,如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虽然各个高校的工商管理学科本科课程设计理念具有一定差异,但传统工商管理学科的课程设计理念大致可以概括为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专业素养、基本能力、技能与方法要求以及基本身心素质等几个方面。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方面。工商管理学科属于典型的宽口径学科,要求学生掌握较为宽泛的经济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法律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熟悉国内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专业素养方面。掌握工商管理专业所需的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及必要的专业知识,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基本能力、技能与方法方面。

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能力;具备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工作和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创新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获取及处理信息能力;掌握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能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决策;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基本身心素质方面。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计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课程设计的内容与课程评估标准,均没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需求。首先,课程设计理念上缺乏生态意识。如上所述,传统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设计理念中主要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技能,能否运用这些知识、理论和方法为企业服务。

这种课程设计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关注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运行,以效益经济作为企业运行效率的唯一标准,缺乏生态理念,只会被动履行或者隐性逃避企业的生态责任,更不会主动实施清洁生产与生态管理。总之,没有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的课程设计理念也会培养出相应的缺乏生态理念的企业管理人员们、企业家们乃至企业们。其次,课程设计内容上缺乏环保教育。在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设计的内容上,无论是理论教学内容还是在实践教学内容中,都难以找到基本的环保通识课程和环保专业课程,如传统的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设计中缺乏基本的环保课程、日常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教育以及环保实践操作,更不必说企业的清洁生产、循环生产等绿色课程。最后,课程考核环节缺乏环保导向。传统的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设计的考核环节基本上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基点,考查学生解决企业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可以认为现有的课程考核环节是单向的以知识和能力为导向的,缺乏基本的环保导向,如没有要求学生进行清洁生产、循环利用方面的社会调查和生产设计,没有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必要的环保知识等等。

二、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计改革

如前所述,随着人类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工商管理学科也应该融入生态文明理念,越来越多地关注生态环境,不断地进行课程设计改革探索。

(一)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计理念改革

如前所述,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计理念上缺乏生态意识,因此必须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工商管理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不仅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技能以及能否运用这些知识、理论和方法为企业服务,还应关注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是“生态人”———具备强烈的生态意识,主动履行企业的生态责任,主动实施清洁生产与生态管理,生态思维成为一种常态,并将其融入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型企业。从而践行教育的共同目标———个人的发展、适应环境及与社会互动。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的课程设计,就必须确立新型的生态知识观。传统的课程体系信奉客观主义知识观,将知识视为普遍的外在于人的真理。个人见解无法融入给定的课程知识体系。对知识客观化与科学化的追求以牺牲个人知识与见解为代价。而新型的生态知识观融入了学生个人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强调对生态知识的深刻理解与重新建构。

由于学生这一个体的参与,学习知识不再是纯粹的认知活动,它与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兴趣、情感、信仰等态度相关,学生的个人生态生活、个人生态知识、个人生态经验也构成了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资源与材料,面对课程知识,师生获得“某种尊严和言说的权力”。在课程设置的生态目标上,应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协调发展,注重一致性与差异性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以及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辩证统一;在课程设置的内容上,应突破狭隘的科学知识的束缚,谋求科学知识课程与生态文明理念的完美融合,使得工商管理课程体系之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和环保体验等人文精神,把科学知识、生态文明理念、社会道德与社会责任融为一体,进入每一个学生的意识,成为每一个学生的事业成就过程之中,使学生的个人生态知识、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成为他自己的特殊精神世界,并在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位置,使得生态意识成为工商管理学科学生的一种习惯思维方式。

(二)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计内容改革

王牧华、靳玉乐等学者认为,生态主义课程是运用生态主义理论研究课程的产物,它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以生态主义理论为指导发展起来的课程及其理论;有关于生态主义理论的课程;为了实践生态主义而发展的课程。以生态主义理论为指导发展起来的课程及其理论是一种广义的理解,它包含了广泛的课程形态及其理论。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工商管理课程主要是指第三种涵义,即为了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而设置的课程,目的在于在高校的工商管理学科中更好地传播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在高校工商管理学科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与实施之中,可以采取如下几点措施:第一,设置若干关于环保生活常识、企业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系统设计、企业关于环境方面的社会责任等选修课程或讲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必须选修一门或者若干门课程并达到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

同时加强隐性生态文明教育,使学生从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滋养,养成“生态人”的思维习惯。第二,设置绿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设置绿色课程实践和设置绿色社会实践。绿色课程实践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相关课程的野外参观和调查,让学生深刻领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建立工商管理“清洁生产”或“生态教育”校内外课程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进行清洁生产或节能减排实习体验或模拟实验;利用节假日组织安排学生到荒野中体验与实践,激发生态环境悟性,让学生在融入大自然中体味自然环境、热爱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绿色社会实践方面,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环境保护实践或社会调查。如生态或绿色协会组织学生开展建议废除一次性方便筷、回收旧电池、垃圾分类、节能减排、减量消费、生态消费、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深入中小学和居委会开展生态宣传教育活动等;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环境问题的社会调查,如环境与疾病发病率的关系、企业排污对社会的危害、企业实施生态生产对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从而认识到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企业实施绿色生产兼具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使得工商管理学科的学生在环境知性、悟性和德行方面形成健全的生态人格。

