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市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2 22:13:57

电脑市场论文

电脑市场论文范文第1篇

最重要的成果无疑来自科斯自己,这就是新近出版《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据作者之一、科斯的助手王宁透露,会议之前,他们没有任何写书的计划。会议之后,曾经在1981年发表过张五常“Will China Go Capitalist”之作的伦敦经济事务研究所(Institute for Economic Affairs,简称IEA)邀请科斯为IEA写一篇关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后续文章,这样便开始了两人的合作,同时,也决定了英文版书名―“How China Became Capitalist”。

王宁从1998年开始给科斯做助手,当时他还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到2008年,王宁耳濡目染,浸润于科斯经济学已经春秋十载,自信对老先生理论和思路的把握比较到位。据王宁介绍,书的第一稿主要由他撰写。每写完一章,就把打印稿快寄给科斯。老先生不用电脑,在打印稿上逐行逐段作详细的点评、修正和补充,在有疑问的地方作上记号。老先生不用电邮,两人平常靠电话联系。王宁每月飞赴芝加哥一次,拜访科斯,一起讨论书稿。“这些讨论时常催生很多新的想法,包括对已有材料新的解释,以及找寻新材料的线索。”王宁说,“在整个过程中,从没有大师和后学的区分,只有惟实求真的两位学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是老先生和我通力合作的结晶。”

众所周知,虽然已经103岁的科斯从未踏足中国,但对中国三十多年来所发生的一切充满浓厚的兴趣。在这些年间,中国迅速从封闭状态走向开放,并成长为全球有着最重要影响力的经济体之一,但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什么?这是困扰经济学人的一个“中国结”。

在最近NPR的一次简短采访中,科斯说,“我原本想,这(中国崛起)至少要一百年”。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判断错误,幽默地说,“我老是犯错,所以这个错误倒也没什么特别的”。也许,这本新著就是他不甘心犯错并反思自己的“错误”的结果。

在2008年的芝大会议上,张五常说,中国的经济转型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改革计划”。科斯不否认这一过程的“伟大”,但同时指出,事实上导致中国转型的一系列事件并非事先“计划”的(programmed),最终的结果也完全是意料之外。在他看来,这正好是如哈耶克所说的,“人类行为的非意图结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human action)”。

科斯是在对中国“后时代”作了经济史一般的精细描述和新制度主义的解读之后作出这番结论的。熟悉中国当代史的读者也可能会觉得,《变革中国》更像是一本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史。的确,书中有大量的关于史实的细节性描写。王宁也向笔者坦言,这本书不是理论专著,而重历史叙事。两位作者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力图真实还原中国经济大转型的惊人故事。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同样是新制度经济学大师的道格拉斯?诺斯认为,这本书是对中国、也是对经济变革的研究文献的重大贡献。他说,“在我所知的经济变革和发展的所有文献中,还没有人对一个社会的变迁努力―尤其是中国―做如此细致入微的研究。”

传统的观点认为,1978年,中国政府神奇地设计并启动了改革,中国的市场化转型是一种中国政府控制下的设计,但事实并非如此。在科斯和王宁看来,中国通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之路是由两种力量构筑的。一个是由北京主导的改革,要把中国变成“现代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另外一种力量更加重要,即作者所称的“边缘革命”,它包括了底层行动和地方举措两方面。政府主导的改革集中在提高国有企业的激励上,而边缘革命则给中国带回了曾经的私人创业精神和市场力量。

电脑市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电子商务;风险控制

在我国市场经济下,任何商业活动都是存在风险的,电子商务也不例外,这时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电子商务的风险表现形式,合理进行规避和防范这些风险,以便更好的把握风险,合理控制风险,将风险将为最低,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一、电子商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目前,电子商务风险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一)商业风险

商业风险主要表现在消费者对产品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在运营过程中存在很大风险,虽然电子商务的最大优势是便捷和快速,越来越受广大青年朋友的喜爱,不出家门就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商品,便捷的物流使得第二天就能收到货。然而当消费者真正收到货时,与自己期望的落差过大,导致电子商务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更为严重的是还会失去老顾客。这就要求电商在进行电子商务时不能只顾网上销售平台的建立,而忽视客户服务和产品质量等售后工作,要站在消费者角度宏观把控,力争将这种商业风险降到最低,避免给企业带来损失。

(二)技术风险

由于电商企业的特殊性,在进行运营时势必会大量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在享受这些新技术带来利益的同时也面临着相应的技术风险。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的基础措施没有完善,导致计算机硬件出现故障;还有就是对软件技术的使用,由于操作不当,使得程序里的信息全部泄露,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客户信息和电商企业的内部机密被盗,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严重者会导致企业破产,可想而知不完善的程序设计给电子商务带来巨大的技术风险。

(三)法律风险

由于电子商务形成的时间较晚,相应的法律法规还未正式立法,而且适用法律的界限较为模糊,使得电商企业在发展时受到很大局限,加上电子商务是全球性的,导致企业在进行交易时只能不违规现行法律的规定,却又害怕与今后的法律相冲突,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健康发展。电子商务主要是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进行交易,在进行交易时许多的电子合同,电子商务认证和网上知识产权都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给企业造成相应的法律风险,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不利于企业的正常发展和壮大。

二、电子商务风险的主要控制方法

(一)从技术层面规避风险

根据上面所说的技术风险,就需要电子商务企业在技术方面进行规避风险带来的损失。首先电商企业需要在总体的安全策略方面制度一个有效可行的方案,先熟悉和掌握保证安全性所需具备的基础性技术,然后配备相应人力和物力;其次是要制定具体的战略性方针,让相应的人力落实到位,从而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控制架构来确保降低企业技术风险。建立虚拟专用网络供企业员工进行电子交易,同时还要将公共安全网络设置相应权限,给企业的数据进行加密,做到专用网络性能的服务,真正提高网络安全。当然,培训企业的集体防毒意识更重要,确保每部电脑上都安装可靠的杀毒软件,将企业内网和外网建立防火墙,避免遭到黑客攻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技术层面确保企业的网络安全,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二)从制度层面规避风险

企业在进行重大决策时,首先需要从财务的专业角度去预测风险,以及风险带来的损失,合理把握企业产生的经济收益,这时就需要每个部门进行协助,将各个部门存在的风险都一一上报财务,以便做好防范准备工作。其次,还需要建立风险识别系统,一旦发现有风险,确保每个部门都识别出并及时做出应急措施,提前可以进行多次演练,确保真实发生时做到有条不紊的降低风险,同时,当出现风险时,技术部门需要及时进行总结和分析,找出风险存在的原因和如何规避下次再出现此类现象,从而建立起完善的机制,确保降低企业风险。

(三)从税收层面规避风险

由于我国电子商务市场在实践中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在带来许多商机的同时,更需要政府提供更多支持,可以从税收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政策,从而建立起明确的税法,要求电子商务企业进行税务登记制度,将现行税法加以完善,把消费者在进行支付时就直接作为征税环节,制定出更符合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税法。以便电子商务企业有享受更多的税收政策,降低企业的税负和税收负担,鼓励更多的电商企业进行运营,从税收层面来降低企业风险。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也越来越多,希望电子商务不断改善网络环境,真正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消费平台,从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和税收层面来规避风险,保证电子商务的安全,按照相应的合法合规流程进行交易,势必可以将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健康快速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可靠的网络消费环境,让大众越来越喜爱电子商务。

参考文献

[1]徐S,丁婕,张盼.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使用模式分析:基于阿里巴巴的实证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信息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

[2]黄锦,顾东晓,孙祥.企业实施电子商务风险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皖江城市带数据[J].华东经济管理.2014(06)

[3]魏明侠,张书海,程梦来.电子商务信用风险认知形成的动力学机制[A].第一届全国神经动力学学术会议程序手册&论文摘要集[C].2012

作者信息

电脑市场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单片机;计数器;敏感性能;采集系统;二级控制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356-02

1.单片机的介绍

单片机是靠程序的,并且可以修改。通过不同的程序实现不同的功能,尤其是特殊的独特的一些功能,这是别的器件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做到的,有些则是花大力气也很难做到的。一个不是很复杂的功能要是用美国50年代开发的74系列,或者60年代的CD4000系列这些纯硬件来搞定的话,电路一定是一块大PCB板!但是如果要是用美国70年代成功投放市场的系列单片机,结果就会有天壤之别!只因为单片机的通过你编写的程序可以实现高智能,高效率。

由于单片机对成本是敏感的,所以目前占统治地位的软件还是最低级汇编语言,它是除了二进制机器码以上最低级的语言了,既然这么低级为什么还要用呢?很多高级的语言已经达到了可视化编程的水平为什么不用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单片机没有家用计算机那样的CPU,也没有像硬盘那样的海量存储设备。一个可视化高级语言编写的小程序里面即使只有一个按钮,也会达到几十K的尺寸!对于家用PC的硬盘来讲没什么,可是对于单片机来讲是不能接受的。 单片机在硬件资源方面的利用率必须很高才行,所以汇编虽然原始却还是在大量使用。一样的道理,如果把巨型计算机上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拿到家用PC上来运行,家用PC的也是承受不了的。

目前最常用的单片机为MCS-51,是由美国INTEL公司(生产CPU的英特尔)生产的,89C51是这几年在我国非常流行的单片机,它是由美国ATMEL公司开发生产的,其内核兼容MCS-51单片机。

单片机的应用领域:单片机广泛应用于仪器仪表、家用电器、医用设备、航空航天、专用设备的智能化管理及过程控制等领域,大致可分如下几个范畴:.在智能仪器仪表上的应用,单片机具有体积小、功耗低、控制功能强、扩展灵活、微型化和使用方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仪器仪表中,结合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可实现诸如电压、功率、频率、湿度、温度、流量、速度、厚度、角度、长度、硬度、元素、压力等物理量的测量。采用单片机控制使得仪器仪表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且功能比起采用电子或数字电路更加强大。例如精密的测量设备。

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可以这样说,现在的家用电器基本上都采用了单片机控制,从电饭褒、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机、彩电、其他音响视频器材、再到电子秤量设备,五花八门,无所不在。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领域中的应用,现代的单片机普遍具备通信接口,可以很方便地与计算机进行数据通信,为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设备间的应用提供了极好的物质条件,现在的通信设备基本上都实现了单片机智能控制,从手机,电话机、小型程控交换机、楼宇自动通信呼叫系统、列车无线通信、再到日常工作中随处可见的移动电话,集群移动通信,无线电对讲机等。

2.计数器总体思路与结构框图

系统上电复位,计数器自动复位清零。当无物体遮挡时计数器不被触发计数,使之保持原态,计数器显示数值不会变化。当有物体遮挡时使计数器可靠触发,计数器被触发翻转计数。当物体下次到来时,计数器将自动加一,直到加至计数值为999。继续加一,使计数器进入下次从099的循环计数。通过以上分析,数字式光电计数器电路主要由直流稳压电源、光电变换电路(信号采样电路)、信号触发电路和两位数电子计数器电路及译码显示电路等组成。

电路分析。电路中对于第一比较器IC2B,当红外传感器输出的脉冲信号电压小于参考电压时,输出端输出高电平;当输入电压大于参考电压时,输出低电平。对于IC2A,当IC2B输出高电平时,它输出低电平。这时,光耦合器中的发光二极管、光敏三极管导通,使VT导通输出低电平,这是红外传感器在无物体遮挡时脉冲输出端的输出状态。当IC2B输出低电平时,IC2A输出高电平,光耦合器中的发光二极管截止,光电管及VT截止,输出高电平,这是红外传感器被遮挡后脉冲输出端的输出状态。这样,每当传感器被遮挡一次,脉冲形成电路便输出一个计数脉冲。从而触发译码器在数码管上显示计数值。一只计数器上加上两个译码器和两个数码管组成一个两位的电子计数器。它的计数范围为0~999,采用同样的计数器和译码器进行级联便可组成多位计数器。电路中,C4与R12组成开机复位电路,接通电源后由RC电路产生一个复位脉冲加至计数器的复位端R,计数器自动清零。本电路采用脉冲下降沿触发方式,计数脉冲由EN端输入,这时应将CP端接地。

电路的优缺点及改进方法:一是电路的优点,易于实现自动化控制、计数精确、直观性比较好、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且比较容易实现级联,以达到扩大计数范围的作用,同时电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二是电路的不足,由红外发射管IRED和接收管VTP组成的信号采样电路灵敏度稍差,以及电路焊接工艺和线路排布个人觉得并不十分完美。三是电路改进措施,在调试之前我把发光管与接收管正对,同时为避免自然光线干扰引起误计数,我在接收管上套一段黑色圆管作遮光筒,将两管之间调整好距离,以有效实现物体运动。在电路板焊接工艺这一块,有待于在今后的技能实习中进一步加强和训练。四是电路调试过程中两种出现的情况 ①电压比较器LM393的第一级比较器的参考电压端(五号端)的上电电压很高,接近于电源电压,使输入端(六号端)与之比较时没有反应,LM393不能正常工作,从而不能产生脉冲信号。②某些时候数码显示器计数不准确,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脉冲发生电路所产生的脉冲信号频率不正常。

解决方法:一是电压比较器LM393集成块的四号端和八号端对调,使四脚接地,八脚接正极,这样就将参考电压端(五号端)的电压拉低,使之为VDD/2,即4.5V,使电路正常工作。二是既然脉冲信号频率不正常,那么我就查脉冲发生电路,由发射接收管到电压比较器再到光耦合器再到三极管最后到充放电电容。最终确定充放电电容不匹配,由容量为10的4次方皮法改为了10的2次方皮法,电路能准确计数,正常工作。

电源电路。220V交流市电经变压器T降压,桥式整流器D1整流,电解电容C7滤波,三端稳压器78L05稳压,最后得到整机要求的+5V稳定直流电源。单片机系统。U1为AT89S52单片机。C1,R0,R1和复位按钮RESET组成手动电平复位和上电自动复位电路;C2,C3以及晶振JT1组成时钟电路;C4,C5为+5V电源滤波电容。U2为CMOS6反相器CC4069,起驱动作用。VD1~VD6为红外发射管,其负极端接与P1口,P1口设置为输出状态,当P1口为“0”时,VD1~VD6发红外光。VD7~VD12为红外接收管,当接收到红外光时导通,+5V电源通过VD7~VD12加到反相器CC4069的输入端,经反相为低电平,这时P3.0~P3.5为低电平。

参考文献

[1] 张志虎;张少贤;贾红光;王晓卫;陈伟;;AT89S8253单片机在导弹武器系统检测设备中的应用[A];’2010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何家明;方宪法;王光辉;王德成;;基于单片机的青贮打捆机自动控制系统设计[A];2010国际农业工程大会现代畜牧业装备创新与产业化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项四平;;HY280B超若干单片机软件新技术新方法[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医疗仪器分会2010两岸四地生物医学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红兵;基于ARM的双丝脉冲MIG高速焊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占来;基于ARM的故障监测诊断系统设计(前端采集和通信系统)[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电脑市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网络营销;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2-0148-05

旅游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需要不断探索更具竞争力的营销方式,寻求更大的竞争优势和发展空间,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正为旅游企业提供了新的营销平台。旅游网络营销是旅游市场营销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1.旅游网络营销的概念

旅游网络营销的概念直接关系到研究范围,是研究旅游网络营销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围绕着旅游网络营销涵义,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共检索到五位研究者对旅游网络营销的涵义作出的解释。在全球最大的中文网上书店当当网,没有检索到书名为“旅游网络营销”的书籍。通过查阅大量不同版本的《旅游市场营销》和《旅游市场营销学》书籍,检索到两位研究者对旅游网络营销的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出发,旅游网络营销被认为“是旅游业基于国际互联网的一种市场营销方式”(杨敏,2006),是借助联机服务网络、电脑通信和数字交互式多媒体等来实现旅游营销目标,是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产生的通过与潜在旅游者在网上直接接触的方式,向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营销活动(赵西萍,2002);从旅游组织或旅游企业角度出发,旅游网络营销被认为是旅游组织或旅游企业为销售旅游产品、满足顾客需求、实现组织目标,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方式进行的制定计划和将服务从服务提供者手中输送到顾客手中的一系列必要活动(刘成,2004);从网络营销的角度出发,旅游网络营销被认为是网络营销在旅游业中的运用,其实质就是通过旅游信息平台的集成和传播以及旅游电子商务的运作,配合旅游消费者特殊的心理和需求,所产生的一种营销手段(张玉明,2005)。

由于各个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旅游网络营销的定义至今没有统一的表述。笔者认为,所谓旅游网络营销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旅游网络营销是指各类与旅游业相关的组织、机构,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的一系列与旅游业相关的活动,狭义的旅游网络营销是指旅游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以销售旅游产品为中心的营销活动。本研究以广义定义为研究对象。