(三)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考核环节改革

传统的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考核环节以知识和能力为导向,缺乏基本的环保导向,没有要求学生进行清洁生产、循环利用方面的社会调查和生产设计,没有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必要的环保知识等。基于此,工商管理课程考核之中必须融入环保及清洁生产方面的考核。一方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必须选修一门或者若干门关于环境保护、清洁生产或者节能减排等方面的课程,获得绿色生活、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等方面的常识,形成自觉实施生态生活、生态消费、绿色环保等方面的思想意识,并达到规定的学分才能获得毕业证书。只有将生态意识与生态知识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最终考核之中,才能真正达到引导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工作与社会活动之中实施生态生存与发展的目的,取得良好的生态效果。另一方面,将“生态教育”纳入工商管理学科毕业设计环节。工商管理学科的本科毕业生必须对所涉及的研究对象融入环境分析内容或者生态技术分析环节,体现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从而使工商管理学科的学生形成以生态理念分析和研究问题,养成思维上的习惯和基本的生态素质。对优秀毕业论文的评定也可以以生态效益为考核标准,规定论文必须有对经济效益与生态系统中环境影响的论证。此外,各个高校还应积极实施绿色教学渗透与创建绿色大学,创造潜移默化的生态氛围,以进一步促进和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绿色行为,如高校可以以绿色教学技术与绿色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降低教学过程成本与环境污染,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积极创建生态校园,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理念潜移默化的教育。

电商课程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独立院校;实践教学;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0013201

工程管理专业是我校设置较早的本科专业之一,是学校重点发展的四大学科中管理学科中的专业之一,是新兴的管理艺术与工程技术复合性学科,旨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等基础知识,通过工程师的基本训练,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独立学院作为高等院校的生力军,其定位就着眼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又体现在实践能力上,随着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用人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但是传统的实践教学过于教条化和形式化,在课程设置、基地建设、过程管理及课程考核等各方面都存在问题。

1 独立学院工程管理实践教学存在不足

(1)独立学院刚从母校脱离转设,但仍然沿袭母校传统的工程管理实践教学体系,重理论,轻实践,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理论基础薄弱的特点明显不适宜。实践课程设置也过于分散,存在条块分割,理论和实际脱离,学校与社会脱节等现象。犹如砂石、水和钢筋未经充分搅拌融合形成不了强有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难以支撑起高楼大厦。

(2)实践学时和学分偏少。美国实践学分比重较大,在ACCE评估中最高的占36.17%,最低的也达9.84%,而我国因为理论课程未经优化而导致的重复性大大压缩了实践学时。在这较少的学时内要进行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及毕业设计,必然会导致演示类实验偏多,综合设计性实验缺乏,学生的动手能力受限;部分课程缺少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如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就缺少案例模拟实训环节,工程概预算也缺少电算化实训环节。

(3)实训基地匮乏,有的也只是形同虚设,这样导致每年学生的认识实习都存在问题,学生人数太多施工单位难找,就算有学生也只是走马观花,收效甚微,而且安全问题也难以保障。

(4)实践考核制度不够完善。传统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主要看结果,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课程设计成果,实习报告及毕业设计论文,教师根据成果来评定成绩,考核制度太单一,不乏有鱼目混珠,雷同成果,不能够反应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 独立学院工程管理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我校自从开办工程管理专业以来,一直致力于实践教学改革,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

(1)实践课程设置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要求上,在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通过学校,社会,毕业生及在校教师四方调研,了解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目前实践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讨论理论课程的优化,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紧密联系,实践课程的具体设置,从而对现行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新的修订,构建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项目化和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具体做法就是以工程建设项目为主线,按照工程项目基本建设程序可分为项目建议书即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工程设计阶段(建筑CAD实训、测量实习、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建设准备阶段(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工程估价课程设计、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案例模拟实训)建设实施阶段(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最后通过沙盘模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完成实践教学项目化和一体化设计。

(2)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大一开始分方向,根据我校学生特点和就业方向可以分为造价管理方向和项目管理方向,按照专业模块开设多门方向选修课,就可以对相关理论课程进行优化,加大实践课时来满足实践教学要求。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让学生能真正动起手,同时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做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设计,分小组开始招标文件的编写,经过指导教师评议评选出最优者当甲方招标,其余小组就是投标人,进行投标文件的编写,通过竞标评标选出获胜的投标方,全过程都是团队合作,学生进行角色演绎,全仿真模拟真实工程案例。通过此次课程设计,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都有显著提升。增加工程概预算的电算化课程设计,与社会接轨。

(3)施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的实习效果甚微,应该每学期都进行分阶段实习。要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每年可以安排部分学生实习实训,其次可以逐步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可以由小及大,先建立小型的施工模拟场地,再逐步完善。这样学生就有了可以实际动手操作的可能性。

(4)美国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中提到“课程不再是确定性的产品,而是一个动态和创造性的过程,学习者应该通过理解和对话寻求意义”,实践课程更是如此,对于实践环节要进行动态考核,进行可视化评价,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过程控制。如毕业实习,指导老师要参与到学生实习全过程,通过电话、QQ、邮件和现场检查随时和学生保持联系,进行全程指导,这样也能了解学生的实习状态,进行阶段考核,最后进行实习答辩,让学生真正带有任务的实习,可以拍施工视频,拍照当做成果,如果学生有自己实践的视频可以适当加分等等。通过动态考核,能全面考察学生的实习成效,学生也会更有积极性。

独立院校实际上就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只有通过准确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应用型”,对现有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进行大胆的革新、试点,充分利用学校的重点专业土木工程和工商管理的优势,才能搞出自己的特色来。

参考文献

[1]谢忠镖.国内外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比较[J].科技信息,2006,(3):120121.

[2]王永坤,冯冬梅.工程管理专业“做中学”教学改革实施策略[J].山西建筑,2011,(12),223224.

电商课程设计范文第4篇

一、温故而知新。课程设计发端之始,思绪全无,举步维艰,对于理论知识学习不够扎实的我深感“书到用时方恨少”,于是想起圣人之言“温故而知新”,便重拾教材与实验手册,对知识系统而全面进行了梳理,遇到难处先是苦思冥想再向同学请教,终于熟练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而且领悟诸多平时学习难以理解掌握的较难知识,学会了如何思考的思维方式,找到了设计的灵感。

二、思路即出路。当初没有思路,诚如举步维艰,茫茫大地,不见道路。在对理论知识梳理掌握之后,茅塞顿开,柳暗花明,思路如泉涌,高歌“条条大路通罗马”。顿悟,没有思路便无出路,原来思路即出路。

三、实践出真知。之后,关于真理的大讨论最终结果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从耳闻以来,便一直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教条。时至今日,课程设计基本告成,才切身领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明晓实践出真知。因为在教材上,数字钟不过是由计数器和译码显码器组合而成,也便不以为然搭建电路图,结果电路出现诸多问题,譬如短路开路,ewb中引脚悬空即为低电平,现实中引脚悬空呈现大电阻特性即高电平,不为则不知,无为则无知,实践出真知。

四、创新求发展。“创新”目前在我国已经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地位,足见“创新”的举足轻重。而在dvd产品上市之初及以后相当长时间内,由于核心技术受制于国外,原本前景看好的国内市场却使国内dvd生产商无利可图或图的仅 仅蝇头小利,只因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使用国外专利技术,每台售出总要交付高额专利技术使用费。因此,我们要从小处着手,顺应时展潮流,在课程设计中不忘在小处创

新,未必是创新技术,但凡创新思维亦可,未必成功,只要实现创新思维培育和锻炼即可。

五、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至善至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不从忘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换种思维方式,去恶亦是至善,改错亦为至美。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错误,不断改正,不断领悟,不断获取。最终的检测调试环节,本身就是在践行“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知行观。

六、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尽管课程设计是在期末才开始,我们的教材学习完毕,掌握许多知识,但是还有很多地方理解领悟不到位,由于对555电路相关章节未能掌握以致用到秒脉冲产生电路无法自行设计,只得参考其他文献,在ewb中试行操作,逐步摸索。此外,定时电路原采用蜂鸣器报警装置,在计算机仿真模拟过程中,由于不明原因,蜂鸣器一旦响起,无论ewb中开关控制,还是计算机静音,都无法关闭响声,时至设计将近尾声尚未查明原因,暂且用光信号作为输出,希请老师将来指教一二。彻悟学海无涯只有苦来作舟,学无止境只有书来作伴。

电商课程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16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9%,排名跃居世界第一。可见,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外贸行业仍然充满着机会。这几年,以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网、敦煌网等跨境电商企业开始崭露头角。现在,新浪潮引领者来自外贸B2C,一批外贸B2C势力正在迅速崛起。商务部在2012年的2010-2011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跨境电商成交额同比增长40.6%,呈现出稳中有进的态势,进而说明了我国进出口行业仍然继续存在着提升的可能。以上数据也表明,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小微型外贸企业正在利用跨境电子商务来拓展出口业务。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国贸专业的课程体系仍然侧重于传统外贸模式,没有重视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使得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短缺,这种现状将会严重阻碍我国小微型外贸企业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国贸专业在跨境电商背景下如何构建课程体系迫在眉睫。

一、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现状

根据这几年连续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关注,我认为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

(一)以传统的国际贸易业务为基础来进行课程体系设计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国贸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以传统的国际贸易业务为基础设计的,没有考虑到新兴业务的需求。根据传统业务我们设计了很多课程,例如: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谈判、世界经济概论、国际经济合作、世界贸易组织、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商法等。根据近几年对一些高职国贸专业毕业生调查得知,大学期间有些专业课程对他们从事一线外贸工作帮助甚微,上岗之前还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勉强上手。

(二)课程设计与本科过于雷同

虽然高职院校尽量规避了与本科类似专业在课程设计上的雷同,但是我们仍然在高职的课程中可以看到本科的影子。主要的手段是通过:删减本科课程体系中一些难度较大的课程,降低教材难度,添加实训课程来实现差异化。

(三)过于强调课证融合

在“工学结合”理念的影响下,“课程融合”成了一些学校课程设计的基础。一些学校的课程体系就像几门职业培训课程的组合。这样的课程体系看上去好像很实用,但是过于单薄的专业基础,过于狭窄的专业通道让学生的就业失去竞争力和职业迁徙的能力。

二、跨境电商背景下如何构建高职国贸专业课程体系

我认为,在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兴业务日益盛行的形势下,为了培养更多更好的外贸一线工作人员,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应构建一个能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就业品质的课程体系,应该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规格

高职院校外贸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一般定位是:外贸工作一线的高技术专业人才。根据国家的大学生就业数据可知,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非常大。造成就业压力大的原因,除了毕业生的人数多这个原因者外,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大学毕业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学校在制定专业课程体系时没有精确定位培养规格。根据调研,我认为高职外贸专业的应该更加注重为小微型外贸企业培养人才。我们明确了服务对象,我们设计的课程体系就能更好的为小微型外贸企业培养一线的高技术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基于充分的专业调研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一些开设国贸专业的院校没有对外贸行业企业、毕业生就业区域、企业、岗位、职业迁徙、成才率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没有外贸企业的实际参与,使得课程体系与实际业务脱节。例如,通过全面、深入的专业调研得知,我们学校国贸专业毕业生绝大多数是在小微型外贸企业工作,这些企业非常重视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在外贸业务拓展的作用。他们提出:国贸专业的课程中能否开设涉及一些跨境电子商务方面的相关课程?这样的建议对课程体系的设计与优化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强调英语突出技能

在跨境电子商务的背景下考虑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可参考以下路径:国贸专业电商化改造。随着淘宝等电商企业的做大做强,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我们应该看到这两个专业的服务对象是有差异的,在培养重点和课程设置上是有较大差别的。与在国内利用电商不同,跨境电商所使用的语言、习俗、法律、货币、物流等要复杂得多。很多小微型外贸企业特别看重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因为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交流绝大多数是使用英语。因此,在跨境电子商务的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一定要突出英语的运用能力,建议每个学期都要开设相应的英语课程,在第3、4学期开设跨境电商B2C平台实操课程。

(四)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有典型企业的全程参与

课程体系的构建除了在前期调研阶段要深入走访就业的典型企业,收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意见。我们在课程体系构建的时候需要将企业的各种意见内化到具体的课程中。留出2-3门课程请企业的业师进行授课,有针对性的提升对口就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慧.浅谈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

[2] 王秀霞.高职对外贸易人才培养与中小企业需求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11) .