2.旅游网络营销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国外旅游网络营销的研究进展

“网络营销”在英文中有多种表达方式,汇总起来有:Cyber Marketing、Internet Marketing、Online Marketing、Web Marketing、E-marketing、Net marketing等。尽管可以笼统翻译为网络营销,但不同的单词词组有着不同的涵义,Cyber Marketing主要是指网络营销是在虚拟的计算机空间(Cyber,计算机虚拟空间)进行运作;Internet Marketing是指在互联网上开展的营销活动;Online Marketing是指借助于联机网络的网上营销;Web Marketing强调通过互联网上的Web页面开展营销,也称网站营销,这是中国旅游业目前一般使用的网络营销方式;E-marketing中E表示的是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涵义,指利用电子化的现代信息技术产品所开展的营销;Net marketing中net所指的范围很广,以上所有的概念都可包括在内。

笔者通过www.省略网站,分别以tourism cyber marketing、tourism Internet marketing、tourism online marketing、tourism web marketing、tourism e-marketing、tourism net marketing作为关键词,对2000年后旅游网络营销论文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论文28篇。(见表1)

通过研读分析相关论文,可以看出,国外与旅游网络营销相关的学术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普及后出现的。90年代主要是基于网络被广泛应用后对旅游业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的研究。2000年后,旅游业应用信息技术的研究领域逐步扩大,出现了针对互联网在旅游营销中应用的研究。重点之一是对互联网提供的各类服务功能在旅游营销中的应用研究。如Youcheng Wang(2002)等学者对虚拟旅游社区进行界定,从营销和设计的角度分析了旅游业中虚拟社区的功能;Youcheng Wang等学者还在2004年提出了互联网营销和电子商务应该是旅游业的中心模式的观点,指出成功地运作一个在线旅游社区依赖于成员的参与和积极贡献。Yu-Shan Lin(2006)等学者通过个案研究,指出网络博客在旅游营销中具有重要作用,应充分利用网络中的各类技术手段和工具开展旅游营销。Stephen W.Litvina(2007)等学者分析了在线人际关系、电子口碑对旅游业和酒店业成本效益的影响,提出应将电子口碑作为旅游业市场营销的新手段。此外,有些学者在研究中侧重影响旅游网络营销因素的深层次分析,如Dae-Young Kima(2007)等学者通过对1 334个合格受访者的研究,探讨性别差异对旅游网站功能和内容的偏好及不同的搜索行为,总结了这种差异对旅游网站提供差异性信息的影响。Bill Doolin(2002)等学者利用互联网商务的扩展模型对新西兰地区旅游网站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尝试使用网络的交互性来衡量相对成熟的旅游网站,指出了Web技术在目的地营销中的重要作用。这些都表明互联网各类服务功能在旅游营销中的应用是国外旅游网络营销研究最为关注的领域。

另一个重点是互联网相关技术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的研究。Pedro Raventos(2006)在分析哥斯达黎加旅游局互联网战略的基础上,提出利用网络开展旅游目的地营销的策略。Gyehee Lee(2007)等学者通过分析美国50个州的官方旅游网站,指出网站应是旅游目的地营销的主要方式。Soojin Choia(2007)等学者通过对澳门各类提供旅游信息的网站(官方、企业、旅行社、旅游期刊、旅游博客等)的调查分析,指出针对不同沟通目标和不同受众,应提供不同的网络信息,树立多种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此外,其他方面的研究包括:一些学者针对旅游企业应用网络营销进行研究。如C.-S.Wan(2002)利用用户界面、各种信息和网上订房三个指标,对台湾旅游饭店和旅游批发商网站进行评估,指出互联网在台湾旅游业中主要用于广告,而不是营销,建议旅游饭店和旅游批发商等企业应与信息产业密切合作。Meltem Ozturan(2004)等学者针对现阶段互联网在土耳其各旅行社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指出当前土耳其各旅行社的营销模式仍以传统营销模式为主,互联网营销只是辅助作用,原因是它们的网站都是不具备互动功能的网站,没有体现互联网的互动性,强调了旅游企业应加强对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一些学者对区域旅游网络营销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建议。如Tonderai Maswera(2007)等学者通过对南非、肯尼亚、乌干达、津巴布韦等国西方游客的调查,对非洲国家旅游业电子商务网站现状进行分析,指出非洲国家利用网站开展网络营销的潜力巨大。Rainer Haas(2002)通过对从事网上旅游业营销的ACM网站的个案分析,总结了欧洲网络营销的困难;一些学者对旅游网络营销的宏观策略进行了研究,如Anne-Mette Hjalager(2007)在其研究中指出旅游业在经济全球化下的四个阶段,强调了互联网在旅游业全球化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检索到的相关论文总量分析可知,目前国外从事旅游网络营销方面研究的学者较少,一般以互联网在旅游营销中的具体应用为主要研究领域,侧重于研究互联网提供的各类服务功能对旅游营销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各类功能开展旅游营销,另一侧重点则是互联网技术在旅游目的地营销中的研究。纵观国外学者的研究,案例分析是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方法,数据多数是通过调查得到的一手资料,但目前成形的理论体系较少,研究尚处于较浅的探索阶段,特别是在旅游组织如何实施旅游网络营销的问题上,研究比较薄弱。

2.2 国内旅游网络营销的研究进展

笔者于2007年6月利用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的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以“旅游网络营销”作为关键词检索。共检索到58篇中文相关文献。从这次不完全统计中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旅游网络营销的研究开始于1998年。2001年前后曾出现过一个高峰。2002年、2003年相关研究有所减少,2004年开始出现反弹,2006年是历年来的研究成果最多的一年。(见表2)

从国内的文献检索可知,最早涉及旅游网络营销研究是在1998年,赵啸峰研究分析了互联网的应用与旅游营销的关系。其后张青年、杨云(1999)等回顾了旅游业网络营销的发展态势,提出我国旅游业网络营销的发展策略;姚进(2000)在对2000年前后旅游产品网上营销的现状分析后提出加速发展和完善中国旅游产品网络营销的战略构想。当时我国旅游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理论体系不完善,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2000年以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旅游网络营销的研究得到较快发展。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宏观策略研究、区域策略研究、企业策略研究等方向。(见表3)

2.2.1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既是研究的基础,也是深入研究的必要前提。旅游网络营销理论研究是起步较早的一个领域,从检索到的文献可以看出我国旅游网络营销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2004年以前。

银淑华(2001)提出网络对旅游营销产生深刻的影响,对旅游网络营销现状进行了分析,尝试性地提出进一步发展我国旅游网络营销的建议。杨絮飞(2001)在分析旅游网络营销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旅游业网络营销的组合策略。彭环宇(2001)在旅游网络营销研究中提出了三个新的理论:营销漏斗效应、短边效应、四种网络营销战略,该学者应用所阐述的新理论分析了携程旅行网的网络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黄浩(2002)在阐述旅游网络营销的功能、特点、运作模式、优势的基础上,对中国旅游网络营销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前景进行分析。李祝舜(2002)论证了旅游网络营销的可行性和必然性,提出目前我国旅游网络营销所面临的技术限制、安全隐患、信用机制等问题。

蔡国章(2004)分析了“鼠标+水泥”模式下旅游企业网络营销战略规划、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以及信息化等问题,对旅游企业应对网络化发展的战略、战术进行思考。黄红莉(2004)在分析我国旅游业网络营销现状基础上,借鉴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营销战略新三角模型,推导出旅游业网络营销三角模型。

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从2001年以来虽然有些学者已开始从事旅游网络营销理论研究,但成果不多,研究理论的体系远未成熟。

2.2.2 宏观策略。

2001年曾有一些学者从事旅游网络营销宏观策略的研究。银淑华(2001)论述了网络给旅游业带来的变革,并针对我国旅游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赵云昌(2001)在分析旅游业网络营销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旅游业网络营销发展策略。此后关于旅游网络营销宏观策略研究主要集中在2005年以后。杨永芳(2005)总结出我国旅游业实施网络营销的可行性,分析我国旅游网络营销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发展对策;高秀英(2006)通过分析网络信息技术对旅游营销的作用、挑战和网络时代旅游业的信息需求,提出我国旅游网络营销发展对策;杨敏、杨朝丽(2006)以昆明旅游业网络营销现状为切入点,指出旅游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论证了加强和改进旅游网络营销的对策建议;张伟(2006)在分析我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旅游企业如何开展网络营销提出建议;周大庆(2005)、王桂英、董春晓(2006)和易兵、陈国生(2007)等学者均对我国旅游网络营销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对策。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对旅游网络营销宏观策略的研究更多停留在存在问题分析和对策建议研究上,具体策略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2.2.3 区域策略。

区域旅游网络营销研究主要集中在2004年以后。很多研究者结合本地旅游网络营销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本地发展旅游网络营销的策略。主要包括龙雨萍(2004)探讨重庆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策略;刘成(2004)对新疆旅游网络营销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分析总结;唐建兵、张薇(2006)分析四川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与不足,对四川旅游网络营销提出建议;童索凡(2006)在分析西部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西部旅游网络营销的策略;曹玉枝(2006)对广西旅游业网络营销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广西发展旅游网络营销的策略。

此外一些研究者还分析论述了区域旅游网络营销发展的具体策略。如马春梅(2004)对河北省开展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用网络营销来提升河北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观点;冯琼兰(2005)提出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组建广西国际旅游网站并强化网站组织间的管理,利用网络优势全力打造广西特色旅游等策略来实现广西旅游业的跨越式新发展;王军(2006)针对贵州旅游业网络营销市场进行分析,对贵州旅游信息系统总体构思进行网站功能整体模块构建。

有必要指出的是,笔者认为区域旅游网络营销策略研究应是旅游网络营销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但目前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研究还不深入。同时区域旅游网络营销实际应用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理应在研究中有所反映,但目前这些后续性研究仍很少。

2.2.4 目的地策略。

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是由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充分整合各旅游企业的信息资源及资金优势,借助电子网络手段,以树立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为目的的网络营销系统。

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策略研究主要包括:朱琨(2003)从系统论的角度将旅游地网络营销系统划分为“背景分析”,“决策行动”,“动态监测”和“支持管理”四个子系统,并对四个子系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该研究在国内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研究较早、较为系统、理论层次较高。高静(2004)在对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利益相关者界定的基础上,对其类型进行分析,并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力量进行分析,提出利益相关者分析对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的启发。程立为(2005)结合营销理论以及国外构建先例,从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网络构建的目的入手,分析目的地营销系统网络构建的原则、构成要素,并从经济和技术角度分析目的地营销系统网络的可行性,最后用大连目的地营销系统网络构建案例加以实证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从事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策略研究的学者不多,这是目前旅游网络营销研究的一个较弱的领域,在这方面需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

2.2.5 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研究。

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研究最早出现于2001年,当时黄松山(2001)、李艳(2001)等学者对发展我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均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此后郑凌燕(2005)在分析我国旅游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可行性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应梦漪(2005)提出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的涵义,指出旅游企业与其他行业网络营销相比的特殊性,对旅游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提出建议;朱镇(2003)在总结旅游企业树立网络品牌必要性的基础上,对我国旅游企业进行网络品牌建设提出建议。

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研究具体又可细分为酒店(饭店)业、旅行社、景区(景点)三个方面。

酒店(饭店)业网络营销研究主要包括:陈晓文(2005)通过对国外饭店的预订系统GDS的分析,提出借鉴国外,建立中国的GDS系统;张立俭、孙英杰(2005)通过网络调查,将酒店、饭店网站分为类、咨询类、实体类、门户类四类,总结出九个特征,六项功能;潘乐(2004)从互联网对饭店营销的影响着手,探讨如何搞好饭店网络营销;石长波、杜喜彬(2001)指出网络营销对酒店业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思想与营销模式,中国酒店业应让这一新技术更好地为酒店营销服务;李丽君、王素珍(2002)对我国酒店业进行网络营销的必然性和策略进行了分析;朱烨瑛(2006)提出网络化营销是我国酒店营销的策略之一。

旅行社网络营销研究方面主要包括:杨文红(2004)借鉴多学科、多技术从微观到宏观对旅行社网络化经营体系进行阐述,指出面对网络经济的冲击,旅行社应该如何通过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化经营体系,成为新型的网络化旅行社;詹兆宗(2005)提出旅行社基于互联网的产品设计观点,探讨旅行社基于互联网产品设计的几种主要策略;陈晓文(2005)分析了中国旅行社开展网络营销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应采取的网络营销对策;刘河伟(2001)论述网络营销在旅行社国际外联业务中的运用。

景区(景点)网络营销研究主要包括:朱龙(2004)强调网络营销是旅游景区市场营销的主要途径之一;孔旭红、王瑞志(2004)指出景点网站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网络营销的效果,要善于查找自身网站的缺陷,完善自身建设;刘莹皓(2007)分析景区网络营销平台的特点,指出围绕该平台运用各种手段开展营销。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旅游网络营销研究的重点包括区域旅游网络营销策略研究和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笔者认为目前国内旅游网络营销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研究方法以传统的方法为主,对一些问题的探讨主要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上,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亟须突破;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2004年以前,且研究比较零散,系统性不够,尚未有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相当部分理论研究的成果缺乏可操作性,实际应用较少,案例研究的比例不高。

参考文献:

[1]Soojin Choia,Xinran Y.Lehtoa,Alastair M.Morrisonb.Destination image representation on the web: Content analysis of Macau travel related websites.Tourism Management,2007,28.

[2]Dae-Young Kima,Xinran Y.Lehtob,Alastair M.Morrisonc.Gender differences in online travel information search: Implications for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on the internet.Tourism Management,2007,28.

[3]Gyehee Lee,Liping A.Cai,Joseph T.O'Leary.WWW.Branding.States.US:An analysis of brand-building elements in the US state tourism websites.Tourism Management,2007,27.

[4]Anne-Mette Hjalager.Stages in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of 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7,2.

[5]Tonderai Maswera,Ray Dawson,Janet Edwards.E-commerce adoption of travel and tourism organizations in South Africa, Kenya, Zimbabwe and Uganda.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07.

[6]Stephen W.Litvina,Ronald E.Goldsmithb,Bing Pana.Electronic word-of-mouth in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Tourism Management,2007.

[7]Yu-Shan Lin,Jun-Ying Huang.Internet blogs as a tourism marketing medium: A case study.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6,59.

[8]Pedro Raventos.The internet strategy of the Costa Rican Tourism Board.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6,59.

[9]Youcheng Wang,Daniel R.Fesenmaierb.Towards understanding members' general participation in and active contribution to an online travel community.Tourism Management,2004,25.

[10]Meltem Ozturan,Sevgin Akis,Roney.Internet use among travel agencies in Turkey: an exploratory study.Tourism Management,2004,25.

[11]Rainer Haas.The Austrian Country Market: a European case study on marketing region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in a cyber mall.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2,55.

[12]C.-S.Wan.The web site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 hotels and tour wholesalers in Taiwan.Tourism Management,2002,23.

[13]Bill Doolin,Lois Burgess,Joan Cooper.Evaluating the use of the Web for tourism marketing:a case study from New Zealand.Tourism Management,2002,23.

[14]Youcheng Wang,Quaehee Yu,Daniel R.Fesenmaier.Defining the virtual tourist community: implications for tourism marketing.Tourism Management,2002,23.

[15]Richard george. Marketing south African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outh Africa. 2001.

[16]Danielj.Connolly,MichaelD.Olsen,and Richard G.Moore . The Internet as a Distribution Channel,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August 1998.

[17]刘莹皓.网络营销是旅游景区发展的新阵地[N].中国旅游报,2007-5-16.

[18]易兵,陈国生.我国旅游网络营销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

[19]张伟.关于我国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状况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12).

[20]王桂英,董春晓.论我国旅游网络营销的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11).

[21]王军.贵州旅游业网络营销的网站构建[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22]曹玉枝.网络营销:发展广西旅游营销新策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23]杨敏,杨朝丽.旅游网络营销中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经济,2006,(6).

[24]高秀英.网络环境下的旅游信息与旅游营销[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6).

[25]童索凡.西部旅游网络营销策略[J].北方经济,2006,(5).

[26]朱烨瑛.新经济时代我国酒店的营销策略研究[J].甘肃农业,2006,(5).

[27]唐建兵,张薇.四川省旅游网络营销的现状和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

[28]周大庆.关于当前旅游网络营销若干问题的讨论[J].中国科技信息,2005,(19).

[29]陈晓文.我国饭店业的网络营销问题研究[J].经济师,2005,(12).

[30]陈晓文.我国旅行社的网络营销问题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11).

[31]杨永芳.我国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及对策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2005年优秀硕士论文.

[32]程立为.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网络构建研究[J].武汉大学,2005年优秀硕士论文.

[33]应梦漪.关于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的几点思考[J].市场论坛,2005,(7).

[34]张立俭,孙英杰.中国酒店网络营销和管理的现状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6).

[35]郑凌燕.网络营销――旅游企业营销的新策略[J].商务营销•市场周刊,2005,(6 ).

[36]冯琼兰.对广西旅游网络营销发展策略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5,(5).

[37]詹兆宗.旅行社基于互联网的产品策略研究[J].旅游学刊,2005,(2).

[38]孔旭红,王瑞志.浅议我国旅游景点网站的建设[J].商业研究,2004,(20).

[39]马春梅.用网络营销提升河北旅游目的地竞争力[J].经济论坛,2004,(12).

[40]高静.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利益相关者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2).

[41]黄红莉.旅游业网络营销三角模型[J].科技创业月刊,2004,(10).

[42]蔡国章.旅游网络营销研究[J].云南大学,2004年优秀硕士论文.

[43]杨文红,旅行社网络化经营体系构建研究[J].青岛大学,2004年优秀硕士论文.

[44]龚绍方.旅游网络营销战略[J].营销企划,2004,(6).

[45]刘成.新疆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4,(6).

[46]朱龙.旅游景区市场营销策略探微[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4,(4).

[47]潘乐.信息时代如何搞好饭店网络营销[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2).

[48]龙雨萍.打造网络时代的重庆旅游营销系统[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1).

[49]朱镇.旅游企业需要树立网络品牌意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0).

[50]朱琨.旅游地网络营销初探[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3,(1).

[51]李祝舜,李荔娜.旅游网络公共关系营销探索[J].莆田学院学报,2002,(12).

[52]黄浩.论旅游网络营销研究[J].武汉大学,2002年优秀硕士论文.

[53]赵西萍.旅游市场营销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54]银淑华.关于我国发展旅游网络营销的几点思考[J].旅游管理,2002,(1).

[55]李丽君,王素珍.我国酒店业网络营销对策研究[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1).

[56]银淑华.论旅游网络营销[J].北京工商大学,2001年优秀硕士论文.

[57]彭环宇.我国旅游网站有效实施网络营销的理论与方法研究[J].湖南大学,2001年优秀硕士论文.

[58]刘河伟.网络营销在旅行社国际业务中的应用研究[J].中南林学院,2001年优秀硕士论文.

[59]李艳.我国旅游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探析[J].商业研究,2001,(6).

[60]黄松山.旅游企业开展网络营销九大策略[J].中国旅游报,2001,(3):23.

[61]杨絮飞.论旅游业网络营销的组合策略[J].商业研究,2001,(3).

[62]石长波,杜喜彬.论中国酒店业网络营销[J].商业研究,2001,(3).

[63]赵云昌.旅游业网络营销的发展态势及对策[J].财贸研究,2001,(1).

[64]姚进.我国旅游信息网上化与网络营销初探[J].上海交通大学,2000年硕士论文.

[65]张青年,杨云.旅游业的网络营销发展态势及对策[J].旅游经济,2000,(1).

[66]赵啸峰.Internet的应用与旅游营销[J].旅游学刊,1998,(4).

[作者简介]高峰(1970-),男,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陕西省行政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经济。

电脑市场论文范文第5篇

--------------------------------------------------------------------------------

丘成桐教授应北京大学邀请,出席北大百周年校庆,并于一九九八年五月五日,与另外三位杰出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教授、李远哲教授和朱棣文教授在北京大学举行学术讲座,上千名北大师生反应热烈,三小时的讲座,座无虚席。

今天要讲的是数学的内容、方法和意义,这原是苏联人写的一本书的书名,和今天的演讲内容借过来作为演讲的名称。

今天是北大百周年校庆,便是北大学生发动的。作为演讲的引子,让我们先简略地回顾一下“五四”前后中西文化之争。十九世纪中业以后,中国对西文科技的认识,是“船竖炮利”,在屡次战争失利后,张之洞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即以传统儒家精神为主,加入西方的技术。到了前后便有了科玄论战。以梁漱溟为主的一派以东方精神文明为上,捍卫儒学,以为西方文明强调用理性和知识去征服自然,缺乏生命之道,人变成机械的奴隶;而中国文化自适自足,行其中道,必能发扬光大。其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西方哲学家罗素等对西方物质文明深恶痛绝,也主张向东方学习。另一派以胡适为首者则持相反意见,他们以为在知识领域内科学万能,人生观由科学方法统驭,未经批判及逻辑研究的,皆不能成为知识。

科玄论战最终不了了之,并无定论。两派对近代基本科学皆无深究,也不收集数据,理论无法严格推导,最后变得空泛。其实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特点。一方面极抽象,有质而无量,儒道皆云天人合一,禅宗又云不立文字,直指心性。另一方面则极实际,庄子说“蔽于天而不知人”。古代的科学讲求实用,一切为人服务,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造纸、印刷术、火药莫不如此。要知道西方技术之基础在科学,实际和抽象的桥梁乃是基本科学,而基本科学的工具和语言就是数学。

历代不少科学家对数学都有极高的评价。我们引一些物理学家的话作为例子。R.Feyman在「物理定律的特性一书中说我们所有的定律,每一条都由深奥的数学中的纯数学来叙述,为什么?我一点也不知道。E.Wigner说数学在自然科学中有不合常理的威力。F.Dyson说:在物理科学史历劫不变的一项因此,就是由数学想像力得来的关键贡献,基本物理既然由高深的数学来表示。应用物理,流体等大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只要能得到成熟的了解时,都可以用数学来描述。写过「湖滨散记的哲人梭罗也说有关真理最明晰,最美丽的陈述,最终必以数学形式展现。

其实数学家不只从自然界吸收养分,也从社会科学和工程中得到启示。人类心灵中由现象界启示而呈现美的概论,只要能够用严谨逻辑来处理的都是数学家研究的对象。数学和其他科学不同之处是容许抽象,只要是美丽的,就足以主宰一切,数学和文学不同之处是一切命题都可以由公认的少数公理推出。数学正式成为系统性的科学始于古希腊的欧机里德,他的「几何原本是不朽名作。明末利玛窦和徐光启把它译成中文,并指出“十三卷中五百余题,一脉贯通,卷与卷,题与题相结倚,一先不可后,一后不可先,累累交承 渐次积累,终竟乃发奥微之义”。复杂深奥的定理都可以由少数简明的公理推导,至此真与美得到确定的意义,水融,再难分开。值得指出,欧机里德式的数学思维,直接影响了牛顿在物理上三大定律的想法,牛顿距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与「几何原本一脉相承。从爱因斯坦到现在的物理学家都希望完成统一场论,能用同一种原理来解释宇宙间的一切力场。

数学的真与美,数学家的体会深刻。Sylvester说“它们揭露或阐明的概念世界,它们导致的对至美与秩序的沉思,它各部分的和谐关联,都是人类眼中数学最坚实的根基”。数学史家M.Kline说“一个精彩巧妙的证明,精神上近乎一首诗”。当数学家吸收了自然科学的精华,就用美和逻辑来引导,将想像力发挥的淋漓尽致,创造出连作者也惊叹不已的命题。大数学家往往有宏伟的构思,由美作引导,例如Weil猜想促成了重整算数机何的庞大计划,将拓扑和代数几何融入整数方程论中。由A.Grothendieck和P.Deligne完成的Weil猜想,可说是抽象方法的伟大胜利。回顾数学的历史,能够将几个不同的重要观念自然融合而得出的结果,都成为数学发展的里程碑。爱因斯坦将时间和空间的观念融合,成为近百年来物理学的基石;三年前A.Wiles对自守型式和Fermat最后定理的研究,更是扣人心魄。数学家能够不依赖自然科学的启示得出来的成就,令人惊异,这是因为数字和空间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它们的结构也是宇宙结构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紧记,大自然的奥秘深不可测,不仅仅在数字和空间而已,它的完美无处不在,数学家不能也不应该抗拒这种美。

本世纪物理学两个最主要的发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对数学造成极大的冲击。广义相对论使微分几何学“言之有物”,黎曼几何不再是抽象的纸上谈兵。量子场论从一开始就让数学家迷惑不已,它在数学上作用仿如魔术。例如Dirac方程在几何上的应用使人难以捉摸,然而它又这么强而有力地影响着几何的发展。超对称是最近二十年物理学家发展出来的观念,无论在实验或理论上都颇为诡秘,但借着超弦理论的帮助,数学家竟能解决了百多年来悬而未决的难题。超弦理论在数学上的真实性是无可置疑的,除非造化弄人,它在物理上终会占一席位。

上世纪末数学公理化运动使数学的严格性坚如盘石,数学家便以为工具已备,以后工作将无往而不利。本世纪初Hilbert便以为任何数学都能用一套完整的公理推导出所有的命题。但好景不常,Godel在931年发表了著名的论文“「数学原理中的形式上不可断定的命题及有关系统I”。证明了包含着通常逻辑和数论的一个系统的无矛盾性是不能确立的。这表示Hilbert的想法并非是全面的,也表示科学不可能是万能的。然而由自然界产生的问题,我们还是相信Hilbert的想法是基本正确的。

数学家因其品禀各异,大致可分为下列三种:

(一)创造理论的数学家。这些数学家工作的模式,又可粗分为七类。

从芸芸现象中窥见共性。从而提炼出一套理论,能系统地解释很多类似的问题。一个明显的例子便是上世纪末Lie在观察到数学和物理中出现大量的对称后,便创造出有关微分方程的连续变换群论。李群已成为现代数学的基本概念。

把现存理论推广或移植到其它结构上。例如将微积分由有限维空间推广到无限维空间,将微积分用到曲面而得到连络理论等便是。当Ricci,Christofel等几何学家在曲面上研究与座标的选取无关的连络理论时,他们很难想像到它在数十年后的Yang-Mills场论中的重要性。

用比较方法寻求不同学科的共同处而发展新的成果。例如:Weil比较整数方程和代数几何而发展算数几何:三十年前Langlands结合群表示论和自守形式而提出“Langlands纲领”,将可以交换的领域理论推广到不可交换的领域去。

为解释新的数学现象而发展理论。例如:Gauss发现了曲面的曲率是内蕴(即仅与其第一基本形式有关)之后,Riemann便由此创造了以他为名的几何学,成就了近百年来的几何的发展;H.Whitney发现了在纤维丛上示性类的不变性后,Pontryagin和陈省身便将之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况,陈示性类在今日已成为拓扑和代数几何中最基本的不变量。

为解决重要问题而发展理论。例如J.Nash为解决一般黎曼流形等距嵌入欧氏空间而发展的隐函数定理,日后自成学科,在微分方程中用处很大。而S.Smale用h-协边理论解决了五维或以上的Poincare猜想后,此理论成为微分拓扑的最重要工具。

新的定理证明后,需要建立更深入的理论。如Atiyah-Singer指标定理,Donaldson理论等提出后,都有许多不同的证明。这些证明又引起重要的工作。

在研究对象上赋予新的结构。Kahler在研究复流形时引入了后来以他为名的尺度;近年Thurston在研究三维流形时,也引进了“几何化”的概念。一般而言,引进新的结构使广泛的概念得到有意义的研究方向。有时结构之上还要再加限制,如Kahler流形上我们要集中精神考虑Kahler-Einstein尺度,这样研究才富有成果。

(二)从现象中找寻规律的数学家。这些数学家或从事数据实验,或在自然和社会现象中发掘值得研究的问题,凭着经验把其中精要抽出来,作有意义的猜测。如Gauss检视过大量质数后,提出了质数在整数中分布的定律;Pascal和Fermat关于中赔率的书信,为现代概率论奠下基石。五十年代期货市场刚刚兴起,Black和Scholes便提出了期权定价的方程,随即广泛地应用于交易上。Scholes亦因此而于去年获得诺贝尔的经济学奖。这类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话说回来,要作有意义的猜测并非易事,必须对面对的现象有充分的了解。以红楼梦为例,只要看了前面六七十回,就可以凭想像猜测后面大致如何。但如果我们对其中的诗词不大了解,则不能明白它的真义。也无从得到有意义的猜测。

(三)解决难题的数学家。所有数学理论必须能导致某些重要问题的解决,否则这理论便是空虚无价值的。理论的重要性必与其能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成正比。一个数学难题的重要性在于由它引出的理论是否丰富。单是一个漂亮的证明并不是数学的真谛,比如四色问题是著名的难题,但它被解决后我们得益不多,反观一些难题则如中流砥柱,你必须将它击破,然后才能登堂入室。比如一日不能解决Poincare猜测,一日就不能说我们了解三维空间!我当年解决Calabi猜测,所遇到的情况也类似。

数学家要承先启后,解掉难题是“承先”,再进一步发展理论,找寻新的问题则是“启后”。没有新的问题数学便会死去,故此“启后”是我们数学家共同的使命。我们最终目标是用数学为基础,将整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学融合起来。

自从A Wiles在1994年解决了Fermat大定理后,很多人都问这有什么用。大家都觉得Fermat大定理的证明是划时代的。它不仅解决了一个长达350年的问题,还使我们对有理数域上的椭圆曲线有了极深的了解;它是融合两个数论的主流——自守式和椭圆曲线——而迸发出来的火花。值得一提的是,近十多年来椭圆曲线在编码理论中发展迅速,而编码理论将会在电脑贸易中大派用场,其潜力无可估计。

最后我们谈谈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的差异。总的来说,在物理学的范畴内并没有永恒的真理,物理学家不断努力探索,希望能找出最后大统一的基本定律,从而达到征服大自然的目的。而在数学的王国里,每一条定理都可以从公理系统中严格推导,故此它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数学家以美作为主要评选标准,好的定理使我们从心灵中感受大自然的真与美,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悠然境界,跟物理学家要征服大自然完全不一样。

物理学家为了捕捉真理,往往在思维上不断跳跃,虽说是不严格和容易犯错,但他们欲能把自然现象看得更透更远,这是我们十分钦佩的。毕竟数学家要小心奕奕、步步为营,花时间把所有可能的错误都去掉,故此这两种做法是互为表里,缺一不可的。

电脑市场论文范文第6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服务贸易推动商品贸易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服务贸易在经济结构中占据的比重也日益提高。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服务贸易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竞争力逐渐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贸易总额相对偏低,服务贸易发展落后,情况不容乐观。本文从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入手,对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问题的进行分析,最终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以期促进我国对外经济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对策

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服务贸易得到快速、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近年来,服务贸易结构也逐渐趋于优化,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结构成分中所占得比重越来越大。“十一五”时期,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3624.2亿美元,其中出口1702.5亿美元,进口1921.7亿美元,进出口年均增长18.2%,为全球年均增速8.2%的两倍多。总量在增长的同时,国际排名也不断上升。2012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上升至第四位和第三位。显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服务贸易的重要国家之一。同时,我国的服务业开放水平已经超过了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而接近发达国家,开放领域包括《贸易总协定》12个服务大类中的10个,涉及共计160个小类中的100个,最近三年,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更是势如破竹,迅猛而上,逐渐跻身世界服务贸易大国的行列,为中国的经济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上已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

1 当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国的服务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三面:

1.1 服务贸易持续逆差,国际竞争力较弱

“十一五”期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从94亿美元扩大到221亿美元,呈逐年扩大趋势。主要逆差行业为运输、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服务和旅游,其中旅游服务从五年前的顺差变成了逆差。 从整体上来看,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为负数,这表明中国服务贸易在国际服务贸易市场上处于比较劣势,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货物贸易的比重只有12.6%,比全球平均水平低近10%,这表明未来中国需要全面提升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1.2 服务贸易各部门各地区发展严重失衡

中国人力资源丰富,所以在中国的服务贸易中,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贸易占较大比重,而作为高科技含量的知识、科技等在对外服务贸易中占有量一直较低,促使服务贸易的发展结构不太合理,严重失衡。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全国服务贸易总量的80%集中在城镇,而广大农村显得尤为薄弱。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目前沿海发达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服务贸易的主要出口地区,而中、西部地区所占份额极小,发展尤其缓慢。三是发展速度不平衡。东部明显快于中西部,中部与西部相比,西部发展较快。

1.3 与服务贸易相关的法律体系不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如《保险法》、《商业银行法》、《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但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仍然满足不了当前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变化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贸易相关法律不完善、不健全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大大影响了服务贸易的正常发展。此外,我国服务贸易的管理方式比较落后,管理体系不健全。服务贸易相关职能部门在对外贸易管理上责任分工不明确,全国缺乏一个统一的协调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宏观管理部门,现代服务贸易的管理体制尚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1.4 行业人才缺乏

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如物流、电子商务、电脑软件和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和技术测试服务、市场服务和公司管理服务)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有些行业需要专门的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在高等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横向对比来看,我国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高层次服务人才和服务贸易管理人力短缺的现象比较严重,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市场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矛盾。以上海的会展业为例,据统计资料显示,5000名会展从业人员中,有经验的高级项目经理不足40人,而要成功举办一次大型国际会展,需要专业人才100至120名。上海这样一个大都市,几乎每天都有大型会展,照这样推算下去,我国服务贸易的人才短缺问题可见一斑。

2 改善我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现状的对策

2.1 健全我国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和经济制度

根据我国目前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政府需加大立法力度,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政策制度,积极保护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的利益。首先要从制定服务贸易基本法入手,而基本法的制定既要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情况,又要借鉴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的基本法律制度,合理科学制定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其次,要制定一整套完善的法律体系,使得服务贸易交易中的各种经济行为都有法可依。未来服务贸易要想健康持续发展,我们还必须要构建有效的服务贸易救济制度,既要参考传统货物贸易救济制度的价值立场和制度机理,又要结合我国服务贸易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结合国际服务贸易反倾销制度、反补贴制度、服务贸易紧急保障措施制度,构建出有利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经济制度。

2.2 调整我国服务贸易产业结构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未来我们仍要大力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在优势,继续促进其在服务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对于运输业、金融业等薄弱行业,政府需加大投资支持力度,把他们当作发展中的重点,从而在发展中调整产业结构。政府要高瞻远瞩,要统筹全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使得东、中、西、北和谐发展。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可重点率先发展知识、科技、技术等先进新兴服务贸易,中西部除了大力发展教育、运输和旅游业外,则应先从较低级的建筑等生产服务业开始发展,以此保证我国服务贸易的全面快速发展。

2.3 完善我国服务贸易管理制度,提高服务贸易管理水平

当前,管理水平的落后是制约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因素,西方国家的现代管理制度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们科学的管理方法、合理的发展制度都是我们需要学习借鉴的对象,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实际基础上实验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道路的国际服务贸易管理体制,降低服务贸易中因为管理体制不合理的消极影响,从而促进服务贸易快速发展。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要求,我国急需深化体制改革,建立一套规范科学的服务贸易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对服务贸易的管理范畴,中央和地方加强协作,地方服务贸易的发展规章和政策应与总体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上下一心,整体发展。

2.4 加快培养专业性的服务人才

要加快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增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就必须积极培养服务贸易行业的专门人才。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走内部开发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道路。一方面,可加强对企业现有员工的短期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以改善原有的人力资源状况,并且可以积累充足的人力资本,既解决现在的燃眉之急,又可以提高我国服务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服务产业的整体素质。建议现有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中增开国际服务贸易相关课程,有条件的院校、科研单位所要积极筹建国际服务贸易专业,专门培养熟悉服务贸易各领域的研究人才、管理人才、金融人才、会计人才等,尤其要培养熟悉服务贸易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2.5 改善服务贸易的发展环境

国内服务业是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基础,我国的服务业发展滞后、竞争力较弱、结构不尽合理、发展速度缓慢、总量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贸易的发展,因而,政府将服务业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这对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培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以及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主要倾向于制造业,这制约了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今后,政府在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时,应适当偏向服务业方向,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并在服务贸易发展比较滞后的金融、科技、运输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扶持服务贸易的发展,只有这样,服务贸易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政府可适当安排一定数量的投资,作为加快引导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基金,主要用于国家鼓励的服务贸易项目的补贴,更多地吸引银行信贷和个人投资,增加对国际服务贸易的资金支持,同时,国家应鼓励民间资金投入服务贸易之中,让那些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参考文献】

[1]刘龙,戴炳钦.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市场论坛.2009(5).