基金项目:本文是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项目批准号:XJK012CZJ012)阶段性成果。

电商课程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 课程设计 教学改革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高等学校经管类专业的一门基础平台课,主要讲授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关键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其课程设计是学生课程结束之后,进行的一项综合性课程设计,是经管类专业学生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设计是使学生根据设定的题目和要求,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动手操作,完成相关实验,并最后写出课程设计报告。本课程设计主要培养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领域的全面认识,特别是从管理的角度认识信息系统和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组织管理问题等。在本课程设计中,不仅要使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训练,还需要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设计等奠定基础。

一、当前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结合教学团队的教学实践,总结现有课程设计经验,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先修课程参差不齐,课程设计质量得不到保证

管理信息系统是经管类专业的一门基础平台课,不同专业的学生先修课程有差异。信管专业学生修过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和计算网络等课程,对计算机系统和信息系统的开发有比较好的认识,而财会、工商管理和工业工程等专业修的计算类课程较少,基础较薄弱。现有本课程设计内容通常在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及开发的内容占比较多,未考虑到各专业学生的基础差异,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课程设计的资金预算有限,可供选择的实验用软硬件较少

本课程介绍的信息系统如ERP、CRM和SCM等功能复杂,系统规模庞大。如果购买商业软件进行实验,成本很高。在有限的预算下,能够用于实验用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较少。因此,现有本课程设计的实验环境和实验软件经常变动,而且不成系统。

3、课程设计的培养目标较不清晰,部分内容与其他同类课程设计有重叠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全面认识,并应用信息技术解决企业管理问题。其与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部分内容重叠。如果本课程设计不合理,往往造成本课程设计内容与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内容存在重复,教学效果不好。

二、课程设计教学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本课程设计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在内容上照顾各专业的差异,确保课程设计质量

由于各专业的课程有差异,基础不一,在本课程设计上,实验内容避开具体的软件设计和程序开发等内容,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企业信息系统的理解和使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会应用信息技术解决企业的实际管理问题。

2、立足开源软件,减少课程设计的资金预算

开源软件可以免费用于教学和科研,当前企业也经常应用开源软件进行商业产品的研发。本课程设计使用的数据库软件为MySQL,中间件软件为JBOSS,企业管理软件为OpenERP等。这些软件都是当前企业信息系统开发用到的主流软件。让学生在实验中使用这些主流的开源软件,不但减少了课程设计的资金预算,而且为学生未来就业打下基础。

3、明确课程设计的培养目标,合理安排实验内容

为避免与其他课程设计内容雷同,本课程设计依据信息系统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设计,侧重于信息系统的实施和应用。信息系统项目实施一般包括“准备和计划”、“规划设计”、“原型测试”、“试点运行”和“全面(试)运行”和“评估和总结”六个阶段,如图1所示。依据此过程,我们设计了五个实验。系统部署、系统初始化、系统测试、系统切换和系统应用。系统部署实验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部署过程,重点熟悉数据库、中间件和OpenERP软件安装。系统初始化实验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系统初始化内容,涉及组织结构、权限、产品及BOM等数据的配置。系统测试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测试用例编写方法,掌握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要领。系统切换实验目的是使学生理解系统的直接切换、并行切换和分步切换的区别,学会编写系统切换脚本和合理安排系统切换计划。系统应用实验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掌握管理信息系统使用方法,学会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解决企业实际运营问题。

三、结束语

本文针对现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设计一套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验。这套覆盖了整个信息系统实施全过程,通过整个实验的实施,使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有较深的全面了解,并掌握了管理信息系统导入的全过程。通过几个学期的实际应用,效果不错。

参考文献:

[1]侯治平.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考核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15(10):37 -38.

[2]潘华,王乐鹏,李丽.“管理信息系统”精品课程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5(9):101-102.

[3]赵树宽,丁荣贵,周国华.信息系统项目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

电商课程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体制 电子商务 教学改革探析

电子商务类课程是信息管理、市场营销和经济学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电子商务课程的独特性在于,其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且各个学科的内容都有涉及到,所以该课程的讲授重点不易把握。此外学生在学习电子商务课程前一般都已上过几门计算机类课程,如《Web页面技术》,《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等,学生对这些课程掌握程度的参差不齐从某一方面来说也影响了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效果。目前,各学校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一般以讲授基本原理居多,而且很多知识点也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缺少实效性和针对性强的实际应用案例,学生很难真正理解电子商务活动对人类生活和经济的影响,导致学生对电子商务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能保证。因此为了使学生学有所得且学以致用,对电子商务课程教学进行适当的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一、建立电子商务实验教学基地,确保课程的教学质量

电子商务实验教学是学生充分理解电子商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并掌握电子商务技能的重要手段。因此电子商务实验教学建设和改进对整个电子商务课程体系来说是非常必要和不可欠缺的。其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的电子商务实验室。由于电子商务课程所涉及的技术十分广泛,对实验设备的软硬件要求都较高,故在经济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建立独立的电子商务实验室。目前,市场上已有不少专门用于电子商务课程教学的计算机模拟软件,比如浙江大学和德意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室等。

2.加强实验课程管理。在建立了专门的电子商务实验室后,要加强对电子商务实验的课程管理。实验课程的各项课程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确保实验课平稳实施和质量的必要手段。对实验教学内容的管理、实验指导教师的管理、实验排位的管理、学生的考勤管理、实验器械和设备的维护管理等都应该逐步地建立起规范化的规章制度。

3.建立实验教学评估体系。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评估手段与之对应。检验和评估的内容可包括实验课程所对应的知识点章节、实验目的,实验准备,实验工具、实验流程、系统设计与设计、系统运行、实验考核的量化指标、实验演示和考核结果等。

电子商务实验教学除了要讲授实验手册上的内容外,还可根据课程进度和实际内容,开展一些辅讲座。如可以请世界500强企业的项目经理和技术工程师来讲述一些最前沿的技术和案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正在进行和即将进行的实验的理解,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安排专业实训和实习

电子商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了适应这一大背景,学校培养电子商务人才也应与时俱进,大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专业实习是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计划的重要一环,也是全面检验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实训实习在电子商务课程中的课时数,并在教学中给予特别重视。同时我们也应大力开展电子商务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进行网站网页制作、商务电子平台搭建,电子商务安全研究等实验提供软硬件环境支持,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训实习进一步了解热点技术和企业需求,了解社会,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能力所及的实际问题。在发现问题之后,学生会尝试着解决问题,即使问题一时解决不了,学生也可通过网络搜索资料,请教老师和同学方式慢慢去消化和解决。问题出现和解决,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碰到问题时的挫折感以及最终解决问题时的成就感,越是曲折的解决问题历程越是能让学生记忆深刻,越能让学生更熟练得掌握所学的技术技能,同时也让学生找到了对本专业的准确定位。

此外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学生的就业率和企业用工满意度等数据都逐渐纳入学校评估的指标,所以学校应保持与各个电商类企业的交流沟通,一方面通过校企对话充分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并根据最新用工需求适当改进教学方法和微调教学课程设置;另一方面还可定期邀请知名电商企业专家来学校讲座和招聘活动,加深学生对电子商务发展的认识。

三、注重实践性教学

电子商务课程实践性较强,正因如此,把实验分解教学模式应用在实验教学中是再合适不过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把一个大的课程设计分解为多个具体的但又相关的小实验.学生通过完成每一个具体的实验内容,达到每一部分的实验目标。在学期后期可让学生把前期做的各个小实验联系起来,设计完成一个大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可以是“某某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此外在做课程设计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与能力,因地制宜,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包括项目领导者,系统规划员,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员,系统实验和测试员以及文档写作人员等角色,并让每个小组独立完成一个电子商务网站的开发。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起到平衡和引导作用。

四、结束语

总之,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也相应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新的教学模式将不断产生并应用与课堂教学。这种形势为教育技术工作者提供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挑战。

参考文献:

[1]马会梅.大学生动机教育的教育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

[2]陈意军,郭兆南等.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开发[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1)

电商课程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组织管理;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模式

0 前言

国内计算机类和经管类部分涉及信息管理的专业均开设了《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课程。而按我国学科分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专业归属管理类,这些专业是以经济、管理理论为基础的,在这些专业的计算机、数据库等技术类课程的课程设计中不仅要在技术上覆盖本课程要求的知识点,把握课程体系主脉,而且还强调以管理和经济等理论为基础,以及强调对国家制定的行业信息标准的正确理解和应用。因此,经管类专业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应在满足组织管理目标和信息需求的前提下,以国家信息标准规范为设计依据来指导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

1 问题的提出

1.1 国内外同类工作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国内各高等院校经管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对此实践环节的教学大多是参照工科院系的做法实施,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重技术轻经管,忽略对组织的经济和管理内容的渗透

经管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往往参照工科相关专业的做法,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以覆盖课程知识、展现数据库设计过程并通过此过程使学生掌握数据库设计和实施的设计过程和方法为目的,侧重于技术实现和细节,而忽略组织的经济、管理过程对信息的需求和规范。

(2)以巩固理论为主,缺乏课程间的关联和应用拓展

《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一直以来固守完成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巩固,放大课程作业量,将知识点串联后自成一体为宗旨,缺乏在专业层面上,把相关课程(包括管理学、经济和计算机语言等)关联起来的综合应用。

(3)以虚构项目为主,缺乏对企业信息需求的更准确把握

教学过程采用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计环节, 由指导教师为学生提出一个基于数据库的软件开发项目, 以项目贯穿于整个课程设计教学过程的始终, 整个教学过程由项目中的任务来驱动。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 所采用的项目大多是 "模拟式"项目,而"模拟式"项目不是实际工程所需要的项目, 一般由指导教师给出虚构的项目名称,按功能需求或要求进行模块划分等, 然后让学生模拟其功能进行开发。 如"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即是常用于设计的题目,而对其内容是否符合实际应用则考虑较少。

(4)不完全符合经管类专业培养目标

在这种虚构的"模拟式"项目的驱动下, 虽然学生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得到了一定训练, 但并不完全符合经管类专业"培养具有经济、管理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理论、方法,能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管理和规划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2 解决方案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以组织管理为目标的经管类专业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应采用以下解决方案。

2.1修正课程设计指导思想

重新研究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指导思想、要求和目标,在覆盖课程知识点前提下,修订出适合经管类专业的《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指导书。充分利用学校实践教学、教学合作单位和老师科研项目,实现从"假、大、空"设计方式向符合实际应用型设计的转变,真正做到结合组织管理目标和信息规范进行数据库设计,将技术与管理并重的思想落到实处。

2.2增加实地调查环节

要抓好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增加实地调查,可用资源除了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单位外,还可以通过学校设备供应商、外协加工制造厂等单位部门。通过采取多层次的合作,为学生短期实践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让学生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 了解企业信息系统的实际构成、运作特点和所起的作用,了解实际业务流程和信息需求,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实用技能。对企业常规信息系统(如人事管理、资产管理、进销存系统、网上商店等)进行实地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并作为下一步数据库课程设计的依据, 以切实解决企业经济、管理目标融入数据库设计过程的问题。

2.3引入行业信息规范和国家信息标准

将行业管理规范、国家信息标准和信息安全法规、政策与标准融入数据库设计中,扩展数据库设计的范围,将组织管理的实际信息需求与信息标准和信息安全相结合,设计出既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又符合法规、政策与标准的数据库,为进一步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例如,学生在交警队实习,了解或构建机动车管理系统,则需按照GA23《机动车驾驶证管理信息代码》、GA24《机动车登记信息代码》、GA329《全国道路交通管理信息数据库规范》等数据管理规范进行信息结构构建,同遵守《机动车登记规定》和《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中对各种业务的流程规定。