[2]张善岭.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因素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0(6).

电脑市场论文范文第7篇

2008年12月,唐山市人人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向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讼,指控百度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屏蔽其所有的“全民医药网”(),该案经过两次开庭,一审法院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人人公司不服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北京高院最终于2010年7月9日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该案作为我国《反垄断法》正式实施后第一起互联网领域反垄断案件,引起了学术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由于互联网行业与传统行业的不同特性,涉及前者的反垄断案件处理在许多方面异于后者,因此法院或反垄断执法机构在审理此类案件中,需要我们在深入了解竞价排名行为的双边市场特性的基础上,结合《反垄断法》和《关于相关市场界定的指南》等立法文件的条文,对相关市场做出准确合理的界定。

一、双边市场理论

双边市场论是晚近时期新兴的一种界定方法,主要研究近年来新兴的经济产业与传统的单边市场机制的区别。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兴起,形成了大量的“双边市场”,如搜索引擎、B2C电子市场、门户网站等。对于双边市场理论内涵的理解,有助于理解竞价排名案中相关市场的界定问题。

双边市场(Two-sided Markets),是指有两个互相提供网络收益的独立用户群体的经济网络,双边市场是指有两组参与者需要通过平台(Platform)来进行交易,而且一组参与者加入平台的收益取决于加入该平台另一组参与者的数量的市场,简言之,较之于单边市场,双边市场最典型的特征是交叉网络外部性(Cross-group Network Externality)①。这是指两组不同用户群之间经济效用的相互干涉,即平台厂商一边用户数量的增加会带来另一边用户效用的提高。具体到竞价排名案中,搜索引擎商在一方面通过免费提供互联网搜索服务,借此吸引到一个庞大的网民群体,另一方面对利用搜索引擎网络广告的企业收取相应费用,并且其广告收入的多少一般取决于其基础的搜索引擎服务能吸引到的点击率的多少。通过交叉网络外部性特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搜索引擎商提供的免费的自然排名和收费的“人工干预”式的竞价排名服务在其商业模式中是密不可分的,不能割裂地看待。

由于二者之间作用机制的差异,单边市场下建立起来的传统的竞争法判断标准很难一体适用与双边市场体制,因此,该类行为的反垄断规制需要一个全新的理论进路。搜索引擎作为双边市场的典型代表,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交易平台”,这一平台的盈利取决于两边两组用户群的需求效应的叠加,如果仅仅存在一边用户,那么该平台便失去了商业价值。因此,该市场的外部规制必须从一个全面地角度进行考量,从该产业的特性出发界定相关市场的范围,并且充分考虑两组用户的交叉外部性对经营行为的影响。

二、竞价排名相关市场界定的特殊问题

根据《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相关市场的界定指南》第三条第二款,“相关服务市场,是根据服务的特性、用途及价格等因素,由需求者认为具有较为紧密替代关系的一组或一类商品所构成的市场。”②相关市场界定是反垄断案件的逻辑起点,但竞价排名行为由于具有双边市场特性,在对其相关市场进行界定时,有必要同时考虑“平台”上的两个用户群,并以与纠纷联系最密切的实质侧面作为替代性分析的对象。

竞价排名行为实质上是一种商业广告,根据《广告法》对广告的概念界定,所谓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的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的商业广告。③搜索引擎商以广告客户付费的高低为标准,决定搜索引擎使用者对某一关键词在搜索页面上的排序高低,因此,其符合商业广告的一般特点:1.以营利为目的,从技术上讲,竞价排名是在搜索引擎电脑算法上进行人工干预的结果,而进行这一干预的目的便是为了赚取广告收入;2.传播商业信息,竞价排名服务通过出售网页排名提高目标网站的点击率,吸引消费者购买客户的商品或服务,实际上是互联网“注意力经济”的一种体现;3.需要支付广告费用;4.通过一定的媒介和形式,搜索引擎毫无疑问已经是当今重要的媒体,通过搜索引擎的指引,能在目标网站和潜在的消费者之间搭建信息渠道。④

如前所述,竞价排名行为存在着两个相互关联的侧面,一个侧面是免费接受搜索引擎服务的广大网民,另一个侧面则是付费购买关键词并参与排名推广的客户,在对相关市场进行界定时,如依据传统的相关市场界定方法,从不同用户群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并且彼此存在矛盾,此时就应以搜索引擎商实际利润来源的侧面为主要依据。究其原因,竞价排名作为一种搜索引擎的营销模式,它在用户对搜索引擎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利用用户检索信息的机会尽可能的将广告信息生成在页面上,从而传递给用户,通过这一方式使得目标企业的网站获得关注和点击量,此即是广告的一种体现。从动机角度考量,设立搜索引擎的目的不仅在于免费为广大互联网用户提供信息检索服务,更在于实现自身的商业价值,

而百度公司制定免费的定价策略吸引广大网民的目的,是为了促使那些意图通过付费方式实现商业价值的网站购买其竞价排名服务,从而获取相应的广告收入,而这一获取利润的行为才是反垄断法应当予以规制的市场行为。因此,以实际利润来源方法来界定相关市场,就可以准确地将该案的相关市场界定为商业广告市场。

三、假定垄断者测试在竞价排名案中的应用

假定垄断者测试(Small but significant non-transitory increase in price),是基于价格理论中的替代分析法对相关市场进行界定的一种“思想实验”,也是目前为止大多数国家对反垄断行为进行界定的主要方法。在该方法中,相关市场被界定为一类商品或者区域,并且存在着一个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唯一生产商,即“假定垄断者”,如果该生产商能在较为持久的时间内(如美国法中规定的一年)将产品价格小幅度提高(一般为5%-10%)后,消费者们纷纷转而购买其他替代商品,从而使其无利可图,那么我们可以断定在这样的产品或地域范围内,该生产商并不具备支配性的市场力量。而后,我们将缩小产品和地域范围,直到该厂商可以获利为止,那么,上述产品或区域便构成了竞争法意义上的相关市场。假定垄断者测试能否作为竞价排名案中相关市场界定的有效方法呢?假定垄断者测试是建立于单边市场的基础之上,由于互联网行业的双边市场特质,其“交叉外部性”、零价格等特征都弱化了价格因素在互联网行业中的重要性,消费者对于价格变化并没有传统行业那么敏感,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冲击了以价格理论为基础的假定垄断者测试方法。⑤因此,有必要对假定垄断者测试进行必要的修正使其适用于竞价排名案。

首先,时间要素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相关市场的界定。鉴于互联网行业发展迅速、市场支配地位存续的临时性等特点,持续时间的长短与传统行业存在不同。在假定垄断者测试中,时间要素在一般情况下被界定为一年内,但是在一年时间内互联网服务的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技术创新会使得产品之间的可替代性极大增加,使得原本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产品或服务在很短的时间内失去优势。为了有效地对竞价排名行为进行规制,时间参数必须在假定垄断者测试中被重新考量。

其次,互联网的开放性对相关地域市场界定的要求。相关地域市场是指一种产品与同类产品和替代产品竞争的地域范围,在传统行业中,距离遥远的经营者即使生产相同的产品或服务也不太容易会形成竞争关系,但互联网作为现代最快速的信息传播手段,突破了空间限制,可以将整个世界联系到一起,因此有观点认为对于互联网产品的相关市场界定应为整个互联网。如2013年奇虎诉腾讯一案中,最高人民法院在判决书中认定,“即时通讯服务的经营者及用户并不局限于中国大陆,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互通性,经营者和用户均无国界,境外经营者可向中国大陆地区用户提供即时通讯服务,腾讯也同时向世界各地的用户提供服务。用户的语言偏好和产品使用习惯不能作为划分地域市场的唯一依据”。⑥笔者认为判决的这一部分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不能将互联网简单等同于地域范围,反垄断法意义上的相关地域市场应当是一个物理位置,虽然互联网是虚拟的,但在界定地域市场的时候应当考虑使用互联网的个人所处的地理位置,同时,对于那些网上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在实体市场中有替代品的情形,那些实体市场也应当被考虑进相关市场的范围。

最后,应当指出的是,相关市场界定是竞价排名案件中争议的焦点,往往决定了案件走向,但互联网行业的技术创新和飞速发展使得具有替代性的商品和服务不断涌现,这使得任何时候通过经济学方法精确界定相关市场范围都是较为困难的,因此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追求相关市场界定方法理论上和操作上的完善,还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涉案企业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⑦在确定市场范围时,使用合乎法律规则的方法,加之合理性的考量,保证法律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的统一,最大程度地实现个案正义。

综上所述,对于实践中竞价排名案相关市场的界定难的问题,我们可以在现有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内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即同样基于假定垄断者测试方法,但在操作中根据双边市场特性,以利润来源界定市场行为的实质侧面,充分考虑到交叉网络外部性对于价格机制的影响,以及时间因素、技术创新、地域因素对本类案件中相关市场界定的影响,建立新的经济学价格模型。

四、竞价排名案举证责任分配的新思路

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并未规定反垄断案件的特殊举证责任,依据“谁主张,谁举证”的规则,在互联网反垄断案件中,相关的举证责任全部分配给原告方,这样的安排是否是合理的呢?

在竞价排名案中,与搜索引擎有关的算法规则、处罚机制等与案件密切相关的信息大部分都掌握在搜索引擎服务商手中,且该信息往往因为涉及商业秘密而不公开,这使得在涉诉的此类案件中,要求原告掌握相关证据证明搜索引擎商的市场支配地位实在是异常困难。⑧如在人人公司诉百度案中,法院认定“原告未能以充分的证据向其证明所主张的市场份额是源于科学、客观的经济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因此对其诉讼请求不予支持”;相反,被告却有充分证据证明自己行为的正当性,即原告因设置“垃圾外链”被搜索引擎的反作弊机制识别而对其进行处罚,导致该公司网页被减少收录。

有鉴于在此类案件中双方当事人地位不平等、信息不对等所带来的原告举证责任困难问题,依据经济法实质公平的价值理念,在证明责任的分配上,应当确立新的特殊责任分配规则:首先,相关市场界定虽然是反垄断执法中的逻辑起点,但在具体的民商事诉讼中,相关市场界定不应当被看做是认定经营者市场支配地位的绝对标准,如果原告有充分证据可以证明被告的行为直接排除或者限制了市场竞争,应当被认定为是认定被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定案依据;其次,在认定市场份额中“有条件的”举证责任倒置规则,这里的“有条件”指的是原告只需提供证据初步证明被告存在市场支配可能性,一旦原告的初步证明引起法官的合理怀疑,相关的证明责任便交给被告方,即被告方应对自己不存在市场支配地位或行为的正当性负举证责任。

五、结语

反垄断法通过规范市场行为以营造良好有序的竞争环境,平衡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竞价排名作为一种独特的商业模式,在为搜索引擎服务提供商源源不断地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应保证其在法律轨道上运行,如果政府部门监管缺位,放任其成为搜索引擎商限制竞争、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工具,对于互联网行业的公平竞争以及消费者的利益都是非常不利的。应尽快将竞价排名行为纳入到《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广告法》的规制范围内,通过相应的法学和经济学理论研究明确其法律适用和相关市场界定的具体操作规则,为日后法院和反垄断执法机构处理类似案件提供相应的法律逻辑和经验。

参考文献:

[1]翰霖.双边市场定价策略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6:44

[2]谈旭.竞价排名的广告属性与法律调整[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1(8):45

[3]余东华.反垄断法实施中相关市场界定的SSNIP方法研究――局限性及其改进[J].经济评论,2010(2):130

[4]张志奇.相关市场界定的方法及其缺陷[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4):90-92

[5]董慧娟.对我国网络领域反垄断第一案的再思考[J].河北法学,2011(1):23-30

注解:

①参见纪翰霖:《双边市场定价策略研究》,复旦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44页

②参见《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相关市场界定指南》

③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条第二款

④参见谈旭:《竞价排名的广告属性与法律调整》,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1年8月版

⑤参见余东华:《反垄断法实施中相关市场界定的SSNIP方法研究――局限性及其改进》,载《经济评论》,2010年第2期。

⑥最高人民法院审理,奇虎公司与腾讯公司垄断纠纷上诉案判决书,(2013)民三终字第4号

⑦参见张志奇:《相关市场界定的方法及其缺陷》,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电脑市场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组合数学;陆家羲;斯坦纳三元系大集;国家自然科学奖;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沃尔夫数学奖;阿贝尔奖;克拉福德奖

[中图分类号] O 157.2 [文献标识码] A

一、组合数学及陆家羲

组合数学是主要研究有限个事物在一定规则下的安排,诸如安排的存在性、计数、构造与最优性等的一门数学分科。组合数学既是离散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又是计算数学(又称数值分析,内容大致可分为计算方法和数学软件两个方面)的一个重要工具,它与数论是姊妹学科。组合数学的五大分支是经典组合学(又称组合分析)、组合设计、组合序、图论、组合多面形与组合最优化问题[典型的组合优化问题包括独立系统问题、拟阵问题、最短路径问题、中国邮递员问题、染色问题(如四色定理等)、背包问题和布局问题等],它广泛地被应用于计算机科学、运筹学(规划论是运筹学的分支,组合规划又称组合最优化,它是规划论的一种)、概率论、数理统计、信息论、控制论、人工智能、电子工程、管理科学和其他自然科学领域以及有关社会科学领域,还与试验设计和编码理论等密切相关。对组合数学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应用数学的发展。

英国数学家柯克曼(又译为寇克满、寇克曼,1806―1895)是数学史上大器晚成型的数学家,他不但解决了斯坦纳三元系B[v,3,1]存在性的充要条件问题,同时还对r的每个素数值,给出了参数为v=r2+r+1, k=r+1, l=1的2-设计(现称有限射影平面)。他应用循环差集构造r=4和r=8的射影平面(即2维射影空间),发现参数v=2n, k=4, l=1的3-设计和其他几种特殊的设计。柯克曼因为这些研究成果和首先提出区组设计领域著名的柯克曼15女生问题(即狭义柯克曼女生问题)而被誉为“组合设计之父(the father of combinatorial design)”,组合数学界“柯克曼系”以他的名字命名。

瑞士几何学家斯坦纳(Jakob Steiner,1796―1863)是近代射影几何学(projective geometry,综合法和解析法是它的两大研究手段,斯坦纳则热衷于推崇综合法)的奠基人之一,以他名字命名的“斯坦纳系”在组合数学界遐迩闻名。