3 实施方案

再好的解决方案都需要与之配套的实施办法,才能将问题的解决方案落到实处。经我校数据库课程团队调查研究,我们认为,本方案的实施应从教学内容调整、资源融合、激励机制、效果评价四个方面入手,解决当前《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为其它实践类课程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

3.1教学内容调整

对前驱和后继课程进行适当调整,理顺课程间的衔接关系,重新定位《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手段、过程和目标,融入企业需求、信息标准、规范和信息安全的内容,确定本课程面向实际应用的指导思想。

例如,经管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专业在进行《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前,应掌握至少一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修完《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管理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

3.2教学资源融合

教学方法、手段、过程和目标的调整,需要重新配备相应的教学资源为之服务,与以往不同的是,除校内教学资源外,更重要的是校内行政管理部门、校外企业、合作办学单位、校外教学基地及老师关系单位等都是良好的可利用资源。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使课程设计能面向一个实实在在的组织,针对实际的组织目标和具体的业务流程,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另一方面赋予了课程设计更切实际的意义。

3.3教学激励机制

由于课程设计过程的调整,从"假、大、空"设计方式转为面向具体的实际组织业务,势必增加老师工作量,老师联系其关系单位和落实短期实习同样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因此,院系两级教学管理部门要对课程实践中,老师所做的工作给予认可,并量化为老师的教学工作量,加入年终考核中,才能有效地调动老师参与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及其活动的积极性。

3.4教学效果评价

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应改变以往仅根据设计报告书面内容评定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采用结构评分方式,从调研过程、需求报告、设计过程、功能实现、设计答辩等几方面综合考核。对单项优秀的课程设计学生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设计方案被实习单位采纳的还可得到来自单位的资助,也为更深入的研究和设计提供了基础,同时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研究热情。

4 结束语:

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意见的今天,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使学生形成达到培养目标的综合能力,本文提出经管类数据库课程设计的新教学模式。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和加强过程管理, 数据库课程设计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侯素芳,任艳频.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01

[2]陈代武,彭智朝,李曾妍.基于校企联合的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J].计算机教育,2012.05

[3]凌萍萍.行业性高校课程设计研究[J].江苏高教,2012.03

电商课程设计范文第9篇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5-0273-02

引言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是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的交叉型、边缘性新兴学科,是现代化的管理观念、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体。其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通过对企业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设备、技术等资源的调查了解,建立正确的数据,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管理人员,以便进行正确的决策,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化成为中国企业的必经之路,管理信息系的基本原理和系统建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已是现代管理者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在管理学科的专业例如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等,以及其他学科的一些专业主干课程都包含了该门课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且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我们认真探索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一、结合专业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学习MIS 的根本目的,是学会利用MIS 来提升组织的效率和业绩,学生应从管理学的角度向技术逼近的方法学习管理信息系统。MIS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 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企业的管理思维、管理方法和竞争方式所带来的深刻影响;理解信息技术如何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和竞争策略;密切关注最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发现其内在的商业价值;知道如何参与到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熟悉各种应用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方式;学会从战略的高度来进行信息系统的规划,使信息系统对企业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并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在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人是MIS的主体。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相对弱化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的能力,突出强调管理的作用,显示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

二、构建相关知识体系,合理安排课程

MIS的一个重要的特性是对相关知识的有序性要求比较高。因此,在开设MIS 课程的时候,必须要考虑该学科对知识有序性的要求,应先开设管理学原理、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先导课程,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为学习MIS 奠定基础,因此建议在大三的上学期安排这门课程。

三、加强教材建设,突出专业特色

目前,国内比较著名的面向工商管理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如清华大学版(主编薛华成)和高等教育版(主编黄梯云),教材大致可以划分四个部分: 基本理论、技术基础、系统开发和系统应用。教材内容缺乏对工商管理学科特点的把握,且对已经比较成熟的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方法讲解过于简单,且目前在软件行业得到普遍应用的统一建模语言(UML) 和统一过程(Unified Process)介绍更少。因此,当前中国MIS 教材建设方面,要突破传统体系的束缚,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MIS先进思想和理论,统筹规划,精心组织专家进行编写。在教材内容方面突出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增加从信息系统的组织、管理维度认识和理解信息系统,增加信息系统的应用方面的介绍,如TPS、ERP、OA、KW、CRM、SCM、ERP、电子商务等系统,拓展视野,提供一个从管理角度了解、应用MIS 的方法。

四、实行案例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MIS课的案例教学中,要针对每一章的具体内容及教学要求,选择题材丰富的各种案例,包含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失败的,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的,并贯穿于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和系统实施的各个阶段。笔者曾采用宝供储运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作为MIS课程的先期导入案例,使学生了解到信息化建设给最初一个靠仓储和运输起家的小企业所带来的巨大变革,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本课程浓厚的兴趣。

此外,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注意案例教学步骤的规划与实施。第一,学生自行准备阶段。一般在正式开始集中讨论前一到两周,教师要把案例材料和相关思考题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案例材料,查阅指定的资料和读物,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第二,小组讨论准备阶段。将学生划分为由三至五人组成的小组,以他们自己有效的方式组织活动;第三,小组集中讨论阶段。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意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讯问并作出解释。在这一阶段,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引导学生扩展和深化对案例的理解程度;第四,总结阶段。总结可以是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这种知识的方式,还可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作出总结,以便对案例所反映出来问题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五、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加强实践训练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是一种以项目为主体的“行为引导式的教学形式”,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项目设计(包括模拟项目)、履行和管理,实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是一种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作全面培养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MIS的课程设计中,注意方法的实施和过程的控制:

第一,项目案例分析。列举并分析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小型信息系统,例如,校园网上的教务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以及超市管理系统、餐饮管理系统等增加对MIS的感性认识,演示并评价往届学生的优秀作业,激发学生对项目开发的兴趣。

第二,项目选择。选择难度适中、小型、简单的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如班级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宿舍信息查询系统、食堂点菜系统等,也可经教师同意由学生自由拟题。

第三,编写课程设计任务书。鉴于课程设计知识应用的综合性、先导课程数据库应用没有进行过实际开发训练、课程设计教学安排时间短等原因,教师必须针对一个特定的项目编写MIS课程设计任务书,从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规划、数据库建立、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方面给出详细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借鉴、模仿范例开发自己选定的项目课题。

第四,成立项目开发小组,明确个人分工。将全班同学分成项目开发小组,教师给每个小组学生合理分配任务,共同完成小组开发任务。可在开发小组中选择一至两名学生充当MIS的需求方,从管理者的角度提出MIS需求、管理MIS开发过程、负责MIS 的系统测试、系统评价以及系统验收等工作,从而体现出MIS开发过程中管理者的角色。

第五,项目进度控制。项目初期让学生利用网络计划法,合理安排项目的实施进度,采用组长汇报和教师不定期检查的方法,监督项目的开发进度,确保按时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第六,项目评价。课程设计结束后,项目小组需提交系统文档和系统模型,并参加项目答辩,展示并介绍项目的开发结果,教师则可以从企业的角度介绍情况,评议学生的设计,让其感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黎孟雄.项目驱动法在“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6,(6).

[4]郭军华.案例教学法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12).

[5]徐生菊.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1).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ZHANG Qing-li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471023,China)

Abstract: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is a set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knowledge-integrated multi-disciplinary courses,as teaching teachers how to optimize the cont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this paper management major,for example,from th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teaching objectives,the knowledge system construction,material construction,the implementation of case teaching,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ject-driven teaching methods and processes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reform.

电商课程设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生产运营管理;教学改革;三维方法论

基金项目: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面向实战的工商管理类本科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提升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生产运营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一直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国内外许多大学在此门课程教学中,立足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将典型案例分析作为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但限于本科生知识结构和水平,完全采用案例教学不太可行。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结合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探索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妥善处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的关系,加强师生互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改善教学效果。

二、《生产运营管理》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一)内容庞杂且教学时间有限。在企业管理的各领域中,生产运营管理是最复杂的领域,其涉及的管理内容不仅很多且跨越多个部门,任何一个企业管理者要想管理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掌握各门学科的管理知识,还要具有系统管理的思想能将各种知识统筹运用于生产运营管理活动中。此外,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在本学科的实践和理论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新的思想、方法和技术。如:企业资源计划(ERP)、准时生产(JIT)、最优生产(OPT)、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MS)、企业流程重组(BPR)、精细生产、敏捷制造、虚拟企业等。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就必须反映这些最新的成果。但这样一来,就会使得课程涉及的范围太宽,内容太庞杂。因此,如何在保持课程原有核心内容的同时,又能较全面地将当前最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介绍给学生,这是应当进行认真权衡的。另外,《生产运营管理》又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学科,因此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安排下,不仅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容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内容偏重于制造业,将制造业和服务业割裂开来。我们知道,生产运营管理是对组织中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职能部门的管理,因此,本课程的对象既包括制造业又包括服务业。而现有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更多的则是偏重于对制造业运营管理的研究,对服务业研究的相对较少也较晚。但不能忽视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服务业在我们的社会经济和生活中起到了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因此不论从学生的就业方面还是从学科的发展角度来看,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对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相关内容都不应该有所偏颇,而应同等对待,而且对于一些普适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内容,在教学中也不应割裂开来,而应进行有机的整合。

(三)侧重于理论、模型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训练。《生产运营管理》作为经济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程,是管理者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专业工具。然而,学生普遍的感受是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多而枯燥,模型复杂且难以理解,再加上很多学生是文科背景,对模型、公式有着本能的排斥,缺乏学好本门课程的信心,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此外,在教学中,纯粹的理论学习,缺乏实用性的训练,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认为本门课程只是纸上谈兵,削弱了本课程的应用性,而造成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四)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主要以讲授为主,缺少学生的参与和师生的互动。在以往的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但更多的是将原来的教学教案用PPT的形式进行展示罢了,这只是减少了教师的板书劳动,而缺少学生的参与和师生的互动学习,使得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削弱了师生双方的上课热情,不能做到教学相长。同时,学生接受的知识只是停留在理论讲解上,而没有感性的认识,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三、《生产运营管理》课程的三维方法论教学改革思路

《生产运营管理》发展到今天,其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使得这门学科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而科技的发展,也使得教学手段的选用会更加先进合理。因此,根据本课程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科的发展趋势,笔者提出本课程分别在时间分配上、内容安排上和教学方法选用上的三维方法论教学改革思路。

(一)时间维。由于本课程内容较多且与实践密切相关,遵循人们“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学习”的认识事物和学习的规律,在课程教学和学习的时间分配上,力求做到时间先后顺序和时间长短要与内容相互匹配。

1、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组织学生去工商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增加学生对工商企业的感性认识,以消除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陌生感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般安排3周时间,包括直接参观企业和请专家或学者做报告等形式,使学生初步了解生产运营知识的应用。

2、在课堂教学时间内,以理论讲解为主,上机和实验为辅。如在我校目前的教学计划中,本课程课堂教学的总学时为48学时,安排课堂教学38学时,上机实验10学时,同时同步利用节假日等课外时间适当安排学生自己去实际企业场所进行观察和了解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对理论知识的体会。