1917年法国数学家贝斯(S. Bays)在文献[1]中首先说明恰有两个不同构的9阶斯坦纳三元系大集存在(1974年被重新证实并得到恰有两个不同构的13阶斯坦纳三元系大集存在的结论[2]),并提出贝斯猜想(1972年被证明并向前跨进一步[3]):当v=1, 3(mod 6),且v>7时,是否存在D(v)≥(v-1)/2?此后一直到1970年代,LSTS(v)和LKTS(v)的存在性问题几乎毫无进展,迄今后者距离完全解决仍相去甚远。1980年代以前,LSTS(v)的存在性结果依旧是零散的。这种停滞不前的局面直到组合数学家陆家羲(1935.06.10―1983.10.31)的横空出世才得以根本性改观。1983年他一举攻克了不相交斯坦纳三元系大集的存在性世界难题(起源于1861年的西尔维斯特问题,现称陆家羲定理):若v1 or 3 (mod 6),v>7,且v?{141,283,501,789,1501,2365},则存在LSTS(v),且D(v)=v-2。对于待定的6个v值(1991年已获彻底解决),他于1983年7月30日在大连召开的首届全国组合数学学术会议(会期:7月25~31日)上宣布已明珠在握,即将以第7篇论文的方式公开发表,令人十分惋惜和万分痛心的是,他动笔不久就因心脏性猝死而遽然离世,在其遗稿中只找到24页提纲草稿和部分结果。

包头市第九中学陆家羲以其研究成果“关于不相交Steiner三元系大集的研究”荣获1987年度第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奖(1988年3月15日公布,1989年2月15日颁奖)一等奖,他仅以中学物理教师且没有任何职称和头衔的身份就独自获得当时我国自然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是所有一等奖得主中唯一最具典型代表性的“另类”。法国律师和数学家费马(Pierre de Fermat,1601.08.17―1665.01.12)主要因首先提出费马猜想[1994年最终被英国数学家怀尔斯(Sir Andrew John Wiles,1953.04.11―)证明后就成为费马大定理,怀尔斯是1995―1996年度沃尔夫数学奖获奖者,是迄今最年轻的沃尔夫数学奖得主]而被誉为“近代数论之父”和世界“业余数学家之王”,陆家羲则是业余数学爱好者中最成功的典范之一,被誉为“中国最伟大的业余数学家”。

陆家羲是一位笔者早已熟知和仰慕的数学大师,笔者觉得向世人介绍陆老师的数学成就和宣传他的感人事迹是一件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任重而道远[4-6]。“陆家羲”词条能荣登2009年最新版《辞海》也凝聚着笔者的一份心血和敬意。文献[7-12]是笔者撰写文献[6]以后新近发现和补充的介绍陆家羲老师出色成就和光辉事迹的著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国际组合数学权威埃里克·门德尔逊(Eric Mendelsohn)教授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图论专家邦迪(John Adrian Bondy,拥有英国和加拿大双重国籍)教授是陆家羲论文的两位审稿人,他们慧眼识珠,是发现陆家羲论文重大学术价值的功臣和伯乐。陆家羲不幸早逝后,埃里克·门德尔逊教授亲自用英文撰写《陆家羲的工作(The work of Lu Jia-xi)》一文(发表于1985年第3期中国《数学研究与评论》杂志)评述其出色成就[13]。

二、数学界的诺贝尔奖及华裔获奖者

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奖(Nobel Prize)中并无数学奖,因为诺贝尔(1833―1896)认为数学不是人类可以直接从中获益的科学。在国际数学家大会ICM(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上颁发的菲尔兹奖[Fields Medal,获奖者年龄不得超过40岁,始于1936年,通常每4年颁奖一次,现每人奖金1.5万加元(约合1.48万美元),迄今52位得主获奖时的年龄范围是28~40岁,平均年龄是35.52±3.38岁]和沃尔夫数学奖(Wolf Prize in Mathematics,由以色列沃尔夫基金会负责颁奖,无年龄限制,具有终身成就性质,始于1978年,通常每年颁奖一次,现奖金总额为10万美元,迄今54位得主获奖时的年龄范围是42~90岁,平均年龄是68.04±8.84岁)现并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人们形象地称前者为青年数学家奖,称后者为终身成就数学奖。由挪威政府创设的专业数学奖—阿贝尔奖[Abel Prize,始于2003年,亦具有终身成就性质,每年颁奖一次,现奖金总额为600万挪威克朗(约合104.52万美元),迄今13位得主获奖时的年龄范围是66~85岁,平均年龄是75.54±5.59岁],其奖金数额和获奖者的成就都堪与诺贝尔奖(2012年每项诺奖的奖金额为800万瑞典克朗,现约合123.28万美元)相媲美。

获得过上述世界顶级数学大奖和克拉福德奖[Crafoord Prize,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亦负责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经济学奖的颁发)负责颁奖,始于1982年,每年颁奖一次,授奖学科包括天文学、数学、生物科学(特别是生态学)、地球科学和多发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2012年的奖金总额为400万瑞典克朗。迄今获奖者共58人,其中数学奖得主11人,数学家们获奖时的年龄范围是37~60岁,平均年龄是48.91±8.51岁]的华裔数学家有:①1983―1984年度沃尔夫数学奖得主陈省身(号辛生,Shiing-Shen Chern):1911年10月26日(中文文献一般持28日说)出生于浙江秀水县淡水镇(今嘉兴市南湖区),1961年加入美国籍,2004年12月3日逝世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属和平区)。其最突出的成就是1943―1946年间完成的高维黎曼流形(Riemannian manifold)中高斯—博内公式(Gauss-Bonnet formula)的内蕴证明(首创应用纤维丛概念于微分几何学的研究并构造出现今普遍使用的陈省身示性类,简称陈示性类或陈类)和埃尔米特流形(Hermitian manifold)的示性类理论,因他对整体微分几何学的杰出贡献而被誉为“现代微分几何学之父”。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法文缩写为UAI)下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CSBN(Committee on Small Body Nomenclature)讨论通过,2004年9月28日国际小行星中心MPC(Minor Planet Center,位于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天文台)公告,将国际编号为29552(1998CS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陈省身星(Chern,1998年2月15日由中国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在河北兴隆观测站发现)”。国际数学联盟IMU(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Union)与陈省身奖基金会联合设立的“陈省身奖”于2010年8月19日在印度安得拉邦首府海得拉巴(Hyderabad)举办的第26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于2002.08.20~28在北京召开)开幕式上首次颁发。②1982年度菲尔兹奖、1994年克拉福德奖和2010年沃尔夫数学奖得主丘成桐(Shing-Tung Yau):1949年4月4日出生于广东汕头市(祖籍梅州市蕉岭县文福镇,客家人),同年随父母迁居香港,1990年加入美国籍(获菲尔兹奖时是香港公民)。其主要成就有:1977―1978年证明凯勒—爱因斯坦度量(K?hler–Einstein metric)存在性的卡拉比猜想(Calabi conjecture),并由此推论出第一陈类为零的紧n维凯勒流形(现称卡拉比—丘流形,此流形还可定义为紧里奇平直卡拉比流形),他和法国数学家奥宾(Thierry Aubin,1942.05.06―2009.03.21)还分别独立地证明了第一陈类为负时的情形[第一陈类为正时的情形则由丘成桐的哈佛大学博士生、中国数学家田刚(1958年11月出生于江苏南京市)于1987年予以解决],他们在分析几何领域所取得的这些成果被应用于超弦理论(超对称的弦理论的简称)中,对物理学中的统一场论有重要影响;1979年与美国数学家舍恩(Richard Melvin Schoen,1950.10.23―)合作应用变分法证明了广义相对论中的正能量定理(在微分几何学中常被称为正质量猜想,即爱因斯坦猜想),表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具有一致性与稳定性;1980年代初与香港数学家郑绍远(Shiu-Yuen Cheng)合作解决了实蒙日―安培方程(Monge–Ampère equation)中的狄利克雷问题(Dirichlet problem),并对凸超曲面的高维闵可夫斯基问题(Minkowski problem)给出完整证明;1981年与美籍华裔数学家萧荫堂(Yum-Tong Siu,1943.05.06―)合作证明单连通凯勒流形若有非正截面曲率时必双全纯等价于复欧氏空间并给出弗兰克尔猜想(Frankel conjecture)的一个解析证明。同年与美国数学家米克斯(William H. Meeks)合作用极小曲面理论推导出三维流形拓扑方面的结果并导致史密斯猜想(Smith conjecture)的解决;1984年与美国女数学家乌伦贝克(Karen Keskulla Uhlenbeck, née Keskulla,1942.08.24―)合作解决了在紧凯勒流形上稳定的全纯向量丛与杨―密尔斯―埃尔米特度量是一一对应的猜想,并得出有关陈类的一个不等式;1996年与连文豪(新加坡国立大学)、刘克峰(1965年12月出生于河南开封市)合作解决了超弦理论中的镜对称猜想,给出了用对应的镜像流形上的皮卡―富克斯方程(Picard-Fuchs equation)表示的一大类卡拉比―丘流形上有理曲线数目的显式表达。丘成桐获得世界顶级数学大奖的纪录仅次于比利时和美国(双重国籍)数学家德利涅(Pierre René, Viscount Deligne,1944.10.03―),后者是迄今唯一囊括四项世界顶级数学大奖纪录的保持者:1978年菲尔兹奖、1988年克拉福德奖、2008年沃尔夫数学奖和2013年阿贝尔奖,他于2006年加入美国籍。2010年3月30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表公告,将国际编号为64290(2001UD1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丘成桐星(Yaushingtung,发现于2001年10月22日)”。③2006年度菲尔兹奖和2012年克拉福德奖得主陶哲轩(Terence "Terry" Chi-Shen Tao):1975年7月17日(中文文献一般持15日说)出生于南澳大利亚州首府阿德莱德(Adelaide),1972年其父母从香港移民到澳大利亚(其父陶象国祖籍上海),他于2009年加入美国籍,现拥有澳大利亚和美国双重国籍。2004年证明存在任意长度的素数等差数列(现称格林―陶定理),其主要研究方向是调和分析(谐波分析)、偏微分方程、组合数学、解析数论、堆垒数论(又称加性数论)和表示论(抽象代数的一个分支)等。阿贝尔奖的历史很短,至今尚无华裔获奖者的身影。

早在1961年陆家羲大学毕业后不久,他就基本上解决了柯克曼三元系RB[v,3,1]的存在性问题,最迟到1965年他又攻克了柯克曼四元系RB[v,4,1]的存在性问题,因知音难觅和投稿无门,他的这两项成就长期被埋没以致于它们都没能取得“出生证”。当时国际数学界的氛围很好,正交拉丁方中的欧拉方阵猜想的光辉事迹曾荣登1959年4月26日美国《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头版,此事轰动一时并成为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陆家羲当年不足30岁,其出色成就若能及时得到学术界的承认(即便是能有机会以民间或自费出刊的方式得以发表,那也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幸事),他将是菲尔兹奖以及其他世界级数学大奖的有力争夺者,其美好前程和对组合数学的贡献将难以估量。

三、数学的魅力

在那遥远的2400年以前,传说柏拉图学院(Plato academy,公元前387年创建于雅典)的门楣上就赫然铭刻着一个警句:“不习几何学者免入”,当时的几何学(数学中最古老的一个分支)就是数学的代称。古希腊(800? BC―146 BC)的文明,与她当时拥有众多诸如泰勒斯(624? BC―546? BC,古希腊七贤之一,科学和哲学之祖,西方哲学之父,论证数学之父)、毕达哥拉斯(572? BC―497? BC,数论始祖,创立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428? BC―348? BC,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第一人,创立柏拉图学派)、亚里士多德(384? BC―322? BC,西方逻辑学之父,经院哲学的奠基者,创立亚里士多德学派,恩格斯称他为“最博学的人”)、欧几里得(325? BC―265? BC,几何学集大成者,平面几何学之父)、阿基米德(287? BC―212? BC,力学之父,数学之神,与英国牛顿、瑞士欧拉和德国高斯并称为世界数学家四杰)和阿波罗尼奥斯(Apollonius, 262? BC―190? BC,圆锥曲线之父,著有经典几何学巨著《圆锥曲线论》8卷,与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并称为古希腊亚历山大前期三大数学家)等数学巨匠是不无关系的[14]。毕达哥拉斯认为“数统治着宇宙”,他是西方最早提出勾股定理(西方称毕达哥拉斯定理)的人,曾利用数学研究乐律中的自然律,指出弦长的比数愈简单则其音愈和谐,初步探讨了美与数的关系,由此而产生的“和谐”概念对以后古希腊的哲学家有重大影响。欧氏的《几何原本》(其版本之多仅次于《圣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公理化体系著作,它传世不衰,对数学发展的影响非他书所能及。德国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2.27-1630.11.15)称黄金分割[ 在和谐比例中最负盛名,象征黄金分割的五角星在欧洲是一种巫术的标志]和勾股定理为古希腊欧氏几何学的两颗明珠[15]。

和谐美是美的最高境界。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第一个提出认识论的哲学家,535? BC―475? BC)就说过“美在和谐”。可见,和谐美是一个极古老而又至今依然熠熠生辉的美学命题。开普勒的基本哲学是“和谐世界”,他坚信宇宙具有最和谐的几何结构,行星运动遵循最和谐的音乐旋律。他从天球的和谐乐章中发现了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定律[前两个定律公布于1609年出版的《新天文学(New Astronomy)》专著中,后一个定律则公布于1619年出版的《宇宙和谐论(Harmony of the Worlds)》一书中],它是物理学的一块基石,促使牛顿建立起经典力学和万有引力理论。

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这种“千古绝唱”的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01.22―1626.04.09)对数学的评价是“数学使人精细”和“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科学巨人伯特兰·罗素(1872―1970)多才多艺,集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逻辑学家和数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社会评论家)、社会活动家和文学家于一身,被称为“半个哲学家和半个数学家”,1950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竟然从未专门写过文学作品[其获奖作品《婚姻与道德》(1929年)是社会学著作],且首次被提名就获奖(这种情况是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的第10次。因他是当时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还曾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看来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也被他哲学思想的深邃和数学成就的超众所折服。著名的“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个问题的“类型论”对20世纪的数学基础研究产生过重大影响。罗素及其老师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02.15―1947.12.30)合著的巨著3卷本《数学原理》(1910―1913)对逻辑学、数学、集合论、语言学和分析哲学产生过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罗素曾饱含深情地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待它,不仅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无上的美,正如雕刻的美,是一种冷峻而严肃的美,这种美虽然没有绘画或音乐的那些华丽装饰,但它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那种完美的境界”。法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傅立叶(Jean Baptiste Joseph Fourier,1768.03.21―1830.05.16)的《热的解析理论》(1822年,开创性地用数学方法研究热传导理论并首创傅立叶三角级数)以简洁、和谐与美而被英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1831.06.13―1879.11.05)赞誉为“一首美妙的数学诗”。美国数学史家克莱因(Morris Kline,1908.05.01―1992.06.10)曾这样形象地描述过数学的魅力:“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但数学却能提供以上的一切,给人以快乐”。

“数学乃科学之皇后,数论乃数学之皇冠”,这是德国数学家(数学王子)和物理学家高斯(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ss,1777.04.30―1855.02.23)的名言。数论是中国人民擅长的传统学科。陈景润(1933.05.22―1996.03.19)沉醉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他证明的(1+2)离数论“皇冠上的明珠”只有一步之遥。著名诗人和作家徐迟(原名徐商寿,1914.10.15―1996.12.13)以此为素材创作了充满激情和诗意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16],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曾激荡着无数热爱科学的中国人的心,影响深远而巨大。

我爱数学,它以严谨、缜密与和谐而深深地吸引着我。笔者在独立地推导估计总体标准差用彼得斯公式法和狭义较差法的标准差系数公式时就深刻地品味到数学之美[17-18]。数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许多人为能无私地为它奉献终生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在短暂、美好和值得回忆的两年高中学习年代,笔者就有幸遇到过这样一位酷爱数学并自愿为其奉献终生的人,他就是我的高二物理老师──组合数学家陆家羲。他出生于上海市一个普通市民家庭,家境贫寒,父亲早逝,1949年初中毕业后就因家贫而辍学。1951年11月他远走他乡,到东北工作后为了继续深造,他通过努力自学,毅然舍弃当时月薪已64元的高薪,于1957年秋从哈尔滨电机厂弃职考入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刚走进大学校门的陆家羲就已被《数学方法趣引》(孙泽瀛著)中介绍的“寇克满女生问题(1850年)”所深深吸引,从此他就把毕生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了组合数学前沿的研究之中。1961年夏他走出大学校门后不久就基本攻克了广义柯克曼女生问题(即RB[v,3,1]的存在性问题),并于1965年把它推广到四元组(即RB[v,4,1]的存在性问题),但都未能得到应有的承认。直至10年后的1971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生威尔逊(美国人)及其导师印度裔数学家雷—乔得赫里(1933―)才合作得出相同的结论,抢了个不该得的“头功”。推广到四元组的结论国外也已于1972年获得解决。我们不幸的陆老师直到1979年4月才从借阅到的美国《组合论杂志(A辑)》中获知这些不幸的消息。十分难能可贵的是,痛心疾首的他并未因此停下研究的脚步来埋怨命运多舛和社会的不公,而是重新扬起理想的风帆,继续追寻着数学之美,向着更高更美的数学高峰发起冲击。在极短的时间内(仅用时3个多月),在不晚于1979年10月他就利用独创的数学方法,鬼斧神工、奇迹般娴熟地解决了组合数学界的世界著名难题──不相交斯坦纳三元系大集LSTS(v)的存在性问题(正式公开发表于1983―1984年)。他取得的这个重大突破迅速震惊了世界组合数学界,并很快就得到了国际上同行的高度评价和承认。只可惜陆老师因劳累过度、悲喜交加、心力交瘁,在事业正辉煌和正当英年时竟躺下休息了,永远地休息了……

陆家羲老师历尽艰辛而取得的研究成果刚刚得到国内外的认可,他就因积劳成疾而猝然英年早逝,中断了他对区组设计更深入的研究,人们也还来不及更多更全面地了解他,况且他逝世后的宣传范围很窄,故其人、其事、其成果鲜为人知。

陆家羲老师的感人事迹和卓越成就是远非我这支拙笔所能描绘的。由于他是自治区重点中学毕业班的骨干物理教师,业余时间甚少,他工作上任劳任怨,从未因自己的数学研究而耽搁本职工作,对待教学精益求精,故他日记中最多的一个字就是“夜”:“夜工作”、“夜补课”、“夜写论文”、“夜思考Bays猜想”、“夜打英文稿”……。诚如鲁迅先生所云:“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可以告慰陆老师的是,他的研究成果“关于不相交Steiner三元系大集的研究”荣获198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中学物理老师能获如此殊荣,这一奇迹的创造应该是空前绝后的。某些数学专家曾形象地指出:陆家羲与陈景润主攻的都是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数学智慧。陈景润是在前人确定了主攻方向,顽强拼搏,奋勇攀登,终于领先而逼近峰巅的。而陆家羲则不然,他是100多年来别人在摸索前进、路径尚未选好的情况下,独辟蹊径并独占鳌头的。陆老师所研究的深奥的组合数学虽然我知之不多,但我钦佩他的精神和人品。他所取得的数学成就是难以逾越的,实际上他对数学的贡献毫不逊色于陈景润。从纯粹的数学观点来看,陆家羲所取得的数学成就实际上是超越陈景润的(在互联网上的20世纪全世界数学家综合排行榜中,陆家羲的排名亦位于陈景润之前)。即便是各自的逸事,说句轻松俏皮的话:陆老师沉思问题时骑着自行车在包九中校园内径直撞向联合器械的铸铁架与“陈景润撞树”的佳话也可相提媲美,并不“逊色”。当时他昏厥在地,头破血流,我们学生们把他送往医务室医治的情景仍历历在目。遗憾的是陆家羲老师的知名度仍远不如陈景润。

陆家羲有一次曾对亲友说,自己真正喜爱的是物理学,乐意把它作为终生专业,但搞物理学研究需要的物质条件太多,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他就只能研究数学了,因为它只需要纸和笔。陆家羲仅凭借纸和笔,靠着大脑演绎着复杂的推理和海量的逻辑,长期在极其窘困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下单枪匹马地在组合设计前沿呕心沥血地奋力拼搏并取得卓越成就。可以设想,陆家羲若能有机会在较好的科研和生活环境条件下,利用电脑软硬件等先进技术和手段,并与同行进行学术和情报交流,假以时日他必将取得更多更大的惊人成就。中外两位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方励之(1936.02.12―2012.04.06)前院士[方励之院士1981年当选,1989年纯粹因政治原因被除名,被誉为“中国的萨哈罗夫(前苏联氢弹之父和著名持不同政见者,1975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陈敏恒院士1991年当选,2000年主要因政治原因被除名。他俩是中国科学院历史上迄今仅有的2位被除名的院士]的《物理学和美》[19]以及美籍印度裔钱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1910.10.19-1995.08.21,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20])的《美和追求科学美》(美国著名物理科普杂志《今日物理》破例于1979年和2010年先后两次登载此文)[21]都是我所推崇和欣赏的美文,探讨科学与美的关系以及挖掘科学中所蕴涵的美学思想应是科学家们的本职工作和责任。1954年物理学家杨振宁(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22])和美国物理学家密尔斯(Robert Lee Mills,1927.04.15―1999.10.27)首创杨─密尔斯规范场理论(它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并称为现代物理学的三大支柱),广义相对论、热力学和经典力学的数学框架分别是黎曼几何、外微分形式和辛几何,规范场论的数学框架则是微分几何学中的纤维丛(其概念与拓扑学密切相关)上的联络,这正展现出物理学和数学密切结合的新前景。

古老的数学难题曾深深地吸引着世上众多的数学才子。数学巨人欧拉(Leonhard Euler,1707.04.15―1783.09.18)即使在双目失明后也摆脱不了数学魅力的诱惑,坚持口述写作,在全盲的17年间完成几部专著和400余篇具有独创性的高质量数学论文。长期以来,欧拉保持着最多产数学家的荣誉称号(他一生共发表32部著作和865篇数学论文,瑞士科学院欧拉委员会从1911年开始出版《欧拉全集》,现已达74卷),此纪录直到20世纪才被数学奇才、匈牙利犹太数学家埃尔德什(Paul Erd?s,1913.03.26―1996.09.20)所打破,后者一生共撰写出32部著作和1525篇数学论文,且曾与511位不同学者合著过[1938年和1947年他分别与中国数学家柯召和钟开莱(1917―2009)合著过论文],是至今世界上发表专业论文数量最多的数学家,他与数学大师陈省身分享1983―1984年度沃尔夫数学奖。埃尔德什是匈牙利的“国宝”,他挚爱数学,毕生痴迷于数学研究,没有固定职业,终生未婚,过着“处处无家处处家”的漂泊浪迹生活,是国际数学界著名的“三无人员(一无财产、二无妻小、三无固定居所)”。这位“数字情种”曾深情地说:“我知道数字是美的。要是数字不美的话,那就没有什么是美的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数学也焕发了青春,陆续诞生了许多新的分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CB)数学家、电气工程师和人工智能控制专家扎德(Lotfali Askar Zadeh,1921.02.04―,模糊数学之父)教授于1965年创立的模糊数学(Fuzzy mathematics)[23]就是其中最年轻者之一。模糊数学已渗透到许多科技和日常生活领域,在自动控制领域亦大显身手。模糊集合和模糊逻辑适应了研究复杂专家系统的需要,是现仍处于研制阶段的第五代计算机─多值计算机(即人工智能化生物量子计算机)的理论基础。

四、结束语

中国组合数学家(又称中国离散数学家)依次是陆家羲、朱烈(1943年2月出生于江苏苏州)、陈永川(1964年3月出生于四川南充)、靳蕃(字君宣,1934.10.09―)、徐利治(原名泉涌,人称“徐天真”,1920.09.23―)、柯召院士(字惠棠,1910.04.12―2002.11.08)、孙智伟(1965.10.16―)和范更华(1957年2月出生于福建福鼎),在中国组合数学家TOP8排行榜中陆家羲雄踞榜首,是当之无愧的№. 1。

数学的魅力无穷,历经磨难而达到顶峰者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欣赏到了数学最高境界的美[24-31]。笔者全家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撰写出此文,谨此深切缅怀和纪念我们所尊敬的陆家羲老师逝世30周年!我们一致认为,能有机会再次向广大读者推介陆家羲老师是一件很有意义和享受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S. Bays. Une question de Cayley relative au probléme des triades de Steiner[J]. Enseignement Math., 1917 (19):57-67.

[2] Earl S. Kramar, Dale M. Mesner. Intersections among Steiner systems[J]. Journal of Combinatorial Theory, Series A, 1974,16(3):273-285.

[3] Jean Doyen. Constructions of disjoint Steiner triple systems[J].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1972,32(2):409-416.

[4] 朱安远. 陆家羲与寇克曼女生问题──一道世界著名难题的解决[N]. 辽宁科技报, 1984-12-13(总第536期第3版).

[5] 兰碧红(朱安远之笔名). 数学的魅力[N]. 自动化院报, 1991-12-20(第4版).

[6] 朱安远. 对2009年版《辞海》“陆家羲”词条的订正[J]. 中国市场(物流版), 2012,19(32):108-116.

[7] 秦宪,程平. 敬仰·痛惜·思索──祭中年知识分子陆家羲同志[N]. 包头日报, 1983-12-23(总第9774号第1版和第4版).

[8] 顾同新. 一颗过早陨落的数学大星──忆陆家羲同志最后半年的学术活动[N]. 内蒙古日报, 1984-08-09(第4版).

[9] 康庆德. 组合设计中的三元系大集问题[A]. 吴文俊. 现代数学新进展──刘徽数学讨论班报告集[C].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215-230.

[10] 梁宗巨,张奠宙,胡作玄. 科学家大辞典(数学篇)[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

[11] 陈仁政. 科学天梯丛书(七彩学生文库):科学悲剧故事[M]. 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12] 袁向东,郭金海. 20世纪中国科学家口述史:徐利治访谈录[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9.

[13] Eric Mendelsohn. The work of Lu Jia-xi[J]. 数学研究与评论, 1985,5(3):143-144.

[14] 林寿. 文明之路──数学史演讲录[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15] 李思媛. 数学之美[J]. 西部财会, 2010 (2):78-80.

[16] 徐迟. 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17] 朱安远. 用彼得斯公式估计总体标准差的误差分析[J]. 中国市场(物流版), 2012,19(19):28-31.

[18] 朱安远. 用较差法估计总体标准差的误差分析[J]. 中国市场(物流版), 2012,19(49):35-41,69.

[19] 方励之. 物理学和美[J]. 文学评论, 1988 (5):66-71.

[20] 朱安远. 今年诺贝尔奖的部分获得者[N]. 辽宁科技报, 1983-12-12(总第431期第3版).

[21] S. Chandrasekhar. Beauty and the quest for beauty in science[J]. Physics Today, 1979,32(7):25-30; reprinted in Physics Today, 2010,63(12):57-62.

[22] 朱安远,郭华珍,朱婧姝. 次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奖者──李政道[J]. 中国市场(物流版), 2013,20(2):89-94.

[23] L. A. Zadeh. Fuzzy sets[J].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1965,8(3):338-353.

[24] 傅钟鹏. 数学的魅力[M].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25] 曾晓新. 数学的魅力[M]. 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1990.

[26] 沈康身. 数学的魅力(一)[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27] 沈康身. 数学的魅力(二)[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

[28] 沈康身. 数学的魅力(三)[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

[29] 沈康身. 数学的魅力(四)[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

[30] 张航. 让学生发现数学的魅力[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1] [德国] 沃尔夫冈·布卢姆,约阿基姆·克纳珀. 数学的魅力[M]. 徐侃,译.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9.

电脑市场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8-132-03

一、“1+3”连贯性教学模式的构建

所谓“1+3”模式是指货币银行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思路,即“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教学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三个基本点”是指三个连续性的课堂——教室、实验室、实习地。三个课堂连续性的课堂是指时间上的连续性,教室和实验室是根本,实习地是以前两个为基础的,从大一、大二基础知识的学习到大三、大四的实习,将课程内容连续贯穿,让学生真正做到学而不忘、学有所用。三个连续性的课堂设置,就是将学生固有的学习环境打破,不只局限于教室中,不只局限于45分钟的时间内,通过实验室、实习地等不同环境掌握不同能力,让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能力,最终达到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见图1)。

“1+3”模式的最大特点:一是这一模式极大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教师作为引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是这种模式是一种知识的延续和时间上的连贯。让学生在不同阶段对已学的知识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增加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能够做到学而不忘,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二、对于这个模式的具体解释

(一)以学生为中心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他提出的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原理,长期以来备受教育学者的推崇。中国的教育模式长期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的重要性和能动性,这就形成了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强制接受的一种先入为主的填鸭式教学。随着这种教学弊端的日益显露,我国已经逐步推行教学改革,打破传统,尝试新的教学模式。

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首位,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学习能力和个人特点,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转变教学观念,更多地启发学生、为学生指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积极性。把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培养自身能力的过程。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紧密融合。

(二)实现多个课堂连续性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局限于一个教室和固定的课堂时间,这种课上教学早已满足不了现代大学生对知识的多样需求,也无法为社会造就应用型人才。改变传统模式,实现多课堂教学,让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丰富,课堂活动更灵活多样,通过学生互相启发、印证,并能及时地反馈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实现教师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的统一。

三个课堂是指教室、实验室和实习地。第一,教室是传统教学的延续,在课堂上,教师传授基础理论,介绍前沿学说,将书本知识讲解给学生,让学生掌握系统学科理论。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实验室,近些年学校纷纷增设了以专业软件、高配置微机为特点的现代实验室,通过软件系统模拟金融环境,让学生掌握实际的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但是实验室的功能还应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今后还应该邀请银行、保险、证券等专业人士来进行专题讲座,通过具体案例、专业讲解、经验介绍让学生开阔眼界。实验室应该对学生开放,定期举行模拟交易竞赛、知识讲座,让学生组成兴趣小组,通过软件操作,对各类金融产品都有一定的接触和认知。第三,实习地即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场所,也是学生步入社会的台阶。货币银行学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很多金融机构在招聘时专业课的考试中强调了货币银行学内容,所以第三个课堂——实习地是以前两个课堂为基础的,一般以金融方向的大三、大四的学生为主,主要是引导学生的就业方向,通过校企联合等方式,让金融类专业学生提前适应各种不同的金融环境,让学生对自己和今后的就业方向有个准确的定位。

(三)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人才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迫切要求我国科学技术实现大跨越的发展,要求各行各业尽快培养出大批不同类型的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的教学始终围绕这一目标不断改革,不断创新,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够学有所用,通过不断地教学改革、教学尝试,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社会造就一批专业性强、实际应用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

三、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实施全面教学改革,实现教学多样化

1 改进理论教学手段和方法

一是在建构主义思想下,教学应该以引导和启发为主。从身边、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人手,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发现与探索,对知识意义的构建;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增加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培养和提升学生摄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设计完整的教学内容。课堂上要提炼出学习的重点、难点,将所学的知识点总结在问题中、案例中,通过答疑、讨论等形式强化学生记忆;课外通过布置作业练习,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消化。通过定期不定期地组织研讨、金融专家讲座,学生广泛参与,拓宽视野,增加兴趣。三是改进教学手段,综合运用板书、多媒体和图文资料,增加课堂讲授的信息容量,实现基础性与前沿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2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根据国家标准和黑龙江省高校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实践教学标准。货币银行学课程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应该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验室人员培训,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增设实习实训基地构建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加强校企联合,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二)建立有层次、有专业、有交织的“三有”的教学体系

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就要因地制宜,研究不同的知识水平、不同专业结构的学生对知识的不同认知情况和需求情况,然后做出详细的评估,设计完整的教学方案,建立“三有”体系。

1 有层次

有层次是指现在的大学普及全民教育,不断地扩大招生,招收上来的学生在学习成绩、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知识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体系,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对于那些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理解能力较好的一表、二表的学生应该着重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加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通过教师引导,通过研究型教学改革,把课本知识通过问题引导、资料收集、分组讨论、论证分析、理论总结等一系列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综合运用,拓宽思路,增长见识。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提出新想法、新观念。对于知识水平相对较弱的学生,应该着重基础知识的夯实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在课堂上,要把章节的重点难点讲解清楚,让学生能够理解进而掌握。还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去学习,通过互动教学,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讲解和分析,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在课下,可以通过建立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对当下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在实验室通过模拟交易比赛,提升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2 有专业

有专业是指货币银行学作为金融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与其他的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这门课程应该作为大部分专业学生的基础学科。其中,金融专业、财务管理专业、贸易专业应该作为必修课程,学生应该系统地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全部理论,并能够做到理论和实际的灵活运用。对于其他专业,比如物流专业、营销专业等可以按照学科需求作为选修课程,设立相应的学时,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对这门课程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有一定的掌握,以及实践中涉及的具备一定应用能力。除此之外,在全校还可以设立校选课,主要的目的是普及金融基础知识,通过实物、案例、热点解答、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学生对金融基础知识有基本的认知和掌握,这样课程设置中难点会减少,知识面会增加,要做到通俗易懂,让不同专业、有兴趣的学生都能听得懂学得会。

3 有交织

有交织是指学科上的交叉。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同很多课程有交织,比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国际金融学、税法、会计学等,都互相作用、紧密联系,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就要认清货币银行学的基础学科地位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比如,在学生学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再学习货币银行学就对于利率和模型理解得更深刻,学完货币银行学再学国际金融学就更容易些。但是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不能和相近学科有过多的重复,要有自己的特点,就要将章节内容的分配上、重点难点的设置上、重复内容的复习上都有具体的规划,做到温故知新。将新知识和以前学习的内容紧密衔接上,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三)建立网络教学共享平台,形成数字化教学新观念