3、在学习完生产运营管理的理论内容后,适当安排课程设计的内容。如我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本门课程的学期结束前一周,安排一周的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学生除了对所用理论进行更为详尽的学习外,还提高了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4、在后续的学习阶段,学生可自愿选择参加更多的生产运营管理实践活动。如由学院组织的ERP模拟沙盘比赛,学生可自愿报名参加,通过不断的培训和实战演练,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团队合作等能力,时间长短根据比赛的结果定,在没被淘汰前一直都处于模拟实践的学习过程中。另外,毕业前的毕业实习,一般是6周,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工商企业,直接在现场运用本门课程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内容维。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满足教学内容的详略及全面性要求,又要兼顾理论与实践内容的相互联系。

1、理论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力求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在以制造业理论为主的基础上,尽量增加服务业的内容,同时补充新理论和新方法,并向学生介绍本课程最新的研究成果。近年来,我国的服务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据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服务业的产值占我国GDP的40.2%,服务业劳动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31.4%。因此,不论是考虑学生的就业还是考虑理论的完整性,教学中除了讲授已经成熟的制造业相关理论外,还应补充服务业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同时,考虑到服务业的相关理论可能并不成熟和完善,系统性也相对比较欠缺,可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更多地领悟其中的要义和知识点。

2、在实践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积极参与实践为主,被动学习为辅。由于本门课程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法就是让学生多进行实践并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包括:认识实习阶段的参观企业和听报告、理论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工商企业实际现场的观察分析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期间的工商企业实践活动、自愿参加的ERP模拟沙盘比赛的模拟实践活动、毕业论文涉及的工商企业问题的实践活动等。

3、在教材选用上,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选择一本较好的参考教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陈荣秋、马士华编著的2006年6月第二版的MBA核心课程教材《生产运作管理》,较符合本科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目标要求,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使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时间的安排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恰当的选择和补充。

(三)方法维。在课程教学和学习的方式、方法上,尝试多种方式和方法的混合运用,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

1、认识实习中的参观企业和听报告。认识实习中安排学生参观企业进行直接实践活动,同时请知名的企业专家或学者给学生做生产运营管理方面的专题报告,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并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2、课堂讲授。教师讲授是本科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但限于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和工作经验的匮乏,对许多概念或者术语都是陌生的。因此教师应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基本的概念和内容讲透。例如,可以通过举例的方法,以身边的或时事新闻或耳熟能详的企事业小案例来讲解概念和术语,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的气氛。另外,在教学工具的选用上,教师应该把板书和PPT的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对于公式推导和计算的内容,要多写黑板,把有关管理概念非常清楚地演示出来,学生可以沿着教师的板书思路进行记录,做笔记,学生的记忆会比较深刻。另外,对于课堂上新理论、新方法的讲授及引用案例,为了节约时间和交代清楚背景资料,应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通过PPT大容量地展示信息和放映教学影像直观地再现企业管理的真实场景,增强学生对新理论的理解和方法运用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3、课堂上的案例讨论和课后的自行参观企业。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讲解案例外,还可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教师需要预先把相关的资料提供给学生,包括背景资料、讨论的重点内容、讨论的形式和时间安排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查找有关资料,为讨论做好准备。同时,教师也需要对案例的相关信息有较全面的把握,以便在讨论的过程中既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畅所欲言,又不至于偏离教学的初衷。由于教学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案例讨论课以组织2~3次为好。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服务业理论的应用,可以适当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去服务企业自行进行参观,再结合所学理论写出相应的小论文。例如,在学到设施布置的内容后,在周末或法定假日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通过了解或调查的形式对一个大型的商场或超市的布置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或对其布置中合理的部分进行分析点评。通过自行参观的方式,学生可以了解到所学理论在企业实际中的应用情况,同时对发现的问题应用所学理论去进行解决。这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种既廉价又方便的实践学习机会。

4、上机实验与课程设计。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为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安排10学时的上机实验时间。主要内容有:在计算机上利用EXCEL中的“规划求解”软件求解运输问题的选址问题;用“反复试验法”制订综合生产计划;用EXCEL进行MRP的制订等内容。通过实验,学生不仅强化了相关知识的学习,而且掌握了利用计算机解决生产运营管理问题的方法。此后,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为学生开设时间为1周的课程设计,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实践活动。可以采集某些企业的实际案例数据,让学生们自行组织,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内容。例如,给出关于某企业的有关生产计划的数据,让学生应用EXCEL进行计算,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制订企业的MRP。课程设计的难度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自行决定。例如,我们给定的约束条件的难度是依次递增的,依次为:不考虑能力限制的MRP的制定;考虑能力限制并追求运行总费用最小化情况下的MRP的制定;既考虑能力限制又考虑最终物料订货的批量约束并追求运行总费用最小化情况下的MRP的制定等。最后,学生需要提交关于整个设计过程的课程设计报告的纸质和电子文档,这份文档也可以作为学生学业的一个成果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再学习增加一点砝码。通过课程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程理论与方法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生产运作系统问题的能力。

5、模拟实验。通过模拟软件来让学生体验管理过程,这是一种快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管理学习方法,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模拟现实企业经营环境,供模拟参加者进行企业经营的实训,其特点是从直接体验中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寓教于乐。如,企业资源计划模拟实验、沙盘模拟对抗实验等。目前,我院已经成功举办了一期校内的ERP模拟沙盘比赛的实训,并由胜出队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国比赛,其中我院工商系的同学在“用友杯”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及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江苏省总决赛中,获得了冠军,并在代表江苏赛区的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通过模拟实验的训练,在模拟环境中运用生产运营管理的理论和知识,可以提升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6、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考核往往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手段,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效果,笔者认为应采用多种方式且将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日常考核中,对于概念、理论等知识的理解,如概念要点、知识要点、模型的计算等内容,让学生做一定的习题和练习;对于理论知识的应用,主要以实践调查分析论文的形式或上机实验的形式进行考核。在期末考试中,主要以计算题、思考题、案例分析题等考核为主,综合考察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军,贵文龙,吕春梅.《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桂林电子学院学报,2004.24.4.

[2]徐松杰.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改进[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09.21.4.

上一篇:可视化工程管理范文 下一篇:规划设计理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