现在教学手段日益更新,很多学校教学实现多媒体教学,将传统的板书变成生动的课件,通过多媒体教学实教学手段的丰富。但是仅仅是课件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存在一定弊端,很多知识不能及时更新,教师坐在电脑前讲授,不能够和学生很好地互动,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应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网络教学平台。具体措施:一是设立视频课程。这一点在我国的一些知名院校已经展开,例如,北京大学网络教学平台设置课程信息查询、多媒体视频点播、移动教育、网络教学、名师讲坛等,中南大学网络教学平台设置了精品课程、4A网络课程和CORE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不同学校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进行课程设计,就目前黑龙江省的一些高校,网络教学平台还在起步中,应该按部就班,建立网络视频、网络教学系统、开发网络教学软件,借鉴先进手段的经验逐步建立本校的数字化教学平台。二是加强教学沟通与互动。各高校之间应该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快教学资源共享。不定期地举办经验介绍、视频交流,不仅专业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学生之间也应该经常沟通,借助网络优势,通过网络传播,推动学校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建设。三是为学生提供全天候学习环境。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能够为学生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革课程考核标准,建立多元考核体系

改革以单一试卷考核的传统考试方法,建立科学的四位一体的考核体系。具体措施:一是考试形式多元化。考核形式由两部分组成,即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理论考核以试卷为主,试卷以自主答题为主;实验考核以学生实践操作过程及实验报告完成情况为考核方式。二是考试题型多样化。理论考核分两部分。期中和期末设置不同考核内容。期中主要考查中期重点内容的掌握以计算和理论为主;期末考试包括基本概念、问题解答、图形分析和综合运用,概括全部的学习内容。三是课程分值多样化。课程分值设置为平时成绩30%,其中出勤10%,课堂表现和笔记占20%;考试成绩50%,期中占10%,期末占40%;实验成绩占20%,实验看其操作及报告完成情况酌情打分。四是奖惩分明的考核标准。对于按时出勤,课堂积极主动、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要有适当的奖励措施,对于散漫怠懈的学生要有惩罚手段,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王晓光,关于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2003,(5):23-24

[2]陈修谦,拓展理财素质的金融学课程改革初探[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6):65-67

电脑市场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艺术史;博物馆;大学;价值;传统;美学;学术革新

中图分类号:J110.9 文献标识码:A

H.Perry Chapman担纲Art Bulletin杂志主编伊始,即阐明她革新该杂志特色的新论,认为,在该杂志创刊至今的第82个年头:“亟需增加主从整个策划、学术与科学管理的角度,针对重大展览撰写的评论文章”。她进而解释,这一新策,“表明了展览作为艺术史创新研究之部件的重要”,她也希望,这一新策,“能助推研究机构与博物馆之关系的递进。”

无可争议,展览确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开路的大贡献:不仅是目录的编辑,还有主题及布展的选择。但,Art Bulletin杂志此前着力于展览的,多仅对展览图录加以述评而已。H.Perry Chapman允诺的“助推研究机构与博物馆之关系的递进”,使人想起8年前,前任主编之一的Richard Brilliant,对艺术史学科下这两个分支之间鸿沟渐深的探讨。他认为,“假若禀性、倾向与机遇左右了”艺术史家之职业取舍,是去博物馆工作,还是去大学任教,则“这两类的践行者们,似正耽溺于各自的职途,并渐行渐远;各自角色的律令、操刀的舞台、形塑的公众,亦日益不同;这架势,颇令人忆及查尔斯・斯诺(C.P.Snow 1905-1980)之‘两重世界’”。博物馆与大学的艺术史家们,虽都誓言承载“教育目的”,但这目的之执行,却有不同的皮样,且受制于“自家学术之不同愿想”。

Brilliant的考察,道出了一种情势(或自大学或自博物馆的诸多艺术史家,皆有共感),即,迄今颇为称奇的是,两方论及不同观众、不同价值、不同学术愿想,甚而对彼此职业践行的互难,笔涉“两种艺术史”之现象的,甚少。虽然,一如往昔的是,回应这一论断并遵规越线的两方艺术史家,也很多;其中即有Bril-liant本人。Brilliant在本文集后记中,即谈到他以教师、顾问、目录作者、策展人等不同身份,与各博物馆间的多样合作;尽管其论评所肓之身份划分,叙述了当代艺术史的实情,但,确也正是此现象,催生了本文集的诞牛。人选的16篇论文,系1999年4月于Wil-liamstown的Clark Art Institute召开之“两种艺术史:博物馆与大学”研讨会期间,经两日的讨论甄选后之修改本。虽然,与会者的构成,博物馆专家之数量,远大于大学的同行,但,多达三百人的与会观众,以及由沦文引发的智慧交锋,表明了,这确为有价值之紧迫话题。

当我开始接触欧美同行,请求他们参与这一计划时,得到了热情的回应与称许,多言这一话题,终将成为学利,内部批评考察的焦点;但,回信中,也有失望的声音,尖锐指瑕的,是来自博物馆专家的两封,剑指某些力挺该计划、并称其恰逢其时的议题。

一位来自英国的策展人写道:

这一话题,着实有力,……至为遗-感的是,大学艺术史与艺术之真话题,似已无姻缘,且已然成了社会学、历史、心理学、或任何其他学科之差强人意的走轮。出自大学的、且能知晓艺术何为的人,似已越来越少。鄙见以为,回应之紧要者,当基于对艺术之原初的爱慕与欢愉。

另一封,来自德国博物馆界的知名馆长,阐述了不同的思路:

博物馆与大学之鸿沟。较之美国,德国似更严重。博物馆界的策展人,如我这样的,太过操劳管理之务,甚少有时间,去洞悉文献的新进,或参与学术兴趣领域的论讨;行政、募款、机构杂务。成了我们的头等大事。这在十或十五年前的德国,是不需虑及的。但是现在,诸如如何为这样那样的项目,找到这样那样的赞助,或如何能为某项目,吸引足够多的公众,等等,已成所有事务戮力的议题。至于自己宣称之为学术而学术的工作,则已无暇考虑;大学求学期间的所得,业已散若浮云,凝为记忆。博物馆的工作中,每日数小时的付出,与来自各方的压力,已壮为一种力量;这力量催使我们意识到,博物馆仅为一服务行业,我们的所为,是其柱石之一;所谓的研究,或已至为短份。如上,或也不是联邦德国所有博物馆之全情,但也当为主况。

这位德国馆长,还例举了些本围艺术史系与博物馆合作的成功案例;每个案例,皆有一位基于大学的学者,担任博物馆的客座策展人。但这位馆长也谈到,他无法找到博物馆与大学“深度合作”的例证。

这两封信也明言,极端的案例,可随手拿捡,但如上的洞见与看法,着实是当代艺术史现状之一部分,因而,也是艺术史专业之两支(博物馆与大学)间联系的一个因素。一侧的洞见是,大学艺术史的喜好,仅止步于艺术对象的美学诸面,假若得见岂术珍爱,多会敬畏有加,至少,不会于学术殿堂,妄言其名;另侧的观点是,博物馆已然是娱乐工业之块垒,博物馆工作之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境况,及其对金钱与公众数量的持续追求,使得严肃的、批判的学术研究,成为妄谈。依第二封信之意指:今日,学术研究若要进入博物馆,它必须是源自大学的,或引入专门技能,或借用大学学者之影响,充任策展人;艺术史工作得以开展之真地,是大学,而非博物馆。1998年9月,Get-ty艺术基金会组织的一次国际研讨会,当为如上观点的佐兆;依研讨会手册中所言,该会旨在探讨“艺术与历史间层出的紧张关系……如对象是如何构建的,这些对象又是如何培养并生成意义的”。与会的发言人,专门邀自大学和研究院所,而博物馆,仅作为学术的一个结点,受邀列席。

近来艺术史甚嚣尘上的批判攻势,无疑已使这一学科之两端问的恩怨,渐趋紧张。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 1892-1968)的人文主义构想,视艺术史家为尊崇、坚守传统,并信奉传统价值之人,但自20世纪70年代,这一构想业已遭致对传统更为挑剔(或“怀疑”)之学术实践的挑战,借用法哲保罗・利科(Paul Rieoeur)的术语,是这一挑战的策略。确而言之,对利科术语的解释,两派持见各异:合于潘氏之构想的一派,偏释之为“意义之重现”,受“对象为上”的驱使,他们志在让对象“呈现”或展露自身意义;反之,“怀疑一派”,则释之为“便于问题的解决,与谬误的渐减”。这类修正主义的学术研究。不仅视艺术为美学愉悦之源物,或人类最高价值之沉淀,还断言艺术已然是权力之工具,譬如,艺术潜在地塑造 并坚守着因性别、阶层、种族及国族之不同而不同的诸般理念。在潘氏所言之人文主义学者视传统为“已被研究或需被还原的真实客观之物”的当口,诸多当代修正主义者亦期望“以重绘过往的方式,改变当下”。然而,诸多艺术史家认为,如上的批判攻势,却极少能寻得路向,以挑战博物馆,相反,“博物馆却已用其全力之最大部分,对此批判攻势置之不理。”

这修正主义转向的一个结果,是对作为商业与权力之共谋的博物馆,持以批判地或质疑地检视;因这共谋,使博物馆人深感自己已然成了“博物馆恐惧症论”的靶的。如此一来,对博物馆的批评,似又回到了19世纪的旧境;但如今,随艺术史的修正主义转向,这批评,已步入一个全新的时段。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h 1926-1984)的著作,以及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W.Adorno 1903-1969)的部分理论,对这一“博物馆恐惧症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依Neil Harris对这趋势的观测:“博物馆于十数年前,因与当代生活的无涉与疏远,而招来责难;如今的博物馆,却已新发为表演主流仪式的剧场、展现发起者之现代价值与规则体系的主要工具。”

《两种艺术史》一书之目标,是期望将这讨论,推进至全新的温和争鸣阶段,籍此更深入地理解两种艺术史各自的实践与目标,及二者专事于艺术史知识之生产与传播的各自招式。我们力求精当理解的,不仅在于二者如何、为什么不同,及不同之议程、价值、支持,义如何形塑各自的实践,而且在于,二者的实践又当如何及在何种环境与条件下,确能相得益彰,并在未来更富成效地作为。本文集作者的选择,为如上议程的酌照:这些作者中,大部分高校研究者曾于适当时机,与博物馆保有过紧密的合作(不仅是撰写目录文章);而博物馆专职人士,则志于引入学术展览,以标示自己的不同。博物馆与大学,作为一个团队的两支,已使两种艺术史间的边界,日益模糊。

本文集早先的议定是:每一问题的论讨,需相互比照着展开;我们想知晓,文化与历史因国家的不同,在何种程度上,可抵近博物馆与大学之关系;基金来源、教育政策、训练艺术史家与博物馆专职人士,又于何种程度上,成为导因。我们认为,便于问题聚焦论讨的国家,其数量最好不超过三个,每国组建一个批评演讲小组,参加大会的每个会议;照此,参会的作者中,有四位来自德国,五位来自英国,七位来自美国。我们认为,法国、意大利和荷兰三国,也将是同样易于有效论讨的焦点。

“两种艺术史”的主题,可引出诸多议题,但,我们也不可奢望全然地解决之。恰如本文集后记中Richard Brilliant的察觉,偏重现代西方艺术而排除他时期、他文化的展览,实就是一种“文化沙文主义”。因而,本书论讨“两种艺术史”伊始,即限定其目的为:在两种艺术史之关系似已严重紧张的历史当口,为欧美之策展人与大学研究者,提供若干思考方法。我们首当寻求的多样观点,是那些集中于对象分享领域的实践与目标――颇感遗憾的是,这目标需以牺牲历史与地理的宽度为代价。

合于聚焦德、英、美三国之体例,本书的开篇,亦以三位大学研究者与三位博物馆专职人士(两位馆长和一位策展人)对这一议题的若干思考;同时,这些思考,也引出了一系列议题,其中的某些议题,随后的撰稿者亦有笔涉。

本文集引人人胜之处,系所有16位作者皆选了博物馆为论辩场。虽然,博物馆的代表们,鲜有语及大学艺术史系之实践;但所有大学研究者,却都剑指博物馆,尤以两方学者经常狭路相逢的临时展与机构空间为甚――不仅因为大学艺术史家要参观展览,更因这些展览,将助益目录册的编撰、会议上的发言、或围绕展览的系列演讲,有时,甚至大学艺术史家还可担纲客座策展人。

恰如Steven Deuchar这位博物馆馆长所言,客座策展人制在英国的推行,缓解了博物馆与大学问的紧张关系。1982年,泰特美术馆为18世纪英国风景画家理查德・威尔逊(Richard Wilson 1714-1782)筹划的展览,策展人即是美国艺术史家David Solkin。成尔逊的风景画,深得订制并收藏其作品的贵族阶层之好;David Solkin以批判的、社会历史学的方法。释解威尔逊的风景画,以连珠的抗辩与反议,回击了左派大学研究者对博物馆迄今作为美学庆典崇拜之神圣领域的侵扰。Deuchar文章的焦点,是威尔逊的作品展及20世纪80年代伦敦的另三个展览,这些展览皆由大学研究者担纲客座策展人,并将源自“新艺术史”的置评之忧,带入保守的、对接受新方法准备不足的博物馆文化(这文化中,一支Deuchar称作“传统策展人游说团”的强力同盟,对如上新方法施加了异己不容的压力。)。20世纪80年代一系列展览之后,两大阵营开始各走两极,迹象确凿的节点,当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Deuchar之观点认为,所谓“值得庆赞的策展人制”,意在试图将美学品质变成增广历史理解的属从,其所遭致的反对,不可低估。

Deuchar察觉,两大阵营于辩论中,出人意料地“狭路相逢”。来自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的策展人I-vail Gaskell,将这一看法推至更远,认为:不但,博物馆与大学一样,是艺术史学术研究之地,而且,博物馆(这必然会直接与其作为权力与商业之,混为一谈。)与大学研究者(对博物馆领域,经常流露道义上的不屑)间之假托的边界,实为谬误之分。Joseph Al-sop则将艺术史与艺术收藏,喻为“联体双胎”,原由是,艺术史家界定类别,并为藏家建立准则,而收藏义无可置疑地与商业紧密挂钩。Gaskell将这相互依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认为,画商、藏家、策展人、独立学者、修复家、编辑、大学研究者,皆为同一系统之所有部件,并“相织为复杂之网,共享趣味与竞争,尊崇与不屑。”然而,若将大学研究者移出,则这系统就成了集市;若大学研究者之学术动机,蒙遭冷落,则他们所说所写的,或将被用于迎合商业趣味。正因如此,Gaskell相信,策展人与大学艺术史家之间,保有更多的宽容、更多的互敬,方才至为合宜;但是,行文之末,作为策展人,Gaskell也坦言,这仍是个妄想。

Andreas Beyer,一位来自德国的大学研究者,就这相互依存之说,给出了另一种并不总被大学艺术史家直接公认的说法,即:作为学术论述之有力的媒介,展览起了至为重要的作用;确然的是,甚至最为保守的展览策划,都能促发新洞见,指引学术新导向。Be-yer钟情于,将展览视作学术争论与视觉演示的趣媒、一种展示的阐述而非书写的阐述。鉴于此,他谏言,展览当是一种较文章与著作更有效传布知识的方式;但这一事实通常因展览的短暂,而被忽略;展览依凭视觉装置,唤起的强力论争,并不能尽述于目录册中,也不能经由装置图片,被全然地感知。Beyer列举了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素描展的一则趣例,以例 证书写的学术有时是如何地不奏效,以至非要借助展览才得以全示。Beyer还认为,艺术史家需多留意装置展览(不唯展览目录册之内容),并视展览为学术的媒介;展览组织者与大学研究者间,需筹划一次深度的对话。Beyer顺势例举了一则,是意大利知名学者Roberto Longhi,为回应1945年参观Venice's Museo Civico Correr的一个展览,而写作的《威尼斯绘画500年展望》(Viatieo per cinque secoli di pittura veneziana)一书。书中,Longhi严苛地铺叙了这次展览的布局,“轮番的嘲讽、抱怨、耳语、盛赞”,是他对该展览在选件与布展上,至为切近的批评。这本为弗洛伦萨大学的学生培训而写的薄书,保留了“大学与博物馆相碰撞的生动文献。”

Dawn Ades,这位常以展览为学术研究媒介的大学研究者,就展览在呈现大量行将消失的文化遗留上,所能起到的作用,例举了现代拉丁美洲艺术;认为,现代拉丁美洲艺术“的地位颇为怪异,它既为西方艺术家之传统及现代主义者之标准的一部分,又与之相区别”。在欧美,拉美艺术在博物馆收藏和艺术史课程中,很少被涉及,很多人仅熟悉墨西哥壁画家和魔幻现实主义,此外则知之甚少。Ades的文章,回顾了与此相关的多类展览,试图弥补这一忽视。并以她自己于1989年在伦敦Hayward Gallery策划的“艺术在拉丁美洲:现代纪元1820-1980”展览,引发的讨论,作为行文的结束:这类展览,特别当其在Hay-ward这样的大画廊中展出时,能促使我们关注那些被忽略的过往,并使我们忆及历史上曾经的狭隘;展览赢得了大量的受众;比之文本,原物的实证获得的关注,似更为有效;此外,还有大量拉丁美洲艺术,仍限留在少数族裔聚居地,尚未被整合进强势的现代艺术史的叙事。

在审视博物馆与大学问异议不断的关系后,Ste-yen Deuchar提出,“‘两种艺术史’于博物馆这一辩台上,会否长久地敌对下去?或有不知的是,为增进公众认知的水平与格调,立于两者前方的压力,已不断攀升。”Steven Deuchar所说的艺术史与公众之关系(而非博物馆与大学间学科内之紧张关系),正是Sybile Eben-Schifferer与Barbara Stafford所要推进的主题。Ebert-Schifferrer考察了艺术史学术研究(常被轻率的假设所冲淡)走向一般公众的诸类计划后,认为:即使每年公众参观人数不断上升的博物馆与纪念馆,都受惠于艺术史研究(不仅博物馆和展览,还有历史遗址),但大多数参观者,对详述展示品所用之特别专业的方法,没什么感觉;艺术史缜密的职业实践,以“隐遁于产品背后”的方式,为德国经济作了巨大贡献,但这会招来公众支持削弱的危险,因为一国的文化诸机构,若从州府和当地基金会,支用过多,会致使其重要性被低估,并最终殃及文化遗产的保护。

假若Ebert-Schifferer担心艺术史与其公众间的鸿沟,会成为文化遗产的威胁;Barbara Stafford则认为这鸿沟的由来,当是“风头正健的视觉交互一元化时代”,新数字媒体快速侵占当代视觉文化领地所致。Stafford面对的问题,不是艺术史不拿出新产品,而是艺术史还未开始探讨这一新文化的应用。她认为,在这个“网络高校”(e-coHege)破白而出的时代,混合媒体已可轻松混搭、互联网正不断繁衍“超媒体”的网传图像,而出于如上的忽视,博物馆与大学的艺术史家们都错了,教育公众对视觉样式颇具洞见地历史理解。是失败的。据此,她谏言两种艺术史当施行一项联合教育计划:“公众对电脑平面设计品和网页设计品(一种个人化的新大众传媒)的傲首渴求,为两者麻烦不断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合作与再规划的机会。”

短期展览这一方式,能使博物馆最大限度地突破自有藏品局限,去建构艺术史叙事,因而作为松散媒介的展览,对这一规则之两支(博物馆与大学)的任何展览实践而言,都是至为关键的主题。恰如Alan Wallach所写:“展览能空间地讲述复杂的故事;成功的展览不是一本墙书,而是对对象、图像、文本的精心部署,以提供机会,就便观展者欣赏、反思、发掘意义。”但是,展览的述说,又当如何与仅依文本和复制品的述说,实质地、修辞地相联系?展览的述说,能且将有效地传递简洁意义么?机构之因素(首先是寻找资金赞助与大量受众)又于何种程度上,左有哪些故事可在展览中述说?第二部分文章探讨了这些问题。

曾为德加(Edgar Degas 1834-1917)策划过几个重要展览的独立学者Richard Kendall,以学界争论之混合媒体形式,做了一个展览个案。他以“德加:超越印象派”(Degas:Beyond Impressionism)一展为媒介,考察了德加这位艺术家1890年以后(这是一个被忽略的时代,且留存的文献极少)的所有作品,并提出一问:“在何种程度上,个人画作与雕塑的并置或分离,能够交流生发出新的理念?”他还将那些大部分于目录册中已充分论及(如论及德加与艺术市场,即是一例)的议题,与那些纯以画廊视觉空间完好展示、而避用墙壁文本解释的议题,加以区分。该展呈现了德加对此类主题的痴迷:用多样的媒材演绎同一已选主题所产生的“跨界的”关系;德加画室中的那些作品,再行创造出的视觉对话(因这画室的环境是如此地稠密拥挤,以至于画室本身即是进一步创作的灵感源泉)。据Kendall披露,该展览舍弃了惯常的展览设计,以便引发极有可能的视觉论争;至此,陈列橱柜要比往常高些,作品并放也紧密些。“尽管艺术史和批评界的争论限留在目录册、音带与散页中,但纯粹的视觉过程,还是为观者提供了互动论讨的氛围。”

Mark Rosenthal的文章认为,目录册并非总能如此周全地为展览加分;今天,许多的“目录册”实际上仅是逢迎展览出版的书册(学者们用一些专业知识,围绕展览主题撰写的文章合集)。通常,文章作者并不参与展览的组织,他们所写的,与实际展出的作品,恐无多大关联。策展人的推介,恐也只是很小的一个,且也只能涉及某一方面或展览作品的一小部分。无论如何,策展人的最大争议,是对作品的选择,及经由布展呈现的关系。Rosenthal以他1996年在古根海姆策划的“20世纪的抽象概念”展览为例,分析了经由各类比较(古根海姆螺旋坡道所形成的空间跨越,使这一比较成为可能),观者如何能在20世纪早晚期艺术家之间,发现那些可激起对历史流派重加思考的惊奇联系。该篇文章论述的周全,为他本所不及。Rosenthal断言“某些目的的呈现,只可经作品本身的视看,而非文字的书写。”同时,他还谏言,展览之施行,当如何运用策展人不曾料及的方法,以避免与目录册和墙面标签中的论争相抵触,云云。

Kendall和Rosenthai的文章认为,展览是策展人学术研究的工具与产品。Patricia Mainardi的文章,则进一步丰富了该议题,她的论述,使我们想到,博物馆也需吸引公众前往观展,且公众的喜好,常常不仅影响展览的执行,也影响展览的述说。在此,相比那些印象派展览(已成美国博物馆文化之主打)不断重复的超叙事,Mainardi并不担心特别展览在叙事上的不同。她认为,印象派展览引人之处,是一再复述“典型的美国成功之道:坚韧与辛劳,定能换来最终的认可与金钱的成功。”同理,艺术看似被批评家抛弃了,但随着时间的演进,正逐渐被人尊崇,那些贫穷中度过创作人生的艺术家,死后,作品被赋以了高价。但,许多印象派展览,因不断复述这深具教谕的叙事,不仅毫无助益于我们对印象派运动的理解,而且,这些展览还公然地忽视艺术史学术研究的新成果;这有力地佐证了两种艺术史间根本的不同。Mainardi认为,不可想象的是,这篇论述印象派展览的文章将要刊发了,而博物馆仍然在以微小的变化,无止尽地重复着。她进而认为,两种艺术史间的分立,只部分地得到改善,因为博物馆不愿放弃这种“现代主义特有的英雄模式(超叙事),”然而,恰在这样的当口,大学艺术史家们已执意重建艺术史。

Eckhart Gillen关注另一种类型的展览――不是作为论争而是作为写作的展览。为阐述自己的观点,他借用Alfred Lichtwark的一段话:“意图严谨,但形式过于宽松……没有遵从德国大学研究的学术标准,只是促发和放任思想,想法是随意猜想而非直接表达的。”他择取了20世纪初期和末期,在柏林举办的两场论讨国家认同的主要展览:1906年之里程碑展览“德国艺术100年(1775-1875)”,和他自己策划的展览“德国图像(1997-1998)”,并分别探求了两展的历史语境。前一个展览,依据国际通行的、被视为“艺术之世界语言”的美学准则,选择并呈现了一个世纪以来的德国艺术,意图回击狭隘的国家主义;后一个展览,则审视了东与西、从纳粹篡权的1933年至今的德国艺术,再次质疑了国家认同的问题。然而,这一比较的目标,并没有再次言明国家艺术的想法,但考察了与异化了的德国历史(法西斯、共产国际、大屠杀、政治分割、恐怖主义)相互碰撞的德国艺术。两个展览都暗示,这些视觉文本所暗含的信息,不仅改变了我们对艺术家和艺术运动的思考,而且改变了我们对历史更广泛的理解。

“德国图像(1997-1998)”展览,在四个月展期中,吸引了15万参观者,德语出版物围绕该展览的主题,撰写了超过1000篇文章,在德国与美国的展览实践中,显得尤为不同。而在美国,专以艺术展览为媒介,探索艺术史与政治、社会史交汇的,则不多见;罕见的一个实例,是由William H.Truettner策划、并于1991年在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展出的“作为美国的西方”展览。在这个展览中,Truettner吸收了大学艺术史学术研究的最新批评方法,考察了19世纪美国先锋艺术的代表作,认为,诸如Albert Bierstadt和Frederic Remington的绘画“不仅客观描述了一个近西方化的扩展过程,而且有力地批驳了那些意图掩盖美国历史上某些黑暗时期的虚浮巧言。”Truettner在文章中,细述他针对参观者经验与悟性的种种假设,这些假设佐证了他采用如上批评方法的原因。当典型的博物馆专职人士认为,将愉悦提供给被动的消费者,是博物馆使命的基本美学原则时,Truettner却认为参观者的认知或更复杂。他说,艺术价值仍是个值得商洽的议题,“只有极少数中的一个,会被参观者用于考察美学与历史是如何相互影响的……这些艺术作品长久以来的地位,在此批评方法审视下,将被抛弃;而作品的意义也将被继续修正,向不确定的预期开放。”为增强参观者的如上认知,策展人面临诸多的难题与进退维谷的困境,而这,正是Truettner文章讨论的主题。除却这些困难(来自媒体、公众及公司捐赠者们的诘难)之外,Truettner相信,那些将艺术与历史相关联的展览,将有一个更好的机会,去实现当今博物馆的一个既定目标,即,扩大受众。

法国印象派是两种艺术史冲突特别明显的领域,至少存美同是这样的。印象派展览,已成为美国艺术博物馆的标签,援引Patricia Mainardi的辛辣讽喻,即是“摇钱树”;同时,法国印象派也已成为某些学术批评研究的重要主题,特别是女权主义和艺术社会史。再没有任何其他的艺术运动能获得博物馆如此周洋的关注,也没有任何其他的运动能被如此丰富的特展所眷顾。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即是一例,他已成为万众着迷的焦点人物,围绕他的展览就有:莫奈在吉维尼;莫奈在荷兰;莫奈在伦敦;莫奈在鲁昂;莫奈在韦特伊;莫奈在地中海;莫奈与巴齐耶;莫奈在90年代,以及最近的莫奈与20世纪。但是,除此而外,艺术史中的其他时期及同一时期的其他方面,则很少被关注,共至完全被忽略。

Richard Brettell的文章,“剖析”了艺术史知识,并批判地考察了其结果。他认为“每一代人……必须对经典艺术家全部作品之最重要部分,加以重组,以为当代观众,重估这些作品的意义与力量,或者测试当下解释模式的诸多假说。”Brettell在这里考虑到,在展示一位艺术家的作品时,无论是将之作为统一的整体抑或是分成部分,无论是按主题还是按时间排列,其价值都是相对的(或者足人为的)。不过Brettell也进一步指出:对博物馆的剖析,可以与大学研究者的剖析相区别;博物馆展览创造出来的印象派图像,也可与大学学术研究创造出来的,部分交叉,但是没法绝对区分,比如,女性主义学术研究领域,“大学研究者巳取得长足发展,但博物馆出版物中_基本没意识到这一点。”简而言之,对印象派之女性宅义研究,其批评边界的拓展,已使那些将博物馆仅仪视作美学庆典空间、而非审问艺术在文化中之功用的人,感到不安。

确而育之,博物馆对女性主义学术批评方法的拒绝,是Griselda Pollock意图推进的话题。她声称,博物馆艺术史家“对这一主题绝然地忽视,已自遭尴尬困境。”然而,她文章的焦点,针对的不是女性主义学术研究视角在诸如马奈和德加这类艺术家展览中的遗落,而是女性印象主义艺术家,特别是Mary Cassatt这样被边缘化的艺术家。例举了最近于波士顿、芝加哥和华盛顿看到的Mary Cassatt回顾展后,Pollock声言,Cassatt的展览不仅没有与其他印象派展览一起,被收入各大学术论文集,而且,她的作品也只被那些“不知如何推广一位地位不定的女性艺术家”的策展人,较为谨慎地展示。Pollock在文章的后半部分,还提出她自己拟将Cassatt视作印象派运动之关键角 色,并依此策划一场Cassatt展览的想法。尤为重要的是,作为一名大学学者,Pollock发现她自己“越来越被这一展览模式所吸引”,并认为这一展览模式当是一个可助她施行女性主义介入研究的有效媒介。义中,Pollock还谈及William Truettner“观众人数跃升”的观点,以及Richard Kendall“争鸣空间”的话题。最后,她总结说,她之有关Cassatt艺术的网络虚拟展览,将可逃离“专制的年表”的束缚;但她策划的展览,也必须在虚拟场所进行,因为这与主流的展览文化相柢牾。

曾参与策划数个主要印象派展览的大都会博物馆策展人Gary Tinterow,则对那种期望博物馆在其展览中将“新艺术史”成果予以映现的愿想,提出了异议。他的文章为举证两种艺术史间实际存在的鸿沟,竭尽了所能。而他的观点,也为诸多博物馆专职人七之共识,即:大学研究者们过多地纠缠于理论和社会史,甚少关注对象本身及其美学品质。他援引与Henri Loyrette合作策划的巨型展览印象派起源(后在奥赛美术馆展出)为例,解释他为什么相信“将大学研究机构的最新成果,应用到博物馆展览中,足何等地困难。”Tinterow颇不满意那些对博物馆持批评姿态的大学研究者们的洞见,因这洞见认为,博物馆举办展览,主要是为了增加财收以取悦公众。Tinter-ow声言,印象派起源这一展览计划,“完全是一次策展演练”、一个“结果绝非如此的实验”。Tinterow援引Stephen Greenblatt对共鸣与惊异之异同的闸述,以澄清他所见到的大学与博物馆艺术史家们各自不同的任务。正如Greenblatt定义的,共鸣指喻“展陈对象的力量,越出惯常的边界,抵达一个更大世界,并存观者中唤醒复杂神秘且已然隐现其中的文化力量”;相反的,惊异指喻“展陈对象的力量,可制止观者依从自己的思维之辙,可传递颇具吸引力的独特感觉,可唤起极高的关注。”Tinterow认为,惊异是博物馆极力要做的,同时,他们也在尝试通过展览与墙壁的文本,获得共鸣。

John House是位英国大学研究者,和Dawn Ades一样,在展览筹划上,他与博物馆过从甚密。他的文章探索了印象派巨型展览作为修正主义学术研究之媒介的潜质和局限。他列举了自己1995年在Hay-ward Gallery策划的法国风景画展览,该展览旨在以新颖且更合历史的方式,展示相似的印象派风景画作,并将它们与1860-1890年期间在法国沙龙展出的非印象派画家,并列展出。然而,House并没有盲从这一想法;当他为展览选择作品时,他承认易改了起初的愿想,受到自己美学趣味的驱使,对作品及作品在展览中可能的影响,重新做了考量,包括那些当年曾被高捧,但现在看来却很暗淡的作品。然而,展览开幕后,这个几经修正的展览计划,在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展出时,还是遇到了麻烦,不仅展览的标题换成了法国印象,以激发艺术那似乎永无止境的市场魅力,而且印象派作品与沙龙作品(均等地在伦敦展中被分开)的数量平衡,也因波士顿人对一两位印象派画家的偏好,而被改变,这可从两地观展人数比例的不同中看出来(波士顿观众人数是伦敦的两倍)。House不无沮丧地总结道,这一比例表明,印象派I面作并没有通过展览这一媒介,得到修正的论辩,而仅仅只是公众所希望看到的展示罢了。

虽然印象派已然成为美国博物馆文化之最重要的特征,德国人对此种印象派热却并不买账;不过德国与法国印象派却有着长久而饶有趣味的渊源――即如Michael Zimmermann所言之“一段纠结的友情”。柏林的国家美术馆,在Hugo von Tschudi担纲馆长期间,成为了德国第一个收藏马奈(Manet)和寒尚,以及其他印象派画家作品的美术馆;当然,这要感谢众多收藏家的支持。柏林画商Paul Cassirer,即是一位重要且受人尊敬的印象派推动者,Julius Meier-Graefe,也是一位最耀眼且极富热情的支持者之一。20世纪早期德国其他城市的博物馆馆长们,也曾拟划收藏印象派作品,即使印象派艺术在保守的本族文化圈中反声四起的当口,也不例外。然而,迥异于美国同行的是,德国博物馆之所以没有成为印象派的珍宝收藏室,个中原因之大部分源于1933-1945年德国的政治因素。现代艺术收藏及诸多收藏家都被纳粹统治驱散了,那曾经促使德国对现代艺术极度崇仰的国际文化氛围,遭到了打压与破坏。二战后,当德国重建印象派收藏时,显现了不同的精神,这主要是受到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影响。德国围绕印象派的学术研究计划,发展了一个独特的德国模式,以区别于20世纪早期兼容并包的多样观点。Zimmermann认为,甚至今天,许多德国人对印象派绘画的态度,与热情过旺的美国公众相比,还是模棱两可的。

上一篇:电视媒体论文范文 下一篇:电视网络论文范文